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范文

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

第1篇: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范文

【关键词】冠心病;心绞痛;中医护理干预

为了提高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预后效果,对其开展有效的护理干预十分必要。因此,文章选取了我院收治的12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并对其分组展开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从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心绞痛患者中抽取12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人数相等的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干预组患者的年龄均在56-85岁的范围之内,平均年龄76.7±3.7岁,其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6例。干预组患者的年龄均在55-84岁的范围之内,平均年龄77.2±3.4岁,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8例。两组患者在一般性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性,有可比性。

1.2方法对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中医护理干预,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1.2.1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对病室环境的调节、患者生命体征及一般情况的监测、用药指导及护理、饮食计划的设定和执行、心理疏导以及健康宣教等[1]。

1.2.2中医护理干预根据中医辩证实施护理,对于气阴两虚患者应遵循益气养阴的原则,防止耗气伤津,在饮食方面以补气为主,并加强保温措施,预防外感风寒。对于痰浊壅塞患者,主要以通阳泄浊、豁痰开结为主,定时通风;饮食方面遵循清淡原则,嘱患者多进食萝卜、柑橘等化痰利湿的新鲜蔬果;此外,遵医嘱行蓖麻籽外敷双足涌泉穴治疗,每日一次。对气滞血瘀患者应遵循行气活血、通经止痛的原则,嘱患者卧床修养,避免精神方面的刺激;饮食方面采用玫瑰、山楂泡茶内服;遵医嘱采用栀子、桃仁研磨制膏外敷,每日一次。对寒凝心脉患者遵循驱寒活血、宣痹通阳的原则,注意保暖;饮食方面多进食温热性食物,如米酒、瓜蒌等;嘱患者采用温水足浴,每日睡前一次;必要时艾灸穴位治疗。

1.3判定依据选择患者护理有效率和护理满意度作为判定依据。

1.3.1护理有效率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临床症状缓解标准[2],依次划分为显著有效、好转及无效三个等级:①显著有效:心绞痛完全消失,运动量增强后未发作;②好转:心绞痛发作频率、疼痛程度等均有明显改善;③心绞痛发作频率和疼痛程度等无明显变化或甚至加重。护理有效率的计算方法为:(显著有效患者例数+好转患者例数)÷该组患者总数×100%。

1.3.2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问卷调查形式收集,问卷内容包括患者对各项护理干预的评分,满分为100分,根据患者评分高低依次分为非常满意、一般满意及不满意三个等级:①非常满意:评分结果在90分以上;②一般满意:评分结果为60-89分;③评分结果在60分以下。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包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对计数数据和计量数据分别采用X2和t方法进行检验,设定显著学水准为a=0.05,当P

2结果

2.1护理有效率患者护理干预效果见表1。

3讨论

冠心病引起的心绞痛在祖国医学中属于胸痹类疾病,其主要发病机制为心脉痹阻、气血不通,通常病理表象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3]。由于该疾病具有突发性、复杂性、发作频率不定等特点,在临床上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开展护理时应全面施护。

中医护理干预是在常规性护理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病理类型及中医辩证原则而实施的一类护理干预措施,包括一般护理、情志护理、辨证护理等几方面。本次研究中的中医护理干预组60例患者均是根据其病症分型而实施针对性的中医护理,充分遵循了辨证施护的基本原则,根据患者的发病原因、机制及症候群等特性而实施的个体针对性护理,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干预应用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能有效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和护理满意度,具有一定推广性。

参考文献

[1]张明雪,曹洪欣,常严鹏.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症候演变规律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10):24-27.

第2篇: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范文

关键词:中医护理学 教学难点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058-01

中医护理学是中高等职业卫生学校护理专业中较为重要的一门中医类专业课,其在国家或者省部颁发的教学大纲中属于重要考查课的范围。目前在中医护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学方法较为死板,授课内容落后,学习的目的也不明确等问题,导致学生厌学以及教学质量低下的情况普遍存在,而这严重影响了该课程的学习有效性和适用性,对学生的护理培养也造成障碍。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显得非常重要,本文结合本人多年教学经验,针对中医护理学的教学难点进行探讨。

1 中医护理学教学中存在问题

1.1 学生基础与学习接受能力差

由于中高等职业卫生学校的办学能力和条件所限制,造成就读该类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较为薄弱,也没有养成良好的主动自我学习习惯,抽象理论知识的接受能力差,同时也对理论学习没有兴趣,特别是中医护理学相关基础理论,例如,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精气血津等抽象理论知识,所以造成中医护理学实际效果较差。

1.2 学生对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中医护理学在国家或者省部颁发的教学大纲中属于重要考查课的范围,但并不属于考试课,因此,造成众多学生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对该课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课堂上不注重老师的讲述,对老师在课后布置的学习任务也不认真的完成。同时对于期末课程考核,往往抱有一定的侥幸心理,将考试过关寄托于作弊或者补考中,不求高分只求通过。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严重影响了授课老师的授课兴趣,导致教师不满和抱怨的现象发生,从而也采取听之任之的教学态度,进一步影响课程教学效果。

1.3 教学内容不优化

传统的中医护理学往往将医护联合在一起,并且更加偏重于医。不同版本的中医护理教材也大多是《中医学概要》的缩编和改写,实际与护理岗位相关的内容显得非常的少,有些教材甚至缺乏中医护理基础理论和护理评估等最基本的知识,对临床护理的工作指导性也较差,与现时代护理理念不相符[1]。同时由于教材中的学习目标并不明确,进一步导致了与实践脱节现象的发生。

1.4 教学方法粗略单调

尽管近年以来国家不断加大了对中职教育的投入和重视程度,学校的办学条件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招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中职类院校仍然存在教学设施落后和教学经费不足的难题。虽然大多数学校都配备了现代多媒体教室,但仍然不能满足每堂课都借助多媒体教学的要求,许多的教师仍在处于“一本教材、一份教案、一只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上,教学方法单调,激发不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1.5 考核模式不明确

目前,中医护理学的考核方式仍然与其他课程一样,采用传统的理论考试方式,并不能实际考核学生的护理知识掌握情况,同时成绩判定的方法也比较单一,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以上几种教学中出现的难题既不利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在一定程度了影响了授课教师的授课热情,严重制约着中医护理教学的质量和成果。根据多年教学经验,针对于上述难题,提出了以下几种教学应对策略。

2 中医护理学教学中应对策略

2.1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中医理论往往都是枯燥无味的,授课过程中也比较沉闷,无法有效的吸引学生学习动力,而采用理论联系实际和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则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难题,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中医护理学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互动可以通过有效的提问和团队合作来体现,首先是提出问题的有用性和实效性,要使设计出的问题能够真正的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以免出现提出问题后学生沉默应对的尴尬场面。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问题设计,化繁为简,深入浅出,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其次是增强团队合作的力量,团队合作是创新的源泉,也是有效学习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建立相应的学习小组,开展团队学习工作。

2.2 实训课程注重技能培养,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中医护理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其所阐述的理论知识需要靠实训和技能操作来实现,因此,在确保实训课程开课率的同时,还要保证实训课程中实际技能的培养。在实训课演示时应该尽量做到简单而精炼,遵循“够用、可行”的基本原则,把更多的实训时间留给学生,让其充分的进行练习和体验。如在脉诊“寸口诊脉法”讲授与实践过程中,教师在简单讲述完相关基本要领后,可以进行模拟临床演示,安排学生之间相互把脉诊断,同时教师应该巡回指导,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诊脉的技巧,实现与临床护理顺利对接。

2.3 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中职生大多存在自主学习能力差、学习目的性不强的特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乐趣,因此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较为抽象的中医护理理论知识,可以采取问题教学的方法,利用启发式的问题带领学生进行思考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药物外治法、药物内服法护理等内容,应当采用情景教学的方法,借助相应的道具设置情境,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状态,激发起求知欲;对于外、内、儿、妇科等临床护理,可以采取案例教学方法,选择典型的案例贯彻中医防重于治的护理观念;对于针灸推拿疗法的护理讲述,可以以实际操作训练为契机,有效实现与临床实习的接轨。

2.4 创新考评模式

中医护理学考核仍采用传统的考察办法,不能够与中职院校培养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好、技能型的护理人才目标相符合,因此应该创新课程考核模式[2]。可以将课堂表现、出勤情况、作业质量、操作与创新成果等平时成绩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部分,纳入学生期末总成绩,同时加大实际操作技能的测量力度,增加其在课程成绩中的比重,使得考核多样化,培养学生创新力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3 结语

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中医护理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难点及问题,同时针对相关问题,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期能够有效提高中医护理教学的质量,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技能操作能力,也为后续教学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第3篇: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范文

1 情志护理的特点

1.1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与体表组织之间既相互协调又相互影响;人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的心理活动无不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心理活动和生理机能势必相互关联。许多疾病的发生,除了生物因素外,还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护士在对病人实施情志护理过程中要全面考虑。

1.2辨证施护,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所采用的基本原则,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对病情进行研究分析,然后有针对性的施以护理的一种特殊方法。由于外界的精神刺激不同,七种情志活动性质的差异、人体性格的差异、以及情志与内脏的不同联系,七情内伤致病的特点也就有所不同。因此,情志护理要依照中医的辨证观,须通过观察、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综合分析、推理、判断等逻辑思维去掌握患者的特点及心理状态,因人而异、因病而异。

2 情志护理对临床护理的重要性

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护理已成为现代护理发展趋势,心理护理成为现代临床护理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患者的康复离不开心理护理,而情志护理是从中医的角度来加强心理护理。中医护理遵循“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的原则,重视患者的情志护理,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使患者恢复身心健康。而以病人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的系统化整体护理观与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有着天然的联系。在对病人实施整体化护理的过程中,重视患者的情志变化,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护患关系为桥梁,应用科学的护理方法,改善和消除患者不良的情绪状态,以求得最佳的护理效果。这对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从而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 情志护理的要点

3.1护士在实际工作中,既要重视躯体因素,又要重视精神和社会因素。注意从各个方面积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注重创造和谐的气氛,减少心理应激因素的产生。情志护理内容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但彼此之间紧密联系、又相互影响着。同时,护士也不能忽略医院环境改变这一因素,而治疗环境的情绪反应可直接影响患者的整个治疗进展和健康的恢复,因此,情志护理的内容非常广泛,具有连贯性。

3.2加强辨证施护,护士应首先从病人的行为表现来进行心理评估,并针对心理评估在临床护理、观察与交谈中注意收集病人现有的或潜在的情志因素。护理人员要在全面了解病人情况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情绪反映,做好情志护理。情绪抑郁的病人,护士应以亲切和蔼的态度提出一些简短的问题,并应以实际行动使病人感到有人关心和照顾,受到重视,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自拔的精神,驱散悲伤情绪。

3.3灵活应用情志护理的方法,祖国传统医学非常重视语言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的作用,尤其是医护人员的语言对病人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的。所谓告之以其败,是指向病人指出产生病逝危害,使病人重视疾病认真对待之,如不及时治疗,就会贻误病情;所谓语之以其善,是指要求病人与医者很好配合,告诉其疾病的可愈性,只要遵照医嘱服药,病是可以治愈的;所谓导之以其所便,则指告诉病人如何进行治疗和调护的具体措施,懂得自我调养的方法;至于开之以其所苦,是解除病人消极的情绪,给予一定承诺、保证,以减轻病人心理压力。

第4篇: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范文

关键词:中医护理;健康教育;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全身慢性免疫类型疾病,关节滑膜炎为该种疾病的主要特征,患者关节中骨和软骨组织长期处于受损状态,滑膜炎反复发作引发关节功能障碍,情况严重甚至造成残废。本文对100例接受中医护理联合健康教育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2~2014年接受住院治疗的10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47例,女53例;年龄18~77岁,平均值为41.6岁;病程7个月~21年,平均值为57.6个月。任意将其划分为对比与实验两个小组,每个小组各有50例患者,年龄、性别、病史、病程等方面无显著差异,存在进行对比的空间。

1.2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两个小组患者静脉滴注1次/d,250 ml浓度为0.9% 氯化钠青霉素与800万U混合的注射液,同时辅以2次/d,0.5 g萘普生控释片[1]。对比组在接受治疗之后接受常规护理,包括入院宣教、随机教育等内容,患者居住环境应满足安静、整洁、舒适要求,室内温度维持在18℃~20℃,湿度维持在40%~60%。

1.2.2中医护理及健康教育

1.2.2.1针刀治疗护理 完成针刀治疗后施针区域应该维持干净整洁状态,将无菌输液贴敷在施针处,注意都要进行更换1次/d,直至针孔完全愈合。24 h之内不可以理疗、热敷或按摩,因为存在血肿及水肿危险,施针处避免与水发生接触[2]。

1.2.2.2辨证施护护理 寒湿型:该类型以关节区域有积液及肿痛为主要表现症状,患者容易感到寒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薄,存在纳差,脉濡快舌面白腻。医护人员应该指导家属为其准备一些具备温热性质的食物,例如羊、猪、牛骨头汤、药酒、木瓜、姜等。肝肾两虚型:该类型以肌肉萎缩、关节畸形疼痛、筋腱拘挛等为主要表现症状,患者容易感到寒冷,逐渐消瘦且脸面毫无血色,脉沉细舌面白腻。医护人员应该要求家属多为患者设置含有鸡鸭鹅肉的饭菜,另外也可多食牛肉、猪肉、甲鱼肉、胡桃、芝麻等食品。湿热与风热型:湿热类型以舌质红、纳差、低热、关节有积液且肿痛、胸闷、脉滑数苔面白腻为主要表现症状,风热类型以舌红苔厚、发热、便秘咽痛、小便赤、游走形关节疼痛、脉数或弦数为主要表现症状。医护人员应该要求家属尽量选择寒凉食物,例如米仁粥、菜、赤小豆等,以上药物具有清除内热作用,避免使用温热性质食物,如酒、姜、辣椒、芥末等,以免伤阴助火,导致症状严重程度提升。

1.2.2.3熏蒸护理 熏蒸是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症状的一种较为特别的方法,一般选择使用具备通络止痛、活血化瘀、温经散寒功能的药物。在熏蒸过程中患者毛孔处于开放状态,非常容易受到风邪的侵蚀,因此必须放置空调或暖气,并在完成治疗后用毛巾及时将药液擦干,嘱咐患者增加饮水量。熏蒸时间应设置于饭后,过饱或空腹会容易引发腹胀、腹泻等不良反应,熏蒸时间控制在40 min,仓内温度应以适当为准,避免出现皮肤烫伤问题[3]。若患者出现心慌、乏力、头晕等症状时,说明存在虚脱危险应马上停止熏蒸,同时使用相关补液施行治疗。

1.2.2.4 健康教育 心理:掌握患者住院后心理变化情况,给予其精神上的支持,并在关键时刻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及教育。疾病知识:医护人员应该为患者详细讲解类风湿性关节炎患病原因、病情发展、治疗形式、有效预后及并发症控制等知识,耐心与其进行沟通交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日常生活:饮食方面要注重营养的适宜搭配,尽量将体重控制在允许范围内,避免熬夜或进食辛辣刺激食物,戒酒戒烟并注意关节保暖。功能锻炼:疾病显著症状得到减轻后,可以适当进行四肢运动,通过热敷、红外线、热浴、推拿等来缓解关节水肿情况。注意功能锻炼应适当为基本原则,不能超负荷运动以防关节再次受损。药物服用:药物服用期间酌情增加饮水量,使药物得到加速排解,两种及以上非甾体抗炎药物使用措施不主张采纳,另外不能频繁更换药物。

2结果

3个疗程后对比组13例治疗结果显效(26%),18例有效(36%),19例无效(38%);实验组26例治疗结果显效(52%),12例有效(24%),12例无效(24%)。两个小组患者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护理结果出现了明显差异。

3讨论

本组研究显示实验组患者接受中医护理联合健康教育,在3个疗程之后获得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比组。在治疗及护理过程中,实验组患者抑郁、焦虑、烦躁、自卑等负面问题及时得到解决,情绪控制效果与对比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家属与患者都能给予治疗及护理工作积极配合,推动方案获得顺利施行。中医护理措施的有效落实,不仅能够将疾病发展控制在允许范围内,而且避免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将致残率将至最低,促进患者身心迅速康复。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联合健康教育具备显著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及水平功能,是一种高效可行的护理方案,应该在临床上积极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唐永云,李丽,张宸浩.健康教育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09,24:98-99.

第5篇: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范文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主要特征。中医认为,其多由素体阴虚,复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致肺燥、胃热、肾虚而成。病机主要是燥热偏盛,阴津亏耗。若失治误治,护理不当,常可并发雀目、耳聋、疮疡、痈疽、泄泻、水肿、中风等症。因此,不仅要辨证施治,而且要辨证施护,予以正确的康复指导。

1 生活起居护理糖尿病患者宜在室内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整洁、安静,室温18 ℃~20 ℃,湿度在50%~60%的环境下生活。医护人员要做到文明礼貌,服务热情周到,使患者时时处处感受到温暖、舒适、方便和安全。患者入院后测身高、体重,以便计算饮食和药量。以后每周测体重1次,注意观察尿液量、色、味变化,观察患者神志、视力、血压、舌象和皮肤情况,并做好记录。如患者出现头晕,头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烦躁不安,呼气有烂苹果气味,或重症患者出现神昏,呼吸加快,血压下降,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时,应立即报告医生进行抢救。使用胰岛素时应在每餐前测血糖,严格掌握准确时间及用量,要经常变更注射部位,以免引起注射部位脂肪萎缩。服用西药类降糖药时,必须按医嘱严格执行给药时间、剂量,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和反应时间,如有头晕、出汗、心慌、饥饿、脉搏增快等低血糖反应时,即给一杯糖水口服,或给予50%葡萄糖注射液40~60 ml 静注。病情轻者自由活动,重者卧床休息。天气寒冷时要注意保暖,防止着凉。加强皮肤、口腔及外阴护理,勤剪指甲,用温水洗澡,勿过度用力搓澡,以免损伤皮肤。勤换洗衣服、被褥、鞋袜。若伴有口腔炎症者,可用银花、甘草泡水漱口。外阴瘙痒者,可用肤阴洁、洁尔阴溶液熏洗坐浴。皮肤溃烂者用双料喉风散敷。尤其是注意足趾皮肤色泽温度、足背动脉搏动,如有搏动减弱、皮肤发冷苍白或变紫,及时采用皮肤保暖按摩,每晚温水洗脚,用吸水性强的毛巾轻柔地擦干。

2 情志护理情志失调是糖尿病的病因之一。患病后,患者又容易产生紧张、恐惧、焦虑等情绪,对治疗和康复十分不利,甚至加重病情,因此,护理人员要多加关心体贴,经常与其谈心,使其了解自己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分析治疗中的有利因素,交流同种疾病治疗的有效信息,使患者正确对待疾病,增强治疗信心。如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时,由于疾病的折磨,常有、烦躁、愤怒、悲观、失望等表现,护理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给予护理,为其排忧解难,使患者感到有所依靠,同时,还应做好患者家属的情志护理,嘱不要在患者面前伤心流泪,以免给患者造成较大精神压力。

转贴于

3 饮食护理饮食调护是治疗成败的关键[1],帮助教育患者了解调节饮食对疾病康的重要性,以取得合作,严格按医嘱进食,认真控制主食量,每天的饮食总量要在符合疾病和身体需要的前提下用餐,要定时定量,如能少量多餐则更佳,外出时携带必要的食物,以保证按时进食。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宜清淡、凉性有营养,禁食肥甘、厚味和糖、烟酒、高淀粉食物,如薯类、香蕉等,少食辛辣、煎炸食品,适当增加蛋白质,如瘦肉、鱼、牛奶、豆制品等,可食用洋葱、黄瓜、南瓜、白菜、胡萝卜、茭白、山药、海带、猪胰等能养阴润燥,益肺补脾,对治疗有利的蔬菜和食物,可多食[2]。按规定进食后仍感饥饿者,可添加水煮蔬菜充饥,忌暴饮暴食,以免引起昏迷。口渴甚者,用鲜芦根或天花粉、麦冬、葛根等煎水代茶饮,大便干结时可食用多纤维蔬菜或口服麻仁丸等,如出现低血糖时,立即给予糖水或果汁饮用,亦可食巧克力、饼干等,必要时给予50%葡萄糖液推注。若有皮肤瘙痒、疖肿、痈疽、疮疡等,忌食鱼虾、蟹、竹笋、牛、羊肉,猪头肉等荤、腥发性食物。在血糖和尿糖控制后,可少吃一些梨、西瓜、猕猴桃、橙子、苹果等,平时可用黄瓜、番茄代替水果。

4 康复指导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患者不可能长期住院治疗,康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当患者病情稳定,血糖、尿糖及并发症得到较好控制后予以出院,但出院前应做好卫生宣教和康复指导,使患者及家属了解本病的病因、诱因和治疗的基本原则,以积极配合治疗,并教会患者用简易方法,监测血糖和尿糖,注射胰岛素,坚持按时服药,节制饮食和,预防感染和感冒。注意劳逸结合,适当参加文体活动。

【参考文献】

1 董淑范,周新灵.中医内科疾病证治与护理.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9.

第6篇: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范文

胃癌是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列我国恶性肿瘤前2位【1】。目前胃癌治疗手段以手术为主,辅助以术后的化疗、放疗及中医治疗。研究表明胃癌患者的术后调护更能影响患者的术后生存质量【2】。我院外科于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共收治胃癌患者143例,其中131例行胃癌手术治疗,对于胃癌术后患者我们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调护思想,着重于扶正固本、调和脏腑气血,能够明显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顺利康复。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基础护理措施

基础护理包括常规护理、口腔护理及皮肤护理等,每日严格核实患者基本信息,密切监测患者血压、体温、脉搏等基础生理指标,正确执行医师医嘱内容,对于中药及特殊药物的服用,要明确掌握服药剂量、服药时间及方法,并向患者交代清楚。术后患者禁食时间长,故口腔易发生溃疡,应每日3次口腔护理,密切观察口腔黏膜变化。皮肤护理包括对患者切口护理及普通护理。胃癌术后患者卧床时间较长,机体免疫力低下,故每日应2小时翻身一次及每日擦洗全身一次,预防褥疮发生。翻身及擦洗全身时动作轻缓柔和,避免粗暴。翻身时应提前告知患者,减少患者对翻身及擦洗全身造成的不适感。保留导尿患者需每日对尿道口清洗2次,保持尿道清洁,避免泌尿系感染。

2.中医辩证护理

经过多年护理经验,我们认为中医辩证护理是以中医思想为指导基础的护理,包括中医情志调护、中医饮食调护、中医手法调护及中医术后康复保健锻炼。

2.1 中医情志调护

情志调护是针对病人病情及其心理状态、情感障碍等采取各种方式来调节病人的情志,以消除病人的致病心因、纠正其不良情绪和情感活动的一种心理调节方法。《灵枢・举痛论篇》指出:“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素问・经脉别论篇》云“勇者气行则已,怯者着而为病也”。说明情志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病人的精神状态好坏,在治疗及康复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故重视中医情志调护在护理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由于胃癌病人多非医学专业人员,故胃癌术后病人对癌症认知程度不高,多出现忧虑、焦虑、悲观、恐惧等心理状态,而消极情绪更无益于胃癌术后的恢复。因此需要护理人员做好情志调护工作。护理人员应积极主动关心病人及家属,做好胃癌及胃癌手术医学知识的宣传工作。向病人解释情志致病原理,如忧虑伤脾,脾运化失常,脾气不升,胃气不降,故术后可出现胃胀、纳呆之症候;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恐则伤肾,过度恐惧可导致肾精不足,出现腰膝酸软、无力等症状。肝主疏泄,肝气郁闭则神情默默、情绪低落,肝郁气滞,横逆犯脾,则脾胃运化失常,可出现胃胀、胃疼、嗳气等症状。通过向患者解释中医情志致病原理,能使患者消极情绪得到明显缓解,更有利于疾病康复。

2.2 中医饮食调护

胃癌术后患者胃内容量明显减小,每次进食量减少,故当以增加进餐次数才能满足机体生理需求,故少食多餐为胃癌术后患者基本原则。同时术后患者,胃消化功能明显降低,容易出现胃食管反流、胃痛等症状,在进食过程中应尽量避免过硬、辛辣刺激、难以消化的食物。胃癌术后患者初期以流食为主,流食包括米汤、粥糜、打碎后菜汤等,后期以半流质、及普通食物为主,半流质食物以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食物为主【3】。我们对胃癌术后患者的术后不同情况,综合临床报道及我科临床护理给予不同药膳调护脾胃。对于脾胃虚弱出现胃胀、呕吐者给予山药薏米粥健脾和胃,做法是山药50克,薏苡仁20克,小米200克,水适量共同熬粥,以山药、薏米熬烂为止,形成粥糊状食物,山药入肺、脾、肾三经健脾补肾化湿和胃,薏苡仁能健脾补气,兼能散结抗瘤;对于气血亏虚者予桂圆大枣粥,做法是熬粥时加入大枣5枚,龙眼肉15克,可以补益气血,老年患者可加入核桃仁10克,健脑益智开窍。

2.3 中医手法调护

我们经多年护理认为合理的针灸及推拿按摩能够明显缓解患者症状表现。对于术后胃痛、反酸患者,以足三里、内关、中脘为主穴,平补平泻手法行针30分钟,兼辩证为脾胃虚寒者加气海、关元、脾俞、胃俞穴,气滞血瘀者加膈俞穴,便秘者加天枢、水道等穴。术后伴有咳嗽咳痰患者可行足三里、丰隆等穴位针刺。脾肾阳虚患者在针刺基础上可行关元、气海、足三里灸法,加神阙隔盐隔姜灸。对于出现倾倒综合征者可取穴脾俞、肾俞、足三里、内关、关元推拿,手法以点法、颤法为主;残胃无力症者取穴中脘、天枢、大横及全腹等穴,手法以一指禅推法及摩法为主,可促进胃肠功能恢复【4】。

2.4 中医术后康复保健锻炼

胃癌术后病人多气血耗伤,为气血亏虚之体,在饮食、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适当康复保健锻炼,更有利于机体恢复,气血得复而正气充盈,方可不病。在康复保健锻炼中,我们根据患者正气强弱,指导患者进行中医导引术、文武八段锦、太极拳等保健运动。杨上善于《黄帝内经太素》云“将学长生之始,须行导引,调于经脉也”,指出中医导引术能够调和经脉,” 张景岳也认为“有如按摩导引、针灸熨洗,可以调经络之气”。我国道家典籍《太清导引养生经》说“所以导引者,令人肢体骨节中诸邪气皆去,正气存处。有能精诚勤习履行,动作言语之间,昼夜行之,则骨节坚强,以愈百病”。对于青壮年术后患者,指导练习武八段锦,对于老年体弱患者指导练习文八段锦,文武八段锦均可调气凝神、顾护五脏,五脏调和则气血化生有源而不竭,体健而无病,更有利于胃癌手术后机体恢复。太极拳则是老少咸宜,但对于胃癌术后患者,多建议动作和缓为主,避免做剧烈运动。

3.体会

手术为胃癌治疗首选治疗方案,但术后患者恢复情况则直接影响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而患者恢复情况则直接由护理情况优劣所决定。故积极的护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通过对我院131例胃癌术后患者进行中医护理,经过分析认为在对胃癌术后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应当积极的根据胃癌术后患者情况进行中医辨证护理,同时对患者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故能更好的帮住患者康复,改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江龙龙,王子卫.胃癌综合治疗的进展[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4):192-193

[2] 黄春明.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对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患者生存质量影响[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7):78

第7篇: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范文

一、充分认识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重要性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老龄化速度较快。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口大幅增加,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叠加的趋势越来越显著,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强劲,目前有限的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以及彼此相对独立的服务体系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要,迫切需要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与养老相结合的服务。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久之计,是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增加就业,有利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基本原则。

保障基本,统筹发展。把保障老年人基本健康养老需求放在首位,对有需求的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以机构为依托,做好康复护理服务,着力保障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对多数老年人,以社区和居家养老为主,通过医养有机融合,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健康养老服务。推动普遍和个性化服务协同发展,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需求。

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发挥政府在制定规划、出台政策、引导投入、规范市场、营造环境等方面的引导作用,统筹各方资源,推动形成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营造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服务供给和资金保障方式,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激发各类服务主体潜力和活力,提高医养结合服务水平和效率。加强部门协作,提升政策引导、服务监管等工作的系统性和协同性,促进行业融合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17年,医养结合政策体系、标准规范和管理制度初步建立,符合需求的专业化医养结合人才培养制度基本形成,建成一批兼具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质和能力的医疗卫生机构或养老机构(以下统称医养结合机构),逐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的能力,80%以上的医疗机构开设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50%以上的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可及性明显提升。

到2020年,符合国情的医养结合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体系基本建立,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实现有序共享,覆盖城乡、规模适宜、功能合理、综合连续的医养结合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的能力明显提升。所有医疗机构开设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所有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基本适应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

三、重点任务

(三)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

鼓励养老机构与周边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协议合作,建立健全协作机制,本着互利互惠原则,明确双方责任。医疗卫生机构为养老机构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巡诊、健康管理、保健咨询、预约就诊、急诊急救、中医养生保健等服务,确保入住老年人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养老机构内设的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作为医院(含中医医院)收治老年人的后期康复护理场所。鼓励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下同)与养老机构开展对口支援、合作共建。通过建设医疗养老联合体等多种方式,整合医疗、康复、养老和护理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以及临终关怀一体化的健康和养老服务。

(四)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

养老机构可根据服务需求和自身能力,按相关规定申请开办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中医医院、临终关怀机构等,也可内设医务室或护理站,提高养老机构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能力。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符合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并按规定由相关部门实施准入和管理,依法依规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中医药管理部门要加大政策规划支持和技术指导力度。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符合条件的可按规定纳入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鼓励执业医师到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多点执业,支持有相关专业特长的医师及专业人员在养老机构规范开展疾病预防、营养、中医调理养生等非诊疗行为的健康服务。

(五)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

充分依托社区各类服务和信息网络平台,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无缝对接。发挥卫生计生系统服务网络优势,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开展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并为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到202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70%以上。鼓励为社区高龄、重病、失能、部分失能以及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行动不便或确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定期体检、上门巡诊、家庭病床、社区护理、健康管理等基本服务。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与社区、居家养老结合,与老年人家庭建立签约服务关系,为老年人提供连续性的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服务。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的能力,规范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的医疗和护理服务项目,将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六)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

鼓励社会力量针对老年人健康养老需求,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以及老年康复、老年护理等专业医疗机构。在制定医疗卫生和养老相关规划时,要给社会力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留出空间。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凡符合规划条件和准入资质的,不得以任何理由加以限制。整合审批环节,明确并缩短审批时限,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通过特许经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模式,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支持企业围绕老年人的预防保健、医疗卫生、康复护理、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需求,积极开发安全有效的食品药品、康复辅具、日常照护、文化娱乐等老年人用品用具和服务产品。

(七)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

鼓励地方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实现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统筹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布局,重点加强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建设,公立医院资源丰富的地区可积极稳妥地将部分公立医院转为康复、老年护理等接续性医疗机构。提高综合医院为老年患者服务的能力,有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要开设老年病科,做好老年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相关工作。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护理床位占比,鼓励其根据服务需求增设老年养护、临终关怀病床。全面落实老年医疗服务优待政策,医疗卫生机构要为老年人特别是高龄、重病、失能及部分失能老年人提供挂号、就诊、转诊、取药、收费、综合诊疗等就医便利服务。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依法依规开展养老服务。鼓励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工作志愿者定期为老年人开展义诊。充分发挥中医药(含民族医药,下同)的预防保健特色优势,大力开发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系列服务产品。

四、保障措施

(八)完善投融资和财税价格政策。

对符合条件的医养结合机构,按规定落实好相关支持政策。拓宽市场化融资渠道,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投融资模式。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金融对医养结合领域的支持力度。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由金融和产业资本共同筹资的健康产业投资基金支持医养结合发展。用于社会福利事业的彩票公益金要适当支持开展医养结合服务。积极推进政府购买基本健康养老服务,逐步扩大购买服务范围,完善购买服务内容,各类经营主体平等参与。

(九)加强规划布局和用地保障。

各级政府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中统筹考虑医养结合机构发展需要,做好用地规划布局。对非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可采取划拨方式,优先保障用地;对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应当以租赁、出让等有偿方式保障用地,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可将在项目中配套建设医疗服务设施相关要求作为土地出让条件,并明确不得分割转让。依法需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土地的,应当采取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式。

(十)探索建立多层次长期照护保障体系。

继续做好老年人照护服务工作。进一步开发包括长期商业护理保险在内的多种老年护理保险产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保险筹资模式,保障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需求。鼓励老年人投保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建立健全长期照护项目内涵、服务标准以及质量评价等行业规范和体制机制,探索建立从居家、社区到专业机构等比较健全的专业照护服务提供体系。

落实好将偏瘫肢体综合训练、认知知觉功能康复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等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的政策,为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治疗性康复提供相应保障。

(十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做好职称评定、专业技术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等方面的制度衔接,对养老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中的医务人员同等对待。完善薪酬、职称评定等激励机制,鼓励医护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执业。建立医疗卫生机构与医养结合机构人员进修轮训机制,促进人才有序流动。将老年医学、康复、护理人才作为急需紧缺人才纳入卫生计生人员培训规划。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大力推进养老护理员等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相关专业课程,加快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方面专业人才。

(十二)强化信息支撑。

积极开展养老服务和社区服务信息惠民试点,利用老年人基本信息档案、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推动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与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对接,整合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共享,为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撑。组织医疗机构开展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鼓励各地探索基于互联网的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提高服务的便捷性和针对性。

五、组织实施

(十三)加强组织领导和部门协同。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把推进医养结合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纳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促进养老、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总体部署,各地要及时制定出台推进医养结合的政策措施、规划制度和具体方案。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协同配合,落实和完善相关优惠扶持政策,共同支持医养结合发展。发展改革部门要将推动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卫生计生、民政和发展改革部门要做好养老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的规划衔接,加强在规划和审批等环节的合作,制定完善医养结合机构及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的标准规范并加强监管。财政部门要落实相关投入政策,积极支持医养结合发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计生部门要将符合条件的医养结合机构纳入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国土资源部门要切实保障医养结合机构的土地供应。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要统筹规划医养结合机构的用地布局。老龄工作部门要做好入住医养结合机构和接受居家医养服务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工作。中医药管理部门要研究制定中医药相关服务标准规范并加强监管,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和服务产品推广,加强中医药健康养老人才培养,做好中医药健康养老工作。

(十四)抓好试点示范。

国家选择有条件、有代表性的地区组织开展医养结合试点,规划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示范性强的医养结合试点项目。各地要结合实际积极探索促进医养结合的有效形式,每个省(区、市)至少设1个省级试点地区,积累经验、逐步推开。卫生计生、民政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密切跟踪各地进展,帮助解决试点中的重大问题,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第8篇: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范文

【摘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分级护理制度的研究。从分级护理的概念、决策主体、护理级别的分类方法、分级护理的内容、几方面进行介绍,为今后开展分级护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分级护理;护理管理;护理研究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系统整体护理模式的开展以及“以人为本”护理理念的普及,护理学的内涵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护理工作越来越细致,对患者的服务逐渐具体化、人性化,如何划分护理级别,落实分级护理的具体项目,为患者提供安全、满意的服务是护理工作十分重要的内容。因此,完善分级护理制度,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成为护理管理者研究的热点问题[1]。

1分级护理的概念

分级护理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确定并实施不同级别的护理[2]。目前,国内将护理级别分为4个等级: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三级护理,患者入院后,由医师根据其病情确定护理级别,下达医嘱,护士分别在住院患者一览表和床头卡上设不同标记,并根据医嘱和标记具体落实。

2分级护理相关研究

2.1分级护理决策主体的研究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护理级别由医师开具医嘱,护士按医嘱对患者进行相应级别的护理,由于目前我国对临床医师普遍没有进行系统的护理专业知识培训,分级护理本身又没有一个相对客观,具体的分级依据,医师不能很好地进行界定,往往依据主观感觉或经验确定护理级别,出现护理需求与供给矛盾[3-4]。分级护理的决策主体应该由谁来承担成为目前护理研究的热点问题。

多数护理专家认为分级护理应由医护共同合作决策。韩世范等[5]选取省级三级甲等医院11名医师和13名护士应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评分,护理评分专家选取省级科研委员会和护理学会的专家,医师评分专家选取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师,在确立分级护理决策主体层次结构模型后,建立判断矩阵,结果显示,医护共同决策合成权重高于护士独立决策权重,更高于医师决策合成权重。赵淑霞[6]应用自拟的两种分级护理决策主体认同情况调查表,对三级乙等综合医院护士和医师进行调查,了解对决策主体的认同及意愿情况,结论是医护合作共同确定护理等级是相对合理的决策方式。部分护理专家[7-8]认为分级护理应由护士独立决策。王旭梅等[7]从护理专业完善的教育体系,专业自主性,伦理学等角度研究认为,护士对分级护理的适用范围、内容极为熟悉,具有分析病情和了解患者疾病的能力,可以下达分级护理护嘱,既可避免跨专业医嘱带来的问题,又体现了各级护士的责权利和专业价值。对于决策护士的资质问题,也有不少学者做了大量探讨。张倩等[9]的研究结果表明,分级护理决策护士的最低资质除具有主管护师职称资格,同时需具备护理本科(硕士)学历,3~5年临床工作经验。韩世范等[10]经过调查发现,多数护士认为护士本身是有能力决策分级护理,也有意愿决策分级护理,但是需要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分级护理标准的内容、依据、临床诊断学、批判性思维和临床思维的相关知识等。也有专家[11]认为由医师决定更为合适,因为医师从接诊、检查、询问病史到诊断治疗整个过程,对患者的各个方面更为了解,特别是潜在的一些病情及其变化比护士有更多了解;手术中的情况也决定术后患者的活动度,这些均属于医疗活动的范围,且许多病例有其特殊的要求,所以由医师决定护理级别与活动度更为合适。由护士决定患者护理等级的措施虽然在有的国家如美国[12]、中国的香港[13]、北京协和医院[8]得到了发展,但由于内地护理教育发展的特殊性,并且各级医院护理人员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的差异性,让此项措施实施具有更多的风险,甚至由此会影响临床护理安全。

2.2护理级别分类方法的研究

护理分级(患者分类系统)是依据患者在特定时间内所需护理活动等级进行分类[14]。常常被用来确定和量化患者的护理需求,进而预测所需护理人力,患者分类系统常用的有两类:原型分类方法和因素型分类方法。原型分类方法是一种主观的测量方法,是指医护人员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患者的护理依赖程度等来确定护理级别。因素型分类方法是利用客观的测量工具,将患者需要的所有护理项目按照其占用护理时间的多少、技术难度等要素进行量化、评估并计算出患者的护理时数,护理时数越高者需要的直接护理越多。目前,我国采取原型分类方法,原型分类方法较为主观,由于患者病情和病种的特殊性,不同医护人员对同一患者进行分类较易出现不一致。就此不少护理专家[15-16]对护理分级的划分采取混合型分类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即首先采用原型分类方法对患者进行分类,这种原型分类方法依据不是依据医护人员的主观判断,而是采取量化的方法对患者进行评价,而后再依据护理时间的多少将患者分类。胡成文等[15]通过实时观察某三级甲等医院461例住院患者24小时直接护理时间,比较直接护理时间在医嘱护理分级,ADL护理分级以及综合护理分级之间的差异,结果显示3者之间的直接护理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医嘱护理分级作为病情观察需要,ADL护理分级作为患者生活护理需求为依据的综合护理分级更能满足患者病情和生活护理需求。

2.3分级护理内容的研究

分级护理制度从1956年提出后使用了50多年,对保证护理质量,合理安排人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改善临床护理工作,规范临床护理分级及护理服务内涵,卫生部于2009年制定颁布了《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试行)》[2](以下简称《指导原则》)。对护理分级的概念、决策主体、实用对象、评定标准及服务内容进行了明确规定,并在各级综合医院施行,专科医院、中医医院和其他类别医疗机构可参考使用。《指导原则》与最初的分级护理制度比较,在护理级别确定的原则、依据、护理要点等方面进行了较大改动,一是确定护理级别的主体由医师改为医护人员;二是确定护理级别的依据由病情改为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三是对不同级别的患者的巡视时间做了调整,减缓了当前护理人力不足的压力。对护理分级内容的研究护理专家[17-20]也有不同的看法。杨红叶[17]认为,在巡视时间上死板规定不切实际。邓藕珠等[18]认为,分级护理制度对等级应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及项目没有一个明确的划分,导致等级护理项目内容不一致性。马培娥等[19]认为分级护理制度有些内容过于细化,有点过于模糊,可操作性差,使其在执行中存在一定困难。《指导原则》只是提出了实施分级护理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具体如何实施,需要在《指导原则》的框架下,结合临床实际,制定科学、严谨、具体、量化和操作性强的分级护理制度、服务规范及标准,如细化确定护理级别的依据,确定护理级别;细化巡视患者和病情观察的工作标准。

综上所述,分级护理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了指南和标准,其价值不容否认和低估,但在临床的实践中突兀了其不足之处,这需要各护理同仁共同努力,加强相关方面的研究,以人为本,补充完善标准护理分级的内容,突出个体差异与针对性,及时更新护理侧重点,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分级护理制度及其指导下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李玉乐,吴欣娟,曹晶.近15年我国分级护理文献计量学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09,9(8):28-30.

[2]卫生部.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试行).2009-05-22.

[3]李文清,刘筱咏,叶利军.改进分级护理制度以减少护患纠纷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3):266-267.

[4]王旭梅,韩世范.对护士参与分级护理决策认同情况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08,22(4):317-318.

[5]韩世范,王旭梅.层次分析法在分级护理最佳决策主体确定中的研究[J],全科护理,2008,6(34):3107-3108.

[6]赵淑霞.医护人员对分级护理决策主体的态度调查[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5):338-339.

[7]王旭梅,韩世范.护士下达分级护理护嘱的可行性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8,22(4):292-293.

[8]李玉乐,吴欣娟,谢瑶洁.临床护理级别评定的比较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1):14-16.

[9]吴欣娟,李玉乐,谢瑶洁.我国分级护理实施现状及建议[J].中国护理管理,2008,8(2):5-7.

[10]韩世范,甄鹰,王旭梅.晋京两地临床护士决策分级护理意愿调查[J].护理研究,2008,22(19):1720-1722.

[11]石贞仙,吴变梅,李晶芳.分级护理新标准的制定及评价[J].中国护理管理,2008,8(2):11-14.

[12]张倩,韩世范.国外和中国港澳地区分级护理决策现状访谈报告[J].全科护理,2009,7(32):2915-2916.

[13]宫建美,刘晓丹,吴世菊,等.国内外分级护理制定比较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4):2227-2229.

[14]孙红,蔡虻,郭红,等.患者分类系统应用与护理人力配置的研究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07,42(7):600-602.

[15]胡成文,黄家丽,叶祺,等.基于住院患者直接护理时间的综合护理分级可行性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13,48(6):521-523.

[16]李玉乐,吴欣娟,曹晶,等.我国分级护理标准要素指标体系构建的初步研究.护理管理杂志,2010,10(5):317-319,327.

[17]杨红叶.分级护理实施的现状与展望[J].广西医学,2008,30(2):222-224.

[18]邓藕珠,马晓惠.分级护理制度的执行现状及研究进展[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4):3216-3217.

第9篇: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范文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医院作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坚持突出特色。以中医药文化为主体,融合时代文化特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我院中医药文化特色;坚持统筹规划。中医药文化建设与医院总体发展规划相衔接,与医院文化建设相结合,做到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的有机统一;坚持因地制宜。按照总体要求,从我院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建设工作充分体现医院个性特征和区域文化特征;坚持促进发展。紧紧围绕医院发展的中心工作,以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管理等各项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主要目标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进一步增强我院中医药文化底蕴,彰显中医药文化氛围,弘扬医院“团结勤奋、敬业严谨、创新立业、博爱济世”精神,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扩大社会影响,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管理文明的有机统一,通过中医药文化建设,使人民群众从诊疗环境、就诊方式、服务态度等方面切实感受到我院独具的中医药特色优势服务。

二、医院文化建设的内容

(一)价值观念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在中医药中的集中体现,主导着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要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中“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价值观念,认清自身价值需要、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关键,在思想理念、价值取向、培育方针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医生和护士是直接为病人服务的人,必须确立和强化“文明行医、亲情服务、廉洁自律、人诚勤和”的服务理念,把维护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感动人,通过开展以“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次详细的入院介绍、一张舒适的病床、一壶热水、一个整洁的环境”的活动,为病人提供温馨、细心、爱心、耐心的服务。各科室要在医院价值观念体系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切实改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医德医风建设等各方面的工作。

(二)医院宗旨医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我院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坚持“真诚关爱、信守承诺、规范服务、科学管理”的宗旨,推动医院文化建设,行风建设,不断提高医院管理水平。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即待人处事真诚、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本义就是要诚实、诚恳、守信、有信,反对弄虚作假。仁德即是要对患者做到想起所想,急其所急,心系患者。这反映时代特征,具有前瞻性;有利于激发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

(三)医院方针(发展战略)近年来,我院坚持“科技兴院,树立品牌,患者之上,关爱生命”方针,不断强化科技技术含量,引进现代化的诊疗设备,营造专科特点,打造专科优势,为每一位患者提供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人性化、现代化的医疗服务。同时,坚持以中医为主的办院方向、保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灵魂,不断改进医院各方面工作、增强员工凝聚力。这是提高医院创造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是中医药事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证。(四)行为规范

、诊疗行为规范医务人员要加强法律意识,要尊重病人的知情权、隐私权;在医疗活动中,要遵守卫生管理条例、行政法规和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以免造成患者人身损害事件;要规范医疗文书的书写,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书写;要加强医务人员的责任心,避免在诊治过程中出现误诊、漏诊等现象发生,在诊疗过程中充分体现中医药特色。

2、言语仪表规范我院医务人员在接待患者和家属时,必须遵循文明服务用语规范,使用“您好”、“请”、“对不起”、“谢谢配合”等文明词语,做到一要有称呼,二要有礼貌,三要用亲切的语言,大力提倡文明敬语,坚决禁止使用禁语医生上岗统一着装男性必须配长裤、皮鞋,夏天不得穿大短裤、露脚趾凉鞋。女性也可搭配裙装,裙边不能超过隔离衣下摆。冬天不得穿长统靴上岗,夏天不得穿鞋拖。冬夏装更换按医院统一时间要求,不得擅自更换。隔离衣保持整洁无皱褶,每周换洗一次,特殊情况下随脏随洗。我院曾多次开展服务窗口岗位技能竞赛及考核,今后这项工作还要继续开展下去,要在全体员工中开展执行行为规范的先进典型评选表彰活动,立标杆,树典型,发挥先进的模范带动作用。

3、教学传承规范规范教学传承行为,有利于我院中医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我院人才的培养和医院的长期发展。教学传承规范,是传道授业、学医习业等方面的行为准则,应弘扬中医尊师重教、教学相长的优良传统,老师应为人师表、修身正行,平易待人、乐育英才,乐教敬业、口传心授,因材施教、循循善诱,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示人规矩不示人以巧;学生应尊师重道、谦逊恭敬,持之以恒、精勤不倦,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学贵专一、思贵沉潜,继承创新、与时俱进。

(五)环境形象医院环境形象是中医药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展示与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方面。我院在进行环境形象体系建设中充分彰显中医药文化,有利于体现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有利于巩固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更好地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有利于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管理文明的有机结合,达到医院内部的和谐统一;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竞争力。

1、建筑外观和庭院建设目前,我院正在进行环境改造工作,建筑上将采用全新的环保材料,独特的建筑风格,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精神。建筑的色彩,结合中国古代建筑习惯,选用红、黄、米、灰、褐色等,要因地制宜,合理搭配,体现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内部装饰方面,我院内部的大厅、走廊、候诊区、诊室,住院部的大厅、走廊、护理站,办公区域等都有许多的装饰品,营造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尤其是一些医院发展史和成功病例的展示板,弘扬中医药历史和我院发展历程,同时也让患者更加了解我院的办院理念和中医药治疗的特色。还有宣传中医药文化和介绍治疗的特殊方法,主要是宣传和介绍中医药的基础知识、养生保健方法,以及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方法,常用中药的识别和功效、中药煎煮常识和我院特色治疗方法。

(六)医院标识

1、标准院名。这是医院标识中最直观的基础要素。医院名称按规定经有关部门核准的名称,汉字使用规范,字体端庄易识别,外文字母应规范。做到整合医院精神,规范行为文化,彰显中医特色。

2、医院网站。我院也通过建立医院网站来扩大医院知名度,宣传中医药文化。网站版面简洁,样式风格非常具有中国风,让人感到中医药的特色,棕色的色彩渲染了古香古色。

三、工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是党和政府振兴中医、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之一,不仅对促进文化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促进人体的和谐、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医院在充分认识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重要性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医药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院的中医文化建设的领导,医务科、护理部和门诊部统筹协调,确保中医药文化建设规划的有效实施;各科室主任负责各科门诊室内、病房的文化建设,门诊楼走廊、大厅由门诊部具体负责,楼外庭院由总务科具体负责,办公楼由医院办公室具体负责,明确工作职责和内容,制定年度工作目标和可持续发展计划,形成职责分明、分工协作、有效落实、逐步推进的医院文化建设责任体系。

(二)形式多样,内容广泛。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以中医人文关怀促进医患关系和谐,把中医药文化建设成为一项群众性的活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一方面充分利用院内会议、学术讲座等各种场合与途径对医院文化进行宣传,以医院网络和宣传栏等作为宣传阵地,采用书法、图版、标语等多种表现形式,切实把中医经典、医德警言警句等富含中医哲学思想内容渗透到医院文化建设中来,开设通俗易懂、形象直观、科学实用的中医药科普教育专栏,介绍中医药的基本知识、诊治原理,普及中医药防病治病知识,宣传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中医药知识、方法、观念,力争使人从中感受到中医药文化氛围,接受中医药文化的陶冶。

(三)加强培训,提高素养。各职能科室要采取有效措施,对从事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不断提高其工作能力。加强对职工尤其是青年医护人员的中医药文化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培训,努力提高全员的中医药文化素养,使其言行、举止、思维、诊疗工作无不体现中医药文化的内涵,鼓励各科室建设富有自身特色的个性化科室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