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药基础笔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绘画;艺术设计;素描;色彩
在19世纪末的欧洲大陆出现了“新艺术运动”,欧洲各国的艺术家都希望通过集体的力量去探索现代工艺设计的语言,19世纪的“国立包豪斯学院”,主要是培养于是艺术与科学相结合、实用与合理相共存的现代设计家,所以又被称为“现代设计家的摇篮”。
现在,各高校相继成立了设计学院等专门性的教学机构,把“设计学”逐渐从“美术学”中分离出来,但有些高校由于其自身的专业定位和办学方向各有不同,在对待绘画课教学的问题上,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解与偏见,如:重专业轻基础,认为有无绘画基础对设计影响不大,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弥补甚至可以完全替代绘画。由于这种片面的思想也使一些学生对绘画失去了兴趣和动力,这是一种错误的的思想倾向。
由于这一错误思想,违背了设计艺术性的这一原则,我们通过以下几点来阐述绘画基础教学在设计学科中的作用和特点:
一、绘画教学在设计课程中的重要性
在20世纪之前的漫长历史演进中,美术与设计长期以来被归于艺术创造的范畴之中。以绘画、建筑、雕塑和工艺美术为主体的视觉艺术统称为美术,绘画和手工艺这种传统意义上的设计之间的微妙关系始终贯穿于艺术发展的进程之中。
1.素描教学在艺术设计中的作用
素描是艺术创作和表达设计创意的一种绘画形式,体现了作者的设计思维、审美理念和艺术个性。素描与设计艺术关系密切,是艺术设计程序的一部分,是艺术设计中的重要环节,是艺术设计的基础。
设计与素描之间有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是设计程序的一部分。任何一件作品,它都是在两维空间向三维空间的转换才出现了作者预期的效果,作者再把自己的创作理念和艺术个性通过绘画基础造型来体现的,就是所谓的打草稿,都是用的素描的绘画形式表现的。所以作为基本功,素描是专业基础课的一部分,在这一过程中重点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对物象的认知和创造性思维意识。设计思维是通过素描的形式体现出来并存在于这一范畴之中,设计是作者对人文社会文化的提炼和艺术个性的思维理念创新的结果,同样,素描是记录设计创作构思的工具和手段。是作者使用的媒介,使用这个媒介几个优点:(1)是文字和其他方式无法代替的,它可以形象的把作者的构思意图活灵活现的表现出来;(2)具有备份的功能,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不断的修改和完善作品;(3)通过造型活动不断提高作者的设计知识和专业造型能力。
没有绘画基础何谈艺术设计,没有对美术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掌握,即使有自己的审美观和对艺术的独特见解也无法得以体现。素描是体现设计构想的基础,是艺术创作和原创设计的一种表现形式,体现设计者的创作思维和艺术特征。素描水平的高低影响艺术设计的品位。素描思维的训练,设计意识的培养,要遵循由简入繁、由单一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原则。在高考前,同学们的训练方式主要是进行大量的模拟。进入高等院校后就不能是简单的重复,大学里的知识是全新的,是以启发性、创作性的设计思维为主,并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思维理念和独特艺术设计风格。把个人的艺术修养,对设计产品的理解、判断融入到素描的创作中,更深刻地体现素描在艺术设计领域中的功能作用,这一训练具有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2.色彩教学在艺术设计课程中的重要性
设计者通过素描的形式把自己创作的构思表现出来,还需要用色彩去包装。这样就必须对色彩有很深刻的认识和强烈的感受。所以,色彩是学习艺术设计者的必修课,它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能力与创造能力,我们对学生色彩认识的培养必须注重以下几点:
(1)只用通过色彩训练才能把设计与艺术结合起来,这是将设计提升到艺术层面的不可缺少的训练过程与学习手段。
(2)对色彩的掌握是设计师运用色彩语言根据设计课题的不同自由表现其设计意念的基本能力。
(3)设计色彩训练要使学生对色彩的形成有深的了解,体会到不同光色对人们所产生的不同感受,认识人的感官与色彩的关系,认识作品与色彩的关系,设计作品必须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诱惑力。了解色彩的基本原理以及色彩塑造的科学理论与方法。
(4)设计色彩训练是使学生体验感性色彩,用“绘画色彩方法”来认识、感触色彩,并利用色彩知识与能力准确地描绘对象,学习掌握色彩规律,逐步从绘画的感性色彩研究的基础上,进入与设计活动相适应的,定量化、理性化的分析与实践上来。
(5)色彩具有符号的功能,训练设计色彩能使学生将最终从色彩符号出发,并深入理解。色彩符号不仅具有审美功能同时也具有以辨识、呈诉与驱动的实用功能。
艺术设计,不仅是一门艺术,更重要的是它的功能性和实用性,产品的质量固然重要,设计更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增强产品的外表视觉效果,利用色彩渲染产品使其更具有诱惑力和感召力。因为人们在感受空间环境的时候,对色彩很敏感,色彩的魅力举足轻重,影响着人们的视觉感受,轻柔的色彩墙饰,能给人舒适感、完全感和美感。
二、绘画与设计的关联性
作为艺术设计和绘画同样是视觉艺术的一个部分,艺术设计是绘画艺术的一个分支,源于绘画。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社会的需求,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当前的社会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艺术设计应运而生,它满足和完善了人们的生活。只是随着分工的细致和学科教育专业性的划分,形成了两种学科专业。绘画艺术活动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基础,它对提高审美判断能力及审美创造能力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艺术设计形式语言以及实践活动的都是通过绘画艺术来指导的,它丰富了设计的艺术性
关键词 技术性贸易壁垒 药品出口 引力模型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09-0057-04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the US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on China’s export of pharmaceutical products
WANG Man, XIONG Yao, YU Zheng*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Pharmaceutical Business,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1198,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gravity mode, the impact of US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on China’s export of pharmaceutical products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US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in pharmaceutical products had hindered China’s export to the US. Some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to across the barriers.
KEY WORDS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pharmaceutical products; gravity mode
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简称TBT),又称技术壁垒,是指各国在进行贸易进口管制时实施的技术标准、法律法规、合格评定程序、检验检疫制度等技术性贸易措施给国际贸易造成的障碍,最终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1]。WTO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文件有两个,分别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TBT协定)和《实施卫生与动植物卫生措施协定》(SPS协定),于1995年1月1日WTO正式成立起开始执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关税壁垒的作用逐步弱化,而技术贸易壁垒则以其广泛的适用性成为目前国际贸易中最为隐蔽和最难对付的非关税壁垒。
国内有关技术贸易壁垒与药品出口关系的研究多集中在中药领域,内容也不外乎技术贸易壁垒的特征、表现形式,对药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方法也以经验和理论为主,缺少数据支撑。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解释双边贸易流量问题的经典模型――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定量分析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药品出口到美国的影响程度,以期为政府制定政策及解决贸易争端提供参考。
1 我国药品对美国出口现状
美国是我国医药保健产品出口的最大单一市场,约占我国医药保健产品出口总金额的20%。2001-2011年间,我国对美国药品的出口总体处于上升趋势,但增长表现出很强的波动性。2008年的增长率高达63%,而此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对美药品出口的增长显著放缓,并在2011年出现了负增长。
美国是世界上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最主要的国家之一,有完善的医药行业法律和标准体系,专利保护制度严密,市场准入门槛高,即便中国药品获得相关认证后得以出口,美国仍会对出口商品进行检查,对不符合相关要求的中国商品进行扣留。截至到2010年12月31日,共扣留中国商品1 991件次,其中药品291件,占总数的15%,大量的药品扣留无疑给中国药品出口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2 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分析中的应用
技术性贸易壁垒曾被经济学家们描述为“最难定量化的非关税壁垒之一”[2]。一直以来,经济学家都试图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市场均衡、贸易流量、经济效率和消费者及生产者福利进行定量化估计,但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完整地、清晰地衡量出技术性贸易壁垒在经济、贸易和福利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国际上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价格楔法、基于调查研究的方法、引力模型法和局部均衡分析法等,其中运用引力模型和计量经济学方法来研究标准对贸易的影响是目前TBT测度技术中相对来说最为客观、最有启发性,也是最有拓展潜力的一个方向[3]。
引力模型最早是由Tinbergen和Poyhonen提出的实证经验模型,模型指出两国间的贸易与两国各自的经济规模成正比,与两国之间的距离成反比,形式上与牛顿万有引力公式相近,因此被称为传统引力模型。引力模型的简化形式为:
Eij=AXiYj/Dij ①
式①中,A为常数,Xi和Yj分别为两国或地区的经济规模,Eij为i国(或地区)从j国(或地区)的进口额,Dij为两国(或地区)的距离或两国(或地区)的港口距离。对①式两边取对数得到:
ln Eij=α0+α1lnXiYj+α2lnDij+εij ②
式②中,a0、a1与a2为回归系数,εij为随机扰动项。
为了更好地解释贸易之间的流动情况,后续研究者把政策变量(如关税)、规模变量(如人口)、货币及价格变量(如共同货币、汇率)等各种可能对贸易产生影响的变量加入模型中,提高引力模型的解释力[4]。
3 中国药品出口到美国引力模型的构建
本文借鉴国内外应用贸易引力模型研究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构建中国药品出口到美国的贸易引力模型。采用以下几个解释变量:
1)中国医药工业总产值(CGDP)和美国药品市场规模(UGDP)
在传统的引力模型中,经常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GDP表示其经济规模,在行业贸易中,则应采用该行业的GDP来表示其经济规模。本文中分别采用2001-2010年中国医药工业总产值和美国药品市场规模来表示两国药品市场的规模,反映了中国和美国药品市场的规模和发展水平,数值越大越有利于中国对美药品的出口(数据来源:分别为中国医药统计年鉴和网络)。
2)技术贸易壁垒通报数(TBT)
TBT和(或)SPS的通报数量代表了各个国家的技术法规和标准的实施情况,以及对其他国家产品的限制情况。尽管通报最后不一定能够转化为技术性贸易壁垒,但是通报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该国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意愿和状况[5],通报数增加,会增加中国药品的生产成本和出口成本,进而限制出口。本文研究中国药品的出口,因此选择ICS分类为医药卫生技术的TBT通报数与SPS的通报数之和作为衡量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量化指标(数据来源:中国技术性贸易措施)。
3)美元对人民币汇率(rate)
汇率的变动会引起进出口产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对一国的出口贸易产生影响。一般来说,如果人民币升值,则以美元表示的出口药品的相对价格上升,这将削弱我国药品的价格优势,进而影响其国际竞争力,减少出口。反之,若人民币贬值,则会促进中国药品的出口。
4)距离常量
由于本文以单一国家(美国)为研究对象,故一般引力模型中的相对距离在这里就变为一个固定值,笔者将其合并在常数项里,不作解释变量考虑。
综上,本文构建引力模型的方程如下:
ln EXt =α0+α1lnCGDPt+α2lnUGDPt+α3lnTBTt+α4lnratet+εij
其中因变量EXt,是t时期内我国对美国的药品出口额(数据来源: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a0为方程的截距,代表距离效应、时间效应以及一些对两国贸易量有影响但又不可观测的因素效应;a1、a2、a3、a4为各自变量的系数;εij为残差项,设定其服从正态分布。
4 回归结果与分析
将收集到的数据取对数后代入构建的引力模型中,用“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SPSS)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根据所得结果,将所有变量引入方程进行回归分析,拟合系数、F检验均通过,但是所有变量的回归系数均未通过t检验(P>0.05),说明这些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能力不显著,因此需要进行自变量的选择。
接下来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回归结果如下(表1~表3)。
从以上的输出结果中,可以发现:在回归过程中,自变量CGDP和TBT依次被首先选入模型并保留在模型中,而自变量UGDP和RATE则被排除在外,最终建立的模型为:
ln EXt =13.355+1.057lnCGDPt+0.104lnTBTt
经验证,此回归模型的各项检验通过,显著性强(P>0.05),可用此模型进行预测。
5 结论和对策
5.1 结论
通过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 2001-2010年间,中国的医药工业总产值对中国对美药品出口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中国的GDP每增长1%,药品出口量就增加1.057%。而美国药品领域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则对中国药品的出口有阻碍作用,技术性贸易壁垒每增加1%,中国对美的药品出口就下降0.104%。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在很多情况下是通过其他形式存在的,因此,其间接的贸易效应可能远远大于其直接的贸易效应[5]。
2) 模型中美国的药品市场规模最不显著,是第一个被剔除的变量,分析原因可能为中国的药品出口仅占美国药品总进口的1%左右,导致美国药品市场规模的变化对中国对美药品出口不显著。
3) 解释变量中rate也处于相对不显著的状态,原因可能是该变量与其他变量的相关系数比较高,显著性不如其他变量,导致其被掩盖并被剔除。但从第1次回归的结果来看,回归系数是正值,表明汇率降低(人民币升值)不利于中国药品的出口,与基本的经济规律不矛盾。
5.2 对策
贸易引力模型为解释国际贸易流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框架,在这一框架下,我们以对美出口为例,分析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药品出口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美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的药品出口有阻碍作用,跨越美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是扩大中国医药产品出口的必由之路。那么我们应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积极参加产品和体系认证,促进国内药品管理体系国际化。药品行业是一个高度管制的行业,可以说,获得相应的产品和体系认证是中国药品进入国际市场的第一步。中国的药品管理体系与西方差别较大,且明显低于国际标准。这是基于中国药企现状的一个必然选择,但是,对医药出口企业来讲,却要熟悉两种注册体系和管理制度,增加了产品的出口成本,削弱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因此,我们要在加快国际认证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借鉴国际先进的药品管理经验,促进药品管理体系国际化。
2)以国际现有标准为基础,加快制定国家技术标准。近年来,我国已经在药品标准的制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新版GMP的实施、2010版《药典》的修订以及《制药工业水污染物物排放标准》的强制实施,但同时应注意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的接轨,并指导医药企业申报相关认证。另外,应积极建立与国外权威机构认证的互认机制,赢得快速进入对方市场的先机。
3)建立TBT预警机制。国外经常对技术法规和标准进行修订,而且相当多的药品出口企业认为所遭遇的壁垒源于“信息壁垒”,对外国的技术规定不了解[6]。目前中国技术性贸易措施网是中国企业了解国内外TBT最新动态最直接的渠道,各地政府也已经有针对性地建立TBT信息数据库,如厦门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网。此外,在国内还应充分发挥医药行业协会的作用,构筑更有针对性的多层次、立体的医药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预警监测系统。
参考文献
[1] 高文书. 贸易技术壁垒经济分析[J]. 财贸经济, 2003, 24(9): 58-63.
[2] 向锐. 技术性贸易壁垒(TBT)对中国汽车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四川: 西南财经大学, 2010: 37.
[3] 李光德. 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研究评述[J]. 经济学研究, 2010, 8(5): 44-49.
[4] 谷克鉴. 国际经济学对引力模型的开发和应用[J]. 世界经济, 2001, 23(2): 14-25.
[5] 孙东升, 周锦秀, 杨秀平. 我国农产品出口日本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研究[J]. 农业技术经济, 2005, 24(5): 6-12.
关键词:人才培养;成长规律;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C961;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5-0084-02
中医药高等教育具有一个极其鲜明的特征:以现代高等教育的形式,实现具有深厚东方文化属性的中医药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这种表面上看似矛盾的形式与内涵,造成了中医药高等教育自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争论和变革。随着50多年的发展壮大,中医药高等教育已经完成了它的规模发展,正在转向核心实力增强的重要发展阶段。
北京中医药大学以院校模式与传统模式相结合的新型中医人才培养实验班为切入点,以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为核心,经历了一个认识逐步深化、思想逐渐解放、视野不断拓宽、思路日趋清晰的过程,从国家教育部质量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出发,不断进行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
一、改革的思路与必要条件
1. 改革的思路
几千年来,中医药人才培养主要是以师承教育为主。历代名医大家的非凡成就说明了传统师承教育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不可否认,中医院校教育的诞生,使得在建国之初奄奄一息的中医药行业得以快速发展壮大。50多年来的发展,中医药教育建立了多形式、多层次、多专业的教育体系,实现了由传统教育方式向现代教育方式的转变。但是,院校教育存在着它本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培养的中医人才个性不够突出,对中医药的精髓“继承不够”故而使得“发扬不足”。如何解决这一使中医药高等教育裹足不前的难题呢?笔者的思路是构建一个“院校与传统模式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寻求一种更符合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又符合现代教育模式的新途径。
2. 改革的必要条件
中医临床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早临床、多临床来实现,但是中医文化素质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培养或造就的,它需要一种环境一种氛围的熏陶。在现有情况下要达到我们的培养目标,必须寻求一个最佳的契合点。那就是通过自主招生招收那些具有中医药背景,并对中医药事业具有一定热情的青年,通过院校教育以及师承、家传的培养,打造更具中医特色的人才。家传为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搭建了一个极佳的平台。由此,笔者提出了以“中医文化素质”和“中医临床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院校――师承――家传”相结合的新型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立足于中医固有的特性,融合中医传统师承教育和家传教育的优点来探索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之路。
要实现以上的想法,需要政策和资源上的条件支持。北京中医药大学于2005年获得教育部批准,成为唯一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中医药院校;2007年组建了中医教改实验班,并获得教育部质量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立项项目;此外还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北京市教改项目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的支持。这些社会资源和政策的支持,为我校中医药人才培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
二、改革的实践
1. 院校模式与传统模式的有机融合
具体方案是,以现行中医学专业(五年制)教学计划为基础,以加强中医人文素质和注重中医临床能力培养为宗旨,采取院校教育、师承教育相结合的形式,充分利用家庭中医教育资源,进行中医教育教学改革尝试。“院校――师承――家传”培养模式的特色体现为“3个结合”。
(1)传统文化素质与专业素质相结合。即在学生基本素质与知识结构方面提出新要求。在强调现代中医药人才专业素质水平的同时,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培养的不仅仅是一个中医职业人,更是一个中国传统医学、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者。通过强化传统文化的作用和影响,赋予学生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学习继承中医精髓的能力。
(2)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即对学生培养模式进行创新。采用两条主线贯穿培养过程:一方面充分发挥院校教育的优势,把代表中医集体智慧的共性的知识,通过现代教育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利用假期或业余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家庭中医背景优势和学校中医专家的优势,吸取师承教育的精髓,把现有民间及院校的名老中医的个人智慧,通过传统的跟师临诊、言传身教的方法传承。做到既有共性要求又最大限度地鼓励个性发展。
(3)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即对学生能力要求更加全面和严格。加大学生临床见习、实习的比例,通过学校统一安排的“校内导师”(主要指在医院临床实习阶段)和“校外导师”分别指导两个途径,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要求学生不但要精通理论更能够灵活运用。
为了保证达到预期的目的,我校在中医教改实验班的管理制度、组织协调等方面也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专门制订了《教育部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中医教改实验班管理手册》,对学生院校教育部分、师承教育部分的学习都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并给予相应的学分;建立了淘汰和奖励机制,比如受到学校各种处分等就转出教改实验班,在正式出版刊物上发表文章学校予以报销版面费等;组建了由资深中医教育专家组成的教改班“顾问导师组”,分别负责学生国学和中医经典方面的培养和具体指导;专门印制《学习笔记》和《病案记录》,记录学生学习中医经典或国学内容以及临床跟师学习典型性病案和个人体会等等。这些机制有力地保障了学生的培养质量。
笔者针对实验班与普通五年制进行了学习成绩的统计分析,发现两者无显著差异,但在中医思维和临床能力方面实验班明显强于普通班。临床带教老师们也反应,实验班学生在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方面可以达到普通五年制高一年级学生的水平,对于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实验班同学在我校举办的基本功大赛中也有突出的表现。
2. 变知识灌注为思维训练的课程体系改革
随着项目的不断开展,笔者对中医人才成长的规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中医学专业有其自身的特点,知识结构更强调构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把根基建立在西方文化基础上是不牢固的。而西医学科属于自然科学学科,以数理化为学科基础,二级分科明显、体系清楚,它的课程体系因而十分完备和清晰,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构成,对于经过10余年现代基础教育的高中生来说,接受起来十分自然和顺畅。中医相比于西医,是一门更加综合的学科,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具有明显的自然科学与人文文化双重内涵,其根源是中国的古代哲学、天文学、儒学、道学等。而现有的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这部分基础课程缺失,这与我国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建立的知识体系相比具有相当大的异质性。由此,笔者提出了对中医药院校课程体系的改革。
改革以课程整合为核心,从中医人才所需知识结构出发,借助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建构更加科学严谨、更符合中医人才成长需要的课程体系平台。新的课程体系以中医辨证思维培养为主线,将古代汉语、中国古代哲学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导论、中外医学史四门基础课程纳入必修课程,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和中医思维的训练。把传统的中医基础、中诊、中药、方剂中的基础理论部分或总论部分融合形成中医基础学;以中医病、证为纲,融合中诊、中药、方剂的各论部分形成中医辨证论治学基础;加强中医经典学习,增加医学流派和中医理论发展过程的学习,形成比较完整的中医专业基础课程体系。明确专业课即是中医临床各课程,以中医内科学为主线,系统学习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与方法,同时从临床实际出发,学习其他临床课程,重点加强基本技能训练,设置中医基本技能训练与中医临床思维训练(Ⅰ、Ⅱ)课程。中医基本技能训练共200学时,将中医基础学、中医辨证论治学基础、中药学、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课程的课间见习等有效整合,分学期、分重点开展实训。培养学生的中医学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了解和熟悉中医临床诊察疾病的方法和辨证论治的程序,了解和熟悉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一般规律,积累一定的临床感性认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中医临床奠定基础。中医临床思维训练Ⅰ通过对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名老中医经验的讲授及临床特色技能的训练,增强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提高中医临床水平。中医临床思维训练Ⅱ则是以问题为引导进行临床课程整合,通过病证结合,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整合能力,提高临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将课堂所学内容能与临床实践很好地结合,提高学生整体诊治疾病的能力。由此建立中医学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紧密衔接、连贯有序的新的课程体系。
3. 培养的前移和拔尖人才的打造
在多年的改革实践中,笔者愈发感觉到,如果能将中医药文化基础课程前移至高中阶段,不仅能提高我国中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还能培养一批具有中医潜质、将来能进一步学习中医的苗子。北京宏志中学是“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试点单位,利用政策的优势我校与之联合开办了中医“杏林班”。在高中课程中利用2年时间开设4门中医药文化基础课程。分别是中国古代哲学基础、国学导论、中国传统文化导论和中医药学知识概论。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奠定学习中医专业课程的传统文化基础,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况、增加感性认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习中医的悟性。
与此同时,高水平拔尖人才的培养也逐渐进入笔者研究的视野。院校培养中医人才,究竟多长时间最合适,其中临床实习又应该占多大比例,这些问题一直在困扰着中医教育工作者。一直以来,中医长学制教育只有七年制1种形式,且只限于中医学1个专业,却既承担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的任务,又承担着培养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任务,这样的目标给硕士学位定位的七年制中医教育带来了过重的负担,反而达不到长学制教育所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
为此,笔者提出在缩减七年制招生规模的基础上,开办九年制岐黄国医实验班。该班采取本科5年与直接攻博4年相结合的模式:前5年按本科教学计划进行培养,在第4学年末进行分流考核。考核合格者采取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方式,按临床专业博士学位并结合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计划进行培养,达到培养要求者,毕业时授予医学学士学位和临床医学博士学位。为达到培养目标,学校为本班学生每人配备1名知名教授作为导师,全程实行名师+名医培养法,选择最优秀的教师授课,跟最有名的医师随诊学习。
三、改革的体会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优秀人才的培养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尤其是中医人才的培养,更具有厚积而薄发的特点。中医人才培养改革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一路走来,我们的改革创新贯穿了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从一期改革院校模式与传统模式的融合,到二期改革课程体系的重构和教材建设,再到三期改革把培养过程向纵深延伸,我们始终都坚持着一个根本原则毫不动摇――那就是人才培养必须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的规律。在这一正确思想指导下,我们的改革创新进行得比较顺利,也取得了一点成绩。尽管道路并不平坦,甚至充满坎坷和挫折,但是笔者相信,随着全国中医高等院校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医药人才培养必将硕果纷呈,中医药高等教育必将续写辉煌。
参考文献:
[1]杨东方,王育林,马燕冬,等.浅谈中医教改实验班国学素质培养设计[J].中医教育,2009(28).
1读经典夯实基础
从古到今,没有一个成功的医家不熟读经典的。因此,要培养中医人才,必须要求他们在读经典上下功夫。首先要精读《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医学家曾形象地把中医学比作一棵大树,四大经典著作则是树根(本),其余各科及各家学说才是树干和树冠,可见四大经典的重要。我认为要想在中医学上有所建树,必须熟读经典著作。但中医典籍浩如烟海,内容广博,医论精深,要真正学好,并非易事,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终生奋斗的决心。我们的先贤曾说,“志不坚,智不达”,就是志气不坚定,则智不达。勤能补拙,业精于勤。“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只有勤奋刻苦,不怕困难,才能取得成效。我院的名老中医汪从献享誉周边县市,每天找他看病的不低于80人次,全使用中药或中成药,疗效显著。尽管如此,他多年来始终坚持一点,就是无论工作再忙,每年都抽出两个月的时间潜心学习中医精典,结合疑难病例撰写读书笔记,目前已撰写了十几万字的读书笔记。正因为如此,他的医术才达到出类拔萃的地步,被我们当地群众称为“活神仙”。
2拜名师获得捷径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有众多的学派、模糊的定性定量、独特的诊治方法。每一位老中医,通过几十年的实践积累,都各有独到的经验,这些活的经验是很宝贵的,他们的指点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古代的许多名医,如张仲景、孙思邈等大家,他们都有师承的记载。清代名医叶天士,先后拜过17个老师,终于能成为清代的一代大医。拜名师是迅速成为名中医的捷径。在国家大力倡导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今天,我认为尤其需要跟师学习,学习他们的临床经验,怎样看病,怎样处理疾病的一些方法和技巧,这如同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很快使医术得到很大提高。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都是离不开继承和创新两个方面的。有继承才有创新,要创新就必须很好的继承。过去培养中医都是师带徒,一个一个的带出来。现在的硕士生、博士生,我认为也是师带徒。我院现有的名中医都是名师带出来的,如中医骨伤科主任医师张连友,师承享誉皖地区的“张半仙”——张仲田;李成才师承名中医滑修身;韩雅师承中医妇科名医韩允龄等。当然,拜名医要像到庙里拜菩萨一样,很虔诚的、尊敬的心态去拜师,潜心学习,脚踏实地,谦虚诚实,这样才能学好中医。
[关键词] 中医;古籍;图像;数据库;系统平台
[中图分类号] R-0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5(b)-0123-02
本研究中所谓中医古籍图像,是指中医古籍文献中所刊载的各类插图而言。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中医古籍图像是中医学知识除文字外表述的重要补充,也是中医学知识最为直观、形象的表达。然而当前鲜见有关于中医图像的成规模、系统性研究,在中医古籍数字化建设中,也未曾将图像作为单独的研究课题。2011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第三批自主选题团队项目——“中医古籍图像分类整理研究”课题(ZZ03076),首次对中医古籍图像资源进行了系统的调研,并搜集到大量的图片资料[1],由此中医医史文献研究者第一次全面而系统的掌握了如此海量的图像资源,这确为一件幸事。
然而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文献学和史学的方法对数量如此众多的图像进行整理研究,单凭人工的方法就已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数据库技术,实现对古籍图像的管理,并利用知识管理的理论方法,对图像资源进行标引,将大大提高古籍图像研究的深度,并对从整体上把握图像的分类具有很好的规范作用。本研究拟探讨一个集中医古籍图像管理与应用功能为一体的数据平台的构建方案。
1 系统设计
中医古籍图像数据平台拟采用多层化、模块化和组件化的理念进行架构设计,构建一个分布式应用、集中式管理的WEB应用系统平台。该系统分为:数据资源层、加工管理层、查询应用层。
1.1 数据资源层
包括中医古籍图像、索引和系统3个数据库。中医古籍图像数据库:存储中医古籍图像文件及其标引信息。索引数据库:存储中医古籍图像数据库中的索引信息,为高速查询检索提供数据层支持。系统数据库:存储用户信息和用户产生的各类数据等。
1.2 加工管理层
包括图像信息著录、图像主题标引和用户管理、内容管理4个功能模块。图像信息著录:为数据加工人员提供对古籍图像的外部信息进行著录、修改、审核的平台;图像主题标引:为图像研究人员提供对图像内容进行主题以及关系标引的平台;用户管理:为管理员提供管理用户和用户权限的工具;内容管理:为管理员提供审核、删除各类用户在评注、交流、通讯过程中所产生相关内容的工具。
1.3 查询应用层
包括检索查询、评注交流、统计报表、图像网络4个功能模块。检索查询:向用户提供图像查询和输出功能;评注交流:为用户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统计报表:为研究人员提供查询结果统计报表及多种统计图示生成的功能。图像网络:为研究人员提供动态图像关系网络展示功能。
2 系统功能
2.1 加工管理功能
2.1.1 图像信息著录 数据加工人员首先将经过裁切、正畸、除污等技术处理过的图像文件上传进本系统,然后以张为单位,分别对图像的各项外部信息进行著录。
2.1.2 图像主题标引 图像研究人员可对图像的分类、关系、主题等内容信息进行标引。①分类标引:按照多种分类体系,对每张图像进行多重标引;②关联标引:根据构建图像网络的需要,对图像间的等同、版本、组图、衍化等关系进行标引;③主题标引:以《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2]作为工具,对图像所反映的内容主题进行标引。
2.1.3 用户管理 管理员可对在系统中工作或使用者,赋予不同的角色类型,并对用户的权限进行管理。
2.1.4 内容管理 管理员可对系统中各类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诸如留言、评注、笔记、通讯等各类信息进行审核管理。
2.2 查询应用功能
2.2.1 检索查询 系统向用户提供简单查询、组合查询、关联查询3种方式。①简单查询:用户可以通过输入单一的图像信息或主题词作为条件,检索相应的图像;②组合查询:用户可以通过输入组合的图像信息或主题词作为条件,检索相应的图像;③关联查询:用户可以一张图像作为中心,检索与其相关的其他图像。以上查询结果,均可按照年代、作者、主题等条件进行排序。
2.2.2 评注交流 为用户提供对古籍图像进行笔记、批注的功能;为加工人员及科研人员提供一个问题交流、讨论、反馈的机制;提供加工管理层与查询应用层之间用户间点对点的通讯功能。目的是为用户搭建一个科研学习的虚拟平台。
2.2.3 统计报表 按照年代、作者、类型、刊刻单位、版本、流传等条件统计分析图像数目,生成报表或其他图示形式。
2.2.4 图像网络 按照图像间的关联,生成图像网络。以展示图像的主题关系以及流传谱系。
3 系统实现
系统功能实现的基础为中医古籍图像数据库,以下简要介绍一下数据库主要表的结构(图2)。
3.1 图像表
①图像编码(主键):识别图像的标识。②图名:图像的名称,原有图名的沿用原图名;原没有图名的可自拟图名,也可为空。③出处(外键):古籍图像所出自的古籍及其版本。④特征:图像诸如彩图、墨图、雕版、手绘等形态特征。⑤分类:图像的分类号。⑥关联:图像相关的其他图像的编码。⑦主题词:描述图像内容的主题词,域值为《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⑧有无图像:布尔值。⑨图像文件:链接图像的文件。⑩备注:关于图像其他信息的备注说明。
3.2 书目表
①古籍编码(主键):识别古籍的标识。②书名:古籍的正题名,以《中国中医古籍总目》[3]的题名著录作为主要参考。③版本:古籍的版本,以《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的版本著录作为主要参考。④总目号:古籍在《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中的编号。⑤主要责任者:古籍的编者、著者等。⑥次要责任者:古籍的校注者、增补者等。⑦成书时间:古籍成书的时间。⑧刊刻时间:版本刊刻的时间。⑨内容提要:对古籍作者、成书、版本、主要内容等的概括性介绍。⑩载图数:古籍所刊载的图像数量。馆藏单位(外键):古籍的馆藏单位。借阅号:一般为馆藏单位为古籍编制的财产号。
3.3 馆藏单位表
①馆藏单位编码(主键):识别馆藏单位的标识,以《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的馆藏地代码为参照。②馆藏单位名称:馆藏单位的名称。③地址:馆藏单位的地址。④联系人:古籍借阅联系人的姓名。⑤联系方式:古籍借阅联系人的联系方式。
4 相关基础研究
中医古籍图像数据平台的构建,技术实现仅是其中一方面的工作,关于中医古籍图像的分类研究,分类体系的建立以及主题标引的规范,才是研究的难点和重点之所在。系统功能研究成果的水平,主要取决于以上基础性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
“中医古籍图像分类整理研究”课题先期取得的成果,为图像系统性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和指导作用,希望以此平台的构建为契机,整合起分散于全国的人力、智力和古籍图像资源,为中医古籍图像的进一步深入、系统、可持续的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秦秋.我国首次开展中医古籍图像研究[N].中国中医药报,2011-12-16(001).
[2] 吴兰成.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M].3版.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8.
【关键词】 免疫学;中医教学
免疫学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它的研究深入到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在临床应用与疾病诊断防治中的价值日益凸显,极大地促进对免疫相关疾病发病机制的认识和治疗手段的研发,同时带动了应用研究与生物技术产业化进程[1]。因此,掌握免疫学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对于现代医学生今后从事临床或科研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中医院校普遍免疫学课程学时较少,学生西医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中医院校学生专业特点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 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中医药与免疫关系密切,中医的一些重要理论与现代免疫学的基础理论有着密切联系,而现代免疫学在阐明中医药的作用机制以及促进中医药的发展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2]。目前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针对七年制中西医结合、五年制中医学、五年制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开设的免疫学为必修考查课,课时为25学时,相对西医院校少。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反映免疫学的研究进展,又要突出中医特色,按照集体备课制定的教学大纲,主要讲授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包括导论、免疫识别的分子基础、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机体免疫应答的过程等。在导论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回顾免疫学悠久的历史。免疫学与中医关系密切,早在公元16世纪,我国就利用人痘苗防治天花,为后人发明牛痘苗和减毒活疫苗提供了宝贵经验。在介绍免疫识别的分子基础时,突出了免疫学基础知识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目前,许多传染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的诊断都是利用了免疫学的实验技术。在讲授免疫细胞和免疫应答时,课堂提及了Treg细胞是效应性T细胞的一个亚群,进一步补充了Treg细胞在疾病发病机制、治疗和预后的最新进展,尤其是传统中药有效成分毛萼乙素对这群细胞的调节作用。这样,在授课的过程中根据中医院校学生的专业特点,在讲解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同时,结合学科研究进展和中医药知识介绍免疫学在医学中的应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本门课程的重视,为学生今后从事相关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2 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课堂教学老师讲多少,学生就学多少,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学生往往“课上抄笔记,课后背笔记”,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本校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如在讲免疫应答的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时,便结合学生亲身经历的乙型肝炎疫苗接种为什么要注射三针为例,来引导他们思考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的规律及特点,从而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走上讲台针对一些研究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给予讲评,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比如在介绍T细胞活化双信号模型,让学生思考这一原理在肿瘤免疫治疗和减轻移植排斥反应中可以有怎样的应用,并围绕这一问题进行分组讨论,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树立了相互合作的团队意识。
3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免疫学一直是学生感到吃力的一门课,其研究的对象大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分子,各种免疫分子之间又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和调控网络,名词与英文缩略语繁多,内容抽象,难懂难记。利用网络资源下载一些典型的、生动的图片、视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比如: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功能,如果用flash演示,就能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免疫球蛋白如何通过Fab段与抗原结合,又如何通过Fc段与自然杀伤(NK)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促进NK细胞活化进而发挥细胞毒作用。动画省去了教师冗长的说理,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还使抽象的知识形象生动。
4 结合实验、科研讲解
中医院校免疫学学时较少,实验课相对更少。为了让学生利用有限的实验课时学到更多的知识,在实验课上,除了对实验目的、原理、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进行讲解和示范以外,还强调了该实验在基础和临床中的应用并突出其医学意义。比如结合实验课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单向免疫扩散来讲述抗原抗体的沉淀反应,这一方法常用于定量测定IgG、IgA、IgM和C3等血清蛋白,让学生充分理解沉淀反应的原理及应用。
在上好理论与实验课的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免疫学知识和技术进展迅速,通过查阅文献、参与课题设计等可以让学生了解免疫学的最新进展,也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应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把教研室目前的主攻研究方向、中医药与免疫和自己的研究课题以及相关学术会议的信息介绍给学生。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建议他们成立科研小组,带领他们进入实验室参与到科研工作中来,这将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初步形成,为毕业后开展创新性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5 加强教学检查:课后作业、期末考试与综述报告相结合
平时经常性地随堂提问,及时进行信息反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以适当调整教学进度与方法。采用几种方式相结合的手段检查学习情况。布置一些探究性作业,比如:“病毒感染后,免疫系统的整个防御过程是如何进行的”,题目综合性强,很难在书上找到现成答案,必须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完成,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免疫学进展迅速,为了紧跟学科发展,并让学生对本领域的发展和研究现状进行深入了解,本组织了综述报告的撰写,比如 :“中西医结合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治研究进展”,然后进行交流的方式。培养了学生文献检索的能力,开阔视野。期末考试全面考查综合学习情况。
对于免疫学发展中最新研究成果以课堂介绍、学生查阅文献进行书面综述、交流或讨论等多途径补充到教学内容中,使学生们在扩大知识面的同时,进行了自学、交流和文献综合与写作的训练。
总之,结合中医院校学生专业特点并联系临床及科研实践讲授免疫学,并通过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知识的传授与应用结合起来, 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学生对教学效果普遍反映较好,而且有学生在进入重点西医院校或海外知名高校进一步深造后碰到相关问题仍愿意回头请教,建立了亦师亦友的良好合作关系。
参 考 文 献
30年前,“湖湘中医眼科名家”项目启动,凝聚了近代湖南中医眼科学术精华的传承画卷逐渐清晰地呈现于世,开国内对特定时间段、特定地域的专科名医群进行系统研究之先河;30年后,收获的喜悦化为继续前行的动力,让“湖南中医眼科名家”项目模式辐射至全国,让我国中医药事业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成为项目团队新的奋斗目标。 以名医之道泽被后人
在国内中医学界,眼科“湘军”可谓赫赫有名,一大批艺精心诚的名医专家在业内和患者中享有盛誉。但在我国中医行业上千年的发展史中,拜师学艺、口传身授是主要的传承方式,许多古法古方更是家系独传、传内不传外。这种相对封闭的传承方式让许多精妙的诊疗方法濒临失传。再加上有些眼科专家已经作古,或是年事已高,抢救他们的学术思想和宝贵的临床诊疗经验已是迫在眉睫。
“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老祖宗和前辈们留下的宝藏就此消亡,保护它、传承它、推广它,提高年轻中医眼科医生的诊疗水平,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项目组成员、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党委副书记秦裕辉说,这是“湖湘中医眼科名家”项目开始的初衷,也是湖南中医眼科学界的共同目标。
早在20世纪80年代,湖南省相关部门、湖南中医眼科学会便已经有意识地开展“湖湘中医眼科名家”项目的研究,当时还是“愣头青”的彭清华和秦裕辉及其团队便开始收集整理湖南十位眼科名老中医的医案及经验方,并对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进行提炼、归纳和总结。这十位专家分别是毕人俊、文日新、刘佛刚、李熊飞、张怀安、刘大松、肖国士、李传课、魏湘铭、谢康明。“老中医们的子女和学生是收集素材、整理资料的主力军,而仍然健在的专家们更是不辞辛苦,亲自动笔,令人感佩。”彭清华说。
“我父亲在世时,最惦记的就是将毕生行医经验整理成册,以示后人。”名医张怀安之子、“湖湘中医眼科名家”项目组成员、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主任医师张健教授在完成了父亲的学术思想整理工作后,曾动情地说:“父亲在天有灵,看到自己的愿望成真,想必也会感到欣慰!”
资料收集整理工作看似简单实则不易。以张健为例,一周要看五天半门诊,一天约诊疗40位患者,下班回家后已是疲惫不堪。“整理工作只能熬夜完成,那时电脑还用得不利索,打字速度也挺慢,但我甘之如饴。”张健说得轻描淡写,但实际上,老专家们留下的文字材料有限且并不系统,想要从中提炼出精华,付出的心血可想而知。不过,张健认为,倘若既能完成父亲遗愿,又能为后人造福,自己再辛苦也值得。他用五个月时间,完成了7万余字的张怀安主要学术思想及临床诊疗经验的撰写工作。
“还有一些老中医开始此项工作时已年近80,其早年跟师的弟子大多也年事渐高,他们提供的许多素材在术语使用上惯用别名,文字运用与出版要求也有差距。”彭清华说,项目组在收到这些素材后,对其进行规范、编辑及验证的难度不小。
自20世纪80年代起至90年代末,项目组花了近20年时间,整理总结散落于各流派的学术精华,整理名老中医经验方近200个。自2000年后的十余年时间里,以眼科名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为核心的,诸如《中医眼科名家十讲》、《眼科病名家医案・妙方解析》等18部学术著作陆续出版,总发行量达30余万册。 杏林春暖薪火相传
中医之传承,一为望闻问切、辨证施治的医学理论和治病之道,二为静心观性、返观内求的内证实践和修持方法,三为仁心仁术、济众博施的医德医风。在“湖湘中医眼科名家”项目中,最大的特点就是传承。
在十大名医中,肖国士师从毕人俊,张怀安师从文日新,李传课师从刘佛刚;而在项目组成员中,彭清华是李传课的弟子,秦裕辉曾师从刘大松、李传课、肖国士、魏湘铭四位名医,张健接过张怀安的衣钵,文志军则是文日新的学术经验继承人。“源远流长的师徒传承,让湖南中医眼科名医辈出,综合实力可排进全国前三。”秦裕辉自豪地说。
然而,即便如此,要真正做好传承并非易事。“一方面,古代中医的许多宝贵经验是以古籍文献的形式流传至今,但如今的年轻人能看懂古文并融会贯通的太少;另一方面,中医药科学人文色彩浓厚,许多方法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再加上中医讲究辨证论治,需要综合判断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药方。倘若学生缺乏悟性、不擅思考,就不可能学有所成。”秦裕辉对此深有感触,“如果没有老师带,学生会走弯路,而广泛地跟师、跟名师,则是一条成才的捷径。”
因此近十年来,“湖湘中医眼科名家”项目组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推广老中医们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我现在去开学术会议,演讲主题都被指定为名老中医的经验传承,可以说已经形成了品牌。”彭清华对此相当骄傲,“我们还主办了6期国家继续教育专题培训班,在全国推广名老中医的学术观点,得到了国内学界的广泛认同。”
不仅如此,湖湘名老中医的主要学术观点如眼科肝窍学说、玄府学说、角膜病分层论治、从肝论治目系疾病等还被写进全国规划教材及研究生教材。在名家学术思想的指导下,项目组还牵头制定了高风内障(视网膜色素变性)、青风内障(开角型青光眼)、消渴内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作为国家行业标准,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在全国推广应用。
当然,只有教材,没有名师的言传身教,传承就只是空壳。“以己为例,我既是医学院科班出身,又跟师学徒,两者兼得从而受益终身。”秦裕辉谈起恩师,语气满是崇敬,“刘大松老师教我如何与病人打交道;李传课老师教我如何做读书笔记,如何以严谨的态度做学问;肖国士老师为事业献身的精神值得我学习;魏湘铭老师则教我如何用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与方法,解决临床实践问题。每位老师特点不同,但都德高术精,我终身难忘。”
正所谓名师出高徒,在10名眼科名老中医的指导下,湖湘中医眼科后继有人。他们共培养学术继承人56人,指导博士研究生5人、硕士研究生19人,培养进修生70余人,培训学习班学员200余人,带教本科生实习生300余人。 创新发展效益斐然
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的自制药处方上,列有滋阴明目丸、益气明目丸、眼明灵、舒肝明目丸等近二十种方剂。“这些都是根据湖湘中医眼科名家的经验方制成的医院内制剂,而在整个项目中,根据名医经验方开发的制剂及中药新药多达50余种。”彭清华介绍道。
“不仅仅是老中医们的经验方被开发成医院制剂,他们的学生也在此基础上,根据自身临床实践探索出新的医院制剂,这就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秦裕辉补充道。早在2008年,秦裕辉就开发了中药新药“双丹明目胶囊”,这也是国内首个获批的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眼科新药。
这些制剂和新药已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等十余所医院广泛应用,不仅为患者擦亮了心灵之窗,更创造了数亿元的经济效益。
“张怀安老师用来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经验方眼明灵不仅在国内轰动一时,在国际上也是鼎鼎有名。”秦裕辉说。张健对父亲的心血结晶更是推崇不已:“20世纪90年代时,从日本来我们医院住院诊治眼病的就达数百人,结果导致医院外宾病房爆满,只好临时租用附近宾馆改成新病房。”
医生《黄帝内经》读书笔记1
1。 所谓圣人——能根据自己的自身特点做事,还能听取别人的意见——古代的圣(聖)
2。 《大学》讲至善;《中庸》讲太过与不及,而所有的太过与不及即我们身体结构的太过与不及
3。 (肝)木生(心)火,肝不好了,我们的心就会烦乱,做事就容易急躁,假如我们的肾不好了,我们的思维能力就不够
4。 拿破仑:人的身体结构即命运
5。 生命医学是人类学中最高的学问
6。 中国的文化从医入道和道以医显,意思就是你把医学领悟了你就有可能领悟天下之道
7。生命活力、领导力的词汇——魄——肺神力——肾,魄力关系道本能的问题,是学不来的,是你的肺气足不足,肾气足不足的问题、精——肾,神——心、所谓精神是心肾相交。胆识——决断力,胆气的足不足、意——脾(主运化——关联力能力强,即为意)志——肾,人体的运化能力和收藏能力的表现、聪明——肾开窍于耳肝开窍于目,聪明与否只要看你的肝肾的能力
8。 学习《黄帝内经》实际上向内看的能力
9。 西方社会主要是讲认识自己,而我们中国主要是讲天人合一,天下就是人身,所谓天人合一就是宇宙与人的和谐
10。中国有一句话叫做:人身难得——关注自己的内心生活。佛法讲我们现在的肉身是我们修行好多年之后才形成的;真法难闻——有缘才能听到,我们要认真听取,修自己的身,修自己的心;中国难生——生为中国人是非常难得的,只有中国是有这么多的经典,我们要重视,只有中国有《黄帝内经》
11。可以培养我们内在的洞察力,中国人对医学有一种耳熟能详的能力,也许我们自己不知道我们懂,但老百姓每天都在使用着这些东西,这叫:百姓日用而不知。我们每天都在用,但是其中的道理我们不知道。
12。 东为肝,南为心,西为肺,北为肾
13。培养我们对天地自然的感悟:买东西不买南北?东为木,西是金,南是火,北是水。我们说木跟金是可以拎着走的,但是水火则不能,如果买南北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我们说这个人不是东西——即是南北,就是说这个人跟水火一样的无情。从另外一种层面上讲:东是生发,南方为生长,西方为收敛,北方为收藏。从更深的意义上讲我们买的是可以生发的可以收敛的,要不就做朝阳企业,要不就做赚钱的企业。南方为火是疏布之象,类似于我们讲的企业家做慈善,是为散。这就跟我们讲的心永远在跳动,永远在散,不会因为你睡着了就不跳了。
14。中央脾土是化,所谓的化是从开花到结果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化,是包含在四项都有的东西,中央脾土自身就是一个圆,这个用《易经》的乾卦的上九来解释就是见群龙无首吉
15。 我们所有的东西都是按照东西南北的那个原则去存在的,要是懂得了北京城,我们就懂得了中医的一部分
16。北京的东边是崇文门——文官走的门,只能走酒车,酒是生发之物。西边是玄武门——肃杀之气,秋后问斩,只能走刑车。北边是安定门和德胜门,从风水学上讲北门是不开的,因为北方主收藏,但是北京城开了两个门,一般是不开的,打仗的时候开的是安定门,打仗之后胜利回来走德胜门。藏是一定要藏的,但是必须要开的时候一定要开两个门,有出有进。肾精足的时候一定是镇定。只有一种人会泰山崩于顶而不乱,那就是婴儿,因为婴儿的精气特别足,我们现在的人一点声音就恐惧,那就是精气不足。中医讲习惯可以战胜恐惧。一点事就害怕就是胃肾病。
17。 东——春,南——夏,西——秋,北——冬。
18。 住东边的房子住久了,你每天看到的是朝阳,你就会更加的有朝气。反之,西边的则是苍凉感
19。 封禅泰山——因为泰山是东边,国君要掌握国家的生发之际
20。 鸣金收兵——西方属金,要收敛,也就是要收兵了
医生《黄帝内经》读书笔记2
最近阅读了《黄帝内经》及有关讲解《黄帝内经》的一些书籍,使我对这部经典的著作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对养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现在作为医学院的学生,观念开始有改变了。这一次阅读之后,《黄帝内经》在我面前不再是单纯的医学书籍,它更像一本养生宝典、一本哲学书,一本了解自然,了解自身,关注自身,顺应自然法则,达到天人合一从而使人生存的更好的养生哲学书。也使我悟到“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的智慧。《黄帝内经》流传千百年,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世经典,它的医学价值和哲学价值正在不断被后人挖掘中,我也从这本书中得到不少的启发,也希望我能更深更好的理解这本书,给我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更大的帮助。
我在了解中医养生知识的同时,更感叹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黄帝内经》是中国最著名、最古老的中医典籍之一,也是一本包罗万象的书籍,它不象西医书籍那样去讲解生理病理的专业知识,它只是帮助我们去认识自己的身体,帮助我们认知日常生活中的玄妙,告诉我们什么是坏的生活习性,什么是好的生活习性,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告诉我们怎么不生病,怎么顺应春夏秋冬的自然规律。我深切地感到,《黄帝内经》是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一笔精神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国独有的宝贵财富,是我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经典。
可是,我们很多人都不知道我们的老祖宗传承下来的这笔财富,很多人认为,讲健康是老年人的事情,养生更是老年人的事情。很多年轻人更是不知道如何珍惜自己的身体,不知道如何善待自己的心灵,不懂得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很多人起居无常,饮食无度,生活没有规律,暴食暴饮,透支健康,透支快乐,还有人以为有了名利地位和金钱就有了一切,许多人都为追求这些东西而对健康在所不惜。所以在当今的社会中,有很多人都是亚健康状态,各种疾病也越来越年轻。《黄帝内经》告诉我们,健康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健康才能长寿,而长寿并不等于健康。只有健康快乐,才是一个完满的人生。你每天的生活习惯,决定你是否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是年老还是年少,都应该关注自己的生命,关注自己的健康,从现在开始就要好好养生,这样才可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可能有一个美好的人生,这样才会生活得有滋有味。健康和快乐,才是生命的真谛。
医生《黄帝内经》读书笔记3
《黄帝内经》学习心得四则 《黄帝内经》学习心得四则 南方中药港 2008一、《内经》是中医学术之源有人认为在中医药现代化的今天研究《黄帝内经》似乎违背常理,《内经》对临床指导意义不大,现已有中医临床各种教材,以及大部头洋洋数百万的专著, 何苦再去钻研几千年前的东西??种种认识,都有不同的见解和依据。笔者在通读《内经》之后,尤其是在任继学老师的指导下,深刻领悟到《黄帝内经》 确是中医学术之源,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继承,继承是创新之本。 老师任继学教授极力主张:中医学术的发展关键在于继承不够,要在充分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发展。肾实质的研究就是在《本草纲目胡桃条》下证实 并有所发展的。《内经》是中医学术之渊源,我提出的络、毒理论无一不是源自《内经》,重视中医药理论的继承是首要的!任老的观点十分重要,不仅是 他人几十年的体会,而且确是中医发展之所必须。其一,中医药是个伟大宝库,是实践得出的结论,但的挖掘不够。
其二,任何科学学科都离不开继承,甚至 有不少极端的例子证实了理论虽错误,但在学科发展史上也有其闪光点和现实意义。目前中医药现代化发展至今,有许多突破与发展,但总体框架尚未超越 《内经》理论,同时《内经》构建的医学模式与现代医学总体趋势又相一致。“以人为本”的天地人观,整体医学理论,个体化诊疗模式等等,均源自《内 经》,只是体现了《素问玉真要大论》“有者求之,无者求之”之发展思想而已。然而在《内经》中蕴藏的、众多的合理内核需要进一步挖掘,并在此基 础上加深与发展。如“膜”学、气街、“器”等理论的阐发与研究都有良好的 前景。
《内经》理论的实践价值极大。 《内经》的实践价值是公认的,无需多言。但仅就个人学习导师经验和临床体会试述一二。“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对肾病综合征、肝硬化腹水的诊疗指导 意义很大。合理选取千金鲤鱼汤,金匮当归生姜羊肉汤化裁疗效肯定。再如学中医方法的诵、解、别、名、 彰五大教学法至今对学习中医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内经》的养生理论至为关要,足以指导防调疾病,《内经》中的辨体治病尤应引起同道们高度重视等。
.思维方式的独特性决定了科学合理内核。《内经》中蕴含着丰富的思维方式方法,有别于现代医学且有着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惜其研究挖掘不够,尤其是参合现代复杂信息挖掘技术,必会对中医 药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整体认识、动态把握、循证医学、黑白结合、“象”法、阴阳思维法、器气学术观等均有重大的开发价值。
关键词:伤寒论;多元化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071-03
《伤寒论》作为中医学四大经典课之一,在祖国医学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专著之一。《伤寒论》主要的学术成就,是奠定了临床辨证论治的基础。作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课程,要为后期临床各科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为了将中医经典——《伤寒论》中的辨证论治思想、理论、方法等内容让学生真正掌握并能运用,我们认为对学生辨证论治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目标和中心任务。要实现这一目标,单靠传统课堂的老师讲,学生听,课后背的模式是不行的。因为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要在反复学习、训练的过程中逐渐获得和提高。有鉴于此,我们创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将传统教学法、病案讨论法、归纳比较法、探讨分析法、PBL教学法等多元化教学方法集中运用到《伤寒论》教学中,形成一个多元化教学模式,通过递进式的学习、训练、实现强化学生辨证论治的思维能力。
一、中医高等院校《伤寒论》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关于《伤寒论》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讨,进行了系列研究。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指导思想的研究。《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学经典著作,被誉为“经典临床学”,贯穿着中医临床辨证思维的过程。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广州中医药大学李赛美教授认为将中医经典理论的教学落实到临床,采用案例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进行课程建设切合本课程的特色。以“教书、教人、教心、教已”,以人为本,立体、开放、互动为教学理念,借助网络为平台,进行精品课程建设,以多媒体形式再现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实现网络学习的互动。
2.变革教学理念的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强调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从以往重条文字句意义讲授的教学方法,转变为重六经辨证论治思维培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辨证论治思维模式,从而为学习临床各科辨证论治理论与方法奠定基础。
3.重视临床教学的研究。湖北中医药大学以全国继续教育项目“经方高级研修班”为平台,邀请全国名老中医进行讲学、教学查房,举办“名医查房实录”、“经方班讲座”,并结合全国重点专科的专家查房进行视频实拍。主讲的教师及专家都参与拍摄设计,对病区见习、临床带教等多媒体资料进行整理组织,让学生亲临其境,亲身感受运用伤寒论理法方药诊治疾病的过程与效果。加深对原文理解,变深奥枯燥的经文为具体可见的活生生现实。
4.积极倡导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引入案例式、讨论式、体验式、启发式、教学方法;以心得写作、命题论文、调查问卷为形式,重视知识、技能、专业思想、医德等综合素质培养与训练,也以此建立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注重伤寒论学习兴趣和方法培养。
5.多元化教学方法引入课堂教学的研究。湖南中医药大学创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将传统教学法、病案讨论法、归纳比较法、探讨分析法、PBL教学法等多元化教学方法集中运用到《伤寒论》教学中,形成一个多元化教学模式,通过递进式的学习、训练、实现强化学生辨证论治的思维能力。
二、《伤寒论》课程的多元化教学方法探讨
针对目前《伤寒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构建多元化教学方法如下:
(一)完善《伤寒论》传统式教学法
以原文为基础进行讲解,是《伤寒论》传统教学的主要形式。首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原文进行逐句分析,明确字词的涵义,只有这样,才能正确领会《伤寒论》原文精神,这是掌握《伤寒论》学术思想的先决条件。在分析原文时,一定要结合成书时代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很多原文即是当时医家临证的真实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总结出仲景的临床辨证及用药规律。通过仲景原文来解释某些疑难字句是理解《伤寒论》原文的重要方法,即所谓“以经解经,以文释文”的分析方法,只有“以仲景文释仲景义”才不会偏离仲景的本意。另外,适当引用历代伤寒注家的注解,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不同注家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向学生展示《伤寒论》不同流派之间的学术争鸣。在讲解方药时,注重引导学生思考仲景组方配伍的规律。《伤寒论》共计112方,而“组方严密,构思精巧”是仲景用方的特点所在。针对每一味药物,尽可能地启发学生思考仲景为什么要这样用?从而理解每味药物的功效以及不同配伍组方的适应证。通过对原文的层层剖析,使学生逐渐领会仲景原文所蕴含的精神实质。当然在分析原文的过程中,要注重的学生的启发引导,以问题为中心,结合设问的方式,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原文所涉及的理论问题中。对于教材中有争议的条文,历代注家的观点不一,这时要求教师要联系临床实际加以分析,给学生一个比较切合实际的解释,尽量做到不偏离原文的精神,也符合临床实际。
(二)建立《伤寒论》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认为在教学中要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知道学之所用。内容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案例选择的恰当与否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案例选择主要考虑这么几个方面:①教学内容中主要者;②可对相关汤方证起到鉴别作用,具有举一例而通数例的作用;③适合本科生的水平和知识结构,内容太难或太易均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判断、解决,并提出问题。二是班级人数不能太多,一般不超过40人,如人数多可采用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作大组交流总结。此外,可采用启发学生思考的课堂案例教学,不进行讨论交流,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可大班进行,占学时少,因此,可在整个教学中穿行。PBL教学法具有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的作用,从而可有效地提高《伤寒论》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学有所得,得而有思,思则有进。我们自2009年以来,开展了部分本科生《伤寒论》PBL教学法,在教学中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知道学之所用。
(三)建立《伤寒论》病案讨论教学法
1.病例选择。在课前通过在历代名老中医医案中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及其与学生较为接近的病例,例如桂枝汤证、小青龙汤证、小柴胡汤证等,记录其主诉、发病、治疗经过及临床表现。如:
【桂枝汤证医案】王某某,女,50岁。主诉:发热一周。
现病史:一周前因受凉,渐起恶寒发热,微汗出,前医以银翘散不效,伴头痛,颈项酸软,鼻塞,干呕,口不渴,二便调。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弱。体温37.50C,皮肤湿润。请说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许叔微医案——桂枝汤证】治其乡人吴得甫,得伤寒,身热,自汗,恶风,鼻出涕。脉关以上浮,关以下弱。
病案与《伤寒论》条文结合,紧贴各证的审证要点,便于学生分析和学习。
2.教学安排。在课前先安排学生预习相关章节,并将病案提前告知学生。学完该章节后,在课堂将选择好的典型病例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根据病例的临床表现,围绕其四诊、辨证论治、诊断、鉴别诊断、治疗等问题,参与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回答老师的提问,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特别是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同时将学生在病案讨论中的综合表现和个人平时成绩结合起来,列入期终考试成绩的一部分,占20%,改变过去以课堂笔记评定平时成绩的方法。
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依据所学篇章理论,从理、法、方、药拟出治疗方案,并与病例已有的治疗进行比较,分析差失。在讨论中,老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激励学生,注意肯定学生的正确意见,及时发现和纠正模糊不清或错误的概念和观点,教会学生怎样利用学过的中医基础知识进行分析,确定立法,选择方药,把枯燥的古医籍条文与临床病例有机联系起来,让学生初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参与病例讨论的积极性,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潜能,培养了学生自主思考、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同时,也让学生对《伤寒论》方证的审证要点、治法、方药、临床应用有了一个全面掌握,明显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3.讨论的形式。病案讨论教学改变了以往的灌输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病案讨论中,学生必须围绕所给的病案,应用所学的中医基础知识,主动思考,并有条理的予以表述,使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变单纯的知识灌输为注重能力的培养,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可以促进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伤寒论》属于中医临床基础课程,是中医基础知识与临床诊疗之间的桥梁。病案讨论教学法缩短了课堂理论与临床诊疗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经典课程的兴趣,和临证思维能力,克服了学生死读书、读死书、单纯为应付考试而学习的不良学习习惯,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达到了教学目的,为将来从事临床医疗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中医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基础。病案讨论教学法,可以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教师在病案讨论课前,应认真备课,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较强的引导、组织能力等。同时要加强本学科中西医理论、临床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有效解答学生问题,从而提高了教师教学和临床诊疗水平,为以后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奠定坚实基础。
(四)建立《伤寒论》归纳比较教学法
《伤寒论》内容广博,辞深理奥,初学者难以把握重点和要点,因此,在教学中运用归纳总结、分类比较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伤寒论》的辨证思路和方法。可以对症状、类方、类证、煎煮方法等进行归纳总结,从而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例如,太阳病篇汗法禁例九条原文,后世称为麻黄九禁,可概括为“咽、淋、疮、衄、血、汗、寒、尺脉迟和尺脉微”。运用这样歌诀化的文字,可以加强学生的记忆效果。在《伤寒论》教学中,针对常见症状、方证、及治法,进行类证比较、类方比较、类法比较等,有利于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仲景的辨证思路和方法。
(五)建立《伤寒论》研讨式教学法
研讨式教学法对于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伤寒论》授课过程中亦不可少。以传统方法讲解原文之后,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部曲,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原文涉及的理论问题,并最终通过研究讨论得出正确结论。《伤寒论》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均很强的课程,而当今教学中,重课堂理论讲解而轻临床实践体验的弊端长期存在,研讨式教学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生缺乏临床实践的不足。
研讨式教学法的实施,首先应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围绕本节课讲解的方证,提出涵盖核心知识点的问题,涵盖本次课的教学内容,并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问题的过程应层层深入,应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和探究性。科学的设置问题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临证思维能力。
(六)实施方案?摇技术路线图
三、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1.首次将多元化的教学手段集中于《伤寒论》课程的教学之中。解决了单一教学方法的不足,同时解决了多元化教学方法之间在同一门课程教学中的协调平衡发展,这是本课题的特色之一。
2.构建了递进式学习、训练、强化提高学生辨治思维与实践能力的教学体系。本课题的《伤寒论》课程教学体系,基本贯穿本科生的学习期限。从初始接触中医经典概貌,树立良好学习态度和方法作为导入,到全面学习掌握和实践,最后结合临床学习,重点提高。整个体系呈中间大,两头小,中间连两头,两头促中间,以实现辨证论治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
3.模拟临床的教学手段引入,PBL讨论式方法的引入,《伤寒论》方证辨治训练系统的引入,“中医历代名医医案”的引入。初步实现了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我们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创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将传统教学法、病案讨论法、归纳比较法、研讨分析法、PBL教学法等多元化教学方法集中运用到《伤寒论》教学中,形成一个多元化教学模式,通过递进式的学习、训练、实现强化学生辨证论治的思维能力。我们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将各种教学方法如何有机合理的融合在一起,并相互之间进行较好的衔接。解决好的临床见习机会和提供见习条件。
参考文献:
[1]郑洁萍,邓煊东,郭晓群.以多元化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幼师生多元化智能[J].成才之路,2007,(02).
[2]何侃,高校多元化教学评价模式探析[J].高校教育管理,2007,(03).
[3]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焦楠.中医学专业长学制培养目标的分析与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
[5]中医临床基础学科高层论坛.中医思维是中医人才培养关键[J].光明中医,2008,23(12).
[6]邢玉瑞.中医临床思维特点探讨[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9(4).
[7]姜建国.论《伤寒论》的复杂性辨证论治思维[J].山东中医杂志,2012,31(2).
[8]梁华龙.刍议“经典著作”与“中医临床基础学”[J].河南中医,20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