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探索的途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辅导员 专业化 职业化 双师型
众所周知,政治辅导员是高校管理的中流砥柱,是贯彻学校方针政策和院校活动的重要组织者和执行者,是连接学校和学生的纽带,更是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高校辅导员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能、心理健康各方面协调发展,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目前,一些高校已经开始有意向让专职辅导员兼任政治理论课教师,使辅导员从单纯的实践者转变为具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职业化、专家化思想政治工作者,这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对维护高校稳定和促进高校发展,对提高办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有助于辅导员队自身职业能力的提高和职业前景的发展。
辅导员“双师型”是提高该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必经之路。本文所指的“双师型”辅导员是指由专职辅导员兼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的课程,成为行政人员和教师“双肩挑”人才。
一、 实施辅导员“双师型”的可行性分析
辅导员具备“双师型”素质。辅导员入校后均对其进行教师职业能力培训,拥有高校教师资格证,这决定了辅导员拥有胜任教师一职的资质。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清楚学生的需要,和学生关系密切,有良好的情感基础,所以在教学中能抓住学生兴趣,提高课堂的生动性,使学生更易接受教育。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辅导员平时所作的工作也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兼任大学生思想教育相关课程例如思想政治课程、思想道德与法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等,和两课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现在很多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具有逆反心理,越来越多的学生觉得没有用、枯燥,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么课程,但是如果由政治辅导员来担任的话,辅导员可以结合学生活动案例,上课会更生动形象,学生也喜闻乐见。而一边又有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指导,会使思想政治课的效果事半功倍。辅导员也可以从这些课程中了解学生的日常表现,对学生日常行为进行督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巩固。因此,辅导员兼职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二、 辅导员“双师型”存在的问题
现在很多学校并没有真正实现辅导员“双师型”,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辅导员队伍学历、职称都较低。
辅导员很多还停留在本科学历阶段,虽然近年来对辅导员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也不乏出现博士生应聘辅导员现象,但是总体来说,还是本科学历占据半壁江山。有的辅导员虽然是硕士毕业,但是未必是专业对口的教育类的或者思想政治类的硕士,也需要从头积累经验。
另一方面,辅导员的学历还是职称都属于较低层次,不利于辅导员从事理论水平要求较高的政治课任课。
(二)辅导员自我认知不够。
辅导员自我认知不能力不够,对现象进行概括、分析能力低,实施“双师型”,可以督促辅导员去掌握必要的政治理论,提高自身的政治修养,还能从课堂内外多角度了解学生,让辅导员可以洞悉事态发展,做到未雨绸缪。
辅导员有其独特优势:以我校为例,目前90%的政治辅导员都停留在25-35岁,年纪轻,充满活力,易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有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潜移默化。但这也是一把双刃剑,很多辅导员直接从学生转换到教师这个角色,使得辅导员缺乏一定的社会阅历,对一些扑朔迷离的问题和棘手的问题较难透过现象看清其本质。
(三)学校不够重视。
学校的重视是推进辅导员专家化的重要基础。一些学校只重视对专任教师的培养,鼓励专业教师参加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对其科研给予较大的奖励和支持,但是对辅导员往往缺少精力、资金的投入,对辅导员深造置之不理。学校应该对辅导员参加理论学习、科学研究都给予鼓励与肯定,促进辅导员提高学习能力和政治理论修养,加快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建设的速度。
当然,考虑到学校在建校初就是有基础部或者社科部,本身有一批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任教师,如果辅导员参与其中,势必对这批教师的任课造成影响。
三、 辅导员“双师型”途径的思考
(一) 转变观念是辅导员实现职业化的根本途径。
随着90后学生不断涌入大学,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已经和从前大不相同,政治辅导员已不能单纯的扮演 “学生保姆”、“救火员”、“管理者”的角色,要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理论水平和修养,做到更加专业化,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学生工作。
其次,自己也可通过参加职业培训如和学生工作密切相关的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师、人力资源师的培训或者教育部为辅导员提高的各类业务类培训,学习先进典型,互相取长补短,将知识融会贯通。
(二)创造条件鼓励辅导员 “走出去、引进来”。
内因对事物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但是外因是事物发展的重要条件,只有内外结合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高教园区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交流平台,双方能够互相学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而有些地区可能没法形成这样的圈子,就必须要求学校“走出去”。一方面可以抓住各省、各地教育部门提供的学习机会,另一方面主动拜访一些高校或是依托网络平台加强和其他高校的沟通。所谓“引进来”就是在学习过程中要脚踏实地,借鉴其他院校先进理念和做法,并运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
(三)利用校内资源,建立导师制。
一般年轻的专任教师会有资深教师作为其教学科研的指导老师,这有助于年轻教师更快融入岗位。辅导员双重身份后也可以建立这样的导师制,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摆脱之前靠自己“摸着石子过河”的做法,由资深的辅导员担任导师,一边巡视掌握经验、科学管理事务,一边丰富理论知识、钻研学生管理课题。
导师也可以由学校社会科学研究部门等类似的基础部人员担任,让辅导员参与到思想政治类课程教学过程。因为学校辅导员除了负责学生活动外,最根本的是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建立导师度不仅让辅导员队伍更加专业化,而且还可以改变现在学生不喜欢思想政治课的现状。
(四) 改善辅导员考核制度,加强对辅导员教师型管理。
既然辅导员成为“双师型”教师之后,对辅导员的考核就不能但从学生事务管理方面考核,还需要检测辅导员上课的质量、水平和科研能力,加强对其专任教师方面的考核。还要让辅导员参与到教师技能竞赛中,如说课比赛、基本功比赛、课件制作比赛等,提高辅导员作为专任教师方面的能力,队表现突出的给予鼓励。
(五)发挥校内外实习基地的作用 。
校内外实训基地不应该仅仅是教师深造的地方,更应该资源共享,成为辅导员学习的基地。在这些实训基地,辅导员可以参与到企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中,让辅导员了解企业如何培训、管理员工,了解学生在企业中思想如何转变,今后辅导员能更加快速地推进学生过渡到社会,企业也更加欢迎学生去实习。
四、 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意义
(一)有利于辅导员队伍的稳定。
传统的辅导员就好像救火员一样,哪里有事就跟着去,被事务牵着鼻子走,压力很大,导致一些优秀人才流失。如果实施“双师型”管理,势必辅导员会觉得自己也和专任教师一样,有了较为清晰的发展前景,对职业满足感增强,特别是导师制度的建立,将会使辅导员能力提升效果事半功倍。
(二)有利于辅导员在学生中树立威信。
辅导员从事一定的教学任务能使学生觉得这个辅导员可信可靠,产生崇拜心理,更愿意让他一起参与到自己所想所作中,让辅导员帮助自己解决一些问题。一旦威信树立起来,辅导员在解决学生问题时才能独当一面、得心应手。
(三)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
要给学生一滴水必须自己先有一桶水。双师制实施将会激励辅导员不断充电。
(四)有利于学校长远发展。
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之后能针对某一类问题形成系统的解决方案,如大禹治水一样及时疏通,甚至未雨绸缪。这样,辅导员就可以摆脱一般的事务,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事务,分析现象看清本质,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更有利于校园稳定与和谐。
参考文献:
[1]韩延明.试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J].高校辅导员,2010,(1).
[2]谢志芳.朱丽花.实现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途径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10,(7).
[3]黄蓉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学习型境界[J].高校辅导员,2010,(2).
一、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的现状
会计职业道德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秩序的健康运行。近年来我国经济生活中也出现了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现象,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使得会计监管问题日益受到公众的高度重视。
(一)创新进取意识不强
由于会计工作稳定,工作内容枯燥,很多会计人员对会计工作没有热情,习惯于安定的工作环境,不重视个人的学习成长。社会在不断进步,经济环境也在不断变化,没有学习意识的会计人员是无法适应社会不断变革的发展需要的。同时,由于不重视学习成长,会计人员就不能及时获得最新的社会动态信息,不能为企业的经营者提供有价值的企业经营建议,不能实现一个会计人员应尽的专业义务。
(二)协同作弊、观念淡薄
在现实中,相当一部分道德素质较低的会计人员由于缺乏客观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工作中没有按照会计准则执行,受利益的驱动,参加造假、伪造、变造虚假的会计账薄、报表。由于某些会计人员缺乏自律性,轻易受到他人的指使,做出违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事情,在加上企业高管出于利益的考虑给会计人员施压,也是造成会计人员职业道德问题频发的重要原因。
二、会?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的成因分析
会计作为企业内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对会计信息需求度的增高,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正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会计造假和以权谋利事件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给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建设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因此,以下主要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现况进行分析,从而为后续讨论奠定基础。
(一)会计人员自身素质不高
一些会计人员自身素质较低,责任心不强,在工作中缺乏进取精神,不重视知识的更新换代,职业胜任能力不够。还有些会计人员法制观念淡薄,对职业道德规范和政策法规似懂非懂。在工作中不能够认真诚实地办理经济事务,做不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
(二)市场经济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冲击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变迁。在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也被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充斥,社会风气受到污染。与此同时会计执业客观环境的复杂,不利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形成。
(三)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在我国会计制度的建设过程中,会计法规执行力度不够,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会计法律法规不相协调,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会计监督职能弱化,无法有效起到监督会计人员的作用。
三、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
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和构建专业会计人员队伍的必然要求,无论是对社会的发展还是对个人的发展,都发挥关键性的作用。那么,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呢?以下提出几个方面的对策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1.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相关部门定期组织会计人员再就业培训学习,提高专业技能、财会保密技能、与企业利益相关者有效沟通的技能。发挥会计人员对企业服务和监督的作用。首先要对会计人员定期进行系统的会计知识培训,分对象、分层次举办培训班。其次,定期组织专门的规章制度培训,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防止信息失真,只有会计人员拥有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树立高度的责任感,提高会计人员个人素质。
2.完善内部监督体系
加强对会计活动开展的监督力度,通过健全监督机制来规范会计人员在会计活动中的行为,与此同时,建立职业道德评价体系,通过一定的指标和原则对会计人员在职业道德方面进行有效的评价,对于评价优异的会计人员采取奖励措施,以此来提高会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而对于评价不合格的会计人员则要采取惩罚措施,以此来达到警告的作用。
3.建立健全会计法规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许多新问题、新现象在会计中层出不穷,因此,加强有关于会计法律法规的建设,建立健全会计法规体系,让会计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有法可依,职责明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问题的出现。新《会计法》的出台为防假、治假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条款支持,以此同时,该法明确规定了各类违法行为的细化处罚标准,这将有利于对违法人员进行量刑时根据情节进行处罚。
(二)从会计人员“自律”抓起
1.勤于学习
勤于学习是提高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途径,会计人员应该加强三个方面的学习:一是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遵循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二是加强对会计职业道德理论的学习,严格遵守自己的原则底线。三是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当一名称职的会计人员。
2.勤于实践
提高会计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途径是勤于实践,会计人员只有积极投身到建设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实践中去,才能够检验会计人员的执业道德品质,会计人员只有把会计职业道德的理论、原则和规范贯彻到实践中去,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品质,更好的完成会计工作。
关键词:中小学 青年教师 职业成长 有效途径
深入研究中小学青年教师职业成长的有效途径,能够为渴望成才的青年教师带来独特有益的启示,也可以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科学管理教师队伍、完善师资队伍培养激励机制以及进一步提升中小学青年教师的职业素养提供参考依据。
一、加强教师合作交流,发挥导师带教功能
中小学校有必要制定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并且明确青年教师培养目标。具体来说,有必要安排市级、区县级、校级的优秀教师担任年级组长、教研组长、班主任等工作,并且在每学期都安排一次示范课,要求青年教师积极主动去听课。尤其重要的是,要安排优秀教师与青年教师建立结对师徒关系。结对教师每学期开始的时候都必须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主要涵盖怎样和导师联系、每月听课、邀请导师听课指导、期末写出学结等等。青年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这样的导师带教的良好机会,积极参与听课,积极向老教师进行学习,一方面学习教学方法,另一方面,也要学习导师为人处世的方式,从而推动青年教师快速地成长。在学习的过程中,青年教师必须始终秉承谦虚谨慎的精神,必须尊重导师,从而促使导师能够向他们传授更多的知识。另外,中小学校必须转变以往那种担心青年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对青年教师不放心的错误认识,而应该让青年教师放手大胆地去进行教学。同时,要求青年教师每学期必须在校内展示一次公开课,邀请学校内部甚至是本区县其他学校的教师听课,从而得到其他教师的指导。在此基础上,中小学青年教师也应该积极主动地聆听优秀老教师的公开课,并且总结出详细的课评,写出心得体会。
二、利用校内资源,开展校本培训
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重心下移,强调中小学校在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以校为本的理念正在逐渐扎根并且形成。中小学校必须更加强调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学习、校本课程开发,为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实实在在的载体。
组织教师校本培训学习是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小学校必须做到每月开展两次校本培训,引导广大的青年教师观看名师的教学方法,学习本校优秀教师的教学理念,体验优秀教师的讲堂。与此同时,中小学校也应该每月下发两次有关教学的优秀文章,引导学校青年教师积极主动地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中小学校有必要在每周五举办学校例会,在例会上安排优秀教师讲授他们在教学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为青年教师职业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也能够为优秀教师展现他们的特长创造良好的平台。
三、建设有利于青年教师职业成长的学校管理制度
制度是每一个教师都必须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为准则,将其灵活有效地运用在工作中,能够发挥出非常重要的导向和激励的作用。有了行之有效的基本制度,才会形成良好的可延续的学校规范。在中小学校当前已经存在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前提之下,有必要进一步健全学校教学常规管理规范、学校教学质量检查与评价制度、学校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等等。
建设有利于青年教师职业成长的学校管理制度,可以促使中小学校的常规教学管理变得更加细化,教师也能够逐渐地从以往的被动工作到自觉遵守制度努力工作。特别是每周必须真正贯彻好教案检査签字制度,要求教导主任认真细致地检查教研组长的教案,而教研组长则认真细致地检查本组教师的教案。尤其是对于青年教师的教案,更应该对其进行认真的检查,对于其教学设计的流程进行详细地检查。通过这种方式,促使青年教师认真地进行备课和书写教案,为青年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必须保证中小学教师职称申报评审制度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 就业能力 就业质量
硕士研究生是国家和社会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能力不仅关系到个人的职业发展,同时也会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硕士研究生的数量越来越多,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质量已经受到了高校和社会就业机构的重视。在高等教育活动中,应当加强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能力,帮助他们从职业发展的角度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科学的规划,从而提升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质量。
一、硕士研究生就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就业能力培养的意识淡薄。人们对于硕士研究生往往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他们在本科期间接受了就业能力教育,所以在硕士期间不需要花费过多的精力开展针对性的就业能力培养。正是由于受到这种错误观念的误导,很多高校和科研机构专门针对硕士研究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课程非常少,只注重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能力培养。
2.缺乏完善的硕士研究生就业指导体系。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对于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能力培养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很多培养单位都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就业指导体系,一方面,由于培养单位对于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缺乏全面的认识,认为就业指导工作就是帮助硕士研究生找工作,指导体系的建立过于重视其发挥管理职能;另一方面,现有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有待提升,就业指导工作涉及到就业政策讲解、就业形势分析以及硕士研究生的职业发展规划等,但是当前的有些就业指导工作人员队伍建设不完善,就业指导内容不具体,有时与学科设置脱节,所以无法充分发挥就业指导工作的力量。
3.缺少专业的就业能力培养实践。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影响硕士研究生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专业实践可以帮助硕士研究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并且充分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但是,很多培养单位并没有建立相应的实践体系,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课题研究方面。很多硕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缺少足够的实践机会,导致进入到工作岗位之后也很难快速适应岗位要求。
二、提高硕士研究生就业质量的途径
1.强化硕士研究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意识。近些年来,关于硕士研究生就业质量的研究工作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为了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质量,需要培养单位树立正确的意识,并且将其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根据不同的学科和专业发展要求,制定相应的硕士研究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方案。同时,加强培养单位与企事业单位的密切联系,开拓一条新的人才输送方案,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质量。
2.构建硕士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硕士研究生群体虽然在学历上高于普通的本科毕业生,但是他们在就业能力方面并没有因此而形成更大的优势,相反很多硕士研究生并没有工作的经历,所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目标和就业观念十分重要,因此需要构建完善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在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融入就业指导理念,除了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外,还需要注重硕士研究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充分发挥研究生辅导员和导师的指导力量,通过系统的职业指导工作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质量。
3.加强就业指导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是提高硕士研究生就业质量的基础和保障,面对当前提高硕士研究生就业质量的长期发展需要,应当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体系建设。一方面,对现有的就业指导教师进行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使他们在短期内可以获得关于硕士研究生就业指导的专业知识,并且在不断的实践和指导过程中积累经验,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开展;另一方面,积极引入社会优秀的就业指导机构的师资力量,丰富现有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结构,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质量。
4.增强硕士研究生实训基地的建设。越来越多的培养单位和硕士研究生都已经认识到实践能力在硕士研究生就业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因此培养单位也需要增强实训基地的建设,通过对校内教育资源和校外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形成完善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为硕士研究生提供更多可以参与实训的机会,使他们在实习阶段可以积累较多的经验,更好的应对以后工作岗位的需求。
综上所述,研究生就业质量的问题已经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通过有效的途径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质量,可以为硕士研究生创造更宽的就业途径,同时也可以提高院系的专业影响力,从而为高等院校带来更好的社会形象,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双元制;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3-0133-02
1 前言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缺乏大量的应用型人才,而提供人才储备的高等职业教育正面临着专业结构不合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不匹配、职业素养低下等几大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目前的高职教育模式使受教育者缺乏熟悉工作岗位的阶段从而缺乏从业能力。基于这种认识,单一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完成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受教育者需要一个衔接学校教育的熟悉职业需求的实践场所,而这就是享誉世界的近乎完美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德国“双元制”就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商业协会负责质量监控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将传统的“学徒”培养方式和现代职业教育的思想结合,形成一种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教育模式。
“双元制”中的一元指的是职业院校,另一元”指的是企业。学生在职业院校学习文化知识以及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两者相结合共同完成职业教育的任务。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从本质上讲旨在培养学生未来迈向社会就业、择业以及创业的能力;其课程内容、课程设置、及课程实施与评价都要与未来就业岗位的需求保持一致。从思想层面来讲与其称之为一种教育体系不如说它是一种思想一种注重实践技能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和教学的思想。
2 铁岭地区计算机专业实践双元制的有效途径
2.1全面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使学生拥有高素质双导师
从 1998 年,在《面向 21 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职业教育学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到《教育部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教职成〔2006〕11 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教职成〔2011〕16 号)的文件,国家已经把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作为高职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形式,再次突出了高职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的必要性。
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训练,是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师技能的重要一环。同时高职院校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也需要在企业的实践中打造。
校企合作,最终的目标是使学生受益。为了更好的教授学生知识,教师必须到企业进行实践,亲身体验和经历学生未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因此,国家规定职业院校教师需要每年至少华一个月的时间到企业参与真实项目的开发、制作流程,从制度上为教师提供了校企合作的重要保障。
2.2项目进校园,建立校企合作发展联盟(校企签署项目外包合同)
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地处经济欠发达的辽北地区,该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着重服务地方经济。在进行现代学徒制本土化有效途径的探索时,注重结合地方IT行业特点、地域特点以及本校理学院计算机实训室资源。1)辽北地区的IT企业稀少且就业薪酬较低,专业技术人员匮乏(很难聘用到大中城市毕业的IT行业精英才),学校注重密切与当地电脑公司、网络公司的关系。2)学校目前的计算机实训中心已经具备与企进行中等层次合作模式的硬件条件。
学校根据这些特点与其中一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在网站设计方向进行“教学---科研---项目开发”,三位一体的深层次合作。学生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之后,进入企业当学徒。 企业制订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同时企业技术骨干与在校学生进行双向选择形成“师徒关系”进行实习。最后学生在公司的学习状况由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考评,合作企业择优录用来本公司学习的学生。所谓项目进校园是公司将难度适宜的项目整体外包给学校,由学校的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在学校实训中心完成,同时企业技术骨干提供必要技术指导。
2.3 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细则
笔者认为在这一阶段学生打好的坚实理论基础将会为学生顺利进企业实习保驾护航。因此,制定此阶段的具体培养方案必须考虑到学生后续学习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进企业后他们将面临的企业文化和产品技术特点。对所需的高技能人才每个企业都有其独特的要求,此时,校企的密切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要根据学校具体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师素质、教学理念等软条件及学生实验实训的设备等硬件条件)、企业的要求制定培养方案细则,具体到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环境安排、教师安排等。同时,实践现代学徒制专业的课程应将企业提供的适合理论教学阶段参考的项目改造成具体的“教学项目”,成为教学的有效资源。这有利于让学生在学校培养阶段具备未来走向实习岗位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3 小结
利用计算机专业的专业特点、辽北地区地域特点、IT产业的时代特点,采用灵活的校企合作模式,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成功实现资源共享。既为企业创造丰厚的效益,又为学校拓展产学研结合的新渠道,同时促进本校专业调整与建设,最终实现校企人才和效益的双赢。
总之,“双元制”培训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和合作企业这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以及教学资源,采取在校课堂教学与学生实践培训有机结合的培养模式,为用人单位输出满足其需求的实用型人才,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在飞速发展现代的,先进的、合理的企业管理体系中,促进企业目标利润全面提升的一种手段就是全面预算管理。其根本目的是为增强企业在现代化社会的竞争力。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国内企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上,受到广大企业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企业提升全面预算管理的必要性
我国中央财政部在2002年出版的《关于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指导意见》中,将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定义为通过科学的预算方法,将企业各部门现有财务资源合理布置、分配、控制、考核,以方便管理企业各项经营与活动,协调企业上下一致,最终将企业既定的经营方式与管理理念提升到新高度。由此可见,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促进现代企业的资源整合,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有效解决企业内部的松散问题,促进企业内部会计机构部门与各部门、各机构之间的整合。加强对企业内部的控制,对于实行分权管理模式的企业,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率和质量,有利于控制企业目标,把握企业前进方向,进而约束、监督企业机制。构建完善的企业现代化管理体系,通过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科学分配企业内部管理层、各部门权利与义务,带动良好企业共作氛围。作为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手段之一,规范化、科学化的财务管理方式,有利于及时纠正各种潜在的经济活动缺陷。
二、企业提升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途径
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只有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才能提高企业经营和管理水平。而在实践经验中,企业在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中所遇到的问题,这里提出几种有效解决途径:
1.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与全面预算管理协调一致。利用辩证关系对企业发展与全面预算管理的关系进行客观分析,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两者协调性,在企业发展中,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对实际环境的操作和指导,将手段下至到各项经济活动中,不论是在构建企业的管理系统还是在活动中的具体体现,都需要与企业战略目标步调一致,方能推动企业发展。
2.企业财务管理系统重构与发展推动全面预算管理体制的完善。为了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实践成果,完善重构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是重点。科学的财务管理系统是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前提。在现代化企业中,以完善财务管理系统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制定科学的财务奖罚机制,以此调节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调动员工积极性,将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更好的融入到企业管理中。
3.决策层对全面预算管理组织体系的建立需要提高重视。现代化企业管理体系中,决策层的忽视使得全面预算管理制度难以有序实施。只有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才能有效促进各部门人员之间的协调和沟通。
4.在现代化企业中,企业各项活动管理信息技术应用的不合理导致企业管理效率和质量的降低,大大增加了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和负荷。企业全面预算管理项目与内容众多,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如今信息化社会,利用全面预算管理,培养大量高信息素养的专业人才,推动企业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着重会计机构的计算与网络配置,与信息化的全面预算管理连接。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网络风险的控制,企业的会计核算、资金结算、资产管理等利用专业软件和系统进行数据连接和资源共享,提高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控制,进而推动企业经济活动的管理水准。
5.预算的编制、执行、控制、考评质量在企业中至关重要。建立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在编制环节明确预算目标,预测环境因素对目标的影响,在不同经营层次之间进行有效、准确的预测;在执行环节以预测结果为基本条件,实行高效率的组织行为,相互协作;在执行过程中加以控制,提高预算质量,规避预算风险,全面落实企业经营目标;最后严格考评预算效果,依据结果对执行者进行考评,促使决策者及时调整战略。
近年来,国家明确了职业教育要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职业教育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之一的现代学徒制,一旦引入后全面展开,这将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又一里程碑,也是提升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契机。从偏重于理论模型的讲解向注重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单只需要教师传教方式的改革,更需要学校制度的改变,企业的深度投入和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
一、教学现状
目前大部分专业教师在课堂上仍是以单调的传授知识为主,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记,岗位操作、实践技能并没有真正融入课程内容,没有实际动手的操作,学生的岗位操作能力永远得不到提高。在教学中,应该既要重视技能操作的培养,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和职业成长规律。
二、现代学徒制的内涵
职业教育把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校企合作的运行模式,赋予现代学徒制新的涵义。现代学徒制以传统学徒制,即师傅带徒弟,手把手教会制作过程及制作工艺模式为基础进行了适应现代化教学方式的演变和完善,课堂教学中,更注重的是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工”与“学”的交替。职业教育中引入现代学徒制,“师傅的手艺”不仅得到了传承,而且可以促进中职生对本职业的全面认知和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培养。
三、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模式探究
近年来,东莞市商业学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在电子商务行业迅猛发展的形势下,招生等各方面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科组长和学科带头人的倡导下,教师们不仅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同时也加大了校企合作方式等方面的完善力度。
1.重构课程体系
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企业主导作用,按照企业对市场营销从业人员的技能和专业素养的要求,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对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构,形成了“网络营销”和“销售技巧”两大课程模块。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和岗位核心职业能力,融入教学内容,形成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式学习情境,构成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教学课程体系。
2.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1)课前创设问题情境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在微课掌上通、班级微信群等网上平台预习作业,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先行预习课程内容,调动学生的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个参与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企业资源。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校企合作的企业在公司运营的过程当中,遇到的顾客问题、货品问题、员工问题、活动策划等各方面的难题,汇集成案例集。
(2)课上分小组完成任务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根据学习情境小组成员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在讲解接近顾客准备这个章节内容的时候,全班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小组5至6人。首先,在探讨了案例集中的案例之后,分析案例中的推销员没有成功的原因,指出在接近顾客的准备过程中做得不足的地方,并且组内讨论如何改进才能使避免推销失败。接着,写一段大家认为正确的推销对话在大白纸上。最后,分角色扮演顾客,推销员,老板等,完成推销对话的展示。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利用所学内容,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可以切身感受工作情境,而且加强了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合作,培养了学生综合能力。
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法下学生是主体,教师引导完成任务。学习过程就是完成任务的过程。如在POP广告这一个章节的学习过程中,书本上介绍了很多POP广告的种类,POP广告中所用字体和图案。教师在介绍完这些字体、图案的种类后,让学生自行完成一张POP广告的制作,在这个制作的过程当中,学生能够更生刻的体会到POP广告的魅力与作用,同时也对POP广告字体和图案有了更深一层次的认识。整个过程中,教师充当的是指导者的角色,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
(3)课后课程考核
《现代推销技巧》课程考核进行了改革。以往考试只注重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忽略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至于一部分学生突击学习,应付考试,真正到了工作中却无所适从。改革后,以实践操作和过程考核为主,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平时表现,包括课前自我推销,出勤和作业完成情况,占期末总评成绩的30%。第二部分是上课实训考核,结合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的结果,对完成小组任务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整体效果进行评分,占期末总评成绩的30%第三部分是期末考核,占总评成绩的40%。重点考核学生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运用校园教学平台自主学习
建立完善和强大的校园教学平台。平台上提供大量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师教学课件,教学微课,企业实际案例、专家讲座,实训作业、知识拓展等。让学生能够通过校园教学平台的资源自主学习,自我反思。
四、结语
总之,现代学徒制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企业、学校双主体优势,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深层次校企合作。在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中,充分运用学校的丰富资源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不仅强化了学生的岗位操作能力,又为其后续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生产实习 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
生产实习是本科教学体系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来说,生产实习尤为重要,它能将专业基础知识与生产加工实际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同时可以使学生对企业现场生产流程和工艺有所了解,锻炼了学生适应现场的能力,熟悉各类机床和加工中心,检测设备,对以后其他课程的学习也是一个帮助。它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是理论教学的继续、深化和检验。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企业需要更多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加强生产实习教学环节的改革,提高实习效果,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企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
结合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际,根据现有生产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对如何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进行讨论。
1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存在的问题
1.1 实习基地投入严重不足
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国有企业不再承担计划经济体制下安排大学生实习的义务;另外,由于人才市场日趋成熟,企业可以通过各种招聘机构及网络招聘人才,无需通过实习来发现和留用人才,很多企业不愿再接收大批学生去实习。某些大型国企虽然愿意接受实习生,但其经济效益不理想,生产开工不足,学生只能看到静止不动的设备,难以看到生产加工的动态过程,设备普遍比较陈旧,工艺比较落后,学生很难了解到先进制造技术和工艺,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
1.2 由于企业技术保密、安全管理等原因,学生难以通过生产实习提高动手能力
由于计算机和先进制造技术的引进,多数实习厂家在生产中实现了自动化控制,生产现场的工作人员很少,车间内采用全自动化操作且工作人员均经过严格的操作培训,而学生达不到现场工作人员的要求,在实习时不可能进行实际操作。此外由于企业的技术保密意识越来越强,学生要在一个企业待两天以上、要看生产用图、要抄工艺卡、要观摩先进制造装备和工艺,变得越来越困难,使生产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另外有些加工过程比较危险,考虑到学生的安全,绝对不允许学生进行实际的生产操作,从而减少了学生动手能力的机会。
1.3 生产实习经费短缺,难以应付实习的正常开支
本专业先后在衡阳、洛阳、上海、株洲、桂林等地的厂矿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但由于交通、住宿费用上涨,只能采取就近原则。近几年,校外的实习基地主要是桂林,为保证学生人身安全,都是租用公交车。实习经费紧张,已成为生产实习的主要瓶颈,难以在校外实习基地保质保量地完成生产实习任务,严重影响了生产实习的质量。
基于上述情况,如何调动实习基地参与实习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实习基地的资源,争取实习基地的支持与经费来源,利用有限的实习时间,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2 生产实习中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2.1 以人才培养为核心,进一步拓宽与实习基地的合作领域
在本科生培养及企业员工培训方面开展更为广泛、深入的合作,一方面利用学校人才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革新、技术改造等支持,另一方面利用企业的资源及设备优势,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并激励学生“工学并举”,进行创新实践。
2.1.1 利用实习基地的资源及设备优势,激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产实习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安排在第六个学期末,这个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对学生加以引导,将是学生创新实践的好时机。在此阶段,合理利用实习基地的资源及设备优势,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创新实践平台,我们的主要措施为:
(1)将实习基地作为学生的创新实践平台,让学生参与各类科研合作项目
例如在衡阳有色冶金机械总厂,做毕业设计的学生和指导教师之间签订了协商性学习协定,结合厂校科研合作项目和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利用5kW横流二氧化碳气体激光器与多轴连动数控激光加工系统,开展复杂齿轮刀具的激光强化、梳齿刀设计与制造通用技术支持系统的研究学习计划,最后以毕业设计评分标准对协商性课程计划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学生对于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实战性、研究类课题比例较以往有所提高,设计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2)将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与生产实习有效结合
我院加强大学生创新工作一直在努力开展,学院特别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且积极参与学校与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和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2010年在刘永霞老师的指导下,作品“3D深沟球轴承装配机”获得南华大学二等奖。在2010湖南省第四届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在指导教师麻胜荣的带领下,作品“电缆破冰机”获得一等奖;李岚老师指导的作品“液压减速高楼逃生装置”获得二等奖。共获得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优胜奖2项。这些成果的获得离不开实习基地的大力支持。
2.1.2 开设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CAD/CAM等系列培训班,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
我院作为国家制造业信息化三维CAD教育培训基地,面向企业和在校学生招收学生,开设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CAD/CAM,有限元Ansys 等系列培训班,让企业员工和在校学生同堂学习、交流,共同提高。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办6期,毕业学生400余人,大多数获得了省劳动厅颁发的数控技术职业技能鉴定证书,解决了企事业单位数控人才短缺的问题,加强了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解决了企业关键技术问题,也锻炼和增强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从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育人效果和社会经济效益。
2.2 研制一套涵盖主要实习基地加工设备和加工工艺的课件,拓宽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快。本课题组根据收集到的实习基地加工设备和工艺资料,结合先进的加工技术和生产设备,编制一套适合本专业学生、涵盖主要生产实习基地加工设备和工艺的课件,课件主要内容如图1所示。通过观看课件和请厂家专业技术人员讲解,让学生学会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比较、判断、推理等思维方法,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为生产实习提供铺垫。
2.3 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科研促进教学,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根据生产实习基地不同厂家的设备和产品,在实习安排上侧重点不同,例如接受我校学生实习的一家专业化生产柴油汽车高压喷油泵总成、铝铸件、出口件的中外合资企业,该公司铝铸件产品主要为轿车发动机配件,出口件产品主要为美国康明斯公司等全球知名跨国企业配套,该厂的数控加工设备较多,所以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重点在数控加工设备上,由数控教师现场结合设备和产品进行讲解。此外,由于该厂的产品主要是汽车高压喷油泵,毛坯为铝铸件,所以铸造设备及工艺过程也是实习的重点。通过深入了解电控单体泵泵体从下料到最终成品的过程,进而对热处理工艺的挤压珩磨工艺原理、铸造种类、铸造工艺3个基本部分,铸造生产经常要用的材料,铸造生产与其他工艺不同的特点,油泵的工作原理及主要结构等进行全方位了解。在实习过程中,各小组之间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经验总结与交流,遇到现场实际问题时,学生先进行讨论,然后请技术人员进行详细讲解。
3 结束语
生产实习对于提高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需要加强与实习基地的合作与技术交流,将实习基地作为学生创新实践的平台。另外,研制一套涵盖主要实习基地加工设备和加工工艺的课件,拓宽学生知识面,最终形成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科研促进教学,进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刘素心.创新实验教学,培养创新人才[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9(3):37-38.
[2] 李栋,刘能高.论美国选课制的历史意义及启示[J].绥化学院学报,2005(10):159-161.
[3] 甘勇.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7(2):110-112.
[4] 郄世鸿,于鹏.高校生产实习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高教论坛,2010(5):559-561.
[5] 黄艳秋,于微波.生产实习教学模式改革与实习基地建设[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0(3):49-50.
[6] 汤彩萍.“工学结合”生产实习模式的实践与特色[J]职业技术教育,2008(2):53-54.
摘 要:高中阶段是青少年思考现在与未来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青少年能否形成自我同一性就显得非常重要。若能够对高中生进行职业教育以此他们提供自我探索的素材,使得青少年在高中阶段达到同一性获得,那么无论对于高考后的专业选择还是将来的就业都有很大的帮助。这种职业教育可以从三个方面实施:依托学科教科书,在教科书中加入与学科内容相关的职业类型、职业要求及案例;为高中生提供职业体验;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课程。希望通过在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可以有效地帮助青少年对自我同一性进行积极的探索,最终达到同一性获得。
关键词:自我同一性获得高中生职业教育
1.高中阶段促进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必要性
自我同一性是Erikson关于人格发展的同一性渐成理论的核心概念,Erikson的同一性理论中包括两个基本维度:探索和承诺。James Marcia根据Erikson的同一性理论中的两个基本维度提出同一性状态范式,定义了四种同一性状态:同一性获得、同一性延缓、同一性早闭、同一性扩散[1]。
研究发现很多学者都指出大学生处于青年后期是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期,并有大量调查研究证明,处在大学阶段仍有一大部分人处于同一性扩散和同一性延缓状态,这种情况与我国的教育现状应该是有很大关系的,依据Erikson理论的两个基本维度,笔者认为在探索阶段教育应该给青少年提供探索的素材,为青少年同一性获得提供途径。我国的教育在中学阶段很少涉及职业教育,中小学时接触最多的职业就是教师,父母有工作的还能多了解一下父母的职业,剩下的只能靠平时对生活的观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面对那么多的专业选择,青少年往往不知所措,不知道那些专业是干什么的,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将来要干什么,从而感到困惑、迷茫,感到束手无策。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曾对部分普通高中高三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他们对社会职业了解不多,对自己的兴趣特长不清楚,在个人职业发展前景规划方面明显缺乏指导,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的了解程度较低[2]。说明在学生时期也就是青少年时期没有进行足够的探索,没有完成同一性获得,使得大学生在校十分苦恼,不愿意学习自己的专业,不仅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学习主动性以及将来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的积极性也会极大程度的降低,必将严重影响了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在高中阶段进行职业教育,给青少年在选择专业之前创造一种条件让个体对价值观、信仰以及目标等进行探寻,尝试不同的社会角色、思考职业生涯计划等,尽早使青少年获得自我同一性,所以通过对高中生进行职业教育是促进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获得的一个有效途径。
2.高中阶段自我同一性培养途径
2.1依托学科教科书,在其中适当加入职业内容
以化学为例,对比中美两国化学教材就可以明显看出两国的不同,中国的化学教材几乎不涉及与职业相关的内容,而美国主流的高中化学教材《CHEMISTRY:Concepts and Application》却不同,其将职业生涯教育内容与化学学科教学和谐地融为一体[3]。
美国教科书中将职业涉及到的知识、素质及相应的职业者的工作案例等合理的与学科相联系,这种方式让学生潜移默化的了解未来的职业,增强学科与社会的联系,不仅让高中的课程变得生动、形象,也开启了青少年思考自己的未来,整合自我同一性。
2.2职业体验教育
新课改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传统的教育方式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的个性、创造性,忽视了生活中的知识与个体的亲身实践,致使学生与现实社会的距离太远,使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有利的发展。职业体验就是通过亲身实践来认识各种职业,在社会实际生活中体验学习。现在很多地区都设有让小学生进行职业体验的场所,这种活动的开展,既让儿童了解到成年人工作的辛苦,也让他们了解到各行各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启动他们学习的内驱力,培养他们从小就学会思考自己的人生。但是小学阶段的儿童思维能力发展还很有限,不能深入了解职业涉及的相关知识与经验,相比而言处于高中阶段的青少年,他们的逻辑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可以更加理性地思考问题,思考自己的人生,在这一阶段更需要增强职业体验教育。如果高中也能有这样类似的职业体验的项目,学校定期为学生提供参加社会实践,为学生提供参观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自我和社会,效果一定会更好。
2.3设置高中职业生涯课程
在高中设置职业生涯课程是非常必要的,很多职业比如服务性行业没有明显的学科特点,综合性很强,不容易通过学科去渗透,那么设置固定的职业生涯课还是有必要的,不需要占用很多课时,也没必要设置硬性要求,只提供给学生了解各行各业的一个途径,及进入行业所需要的能力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指出,教育的目的不应该是把青年人培养成只能从事某一特定的、终身不变的职业,而应该让他们具有在各种职业中自由流动的能力和素质,并因此而永远刺激他们有自我学习和培训自己的欲望,培养他们的心理功能并激发其创新精神,督促他们养成一种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作风[4]。往往我们发现在中国到大学才有关于职业生涯的课程,而课程内容多数都是要怎样制定计划,可是对于很多人来讲从来都没有人引导过思考目标是什么,制定计划岂不成了空谈,职业生涯规划也就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在专业选择前给处于高中阶段的青少年提供职业信息,将为他们进入大学进行深入、详细的职业规划奠定良好的基础,能够更快更好的促使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阶段进行职业教育有利于青少年较早的对自己的人生,诸如“我是谁”以及如何定义自己的思想或观念做思考,进而对自我同一性进行探索,进行自我整合,这种职业教育可以从三个方面实施:依托学科教科书,在其中适当加入职业内容;职业体验以及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课程,希望通过在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可以有效地帮助青少年对自我同一性进行积极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刘楠,张雅明.同一性风格: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研究的新视角[J].心理科学进展.2010(4):691-698
[2] 叶之红,曹丞.基础教育中的职业生涯教育特点[N].中国教育报,2006-04-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