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民办高校的管理范文

民办高校的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民办高校的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民办高校的管理

第1篇:民办高校的管理范文

1 民办高校科研档案管理现状

1.1 制度不健全:国家对于民办高校开展科研活动不重视,主要体现在申报省部级以上课题方面有种种限制,与公办学校相比,民办高校教师申请省部级、国家级等课题处于劣势。因为职称的限制,青年教师根本就没有申报资格,只能依附于从高校退居二线的老教师,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科研潜能。民办高校的教师中级职称以上的很少,科研队伍不健全。

1.2 科研兴趣淡薄,缺少积极性。为了做好教学工作,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基本无暇顾及科研,更谈不上开展科研。虽然一些教师意识到科研的重要性,但不知从何入手,或是由于科研经费等问题中途放弃,或是认为最后发表几篇论文,就取得了科研成果。再者,有些教师在科研上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对参与的科研项目积极性不高。有的青年教师存在偷懒心理,考博以后或者等到晋升职称需要的时候再做科研,眼前还没有把科研提到日程上来。高校中论资排辈的现象和观点普遍存在,与公办学校相比,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申请省部级、国家级等课题处于劣势。

1.3 科研档案意识不强。从政府和学校层面上说,由于历史和成长过程的原因,民办高校大多只重视招生人数、校园建设、规模扩大等硬件建设,普遍没有开展足够的科研活动。另外,和公办高校相比,政府对于民办高校科研工作不重视,没有提出硬性要求。很多申报的科研信息均将民办高校排除在外。在高层次的课题申报和方面,对于民办高校教师均有限制,导致了民办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经验缺乏、较为落后的局面。近几年,许多民办高校开始重视科研工作,鼓励教职员工大力开展科学研究,但也没有充分认识到搞好科研档案建设与搞好科学研究工作的必然关系。再者,大部分教师认为参加科研目的是就是为了晋升职称,不注意资料的积累,甚至担心科研课题文件资料特别是技术成果泄密对自己造成损失,不愿上交或不主动上交给档案部门。

1.4 科研人才缺乏,科研档案无连续性。相对于公办高校来说,民办高校一般只能吸引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和年龄普遍在55岁之上的离退休老教师,以及从公办高校聘请的兼职教师。这就使得民办高校从一开始就在科研建设方面存在着严重的滞后:一方面离退休教师大多数都以授课为主,且在本专业的理论研究方面已经和当前前沿问题脱节,无法对年轻教师在科研方面进行“传、帮、带”;另一方面,兼职教师还要兼顾本单位的任务,在教学方面未能全身心投入到民办高校的教学工作中,科研方面更是贡献甚微。近几年,绝大多数民办高校已经大批引进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毕业生,以及少数博士生。但由于民办高校待遇相对较低,以及社会保障、住房等方面的担忧,导致高学历者心理失衡,一旦有机会找到更理想的工作,就会辞职。这就导致本应成为民办高校科研队伍的中坚阶层的人才流失,缺乏有层次的科研梯队,仅有一些校级厅级等级别较低的项目,省部级以上的项目少之又少,更有甚者,很多课题刚立项,主要参与人员就已离职,导致科研成果没有连续性。科研档案的不完整、不系统,影响其开发利用价值,反过来也影响了原本薄弱的民办高校科学研究工作的继续发展。

1.5 科研工作缺乏组织和制度保证,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一方面,机构设置不完善。专门科研机构及科研管理机构是科研工作的组织保障。目前设有独立科研管理机构的民办高校很少,大都依附于教务处或者信息中心等一些校级的行政部门。学校的科研制度也不规范,比如,关于科研课题和经费的申请、科研考核制度、科研奖惩制度和科研档案管理等方面,基本缺乏明确的规定和管理。这些都制约了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另一方面,科研管理人员配备极少,大多数民办高校的科研干事都是兼职,主要工作还是教学,没有太多精力收集、整理归档材料。与档案工作相关内容的培训更是没有参与过,对档案工作管理意识不强,许多科研档案管理人员认为,科研档案管理就是把科研活动的资料收集起来,递交给学校综合档案室就行。无视法律规定,常常以复印件应付归档。我国《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规定:归档的科研材料必须是原件,根据需要可复印若干份。但是有些科研人员却将原件据为己有,以复印件交档案管理部门应付了事,容易给一些人造成舞弊的可乘之机。

1.6 科研经费投入不足。民办高校科研经费普遍不足。其主要原因:一是民办高校的科研工作没有纳入主管部门的统一管理,不像普通高校那样每年都有数量可观的科研经费下拨,实行专款专用,为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较多的经费支持。二是民办高校经费来源主要靠收取学生学费,科研投入相对不足。三是自身对科研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

1.7 科研材料收集不齐全,科研档案难以集中管理。由于民办高校师资较为紧张、教学任务繁重,有能力的教师即使挤出时间来从事科学研究,但缺少时间对科研过程形成的原始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有序上交。有人认为科研档案的收集、归档是档案部门的事,与自己无关。因此,档案部门收集到的常是项目申请、立项表格、鉴定材料等一般性资料,而真正的科研原始记录材料很匮乏。由于学校知名度和科研水平不高,承接不到重要的科研项目,不少教师常会以个人身份参与强校、外单位的科研工作,这就构成本校科研项目的“流失”,导致本校科研档案的收集困难。

1.8 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和规章制度。由于民办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一般起步较晚,再加上档案管理意识不强,管理手段和规章制度不健全,因此,档案部门经常难以收集到建档所必需的完整的原始资料,这就造成科研档案中一般性技术资料多、关键性技术资料少。由于科研档案的不完整、不系统,影响了它的开发利用价值,反过来也影响了原本薄弱的民办高校科学研究工作的继续发展。

2 民办高校科研档案建设的对策

增强师生员工的科研档案意识,提高对科研档案价值的认识。

2.1 学校方面。首先,重视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提高对科研档案管理的意识。民办高校要改变只重视课题项目立项数量和论文的数量,而忽视科研档案整理的局面。要对校领导到全校师生加强对科研档案的重要性的宣传。科研档案不仅是申请立项、研究课题、调研、总结研究成果、、结项等具体工作,也包括了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总结、积累的过程。科研档案的整理也并不是单纯的某个部门或某个人的行为,而是所有做科研的师生在研究的同时,要有意识地积累科学研究的过程稿,包括调研材料、研究报告、应用证明等资料。这样才能使得科研档案起到应有的知识传承的作用。其次,要健全科研机构,制定完善的科研制度,加大对科研工作的奖惩力度。以黄河科技学院为例,从2008年本科评估开始,就专门设置科研处,并在二级学院设立科研干事,以方便科研工作的展开和科研档案的收集整理。2010年成立经济研究所、纳米研究所等九个研究所,由主管教学校长主抓。在制度方面,先后制定《黄河科技学院科研项目经费资助管理办法(试行)》和《黄河科技学院科研奖励办法(试行)》。最后,给予必要的设施支撑。科研档案的整理,并不是单纯地收集资料就行了。需要配备计算机、扫描仪、网站网络环境、储存载体等,才能够保证科研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

2.2 师生层面。首先,要转变思想,重视科研工作,正确认识科研和教学的关系。一方面,教学可以促进科研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能发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一系列问题,科研活动可以围绕这些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研究活动;另一方面,科研活动能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在科研活动中能接触到更多的新思想、新知识和新信息,并在教学活动中传播给学生,这有助于改进和丰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水平。其次,在做科研的同时,要注意资料的收集。完善的科研档案为其他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成为本领域前期的研究成果。其他科研工作者可以在不违反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利用和借鉴这些成果,能够避免重复劳动,减少各方面的浪费。

2.3 业务层面。民办高校要配备与业务工作相适应的专兼职科研档案管理人员,同时要加强对全校师生宣传科研档案业务的培训和指导。要明确各类人员对科研档案收集的范围,以及其归档范围。

2.3.1 学校科研档案管理要综合管理的是科研的准备阶段、研究阶段、结项阶段、成果推广利用阶段的各类材料资料,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资料都要归档。主要包括上级科研部门关于科学研究课题的题目征集、课题的批准立项的文件、任务书、委托书、项目结项证书、获奖证书等,学校内部的科研规划、各类科研成果的统计报表、总结材料,学校组织承办或师生个人参加科研交流、学术会议的会议材料等。

2.3.2 科学研究的课题组或者要收集整理的包括:科研课题审批文件、任务书、委托书,开题报告,课题研究计划,经费预算,方案论证和协议书、合同等文件。另外,重要的是研究阶段中,各种载体的重要原始记录,实验报告,计算材料,专利申请的有关文件材料,设计文件、图纸,关键工艺文件,重要的来往技术文件,研究工作年度进展报告等。总结鉴定验收阶段、成果和奖励申报阶段中的工作总结,科研报告,论文,专著,技术鉴定材料,科研投资情况,经费决算材料、成果和奖励申报材料及审批材料,推广应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证明材料等。最后是项目的推广应用阶段,包括推广应用方案、总结,扩大生产的设计文件、工艺文件,转让合同,用户反馈意见以及专利证明等。对于这些较详细的资料要求装订成册,制成统一形式交给科研部门或档案部门存档,需特别注意的是归档材料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原始性,要以原件归档。

第2篇:民办高校的管理范文

关键词:班级管理;问题;对策

2017年1月18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指出,民办高校在我国高等学校发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民办高校的迅猛发展,不仅极大的丰富了我国的教育服务供给,还有力的创新了我国的教育机制,使更多的老百姓能够享受高等教育的发展成果,为我国社会稳定、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为形成创新型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1982年我国第一所民办大学中华社会大学建立,截至2017年1月,我国共有742所民办高校,在校学生达到616.2万。30余年的时间,民办高校的数量和教学质量都有了质的飞跃,当然,这种迅猛发展也带来了很多问题,给我们高校辅导员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1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

1.1学生基础较弱,但是思想较为活跃

大部分民办高等院校是指第三批及以下的高等院校,录取分数线不高,例如安徽省2016年文理科三本录取分数线分别为453、446,相比公办学校而言,民办院校的学生基础较为薄弱,学生对课外活动更感兴趣,各类兴趣社团常常人满为患,而学科知识类的社团却无人问津,一些学生宁愿在文体活动中投入更多的时间,而不愿意在学习上投入大量精力,导致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更加薄弱,但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

1.2自卑感较强,心理压力较大

民办高等院校在录取分数线上低于第一批和第二批公办高校,因而民办高校的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卑感,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民办高等院校学生的自卑感常常表现为成就动机低、习得性自弃、压抑情绪等。自卑感较强的民办院校学生在面临困难时常常退缩,并且害怕失败,他们无法像自信者一样将积极的情绪带到学习和工作中,而是独坐一隅,自怨自艾,觉得自己孤苦无依,甚至引发抑郁症。

1.3自尊心强

民办高等院校的学生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当她们的想法与周围意见出现分歧的时候,会尽量坚持自己的观点,不会轻易作出让步。自尊心强的人内心敏感,他们很容易受到身边的老师或者同学语言和行为的影响,在心理上对自己进行剖析。

1.4自律性较弱

民办高等院校的学生自律性较差,在思想和行为上对自己的约束性不够。学习氛围不够浓厚,学生拥有丰富的课余时间,但旷课、迟到、早退、沉迷网络已经成为部分民办高等院校普遍的现象。

1.5目标不高,讲究实际

大部分民办高校学生对自己的水平和能力都有较为清楚的认识,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在职业的选择上也较为谨慎,不好高骛远,能够从自己的能力和实际出发,选择自己能够驾驭并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工作,具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

2民办高校学生管理的对策

2.1帮助学生尽快完成角色转变

由于大一新生刚刚进入大学校门,对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还不熟悉,可能有较多的同学认为大学跟高中差不多,只是寄宿在学校而已,而真正进入大学之后才发现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高中时期紧凑的生活、学习模式,在大学发生了完全的改变,老师不再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的详细讲授,更多的要靠学生自主学习。这种变化让很多学生不能完全适应,在这种情况下,高校辅导员便要帮助学生尽快转变角色,努力让他们实现角色转变,达到角色适应。

2.2塑造良好的班级文化

人的一生会接受到各种各样的文化熏陶,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班级是学生在学校活动最多的场所,班级文化对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辅导员在塑造班级文化的时候,要注意结合班级同学的性格特点,从各班级的实际情况出发,塑造出良好的班级文化,以促进班级的整体进步。

2.3培养一支优秀的班干部队伍

要在班级里培养一支能力强、责任心重、自律心强的班干部队伍。好的班干部队伍能让辅导员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当然如何选择好的班干部是一个复杂的工作,有的同学刚进入大学,做事比较积极,但是这种积极性能否延续四年?这是一个未知数。所以选择班干部得讲究方式、方法,首先要让有心去申请班委的同学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要让他们带有责任感的去工作。其次,要选择那些能很好处理班级同学关系的同学,树立他们在同学中的威信。指导他们正确处理和同学们之间的关系。

2.4充分调动家校联系,以提高班级管理的工作成效

对于学生来说,家庭和学校是其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环境,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会对其成长成才产生重大影响。学生的培养仅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要将学校与家长联系起来,通过家校联系的方式,将高等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双管齐下,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作为民办高校辅导员,我们在工作中也面临着很多问题,承受着较大的压力。我们不仅要保证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还要探索更好的方法去管理班级。我们在授业解惑的同时,也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民办高校的辅导员的工作是动态的,在日常工作中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工作方法和工作内容,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找到最适合学生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刘志春,王小红.优化班级管理探析[J].现代教育论坛,2008,(8).

[2]刘永善.班级管理初探[J].新西部,2008,(12).

[3]王新利.班级管理浅见[J].中国农村教育,2008,(7).

[4]梁晓.从习惯培养切入,提高班级管理的有效性[J].现代教育论坛,2008,(7).

第3篇:民办高校的管理范文

自改革开放,民办院校随着我国的发展而逐步增多。1997年底我国具备颁发学历资格的民办院校仅有20所,2005年,我国民办普通高等院校达到249所,截至2013年底,我国民办高等院校达到386所。但随着民办高校的增加,伴随而来的院校管理问题也接踵而至,大致的问题有如下几方面:

(一)过分注重招生情况而忽视了教育的实质内涵。民办院校的所有权属于国家,但是经营使用权是属于院校投资方,他们需要自负盈亏,所以每到高校招生期间,大部分高等民办院校会大量的抽取资金去为学校招生打广告,其实这些也无可厚非,但却忽略了校园文化和底蕴建设,也确实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

(二)师资队伍满足不了日益增加的教学需求。高等院校的师资队伍一般要满足双师型骨干教师要求,即一个是满足学历上的要求,另一个是拥有企业的工作经验。但大部分高校有高端师资队伍的需求,薪资福利方面却满足不了教师队伍的要求,导致队伍很难建立起来,而且大部分的高校教师队伍出现年轻化的趋势,究其原因在于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和薪酬福利改革方面的不完善。

(三)为节约资金导致许多教学项目无法很好落实。建立高等院校的投资者大都是商人,那么商人就具有追名逐利的社会属性,他们往往衡量一个项目是否可行的重要标准就是能否给他们带来利润,这使得许多具有教学特色但是不具备盈利色彩的项目被扼杀在了摇篮中。

(四)管理分工不明确,部门重叠,行政效率低下首先体现在高层管理者身上,管理分工不明确,当出现问题时各自指挥;其次各个行政管理部门,也没有很好的管理分工,出现问题相互推诿的情况发生。

二、民办高等院校精细化管理的误区

误区一、讲节约资源理解成过分的减少开支。有的院校为了节俭资源,将许多教学项目停办,导致许多有教学特色的项目都无法开展进行;减少教师及行政人员的薪资,导致优秀的管理人才流失,教师队伍建设的缓慢;校内设施建设投入少,为的就是所谓的“节约资源”。误区二、误把精细化人力资源当成增加员工工作量。大量增加教师的课时以及课头,使教师的教科研时间和精力被占用。像辅导员也会因为分配学生太多压力太大而选择离开,行政管理也是如此,大量的工作交给基层人员完成,巨大的工作量导致其不堪重负。误区三、将精细化管理当成口号。错误的将精细化管理当成口号,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没有很好的将其落实到实处,让全员参与全员共同完成。精细化不应该是一句口号,它是一种管理理念,一种企业管理文化,它需要全员参与,共同发展。

三、对于民办高等院校精细化管理的几点修改建议

(一)建立专业化的高等院校岗位职责体系。首先,制定各个部门间的岗位职责说明书,明确每个部门、岗位的工作,要负责的义务以及拥有的权力,这样就会避免有问题就相互推诿扯皮。其次,结合高等院校内部工作流程,以及具体的岗位描述,明确员工的绩效考评标准,使员工得能力以及业务水平的优差有章可循,通过每周,每月,每年的绩效考评,将员工的薪酬福利以及岗位晋升与绩效管理体系挂钩,充分刺激员工的积极性。再次,分配好各个部门岗位,各个教师工作任务,不要把精细化当成是增加员工工作量,过多的工作只会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削减教师们教育科研的精力,应合理的分配好工作,比如控制教师的合理上课课时以及科目,减少辅导员的管理学生人数,减轻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

(二)建立完善的薪酬管理体系。精细化管理强调的四大原则“精、准、细、严”,“精”指的是做精,求精,最求最佳,“准”是准确、准时,“细”是做细,具体是把工作做细,管理做细,流程管细,“严”就是执行,主要体现对管理制度和流程的执行与控制。

(三)要做到全员参与,别把精细化当成口号。要做到精细化管理,事先应该在校内征询校内职工对于精细化管理的看法以及意见,收集各方面的意见,也可以设置优秀建议奖等的方式,刺激员工积极参与。在精细化管理实施过程中,必须做到让员工也全员参与进来,在员工参与管理过程中,积极收集员工反馈回来的意见,为日后的精细化管理改进提供数据依据。同时能够让员工在参与进企业的管理过程中体验到自己本身主人翁的身份。

(四)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将培养人才做为管理的一大重点。无论企业也好,高等院校也罢,都应该把人才培养作为企业长远发展的一大重点,只有拥有了大量的专业化人才,才能撑起企业将来的一片天,作为二十一世纪最宝贵的资源,人才资源,我们要做到如下两点内容以加强:首先,高等院校要有自己一套完整的企业人才培养机制,做到人才的招聘,聘请,培训,以及任用其适合的岗位,这一完整的体系,做到选择正常的人才,培养高端的人才,以及让人才进去其适合的工作岗位。其次,要有自己的人才晋升培养机制,做好新晋员工的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将员工的未来和企业紧紧地绑在一块,同过完善的晋升机制,增强员工的企业向心力以及企业归属感。

第4篇:民办高校的管理范文

关键词:民办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化;培养

一、民办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化的重要意义

(一)民办高校管理工作和管理人员的重要性。人类社会中“组织”的出现与发展是一个特别现象,尤其当组织结构较大时,只有通过管理才能实现它的的有效运行。民办高校作为教育机构,具有与一般企业不同的文化性质,必须实现培养人才和为社会服务的功能,这也让民办高校的管理工作有区别于其他组织。

管理人员是民办高校做好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水平的基本要素,随着社会的发展,民办高校的办学规模和办学环境也在不断变化,要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需要大量高素质的管理人员。

(二)管理人员职业化的意义。教育越来越普及,要求接受教育的人越来越多,民办高校在我国教育体制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竞争也更加激烈。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民办高校要求有一支专业、职业化的队伍对高校的管理工作进行规范。从管理人员的角度来看,实现职业化是他们提高自身素质的途径,也是适应民办高校管理发展规律的要求。

二、民办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化的问题

(一)缺乏对管理人员职业化的理念。目前,部分民办高校为提高管理人员职业化的程度,开始试点实行教育职员制度,试图推进高校管理工作的发展。但是在试行的过程中发现,无论是高校领导、教职工还是管理人员对于管理人员职业化都没有树立正确的理念,所以在推行工作的过程中偏离了方向。部分民办高校仅仅在对教师的学历和专业上做出要求,仅仅重视教师的发展,而对管理人员却未做相应严格要求和价值取向。

(二)管理机制和管理体系的不健全。民办高校在加强管理人员职业化的过程中没有建立或者建立之后没有完善相关机制,导致管理人员的分工不明确,管理队伍之间不规范,人员对于工作的积极性不高,更不会有所创新。

三、推进民办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化的策略

(一)转变观念,强化理念。首先,转变民办学校中一部分的人员对管理人员职业化培养的错误观念,如有些人认为管理没有任何的技术要求,是一件任何人都能做好的事,也无需进行职业化的建设。另外,在学校中,对于领导决策部门来说,必须知道管理工作作为一种职业是有其发展要求和发展规律的,必须让高校的管理人员跟随社会的需求发展,重视管理人员的地位。对管理人员自身来说,也要重视自己的岗位和工作,强化职业化的理念,才能投入工作中去,提高工作质量。

(二)建立健全管理人员职业化培养的机制。一套完善的机制可以保证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权责分明,建设一支优秀的管理队伍,更好的完成工作。其中职业化的考核制度和对管理人员的激励惩罚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定期对管理人员的职业化水平进行考核,促使他们积极学习。对考核以及管理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人员进行相应的奖励,例如把管理职业化水平的高低与管理人员的评职称联系在一起,不仅可以激励他们主动提升管理水平,还能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探索最适合民办学校的管理方式。对于工作不认真负责的管理人员进行相应的惩罚,督促他们提高工作质量。

(三)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化的培养要求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道德水平随之提升。学校应当组织管理人员开展各类培训,包括上岗前培训、在职培训以及管理人员定向培训等,更新管理人员的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使之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管理人员自身要加强危机意识,不断充实自我,提升自己的能力。通过多阅读书籍和学习相关知识的途径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通过与同事之间进行交流,获取他人优秀的管理经验。

除开专业技能之外,管理人员加强自身思道德素质的建设,增强岗位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的管理工作中去。

结束语:对于民办高校来说,虽然教学才是主体,但是对教育教学的管理工作也不容忽视。只有通过转变陈旧的观念加强理念建设,完善管理人员职业化体系建设以及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才能推进管理人员职业化培养的进程,实现民办高校的教学目标,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为社会做出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第5篇:民办高校的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民办高校;档案;管理

一、民办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历经20余年的发展,目前,民办高校作为高校的办学实体,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作用,它是民办高校提升办学质量和办学层次的基本保障。近年来,民办高校在不断完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的同时,大力推进档案管理工作,不仅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当前,高等教育早已突破了传统的办学模式和体制,已经逐步向多元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出现了办学形式、办学层次的多元化,尤其是现在出现了社会力量集资办学等民办高校,推行民办高校特有的管理体制。民办高校在其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过程中形成许多记录办学发展历程的档案。民办高校所产生的档案,是学院的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后勤保障以至财务管理等一切活动的最真实、最原始的记录,这些记录在学校改革发展和各项活动开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借鉴、凭证和依据作用。相反,由于部分民办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起步较晚,没有配备专职的档案管理员队伍,档案制度不够健全,导致民办高校的档案管理滞后于发展的需要,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高校改革发展的步伐。因此,加快推进民办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已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1]

二、民办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颁布和《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的施行,为民办高校档案工作的依法开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创造了档案事业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民办高校的档案建设也因此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在档案管理工作方面,学院领导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意识日渐增强,学院各部门对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有了较大提高;档案队伍在逐年壮大,素质也在不断提高。但从整体上看,目前民办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无论是管理机制、管理手段,还是开发利用、人员素质都仍然存在着与民办高校教育事业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需要不断地加强和改进。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档案管理意识淡薄,对档案管理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一些民办高校领导始终坚持高等学校的中心任务是教书育人,大力培养技能型人才。对档案管理工作缺乏认识,没有把学校档案管理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对档案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对本单位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解决不得力。这其中主要是由于领导对档案管理的意识浅薄,致使民办高校档案管理人员职责不清,加上档案管理人员长期处于多头的工作环境中,严重影响了民办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发展[2]。

2.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职责不明确

要搞好民办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必须依法管档,并且有切实可行的制度做保障。在安排整体工作时,学校必须把档案管理作为重要的一项加以研究布置和实施,建立起严密并切实可行的档案管理制度,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严格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的要求,规范各类档案的分类和管理。然而,目前的状况是档案管理制度尚不健全,档案工作尚未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轨道,档案工作无章可循,无法可依。

3.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民办高校的档案管理人员大多为兼职档案员,而兼职档案员往往身兼数职,很少有机会接受档案专业培训,工作起来往往分身无术。相关数据表明,档案管理人员中虽然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但是,具有档案专业的专职管理人员也只占18%,这使档案专业工作方面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因为只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才能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专业化水平[3],而部分民办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兼职档案员更是形同虚设,没有能真正履行其职责。这客观上对民办高校档案管理工作造成了很大影响,严重制约了民办高校档案管理和建设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

4.档案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随着新时期高校档案工作要求的不断提高,对档案基础设施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目前而言,与预期的要求相比,部分民办高校档案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远远不足,适宜安全保存档案的专门档案室严重缺乏,防盗、防火、防渍、防有害生物的必要设施不足;适应档案现代化管理需要的技术设备配置不到位。档案室面积较小、档案存放设备老化和损坏等现象仍然存在。

5.档案管理方式落后,信息化管理手段运用很少

目前,许多民办高校的档案管理仍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这种方式已经脱离新时期高校档案管理的新模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要求;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高校数据库、校园网络等没有切实应用到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管理很难为学校的发展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服务。有的学校尽管建立了档案信息数据库,但多仅限于简单的数据统计,还没有实现较高水平的数字化管理,难以开展整体信息资料的开发与利用[4]。

民办高校档案工作存在的这些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以下几点:首先是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表现在部分民办高校对档案在学校工作中的功能和作用认识不足,没有充分认识到档案是一种具有特殊价值的信息资源,档案工作是办好学校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其次是档案建设投入不足,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各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许多困难,需要经费投入的地方很多,对档案建设投入相对较少,致使档案建设中许多应该解决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从而使得档案建设跟不上学院发展的步伐。

三、提高民办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对策

1.强化档案管理意识,提高对档案工作的认识

首先,民办高校的领导要转变思想观念,重视和加强对自身档案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领导,要把民办高校档案工作当成衡量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学院要有专人分管档案工作,院领导要将档案工作列入学院整体发展规划,并在管理制度、工作程序等方面采取有利措施,切实解决档案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其次,要强化整个民办高校全体教师的档案意识,通过会议、专题讨论、宣传栏、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宣传,使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到档案工作的重要性。

2.健全档案管理制度,明确职责

民办高校档案部门要在上级主管部门及分管院长领导下,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结合学院实际,制定本校档案管理人员岗位目标责任制,把完整的系统的收集整理档案工作,纳入档案管理专职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并与年终考核、奖惩、职称评定挂钩。充分调动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学院档案管理工作整体向前发展。

3.加强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高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质

要搞好民办高校档案工作,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专兼职档案管理队伍是搞好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质量的优劣,取决于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升民办高校档案管理水平,关键是要增强民办高校专职档案管理员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因此,档案管理专职人员需要定期参加档案业务培训,学习档案专业知识理论,学会建立档案工作网络,运用现代化管理知识和先进技术设备来提高档案管理水平,使学院的档案工作能够跟上办公自动化步伐,为学院教学科研和其他工作服务。在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还应要求档案管理人员真正坚持“业务精通,爱档如珍,维护历史,兢兢业业,服务现实”的理念[5]。另外,民办高校领导要关心、理解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在评优、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等方面适当给予倾斜,激发民办高校专职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上进心。

4.改善档案建设设施条件,提升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

在档案工作纳入学院整体规划后,学校领导应重视档案管理所需经费、设备和库房等问题,积极改善档案人员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保证档案工作顺利开展。在硬件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更重要的是档案专业人员要组建档案管理的软件环境,即建立档案管理的信息网络系统,这样才能使档案进入现代化管理。档案人员应全面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文档一体化把上级来文和学院形成的文件直接进入档案馆数据库,减少档案信息的重复录入工作;其次,对档案馆收集到的各种档案如文书、声像和图片等进行数字化处理,一并存入数据库,并对库存的各种信息进行分级、分类管理,积极公布一些共享信息,为不同用户提供所需信息。另外,档案人员要能够积极利用现代化管理条件和方法,有效开发学校档案信息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本校档案的价值。

四、结语

开展好档案管理工作,积极为民办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服务,是每个民办高校档案工作者和档案相关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新时期民办高校的改革和发展,也为档案管理工作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民办高校档案管理人员应积极提高档案意识,不断提升综合素质,探索新的档案管理方法和模式,更好更充分地为民办高校事业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郭力喜.论民办高校档案基础建设工作[J].广西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0,(7).

[2] 茹仙古丽・尤努斯.关于加强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J].百家论坛,2010,(7):142-146.

[3] 谢俊英.对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7):43-44.

第6篇:民办高校的管理范文

关键词:民办高校;学生;自我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G64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35-0245-0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民办高校的不断发展,如今,民办高校已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生源特点决定了民办高校的生源素质良莠不齐,而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必然会对民办高校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是体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关系到学生今后的自我发展和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同时,也关系到民办高校的生存质量和总体发展。因而,如何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成为摆在民办高校面前的一个重要议题。

一、提升民办高校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性

1.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是自我发展的基础。自我管理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呈金字塔排列,自我管理是在塔的底部,它是开展其他活动的基础,其他活动都建立在有效的自我管理的基础之上。”①可见,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是一个人成才、发展的基础。民办高校大学生对大学生而言,培养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其将来在社会上立足和发展的基础。

2.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有利于提升班级管理的实效。民办高校因其自身的生源特点决定辅导员在抓好班风、学风建设、时刻关注学生思想变化和心理状态的同时,还可能需要照顾到学生生活、人际关系、家庭状况等等问题,而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可以大大减轻辅导员的工作量,使辅导员从保姆式管理模式和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给予学生目标方向确定和人生规划等方面的指导,从而提高班级管理的实效性。

3.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提高民办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民办高校学生普遍存在学习上主动性、自觉性差、生活上依赖性强、自律性差等弱点,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改善这些状况,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独立能力、自律能力不断增强,从而使个人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民办高校的整体水平。

二、民办高校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途径

1.转变工作思路,变管理为引导。民办高校考虑到学生在学习和生活方面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方面较公办院校学生来说相对较差,因而,在学生管理上更加严格和细致,辅导员工作相当繁杂,这种保姆式的管理既降低了辅导员的工作成效,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学生的依赖性,使学生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思想、心理和今后个人的发展,因此,学校和辅导员应该转变工作思路,使辅导员的角色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通过主题班会、个别谈心等方式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方向,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指导他们合理地规划大学生活,确立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能够更主动、更自觉地进行自我约束,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辅导员的工作效率。

2.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学生既是自我管理的主体,同时,也是自我管理的受益者,因此,要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自我管理的重要性,自觉地培养和提升自我管理能力。要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就要激发学生的集体意识、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强烈的集体意识、争先创优的竞争意识和适当的危机感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上和生活上不断地进行自我约束、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得到培养和进一步提升。

3.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提供自我管理平台。通过组织各类科技大赛、演讲比赛、宿舍文化评比、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为学生搭建更多地平台,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学校和班级的管理工作中,如宿舍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社团管理等等,赋予学生更大的自和发言权,使其在活动的参与中通过进行不断地自我组织、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约束,锻炼和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4.充分地发挥班干部的主导作用和党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班干部作为班集体的核心,在学生自我管理组织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班干部自身的言行会影响班内其它同学,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而,建立必须一支优秀的班干部队伍。党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也会对班级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起到很好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注释:

①邹志超.大学生自我管理量表的修订及区域性常模的建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参考文献:

[1]李儒峰.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初探[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2(06).

[2]董珊珊.浅探民办高校学生自我管理模式的构建[J].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02).

第7篇:民办高校的管理范文

【关键词】 民办高校;封闭式管理;学生社会化;影响;建议

我国的民办高校是1980年后逐渐兴起的,现已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并以其丰富多样的办学方式引人注目。30年来的实践证明,民办高校在满足人民群众不同教育需求,扩展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发展教育事业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陕西省民办高校众多,据统计,全国民办高校采用封闭式管理的占到了总体的71%,陕西省占到89%。陕西西京学院为了防止学生在外沾染不良习惯,杜绝校外人员带来不良风气,实行严格的门禁制度――学生通过校园卡并指纹识别后才可进出校园。西安翻译学院以英语为特色,实行“全日制全住校全封闭准军事化”,严格执行“万人晨读”管理模式等。

一、文献综述及本文研究概况

1、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越来越多的民办高校在管理模式上采用“封闭式管理”。大家对于这种管理模式争议颇多,这也是近几年来民办高校管理工作关注的焦点之一。

很多民办高校的管理者认为封闭式管理模式对学生发展有一定的好处。付八军在《“宽”与“严”:民办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之选择》中认为民办高校推行严格管理具有必要性,在理论上也具有可能性。首先,为维护国家学历文凭的信誉,需要强化管理。其次为扭转学生自由散漫的风气也需强化管理。“封闭式管理”可以改善原先纪律散漫的学习风气、强化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

当然也有学者对这样的管理模式持反对意见,罗云在《民办高校封闭式管理质疑》一文中指出――封闭式管理与现代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相违背,以牺牲学生个性和身心发展为代价换取所谓的“良好教学秩序”,并且这种管理模式更多地停留在“管制”阶段,以成绩代替全面能力。他同样认为这种管理模式是对社会不负责任,没有发挥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大多数有关封闭式管理的文章都是从管理的角度和管理理论出发,对封闭式管理模式的利弊进行分析。但民办高校封闭式管理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却很少涉及。而校园是大学生完成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封闭式管理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有必要认真分析其多方面的作用。

2、本文研究概况

本研究针对民办高校封闭式管理,进行了个案访谈,然后分析评价了封闭管理模式下大学生的社会化状况。大学生社会化的内容主要包括自我意识、价值观念、个人能力这三个方面,本文通过对这三方面内容的探析,找出封闭式管理对大学生社会化的推动与阻碍作用,为民办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提供建议。

本研究主要采用个案访谈法收集资料,选取了西安市三所不同民办院校的学生进行访谈,每个学校抽取4位学生为访谈对象。共计12位访谈对象,均为西安市民办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并以访谈内容为对象对其社会化影响进行分析。通过对访谈的总体分析,我发现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对封闭式管理的态度趋同但也有所差异。西京学院侧重于学校生活制度方面的严格管理,学生对于这种管理的对抗情绪也最为明显。接受访谈的4位学生对封闭式管理无一认同。西安翻译学院有关学习方面的规定相对严格,在4位名访谈学生中,有1名学生明确表示反对,但也有1位学生赞同这样的管理方法,觉得能够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培华学院在陕西民办高校之中的管理相对较松,所以在访谈中学生对于封闭式管理的抵抗情绪最少,4位访谈对象都没有强烈的反对态度,多数表示能够理解学校严格管理的动机。

二、封闭式管理对大学生社会化的研究

1、封闭式管理的涵义及其原因

纵观国内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大多数采取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管理。教育管理学认为,“封闭式管理”式针对整个学校的管理系统而言但并非是针对管理学生。当前很多民办高校将这一概念歪曲,将封闭式管理奉行为“ 将学生束缚在学校内,生活作息和自习时间由学校统一安排,除特定时间外,学生不允许随意出入学校,校外人员也不得进入学校”。

民办高校封闭式管理的动力源,大多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为在高校市场竞争中占一席之地,民办高校需严格管理。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的生源质量要差一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民办不强化管理,那么会大大降低其毕业文凭被社会所认可的教育程度。

(2)生源质量决定了民办高校的严格管理。由于教育质量是民办高校发展的生命线,而生源质量又远远落后,为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只有采取强硬手段,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来努力提升学生学习质量。

(3)为维护学校正常秩序,需要严格管理。严格的管理模式,可以培养学生们在学习上刻苦上进,生活上勤俭正派,交往上与人为善,为他们以后起着很好的导向和定型作用,同时也为学校带来了一个相对稳定有秩序的教学环境。

2、封闭式管理对大学生社会化的现实影响

赵利生教授在其论文《试论大学生社会化的目标》中提出大学生社会化的几个基本目标:(1)培养个性,完善自我。个性即自我,大学阶段完成自我的独立。(2)继承、丰富与发展社会文化。大学生必须首先接受一致内化积存的价值观念与社会规范体系,并对其创新发展。(3)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社会角色。按照赵利老师的观点,本文从三个方面――自我意识、价值观念及个人能力考察民办高校封闭式管理对于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3、封闭式管理对学生自我意识形成的影响

个体的自我意识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成分构成。自我认识即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反映了个体需要与现实满足之间的关系,包括自尊心与自信心、成功感与失败感等等。自我控制是个体对自己行为、思想和言语等的控制。当个体要求自我遵守社会规范努力达到社会期望时,可以促进个体的积极发展,而当个体自我松懈,就会使个体处于一种消极的被动状态。

例如(个案9):对此(学校封闭式管理)我觉得有利有弊。和其他公办高校相比我们的确不如他们,所以学校这样管理也是为我们好为学校好吧。我的父母也挺希望学校管得严格一点,因为他们担心不在我身边我会学坏,但是父母、学校也管不了我们一辈子呀。不过有时候学校对于我们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管理也有点过了,毕竟我们都是成年人,没有足够的自由时间反而会让大家抵抗。

民办院校大学生往往是没有考上公办大学的学生,相对来说他们的自我评价较低,自我控制较差,大学时期的学习任务相对轻松,长时间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规范”与“教化”,久而久之学生会在心理上形成依赖,逐渐丧失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的能力和自我改正的自觉意识。

4、封闭式管理对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价值观是个人对某类事物价值的基本看法、总体观念,在人们的价值活动中发挥着行为导向、情感激励和评价标准的作用。学校在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这种价值观不是一种被动和被教化的结果,而是大学生有意识的进行选择、接受和创造的,他们通过审视自身和外界的各种价值观念,理解不同价值观念之间的异同,最终形成自我价值观念。

例如(个案1):高中一样的管理模式甚至比高中还要严格,进出校门、宿舍门都要识别指纹!感觉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要汇报学校,我讨厌这种囚禁式的管理。难道学校认为我们完全没有遵守纪律维护学校秩序的自觉性吗?还是觉得学校周围危机四伏所以要严格管理以防坏人入侵,这也太夸张了。这种压制让人不舒服。

其实,民办高校不一定要利用封闭式管理隔绝社会不良影响的渗入,而是应该以一种客观的态度还学生一个真实的世界,教会学生客观认识、适应现实世界,增强其对不良影响的判断力和免疫力,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他们学会在未来的道路如何适应、判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角色意识。

5、封闭管理对学生个人能力培养的影响

费尔巴哈曾说过:“人的本性只于交往之中”。身处在学校中的大学生,这个时期同伴交往的频率与影响最为突出。大学生在自己的交往范围内选择知心朋友,良好的同伴人际关系能给大学生带来稳定感和归属感。封闭式管理的校园大大减少了学生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机会,限制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过于强调秩序与成绩。此时,大学生社会交往的心理需求被忽视,大学生个体获得社会交往和社会满足的愿望也不能得到实现,大学生就会产生与制度规范相排斥的行为。

例如(个案7):学习方面的严格管理我觉得无可厚非,可对于严格的门禁制度我不能理解。有时候我外校同学来找我玩,进校门时又要登记又要压证件,甚至有时候根本不让进,门卫也总是凶巴巴的。现在和同在西安上大学的同学都不来找我,说看到我们学校门卫都有心理阴影了,大家都说我像读了军校。

三、相关建议

1、顺应社会,转变教育理念

民办院校也应在教育模式的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进步,找到适合民办高校大学生身心特点的管理模式,探索出一条有利于学校,学生共同发展的管理模式。并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亲身感受来自社会、生活和自然的考验从而更好的完成其自身的社会化。

2、敞开校门,选择开放式管理

相比于普通本科院校,民办独立本科院校更应该鼓励学生多接触社会、走入社会,在社会中锻炼自己的生存能力,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大学生不仅能够认识自我,找准定位,还能更好的了解社会,明确自我努力方向。对学校来说,开放式的管理,在满足学生向往自由、减少学生抵触心理的同时,还能够减轻学校在管理方面的压力与负担。

3、联系社会,开展开放式教育

在开展开放式性教育的过程中,学校首先应当与学校周边的社区和公安部门取得联系,确保学校周边的治安安全,为学生学习生活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此外,学校还应通过学生辅导员与家长保持联系,争取到家长对于开放式教育的支持。

4、强化专业特色,激发学生潜能

封闭式管理通过严格的规定将学生限制在校园内,结果却不尽人意。如果学校可以多开展一些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学生能够在这些平台展示自己,那么也可以达到留住学生的目的,同时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荣誉感,激发学生的潜能,为今后学生走向社会生活打好基础。

5、注重心理健康,建立有特色的心理教育

民办院校优于专科院校又次于公办院校,属于中间一种不高不低的尴尬地位,这就造成了民办本科院校学生心理的特殊性。在封闭管理模式下,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所以学校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好学生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培养良好的个性,使他们在生活、就业交往等压力下依旧可以保持自尊、自信、坚韧不拔的心理品格,即使面对未来社会的挑战,也可以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 罗云.民办高校封闭式管理质疑[J].北京:中国电力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

[2] 苟灵生.复杂性下民办高校学生管理质量因素研究――以“陕西现象”为例[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

[3] 侯一农.浅析高中学校封闭式管理的利与弊[J].社科纵横,2009.8.

[4] 付八军 冯晓玲.“宽”与“严”:民办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之选择[J].宁波: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5.

[5] 赵利生.试论大学生社会化的目标[J].北京: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4.01.

[6] 李献斌.大学生寂寞的成因与自我调适[J].北京:中国健康教育,2003.2.

[7] 李钊.对社会负责:民办高校必须牢记的使命[J].黑龙江: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3.

第8篇:民办高校的管理范文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

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产生于质量管理的第三个阶段,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是让顾客满意,让本组织所有者、员工、供应方、合作伙伴或者社会等相关方受益,以使组织达到长期成功。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全面质量管理秉承着全员参与的理念。全面质量管理要求企业员工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自上到下参与质量生产与管理的每个环节。每个人形成各自的岗位职责,做好岗位质量培训,全体员工共同把质量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2.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全过程管理。产品的质量是一个产品、形成和实现的过程,要让质量有保障,就必须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进行质量预防、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产品的质量的保障要从市场调研、产品研发、产品生产、产品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做到“预防为主、防检结合”,满足顾客需求。

3.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全方位管理。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全企业的管理层次,从上到下实行好自己管理职能。高层管理者,要以做质量决策为主,制定企业的质量方针、文件和计划,对各部门的质量管理工作进行领导。基层管理则要求每个员工严格地按标准及有关规章制度进行生产和工作。

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引入教育领域。在我国,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起步比较晚,进度也比较慢。而且都局限于后勤部门、行政部门,教学单位研究并不多。因此,本文探讨民办高校教学单位该如何贯彻全面质量管理。

二、全面质量管理在民办高校难以推动的原因

1.全面质量管理意识不高,实施不均衡。高校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要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内的一整套理念融入高校管理体系中。首先,这是思想上的问题。这就要求民办高校的管理层对全面质量管理有清楚的认识,仅仅在高校后勤部分等小范围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是不够的。如今,我国很多民办高校只是在形式上、口号上实施,并没有摆脱传统的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民办高校教育质量受到质疑。

2.民办高校教职工认识不够导致民办高校教育质量不高。基于民办高校的性质,教师的福利比公办类的学校享受的待遇差了许多,交流学习的机会也很少,教师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方式探讨的热情不高。尤其是对于不同岗位的教职工,他们的文化程度、理解方式、接受新鲜事物的程度存在很大差异。其中,教师不愿意束缚,想法独特,不接受行政岗位的指导。后勤岗位的员工更是缺乏理解与认识。大多数员工的思想认识还没有摆脱传统管理思想的束缚,他们习惯用固有的管理方式行事,很难改变。因此,导致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质量、学科建设质量等方面始终无法提高。

3.学校监控不足,缺乏相关培训。对于教学质量的评价和监控是每个高校进行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但是这些手段都不太完善,表现如下:教学检查偏重于课堂教学,对于其他教学环节和过程缺乏监控;教学质量评价过程由非专业的教务人员监控,相关专业的教评比较少。正因如此,导致无法有效地测定教学质量。即使实现全面质量管理的民办,没有足够的资源条件为员工提供组织培训,而且缺乏技能培训,使得培训工作流于形式。

4.持续改进机制落后。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民办高校,在实施初期,一般都会开各种会议强调,提出宏伟目标激励每个人,调动积极性。但是往往实施过一段时间以后就停滞不前,不会营造使得全体员工参与持续改进过程的环境,不能给员工提供机会进行改进。因此员工在此过程中没有归属感与责任感,质量提高也就非常缓慢了。

三、在民办高校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措施

民办高校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应该提上到探讨的层面。具体步骤如下:

1.在民办高校进行全名动员,统一思想,提高质量管理意识。要想使全面质量管理在民办高校实施起来,首先必须在全体教职工中统一思想,让全体教职工明白自己如何参与到全面质量管理中,教他们明白自己的岗位职责。“全员参与”的全面质量管理观念必须深入人心,融入民办高校全员的每个人行为中,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一直是永恒的主题。只有当高校所有成员把教育质量看做共同的信奉的价值观,才会形成高校所有成员自觉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的行动。因此对于民办高校来说,要想实现思想上的统一认识,要求高校管理者有这种思想觉悟,构建互动的沟通方式,使得高校的每个员工都了解全面质量管理的实质,并从内心贯穿这种理念。

2.树立“顾客导向”的观念。民办高校的质量管理工作要以“学生导向”为出发点,致力于抓好他们的需求,并努力实现他们的期望,对学生近期、长远的发展等各种需求进行综合考虑。在如今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社会对学生的品德素质、技能素质等有严格要求。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理念,高校可把学生作为“产品”,也作为“消费者”。因此,高校在这样的背景下,在“生产”过程中,要注重把“学生需求”与市场环境相适应,输出一批批既满足市场又符合学生自身发展要求的“产品”。

3.全员、全过程管理。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要求对全员、全过程进行管理。因此对于领导来说,要真正地从实务抓起,并不断把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融入广大教职工的言行中。对于教师来说,要忠实严格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同时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持续改进中,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对于学生来说,要使得教学质量提高,就必须有积极的热情探索知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树立勤奋的学习态度,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第9篇:民办高校的管理范文

关键词:管理学;课堂教学;课堂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8.7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层次在不断提高,管理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不仅注重理论学习而且还强调实践的操作,在实践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合理有序的课堂组织与管理。因此,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深入研究课堂管理的有效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管理学》课程定义及教学目的

(一)《管理学》的课程定义

《管理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近代史上发展最迅猛,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重大的学科之一。《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周裕全等,2005;王华强等,2007)。管理是对客观规律进行总结,但管理又具有很强实践性(于云波,2006)。《管理学》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启蒙、奠基性的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管理中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理,必须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霍彬,2008)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管理学》课程就是以管理理论为主要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以及实用价值的综合学科。

(二)《管理学》的教学目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从培养学术性人才转变为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性专门人才。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其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提高应用所学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将来进入职场以后的竞争力 。

二、民办高校《管理学》课堂教学的管理现状

为了真实地了解民办高校《管理学》的课堂教学现状,本研究采用访谈的方法,对本校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展开了随机访谈,主要围绕“不听课的同学给你的学习造成的影响”、“你对《管理学》课堂管理的总印象”、 “你的《管理学》老师主要是通过哪些手段管理课堂的”三个问题来征集学生的意见。在访谈中发现,本校的《管理学》课堂教学管理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民办高校的大学生由于自律性较差,《管理学》课程内容较枯燥,大部分学生易受到外界影响

由于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在初高中时期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入大学以后难以静心投入学习。在访谈的过程中,有学生反映“很想听课,但是总会被不听课的同学‘带走’”或者“不听课的同学常常在课堂中起哄,让我们不能很好投入学习之中”。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中“不听课的同学”对想要认真学习的同学依然存在较大的影响。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对《管理学》课堂管理的侧重点存在较大争议

在本校学生被问及“对《管理学》课堂管理的总印象”时,很多同学认为其“该管的不管”,即对课堂管理的方向以及侧重点存在较大的争议。例如,当某大学生被问及“对《管理学》课堂管理的总印象”时,他认为“我们学校管理很严格,但是我们觉得大多数还是停留桌椅的摆放,环境卫生的清洁等,其实我们不听课主要是这门课理论太多,我们容易发呆。”可见,课堂教学管理的侧重点不仅要体现行为规范,更要考虑到学生内心的需要。

(三)教师管理手段传统,容易忽视学生的感受

在对学生进行访谈的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老师常常会对他们说“‘安静’,不要再讲话了”、“最后几排的同学不要玩手机,把头抬起来”、“谁再不好好听课,就扣平时分”等。这其实说明了大部分教师课堂教学管理的手段传统,学生感觉教师对自己的管理存在“威胁”的意味,不乐于接受,导致管理效果较差。

三、提高民办高校《管理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下放课堂管理的权力,设置“九宫格”责任区

《管理学》课堂教学管理中,教师应该由主管人转变成“导演” 。首先,教师要有意识地缩小管理的范围,将管理课堂的权力下放给在学生群体中具有“影响力以及凝聚力“的学生,让学生作为权力的代表,辅助教师管理课堂;其次,教师可以将这些核心人物置于“九宫格”(即9个人为一个小组,以小组方式就座)的中心,成员之间互相监督遵守课堂纪律。

(二)强化情感教育,推动学生精神上的自律

课堂教学管理应关注“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教学者与教学的立场进行,而要从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入手,以促进大学生自律性的养成作为管理的目标。因此,大学生课堂管理应该包括三个部分:学习正确的行为规范、行为给大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带来的影响以及这种行为如何持续。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管理中应该注意:第一,让学生了解正确的行为规范是怎样的;第二,引导学生感悟行为规范背后的意义;第三,在学生认同这些行为的基础上,促使其内化成自身的习惯,让它成为学习的动力。

(三)贴近学生实际,创新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果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该选择合适的管理手段。除了过往传统的“强硬式”管理之外,教师也该适当选用“怀柔”策略。最主要的是,教师在实行课堂教学管理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内心感受,与学生形成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创新型的课堂教学管理手段应该促使师生双方达到一个“合悟”(即“一起领悟”) 的境界,在提高管理效果的同时,更推动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任文举,任浩.《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文献研究综述[J].现代企业教育,2012(11).

[2]陈冰冰,陈平.民办高校《管理学》课堂教学管理策略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4(4).

[3]李霞.民办高校课堂教学管理的思考[J].新西部(理论版),2014(10).

[4]芦慧.浅析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中教师的多重角色[J].中国电力教育,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