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劳动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范文

劳动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劳动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劳动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第1篇:劳动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范文

摘要:作为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极为深渊。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其教育思想与方法的合理性,直接决定了孩子未来成长的健康与否。作为当代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责任,通过提升自身素质,强化自身队伍建设,为当代中学生家庭教育提供更加优良的指导,促进家庭教育的和谐发展,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教师队伍;家庭教育;指导水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72-01

家庭教育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不仅仅给予了儿女生命,他们还必须要承担起教育和管理子女的责任,规范子女的行为习惯,提升子女的道德修养,使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完善的人格。但是,我国家庭教育目前还存在的问题,为了克服这些问题,通过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为家庭教育提供支持,是中学学校管理者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必须要得到高度重视。

一、优化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近些年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错位和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导致了“教子难”现象。特别是一部分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关于亲子情感与行为的困惑日益严重,几i一年甚至几百年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受到严重挑战,给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努力办好家长学校,增强家庭教育实效,满足家长需求,已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家庭教育研究部门和广大家庭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而家长学校指导教师的职责是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家庭教育的知识传授、问题咨询、信息服务、活动组织等指导活动,以科学的方法帮助父母做好家庭教育。所以,提高对家庭教育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指导教师队伍,对于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尤为重要。

二、建设适应家庭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教师队伍的对策

在家庭教育事业方面,如果想要取得一定的成果,那么对于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以及家庭教育的内涵建设都具有一定的要求,同时对家庭的教育质量还有一定的要求。

为了实现家庭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家庭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进行相应的研究分析,得到如下几点措施。

1.加强中学家长学校专职指导教师的培训和培养工作

在整个家庭教育中,中学的班主任以及相关的管理人员对家长起到一个指导作用,所以,要想家庭教育能够取得一个良好的效果,那么就需要家长进行专业化的培训。

(1)教育行政部门要重视对家庭教育指导教师的在职培训工作。教育部门应该将家庭教育指导老师的培训添加到整体的培训中,为指导老师制定一系列的适合的培训计划,将中学学校等专业机构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使得整个培训计划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最终帮助家庭指导老师提高教学的能力以及转换教育观念,进而能够顺利的进行家庭教育。帮助家庭教育的指导老师能够明确教育的目标,在新形式的培训下充实自己。最终,要将家庭教育等相关的内容写到中学的相关教材中,帮助一些相关人员的进修。

(2)中学学校应该在现有的资源下为老师提高专业的学习机会,并且鼓励老师积极的参与其中,进而能够不断的提高家庭教育中指导教师的综合素质。中学学校应该将家庭教育的有关内容适当的引入到中学的教学中,使得中学的老师和学生能够对家庭教育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比如,可以在中学的课程中设置一节“班主任工作”的课程,使得中学的学生能够与家庭教育有一个近距离的接触,对家庭教育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的掌握,还可以在中学学校中开设专业的家庭教育研究课,为家庭教育的指导人员和研究人员提供一个有利的工作环境。

(3)将家庭教育作为一个考核要点来对中学学校的教学水平进行考核,可以在整个县或者市内定期的举办关于家庭教育指导的优秀评选活动,对一些表现突出者进行表扬,同时还促进了中学老师在家庭教育工作中的积极性。

2.做好中学家长学校兼职指导教师的遴选和聘任工作

在整个家庭教育中,兼职指导老师也是其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因为兼职指导老师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帮助指导老师打开教学的视野和格局。兼职指导老师主要是指由中学学校聘请的一些在家庭教育方面具有一定的权威以及指导能力的老师,可以是一些家庭教育的专家也可以是一些家庭教育的研究人员。当然对于兼职指导老师的聘请,需要一个严格的聘任标准和遴选程序。这样才能够保证兼职老师的专业性。

(1)聘任标准

首先,作为家庭教育的兼职指导老师要对家庭教育这份事业充满热忱,能够将自己的全身心都投入到家庭教育工作中,对这份工作充满责任和奉献精神;其次,在家庭教育中要对家庭教育的观念以及方法进行科学的使用和普及,能够为学生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做指导,帮助家长成为一个合格的家长,帮助家长制定系列的人才培养方法;最后,要在家庭教育的开展过程中还能够不断的进行研究,进而能够不断的优化家庭教育的方式,使得家庭教育能够真正的取得效果。

(2)遴选程序

首先针对家庭教育中薄弱的地方进行一些初步人选的拟定,然后对这些初步人选进行一些相关知识和能力的考试和评估,最后,确定聘任的人员并与其签订相关的劳动合同,颁发聘任书,同时在相关的教育部门进行备案。中学的家庭教育想要取得一个良好的效果,那么离不开一个综合素质高的指导老师的队伍,所以要保证指导老师的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够在实现预期的教育效果的同时能够为社会的发展添砖加瓦。在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理论内容的讲授,还要主要实践的技术要领,使得家长在多方面的素质都能够提升,进而为学生创建一个具有和谐文化的家庭环境。然而,针对家庭教育所提出的这些要求,能够真正达到这个水平的人少之又少,进而使得家庭教育不能够落实到位,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对家庭教育指导老师的队伍建设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三、结束语

本文首先对家庭教育重要性进行了分析,接着对提升教师队伍建设,为家庭教育提供支持的相关对策进行了分析,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相关中学管理者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参考文献:

第2篇:劳动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范文

家庭教育 指导模式 调查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让素质教育走进家庭,使家庭教育也能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使学校、家庭、社会横向沟通,共同担负起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任,已成为众多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共识。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观念的不断更新,家庭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喜人局面,但是,也不能不看到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影响,目前,在家庭教育中仍存在着种种问题,有的甚至步入了家庭教育的误区,我们清醒地认识,家庭教育的现状呼唤着学校担任起家庭教育指导的重任。

笔者就本校初中学生家庭状况、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情况及家长对学校的认识和要求,展开实践调查。

一、调查结果分析

1.从家庭基本情况来看

一是学生的家庭结构大多为是双亲结构,这样的家庭,利于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教育空间,也有利于家庭教育的实施;二是多数学生家庭关系和睦协调;三是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多数家庭的人均月收入在600元以上,这样的经济条件为学生接受良好的教育奠定了物质基础;四是父母亲文化水平和职业状况不高。

调查表明,家长的受教育水平低,仅有24.4%的家长接受过相当于高中水平的教育,其余74.6%以上的家长的学历水平在初中以下,有6.1%的家长根本不识字。这方面的不利因素,使得学生在家庭中很难接受科学、系统的家庭教育。

另外,父母亲的职业概况也是家庭环境的一个基本要素。我们大致将职业分为:工厂企业、行政事业机关干部、个体经营和农民等其他劳动者几个部分。

结果表明,这个比例大致同上述父母亲的学历层次一致,说明了父母亲的学历同其职业相对应。调查表明,一组成绩较好的学生,与一组成绩较差的学生相比,其父母亲有着较高的高学历比例。

2.从家庭教育观念来看

首先,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在认识层面上,几乎人人都认为教育孩子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在教育目标上,“望子成龙”,希望孩子尽快成才仍然是当今家庭教育的主旋律。以家庭智力投资为例,尽管有些的家庭经济收入并不十分富裕,但为了子女舍得花钱,良好的物质条件均有利于学生发展。但是,从家庭经常进行的文娱活动来看,学生在家庭中的文娱活动种类少,层次较低,不利于学生文明行为、高雅性情的培养与陶冶。

其次,家庭教育的方向。培养孩子已越来越受重视,但未形成共识。

第三,家庭教育的期望值。总的看来,父母亲对孩子的期望的平均值都大大高于现实。

3.从家庭教育实践来看

第一,家庭教育者的作用。普遍情况表明:首先,在家里经常教育孩子的是孩子母亲,约占其家庭总数的85.3%;其次,才是孩子父亲,约占46.1%。这可能与父母亲的工作和生活特点以及孩子的年龄有着直接的关系。有的学生父母亲,由于工作和生活忙碌,时间紧张,苦恼于没有足够的时间教育自己的孩子。这说明家庭教育孩子目前主要还是依托于孩子的母亲。作为孩子母亲的教育方法和思想,更大程度影响了孩子的品质,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

第二,家庭教育的方法。家长忽视身教重言教,无能为力也不负责任。

调查显示,当孩子的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有57%的家长帮助孩子找原因,有32.2%的家长口头批评孩子,有9.5%的家长采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在孩子顶撞家长时,有82.2%的家长对孩子进行说理,有16.1%的家长采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有2.5%的家长无所谓。说明部分学生家长的教育行为、态度、观念确实存在问题,而且只重外表不重本质。

另外,目前有一半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感到力不从心,想不出比较好的教育方法,有50.4%的家长不知道教育方法,36%的家长没时间教育孩子,12.8%的家庭夫妇意见不一致。除了希望老师配合教育外,不太想学习或模仿成功的教育方法,从中体现了家长对子女不负责任的一面。由此可以看出开展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与互补研究活动,是十分有意义的。

第三,家庭教育效果。通过家庭教育,不少家庭的教育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一定的成效。数据显示,81%的家长认为孩子不能理解和尊重家长。

4.家庭关系方面,越来越疏远,处理事情比较民主。

(1)随着子女年龄的增加,代沟也在加深,家长与子女间的关系在疏远,由此看来亲子关系必须加强。

(2)家长与子女谈论的话题大多是学习方面的内容,日常琐事的较少,而且,随着子女年级的升高,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越来越少

(3)在处理问题时家长还是比较民主,如当子女提出不同意见时,大部分家长会和子女一起讨论。

5.与学校关系。家长选择比较理智,对学校普遍满意。对学校的工作、师资力量及具体的某项管理制度,绝大多数家长表

示认同或满意,保障和促进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

家长的种种观念、态度及行为会制约并影响孩子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同时也不利于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由此可以看出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改善家长的教育态度,改变家长的教育行为势在必行。

二、调查启示

第一,家庭教育关键在其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由于物质生活的丰盈,家庭生活质量的提高,子女容易受到父母长辈的过分溺爱。加之望子成龙和竞争意识强烈,也容易形成父母们的过高期望以及进行过度教育。这就是目前有些家庭在教育上所陷入的误区。诚然,能够教育加之愿意教育构成了家庭教育的强大动力,但是,如果缺乏科学观念的正确引导,也可能“欲速而不达”,甚至导致走向反面。面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办?我们认为,最有效和最佳的途径就是间接教育孩子的父母,塑造孩子的家庭环境。让父母大人们首先懂得教育孩子的基本原理,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是教育好孩子的关键之关键。目前,年轻父母学历层次较高虽然值得欣慰,但并等于说他们就具备了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和全部知识,其中有些父母还相差很大距离。

第二,对家长正确观念教育刻不容缓。

首先,引导和教育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很多家庭充分已认识到德性与能力的培养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然而,一旦它与孩子的学业发生矛盾时,这个重心又发生了位移。在许多家庭父母和子女交流时,言必称分数和成绩者仍不在少数。应该看到,在家庭教育的背后,还有着升学、中考和就业的杠杆,往往起着制约的作用。因此,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互相制约的,也是互相配合的。

其次,引导和教育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调查表明,每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尽快成才,但是这种成才观念经常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在许多家长看来,人才就是少数掌握高深学问的专家学者或官员或富商,从而忽视了在各行各业中数以亿计的有道德、能敬业、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在一些家长中间,他们能够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希望孩子能够成为知识分子,但同时却不能正确看待社会劳动的各种分工协作,有鄙视体力劳动的倾向。因此,造成对子女职业期望的过分高攀和狭窄化。

第3篇:劳动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范文

一、引起重视

目前,教育正呈现出一种逐渐趋于幼龄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孩子的学前教育问题。在学前教育中,家庭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父母的行为举止,将是孩子在教育启蒙阶段最好的范本,因此,在幼儿的学前教育中,家庭教育也应引起家长的重视。

家庭教育是幼儿人生中的第一课。在这一阶段中,父母所扮演的角色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幼儿在正式接受系统的教育之前,他们与生俱来的学习方法就是模仿,从言行举止,到行为习惯,幼儿在一种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耳濡目染的就会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式。所以,家长一定要重视孩子学前教育中家庭教育的这一重要环节。良好的家庭教育会使孩子养成一种良好的自我修养,对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言行举止等方面都具有良性积极的促进作用,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以后接受学校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育氛围

家庭对于幼儿来说,是人生的起点,他们从家庭开始,一步步地去进行对世界的感知。家庭是一种自由形式的课堂,幼儿的学习过程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因此,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需要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行为习惯,为孩子做好榜样。例如,家长需要做到在孩子面前不吸烟,一方面是为了孩子的健康,另一方面是为了不将坏习惯暴露在孩子面前。还有,家长需要做到不在孩子面前争吵。有研究表明,青少年中,有过犯罪记录的孩子,大都是家庭不幸福的。父母在孩子面前因为琐事而争吵,甚至大打出手,都会在孩子的心理上造成一定的伤害,从而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父母应特别注意在孩子面前的形象,有问题及时沟通,为孩子创造一个温馨美满的家庭氛围,让孩子能够健康成长。

三、辨别是非

在幼儿的家庭教育中,需要保持幼儿心灵纯真的一面,但是在孩子逐渐长大的过程中,也要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让孩子认识到这个世界丑陋的一面,让孩子具有一定的明辨是非的能力。但是,在进行这项教育的同时,家长需要特别注意孩子的心态,不要让孩子被负面的情绪所控制,而是让孩子仍然能够保持积极阳光的心理状态,加强心理辅导,使心灵变得强大,健康而快乐地成长。

四、自己动手

目前,一些家庭中,普遍存在父母外出上班,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孩子的情况,这种情况容易导致由于祖辈的过分溺爱,造成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些孩子甚至养成浪费粮食、不尊重长辈等等的坏习惯,这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相当恶劣的影响。因此,在家庭教育中,除了对幼儿进行道德素质方面的教育之外,还要注重培养他们自己独立生活的习惯和能力,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幼儿通过身体力行的劳动,体会到长辈的辛苦和关爱。与此同时,还要培养幼儿尊老爱幼的性格,教育他们去帮助长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等等。在这种教育下,易于培养幼儿自尊、自强、尊老爱幼等性格特征,为幼儿以后的素质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加强沟通

学前教育阶段中的幼儿,在身体和心理上都对父母有着极大的依赖,许多孩子在遇到困难时都是通过号啕大哭引起长辈的注意,然后通过长辈的帮助使问题得到解决。家长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应该锻炼孩子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及动手能力,同时激发幼儿在面对问题时进行思考的能力。例如,幼儿在和小伙伴闹矛盾的时候,家长的第一反应不应该是追究谁对谁错,而是让孩子表述事情的经过,然后站在客观的角度对孩子进行教育,引导做错的孩子向小伙伴道歉,教育孩子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要勇敢地承认错误,并积极改正。并且在事情过后,通过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给孩子仔细分析事情的经过,告诉他怎样做才是正确的。这样,在孩子下一次面对类似的问题时,就能通过自身的能力使问题得到解决。

六、协同合作

第4篇:劳动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

完整意义上的教育应该由家庭、学校和社会三部分共同组成。而在中国,随着孩子的出生和成长,教育的矛盾性、片面性和扼杀性已经不容忽视地摆在人们面前。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学校教育水平及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农村家庭教育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始终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

分析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是解决农村家庭教育问题的关键。本文的研究基于2007年7月20日至2007年8月1日对安徽省宿松县五里中学,长铺中学,响堂小学部分学生、家长及老师进行的随机调研结果。此次调研的326个样本中,家长102人,学生224人。学生中男女比例为5:4,其中高中阶段的平均年龄为15.4岁,初中阶段为12.2岁,小学阶段为9.3岁,学生样本在个教育阶段即高中、初中、小学的所占比例分别是2:3:3,在访谈的家长样本中,其中父母83人,其他家庭成员19人。

(一)家庭教育目标——跳出农门

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学习走出农村,在这些家庭中48%是核心家庭,“农村生活太苦,农民太累”,“考大学,赚大钱”,城市中优越的生活环境和较好的发展机遇成了孩子学习的最终目标。调查显示,92.1%的家长希望子女能跳出农门走进城市,“城市最优化”成为不变的主题,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过早的感受城市的优越性,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想方设法将孩子送入城市的私立学校。根据孩子自身的条件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为他们确立一个正确的教育目标,这是做好农村家庭教育工作首应解决的问题。

(二)家庭教育主题——配合文化教育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现阶段农村高中生的父母大多出生在60年代,由于特殊历史环境的影响,他们整体的文化素质水平较低,有将近一半的父母只有小学文化水平,可想而知他们根本无法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给予孩子必要的帮助;而对于初中生和小学生而言,父母已有的知识以无法满足孩子的需要。现在农村中的许多父母已认识到在科学技术水平日新月异的今日知识的重要性,并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成为他们的弥补措施,有89.2%的家长确定不会占用孩子的学习时间,有57%的父母不要求自己的孩子干农活,有58.8%的父母支持孩子在假期上辅导班,37.2%的学生曾经有过或现在有自己的家教老师,家庭教育中智力投资增加了,孩子课余辅导的质量提高了。但相对之下,孩子的学习负担也随之加重了,学校减负,父母加压,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的孩子难免会出现厌学、逃学现象。知识爆炸的时代家长们感到了没有知识的压力,高强度的学习负担下孩子也感到学习的压力,如何在二者之间寻找适度的平衡迫在眉睫。

(三)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影响及地位

根据美国之音(VOA)、英国广播公司(BBC)和英国医学杂志等权威媒体及学术期刊的最新报道推知,母亲的文化水平直接关系到孩子的胎教问题。首先,文盲的母亲无从得知胎教的意义和方法。其次,低文化水平的母亲不能给与胎儿良好的语言环境,须知母亲说话的语气和内容都会影响孩子以后的语言教养。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双方对子女有教育的责任和义务,许多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指出母亲对孩子有着全面持久而深刻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研究表明,母亲的素质对孩子的十二项主要心理品质能够产生全面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在占12%的文盲和半文盲家庭中女性的文盲率为67%,调查的所有母亲样本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到总人数的80.8%,而小学文化程度占绝大部分比例。随着中国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务工,在转移的劳动力中男性占大多数,家庭教育的重任自然落在了女性的身上,照顾家庭、干农活、教育孩子等家庭负担一下子全落到她们的身上。母亲还须面对强大的压力,一方面必然导致孩子无法接受良好的胎教及出生后的家庭教育;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强化了妇女对自身所属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的认同,许多女性的重男轻女观念比男性更加强烈,这样的角色期望与角色认同的理念必然会对家庭教育产生负面的影响。

(四)对新事物的认知落差

现代社会报刊、网络铺天盖地,新文化、新知识层出不穷,易于接受外部新鲜事物的孩子由于自身认知能力的局限难免会出现错误,而对于外部新鲜事物本身就接受比较慢的农村父母们,他们也难以帮助孩子真确认清它们的本质,不免在家庭成员的之间双向学习过程之中出现子女对长辈们的误导,从而给家庭教育带来许多麻烦甚至失误。以网络为例,调查结果显示有66.1%的父母知道网络但并没有亲自用过,只有19.6%的父母表示自己曾经接触过网络,对一般的网络知识略有所知,还有13.3%的父母竟对网络一无所知。

(五)攀比——学习方向误导动力

家长相聚,谈话的主题之一就是孩子的学习,有的家长把分数和在班级或学校之中的排名作为判断孩子学习的唯一标准,这不仅加大了孩子的学习压力而且会误导孩子的学习方向,扼制孩子兴趣的培养和特长的发挥。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2),有65.1%的家长对孩子考试的成绩非常重视或重视,在望子成龙心理的驱使下有许多的家长用经济手段作为孩子学习的动力,孩子的学习成绩直接与经济利益挂钩,这无疑会加重家庭的负担。

(六)农村学校无奈的双重角色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学校教育是个体接受正规教育的开始,个体在接受学校规范教育的同时,家庭教育仍时刻伴随着个人的成长,让孩子“学会做人”这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的奋斗目标,如果二者能够很好的配合,必然对个人的成长起到促进作用。但遗憾的是,农村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似乎责任不清,一方面教师承担着学校教育的义务,另一方面农村的家长们又将家庭教育的部分职能推脱给学校,许多父母认为学校应当对孩子的成长负全责,学校一身挑两担,扮演双重的角色。

调查结果显示,当孩子犯错误后有46.8%的家长选择了立即向老师寻求帮助。帮助父母教育孩子这是老师的职责,许多老师反映有些农村家长将孩子送进学校时好像将孩子的教育权全部移交给了老师,家长对老师的信任有利于学校与家长联合起来对孩子因材施教,但农村家长对老师信任的前提值得深思。近年来随着农村进城打工浪潮的不断兴起,许多的农村家长常年在外打工根本没时间教育孩子,而对孩子的教育长辈们的教育理念又无法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学校就成了他们的求救站。除此之外许多家长还认为“我们把孩子送进学校,交了学费学校应该对孩子的全部负责”,“管孩子这是老师的义务”。

农村学校作为遍布城乡基层的公共机构,在培养孩子的同时还承担着面向广大农民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和创造能力的重要任务。向孩子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保证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这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但真正要使孩子学会做人,这仅仅靠学校教育是难以完成的,家庭教育有着其它教育形态无法弥补的内容,学校如何通过提高家长的文化认识水平来引导孩子的成长,这是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的重要条件。实质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教育的内容上不应该有十分明显的界限,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应尝试着将两者结合,建立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网络。

二、改进农村家庭教育对策

目前中国农村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与城市平均水平相差近3年。在15—64岁的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不足1%,比城市低13个百分点。全国有8500万文盲半文盲,3/4以上集中在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和国家级贫困县。在这些地区许多父母的文化素质水平较低,面对现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他们已亲身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开始尊重知识,注重德行,试图通过自己最大的努力使自己的子女能够德才兼备,但是由于受客观环境——家庭教育观念及主观因素——文化水平较低的局限以至他们蹊径难寻。结合本次调查的实际及我国部分地区在家庭教育方面取得的经验,文章尝试提出以下建议:

(一)改变农村教育教学环境

通过学校教育来引导家庭教育的正确方向。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数,1993年全国城市小学生的人均经费为476.1元,农村为250.4元,差距为1.9倍。到1999年,两者的差距扩大到3.1倍,绝对金额分1492.2元:476.1元。李岚清曾在回答中国青年报记者关于中国农村基础教育问题时指出。从1995年开始到‘十五’期间,仅中央财政就安排了89亿元,加上地方配套资金共198亿元,实施了两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2001年至2002年,中央财政投入30亿元,用于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今后还将继续投入专项资金支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计划在4年内解决农村中小学危房问题。中央财政还拨款3.64亿元,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2002年示范试点项目”,2002年以后将进一步加大投入,缩小农村与城市教育的差距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二)鼓励农村兴办儿童教育机构

相对延长学校正规化教育的时间,可以暂时缓解父母家庭教育知识贫乏的压力。但现存农村幼儿园布局分散、规模小、效益低、职责不清、管理不顺。先进的教育信息得不到共享,教育资源浪费严重。建立适应农村学前教育现代化需要的办园新体制,更好地推进幼儿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农村幼儿园质量,为农村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建立家长教育培训机构

在学校中建立家长学校,通过专业的学校社会工作者向家长传授正确的家庭教育信息,用学校和学生的“文明”带动家庭和家长的“文明”建设。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家庭教育咨询等形式展开工作,主要工作目标应包括帮助家长树立“为国教子”的家庭教育观念;通过定期的培训来提高父母在子女成长方面所需的基本知识;提出关于家庭教育的建议,并且组织学生和班主任对家长的家庭教育进行评比;加强家长与子女之间的交流,比如组织学生给父母写信,让学生对家长的不良行有正确认识,向家长提出合理的建议;使家长认清现在的教育及就业现状;对孩子加强“三农”教育,使他们真正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变不利为动力。

(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妇女联合会的作用

有计划、有步骤的对当地妇女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转变她们的观念,改变她们对固有的、不正确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的认同,从而充分发挥妇女在家庭教育中作用。

(五)文化反哺——“我来教教父母”

家庭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过程,施教与受教育者之间应冲破传统的“家长改造制”模式的局限,这样才有利于教育双方的沟通,寻找合适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模式。

调查显示(见表3),有77%的学生表示当自己的父母与他们的观点出现分歧时或生活中遇到什么不懂的问题时,他们愿意向自己的父母耐心的解释或与父母商讨,而大部分的父母也能接受孩子的意见。家庭教育过程中的相互学习,一方面有利于农村父母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

(六)采用“示范性教育”与“规范性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学校可邀请家庭教育比较成功的家长与其他家长分享教育成功的经验;学校不断规范家访制度,改变以往班主任负责制的固定模式,由专业的学校社工人员对学生家长进行帮助,建立家庭教育档案,定期回访,及时评估;开设家庭教育热线,方便家长进行随时咨询。

三、结论

国外有一句名言:人人都可以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二爱型”巨人(爱迪生和爱因斯坦),就看你的耐心、信心和决心。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我国正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农村中、小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发展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社会总目标的实现。本文从一个小范围对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目的是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引起全社会对农村中小学家庭教育的重视。农村地区的家庭教育,不仅需要政府在财力、政策上的投入与关注,而且需要全社会特别是农村家长们的支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是当前教育永远不变的口号。

参考文献:

1、张健鹏.都是爸爸妈妈的错[M].学苑出版社,2001.

2、赵石屏.家教[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林国煽.现代社会学[M].重庆大学出版社,1990.

4、马长英.大学生问题[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5、刘中华.家庭教育的真空谁来填补[N].中国教育报,2004-04-14.

6、仲原.关于农村家庭教育思想[EB/OL].家庭教育网,2003-06-12.

7、苏欣.教育专家妙谈家庭教育新理念[EB/OL].人民网,2003-11-19.

8、张建新.孩能否健康成长家长以身作则是关键[EB/OL].新华网,2004-02-05.

9、姚颖.让孩子自己选择——坐圆凳面还是小板凳[N].新民晚报,2003-12-12.

10、王红飞.农村家庭教育的困境[N].中国青年报,2004-09-20.

11、毛丽利.农村家庭教育情况不容乐观[J].教研与进修,2003(17-18).

12、Diave.Bittger.EducationinPoorAreas.AnEducationalSystemGrapplingwithPoverty[M].ChinaPerspectives,1995.

13、CountryReportontheChildDevelopmentinChina(2003-2004).

14、镇江句容市农村教育工作调查研究[EB/OL].中国妇女网,2003-03-23.

第5篇:劳动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家庭教育;独立意识

独立意识,也叫独立感,是指个体希望摆脱监督和管教的一种自我意识倾向。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想方面的独立性,即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二是实践方面的独立性,即学习工作、社会交往等各方面独立处理问题或事件的行为能力以及生活上的独立自理能力。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有效补充。由于学校教育内容的同一性、活动的集中性、生活节奏的划一性及教育目的的一致性,不可能顾及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做到彻底的因材施教,而家庭教育所具备的独特性则能更好的弥补学校教育的缺陷,实现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的有效统一。

一、在思想上,转变教育理念,树立正确教育价值

家庭教育的效果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是,家庭教育价值决定着家长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态度。

1、明确独立意识的重要性

独立意识是一种与市场经济和全球化发展相适应的情感观念。当代大学生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背景下竞争和发展,要求他们在国内外激烈竞争与合作中以独立的、自主思考并能作出正确的分析和选择的、负责任的形象出现,接受现实和生活的考验。独立意识较强的孩子可以轻松应对出现的问题,同时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方向有更明确的认识,为未来生活做好准备。而独立意识较弱的同学连生活都无法自理,更谈不上以后更好的发展。

独立自强精神是个性积极化的具体表现,是创业的动力及获得成功不可缺少的条件。历史上凡是有所成就的人,都具有艰苦奋斗、自主判断、百折不挠的独立自强精神,否则,就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可见,独立意识对孩子未来生活的重要性。但是,独立意识的强弱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我国父母毫无原则地包办孩子的一切,造就了一代以自我为中心且独立意识很差的孩子。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父母必须转变观念,不以孩子成绩的高低作为评价品性好坏和能力大小的标准,时时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立精神,教育他们了解人生的真正价值,“自己的路自己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树立身心发展平衡的首要目标

现在的家长有的是有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实践锻炼,有的是缺乏对孩子社会责任的培养,重知识的灌输和智力的开发,轻品格、性格的培养,“养身”重于“养心”。家长在关注孩子身体素质和智力发展的时候,往往忽视孩子心理健康。不可否认,身体健康是智力、品德、美感等发展的物质基础,但是,心理健康也是孩子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身心发展平衡,才能有良好的心态对待身边的人和事,才能有充沛的精力处理和解决出现的问题。

3、确立培养孩子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和市场经济激烈的最终目标

只有把培养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和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孩子为最终教育目标,才会充分挖掘孩子潜能,促进个性发展,培养独立意识和自强精神;才会在家庭教育中采取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现实中,一些家庭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把孩子看做私有财产,无视子女的独立人格,限制子女个性发展;一些家庭采取溺爱型教育方式,过分强调亲情,对子女迁就、纵容、包办代替,形成子女任性、霸道、依赖性强的性格弱点,这些都不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父母和家庭成员要依据客观、正确的教育目标,在尊重和信任子女的前提下,对其成长过程中出现个性发展或品性不良的倾向时,客观分析,对症解决。父母对子女既要有热情,也要有严师的威严。

二、在实践中,扩大教育范围,完善家庭教育内容

由于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与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造成孩子心理压力日益加大,依赖思想强,不习惯独立。因此,父母要采取各项措施,给予实践锻炼的机会,在生活等方面帮助孩子培养独立意识。

1、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曾有这样一则报道:两位功课顶尖的八岁孩子库伯和理查利用休息时间打工,库伯负责查理冰箱,查理给主人拉琴,收入比别人的翻倍。有时,库伯还在家里举办音乐会,一张票五美元。但挣来的钱,一半要交给父母作为场地费,因为房子是父母的。

在中国家长看来,可能认为这些孩子打的是“下等”工,比如餐馆的跑堂、超级超市的收银员、当清洁工等;可能认为孩子小,即使是家里不富裕也不需要这样受苦,况且也挣不了多少钱;也可能认为,让孩子锻炼能力也不需要做这些事情,因为这样的事情锻炼不了孩子需要的“能力”。但在美国,像库伯这样八岁打工的孩子并不是少数。在国外,从一般父母到国家总统都特别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独立人格。例如,从德国古代的时候,儿童就被当作独立的成人对待。特别是现代,德国法律规定,孩子到了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让孩子懂得,一个人走向社会最终要靠自己,靠自立和自强,要对自己负责。但在中国,父母和孩子连为一体,看不到七、八岁出去打工的孩子,而经常看到窝在家里不上班的成年“孩子”。笔者不否认中国父母的伟大,但是,也不能否认外国教养方式的合理性及对现代社会的适应性。

大学生作为即将走向社会的成年人,必须具备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

教育心理学相关研究表明,家长应从小学会放手,让孩子进行自我管理学习和生活,做些应该做且力所能及的事情,用适当的方式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及行为自制能力,让孩子明白,独立是要有准备的,是一种积淀后的崛起。

家长可以从家务劳动开始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家务劳动是培养自主性和独立性,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最适宜的项目,通过进行简单的打扫房间卫生、整理东西、买菜、做饭等事情锻炼孩子的独立自理能力。

2、重视培养财商

财商,即理财能力,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表现,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是正确认识和运用金钱和金钱规律的能力体现。它与智商、情商并列成为现代社会三大不可缺少的素质。

在国外,不论父母家长,还是社会大众都进行着这方面的宣传和教育,例如《华尔街日报》就经常刊登如何教育孩子理财的文章。很多孩子从小就要出去或在家里帮助父母做家务换取自己的零用钱;在学校,通过兼职等方式赚取自己部分的学费和生活费,完成学业。对这种教育孩子的“钱经”,不要一味的嗤之以鼻,觉得铜臭味太重,只要认真观察,渐渐就能体会其中的好处。例如,孩子需要尽早懂的道理:钱不是白来的,不能需要钱时就向父母伸手,也不能期望自己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中国父母要从“对成年大学生子女全额供给制”的传统观念中解脱出来,倡导自强独立之风,培养成年大学生自觉意识和理财能力,主动接受生活考验,强化个人生存能力。

3、树立自立精神和自强精神

市场经济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必须具备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因此,发达国家的父母普遍重视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推崇“个人奋斗”。西方教育学者认为,替孩子做他们能做的事,不仅会让他们失去实践的机会,还会让孩子觉得家长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勇气,感到危机、不安全。

在美国,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鼓励并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美国孩子很小就与父母分开住,孩子单独睡一个房间,“自己照顾”。孩子到了18岁时,就得自己挣钱解决生计,这倒不是父母没钱,而是让孩子自己挣钱,早日独立。

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派以斯普郎格等人为代表提出了“唤醒”理论,指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之根。”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要从表面、外部唤醒教育者,也要从灵魂、从内部解放教育者。而父母最大愿望是孩子独立,包括经济独立、精神独立和人格独立。

在父母包办一切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一旦走上社会便无所适从,造成自信心不足和能力低下,独立更是无从谈起。西方这种从小注重培养孩子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的教育方式,更适应高压力、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在方法上,注重教育手段,拓展家庭教育途径

1、加强自身修养,以身作则

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最早的老师,对孩子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教育学研究表明,早期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思想观念的形成、智力的开发、性格的养成具有至关重要的启蒙意义。孩子在家庭中养成的身心情况如何,将决定他以后接受各种教育的影响以及获得身心发展的能力状况。而生理学进一步证明,父母的行为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学前阶段是孩子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出生第一年,幼儿脑的发育速度最快。如果这个时期,父母给予孩子足够的营养和合理的训练,将促进脑的发育,给孩子一生的发展留下不可磨灭的影响。

家庭教育不仅仅是有意识的,更多时候、更大程度上是无意识的。不仅有父母营造的家庭环境氛围及养成的家庭生活方式对子女的熏陶,更有父母无意识的言行举止,这些都会在子女的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对他们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人生理想、行为准则等多方面产生影响,使其各方面得到充实和完善,进而形成相应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马卡连柯说过:“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进行教育。你们是在生活中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着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怎样喜欢和发愁,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这一切对儿童都有重要意义。”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养成独立自主习惯的同时,也要加强自身修养,做孩子的指导者和领路人。

2、借鉴父辈育儿经验,关注选择权

孩子拥有自己的见解与观点是培养其独立性的良好开端。家长在讨论问题时,特别是这个问题涉及到孩子时,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参与其中,让他们在全面了解问题的前提下发表见解和看法,让孩子在客观、正确的基础上自由选择和决定,把选择权还给孩子,培养他们自我决策能力。

孩子与父母相处时,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没有太多的限制,即使是先洗脸还是先刷牙的小事自己就可以决定,拥有很多独立拿主意、做决定的机会,自主性也不会受到太大的限制,同时还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探索世界,进而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而不是根据父母的规划完成“计划”,受到父母过多的限制。

第6篇:劳动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家庭教育;青少年社会化;家庭环境

[作者简介]袁霞,遵义师范学院政治经济系副教授,贵州遵义563002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12-0110-03

社会化是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完成,有赖于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它要受到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等因素的影响。其中,家庭为人们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基本的环境和人们进行社会化的最基本条件,所以,家庭教育是一个人社会化过程中最重要最具有影响力的因素。

一、家庭教育在青少年社会化中的作用

1.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助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家庭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初始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和言谈举止,随时随地都在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模仿父母的言行,接受父母和社会对其行为规范的要求,并且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它们内化为自己的观念和行动。所以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助于青少年良好行为规范的形成。

2.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发展,社会阅历的拓展和思维方式的变化,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和困难,这时父母的关爱,优良的家庭环境则为孩子的心理和人格的健康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有资料显示,在民主型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活泼开朗,有较强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大多数都能够正确地对待自己和他人,具有自尊心、同情心和自信心,能为他人着想,适应社会的能力强,能正确地对待失败和挫折。

3.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助于青少年基本生活技能的培养

游戏、学习和劳动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三种主要形式,在青少年时期人们一般主要从事游戏和学习,而家庭则是人们游戏和学习的最初场所。在游戏中,孩子们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身体,学会怎样与人交往,同时家长把参加家务劳动和孩子的知识学习、兴趣培养和能力发展相结合,不仅促进了孩子智力的发展、动手能力的提高,而且也增强了他们的自理、自立能力。

二、现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更好地进行社会化,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家庭观和教育观都发生了变化,在家庭教育中也产生了一些观念和行为的误区,影响了家庭教育的质量,阻碍了青少年的社会化进程。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重智力教育轻德育教育,家庭教育延续学校教育的内容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接受良好的教育和拥有丰富的知识的重要性已经日益显现出来,为了孩子以后能立足社会,获得较好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过上比父辈们更好的生活,家长们不惜为孩子请家教、购书籍,把家庭教育的重心放在关注子女智力发展和学业成绩上来,认为只要孩子考试有好分数,能够考上重点大学就是好孩子,却忽略了对孩子品行的教育,如在很多家庭中诚信、平等和友爱等方面的教育严重不足,有的家长甚至认为孩子的品行是先天习得的,不教而会,有的干脆把它推到学校,认为学校开设了思想品德课,通过教师的教学,孩子就会具有良好的品德,与家长无关。在这些思想的支配下,轻视家庭中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影响了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2.不良的家庭教育方法。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指出:“实施家庭教育,首先应全面地了解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掌握子女成长的规律,这样才能把儿童教好、养好。”目前,很多家长都很注重家庭教育,但是由于家长自身存在一些问题,同时不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当孩子遇到心理问题的时候,有的家长则对孩子溺爱,事事顺从,或者在物质上无条件地满足;有的家长则认为自己与孩子生活在不同的时代,没有共同的语言,时间可以让孩子淡忘不愉快,于是采取回避的态度;有的家长则简单粗暴,对孩子讥讽、打骂等。其导致的结果就是孩子形成依赖性强,过分自尊,任性自私,缺乏自理能力,胆小和怯懦,心理闭塞,抑郁,甚至冷酷或暴躁、反抗等不良行为,影响青少年良好个性的形成。

3.重言教。轻身教

有人曾经说过,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家长的自身形象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教育因素,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行为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却只注重言教,忽视以身作则。他们不断教育孩子要认真读书,好好做人,遵守社会公德等,而自己却工作不努力,牢骚满腹,得过且过,待人粗俗,满口脏话,生活作风不检点,遇事见风转舵,有的家长甚至不务正业,赌博、打麻将,夜不归家等,这些不良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孩子言行不一,而且也给学校和社会教育增加了相当大的难度。

4.“包办代替”。使青少年缺乏独立生存的意识

由于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是整个家庭的核心,家庭的所有成员都为他们服务,为了让他们能够吃好、穿好、学习好,大多数父母在生活、学习上实行“全包全替”,使孩子们从小到大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甚至有的孩子从小到大没有做过一次家务,自己没有独立完成一件事情,导致孩子事事依赖父母,对父母、长辈缺少关爱之心,遇到事情没有主张,经受不起挫折和失败,独立生存的能力较差。

三、优化家庭环境,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家庭是青少年生活的主要场所,家庭教育在人生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家庭教育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社会化的完成。针对以上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对策:

1.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未来社会充满竞争和挑战,一个人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需要有一定的知识能力,而且还需要良好的品德、健康的心理和强壮的身体等。所以在家庭教育中,我们要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首先,要培养孩子优良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一个人不管他怎样聪明,拥有多高的学历,但是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是不会成为社会栋梁的。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首先就要教育孩子遵守社会公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教育孩子要有自尊心、自信心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

度,教育孩子要懂得关爱他人等,只有这样才能为以后健康地走上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要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作为家长要明确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并不是只有考上大学才能算是人才,一个人只要有健全的人格,学会用脑,就一定对社会有用。所以家长要尊重孩子自身发展,不要想当然地设计孩子的未来,盲目确定孩子的成才目标,这样反而欲速不达,事与愿违。

2.创设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

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可以缓解青少年学习的压力,提高青少年学习的热情,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怎样创设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呢?首先,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谦让、相互理解、相互关心,遇到问题尽量采用民主的方法来解决。如果父母在教育孩子上有不同的意见,家长最好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发生冲突,而是尽可能保持一致,孩子不在场时父母再进行观点上的互相协商。同时更不能够把工作中的压力和不愉快带到家庭中来,甚至发泄到孩子身上,这样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其次,家长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改掉不良行为,从各个方面来完善自己,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再次,尊重孩子意见,建立平等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随着身心的发展,青少年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对许多事情,他们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个时候家长不能利用自己的权威性去否定他,而是要尊重他们和他们的一些看法,平等地与之进行交流,允许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对正确的观点给予肯定,错误的观点及时耐心地纠正,在平等、民主、亲切的氛围中实施家庭教育。

3.重视青少年生活技能的培养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已成为个体适应社会生活、赢得竞争的必要手段。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有必要对孩子实行磨难和挫折教育,如一家人出去游玩的时候,有意地创设一个情境,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面临的困难,以增强他们的生存能力。同时,家长要放开手让孩子独立地完成一些事情,要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和社会实践,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这样既能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又能够提高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为走向社会做准备。

4.构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系

第7篇:劳动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范文

(一)幼儿教育机构

幼儿教育机构的形式多样,主要是服务于0~6岁幼儿的保育教育机构。多指幼儿园、托儿所、早教中心、胎教学校等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进行相应教育指导的机构。农村幼儿教育机构有其自身历史性,不仅包括幼儿园,还有与小学一体化的衔接班,乡镇中心学校幼儿教育教研机构,社区幼儿教育服务机构,妇联、企事业单位等。本文主要从幼儿园、城镇社区教育两个角度来解读对农村幼儿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

(二)家庭教育指导

家庭教育指导一般是指由家庭以外的社会机构组织的,以家长为对象,以提高广大家长的教育素质、改善家长的教育行为为目标,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教育过程。[4]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体现出自身的教育特点与教育素养,它不仅包含教育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学习相应的教育技巧,以及与幼儿交流沟通的教育艺术。农村幼儿家长在育儿理念上更秉承传统的幼儿园教育方式,以及老人看护的教育形式,或多或少的影响了幼儿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发展。总之,农村幼儿家长教育意识的萌发,教育理论与实践水平的提升,还需要农村幼儿教育机构进行必要的指导。在国家重视城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积极向小型单元的家庭教育倾斜,将会给农村幼儿教育带来帮助。

二、农村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存在的问题

农村幼儿家庭教育中的家庭环境、家长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观念,家庭的教育行为、内容以及家庭结构中的关系、社区教育机构的影响、家园互助行动等多方面的因素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是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所要解决的范畴。对农村幼儿家庭教育的基本问题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探索家庭教育指导的有效途径。

(一)农村幼儿家庭教育的现状

家庭教育实施的关键因素要放在家长的素质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幼儿家长的文化水平也逐渐提高,他们越来越重视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从意识层面角度都愿意接受先进的育儿理念,以更好地指导幼儿的教育。但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教育困惑,不知道从何入手。家庭的收入也是影响家庭教育的有效变量。农村幼儿家长无论收入高低,都会在物质层面尽量满足子女的需要,而缺少精神上的关怀。收入的高低会决定教育的投入,但对教育的投入高并不意味着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指导势在必行,适度的投入,获得有效的回报。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农村幼儿家长,他们的职业也决定了对幼儿教育指导的局限性。因为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的因素,很难有固定的时间与幼儿进行沟通和交流。所以幼儿教育机构进驻幼儿家庭中进行实践指导会更好地服务父母,提供育儿理念,提升育儿意识。

(二)农村幼儿家庭结构的关系

农村幼儿家庭结构关系中分为两大结构,一个是两代的亲子关系,一个是三代的三世同堂。两代的亲子关系中,农村的大多数家庭以两个孩子为主要结构。农村幼儿父母与子女关系融洽,但因为父母自身素质或劳动时间过长等方面的原因,会出现无暇或无意识顾及孩子的情绪情感变化、良好习惯和性格的培养等方面的问题,不懂得怎样疏导孩子的心理问题,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等。尤其两个子女的家庭,教育负担过重,会忽视家庭教育的有效实施。

(三)农村幼儿教育机构的影响

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幼儿教育机构在国家资金和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已经有了显著的提升。从幼儿园到乡镇中心幼儿教育教研机构,从小学内部的衔接班(学前班)到社区教育机构,都为农村家庭教育的指导进行服务。因为地域方面的因素,农村的幼儿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家庭教育的发展更是被忽略。只有各个机构以发展幼儿教育为己任,在分析幼儿园外部因素问题的同时,重视对家庭教育内部机制问题的探索,认真研究,积极实践,派专业人才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才能促进农村幼儿家庭教育的进步。

三、农村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的途径

《纲要》中明确地提出:“家庭是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当前家庭教育的内容由健康教育、认知教育、品行教育和审美教育构成,[5]幼儿园和社区等幼儿教育机构以此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寻找最有效的途径对幼儿家庭进行教育指导。

(一)幼儿园对农村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的途径

农村幼儿园作为家庭教育指导的主要力量,它具有优质的教育资源,丰富多彩的指导策略,形式多样的指导方式。而且国家对农村幼儿园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持,通过对幼儿师资的相关培训,使教师吸收了很多优质的育儿理念,可以把当前的家庭教育内容,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法通过有效途径输送给幼儿家长,提高他们的育儿能力。

1.建立沟通渠道

农村幼儿园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不仅仅限于早晚接送幼儿,而需要建立多种多样的沟通途径。家访和家长约谈是最行之有效的途径,通过此种方式教师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家长的幼儿经验,针对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问题,给予指导。班级QQ群、微信群的建立,可以随时接受家长传递的困惑性信息,并能够进行及时的解决。家长的调查问卷和致家长的一封信可以通过书面的形式,发现家长在家庭教育的难题,进行必要指导。因为地处农村地区,很多幼儿都是由老人来照顾,家长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成为了难题。但多种沟通渠道的建立,可以间接的对父母进行必要的指导。

2.搭建互动平台

互动平台的搭建可以给家长提供一个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增长教育理念的平台。最直接的途径是新生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思维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一些良好习惯的养成等知识。家长学校可以邀请相关的专业人才进园为家长提供育儿知识,例如乡镇的妇幼保健医院的医生讲解幼儿的饮食营养等方面的知识。条件和设施略好的农村幼儿园,可以建立育儿互动平台,可以让家长在平台上提出问题,参与讨论,最后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3.参与开放活动

农村的家长开放日不能只是形式性的参与,而需要家长通过观察了解幼儿园来建立对幼儿的关注,和其他的家长进行育儿经验的交流。以家长学校为主要途径的开放活动,要有计划的组织家长进行系统家教知识的讲授,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同时幼儿园也要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不仅及时解决家长的教育困惑,也请家长根据孩子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幼儿园出谋献策,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社区对农村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的渠道

城镇化发展的进程必然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化,城镇社区的出现与逐步的发展完善正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城镇社区的发展逐渐被认可,其前提需要农村社区发展的整体与全面,以及格式布局的合理性。社区中对农村家庭教育的指导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农村幼儿家庭教育的指导值得期待。但城镇社区作为幼儿学习生活的主要环境,幼儿通过社区获得知识、掌握技巧、培养健康的体魄已经成为必需。社区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地服务于本区幼儿家庭教育的指导。

1.联合辖区资源,进行育儿专项指导

农村幼儿家庭教育的指导离不开社区的扶持。社区可以充分利用本辖区的有效资源,进行育儿的专项指导。例如,可以利用辖区内的医院,邀请相关医生为家长讲解卫生保健的常识,补充家长在幼儿健康教育方面的不足。也可以邀请当地的广播、电视台,录制相关的育儿采风,增补家长幼儿美育教育的知识。同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如果有村官大学生的社区,可以邀请为本辖区的家长讲解育儿品行和认知教育方面的知识,增加知识,拓展视野。

2.根据不同需求,开展育儿沙龙活动

城镇社区和城市社区对家庭教育指导的价值同样重要。根据本辖区家庭的不同需要,城镇社区也应该定期为家长举办育儿沙龙活动。可以邀请幼儿园的园长与老师向家长介绍幼儿入园认知学习的重要性问题,幼儿良好习惯养成以及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育儿方法等问题。还可以邀请乡镇中心学校的教育教研员讲解国家对幼儿教育政策的倾斜,幼儿教育发展的价值和意义等方面的知识。提升农村幼儿家长重视育儿教育的意识,补充育儿知识的理念,从根本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幼儿发展的巨大影响,为农村幼儿家庭教育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争取政府资金,完善育儿资源建设

社区的资源应该是丰富多样的。城镇社区还在稳步建设中,必然会存在缺少资源的问题,尤其是教育资源。国家对农村幼儿教育给予重点的鼓励和扶持,那么城镇社区应该积极做出本辖区育儿指导教育方面的计划与预算,争取获得政府资金的支持。城镇社区需要建立教育图书馆,采买书籍要包含幼儿家长的育儿知识与经验的书籍。有条件的社区还应建立阅览室和放映室,在休闲时,可以组织家长到阅览室阅读书籍,到放映室观看科学育儿知识的视频。同时,城镇社区应该为辖区幼儿建立城镇档案,从而制定科学的育儿计划,指导父母详细记录幼儿的成长,并及时提出指导建议。

四、结论

第8篇:劳动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范文

言传身教,是中国的传统教育。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实际上都是在以身示范。常言道:有其父必有其子。要想教育好子孙,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父母不仅要带头学习,而且要成为孩子的表率。现代家庭中,电脑和手机是每一个家中必备的东西。它们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有利的影响,也有不利的影响。在家中如果家长总爱上网聊天,玩各种游戏,看黄色录像,看恐怖片等对孩子不宜的视频,日复一日,耳濡目染,孩子慢慢地也会看上这些视频。经常看孩子可能上网吧上瘾,爱恋游戏,产生早恋,有暴力倾向等。导致孩子在身心方面造成严重伤害,从而影响孩子的一生。然而如果家长能有节制的上网,经常看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励志影片,历史大片,新闻联播,星光大道等,这些视屏有助于孩子美好品质的形成,同样也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榜样是孩子的人生坐标,成功的向导。它会带给孩子无穷的力量,增添给孩子必胜的信念。

二、家庭教育应注意营造氛围

任何一个家庭中的父母都必须注重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良好的家庭环境和适当的教育方法,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良好发展家庭氛围的好坏是儿童心理、行为健康水平的重要相关因素。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夫妻间的和睦是成功地教育儿童的首要条件。有的家庭夫妻不和、经常吵架打架,天天闹离婚,严重影响身心健康。有不少孩子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孩子脾气暴躁,性格孤僻,处事偏激,不愿意和同学交往,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愿意离家出走,锒铛入狱等。相反如果孩子能生活在一个环境舒适、宁静、温暖的家庭中。这样的环境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和睦的心理气氛家长还应为儿童在家庭中创造一个和睦的心理气氛。家庭成员和睦相处,平等待人,互相关心,互相信任,互相体谅,即使发生矛盾也能顺利解决。

三、家庭教育应注意培养目标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位家长培养孩子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家长们绞尽脑汁,千方百计上重点学校,上名牌学校。孩子一上学,家长就开始奔波于各种学习班,忽视了让孩子学钢琴,学画画,练书法,学舞蹈等兴趣的培养。更有甚者一些家长视孩子为私有财产,为子女出人头地,或物质刺激,或棍棒教育,以至于年幼的孩子产生厌学、自杀等现象。我们经常看到和听到,有些家长为了逼迫孩子学习,对孩子拳打脚踢,棍棒交加,更有甚者导致孩子伤残,孩子跳楼自杀等。这些血的教训应引家长深思。因此家长应注意培养孩子的成才目标。李岚清说:国家需要多方面的人才,只有思想健康,有组织实践能力的人,而且有正确的人生观、有道德的、身体健康的人,才会对社会有贡献,才是全面发展的人。每个人的先天素质与后天影响各不相同,有的人适合向高科技领域发展,有的人适合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特点,家长应适应国家的需要树立为国教子的思想,根据孩子的本身条件为他设计一个切实可靠可行的未来。古语道: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即使在平凡的服务行业中照样也能培养出身手不凡的能工巧匠,如餐饮中的名厨;服务业中的美容师;服装设计师也并不一定都出自名牌大学,往往都是自学成才。一代伟人也未曾踏进过大学的门深造,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先生却是学医的。他们都以自身成才的成长经历表明;成才不一定非得千军万马专挤通向大学的那根独木桥。因此家长们应根据我国国情和社会需求及孩子本身条件对他们寄予适度的期望。

四、家庭教育应注意培养能力

第9篇:劳动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农村生源大学生 家庭教育方式 心理健康 人生发展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家庭环境对人一生的成长有着重大影响,特别是对个体早期的影响对其以后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不良的家庭环境、不当的家庭教育教养方式是引起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根源。国外学者对恐惧症、强迫症、焦虑症和抑郁症四种神经症患者的早期经历与家庭关系进行调查发现,这四种神经症患者的父母与正常个体的父母相比,表现出较少的情感温暖、较多的拒绝态度或者较多的过分保护。很多大学生入校以后难以与他人相处,主要原因是在儿童早期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

农村生源大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是在留守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父母情感支持、教育投入的缺失,容易造成农村生源大学生在早期成长过程中出现胆怯、内向、逃避或偏执、冷漠等现象,一旦早期形成的这些品质使他们在大学阶段无法适应校园生活,他们便会出现心理困扰,从而影响心理健康水平。即使在父母陪伴下成长起来的农村生源大学生,依然有相当一部分的家庭教育处于缺失或不当状态,比如如果父母的养育方式是专制型的,则子女会消极、懦弱和不知所措;父母之间经常出现意见分歧或互相拆台,则子女会表现出圆滑、讨好、投机、说谎等不良行为,这也会对大学生的成长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本研究分析当代农村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尝试解释这些问题对农村生源大学生心理活动和行为产生的影响,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方面是农村家长对教育的认识不足,对教育的作用和教育转化成实际生产力的方式认识较为滞后,导致了农村家庭的学生心理上对教育的茫然;另一方面,农村家庭中父母的需求层次由于受到现实因素的制约,农业生产和进城务工只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因此对精神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意识较差,导致农村生源的学生进入大学后,无法认识到自我的人生目标和价值,从而导致一些不健康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如一味追求高消费、盲目地将爱情作为人生追求。

一、家长文化程度不高导致对家庭教育认知的茫然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其对孩子智力的开发、心智的培养起到奠基性和根本性的作用,忽视家庭教育的早期性,不重视对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容易造成个体在成长成才过程中出现心理困扰。

我国在1977年恢复了高考制度,鼓励青年发展学业,增长才干,但社会、文化、经济等各种因素,农村青年的求学就学环境并不好。因此在农村生源大学生家长中,中学未毕业就去城市务工者居多,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未能对教育产生全面、客观的认识,包括对家庭教育作用的认识有偏差、对教育生产的智力转化为生产力的认识有误区等方面。

(一)对于家庭教育作用的认识有偏差

中国当代教育学家邓佐君在其《家庭教育学》一书中提到:一般认为,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发生的,以亲子关系为中心,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为目标的教育活动。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发展,塑造良好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社会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私营经济迅速发展,在社会中从事简单生产加工和贸易的第一批人获得经济收入的快速增长,而当时公有制体制下的国家工作人员收入无法得到显著改善,群众中流传着“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杀猪刀的”的言论,导致“读书无用论”一时的盛行。现阶段依然有相当一部分农村父辈赞同此观点,经常对子女灌输“读书无用论”的观点。

家庭教育的感染性特点表明,孩子从出生到进入大学,其中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是生活在家庭中的,家长在与孩子的日常生活相处中,通过言传身教、为人处世、情感交流等方式,能够无形之中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读书无用论”的观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们,尤其是对农村生源大学生的学业兴趣、热情与意志等方面造成影响。即使农村学生能够顺利通过高考进入大学,一旦他们在校园环境中出现困难或阻碍,在学业方面出现压力,在就业和未来发展方面遇到挫折,便会受“读书无用论”观点的影响,学业的兴趣与热情降低,学习过程中意志力减弱,从而产生学业困扰,危害心理健康。

(二)教育产生的智力转化为生产力认识的滞后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是产生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因此,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人是实现加快生产力、将智力转化成生产力的关键因素。

在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中,高校毕业生很难一毕业就找到令自身或家庭满意的工作。因此,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书中自有黄金屋”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当寄予子女较高期望的父母,发现教育成果无法及时转化为求职就业的能力,无法帮助家庭摆脱贫困时,便会对子女的教育失去信心,减少教育投入和情感支持。其次,父辈在相对较为封闭、信息落后的农村现实环境中,无法为后代的教育提供建设性的意见,更无法认识到将智力因素转化为生产力的途径和方法,对子女的就业等方面能给予的建议和支持少之又少,这无形中给农村生源大学生带来更多的压力和负担。另外,农村生源大学生自身为走出封闭的生活和环境,努力通过教育改变自身的命运,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无法在短时间内实现自身的价值,无法将学校所学转化为生产力,谋求发展和创造财富,这也让农村生源地的学生产生对未来的焦虑和对家庭的无力感。

二、重视物质需求的满足,忽视精神需求重要性

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一书中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类需求有五个层次,牡筒愕礁卟惴直鹗牵荷存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情感和爱的需求、被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一般情况下,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需求的层次是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只有满足了较低层次的需求,才能激发更高层次的需求。

随着现代化、信息化、城镇化等进程的加速,一方面,大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转移至城镇,其父母与子女便被留在农村或被带至城镇生活、学习;另一方面,留在农村的劳动力,由于农村生产力低下,主要依靠务农或散工等形式赚取金钱,为保障生活来源,常常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因此,农村生源大学生的家庭更重视物质需求,忽略了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精神关怀和支持,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村务工人员常年工作在外,无法了解子女对爱、温暖的需求;二是父母自身缺乏精神需求,无法指导和监督子女精神世界的构建。

(一)农村务工人员常年工作在外,无法满足子女对爱、温暖的需求

农村子女的成绩下降、失学率上升并非子女个人原因,而是多种因素导致的结果,比如教育资源的缺乏、教育手段的落后等,其中就包括对子女的教育关注与情感支持的缺失。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的家庭,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参与度不高,与子女成长有关的人或事的沟通较少,通常只关心教育的结果而忽视子女所需要的关怀、学习上的指导和兴趣上的支持,这些是农村生源大学生在家庭环境中所缺乏的,也是马斯洛需求层次里提到的安全需求和情感、归属的需求。

安全需求和情感、归属需求未被满足,个体常常会感到自卑、胆怯,缺乏感知爱和给予爱的能力,影响情绪控制、社会适应和交往能力等。在大学阶段,适度表达情绪、适应并融入集体生活、保持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培养团队协作等均是大学生需要培养和锻炼的能力,这些能力的缺乏将会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带来困扰。

(二)农村家庭父母精神生活匮乏,无法指导和监督子女精神生活的构建

通过国家政策的调控与帮扶,农民的经济负担减轻,但是精神文明的发展步伐依然较慢,无法匹配物质文明的发展。虽然国家大力提倡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的精神生活,但是现阶段农民的业余生活并不丰富。据相关资料显示,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生的家长对各种新鲜事物缺乏适应能力,接受能力较差。因此,农村家庭在对子女精神文化生活构建方面缺乏正确的指导和监督。

电脑、智能手机等网络终端设备是时展的产物,是传播文明、提升生活和工作效率的工具。由于大学生活学习环境宽松,很多大学生沉迷在虚拟的世界里,影响生活和学习,沉溺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之一。调查显示,农村生源的学生对网络的痴迷程度较高,网络消遣方式主要是网络游戏和聊天互动,其中以男学生为主。由于农村生源大学生在早期的精神生活中未培养起较多的兴趣与爱好,进入大学后,难以找到合适的方式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也很有少机会在才艺和爱好上得到更多的发展,因此对培养自我意识和自信心有一定影响。

农村生源的学生家庭教育方式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从早期家庭教育便开始影响他们的行为方式、思考方式、精神生活等各方面的发展,从而导致大学生活中形成了一些不利于自身发展和不适应时展需要的心理活动。在大学生活中,需要学校、家庭和个体共同努力,为农村生源大学生成长为身心健康的大学生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103.

[2] 邓佐君.家庭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7.

[3] 苏蔚连.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和对策[J].才智,2016(13):42.

[4] 裴源冶.价值观变迁视角下的农村家庭教育问题思考[J].人才资源开发,2016(12):251.

[5] 窦晓峰.农村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J].文学教育(上),2016(1):141.

[6] 吴华倩.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家庭义务教育决策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2016.

[7] 胡军.浅谈农村家庭德育教育的现状及策略[A]//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6年3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