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茶文化的含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词汇;文化内涵;差异
英汉词汇中很多词汇都带有与本民族文化密切相关的内涵意义,由此构成英汉语言词汇意义的文化差异。这两种语言中有许多对应的词语,其意义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但在文化背景方面,意义有较大差异,这是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词的字面意义和涵义
一般来说,词汇具有字面意义和涵义。词汇的字面意义是指基本的或明显的意义,在字典里能找到的解释;词的涵义是词的隐含或附加的意义,是带有本民族文化和情感色彩的意义,在字典里找不到这方面的解释。在英汉词汇中,有部分英语词汇与汉语词汇的字面意义和文化内涵是基本一致的,例如Oxygen(氧气)、Aspen(阿司匹林)、Penicillin(青霉素)、computer virus(计算机病毒)等,但也有部分英汉词汇字面意义是一致的,但文化内涵却有很大的区别。本文着重对这部分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及其差异进行对比性的探析。
二、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的表现
英汉两个民族的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文学艺术传统等方面有所不同,受这些文化因素的影响,部分英汉词汇的字面意义是相对应的,但文化内涵有所差异。
1. 词义范围有所不同。
在一次在听课中,笔者听到授课老师在讲解intellectual这个单词时只简单地说“它用作名词时,中文意思是知识分子”。其实,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还应该知道intellectual与汉语中的“知识分子”的内涵区别。在中国,“知识分子”一般包括大学教师、大学生以及医生、工程师、翻译人员及一切受过大学教育的人;而且,中学教师也是知识分子,在一些贫困山区,中学生也被认为是“知识分子”。但在美国和欧洲,intellectual是包括大学教授及有较高的学术地位的,不包括普通大学生,所以这个词汇所指的人范围要小得多。如果教师能把两者内涵差异讲清楚,相信学生会对intellectual这个英语词汇的意义有更深刻的了解。又如“dear(亲爱的)”,在中英文化中都是对自己喜欢的或爱人的称呼,但是在英语民族文化中,还可以用dear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书信的称呼中一般都以dear开头。
2. 赋予的感彩不同。
一次在英语课上,一位学生把亚洲“四小龙”译为“four dragons”,显然,这位学生并没有掌握dragon这个单词的内涵。dragon(龙)在汉语里象征“高贵、神圣、吉祥、非凡”。我们自称为龙的传人,“龙”可以指一国之君,亦可指贤才能人。但西方人却视之为一种不太可爱的、凶猛的动物。在中世纪西方,“龙”是罪恶的象征。由于英语里dragon的邪恶意象,译界把亚洲“四小龙”译为“four tigers”(四小虎)。汉语中其他一些与“龙”有关的词语或者成语在翻译成英语时也尽量避开不用dragon这个单词,而用其他的单词来表述。例如:龙颜face of emperor;望子成龙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age。
另外,一些颜色词为中西两种文化所共有,然而它们的内涵却截然不同。英语中的yellow 与汉语中的“黄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汉语中,“黄色”常表示“、下流”,有“黄”“黄色书刊”等说法,但在英语中,yellow 则没有此义,相反,它往往象征正义、坚定、智慧,yellow book,yellow paper 是极其严肃的政府报告,而不是“黄色书籍”。
3. 性质上有所不同。
地理环境不同也决定了中英两种语言中一些词汇性质上有所差异。英语中的east wind 与汉语中的“东风”在字面意义是一致的,但性质上迥然不同。中国位于东半球,在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以大陆性气候为主,所以,汉语中的“东风”是和煦温暖的,代表着春天和美好事物。而英国在西半球,是一个岛国,西临大西洋,属海洋性气候,所以,英语中的east wind是指萧瑟的秋风,是从欧洲大陆北部吹来的寒冷的风,和我国的西风,甚至北风相似。英国人在east wind前所用的形容词,都是极其凛烈的。
三、结语
花木之喻体现的中西文化内涵差异
摘要:任何一种民族语言都有着丰富的比喻用语,它们源于各民族文化并充分反映着各民族的文化特色。本文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花木习语的比喻形象进行对比研究,探讨英汉两种语言所负载的文化信息差异。加深我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从而使语言更好地发挥文化交际的功能。
关键词:花木 比喻 文化 内涵
作者简介:夏金兰(1979--),女,遂宁人。四川大学文新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文化传播系教师,助教。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习语 文化差异 翻译
一、引言
习语是一个国家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一个国家或民族语言和文化特征的集中反映。过去,对英汉习语的翻译主要停留在语言交流方面,很少考虑文化的迁移。但是,在翻译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文化渗透的情况。文化与语言密切相关,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因此,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交流,同时也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由于生存环境、、思维方式和历史典故等的差别,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本文就英汉习语方面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英汉习语的比较
1.英汉习语的不同定义
牛津高级英语词典对习语给出如下定义:
(1)language of a people or country;specific character of this,e.g. one peculiar to a country,district,group of people,or to one individual;
(2)phrase or sentence whose meaning is not obvious through knowledge of the individual meanings of the constituent words but must be learnt as a whole.
汉语字典里也有相应的定义:习语是人们在语言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提炼出来的固定短语或断句,是语言的精华。包括俗语、谚语、歇后语、成语和典故等。
如定义所示,英汉习语相似性和差异性并存。不同语言的习语在表达相似意思时,会出现语言形式上的不同。因此很有必要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便更好的翻译习语。
2.英汉习语反映的文化差异
(1)生存环境的差别
每个民族的习语都与其人们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英国是大西洋沿岸的岛国,四面环海,航海历史悠久,所以许多英语习语源于海洋生活。如a drop in the ocean(沧海一粟),plain sailing (一帆风顺),go with the steam (随波逐流)等。相比而言,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汉语中有许多与土地、农业有关的习语,如斩草除根 (to stamp out the source of the trouble ),顺藤摸瓜(to track down somebody or something by following clues)等。比喻花钱大手大脚,英语是 spend money like water,汉语是挥金如土。
(2)的差别
宗教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佛教在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各宗教派别中占据核心地位。人们相信有“佛主”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佛口蛇心”、“借花献佛”、“不看僧面看佛面”,等等。在西方国家,尤其英美国家人们信仰基督教。《圣经》被看作是基督徒的圣书,是西方国家文化艺术及意识形态的基础。因此,出现了许多出自《圣经》的习语,如“doubting Thomas”怀疑的托马斯,现在代表那些“不肯轻易相信别人的人”。
(3)思维方式的差别
思维与语言密切相关,是语言生成发展的深层机制,它以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来,表现于某种语言形式之中。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汉字的形成来源于汉民族对客观事物的直观思维。而西方注重科学、理性、分析和实证的思维传统使其往往借助逻辑去论证、推演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重视对抽象思维能力的运用。这种思维差异表现在语言上为:汉语惯用具体、形象的词来表达虚的概念,英语则擅长于用抽象的概念表达具体的事物,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无疑会对习语产生重大的影响。例如,汉语有句谚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瓜和豆就是两个具体的形象,这句话的含义用英语来表达就是“As a man sows,so he shall reap.”
(4)历史典故和神话故事的差别
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往往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如守株待兔、刻舟求剑、黔驴技穷、叶公好龙等都源于寓言故事。英语中的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神话故事以其久远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丰富了习语,成为语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英汉习语的翻译方法
翻译是再现原作的过程,能忠实再现原作的全部内容和特点的译文就是好的译文。好的译作总是结合各种翻译方法的。在习语的翻译上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直译
各民族的文化作为人类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共性的东西。英汉习语中也会有少量相同或近似的习语。这些习语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同或相近,隐含意义相同,也就是说习语所表达的实际意义相同,可以互译。这时候我们可以采取直译的方法来处理这类习语。
2.直译加注
好的直译可以有助于获取目的语的文化信息,但是有些情况下,由于截然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带任何注释的直译可能或给读者带来迷惑。直译加注是一种简捷方便的方式,它可以弥补直译的缺陷。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尤其是一些历史典故和神话故事。
3.意译
一些文化意义很浓的习语,直译不能传达文化意义,更换又易将译文文化强加到原文文化中,增词太多无异于解释,遇到此种情况应采取意译。还有一些习语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文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而只能译出它的隐含意义,如pins and needle,译为:如坐针毡;get cold feet,译为:临阵退缩。
4.意译加注
有些情况下,意译也未必能很有效的传递出文化信息。意译再加上必要的注释,可以提供相应的文化背景及典故。
5.文化借用
“文化借用”指的是文化的特性可以从一种文化借用到另一种文化中。有时,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却有相同的内涵意义。这时,我们可以用“借用”方法来维持交际意义。尽管概念意义不同,但是却有相似的文化意义。例如:
Money makes the mare go.有钱能使鬼推磨,Like father,like son.有其父,必有其子。
四、结语
综上所述,英汉习语翻译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翻译,翻译不仅要跨越语言障碍,更要逾越文化的鸿沟。掌握习语的翻译,对于培养语言的领悟力和跨文化的交际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英汉动物习语 象征意义 文化信息 异同
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人类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民族语言中出现了大量有关动物的成语、习俗语、格言等词语,它们反映了不同民族对动物的认识,体现了人们对动物大致相同或不同的情感态度,因而这些语言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只有了解不同文化下动物不同的含义,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学习这种文化和词语。本文就英汉习语语中的动物象征意义进行对比,旨在更好地了解英汉词语中动物不同和相似的象征意义。
一、英汉词语中动物相同或相似的象征意义
不同国家和民族,虽然生活方式、文化背景不同,但由于某些动物的共同体形特征、生活特征或行为习性,人们在表达某一语义时,两种语言会借用同一动物名称。在英汉语言中的确存在这些在语义表达和文化内涵上具有对等性的动物词语,他们有着同样的比喻、象征和联想意义。
1 利用动物形体特征形成的相同的象征意义。例如,根据蛇的体形及运动特点,英汉语言中都用“蛇”表示一种行进路线和行进方式,如“蛇行”和“snake its way through/across(蜿蜒斗折,沿曲折道路行进)”,又如“as slippery asan eel(像泥鳅一样圆滑)”。
2 由于语言翻译、词语借用和文化交流形成的相同的象征意义。如,汉语中有“纸老虎”之说,英语中有a pa-per tiger。英语中有a bird’s view,汉语中有“鸟瞰”一词。又如:a dark horse(黑马),an ugly duck(丑小鸭),bull market(牛市)等。
3 根据动物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特征形成的相同的象征意义。中西方文化中对于“猴、蛇、狐狸、狼”等动物都有相同的态度,因而它们在两种语言中表达着大致相同的意义。如英语中可以用“horse”指各类人,如a dark horse(黑马),a willing horse(积极工作的人),a Troian horse(潜伏在内部的敌人),汉语中有“犬马、驽马、响马、马贼、探马、马前卒、老马识途”等。汉语中有“狡猾的狐狸”,英语里有asly/crafty fox,as cunning as a fox等。又如:a fish in troubledwater(浑水摸鱼),astimidasanlouse(胆小如鼠),asbusyasabee(像蜜蜂一样忙碌),as strong as a horse(人强马壮),wolf down(狼吞虎咽),acase of dogeat dog(狗咬狗)等。
二、英汉词语中动物相异的意义
英汉两个民族长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自然而然地对同一种动物产生不同的联想,赋予动物以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完全不对等的动物习语最能表现出英汉两个民族观察世界和表达思想方式上的差异,反映出东西文化不同的宇宙观、审美观和信仰。
审美价值取向和民族心理因素是造成动物词汇产生象征意义的主要原因。动物千姿百态,特征突出。常被用来描述有关人或物的某种品质、性格,使之特征鲜明,形象生动,从而对一些动物名称产生相似的联想,很多不同文化中引起不同民族的相似的联想。比如,在英汉两种文化中,豺狼凶残贪婪,汉语说“狼心狗肺,狼子野心”,英语也有类似用法“greedy as a wolf”。老鼠在汉语中是胆小、无远见的象征,如“胆小如鼠,鼠目寸光”,但在英语中胆小的动物却是兔子。孔雀很美丽,但在英语中却绝无此意,而被视为自高自大的象征。兔子的迅捷,汉语说“静如处子,动如脱兔”,英语有as rapid as ahare。汉语和英语都用“母鸡”(hen)喻妻子,汉语说“母鸡司晨家不兴”,英语中的hen-pecked(被母鸡啄的)即指“妻管严”。这些联想表明不同的民族社会之间存在许多共同点或相符(correspondence),这些相符点反映在不同体系的语言之中。
关键词: 习语 文化差异 翻译方法
由于习语中蕴涵的地理环境、、历史典故和价值观念等因素的不同,英汉习语在意义和表现形式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探究其渊源有助于我们理解英汉习语的意义,并进行准确恰当的互译。
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一)地理环境方面的差异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航海业和捕鱼业是英国人的重要谋生手段。因此,英语中有大量与航海和捕鱼有关的习语。如packed like sardines(挤得像沙丁鱼罐头),like a fish out of water(很不自在),as mute as a fish(噤若寒蝉),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all at sea(不知所措),have other fish to fry(有其他事要做)等。大多数此类习语在汉语中找不到完全对应的习语,这是因为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汉语中许多习语都与河流、土地和农业有关,如:过河拆桥、隔岸观火、拔苗助长、五谷丰登、根深蒂固、挥金如土等。
(二)方面的差异
对英汉习语的产生和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因此,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不看僧面看佛面”等。而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ask for bread and be given a stone(得非所求),an eye for an eye(以眼还眼),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等都与上帝或圣经有关。
(三)历史典故方面的差异
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它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及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最能体现不同历史文化的特点。例如:“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他在中国读者的心目中当然是智慧的象征。但英美读者未必知道他是何人,其与“臭皮匠”又有什么关系。还有大量的习语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也有来自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典故。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点),We are all Adam’s children.(我们都是亚当的子孙),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cut the Gordian’s knot(快刀斩乱麻)等。
(四)价值观念方面的不同
价值观念也表现在习语上。对于一种品质或者事物,中国人和西方人由于价值观念的不同,往往有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看法。例如,“谦虚”被我们中国人认为是一种美德。汉语中有许多有关谦虚的习语,例如“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等。此类习语反映了谦虚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而在西方国家,激烈的社会竞争使人们注重个人行为、个人成就的获取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形成了西方人独特的价值观念。在许多英语习语中,对“自谦”都是持否定态度的。例如,modest dogs miss much meat(谦虚的狗没有肉吃)。这
样的习语放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是很难被理解的。
二、英汉习语的翻译方法
(一)直译
所谓直译即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结构及不引起错误的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英语习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比如: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The monk can run away,but the temple can’t run with him.
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I’ll)bury a white blade in you and pull it red.
Armed to the teeth.武装到牙齿
A cat has nine lives.猫有九命
另一些英语习语,有着相当明显的比喻意义,其中不少有着一定的历史或神话典故。这类成语中,有一部分因使用范围广、历史久,其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都能为中国读者所接受,例如:Trojan horse特洛伊木马――比喻暗藏的敌人或危险;crocodile tears鳄鱼的眼泪――比喻假慈悲。直译不仅有利于避免歧义,而且有利于文化交流和丰富语汇。但是,直译必须以不引起读者误解和不违背译文表达习惯为前提。
(二)意译
如果不可能或没有必要用直译法保留英语习语的表达形式,并且在汉语中也找不到合适的同义习语可供借用,就得用意译法。例如:三国典故里有“赔了夫人又折兵”这一习语,如果直接译为give one’s enemy a wife and lose one’s soldiers as well,可能令人费解,因此可改译为suffer a double loss instead of making a gain。又如,“她怕碰一鼻子灰”可译为she was afraid of being snubbed.再如:
a wet blanket一个令人扫兴的人
break the ice打破沉默
(三)借用
英语里有一些习语和汉语的某些习语采用相同或相似的形象或比喻,表达的喻意也相同或相似。这时,就不妨相互借用同义习语来译。例如:
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s混水摸鱼
at sixes and sevens乱七八糟
原形毕露 show one’s true colors
新官上任三把火 New broom sweeps clean.
(四) 加注
为了保留原文的民族特色和形象,一些含有典故的汉语习语也常采用直译,但需要加注,以免使读者感到莫名其妙。例如:把“八仙过海”直译成the Eight Fairies crossed the sea,而不介绍“八仙”是很难让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读者理解其义的。所以加注:“The eight immortals of Taoism in Chinese folklore.”
(五)省略
汉语习语有很多对偶结构,前后两对含义相同,而英语中一般没有这种形式,因此翻译时只需译出其中一对即可。如:
无影无踪without a trace
断子绝孙to die sonless
愁眉苦脸gloomy faces
汉语中的歇后语在英语中根本找不到类似的形式,译时可只将后一部分译出,而将前面的比喻省略。如:
竹篮打水,一场空all is lost
小葱拌豆腐,一青二白very clearly
(六)再造
有些习语无论直译、意译,还是加注、省略都难译出满意的效果,就得使用再造的办法。请看下面的例子:
Yesterday is history.
Tomorrow will be a mystery.
Today is a gift.
That’s why it’s called the present!
昨天成历史
明天很神秘
今天称现金(今)
所以是份礼
还有一些习语玩的是文字游戏,如:
Anger is only one letter short of danger.
anger前面只要加上个“d”就是danger!如果意译成“生气离危险只有一步之遥”,当然可以,只是把原句的文字游戏的风格弄丢了。如改为汉语习语的“忍字头上一把刀”,就既保留了原文的含义,又保留了文字游戏的风格。这样的翻译堪称绝妙。
综上所述,英汉习语汇集了大众的智慧,把丰富多彩的内容高度浓缩,是人类各民族文化中最有价值的语言形式之一。翻译英汉习语时,应尽量保留原文的形式、神韵及其民族特色,而又不能死译、硬译、字字对译。在中西交流日益频繁的现今,学习者要想熟练掌握习语的翻译,不仅应当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西方社会发展、历史典故、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知识,而且必须懂得一些翻译理论和技巧,同时加强两种语言的修养。
参考文献:
[1]张培基等.英汉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3:160.
[2]吕瑞昌等.汉英翻译教程.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12:137.
[3]丁树德.英汉汉英翻译教学综合指导.天津大学出版社,1996.3:184.
[关键词]文化;差异;习语;翻译
英汉两种语言同属具有悠久历史的语言,在历史的长河中都产生了大量的习语。由于英汉习语都具有极强的概括能力,不仅其形象生动,而且寓意深刻,韵味悠远,为英汉两国人民所喜闻乐见。
一、英汉习语的特征
习语反映出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和心理状态。习语习惯上是指那些搭配固定的词组或短语,其包含的意义往往不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即习语语义必须通过词的固定组合来体现。习语可以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其在表现形式上具有音节优美,音律协调,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等特点。
二、英汉文化差异
(一)方面的差异
佛教与道教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各种社会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汉语中产生了很多与之有关的习语,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而在英美,基督教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影响着人们的言行举止,因而便不可避免的产生了许多与基督教有关的习语。如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也有Go th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
(二)英汉地理环境的差异
英汉语言中的一些习语的产生与中英两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也有着一定的关系。在中国,是东风为人们送来了春的气息,而英国由于地处西半球,春天的信息却是由西风送来,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Ode to the west wind)就是一首对春天的赞美之歌。另外由于航海业和捕鱼业是英国人赖以谋生的重要手段,因此英语中有大量与航海和捕鱼有关的习语。如over head and ears原是水手们的话,指“淹过头部和耳朵”。现在人们用它表示“没顶地,深深地,完全地”。如:It is evident that the major is over head and ears in love with her.(显而易见,少佐一片痴心恋着她。)
(三)英汉社会习俗的差异
同一事物,在不同文化里有着不同的文化象征。狗在汉语中历来就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如“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狼心狗肺”“狗汉奸”等。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看作是人类的朋友。有关狗的习语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如:He is a luckv dog(他是个幸运儿)“to dog one’s steps”(跟某人走),等等。
三、文化差异对英汉习语翻译的影响
由于英语和汉语的习语来源于不同的历史地理文化背景,习语的翻译就有了一定困难。由于习语在理解上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因而我们在翻译习语时,要尽量考虑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尽量正确表达原文的信息,使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能获得与阅读原文时的理解和享受。下面是比较常用的几种翻译的方法。
(一)直译法
尽管两种语言的使用者在社会人文和地理方面存在着许多的不同,但是他们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和文化活动在很多方面是相同的,因此语言中也会有许多相同的表达方式。直译法是指在译文中尽量保留原习语的民族特色、语言风格和比喻形象的方法。由于习语是历经许多代人在对事理的不断雕琢中形成的,有些习语的比喻部分非常生动形象,喻义部分是比喻的合乎事理的逻辑推理结果。如果在翻译的时候采用直译法,就可以既传达原语的内容,又保留原语的形象,使译语的读者能够更好地阅读和欣赏。如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石二鸟);To pour oil on the flame.(火上浇油);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物以类聚人以群分);Like father,like son.(有其父,必有其子)。
(二)意译法
由于中英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有些习语在翻译的时候无法找到对等的文字进行翻译,就需要在译入语言中找到可以将原文的事物翻译成译语读者所熟悉的另一种译文形象来表达原来语言中的意义。例如:汉语中的“胆小如鼠”在汉译英中就需要翻译成“as timid as a rabbit”再如,把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译成英文。直译是这样的:When the old man on the frontier lost his mare,who could have guessed it was a blessing in disguise?很明显直译是在讲个故事,但是却无法体现成语要表达的因祸得福的意思。因而应该使用意译法来翻译:A loss may turn out to be gain.
(三)加注法
英汉两种语言中有些习语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或富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或地域特色。在翻译的时候有时为了加强习语文化信息的传递,需要对原习语的典故、文化背景进行注释,这种方法被称作意译加注法。如“The team met its Waterloo in the final”该球队在决赛中惨遭失败(Waterloo滑铁卢为比利时的一个地名,1815年拿破仑的军队在此惨遭失败)这样处理比较恰当,原文中的引申意义和文化含义都显示出来,切合原文语境和风格,颇为恰当可取。显而易见,意译加注法对于翻译具有独特文化含义的习语时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文化差异 汉藏翻译 分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具有悠久发展历史的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由于历史条件、民族特征、交通阻碍等原因,尤其是深受藏语与汉族的文化差异影响,致使汉藏语言和文化交流之间存在一些障碍,给现代汉藏翻译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一.汉藏翻译的基本分析
1.汉藏翻译的发展历史。从历史源头来看,从唐代开始就已经有了汉藏之间的文化和文字交流。唐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很高,统治者推进积极、宽容、开放的民族和宗教政策,对当时的吐蕃进行和亲、安抚政策,加强了汉、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民族交往。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即是一件典型的汉藏交流例证。从汉语和藏语古籍都可以看出,从唐朝开始,无论是汉藏之间的上层统治者,还是民间普通百姓,都留下了友好交往、互通有无的历史记录,汉藏翻译是双方实现相互沟通的重要媒介和手段。唐朝以来的1000多年,产生了无以数计的同时掌握汉、藏两种语言的杰出翻译家,为推动汉藏翻译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2.汉藏翻译的局限性。汉藏翻译虽然从唐朝到现代已经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但从当前的汉藏翻译形势来看,依然存在这一些局限性。文字语言往往承载着不同文化多样性,由于中土汉族、西南藏族之间存在的较大的意识形态、风俗人情、宗教心理和文化差异,致使汉藏民族在进行沟通的过程中会因为表达和理解差异,从而影响汉藏翻译工作和翻译水平。
二.汉藏文化差异阐述
1.汉藏文化形成上的差异。中国是一个多元化文化构成的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和历史,为中华文化增添了丰富内容和精彩内涵。从文化形成角度来看,因为气候、地域等自然环境和传统习惯、等人文差异,致使汉族与藏族在发展阶段、经济形态、政治状态、思想观念、文明类型等多方面、各领域都存在着不可回避、不可忽视的极大差异。例如:汉族传统上以儒家思想为社会主导思想,后来产生了道教,传入了佛教;藏族则长期主要以本土宗教和佛教为主要的社会思想。文化形成上的巨大差异,从汉、藏文化交流融合的初始之时,就给汉藏翻译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2.汉藏文化表现形式上的差异。在翻译工作中,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可能会影响翻译者对原文的认识和理解偏差,从而造成翻译中的讹误和偏差,从而偏离原文的本义。长期以来,虽然汉藏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从未停止过,但由于受到作者与翻译者在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很大差异,以及汉语言、藏语言本身书写形式和表达形式上的差异,使得一些汉藏翻译者只能了解和掌握藏语的表面含义,而对语言所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深刻的文化内涵难以有效地翻译和表达出来,从而对翻译工作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三.完善文化差异中汉藏翻译的策略
1.充分考虑可译性和不可译性。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方式,翻译则是沟通不同语言之间的桥梁。一种语言与其他语言所反映的思想、情感、内容等具有的文化共性,是翻译得以成功实现的重要前提。但是,必须认识到,无论何种语言,都具有其独特的特性,因此任何语言都具有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从可译性来讲,要求汉藏翻译工作者树立信心,认真学习和把握汉藏翻译的规律和共性,从而提高自身的翻译能力和水平;从不可译性来讲,汉藏翻译工作者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汉、藏双语能力,还需要能够熟悉汉藏两个民族的民族心理、文化习俗、历史传统、宗教习惯等多方面的综合性知识,深入了解、研究和把握汉语、藏语之间的差异和各自的独特风韵。
2.考虑汉藏文化间的传统文化、生活习俗,采用替换法。汉藏翻译是实现汉语世界与藏语世界相互沟通、对话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在汉藏翻译的工作实践中,要正确对待和考虑汉族、藏族作者和读者的不同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社会心理、习俗宗教等特殊性和独特性,充分找到汉藏语言的共性和差异,从而使得翻译工作真正紧密结合人们的生活。此外,翻译也是一次在创作的过程,在翻译一些难以直译但又必须翻译的专有词汇时,可以采用替换法,寻找另一种语言相似或近似含义的词汇来替代,提高汉藏翻译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关键词: 英语习语 文化差异 翻译
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每个民族、国家的文化都不同于另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中西文化存在差别是显而易见的。美国人类学家鲍阿司指出,各个社会具有各自独特的文化,正因为这样,他们才具有不同于其他社会的风俗、习惯、信仰和社会机制。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一个民族丰富的文化现象,特定的文化常把某种文化烙印加到语言上。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习俗差异
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是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等,尽管近年来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欧美人把狗看作家庭的一员,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比喻人的行为。比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与此相反,猫在中国的文化内涵中一般指其可爱精灵的特性,人们常用“馋猫”比喻人贪吃,常有亲昵的成分。在西方文化中,“cat”是魔鬼的化身,所以She is a cat是指“她是一个包藏祸心的女人”。
(二)方面
有关的习语大量地出现在英汉语言中。中国是一个以信仰佛教为主的国家,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道教的“玉帝”,佛教的“阎王”,神话的“龙王”,有“开天辟地”的和“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爷,这些概念在欧美文化中并不存在。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这样的诅咒。对于中西宗教文化方面存在的差异,在翻译时应特别留神,否则就会出现失当现象。如英国翻译家大卫·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中的刘姥姥说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句话时,把它翻译成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汉语成语巧对英语谚语似乎形神兼备,由于两者存在不同的宗教背景和深层的文化差异,译文就有使刘姥姥由信佛教变成西方基督教的嫌疑。严格来说,此例文中的“天”与“God”并不完全对应,应译成“Man proposes, Heaven proposes”似更忠于原文。
(三)历史典故
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理解和翻译的。例如“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他在中国读者的心目中是智慧的象征。英美读者未必知道他是何许人也,与“臭皮匠”又有什么关系,因此,只有采取直译和增译相结合的方法,才能使原语的文化信息得以充分再现,故该句可译成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 Geliang,the mastermind.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的弱点),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等。
(四)生存环境的差异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等,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骄阳似火”常被用来描述夏天。英国地处西半球,“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喻成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二、英汉习语翻译的方法
在翻译的方法上,直译与意译一直是翻译理论界争论的焦点。直译与意译是相对的,两者之间相互联系,且没有绝对的界限。
(一)直译
由于人们在感情、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社会经历等方面会有相似之处,英汉习语中有少量相同或近似的习语,这些习语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同或近似,隐含意义相同。也就是说,此类习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所传达出的文化信息是相同的,可以互译。如: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等。相近似的有spend money like water“挥金如土”,都源于军事家策略的,汉语成语“破釜沉舟”与英语burn one’s boats。两个习语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近似,略有差别,隐含意义相同,形象意义互译。此类习语直译,保存了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保留了原文的风格,译文读者很容易理解、接受,是一种较佳方式。当原习语的隐含意义很明显或很容易推断时,读者可以通过字面领悟它的含义,直译字面意义。All roads lead to Rome译成“条条大道通罗马”,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汉语中的“纸老虎”直译成paper tiger,外国人看起来能够明白其中的含义,并且会觉得很传神,所以现已成为正式的英美民族语言。另外,“丢脸”被直译成lose face,“走狗”译成running dog,大受外国人欢迎的“功夫”,英译成kongfu也算是直译法的一种。类似这样的习语译文,读者只要用心体会,就会明白其隐含意义,不但保留了原文的形象,而且增加了阅读的趣味。
(二)意译
有些习语由于受文化因素的影响,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可将原文的形象更换成另一个读者所熟悉的形象,从而传达出原文的语用目的,译出隐含意义。如何自然教授在《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中举的一个例子: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如果按字面意义直译,人们会问为什么是罗马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其实它的隐含意义就是“入乡随俗”,若译成“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则更为形象生动,至于译成以上两者中的哪一个,要视原文文体、上下文语境而定。“龙”在英汉两种文化中的意义完全不同,所以汉语“望子成龙”的形象在英译时不能保留,可意译为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有些习语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文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只能译出它的隐含意义,如“天有不测风云”,因为汉语中“风云”的文化含义西方人一般很难理解,若把它的隐含意义译出,就会一目了然:Something unexpected may happen any time.这种情况在源于典故的习语中比较常见,如Achilles’ heel若直译为“阿克勒斯的脚后跟”,并不能让大多数人理解,而译出它的隐含意义“唯一致命的弱点”更恰当。有些习语含有褒贬义,翻译时不可随意对应。如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而汉语谚语中“说曹操”并无贬义,把“雨后春笋”与like mushrooms相对应是不合适的,前者指好的事物大量出现,且有很强的生命力,而英语中的mushroom往往同时含有“生长迅速,灭亡也迅速”的意思。本文从历史典故、、生活习惯和生存环境等方面分析了习语中的英汉文化差异,提出在英语习语翻译中首先要保证原文隐含意义的准确传达,即翻译出原文的真正含义,在没有文化冲突的情况下兼顾形象意义和字面意义,并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正确译出原文的褒贬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中国翻译,1999(3).
[2]朱耀先.谈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中国翻译,1997(4).
[3]孟建钢.文化·翻译·语用等值—兼谈符号学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中国科技翻译,2000(2).
关键词: 习语 文化差异 翻译
习语,即习惯用语(the idiomatic phrases),是语言经过长期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词组、短语或短句。习语范围很广,通常包括成语(set phrases)、谚语(proverbs)、格言(sayings)、俗语(colloquialisms)、典故(allusions)和俚语(slang)。习语在语言上具有精辟、生动、优美、形象、通俗、寓意深刻等特点。由于地域、历史、宗教、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英汉两种文化不同的民族特色及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因此,充分注重英汉的文化差异,对正确理解、确切翻译英汉习语非常重要。
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在《谈翻译》一文中,朱光潜先生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重要的系统,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我们经过归纳总结认为,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环境
英汉语中有不少反映其地理环境特点的习语。英国是个岛国,航海业和渔业在英国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此产生了大量的与航海和捕鱼有关的习语。例如:go by the board表示“(安排)落空,(计划)失败”; all at sea表示“不知所措”的意思;like a fish out of water比喻“处在陌生的环境中不自在”等。而中国是陆地国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国家,与此相关的习语有很多。如“瓜熟蒂落”、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是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
2.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英汉习语中与宗教有关的习语反映了宗教对语言的影响。英语中有些习语主要与基督教有关,如:in the right church,but in the wrong pew(进对了教堂,但坐错了椅子,比喻总的来说是对的,但细节上不对);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也);as poor as the church mouse (像教堂的老鼠一样穷)等。而我国是个多神教国家,其中尤以佛教的影响最大,因此汉语中的习语主要来自于佛教,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
3.风俗习惯
英汉风俗习惯的差异是多方面的。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喜爱的动物,宠物文化也有着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如中英两国人民都有养狗的习惯,但中英两国人们对狗却有不同的传统看法。狗在汉语文化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带“狗”的习语一般都含有贬义,如:“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狗嘴吐不出象牙”等。但英国人认为狗是忠实可靠的朋友。因此,英语中许多关于狗的习语(canine idioms)用来比喻人的行为,含有褒义。如:clever dog(聪明的小孩),Every dog has its day.(人人都有得意的日子)等。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在中国文化里,“猫”的内涵一般指其机灵可爱,用“谗猫”来比喻人贪嘴,常含有亲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猫”是魔鬼的化身,是中世纪巫婆的守护精灵,由此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如 old cat(脾气坏的老太婆)。
4.历史典故
中英两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蕴藏着丰富的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习语中有很大一部分皆来源于此。如英语中cross the Rubicon(孤注一掷)源于罗马历史故事;castle in the air(空中楼阁)源于神话传说;hang by a thread(千钧一发)则源于希腊故事。这些习语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并都具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往往不能单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如“Derby and Joan”出自十八世界英国的一首民谣。老Derby与妻子Joan相亲相爱,形影不离。渐渐地,它就成为“恩爱夫妻”的代名词。而汉语中的习语主要来源于浩如烟海的中国经传典籍、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例如“破釜沉舟”源自《史记・项羽本纪》, “守株待兔”、“叶公好龙”等源于寓言故事,“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等出自神话传说。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古代文化,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等的习语。如“情人眼里出西施”,一般西方人不太可能知道西施是中国古代的美人,因此不可能理解这句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习语,在翻译时应译成“情人眼里出美人”为宜。
由此可见,翻译好英汉习语,不但要求译者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而且还要熟悉和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异域的风俗习惯、民族色彩及。
二、英汉习语翻译方法
英语和汉语是不同语系的两种语言,而习语来自不同著作、不同作者、不同国家、不同民族,这样一来,习语翻译就有一定困难。王佐良先生说道:“翻译里最大困难是什么呢? 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里有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外一种文化里却要花很大力气加以解释。”翻译涉及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只要研究了习语各方面的特点,准确理解了原作的思想,就能大致掌握习语互译的规律。下面与大家探讨几种英汉习语翻译方法。
1.直译法
指在符合译文语言规范化的基础上,在不引起错误的联想或误解的前提下,保留习语的比喻、形象以及民族色彩的方法。巴恩斯通认为直译法就是能够极力保持英汉习语的原意、形象和语法结构,基本上兼顾“形式相当”和“功能对等”。形相似、功能对等的习语很多,翻译时使用直译法能保持原文风格。如:
(1)Love money as one loves one’s life. 爱财如命
(2)Abide by the law and behave oneself. 安分守己
2.意译法
在英汉习语中,有些意义大致相符,但是在形象和风格方面却有一定的差别,特别是在比喻部分,包含有人名、地名、典故,有的源于本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或宗教等,如果直译出来,译文繁冗拖沓,会使不了解文化背景的读者很难理解。因此舍弃形象对喻义进行意译,译文反而会显得简洁明了。这种方法既达意又不悖于原文,易为读者所接受。例如:
One swallow dose not make a summer. 英文原文的意思是:只发现一只燕子就不能说明夏天的来临。而汉语里却没有相同的说法,但是汉语习语中有“一木不成林”的说法,因此可译为“一燕不成夏”。
3.套译法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和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无法保留源语中的比喻形象,而需要转换为读者所熟悉的形象进行翻译,尽管形象各异,但喻义相似或对应,也能保持习语固有的那种鲜明性、主动性,达到语义对等的效果。这些习语在对某一具体问题的思维方式和结果以及具体的表达形式有不谋而合的情况,两者不但有相同的隐义,而且还有大体相同的形象和比喻。如:
Every potter praises his own pot . 老王卖瓜,自卖自夸。
4.加注法
在意译中,有时为提高源语习语文化信息所传递的信息度,可采用意译加注法,对源语的典故、文化背景进行注释,以提高文化交流的程度。例如:Joan can be relied on,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约翰为人可靠,他既忠诚又正直。)译文中“忠诚正直”是对原文“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的意译,为了让中国读者了解英语习语的文化背景,可加注释。注:to eat no fish出自一个典故,指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时代,耶稣教徒为了表示对政府的忠诚,拒绝遵守反政府的罗马天主教在星期五只吃鱼的习俗。因此,to eat no fish(不吃鱼)表示“忠诚”之意。To play game和 to play fair(规矩的比赛)同义,由此转义为“为人正直,光明正大”。
习语是文化的产物,是民族的语言精华,它们蕴涵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从习语翻译中反映出中西文化差异,翻译时既涉及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又涉及了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因此,准确理解习语在特定语境中的语用含义,把握好正确的翻译方法,是译好习语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冒国安.文化沟通与文化移植[J].文化研究,1987,(7).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