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医基础研究范文

中医基础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基础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医基础研究

第1篇:中医基础研究范文

“证”是机体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反应状态。中医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已被视为实现中医药规范化,客观化乃至科学化的重要环节。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刘建勋研究员首先提出了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拟临床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其研究团队以冠心病作为切入点,采用多因素、多靶点的方法干预模型动物的生理过程,建立了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小型猪模型,利用模型动物的特点和优势,深入分析疾病证候的现代机制和生物学特征,进行治疗相关病证中药新药的研究与评价。相关研究成果在本刊连续5期相继发表系列研究论文,得到了广泛的反响。以下是中医药学不同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分别表述个人观点:

王庆国(教育部“证候与方剂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市“证候与方剂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医疾病病机演化规律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它随着外界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对传统中医病机的认识逐渐向微观化方向发展;同时对病机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在微观上、深层次上认识机体生物活动特点,更加准确的揭示病机演化的本质,促进达到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的统一。在《中国中药杂志》2013年第38卷23期发表的“小型猪痰瘀互结证冠心病“痰、毒、瘀”病机演变规律的实验研究”一文中,作者首先采用模拟临床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方法,将高脂饮食与冠状动脉血管内皮损伤二者有机的结合建立中国小型猪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冠心病模型,并进行病机规律的分析以指导临床诊疗。通过对血脂代谢、炎症反应、血液功能动态变化的分析提示,单纯的痰证、瘀证或毒证都不足概括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病机的发展规律。可以认为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病机发展规律在于“由痰致毒、致瘀,痰毒瘀三者互结,损伤心脉,气血运行不畅,发为心痛”。扩展了中医胸痹的病机认识。此研究采用现代医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从微观角度分析冠心病病理机制,并结合对中医传统致病因素的认识,提出了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痰-毒-瘀”的病机演变规律,其思路和方法都值得借鉴。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所研究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病理生理及客观检查指标的变化应与临床相关病证密切相关,否则对病机的微观分析将毫无意义和价值。

史大卓(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转化或转换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是近年来国际医学健康领域出现的一个新的学科,即从实验室到病床(bench to bedside),再从病床到实验室(bedside to bench),实现“基础-临床”循环往复的研究模式,简称为“B-to-B”。B-to-B模式不仅应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机制研究中,同样也运用于新药研发过程。在转化医学过程中要求基础实验动物模型是有多个方面与临床相关疾病相似的病理改变,相似度越高则由实验室转化临床的效率就越高。因此,对实验动物模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国中药杂志》2014年第39卷第3,4期发表的“痰瘀同治方对痰瘀互结证冠心病小型猪心功能的改善作用”,“痰瘀同治方对痰瘀互结证冠心病小型猪心肌组织的保护作用”2篇论文,实验不仅采用临床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方法作为致病因素,并且在模型评价过程中以临床冠心病诊断的方法为中心,通过心肌酶谱、心脏超声、无创血流动力学分析观察实验动物冠心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这不仅为冠心病的临床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载体,同时也使中药新药临床前评价的数据和结论更有临床参考价值,缩小实验研究向临床转化的距离。因此模拟临床的动物实验研究,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方向,特别是在中医药领域。此研究所建立的中国小型猪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冠心病模型也值得推广和广泛应用。

吕爱平(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院长、讲座教授):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体现了中医学对疾病诊断和处理的特点。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中医临床实践的深入,如何将疾病证候的变化特征以更客观的现代医学实验室指标来阐述,还需要大量细致的工作。但是在基础实验研究中,通过建立与临床相关疾病证候相似的动物模型,并以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分析证候发展过程中客观实验室指标的改变将有助于证候本质的认识,辨证与辨病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的结合;同时也进一步提高基于证候分类的疾病治疗疗效。在《中国中药杂志》2013年第38卷24期发表的“痰瘀同治方对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小型猪模型中医证候评分的影响”一文中,实验的设计和思路比较新颖、独特,实验采用模型临床四诊辨证的方法并结合现代医学对中医致病因素的认识,从体重指数、脂质代谢、血液流变学,心功能和心电图改变等对中国小型猪冠心病痰瘀互结证进行证候评价,并建立证候诊断标准,基本符合中医痰瘀互结证的特点。因此以临床病证特点为参照,根据实验动物病理、生理情况,将临床病证的表现通过适当的转变以应用于动物模型中进行评价,将有助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发展。因此中国小型猪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模型的建立促进此方面的研究,而该模型的建立和发展同时也进一步促进疾病过程中证候变化本质的研究。

孙晓波(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研究员):中药复方临床前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将来的临床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而病证结合进行中药临床前有效性评价的方式收到了越来越多的接纳。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建立要求具备现代医学病理学模型和中医证侯学模型两方面的特点。但是由于中医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目前存在的诸多不足导致中药复方临床前评价多采用西医疾病,或者单纯中医证侯的模式进行。在《中国中药杂志》2014年第39卷2期发表的“痰瘀同治方对小型猪痰瘀互结证冠心病血液流变性及血脂的改善作用”和“痰瘀同治方对小型猪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的影响”2篇论著中,则克服了以上中医模型不足和缺陷,值得推荐。通过高脂饲料喂养和冠状动脉血管内壁球囊损伤双因素的刺激方法,建立中国小型猪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模型,用于中药新药的临床前评价。在评价方法中,一方面围绕与中医证候相关的因素如血脂代谢的异常、血液流变学的异常等进行评价。另一方面以冠心病病理过程为中心,评价中药复方干预对心肌缺血过程的影响。通过以上两部分的密切结合,可以全面的分析中药复方的作用特点。同时也与当前中医临床辨证与辨病结合的发展一致,更加密切联系临床。不失为一项高起点、高标准的中药复方临床前评价研究工作。

第2篇:中医基础研究范文

关键字:voc5 化学洗涤―生物滤床过滤

Abstract: the garbage processing during operation of the project, will produce the large amount of VOCS and toxic harmful material such as odorous gases, can lead to life and production equipment producing corrosion and damage staff's health.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iological filter bed filter washing-joint, the principle of the waste gas treatment craft device composition and process parameters.

Key word: voc5 chemistry washing-biological filter bed filter

中图分类号: X7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VOCS及有毒恶臭气体是一类挥发性的气体,其分子在空气中扩散,被吸入人体的嗅觉器官,引起不愉快的气味,还会对人体产生危害。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工作和生活环境的要求也逐步提高,VOCS及有毒恶臭气体作为环境公害之一已越来越受到关注。

目前对于恶臭控制技术分为恶臭源抑制技术和恶臭物质收集处理技术两部分,重点将放在处理技术上。国内外主要的脱臭控制技术有活性炭吸附法、热氧化法、脱臭溶液脱臭法、氧离子基团脱臭法、化学洗涤法和生物过滤法等。国内以往对工业上H2S臭气的净化主要采用的是物理法和化学法,这些方法虽然治理的效果较好,占地面积小,设备简单,操作方便,但运行费用高,且存在二次污染等缺点。而生物法属于环境友好技术:生物脱臭通常在常温、常压下进行,运行时仅需要风机的动力费和少量调整营养环境的药剂费,用生物法处理恶臭气体一般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因而,生物过滤脱臭技术当今在国际上被誉为治理恶臭气体污染的绿色解决方案,近年在国内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同、接受和采纳。

鉴于废气组份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仅仅采用某一种单一的治理方法,要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是较困难的,所以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联合处理废气的方法是必须的。化学洗涤―生物滤床过滤联合除臭装置,就是基于此开发出来的。它是一种既能治理某些特定的废气,又能灵活的仅通过变换洗涤吸收药剂、生物过滤床填料和微生物菌种来治理复杂的混合废气的系统,该系统的串连运行,有机地将化学洗涤方法和生物方法结合为一体,能达到很好的脱臭效果,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经济性得到了极大地提升。

一、废气处理装置构成:

1) 化学洗涤―生物滤床过滤联合除臭装置,包括前级洗涤区和生物滤床过滤区。自前而后分别是:废气的导入区、前级洗涤区、生物滤床过滤区、净化气体排出区(该区域与外界相通)。在前级洗涤区与生物滤床过滤区之间、生物滤床过滤区与净化气体排出区分别装有气液分离装置。在竖向前级洗涤区设置成1层,位于底部的是储水槽。生物滤床过滤区设置成三层,自上而下分别是:位于上部的是进气配气系统与喷淋加湿系统;位于喷洒水系统下面的是生物填料层;位于底部的是储水槽。

2) 前级洗涤区充填层,充满了高效气、液相接触的改良六角型鲍尔环填料。底部的储水槽是经特殊设计的,具有排污功能,储水槽内的水通过水泵可以循环使用。前级储水槽及水泵循环系统各自独立,并可单独循环使用。

3) 生物滤床过滤区;位于上部的每级生物滤池过滤层喷洒水系统由循环水泵、管道等组成,备用洒水系统由电磁阀、管道等组成,可分别单独控制,以满足不同生物滤床过滤层工艺要求即:每天喷洒水次数和每次喷洒水持续的时间;位于中部的生物填料具有比表面积大,有良好的布气、布水性能等特性。生物填料上的生物膜易生易落;生物填料的主要材质是聚丙烯,具有耐酸碱腐蚀、耐生物降解,使用寿命长(可达8年)等特点。

4) 位于下部的储水槽是经特殊设计的,具有排污功能,储水槽中的水通过水泵可以循环使用。

二、废气处理装置的除臭原理:

废气经导入口先进入洗涤区,经水洗处理后,完成了对废气除尘、加湿的预处理,经过洗涤后的废气再进入生物滤床过滤区,通过过滤层时,污染物从气相中转移到生物膜表面:

a)废气与湿润状态的生物填充材料的表面膜接触并被吸附或吸收。

b)进入生物膜的废气成分在生物填料中微生物的吸收分解下被清除。

c)微生物把吸收的废气成分作为能量来源,用于进一步的繁殖。以上3个过程同时进行,达到除臭的目的。

微生物分解有毒恶臭气体及VOCS成分时的反应式:

硫化氢:H2S+2O2H2SO4

甲硫醇:2CH3SH+7O22H2SO4+2CO2+2H2O

甲基化硫:(CH3)2S+5O2H2SO4+2CO2+2H2O

二甲二硫:2(CH3)2S2+13O24H2SO4+4CO2+2H2O

氨:NH3+2O2NHO3+H2O

三甲胺:2(CH3)3N+13O22HNO3+6CO2+8H2O

苯: C6H6+7.5O26CO2+3H2O

甲苯:C7H8+9O27CO2+4H2O

乙苯:C8H10+11.5O28CO2+5H2O

三、工艺参数

本废气处理装置正确的工艺参数的制定是处理废气效率高和整套系统高效运行的保证。

1.通气速度

气体停留时间为16.85秒。

通气线速度控制在0.071米/秒左右。

2.散水方式及时间

前级洗涤区设计为连续循环散水,对进入的废气进行预处理,生物滤床过滤区设计为间隙式散水,散水量为塔体容量的八分之三至四分之三范围。若处于干燥状态,生物将失去活性,若湿度过高,载体表面水膜加厚,通气的压损增大,阻碍气体流动,因此加湿程度应从保持生物活性和空气溶解接触效率两方面考虑。

在菌种驯育期间宜采用连续散水让菌群尽快生长,早日挂膜。

散水间隙即淋水周期视处理对象而定,其淋水周期为6~24次/天。

3.温度控制

大部分脱臭微生物的生存温度为10~50℃,最佳在35℃左右;在10℃以下生物活性大幅下降。

4.PH值控制

含硫系列臭气被硫化细菌如排硫杆菌、氧化硫杆菌氧化分解成S、SO32-、SO42-。硫黄氧化菌的作用是清除硫化氢、甲硫醇、甲基化硫等硫黄化合物,其菌种大都为化能自养型。含氮系列臭气则被氧化分解成NH4+、NO2-、NO3-,硝化菌等氮化菌的作用是清除恶臭成分中的氨。当恶臭气体为H2S时,专性的自养型硫氧化菌会在一定的条件下将H2S氧化成硫酸根或将硫化氢还原成单质硫;当恶臭气体为有机硫如甲硫醇时,则首先需要异养型微生物将有机硫转化成H2S,然后H2S再由自养型微生物氧化成硫酸根或还原成单质硫。

H2S+O2+自养硫化细菌+CO2合成细胞物质+SO42-+S+H+

H2S+O2+自养硫化细菌合成细胞物质+S+H2O+H+

CH3SHCH4+H2SCO2+H2O+SO42-

当恶臭气体为NH3时,氨先与水反应生成氨水,然后,在有氧条件下,经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菌的硝化作用转为硝酸,在兼性厌氧条件下,硝酸盐还原细菌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

硝化: NH3+O2HNO2+H2O

HNO2+O2HNO3+H2O

反硝化:HNO3HNO2HNON2ON2

当恶臭气体为VOCS时,在有氧条件通过微生物作用下,有机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VOCS+O2+微生物菌CO2+H2O

故微生物系统循环水的PH一般维持在5~7范围内,以保证有较好的脱臭效果,在系统呈酸性时,需要换水或加碱调整PH至中性。

5.营养成分的添加

从废气成分看,氮元素是过量的,磷则没有,需根据情况随时添加,而且磷酸盐对去除氨类物质有利。Fe3+的添加则可促进含硫臭气的氧化分解。

第3篇:中医基础研究范文

[关键词]中水回用 给排水 设施

中图分类号:T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0-0014-0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短缺问题将会日益突出,作为污水回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民用建筑物及建筑小区建设中水系统已经提上了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议事日程。另一方面,随着市政自来水水价的不断提高和相关政策法规的陆续出台,使投资中水设施已具备了初步的经济动力。因此,建设管理中水处理设施,将是房地产开发商及物业管理部门未来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城市中水回用既是节水治污的一项有效措施,同时又是水资源可持续性发展的朝阳产业。尽管中水回用的全面推广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中水回用进入千家万户必将是大势所趋。

但目前我国中水利用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水价太低、设施不配套、缺乏配套的政策法规以及我国城市中水利用的投融资渠道方面存在的问题等。要真正使这一工作更加深入和普及,笔者认为还应采取以下措施。

1.充分利用优质杂排水

现有中水设施大多建于宾馆、高校,水源基本为浴室洗浴废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淋浴和盥洗用水量不断增加,而淋浴、盥洗和洗衣废水均可回收作为中水的水源。经调查和试验分析,我们认为盥洗废水具有水量大、使用时间较均匀、水质和处理效果相对较好等优点,应作为中水水源,加以充分利用。表1是根据现有资料对居民小区中用水量的估算:(见表1)

由表1可知,厕所用水约占各种用水量的20%以上,而沐浴、盥洗和洗衣等可作为中水水源的优质杂排水占总水量的60%左右。

2.中水水质要求

中水不同于生活饮用水,它只是在一定范围内的杂用水。目前,在国内主要用于冲洗厕所、绿化、洗车、浇洒道路和冷却用水等。为满足不同用途的中水要求,应采用相应的检测方法如物理方式、化学方式、微生物方式或生态方式等进行水处理及定时检测的监督体系,同时注意以下几点:

(1)不同用途其水质要求亦不同,故要根据不同的用途,选用不同的水质;

(2)中水在卫生上应安全可靠,无有害物质,并严格达标。控制的指标有大肠菌群数、生化需氧量、溶解氧、总余氯等;

(3)中水要解除人们使用中的心理障碍,要符合人们的感官要求。衡量的指标有浑浊度、色(度)、嗅、阴离子合成洗涤剂等;

(4)不引起设备、管道等的腐蚀、结垢及不造成维修管理的困难等。控制的指标有pH、溶解性总固体、铁、锰等。

对于应用同一中水系统的不同用途,应按最高标准执行,如当中水既用于冲洗厕所便器,又用于洗车、扫除且各项用水量相当时,应按水质标准要求高的洗车、扫除的水质标准来确定中水站处理工艺。

3.推广新的中水处理工艺

3.1 中水回用系统

比较理想的居住区中水回用系统如图1所示。

3.2 中水处理工艺

中水处理工艺一般分为前处理、主工艺及后处理。前处理主要有沉砂、除渣、隔油和调节水量;后处理主要是消毒;主工艺主要有混凝、沉淀、过滤、生物处理、活性炭吸附等单一技术或几种组合而成。建筑中水处理技术不但要求处理效果稳定可靠、运行管理简单方便,还应在经济上具有一定优势。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对于淋浴、洗衣及盥洗废水,采用物化法+超滤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处理工艺流程如图2所示。杂排水的水质、水量变化较大,而物化法处理对水质变化较能适应,另外它还具有处理设备紧凑、污染物的分解效率高、污泥发生量少、维护管理容易、处理的水质稳定且品种优良等优点。

4.完善中水设施建设的有关行政规章

4.1 建立中水设施的质量监控体系

为保证中水设施的质量,应建立一套质量监控体系,对中水设施建设各个环节进行监控。

(1)设计审查不但要对中水设施的规模等相关问题进行把关,还应对中水设施的处理效果做出初步评价。即不但要保证中水设施的数量、规模,还要保证建成后的出水质量。

(2)考虑到中水设施运转的可能性,应对中水设施的启用时间做出规定,如可回收水量达到处理规模的70%时开始启用,这样既可保证中水设施不被长期搁置,又可保证能够达到中水设施运转的水量要求。从中水设施开始启用到出水符合要求,需要一个调试过程。有关规章应对调试时间做出规定,如不得超过2~3个月,这样才可避免因设计和管理不负责任而导致的长期完不成调试、造成水量浪费等问题。

4.2 逐步规范中水设施的设计规模

现有标准中对需设置中水设施的建筑和小区规模全部有了量化要求,但并未对中水设施的规模进行限定,这样就可能出现建筑面积相同而中水设施规模差异很大的现象。因此应逐步规范中水设施的设计规模,其大小应按照建筑或小区的优质杂排水量的百分数来确定,如不得小于优质杂排水量的50%等。

5.结束语

参考文献

第4篇:中医基础研究范文

关键词:掺配区除尘 湿式就地除尘 空气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X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2(c)-0001-01

卷烟厂制丝车间掺配区主要进行烟丝的掺配、加香加料等工作,由于物料转接点较多,易造成车间大量扬尘;而目前在卷烟厂制丝车间掺配区的设计中,很少关注环境扬尘的控制,造成掺配区空气质量较差。不仅危害职工的身体健康,还易造成安全事故。

由于掺配区设备密集,现场空间较小,转接点多且分散,若使用传统干法除尘技术对各个扬尘点进行环境除尘,除尘器需集中布置在除尘房内,此类系统应用在掺配区时,系统管道复杂,管道较长,造成系统能耗较高;另外除尘风需要外排,增加了车间空调系统负荷,进一步增加了系统能耗。而且一台除尘器一般连接多个除尘点,造成各除尘点风量不易匹配和不能分工艺段启停;有些点除尘风量较小,达不到有效控尘的目的;有些点除尘风量过大,造成抽烟丝现象,造成原料和能源的浪费[1]。

针对以上问题,漯河卷烟厂联合徐州众凯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等单位研发出适合掺配区环境除尘的湿式就地除尘系统。该系统选用节流式除尘器,就近放置在掺配区内,处理后的空气车间内排放。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设备

仪器:风速仪、温湿度仪、防爆型粉尘采样器(IFC-2)、电子天平(ESJ182-4)。

1.2 节流式除尘器简介

区别于传统的湿式除尘设备,节流式除尘器采用了节流交换的原理。利用节流板与液面之间窄小的缝隙对气流形成节流,在节流板两侧形成压差,液面出现自然扭曲。当气流通过节流板与液面之间窄小的缝隙时,气流通道急剧变小,气流速度急剧升高,对节流板下方扭曲的液面形成强烈冲击,并将一部分液体从液面剥离,形成水幕。在此过程中气液之间形成强烈碰撞凝聚,完成热质交换[2]。节流式除尘器具有除尘效率高、占地面积小、结构简洁易维护等优点,其外形结构见图1。

1.3 方法

系统经过安装、调试及后期改造完毕后,组织专业机构进行实验检测。在相同条件下,分别检测系统开机时和停机时车间的空气质量情况和制品的工艺参数,并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研究,形成检测报告。

(1)漯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车间空气质量进行检测。

(2)漯河卷烟厂质量管理部组织工艺检测人员对除尘技术应用前后两个月检测数据的平均值和标准偏差进行对比分析。其中环境温湿度由控制系统采集数据,叶(梗)丝含水率、结构、填充值由人工检测。

2 结果与讨论

2.1 系统运行前后车间空气粉尘浓度对比

由漯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车间空气质量进行检测数据显示掺配区空气粉尘浓度(总尘)为0.67 mg/m3,而根据漯河环保局的检测数据,在未安装该系统前掺配区的粉尘浓度达到5 mg/m3,车间空气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2.2 系统运行前后车间空气温湿度对比

由检测数据分析得出系统应用前后温度平均差值为0.03 ℃,标准偏差平均值为0.01 ℃;相对湿度平均差值0.05%,标准偏差平均差值为0.01%。温湿度相差甚微,说明该系统应用前后对所在区域的环境温湿度影响很小。

2.3 系统运行前后制品工艺参数对比

由检测数据分析得出系统应用前后叶丝含水率平均值上升0.01%,梗丝含水率平均值下降了0.03%;叶丝和梗丝填充值平均值下降了0.03 cm3/g和0.02 cm3/g;叶丝和梗丝的整丝率和破碎率平均值和标准偏差均在0.05%内。由以上分析说明除尘技术应用前后对所在区域制品物理质量指标影响很小。

2.4 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

(1)漯河卷烟厂掺配区采用湿式就地除尘系统后与干法集中除尘对比,年节约成本约33万元。制丝车间掺配区除尘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共投入各项费用为44.5万,一年多即可收回成本,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漯河卷烟厂掺配区应用湿式就地除尘系统后有效改善了工作场所的空气质量,保障了职工的身体健康;节约了能源,减低了物料损耗,为企业节能减排做出了贡献。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了产品的美誉度,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3 结语

通过本次研究验证湿式就地除尘系统在烟草行业应用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湿式就地除尘系统不仅适应于制丝线掺配区除尘,在卷烟生产很多工艺或环境空气质量控制过程中该技术都将有很好的应用,例如排潮尾气处理、切丝机熄灭磨刀火花、丝束成型机丝束飞花处理等。该项技术的研发为卷烟厂提供了一种新型除尘模式,为其他行业环境空气质量控制提供了一个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第5篇:中医基础研究范文

关键词:道桥施工;桩基础;工艺

中图分类号: TU997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在土建施工中,利用桩基技术能够提高建筑物的承载力和在施工中不会产生变形,能够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抗震性,特别是在一些建筑施工比较复杂的施工中,利用这种桩基技术非常有效,能够有效的解决工程项目的技术问题,所以在建筑工程士建施工中,要加强对于桩基础技术应用和桩基技术相关问题进行及时研究,总结一定的经验,构建较为完整的桩基技术体系,才能够满足现代建筑工程的发展需求。

桩基础施工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市场经济的繁荣,我国道路与桥梁建设发展迅猛,在道桥建设的工程中桩基础的施工极为关键,桩基础是整体最下面最基础的部分因而桩基础的质量很难控制,施工技术的优劣就决定了建设过程的整体质量。桩基础是基桩和承台共同组成的。以桩身的位置可将桩基础分为地承台桩基和高承台桩基两种。

地承台桩基是桩身全部掩埋在土中,联接桩顶的承台与土接触:高承台桩基是桩身只有下部掩埋在土中,上部露在地面而承台底也在地面上。桩基础的桩支撑在土地之中的非常坚硬持力层主要包括有基岩、紧密的卵砾石层或者是硬塑粘性土和紧密的砂石等等,具有着较强的竖向单桩或者群桩的承载能力,可以承载建筑的全部竖向荷载。桩基础的竖向单桩中端承桩的刚度或者是摩擦桩的群刚度,在自重的范围之内或者相近荷载之下,一般都不会发生不均匀沉降的现象,可以保证建筑的倾斜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道桥桩基施工中桩型选用原则

根据桥位的工程地下水位、地质条件,水文条件和持力层的深度,并结合施工设计的要求,将不同桩基础结构的经济指标和承载力参数进行比较,从而确定选择桩的类型;

按桥梁上部结构传递和通车后所承载的重量,初略计算出桩基础的荷载大小,以及确定单桩承载能力,进而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桩类型和施工方法;

根据施工项目的施工安排与的工期,详细分析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对于施工时间充裕时,可以采用机械或人工挖孔桩;而对于施工工期较紧迫时,可以选择打入式预制桩,从而提高施工效率。

总得来说,对于道桥桩基施工工程,在选择桩型时,必须深入调查施工现场,要考虑桩基础的工程地质条件、施工工艺以、水文地质因素以及施工机械设备,并对整个工程施工造价进行综合性评估,确定一个最优的施工方案,最后选择安全实用、经济合理、质量达标的桩型。

3、建筑桩基础技术的特点

3.1、在进行桩基施工中,如果遇到一些坚硬的基岩和密实的卵砾石的地层的时候和比较硬的持力层硬性粘性土和中密砂等地层相比,能够拥有很高的群桩承载力或者竖向的单桩承载力,有能力承受得起高层或超高层建筑的所有的竖向荷载,包括其偏心荷载在内。

3.2、桩基的竖向单端承桩或者摩擦桩很大的时候,就会受到其桩本身的荷载的影响,这样就不会产生太大的均匀沉降,这样就可以使建筑物的倾斜度能够保证在一定范围内。在桩基础的单桩大直径桩很大的时候,在利用过程中可以有效的抵抗因为风或者地震带来的水平荷载,这样能够确保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有很好的抗倾覆稳定性。

3.3、当施工中桩身直接穿过可液化的土层的时候,还能够承受在稳定土层基础,这样就能够保证桩基嵌固在基岩上,如果出现地震使得浅部的土层液化或者下陷的情况下,施工中能够使桩基凭借着深部稳固的土层,使压和抗拔承载力能够逐渐增强,这样能够保证建筑物高层建筑稳定,不会使建筑物发生倾斜。

4、预制桩的施工准备工作和相关要点

4.1、施工准备工作。在目前的桩基础工程施工中,其施工质量是一项系统、全面、综合性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模式,也是当前桩体结构施工的主要手段和工作模式。桩基础作为目前高层建筑施工中最为常见的工作模式,其在施工中准备工作至关重要。在通常情况下,准备工作通常都是以水泥、砂、石子、水和钢筋等材料的准备工作,同时还需要做好相关的机具和施工器械的准备流程和准备模式,从而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益,这也是目前工程项目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更是整个工程中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工作重点。

4.2、施工要点

4.2.1、沉桩阻力。首先根据桩型、沉桩深度、接头形式以及工程地质条件、对沉桩阻力作出分析,选用合适的静压桩机设备。沉桩阻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是由土质结构、埋入持力层深度、桩数、桩距、施工顺序等组成,分析实测资料表明,沉桩阻力是由桩侧阻力和桩尖阻力组成。通常情况下,两者沉桩阻力的比例是个变值,应该根据不同情况分析沉桩阻力。

4.2.2、桩顶垫材。合理选用垫材能提高打桩效率和沉桩精度,保证桩帽免遭损坏,压桩时,垫材起着缓和并均匀传递桩机对桩头的压力,并均匀地传递于桩帽上。一般采用橡木、桦木等硬木按纵纹受压使用,并根据情况及时更换。

4.3、作业条件。在目前的工程项目中,除了具备充足的基础材料之外,施工条件也是必不可缺的一环。因地适宜的施工是保障工程施工质量的主要条件,也是近年来工程施工的重点环节。就目前的工程项目而言,常见的作业条件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4.3.1、根据建筑物场地工程地质资料和必要的水文地质资料和桩基工程施工图及图纸会审纪要等有关资料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

4.3.2、建筑场地和邻近区域内的地下管线(管道、电缆)、地下构筑物、危房、精密仪器车间等施工前应会同有关单位和业主进行详细检查,并将建(构)筑物原有裂缝特殊情况记录备查,对挖孔和抽水可能危及的邻房应事前采取加固措施。

5、道路施工桩基技术施工前准备

5.1、要对施工地点进行勘察,勘察内容包括施工现场环境以及水文地质条件,形成一定的材料,为施工做准备,还要准备好桩基础技术施工的时候要利用的机械设备,保证施工能够正常进行。

5.2、要准备好桩基础技术具体施工方案的编制工作的编制单据,并且在施工计划中要着重强调施工质量文明和施工的重要性,并且通过实验确定施工工艺参数。

5.3、要做好桩基础技术施工现场的放线定位工作,要准确的确定各个水准点,这主要是为了控制桩基施工的标准高度,然后按照设计将每根桩基的顶部和底部都要做一下标高记录,这样才能够保证水准点的正确性。之后再做好桩基础施工现场准备,和对现场要进行一定的清理和整理,还要根据不同的桩基进行不同的准备工作。

6、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基础建筑工程施工逐步增多,同时,人们也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道桥桩基的施工,影响其施工质量的因素比较多,除了自然因素之外,更多是施工技术因素,只有过硬的施工技术,才能切实地提高道桥桩基施工质量。因此,这就需要施工单位必须加强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的操作,杜绝为了追赶工期而忽视质量的现实,确保他们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并大力引进国外先进的施工技术,提高施工水平。同时,还要加强现场管理,将质量监控贯穿于整个道桥桩基施工过程,时刻注意施工中的异常现象,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最终提高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供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郭建平.道桥施工中桩基础工艺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0:301

[2]李宏博.道桥施工中的混凝土施工技术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2,11:262

第6篇:中医基础研究范文

关键词:初中英语 翻译练习 研究

科学、合理的翻译练习有助于学生对所学词汇的理解和记忆,加强语法的准确应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然而如何有效的掌握翻译练习的要领,设计出适合初中生的知识水平的翻译练习,为初中院校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英语翻译练习的意义

随着我国教育的深入改革,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已逐渐被推广应用,使教学形式已不再仅限于书本、纸面和课堂,对我国的教育来说更是一个新的发展。目前,英语翻译练习的应用已成为提高学生英语书达能力和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训练方式之一,更是成为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把英语翻译练习有效的融入教学之中,将英语与其它语言训练有机结合,打破了英语教学中“听、教、写”的传统教育模式,将英语教学发挥出最大效果。[1]

二、英语翻译练习的设计

1.词汇方面的设计

在英语翻译练习的设计中,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考虑符合初中生知识领域与知识特点的内容。首先以词汇来说,词义理解、词汇记忆与词汇在语言中运用是英语词汇教学的三个重要因素,所以,如何有效的应用好这三个方面,是英语翻译练习中需注意的事项。在词汇的学习上,需要过多的英语语境来进行配合,而翻译练习主要就是提供真实的语境,二者相互结合,使学生在词汇的学习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

2.一词多义方面的设计

一词多义是英语学习中较为常见的情况,如果单纯按照传统教学方式从字面上去硬性理解,很难让学生达到真正熟练掌握的目的。而翻译练习可帮助学生正确地掌握同一个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译法。

如:1、Go along this street,you will see a post office on the left.

沿着这条街走,你会看到一个邮局在左边。

2、Green left for Japan last night.

绿色昨晚离开日本。

从上面的句子可已看出,“left”作名词是“左边”的意思,与介词on搭配;但left同时也是动词leave的过去式,“leave for”意为“动身去某地”。因此,通过翻译练习可以让学生更清晰的区别和记忆一词多义。[3]

3.词形变化设计方面

许多英语单词在词根的基础上加前缀后或后缀变成派生词,使用起来较为复杂,如果仅仅是配合课本单纯的从字面上来理解,很难掌握其中的重要知识,运用起来也容易混淆。而翻译练习在不断的汉英互译中,可帮助学生更好的区分同一词根构成的不同单词的含义,促进学生准确对前缀、后缀的使用,提高学习效果。

下面以care为词根的相关词汇为例进行翻译:

1、We should take care of our eyes,and we mustn’t read books in the sun.

我们应该照顾好我们的眼睛,我们不能在阳光下读书。

2、Kangkang shouted at Michael”You are so careless!You missed a good chance.”

康康迈克尔大喊大叫“你真粗心!你错过了一个好机会。”

通过以上的翻译练习,让学生可以清楚的了解care、careless两个单词的不同意思(care译为关心,careless则译为粗心的),通过不同的后缀来改变单词的意思,从而掌握他们各自的词性。

三、英语翻译练习的作用

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单词和语法是学生需要强性记忆的两部分内容。据研究表明,每个人的大脑都会出现遗忘的现象,但是其遗忘程度与时间长短也有着直接的关系,如:对某些知识的初次学习后,在短时间内会有较高的遗忘率,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率便会逐渐降低。所以,教师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应遵循遗忘曲线的规律,及时设计翻译练习,从根本上加深学生的记忆程度,达到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效果。

(一)设计汉译英练习,引导学生复习语法,首先引导学生复习附加疑问句,附加疑问句在英语翻译中较为别扭的,而正因为这种特殊原因的存在,才可更好的帮助学生回忆语法的使用及注意方面。例如:

1、北京有很多古建筑,不是么?

There are many ancient buildings in Beijing, isn't it?(前肯定,后否定)

2、你以前不常来这,对么?

You don't used to this, right?(前否定,后肯定)

3、她在这几乎没有朋友,是么?

She has few friends, does she?(含有否定副词)

4、――你关灯了,不是么?

――是的,我关了。

――You turn off the lights, isn't it?

――Yes, I closed.

5、――汤姆不是画家,是么?

――不,他是画家。

――Tom is not a painter, is it?

――no, he is a painter.

(二)英语翻译训练可帮助学生检验对语法的掌握程度,有助于教师在接下来的授教中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知识上的重点指导,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不再像以往那样,不知道学生会什么不会什么,只是将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倾授”,从而使学生对英语的学习造成影响。

(三)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使英、汉两种语言不轮在语言发音上,还是在语法运用、逻辑构造上都有这较大的差异。所以,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也要尝试利用英语翻译来指导学生进行英语思维的培养,锻炼英语语感,使英语翻译练习发挥到最大作用。[4]

四、目前英语翻译练习较长出现的问题

在英语翻译练习上,常以“中式”的思维去代替“英式”思维,总是喜欢按单词、词组的方式去翻译,在英译汉中还勉强可以根据对中文的了解进行文字组合,但在汉译英中,就难免会出现单词、词组用法颠倒的现象。所以,为了避免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出现惯性思维,总是以“中式”去进行翻译,在日常的英语翻练习中就应该养成良好的翻译习惯,培养优秀的英语语感与合理的英语思维。以下是为避免出现“中式英语”,以翻译练习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发现英语的语言规律例如:

你真好,在空闲时帮助我补习英语。

学生最容易翻译成:You are kind to help me English in you spare time.

其实这样的翻译是不正确的,此类的句子应该形成主语的句子:It’svery kind of you to help me with my English in your spare time.

这样不仅能正确的使用语法,使句子更为精炼,同时也符合英语国家人们的表达习惯,从而形成良好的英语翻译习惯。

结语:

众多实践表明,翻译练习对学生英语语感方面的培养有着较好的引导作用。尤其作为初中生,对英语的学习处于基础阶段,对以后的英语学习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所以,有效开展英语翻译练习是一项较为重要的事业,更需要院校与相关教育部门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苏丽娟.探求思维差异,克服思维模式负迁移――英语教与学的有效途径[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21).

[2]张彬.浅谈初中英语分层教学[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9).

第7篇:中医基础研究范文

关键词:距离 知识溢出 区域发展

引言

知识经济是已经成为现代的主流经济。知识经济最大的特征是知识取代了传统的生产要素,成为组织的关键性生产资源。因此知识管理成为当前管理学和经济学研究的焦点,目的是使知识更好地在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和创造价值。

在区域经济和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知识的作用日益增强,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因而区域间的知识与技术积累程度及其吸收能力的差异成为了各地区间经济出现不同增长轨迹的原因。知识溢出作为区域经济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与空间聚集关联紧密,重新受到关注。知识溢出是知识流出原有知识主体并被其他组织团体吸收利用的过程。它是知识扩散的一种方式,是知识的再造。知识溢出与经济增长有密切的联系。新经济增长理论强调了知识溢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其影响作用表现为:先进技术知识一旦获得应用,就会带动本行业甚至相关行业的技术变化,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当地技术和生产力的提高,这是知识溢出的经济外在性的一种表现形式。马歇尔是较早关注到外部性这一经济现象的学者,知识溢出效应带来了整个社会新知识的扩散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现有的对知识溢出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区域集群中的溢出而言的。特别是在解释集聚经济的重要影响因素方面,这些因素包括人力资源的流动、吸收能力、知识存量、地理距离等。目前的研究大多侧重于知识溢出的空间局限性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在对区域经济中的知识溢出研究中,空间距离被认为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朱美光通过对区域知识存量侧度、技术差距以及空间知识方面的研究,对空间知识溢出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进行归纳总结,构建了基于空间知识溢出的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研究框架(朱美光,2007)。梁琦也认为知识溢出具有空间局限性,知识溢出的地域性特征并不受产业之间研发差异的影响(梁琦,2004)。叶剑亮认为知识溢出是导致企业聚集的重要原因(叶建亮,2003)。

但仅对溢出的空间距离进行研究已经不能完全解释区域内知识溢出对于经济的影响。由于知识经济及其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其它一些因素对知识溢出的影响比重日益增加,这些影响因素都可以归结为距离对知识溢出的影响。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溢出距离的概念进行扩展,解释这些距离是如何作用于区域内的知识溢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知识溢出距离的构成

在区域经济学领域,空间相互作用是一个经典的主题,是区域之间的主要相互作用形式(陆大道,1988)。Helpman提出的知识溢出对区域经济的共同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从而使人们认识到知识溢出是区域间相互作用的重要形式,与传统的空间相互作用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作为知识经济时代地理学的新问题,近年来区域间知识溢出成为经济学者们研究的重点问题。

知识溢出是指知识和技术的自然外漏和输出现象,知识溢出中的知识传播是非自愿的被动的无意识的,这是由知识自身的属性决定的,知识溢出也是一种知识的再造(等,2010)。知识溢出一般不会给知识的创造者以补偿,或给予的补偿小于研发成果的价值。结果,研发成果被越来越多的区域资本所利用。前人的研究只是单纯的从空间地理距离的角度来研究距离对知识溢出效应的影响。

本文在此基础上将赋予距离新的含义,除了空间地理距离外,还包括社会距离和知识距离。三种距离对于溢出的影响效果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加和作用,其三者是相互作用共同起到影响知识溢出作用的。我们可以用公式将距离对溢出的影响形象的表示为:

d=d1×d2×d3

其中,d表示知识从新知识源到达知识的接受者或需求者所要克服的总的距离;d1指新知识源与知识接受者之间的实际空间地理距离;d2指新知识源和接受者之间包括文化背景以及价值观之间的社会距离;d3指新知识源和知识接受者之间知识储量和技术方面差距的知识距离。

知识和技术的传播受地理空间的限制,知识溢出对产业集聚的强化作用恰恰是表现在它的地方性特征上的(段会娟等,2009),知识溢出效应的大小与知识接受方同新知识源位置的邻近程度有关。知识溢出存在明显的距离衰减规律(王铮等,2003),知识溢出中心到的距离越大,受到的中间阻力越大,速度较距离近的地区也就越慢。当然由于信息技术的成熟应用使得知识溢出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地理距离的障碍,但地理距离对于溢出的影响仍然不可小觑。

相比之下,社会文化与心理的障碍对知识溢出的影响就变得突出很多。社会距离指得是知识溢出过程中人们是否能够把共享的理解目标内在化。文化是一个复杂的联合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社会中成员所得到的能力和习惯(张雄林,2010)。相似的文化和价值观系统使得主体能采取相似的思维方式、行为举止、是非标准,双方的社会距离小,有利于双方工作关系的建立与维持,不需要过多的交流便可以向其他成员解释他们的观点,也有利于对溢出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知识溢出很大程度上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源动力,而存在知识溢出的前提是拥有较高的知识吸收能力。学习是一个渐进的积累过程,学习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知识背景,才能有效地学习相关知识域中的新知识。对组织学习而言,知识溢出双方之间的知识距离或差距不能太大,不同的人由于原有知识的结构和层次不同,掌握同一新知识所需要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成本的差距悬殊,也就构成了所谓的知识距离。知识接受方或需求方与领先方的知识距离相差越大,学习和模仿的难度越大,反之亦然。

各距离因素对溢出的影响

(一)地理距离对知识溢出的影响

知识管理理论根据知识能否清晰的表达和转移将知识分为两大类: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指能被编码化的知识,可以用符号或语言来沟通,它的扩散主要是通过大众媒介,在空间交流。而隐性知识则是那些存在于个人的经验与行动中的知识,无法用明确的符号语言表述,它的扩散必须通过面对面的交流。

产业集群的地理接近特征有利于技术知识的生产、获取和利用。原因是显性知识的传播应用距离短而效率高。韦伯早在1929年就提出过地方化区域内的知识、信息的流动比远距离的流动要容易得多。这是因为首先信息传递的时间性是包含空间性的,距离越短传播所用的时间越少,速度越快;另外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会有扭曲和失真现象,传送路径越长,扭曲和失真越多。

在知识溢出过程中除了书面交流外,面对面的学习交流也就是隐性知识的扩散也是十分重要的。也就是说有些知识是以人力资源为载体流动的,这些隐性知识的扩散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所得的经验的扩散,往往不易用语言表达、传播和学习,具有高度的情境性和历史依赖性。人们只有身临其境,才能获得并吸收这些隐性知识。因此,人们只有通过在相同的情境下反复揣摩、练习,或采用传统的“师父带徒弟”方式模仿学习。脱离亲身经历的学习成功难度要大得多,而距离则是影响经济主体亲身经历的一个重要因素。举个例子,一个远离知识溢出中心的地区受时间、经费等因素影响,学者前去直接学习、交流的可能性相对要小一些。新概念需要从中心地区传入这些地方,由于距离远受到的中间阻力大,速度也就较距离近的地区慢一些。地理上的近邻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知识溢出的程度,因为面对面的接触能加快隐性知识的扩散,而对距离较远的合作伙伴来说,隐性知识溢出的可能性则较小。

因此区域内的相关行为主体之间由于地理上的临近性,使得这些群体在进行非正式渠道的知识交流就变得容易的多,获取溢出知识的成本也就相对较低, 从而降低企业获取创新资源的成本与创新的不确定性, 提高企业的创新产出。

另外从空间来讲,面对面的接触对郊区是重要的,对城市也是重要的;在区域层面是重要的,在国家层面也是重要的。面对面的交流是一项有效的交流技术,不仅有利于解决激励问题,还有利于社会化和学习进程,是城市化和区域化的主要推动力量。OECD的国际经验证据也表明:技术的扩散和研发的溢出具有很强的空间局限性,外国研发对本国生产率的影响随着输出国与输入国的地理距离而衰减。这说明地理距离在决定技术知识的跨国传递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社会距离对于知识溢出的影响

虽然信息技术的成熟应用使得知识溢出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地理距离的障碍,相比之下,社会文化与心理的障碍对知识溢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它们存在于无形,我们将这种无形的障碍称为社会距离。

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是知识溢出的主要载体,知识溢出的社会距离包括很多因素,它们存在于社会各阶层之间、各种功能之间、各种对事物不同理解的文化约束之间,这种无形的障碍往往比时间和空间的障碍要大。知识溢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社会文化、地方制度以及法律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知识溢出过程中重要的是人们是否能够把共享的理解目标内在化,或者基于他们自身的隐性的非编码化的理解方式进行翻译的特殊行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联合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社会中成员所得到的能力和习惯。相似的文化和价值观系统使得主体能采取相似的思维方式、行为举止、是非标准,有利于双方工作关系的建立与维持,不需要过多的交流便可以向其他成员解释他们的观点,也有利于对溢出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知识溢出需要跨越社会文化和心理障碍,学习则是经济主体的生存和发展之本,主体知识的增长需要单个成员的学习,更需要组织内成员知识的相互启发、对接、碰撞、深化。组织学习的文化会影响到组织成员对知识的态度,不同的文化氛围下成员间知识共享的意愿不一样,认为知识是一种公共产品的组织,更愿意进行知识的共享和交流,容易尝试知识的碰撞和对接。

从区域层面讲,地方政府如果重视当地的知识和技术的创新,鼓励研发,并通过立法等方式保护研发成果。那么被政府资助或支持的研发项目就会增强其知识共享的意愿,知识溢出的主体得到扩充,距离就得到缩短。企业通过贸易往来,能够吸收国外先进设备技术,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找到新的发展点,通过交流合作减小文化差异,也可以拉近溢出距离,并且在激烈的竞争中还会促进本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提高生产率。

另外在对社会距离的研究中我们发现社会网络、分散决策的机制和高流动性也是影响知识溢出的重要因素。主要是通过影响组织或企业的结构、文化价值、和外部沟通等软层面来影响溢出。企业与各种科研机构合作研发,知识和技术信息会通过科研机构在行业内溢出,企业在研发过程中不断吸收和消化各种外部知识,并对知识进行整合,依此模式,各企业都大幅度提高了自身知识存量。如果企业是与同行业企业间结成知识联盟进行研发,那么不仅共同研发的知识和技术会被双方吸收,提高各自的生产能力,而且会形成联盟间两个企业快速的知识溢出(慕继丰,2002)。因为有着相似的结构文化以及价值观,这些企业或组织之间的社会距离被拉近,溢出速度相应变快,促使区域间的合作加强,生产效率得以提高。

(三)知识距离对溢出的影响

知识溢出很大程度上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源动力,而存在知识溢出的前提是拥有较高的知识吸收能力。因为如果知识溢出度很高,但知识接受方或需求方没有能力通过学习和模仿进行技术的吸收和转化,就不能形成有效的创新和经济的增长。而吸收能力则依赖于主体的知识存量和人力资本存量。基于区域内知识存量和知识吸收能力以及人力资本存量的空间知识溢出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经济主体的发展与创新是建立在自身知识基础之上的,知识基础的完善可以通过研发活动和学习等自主知识创新来实现,也可以通过吸收外部知识实现。引进外部知识的时候要考虑自身具备的知识条件和学习能力及组织内外知识存量的差异。学习是一个渐进的积累过程,学习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知识背景,才能有效地学习相关知识域中的新知识。给小学生讲授“相对论”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给历史学家传授超导技术也会遇到难题。严格地说,并不是小学生和历史学家就一定掌握不了“相对论”和超导技术,而是知识存量不够的问题。

一般来说,具有相关特定知识基础的人,学习效率高,所需克服的困难就少,所花费的时间也短;相反,不具有特定知识基础的学习者,其学习的难度及其花费的学习时间则难以估量。因此,人力资本层次越低,吸收溢出知识的可能性就越小。Saxenian在研究欧洲电子工业时发现,参与者彼此之间的知识平台越相似,知识接受企业吸收对方知识的能力就越强。

人力资源流动尤其是科技人力资源的流动是影响知识溢出的重要因素,已经成为诸多学者关注的问题,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肯定的。很明显,优秀人力资源流动性的大小对传播、交流知识,对其他区域知识存量增加和总体知识吸收能力都起到推动作用。归根结底,企业的知识差距主要是体现在企业所拥有人力资本及其所体现的知识存量上的。

建议与对策

随着地区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区域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如何促进区域的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各界关注的焦点。结合上文的分析,鉴于距离对知识溢出的三方面的影响,本文给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引导对外开放,缩短所谓的地理距离

当然,随着现代通信与运输技术发展,地理距离对显性知识溢出的影响程度变小,而对于隐性知识,仍需要通过面对面的接触来实现。因此要鼓励企业走出去,亲身感受高新知识技术,同时也鼓励引进新技术。企业应该主动实地考察先进企业或发达地区的经济运作状况;了解更准确、先进的信息,并建立更通畅、更快捷的传播渠道;注重组织成员的经历经验的培训。政府也可以考虑在当地建立科技园,吸引高新技术产业进入本地,来带动本地企业和经济的发展。

(二)培育有利于知识溢出和提高吸收能力的企业文化,缩小区域社会差距

企业文化是企业知识管理成功的基础,企业文化的形成本身就具有不可模仿性,有利于企业知识溢出和创造的文化本身就构成企业竞争优势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培育有利于知识溢出和提高企业吸收能力的企业文化,就是要企业树立将知识作为最重要资源的观念,对新知识持欢迎态度,并且在一个持续的学习环境中,创造一种相互信任和知识共享的氛围,重视与外部的知识交流,构建获取外部知识的网络关系。同时应建立起有效激励机制来激励员工在各种平台上积极参与交流活动,加快知识的交流和共享。由于技术和环境的快速变化,企业的许多工作既需要团队成员之间明确的分工,又需要团队成员之间能够彼此协调、沟通和交流,将各自所获取的专业性知识贡献出来,为企业创造价值。构建合适的企业文化可以促进企业持续学习,加速企业成员知识与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从而缩小区域间的社会文化差距。

(三)提倡终生学习,提高自身的知识存量

知识的增长,必定有与它相对应的知识根源,组织既有的知识存量决定了后续的知识增长及技术创新的方向和速度。在单薄的知识存量基础之上,绝对构建不出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提高自身的知识存量是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对于知识存量低的区域,应加大教育投入、提高自身素质,同时鼓励知识经验丰富的员工多分享心得,充分利用知识溢出效应,缩小知识差距。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我们应该时刻意识到知识的匮乏,并迅速补充知识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除了鼓励自身对外界知识的学习外,也要提倡通过引进人才来实现自身知识存量的增长。优秀人力资源的流动对传播、交流知识,对区域知识存量增加和主体知识吸收能力的提高都能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Marshall A. Principles of Economies (eighth)[M]. UK: Macmillan, 1925

2.朱美光.基于区域知识能力的空间知识溢出模型研究[J].软科学,2007.21(2)

3.梁琦.知识溢出的空间局限性与集聚[J].科学学研究,2004(1)

4.叶建亮.知识溢出与企业集群[J].经济科学,2003(3)

5.陆大道.区位论及区域研究方法[M].科学出版社,1988

6.Grossman G.M, Helpman E. Trade, 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growth[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1,35:517-526.

7.,陈芳芳.知识溢出的途径及对策分析[J].北方经济,2010(1)

8.段会娟,梁琦.地方化知识溢出的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论坛,2009(20)

9.王铮,马翠芳,王莹等.区域间知识溢出的空间认识[J].地理学报,2003.55(5)

10.张雄林.知识集聚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11.Cohen W.M, Levinthal D.A. Absorptive Capacity: 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0(35)

12.Weber A. Theory of the Location of Industries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29

13.Hamel G. Competition for Competence and Inter-partner Learning With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Alliance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1(12)

14.Caniels M.C. 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Economic Growth [J]. Edward Elgar, Cheltenham, 2000

15.慕继丰.企业网络中的知识流动研究[D].西安交通大学,2002(9)

16.Saxenian A, Regional Advantage Culture and Competition in Silicone Valley and Route 128[M].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4

17.Lane P.J, Lubatkin M. Relative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Inter Organization Learning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8, 19(5)

18.Romer P. Growth Based on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

作者简介:

第8篇:中医基础研究范文

一、字母块组块记忆单词的方法

英语单词的字母块组块记忆指的是划归固定规律读音的字母集合与出现频繁的单词构成部分为整体的预制字母块在脑海中储存,在对新单词进行记忆的时候,如果新单词当中存在这一系列的字母块,并且学生脑海当中储存的字母块跟所含字母块的读音大体相同或者是相同,学生就能够把这一系列的字母块当作整体在新单词中嵌入,从而组块记忆新单词,从而使学生记忆单词的负担减轻。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记忆英语单词“share”的时候,由于学生的脑海当中已存储了两个字母块sh/∫/和are /ε?藜/,因此,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把这个单词组块成为sh-are进行记忆。如此一来,根据传统记忆方法需要记忆单词的五个字母,现在仅仅需要记忆sh-are这两个熟悉的字母块就可以了。教师指导学生这样记忆英语单词,不但使学生的记忆负担减轻,而且还可以有效地统一单词的书写和读音。

二、构词记忆单词的方法

合成、转化、派生是很多英语单词的形成来源,倘若学生可以学会这一系列的构词技巧,那么就能够大大地提升记忆单词的效率。例如,在一些词根的基础上加后缀、前缀能够形成一些新的单词,而组合而成的新的单词跟词根的联系非常密切,像表示否定的前缀unlike,unusual,unhappy等跟un的联系密不可分。除此之外,还有些单词的组成部分是两个单词,通过组合的两个单词表示新单词的意义,针对如此的单词,在记忆的时候,需要拆开记忆,像针对英语单词“subway”,能够指导学生划分这个单词为两个组成部分,即way与sub,其中,subway的意思是地铁,而way的意思是道路,而sub的意思是在……的底下,如此一来学生也更加容易理解和记忆这个单词了。

总而言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记忆英语单词的方法非常之多,笔者仅仅对一部分进行了分析,旨在体现触类旁通的功能。像在教师的指导下,初中生在持续地总结和摸索之后一定可以大大地提升单词的记忆效果。

第9篇:中医基础研究范文

【关键词】环境污水处理;化学除磷药剂;工艺

随着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大量含磷生活环境污水、工业废水排入江河湖泊中,增加了水体营养物质的负荷,从而引起水体中藻类与水生植物异常繁殖,即水体的富营养化。研究表明。多数水体富营养化的限制因素是磷。因此控制水体中磷的浓度尤为重要。明确了城市环境污水处理中除磷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而在普遍采用的生物除磷技术不能满足出水磷的排放标准时可考虑采用化学除磷技术。

一、环境污水处理中化学除磷工艺的概述

化学除磷的反应机理是在环境污水处理工艺中投加金属盐类等,除磷药剂形成不可溶性的磷酸盐或多聚磷酸盐沉淀产物,然后再通过沉淀分离或过滤分离等方法从环境污水中去除磷酸盐。药剂投加后,首先,金属离子与磷酸盐快速结合会形成低溶解度、极细小晶状体的磷酸盐化合物;然后,在流速梯度或混合扩散过程作用下互相接触生成大颗粒絮凝体;最后,絮凝体通过沉淀分离或过滤分离等方法将水体分开,得到净化的废水和化学污泥,从而实现化学除磷的目的。因此,化学除磷过程包括沉析、凝聚、絮凝以及固液分离四个步骤,其本质就是磷酸盐从液相转移到固相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沉析和凝聚反应发生的非常快,被认为是同时发生的,凝聚时形成的主粒子,在絮凝过程中相互结合形成更大的粒子――絮体,以利于沉淀或者固液分离,由上述分析 可知,化学除磷效率与沉析和絮凝过程直接相关,沉析、凝聚与磷酸盐化合物种类与化学除磷药剂的种类及pH等因素有关,絮凝过程与除磷工艺形式有关,因此,要提高化学除磷效率必须从化学除磷药剂的种类、反应环境的pH及除磷工艺等因素考虑。

二、环境污水处理中化学药剂除磷工艺的分析

目前用于环境污水化学辅助除磷的药剂主要可分为铝盐、铁盐、钙盐、改性硅藻土及复合絮凝剂等。以下就常用的几种进行研究分析,旨在提高对环境污水的处理。

1、铝盐化学除磷药剂。铝盐化学除磷药剂主要有硫酸铝、氯化铝和聚合氯化铝等。三价铝盐药剂除磷的反应包括两个反应过程:(1)三价铝离子与环境污水中的磷酸根发生沉淀反应,生成沉淀化合物AlPO4;(2)三价铝离子发生水解反应,生成具有较高的正电荷和较大的比表面积的单核羟基络合物和多核羟基络合物,然后,多核羟基络合物之间发生范德华力、吸附架桥和网捕等作用获得较好的沉淀效果,从而实现化学除磷。Al3+水解反应和金属磷酸盐的溶解性均受到pH的影响,同时金属离子也会与OH-发生反应,从而与PO43-形成竞争反应不利于除磷,由此可见,铝盐化学除磷过程中控制合适的pH是非常重要的。铝盐除磷理想的pH=5.8~6.9。值得注意的是经用铝盐除磷药剂处理后出水中的铝含量大幅度增加,可能会造成排放水体中铝盐超标,引起微生物铝中毒,因此需要控制投加量。

2、铁盐除磷药剂。铁盐除磷药剂主要有硫酸亚铁、聚合氯化硫酸铁、氯化铁及聚合氯化铁等。铁盐与铝盐除磷反应机理类似,之外还会发生强烈水解并同时发生各种聚合反应吸附水中的磷。Fe2+除磷效率与pH相关,但有关Fe2+除磷最佳pH存在争议:有人认为pH=8时,Fe2+除磷效果最好 ,但王文超等认为pH=7.5~8.5时不易生成沉淀,从而降低了除磷效率。Fe2+除磷需要较高pH 值,而环境污水厂处理中pH值往往低于7.5,另外,在水中Fe3(PO4)2-没有FePO4稳定,这些都限制了二价铁盐在废水除磷中的应用,实际过程中可利用好氧池曝气的特点将Fe2+氧化成Fe3+来提高化学除磷效率。铁盐与磷酸盐反应形成沉淀物相对于铝盐更加稳定,而具有沉降速度快的优点,因此实际应用比较多,但是具有出水浊度与色度高、对出水pH影响大、运输和贮存麻烦、对设备腐蚀大等缺点,同时铁也是刺激藻类生长和引发湖泊水华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些缺点限制其使用范围。由于需要较高的pH,同时钙盐除磷药剂还会引起池壁或渠、管壁上结垢及曝气管堵塞等,因此钙盐除磷药剂在城市环境污水处理厂中应用的比较少。磷酸氨镁法是近几年国际上非常流行的废水除磷方法,但我国还未出现相关的报道。

3、复合新型除磷药剂。复合新型除磷药剂主要有聚氯化铝铁(PAFC)、聚氯化铝(PAC)、聚氯化铁(PFC)、聚合硫酸铁(PFS)、聚亚铁、聚氯硫酸铁(PFCS)、聚合硫酸氯化铝铁(PAFCS)、聚合硫酸铝铁(PFAS)以及改性硅藻土等。这些新型除磷药剂基本上都有良好的电荷中和与吸附架桥功能,凝聚性能良好,絮凝体生成迅速,密集度高且质量大,沉降性能优越,沉降的污泥脱水性能好,无二次污染,适用水体pH值范围广,具有较强的去除效果,而且药剂生产工艺简单,原料易得,生产成本低。其中PAFC在环境污水厂中应用的比较多,原因在于PAFC结合了铝盐和铁盐的双重优点,化学反应速度快、形成絮体大且重、沉降快和过滤性好等优点。因此,PAFC既能克服铝盐絮体生成慢、絮体轻、沉降慢的不足,同时又能克服铁盐除磷的出水浑浊、色度高的缺点。改性硅藻土是最近新使用的化学除磷药剂,其组成包括硅藻土、PAC和石灰等,其中的PAC和石灰可与PO43+反应生成A1PO4和Ca5(PO4)3OH等沉淀物,同时硅藻土具有吸附、混凝、过滤、共沉等作用,能充分接触并除去水中的PO43-。因此除磷效果较稳定,出水TP变化较小。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复合新型除磷药剂,如聚氯化铝铁结合传统铁盐铝盐除磷药剂的优点,适用范围和条件较广,除磷效果好,而且对环境污水处理系统中微生物影响较小,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结束语

一般生产环境污水仅仅采用单纯的生物除磷,特别目前普遍采用的单级生物脱氮与除磷相结合的工艺,难以满足目前国家环境污水排放标准的要求。因此,有必要考虑采取化学除磷或化学辅助除磷。今后化学除磷的研究方向应是将化学法和生物法结合起来。降低化学药剂的投加量和减少污泥量,从而促进环境污水工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媛. A2/O工艺化学除磷优化实验及应用[J].环境. 2010.

[2]苏敬志.城市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的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

[3]范华芳. 农林类高校应用化学专业学生现代工程意识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