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德育的必要性范文

德育的必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德育的必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德育的必要性

第1篇:德育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德育;现状;创新;多样化

1 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现状分析

近年来,从职业学校录取的学生总体情况,并结合学生进校后的实际考察情况,可以发现,职业学校学生最大的特点是整体素质不高,尤其德育素质。并且,多数学生的心理,是把德育课当成副科课程,不愿意学习,或者觉得学习德育课毫无用处。不仅学生如此,职业学校,由于其历史原因的影响,比较偏重专业课程学习,而把德育课程作为选修课程,即便有些学校偏重了德育课教学,也只是单纯理论教学,缺乏德育技能的补偿,和德育的实用性教学。不仅如此,部分教育者的教育观念上存有偏差,只注重对学生职业技术知识的培养,忽视了学生职业品质的培养;只认识到职业教育与其它教育的共同之处,把德育教育等同于思想教育,忽视了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认识,忽视了学生道德行为方面和个性心理素质及能力方面的养成,使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劳动观念,甚至是综合德育素质欠缺。最终结果,学生在生活中没有道德约束,做出很多违背社会公德的事情,走入社会进入工作岗位,没有职业素养等现象频有发生。基于这种社会普遍现象,加强中职学校学生德育教育尤为重要。我们在埋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学校的一个重要职责――教育学生如何“做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书育人,这里的“育人”,就是我们要探讨的德育教育的重大意义。[1]

2 加强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要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教育目标,积极创新德育工作的方法,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宽基础,高技能,复合型,高素质”的新型技能人才。

2.1 德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中职学校的学生多数来源几乎都是初中阶段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并且这些学生在应试教育和老师的长期批评教育下,已经丧失了自尊心和自信心,深究这些学生背后的原因,很多是因为没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造成的。因此面对这样的群体,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课,首要面临的工作就是树立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完成树人的工作,为学生其它专业的学习,为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提供了充分的心理保障。

2.2 德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当今社会的发展,各种思潮冲击着学生脆弱的心灵,衍生出很多不良思想,对学校德育工作产生了巨大冲击。不仅如此,网络的发达和信息的快速传递,使得西方资本主义多元的生活观,像洪水猛兽般腐蚀着青少年的思想,进而,学生的价值观也逐渐显现出多元化的倾向,拜金主义、个人享乐主义等消极情绪偶有存在。加上中职学生的特殊特征,这些多元化的价值观增加了学生的认识偏差,“职高无用”论使他们厌学情绪普遍高涨。因此,如何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何使勤学、好学,如何在人生岔路上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今成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大课题。因此中职学校德育教育迫在眉睫。

2.3 德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德育教育作为所有教育的基础教育,必须要能迎接时代更替的挑战,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把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来抓,才能保证中职学生出入社会后,能更好的适应社会。有了正确的竞争意识,建立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处理好个人、集体和国家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学生即可在未来的职业劳动中遵守职业道德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完成国家和人民所赋予的使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给中职生带来了更广阔的就业前景和更多元的就业机会,各种专业型人才需求日益增加,这为获得职业教育的学生带来了就业希望。然而当今的形式,也加大了就业的竞争性和淘汰率,这瞬息万变的变化,就需要中职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去面对一切变化。俗话说,“纲举目张”,只有抓住德育这一环,即健康的心理,才能在较复杂的竞争的社会中承受压力和挫折,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

3 加强德育教育方法创新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课,只有和他们的生活联系起来,采用课件、板报、宣传片等诸多手段教学,创新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走入实践,深入生活,才能实现德育教育的真正意义,达到德育教育的效果。

德育方法的多样化,可以温暖课堂,活跃课堂,调动起学生学习德育课的积极性,更好的推荐德育课在学生中顺利开展。首先,职业教育可以与专业教育对接。在所有专业课程中,都可以穿插德育教育,德育教育不是课堂中的理论,而是生活中的理论。比如在每节课上课前的5分钟时间进行德育教育,形式不限。例如:由学生提前准备好德育小故事,上课时与大家分享德育感悟;或是由老师讲解德育真实案例,由学生自行思考,讨论。当学生有判断是非的能力,那么他们的德育理念和能力就逐步培养起来。其次,职业教育可以和生活对接。德育教师应该运用各种方式向广大学生宣传介绍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道德楷模和先进典型,激励他们崇尚先进、学习先进,激励学生更好的开发自己的潜力。或者可以在班级推选一个生活或者学习上的模范,具有激励学生的作用。最后,有条件的中职学校,还可以针对学生心理成长的需要,实施“校园德育教育工程”,创建德育教育工作室,定期开放,为学生在个性品质发展、综合素质提高、情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惑提供专业解答和有力支持。这些德育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德育情感,培养广大学生尊重人、关心人、宽容人的态度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广大学生养成高尚的品格和健康的人格。

综上所述,在我国现有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中职学校应该把德育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的任务来抓;中职教师必须明确职业德育的特点,才能实现职业德育教育的预期结果;中职学生也应该在德育的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只有三方结合,深刻认识到德育教育的必要性和长足发展的意义,搞好中职学校学生德育工作,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跨世纪人才,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培养新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第2篇:德育的必要性范文

有人认为,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及数量间的关系,它很抽象枯燥,不像文科知识活泼、生动而富有情趣,可实际上数学同其他学科一样,也有一个运动、发展、变化的。数学科学的各种概念、定理间的联系、发展变化也是无穷的,学生要弄清弄懂各种概念及定理的关系,要有一定辩证思想方法和辩证思维能力作基础。在教学中根据这些特点,教师可以利用中学生可塑性强、思维活跃的发展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同时,将德育本身的因素与数学学科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做法。

一、教师要从人格素质进行学科渗透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人格品行一直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因素,在教育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发生着作用。“学为人师,行为规范。”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教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利用数学史渗透对学生的爱国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在现行初中数学教材中,有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如讲解正负数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们讲讲我国著名的数学典籍《九章算术》中,首次提出了正负数的概念及运算法则,使得代数学早于西方于公元前2000年就已经产生了;如讲解勾股定理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们讲讲著名的勾股定理是西周数学家商高最早提出来的,称商高定理;刘徽首创“割圆术”,科学地得出徽率(圆周率)3.14;祖冲之对圆周率进行运算得出杰出成果3.1415926

三、利用数学应用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加强数学与实际的应用联系,强化应用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教师可以利用应用数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例如,教学初三几何《解直角三角形应用举例》引言课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不重视这类问题的通病,向学生讲述这样的事实:早在公元前两千年,我国的治水英雄大禹为了解决在治水中的地势测量问题,巧妙地利用了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依据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决了不少治水工程的难题,这种方法比西方三角术的研究早两千多年。此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实践型作业,如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到工厂参观学习,了解数学知识在工厂的应用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利用数学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别林斯基说:“美育和德育是密切联系着的,它能陶冶健康的情感,培养崇高的情操,鼓舞人们为建设美好的未来去战斗。”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数学本身也有无穷的美妙。”可以说,数学是万花筒,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在数学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数学美的特征表现在和谐、对称、秩序、统一等方面。比如圆是平面图形中最完美的图形,它的完美不仅在于它的完全对称性,而且在于它体现着一种伟大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这是因为圆本身就是把无数零散的点,有秩序地、对称地、和谐地、按统一的规律排列而成的封闭图形,就像一个和美的大家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同时也遵循着集体的纪律。根据圆的特性,教师可以这样启发学生:每个同学就像圆上一个个孤立的点,咱们的班集体就好比一个圆,集体的形象与荣誉与大家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这样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集体主义教育自然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田。

五、利用课外数学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而应该与课外学习进行有机的结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一些数学主题活动。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调查一只花炮燃放后对空气的污染数据,并计算每人在春节放十只花炮对空气的污染数据。通过这样的调查活动,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接受了环保教育。

第3篇:德育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堂 生活元素 必要性 措施

融入生活元素,将教学生活化是指把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将生活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一、德育课堂融入生活元素的必要性

由于中职学校学生的基础差,对理论知识的接受、理解能力也较差,如果教学内容枯燥、形式僵化、脱离现实,只是片面地进行道德观念的灌输,对学生就业又没有帮助,将难以收到德育功能和教学实效。《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德育课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的原则。生活是教学的源泉。教学只有满足生活的需要,才有意义。

“适应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通过职业学习,主动适应市场需要,向职业生涯发展,促进其就业成才。中职德育课的目标就是通过教学,促使中职生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培养健全的人格。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学校的最大浪费就是学生在学校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这种脱离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时就缺乏兴趣和快乐,并使学生在步入社会后发现他所学到的东西与生活是脱节的,不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信息,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真正被理解和接受,也只有和生活结合、用于指导生活,才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二、德育课堂融入生活元素的措施

1.课前准备生活化

(1)了解学情,优化设计。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前提是创设生活化的学习内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理解书本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已知与未知,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设计时要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寻找与课本知识有联系的、学生熟悉的场景、事例,从而加强已有生活经验与学科知识的联系,找到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例如,在进行认真参与民主管理的教学设计时,笔者就考虑到所授班级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学生对村民自治比较熟悉,对基层民主管理方式也有一定的了解,又恰逢村委会选举,因此,设计学生先观看一段村民委员会选举的视频,然后让同学们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最后教师进行归纳。由于针对性强,课堂效果

很好。

(2)关注身边,体验生活。学生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资源,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其学习的出发点。学生在教学中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就无法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学生应该在课前有目的地收集相关资料,尤其要特别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例如在讲授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前几天,笔者就给学生布置任务:收集越剧、社戏、书法、绍兴师爷、乌篷船等有关绍兴传统文化资料,并鼓励学生参与“跟着课本游绍兴”活动,学生通过观察与采访,从印象绍兴到感受绍兴再到留恋绍兴,体会到一方水土养一方文化。由于学生带着课前收集的资料,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参与课堂活动,使得课堂教学生活味浓、趣味性强。

2.课堂教学生活化

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是教学生活化的关键。为使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真正实现生活化,应特别重视以下几点:

(1)课题导入“生活化”。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可以消除学生课前紧张、恐惧的心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愉快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打通课堂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界限,把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例如,在讲商品价格的奥妙时,笔者先用PPT展示近期超市、菜市场中鸡蛋价格变化曲线图:今年7月份开始鸡蛋价格出现上涨行情,特别是进入9月份后,月初超市促销价4.9元/斤,中秋节前几天涨到了5.8元/斤,最高到达6元/斤。教师引入:鸡蛋为何会变成“火箭蛋”?同学们众说纷纭,有的说消费多了,有的说鸡蛋少了。老师再要求同学分析为什么会产生一多一少的情况:消费多,一是中秋来临月饼生产需要大量的鸡蛋;二是学校开学,食堂的采购量大增。而供应少,则主要是因为上半年爆发的禽流感疫情使养殖量减少,加上今夏的极高气温导致产蛋量的下降。正是由于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不平衡引起价格的波动,由此让学生从生活中走进课堂教学。

(2)教学内容“生活化”。德育的本质是实践。德育理论只有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转化为学生良好的行为与习惯。中职学生的特点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资源,融入更多的生活化素材,使教学内容接近学生,接近现实生活。例如,在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的教学时,可引入学生熟悉的在现实学习生活中经常遇见的现象:老师三令五申在考试时不允许作弊,但我最好的同学却要我在考试时给他传答案,我该怎么办?在公交车上别人都没有让座,我要不要让座?买东西时别人多找了零钱,要不要退?让学生直面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探讨解决道德冲突的重要途径。

(3)教学形式“生活化”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容易被激发,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大胆地进行探索。因此,教师要改变机械地单向灌输书本知识的课堂教学方式,用生活化的教学形式丰富课堂教学,使学生凭借生活经验能够感知并有效参与。如在讲授创业是就业的重要形式时,笔者借鉴全球模拟公司联合体创业实训中的做法,将学生分成几个组,把课桌拼在一起办公,由学生自己组建团队与架构公司,开展竞聘总经理、组建团队、初定项目、导入创业计划书等活动。由于是实岗演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意识,很受学生们的欢迎。

3.课后延伸生活化

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生活,享用生活。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后收集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运用所学知识验证课堂设想,反思课堂体验,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如讲授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搜集自己所在地区危害环境的事例,分析环境污染给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危害,积极投身建设绿色社区等环保实践活动,从小事做起,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选择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和绿色的生活方式。

第4篇:德育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有机结合;必要性;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2-0350-287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层次、高技能、高素质的操作型和应用型人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学生的德育教育是中职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把德育和心理健康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二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贯穿到学校教育当中,发挥最大效用,实现共同育人的目标。

一、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二者关系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二者皆为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从素质教育的层面来看,它们二者是并列关系,不是隶属关系,而是一种“交集”的关系。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也应该是双向互动的结合,双向互动结合才是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最终的“归宿”。

二、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结合的必要性

(一)二者有机结合有利于德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学校德育教育的目标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重点是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着力于提高学生的品德素质。德育内容偏重于认识社会、学习社会规则,只注意满足社会需要,而忽视受教育者的个体心理需求。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和自我意识的增强,逐渐对传统道德教育产生厌倦甚至是难以接受。

心理健康教育符合中职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关注个人心理平衡,而且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不断增强他们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社会生活环境,提升个人的价值感和成就感。因此,学校可以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再结合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道德规范教育约束学生行为,这样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二者有机结合有利于转变师生的观念认识

德育工作者应该更新教育观念,不要再局限于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在品德形成中的主体地位,少点说教和灌输,多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为有效实施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背景.可以从心理健康教育中移植一些方法到德育工作中去,用以提高德育工作的成效。比如,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作用,为学生创建心理健康档案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德育教师要适时地进行“一对一”地沟通交流。

(三)二者结合有利于改进传统的德育教学方法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生接触到有关心理的知识,会感到新鲜有趣,特别是通过师生或学生之间的谈心,心理咨询与心理反馈等活动,贴近学生心灵。教师与学生多进行适时的思想沟通,有助于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也可让学生在课外活动时间学做心理健康操,多举行一些分角色的模拟活动,适当地让学生进行心理宣泄。这样有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可从多方面弥补德育工作中的不足和弊端,提高德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三、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有效途径

学校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场所,要促进学生成才,首要的因素就是要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学校教育除了发挥主导作用之外,还要密切与家庭联系、社会配合,形成一股合力,共同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型人才。

(一)学校环境

1.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在中职学校中不只存在于学习中,还包含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因而教师就成为中职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最好的载体,这就需要教师自身具备良好心理素质和品德修养。因此,学校就要对教师进行必要的专业培训,深化二者的理论知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正确识别学生情绪情感上的变化、对学生及时开展心理咨询和有效的心理辅导等。

2.创设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是对学校的主体文化进行的反应,学校的教育氛围离不开校园文化。这就要求学校根据自身的教育资源来营造校园文化,例如,设立学校心理咨询室、图书室以及报刊专栏,发挥学生会、班级团干部优势开展活动等,通过社团、广播、讲座、阅读、图片展览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生,帮助学生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家庭教育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元,也是每个人的第一所学校,对人一生的成长有很重要的作用。将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融合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通过电话互访、家访、家长座谈会、成立家长委员会等多种形式,在学校和家庭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创造了和谐的施教氛围,加强师生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掌握学生校内外的表现和思想动态,以此做到双向沟通与配合,及时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工作,为他们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三)社会资源

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更应该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条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逐步提高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社会本身就是一部的“活”教材,无时不刻地起着教育的作用,周围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以及各种社会机构都是对学生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比如环境保护、希望工程、抗震救灾、杜绝、同违法犯罪做斗争等活动都可作为学生的教育内容,使社会环境成为教育的课堂。作为德育教育工作者,教师不仅要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多种有益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情感,同时也能为德育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

中职学校把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但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且还实现了共同“育人”的目标,为世纪所需人才奠定了生存适应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位俊芹.在政治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N].中国教师报,2005.

第5篇:德育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 音乐教育;医学人文素质;智育功能;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C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316-(2014)02-

医药院校的职能为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推动和促进医学的进步与发展。现代医疗卫生理念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观念转为人文与医学并重的观念,并逐渐开始注重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发展,最突出的表现之一就是许多医药院校目前都已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音乐选修课,有些院校已经开始开设音乐治疗专业[1]。音乐与医学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有着密切的联系,医药院校课程繁多,充分认识医药院校开展音乐教育的必要性至关重要。

音乐在医药高等院校教育中的作用及意义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 音乐教育具有德育功能,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苟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音乐艺术具有思想功能,思想内容健康向上的音乐对大众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对大学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而且能够成为激发爱国主义的巨大动力,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发挥着无与伦比的作用[2]。如南宋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表现了令人震撼的爱国主义情怀,至今仍被广泛传唱;时期爱国音乐家冼星海创造的《黄河大合唱》,曾掀起无数先烈的抗日救国热情。

美妙的音乐还可以对人们在心灵上引起共鸣,充满对人生的希望和追求,与音乐同欢乐,共悲伤。如贝多芬的《命运》曾使多少人在消沉中崛起,在迷惘中看到光明;听毕民间盲艺人阿炳的《二泉映月》,不仅将人引入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之中,还令人感受到其一生的坎坷历程,感叹人世沧桑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音乐培养医学生顽强的个性,增强其奋斗的自信和力量。促使他们关切病人的命运、尊严和价值,勇攀医学之高峰,为祖国医学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在医药高专院校是非常具有特色和积极有效的。

二、音乐教育具有美育功能,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美学素质

美学素质是人格健全的重要方面[3]。音乐作为美学的一种,具有美育功能。首先,音乐可以培养感受音乐美的耳朵,提高审美感受力、想象力、判断力、理解力等。其次,音乐还可以充当感性与理性的桥梁,促进感性和理性协调发展。美不仅存在于生活之中,同样存在于看似枯燥乏味的医学理论之中。

医学生的审美需要就是在医学理论学习、医学实验和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维护健康,提高患者生命质量为其审美最高需求[4]。此外,医学自身的发展也需要审美。医学生要想胜任未来的医疗工作,不仅要精通医学专业知识,更要掌握人文社科知识,重视美学修养与职业道德,才能更好地把医学审美同医疗实践结合起来,为维护人类健康作出贡献。

三、音乐具有智育功能,有助于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

音乐教育能促进智育的发展,促进思维、强化记忆,有助于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没有一个忽视音乐教育的国家会具备高于世界各国的优秀国民素质”[5]。现有科学已经证实,人脑左半球主要负责抽象思维,为“数字脑”;而右半球主要负责形象思维,为“艺术脑。”据资料证明,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大多是右脑发达型,而音乐主要作用于大脑右半球,对幻想、灵感和联想的形成起直接作用,可使大脑得到全面的发展。美国白宫的一份报告中称:“杰出的科学家不是局限在个人专业领域内,通晓和熟悉人文与艺术学科,能促使优秀科学家变得更加敏锐,视野也更加开阔。”音乐通过视、唱、练、耳,各个器官的协同作用,可调节思维方式,有效地提高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增加创造性。对医学生而言,可以激发其对医学科学的研究兴趣,不断探索、开拓新领域,推动医学的发展进步。

四、音乐具有促进健康、治疗疾病的作用

科学实践证明,音乐能增进健康,医治疾病。现代音乐治疗源于美国,音乐治疗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演奏、即兴演奏、歌唱、聆听、音乐和歌词创作等。许多医药院校已开设音乐治疗专业。音乐治疗已广泛地应用在医院、学校、诊所、社区、老人院、托儿所、监狱等,也可以应用于健康人群的精神减压、产妇分娩以及自我成长。音乐治疗师职业有着良好的就业前景,如儿童医院、老年病院、儿童孤独症康复中心;用于妇产分娩、肿瘤科、临终关怀;戒毒所、监狱、少管所等心理治疗室;此外,还可以开设个人心理诊所等。

五、音乐丰富医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直接影响到学生在道德观念、心理素质、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健康成长。医学生课程门类多、课业压力大,课余文化生活较其他专业学生单调枯燥,接受健康、积极的音乐文化教育、参加艺术社团和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既是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的需要,又可有效抵制不良习惯和不健康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生活中天天都离不开音乐,任何人对音乐都有所感受、有所感染。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并在潜意识中培植尊重、关心、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促进个性的完善与身心和谐发展。

六、结束语

随着医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对医学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医学院校必须关注音乐艺术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艺术欣赏活动,如通过欣赏著名音乐舞蹈、影视音乐、中外音乐名著等,培养医学生的美学素质,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美育、智育功能,提高医学人才素质。

参考文献

[1] 李慧.医学院校开设音乐治疗专业之思考[J].山西医药杂志.2012(9)

[2] 白海燕.音乐教学与素质教育[J].小作家选刊.2012(8):16

第6篇:德育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实践活动;必要性;意义

笔者曾多次依据我市课程的开设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状态,结合近年来的高考试题和高考现状,分析了基础教育的现状,认为实施这门课程既重要也很有必要。

一、关注生活,吻合现代教育理念

早在几十年之前,教育家陶行知就提出要使学生得到“六大解放”,即解放孩子的头脑、眼睛、双手、嘴、空间、时间。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科目互相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实际生活。”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点就是打破各门课程的分割,加强课程与学生经验的联系,使课程回归学生的生活。综合实践活动正是在这种理念下诞生的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课程,它顺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整体走势,体现了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

多次调研证明,这门课程很受学生欢迎,可以说成是将“知识的传授”变为“给学生赠送礼物”的课程。我曾对我市某校高一年级作了“研究性学习的参与热情”的调查统计,85%的人开始“很有兴趣”,一学期后下降到35%;10%的人开始“一般”,一学期后上升到40%;5%的人开始“不感兴趣”,一学期后上升到25%。从数据可知,刚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感兴趣的人很多,参与热情颇高。

二、重视实践,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一文中谈到:“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恶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美国的巴伯(M.Barber)在2009年提出了良好的教育模式,即WE=E(K+T+L)。字母K代表“知识”,T代表“思维”,L代表“领导才能”(领导自己和他人),E代表“道德品质”。这个良好的教育模式的意思是把道德品质放在首位,注重知识、思维、领导才能的培养。彰显新课程亮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人的全面发展着眼,通过活动,使学生在情感、能力和认识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1.易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

2009年教师节,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同志看望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时,任先生谈到中国教育的三缺少,“缺少做人

的教育、缺少历史传统教育、缺少创新教育”。在物欲膨胀的当下,我们的道路越来越宽,车辆越来越多,但是我们曾经拥有的很多美德在流逝……对道德的关注是近年来各科高考试题的命题思想。例如,2012年各省市的高考作文试题的主题基本是道德教化,如“梯子不用时请横着放”“拥有什么、没有什么”“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心灵闪过的微光”“油漆工顺手补漏洞的材料分析”“火车巡逻员老计的故事”等。人性、道德性是综合实践活动非指定领域的核心目标。在集体活动中,能够逐步培养学生相互尊重、相互体谅的人格,形成集体的规范意识和道德意识。

2.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这是一个独生子女的时代,他们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从小缺乏团队精神的培养,每天两点一线的学习和生活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实践活动课为他们创造了主动投入、亲身经历、亲身体验、亲身感悟、亲身实践、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易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归属感,培养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和自豪感,培养团队意识。

3.易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对终极知识的追求兴趣及随之而来的怀疑能力,是一种对社会、对人生、对人类的思考,是一种理性的追问。原教育部师范司副司长、现社会科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司副司长袁振国教授在其《反思科学教育》一文中,有一段论述:“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有问题,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更多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当前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现在大力倡导的研究性学习正是让学生在专题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设计方案、调查探究、解决问题、撰写研究报告、以适当方式展示研究结果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顺应高层级能力考核

当前,以高考来论定教育质量的思想仍在学校、家庭、家长根深蒂固。其实,我们的高考试题已经发生了重能力、重思维过程、重应用的改变。2013年湖北高考出现“考完语文学生考懵了,考完数学哭了,考完理综感觉哭早了”的报道,很多一线教师纷纷发帖埋怨题目出得太偏太难。是否真的是考题的问题?三年备考的固定模式“砥砺”出来的学生能力如何?2013年语文湖北卷第22小题根据丰子恺的《巷口》,围绕“盼”描写一个场景,要求想象合理并使用两种修辞手法。场景描写是湖北高考试题常态性考点。以前的考题有语句、诗文提供了一些意象或有景物烘托了意境,今年的考题是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描写抽象情感领域的“盼”,没有语句、诗文、景物烘托,从考生的考卷实情来看,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正确运用修辞的能力还很欠缺。

不仅仅是考题的能力的提升,我们各学科的高考试题已经相应的与综合实践活动接轨了,尤其是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方法在考题中直接考查。研究性学习开展得好,学生能顺应高考高层级能力考核。这里简单陈述一道文综卷试题(2012年高考福建地理试题)。该题以“立竿测影”的形式考查利用地理观测的方法来解决地理问题的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注重在实践活动中探究地理问题。开展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观测,如气候现象、物候现象的观察,到野外进行地质地貌观察,收集天气谚语,测定锋面过境气温、气压的变化,记录天气变化的过程等;以及开展天文现象的观察,如月相变化、寻找北极星及四季星座、行星的观察、日食和月食的观察,天文时事现象的观察等,有利于作答这类题目。

我们近两年的自主招生试题已明确向综合实践活动倾斜。《关于进一步深化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2013年4月1日,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对自主选拔录取的定位予以明确:自主选拔就是要着力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仅仅学业突出的学生”不再是自主选拔录取的生源主体。这份《指导意见》是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十年探索的总结和提升,也将是未来自主招生考试变化的风向标。

三、关注能力,符合学生学习认知规律

英国基础教育改革1988年就注重培养学生十大基础能力,1999年,强调培养学生的六大核心能力:交往、数的处理、信息技术、共同操作、自主改进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海峡两岸能力生根计划”关注的能力结构为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学科能力、综合能力。综合实践活动除了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基础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总结能力、反思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当前,虽然坚持走了十年的素质教育之路,我们课堂教学方式也在不断改革,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冲击并不大。在“构建高效课堂”理念下被推崇的“精讲精练”“阅读品味”等方式,其实在学生的学习中并不是最佳的方式。美国国家培训实验室关于“平均保留记忆率”的实践调查表明:讲授占5%,阅读占10%,视频占20%,演示占30%,分组讨论占50%,实践占75%,相互教,并快速使用占90%。用何种方式来让学生既学会知识、掌握技巧,又提升能力,现在看来我们不应只是知晓其中的道理,更重要的是带头真正运用。

全球的教育(教学)质量评判标准发生了新的改变,可是我们的基础教育却还是把上大学当做唯一目标。胡新懿教授说:“现在的中国上大学是每位青年要做的一件事,更多反映人的文化水平的提高,不能赋予太多的内容。”《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对未来10年我国教育改革的战略重点提出三个“坚持”: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国家教育部的课程规划带着美好的愿景,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肩负培养品德、提升能力、终身学习的责任。只是品德的养成、能力的提升、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等有些时候是作为口号挂在嘴边,有些时候是有所行动但是缺少创新的举措以及坚守的阵地。

第7篇:德育的必要性范文

迄今为止,《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简称《课程标准》)、《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简称《基本要求》)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简称《教学要求》),都没有将英语语文的教育功能作为一个明确的命题,这就使得以普及教育为目标的基础教育和以专业教育为目标的高等教育在教育方向、人才培养目标上缺少衔接,出现错位,也使得英语课程的教育功能难以得到进一步发挥。因此,本文试对建设大学英语语文学科的必要性进行探讨。

一、语文概念及其教育功能

我国各种典籍对“语”、“言”、“文”等语词皆有释义,例如《说文》:“语,论也。”段注认为,“一人辩论是非谓之语”,“与人相答问辩难谓之语”。《辞源》将“语”与“言”界定为:“自言为言,与人谈论为语。”据此可知,语与言的内涵皆指口头的语言,即言语。“言”常指自言;“语”,常谓之与他人的口头交流。《说文》曰:“文,错画也。”据段注,“错”,当作“(辶昔)”。(辶昔)画者,交(辶昔)之画也。《辞源》将“文”界定为:①彩色交错。引伸为文雅。②纹理、花纹。③文字、文辞……,又作动词用,指撰述。由此推知,“文”的初始意义乃指色彩,通“纹”,是纹的通假,并以此引申为文雅,即cultured。可见,此义中、西相通,故“文”的意义在汉语中与“语”和“言”一样十分丰富。语,指口语;文,指书面语。

我国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将“语”与“文”界定为:“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1]叶老的这番话是基于我国历代的学校教育“言"、“文"不分家,且倚重“文"的传统,做出的系统总结。

我国外语类核心期刊除北外主办的《外语教学与研究》称其为“外国语文月刊”外,其它如《外国语》、《外语界》、《现代外语》、《外语研究》等,并没有将其划分为研究外国语文的范畴。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语文概念都无界定,只是对课程性质进行了描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

再以语文的英语对应词philology为例。语文与philology意义相近,但philology没有汉语中丰富的语义。如Webster's New American Dictionary将其定义为:①the study of literature and relevant fields; ②linguistics(p390)。Longman Modern English Dictionary对其定义为:①the study of language from the written texts by which it is known;②the study of texts and their transmission(p842)。

综上所述,语文之概念可概括为:①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基础应用性较强、交际性较强的学科或课程;②语文的语篇选材既有古代的、文言的,也有现代的、白话的;③语文的语篇内容既有口语的,也有书面的;④语文的语体既有文学的,也有应用或实用的;⑤任何国家的语文课程都有各自的文化特色,并具备一定的教化、教养作用,即人文性。

根据前文所知,我国对语文的界定是非常模糊的,国外亦如此,philology往往与linguistics混为一谈。笔者认为,在教育与教学领域,不能只是推介、研究语言学而语言学,必须扩大其辖域,改英语为英语语文。其根据和理由如下:

第一,我国各级英语课程的设置,无论是教学大纲对教学的性质和目标、学习者所具备的英语能力的规划和要求、教材内容的编排,还是从各级考试的侧重点来看,强调并突出的还是其听、说等交际功能。然而,英语在我国毕竟只是外语,而且我国幅员辽阔,东、中、西部地区,城市与乡村之间所拥有的教学资源也极为不平衡,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水平都有差距,而且,如果只强调学习的一个方面,势必会影响学生英语能力的全面发展。

第二,正由于语文概念的模糊性,才会对英语语文教育的复杂性、系统性、连贯性等认识不够,误以为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就是英语语文能力的培养。教学目标的单一性,使得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经常出现语用失误。

日常教学中,我们既要充分理解语文的外显与内隐意义,还要真正理解“交际”的语域。正如《教学要求》所言,“交际”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3]其实质也就是“语”和“文”的统一与同构。 束定芳也认为,“除了口头的方式以外,如今更重要、更常见的方式是书面的,即阅读与写作”[4]。董亚芬则强调,“在培养听、说、读、写“四”会能力的过程中,写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写作不仅有助于巩固经由读和听输入的语言材料,促使语言知识的内在化,提高语言运用的准确性,而且还能为实质性的口语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5]。 并且,随着人类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本身也体现出多元化特质。对此,Kachru提出了著名的同心圆说(concentric circle)——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处于内圈(inner circle);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处于外圈(outer circle);以英语为外语的国家处于扩展圈(expanding circle)。处于同心圆不同位置的英语形式,其形态仍以同一个共核(common core)为基准,但它们会有各自的变体,这些变体还会拥有各自独立的特点。显然,英语要在中国保持鲜活的生命特征,也必须适应中国文学发展的特点,在教材中适当补充涉及到英、美等国文学、文化的篇章,满足学生对异质文化的好奇心,并通过对两种文化形态的比照,达到成功交际之目的。

众所周知,语文教育蕴含有德育和教化功能。德实际上也属于文化的精神范畴。关于文化,《易经》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故语文教育所负载的文化功能还具有社会化与社会制度化的一面,它是以“人文"来进行人格教养与教化。文化即“人化"、“化人"。关键词“化"曰之内化、融合、升华与超越。从语词的起源来看:文化是“人化"、人的主体性的对象化;从功能上来看:文化是“化人",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6]。因此,笔者所力陈的语文学科教育,旨在说明:①语言是一切学科的基础、原型与母本。②作为人文学科的次范畴与下义项,语文这一定义不仅是对受教育者习得语言、文学等外显知识的观照,还通过语言文化的世界图景性,整合、超越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哲学观念等,使受教育者学习如何做人、化人,因此英语语文教育比英语教育的概念域要大,它即属于教育这一个大范畴,同时也包含有语言、文化、文学、哲学、宗教、伦理学、美学、人类学等社会科学成分,甚至也包括天文、地理等自然科学成分。

二、大学英语语文学科:理论与实践意义

与汉语中“学科”相对应的英语语词为discipline,《牛津英语大词典》定义为:A branch of learning or scholarly instruction。《辞海》定义为:①学术的分类。②“教学科目"的简称,亦即“科目"。秦秀白认为:“学科是按门类划分的,相对独立的知识系统,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下位概念……学科的分类过程就是对科学系统的逐渐认识并形成一个个具有独自研究对象的知识系统的过程。"[7]显然,学科领域是以系统地传授知识技能为目的,教养在其中居主导地位,通过教学活动过程,展开人格教育。

“课程”在汉语中始见于唐朝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巧言》“奕奕寝庙,君子作之"所作的注疏,“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其语义可理解为分担工作的程度,学习的范围、时限、进程或教学与研究的专门领域。在英语中的对应词curriculum,源于拉丁语currer,译为跑马道;在现代英语辞典中转义为教育类的术语a course of study或a set of courses。由此可知,课程体现学科知识的教育形态,为学科的下义项。

由上可知,课程的辖域比学科要窄。因此,在《教学要求》中所提到的“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混淆了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大脑发育状况,言语学能的培养阶段最好是在青春期前期,而在青春期的中、后期,大学生思维、特别是逻辑思维得到了加强,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也应该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不能滞留在字、词、句的浅表性教学上,导致其思维在具象性和直观性上的固化,缺乏对英语的整体把握。我国的英语教学之所以“费时、低效”,其主要原因就在于:

第8篇:德育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省情认识;时代旋律;独创性

一、加强教师引导,树立青海意识,深化省情认识

在工作中,教师应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通过鼓励和关爱使他们重燃希望和信心;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不将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带入课堂,不迁怒于学生,能冷静地处理课堂情境中的突发事件。坚持用青海省省情教育青少年学生,以“做人为根本”的育人指导思想,以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青海为培养目标,根据学生特点,传承青海精神,不断创新育人方式,努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二、以省情教育为切入点,突出时代主旋律,精心设计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进一步推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

加强对学生的省情教育,邀请本省优秀教师为学生做省情教育报告,传承青海精神,深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被青海悠久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所打动,对大美青海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以省情教育学生,鼓励他们传承青海精神。

从学习风气、省情教育、卫生、班级文化、行为习惯、文明礼仪、活动开展等各方面进行量化评比,每周将结果上墙公示,作为学期文明班级评比的依据。通过文明班级创建活动的开展,传承青海精神,加强对学生的省情教育,使学生的思想品行、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得到整体改变,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有所提高。

三、教师应具有教育独创性,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造

拓宽思路,突破课堂教学局限,准确把握国情、省情和民情,深入研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组织学生开展“我眼中的青海”等主题教育活动。在育人时教育学生懂得青海自然风光优美,使孩子从小就有一种“为大美青海自豪”“我是青海人”的自豪感;教育学生懂得生态立省、资源转换,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性。

采取生动而又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让青少年学生不断加深对省情的了解,升华对省情的认识,增强对家乡的认知度、自豪感、荣誉感,增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使之转化成为为青海建功立业的自觉行动,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青海,推动青海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统筹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9篇:德育的必要性范文

一、农村家长忽视家庭教育的主要表现形式

1.忙于挣钱,忽视了对初中生的教育与管理

现代农民或外出打工经商,或留守当地发展大规模的养殖、种植,较之以往有了更多挣钱养家的渠道。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其家庭生活状况,却也致使部分农村家长过多地将自身的注意力放在如何挣钱、如何赚钱上,忽略了思考"如何才能同自己的孩子进行正常的交流与沟通"这一重要问题,更谈不上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教育与管理了。

2.家庭破裂,无力给予初中生充足的家庭教育

相对于之前,农村的离异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相当一部分农村初中学生处在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的阴影之中。更有些父母在家庭破裂之后直接将孩子扔给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代为照管,自己却对孩子不闻不问。家庭温暖的失去使得这些孩子的身心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严重缺乏的父母家庭教育也使得他们的性格变得更加孤僻、冷漠。

3."读书无用论"思想盛行

现代农村家家户户都变富裕了,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都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认为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家庭的状况,但现在有钱了,就认定读书没有多大的作用。大部分的家长认为反正有钱了,只要自己的孩子不做出违法的事情就行,至于读书不读书、上学不上学则都无所谓。

4.新形式赌博的盛行使得家长无心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教育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使得农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村家庭大部分逐步富裕起来;再加上通过征地拆迁获得赔偿,农村不少家庭都变得相当富裕。在此背景下,部分农村家长不再努力工作,却经常参与到各种形式的赌博之中,从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有效教育。

二、导致农村家长忽视家庭教育的主要原因

1.农村家长自身素质较低,认识不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大多数农村初中学生家长的受教育程度较低,自身的素质较差,既缺乏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知识结构相对来说也较为狭窄、浅薄,这些都导致他们认识不到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更谈不上拥有足够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灵活解决初中生身心发展关键时期遇到的各种问题了。

2.农村家长受工作等的影响,在给予初中生家庭教育方面有心无力

纵然现代农民有了较多的收入渠道,但同从事脑力劳动的工作者不同,他们往往依靠繁重的体力劳动获得相应的经济报酬。沉重的体力负担以及生活上的压力使得相当一部分农村家长在给予初中生家庭教育方面表现得有心无力,纵然想着应该同孩子进行适当的沟通与交流也总会因为时间、精力等不足受到严重的制约及限制。不可否认,这是导致农村家庭教育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3.农村社会生活环境的整体影响

相对于发达城市地区的教育氛围来说,现代农村仍然与其有着较大的差距与落差。如,农村从整体上缺乏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大部分家庭不注重孩子的教育与管理,更不注重家庭学习氛围的创设与营造。这就使得相当一部分农村孩子没有养成努力学习、积极上进的良好行为习惯,更有甚者,不思进取,沉迷于网络、电视、游戏之中。

三、加强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具体策略

1.加大社会舆论宣传,让初中生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我个人认为,加大社会舆论宣传,积极开展针对初中生家长的公益活动,让初中生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是发挥农村家庭教育重要作用的首要前提。为此,可以尝试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尽量多组织召开家长会,以此为平台,在借助典型家庭教育生活实例的基础之上,向初中生家长宣传家庭教育之于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例如,农村初中学校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筹划建设家长培训班或者家长开放日等活动,在此过程中可以采取讲授面对面的形式,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辅设备为学生家长适时播放一些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的电影、焦点新闻等,还可以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向学生家长列举一些他们身边家庭教育成功或者失败的真实事例,相信这些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农村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

(2)社会有关部门应积极开展针对初中生家长的公益活动,建立必要的家庭教育咨询室,辅助学校机构扩大有关家庭教育的宣传力度,在了解农村家长关于孩子教育困惑的同时,更多地普及一些基础的家庭教育知识。

2.教会农村家长科学教育初中生的方式方法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真正提高农村家庭教育的质量,只单纯让初中生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在此基础上教会他们科学进行家庭教育的方式及方法。

(1)教育孩子首先要信任孩子

信任是社会个体支撑自我获得进一步发展、成功的内在情感动力。因此,家长要想切实收获良好的家庭教育效果,首先要做到充分信任自己的孩子,对其持有足够的信心,这是保证同孩子站在同等角度与地位,进而对其进行科学教育与管理的首要前提。

(2)教育孩子自己必须做好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