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承文化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大学生;班会课程;传统文化思想
大学生是中国青年中的优秀团体,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和精神生活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进步和民族文化水准。但在经济和文化全球化以及网络文化、传媒文化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自我意识膨胀,生活行为失范;行为盲目从众、沉溺网络游戏;诚信意识缺失、道德防线下降[1]。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高等院校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
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源泉,是维系全体中国人民的精神纽带,更是全球炎黄子孙共有的宝贵财富。其精髓可以概括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中庸中正的处事理念,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诚实守信、尚礼重义的道德观[2]。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班会课程中的价值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化背景和思想资源,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最终归宿。[3]2013年8月19日,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深刻阐释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大意义,也明确回答了传统道德文化对当代大学生道德建设的价值何在以及怎样构建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与大学生道德建设有机结合的教育机制等问题。
班会课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融入到课堂中,不仅能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且还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于培养新的历史条件下符合时展需求的德才兼备的人才,极具现实意义。
1.传统文化思想融入班会课程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进取精神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论语》中也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精神的高度概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4]这种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努力向上的开拓精神经过历代先哲志士的弘扬和身体力行,已然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发向上,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具备了这种精神,有助于大学生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克服一切艰难险阻,锲而不舍,勇往直前。
2.传统文化思想融入班会课程有助于促进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期发展中孕育而成的精神样态,是民族文化的积累和沉淀,是整个民族前进和发展的动力,也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民族精神的形成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著名史学家张岂之说过:惟有立足本土,拥抱世界,才能有辨别世界文化的能力,才能有更高度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情感。[5]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感叹;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把“天下兴亡”看做“匹夫”之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仁人志士的所作所为是民族精神的经典写照,表现出了华夏儿女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渊源流传。将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思想融入到班会课程中,引导学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真正认识民族精神,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的远大理想,做中国新时代的优秀大学生,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
3.传统文化思想融入班会课程有助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的道德素质的培养,注重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形成了丰富的内容。《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浸透了怎样做人的伦理精神。所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有利于大学生优良道德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大学生高尚情操的培养,有利于大学生道德境界的提高,有利于大学生完善人格品质的培养。
4.传统文化思想融入班会课程有助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古人把诚信作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本原则,要求人真实无妄,诚善于心,言行一致。儒家经典《中庸》中对“诚”这样论述:“诚者,天下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论语・为政》中对信的描述为:“人无可信,不知其可也”;《荀子・不苟》也讲到诚信:“言无常信,行无常贞,惟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北宋周敦颐在《通书・诚下》中,提出“诚,五常之本,百行之原也”,可见,古人对“诚信”确有深刻的认识。当代高校大学生承载着艰巨的历史使命,将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融入班会课程,引导他们的行为,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诚实守信的价值观,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传统文化思想融入班会课程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非常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对于君子的衡量标准就是与人相处时要有诚意,善于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本着诚意交流和沟通,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宁可负我,不可负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都是告诉我们应本着友善、包容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将这些思想融入到班会课程中,引导大学生学会关心人,理解人,帮助其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6.传统文化思想融入班会课程有利于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经五千年的丰富和发展,不断的创新和进步,逐步形成了丰富而有内涵的传统文化思想,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6]在班会课程中引导大学生接触、了解传统文化思想,让当代大学生能在古老文明的熏陶中诗意地栖居,扩展大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笔极为宝贵而丰富的精神财富,在全面对外开放,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经济转型,实现民族复兴和伟大的“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将传统文化思想融入班会课程,挖掘、借鉴其中的思想教育资源,对于构筑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底蕴,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内涵,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机制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作者单位:衡水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宗云.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8
[2] 许武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D].山东:山东大学,2012
[3] 罗洁.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政治研究,2009(208):96
[4] 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J].学术期刊,1986(12):3.
【关键词】非遗;传承模式;传承人保护;重要性;策略
一、非遗的传承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口承的文化,它的基本传承方式是口传心授,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在一定范围的群体中得到传播和传承。一段口头文学也好,一个民间舞蹈也好,一种手工技艺也好,一种民间知识也好,凡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范围的各种文化类别和事象,无不是通过民众的口口相传而被传播和传承的。并且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集体的创造。集体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显著、最重要的特征。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是口头语言形态的、肢体表演形态的,还是手工技艺形态的、文化空间形态的,都不例外。其原始雏形,都是由某些杰出的社会成员个人创造出来,然后经社会群体在漫长历史时段里的传播和传承,并在传播和传承中由多人的参与,从而形成某个相对稳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和项目。
二、非遗传承人保护的重要性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祖先给我们留下了灿若星河的文化遗产,既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又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我们不竭的精神财富。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文化”,其产生、传承和发展始终由其载体――“老艺人”即传承人来完成。这些传承人掌握并传承着古老的民间文化知识和民族技艺的精髓,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代代相传的“基因”。如果没有了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自然消亡;如果没有传承人坚持非物质文化的生态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就成了一句空话。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以人传人的传承特点,决定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我们在花钱买票欣赏美国大片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和影响。在这种形势下,在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中开展命名传承人工作,就是传承承载着民族文化血脉的基因和符号,就是促进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性繁衍和茁壮。唯有做好保护非遗传承人工作,我们才能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才能延续文化的血脉,才能知道我们从何处来,最终要到何处去。
三、加强非遗传承人保护的策略
1、加强对非遗传承人保护的重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的娱乐形式日益多样,审美标准明显不同,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被遗忘的境地,一些传承人成为被冷落的对象。据调查,非遗传承人虽然用毕生的心血和精力致力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但由于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导致大多传承人生活还比较贫困,这当然不利于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其中少数行当,如剪纸,内画、陶瓷、石雕等代表性传承人,虽在尝试走产业化之路,但也面临着创作与经营、传承与生存的沉重压力。这些为了民族文化和艺术血脉延续的艺人们,用行动书写出自己的多彩人生,用不懈演绎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五彩缤纷,执著追求而无悔,却在经济大潮和盲目媚洋崇外风气的冲击下成了社会的弱势群体,造成民族文化血脉令人痛心的流失和削弱。另令人担忧的是,大部分非遗传承人年事已高,但后继乏人,人亡歌息的现象已普遍存在。从这一现实和后果看,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和关怀,不仅是各级政府责无旁贷的责任,也是值得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借鉴经验对非遗传承人保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方面,世界上不少国家已经走在我们前面,他们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他们从政府到民间,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无形文化财富”和国宝,从各方面给予支持和关怀,并形成制度和法规。如日本保护歌舞伎、相扑,韩国保护端午祭,法国保护民间工匠,意大利制定保护神父政策等,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定期划拨专项资金,用于传承人的传承、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为了使民族文化后继有人,韩国政府还为遗产履修者(学习者)发放“生活补助金”,要求他们必须跟随传承人学习6个月以上,并在相关领域工作一年以上。
3、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社会地位。现实生活中,年轻人对好莱坞明星、流行歌曲往往能够如数家珍,却不知道故乡有哪些历史名人、几种特产、几种值得在世界上骄傲的技艺。造成这种社会现象不是哪个人的责任,而是民族文化教育削弱和西方强势文化侵袭的结果,是较长时间以来对民族文化不重视和外来文化强势冲击的结果,是民族文化传承人得不到应有尊重和保护的结果。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事业,是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生命线”。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社会地位,解决他们生存和传承的困难,不仅是当务之急,还应是一项长期政策。
4、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普查。保护非遗传承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做出积极努力。目前,文化部已分批认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也都分批认定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这对于保护非遗传承人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非遗传承人大多文字水平不高或不识字,因此抢救和保护非遗传承人首先要搞好普查,全方位立体记录、拍摄、整理民间的口头文化与技艺流程,调查其传承方式、流脉和相伴的各种民俗活动事象,妥善搜集保存相关器具。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非遗传承人保护,创造适宜传承人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环境和土壤,使传承人所承载的民间文化和艺术真正成为锻造民族品性和形象的熔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理应成为每一位公民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孙正国.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类型化保护[J].求索,2009(10)
(一)广西民族音乐文化概况
民歌是人民表达思想感情的主要工具之一,每首歌曲都凝聚着各族人民的智慧。刘三姐歌谣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民歌中的多声部民歌让世人惊叹,二声部民歌独特的和声运用成为很多专家学者研究的对象,这些都是民族音乐文化中的瑰宝。广西地方曲艺种类主要有桂剧、壮剧、彩调、粤剧、邕剧、鱼鼓等,其中桂剧、壮剧和彩调均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彩调还被称为最能体现中国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特征的剧种之一。广西民族乐器种类繁多,除了最具代表性的壮族铜鼓之外,还有极具特色的瑶族床头琴、苗族嘎浆、芦笙、啵咧、天琴、侗琵琶、独弦琴、垮尼、葫芦胡、土胡、牛腿琴以及鼓类乐器的瓦鼓、长鼓、黄泥鼓等。
(二)广西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状
一直以来,民族音乐主要有世代传承、师徒传承和家族传承等传承方式。如侗族的民歌手,在孩子年龄较小的时候就开始教他们演唱一些基本调(也称为山歌)。孩子稍大一些(大约十四、十五岁)的时候,开始教他们演唱变化的曲调,再过两三年,孩子就可以学习演唱情歌了。然而,在社会飞快发展的今天,这样的形式已经让很多孩子难以接受了,这是因为我们古老的民族音乐是在旧社会非常艰苦的生活和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压抑的情绪较多,它们缺少了对当今社会的复杂情绪的表达,孩子们已经在古老的民族音乐中找不到共鸣了。另外,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很多原始的劳动方式被现代化的机器所取代,从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很多音乐种类正在慢慢消失。2008年由文化部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广西有11人入选,他们的平均年龄达到了66.7岁,这些情况表明,现在很多民族音乐资料都保留在年龄较大的民间音乐人那里,如果不及时进行开发和保护,这些音乐种类将面临失传的可能。广西艺术学院于2008年成立了民族艺术系,旨在培养民族音乐传承人,广西大学艺术学院、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钦州学院等高校在选修课程中加入了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如《广西少数民族音乐欣赏》、《广西民歌与器乐》、《采茶戏歌舞蹈表演》等。
二、关于广西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问题的思考
(一)广西民族音乐文化在高校中传承的思考
广西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多设置了音乐系或艺术系,其中音乐教育专业是较为热门的专业。作为培养音乐教学人才的音乐教育专业,一直沿用了西方音乐教育的体系,大部分的课程设置都是以西方音乐理论为基础的。近年来,各高校领导逐渐意识到了本土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在选修课程部分逐渐增设了一些相关的课程,但是目前这种模式并没有发挥很好的作用,很多课程因为学生不愿意选或不能保证授课质量而闲置,发展本土民族音乐变成了一句空口号。要真正在高校中很好地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对课程进行改革是首要任务。如把广西优秀的多声部民歌引入到《视唱练耳》课程中,《钢琴》课程中引用以广西民族音乐作为素材创作的优秀钢琴曲作为教学内容,《声乐》课程中增加广西民歌演唱或曲艺表演内容,《作曲》课程中增加广西民歌素材进行创作教学,《合唱》课程中增加广西民族风格的创作曲目等等,这样的课程改革才能真正主动地把民族的精华传授给学生,并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和传承本民族音乐的重要性。
(二)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需要社会的支持
近年来,广西国际民歌节已经成为广西的一个标志性活动,这是政府对于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作出的有效举措,为广西民族音乐文化的开发和传承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同时也唤醒了人们保护和扶助民族音乐的意识。在广西国际民歌节的影响下,各地也纷纷举起了发展民族音乐的大旗,如钦州海豚节、北海国际珍珠节、桂林灵川姑娘节、百色田东芒果节红歌会等活动,都为广西民族音乐的发展提供了舞台。为了加强人们对民族音乐传承重要性的认识,广西区政府还决定,每年“三月三”歌节期间增加公休日,让人们在休假的时间里,能积极参加到“三月三”歌节的活动中,尽情享受民族音乐之美。
三、结语
[关键词]非物质 遗产 红拳 传承人 保护
中图分类号:J80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5-0065-01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义
非物质文化是靠口头传承的,一半的中华文化延续的生命线便是代代相传的传承人。非物质文化一种动态的文化,他是一种技能,蕴含自己的哲理。作为遗产他需要继承,这种继承不是事物的继承,而是一种技术、一种精神和文化的动态继承。由于历史的变迁,科技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大冲击。原本富足的文化遗产,面临重大考验,很多处于濒危状态。
保护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传承着某一种技术或技艺的有突出能力的代表者,这种技术和技艺蕴含着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如果传承人没有了,活态的文化便立即中断,剩下的只能是一种纯物质的历史见证了。
2 红拳的文化重要性
武术取于生活实践用于实践,又在实践中检验归纳总结,不断演绎,吐垢纳新,完善自己。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中华武术自始至终未曾脱离实践,这也正是武术长存不衰,历代传承延续的根本原因。而武术的实践就是在现实环境中的防身自卫与实战搏斗,二者深深相吸永不分开[1]。
考究红拳的重要意义,其一,作为民间体育运动,增强体质的一种方式,作为农村过会、玩社火、秦腔的娱乐方式传承延续;其二,冷兵器时代,习武从戎,防身自卫维护家园安定,作为陕西主流的武术红拳肩负着历史使命,至今在农村还有这样一句话“一人习武可以强家,一家习武可以强族”。“穷文富武”可见以前,习武是可以改变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经济情况的。可见那时的武术――红拳是昌盛的,也应是与民族的存亡联系在一起的。其三,红拳文化最重要的影响是红拳与文化的结合与人们生产实际的结合,它的存在不是单一的、独立的肢体搏击动组合而是一种民族的、文化的渗透。自古陕西帝王都,中华大地上,深藏闺中的关中红拳,与人们的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于今天的华美的肢体语言的竞技武术是截然不同的。红拳的动作除了有极具的搏击技巧,还有与之形象匹配的名称,这也就是流传至今还可考究的“扎子”。比如红拳招式中的“却地龙”就是现在形似的“仆步下式”,在当今的竞技武术中它没有社会的、民族的、生活的意义,就是单一的动作,而在陕西,它首先诠释的是和文化的契合。在陕西方言中所谓“却”就是藏的意思,而红拳中形象的“却地龙”就是仆步俯身贴近地面行动,在实践中与对方过招时,忽然潜身,也就是让对方忽然失去目标从而攻击对方下盘,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克敌制胜,巧妙之极[2]。除此之外,考究红拳的发展,几乎也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在民间至今还联系的红拳兵器连枷、鞭杆等。连枷在战场上是用来打击铁甲盾牌产生的,而在生产生活中,它作为劳动工具,人们用它击打收割的麦子、脱离麦粒;鞭杆是一米左右的短棍,做为出门跋涉、防狗,夜行防身、觅路所必不可少的工具。但他们在搏击中有确实有力的武器,还有铁锹、三股叉、镰刀都是农具却也是防身搏击的红拳器械。无一不在体现着红拳的价值,浩瀚的红拳文化、深邃鬼魅的红拳搏斗技巧防身之术、生产生活与红拳的有机结合都映射着红拳持久的生命力。
综上所述,红拳作为优秀的文化,在传承中既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又是对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更是对社会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下的红拳的保护工作势在必行。
3 保护要着眼于红拳传承人的“活态”性
红拳是起源于陕西关中,在陕西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是以前陕西大众体育的典型代表。由于外界新鲜事物的影响,红拳和其他武术拳种一样受到外界的冲击。那么,如何保护红拳得以持之以恒的传承发扬?
3.1 传承人的重要性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他们掌握并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精湛技艺,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的宝库,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代表人物。正是依靠这些传承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得以保存、传承和发展,延续至今……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对推进人类文明进程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已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民族和国家所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多样性最直观、最生动的体现,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载体,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性和绵延不断最为重要的载体,保护好传承人并使其有效地履行传承人责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3]
传承人还要有对祖先文化非凡的继承能力。传承人表现出的文化继承能力首先在于他对祖先文化的一种继承精神和继承观念。就是他要能完整而生动地表述表现出祖先传承下来的文化的核心形态和内涵,同时又有不同于祖先又继承、发展了祖先所创造的文化延续性的能力。
3.2 “活态”保护传承人
每一种文化的“核心”性都表现在这个传承人身上。看到了他,才见到文化的“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最理想的境界就是这种“活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濒危是由传承人的濒危而带来的。他们传承着珍贵的文化遗产,他们一旦逝去,这种文化如果还没有被传承下去,这种珍贵历史就会永久失去,所以我们今天是和时间奔跑。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让传承人如大学教授一样,享受固定的待遇,同时也要承担必须的责任,带好徒弟、配合民俗学者形成文本,肩负起保护和传承优秀文化遗产的责任。
寻找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一定要到文化发生地去。文化发生地可称之为文化圈,代表一种文化形态所形成的地域。保护传承人,最重要的就是使他们能够不脱离文化土壤。传承人所处的自然环境往往对物质发展的追求更迫切,因此传承人对保护“土壤”的建议总会看成与发展背道而驰。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其实是因为没有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事实上,有意识地创造优良的传承环境和保留真实而非虚构的文化空间,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周围形成很好的商业资源。国家则需要对产生矛盾的地域行政拨款和补贴。[4]
4 结论
我们处在一个新文化不断地创造、传统文化逐渐消失的历史时期,关于“传承人”这个特殊的文化保护者与传承者的诸多特征和形态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发达国家都经历过在民众物质需要基本满足、精神需求高涨的的时候找不回传统文化遗产的悔恨,世界各国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都非常重视对传承人的研究和保护,这为我们全面开展本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带来了启示。振兴中华,不仅仅需要经济实力的增长,更包括文化上的复兴。保护“活”着的传承人,并不只是在保护“遗产”,也不只是在维护国家民族的文化厚度和尊严,更是为未来保护着一种必要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 李全海.中华武术 北京 中国体育报业总社 2008.第一期.武林大会园了每个习练传统武术的梦.
[2] 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陕西红拳十年,陕西:西安出版社2007. p87-89.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学方法;探究价值
高中语文教学中华五千年所沉淀积累下来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代表着我们东方大国历史的文化积淀,这些宝贵的文化财产代表着我们国家发展过程的文明传承,我们应该重视这些文化背后所代表的重要意义,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并发扬下去。作为新一代的学生,应该立足当下,努力学习语文知识,通过学习语文知识来更好地了解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师则应该找到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应用到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更好的有效方法,让学生了解这些优秀文化的魅力与精彩之处,鼓励学生积极地学习语文知识,将传统的历史文化传承并发扬下去。
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积极向上的优秀青年,应该立足于当下的现实生活,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发扬下去,这是作为新世纪的学生应该履行的义务和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首先学生应该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内涵。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这一古老的东方大国的精神文化标志,它不仅仅是国家的文化积淀,更是国家的文化宝藏,它是国家发展的根本;第二,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提高我们国家的综合形象,使其凭借独一无二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文化魅力,赢得世界人民的称赞和喜爱,使得各国友人都纷纷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最后,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让我们领略古代文人骚客慷慨激昂的文人情怀,激励我们向这些文人学习。通过学习高中语文知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二、中国传统文化应用到高中语文教学的方法探究
(一)通过朗诵环节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学生在学习高中语文知识时,首先就是将散文诗篇诵读出来,通过朗诵的方式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和大概了解。通过朗诵的方式,对课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情怀都能有整体的了解,这足以体现朗诵的方式对于学习高中语文知识的重要价值。学生可以在朗诵的过程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在自己的主动学习过程中便能对课文知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对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学习习惯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多朗诵一些课外文章,特别是那些蕴含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美诗篇。
(二)文化差异与文化创新双吸收学生应该在学习富含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章的同时,努力学习其他国家的优秀文章,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孙漂流记》等著名小说。在学习其他国家的优秀文章时可以关注文章中的精彩和创新之处,领略他国文化的魅力之处,并将这些创新之处应用到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与活力,这样有选择性地吸收方式有利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所以在学习高中语文知识时应注重多多阅读其他国家的文化知识,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积极带着学生学习外国的著作,从文章中借鉴吸收他国的文化力量,正所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传统文化内涵。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204-01
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文化越来越趋向于相同的发展方向,对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就显得至关重要,维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尤为急迫。因此,我国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的传承和保护方面实行了相关举措,但是在具体的传承和保护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政府的监管力度不够、群众的传承保护意识不深等问题。本文研究分析的意义旨在加强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提高民族文化核心竞争力,让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及价值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在自然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对各种技艺、表演形式、文化场所、文学作品、工艺作品等世代相传的非物质表现形式。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含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语言,如:口头传说和口头文学,表演等艺术形式,民族风俗习惯、节庆及礼仪,对自然界的知识探索实践,传统的手工艺五个部分。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一个民族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开拓、积累、升华和传承下来的不以实物形式表现出的财富和智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能够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核心力量。我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将我国优良的社会传统、多异的社会习俗传承下来,能够加快全球化进程,使民族文化成为一种核心竞争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起到关键作用,也可以提高普通大众对民族文化的认识;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起到促进作用,因为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四有公民”即,有道德、有理想、有纪律、有文化,从而全面提高我国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第三,传承保护并发扬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人们可以通过合理的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发展一些相关的产业,像手工艺品的批量生产制造、民间戏剧歌舞的学习等,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的民族文化走向世界作出贡献。
二、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的问题
由于我国历史文化悠久、地大物博,使得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相当的多。随着“地球村”的发展,国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方面的意识不强、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使得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自身问题
在我国学术界,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定义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对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意义的深刻认识和学习,并掌握其核心文化精神或技能的人;另一种是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中某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负责人,主要是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一般都是在学术界比较具有权威的专家学者。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西方知识文化的追逐,对本族文化的淡化,使得大部分的民间工艺技能、艺术在慢慢流逝。对于一些学术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的要求相对较高,来自民间的传承人很容易将其内涵、精神、价值在传承过程中流失,因此,国家对于学术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应该给予重视和支持,鼓励相关专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传承和保护,引导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不够
应该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文学艺术、民俗、民间传统文化和传统知识之间的关系。民间文学艺术的全部,民俗中原始的部分,民间传统文化中的可持续发展部分,传统知识全部从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重要性及意义对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具有指导作用。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目前,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法规的制定不够完善,执行力度不强等,使得一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慢慢的流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界定需要逐步完善,需要加大对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考察力度,对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程序予以明确化、简单化,以便借助国家的力量进行传承保护。同时,还可以通过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全面认识,有利于提高民众的科学文化水平,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策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和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表现形式,其具有历史价值、精神价值、审美价值、文学价值和经济价值等。在世界竞争中,其处于核心竞争力的地位,因此,本文基于我国的传承和保护现状,提出几点相关策略以便更好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和保护。
(一)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提高传承人责任感
目前,我国本着国强则民强的原则,正处于注重改革开发,大力发展经济的时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宣传的力度不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及、传承和保护的不重视,使得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其的认识不够全面。在实际的传承过程中,不明确传承人的责任所在,随波逐流,荒废或是放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国家应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的普及,并提高其传承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传承人应该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中的六大原则,即人本原则、可理解原则、整体原则、可持续原则、创新原则和发展原则。其中,整体原则是基础,可理解原则是根本。在整个过程中,应该整体把握这六大原则的具体使命,更好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和保护。
(二)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学习班
各地相关政府部门可以开办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交流学习班,请一些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交流学习。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理解,明确传承人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也可以组建一些民间艺术技能大比拼、戏剧舞蹈表演会等活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精神内涵、智慧结晶展现给更多的人民大众,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并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文化部门也可以定期的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交流会,适当的借鉴国外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的学习,提高我国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
(三)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法规
我国在2003年的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中,就明确的描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的意义和重要性,并确定了其在文化部门中主管部门的重要地位。2005年,《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颁发,其中明确的提出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的重要性、目标和方针策略等,建立了一系列的相关规章制度等。2007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成为我国的立法项目。
由此可见,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不管是人民大众还是专家学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过程中,都需要吸取精华、摈弃糟粕,融入自己的创新元素,更好的将其传承下去,为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做出贡献。
四、结论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西方文化的大势入侵,使得我国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继承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更是迫在眉睫。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的现状出发,分析其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提出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提高传承人责任感、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学习班、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法规的传承保护措施,更好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和保护,来提高民族核心竞争力,让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六龙镇,位于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城东面12公里处,总面积78.77平方公里,全镇辖11个村,居住有汉、彝、苗、蒙古等11个民族,总人口29821人。煤炭和烤烟是六龙的主要经济支柱,经济作物以大豆、辣椒为主,出产地道天麻、竹荪等中药材。六龙有326国道、方沙路、杭瑞高速、黔大高速过境,交通便捷,物流顺畅,荣获“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全省文明乡镇”等荣誉称号,是全市唯一的省级诗词之乡。
二、历史沿革
明建文六年,士大夫陈友德辞官回乡,水西政权慕其德、赏其能,重用为阿牧(总管),在陈友德的建议下,在今六龙“营上”修建兵屯驻军3万,修建石板街(取名增列东胜街),为今六龙雏形。明崇祯八年,更名为六龙。雍正年间,一皇亲国戚改谭姓来此居住,他们建宗祠,设义学,储义仓、成桥梁、造纺车以教乡邻。至乾隆年间,六龙成为四川至云南、贵阳盐道的必经之路,众多江西人到此栽种天麻、何首乌等中药材,成为商贸重镇。因省试发榜六龙人占了半榜而有“小荆州”美誉。
三、传统文化
(一)历史遗迹
数百年来,各民族儿女在六龙这片热土上生生不息,修建了期望文化繁荣的文峰塔、表彰谭姓家族养子成才的花牌坊、象征谭姓旺族的谭家祠堂、道观三宫殿、崇拜龙图腾的回龙寺、重视教育的文昌阁和万寿宫、重视交通的永贞古桥、显示经济繁荣的戏楼、为官有作为的三道朝门等古建筑;古碑有“爱慈父母”石碑、满文石碑等;传统民居有谭姓瓦房和余姓瓦房;古井有大大小小二十余口。
(二)民族风俗
六龙最早的民族是苗族,人数极少。水西政权在六龙驻军3万彝族人,但未留下任何痕迹。来自江西的汉人为最多,汉文化为主导,过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和习俗,特别是春节龙灯游艺最为热闹和讲究。龙灯制作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变化,造型上发生了变化,色彩上加入了民间农民画的技法,更加夸张,更加喜庆,更加隆重。六龙还有传统的手工技艺“龙凤马匙”(汤匙、木瓢、筷子、木碗等)。六龙人大多信仰佛教,口头传说有《凤凰传说》、《九层衙运输暗道传说》、《奢香岭》等。虽然汉文化占有绝对优势,但也保留了如反映彝族人民生活劳作色彩艳丽手法夸张的农民画。
(三)著作文集
著有篇帙浩繁的《大定志略》、《谭氏家训》、《醉月草堂吟》、《宋蛟诗文联辑录》、《俗语韵对》、《四书韵对》、《醉枫吟稿》、《巾帼从军赋》等。《大方楹联选集》有近五分之二稿件来源于六龙人作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六龙人编辑出版了《迎春诗稿》、《映山红》、《六龙文艺》、《六龙撷英》等诗词和文艺读物。进入新世纪,共出版发行了诗文集数十部:《聚云轩诗稿》、《诗词百首译注》、《新醉翁诗词集》、《四雨轩诗词集》、《素心雁字》等。2006年9月成立六龙诗社,创刊《六龙诗词》。2011年《大方诗词选》六龙作者占三分之一,诗词、楹联在六龙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近年来,我镇党委政府虽然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研究高度重视,但由于财政困难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对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方面的投入较为不足,制约了一些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挖掘、保护、研究与开发工作。
(二)是缺乏专业技术人才
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是一项重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政府各职能部门和全社会的关注,更需要一批专业技术精湛的人才队伍,我镇从事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人员不足,特别是具有一定业务理论水平和工作经验的文化专业人才缺乏。
(三)是宣传力度不够大
我镇在相关媒体上对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搜集整理、保护工作等方面的宣传力度还不大,特别是有关文化的保护法规和政策,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的宣传在广度和深度上还不够。
(四)是认识水平不到位
不少干部群众尚未认识到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毁灭性开发、破坏性建设的现象存在,一些传统文化因素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
(五)是无序开发现象存在
开发导向与价值出现了偏差,导致出现只顾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杀鸡取卵式”开发,盲目跟风、乱开一气情况不同程度存在。六是没有凸显特色、立足优势。满足于模仿借鉴别人,而缺乏创新、平淡无奇;仅仅照抄照搬其他地方,而千镇一面、邯郸学步。要有自己独特的“卖点”这一方面亟待加强。
五、思考与建议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
把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工作作为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加大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所需经费投入,同时调动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参与文化保护开发的积极性,参与传承和开发民间文化资源。
(二)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专业队伍
培养一批热爱民族文化工作,热心投身于文化工作,具有较强理论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重视文化传承和保护的研究、运用和推广。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
营造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把古镇建设的成果和旅游开发的特色(不同性或独特的卖点)宣传出去、推出去。
(四)是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极端重要性
从加强文化凝聚力和重构文化产业的大局出发,调动民间参与文化自我建设、自我修复的积极性,建立起一个丰富多样的、和谐发展的、良性互动的文化生态环境。
(五)是合理开发科学规划利用文化遗产
以传承为核心,以产业为纽带,培育一批文化产业市场,实现文化的振兴价值,注重因地制宜,立足发挥特色,开发与保护并重,有效保护与继承开发相结合,注重可持续开发。
(六)是大力扶持民间艺术和民间特色产品
特别是手工艺生产企业走向市场,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与开发文化产业,走劳动密集型旅游产品开发道路。
作者简介:
音乐教育在启蒙教育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我们稍稍懂事之后我们就愿意听妈妈给我们催眠歌,音乐是我们的第一堂课。从我们牙牙学语开始我们首先接触的是各种儿歌,通过学习抗战时期出现的红歌像《红星歌》,《英雄赞歌》,《参加八路军》,《歌唱二小放牛郎》,《毕业歌》,《在北京的金山上》等等这些气势恢宏的歌曲,学习它们或许比听一些抗战时期的英雄故事更能够鼓舞人心,如身临其境般,音乐虽短而它所代表的意义却是千言万语诉说不尽的。跟着音乐的脚步我们开始慢慢成长。启蒙教育是整个教育阶段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教育阶段,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所以音乐教育关系到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和全民族音乐文化水平的提高。我们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担,肩负着继承传播人类文化遗产音乐艺术这一宝贵财富的重大使命。音乐启蒙教育往往比言语更能够把一种精神,一种生活状态表述的更加淋漓尽致。就像对于没当过兵的人可能怎么都想象不出军旅生活到底会是怎样一种光景,一首短短的短短的军歌便可以了解到。一首《军中绿花》道出了多少军人内心深处对亲人的思念,一首《小蛋壳》道出了让我们领悟到军人那不怕苦不怕累的刚毅品质。一首短短的歌曲把战士的生活描述的淋漓尽致。
二、音乐教育有利于开发儿童智力
对于儿童来说音乐不仅仅是启蒙的工具是开发智力不可缺少的。儿童在认识事物了解身边的事物的时候最早使用而且使用最多的也不过就是耳朵了,儿童会用最纯真最不带成见的听觉去感受世界上的一切音响,鸟语,由此可见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单独把一首曲子拿出来念词相对于记忆谱上曲子的儿歌很明显后者比较容易记住。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科学眼睛表明:语言和音乐是由左脑和右脑分别掌管的。如果只是把词念出来,我们只有一边脑袋接收信息,相当于仅仅用了一半,而如果是唱出来既有词又有曲两边大脑同时动了起来,这样显然就是后者更容易记得牢。由此可见音乐能够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此外,音乐对于提高儿童的思维方式以及想象能力方面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会欣赏音乐能够强化神经系统的功能从而锻炼了视觉记忆,听觉记忆。我们都很熟悉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他是人类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个人才。据说爱因斯坦生前是个快音乐的人,他在钢琴,小提琴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研究者还说:爱因斯坦从喜欢的莫扎特,贝多芬的音乐中听到自然音乐规律的反应从而有了后来科学上的一系列不菲的成就。所以我们不可以小觑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三、结论
【关键词】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传承与保护
文化是政治经济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人类的发展与进步,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同时可以使更多的人从不同角度认识到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但是就目前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传承现状来讲,情况不是十分乐观,一些专业的音乐院校在课程的设置以及对传统音乐舞蹈的分析都不是十分透彻,所以,不断深入研究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的传承现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人们对其认识不足的问题,并通过分析当前的传承现状,总结出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未来的保护措施以及发展方向,进一步推动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保护传承工作的落实,一般来讲,传承是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展现其固有生命力的根本所在,所以,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的传承问题逐渐成为相关学者的关注重心和焦点。
一、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的传承现状
(一)传承主体。就目前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的传承主体来讲,主要涉及到个体行为保护与传承,民间团体行为保护与传承,以及政府行为的保护与传承。以下对不同传承主体的具体特点进行分析。
个体行为保护与传承的最大特点在于保护者主动并愿意将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的相关内容进行适当的收集和整理,并及时有效的传承给他人,简单来讲,个体行为保护传承带有一定的自发性,能够积极主动的将所了解和掌握的信息和文化通过自己的方式传承下去,以便更多的人了解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的文化精髓,目前,个体传承效果相对良好。
民间团体行为传承与保护主要是通过节日以及一些民俗活动组织歌舞演出,或者通过学术研讨会对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传承的相关内容进行研究和探析,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达斡尔族人们逐渐开始认识到本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同时随着政府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民间团体传承行为逐渐成为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传承的主流方式,并在不断发展中。
政府行为的传承与保护主要是指的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的传承,同时也包括一些专业院团、专业院校等对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的传承。个体、学校、政府三个保护主体大体上涵盖了自下而上的保护和传承主体,从总体上来讲,个体保护和传承相对随意,同时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民间机构相对稳定,保护和传承活动也相对规范,所以民间机构对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的传承作用相对较大,政府在传承与保护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过程中,应该积极发挥其主体地位,引导和组织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传承活动,使其认识到传承的重要性,进而起到最终的传承与保护作用。
(二)传承方式。就目前来讲,在传承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过程中,主要采取传统的传承方式和现代的传承方式,其实传统的传承方式主要是指通过口耳相传达到传承效果,如网上授课、传承人培训、文工团员的学艺其实都是传统传承的典型代表,通过口传心授、言传身教的方式对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进行传承,这种继承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缺少理论基础和原理讲解等,主要是通过反复的讲解和联系起到传承作用,方式方法相对直接,所以,传统的传承方式相对受欢迎,同时也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传承方式,效果相对明显,传统传承方式一直以来都广受推崇,且发展至今。
现代的传承方式主要指的是通过现代学校教育以及现代化产物对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进行传承的一种方式,众所周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多媒体技术日益发展,通过声音、图片、视频、动画方式使传播内容更加真实、生动,所以,现代化传承方式可以极大的带动人们对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的兴趣,并通过听觉、视觉最终实现对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的学习和传承。就目前现代传承方式的应用来讲,其应用范围还相对有限,同时在运用现代传承手段方面也相对薄弱。但是,随着现代化生活步伐的不断加快,现代传承方式也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可现代化的传承方式,并通过现代传承对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进行学习和理解,可见,现代传承在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传承过程中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二、对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传承状况的思考
(一)从传承的态势上看。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活动相对活跃,而且内容相对丰富多样,其传承方式和传承活动与日俱增,但是,另一方面,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也在迅速失传,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人们对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传承意识相对薄弱,与此同时,传承方法一成不变,此外,语言障碍也是导致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传承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基于此,我们不仅要清晰的认识到问题所在,同时还要在此基础上,提高青少年对本民族语言的认同感,使其自发的加入到学习和传承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的队列中,以此促进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的不断传承与发展。
(二)从传承渠道来看。随着人们生活的多元化发展,当代群众对于音乐舞蹈也呈现出多元化的需求,这使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传承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挑战,甚至使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传承困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传承工作的解体,随着个人、团体和政府等相关主体的不断努力,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传承工作也取得了相应的进展,激发民间传承活动的生命力,并在此基础上发挥文化馆、学校、政府等传承主体的作用,是实现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传承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要善于结合现代传承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多渠道、多手段的传承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
结语
众所周知,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作为一种文化形式,自身具有丰富多彩的民族元素,因此成为了一种特定的文化遗产,传承并发扬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对于进一步促进地区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研究和分析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传承不仅可以极大的带动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同时也有利于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建立在审美理想以及民族心理素质基础上,并成为当地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内容。随着当地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对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的传承也需要不断革新方式,不断成长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娜仁其木格.《达斡尔族传统民间舞蹈鲁日格勒传承现状》[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4,03:130-133.
[2]李秀明.《梅里斯达斡尔族传统音乐传承及学校教学的实践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2.
[3]张雪娟.《达斡尔民族文化传承及学校课程建设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