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历史的解题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们先对基本不等式的题型进行简单的分类:直接利用“积定和最小,和定积最大”,即题设中未给定值,但有隐性的定值条件,再利用基本不等式解答;根据题设条件构造定值,即题设中给出定值条件,再通过构造出合适的定值进行求解。下面本文通过例题让读者有对这两类问题更好的认识。
第一类:直接利用“积定和最小,和定积最大”,即题设中未给定值,但有隐性的定值条件,再利用基本不等式解答
1、已知a>0,b>0,求证(a/2*b)+(b/2*a)≤1.
解:构造定值条件(a/2*b)×(b/2*a)=1/4,再利用基本不等式可直接求得答案。
2、已知0
解:构造定值条件x+(1-x)=1,再利用基本不等式可直接求得答案为1/4。
第二类:根据题设条件构造定值,即题设中给出定值条件,再通过构造出合适的定值进行求解
1、已知a>0,b>0,且(1/a)+(9/b)=1,求a+b的最小值.
解:对所求进行变换再求解,a+b=(a+b)×1=(a+b)×[(1/a)+(9/b)]=10+(b/a)+(9*a/b)由定值条件(b/a)×(9*a/b)=9,再利用基本不等式可得其最小值为16.
2、已知a>0,b>0,且a2+b2=3,求a×√(1+b2)的最大值.
解:由题设中的定值条件可知a2+1+b2=4,又a×√(1+b2)=√[a2×(1+b2)]再利用基本不等式可解得最大值为2.
根据上述两类题目的分析可以发现,解基本不等式题目的关键就是找出合适的定值,下面我们将对如何构造定值的方法进行分类例析。
方法一:凑系数
已知0
解:构造定值条件3*x+(1-3*x)=1,对所求式的系数进行变形y=(1/3)*3*x(1-3*x),再利用基本不等式可直接求得答案为1/12。
方法二:拆项添项法
1、求证:a+4/(a-3)≥7(a>3)
解:先将所求式添项变形为a-3+3+4/(a-3),构造定值条件(a-3)*[4/(a-3)]=4,再利用基本不等式证明。
2、求证:a+5+4/(a-3)≥12(a>3)
解:先将所求式拆项变形为8+a-3+4/(a-3),构造定值条件(a-3)*[4/(a-3)]=4,再利用基本不等式证明。
方法三:换元法
设x,y∈R,且x+y=1,求3x+3y的最小值.
解:先将所求式中的3x、3y分别用X、Y代替,那么X、Y都是正数,则所求可写作求X+Y的最小值,再利用基本不等式X+Y≥2√(X*Y)=3x+y=3,故最小值为3。
方法四:整体代换(遇到“1”)
已知a>0,b>0,且(1/a)+(4/b)=2,求a+b的最小值.
解:根据题设条件将1作代换为1=(1/2)×[(1/a)+(4/b)],再对所求进行变换,a+b=(a+b)×1=(a+b)×(1/2)×[(1/a)+(4/b)]=(1/2)×[5+(b/a)+(4*a/b)],由定值条件(b/a)×(4*a/b)=4,利用基本不等式可得其最小值为9/2.
方法五:取平方
已知x,y∈R,且x*y≠0,求(x/y)+(y/x)的最小值.
解:将所求式取平方可得[(x/y)+(y/x)]2=(x/y)2+(y/x)2+2,由定值条件(x/y)2×(y/x)2=1,利用基本不等式可得其最小值为4.
方法六:转化为类对勾函数
对勾函数是一种类似于反比例函数的一般双曲函数,是形如f(x)=a*x+b/x(a>0)的函数。
1、已知x>2,求x2-4*x+5/x-2的最小值.
解:将所求式转化为类对勾函数可得[(x-2)2+1]/x-2=(x-2)+1/(x-2),由定值条件(x-2)×[1/(x-2)]=1,利用基本不等式可得其最小值为2.
2、求x2+5/[√(x2+4)]的最小值.
解:将所求式转化为类对勾函数可得1/[√(x2+4)]+√(x2+4),将√(x2+4)用t代替,则所求式为1/t+t,t≥2,利用对勾函数的单调性可得t=2其最小值为5/2.
做基本不等式题目对基本不等式使用的条件:两数是否为正;等号是否可以取得等这样的细节问题需要格外注意。
本文主要提供笔者所知的有限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读者做题时要注意灵活应用找定值的几种方法。有的题目可能不止一种方法求解;也有时会综合几种方法一起解决;不断在做题中总结方法经验方可不断进步。
学无止境!
(上接第259页),皮层的活动受损,因而大脑的活动就不正常了”(《生理心理学》)。
为避免对大脑的单调的刺激所造成的抑制状态,班主任必须在搞好班级工作的同时,一定要练就过硬的业务能力,在自己所任的学科中,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培养学生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关键词】高中历史;微课应用;策略
高中历史课堂中微课的使用,就展现了微课与传统教学结合的优势和优越性。虽然微课是新兴起的教学手段,但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显示出了自身的魅力和特点,不但满足了老师教学的需求,更受到了学生的喜爱,越来越成为老师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辅助教学手段。那么微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该如何加以科学合理的应用的呢?本文给出了应用的策略研究。
一、微课的内涵应用分析
1.传授学习方法微课作为新的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手段,微课主要的应用特点是怎样的呢?根据应用的实践和对微课的了解和认识我们可知,在我们应用微课前,一定要先理解和掌握微课的概念和本质。每节微课就是对一个知识点的讲解,而对知识点的讲解不是微课的价值所在,微课的真正价值在于使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学习掌握知识的学习方法和理解老师的授课方法,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和老师的授课方法,就会在以后的学习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高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如果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不但学习历史可以提高效率,就是学习其他学科也会把这种能力迁移过去,并能掌握解题的技巧和解题的思路,从而自然而然地提高各科的学习成绩。2.分享与传授经验高中的历史老师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各自的教学优势和特色,归纳和总结出了宝贵和有效的教学经验。而高中历史老师的教学经验的谈论与交流,是提高老师自身教学水平和促进历史教学高效的有效和必要的途径。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发达,使得高中历史的教学手段、高中老师的教学交流平台越来越多,在这样的背景下微课产生了。老师可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录制成微课上传到公共微课平台,随着各个老师录制的微课增多和上传到微课平台上的微课的增加,更多的老师可以看到具有不同教学特色的微课,经过不断的学习和教学实践,从而提高高中老师的教学效率,特别是能够很快提高新历史老师的教学质量。高中历史老师可以把高中教材中的知识点录制成微课,录制好后可以上传到学校的微课平台。学生学习历史的时候,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且有针对性的微课内容进行学习。对于自己的薄弱历史知识可以反复的多看几遍,以提高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在没有微课辅助的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就的在课堂上问老师,如果老师不在,这个问题就不能顺利的解决,久而久之不理解的问题会越来越多,这样的结果就会降低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就会降低学生学习的效果。但是有了微课,学生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不但没有了空间的限制,时间的限制也没有了,只要学生有需要就会得到满足。
二、微课的应用策略探索
微课是新型的教学手段,在中学的教学中应用的时间还不长,但却能得到快速地发展,并受到老师和学生的欢迎与喜爱,说明微课是非常适合应用于中学教学的。经过微课的录制和实践应用,我们可以发现微课不但能够提高学生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更能促进历史课堂教学形式的变革和发展。其应用的策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微课与教材内容结合高中历史老师在应用微课教学时,要注意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和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录制微课,微课录制的内容仅仅和教材相符合,学生看到微课的内容就能熟悉教材中的知识点,而不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而录制一些与教材不相关的内容。例如在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历史老师可去互联网上收集一些与一战相关的素材,根据教材的内容录制成微课,学生看过微课后就能大概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如果能把教材中提到的战争场面再现,就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从更深层次上理解一战,理解战争的本质。2.利用微课构设教学情景微课是被教师提前录制的微视频课堂教学,无论是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还是在课堂的教学中,历史老师都可以根据教学的进度和课堂的需要录制成微课。例如在课堂导入环节,为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大概的了解,可事先根据教学内容录制成微课,而微课的内容可构设出一定的教学情景,学生通过观看微课的内容就能了解课堂将要讲授什么,从而从心理上做好上课的准备。3.强化微课的方法教学传统教学中历史的学习紧靠死记硬背,学生对此确实不感兴趣。因此在应用微课的过程中,应该突出微课的优势和特点,多利用微课讲解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习历史的效率,也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例如,可把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方法制作成微课,然后让学生认真观看,学生掌握了这个解题方法后,经过解题实践,就能很快地提高这类题的得分率。总之,微课是新兴起的课堂教学方式,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老师应把微课应用到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来,通过微课的教学辅助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微课的应用要做到科学合理,要以学生的方便使用和有效使用为前提,要充分体现出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感受到历史学科的魅力和价值所在,并能体会到学习成功的乐趣。这样的微课应用必将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俞月丽.例谈微课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教师,2015年16期
[2]王春波.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J].新课程学习(中),2015年04期
一、微课的含义及特点
微课指教师在课堂内或课堂外就教材中的重难点、疑点或某一技能等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的方式,其特点是时间短、目的性强、针对性强、灵活方便、教学内容容量小、教学情景化强、主题突出、反馈快。
微课既与单一资源型的传统课堂教学不同,但又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继承与发展。如果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正确科学地应用微课进行教学,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探索历史的兴趣和能力,更能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微课的制作
1.制作的前期准备。
制作的前期准备主要包括三个环节:确定主题、方案设计、收集素材。在录制微课的前期准备工作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的重难点、疑点,先确定好录制的主题,在确定主题的时候,要注意一节微课只能涉及一个知识点,教学内容要少而精,而不是面面俱到。选定好了主题,就要根据主题的内容设计方案,方案的设计要考虑到微课的特点、教材和知识点的具体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等。最后一步就是收集与主题和方案有关的素材,包括与教材或知识点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历史史料。
2.微课的视频录制。
根据授课的类型微课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讲解课、讨论课、练习课、复习课等几种。根据具体的微课类型可应用相异的方法进行教学,录制一节微课原则上应用一种教学方法,但是对特殊和个别微课,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无论是一种教学方法还是多种教学方法并用,其目的都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微课的内容。在高中历史的微课视频录制过程中,随着高中历史教师对微课录制的熟练掌握,微课内容的授课方法有了很大的创新,越来越适应学生的需求。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和完善微课的录制水平,以促进高中历史教学水平的提高。
3.授课后的总结与反思。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在学生观看微课后,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和使用情况进行询问,了解他们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于了解到的情况要及时地进行总结和反思,解决当中存在的问题,并写成报告,以在以后的微课制作时进行参考,便于以后录制微课时提高微课的效果和质量。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微课的应用探索
1.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微课的时候,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并结合每节课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进行授课,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微课的应用要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使用目标,而不是为了课堂热闹和仅仅为了使用而使用。教师在录制微课时,首先应掌握录制的主题与课程的整体框架。
2.注重知识细化的讲解。
在利用微课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时,要能够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问题进行学习和掌握。进行微课设计时,历史教师应从整体和宏观出发,把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细化,并将相关的内容录制成系列微课专题,这些专题可以以时间、事件、人物等进行细分和归类,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掌握微课的内容。
3.关注微课的互动与交流。
最高人民法院东北分院:
你院五一年十月二十二日法总发字第二一九四号来文附卷六宗,及同年十二月十八日法总发字第二八二七号续函均悉。关于处理房户行使优先购买权案件所发生的疑义,我们研究后提出意见如下:
(一)第一题基本上同意甲说。执行政策法令,必须贯彻精神实质,房户固然有优先承买房屋的权利,但这并不等于容许他们用不正当的手段,把持垄断房屋的买卖。第三人本非房户而勾串房户,顶名冒购房屋,与房户行使优先购买权,毫无相同之点;为了教育群众,贯彻执行政策法令不许任何人钻法律的空子,这种冒名顶替的买房行为,不应受法律的保护,而应认为无效,惟在具体案件的审判时,房屋究该重新估价出售?抑仍许由原出钱人与前业主(原房主)直接订立买卖契约?必须审酌实际情况与各方面的利害关系,作恰当处理。
(二)第二题也同意甲说。城市房屋,即使是私人的资金所建筑,也属于社会财产的一部分。允许房户有优先承租、承典、承买的权利,就是说房主行使产权,也须服从社会利益,如房屋不宜分割出售,承买人虽不是房户之一,但买下全幢房屋确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同时又能适当照顾原房户的居住或迁让等困难问题,这样处理是适当的。否则,仅着眼于房户行使优先购买权而忽视了对社会的利益,就违背了城市房屋管理暂行条例的基本精神。
以上意见请研究参考为荷。
关键词:高中历史; 高效课堂; 有益讨论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1-008-001
现在的学生们,喜欢接触新事物,同时也有很强的好奇心。如何将它们的好奇心引入到高中的历史课堂上,让他们高效地接受高中历史、理解高中历史,为使历史教学走出困境,应明确历史、现实生活、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并非死记硬背,并不是学习无用的知识,而能通过历史更好地认知现实,通过现实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在历史与现实的互动中,多视角、多层面、多形式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领略历史学习的魅力所在。那么,想要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就要把历史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
一、高效课堂的前提
1.首先,一个优秀的教师,第一是要熟知历史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理清每节课堂的知识脉落、重点和难点,并挖掘其知识结构的内涵和外延,再从基础上依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情况,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方案,克服教学中的单一性和约束性。解决了吃饱和吃了的问题,使学生能在愉快轻松的课堂上取得高效的历史学习。
2.要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第一要了解各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准确把握学生的智力水平、对课程的兴趣程度。然后再对症下药,精心策划课堂教学的方案,这样才能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一方面教师必须花大力气去研究教材、探索教法,多观察学生对高中历史的学习态度,最后整理出一套适合本班同学实际情况的个性化教学,否则,生搬硬套的教学方法有时候只会弄巧成拙。对于那些著名专家的教学方法我们只能去借鉴,而不能盲目的依照他们的教学方法,也不能直接应用到自己的学生身上。因为有些时候我们往往只学到其形,而未能领会到其中精神实质。所以即使使用了,教学效率不一定就会提高。
3.现在的高中考生都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高考,十年寒窗苦,就为“高考”做准备,甚至仅仅一场高考就能决定每个人的未来和命运,所以高中学生对每一年的高考试题都会很重视。教师必须研究每一年的高考试题,然后选择一些有针对性的题目进行研究,再用这些重点对学生进行训练,这样能找到重点去学习,使学生对于学习历史的热情更加高涨,同样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4.对于高中学生来说,需要记的东西很多,除了历史还有很多课程需要去记忆,尤其历史大部分都是需要去记的,而历史知识往往都是一件历史事件,一般需要记的是:发生时间、发生地点和重要人物等等。因此学会掌握一些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技巧是有必要的。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历史知识帮助学生们编一些关于历史事件的顺口溜,这样可以将提问变得更加有意思,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分析历史,学以致用,归纳重点
1.教学首先要侧重于归纳历史知识点,并以重点为例教学,让学生学会掌握基础知识的方法和窍门。高中历史知识基本体系是由历史时间、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等组成的,基本的历史知识体系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历史的阶梯,掌握不好基本的历史知识,就积累不起来历史素养的基础。
2.例如分析三次科技革命史,联系到大力实施科教兴国。例如回顾中国的对外政策,实现了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再者追本溯源,到现在的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原则。然后进行这些话题讨论,调动学生课堂讨论的积极性。
3.每个高中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不是都感兴趣的,有些学生只是为了高考才去学习历史这门课程。因此,教师要通过钻研教材,找到突破口,然后给学生设置一些问题障碍,并引导他们产生好奇,当学生急于揭开这些问题时,就意味着他们开始对其进行思考,就会实现高效的历史课堂。
三、高效课堂的益处
1.高效的课堂气氛,能够给所有学生自信。当所有的学生对自己充满自信心,就会对课堂有很高的学习热情,学习效果就会有明显的提高。
2.高效的课堂学习气氛,能让学生们感到轻松、活跃、精力充沛。这时候学生们对学习历史的热情也会提高。如果课堂一直都死气沉沉的,那样学生就会觉得自己没有活力,甚至会感到困倦,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大大降低。
3.高效的课堂学习气氛能让学生具有自我控制力,让他们明白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在这样的课堂里,每个学生都可以自我控制,从而不影响他人。
4.最后高效的课堂学习气氛可使学生积极回答问题,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在高中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在平时的提问中,让学生对于教师所提的问题感兴趣,让学生们都积极起来,同时高中教师应该偶尔放松一下学生的紧张氛围,可以通过举办关于历史性问题的辩论会,加深学生的记忆力,同时也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历史所学知识量大。所以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生要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要学会思考,同时也要会查阅有关的资料,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隐藏在事物后边的问题。总的来说,高效课堂的益处很多,而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率,让学生更多地学到知识。
参考文献:
[1]章晓镭.企业档案数字化建设之我见[J]浙江档案,2011(12)
[2]林李花.谈初中语文教学的提问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2(6)
一、深化历史知识教学
要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高中历史教师必须深化历史知识教学,因为只有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达到一定深度,才能够为他们思维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历史概念的教学,要能够科学、准确地表达出历史概念。这是因为历史概念能够反映历史现象与历史事件的最本质的特征,是对历史现象与历史事件的抽象与概括。只有学生准确掌握历史概念,才有可能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高中历史教师还需要注意,在历史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要不时地与学生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因为知识与能力是相辅相成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的培养又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获取。
深化历史知识教学,除了要注重历史概念的教学外,高中历史教师还应注重教材中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帮助和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不但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二、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兴趣是一种强烈而持久的动机,学生只有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够具有极大的学习热情,从而能够持久地、积极地、主动地去学习历史知识和锻炼自己的历史能力。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高中历史教师需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1)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历史教育的社会性与实用性来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学习历史不但能够借鉴成功的经验与总结失败的教训,还能够通过历史与现实生活的结合,提高学生的阅历,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2)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思维分析社会热点问题的习惯,引导学生从各个层次与角度分析历史现象,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3)高中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还需要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历史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良好的思维习惯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1)高中历史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教材。因为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历史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提纲,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出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去概括教材中的重点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总结能力。(2)高中历史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学生只有进行了独立思考,才能充分调动思维,积极分析,从而培养思维能力。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诱导与启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四、组织课堂讨论
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认识,还可以在讨论中有效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的能力。
五、充分利用历史教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组织学生完成历史教材中的思考题,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较好途径。高中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历史教材,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教材资料分析和思考问题、寻求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通过做练习题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现状及创新
我国长期执行的是应试教育模式,在当前的教育领域中,这种教学模式中的问题和不足,已经暴露在人们的面前。于高中历史教学中来看,过去大都采用的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十分被动,学生苦苦挣扎,却依然难以记住海量的历史知识,犹如一叶小舟,孤寂的漂泊在历史知识海洋当中,却无处靠岸。高中历史内容之抽象深刻、信息量之巨大,使传统教学模式所无法承载的。而其综合性与系统性之不足,也对高中历史教学非常之不利。由此可见,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依然迫在眉睫,只有如此,才能够实现历史教学质的飞跃。
一、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现状
(一)表演式教学模式
在高中历史教学当中,表演式教学主要是教师按照教学内容,在课堂中通过表演的形式完成历史教学任务。基于表演式教学模式,教师会反复的在课前进行准备和彩排,以提升课堂中的教学效果。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都会根据教案的设计,按照固定的套路进行表演,并且也会根据课前设定的问题进行提问,基本上难以发生临场发挥的情况[1]。这种教学模式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更好地应对上级听课检查,因此在很多高中历史公开课当中,教师都愿意采用这种方法。不过,教师如果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将会使教学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受到很大的影响,也无法对更好地探究和思辨历史事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主角、学生作为配角,师生之间缺乏良好的教学互动,因而教学效果也十分有限。
(二)论证式教学模式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论证式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根据教材结论为基础,利用分析法、归纳法等,对历史结论的正确性进行分析论证。在论证式教学模式当中,大多采取照本宣科的方式,对历史知识进行讲解,操作性较强,学生也能够取得更快的强化记忆效果,因此为了应对考试,很多高中历史教师都应用了这种教学模式[2],但缺乏对历史问题进行深入的思索。例如在讲解《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一课时,教师通常都是按照传统的史学观点和历史事实,主要从早期殖民扩张对亚非拉带来的灾难的革命史观和对世界市场的拓展的全球史观进行分析,而忽视了早期殖民扩张的原始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时代到来的现代史观,以及给殖民地带来了先进思想和生活方式等社会史观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对于历史问题往往只能根据标准答案作答,而不能有自己对历史独特的多角度的理解。因此,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进行学习,正确答案、答题模式都较为一致,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等都受到了很大的压制,因而对于既定的历史结论,难以产生质疑精神,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灌输式教学模式
在高中历史教学当中,灌输式教学模式是最为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课堂的中心往往在教师[3]。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教师对于高考大纲、教学重难点等十分注重,但是对于历史知识的完整性等较为忽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是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并且会随着教师教学思路来固定展开课堂思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也会与学生进行问答互动、中外历史对比等活动,但是这些活动大多是基于教师课前制定的教学框架当中,学生没有充足的自由发挥空间,依据也是教师在备课当中准备的所谓标准答案。同时,为了应对高考,教师通常选择历年的高考真题,或是一些自编模拟题来对学生进行考核,从而让学生学会最好的解题方法。而在这样的教学模式当中,对于学生的素质培养与教育十分忽视,教师的关注点往往都在考试当中。因此即便学生能够在考试当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其自身的历史思维与素质能力还是会存在很大的不足。
二、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情境化教学模式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化教学模式是一种十分良好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师在教学中对博物馆、课本当中包含的情境内容进行加以运用,通过触摸真实历史实物、或是生动的语言描述,对具有历史特点的生动画面进行良好的创设,让学生能够有效的进入到教师设定的历史情境当中[4]。在江苏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当中,包含有很多真实的历史事件,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这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往往也代表着不同的历史观念。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基于这些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学生营造一个具体的历史情境,从而让学生能够对历史的发展和延伸进行体会。此外,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户外开展实践教学,到一些具有浓厚历史文化气息的博物馆等地开展教学,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对历史进行感悟,从而得到历史知识、历史思维等方面的良好提升。
(二)多样化教学模式
在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当中,多样化教学模式拥有着十分良好的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可以对多种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进行灵活的应用,例如自由论坛法、参观日记法、研讨游戏法等[5]。在应用这些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要基于真实的历史背景,采用多种不同的形式,更加灵活的开展活动,从而让学生能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体会到更大的乐趣。多样化教学模式除了能让学生更为良好的掌握历史知识以外,还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是十分有利的。
(三)互动式教学模式
在高中历史互动式教学模式当中,让学生能够回归的主置,在师生之间更觉有效的进行沟通,从而更加明确的认识和了解历史事件。对于历史教师来说,这种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不过对于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却是十分有利的。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当基于学生的认知情况、学习现状等,对大量的历史知识进行梳理[6]。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应当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解决问题、独立思考等方面能力的提升。另外,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历史事件提出自己的意见,并与同学进行讨论,以帮助新的历史认知和历史问题的发现。如讲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与发展》时,通过互动的方式让学生突破教材,认识可以从多元化角度来认识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可以从各国的代议制的特征折射出各国的国情不同,还可以从西方的“制约和平衡”原则里构建对当今中国反腐倡廉体制的借鉴等。在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创新当中,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能够有效的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因而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
(四)开放式教学模式
在开放式教学的应用之下,教师对于学生学习的引导,应当能够基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进行,让学生能够对历史中的某些知识进行全面的掌握。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高中阶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这一阶段的学生创造力、想象力较为丰富,对于个性的形成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十分关键。因此,在历史教学当中,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心理、思想等发展给予高度的重视,在教学当中,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对于教材内容应当进行灵活的选择,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7]。现在高中教材的编写其实就体现这种开放式思维,高中历史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选修分为重大改革、中外人物、世界文化遗产和历史的奥秘四个专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在教学当中如果教师发现学生对于某个方面的历史具有较高的兴趣,教师都应当积极的进行引导,并且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资料和信息,促进学生更加深入的研究。通过对开放教学模式的应用,学生能够更加深刻、详细的学习和了解历史知识,同时也能够对自身的问题研究能力进行提升。高中历史教学作为高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发展与提升发挥着很大的作用。而在过去的教学当中,采用的教学模式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也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因此,需要对高中历史教学模式进行有效的创新,从而取得更为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柳付全 单位:江苏昆山震川中学
参考文献:
[1]张燕.论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意义[J].中国校外教育,2012,28:39-40.
[2]邓涛.浅析高中历史教学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4,07:53+49.
[3]许明华.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析论[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2:135-136.
[4]高明海.论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及创新分析[J].才智,2014,11:182.
[5]龙书和.素质教育视角下高中历史教育的方向及意义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15,05:104.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综合能力;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1-031-1
江苏高考模式越来越成熟,和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越来越契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应该从侧重基础知识到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把课程目标分成三块: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在高考试题中出现综合类的全面考查这三块目标的题目,无疑是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最好考查。
2011年江苏卷中第22题就很好地阐释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原题如下:
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太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辆棉纱。她很少有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
材料二 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销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
——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民国初年》
材料三 旧时妇女织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自洋纱盛行,而扎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
——方洪凯等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版)
请回答:(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6分)(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清楚;200字左右。)
该题突出了新课程的“探究性”、“开放性”理念,对考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进行全面考查,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下高考考查方向的必然趋势。这就必然推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深入改革。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应当从传统的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转变为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所谓综合能力,指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整合能力和交流能力。对于历史学科来说,综合能力可以概括为知识迁移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思维能力、审题能力、语言表述能力等等。这么多的能力如何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逐步培养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认真学习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把握新课程标准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反复强调,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对于指导我们进行历史教学有着前瞻性的意义。我们要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个一个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
二、坚持史论结合,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首先要正确理解史与论的相互关系。“史”就是历史材料,是进行历史理论思维的基本素材和对象,“论”是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而得出的观点和结论,是对史料的分析、概括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考试说明》中对历史学科能力的要求其中就明确说明:“历史阐释能力,其中包括:归纳、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把历史事件、人物、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本质,揭示其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史论结合。”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运用大量材料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材料出发去思考问题:“材料说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努力做到论从史出,每一个结论都要有相应的历史史实作为依据。这样,在考试做题时,学生才有可能做到答案从材料出发,史论结合,而不是空谈一气,不知所云。
三、课堂多用新材料、新情境,激发学生探究解释能力
现在高考越来越多地引用新材料、新情境、新视野,这就对学生们的解题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更多地搜集和教材相关的新材料、新情境,比如在课堂上引进东、西方学者对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看法,培养学生辩证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新材料的探究、解释能力。
四、以“导”代“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的综合能力中自主学习能力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摆正自己的位置。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更多地是进行指导,而不是把已有知识全盘教授给学生。学生大胆质疑,乐于思考,主动对所学知识进行探索,遇到困难时自己寻找解决的办法,教师从旁进行适当的指导,让学生感受到自主学习的快乐,在快乐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以古鉴今,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爱国情感
【关键词】史料教学 重要性 有效性
历史研究本身有几千年历史了,其中重要的东西,一是史料,二是史观。综观最近几年江苏及全国高考的试卷命题趋向,已经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史料阅读和理解的重要性,通过新的史料体现新的史观。不管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性题目,都大量引用历史原始资料出题,从多角度切入历史知识。所以,机械背书的成分已经越来越少,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考命题趋势的这一显著变化,必然引发高中历史教学的新思考和新转向,如何在高中教学中重视、强化并有效进行史料教学研究,已然成为大家探索的教改新焦点。
一、加强史料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世界历史教学发展的总趋势。
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制定的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中就提出了两种形式的教育目标,即历史思考(Historical Thinking)与历史了解(Historical Understanding),关注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学生必须发展五项有关历史思考的能力,即年代学的思考、历史的领悟、历史的分析与解释、历史的研究、历史问题的分析与决策。[1]
在英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了历史教学的新改革,举措之一就是注重发挥史料教学的价值。英国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五项能力:编年式理解,关于历史事件、人物及其变化的知识与理解,历史解释,历史探究,组织和交流。这些要求都离不开史料的作用,尤其“历史探究”和“组织和交流”两项更是要求学生自己运用史料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交流。由此可见,在英国,史料的运用已贯穿于历史教学的始终,他们认为,史料教学关涉历史教育之本质问题。
2.高考改革趋势下中国历史教学的必然转型。
21世纪初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初中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都提到了史料运用的重要性。例如,初中明确提出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来学习历史;高中阶段提出了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要求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这就对教学中史料的运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生必须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必须具备探究性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2]
所以,重视和推行史料教学的本质是新课改理念的体现,是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向“探索性学习”转折的桥梁,它改变了传统历史教学以教师为主、以记忆和背诵现成历史知识为主的模式,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在搜集整理和研究分析史料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和自己对历史的独立判断。
二、如何进行有效的史料教学
1.以史料带动多样性的教学方式的展开。
(1)以史料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所谓“史料”,是指研究和谈论历史时所根据的材料,它包括各种典籍、图表、笔记、碑文、民谣等。高中历史的教学,无论是新课还是复习课,如果教师能选择新颖别致的史料切入导学,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效果远胜于按部就班的照本宣读。例如讲述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发展,可以先呈现一系列的中国瓷器、青铜器图片让学生辨别,然后看一些关于官营和私营手工业的史料记载,再看看世博会上的旧中国的手工展品和西方工业品的陈列,让学生在形象的基础上进行思考讨论,自主归纳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分析中西方在近展的差异性原因。
(2)以史料串联历史内容,形成多角度的思考。
讲述全球化专题的时候,教师可以展现新航路开辟、三次工业革命和世贸组织建立等相关史料,再组合成系列提问,如:全球化形成的过程、推动力、主要途径,中国在全球化中的地位和思考,等等。关于全球化专题还可以让学生自主寻找关于世贸组织的资料、区域集团化的资料、政治多极化趋势的资料、当今世界赞成和反对全球化的不同资料和报道等,然后形成系列性问题思考: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是什么关系?是否矛盾?经济格局与政治格局是什么关系?你怎么认识和评价全球化问题?丰富的史料可以养成学生从不同角度认知历史的能力。
(3)以新角度史料拓展知识,培养学生反思历史的批判精神。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史学家柯林伍德也认为研究历史不应该追随权威,而要用自己的方式,直接从第一手材料中归纳总结出思想。[3]书本教材上的历史知识是单薄有限的,而历史本身浩瀚无边,史料的合理补充是必要的教学拓展,也是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平台。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历史的自主能力,论从史出。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教授就提出了:“研究历史要从实际出发,从具体的史实出发,不能而且不允许从理论出发,从概念出发……”[4]在史料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直接阅读一些史料,接触一些历史文献,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介绍各种近期学术观点,让学生有可能对历史进行直接的探索研究。新的史料,让我们从更全面的角度把握历史,感知历史,改变原有的简单化的概念,突破书本有限资料形成的局限性思维,从而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正如作家吴稼祥所说:“一个人一个派别陈述的历史是不可靠的。多一个人一个派别陈述,历史就多一分真实。”
2.课堂内外史料训练有机结合,提高学生解读能力。
史料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成绩,是一个内外结合的长期训练过程,绝对不可能只是讲讲解题技巧就有成果的,也不是在课堂上看几段史料这么简单。所谓课堂内外训练有机结合,指的是学生课前搜集史料和课堂运用史料相结合,课堂基础训练与课后提高训练相结合。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自主搜集史料,产生对某一历史问题或人物的探究兴趣,然后课堂上可以通过学生汇总、分组讨论或者师生相互质疑讨论等方法进一步做好史料的整合分析工作。
3.文史结合训练,将历史与校园连接,与时代连接,与现实连接。
历史史料是陈旧的史实,与我们的现实有一定距离,尤其是古代的文字史料,学生常会感觉理解困难。因此,在平时的史料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多接触古文字史料来加强解题训练,同时,教学中更应该有意识地把历史史料反映的现象与今天的现实思考相连接,使它更具时代感和现实性。如呈现工业革命影响的史料时,我们可以联系现在大家关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例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能源问题等;在展现近代社会风俗的史料时,我们运用了我校前身振华女中的校史资料,学生很有兴趣,也增强了现实使命感。
4.将学生自主性与教师指导性紧密结合,注意新史观和新成就的引入。
在高中史料教学中,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探究性和批判性能力是首要任务,而高中生毕竟知识体系和综合能力尚未成熟,认知上有局限,所以,在探究史料的过程中肯定需要教师站在更高角度去宏观指导,只有将两者结合才能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另外,现在学术界很多新的研究成果和新的史学观念也要及时引入中学历史课堂,这样教学才有创新和灵性。
5.合理运用书本史料。
课本中有很多重要的史料,如插图、歌谣、表格、历史资料回放、材料解读、课后史料问题等,都具有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示性。把课本当成最基础的阅读材料,教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思考这些史料,对解决教材重点、难点内容具有事半功倍之效。
此外,中学历史史料教学还要注意这样几点:一是注意史料的全面性和真实性;二是注意史料的有效性、针对性和启发性;三是运用史料注意层次性和渐进性。
综合上述,史料教学是新时期历史教育的世界性趋势,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本质体现,它有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是当前历史教育的研究重点。历史教学应当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充分发挥史料教学的长处,加强史料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National Center for History in the Schools.National Standard for History.Basic Edition.Los Angeles:1996;本处的撰写,参阅、引用了台湾地区教育研究委员会翻译的美国1996年的版本。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英)柯林伍德.何兆武,张文杰译.历史的观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