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劳动教育的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农民历来是推动社会进步、历史发展的主力军,只有大批农民从土地上走出来,成为市民,中国的现代化才有希望。本文就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职业教育培训方面讨论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及其对策,指出农民职业教育在富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根据经济学家拉格纳.纳克斯的解释,农村富余劳动力(又称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那些可以从农业部门抽走,而不至于影响农业总产量的农业劳动人口。这部分劳动力从表面上看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但对农业部门的总产量并无贡献,实际上处于一种隐蔽性失业状态。处于隐蔽性失业状态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人力资源的低效或无效配置,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我国的“三农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臼益突出。农村地区数以亿计的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但他们并不能自然而然地实现转移,在转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文化素质低、政策引导的力度不够等问题。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主要问题
1、农村富余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
由于我国长期推行城乡二元制结构,致使我国各种资源过度地向城市斜倾,尤其是教育资源上的差别,使得生活在农村的人接受教育,尤其是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相对减少,致使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整体不高。文化素质不高,影响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使他们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即使勉强移出来,也由于在生活方式、公民道德意识等方面与城市居民的差距,结果难以融合到城市的现代生活中。
2、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质量低、经费少首先,各地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底子不清,指导不力。各地普遍存在着对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及劳力输出基本情况掌握不够。其次,技能培训方式单一、手段不多。各地在培训中普遍存在集中讲理论多,实际操作少:填鸭式讲课多,现场擂导、观摩少:引导性培训内容多,针对性培训内容少、实效性差。有的培训班实际上在走过场、图形式,根本没有有目的和实质性的培训。
不仅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质量低,而且培训的经费也少。由于经费缺少,导致农村职业学校建设严重滞后,这些即将走出学校的富余劳动力动手能力和操作水平完全达不到教学要求。
3、政策引导的力度不够导致富余劳动力转移滞后甚至造成回流近年来,教育部继续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作为职成教育重点工作来抓。我国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非常重视,采取了不少措施促进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但在速度和质量方面显得不够理想,进城的农民始终存在着就业上的后顾之忧,为此不少地方的农民依然在原籍保留着承包的土地和房产,作为自己的社会福利保障,甚至有的地方还出现已进城的农民又回到农村的“人口回流现象”。
二、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开发利用和就业转移问题,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我认为,要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的问题,最关键的是对他们进行职业教育培训,这样才能从各个方面提供必要的保障。
1、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前提条件
普及义务教育,强化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业技术教育和就业岗位培训,组建与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相适应的新机制已成为当务之急。首先,加大科教投入力度。应鼓励多渠道投资,形成国家、企业、集体、农民个体和社会筹资办教育的多元投资机制;其次,运用义务教育法,整顿农村教育秩序,确保农村普及教育。要用义务教育法帮助农民克服短期经济行为,鼓励支持子女上学,控制中小学生辍学率上涨;再次,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要提高农民素质,调动他们学习文化技术的积极性,必须搞好教育改革,大力兴办农村职业学校,对于绝大多数不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应把他们组织起来进行相应的职业技术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专业技术素质;
最后,采用多种形式,搞好农业劳动力的再教育,使农村劳动者在学校教育之后继续受到教育。应发展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对农民进行科技知识培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村职业技术学校一定要帮助农民接受培训,使农民学有所长,学以致用,提高他们在劳动市场上的竞争力,使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盲目来到城里找活干,陷入无序的困境中。培训的内容为:(1)进行观念更新教育,解决“敢于离开土地”的问题;(2)进行就业方向(包括岗位、行业、区域)指导,解决“离开土地后向何方”的问题;(3)进行技术培训,解决“离开土地后如何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2、因地制宜,选择职业教育培训模式,为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搭建就业平台
目前,关于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多种多样,各具特色。总的来说,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模式有以下几种:
(1)“订单式”职教培训。“订单式”培训要求农民同样具有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突出农民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定向性和生产性,使政府发挥主导性作用,健全劳动力就业政策,更使在转移过程中农民充实自己,寻找一条致富的捷径,达到政府、企业、学校与农民互赢。
(2)“城乡式”职教培训。城乡融合是的理想,我国实行“城乡式”职教培训将有力推动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有部分职业学校实行“1+2”、“2+1”、“1+1+1”等灵活学制,促进城乡合作办学和东西办学。例如,江苏与陕西、北京与内蒙古、上海与云南等省区的合作就有明显的成效。我认为,“城乡式”职教培训还可以在本省、市级或县级进行,只要制定适宜的课程,安排专业老师,就可以实现就近转移。北京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社区学院成为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新亮点。
(3)“短长班”职教培训。“短长班”培训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学历教育与短期技术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形式,它使职前和职后的沟通衔接紧密,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同步进行,多层次、多渠道、多类型的办学路子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减少了经济负担,缩短了培训周期,满足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4)“专德心”职教培训。“专”指专业培训,“德”指职业道德培训,“心”则指心理学培训。农民在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同时,也应该进行职业道德培训和职前、职后心理学培训,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实施富余劳动力转移,营造一个安定、团结、繁荣的社会。
3、进行终身化职业教育培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为富余劳动力提供社会保障
主持人提示: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首先要推进升学考试制度和人才评价体系改革,转变整个社会的教育观、人才观,以及家长和学生的劳动价值观。从劳动中体验生活的乐趣。
山东省诸城经济开发区诸冯学校校长张则升:学校还通过家长会和家访等形式,对学生家长进行劳动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引导家长认识劳动对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作用,使家长能积极主动配合各项校内外教育活动。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任重道远。首先,要推进升学考试制度和人才评价体系改革,转变整个社会的教育观、人才观,以及家长和学生的劳动价值观。这样,劳动才会成为“人的本质需要”,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其次,要为课程的顺利开展提供配套的场地和设备,配备高素质的劳动课专业教师,以保证学生劳动教育的质量。最后,劳动教育要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实践育人”为基本途径,强化顶层设计、突出可操作性,坚持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的生活、生存技能,在动手动脑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要做到劳动教育常态化和实效性。
安徽省芜湖市棠梅小学校长沈鸿:为了让学生养成劳动习惯,培养他们吃苦耐劳、自立自强的品质,在每年11月份,我校结合素质教育开放周举行“劳动大比拼”专场比赛。活动第一天,邀请家长来校观摩活动。各年级的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比赛:一年级进行系红领巾、整理书包比赛;二年级进行穿衣服、系鞋带等项目的比赛;三年级进行扎辫子、叠校服、叠被子比赛。比赛采用班级推荐和临时抽取学号相结合的形式,参赛选手个个都表现得很自信,绝大部分都能在30秒以内,将红领巾系规范;1分钟之内,将书包整理得整整齐齐;2分钟内穿衣服、系红领巾、系鞋带、叠校服、叠被子一气呵成。比赛结束后,学校会评选出“劳动小能手”,现场进行表彰。历年在场的家长,当看到孩子在短时间内就能自己穿好衣服,系好鞋带、整理好书包后,个个都笑得合不拢嘴。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睿智学校校长卢大锋:我校构建了多元评价体系,满足发展需要。在劳动技能教育中,学校对每个学生的每月主题学习情况都进行了形成性的评价,即根据学生平时所参与的课堂活动、学习态度、学习策略、操作能力以及学习效果等进行评价,教师除给予学生等级评价外,还适当加上激励性评语,将学生成长过程资料及阶段评价放入学生个人成长档案袋。学期末,学校利用家长会和结业式等平台为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并颁发劳动小达人等多种奖励,鼓励学生掌握各种劳动技能。
必须与“现代教育”合拍
主持人提示:从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入手,开辟了学农实践活动、学工活动,将劳动技术教育课程与生产生活有效地对接,让劳技教育打上了“现代性”的烙印。
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实验学校副校长孙怡: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中,需要结合“技能思维、技能操作、技能意识”的引导,做好“三个结合”:首先,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的结合。劳动技术科的课时安排应是既有集中,也有分散。即除每周一课时固定的授课内容之外,还要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其次,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的结合。由于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特殊性,家庭和社区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不仅是潜在的教育资源,而且也是负有一定教育使命的教育主体。我校的劳动技术课,打破了学校、教室的框束,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起来,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融合起来,积极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先后开展了“独特的学雷锋活动”“给力的劳动者调查活动”“有趣的种植”等实践活动,形成了劳动与技术教育在时空上的延伸,体现了对教育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再次,课程与生产生活的结合。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技术教育是未来社会成员基本素养的教育,是区别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它必须与“现代教育”合拍。为此,本校从改变学生传统学习方式。
安徽省芜湖市棠梅小学校长沈鸿:学校加强与学生家庭的紧密联系。在假期里,学校利用家校联系卡,利用寒暑假活动手册布置德育作业,提出每天让孩子在家劳动20分钟,并将学生劳动的过程用图片、影像记录下来,在班队课上分享交流。同时,为拓宽教育途径,学校成立了手工社团,邀请有一技之长的教师和家长担任指导教师。高年级学生自制课程表送给一年级新生,我给校园种棵“绿”、做纸花、扎辫子、编辫子、修课桌、变废为宝创意活动、小小设计师大赛等活动的开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劳动兴趣,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还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这次课程改革中,已有的劳技课程的形态和名称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劳动与技术”的名称与以前的“劳动技术”名称相比中间加了一个“与”字,这一方面表明了“劳动”与“技术”两者的联系,另一方面又表明“劳动”与“技术”两者的区别,同时,“劳动与技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又体现了综合的特征。
劳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是素质教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对培养学生劳动观念、磨炼意志品质、树立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新课程强调劳动教育中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强调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的养成,关注学生发展为本的,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以劳促创新的多方面的功能实现和劳动教育的多途径实施和多学科渗透。
劳动与技术教育中所内含的技术教育,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职业技术教育,也不是专科院校所开办的高度专门化的技术教育,而是指普通基础教育阶段进行的技术教育。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技术教育是未来社会成员基本素养的教育,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的教育,是人人都必须接受和经历的教育。因此,技术教育对中小学生的发展有着广泛而又独到的教育价值。
新课程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具有哪些特点呢?据专家介绍,过去,小学的劳动课、初中的劳动技术课是独立设置的一门课程。新课程计划中,劳动与技术教育是被列为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个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这是课程形态上的重大变化。它综合运用了数学、物理、化学、地理、语文、艺术、社会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同时也融合了经济、法律、伦理、审美、环保等方面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劳动与技术教育不仅是已有知识的综合应用,而且也是新的知识与新的能力的综合学习。
在国际上,作为诸多国家基础课程之一的技术课程已经成为一个包括劳作、手工、设计、家政、农业技术、工业技术、商业、职业准备等科目在内的庞大学科群。考虑到社会发展的进步趋势、现实生活的客观需要、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新课程确立了劳动、家教、技术、职业准备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同时,根据初中和小学的性质、特点,进行了课程内容的学段定位,如在技术方面,小学确立为“技术初步”,初中确立为“技术基础”;在职业准备方面,小学确定为“职业了解”,初中设计为“职业引导”。
家园共育即幼儿园和家庭都应把自身当作促进幼儿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联合,相互支持,通过幼儿园与家庭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在教育中,家长和幼儿园都是学习者,都需要相互学习、沟通达到一致,才能达到教育的效果,并学会科学有效的方法,更好地培养幼儿爱劳动的习惯。
一、幼儿园教育为主力,提升幼儿劳动技能
1、创设劳动环境,学习劳动技能
幼儿园的环境是指幼儿园内幼儿身心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一切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总和。环境作为幼儿发展的一种刺激条件, 具有明确的指向性,而有目的地创设劳动环境,能有效地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让幼儿在环境中通过自身探究,激发幼儿劳动的兴趣。如:大班以劳动为主题创设环境,把农家的现实生活作为教育的源泉,从农家生活世界中选取优质素材,创设“农家乐”劳动生活坊和农家小餐馆。“农家乐”劳动生活坊我们投入的乡土材料有各种稻草,芦苇,樟叶及竹叶和桌面上摆满了各种豆类、谷物、农作物秸秆,竹子。幼儿在用他们的小手操作、编织、串等劳动技能来演绎着各种神奇,这种劳动操作具有“做中学”、“情境性”、“与农家劳动生活密切相关”等基本特征。我们还创建了“农家小餐馆”, 将孩子们经常尝到的米饭,投入到区域中,引导幼儿尝试自制美味小吃,通过动口、动脑、动手,让幼儿体验自制食物的乐趣,提升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班级环境以这种“农家劳动区”的创设让孩子在活动中玩的更加投入,更加有兴致,更加走进生活。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学习方式,蕴含了劳动技能的学习方式,在生活中得到劳动技能发展,获得经验,感知农家事、体验农家乐、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喜悦和光荣。
2、开展劳动活动,学会劳动技能
皮亚杰指出"儿童只有自发地、具体地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大胆形成自己的假设,并努力去证实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发展思维。" 劳动活动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劳动技能的掌握、自理能力的提高、劳动习惯的养成都是在劳动实践中实现的。只有让幼儿积极的投入实践劳动,在劳动活动的教学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更好的提高幼儿劳动技能。如:我园中班段组织的生活活动《美味的饭团》中,将生活中孩子经常尝到的米饭作为主题来开展劳动活动。首先引导幼儿赏饭团并品尝饭团,萌发幼儿自制饭团的兴趣。其次,说饭团,进一步了解饭团制作过程,让幼儿讨论饭团制作食材,说颜色,说形状并合理搭配健康饮食;接下来让孩子做饭团,体验自制食物的乐趣,提高幼儿按,捏等劳动技能;最后尝饭团与评饭团,体验品尝与分享的快乐,让幼儿懂得尊重劳动成果。孩子们在劳动实践中体验了劳动的乐趣,提升了按、捏等劳动技能,并体会了厨师的辛苦,学会了尊重别人的劳动。
二、家庭教育为辅助,提高幼儿劳动水平
为了全面了解幼儿在家劳动习惯的基本情况,我们进行了家长问卷调查。通过调查,从以上表格可看出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家长作为幼儿的启蒙老师,往往只重视幼儿的智力发展,忽视了劳动的教育。劳动是作为一个个性健全的人应从小就学会的基本生存技能。因此,家长要转变观念,了解幼儿劳动习惯养成的重要性,科学育儿造就健康快返暮⒆印
1、转变教养观念,提高幼儿劳动技能
家长劳动教育观念、指导策略的进一步提高,参与意识的不断增强,是提高幼儿劳动技能必不可少的。同时积极配合幼儿园进行劳动教育,就可不断提高幼儿劳动技能,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如:小一班子轩家长的直接介入法:在家分发碗筷时,孩子会抓起一大把筷子散落在桌面上,抱起一叠碗直接搁在餐桌上,这时家长就走过去拿起两只筷子并为一双,拿出一个碗配成套,摆放在桌面上,无需说明,孩子就知道该这样做了。又如大一班思美家长的情境语言提示法:孩子擦桌椅时,桌子只擦了两条腿就又转向擦椅背去了。家长用情境语言提示这样告诉孩子:“宝宝,小桌子哪些身体部分在上面,哪些身体部分在下面?你应该先擦哪里?(桌面),再擦哪里?(桌腿),请你按照同样的方法去给小桌子洗澡。小椅子的家在哪儿?它怎样才能回家?(小椅子应该轻轻地塞到桌子下面)”。孩子们情绪高昂的就把事情做了,同时也掌握了劳动技能。
2、举行亲子活动,体验劳动艰辛与乐趣
劳动本身是一种枯燥的活动,幼儿年龄小,模仿性强,要坚持好的劳动习惯,就要采用多种形式,激起幼儿劳动兴趣。而亲子活动无疑是幼儿喜爱的活动模式,把劳动融入到亲子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让劳动习惯渐变成幼儿的一种习惯行为。如:亲子活动《挖地瓜》,首先家长带幼儿观察地瓜种植基地,初步了解地瓜特性,接着,组织幼儿与家长一起亲自动手尝试用各种方法挖地瓜,最后,为了进一步让幼儿体验劳动的乐趣,家长带领孩子们一起制作地瓜粉,收获劳动果实。
整个活动过程,孩子们快乐并累着,他们浑身汗水、满身泥巴,笑着探究了“地瓜”奥秘,了解了地瓜的生长环境及用途,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辛苦和不易,学会了尊重别人的劳动,这是他们成长路上宝贵的经验。
先看下面一个例子: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号宇宙飞船在太空遨游了108分钟,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而加加林之所以能够从众多候选人中脱颖而出,竟是因为他有主动脱鞋的习惯。当时,共有20多位宇航员被列为首次升入太空的候选人。为了确定最终人选,有关部门对他们进行了多方面的考核,并让他们进入飞行舱内做适应性训练。总设计师科罗廖夫发现,在进入飞行舱的所有人当中,只有一个人是脱了鞋只穿袜子进去的,这个人就是加加林。正因为加加林有“脱鞋”的好习惯才让他成为太空第一宇航员。可见,成功是从培养良好习惯开始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必须从多方面着力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养成讲卫生的习惯卫生习惯能折射出一个人甚至一个民族的素质。让幼儿养成讲卫生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天天抓、人人抓,从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垃圾做起,从打扫卫生做起,贵在坚持,成为习惯。
从小开始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将来必然会影响他的一生,必然会带到社会去,一个人影响一批人,一批人改变一群人,甚至影响整个国家的卫生习惯。讲卫生的良好习惯也会慢慢地迁移到学习中来,环境卫生,学习心情也愉悦,做事也就认真有条理。一个不讲卫生的人,很难做到学习认真,精益求精。因此,幼儿教育工作者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幼儿在进餐、盥洗、入厕时养成讲卫生的习惯。培养爱劳动的习惯现在独生子女居多,很多家长溺爱孩子,不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导致幼儿不爱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在幼儿园里,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也是罕见的现象。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要从学会自我服务和家务劳动做起,培养幼儿基本的自理能力,养成关心父母,分担基本家务的习惯。培养幼儿热爱平凡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的思想习惯。要重视组织幼儿参加基本的劳动实践,这是幼儿成长的财富。让幼儿愿意并愉快地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感受劳动带来的乐趣。
二、培养注重生活细节的习惯学会
一、关于劳动与技术课程的界定
劳动与技术课程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个人探究或与他人的合作学习来完成一个教学目标,将设计、制作、使用与维护等过程应用于劳动与技术的实践探究活动中,以培养学生的劳动技术意识、劳动技术知识与操作技能,具有非常鲜明的实践性、综合性和探究性。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校内教学资源与校外教学资源两项,校内教学资源包括师资力量、课程安排、基础教学设备、课程教材等,校外教学资源包括家庭劳动、社区劳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等。这些丰富的资源为劳动与教育课程的全方面开展创造了立体化的教学环境,使得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真正的结合在一起。
二、劳动与技术教学在新课改环境下存在的问题
1.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
许多小学教师在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注重实践操作,依然遵循旧的教学方式实行满堂灌,将理论教学放在主要地位,课堂还是围绕着教师转。例如,在教学中,许多老师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而缺乏对学生的实践教育,使得学生的劳动技能与技术技能实践操作能力差,一些学生甚至对劳动操作工具构造都不了解。
2.理论知识教育与社会生产实际脱节
劳动与技术教学的最终归宿是要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际生产。在现有的教学中,教师专注于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没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照本宣科式的教育方式必然导致学生与社会生产实际脱节。
3.以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限制学生的发展
我国的应试教育方式使得学校和教师关注学生的分数,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中,学生通过题海战术来进行理论巩固,没有考虑过理论的合理性,只是在机械地复制和记忆,且过分注重理论考试成绩还背离了劳动与技术教学要求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初衷。
三、针对劳动与技术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下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1.学校和教师都要解放思想
对于小学学校来说,学校要转变以往的管理方式,不能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素质的标准,合理安排课程。对于教师来说,要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淡化自身权威感,尊重学生。学校和教师都要解放思想,抛弃旧的不合理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2.将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关键就在于关注实践操作。劳动与技术是一门关注实际操作的学科,空有理论而没有实际操作技能只能是空泛的知识汲取。教师要对课堂的学习目标进行分化处理,要求学生制定操作步骤,并在操作步骤的指导下进行实践。
3.理论教育要与社会实际生产挂钩
一、游戏中掌握技能———懂得感恩
游戏是儿童定向发展心理功能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使孩子们通过模拟活动,发展想象能力,认识周围世界。动用游戏的技能训练设计方法,就是在强制与基本强制性的训练中,引入儿童在游戏时所能体验到的那种轻松活泼、自由选择的情感,实现在训练过程中师生间、学生间的全面合作。我们可将劳动内容编成游戏,让学生在玩耍中掌握技能。
我先用漂亮的花布缝制了一个沙包,在体育活动时和孩子们一起玩丢沙包的游戏。很多孩子对沙包很感兴趣,拿在手里左看右看,有的还仔细地琢磨怎么缝的。顺其自然地便开始教孩子们如何使用针线,同时还教了一些基本的针法。要求有创意地设计自己的沙包。孩子们乐在其中,沙包形态各异:有娃娃脸,并缝上了漂亮的扣子做装饰,有糖果形……玩耍着自己亲手缝制的沙包,内心的喜悦不可言喻。很多孩子还利用课余时间,缝制了很多有趣的小玩意儿作为礼物送给辛苦工作的父母,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我想爸爸、妈妈收到孩子用心制作的礼物,心里一定比吃了蜜还甜!
二、比赛中巩固技能———回报感恩
儿童好胜心、进取心特别强烈。组织合理的小型比赛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激励”方法。如低年级安排刷牙、穿衣、洗手、洗手帕等比赛,高年级可进行钉钮扣、做垫子、做蝇拍等比赛。比赛时学生十分投入,收效甚好。
前不久班上开展了“水果拼盘显身手”的活动,用自己的劳动成果来回报父母。活动提前安排孩子们收集资料、准备材料,并特别邀请了家长来当嘉宾评委。孩子们很是认真,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始分工:削皮、切形、摆盘、收拾垃圾……大家都忙得不亦乐乎。最后,小组代表详细介绍了自己作品的含义,经评委商定后评选出:最佳造型金奖、银奖、铜奖,以及最佳创意奖、最佳协作奖和最佳纪律奖。在一片欢呼声中,孩子们和家长共同分享着劳动的快乐,品尝着劳动的甜蜜,交流着成功的喜悦!后来,在与家长交流时,家长都在感叹孩子真的长大了,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了。
我想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孩子们还会收获更多!
三、表演中展示技能———交流感恩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国茨基曾讲到表演教学的好处:一是由孩子自己进行,有直接生活感受;二是能促使孩子的思维发展,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表演完全符合小学生爱动好玩、富于想象、善于模仿的年龄特征,因而特别受孩子们的喜爱。
一次家长会后,小佳的妈妈告诉我,小佳在家从来不收拾自己的书桌,什么东西用了就乱扔,用时找不到。在班上针对这样的情况做了调查,有1/3 的孩子有这样的习惯。于是,我设计了“我是整理小能手”的表演活动。事先挑选几个比较会整理内务的孩子,先让他们把教室里电视柜里的东西整理一下,并教给他们一些技巧、方法。训练比较娴熟之后,让他们分工整理卫生角、图书角、电视柜、书桌……在小能手一边整理一边介绍的过程中,其他孩子也受益匪浅。整洁干净的卫生角、整齐有序的图书角、分类明晰的电视柜一一展现在眼前时,孩子们意识到学会整理、收拾自己的东西,养成良好的习惯很重要!
四、实践中发展技能———享受感恩
一、成立家长委员会
家长委员会成员由班主任提名推荐,每班产生家长代表一名,经本人同意后由学校颁发聘书。由各班产生的家长代表组成年级家长委员会,每个年级的家长委员会中产生二名代表组成学校的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主要职责为:与学校共同研究教育教学工作,参与学校各种重要教育、教学活动,对学校教育教学及各项工作实行监督和指导,提出意见和建议;负责联系家长,采用多种形式,运用社会力量,帮助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密切配合学校、班主任协助家长做好学生的家庭教育工作,提高家教水平;定期不定期地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知识的培训,把家长希望子女成才的迫切愿望,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帮助家长树立“为国教子”的家庭教育理念,形成“理性的”、“关爱的”、“民主的”家庭教育方法,引导家长重视孩子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地培养,促进家庭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
二、分层次召开家长会
召开家长会是学校、教师与家长联系的主要途径。学校可以根据不同的教育主题和教育目的召开不同层次的家长会,主要以年级家长会和班级家长会为主,以部分学生家长座谈会作辅助。要充分发挥家长会的有效性,必须把握召开家长会的时机和学生家长的层次。例如,根据毕业班学生的特点,学校在每学期开学后1-2周召开九年级学生家长会,上学期会议主题以总结上学年学校教学成绩,介绍学校教师情况,学校的教学计划安排,学生管理措施以及学生顺利毕业需要家长给予的配合等为主;下学期以如何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如何帮助孩子完成体育训练和中考冲刺等问题给家长一些合理化建议。根据新入学学生的特点,在新学年开学第一个月召开七年级学生家长会,首先让家长认识学校,掌握初中教学与小学教学的联系与不同。根据初二学生青春期的特点,在八年级上学期召开家长会,就如何帮助青春期的孩子克服逆反心理与家长面对面交流。大规模的家长会针对性不强,这就需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召开不同形式的家长座谈会,这样与家长沟通交流就更具有针对性。例如,可进行优秀生家长座谈会,边缘生家长座谈会等,把学习习惯,行为习惯较接近的学生家长集中在一起交流。
三、让家长参与学校的活动,提高学校的认可度
在过分强调升学的今天,学校要办出特色,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必须要有自己的办学理念,还需让家长认同学校的办学理念。我校作为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光靠突出升学来强化社会效益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始终把“教做人”放在首位来抓,针对农村孩子兴趣狭窄的特点,学校通过各种文娱活动,阅读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的平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近几年来,我校珍惜任何一次让家长走进学校,认识学校,宣传学校的机会。学校召开教代会邀请家长委员会,家长代表参与学校的规划、规章制度、管理措施的制定;教师节座谈会请村社干部、家长代表一同座谈,表彰优秀个人;每年一度的冬季运动会请部分家长共同参与;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艺术文化活动周请家长代表致辞表彰优秀生。家长代表广泛参与学校活动,增加了对学校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家长间的口耳相传,学校的认可度、知名度得到提高。
四、让家长走进班级,走进课堂
学校每学期把期中考后一周定为家长接待周(教学开放周)。教务处和政教处共同组织家长走进班级,对班级教师的教学作评价,全程跟踪学生学习,掌握孩子的学习状态,检查孩子的学习效果。各班有针对性地召开小范围的座谈会,对每个学生的情况分别与家长进行交流,共同制定措施办法。
五、把家访落到实处,真正构建家校连心桥
很长一段时间,与家长的交流慢慢变成“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空间信息传播,教师与家长的信息联系虽然增多,心灵却疏远了。近两年来,学校把家访订成死任务,家访作为班主任和教师考核的依据,成为控辍保学的最有效措施。农村孩子厌学情绪较浓,家长无以应对最终心灰意冷,往往会选择放弃,流失率居高不下。学校2007年响亮喊出“留住一人是功劳,送走一人是成绩”的口号,要求班主任带领任课教师深入家庭,深入村社田间疏导学生厌学情绪,帮助家长想办法,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和策略,帮助孩子重回学校。
六、经常给家长一些建议
(一)建议家长与孩子建立心连心的沟通。教育好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长处,并尽可能积极地引导孩子。其次,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切忌打击孩子的自信心。第三,避免用专横的态度对孩子进行体罚。第四,尽量多与孩子共处。第五,让孩子多接触社会生活,包括社会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甚至是敌对作用的影响,父母应该指导他们去跟不良风气做斗争,从而增强孩子的抵抗力。还有给孩子的自由空间应该是有限的,不能一味地去溺爱孩子,盲目地去爱自己的子女,结果是害了自己的子女,这种溺爱,被比作是“送给儿童最可怕的礼物”。
(二)建议家长让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适时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帮助孩子形成切合实际的人生理想。让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既可以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还可以培养孩子的非智力情感,增进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使孩子体会父母的艰辛,从而促进孩子的学习。
(三)建议家长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学校加强文明建设,用学校和学生的“文明”带动家庭和家长的“文明”,增加家庭的文化教育氛围,为孩子创建“智力背景”。首先,建议家长为孩子提供足够的学习时间,即使在农忙时,也不要耽误孩子的学习时间。其次,要求家长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经常查看孩子的作业。再次,帮助孩子买一些参考书籍,订阅一些有益智力的杂志,培养孩子对读书的乐趣,增长孩子的知识面。这样,形成浓厚的家庭文化教育氛围,帮助孩子形成自觉学习的态度,改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七、探索校本课程开发,开展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
1.准确认识科教工作,科学定位学校发展,形成科教工作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学校明确提出了“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的创建目标,确立了“转变观念,学习提高;管理机制,科学有效;科研引路,以点带面;打造精品,形成品牌,努力实现科技教育一体化”的工作目标,以科技活动、学科渗透、社团活动、校本课程的研发四大板块为主阵地,努力做到全员、全程、全方位参与,形成了统一领导、责任到人的科学有效管理体制,延着“总结梳理——探索提高——彰显特色”的科技教育模式发展。
2.加大科教工作投入,营造科技教育氛围,构建科教工作持续发展的管理体系。
学校在科教工作的管理上,狠抓 “以人为本,加强科教队伍的建设及管理。优化条件,营造科技教育氛围。”的投入和管理,优化了科技教育工作的条件,营造了科技教育工作的氛围。
3.设置科技教育载体,探究科技教育策略,铺设科教工作持续发展的教育平台。
学科技教育工作需要载体,也需要平台。学校以科普教育为龙头,以课程改革为载体,在科技教育中,依托学校传统特色,发挥学校教育优势,力争在多学科、全方位渗透科普教育,创造性地开展科普活动,注重“四个结合”即1.科普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培养科普意识。2.科普教育与社团活动相结合,培养实践能力。3.科普教育与艺术教育、劳动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4.科普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发挥科技示范校的辐射作用。
4.重视常规,落实科普教育工作。
(1)学校经常利用学校宣传栏、班级黑板报、校广播台等多种形式对全校师生进行科技教育,从而使科技意识深入人心,为学校科技教育的普及打下坚实的舆论基础。
(2)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创意主题活动、科普宣讲活动,通过活动大家不仅增长了见识,而且也在活动中提高了科技意识。
(3)与此同时,我们还认真组织训练,积极参加小哥白尼科普知识竞赛等各项科技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对科技方面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研究能力。
5.因地制宜,抓好各项目建设。
(1)在科普活动方面,每年都要举办学校科技节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特色,学生喜欢,真正做到了人人参与。今年,学校组织了科技创新设计及科技小制作展评活动,科技小报比赛,科技黑板报评比等科技系列竞赛活动,学生的参赛率达到 100%。
(2)学校举行的各类科技比赛中,我们始终做到有布置、有发动、有评比、有表彰,从而使每次活动开展得富有成效,并力争年年有进步,年年有提高。
(3)由于大家齐心协力,学生科学探究兴趣浓厚,兴趣小组队伍不断壮大。我校科技项目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