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课标德育要求范文

新课标德育要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课标德育要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课标德育要求

第1篇:新课标德育要求范文

一、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

新课标要求下,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是必然趋势。小学语文教学不能教学科研相分离,教师应该把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都纳入语文教学科研中来,通过语文教学的过程来不断地发现问题,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问题,在努力研究与实践过后通过教学过程不断地检验科研成果。新型教师必须提高对科研的重视,将教学过程作为科研课题的来源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过程当中,只有如此,才能够保证教师的教学过程得到不断完善,实现教师教学素质的提高。

二、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具有创造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能够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理解教材,同时教师要根据课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总结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有意识对其进行着重深化的讲解,以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作出深刻的理解。教师要把握住教学的目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问及的问题做出总结或者有针对性地提前设计课堂问题,以便引导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满足以上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要具有创造性,即在不偏离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教材做出延伸,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满足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同时也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能力

教师应该作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演”来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应当围绕教学目标来开展设计工作,同时要以了解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来保证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设计教学的步骤来确保课堂教学开展的流畅性。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总结重点和难点,并设计出合理的提问来引导学生,同时教师也可以尝试在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如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境来实现对学生情绪的感染,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能够调动学生的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重视教学语言的感染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掌握的一项基本功。教学语言是否具有感染力也直接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最终的教学效果具有很大的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教师要重视语言美。教师应当使用标准的普通话为学生做好榜样,在教师的语言表达中要让自己的语言具有感召力和感染力,让学生在教师的语言熏染中养成谈吐文明的习惯,并在教师语言的魅力下感悟课文中蕴含的感情与道理。同时教师应当重视自身口语的熏陶力,即在教学语言表达的口语方面要实现条理清晰,并且具有亲和力,使学生不仅能够在教师有序的口语表达中受到启发,同时能在具有亲和力的口语表达中建立与教师和谐的关系。其次,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演讲素质,即在语言表达合理的基础上善于利用自身渊博的知识,通过内容的扩展、表情的变化、抑扬顿挫的语调以及肢体语言来感染学生。

第2篇:新课标德育要求范文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就是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一个要点是面向全体,落实到人人;一个要点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

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其特点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一句话,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不懈追求。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在这方面,主要应体现在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加强实践性,遵循汉字、汉语自身规律上。

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既学语文,又学做人。还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常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的需要。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这种能力必须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培养。以往我们有一种失之偏颇的认识,认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要靠系统的讲授语文知识,要靠在严整体系指导下的一步一步的语文训练。我们忽略了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这一基本事实,忽略了母语教育的诸多特点。因此,学习母语应有别于学习外语,主要不是靠传授知识、揭示规律,而是靠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的机会;二要不断开发、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实践,在学语文、用语文中渐渐习得语文学习规律,不断提高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改变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

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

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习专题的提出,到学习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有更多实践的机会,有更大的创造空间。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使他们的主动精神和探究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语文综合学习,看重的主要不是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不是结果,而是学生学习、探究、实践的过程,是在一次次的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责任感、合作精神等等。这些既是十分重要的语文素养,又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第3篇:新课标德育要求范文

关键词:物理教学;能力培养;德育

【中图分类号】G633.7

一、总体要求

学生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心智力均在发展阶段,教学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还要渗透德育,使学生人格、素质得到培养和完善,引导学生身心智力健康发展。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要点,还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灌输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学生心理特点与学习态度

1、初中学生心理特点

初中学生生理心理都在发育阶段。抽象思维能力有一定的发展,但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化还未完成,处于发展阶段。八年级是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是思维发展的转折点,容易引起学生的成绩分化,影响学生道德思想的转变。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对学生素质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德育与教学的相互渗透、结合是必然的。

学生虽然有独立思考能力,但存在片面思维。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呈现出了批判性,经常会不满意师长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喜欢自己探究、摸索现象的规律,独立性和批判性明显呈现。学生喜欢和人争论,尽管存在盲目性,但这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好时期。

2、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学习态度的影响

身心的发展与成熟,对学习态度有很大转变,学生在这个阶段好奇心较强,对事物都有强烈的求知欲,这个时期的学生因为容易产生叛逆心理,也就容易有厌学情绪。由于心理的不成熟,对学习的兴趣难以持久稳定,会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喜爱科目,导致产生偏科现象。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习态度的关键,培养学习动机的重点。学习动机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

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兴趣、动机、态度的循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兴趣是教学取得成功与否的关键,学习兴趣决定着学生对课程掌握的能力,学习动机影响着教学的质量。

如何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一直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究的问题。学生刚刚接触物理,有新鲜感,有好奇心,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关键。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物理特有的实验,使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为以后的教学做好铺垫。

其次,利用物理知识解释一些奇异的现象,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很大的帮助。好奇心是内部动机的原型,由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再转化为自主的学习行为。要让学生认识到现有的知识、能力、思维与教学目标的差距,认识到解决差距的意义。学习动机的真正发展离不开过程的感受和成功的体验。

2、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学会提问是学会学习的重要方法,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学会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发现问题是求知的动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若能主动去发现问题,帮助他们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上取得一定的进步。首先,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其次,教师示范提问,教师的提问对学生的提问能力有直接的影响,如果教师善于提问,学生也会养成发现并提出问题的习惯。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问题无所谓对与错,重要的是学生能否表达其思路及看法,无论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实际意义,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引导解释,帮其建立信心和兴趣。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才的竞争,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被摆在了显眼而又重要的位置。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教学中必须适时的引导、启发。提问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好的提问技巧对学生的思维引导有着很强的作用,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兴趣。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要重视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学生充分掌握了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才能够自如的发挥。中学生好奇心强,好胜心也强,如此一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会很强烈,他们的发散思维会得到很好的训练。

四、德育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

1、发挥教师的模范作用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在个人修养,素质培养方面也是学生的榜样,教师认真、负责的个人形象和发挥出来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人格、世界观、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2、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教师应当能够深入分析钻研教材,挖掘其中的德育素材,培养学生的辩证思想,使其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学生在学习中领会和体验事物的相对和绝对、抽象和具体、表象和本质、对立和统一、特殊和一般的辩证关系。教会学生以辩证的观点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高学生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学习物理定律或物理概念时,应当有意识的将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坚定的科学信念渗透到教学当中,使学生认识到物理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它的建立并不是随随便便凭某些人的主观意念想出来的,而是经过一系列严谨的实验证实、推导而来的,物理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凝聚了多少前人的血汗和智慧。

在实验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要求学生认真的做实验,对实验结果决不能马虎对待,一定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真实的记录数据,并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不能为了实验结果而做实验。认识到实事求是的可贵与重要,通过介绍科学家追求真理的事迹,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第4篇:新课标德育要求范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交流与表达”强调了书面表达与口语表达并重的课程原则。“写作”与“口语交际”的内容,在提法和要求尚有一些更高的要求。

一、“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丰富生活经历和感情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这一条对应于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写作”的第二条和第三条,即“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所不同的是强调了理性“思考”的问题,这是有别于小学生与初中生的更高要求。如果说,感受是接触外界自然、社会、人生所得到的影响的话,它既是一种感觉印象,又包含着人的某种情感态度和体验。感受离不开人对感受对象的感觉和理解,而思考则是在感受的基础上的一种理性认识,它是一种更深刻地认识和判断。高中生的人生阅历和理性认识已经具备深入思考自然、社会、人生的条件,对他们的作文应该有更高的思想深度的要求,这符合高中生思维发展的实际情况。

二、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

在表达中明确责任意识,陈述自己的看法时考虑为自己的观点负责,对社会和他人负责,不信口开河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看法。这也是对高中生写作的一种更高的要求,即写作既要考虑目的要求,又要注意表达的妥帖和科学性。“培育科学理性精神”一句有些笼统和令人费解,不如说“培养科学理性的思辨意识”更具体。

三、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

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前一句分量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书面表达的内容要求,第二层意思是结构形式要求。这些要求严格说来没有什么新的创意,只是一些基本的原则性的要求。第二句指的是思维发展的要求,但在表述中存在令人费解和矛盾之处。要求中提出三种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前两个思维是按照思维形式划分的,而第三个是按照思维品质来衡量的,这样,三种思维放在一起就造成分类表述上的矛盾。有创意或创造性的思维一般被称为创造性思维,这种思维在编写者的意识中通常指逻辑思维中的思想创造,他引导人们注重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科学思维训练,以为通过这些训练就可以发展思维的创造性。其实,想象思维中独特的想像和虚构也同样是创造性思维,把想像和虚构排除在创造性思维之外,显然是认识上的局限和偏颇。所以,准确的表述应该是:“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创造性。

四、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

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这两句话比较有新意的是强调了写作中个性张扬的意识,主张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然而,在高考的指挥棒下,这只是一种不现实的理想,尽管难于在实践中得到落实,但这种想法很好,是一个在高考制度发生根本变化基础上方能实现的理想目标。自主写作意味着主动自由的写作,它与目前的被动应试写作存在着限制与反限制的距离。可以肯定的是,这种被动的应试作文压制和泯灭了学生的个人特长和兴趣。

五、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这两句话有两层意思:即要求能够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注意语言推敲,做到准确、鲜明、生动。表达的意思很明确,但没什么新颖独特之处。譬如: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这种一般性的要求过于笼统,不同文体实际上有不同的语言特点。议论文要求表达思想准确和语言鲜明,记叙文要求形象生动;议论文的语言是一种诉诸人的理性的逻辑话语,要求语言与表达的意思保持一致,而记叙文要通过记叙和描写人、事、景、物表达某种情感态度,它的语言有时要求委婉、含蓄、甚至模糊的表达。所以,作为写作的要求,应该根据不同文体提出符合文体特点的具体要求,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

六、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

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这段内容强调了写作中的独立修改和相互交流的教学理念,也提出了写作速度和数量要求。要做到这些,需要教师进行指导,譬如,如何修改自己的作文,怎样进行交流与评价,如果没有具体的指导,学生就会在具体操作中一筹莫展。

七、具体谈到口语交际与交流的要求及演讲的问题

口语的表达交流能力的培养当然是重要的,但是,任何一种形式的表达都是思维基础上的表达,作为思维的两种表达形式,写作是一种书面语言的表达,交际交流是通过口语的表达。书面语言的交流一般通过读者的阅读行为实现,作者与读者之间不是面对面的交流,而是通过文本媒介进行;口语交流是一种在一定交际场合和交流语境中的表达与对话,言说者与倾听着的角色是互换的,它是围绕话题和交际目的所进行的沟通交往。

在中学学习和生活环境中,口语交流除了能够锻炼学生敏锐的思维能力、口语表达得流畅清晰之外,还可以培养应变和应对能力。书面表达与口语表达是写与说的区别,写能培养完整严密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说能培养即兴表达和口语交际的能力,二者虽然同样重要,但写作能力的强弱也影响口语表达的效果,所以,写作应该是锻炼思维与表达能力的基础,特别是在研究性学习的交流中,“述”应该以“作”为前提和基础,要避免述而不作的倾向。

第5篇:新课标德育要求范文

[关键词]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新课程改革将课程目标定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这三个不同的维度是一个统一体,共同指向了促进生命和谐发展这一目的。

一、落实新课标,让教育为生命而存在

让教育与生命和谐发展,就是要让教育以生命发展为核心,创造生命成长的家园、乐园。受教育不是为了享受生命,追求生命质量的提高,而是为了“考试、分数、大学、工作”,这是现代教育的“异化”。回归教育的本真,把“生命”还给教育,使教育基于生命,生命融入教育,最终使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栖息地”。这才是新课标的目的所在。

新课标要求培育完整的生命。人的生命是完整的,不仅包括知识、技能、智慧等认知因素,而且包括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等情意因素。生命是肉体与精神、知情意的统一体。然而,现实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充其量是一种仅抓知识和技能的唯智教育,它把人的情感排除在外,导致了教育的畸形与扭曲。新课标要求做到“授受知识、启迪智慧、润泽心灵”的统一。在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必须使人的情感得以升华,心性得以陶冶,人格得以完善。这样,生命才会得到完整的发展。

新课标凸显生命的灵动。目前的学校教育强调的是统一和服从、规范和秩序,忽视了多样和创造、灵活和变化。学校教育在相当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多方面的生动活泼的发展。学生的头脑失去了自我思考的功能,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为此,新课标需要给学生“松绑”,“解放”学生,把自主、自由还给他们,使他们真正成为自己思维的主人、自己发展的主人、自己学习的主人、自己活动的主人、自己生活的主人,并让他们在自由、自主中享受到生命的快乐。

新课标张扬生命的个性。生命是独特的,是充满个性的。一个人的生命历程是黯然失色还是光彩夺目,关键在于其个性能否得到自由地张扬,自我能否得到充分地展示。新课标要求把人的个性还给教育,使教育为个体的生命而存在,成为个性化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长善救失”,真正使教育成为灿烂生命的舞台。

二、落实新课标,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客观知识论认为,知识是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具有客观性;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具有普遍性;它不受认识主体的经验、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具有价值中立性。

新课标对知识性质的认识已经发生了改变,而且是一个立足点的转变。知识不只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结果,而是一种需要主观参与的过程,不是客观存在于某个地方等待着我们去发现的东西,而是要在学习者的参与中才能生成的存在。知识本身是富有生命意味的,是生命对事物的一种理解、体验和意义的赋予,是基于客观性之上的主观构建,受个体经验、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具有主观性和不断生成性。所以,借助于知识而进行的教学过程,不是客观知识的简单传输,而是生命的主动建构和主体间情感、意义的交流。

知识的学习不是一个“占有和复制”的过程,而是一个“创造和生成”的过程;知识学习本身不是唯一的目的,而是促进生命完善与发展的手段。信息社会里,知识作为目的的价值在缩小,而更多的是作为手段来促进智慧的发展、人格的陶冶和心性的完善。所以,新课程改革将课程目标定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这三个不同的维度是一个统一体,共同指向了“促进生命和谐发展”这一目的。

新课标的课堂是创造的课堂、生成的课堂。因为知识具有主观性、生成性、开放性。课堂不再是以知识为中心、对知识的分解和按部就班的传授,而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探索、认识。在课堂中,教师要把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以自由探索的空间,给他们以自主生成的机会,真正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充满朝气的课堂,而不是死气沉沉的课堂,哪怕暂时有点“乱”,有点“无序”,都比循规蹈矩的“木头人”好得多。因为生命本身就充满差异和创造,作为差异生命体聚集地的课堂,适度的“乱”是正常的。课堂教学不排斥计划,但计划过于精细,教师过于恪守计划,就容易使课堂走向教师的控制,无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新课标的课堂高度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情绪、他们的思维火花和意见、探索的积极性、合作的能力等,这些都是下一步展开教学的资源和依据。在这个意义上,课堂是生成的。但生成不是放弃教师的引导,不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在这里,课堂教学是处理预设和生成的一种艺术。

三、落实新课标,让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

何谓道德?道德是社会领域中规范人的行为、判断行为善恶的标准,它通过社会舆论起约束作用。目的是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的稳定。道德就是人所选择的生活方式,生活是道德存在的基本形态。把道德理解为生活,使道德回归了生命,也澄明了道德的本质。

道德教育的目的不在于道德规范的记忆、道德知识的获得,而在于引导人们去选择和建构有道德、有意义的生活和生活方式。

新课标要求德育生活化,不是要学生被动地适应生活,而是要积极改造旧生活,建构新生活。这是一个劳作的过程,因此“过”是一个动态的经历、感悟和体验的过程,学生在真实可感的生活场景中去发现生活、感悟生活、体验生活的道德性,经历生活的道德要求和冲突,建构和生成生活主体的德行。生活不是单个人的,而是大家共同建构的,生活具有“共在性”。所以,过道德的生活,必须以相互间的理解、交往为基础。学生在交往中是与教师同在的、同等的生命主体,有表达自我的自由,有独立判断和选择的权利。由此,道德教育不再约束生命、限制生命,而回到生命并引领生命自由健康地成长。

新课标的德育教育在方法上强调“体验”。哲学家狄尔泰说,生活表达在体验中,人们生活在体验中,并通过体验而生活。所以,新课标必须注重道德体验以及由此引发的道德情感。体验使道德学习区别于知识学习。知识学习是人“脑”的;道德的学习是一种情感的学习,是人“心”的。道德的学习必须以体验为基础,体验是一种移情和理解,它使他人、他物融入我“心”,浸染生命,撼动心灵。体验不是凭空发生的,也不是在书本的学习和理性的推理中完成的,体验源于生活,生活越深刻。学生的个体体验经过教师的价值引导,就越容易引发道德情感,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使道德真正融入生命,成为生命的自觉。

第6篇:新课标德育要求范文

关键词: 德育教育 教材 故事感化 实践作业

2012年暑假期间,我参加了新课标远程研修,研修的主题是围绕思想品德新课标展开的,在新课标中诸多方面有了新的创新和突破,闪现出许多新亮点。通过上午视频的学习,聆听了专家的讲座,我更加明确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德育是学校的重要的长期的一项工作,力求使德育与思想品德课水融,让学生在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中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交往、学会做人。那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德育之花在回归生活这片沃土上精彩绽放呢?我在精心学习研修新课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执教的九年级《面对责任的选择》为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在教材沃土中茁壮成长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与人生观的主渠道。我们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在思品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如九年级主要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常识和基本国情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立志做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内容都是德育教育的最佳素材。《面对责任的选择》这一课时教学目标,主要是帮助学生认识承担责任的代价与意义,明确不承担责任要受到道德谴责甚至法律制裁,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学会自觉承担责任。在组织教学中努力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这符合新课标理念之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合格公民是课程的核心。

二、在故事感化中充实营养

“小故事,大道理”,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获得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动力,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学习《面对责任的选择》时,我搜集了荣获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的“最美女孩”孟佩杰十二年如一日精心照顾养母的故事和托举生命的“最美妈妈”吴菊萍的事例。在课堂上,师生合作讲述她们的故事,课件展示她们的形象……学生在听故事的时候特别认真。在回答“我们周围有没有类似的人物?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现在的责任是什么?”时表现特别积极。在这里,单纯的说教变成了生动鲜活的精彩故事,引发了学生的德育思考,师生互动让德育教育顺其自然地由学生自己从故事中感悟体会,学生更易接受而且铭记在心。

通过榜样引领,利用鲜活的情境内容,学生受到强烈的情感和责任感教育,从而意识到承担责任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但也有收获。积极承担责任是做人基本要求。同时,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思想、行为,很好地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

三、在实践作业中开花结果

第7篇:新课标德育要求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数学 教学改革 建议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1世纪初,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分析新课标下的《数学课程标准》,不难发现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更加注重学生们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学以致用,更加注重学生们的创新和实践能力。那么,教师平时的教学活动也应该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而有的放矢。怎样才能做到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的有的放矢呢?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紧跟时代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社会,互联网、多媒体、计算机、各类书籍等现代化设备能够大大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还可以加速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在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尽自己所能充分利用好多种媒介高效传播数学基础知识。

另一方面,现代数学科学发展也是日新月异,而初中数学教材的更新换代肯定会落后于数学学科的高速发展,这又要求教师们不仅仅局限于教材,还要利用多种途径,为学生带来多方面的先进的数学知识。比如制作幻灯片演示文稿、动画等形式将教学中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的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形象地展示出来;还可以利用网络等资源搜寻最新数学研究结果,作为平时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如此,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教材的理解。

二、注重实践

分析《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可以清楚地看出,在新课标要求下更加注重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与应用能力。这也要求教师们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生活中。数学教学为日常生活提供了理论基础,日常生活又为数学提供了一个演练平台。两者密不可分,而连接两者的重要纽带之一就是教师的引导。学生们思维不如老师缜密,同时缺乏深入思考,教师在这期间就要引导学生去思考生活与数学间的关系,将数学课堂上的理论运用于生活中,将生活中的难题还原成数学模型再来解答。

如在讲解初中相似三角形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家中装修需要切割三角板的实例,真正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关、数学是很有用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联想解题能力。

三、引导探究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课标下要求学生在数学上有所体验有所收获,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有深入的思考、是否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探究一个数学理论。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要求教师们不仅仅将数学的结论告知同学们,更重要的是将结论的思考过程传授给大家,引领学生勤于动脑、乐于思考,让学生具备初步的数学思维、掌握基本的数学研究方法,让其具备独立思考能力。比如说,教师在讲解勾股定理的时候,不应该仅仅把何为勾股定理讲给学生,更要将勾股定理的推导过程向学生简要介绍,帮助其掌握基本的数学思维方式。还可以号召学生组队参加诸如数学建模大赛之类的比赛,让学生在比赛过程中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

四、全面发展

这里所说的“全面发展”有两层意思,一是学生间的全面发展,二是学生本身的全面发展。学生们因为生活经历不一、家庭条件不一、思维方式不一、兴趣爱好不一等种种原因,导致对于初中数学的学习能力不一。新课标要求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从学生实际出发,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适当加深难度,鼓励其继续保持学习的积极性;而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则要重点引导,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找回对于学习的信心。

五、情感教育

分析新课标下的《数学课程标准》,不难发现,同以往的应试教育不同,情感教育被放到了至关重要的位置。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情感教育要求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情感修养,另一方面,教学中要不断注重激励学习法,不吝啬对于学生的表扬,时刻做好准备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增强学生们学习的信心,不断加深学生的德育教育。

总之,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同应试教育时期的数学教学有了很大不同,需要教师认真分析新课标的《数学课程标准》,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敢于突破传统教法,抓住学生心理,与时俱进,注重实践,不断创新,全面发展,投入情感,这样才能让数学教学事半功倍,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符合我国各项现代化事业的高素质学生!

参考文献

[1]普丽萍 数学教育如何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2]景具仓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师角色的转变[J].数学教学研究,2003年11期。

第8篇:新课标德育要求范文

【关键词】中职;政治教学;德育教学;新课标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学校对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不仅是教会学生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与生活。而政治教学中的德育教学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正确思想意识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中职学校中学生的底子比较薄弱、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给政治教学中德育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了平衡教育、进一步提高中职学校学生的整体思想素质, 中职学校应该与国家、 社会、家庭、学校联合起来进行政治教学中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社会主义培养出更多出色的接班人。

一、中职政治教学中德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中职学校的政治教学一般分为:《法律基础与道德修养》、《哲学基础》、《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和《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这些课程的学习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以及对自己以后的生活和工作都有不同的指引方向。而德育教学也是政治教学中的关键学科,对学生的职业道德、世界观、人生观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现在职中的德育教学仍存在着一些现实的问题。

(一)学生知识水平有限,思想觉悟不高

中职学校的学生文化课程度比较低,缺乏一定的知识,由于成绩不好没有考上自己理想的中学,但又想继续学习,就选择了中职学校。学生在对德育教学中的思想意识、价值观、人生观讲解的过程中,学生不能深刻理解其中的真谛,只是停留在表面知识的学习,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有限。

(二)德育教师队伍薄弱

中职学校教师待遇以及教学环境不如高校,因此不利于优秀教师的引入,这对学校政治教学中德育教学的顺利展开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再加上中职学校规模小,其专业的政治老师比较少,并且政治老师的学历不高,这也不利于德育教学的高质量完成。

很多中职学校认为学校的教育是为了学生考上大学,在教学中应该尽力弥补职高生文化知识方面的差距,而将德育的教学并没有纳入教学的重点中来。中职学校很少举行德育方面活动,对学生的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重视度不高,而是将成绩摆在第一位。学校对政治老师的德育教学没有针对性,对德育教学没有明确的目标,对学生的思想教学不够重视。

二、中职政治教学中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中职学校的政治教育应该紧随国家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国家的新课程理念,将学生的德育教学与我们的实际教学联系起来,为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一)新课程理念的落实

随着新一教育改革的进行,成绩不再是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才是教育的目标。德育教学则成为中职教育的重要课程,学校首先应该让老师和学生认识到德育教学的重要性,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其次,学校应该加强教师德育教学方面的培训,学到更多的实践经验运用到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学当中;最后,学校应该设立专门的德育教学机构以对德育教育进行必要的监督。

(二)学校资源的高效利用

为了顺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各大学校的多媒体资源都以到位,中职学校也具有完善的多媒体设施。在进行德育教学的时候,各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接触信息技术对教学的用处,另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以前教学的枯燥乏味的课堂气氛。

(三)多元化评价机制的运用

中职学校在进行德育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思想意识、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学习应该给予一定的评价,评价不仅要客观公证,并且应该追求方式的多样化,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德育学习的兴趣。首先,考试是最原始的学习检测方法,它可以客观评价出学生的学习结果,但又过于呆板,我们可以将卷面考试与平时课堂表现相结合;其次,进行当堂实际考察,通过切合我们实际生活的案例让学生自由发挥,这样可以考察出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对学生是一种实际的锻炼;再次,通过问卷调查来了解学生对德育课程的了解以及掌握情况,还可以了解到学生对德育教学的看法以及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

(四)教学力求切近生活

中职学校在进行德育教学时应该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例如在进行个人价值观教学的时候,应该让学生代表说出自己所要实现的个人价值观,其他同学在纸上写上自己的个人价值观;还可以通过视频教学来树立学生的个人价值观;再就是通过对革命纪念馆及先进人物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以更好树立中职学生的个人价值观。

总之,为了适应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中职政治教学中的德育教学应紧随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条件下,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德育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的道路上树立自己正确的个人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不断提高自己的个人思想意识,更好地适应社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韦美英.中职政治教学中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 才智,2016.13:141-142

[2]魏j.浅谈中职政治教学中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 科技展望,2016.27:193

第9篇:新课标德育要求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理念;高中语文教学;自主探究;社会实践;德育教育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我国的语文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标准:既要教授给学生基础的语文学科知识,又要着重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与实践运用能力,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教育功能,促使学生个人修养及行为道德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完善。通过对新课标先进理念的认真学习与仔细研读,我认为其带给高中语文教学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

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深刻影响及束缚,高中语文教师多倾向于“满堂灌”“一言堂”的落后教学模式,即把学生单纯视作储存知识的容器,然后将教辅资料上罗列好的知识点直接生硬而古板地灌输给学生。此种教育模式一来未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严重限制了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迸发与发展;二来更是致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了较强的依赖心理,自主学习能力遭受到极大打击与限制。总之,弊端重重。

新一轮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普及,对这一传统而落后的教学模式发起了较强的冲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其基本教学理念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活动中的真正主体,教师则是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与指导者。教师应当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在树立学生主体意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同时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为终身学习和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学习了新课标的这一精神之后,我将其灵活运用到自身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例如,在教学《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时,我向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采莲赋》不管是对采莲人的描写还是对采莲生活的描写都是自由快乐的,而整篇文章的基调却是‘不宁静’‘淡淡的哀愁’,如此一来两者就产生了强烈的矛盾与冲突,所以是否可以理解为可以将文章中关于《采莲赋》的内容全部删掉呢?”之后便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同小组内的其他成员一起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与讨论,并充分发表自己的认识与看法。有的小组赞同我的观点,更多的学生却不赞同。有的小组说:“作者对‘荷塘’‘月色’等景物的描述中都充分体现了他的一种祥和与喜悦之情,而《采莲赋》的主基调也是自由而欢乐的,因此两者是相互吻合的,不应该删去;”有的小组则从另外一个角度反驳我的观点:“作者在整篇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是有变化的,刚开始他‘心里颇不宁静’,为了寻找宁静才来到了荷塘,也正因为来到了荷塘,欣赏到了美妙的景致,心里才暂时获得了一种愉悦之感;而《采莲赋》也是作者获得短暂心理愉悦之后才联想到的,与作者当时的思想情感交相辉映,因此不应该删去。”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着思想与观点上的激烈交锋。如此一来,不但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到了学生手中,极大地尊重了他们语文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而且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又促使他们真正深入到文章之中去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文章内涵,在发展其团队合作意识、科学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同时,帮助他们实现了对《荷塘月色》这篇文章主旨的深刻认识与更好理解,真正收获了一举多得的良好教学效果。

二、顺应语文实践性较强的特点,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以往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多将语文课程单纯视作一门独立的学习科目,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同学生社会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其教学实施建议中指出:“语文是一门以汉语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而汉语又是我们的母语,这就决定了语文课程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的广泛性与普及性。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应当充分顺应语文实践性较强的这一特点,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以此为契机,着重发展自身的语文运用水平及实践应用能力。”

新课标的这一指示给我的日常教学带来了较大的转变,促使我摒弃以往孤立语文学科、死板教授知识点的做法,改为多渠道、多策略的为学生创设语文实践活动的机遇与可能,力求使学生在多姿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更好地把握语文学习规律、实现对于所学语文知识点的更好吸收与掌握。如:在课堂“修辞格的综合运用”的学习活动中,我向学生讲解了语文主要修辞(如:拟人、对偶、夸张、顶真等)的用法,并鼓励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对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修辞现象进行认真的调查与研究,并以实例的形式列举语文修辞手法在日常社会、学习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下即为部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调查结果:

顶真:

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云转,云不转风转,风不转心转;(歌词)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辞》

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辞》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辞》

拟人:

熄灯一小时,让地球好好睡个觉;(公益广告)

小草在成长,请勿打扰;(公益广告)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的是今晚的康桥;《再别康桥》

对偶: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七律・》

城乡熄灭一盏盏耗能的明灯,地球点亮一点点环保的希望;(公益广告)

……

通过这一社会实践活动就将语文知识同学生的日常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一来促使学生感悟到了语文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在感悟语文学科独特魅力的同时积极端正自身的语文学习态度及观念;二来通过自身的亲身参与及体验,又切实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复习与巩固了之前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有利于当节知识点教学效率及质量的提高与完善;三来更是借助社会实践活动这一契机,着重对学生的语文应用意识及水平进行培养与发展,有利于学生所学知识实践运用能力的提高与完善。同时收获了一举三得的良好教学效果,影响意义不可谓不深远。

三、发挥语文学科人文性教育的功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

现代素质教育理念要求教师不能仅仅传授给学生基础的学科基础知识,更应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渗透及教育,以此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学生德育与智育的平衡、协调发展。

与此相适应,《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其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了相同的教育观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最基本的特点。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发挥高中语文课程人文性教育的优势,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以此作为突破口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从而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实现自身均衡而富有个性地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向学生传授基础、必备的语文学科知识之外,更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优秀文化、中华文明、高尚精神品格等细节的德育教育,以此实现语文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最高价值追求。

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就把德育工作摆在了语文教育的突出位置。例如,在教学《华罗庚》这篇文章时,很多老师都是将生字词、修辞手法、写作特色、传记文体特点等梳理完之后就草草了事;与此相反,除了这些基础的知识点之外,我更侧重于引导学生透过华罗庚的生平简历体会与感悟其行为举止背后蕴含的精神与高尚道德品质。而这无疑将新课标所提倡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理论真正落实到了实处,有利于促使学生在受到优秀文化熏陶的同时,形成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文明、勇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伟大精神与高尚品格。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教育工作者无论是教育理念、教学方式还是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等都要进行一个彻底且积极的改革与转变。如此方能在推动高中语文教学量的突破和质的飞跃的同时,切实促使高中阶段学生语文修养及综合素质的显著提升与进步。

参考文献:

[1]钱华.新课标新理念新教学:谈高中语文新课程给课堂教学带来的改变.中学语文,20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