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研诚信活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中地理 新课程 教学活动
地理作为一门趣味性极强的学科,既关乎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又兼备着极强的实用性,因此对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教学活动进行细致的研究具有相当深刻的意义。基于对高中地理新课程的研究和现代教育思想两方面的指导,我们极易发现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活动对于高中地理课程的推进非常重要。
一、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概况
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活动研究中,我们注重强调的是学习的实用性能,涉及了多种知识内容,包括教学景观、气候知识、自然天象等,因此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教学中应用一些极具趣味性的视图式教学,能够对教学起到非常大的辅助作用。除此之外,应用直观图的教学方式,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更为深刻、更为透彻地理解相关知识。
然而,从现阶段来看,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大部分的教师都是通过一些相关的挂图进行地理知识的讲解。尽管这一方式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满足学生的需求,但是整个教学环节中所应用到的挂图数量显然不能满足整个地理课程环节的需求,这一弊端对教学活动的效率自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虽然有很多教师力求完美,会应用相关知识对挂图进行绘制,然而有些自我绘制的挂图并没有非常高的质量。因此,从现阶段来看,积极完善挂图的质量和数量非常重要。除此之外,有一部分高中地理教师较为死板,并不能真正地将学生的兴趣引导到地理教学中来,这就会降低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二、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活动研究
1.落实地理教学的活动化
高中生学习地理是不同于初中生的,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相对较强,但是这并不等同于只要将知识点渗透给学生,就完成了教学目的,所以教师必须进行必要的教学活动的安排才能达到想要的教学效果。另外,高中地理的教学时间确实比较紧张,教师的工作任务也比较繁重,进行地理活动的组织还会浪费一定的财力和物力,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确这些活动是非常有必要展开的。基于一系列高中地理教师对于地理教学活动中存在的误区,致使新课程的教学所涉及的一系列活动成为形式主义,并没有发挥实效,这样一来,就凸显了将高中地理教学的教学过程进行落实的意义所在。具体落实时,教师要充分地认识到,尽管按照课本教材中的活动进行安排会费时费力,但还是应进行一定的活动组织,真正地落实教学活动化,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进而完善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教学活动。
2.追求教学语言的幽默化
在当代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无论对什么学科的学习,都非常重视会学和乐学,这不仅使得整个教学课堂充满乐趣,还在更大程度上呈现出情趣,这自然而然就会对教师的教学语言的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追求教学语言的幽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高中地理这一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很大程度上贴合了我们的生活实际,因此应用幽默的语言来催化整个课堂气氛就会显得非常合理。教学语言的幽默化无论是在教学的内容中还是组织教学的过程中,都可以派上用场,使学生在轻松友善的学习氛围中,不知不觉就会积累到丰富的教学资源。所以,这一教学活动的研究对于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教学活动展开很有必要。对于具体的做法,可以是借用语音相近的词汇,然后构成比较特别的地理语意,进而达到教学语言幽默化的目的,例如“富士山近期很想喷发”,实际意义是指富士山这一活火山在近期出现了喷发的迹象;还可以利用语言规范、社会习惯等常规认识与当前说话的事实产生的矛盾冲突,达到教学语言幽默化的效果,例如“我们知道了天高地厚”,实际意义是指我们了解了大气层的厚度以及地球的直径,学生就能在这种幽默化的语言中学习到非常多的高中地理知识。
3.实现地理学习的教学化
在高中地理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实现地理学习的教学化实质上是使地理教学活动尽可能落到实处,收到实际的教学实效。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进行备课时需要注重活动教学的准备。一方面要将相关的新课程中的地理教学内容充分地融入教学活动中去,一般来说这是比较简单的、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的任务,如分析思考或是讨论交流等,同时这些内容还与实际的课堂内容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才可能在实际的课堂中实现教学化;另一方面,教师在实际的地理教学课堂中,要对自主性的活动加以重视,更为透彻地对学生进行悉心的指导,简而言之,即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为了实践教学化,要切实地对其进行指导,指导的内容要紧密地同实际生活进行联系:一部分活动针对的是教材中的重点或是难点的理解,一部分针对的是学生自主寻求思考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在具备教学化的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进行大胆的想象和发挥。
4.注重教育观念的转化
一名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师,应当树立起正确的地理教育教学观念,进而才能起到引导和带领的榜样作用。地理教师在进行地理知识的传授之前,应该通过实际的例子向学生讲解相关的地理知识,使其认识到地理知识同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新课程的教学活动不是让我们以应付最终的地理考试为目的的,更为重要的是使我们能够掌握一种技能。除此之外,教师进行教育观念的转变时,可以应用到情感的迁移性,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和沟通,例如眼神或是动作,也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地理课程的重要性和趣味性。同时高中地理教师在进行教育观念的转变时,还要抓住地理学科的特点,在课堂中融入一些有趣的题材,能够将原本枯燥无味的地理知识转化成吸引人眼球的小故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而言之,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教学活动研究不单旨在传授地理知识,更为重要的、深层次的内容是期望其能达到鼓励、唤醒学生学习兴趣的最终目的。教学活动的研究,主要表现在教师新颖而又独特的教学活动,这样使得每一个高中生能够在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中主动地参与进去,主动地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渐渐形成一种教育与学习的良性循环,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改变教育教学方式、将地理知识渗透融合到现实生活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亚茹.解析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3(6).
1、开展实验课说课活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 1必要性
一方面,由于实验教学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从属的地位,加上实验课时少,教学质量也一直不高,有些学校教师过分追求、迷恋多媒体教学,因而将所有的实验课都在多媒体教室上,让学生看看了事,更甚者少数学校根本没有实验课,而是为了应付高考采取“集中做实验”、“黑板上讲实验”、“组织背实验”等等做法,这些势必造成了现在中学生动手能力普遍偏低,这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严重影响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尤其是阻碍了学生观察能力、探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对每一个实验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与准备,而且要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探究本能。开展实验说课活动可以发挥集体的力量,更好地完善和发展实验教学设计,从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教材、新教学大纲的颁布,实验课时数大大增加,给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4年3月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作进一步的修改,增加了模拟实验、制作模型、搜集资料、调查等。在这些实验中。绝大多数是以往未做过的,而且课程标准中增加了比较多的探究型的实验,这对生物教师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以往“教师拿着本子讲实验,学生看着黑板做实验”的做法,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根本是行不通的。而我们必须找到一种能够讨论、交流、解决实验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经验的途径。借鉴课堂教学的说课活动,笔者认为实验说课活动就是一种比较好的形式。
1. 2可行性
近几年,由于以“说课”为形式教科研活动的开展与普及,大部分教师具备了较强的说课技能,也提高了课堂设计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广大教师学习教学理论、实践教学理论。这些都为开展实验说课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展实验说课活动将是对说课活动的另一层次的延伸和拓展,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与发展,有利于加强实验教学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实验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融合。
2、实验说课活动内容及模式
2. 1实验说课内容
说课内容是指说什么的问题,它是说课活动的核心。内容的完整与内容的处理,能体现出说课的技能、知识水平和学科教学的专业素质,也能直接关系到说课活动的质量。由于高中实验课时和课型的大量增加,但实验教学的相对落后,这些都给实验说课活动提供更大发挥的空间,更广探索的内容。实验说课活动的基本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见表1)。
实验说课模式不能和课堂教学的说课模式一致,它得体现出实验教学的特色,因而要突出实验设计、学生实验效果评价、学生探究能力发展等方面,可以有“三说”、“四说”或“五说”等一般模式。
2. 2实验说课模式 “三说”这种说课模式是把说课的内容分为:“说实验”、“说设计”和“说过程”三个部分,在“说设计”的时候,结合说评价的设计和依据,在“说过程”的时候结合说本实验的优势或特色。使用这种模式简洁明了,容易抓住和突出说课的重点,容易把握说课的时间及说课的完整性,但会在说设计、说过程中理论依据不易结合,设计思路及程序容易说不清楚等毛病,应该注意避免。
“四说”的说课模式比起“三说”,主要是把“说评价”作为独立的内容分开来说,这样会使说课时思路比较清晰,从而也突出了评价的作用,使说课内容更具可操作性,更容易达到与实验教学实际的结合。笔者比较赞成采用这种说课模式。
“五说”这种说课模式主要考虑到说课的形式,如果是课前说课就再增加一项“说特色”的内容。如果是课后说课就增加一项“说效果”的内容,来总结经验,完善不足。这样可以使说课活动具备反思性教学的功能。总之,模式仅仅是提供一般的说课思路,而具体的说课活动中可以灵活、创造性地应用。
3、实验说课活动的几点建议
一、前言
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针对课程发展的需求,尊重学科教学的基本规则和要求,美术课程标准的提出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2011版《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没有分学段逐一列出必须参照执行的知识细节和具体的内容,而是根据需要灵活采用了具有概括性和导向性的内容标准,并提出指向这些标准的教学活动方式和建议,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学习生活经验密切联系。教学过程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而教学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它设置得科学、合理,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通过美术学习活动设置,能够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二、美术学习活动的设置方式
1. 模仿改造
模仿并进行适当的改造,可以降低训练的难度。通过模仿,学生可以获得一定的经验,在改造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例如,在“水墨交融写青山”一课中就安排了模仿改造的训练。教材以马格利特的绘画作品《绿洲》命名,直接从作品的欣赏讨论导入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对新奇视觉形象的表现以及环境保护的双层思考。
教学所安排的三个学习活动,层层递进,使学生能恰当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结合环保主题进行创作。第一个学习活动“参照《绿洲》的艺术处理手法,描绘一幅包含有树木形象的环保主题作品。尝试巧妙改变树木原有的空间位置和环境,创造出新奇的视觉形象。”这个模仿改造的学习活动可以看成是为以后的创作而做铺垫,且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在模仿过程中学生掌握了一种表现新奇视觉效果的手法,由此获得经验,再结合改造训练又给学生以创造的空间,作业更有弹性。因此,也降低了难度。
2. 观察体验
通过对一个问题所发生的现象进行观察探究,可以有目的地设置实验,让学生在制定探究的步骤、方法和自主学习过程中有新的认识和发现。例如,《最亲近的家具》一课,学生就是在观察探究的学习活动中发现和认识透视规律,将被动的学习过程变成主动的学习过程。透视一直是理论性强、枯燥难学的内容,但掌握透视规律对进一步学习美术甚至其他学科知识又有一定的帮助。教材把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居室设计作为线索,“透视”作为知识点引入其中。这种透视规律不是老师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观察实验让学生自主发现,学生认识到需要掌握透视规律并能画出透视图,才能进行效果图的绘制。有了学习的动力,有了学习的乐趣,才能达到好的学习效果。在学习活动中安排学生利用包装盒或卡纸等材料制作家居模型,引入丢勒的实验,让学生用丢勒的方法描绘模型中的一个家具,认识形体的透视变化并相互交流,再用一系列的比较观察方法寻找透视规律,把获得的结果用透视图的形式表达出来。整个活动引发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观察探究、寻求问题答案的热情。
3. 创造表现
创造能力是一种智能,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是美术学科显著的教育功能。以创造表现为主的活动类型重学生创造潜能的挖掘,而创造性的体现需要一个过程,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要从多层次、多角度展开。以七年级上册“物品上的花廊”一课设置的学习活动为例,即在原有图案课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
人美版初中美术教材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用简化、夸张的手法设计花卉图案,从自然形到图案形的变化中寻找图案形的规律,然后通过置换花的基本瓣式,设计出具有象征意义的新图形。在置换新图形的活动中,学生先欣赏置换花瓣的新图形,这些富有象征意义的新图形给学生带来视觉冲击,使学生了解到置换图形是设计学习中重要的创意手法,再对喜欢的、有意义的或有情趣的形象简化变形,进行置换练习。在学生创作的同时,要给学生提供方法。例如,置换可以从花瓣的相似形中寻求答案,也可以将不相似形简化、夸张作为单位纹样组成新图形。学生绘制图形过程中,在图案瓣式一致的要求下,应给予学生灵活选择制作方式的空间,并把创新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最后将个人作品拼贴在一起组成花圈,通过调整单元形的位置呈现效果,完成整个学习过程。这种奇思妙想的创意活动,对增强学生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三、美术学习活动设置的优势评估
1. 较原有教材的作业要求更完整
人美版初中美术教材的学习活动设置的作业要求更完整。教学活动从学习准备、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到学习评价等方面有较完整的要求。例如,“又画又做又印”一课作业要求利用简便材料代替石材刻制印章,只对制作工具提出了建议。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设置两部分,先欣赏体验,选用简易材料尝试临刻喜欢的作品,感受不同的刀法,然后以格言、警句、成语或姓名刻制印章,这种活动由易到难,分层递进,充分考虑学生学习需要,设置较原修订教材完整。
2. 注重学习过程对获得的作用
美术学习活动设置注重学习过程对获得的作用。教学活动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强调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重结论、轻过程的传统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与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这实际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因此,强调过程的获得,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强化探索的过程,这是一个人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
3. 具有广泛启示性和灵活性
美术学习活动设置具有广泛的启示性和灵活性。学习活动设置从单纯注重知识获得转为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具有启示性与灵活性的优势。新课程设置下的课堂较多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学习活动设置利于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主观能动性得到很大提高。学习活动设置的灵活性有利于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充分保护学生个性,使学生能运用教材自主学习。
4. 有利于课程资源开发和整合运用
美术学习活动设置采用单元组课的方式,课与课之间存在的连接性既能变得有机融洽,又避免了机械组织和划分过细的层次递进关联。同一单元内的学习活动彼此之间组织在重知识逻辑线索的同时,综合考虑到的还有关于学习组织的其他因素,如学习方式、课堂形式、训练样式等等。因此,生成性得到加强,课程结构变得更有弹性。在实施教学中,教师有相对多的主动性和发挥空间,个性化教学由此有了一个比较理想的工作平台,并且在引入、利用、整合教学资源方面,提供了更为适合的机制和可能的机会。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活动
【分类号】G633.2
随着我国的新课改实行后,很多老师都纷纷开始注重学生的课堂实践活动,这样才可以让学生有效的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堂知识。而在当前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为了使得以往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使得上课内容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老师们都将大量的课堂活动引入课堂,使得上课变得更加的轻松,自在,有趣味性。
一、问题的提出
无可非议,在新课程改革下,老师们把课堂活动引进教学后,这些精彩且有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让学生更加容易的汲取知识,培养能力,和丰富情感。但由于在刚开始的教学实践中,大都是在摸索中前进,所以现实是很大一部分思想品德老师开展的课堂活动虽然占用了课堂的很大一部分的时间,但是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缺乏实效性,这对学生的学习知识有着很大的不利影响。
二、主要存在的问题
1、活动目标不明确,过于流于形式
做任何事都要有其目标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下去,首先应该明确,引进课堂活动的目标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所以老师在设计活动和实行活动的过程中,都要把握主题紧紧围绕目标来完成,一个活动如果没有目标,那么它的举办就是盲目的,如果在过程中偏离了方向,那么它就是低效的。
举个例子来说,在一些思想品德课上,老师举行的是学生进行小品表演,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精神抖擞,一个个热情高涨,积极参与,课堂上一片活跃气氛。一旦表演结束了,学生下来聊得也顶多就是谁的表演好,很逼真;谁不会表演,表情很僵硬等等,却很少有人去在意本次课堂活动举办的目的和意义所在。这主要原因还在于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就只能加快内容抓紧时间,就没有时间去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感悟,这样就导致浪费了时间却没能达到教学目标。
2、活动参与者少
首先,对于老师来说,可能会有一些个人偏爱方面的原因,这就会使得他们在课堂活动中老让他们喜欢的那些学生去发言去参与活动,这就导致其他学生产生一些落差心理,久而久之,他们便不愿去积极主动参与活动,抱着一种冷漠的态度认为这些活动与我无关。另外,在很多课堂活动中会出现只有几个学生当角色其他学生只能作为旁观者这种情况。而谁都知道,之所以教学中的课堂活动,那么自然是需要所有学生都参与的,这样的课堂活动才会有效果,才会让所有学生都有积极性,主动的投入活动中来。
3、老师无法掌控局面
对于初中生来说,正是孩子思想渐变成熟发展的青春期或活跃阶段,他们好动,好奇,这就导致了他们遇到有趣的事物或话题时,很有可能就会“一窝炸开”,然后收不住脚了,最后老师所希望的气氛却变造成了没法掌控的烦恼。
三、如何解决问题
1、明确目标为前提
首先,老师在思想品德课堂活动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去设计活动主题,二者需紧密联系,这才是开展活动教学的主要目的,而最后活动的成功与失败与否,也是根据教学目标是否得以落实来进行评定判断的。而对于思想品德课程来说,它是以情感道德和价值观放在首要位置上的,对于这一点,老师在活动设计时,一定要高度重视。而现实却是,在很多活动课上,很多老师的课堂活动五花八门,一味追求活动表面热闹而把最重要的实质内容遗漏了。其最终原因就是缺乏明确的目标,因此,对于老师来说,一定要克服只是活动而活动,流于表面形式,最后不仅没有起到想要的效果,反而对正常的教学起到了干扰,所以,老师在开展活动前,一定要明确开展这个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学生最终可以得到什么,千万不可把问题停留在“这节课有没有开展活动”,“开展了几个活动”这些无实质意义的问题上。
老师只有提前将课堂内容准备充分,明确课堂目标,才能让课堂活动有价值有意义,达到最终预期效果。
2、明确主体
新课程下举办的课堂活动的主角是学生,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经历,才能真正的从活动中获得知识,得到感悟。所以,课堂活动的成败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学生的是否积极参与,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直接影响到活动的开展。所以老师在开展活动时一定要一学生为中心,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实际特点和水平,设计他们所能接受的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感。另外,初中时期,是孩子成长和发育时期,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要设身处地的为学生考虑着想,给学生以展现自我和发挥自我的空间,让所有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来,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达到教学效果,实现活动的目的。
3、形式不同,策略不同
对于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来说,他有着极大的开放性,这就决定了它的开展方式也具有多变性和灵活性,所以老师要兴趣的更好地教学效果,就得根据活动的不同方式采取不同的手段和策略。
首先,对于小组讨论来说,由于这是通过所有人辩论的方法进行的,课堂气氛难免会热闹活跃一些,所以老师一定要密切注意小组讨论的组织和规范。另外,在课堂活动的小品游戏当中,老师要选一些有教育意义的题材来进行,要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即使说没有那么多的角色可以让所有学生去扮演,也得让那些观众有兴趣去观看,跃跃欲试,且每次活动要轮流扮演角色,不要参与活动的一直有他们的身影,不参与的从来不参与,这样只会造成两极分化,极其不利于教学。
结语
课堂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可以使得学生更加容易和设身处境的去掌握知识内容,但同时,并不是所有的教学知识都适合通过应用课堂活动来实现的,它是有一定的应用范围的,所以,对于老师来说,一定要认真研究课标和教材,把握分寸,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摸索出授课教学和活动教学的最佳结合,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充分有效的汲取知识,促进其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邹勇.新课程下初中思想品德基本课堂模式初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2(04).
【关键词】 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性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明确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要把信息技术教育有机地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实施过程之中。” 要做到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其他内容有机整合;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要积极运用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以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范围、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手段的设计与运用要致力于为学生创造反思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和问题情境,防止陷入纯粹的技能训练。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机整合,是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向前发展的需要,也是将信息技术综合运用于实际的发展需求,本文详细分析了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的五个特性:
1 开放性
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的开放性,集中体现在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学习时间的开放。
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内容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学科知识的巩固、运用和验证的学习,也有来自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的学习,还有来自社会问题和学校常规教育等方面的学习,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各种需要。学习内容的开放,使得学习过程和学习时间的开放成为可能,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按自己的学习需要、学习速度和计划,适时地选择参与学习的时间,进行自主的、个性化的,跨时空的、超链接的学习。
2 实践性
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的实践性,它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关注学生身边的环境问题、现代生活问题、社会发展问题,要求学生在实施过程中,亲身体验,亲自实践,自主活动。并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组织策划能力,能与人合作、交往;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具有责任感和意志力等素质。使他们通过亲身经历、实际操作与活动实践来获得探究问题、与人交往的能力,以及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 问题性
综合实践活动以问题学习为载体,整体课程主要围绕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问题的产生,可以是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提出学生感兴趣、有意义的问题,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的优势在于课题比较成熟,理性成度高,不确定因素相对较少,较容易指导,学生的想象力、兴趣和特长发挥受到一定局限性。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出他们所关注的问题,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发掘其潜力。这种模式增加了课程实施中的大量不确定因素,给教师提出了更新的挑战,特别对教师的教学智慧提出了更高要求。
4 自主性
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的自主性,主要是强调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过程,它不能依靠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与过程。
当前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基本上是接受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适用于事实性知识、技能性知识、规律性知识的掌握,但对于策略性知识、价值、态度和情感类知识的学习往往不能奏效,这些知识的学习只有通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协作性
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的协作性,是学生个体的学习迫切需要小组讨论、交流和协商,进行互相学习、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和情感交流。充分发挥小组、班级、身边的人群以及互联网后面的人网的力量,从而得到团队成员的帮助和启发,进行问题的研究和任务实践,共同参与完成学习任务。
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的开放性、实践性、问题性、自主性、协作性,充分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体现出现代教育的特点,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
通过以上的五个特性分析可知,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探究的重要内容。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这既包括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还包括发展学生对浩如烟海的信息的反思和辨别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伦理。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o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J]中小学电教,2001(1-2)
[2] 周平儒.CAI与化学教学的整合[J]中小学电教,2002(7)
[3] 张晓冰.综合实践活动和信息技术教育的双赢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2(12)
【关键词】青年科技人员 科学研究 诚信 建设
青年科技人员科研诚信缺失现象分析
科学研究以追求真理、揭示客观规律作为崇高目标,科研诚信是其基本行为规范和核心价值。青年科技人员是科学研究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承载着推动国家科学技术创新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任务。青年科技人员不但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着大量的科学研究任务,同时也作为项目参加人开展大量的实质性的科学研究工作,因此他们的科学道德和学术素养是不容忽视的。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青年科技人员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科研诚信缺失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青年科技人员作为科研项目的实际研究者和操作者,因各种利欲的驱使出现了很多有失科研诚信的问题,故意捏造研究数据或结果,篡改实验纪录和图片,剽窃、盗用他人研究成果等学术不端行为①,导致作为科学研究根源的原始数据出现错误,科学研究得出的结果自然也是不正确的,既蒙骗了社会公众,又给国家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青年科技人员作为科研项目的参加人,在项目负责人的授意下进行的各种学术腐败行为,都应是科研诚信缺失的表现。
青年科技人员科研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大环境是影响青年科技人员科研诚信缺失的外部因素,随着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依赖,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驱动科学研究活动越来越趋于短期利益,从而滋生了科研人员急功近利、浮夸浮躁的学术风气。②考核评价体系是影响青年科技人员科研诚信的导向因素,现在一些科研机构和高校仍然存在以论文数量的多少、所的影响大小、申请科研项目的数量及金额的多少作为对科技工作者的评价,学术指标化管理、量化管理过度。很多青年科技人员希望尽快出成果、获晋升,把跑项目、做鉴定、报奖励当成科研工作的重中之重,难以安心搞科研,无形中助长了青年科技人员心浮气躁、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学术带头人的学术品行是影响青年科技人员科研诚信的重要因素,学术带头人是一个学术团队的灵魂,他的学术道德和学术品格会对团队中的青年人产生直接的影响。青年科技人员自身素养是影响其科研诚信的主体因素,诚信需要靠自身内心的力量坚守,如果自身的学术自律和治学态度稍有偏颇,科学研究中就有可能出现有失诚信的问题。
加强青年科技人员科研诚信建设的紧迫性
科研诚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制度要素,不仅是科学共同体良性发展的基石,也是创新效率和活力的决定性因素。③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以诚实守信为基础,没有诚信就破坏了科学研究的秩序。青年科技人员承担着科学研究的基础工作,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治学态度、学术品格等科学精神的塑造和培养,不仅直接关系到科学研究事业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稳步推进。因此,加强青年科技人员科研诚信建设,是科学研究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任重而道远的使命。
科研诚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诚信的环境支持,更需要诚实守信、严于自律的科技工作者的坚守。科学家是全社会知识层次最高的群体之一,享有崇高的社会声誉,对社会行为、社会风气能够产生很强的引导和示范作用。④青年科技人员作为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样有责任承载求真务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重任,不断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
科研诚信是科技工作者在科技活动中弘扬以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崇尚创新、开放协作为核心的科学精神。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精神一直伴随着科学的发展引领着社会的进步,科研诚信的氛围孕育着科学发展的力量。青年科技人员承载着科学精神传承的重任,必须加强青年科技人员的科研诚信建设,牢记社会责任,坚守学术道德,塑造热爱科学、潜心研究、学术自律、爱国奉献的学术品格,提高科学精神的境界,为科学精神的弘扬和传承做出自己的贡献。
加强青年科技人员科研诚信建设的对策
加强科研诚信教育和宣传,营造科研诚信氛围。缺乏系统完整的学术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是产生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青年科技人员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科研诚信意识比较淡薄,治学态度不端正,耐不住寂寞,唯利是图,各种学术腐败的问题越发严重。因此,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诚信教育活动,高校、科研机构、科学组织等要将科研诚信内容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纳入到青年科技人员岗前培训的范畴中,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同时,导师和科研项目负责人等,要充分发挥在科研诚信方面的言传身教作用,将科研诚信深化在青年科技人员的内心,鼓励青年科技人员秉持科学精神,对待科学认真严肃、精益求精,对待研究工作持之以恒、踏踏实实,尊重他人劳动,成为科研诚信的表率,不断营造科研诚信的氛围。加大科研诚信的宣传力度,以科技领域中追求真理、求真务实、潜心研究、淡泊名利的科学家典范事迹来感染和激励青年科技人员,进一步提升他们在科学研究中的诚信观念。同时,以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的典型案例对青年科技人员进行警示教育,在头脑中时刻绷紧科研自律的诚信意识,坚决反对弄虚作假、剽窃欺诈等学术不端行为,逐渐形成科研诚信人人有责的氛围。
充分发挥科研学术机构的作用,促进学术自律。科研学术机构在科研诚信建设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各学术团体应建立适合本领域特点的科研诚信规范,参与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处理。科研机构要建立和完善科研诚信制度,加强对科技人员的教育和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检查,引导科技人员严格自律。⑤以高校学术委员会为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十二条明确规定了“高等学校设立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的主要职责为“审议学科、专业的设置,教学、科学研究计划方案,评定教学、科学研究成果等有关学术事项。”学术委员会在高校科研诚信建设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将学术委员会活动例会制,定期研讨学校发展、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构建等学校重大学术问题,邀请校院两级学术委员会委员和知名专家学者开展前沿学术讲座,大力宣传和倡导科研诚信,切实提高青年科技人员的学术自律意识,着力加强他们求真务实、严谨治学、潜心研究的学术风范。构建学校以教师为骄傲,教师以学校为荣耀,积极倡导教师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支持、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学术文化氛围,让求真务实成为青年科技人员的自觉行动。同时,在大项目的申报、大平台的搭建、大成果的评价方面,发挥学术委员会的职能,营造学术自律的科研氛围。
建立健全科研诚信管理体系,加强科研诚信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逐步完善科研诚信的政策体系。科研管理机构应当为申请、执行、评估评审项目的单位和个人建立科研诚信档案,作为审批其申请项目、承担评估评审工作的依据。建立和完善科研诚信承诺制度,要求科研人员申报科研项目或科研奖励、提交科研成果时,对材料的真实性予以承诺,秉承后果自负的原则;对诚信违规行为予以惩罚,可采取撤销科研计划、收回科研资助、否认科研成果等措施,并对相关涉及人员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科研活动予以限制。⑥加大公共监督力度,建立项目申报、奖励评审、科研考核的公示机制及平台,扩大公众对科技活动的知情权、监督权,增强科学研究的同行的监督,从而在政策监督机制的层面上进一步促进科研诚信的建设。建立严密有效的学术纠错机制及学术论文等比对系统,防微杜渐,在我国的教育、科研经费投入迅速增长的大背景下,更显得紧迫。同时,在科研人员职务聘任和职称评定中,科研机构和高校应当将科研信用状况作为对职业道德要求的重要内容。
完善科研成果评价机制,营造宽松的科研环境。要转变科研评价理念,借鉴国外科研评价的先进经验,结合科研机构及高校的实际情况,根据逐步完善科研评价机制,确立质量第一的评价导向,注重原创性,注重实际价值,克服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等问题,不仅看学术论文水平,还要看这项研究成果能否对社会相关领域产生影响,对未来技术发展是否有推动力。同时,针对不同学科特点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让评价指标多元化,为科技工作者营造宽松的科研环境。科研评价内容既要关注直接的、近期的和显性的价值,也要关注间接的、长远的、隐性的价值。总之,要通过完善评价机制形成正确导向,引导科研人员力戒浮躁,集中精力于科学本身,专心致志于创新活动,这样才能造就一流的科研成果和科技人才。⑦(作者为北京交通大学科技处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博士)
注释
①②⑥黄宇,李战国:“加强高校科研诚信建设的探讨”,《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第10期。
关键词:科研失信 科研诚信 逻辑根源 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9-024-02
诚信是立人、立业、立国之本,科学研究的诚信问题关系到科研领域的有序和有效运行、关系到科学事业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关系到以科学为支撑的综合国力的提高。近年来,科技人员在项目申请、项目评审、项目研究、成果发表及评价阶段均涉及科研诚信缺失问题。因此,研究科技人员的科研失信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科研失信的概念界定
目前与“科研失信”涵义相近的词有“科研不端”、“学术不端”、“科研诚信缺失”等,与之相应的反义词则是“科研诚信”。如1995年美国科研公德委员会提出:“诚实和公正是科学家进行研究和散播科研成果的基本原则,违反这一原则即是科研不端行为”。德国指出:“科研人员不能伪造修改数据、不能出现剽窃、欺诈行为,更不能强行侵占他人的成果。”瑞典认为:有意捏造数据来修改研究进程、剽窃其他研究者成果、修改研究进程的行为即为学术不端。中国科学院2007年《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通知》中将“各种编造、作假、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公认道德的行为,滥用和骗取科研资源等科研活动过程中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界定为科研不端行为。上海交通大学曹树基教授认为“学术不端主要指学者涉及抄袭、剽窃的不良行为,也包括学者恶意的一稿多投行为”。鉴于国内外的种种定义,本文赞成学者孟宪凤的观点,即统称为“科研失信”行为。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科研风气不正,又包括具体在科研实践活动中做出的违反科学规范的行为和情节严重的违法行为。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科研失信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基本理论的研究;二是关注科研失信的表现形式、弊端及成因的解析;三是根据国情或地域研究科研诚信的实现措施。
二、科研失信的逻辑根源
(一)外部客观因素
1.科研从起点上就是以功利为目的。各个科研机构,包括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主管部门,大都以科研经费到账、数量和刊物等级、获奖等级及排名次序等来应对考核验收、评定职称、职务晋升等。如此严重的名利导向,促使科研工作者只能将本应是科研附属品的科研经费到款、等当成科研的主要目的,不想也没有动力和精力去探求科研的真理或真谛。
2.科研评价的指标是以功利为导向。科研管理的评价体系是功利化的指标,科研管理部门和科研院所对科研的评价基本都是以成果转化率、获奖等级、论文数量、期刊层次等来衡量优劣;同时与之相应的科研工作者只要完成了这些功利化指标将能评职称,涨待遇,升职务。如此严重的功利化指标导向,无形中成为科研人员工作的指挥棒,也积聚了科研人员的功利氛围,致使科研人员的科研动力不是事业、兴趣而是功利的价值取向。
3.科研失信成本低、处罚不力、惩治不严。近些年来,诸如抄袭、剽窃、学术造假等行为屡屡发生,作为科研工作者明知这是对他人成果的一种无偿占有,是不道德甚至是违法行为。但还是明知故犯,作者认为除了功利因素之外,还有其它几个原因:一是学术界对科研失信行为的容忍和姑息,没能形成强烈谴责和声讨的氛围;二是被侵权人的宽容、淡漠,或者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没有对失信者加以追究;三是监督机制不健全,监测和检测手段不到位,没能及时发现问题;四是科研机构和管理部门心慈手软,对已暴露出的问题处置不力,惩罚不严,没能让失信者付出惨痛代价。如此种种因素致使科研失信行为任意妄为、得以蔓延。
(二)内部主观因素
1.道德约束力削弱。道德约束力必须通过科研人员自身的力量来起作用,即对真理的追求和对良知的敬畏。也可以说,道德力量的形成需由科研人员自我反省、自我评价、自我检查、自觉形成的道德准则。由于道德约束不具有强制力和威慑力,事实上是一种软约束力。当科研人员的思想境界、文化背景、道德情操没达到一定水平的情况下,基于功利思想就会做出“失信”的行为选择。
2.利己主义泛滥。利益的驱使是科研人员诚信缺失的直接原因。在现实中,科研工作者的科研活动与其所得利益密切相关,科研工作者之间的学术荣誉及利益的竞争日益加剧,而科学研究始终与学位、职称、奖励等紧紧相连。一些科研工作者为了自身利益,即为了获得学位、晋级职称、获得奖励等,则会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甚至于夸大成果水平和经济效益。当利己主义战胜了道德规范,就出现了“失信”行为。
3.基于生活的压力和私欲的膨胀。正像作家阎真在其《活着之上》所表述的那样,“生活伸出无数双手向你要钱,……你往哪里躲”,生活的压力无处不在,都需要钱来缓解。小说中的主人公高校教师聂致远做出的回答是:“生存是绝对命令,良知也是绝对命令。当这两个绝对碰撞在一起,你就必须回答,哪个绝对更加绝对。”尤其是当今人们的消费观念不断变化,社会环境中的人们追求物质利益和生活享受,人性中本身固有的贪图享乐的欲望被不断激发和膨胀。而作为社会群体一部分的科研工作者自然也不能超脱这一社会环境之外。生活上的压力及社会环境的诱惑,致使一些科研人员为了“名”和“利”,丧失了自己的科学良知。
三、治理措施
(一)改进科研评估体系、完善科研奖励制度
科研评价在科研活动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包括科研立项(前端)中的评价,也包括科研最终成果(终端)的评估。科研评价决定科研经费的分配、科研成果的价值,事实上它起到了“一线牵”和“指挥棒”的作用。因此,如何建立更加科学的评价机制和评估体系、如何尽量避免“功利”目的,也将是科研管理部门及学者们一直研究的主题。因此,必须不断探索,健全、完善符合科研发展规律的评价制度。
奖励的公平与否很大程度与评价结果是否公正有关。如果评价结果有很高的可信度,那么被评价者也会得到相应的奖励。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按照不同的需求层次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和手段,才能达到激励效果;当然,在激励方式上可灵活多样,尤其是做到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尽量减少“名人效应”的影响,真正做到根据研究成果的价值及贡献给予合理公正的奖励。
(二)加强科研道德教育、提高科研人员的自律性
加强科研人员的道德建设是科研诚信建设的基础。把科研道德文化深入到广大科研工作人员中,让科研工作者牢固树立以科教兴国为己任的信仰,增强科研工作者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为科学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
在提高科研人员自身自律性方面,一是要强化自我意识。让科研工作者牢记真正的科学精神,用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科学问题。二是要加强科研实践的锻炼性。科研工作者在科研实践中要脚踏实地、尊重事实、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弄虚作假。三是科研工作者不仅要严格律己,更要谨记社会责任,严守职业操守和道德底线。
(三)完善科研诚信政策法规、健全监督惩戒机制
1.设立科研诚信管理及处理机构。科研诚信管理的组织机构要定期对科研失信行为进行纠查、处理。还可以设立网络科研诚信管理机构,利用网络媒体、群众的监督力量,对科研失信行为敢于举报,敢于曝光。
2.制定并完善国家层面的科研诚信政策法规。建立并完善学术研究、科研诚信的政策法规与制度,建立起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科研诚信法律法规与制度体系,加大约束制度的强度,建立对科研失信行为的曝光和处罚机制,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3.加大社会公众及舆论的监督。纯洁的学术气氛需要社会公众的监督。这不仅有利于纠正科研内部的不良作风,也有利于完善科研内部运行机制。通过各个层面的监督(例如舆论、公众、社会、网络),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各种科研失信行为,并及时反馈给公众,进而形成良性的科研诚信的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科研失信行为存在于各个科研主体和科研环节之中,有其外部客观因素和内部主观因素,需要从制度、法律、技术、道德等多层面进行综合治理,遏制各种科研失信行为,提高科技工作者和科研管理部门的公信力。
[本文为2014年沈阳市科技计划项目“科技计划管理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研究”、2014年沈阳市事业经费项目“沈阳市科技人员科研诚信制度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虎军.西方学术腐败两个案例[J].南方周末,2002(1):24
[2] 曹树基.学术不端行为的概念及惩治.EB/oL.2008(6)20
[3] 孟宪凤.论当代科研诚信治理主体的责任[D]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6)
[4] 赵蓓蓓.教育部官员:整治学术不端须改变功利评价体系――访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人民网,2014.10.21
[5] 邱忠信.科研人员诚信评价机制的建构.科技管理研究,[J]2007(10):207-209
[6] 李新嫒.论我国科研不端行为的原因及对策[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11
[7] 朱琳.政府科研投资项目中科研不端行为的治理研究[D].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10
[8] 武怡.我国现阶段科研诚信研究[D].中北大学硕士论文,2013
1.大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大一新生经历了重重选拔,走进大学校园,面对的都是新鲜事物,开始学习许多原来很少接触的专业课,科目多、课程进度快,并且没有中学阶段常有的期中考试来督促学生及时巩固学过的知识,另外多数新生也不会合理分配自己的学习时间。[1]中学时期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与大学完全不同,没有承接性,让大部分新生无所适从,此时就需要教师帮助他们改变角色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指在没有教师和其他人帮助的情况下自我学习的能力。大学课堂以学时为基础,每门课程有相应的教学任务和学时,在规定的学时讲授相应的内容,则出现了知识量大、学生课堂理解吸收困难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良好习惯,而不能单纯依靠课堂上教师的讲解,还要讲究学习技巧,要自觉遵循学习规律,对学习的知识做到经常复习。通过不断的反复的复习,在大脑中形成牢固的记忆。
2.大学生自立能力的培养
自立是一种人格特质,是我国传统文化所重视的优良品质之一。自立人格包括个人自立和人际自立两个方面,各自又分别包括独立性、主动性、责任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五种特质。[2]大学生的自立意识包含四个因素:抽象自立、经济自立、心理自立和社会自立。大学生最看重的是经济自立,其次是心理自立和社会自立,最不看重的抽象自立。[3]在小学、中学阶段,学生的功课紧、时间少,对家庭依赖性高,而进入大学后,自由时间较多,同时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为其提供了很多机会,诸如校园内的勤工俭学活动,社会上的各种兼职工作,都是大学生培养自立能力的良好途径,这些经历将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宝贵财富。
3.大学生自制能力的培养
自制力就是自我克制的能力。人的克制能力的强弱决定人的心理品位、健康状况以及智能的发挥程度。大学生步入大学校园,迎来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家长距离远了,教师管理的少了,社会上各种复杂的诱惑多了,此时坚强的自制力对大学生健康的学习、快乐的成长至关重要。网络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老同学之间互相联系,各类知识的解析与延伸,关注社会的变化及新气象,网络都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但很多大学生尤其是刚入学的新生,将网络作为打发时间的工具,整日沉迷于网络游戏,全身心投入在虚拟世界里,进而无法自拔,荒废了学业与青春,导致挂科、降级甚至退学现象屡屡发生。自制力的培养并不意味着封闭,而是为了能够更好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
4.大学生自信能力的培养
自信心是指个体相信自己的能力和精力的一种主观倾向,简单地说,就是对自我的确信程度。一般而言,人们总会以一种或褒或贬的态度来看待自己,这种对自我的体验和对自我的评价的高低就决定了人的自信水平。[4]大学生自信心不足有很多表现形式,导致大学生自信心不足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如归因不当、家庭教育的误导、个体过去经验、对自己要求过高、消极的自我认知与评价等。[5]高校不同于小学和中学,大学生都是层层选拔的优秀学生,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前一直都是成绩优异、名列前茅,进入大学后,所有人都在同一起跑线上,由于种种的不适应,导致部分学生各方面都落后,进而产生了自卑心理,意志消沉,与其他学生距离越来越远。维护和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需要做到:正视自卑;学会自我接受,认识自我价值;自己控制“自我形象”;修正消极的自我评价;修正理想的自我,改变不合理的观念;看到自己的长处和力量;努力提高与发展自己;遭遇挫折时运用心理防卫机制;积极乐观地与人相处。[6]
5.大学生诚信能力的培养
诚信既是市场经济领域中的基础,也是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相互关系的基础性道德规范,还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标志。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是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也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大学生诚信是整个社会诚信的晴雨表和风向标。[7]培养大学生的诚信能力需要一个诚信的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大学生们对发生在校园中的种种诚信缺失行为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忧虑,在内心深处渴望拥有一个诚信的环境,但对于社会和学校开展诚信建设又缺乏信心。如今的市场经济社会,各行各业争先恐后发展,也将很多不诚信的因素引入了校园。电子科技的发展催生了高端作弊仪器,学生的懒惰催生了替课行业的出现,这种欺骗教师、同学、父母、自己的行为严重破坏了校园的诚信环境,因此高校在诚信教育中要努力健全诚信教育的三个体系、树立诚信教育的大教育观、严格惩戒引导、促使学生达到诚信道德内化。[8]
6.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是直接影响大学生科学研究活动的效率并确保大学生科研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特殊能力。主要表现为获取信息并对信息加工处理的能力,独立的分析判断和决策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归纳总结、发明创造以及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等。[9]过硬的科研能力是一名合格大学生必备的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大学生进入校园就开始,“导师制”则为其提供了一个便利的平台。指导教师应积极开发每个学生的兴趣和潜力,并在此基础上逐步融入指导教师的科研工作中,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教育部实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计划就是为了鼓励更多的大学生投入到科研中来,较早的进入角色、适应角色,为走向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二、总结
“学风不正,学术不端”是高等学校发展的大敌。大学生学术失信行为不仅会对学术环境和学术风气产生负面的影响,而且阻碍学术进步,影响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创新、高教事业的前途及中华民族的复兴。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通过多种途径有效防范大学生学术失信行为,这不仅对图书馆而且对高校和社会都有深远的影响。学术诚信与学术道德规范是科学研究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伦理和规范,大学生毕业后将在各行各业中承担起重要的社会责任,有些可能还要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如果基本的学术规范意识和社会诚信品质不能在学术起步阶段就树立起来,无疑将会对以后的学术研究和社会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学术诚信教育是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应在日常的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和毕业论文的撰写等全过程中加强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使大学生在科研工作的初始阶段就树立正确的科研价值观,从而推动大学生学术诚信和学术道德水平的提高。《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要履行教育和信息服务两大职能,为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服务”。图书馆文明幽雅的学习环境、浓厚的学术氛围、内容丰富的图书和广博的信息资源会吸引广大学生将课余时间都放在图书馆里,这是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学术诚信教育的有利条件。同时,新生入馆教育及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也是高校图书馆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这也是教会大学生如何合理获取和使用信息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大学生学术诚信意识的重要一课。图书馆在高校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学校行政部门与其他教育部门无法替代的。特别是在如今的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高校图书馆在利用网络引导大学生如何正确有效利用信息资源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保证作用。2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中的作用高校图书馆在学术信息资源与大学生中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其在为大学生开展学术诚信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在充分发挥自身资源和技术优势的基础上,积极采取一系列反学术不诚信行为的措施,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大学生学术诚信的宣传力度和教育。2.1营造良好的学术诚信氛围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加强学术诚信,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学术氛围,这是维护学术尊严,弘扬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促进科研活动健康发展的前提,图书馆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来开展潜在的学术诚信教育,通过各种新颖的形式吸引更多同学关注并思考学术诚信问题,呼吁同学们树立学术诚信意识,如制作学术诚信宣传展板、发放学术诚信传单、开展学术诚信辩论赛、制作学术诚信宣言视频、开展学术诚信讨论进班级、进实验室和进寝室活动等。联合大学生社团举办学术诚信征文、学术诚信专题系列讲座等,利用征文、讲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术诚信教育活动中,充分认识到学术诚信的社会危害,共同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学术环境,从而更自觉地抵制学术不诚信行为的发生。
2、将学术诚信教育贯穿于用户教育中
高校图书馆需要做的工作就是要将学术诚信教育贯穿于新生入馆教育、文献检索课和专题培训讲座等这些常规的用户教育中,通过这一系列课程培养他们良好的学术诚信意识,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2.2.1新生入馆教育
新生入学教育是整个大学教育的起点,是学生迈入大学校园的第一课。因此,从大学生入学开始,图书馆也应当把握机会,借助新生入馆教育课来开展学术诚信教育,将学术诚信教育贯彻于学生利用图书馆的全部实践活动中,让他们了解学术诚信的含义、价值、基本要求及对自身的重要意义,了解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及各自的危害和惩治办法,学习《关于在学位授予工作中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的意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不端行为处理的意见》、《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等学术道德规范相关文件。通过这些基本的课程内容提醒大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做到遵纪守法、公开公正、尊重科研成果,力戒学术不端。
2.2.2文献检索课
《文献检索》课是培养学生信息意识、信息能力,掌握快速获取信息与知识的一门方法课。图书馆还要将学术诚信教育融入到“文献检索课”教学活动中,在课中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教育内容,既要教会学生能用科学的方法独立地获取文献信息,同时还要指导学生要用科学的态度来合理使用所需的文献信息,避免剽窃行为的发生。对低年级本科生,要侧重介绍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的基本常识,如文献信息资源利用规范、学术论文撰写规范、学术引文规范、学术成果规范等;对高年级本科生,可以介绍一些学术评审规范、学术管理规范、学术制度规范、学风规范等。另外,还可以讲解文献的合理使用规则、文献的引用规则等。
2.2.3专题讲座
专题讲座是图书馆开展用户教育最常见的形式,也是图书馆行使信息素质教育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举办的学术诚信教育讲座也要按照不同层次的学生组织不同的素材和内容,分为低年级专场和高年级专场。针对低年级学生,图书馆可以聘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和学者来讲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基本内涵、要求和重要意义,学术不端行为的内涵、表现、危害及避免方法,教育部以及学校等单位制定的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的相关文件;针对高年级学生,讲座内容则可以倾向于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典型学术造假案例剖析讲解、识别和判断论文抄袭的方法、介绍参考文献处理工具软件使用方法等。
2.3购买学术不端检测系统
图书馆应该购买识别论文抄袭的软件系统,并安排专门工作人员为教师科研成果和学生论文是否涉嫌抄袭提供检测服务。目前国内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有万方公司的论文相似性检测软件、CNKI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等,这些软件系统能够标注出疑似抄袭的文句、段落,并能估算文字复制比,自动生成检测报告,这提高了论文抄袭者被揭发的概率,从心理上对抄袭者形成了强大的震慑,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剽窃行为的发生。
2.4利用图书馆网站开辟学术诚信教育专栏
高校图书馆网站应充分利用自身影响力广泛的优势,成为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重要平台。首先,专栏要简单明了介绍学术诚信条例或政策、学术诚信的概念与核心价值观、学术写作规范、学术不诚信的行为表现、学术不诚信行为的处理程序和处罚措施等相关内容,方便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了解。其次,专栏要详细介绍不同学科的各种引注方法,并且对每种引注方法进行链接,点击后可以详细了解和学习,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需求进行有目的的选择。另外,专栏还可提供大量的关于学术规范、学术道德方面的文献和其他高校信息素质教育课程的相关链接,增加大学生学术规范方面的知识,指引学生如何避免考试作弊和论文抄袭,避免发生学术失信行为。
2.5学术诚信教育的内容要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