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博物馆里的茶文化范文

博物馆里的茶文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博物馆里的茶文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博物馆里的茶文化

第1篇:博物馆里的茶文化范文

成都,历史之久,人文之厚,古迹之多,几乎每一举步都会踏着古代的遗迹,每一举目都会发现古人的留影。八仙桌、靠背椅,都是很古朴的木桌、木椅,一排排,一列列,排得整整齐齐。放得密密麻麻。每桌配六张椅子,一边空着,另三边各两张。桌上子摆着三件一套的茶具:茶盖。茶碗,碗船子。全是青花细瓷,虽然不是什么名器,但光洁如新,透出清雅之气。室内装修是仿民居格式,四周是回廊,房檐底下、厢房门前,都挂着精美的红灯笼,柔柔红晕泛着梦幻似的色采,幽幽古意,蒙蒙情调,呼之欲出……这是地道的成都顺兴老茶馆!

座落在成都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三楼的顺兴老茶馆。是一座集明清建筑、壁雕、窗饰、木刻、家具、茶具、服饰和茶艺于一体的茶文化历史博物馆;是参照成都历代著名茶馆、茶楼风范,聘请资深茶文化专家,古建筑学家和著名的民间艺人精心策划营造,乃天府茶人传承巴蜀茶文化的经典杰作。嵌于馆内古巷青壁上的九幅3×9米的浮雕,由中国著名雕塑家朱成先生历时半年倾心创意设计,精辟地再现了临江古镇景观。

坐于顺兴老茶馆,只须仰视一眼,便见整个茶厅屋顶,仿佛被历久的灶烟熏暗似的,显得格外深邃而幽远,全然不见眼下都市茶馆流行的那般廉价的靓丽与时尚。再看那条曲折逶迤的长廊高墙上,呈出一抹泛青夹带着泛黄的色调,俨然一条苍老的古巷。而嵌于古巷两侧墙上的乃是九方大型壁雕:或浮雕,或影雕,或透雕,参差期间,形态百出。由此而呈出川西地域的水景水乡。濒江古镇的民俗民风,诸如岷江的纤夫、川西的茶马古道、临江的市景院落、枕河的吊脚楼茶楼。简直就像是一幅西蜀的《清明上河图》!

据闻,这里所铺的一砖一石,并非用钢筋水泥打造出来的砖石仿制品,而是不惜代价特地从蜀都城乡的千家万户处搜集来的,纯乎是历经沧桑的古砖古石。其商号之所以用上一个“老”字,那只是一种象征,即作为象征蜀都茶道及其审美文化的悠久之传统。的确,蜀都历代的著名茶馆茶楼有的是,诸如瓯香茶楼、临江亭茶馆、香泉居茶馆、广香阁茶楼,皆乃佼佼者。虽说它们已成了历史,然而它们那些极富蜀都茶道文化的优良传统特色,优良经营风范,则在今日顺兴老茶馆里里外外,或显或隐地折射出了它们的影子。这才是顺兴老茶馆商号中“老”的本之所在吧!

除了凸现当地的茶饮文化,顺兴老茶馆还努力在“吃”字上做文章,经营着各种风味川菜、江湖菜、名特小吃、各类河鲜,提供上百种各具风味的美味佳肴。独特的餐饮文化和周到的服务氛围为游客、茶客、食客提供了誉满华夏的巴蜀风味小吃、公馆小品,特色川菜宴席,承接独具川西特色的古朴民俗婚宴,寿宴及各种大中型活动。积极挖掘民间菜品和新派川菜,并用现代的烹饪理念对“吃”作出了最新的诠释,推出了群众喜爱,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传统佳肴和知名食品,以赖汤圆、钟水饺、夫妻肺片、天府豆花为代表的各种传统名小吃达100多种,集四川名特小吃之总汇,在成都餐饮业独树一帜,备受青睐。

第2篇:博物馆里的茶文化范文

乙酉早春,正是西湖莺飞草长、杨柳泛绿的好时节。杭州玉古路163号一家以“你我茶燕”命名的茶馆开张迎客。这家茶馆虽然经营面积不大,但是装修颇有自己的特色:它高贵典雅,精致婉约,不似宾馆却胜似宾馆,服务热情,体贴温馨,真可谓是一家情景交融、富有诗意的茶馆。

“茶馆不仅是休闲的场所,也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因此茶馆首先要与客人真诚的沟通与交流,努力营造出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这是“你我茶燕”主人倪晓英开茶馆的初衷,也是她一直不懈追求的目标。

当倪晓英聊起“你我茶燕”的时候,特别强调人与茶、人与茶馆之间的和谐关系。她认为茶馆应该符合现代消费观念,给客人提供清新、简洁的环境,让更多的人了解茶文化,热爱茶文化。

倪晓英过去那段与茶至深的缘分,让她至今还铭记不忘。倪晓英从原来的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毕业后,1982年被分配到诸暨茶厂工作三年后调到杭州茶厂从事出口茶叶的品质鉴定工作,一干就是七个年头。1992年她到浙江第一出口茶厂担任销售科长,在这人生最宝贵的十几年里,她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最初的茶叶制作到后来的负责茶叶销售,再到最后自己创办“你我茶燕”,倪晓英把茶看作是自己的终身“朋友”。经过多年的艰辛努力,凭着对茶文化执著的追求和深刻的理解,她“突发奇想”,决定自己开座茶馆,既能给茶客提供一处清静休闲的场所,也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为弘扬茶文化作点贡献。于是,一家不到200平方米的小小“你我茶吧”1997年在风光旖旎的西子湖畔湖滨路口开张了。由于经营管理有方,服务诚恳热情,深得客人厚爱和同行肯定。1999年,在杭州市首届茶文化节上“你我茶吧”被评为“杭州十佳温馨茶楼”,其颇有创意的茶艺表演“幽兰出谷”连续两届夺得“金冠奖”、“银冠奖”,同时还被中国茶叶博物馆吸收为向中外客人介绍和献演的特色茶艺。

今日湖滨路多了一些豪华型的商店的特色店家,昔日的“你我茶吧”不见了,这让一些钟情于它的茶客惋惜和惆怅。如今,继承了中西合璧的“你我茶吧”风格又高于“你我茶吧”,别有风情的“你我茶燕”终于和茶人及广大的茶客见面了!“你我茶燕”是倪晓英花了一年的时间,经过细心酝酿和精心装修于今年春节亮相的。它圆了钟情于“你我茶吧”老茶客的梦,使人们那份若有所失的温情重又找到了寄托,并有了更深入的延续。

“你我茶燕”沿袭了“你我茶吧”典雅精致、舒适温馨的风格,在经营面积近500平方米的茶馆里,将我国传统的茶文化和西方现代的酒吧文化融于一体,体现出一种中西合璧、独具匠心的休闲风格。当我们推开虚掩的门,仿佛走进了一家高星级的宾馆,茶馆的每一个细微之处都透露出欧式格调,让人不禁惊叹中国传统的茶文化还可以与洋气十足的外国文化如此巧妙的结合。地面上铺着的淡蓝色地毯是请专业师傅用纯羊毛手工编织的,墙上的外国抽象画是由中国美术学院的教授精心创作的。大厅中央展台上陈列展出十余套精美茶具,在橘黄色灯光的照射下闪闪发亮,那是用来喝功夫茶的,这些茶具大多数是日本、韩国著名的茶艺专家、香气专家赠送给“你我茶燕”的。这里装修的每一个细节,都体现着茶馆主人的文化修养。倪晓英把自己多年的珍藏也都在这里展示出来,希望以此与有共同爱好的广大茶友互相切磋,互相交流,同时也把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展示给每一位来“你我茶燕”的尊贵客人。

“你我茶燕”拥有近百个座位,茶馆内大到包厢的装潢、布置,小到一套茶具的摆放,倪晓英都是自己亲历亲为,对每个细小的地方都丝毫不敢粗心。她经常这样告诫自己,也时常提醒自己的员工:“你我茶燕”就是要营造一种温馨的氛围,使来这里的客人像回家一样。茶馆内有七八个各具特色的包厢,大的可以坐三五好友聚会聊天,小的只可容纳情侣窃窃私语,每个包厢不但有各自不同的设计和布置,而且还有颇具韵味的名字,如“丹桂临风”、“幽兰出谷”、“红梅傲雪”、“玫瑰钟情”、“百合情缘”等。透明晶莹的桌上摆放着洁净整齐的茶具,在紫色的灯光下耀眼夺目,几张对称摆放着的柔软沙发和顶篷紫色的纸制手扎灯笼给整个包厢增添了几许亲切和舒适,加上角落的那一盆盆生机勃勃的翠竹,把四周点缀得更加绿意盎然。无论是第一次来的客人,还是对“你我茶燕”有着深厚感情的老茶客,每来一次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茶馆的玻璃门设计同样十分考究,上面雕刻了数十个用楷书、行书、隶书、草书、篆书等不同字体书写的“茶”字,旁边的玻璃窗用古代的仕女图巧妙地装饰起来,既显得美观大方,又保留了包厢客人的私密空间。入夜时分,休闲桌上点起盏盏烛灯,在淡淡的烛光里,桌上的鲜花、烛光与灯光相映成趣,加之耳边悠扬的萨克斯音乐,不经意中一股浪漫的温情便在“你我”之间缓缓地荡漾开来……

“你我茶燕”名茶荟萃。它汇集了红茶、绿茶、乌龙茶、花茶、保健茶等类50余种纯正地道的茶叶,有属于贡品级的“极品龙井”、“大红袍”,有采自高山的“羊岩兰花”,还有“碧螺春”、“武夷肉桂”、“铁观音”以及“苦丁茶”、“普洱茶”等各类保健茶。此外,茶馆还引进了韩国的饼茶、日本的樱花煎茶、德国的花果茶、夏威夷的冰茶、斯里兰卡的红茶等。你有雅兴,还可以一边品茗啜饮,一边欣赏精湛的茶艺表演。

“你我茶燕”与众不同的是,它把茶文化与饮食文化有机结合,相得益彰。茶馆特聘了广东点心师,每天推出五款不同类型的港式点心和甜品,茶点都是每天当场现做,确保了茶点的新鲜可口。一道道现做的点心,热气腾腾,清清爽爽地送到桌边,体现着人文的关怀以及对每一位客人的尊重,让人倍感亲切。这种以茶会友的方式招徕生意,很有人情味,颇有亲和力。“你我茶燕”近靠黄龙体育中心,离浙江大学不远,人们在观看精彩赛事和投入紧张的学习之余,到这里来喝茶聊天,无车马之喧,闹中取静,让人一洗风尘,因此虽然开张不久,却生意红红火火,以一枝独秀于杭州茶馆之林。

Her Ambition is a Cup of Tea

By Xiao Yin, Ying Hao

Ni Xiaoying has been in the tea business for a long time. A tea major from Zhe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i was assigned in 1982 to work in a tea processing factory for three years before she came to work as a quality inspector for Hangzhou Tea Factory. There she supervised tea products for overseas market for seven years. In 1992 she was promoted to a sales manager position at Zhejiang First Export Tea Factory. In probably the best ten years and more in her life, she was deeply immersed in tea and became quite familiar with the quality, aroma, and taste of various teas. In those years she delved into tea and tried hard to find ways to best promote tea as a culture and a way of life.

All these naturally led to the teahouse she set up in 1997. It was located on the Lakeside Road, presumably the best place for a cup of tea in the downtown Hangzhou. The 200-square-meter teahouse, calledou and I Teahouse? became popular with customers and peers in the city’s teahouse industry. Excellent service won the hearts. In 1999, the teahouse was awarded as one of the top ten teahouses in Hangzhou at the 1st Tea Culture Festival. Her teahouse’s tea performance entitled ragrant Orchids out of Valley?won two top awards at the two consecutive festivals. The China Tea Museum took it into its repertoire for domestic and overseas tea aficionados.

Unfortunately, the teahouse was later dismantled for making room for a large-scale downtown refurbishment program.

Today, one year after her first teahouse, she has set up another teahouse to embody her best expertise of tea business. Though it is located in a place away from the downtown Hangzhou, it is better decorated and much larger. The nearly 500-square-meter teahouse inherits the elegance, comfort, sweetness, and sophistication seen in her first teahouse. Patrons often wonder how the Chinese tea culture is so amazingly fused with a luxurious western atmosphere at her teahouse. The light blue wool carpet was custom-made for the teahouse. Abstract paintings were created by professors at China Fine Arts Academy. On the central display table are a dozen of exquisite tea sets, --gifts mostly from Japanese and Korean tea experts.

And the new teahouse has a new name: ou and I, Tea and Swallow? something that reminds one of Ni’s prosperous beginning in the business. Her DIY attention to all the details has remained unchanged. Private rooms of different sizes cater to different needs. And each gets a poetic name. All the glass doors are engraved with the Chinese character 茶 (Tea) in various calligraphic styles.

Of course, a cup of tea is the most important offering in a teahouse. Ni’s tea-list has 50-plus tea drinks in eight categories. These tea beverages are not merely homemade ones. Some are from oversea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makes Ni’s teahouse stand out is she offers more than just tea. A chef from Guangdong Province makes delicious dim sums. Five different Hong Kong-styled dim sums and desserts are offered every day.

第3篇:博物馆里的茶文化范文

10多年前,在台湾,有这么一个茶馆,你不会想到他是这样经营的。

在茶馆里备着主人精心挑选的好茶,很优雅的环境,清茶馆,喝完茶由你自己定价;如果你觉得茶不好,甚至可以不付款,收银台前只有一个“良心箱”,特地不设服务员。有的时候,在客人准备付帐的时候,服务员会刻意离开客人视线能及的范围,或者躲起来。

这个茶馆的主人,就是范增平。

最富有戏剧性的是他在台北经营了10年。

茶馆是他的实践,也是一个理想的缩影。为了这个理想,他付出了300万台币和10年心血;而另外一个更大意义上的理想,到今天还在行走与实践当中。

许多茶馆或者爱茶之人都曾经受益于他浩如烟海的茶艺教程与茶文化的撰著当中。

如果只是远远地去看他的那些作品,只会以为他是一个学者,一个充满智慧的长者;等到近了,才发现,这是多么丰富的一个人物。

邂逅范增平

在广州芳村喝茶,从早上直到中午。在茶庄正在谈论茶庄主所收藏的1000片北川老藏茶,说是有20年的历史。这是一堆永远也找不到重复的茶,北川茶厂在地震中成为过往,茶却还在。茶汤并不见得艳红,仍有些许涩味。对黑茶研究不多,只是觉得似乎保存的地方不适合它的转化;或者并不见得有20年的历史。

正探讨间,门外来了一些客人,刘庄主说,看起来像台湾的范增平,留着大胡子呢。遂快步上前,相邀进店。

这是我与范增平老师相识的开始。

与范老师像老友一般,一起品鉴黑茶间,相谈融洽。马上约到广东财经学校,这是他开办的茶艺班,也是在大陆多年的实践基地。

范增平是许多人所崇拜的茶艺大师,没有想到现在越来越接近他。越接触到他,就觉得他更像一个老朋友,然后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有悲欢忧郁的人,有理想主义有纯真内质的人。

经验常会告诉我,应该理性地去了解某个人物。

因为你常常会因为对方的引导而进入另一个思维的圈套,盛赞的可能是一个堕落的人物。

与范增平老师接触,才发现并不需要这样。有的人看起来就像清溪,有的人虽然浅却是阴沟。

而他,是一个清澈的人。

即使他带有些严厉,那也像是造作的。我喜欢他显现弱者样子的时候,在那些往事的追忆中与对现在境地的感慨,使得他更像一个真正可亲的人。

范增平的茶艺推广

驱车前往佛山大沥镇上的广东省财经学校,这是一所百年老校,这里就是范增平在大陆的茶艺推广与实践的基地。

就在这里,范增平一直住了多年,学校条件简陋,多是睡在一间放着四张上下铺铁床的“招待所”里。

这一次要准备举办全国高级茶艺师的认证资格考试。“茶艺师”这个概念,是早期范增平等人提议并最后确定的。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前来培训和考试,他们大多是茶馆的经营者,在宝贵的时间里抽出一周多的时间前来,也是源于范增平的影响力。

学员当中另有来自台湾的圆诚法师,大丈夫相,一说话却发现是女众,学习茶艺更为投入与安静。

当晚我们就在学校的茶艺教室品饮。百年的老校,校区有两千多名学生。学茶的学生经层层筛选,可谓百里挑一,每一届只有20多名学生能进入茶艺班。他们清秀,清雅,气质与其他学生明显不同。

虽然茶艺只是课堂之外的兴趣课,却极受推崇与青睐,潮汕一带历来喝茶浓苦,爱茶之人比比皆是。

晚饭之后,才是我与范老的正式访谈时间。

茶道理念

范增平首创“三段十八步”来表达茶艺,以标准化来推广,这是他的理念,他认为唯有先标准,才能谈后面的个性;产业也是如此,先求规范并做好基础性的工作,然后才能有个性与变化。这是渐进式的前进路子,也是次弟而系统的工业发展方案,我以为适合中国茶产业的实际。

他认为,茶文化是中国的根本,与5000年的文化息息相关;道是什么?他说,道是规矩,是道路,是方向,没有规矩怎么谈茶道?

就像红绿灯的信号,代表着特定的意义;如果每个人都用他的标准,用他的方式,那么就可能成为“胡说八道”了。所以他坚持茶艺的三段十八步的程序。用标准来规范茶艺的操作。

20年前,他曾经提出“构建有茶有道的社会”的理念,直到今天还在努力。

对于爱茶人来说,大多会特别崇尚手工的茶,用竹炭火来焙的茶,但范增平认为,这些东西是属于赏玩的;真的产业发展,需要有科技与标准的先行,这是一个理性而务实的茶人必须要明白的。

而在这些标准之上,才有可能谈道的精神。

如果要去追问这些精神,也一样可以在方寸之间去体味。比如茶桌的黄金分隔比例,九宫分隔法,闻香杯与品茗杯的阴阳组合,太极与八卦的意义,可以在茶桌上得到充分的融合。

所谓三段,范增平认为,即《金刚经》中“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的演绎。此即准备、开始、结束三个阶段。

我看过他的茶艺表演,每一步都从容有序,稳健沉静,他的理念,他的理想,还有他的实践,都有很多值得书写的地方。

范增平茶语:

“要个性化,先要产业化。可以用试管来培养茶苗,制茶发酵可以量化,产业质量是设计来的,就连香度和滋味也可以设计,”

“茶文化是第四产业,所谓的第四产业,就是文化与创意的产业。”

“大道无形,能表现的是艺,艺是美感,过程,作品。茶艺表演是艺术品,如同乐章。”

茶禅与修行

范增平在中学的时候,就开始对“吃茶去”的公案感兴趣,此后不停地参悟,研究茶禅之义。

他是懂得禅的,在柏林寺的一次讲话中,他开玩笑地说,赵州和尚对远方不曾来的客人和近处常来的客人都说吃茶去,近处来的喝得很好,远处来的就被饿死了。为什么呢?因为太饿茶又喝得太多了!大家可以参参其中的意思。

没有意义的吃茶并不使人开悟,茶只是一个工具。

他相信,“茶是生活的禅,简单的禅”。他说:“所有的宗教教义,都可以归纳在茶里面,茶是最不是宗教的宗教。因为茶教会了人们思考,茶的本质就是最富有鼓动性与向心力的。”

他的茶文化理想最初的飞翔,始于20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88年6月18日。那一天,他随台湾经济文化探问团前来祖国大陆,随后与许四海等茶界名家交流表演茶艺,人们很惊讶于他的茶艺表演。

从此之后,每年他都要奔走大陆各地,两岸的交流由此越来越深厚。人民日报盛赞他是台湾茶艺的特使。

19年前,在福建省博物馆,他策划经营茶艺居,与福州的茶艺界吴雅真老师一同打理。他们是很好的朋友,谈到吴雅真,范增平很感动。因为时隔多年之后,范增平再到福州,都是吴雅真给他订最好的酒店,吴的学生――经营福州当地最大一家素菜馆的崔榕夫妇,亲自开车为他奔走各地。

而这种茶人之间的情谊,我们常常会在很多地方见 到,他们清澈,不带私利。

范增平老师在学校住的学生宿舍比我想象中的还要简陋。他曾问我,怕不怕太简单了。我心想,范老师都住了几年的地方,我们有什么住不下的。

他习惯于素菜,当天晚上,一份炒豆干,一盆炒得有点黄的青菜,还有一碗丝瓜汤,就是他的晚餐了。我颇为这样一个到处奔波的老人而担心。

台湾有许多的茶艺流派,这是一个经济繁荣之后的果实;而争论也时有存在,但范增平一直想独立于这些之外。

他无意去攀附某个集团,但我想,此间更重要的是他的个性使然吧。

他的茶道中有纯真的理念,这是他为这个理念必须付出的代价。

10多年前,大陆投资热,一个宁波的商人让他挂个名办个合资公司,一年给他20万,什么都不要做;在当年这类的事情很多,商人可以从避税中得到更高的收益。范增平坦言曾有些心动,却始终没有答应。

也许,遵循着这种3000年来不息的儒家文化传承,让他有这种纯真,这出于茶艺或茶道的力量,也是一种儒学实践者的得失观与立场。

堂・吉诃德的理想

再次谈到良心茶馆,他回答,所谓的良心茶艺馆,并不仅仅指卖的好茶、诚信。他说有两个方面的表达:一是喝茶你随便付钱,你觉得茶好,你付100元也可以;你觉得茶不好,付10元也可以。另外一个良心的意义,他解释,一个人,在喝茶的当下,一定会静下心来。哪怕是一瞬间的安静,也就回光返照了自己的本心,这就是良心的另一种意思。

有一个一直支持他的朋友说,你这个是艺术,但饿死都没有人同情你。

还有的朋友说,干脆塑一个菩萨像在那好了。

还有人说,开黑心茶艺馆才能赚钱嘛。

他都笑笑。每年亏二三十万,10年下来,把他300万的积蓄正好花光了。

当时他给自己的定位就是不开洋车,不住洋房,让人知道,不会从这茶馆里面来赚钱;他告诉他的学生,不要学我。

他说,那个时候想的就是,饿死了也活该,那也是一种成功;生命的价值不在于生,而在于死。死得其所。

他说值得,为了唤醒人们的良心吧。

我问:如果今天再有300万,还想再做一个良心茶馆吗?

他沉思了一下,摇摇头,说不会了。

“那会用来做什么呢?”

他认为,他会把它投入到他正在推广的大众茶艺教育当中。

几年前,他就把台北的两套房子卖了,来大陆推广茶文化。他来大陆的所有机票都是自己在出,扣除各种开销,往往入不敷出。

有时候,就会特别尴尬。而对茶带着完美主义的投入,使他更像堂・吉诃德一样成为一个与风车斗争的悲剧式英雄。

他坦陈,自己也许就是那个充满悲剧的英雄。

他说,“过去的不能改变,能改变的是未来。”

生活之中

他住的房间经常不会锁门,然后很随意处置生活中的东西:因此,他的太太经常会说,你啊,可能就只会写这些卖不好钱的文章吧。他就只能笑笑。

每一年,他都会来到大陆,走很多的地方,所谈的,只有茶。

他说,茶艺之中的美,有的时候就是一种意境之美,而这种意境之美,常常会体现在一些空寂之处,一些凄凉之处……

“有时候是写意、朦胧、凄迷的,带着淡淡哀愁的感伤。”

日本茶道大师千利休,被当权的丰臣秀吉所排挤,随时有断头之危,弄权者意欲让他出丑,让他用金属盆与梅花这极不相衬的两者来表演茶道。他思索片刻,折断了花枝,让凌落的花瓣飘在铁盆水面之上……这即是一种凄凉之美。

我想戴望舒那篇《雨巷》,也许也同样有着特别的凄美,一个结着丁香一样愁怨的女子,撑着油纸伞,走过长长的雨巷。

范老让我帮他找到这首完整的诗。

第4篇:博物馆里的茶文化范文

普洱茶火了,但是火的仅仅是普洱茶这个名词,而并非普洱茶的品牌。普洱茶仅仅是产品的代名词,而不是一个品牌的代名词。 消费者开始对普洱茶产生兴趣了,这说明围绕普洱茶的各种事件营销起到了一定效果,但是消费者似乎并不知道到底该买什么样的普洱茶,因为在消费者眼里,所有的普洱茶似乎都是一样的,只有价格之分而没有品牌之分。

喝普洱茶成为一种新时尚了,但是人们凭什么跟随这个时尚,似乎还缺乏足够的理由,因为,坐在星巴克喝咖啡的人远远超过在茶馆里喝普洱茶的人的数量。

这一切现象说明,在普洱茶已经形成了非常大规模的影响力的今天,普洱茶的产业要大发展,一定需要一批大品牌的崛起,而大品牌的崛起,则需要品牌经营的大视野和大手笔。

关键词1:创建品牌

在现代市场竞争中,品牌营销已成为企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手段,如果说过去这么多年的普洱茶产业是依靠众多企业的“产品导向”而锻造的话,那么在未来的市场中,品牌战略将会是让普洱茶立于产业制高点的关键。就目前的普洱茶来看,“有茶类,无品牌”是普洱茶品牌的最大问题,所有的零售商都知道普洱茶,但是很少知道普洱茶有什么大的品牌,而消费者也普遍认知普洱茶,但是并不知道到底哪些品牌是普洱茶的真正代表。这样导致的结果便是产业的恶性竞争,因为没有品牌的区隔,也没有符号的差异,因此,所有的厂商都可以说自己卖的是好的普洱茶,而消费者也很难辨别到底什么是好的普洱茶的产品,这样竞争的结果就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从而让整个普洱茶产业的整体经营水平不能保证,因为人们对于产品的辨别是有限的,而品牌才是消费者识别产品的根本保证。

品牌是让一个产业持久发展的保证,而当普洱茶的名声已经家喻户晓的今天,如何打造一批普洱茶品牌就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对于当前很多普洱茶的企业来说,首要的工作就是要有一个代表自己的普洱茶产品的能在市场上引起反响的品牌名字,并要对这个品牌进行全方面的包装,让普洱茶与普洱茶之间实现差别,才能形成良性的发展机制。当然,有人会说,消费者对茶叶的区分不是从品牌着手,而是从茶名辨别,人们只是问是铁观音还是普洱茶,而不是问是什么品牌的铁观音还是什么牌普洱茶,但是企业更不能忽视的是,如果普洱茶不能在消费者心中形成一个固定的品牌形象,就谈不上品牌忠诚度,没有品牌忠诚度,就不可能形成一个稳固的消费群体,没有一个稳固的消费群体,一个普洱茶企业拿什么实现长期和稳健的经营,这个产业没有品牌,就不足以形成产业的优良的标准,当所有的企业都一拥而上的时候,那些先进入市场的企业也并不一定能取得先机,因为行业没有优良的标准,没有足够的门槛。因此,只有创建品牌,并要形成强势的品牌才能拥有无限的机会,而整个普洱茶产业的崛起,需要大批的品牌。每个企业都需要将经营品牌作为企业战略,从而逐渐形成一批有强大影响力的品牌,从而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让品牌来打开市场,让普洱茶赋予品牌的符号,这是普洱茶营销亟待突破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2:新品类

普洱茶目前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没有品牌,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没有任何细分的产品品类,天下普洱茶都是普洱茶,没有第二种普洱茶。产品品类过于单一,让整个产业缺乏足够的活力,而且,长此以往,容易造成产品过剩,因为只有一种品类,所有的企业都做同样的产品,只会在小圈子里面拿着同样的东西竞争,就只能是此消彼长,而很难把整个产业的规模做大。

突破现有的品类,大胆进行产品创新是普洱茶企业值得重视的课题,提升普洱茶的附加价值,做基于普洱茶的深加工产品,才能普洱茶走出单品类竞争的尴尬局面。如果看下饮料市场,会发现,品类的竞争是在品牌竞争之后的一个新的要点,在过去,只有可乐横行天下,而如今,果汁饮料、功能饮料应有尽有,而这些品类把整个饮料市场扩大了,同时也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而饮料里面的茶饮料的市场不也正是从可口可乐、矿泉水等争夺来的吗?

普洱茶需要创造新的品类,“王老吉”过去做的是凉茶,结果发现大家都做的凉茶,打得不可开交。王老吉最后把凉茶做成饮料,创建了新的凉茶的饮料品类,一下就成功了。普洱茶为什么不能做普洱茶饮料呢?在功能饮料可以补充能量和体力的时候,普洱茶不也完全可以做出“养胃健脾”的功能饮料吗?甚至还可以进一步按照普洱茶所具有的功能进行进一步的细分。

关键词3:市场细分

不同人群对于普洱茶的消费需求是不一样的,有些人购买是为了送礼,有些人是为了收藏,有的人是为了自己喝。应对不同市场,就需要市场进一步细分。当前普洱茶细分做的并不够。

作为普洱茶的厂商来说,要明确不同普洱茶的定位,要形成面对不同细分市场的品牌和产品线,比如针对礼品市场,需要做高端普洱茶,需要包装精美、质量上乘的普洱茶精品;针对收藏市场,就需要推出有收藏价值和意义的普洱茶,比如从茶本身的文化内涵、品牌故事上下功夫;针对零售市场,需要的是大众化的包装和大众化的产品。

而且,每个普洱茶的企业都要清楚的认识自己的目标消费群的定位,针对哪些人群,这样才能真正实施有效的营销。比如,针对时尚一族,普洱茶是不是能够推出时尚的品牌,针对老年人,是不是也可以做进一步的细分品牌和产品,在这些方面,普洱茶还有很多空间值得挖掘。   关键词4:终端创新

既然有普洱茶的强大的影响力,为什么不能打造普洱茶连锁茶庄的品牌呢?既然整个产业已经形成了生产、流通等链条,那么在流通领域,是不是可以借助普洱茶茶庄来让消费者进行体验呢?星巴克咖啡店重要的并不是咖啡,而是在星巴克的放松的时尚的小资的感觉。普洱茶呢?普洱茶几千年的文化,远远比咖啡的文化要更有内涵。

打造一批普洱茶的品牌体验店,让人们像在咖啡店享受咖啡一样享受普洱茶,将是让普洱茶在终端上对消费者进行近距离接触的重要手段,而且,茶庄品牌形成了,普洱茶也推广了,消费者也高兴了,何乐而不为呢?

关键词5:品牌文化

古人把品茶作为一种艺术修养,讲求心平气和,和就是平和、柔和,在品茶中品情、品理、品德、品人生,享受修身养性,清静心灵的妙处,品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行为,而普洱茶的文化体现着一种和谐自然的生活方式,如何让普洱茶文化与现代文化相契合,让普洱茶文化真正体现一种新的和谐的生活方式,是普洱茶品牌内涵建设的关键。

文化内涵往往意味着附加值,在体验消费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打造品牌文化是普洱茶面临的新课题,雀巢咖啡在中国市场的成功并非因为“味道好极了”,因为在此之前大多数国人并没有喝过咖啡,更无从谈起速溶咖啡与现煮咖啡的区别,但是雀巢把喝咖啡培养成了一种时尚。普洱茶如何成为时尚?如何将古老的茶文化和现代的时尚生活方式进行融合?品牌文化建设需要加强。

关键词6:品牌管理

云南的勐海茶厂的“大益”普洱茶形成了品牌,但是却面对假茶的冲击,防伪措施呢?品牌保护呢?普洱茶不仅没有打造出大的品牌,也还没有品牌保护的意识。

厂商应该给与消费者足够的辅导,让大家了解如何来鉴别真假的依据,作为具有一定品牌的普洱茶企业,要知道管理自己的品牌,要学会保护自己的品牌。比如,推出防伪的措施,针对假货冲击采取反击措施,申请商标保护等等,关键要有系统的品牌管理体系。

关键词7:品牌传播

茶企业挣到钱的很多,但是有几个企业真正学会利用现代营销手段进行品牌传播?为什么至今为止人们也很难建立普洱茶和某个品牌的关联?品牌传播的力度依然不够。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消费者的接触点值得关注,每个消费者都有自己的一个生活行为的轨迹,抓住这些轨迹,传播普洱茶的品牌,不失为一种品牌迅速提升影响力的新的方式,借助事件营销打造品牌,也是作为普洱茶企业可以走的路子。但是,关键还在于是不是想长期的打造一个好的品牌。在现在大家都还在活在整体的普洱茶品牌的聚光灯下的时候,谁第一个跳出来传播自己的品牌,谁就将成为第一个进入消费者脑袋里面的品牌,而争夺消费者心智资源是品牌经营一个关键的部分,因为你的品牌被消费者认可和记住了,别的品牌就会被排斥。

有人这样说普洱茶:“一流的产品、二流的营销,三流的价格”,其实,四流的品牌也是吻合现状的。在这个需要品牌的时代,普洱茶品牌任重而道远,而跳出原有思路大胆创新,才是普洱茶品牌突破的出路。   关键词8:城市营销

第5篇:博物馆里的茶文化范文

400年来的质朴信仰,与世间沧海桑田无关

萨夫兰博卢,因生产番红花,被很多喜爱它的人称为“番红花城”。它幸运地逃过了土耳其的工业化“灾劫”,400年来,当地居民依然保持着自己的信仰和朴实的性格,似乎从未受到过现代社会的沾染。番红花城见证过奥斯曼帝国无数的辉煌荣耀,但显赫的历史背景并不是让人爱上它的唯一理由,它那与尘世隔绝的气质,深深地烙印在每个到访过这里的旅人心上。

番红花城有数座大大小小的清真寺。以伊斯兰为国教的奥斯曼帝国,曾经盛极一时,之后成为历史陈迹,但信仰却依然深深渗透在番红花城每一个人的生活里。初到这里,寻找预订的宾馆,路边偶遇的大叔竟让我坐上车一直把我送到宾馆,我正在犹豫要不要给他些车费的时候,他已开车绝尘而去。商店里的店主由于言语不通,一边查着字典一边和我讲他的手工饰品是怎么做的,聊得高兴,索性附送了一票小件给我。陌生的旅人似乎是他们不期而至的宾朋,尽可能提供帮助几乎成了当地人条件反射般的习惯。我在番红花城最大的清真寺外面拍照时,听到宣礼塔中传来的祷告诵经声,带着好奇心跑去恳求门口的大叔,能不能让我进去看看。按照伊斯兰教的教规,女人是不准进入清真寺的,但大叔不忍心拒绝远来的客人,他把我安置在清真寺的最后一排,我学着祷告者们那样盘腿坐在地毯上,看着他们举起双手对准胸膛,起身,跪拜,赞颂真主,纯净的不带一丝杂质的诵经声回荡在耳边,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久违的心灵上的安宁慢慢沉淀在我周围。昔日丝路上,留存着关于“汉”的记忆

番红花城曾经是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的驿站,当时以制作马鞍、铜器、铁器而闻名,它的老清真寺和老浴室建于1322年,17世纪,它的建筑风格影响了奥斯曼帝国大片地区的城市发展。

漫步番红花城的街头,各色小商铺鳞次栉比,有土耳其软糖点心、番红花特制香水、手工打造的铜制工艺品、橄榄油肥皂,更多的是各色手工纺织品。在这里看到最多的是四种商品:传统奥斯曼房屋模型、各种坚果、银饰铜器和各种手工布艺品。看着周围人的微笑,我总会想到我们的祖先千百年前踏上丝绸之路来到这里时,迎接他们的应该也是同一种礼遇吧。这种世代承袭下来的对“汉”的友好,在如今的番红花城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大多数土耳其人的英语都不太好,只会很简单的几个问句,一开始他们总是会主动问:“Where are you from?”我总是回答:“han(汉)。”他们就会很开心地说“haha~han!China!”然后彼此就无比熟络了,就像以前认识一样。融入当地的最好方式,便是找一家茶馆坐下来,喝一杯土耳其茶。

如果说中国人爱品茶,那么土耳其人则是嗜茶。早在数百年前,茶就随着丝绸之路远行到了欧洲。土耳其作为丝绸之路的终点,完整保留下了一套属于它自己的茶文化,最大的特色,就是盛荼的器皿很讲究。一只“s”形的玻璃小杯子,通常用一只金属小碟子盛载,旁边放上几粒方糖,别具一格。无论在土耳其的哪个城镇喝茶,一律采用这种相同的器皿。我在茶馆中要了一杯苹果茶,与土耳其老伯Athrun聊天,他说自己祖祖辈辈都在番红花城生活,家族里世代经营着手工生意,子承父业,代代相传。他现在已经退休享清福了,平时约上几个老朋友在茶馆里喝喝茶、聊聊天、打打牌,便可以打发一天。我问他这样的日子会不会无聊,他笑着回答说,番红花城的生活原本就是这样,每个人内心安逸平静,有更多想法与追求的人就会离开这里。停驻在另一时空的老城

空荡而寂寞

番红花城是一座沸腾着的小镇,古旧的记忆在市井里翻滚,各色小商铺鳞次栉比。而位于番红花城东边十几公里的约留克村,由于游人鲜少驻足,是一个更原生态、更古朴的土耳其乡村。

在奥斯曼时期,番红花城是这片地区的中心城,它的附属城便是约留克村。与番红花城以铜器、铁器闻名不同的是,约留克村以高超的烤面包技术为特色。村里只有单纯的住宅区,没有商业化的市集,仿佛是停驻在另一时空的古城。

步入村里最大的奥斯曼住宅之一,女主人Gtizin兴致勃勃地带着我楼上楼下地参观她的祖宅——房子有三层高,包括十几个房间,有嵌入的壁龛和橱柜、精美的壁炉,以及装饰精美的天花板。在这里,我见到了传说中非常具有土耳其特色的“藏”在壁橱里的浴池。Gtizin说这是为了有效利用空间而特意设计的。她指着墙上一百多年来的家族成员照片告诉我说,这栋房子很有历史,如今被分成了男宾屋和女宾屋,可以接待像我这样的旅人。而她自己在房子的一楼设了个小店铺,卖着样式简朴却独具特色的钩织桌布和自家的茶叶,都是她自己亲手制作和包装的。

在约留克村的小巷子中溜达,很少能见到人,这座古拙的老城空荡而寂寞。穿梭其间,每一栋古宅,每一条小巷,每一扇门,每一扇窗里,似乎都有属于它们的故事。

土耳其乡村游

乡村路线

包车从番红花城到约留克村的途中,建议顺路去一下附近的因杰卡亚高架水渠和布拉克门吉利斯洞穴(Bulak MenciJis MagarasI)。因杰卡亚水渠横跨了深达几十米的美丽的托卡特峡谷,最初修建于拜占庭时期,后来由伊泽特-帕夏在侣世纪90年代重修,它的名字意为“瘦瘦的岩石”。布拉克门吉利斯洞穴位于番红花城西北10公里,最近几年才向公众开放,目前可供游客参观的大约只有400米深,但已经足够展示一系列漂亮的钟乳石和石笋了。从番红花城出发,整条线路需要大半天的时间,如果想在村子里多逛一会儿,也可以安排一整天。在番红花城内游玩主要是靠步行。

特别推荐

1、从小镇的一个山头漫步至另一个山头,可经历瞬息万变的光影变幻,头顶上的天空时而乌云密布,时而散发出耀眼的光芒,残垣断壁上斑驳的光影似乎在雕刻时光、诉说历史,至今我都忘不了番红花城在光影的润饰下焕若新生般的美丽。无目地的逛街、和当地人聊天是最享受的,和当地人聊天常常需要蹦词+手势+身体语言,但是面对那么友好热情的土耳其人民,即使语言不通也相当受用。

2、番红花城的城市历史博物馆位于老城区西侧的山丘上,主要展示的是该城的历史。一层除了照片和展示板,还可以看到奥斯曼帝国时代的家具和工具等。地下展室主要展示番红花城的通商史以及传统工艺,利用人偶再现了当时手工艺人的工作景象。

3、番红花城的甜点非常有名,在街市上经常可以看到卖各式甜糕点的小店。也可以带一些铜制工艺品回去做手信,都非常有土耳其特色。购物基本上不能还价,当地人比较纯朴,价格都开得差不多,如果在一家店里买多样东西,店主会酌情给个折扣。

美味

旋转烤肉,在土耳其叫做DONER,只要有餐厅的地方都可以见到壮观的烤肉柱,把羊肉、牛肉或鸡肉削下来,加上配料,四溢的香气充满了大街小巷。大推米布丁和一种像麻糬的甜点(外表跟米布丁有点像,表面有焦糖),非常值得一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