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连锁经营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随着连锁经营的发展,我国连锁企业发展迅猛,各大高职院校也开设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但仍然不能满足连锁企业的人才需求,本文从连锁企业的人才需求出发,寻求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企业人才需求连锁经营培养模式
在“2012中国连锁行业人力资源管理高峰论坛”会上,克丽丝汀迪奥商业中国区人力资源总监马震娅女士指出:“人才的发展无法跟上业务发展的速度。”这一现实存在的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的显露出来。
一、连锁企业人才需求状况
(一)2012-2013年连锁企业人才需求增幅情况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2012中国连锁经营年鉴》中“连锁行业人才需求现状报告”对53家连锁经营企业做调查统计,2012年连锁企业对高职或大专学历职员的需求为253人,到2013年需求为320人,增幅达到了26.5%,这一统计数据充分表明了连锁企业人才需求的增长速度非常迅猛,预计到2014年增幅将达到30%以上。
(二)高职大专学历职员在连锁企业岗位统计
从高职或大专学历职员在连锁企业从事的岗位统计来看,70%的企业在提供给高职大专职员的岗位中都选择了门店主管或见习主管,选择门店基层员工的门店为55%,可以看出,连锁企业对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高职生或大专生还是非常重视的,希望他们能够胜任管理类的工作。
(三)连锁企业对高职大专职员的能力素质要求
从连锁企业对高职或大专职员的能力素质要求来看,希望其具备环境适应能力、外语及计算机能力、压力承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市场营销策划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职业道德与忠诚度、业务能力这八种主要素质能力要求,其中对职业道德与忠诚度、业务能力、压力承受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尤其重视。如图1
图1:高职大专人才素质要求
(数据来源:《2012中国连锁经营年鉴》)
二、 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连锁企业人才引进和培养问题
《2008中国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状况调查》显示,连锁企业在人力资源中遇到最棘手的三个问题依次是:缺乏管理人员、个人绩效考核难、人员流动大。
调查93家连锁企业显示,中层管理岗位平均离职率为5.4%,最高的企业达到30%,离职主要岗位为店长;基层岗位离职率为18.65%,最高企业达到200%。离职率高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留住人才的方式,没有良好的福利待遇、缺乏领导细致关怀和良好的员工关系等成为员工离职率高的主要原因。
其次,企业对个人绩效考核中,销售量和毛利额是主要考虑的因素,而净利润、基础管理指标、人员流失率、顾客满意度、团结合作精神、营运标准执行情况、周转天数、损耗、服务等考核因素很少涉及,人力资源管理的不完善也是连锁企业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
第三,缺乏管理人员已是连锁企业迫在眉睫的问题,《2009 中国连锁企业绩效管理与能力建设调查报告》指出:“企业人力资源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乏总部/门店优秀管理人员。”这一问题随着连锁企业的迅猛发展已越来越突出,也成为高职院校开设连锁经营管理专业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即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问题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努力,全国很多高职院校针对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进行了很大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还需进一步深入,不应停留在校园招聘、企业讲座、企业参与课程设置等合作领域,还应有更大的校企合作项目,应把企业和学校融为一体,学校和企业共建人才培养平台,切实建立工学交替,做中学、学中做,校企连锁的培养模式,把学校搬进企业,把企业搬进课堂。
其次,根据上文提到的连锁企业对高职大专职员的能力素质要求,学校不仅要教授学生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业务技能,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包括压力承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职业道德与忠诚度、环境适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因此,课程设置的改革需要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去。
第三,师资建设和专业建设有待提高。上文提到校企合作要能真正做到工学交替,学中做、做中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范畴不能局限于“双师型”的建设要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加要求教师队伍有丰富的相关实践经验,因此提升教师队伍的实际操作能力是更好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之一。实践出真知,这就要求把实训、实践类课程搬到企业,同时加强校内企业的建设,为人才培养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三、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案设计
综上所述,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以满足企业人才需求为目标,切实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素质为导向进行方案设计。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结合企业对员工能力素质要求、岗位能力要求和创新能力要求,除了基础知识课程的设置以外,还应增设相关提升素质能力和业务技能的课程,如开设抗压教育的心理学课程、职业道德教育课程、演讲与口才相关课程、下企业实训课程等。通过增设相关素质教育的课程,使学生在未来就业中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同时满足连锁企业的用人需求。因此,从连锁经营行业的职业岗位能力出发,兼顾连锁区域性特色来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有职业岗位能力、基本人文素质、创新适应能力三个方面具体内容。基本人文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自然科学素质、心理素质;职业岗位能力包括岗位所需的理论知识、实践技术和专门技术等;创新适应能力则包括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生存和人际交往能力。[1]
其次,在校企合作领域,确定以职业素质贯穿人才培养过程始终,贯彻“教、学、做”一体化的办学思想,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相互依存不断推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朝着更为深广的方向发展。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校企合作应贯穿于教育教学始终,结合行业、企业,从课程设置、素质教育内容、企业实训、顶岗实习等各个环节融入校企合作项目,校企合作还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学生积极性,满足学生不同需求。校企合作方式一: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 为企业输送高素质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2]校企合作方式二:相关实训课程可设置在企业中完成,如常州纺织职业技术学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的连锁经营管理实训课程与昆山万达奴服装连锁企业合作,学生在门店中做中学、学中做,由实训教师、企业校外导师进行辅导,做到“教、学、做”一体化。
参考文献:
随着连锁经营的迅速发展,学者们开始关注连锁企业经营问题,其中一个重要领域就是连锁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Sorenson&Sorensen认为,连锁经营方式有助于企业创造财富,帮助零售行业和服务行业企业扩大市场业务份额,但是实施连锁经营必须有效平衡企业集中化和标准化管理与适应当地市场特殊性之间的关系。他们从组织学习的角度提出,采取直营和特许混合经营的连锁经营企业可以实现这种平衡,从而影响连锁经营企业的绩效。Simon等研究认为,连锁零售企业可以通过改进销售人员学习水平而增强企业的组织学习能力,从而有助于发掘企业的潜在竞争优势。连锁经营企业个人学习可以积极地影响组织学习与组织学习文化。在国内相关研究领域,刘善仕等调查了我国83家连锁经营企业人力资源实践状况,认为,连锁经营企业人力资源实践与公司利润率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但在如何配合企业经营战略方面,连锁经营企业的人力资源实践存在很大不足。
大多数连锁经营企业实施低成本的战略,雇用低技能、低教育水平和低培训的员工。连锁经营企业人力资源职能担任传统“人事”的角色,而不是战略伙伴;沈东军、陈传明探讨了连锁经营企业销售类人员的特点以及管理这类人员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改善连锁经营企业销售人员绩效的激励策略;刘莉以连锁经营企业人力资源获取、保留、发展模型,构建了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提出连锁经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把好“素质关”“、流失关”“、愿景关”。综合来看,现有文献对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以及连锁经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都取得了许多成果,但是,基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观点研究连锁经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策略还须进一步深入。
2连锁经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基于战略视角
2.1员工流失率高,人员素质偏低,不利于连锁经营企业长远发展
2008年,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进行了一项全国范围连锁经营企业人力资源状况调查,参与该次调查的企业员工,约20.9%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约14.8%具有本科学历,仅2.6%为研究生以上学历,其他均为中专和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这表明,连锁经营企业员工学历层次整体较低,在行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新技术广泛采用的形势下,员工综合素质亟待提高,才能适应连锁经营企业长远发展对人力资源的要求。该次调查还显示,2007年度行业内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平均流失率为5.4%,基层管理人员的流失率为18.65%,收银员、理货员、防损员、仓储员等基层员工的流失率则更高。员工流失是我国连锁经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影响了连锁经营企业的持续发展。
2.2缺乏人力资源规划,招聘程序简单,人力资源积累不足
近年来,为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我国连锁经营企业普遍保持高速扩张态势,人员需求大,加之部分岗位员工流失率居高不下,企业人力资源部门面临很大的人员招聘压力,连锁经营企业很少基于长期经营战略以及门店拓展计划和组织需求制定人员招聘、储备、培训、考核和晋升等长远规划。企业招聘员工,多是为满足新增门店急需岗位以及员工流失岗位,很少能做到有计划地提前储备人才。为节约成本,连锁经营企业往往简化招聘程序,只进行简单面试,而缺乏对于应聘者的全面考察。甄选标准上,企业通常关注是否有相关工作经验和相关工作技能,较少关注应聘者的才能与素质。不完善的招聘程序降低了企业招聘效果和人力资源积累水平,影响连锁经营企业的长远发展。
2.3忽视员工培训,缺乏完善的培训体系
从现状来看,大多数连锁零售企业对员工缺乏战略性的系统培训。企业没有结合行业特点及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经验建立起一套实用的企业培训体系和方法,加之员工流动率太大,导致企业培训投入意愿不足。依据前述连锁经营企业人力资源状况调查,受访企业培训预算年平均值约87.4万元,这些经费对于拥有大量员工的连锁经营企业而言,可谓杯水车薪。有调查显示,连锁经营企业对于管理人员的岗前培训和正规培训都很薄弱。
2.4绩效考核制度不适应企业发展战略要求
很多连锁经营企业对考核的认识有偏差,绩效考核不科学,流于形式,没有把绩效考核作为提升管理水平、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手段,而仅作为对员工进行薪酬奖惩的依据。2009年,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实施的绩效管理和能力建设专题调研显示,大部分企业建立了绩效管理基础架构,但缺乏信息系统保障发挥其最大效果;大部分企业在绩效考核时,关注滞后性、短期指标,如收入、利润等财务性指标,而忽视前瞻性、战略指标,如客户、运营和学习成长等指标。绩效考核方面的短视影响了连锁经营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
2.5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不利于激发员工潜能,影响企业竞争力连锁经营企业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目前,本土连锁经营企业员工薪酬偏低,但工作时间较长,工作量大。许多本土连锁经营企业为控制成本,还存在薪酬体制不合理,薪酬支付不及时,社保基金缴纳不足等现象。前述连锁经营企业人力资源状况调查显示,2008年,受访连锁零售店(店面面积3000~5000m2)店长平均年薪仅为5.6~8.4万元,相对其他行业偏低,缺乏吸引力。此外,大部分连锁经营企业内部晋升、加薪和奖金等激励空间有限,对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及潜能不利,也不利于员工积极参与管理。
2.6连锁经营企业缺乏具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企业战略难以实现
我国许多连锁经营企业没有形成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企业往往受短期利益驱使,将员工特别是基层员工视为执行经营活动的工具,却忽略了企业对于员工的责任,员工感受不到企业的重视与关注,甚至发生损害员工权益的现象。这导致员工对企业缺乏向心力,降低了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其服务质量。员工参与在当前中国连锁企业人力资源实践中并没有得到广泛运用。因此,培育具有凝聚力的良性企业文化,提高员工对企业文化的价值认同感,鼓励员工参与,是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实现连锁经营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关键环节。
3基于发展战略,完善连锁经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3.1建立科学的战略人力资源规划,完善招聘机制
连锁经营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评估现有人力资源状况,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第一,根据连锁经营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人力资源总体规划,包括某一个特定时期人力资源管理的总目标、总政策、实施步骤等;第二,针对连锁经营企业未来的扩张计划和门店增加数目,制定长远人员储备计划和具体人力资源业务计划,包括员工招聘、储备、培训和激励计划等。苏宁公司就很重视战略人力资源规划。针对企业快速发展的情况,苏宁以公司战略规划为中心,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目标及规划,预测、估计和评价企业未来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加强人才招聘与储备工作,从而有效满足了企业高速发展对于人力资源的需求,减少了人才缺口。基于发展战略的需要,连锁经营企业在招聘面试时,除了关注应聘者与职位是否匹配外,还应综合考察其才能和素质,更要考察应聘者的价值观念是否符合企业核心价值观,应聘者的发展期望能否在企业得到满足等因素,确保招聘的员工可以长期为企业服务。在门店人员的招聘选才方面,连锁经营企业可以借鉴麦当劳及苏宁“适当而非优异”的选才标准,提高员工的工作适用性以降低离职率。
3.2完善培训体系,加强战略导向的员工培训
培训是企业的战略性投资,关系到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确立。连锁经营企业应根据战略发展需要,结合员工职业发展规划,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加强战略导向的员工培训,并将培训与连锁经营企业各个领导阶层的培养机制结合起来,提升企业内部组织优势,增强连锁经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帮助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连锁经营企业的培训可以立足于企业在经营理念、经营管理、企业识别系统和经营商标以及商品和服务标准等方面所具有的高度一致性特点,将新员工送到分店顶岗见习或者派老店有能力的员工到新店指导和训练新员工。通过这样的方式,连锁经营企业将可能在企业系统内成功培养出各级员工,从而保证连锁经营企业的统一标准化经营。连锁经营企业在培训时,要结合企业发展需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员工,采取多样、灵活的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比如理货员培训应强调操作、店长培训应强调管理、企业高层培训则应强调决策和对于行业趋势的研讨。
3.3完善绩效管理,建立战略性绩效管理体系
连锁经营企业应根据战略发展需要,结合员工自身的能力,建立战略性绩效管理体系,将连锁经营企业的战略目标与绩效评价系统有机结合起来,以使企业战略目标转变为具体的绩效目标和评价指标,通过有效的绩效考核,确保企业发展战略得以实现。连锁经营企业总部应建立一致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以对各个分店实施统一、有效的考核,确保各分店运营标准化,树立连锁经营企业统一的形象。在确定考核指标体系时,连锁经营企业不仅要关注财务性指标,更应该关注诸如客户满意度、品牌认可度、服务达标等前瞻性战略指标,以确保各连锁分店在运营中能够有效贯彻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避免因短期行为而损害企业的整体、长远利益。在实施考核时,连锁经营企业应该根据不同岗位特征采用合适的考核方式,针对岗位特点合理地选取关键业绩指标,运用有效的绩效考核来激发员工工作潜能,并通过绩效考核将员工个人发展目标同部门目标、分店目标乃至连锁经营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目标紧密联系,从而提高员工绩效,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3.4完善连锁经营企业激励机制,加强战略导向的人才激励创新
加强连锁经营企业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必须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加强战略导向的人才激励创新,激励员工自觉开发符合组织需要的潜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以实现连锁经营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连锁经营企业应该建立战略性薪酬福利机制,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结合内外部环境及资源状况,选择恰当的薪酬福利策略,系统设计薪酬福利体系并实施动态管理,以促进连锁经营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连锁经营企业可以针对不同用工形式,实行不同的计酬形式;应该在目标管理的基础上,对员工进行公平合理的绩效考评,依据考评结果确定员工的薪酬级别和上涨幅度;在及时发放薪酬的同时,足额缴纳各类社会保险金,为员工提供有竞争力的福利保障。在薪酬之外,连锁经营企业还可以基于企业发展战略,实施富有吸引力的员工激励机制。如学习沃尔玛的员工利润分享计划和损耗奖励计划,与员工分享经营收益;有的连锁经营企业给予门店店长等重要员工或表现优异的员工特殊激励,如将门店经营管理权承包给店长,或对其给予分红权,甚至直接给予股票和期权激励等。这些措施将有利于连锁经营企业长期留住和吸引优秀人才。连锁经营企业还应该加大精神方面的激励力度,通过建立标准化的晋升通道,开展具有激励性的评比活动提升员工的职业成就感、荣誉感。员工参与是最佳人力资源实践的重要内容。鼓励员工参与管理,有助于提高连锁经营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员工对于企业的归属感,使组织获得更高的绩效。
3.5构建具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营造良好的组织文化氛围
一、连锁企业经营管理沙盘简介
连锁企业经营管理模拟沙盘基于连锁经营型企业,客观呈现企业经营管理的真实工作过程,主要包括资金管理,供应链管理,门店管理等,突出管理决策核心技能训练。[1]模拟沙盘集知识性、趣味性、对抗性于一体,不同于传统的课堂灌输授课方式,采用互动的体验式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市场研究、制定战略、供应管理、营销和财务结算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企业经营运作的整个过程,领悟科学的管理规律。
学生被分成若干个团队,每个团队由若干个学生组成,学生将担任总经理、营销总监、门店店长、财务总监、供应总监等角色。每个团队经营一个虚拟公司,连续从事若干会计年度的经营活动。公司如何保持成功及不断的成长是每位成员将要面临的重大挑战。
二、模拟沙盘教学的主要内容
学生被分配在若干个相互竞争的模拟公司里,根据市场需求预测和竞争对手的动向,决定模拟公司的商品、市场、销售、融资方面的长、中、短期策略。然后,一年一年“经营公司”,每一年末用会计报表结算经营结果。分析经营结果,制定改进方案,继续经营下一年。在经营结束时,学员们总结五年的经营过程,能够对所学的内容理解更透,记忆更深。
活动的背景设定为一个拥有一定资金刚起步的连锁经营企业,把参加训练的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3~5人,每组代表一家虚拟公司。每个小组的成员分别担任公司总经理、财务总监、销售总监、采购总监、门店店长等重要职位。
在这个课程中,学生必须做出众多的决策。例如,商品的选择、门店的改造、市场中销售潜能的开发等等。每个独立的决策似乎容易做出,然而当它们综合在一起时,许多不同的选择方案自然产生。随着模拟经营的步步深入,参加者会逐渐面临多方面的激烈挑战,如充满风险的市场/商品定位选择;门店商品优先安排的决策;市场信息的综合分析决策;竞标的策略选择;资源配置与规模发展的平衡;适应变化的财务方案等。模拟对抗将演示出在公司运营中,各职能机构掌握怎样的信息与工具,如何通过团队合作获得成功。每一轮开始之前,各组要分析市场,并对竞争对手进行分析,根据自己的商品销售情况制定铺货方案和定价策略,然后制定采购计划,完成现金预算,进行盈亏分析和各种比率分析。每一轮模拟之后,各组要完成门店盘点和利润表的编制,这是各组每年经营的成果,教师再对各组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总体状况做个点评。
模拟对抗具有令人兴奋的驱动力,又真实地反映了“决策是如何影响结果的”。为了让学生能充分投入,在模拟操作过程加深体验,教师让学生在模拟过程中担任多个角色,为学生创造逼真的模拟环境。教师通过观察每个学生在模拟过程中的表现,判断哪些知识是学生最欠缺的,并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最有利于其快速吸收并应用讲授方法。
三、教学研究与体会
(一)环境背景模拟待完善
连锁企业经营管理模拟沙盘在教学的效果与模拟环境的真实性成正相关,模拟越与真实的企业环境贴近,教学效果及学生参与积极性越高。连锁企业经营管理沙盘仅仅是取其中部分参数进行模拟实战,这就使得沙盘存在许多局限性,比如缺少融资环节、采购与配送模式单一、营销环境等,这些局限使得企业生存环境相对孤立,对抗时可选方案或竞争策略约束较多,从而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实地模拟与网络模拟要互补
实地模拟主要通过物理道具在盘面上进行推演,其优势是细节展示充分,工作量饱满,有利于分工合作及工作过程管理,但受对抗实训设备及基础资料的局限,效率低下。网络模拟能有效解决效率低下的问题,但往往容易导致教学质量堪忧,网络模拟时很多数据和部分工作过程可以由软件自动生成或完成,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求甚解,只关注经营结果,忽视经营决策和决策过程,出现决策失误时,草草总结期望下一轮或下一期经营得到改善,对抗教学蜕变成纯粹游戏。
(三)厘清师生定位与工作配合
整个沙盘对抗的教学场景都以学生为主,教师只从旁辅助和参考,教师与学生在教学程序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它体现了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与开放教育师生关系比较类似。[2]可以用如下表1来表示:
(四)团队协作很重要
对于一个模拟团队来说,相信队友的能力、听取队友的建议是很关键的。一个人无论你有多能干,始终不可能面面俱到,沙盘虽然是一个模拟的推演模型,而且模拟得不够充分,但是,要协调几个部门高效率的运作,准确地做出一系列决策却是一件不易之事。正是如此才需要综合大家的力量。而在团队合作中要发挥每个人的作用,最重要的莫过于激发大家合作的热情,促进互相理解,并通过协调并有效地利用资源,如若不能调动团队的积极性和队友的热情,那么无论有多么英明的决策,无论有多么先进的工具最后等着你的只能是失败。[3]
(五)在学习沙盘中设计沙盘
沙盘的对抗学习与教学,或多或少会陷入该沙盘设计者的思维定式或思维局限中,附和他人永远也不可能超越他人。因此,无论是沙盘教学的教师还是学生,不能因为“学习而学习”,而创新是最好的学习。对现有沙盘进行改进设计,或者设计全新的沙盘,哪怕很粗糙,哪怕只是一小部分,这些设计的尝试和探究的过程,就是很大的进步,也是沙盘教学最重要的成果。
【关键词】超市,训练考核,企业化
中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也包括一部分高中后职业培训,其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超市经营管理专业是根据我国当前社会需求而来的一个新兴专业,自从“诞生”以来,各个中职学校一直都在做各种尝试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优化,目的就是培养符合超市企业需要的合格中专生。笔者有幸同我校超市专业实习学生一同深入湖南长沙新一佳超市,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希望能探索出一条超市经营管理专业训练考核方式企业化之路。
1 超市经营管理专业训练考核方式企业化的必要性。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同志曾提出了新时期职业教育新概括:职业教育必须要跟上产业化发展,必须随着经济方式转变而动,跟着产业化升级而走,围着企业生产而转,适应市场需求而变。
1.1 超市企业的烦恼。当前连锁经营已是我国零售业的主流业态,各大超市为了争夺市场抢占份额纷纷开设连锁分店,营业规模扩大的同时企业需要大量专业人才的供给。以长沙为例,新一佳在进入长沙一段时间后意识到,开设新店是企业发展的要领之一,这就需要大量专业对口人才的有效输入。然而随着超市员工招聘,企业发现进入公司的人员往往缺乏超市基本技能,甚至从中职学校超市专业引进的学生,也无法让企业满意。究其原因,学生在日常的教学中只是对书本知识进行机械的学习,对超市中实际工作缺少直观的认识,因而无法有效的掌握超市日常工作程序中的各项基本技能,实际动手能力也得不到提高和锻炼。可以说中职学校以书本教学和课堂训练方式为主的超市专业培养机制和超市企业的人才需求并不匹配,更体现了超市经营管理专业训练考核方式企业化的必要性。
1.2 超市实习中反映的问题
笔者带领学生在长沙新一佳超市进行长达六个月的实习,在实习前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单一能力强,综合能力欠缺。大多超市对工作主要分为收银、客服、理货、防损、收货、宣传促销等六种岗位,而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习惯,往往一名学生能够优异的完成超市中的某个岗位工作,但面对另一种或几种工作时又错误连连。
(2) 部分学生组织纪律意识较为薄弱。有的同学就曾经因个人原因,私自从粮油部跳到干杂部上班,发生了旷工事件。事件惊动了超市人力资源部经理,给自己和学校都造成了极为不良的影响。
(3)缺乏考核机制,相同错误重复发生。实习期间经常有培训人员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纠正和指导后,马上就有另一名学生犯了一样的错误,甚至被纠正的这名学生很快也重复犯下了先同的错误。这是因为没有对学生在实习训练期间的表现制定具体考核机制,无法让部分学生认识到各种错误的严重性行和实训工作本身的重要性。
1.3 应对超市经营管理专业进行训练考核方式的企业化改革根据我校学生在实训期间的表现和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看出仅经过书本知识教授和少量课堂训练的学生,在超市实际工作中,由于对工作熟悉性不够,工作掌握不全面,纪律性薄弱等原因,难免出现各种错误。
因此,超市专业可以打破传统课程体系传授知识的模式,按照企业目前的岗位设置对每名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训考核,加快超市经营管理专业考核方式的企业化进程。
2.超市经营管理专业训练考核方式企业化改革的具体措施
2.1以学生为主体营造企业化实训氛围,搭建实训平台,革新训练考核形式。在校内为学生创设全仿真的超市实践环境,超市的经营与管理工作全部由学生承担,教师只负责监督管理,遇到问题,由学生自己解决,为革新训练考核形式创造背景条件。
2.2考核模块化,考核形式多样化。教师可通过走访各大企业进行深入调研,制定具有校园特色的企业化管理和考核机制,例如将每个岗位的岗位职责进行细分,将技能要点模块化,以任务书、指导书的项目教学法对学生进行系统培训并逐一考核等。考核的形式则可以多种多样,如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师评甚至面向全校模拟社会行评,考核面可以拓宽,不仅局限于校内考核,还可延伸到校外企业实训考核,从而能够有效提高每名学生对超市具体工作的认知程度,让学生熟悉各个岗位工作,了解其工作特点、重点和常见错误,在训练考核中让学生不断锻炼、螺旋前进式提高。
2.3将超市企业的管理制度、考核制度全面引入学校
(1)将超市企业管理制度引入班级管理。统一穿着工作服,带好工牌,成了每天上课必须的准备工作;班干部的建制不再是以“班长”形式出现,转而变成“经理”“主管”;寝室卫生评分标准已远远高于五星流动红旗,转为按企业制度检查、管理;爱美的小女孩们统一扎起马尾、盘起头发,因为员工这样才最大方得体。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着、工作着,由不理解到理解、由不适应到适应、由普通变得专业。
【关键词】石油炼化;ERP;价值链;作业链;作业成本
近年来,中国石油进口依存度逐年上升,炼化企业效益与国外原油市场波动的影响会越来越密切。炼化企业为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减小外部输入型通胀风险的影响,采取加强内部风险控制、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强化成本精细管理等措施,以保证炼化任务的完成,降低完全费用。在此基础上,炼化企业充分比对各项产品的利润贡献率,引入作业成本管理法,以成本动因作为降本增效的原动力逐步走出一条持续发展之路。本文主要阐述在现有ERP环境下,以作业成本管理法分析成本动因,最大限度降本增效、节约资源,从而整体提升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道路上的几点探索。
一、作业成本管理法应用必要性
炼化企业在面临内外部环境变化的挑战,寻找整体资源平衡优化管理,努力探索降本增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助推企业发展的道路上,引入作业成本管理法是完全必要的。第一,企业外部环境形势紧迫。发达国家发挥资源优势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占据行业制高点—资源定价权,主导石油炼化发展升级,吞噬了行业的大部分剩余利润。第二,企业内部管理发生变化。企业面对以提高生产效率的社会分工发展越来越细、市场需求也越来越细化的情况,通过炼化精细化管理晋升企业整体竞争能力;强化风险管理,识别各项炼化流程中的风险点,做到规避、转移与应对并举控制风险;加强内部控制,做到合法合规,确保企业目标的实现。第三,会计核算环境发生变化。企业成本管理意识在增强,从关注炼化成本核算向成本管理转移,成本控制逐渐由过去事后控制走到事前、事中控制;IT技术逐步应用到会计行业后,特别是ERP系统出现,炼化核算大部分简化至部门集成,加强了财务统计、分析、控制的管理职能;会计人员素质大幅提高,胜任工作在职业道德和会计核算技能两项基础上,增加熟悉信息系统原理,精于将会计原理、企业核算通过信息技术传递、归集的能力。第四,炼化企业成本核算存在优化点。现行成本核算办法采用联产品系数法计算,即将各生产车间发生的费用、半成品投入成本,减自用燃料油、气及外转供,计算出产品总成本,根据系数计算出各种产品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半成品按统一标准价格),产品成本精准度有待优化。作业成本法在传统核算基础上,将资源赋予作业、产品根据消耗作业来分配所耗资源成本的思想,对产品成本的精准度、节约资源都有很大提升。
二、炼化企业深化作业成本管理法的几点探索
炼化企业作业成本管理在ERP中已有实施操作的部分界面和功能。目前,炼化企业在SAP平台上只解决了部分中间产品的转移,只是对部分车间的效率评价有一定的帮助,对企业成本管理要求还存在差距。这里基于ERP环境下作业成本管理法现有应用基础上,对进一步深化应用进行几个方面的探索和讨论。
(一)实现管理理念的整合
ERP的核心思想是供应链管理思想。ERP把整个供应、生产、消费过程看成一个整体,视为一条供应链,通过满足用户的需求和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能力来实现自身价值。作业成本法强调成本动因以及由此引起的作业链管理思想。每项作业的完成消耗一定量的资源,同时又是一定价值量的产出转移到下一作业,作业的转移伴随着价值的转移,最终的产出是全部作业价值集合成价值链的最终结果,因此作业链的形成过程就是价值链的形成过程。
作业成本管理法与ERP系统的理念一致性,为深化应用提供实施的条件。
从作业概念的角度出发,供应链中每个环节功能的实现都要耗费一定的作业量,企业的供应链就可以看成是一条由此及彼、由内到外连接起来的作业链。每项作业都要消耗一定的资源,作业的产出又形成一定的价值,对这种作业消耗与价值产出进行计量反映就形成会计核算。由二者理念契合可以看出供应链是价值链的行为形式,而作业链是价值链的实物形式,供应链管理和作业成本管理实质上都是对价值增值过程的管理。因此,作业成本法与ERP管理思想上是一致的,是实现企业管理整合的基础。
(二)实现操作平台的整合
1、ERP系统与SAP软件平台。目前,大型炼化企业都采用ERP管理模式和应用平台。ERP系统是一套全面、多层次管理系统,可以清晰地分析出炼化企业盈利整体切入点。ERP应用展现了四大优点:集成性、规范化、实时性、优化管理。SAP软件是ERP系统软件,体现了ERP系统思想,能向客户提供全面集成、一体化的商务解决方案界面。SAP(R/3 版本 4.6C)平台在员工实际操作中提供与管理思想一致的界面,逐步被员工接受。对财务来讲,SAP软件平台为企业会计核算提供有力的支持,通过集成、归集数据、共享数据大大提高财务信息准确度;非财务模块分系统对于成本动因的采集为后续作业成本法开发、应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2、SAP平台对作业成本管理的融合。SAP平台对于成本管理采用成本要素(核算项目)、成本中心(核算主体)、内部订单(专项统计)、作业成本核算(作业过程)等架构,对数据进行获利分析和利润分析,形成成本要素——成本中心/内部订单/作业成本——产品成本管理模式。SAP平台将作业融入成本中心管理和生产订单管理,将成本中心与作业中心结合,从作业的角度建立作业库、作业类型、作业类型组构架,从作业中心形成管理单元构架,从成本要素形成资源管理构架,形成存在作业业务的配套管理。SAP平台通过BOM系统逐步实现作业消耗资源,作业产出形成价值的过程,核算整个作业链的真实价值。
(三)实现基础管理的整合
在成本管理方面,突破作业成本法只是对制造费用分配的考量,将全成本作为管理的源泉。首先梳理作业链,细分作业,将作业与成本动因联系起来,将作业构架向装置延伸,作业单元向基层拓展。其次根据作业做好预算监控,确认有效作业和无效作业。三是分解出不增加价值作业和增加价值作业,对不增加价值作业再进一步分析是否属于增加社会责任的作业和过渡作业,将作业向效益靠拢。四是做好作业中心与成本中心成本范围核算管理过程及衔接,进一步认定、研究内部作业链、价值链变化与成本分摊动因一致性和差异性。通过基础管理整合,让作业成本法能更好的与ERP系统融合,借助SAP平台能更深入的应用作业成本法,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四)实现财务核算的整合
1、炼化企业传统成本分配方法。传统成本分配是目前炼化企业成本分配模式,即采用系数分配法。系数分配法是与产品数量相联系,成本通过数量与系数之间的积数来分配。方法比较简便易行。单产品形成的难易度的不同系数不一定能完全表达,如何真实的逐步反映产品成本是作业成本法核算的关注点。
2、在SAP平台中采用的作业成本法核算模式。作业成本法采用“成本驱动因子”(即成本动因)对成本分配是对传统以产品数量对成本分配方法的重大改进,以作业成本动因作为连接资源与产品的中介,将资源成本计算到作业成本,再计算到产品所消耗的作业成本,形成产品成本。在作业成本核算中除了产品是最终的成本核算对象,作业也成了新的成本核算对象,并成为连系资源与产品成本的纽带。
3、对SAP软件平台核算进一步应用整合的假设。在SAP平台中,作业成本会计(CO-ABC)是一个基于成本中心标准架构的解决方案,增强分配间接费用的控制能力,作为成本中心会计的补充。SAP软件进一步应用需得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将各生产流程作业予以统一,提供与生产密切的标准架构,用作业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形成一套带有动因的作业体系;二是作业中心与成本中心的关联,在核算单元之间不会出现重漏等瑕疵;三是优化软件运行效率,一旦作业应用于核算,数据量将相当庞大,系统运行有更高要求。如果作业成本会计代替传统的分配方法,定会增强产品成本核算和分析能力,对企业决策提供有力信息支持。
(五)实现考核分析的整合
作业成本法的数据更为有利的分析企业资源使用效率。能够充分对各项作业予以考核,分析价值增值和资源耗费是否一致,对生产、管理效率作出评价。
一是从技经指标角度对炼化生产效益予以考核,反映每个作业中心的整体效率。二是从作业成本角度对产品作业过程进行考核分析。三是分析作业效率,优化作业链。通过作业成本管理分析、考核,对作业的价值增值部分仔细辨别,在作业无价值增值、无效益外责任时,可考虑合并,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三、作业成本法应用的成效
作业成本法推行后,炼化企业在实现战略目标上,更有利于瞄准市场,生产随市场而动;更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促进降本增效,增厚企业剩余价值空间,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
(一)定价更为切合市场实际。随着工业不断进步,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炼化企业是资本技术密集型特征越来越明显,出直接原料成本意外,间接成本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多产品成本分配影响着产品生产决策,定价标准要与产品实际成本相适应。按照传统的成本分配方法,对产品价格有一定的扭曲,不能促使企业满足市场变动策略,作业成本法能够更好实现炼化产品与市场的对接,准确地分析其产品定价,根据市场及时调整生产策略。
(二)生产效率会进一步提高。由于作业成本法作业是对生产环节的进一步梳理、分析、评价,作业链中存在无效作业和不增值作业会被企业逐步甄别,直至改进、合并、减少;附加值高的作业会逐步成为企业关注的方向,生产会进一步提高效率,将剩余价值的空间逐步扩大;产品选择周期受市场偏好影响越来越重,消费差异性进一步促使产品更新提速,从产品设计、计划、生产、销售等环节,都逐步纳入作业链统一管理,生产效率得到有效优化,对企业内部价值转移提升都有重要作用。
(三)降本增效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市场的竞争最终都变现在价格竞争,低成本竞争优势,在企业自己受益的同时,为客户的价值提升留足空间。作业成本对成本的分配,产品销售成本越来越接近与实际,摒弃了无效作业、非增值作业,做到作业皆有价值,将产品价值空间接近于产品理想、标准化,成本降低到最大程度。产品在市场竞争中,能有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利润,保证企业在本行业的竞争优势,提升市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颖丽.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比较应用分析[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1,2.
[2]何仲高.论作业成本法对传统会计成本的突破与应用[J].现代经济,2008,8.
通过有关调查显示,截止到2013年,我国连锁经营企业占据所有企业的30%以上,可以看出,连锁经营发起前景十分广阔。当前,高级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稀缺,在全国范围内,有70%以上的连锁经营企业缺少具有执行能力的管理人员。因此,高校肩负着艰巨任务,所以必须加大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力度,进而实现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当前,高校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导致培养目标与预期有一定差距。因而需要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通过对教学体系、模式等进行创新和完善,从而对提升学生管理和其他素养,并推动连锁经营管理企业的良好发展。
二、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资源不足
由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是新兴专业,高校开展此专业时间相对较短,所以在教育资源缺乏。比如,一些高校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重视力度不足,在该专业教学过程中,资金支持不够,造成高校没有专门的实验设备。同时,教学软件也很少,使得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具有局限性。
(二)对学生素养和职业能力培养不重视
当前,不够高校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不重视,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将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作为重点,使得学生的综合管理能力未能得到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欠缺,实践经验不足,导致其没有具备丰富的职业技能和素养。
(三)教学体系不完善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包含专业课、实践课程和一些基础课程,所以高校必须制定教学体系,进而确保教学工作有效开展。然而,一些高校所制定的教学体系存在不完善之处,专业课程占比高达80%,实践课程相对较少,在不健全的教学体系下,学生未能接受全面的教育,其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管理技能欠缺。
三、对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提升学生素养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的教学体系
某高校为了培养具有综合能力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并提升学生的素养,通过建立健全的教学体系,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从而为优化学生的管理能力做好铺垫。首先,该高校为了确保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与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对课程进行了改革,加大通识教育。高校意识到学生的素质对其发展的作用,加强了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力度。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学生通过学习,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素养得到提升,为其从事连锁经营管理提供有利依据;其次,高校将连锁企业商品采购管理和连锁企业卖场布局、商品陈列等专业作为教学的重要课程等作为教学主要内容,使得学生学习到具有实用价值的课程,通过健全教学模式,学生学习到丰富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知识,其素养也有所提升。
(二)明确培养目标
高校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为了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面改革,提升学生的素养,必须明确培养目标,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学目标与市场相适应。由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人才一定要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并拥有较高的素养,进而确保其步入社会,对连锁经营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那么,高校在培养连锁经营管理人才过程中,应该将具有实用型、社会型的人才作为培养目标。高校通过掌握市场动态,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手段进行创新,从而为社会培养具有高素养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
(三)加大教学力度
高校为了实现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模式进行改革,首先,加大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重视。因此,高校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丰富教学资源,并对资源加以整合。同时,高校将资金用于提升学生教学能力和完善教学条件上,通过建立连锁经营管理实验室,并聘请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师,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更好的学习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内容提供有利条件;其次,高校还应创建校外实训基地,与用人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学生通过定岗实习,进而将学习到的连锁经营管理理论知识通过实践得以高效应用,培养其管理技能。因此,通过加大教学力度,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级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
四、结束语
关键词:高职教育;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在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中出现得相对较晚,1999年才被教育部正式添加到高职专业目录里。专业设置较晚并不代表连锁经营这种现代商业模式的发展滞后,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与发展,连锁企业如同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据统计,我国“十五”期间全国连锁企业的门店数量就高达十万多家,营业额达到7000亿元。“十一五”期间,中国百强连锁企业店铺增长率平均高达51%。“十二五”期间,中国整体经济环境进一步繁荣,连锁经营企业再一次迎来了发展机遇。根据《2011—2015年中国连锁经营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到2010年底百强连锁企业门店数量就已经达到15万多个,销售额增长至1.66万亿元。从另一个角度看,连锁企业如此迅猛的发展也必将带来数量巨大的就业岗位,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已经出现稀缺态势。正因为如此,本着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探索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就势在必行了。
一、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企业连锁经营商业模式起源于美国,这种经营理念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各界的关注,后来风靡全球,在我国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所谓连锁经营是指企业在不同的多个区域里,以统一的名称,统一的标志,统一的管理方法,统一的服务程序等进行商业运营的模式。这种经营模式突出了品牌效应,因此而获得了营销上的优势,给商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高职类专业的特点源于行业本身的特点,换而言之,现代连锁经营模式有什么样的特性,高职院校所开设的此专业就必须依据这种特性展开教学和实训,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培养出能胜任连锁经营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连锁经营企业的运营主要分为三大板块——连锁企业总部的运营管理,连锁企业门店的运营管理,连锁企业的商品物流管理。这三大板块又分别在内部组织系统,信息技术系统,风险控制系统,统筹规划系统等四大管理框架下完成连锁经营。正因为有了上述连锁经营行业的特性,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特点也因此而彰显出来。高职教育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就清晰明了了:培养具备一定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理论,适应连锁零售管理与服务一线需要,掌握连锁门店运营管理操作技术,能从事门店开发,胜任商品采购、品类管理、物流配送、卖场设计、商品促销等连锁经营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内在逻辑
高职教育体系下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本着属于它的规律进行。高职教育是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发展地方区域经济为思路,以培养专业核心能力为原则而构建起来的课程体系群。设置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我们需要理清一条逻辑线路:所设专业的就业方向是什么?在此方向上有哪些岗位群?每一个岗位群里又有哪些具体的岗位?每一个岗位的工作任务是什么?胜任每一个具体的岗位需要哪些专业能力?每一种专业能力需要哪些课程来支撑?如果我们能回答这条逻辑线路上的每一个问题,那么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也就呼之欲出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如何设置?我们本着上面的逻辑线路依次进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是从事连锁企业一线服务与管理工作。在此方向上有四个岗位群,连锁总部管理岗位群,连锁门店运营管理岗位群,物流管理岗位群,配送管理岗位群。在这四个岗位群里,有初始岗位9个,例如市场调研员、收银员、理货员、质量管理专员,物流专员等等。有可发展岗位8个,例如连锁门店店长、物流配送主管,品类主管等等。还有相关岗位11个,例如行政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等。每一个岗位都它的工作任务,例如市场调研岗,其工作任务就是信息收集、问卷调查、问题研究以及组织项目调查活动的各类协调工作。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要完成此项任务,工作人员就必须具备市场调研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设计问卷调查的能力,人际沟通与协调能力。这些能力从何而来呢,就需要课程来支持。要构建这些能力就必须开设《市场调查与预测》、《市场营销学基础》、《消费者行为学》等课程。按照这样的思路与方式,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就建立起来了。
三、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核心能力与课程框架
根据企业连锁经营就业方向和相关岗位要求,从事连锁经营管理工作需要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市场调研与分析能力,门店开发与运营能力,经营策划与设计能力,商务洽谈与沟通能力,商品物流与管理能力。在这五个方面的能力中有三种能力是连锁经营管理所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它们是门店开发与设计能力,商品采购与管理能力,门店运用与管理能力。在学科领域里,专业核心能力往往是此专业区别于彼专业的差别与特点,也是构建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依据。要具备门店开发与设计能力,在课程上就需要有《经济学基础》、《市场调查与预测》、《连锁门店开发与设计》等课程来支持。要具备商品采购与管理能力,在课程上就需要有《商品学基础》、《物流基础》、《品类管理与实务》等课程来支持。要具备门店运营与管理能力,在课程上就需要有《消费者心理学》、《连锁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会计基础》、《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来支持。需要注意的是,专业核心能力的形成绝非几门专业核心课的教授就能让学生达到的,换而言之,核心能力除了专业核心课程的支撑以外还要有其它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来夯实基底,才能真正打造出该专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对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核心能力的打造需要有三个层次的目标来完成,分别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在知识目标层面,要懂得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基础、会计学基础、物流基础的相关知识。了解国家对连锁经营管理方面的政策与法规。要理解消费者心理与消费购买决策的过程。懂得商品学的基础知识,熟悉商品采购过程。掌握理货员、收银员、店长等岗位的职责。在能力目标层面,要有清晰的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有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有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有问卷调查和市场开拓能力,有商品采购和物流配送的能力,有理货、收银、盘点的能力,有卖场设计能力,有处理顾客投诉及危机公关能力,有人力协调,员工管理能力。在素养目标层面,要具有一定的中国人文艺术修养,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热爱自己的事业,遵守行业规范,能积极工作,乐观向上。
四、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方法与模式
我国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一定位的本身就注定高职教育是重实践教学的。对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与模式,我们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的模式进行专业人才培养,以双证融通的方式进行考核。所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课堂讲授专业理论,然后通过校内实训室进行相关专业能力的模拟实训。所谓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是指学院努力开拓校外实训基地,通过企业与学院的合作让学生到真实的工作岗位和环境中锻炼,以此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所谓双证融通的考核方式,是指学生要完成专业理论学习后获得毕业证书,通过校内外实训取得相应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后方能正式毕业。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设置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动态的根源是行业的变化以及相应岗位能力要求的提升,所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是一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的研究过程。
参考文献:
[1]刘轶宏,阎惠全,王晓娟.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QSQ三位一体”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成人教育,2011(2).
[2]孔美多.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17).
[3]黄蕾.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1).
[4]晋淑惠,王化冰.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0(10).
一方面,我国经营连锁管理人才的需求大。我国经营连锁在20年的发展中,逐渐由原来的大城市集中转向中小城市发展,我国连锁企业销售总额呈逐年增长趋势,店铺总数逐年增多。一般情况下一个连锁店需要员工十至上百不等,且需要各个层次的专业人才,由此可见我国连锁经营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再加上国际连锁企业在我国市场的发展,使得人才的紧缺形势更为严峻。另一方面,我国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与市场的需求不相符,高素质专业人才严重供给不足。由于我国连锁管理发展起步晚,发展时间短,连锁管理教育与人才培养存在问题。当下高校商学院主要以培养宏观管理人才为导向,连锁经营专业开设较少,与市场专业人才需求不成正比。开设连锁经营专业的院校在人才教育目标上不明确,校企合作等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项目仅流于表面,没有真正发挥出作用。
二、连锁经营管理技术
1.连锁经营管理的专业特色
连锁经营的三大核心技术是商品采购技术、物流配送技术和信息技术,这些技术都是专业性极强的经营管理技能。商品采购技术主要包括交易制度、业务流程、商品策略、定价方法、促销手段等;物流配送技术主要包括总部配送、社会配送、配送中心等模式;信息技术包括数据分析、连锁经营技术等。
2.连锁经营的管理控制
连锁经营管理具有标准化和模式化,本质特征在于连锁总部与连锁店之间的资源共享。作为连锁经营的管理人才要具有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形成对员工培训、员工工作安排、职责、服务标准、店面陈列、广告、市场营销、顾客关系、顾客抱怨处理程序、存货控制程序、会计程序、现金和信贷管理程序、安全生产、突发事件处理等一些列标准与模式,这是经营活动的必要保障。
三、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策略
我国目前连锁经营人才的培养主要以高校培养、培训机构、连锁企业内部、职业资格认证等模式,在不断完善我国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要不断探索和创新适应现代商业发展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新模式。
1.加强和完善连锁经营人才的学院式培养
高校培养模式主要是在学院开设连锁经营专业,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学习能力,但目前高校培养模式缺乏实践经验,无法满足连锁经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在连锁经营人才培养方面的主体作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连锁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能在各类工商企业、社会组织从事市场调查研究、连锁推广、商务谈判、等管理工作,具有英语翻译和口语表达的能力、公共关系能力、商务谈判能力、电子商务技能等。加强高校连锁经营师资力量的建设,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加强连锁经营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加强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等合作项目,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
2.规范和完善连锁经营培训机构和企业内部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各类连锁经营培训机构在近些年得到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方式灵活、简单快速的优势,培训内容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能够短时间内为社会培养出大批量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但是培训机构培训周期短,在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上较高校培养还存在一定差距。现如今社会各种培训机构水平参差不齐,内容不尽相同,培养出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也良莠不齐。因此要不断规范发展现行的培训机构,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培训协会的规范与监督,使培训机构不断提升培训质量,完善人才的培养。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培养模式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针对企业内部岗位直接进行有目的的人才培养,因此市场连锁企业应不断加强对内部员工的培训力度与投入,为企业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连锁经营专业人才。
3.引进国际执业资格认证模式
职业资格认证模式在我国发展起步晚,在现代职业资格考试体系中存在许多问题,但这种模式对于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来说具有科学性和专业性,完善的人才评估体系为连锁经营培养出专业性、高素质的人才。加快引进国际通用的执业资格认证模式,职业资格认证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从业者进行公证的测试,对合格者给予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我国要参考国际先进的考试标准,完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打破我国资格考试的各项漏洞和弊端,实现市场化的操作,为连锁经营培养出具有职业素质的人才。
四、结语
关键词:连锁经营;管理技术;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72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8-000-01
我国市场连锁经营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如今已经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连锁经营是一种现代化的商业经营形式和组织形式,主要是通过对若干零售企业实行集中采购、分散销售及规范化经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的一种现代流通方式,主要包括直营连锁、特许连锁、自由连锁等类型,实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标识、统一经营方针、统一服务规范和统一销售等基本规范。随着我国连锁经营的发展,管理人才的紧缺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问题至关重要。
一、我国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现状
一方面,我国经营连锁管理人才的需求大。我国经营连锁在20年的发展中,逐渐由原来的大城市集中转向中小城市发展,我国连锁企业销售总额呈逐年增长趋势,店铺总数逐年增多。一般情况下一个连锁店需要员工十至上百不等,且需要各个层次的专业人才,由此可见我国连锁经营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再加上国际连锁企业在我国市场的发展,使得人才的紧缺形势更为严峻。
另一方面,我国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与市场的需求不相符,高素质专业人才严重供给不足。由于我国连锁管理发展起步晚,发展时间短,连锁管理教育与人才培养存在问题。当下高校商学院主要以培养宏观管理人才为导向,连锁经营专业开设较少,与市场专业人才需求不成正比。开设连锁经营专业的院校在人才教育目标上不明确,校企合作等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项目仅流于表面,没有真正发挥出作用。
二、连锁经营管理技术
1.连锁经营管理的专业特色
连锁经营的三大核心技术是商品采购技术、物流配送技术和信息技术,这些技术都是专业性极强的经营管理技能。商品采购技术主要包括交易制度、业务流程、商品策略、定价方法、促销手段等;物流配送技术主要包括总部配送、社会配送、配送中心等模式;信息技术包括数据分析、连锁经营技术等。
2.连锁经营的管理控制
连锁经营管理具有标准化和模式化,本质特征在于连锁总部与连锁店之间的资源共享。作为连锁经营的管理人才要具有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形成对员工培训、员工工作安排、职责、服务标准、店面陈列、广告、市场营销、顾客关系、顾客抱怨处理程序、存货控制程序、会计程序、现金和信贷管理程序、安全生产、突发事件处理等一些列标准与模式,这是经营活动的必要保障。
三、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策略
我国目前连锁经营人才的培养主要以高校培养、培训机构、连锁企业内部、职业资格认证等模式,在不断完善我国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要不断探索和创新适应现代商业发展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新模式。
1.加强和完善连锁经营人才的学院式培养
高校培养模式主要是在学院开设连锁经营专业,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学习能力,但目前高校培养模式缺乏实践经验,无法满足连锁经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在连锁经营人才培养方面的主体作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连锁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能在各类工商企业、社会组织从事市场调查研究、连锁推广、商务谈判、等管理工作,具有英语翻译和口语表达的能力、公共关系能力、商务谈判能力、电子商务技能等。加强高校连锁经营师资力量的建设,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加强连锁经营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加强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等合作项目,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
2.规范和完善连锁经营培训机构和企业内部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各类连锁经营培训机构在近些年得到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方式灵活、简单快速的优势,培训内容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能够短时间内为社会培养出大批量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但是培训机构培训周期短,在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上较高校培养还存在一定差距。现如今社会各种培训机构水平参差不齐,内容不尽相同,培养出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也良莠不齐。因此要不断规范发展现行的培训机构,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培训协会的规范与监督,使培训机构不断提升培训质量,完善人才的培养。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培养模式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针对企业内部岗位直接进行有目的的人才培养,因此市场连锁企业应不断加强对内部员工的培训力度与投入,为企业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连锁经营专业人才。
3.引进国际执业资格认证模式
职业资格认证模式在我国发展起步晚,在现代职业资格考试体系中存在许多问题,但这种模式对于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来说具有科学性和专业性,完善的人才评估体系为连锁经营培养出专业性、高素质的人才。加快引进国际通用的执业资格认证模式,职业资格认证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从业者进行公证的测试,对合格者给予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我国要参考国际先进的考试标准,完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打破我国资格考试的各项漏洞和弊端,实现市场化的操作,为连锁经营培养出具有职业素质的人才。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连锁经营的发展,人才成为连锁企业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从我国连锁经营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来看,我国连锁经营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较大,但我国连锁经营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市场对人才需求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各大高校要不断加强和完善连锁经营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出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政府要加强对培训机构的完善和监管,完善我国执业资格认证机制;企业要加强内部培训力度,培养实践性人才。除此以外,要不断探索和完善我国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我国连锁经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霞,肖永胜.校企结合 培养专业化人才――浅析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J].现代经济信息,2014,03:19.
[2]王菱.连锁经营管理人才职业素养培养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5,07: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