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毕业设计实例范文

毕业设计实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毕业设计实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毕业设计实例

第1篇:毕业设计实例范文

关键词:毕业设计;ASP;管理系统;模块化

毕业设计是实现本科教学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各大高校对其都非常重视,以往传统的毕业设计工作都是人工选题、人为分配指导教师,统计各种数表等都是人工完成,工作量大。随着高校扩招,工作量更大,越来越无法适应教学的需要。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利用信息与网络技术实现对高校毕业设计进行全程管理是可行的,可以弥补手工管理操作的不足,以网络为基础的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符合当前管理信息化和网络化的特点,并且能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好的沟通平台,使教师和学生不必受时间、地域的限制,轻松地享受毕业设计管理的自主性。目前,已经有一些高校开发了自己的毕业设计管理系统,但大多数系统的功能较为单一,如只能做一些简单的毕业设计题目分配或者数据的统计,无法实现如指导老师与学生自由双向选择等功能;也有一些系统只针对毕业设计的一部分工作进行管理,如只能进行前期的设计题目分配,不能进行毕业答辩的有效管理,缺乏对毕业设计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和跟踪。我们提出的这种毕业设计管理系统是在毕业设计管理实际需求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能够较好地解决高校毕业课题多、指导教师多、毕业数据复杂、工作量大等问题。下面将对这种ASP毕业设计管理系统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的设计

1.毕业设计管理的任务需求。一般情况下,高校的毕业设计管理是从毕业设计准备开始到毕业答辩的一系列过程,时间跨度从第一年的年末到第二年的7月,长达2个月的时间,工作量是十分庞大的。当前,这种传统的毕业设计管理存在很多问题和缺陷,例如,学生的选题范围过于广泛,指导教师多,毕业设计的统计工作量大等。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这些工作都是人工进行操作的,无形中给教师和学生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工作的效率也较低,此外高校管理部门很难对学生的毕业论文完成进度和情况进行及时了解,增加了管理的难度。2.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的功能设计。进行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的研发和应用是为了实现合理、有效的管理毕业设计工作,实现毕业设计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对于学生而言,可以通过本系统自由、自主地选择指导老师以及毕业设计题目,可以查询毕业设计信息、修改个人信息、下载文件,可以查看毕业答辩相关信息等,提高毕业设计管理的便捷性、高效性。对于指导教师而言。可以管理自己的毕业设计题目、自由选择毕业设计学生,对学生进行在线指导,帮助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等;对管理人员来说,可以方便地对指导教师的设计题目进行审核管理,对毕业答辩工作进行合理的安排,有效地统计毕业设计的各种数据及报表。系统拟对毕业设计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在毕业设计准备分别建立了教师、学生、课题等不同的信息模块。在毕业设计的初始阶段,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这一系统进行双向选择,并最终确定每个学生的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的中期阶段,学生可以通过这一系统了解论文答辩的分组、前期的成绩等。在完成答辩后,学生可以登录系统了解自身的答辩成绩,并进行信息的统计以及相关材料的生成。

二、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的实现

针对毕业设计管理的任务要求,采用ASP程序对管理系统进行编制。ASP系统原本是由微软公司开发的一款动态网页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功能完善等特点。ASP具有web自动生成的功能,能够使程序的应用变得更加简单、方便。1.毕业设计管理的五大模块。根据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的要求,为了实现各个操作功能,满足不同需求,对管理系统进行了模块化设计,针对不同的模块设计对应的权限功能,实现不同的操作。用户登录模块:具有官方授权的用户可以凭借用户名和密码登入这一系统,系统能够根据登录名确定登录用户的身份为学生、教师或教务处管理人员,并根据用户的身份授予用户不同管理和操作权限。学生模块:学生登录系统后可以更改密码,并编辑自身的信息。学生可以在平台上与指导教师进行双向的选择,直到最终确定自己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后还可以提交相关的文件,也可以对网站中的其他内容进行浏览,并与导师进行实时的沟通。教师模块:指导教师登录系统后可以更改密码并编辑自己的基本资料,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毕业设计课题,与学生进行双向的选择,直到达到自己所能指导的学生人数上限。教师也可以通过这一系统与学生进行沟通,并浏览网站中的信息、通知等相关信息。学院模块:学院模块主要是实现对毕业设计直接管理,只有通过审核的才能进入学生和导师双向选择的环节;学院要对指导教师的指导学生人数进行限制,学院模块还可以根据双选情况设置多级多层条件。此外,学院具有查看双向选择以及各种文档的权限;对毕业答辩进行老师分组和学生分组,并根据一定的规则给学生分配答辩老师和评阅老师等。管理模块:该模块针对的是学校里面的教务人员,除可以实施学院的功能,还对教师和学生权限进行分配和管理,并对学生的参与毕业设计资格以及指导老师的指导资格进行管理,只有符合条件的学生或者老师才能进入系统;管理员也有各种毕业设计相关信息、对网站的数据进行备份下载等权限。2.毕业设计管理四大内容。我们在毕业设计管理系统中针对不同模块功能要求,设计了如下四大内容。(1)用户管理。管理员负责添加和管理系统中的所有用户信息,并实现对学院、指导教师和学生信息的录入和修改。与此同时,这些用户自身也可以对这些信息进行修改和补充,其具体的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添加用户信息:用户的基本信息由管理员负责添加;②修改信息:用户有权限对自己的部分信息修改和补充;③删除信息:管理员可以删除用户信息。(2)课题申报与管理。只有当课题通过审核后,才能供学生选择。其具体的功能如下。①添加课题:教师填写新课题,介绍和上传其相关的文档、图纸等;②修改课题:教师对课题信息进行修改或补充;③删除消息:教师删除已有课题信息。(3)指导教师与学生双向选择。双向选择,是指学生可以选择指导老师,指导老师可以选择学生。即学生可以根据老师的课题情况以及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老师,与此同时,导师也可以反过来根据学生选择课题的选择情况以及该学生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学生进行指导。系统为学生设置了三个志愿的选择,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题和老师,但是三个志愿都有被对应老师反选机会,只是三个志愿有不同的优先顺序,对应的有被选的优先顺序。如果学生的第一志愿落空,自然就掉落到第二个志愿老师那里,依次直到第三志愿;同理,老师被选也有优先顺序,第一被选的有优先反选权利,否则第二志愿只能等第一志愿淘汰后才有反选权利,直至第三志愿。这样下来,基本上所有学生都能通过双选完成教师和学生的对应。学生分志愿选导师及题目。①导师根据学生的选择情况反选学生;②学生和导师微调;③系统统计。(4)毕业答辩相关文档生成与管理。本模块实现毕业答辩相关文档的生成与管理。①答辩分配:按照相关的规则分配答辩老师和评阅老师;②答辩组生成:系统生成各答辩小组老师及相关的答辩学生。③生成答辩文档:对答辩文档进行处理;④答辩成绩管理:填报答辩成绩并形成统计报表上交存档。综上所述,通过对现有毕业设计系统的分析以及当前对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的需求进行阐述,提出基于ASP的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的设计。我们在毕业设计管理系统中设计了用户登录模块、学生模块、教师模块、学院模块、管理模块等五大模块,并设置了用户管理、课题申报与管理、指导教师与学生双向选择、毕业答辩相关文档生成与管理等四大内容,并用ASP编程方法实现了预先设计的目标,达到了对本科毕业设计的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管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丁光惠,简炜,杨伟等.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统计功能设计与实现[J].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13

[2]惠燕,潘煜.基于SSH的毕业设计管理平台的研究[J].电子设计工程,2011

[3]张国军,伍红华,刘潮.高校毕业设计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12

第2篇:毕业设计实例范文

[关键词]毕业设计 管理系统 数据库 WEB

1 引言

目前,很多高校在教学管理方面,特别是学生学籍管理、成绩管理等方面都普遍采用了网络化管理手段,而对于毕业设计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则多数还在采用传统的单机管理模式,现有的毕业设计管理系统主要用来完成毕业设计的基本信息和成绩的输入输出、相关文档的上传下载等工作,而毕业设计的选题、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等工作还没有被纳入到教务管理系统中。近些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很多学生就业求职流动频繁;一些学生根据岗位要求更改毕业设计题目;有的用人单位还要求学生在实习单位进行毕业设计等种种情况使得毕业设计的网络化、系统化管理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一些高校开始探索具有本校特色的毕业设计管理系统来加强对毕业设计工作的管理和调控,使毕业设计管理工作能够较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建立完善的毕业设计管理系统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在充分分析了传统毕业设计流程的前提下,我们研发了基于WEB的毕业设计管理系统,该系统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优势,以质量监控体系为指导,对毕业设计过程进行全程质量跟踪与监控,显著提高了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对毕业设计管理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关键作用。

2 毕业设计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毕业设计管理系统是一个基于WEB的网络毕业设计管理系统,它围绕着毕业设计的选题、指导、中期检查、结题验收、评阅、答辩、评分等环节来完成相应的功能,系统基于B/S模式,使用JSP+TOMCAT技术平台搭建服务器,后台数据库采用了成熟和兼容性好的Microsoft SQL Server。支持4类不同权限的用户:学生、教师、审核员(教研室管理员)、系统管理员(教学管理人员)。他们在系统中拥有他定的功能模块如图1~图4所示。这四个模块相互独立,其中管理员模块具有对审核员模块、教师管理模块和学生模块的管理权限。

从图1中可以看出系统管理员模块主要完成毕业设计时间安排、权限设置、系统维护、审核员添加、学生信息管理、教师信息管理、毕业设计题目管理、分类统计选题信息、分类统计下载已上传的文档、生成多种统计报表、教师答辩分组、学生答辩分组、数据备份数据输出等功能,管理员通过查看教师出题情况的统计信息及时掌握教师的出题进度;通过查看学生选题的分类统计信息及时掌握学生选题进度,对双向选题的时间段进行控制;同时上传毕业设计的相关文件和历届优秀毕业论文,及时新闻和公告。系统管理员及时生成各个阶段的统计报表以完成对毕业设计各个环节进行及时监控。系统中存有近三年的毕业设计题目情况,避免重题情况的发生。

图1 系统管理员模块图

图2 审核员模块图

审核员模块主要完成审核题目、统计本教研室教师毕业设计题目情况、各种文档的提交情况、查询题目信息、导出题目信息等功能。一般来讲由教研室主任或系主任承担审核员的角色,审核员审核本教研室或本系教师所出题目信息,根据题目研究内容的难度、研究工作量等是否符合标准来决定是否允许该题目通过系统级审核,并对未通过的题目提出修改意见。

图3 教师模块图

图4 学生模块图

教师模块主要完成修改个人信息、查看毕业设计时间进度安排、上传毕业设计题目、选择学生、提交任务书、接收开题报告并评分、接收论文并评分、学生答辩在线评分等功能。根据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可将教师泛化为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答辩组组长三种角色。指导教师主要负责毕业设计过程中从选题到论文提交的整个过程,并审阅论文,给出成绩;评阅教师主要对答辩小组所分学生的论文进行审阅并给出成绩;答辩组组长主要负责在答辩过程中给出本组学生的成绩。

学生模块主要完成修改个人信息;查看毕业设计时间进度安排;选题;接收任务书;提交开题报告;提交论文;浏览新闻、文件;下载历届优秀论文;查看毕业设计成绩等功能。

3 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的实现

在完成了对系统的需求分析和总体设计的基础上,本着安全、高效、界面友好的等原则,采用典型的三层架构模式和模块化的编程思想来完成不同层的编码和测试工作,在设计中大量使用了服务器端开发控件,提高了开发效率,降低了系统编码的难度,使得系统结构清晰、易于扩展和便于维护。

在JSP访问WEB数据库时,使用了ADO组件,ADO是JSP内置的ActiveX服务器组件,通过在WEB服务器上设置JDBC可连接多种数据库:如SYBASE、ORACLE、Microsoft SQL Server、ACCESS等等,本系统使用的后台数据库是Microsoft SQL Server。系统重要代码如下所示:

public class Conn {

private static Connection con;

private Statement stmt;

private ResultSet rs;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drivername = "com.microsoft.jdbc.sqlserver.SQLServerDriver";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url = "jdbc:microsoft:sqlserver://127.0.0.1:1433;DatabaseName=job;user=sa;password=sa";}public class Data {

private Conn con = new Conn();

private Statement stmt;

private ResultSet rs;

public int getRowCount(String strSql) {

int intCount = 0;

try {

stmt = con.getStmtread();

rs = stmt.executeQuery(strSql);

if (rs.next()) {

intCount = rs.getRow();

} else {

intCount = -1;

}

} catch (Exception e) {

intCount = -2;

System.err.println(e.getMessage());

e.printStackTrace();

} finally {

con.close();

return intCount;

}

}

4 结语

基于WEB的毕业设计管理系统平台于2010年投入使用,经过近两年的实践证明:他不仅降低了毕业设计的成本、实现了毕业设计的无纸化办公、显著减轻了教学管理人员的事务性工作,还能随时监控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执行情况,大大提高了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的力度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邢苗条.基于.NET的网络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J].电子设计工程,2010(6):143-148

[2]钟荣超.ASP技术访问Web数据库[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4(2):147-148

[3]张固,汪晓平.ASP网络应用系统典型模块开发实例解析[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注:本文受佳木斯大学教学研究项目资助,项目编号:JYC2001-002

第3篇:毕业设计实例范文

Abstract: Graduation design, as a comprehensive practice teaching link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Specialty in applied universities, focuses on innov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ability on the basis of multidisciplinary. The project-based graduation design mode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Specialty is to construct work breakdown graduation project content system through project-oriented graduation design topic selection, to promo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complete the professional whole process work decomposition the structure to meet the actual production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needs of enterprises.

关键词:工程管理;项目生命周期;项目化

Key words: project management; project life cycle;project-oriented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5-0195-02

0 引言

工程管理专业是介于工程技术和管理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涵盖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四个方面知识,涉及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培养从事项目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更注重技术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毕业设计作为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一个主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领域具体问题的专业技能。本文提出基于项目化的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模式,以实际工程项目导向来设置毕业设计选题,以工程项目全过程的工作分解结构设置毕业设计内容体系,建立项目管理全生命周期阶段性、细分化、专业化的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毕业设计模式的引导,体现项目管理的专业化,培养学生系统性地运用所学过的相关知识,完成实际工程项目具体任务的工程实践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较快地适应工作岗位需求。

1 项目化的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模式

项目是为创建一个独特产品、服务或任务而进行的一种临时性工作[1]。每个项目都会在某些方面是独特的,项目的成果是唯一的,项目管理专业化分阶段贯穿于项目的全过程。因此,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模式借鉴项目管理专业化的方式方法,在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环节中以项目导向来构建毕业设计模式,体现工程项目的全过程管理。

从工程建设项目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工程管理包括了从工程项目的投资决策分析、设计与计划、执行与控制、经营及后评估等多阶段的工作,如图1,项目生命周期管理根据不同项目阶段的内容和工作特性开展项目的专业化管理活动。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也必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的要求深入到项目的各阶段工作中,从而使学生能够接受经济、技术、管理、咨询等多方面专业性的锻炼。因此,基于项目化的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是指在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环节中,以培养学生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依托具体的工程实际项目,按照工程项目的全过程构建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以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工作分解结构设置毕业设计内容,包括项目前期可行性分析、项目规划、执行、结束等方面,学生根据专业所长、实习或拟就业的岗位选择其中的一个工作分解结构,完成项目活动层面的具体任务,从而提高学生领域内的专业动手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2 项目导向的毕业设计选题

选题是毕业设计的关键环节,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既要注重知识的综合应用,又要联系工程项目实际,体现工程的实际生产经营管理需要和专业发展的方向。从图1可以看出工程管理专业是以工程建设项目各个阶段作为研究对象,工程项目生命周期全过程涉及到很多阶段,每个阶段又包含众多具体任务,各阶段、任务相互衔接,相互制约,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因此,选题的目标定位要明确具体,通常是本学科专业知识在具体工程项目某一方面的体现,在项目的选择上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操作性,可以是一项单项工程,也可以是一项单位工程。

以项目导向的选题主要体现在,项目的选择必须是实践基地、实习单位或调研单位的实际工程项目,针对该项目在建设程序中的不同阶段,形成以各工作阶段为特征的选题,每个阶段任务可以作为一个毕业设计选题,体现出工作分解的专业性的教学内容,如工程管理(工程造价方向)可以是某一建筑项目的招投标阶段,具体包括投标分析、投标决策、投标价、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及工程投标文件编制等相关的专业知识。选题不能大而全,最好是项目某阶段的工作分解任务,如果选题较大,可以将选题分解成有明确界限的小选题,真题真做,根据学生的专业所长,细分化,专业化地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以x题内容的连贯性来反映工程项目建设的规律性,向学生完整地展示本专业工作的基本特征,使学生体会到项目建设中不同阶段的工作任务,需要服务于项目建设的总目标。

3 工作分解的毕业设计内容体系

项目生命周期各个阶段任务体现了多学科交叉,如投资决策阶段的可行性研究包括市场分析、技术分析、经济分析、资源利用分析、实施进度安排、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等各方面任务。相应的毕业设计内容涵盖了从项目投资到后评估的整个生命周期环节,覆盖了整个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运用工作分解结构对项目的工作范围进行界定,将整个项目划分为多个相对独立的单元。毕业设计的内容体系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在一个实际工程的工作范围内针对不同阶段的工作单元提出不同的任务要求和交付成果。因此,毕业设计内容体系可以根据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工作范围和工作分解单元进行设置。如表1。

将一个项目分解为单项工程、单位工程、分部分项工程,每个阶段任务和选题内容要求相对完整,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经过努力能够独立完成,从而在知识系统性的基础上进行项目管理专业化的能力培养。

①项目策划决策阶段,根据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毕业设计选题和内容侧重于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主要能够进行工程经济分析、融资方案设计、投资估算,进而能够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②设计与计划阶段,主要确定项目工作范围,进行项目工作结构分解,编制项目实施计划,建立项目管理系统,确定标准质量及招投标管理,毕业设计选题主要侧重于国内标的施工项目招投标文件编制(综合标、商务标和技术标),工程计量与计价。

③施工阶段,包括监督、跟踪、诊断项目实施过程,协调各参与方的工作,进行进度、成本、质量、风险控制,材料、设备、现场、环境信息管理等工作。毕业设计选题和内容主要侧重于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编制、进度、成本、合同等工作分解结构的项目管理。

④结束阶段,包括项目的验收、交接、费用结算,项目运营、项目后评估等工作,毕业设计选题和内容侧重于项目后评估和运营使用的物业管理。

⑤计算机应用软件平台,随着工程信息化的发展,工程管理专业软件在各类工程项目管理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通过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应用实践教学平台,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所应该具备的各项能力进行综合训练,培养学生专业软件的应用技能,增强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往往也需要通过建立模型或设计方案进行验证和实现。在建模和设计方案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验研究与数据处理的能力,以及利用工程管理专业软件进行设计、分析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应用CAD技术进行绘制平、立、剖面图及Excel等文本软件进行文本处理,为专业软件的使用打下基础;能够熟练掌握工程造价软件、算量软件及BIM软件的应用;能够熟练应用招投标软件进行招投标文件的制作;熟练掌握工程项目管理、施工组织设计等软件,能够进行项目管理及施工组织的管理控制工作。

基于项目化的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的探索,以专业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构建工作分解的毕业设计内容体系,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项目管理专业化的应用型人才。毕业设计选题要依托本校的学科专业背景和资源优势,注重产学结合,力求有益于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技能。依托实际工程项目,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与实践教学基地、企业的联系,促进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应用。通过专业软件等辅助功能的应用,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使学生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和发展。学生在综合素质提高的基础上,获得项目管理专业化的实践能力锻炼,对专业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专业特色的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美】美国项目管理学会(PMI).许江林,等译.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M].五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3.

[2]王燕,李传勋.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管理毕业设计指导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6):118-121.

第4篇:毕业设计实例范文

关键词:就业;毕业设计;教学管理;计算机专业

在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当今社会,我国各大高职院校为了更好的促进毕业生有一个好的就业环境,也开始转变毕业生的判定标准,从2015年开始,湖南省教育厅开始实施在互联网上对各校毕业设计的情况进行抽查,这就使得高职毕业设计教学工作成为衡量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计算机专业作为动手能力极强的专业课程,在进行最终的毕业设计时,校方就需要着重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以便其能够综合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均得到大幅度提升,从而为未来的从业做好准备。本文将对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在进行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教学管理的一般流程

毕业设计综合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门课程,采用分散授课形式开展,以学生自主学习设计为主,以教师指导为辅。以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为例,毕业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流程:学生选题,撰写开题报告,这个环节通常是指导老师给定一个大的范围,让学生去选;教师根据学生的选题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对毕业设计的内容及质量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学生开始进行毕业设计,从搜集资料、查阅文献、设定方案、制定计划,并完成具体的作品设计及文档撰写,在此期间指导教师进行督促检查,并给出的指导意见;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终期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判定该学生是否具有答辩资格;组织毕业答辩。

二、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毕业设计教学缺乏配套的课程

就高职院校对于毕业设计教学管理的过程而言,一些高职院校在进行毕业设计相关知识的教学过程中缺乏配套的课程,通常采用的方式是以分散式自主独立完成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在缺乏相关毕业设计课程的基础上,导致毕业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不清楚毕业设计的具体环节,进而不会对自己的所学综合运用到毕业设计过程中,使得专业知识被应用到毕业设计中的情况就更少[1]。很多学生在毕业设计中不会对相关内容进行搜集与整理,特别是在其完成了初稿后,很难进行下一步的完善工作。就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需要动手操作的地方很多,一些学生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没有认真学习,导致后来的毕业设计出现困难,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来说,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设计出一份高质量的毕业设计极其重要,所以缺乏相关课程成为影响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教学的重要因素。

(二)毕业设计过程缺乏有效的教学管理

在我国教育教学方式还不完善的背景下,存在一些高职院校只把学生的就业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没有把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有效的管理或者是对学生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较为完善的管理机制,进而出现对学生毕业设计的管理方式不明确,缺乏相对应的可靠性,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设计缺乏有效的管理与监督,出现管理不当的情况。比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教师出现管理不当时就会使学生的选题陈旧以及学生的毕业设计处于“流放”状态,同时学生也容易把毕业设计当作是一项任务,进而出现互相抄袭或者让同学代做的情况。高职院校的老师数量有限,指导老师的数量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出现很多位学生共用一位教师指导的情况,使教师的指导质量下滑[2]。

三、应对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教学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组织有关毕业设计相关方面的活动

随着时代的发展,就业形势也越发严峻,由于专业设计的要求不同,在具体的毕业设计工作中就要呈现出专业间的差异化。高职院校可以以讲座的形式开展一些有关于毕业设计的宣讲,进而促使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之前就能参与到有关毕业设计的学习中,或者是参加一些学术论文讲座来提升撰文的技能,同时学生也应该提前掌握一些学科前沿报告形式,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而且校方也要组织学生参与一些论文答辩大会,了解整个答辩的过程,提前做好准备。最后,教师也要提前给学生安排一些设计小作业,促进学生的学习,有条件的还可以组织一场小型的答辩会,帮助学生提前了解答辩的流程,学校在为学生安排课程时要考虑到毕业设计的相关课程,以此来帮助学生提前进入毕业生的角色[3]。

(二)加强对毕业设计的管理及监督

在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答辩之前,学校要制定一套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促进对学生毕业设计的管理及监督。为了学生的毕业设计能够完美的展现以往的学习情况,校方要设立一个专门的指导机构来促进管理模式的明细,同时设立一个毕业设计答辩管理小组,通过对毕业设计加强管理的方式来促进高职院校毕业设计管理的发展。指导教师在进行设计指导时要严格的要求,教师的严格要求能够扎实学生的学习情况。特别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的时候会用到大量的计算机知识,严格的要求能够让学生在毕业前把不会的操作进行重新学习,进而对将来的职业生涯有所帮助。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毕业设计是对整个高职期间的所学,进行较为集中呈现以及技能实践,要想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毕业设计水平和质量,进而给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除了要以就业为导向外,还应该加强对毕业设计管理,从而在提高高职毕业生专业技能的情况下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汤琳.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与实践[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1(11):147-149.

[2]刘永革.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与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07,(21):191-192.

第5篇:毕业设计实例范文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目标是具有现代酒店服务技能和基层管理知识的应用型人才。通过近五年来对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毕业设计的指导,笔者认为当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毕业设计模式单一,远远超出学生的能力。现在多数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仍采用毕业论文的模式,以学科为本位,沿袭普通高校毕业论文的写作方式,与专业人才目标培养大相径庭,也与其他教学环节脱节。有些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对理论知识学习缺乏兴趣,论文写作基本素养如资料检索、分析、整理等方面能力匮乏,导致不知如何撰写论文,产生畏惧心理,抄袭、拼凑、节选、剽窃现象严重。其次,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每年的四到六月份是高职毕业生最忙碌的时刻,既要为毕业做准备又要忙于找工作。在日趋严峻的就业压力下,就业显得尤其重要,最后一个学期往往成为毕业生择业、就业的关键时期。毕业生往往将重心放在择业上,有的忙于实习就业,有的忙于到处赶场参加招聘会,有些学生甚至已提前就业。同时毕业生通过与往届学生的交流发现,极少有人因为毕业论文不合格而拿不到毕业证。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对毕业论文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有些毕业生直到毕业论文提交期限前几天才开始撰写,甚至出现个别学生答辩当天才将论文提交给指导老师的现象。还有一些学生在论文提交后就认为万事大吉,无视指导教师提出的修改意见,个别学生提交论文后就再也不与指导教师联系,直到出现在论文答辩现场。第三,指导考核过程重形式轻内涵。由于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质量普遍低下,毕业生学术水平的不足,导致指导教师很难就论文的内涵进行指导。无奈之下,高职院校更重视毕业设计的形式,有些高职院校甚至提出论文格式不对不能答辩的要求,因此在论文指导以及答辩过程中出现过度注重论文形式的情况,论文样式、字体、字号、行距等要求必须严格符合论文的写作格式。即便如此,有些学生的论文格式也达不到要求,指导教师只好一点一点地教,给他们补课。论文答辩过程更是流于形式,只要不出现原则性错误,基本都能够顺利通过。笔者认为要解决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的问题,必须进行毕业设计模式改革,由理论性向实践性转变,由单一模式向多元模式转变,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毕业设计真正起到衡量教学水平和毕业生质量的作用。

二、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创新模式

基于工学结合导向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设计采用多种创新模式,将学生的毕业设计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具体岗位结合起来,根据酒店服务、管理工作的实际进行选题,采用双导师制,由学校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和酒店实习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完成。采用工学结合导向的毕业设计模式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可进行以下几种模式的改革创新。

(一)毕业实习报告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实习是学生在完素养、专业知识以及校内实训课程后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的最后的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的目的在于深化学生对酒店的认识,让学生全面掌握酒店服务和基层管理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实现向“酒店职业人”的转化,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将毕业实习报告作为毕业设计的一种模式,不仅可以引起学生对毕业实习的重视,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更高层面上对专业进行思考。毕业实习报告是学生在毕业实习的基础上完成的,要求内容实事求是,有独立的见解,能够反映岗位、企业的真实情况,表达出学生的体会和感受,是对实习过程获得的经验的整理、提炼和升华。毕业实习报告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实习时间、实习单位及岗位介绍、实习情况、实结及体会等。

(二)案例分析报告

据北青网报道,自2008年起清华MBA要求所有毕业生写一份综合案例分析报告,以取代原来的毕业论文或报告。笔者认为该模式值得我们借鉴。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顶岗实习过程中会遇到大量服务、管理和经营案例,有些案例对他们的触动和影响很大,能够引发他们深层次的思考。对学生而言,描述一件工作中亲身经历的事件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比撰写毕业论文更具有现实性和挑战性,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他们对案例的描述可能不够生动条理,分析可能肤浅、片面,但是,他们会有自己的分析视角,可以在实践中检验所学到的专业知识,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案例分析报告可包含案例描述、酒店采取的解决方案及取得的效果、解决方案的利弊等,同时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与之进行比较。指导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进行案例分析,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同时,学生的案例分析报告通过教师的整理和提炼,可以成为教学中鲜活的案例,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三)酒店活动策划方案

酒店活动策划方案是酒店活动策划成果的表现形式,以文字或图文为载体,对饭店活动进行全面构思和谋划,并进行持续完善,其目的是客观、清晰、生动地展现活动策划的内容和思路,并对实践行动进行有效指导。虽然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往往不会参与酒店活动的策划,但却会参与策划方案的实施过程,有特色和创意的酒店活动的实施,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在酒店的实习经历,针对酒店活动的不同类型或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进行策划,形成策划方案。策划方案的内容包括酒店活动类型、活动目的、策划主题、策划内容以及形式等,要求策划方案突出整体性、创新性以及可行性。针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围绕酒店常见的节假日型、庆典性、家庭活动型等活动类型进行策划和方案的撰写。

(四)酒店接待方案

酒店接待方案是酒店为保障接待服务质量,满足客人需求而为接待VIP客人、会议、团队及有特殊要求的客人所制定的综合性的接待服务方案。2012年4月在青岛酒店管理学院举办的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现代酒店服务”项目竞赛规程打破了传统的酒店技能大赛的模式,对各参赛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了由技能大赛向服务大赛的转变。此次大赛以“客人”“需求”为核心,要求各参赛队进行接待方案的设计和阐述。接待方案要求主题明确,并设计相应的突发事件和解决方案,方案的实施要与接待方案相吻合,突出了竞赛的行业性、整体性和可操作性。此次竞赛的规程给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指导教师可参考竞赛规程,设计几种常见的客人类型或由学生自行设计熟悉的客人类型,要求学生从客人的年龄、性别、职业、爱好、生活习惯、禁忌及特殊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设计一个综合接待方案,重点对前厅、客房、餐饮三个接待项目进行详细设计。通过接待方案的设计,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饭店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紧密结合,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创新精神。

(五)合理化建议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校进行系统学习后进入酒店实习,会发现在学校学的知识和酒店实际工作之间的矛盾、冲突和问题,部分学生会进行深入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解决方案。毕业生的合理化建议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指在实习过程中,对酒店的组织、制度、服务流程、工作标准等提出的具有改进、创新、完善、提高所采取的方法、措施和方案;另一类是指通过学生的实习,对专业教学的课程、标准、内容、授课方法等提出的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合理化建议的主要内容包括建议提出的原因或理由、建议方案或措施以及预期效果等。合理化建议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实习经历有效结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发挥学生的智慧,同时有助于改进酒店经营管理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工作。

(六)创业计划书

麦可思公司于2011年6月的《2011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显示2010年全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为1.5%,比2009年的比例1.2%高出0.3个百分点。其中,2010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为2.2%,比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高出1.3个百分比。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高职酒店管理毕业生青睐于自主创业。同时国家也制定了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实现灵活就业。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可以对实习单位的经营管理进行反思,为今后的创业做基础。一份完整的创业计划书,包括市场需求分析、产品定位、店面地理位置的选择、筹集及投资方式、产品设计、实施方案等,是对毕业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毕业生撰写创业计划书的过程相当于提前在理论上演练了一遍创业的过程,同时创业计划书经过校内外指导教师的指导后,往往更具有可行性,有助于增强毕业生创业的信心。对于创新性、可操作性较强的创业计划,学院还可以提供相应的扶持,帮助学生实现创业的梦想。

(七)获取省级以上职业技能竞赛奖励

第6篇:毕业设计实例范文

关键词:就业压力;社会适应;就业观念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4-0202-02

中国从1999年开始进行高校扩招,随着高校毕业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单纯依靠市场调节式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无法解决就业压力的强大冲击及就业过程中的公平问题。因此,建立一套旨在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包括政府、高校、社会及毕业生在内的就业体系,对就业进行调整、引导和规范势在必行。

一、目前吉林省大学生就业现状

2010年,吉林省应届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4.8万人,加上近几年尚未就业的往届毕业生,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预计可达20万人左右。如此庞大的就业人口使供求矛盾日趋尖锐、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吉林省也按照中央的精神,把大学生就业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就业。2010年大学生就业表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低

吉林省是教育大省,共有本科专科院校44所。从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了解到,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达81.4%,但加上往届没有就业的毕业生就业率还要更低。而实际的就业率并没有像统计数据公布的那么乐观,“被就业”的现象在很多高校都存在。不少高校为完成教育部规定的就业率指标或者提高就业率指标,强令毕业生按给定时间表签约就业,或者干脆越俎代庖替毕业生假签约。

(二)传统主渠道的吸纳能力下降

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长期以来是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但近年来政府机构大幅度精简,因此不可能大量吸收大学生。同时,从中央到地方的历次机构调整中,分流人员基本上是在事业单位中找出路,而事业单位由于经费紧张等原因本身也面临着精简问题。另外,我国国有企业由于种种原因,经济效益普遍不佳,其本身沉积着大量的冗员,背负着沉重的包袱,每年需向社会排放相当数量的富余人员。某些大学生就业观念偏颇、就业视角狭窄,不愿意屈就次劳动力市场,大量拥挤到传统的主劳动力市场,如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企,导致公务员等岗位竞争过于激烈,而另一边是民营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

(三)高学历敲不开企业的大门

麦可思对2010年考研学生所作的调查显示,34%的人选择考研的理由是“就业前景好”,在众多考研理由中位居榜首。然而,研究生的就业前景并不如学子们想象中那么好。选择考研,学子们本想以此为就业拓宽道路,期待获得可以给自己增重的学历砝码。然而,当他们走出象牙塔再次面临就业的时候,却发现学历在市场上的吸引力已大大缩水。

(四)有工作,但工资比农民工还低,很难在城市生存下去

随着大学毕业生的增加和有经验的青年农民工的抢手,两者工资待遇有趋同的趋势。国家统计局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1岁和22岁的大学毕业生与同龄的青年农民工的工资分布进行对比,都是“千元档”,甚至青年农民工的平均工资水平略高于大学毕业生。部分青年农民工进入劳动力市场较早,积累了经验技能,具备一定的就业竞争力,与刚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就业竞争关系。

二、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社会适应因素分析

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在特定场域下形成的,政府政策、学校教育体制、家庭观念都在影响大学生的社会适应。 而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则决定其就业能力。

(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高层次人才供给的增加,社会的人才观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就业是学生选择就业,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是求大于供;当前的就业是就业选择大学生,由过去只要有学历就行,转变为全方位的要求,社会对大学生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要求具有高学历,具备扎实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好,有很强的现实把握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强,有抗击打能力;有创新意识和开拓意识。在这些要求下,大学生普遍出现不能充分适应社会要求的现象,这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所在。

(三)大学生对自我的了解不足和对社会的认知不够,影响了就业和社会适应

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很片面,他们眼中的社会复杂难以把握。表现在:大学生对步入社会和择业充满恐惧,对自身兴趣、能力不清晰,找工作时容易随大流和盲从。同时,大学生择业观念也影响大学生的顺利就业,表现在: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求安稳,求职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很多大学生仍然喜欢稳定、清闲、福利保障好的单位,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敢去自己创业,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学以致用。在求职时,只要是与自己专业关系不密切的职业就不考虑,这样做只能是人为地增加了自己的就业难度。 许多大学生从观念上来说,还是仅仅把工作当做一种谋生的手段,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对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三)“摇篮式”的家庭教育不利于孩子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还没有摆脱“摇篮教育”的状况。学生在家庭生活圈里受到全方位的保护和照顾,如同在摇篮里的婴儿,其唯一的任务就是像“好好吃饭”一样“好好学习”,导致他们生活自理能力很差,以至于很多孩子上了大学后还不知道如何洗衣服、如何叠被、如何与人相处等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从人的全面发展看,可以说,这种“摇篮”式的家庭教育其实是一种“无教育”的家庭教育。

(四)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的脱节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滞后于社会需要,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不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专业划分过细,教材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忽视学生全面素质教育;此外,高等教育本身还具有周期长的特点,而社会需求却瞬息万变,加之近年来人才预测工作比较薄弱,高校招生与社会需求结合不够紧密,这就使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往往不相吻合,其中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社会急需的人才培养不出来或数量极少,而社会不太需要的又供过于求。尤其是前几年部分高校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盲目新上所谓“热门”专业和“短、平、快”的专科层次,结果使学校培养脱离了社会的需求。

(五)实习制度不完善

现今高校毕业生普遍缺乏社会工作经验,不懂得学以致用,个人能力的发挥受到极大制约,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是在毕业之前组织学生实习。虽然现在已经有不少大学生在社会上实习,但多数是个人行为,制度化、法制化程度不够。实习难已经成为就业难的前奏。很多高校负责人反映,学校找实习单位比较困难,不仅要向用人单位缴纳费用,还常常要搭人情,不少学生靠家长和老师帮忙找实习单位。

三、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对策建议

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大学生就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借鉴国内外以及一些其他地区的经验,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见习制度”

“见习制度”在欧美国家是促进和保障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制度,值得我们借鉴。大学生通过在用人机构为期6个月至1年的见习实践,了解该行业和职位的工作范畴,积累工作经验,提升职业技能,有助于明确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同时,见习制度开辟了用人单位选才用才的新途径,用人单位通过就业见习,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团队精神、工作态度和综合素质,在见习学生中发现和培养优秀人才,大大降低了用人风险和用人成本。“见习制度”是促进大学生就业,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维护社会稳定和健康发展的“减压阀”。而“见习制度”的建立光靠高校一己之力是很难做到的,需要政府协调以及企业和用人单位的参与和配合。

(二)加强市场预测和调整专业设置

从近几年来看,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和社会需求的矛盾是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人力资源市场的供求状况不能有效地反映到人力资源的培养中去,从而造成劳动力供求矛盾。虽然高校的专业设置的调整速度永远跟不上市场的变化速度,但高校可以建立专业信息预警机制,灵敏地反映社会各行业结构变化以及人才需求变化,依据市场需求变化来预测专业人才需求量,适时调整招生结构和控制招生规模,有计划地调整和压缩社会需求量少的纯理论专业。

第7篇:毕业设计实例范文

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

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的原则与来源如图l所示。

毕业设计(论文)的实施

现阶段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问题有:与顶岗实习时间冲突、过程控制把关不严、学生认识不到位、教师指导不到位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取了校企合作双导师、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双结合、指导教师一肩挑等措施,保证了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

毕业设计(论文)案例

(一)动画短片《APPLE》

1.设计题目:“动画学院奖”动画短片创作《APPLE》。

2.课题来源:本次毕业设计课题是为准备参加2011年10月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奖而设定的选题。

3.学生信息:刘芳哲,2008级电脑艺术设计(1)班。

4.指导教师信息:陈淑姣,艺术设计学院传媒系副教授。

5.创新特点:要求学生有对剧本编著的认知、导演艺术的把握、镜头语言的运用、角色和分镜头设定、原画和动画的设定制作、电脑动画及后期合成等多方面的技能。

(二)《素·媚》成衣设计

1.毕设题目:《素·媚》。

2.课题来源:朗姿服装品牌2012年~2013年高级成衣设计与研发。

3.学生信息:康萌萌,2009级服装服饰(3)班。

4.指导教师信息:吴效瑜,艺术设计学院服装艺术设计系讲师。

5.指导过程:对朗姿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面料特性、特征进行充分把握,依据前期工作获得的信息,整理归纳,结合面料,进行正稿设计,制出手绘效果图、电脑效果图、1:5结构设计图、1:1工业样板,进行工艺缝制。

6,创新特点:根据企业服装设计的典型工作任务,指导学生完成设计调研、设计构思、设计主题、设计效果图、设计选料、设计制作、设计手册汇报等完整的工作。课题通过东西方元素在现代高级成衣设计中相互融合、碰撞,阐释了品牌成衣的内涵。

(三)计算机游戏软件

1.毕设题目:基于J2ME平台的手机游戏开发。

2.课题来源:此课题来源于学生本人参加201 1年北京市计算机应用大赛的获奖作品。

3.学生信息:杨蕾,2009级手机应用(2)班。

4.指导教师信息:作品指导教师:李云玮,计算机应用(手机游戏设计)教研室;

毕设指导教师:司建敏,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计算机应用博士。

5.指导过程:指导教师首先下发策划目录,学生按照策划目录独立完成游戏策划案的撰写,然后设计游戏的流程图和类结构图,分析了游戏的具体功能模块:界面设计、菜单设计、地图设计、角色设计、战斗系统设计、对话设计、音效设计、场景切换,最后编程实现每个功能模块。

6.创新特点:在游戏战斗的界面中加入了npc的行为判定,主动攻击型,玩家进入任务场景时敌人进行追击和攻击。玩家需要和各种npc对话找到任务的相关线索,通过得到的线索完成任务。

(四)半自动火焰切管机

1.毕设题目:半自动火焰切管机的设计与制作。

2.课题来源:来源于实习,改善实训条件,增加实训设备。

3.学生信息:朱继业,2009级焊接技术班、姚卫杰,2009级焊接技术班。

4.指导教师信息:张磊,助理讲师、焊接技术专业教师。

5.指导过程:在研制改造半自动火焰切管机的过程中,首要问题就是解决切割30度的坡口管时的准确性。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分度头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利用分度头可以根据工件在水平、倾斜或垂直的位置上进行装夹分度的优点,再加上一个可调节固定的切割枪,经过后期的下料、装配、焊接、测试,最终研制出既可以提高切割管的稳定性,又可以提高切管效率的半自动火焰切管机。

6.创新特点:通过研制改造半自动火焰切管机,大大提高了在切割30度的坡口管的成功率和稳定性,同时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手动火焰切管中对人力和材料的浪费,为学院节约了经费。

以上作品反映了学校校企合作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成果,虽然有些作品还显得幼稚和不成熟,但毕竟是来自社会实践,具有实际意义,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将想法变为现实的能力,为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端技能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8篇:毕业设计实例范文

Abstract: Introduces the realization, database design, safety design, interface design of unplanned graduate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the system realized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 unplanned graduates, and good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关键词: 毕业生;信息化管理;;数据库

Key words: graduate;information management;;database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1-0211-02

0 引言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了教育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变革,学院有计划外学生人数5000多名,约占学院总人数的23%,由于计划外学生在毕业之前,部分学生不能够获得国家颁发的学历证书,只能获得学院颁发的相关学历证书。但因学院给计划外学生发放的学历证书,无法实现在网上查询,加之近年来社会证书造假现象比较严重,导致用人单位无法辨认证书的真伪,因此,急需一个计划外毕业生信息查询系统,以供学生、学籍管理人员及用人单位查询,为取得较好的使用效果,我们需要使原来计划外学籍管理比原来更加方便快捷,要以校园网为依托,针对原有手工管理效率低下,缺乏安全性、可控性等缺点,制定相应的健全的信息管理系统。

1 系统实现基础

系统工作在B/S模式下,实际上是一种3层模型,包括前台用户窗口、后台数据库和中间应用程序。用户窗口围绕网站主页展开,主页设计采取自顶向下的规则,逐级分解各功能链接点的子功能。系统开发平台为MicroSoft Windows 2000 server+SP3+IIS 5.0+IE6.0;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 Enterprise Edition。

服务器端要求运行于安装了IIS服务器组件的Windows 2000 Server及以上版本的Windows平台。同时还应当安装7.0版本以上的MicroSoft SQL Server数据库系统提供后台的数据库服务。[1][2][3]系统对客户机基本没有要求,凡是安装有Web浏览器(不一定是IE)并能对校园网进行访问的计算机都可以作为客户端使用。系统体系结构图如图1所示。

2 数据库设计

系统选择了SQL Server 2000作为系统的后台数据库。系统在后台数据库的选择和设计方面具有较高的标准,它要求系统含有大量与数据库交互的事件,并能具备对大批数据的操作能力,它是一套基于网络平台的系统,选择SQL Server 2000是最良好的应用。

SQL Server 2000作为微软企业级的数据库产品,它与ASP的组合是基于微软Windows平台下Web站点的完美数据库解决方案。它是数据仓库和电子商务等应用的优秀数据库平台,在大规模联机事务处理(OLTP),在可靠性、易用性、可伸缩性、业务职能功能等方面都具有非常优秀的表现,ASP实现了对广数据源的访问能力。主要是通过ADO提供的OLEDB(对象链接和嵌入数据库)技术来进行的。

根据系统各个功能模块的需要,在数据库中建立了若干张表,本系统数据库的名称为StuDB,记录毕业生相关信息(证书编号、姓名、性别、身份证号、专业、学制、学历层次、毕业院校、入学时间等),主要记录在学生信息表 [Stu_Info]中; 管理员表 [User_info],记录各各管理员账户信息(用户名、密码、等级等)。

系统将大量数据库操作都要用到的数据库连接字写入自定义链接文件conn.asp中进行统一的调用管理。当数据库的路径名称等发生改变时,无需进入每个页面进行相应字段的代码更改,只需对conn.asp中的连接字设置进行修改,即可完成全部页面相应数据的修改,从而减少了系统变更的代码编写量。

3 安全性设计

它可以被校园网中的任何一台计算机访问,系统是一个基于Web网络的开放式系统,很多人员可以在上面自由的交流,同时,它也保留着大量的个人用户的信息,这些信息的安全需要得到相应的保障,因此维护站点的安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保护措施可以保证信息不被随意的更改和删除。

考虑到运行的实际情况,系统采用了基于表单的身份验证方式。它建立在session的基础上,ASP提供了多种强大的身份验证机制,当用户要登录后台ASP应用程序上时,ASP首先校验是否存在合法的Session信息,如果已经登陆成功,这个Session会一直驻留在内存中,直到合法注销或超时30分钟自动注销,在此期间,可以合法登陆后台页面,如果不存在,就会自动返回到登陆界面,从而完成验证用户请求的合法性。[5][6]

通过在该文件夹中放置一个名为chk.aspx的文件,信息平台放置于系统根目录下的StuSystem文件夹中,就可以通过调用实现对访问后台页面的验证,以保护系统的安全。

该文件中的相关内容如下:

if Session("MM_Username")="" then

Response.Write "alert('您没有登陆或登陆超时,请重新登陆!');parent.location='teacher_login.aspx';"

Response.End()

end if

%>

4 界面设计

为使对系统的操作成为一件轻松简单的事情,本系统的开发力求做到使用户承担最少的工作量,下面是本系统一般查询人员的操作界面,如图2。

只需同时输入姓名和身份证号或证书编号即可查询到该生的毕业证信息;管理人员可以进入后台对毕业生信息进行各种操作(添加、编辑、删除、按照专业、姓名、学历等各种条件及其组合进行精确或模糊查询),如图3,这样管理员信息管理非常方便。

后台还提供了管理员修改密码功能,要注意的是管理员每次退出系统都应点击“安全退出”按钮,以保证系统信息绝对安全。

5 结束语

经过半年多的设计、实施,现在已基本开发、测试完成,已经上线使用。各项功能基本满足了学生、管理人员、用人单位的需求。它完全按照开发设计的初衷,具有稳定、安全、高效的特点,在实用方面具备管理方便、操作简单、功能强大、高性能、低维护、界面友好、网络化等优点,全面顺应了全心全意为学生、为用人单位服务的宗旨,促进了我毕业生信息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充分利用了现有的资源,提高了日常人们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英)克里斯.古德等著,杨浩译 1.0 入门经典-C#编程篇[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美)考夫曼等著,张哲峰,黄翔宇译数据库入门经典-C#编程篇[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美)利伯蒂编著,刘基诚译.C#程序设计[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5.

[4](美)Dusan Petkovic著. SQL Server 2000基础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5](美)凯森著程序员查询辞典.中国铁道出版社

第9篇:毕业设计实例范文

[关键词]地理类专业 实习-毕业设计-就业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3-0007-02

我校(重庆交通大学)分别于2001年开设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现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2006年开设地理信息系统(现地理信息科学)专业,通过院系领导和全体教师的积极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培养方案趋于优化,学生在用人单位的反应良好,也得到了同行专家的积极认可。但是作为新办专业,这两个专业都还存在较多问题,如培养目标不清晰,学科特点不突出,专业定位与社会需求错位,课程体系不完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强等,甚至在招生和就业方面都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

针对我校地理类专业目前的处境,积极探讨如何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对于地理类专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如何增强学生毕业设计水平、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适应用人单位需求的角度出发,提出“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以期为地理类专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实施“实习-毕业设计-就业”一体化培养模式的积极意义

通过实施这种“实习-毕业设计-就业”一体化的培养模式,让学生提前走出校园,与社会接轨、与生产实践接轨,对于学生提升专业水平、提高就业竞争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校及专业知名度都具有重要作用。

(一)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我校两个地理类专业自从开设以来,就业率一直不够理想,应该说原因很多,如地理类专业本身属于比较冷门的专业、学生基础有限、师资力量缺乏,导致学生学不到过硬的专业知识,就业竞争力不强,更严重的是社会认可度不够。在交通院校这种专业性大学开设地理类专业很难得到社会用人单位的认可,如每年学校召开的就业“双选会”上很少有适合地理类学生的工作岗位可选择。这样的情况对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极容易产生负面影响。由于心智不够成熟,很多低年级的学生也会受“传染”而产生厌学情绪,最后形成恶性循环。

将大四学生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结合起来,让有意加入相关单位的学生提前融入单位的氛围中,也间接地向用人单位推介了专业品牌,使学生能在感兴趣的单位一直做下去。通过这种模式,能将传授间接知识的教育背景与直接获得实践经验和能力的生产环境有机结合,真正做到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确保毕业生与社会需求岗位“零对接”。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立其强烈的成就感,使其认识到本专业的社会价值和市场需求,培养起专业感情,而且可以使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能力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在此模式下培训出的学生在就业岗位上普遍上手快,缩短了就业适应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单位的培训成本,提高了用人单位的生产效率。同时使学生得到了社会的普遍欢迎,更容易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1]

(二)使毕业设计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积极性及实习效率

虽然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这两个专业与实践结合得非常紧密,但是由于这两个专业的办学历史都不长,师资力量缺乏,特别是在学术界和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奇缺,所以科研项目很少,学生实际参与的机会更少,这就很容易导致教学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发生。传统培养模式下,多数教师的毕业设计题目都是偏纯理论性质的,无法体现生产实际;而本科学生的理论水平本身就不高,加上有网络资源可以利用,所以不少学生的毕业论文都是由多篇文献拼凑而成,甚至有学生直接抄袭硕士论文来应付了事,这样的毕业设计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可以说没有任何意义。

为了使学生在毕业设计中提高实际操练能力和专业综合素质,充分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与积极性,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下,可以让有意向加入公司的学生提前融入,将生产实习与毕业设计结合起来。在单位技术人员与本校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命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总结经验,完成毕业设计,教师只负责理论指导。这样不仅给学生带来了创新的乐趣,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成就感,而且使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来进行企业的产品研发、生产和市场推广等活动。通过将毕业设计带到实际工作中,真正做到让学生在做中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实习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二、实施“实习-毕业设计-就业”一体化培养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虽然“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一体化培养模式在提高培养水平、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是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校与社会用人单位的合作问题

实践教学走生产教学相结合的道路,是确保教育体系和办学模式发生根本性转变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人才培养最有效、最基本的途径。[2][3]实现实践过程中学生、教师、用人单位人员间的合作关系是实现“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一体化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这就需要学校院系相关领导和教师们积极加强与社会相关单位的联系和沟通,建立起合作的平台。如我校教师积极联系了中地GIS公司重庆分公司、重庆数字城市公司等GIS开发和一些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房地产测绘与评估等方面的公司作为学生的实习单位,为学生实习创造了较好的机会。同时,校内教师应该加强与用人单位技术人员和领导的沟通,加强对学生实习表现和专业知识方面的反馈,并针对学生在实践中体现的专业知识方面的不足进行积极指导,保证学生通过实践提升专业素质。

(二)毕业实习过程中如何提高效率的问题

在传统培养模式下,我校学生只是在大四下学期开学的时候进行四周生产实习,时间短,不深入, 基本都是走马观花,再加上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缺少必要的积极主动态度, 没有压力和责任感,致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实习效率不高,结果很不理想。

实施“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培养模式,可以很好地改善这一状况。但是如果学生到实习单位后从事的工作与专业关系不大或者无关,就会大大地降低学生实习的效率,并且浪费他们宝贵的学习时间。这就要求教师在和实习单位接洽的时候要尽可能地安排学生从事与专业结合密切的工作。同时在考虑课程学习时间时尽量把课程安排在大学生活的前三年,延长实习时间,这就需要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调整。

(三)如何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问题

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可以说是实施“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基本动力和最终目标。但是这种培养模式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可以让用人单位了解我们的专业特色和我校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但是另一方面也很有可能带来负面效应,比如学生的专业素质不过硬、为人处世能力太差,这不但不能创造品牌效应,还会砸了招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平时在认真上课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严格要求,让学生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另外,还应该要求学生在努力学习的同时注意培养和提升自己的谈吐水平、人际交往礼仪,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结语

大学实践教学可以说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为了改变我校地理类专业学生动手能力较差、专业知识与技能结构不能满足社会用人需求的情况,必须根据我校学科和师资资源优势设计出科学可行的总体培养方案,构建出科学可行的实践实习教学体系,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此,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地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4]实施“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一体化培养模式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途径。

培养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是普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选择,地理类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一体化培养模式探索需得到学校、教师、学生、用人单位的全力配合方可顺利完成,是确保该类专业教育体系和办学模式发生根本性转变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人才培养和解决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

[ 参 考 文 献 ]

[1] 秦其明,董廷旭.中国高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发展问题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1(5):34-37.

[2] 鄢志辉.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湖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6):51-53.

[3] 赵小风,黄贤金,陆汝成.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 2009(7):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