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就业推荐表院系意见范文

就业推荐表院系意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就业推荐表院系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就业推荐表院系意见

第1篇:就业推荐表院系意见范文

关键词:高效辅导员;艺术类学生;就业问题

一、艺术类学生就业特点

(一)艺术类用人企业有着明显的地域特点

产业文化是艺术类专业的一个特点,在发展的过程中一般和地方经济有着重要的关联,基于此,艺术类的企业大多聚拢在那些省会大城市和沿海城市。一般情况下,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文化有着稳固的根基,对于艺术生而言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为了能够更好的就业,处于毕业之际的艺术类学生大多会选择那些发达城市,寻求发展空间。虽然在一些中小城市也有艺术类的用人企业,但是,由于自身发展的有限性,不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自然不会成为艺术类毕业生选择就业的地区。也正是此种原因的存在就出现了学生选择“漂”的生活。这一现象是艺术类毕业生求职的一个刚性特点,虽然现在有所改变,但地域性特点仍会突出。

(二)艺术类用人企业有着明显的行业特点

作为艺术生和那些非艺术生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一般而言,艺术类学生的就业瓶颈较多,因为用人单位会对专业技能有强烈的要求,企业在内部设立的岗位有着严重的专业性和排他性。对于艺术生而言,选择的求职对象一般是一些文化馆、出版社、艺术团等属于文化传播的企业,这些行业的招聘范围较低,主要是限制在文化设计产业。这和普通专业的毕业生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此外,还有一些企业同属于艺术类企业,像那些用人单位多为私营企业或个人工作室。但是,总的看来,艺术类学生的就业面比较的狭窄。

(三)艺术类学生就业去向两极化明显

随着人们对于艺考的希望的不断增加,艺术类毕业生的人数在不断的增加,这就出现了毕业学生多用人单位少的严重现象。就会造成企业在选择用人时往往是优中择优,出现很多的艺术类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此外,由于一些艺术类学习不断的扩招,出现了学生的专业水平的参差不齐。有的学生选择艺术类院校完全是因为自身的文化课的成绩较低,上艺校可以获得进入大学的机会。在这类学生进行就业时往往不会选择所学进行就业。此外,也有部分学生不愿离开家乡去大城市发展,选择在当地从事别的职业,因此,就出现了就业的两极分化。

二、高校辅导员指导艺术类学生就业工作对策

(一)指导艺术类学生准备好求职材料

对于毕业生选择而言,选择工作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学生在选择企业的同时,企业也在选择学生,要想要用人单位更好的了解自己就需要靴子合适的方式进行展现自己,在这一过程辅导员可以帮助学生制定属于自己的个人简历、自荐书等等能够充分展示自身的材料。

1.对于学生填写推荐表的指导

一般情况下。自荐表是学校为了能够让用人单位更清楚的了解到学生在校学习情况的主要材料,主要体现着学生的综合素质。一般情况下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该生的基本情况,一寸或二寸免冠照片、在校的奖励和惩罚、个人的兴趣爱好等等;第二,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以及各科的学习成绩,以及学生的公章;第三,学校对于该学生的一些推荐意见。因为推荐表上盖有公章,因此,在向用人单位推荐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因此,辅导员要指导学生仔细认真填写。

2.对于学生制作自荐信的指导

一般情况下,自荐信属于对用人单位的一种自我书面介绍,在格式要求上和书信基本相同,也就是要有基本的称呼、正文、结尾、落款。在开头要注明负责招聘的部门或者是领导,例如“张处长:您好!”等称呼话,结尾要写上“祝事业有成”等祝愿的话,正文要表现出自己对于这份工作的热情和渴望,希望得到这次面试的。自荐信首先要对自己做一个介绍,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政治面貌、学历、毕业院校、所学专业、特长爱好等等。自荐信首先要做到有说服力,语句要诚恳、委婉;其次要做到有针对性,不能泛泛而谈,也不能夸大其词;同时还要做到富有个性。

3.对于学生制作个人简历的指导

个人简历是对个人的一个全面的描述,因此,在填写时要做到突出自己的个性,语言要做到得体,有吸引力。个人简历的内容主要有:一是列出自己的姓名、性别、年龄、学校、院系及专业,获得何种学历学位和工作目的等;二是简述自己学习、工作经历,包括实习、在校期间所担任的职务和所获得的各种奖励,业余爱好和特长,适宜从事的工作,通讯地址和邮政编码等。

(二)组织一系列就业指导活动,提高就业技能

辅导员要有针对性地对艺术类学生进行职业分析,拓宽他们的知识领域。树立低年级重基础,高年级重实践的思想,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教育:(1)利用国家的相关就业政策及法律法规,定期开展学习活动。普及就业常识,针对劳动关系、就业协议等进行专业讲解,使学生规避就业风险。(2)毕业生进行客观的优缺点分析,使学生正视优点,直视缺点,发挥专业优势,扬长避短,根据自身特点,适时抓住就业良机。

(三)指导学习广泛收集就业信息,增强就业机会

信息对于艺术生来说就是就业的机会,因此,辅导员要指导学生进行不同渠道的信息的收集,主要可以通过一下几点:(1)要充分的利用所在单位的人脉关系,提供招聘信息。(2)通过网络搜罗各类适合的、真实的招聘信息。(3)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招聘会、宣讲会,通过学校的影响吸引更多的企业来学校进行招聘。

参考文献

[1] 段莎莎.浅析高校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思考[J].学理论.2010,(09).

[2] 徐咏.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特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0.

第2篇:就业推荐表院系意见范文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表现

大学生就业诚信,是指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包括制作个人简历、面试时的个人展示、签约过程中的态度、入职后的工作表现等环节,大学生的一言一行所展示的个人真实信息、真实风彩,如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担任学生干部经历、参加学科竞赛经历以及所获各类奖励等。然而,在各种主观、客观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许多不诚信的行为和现象,破坏了就业秩序,影响了社会和谐。

第一,缺乏科学管理,滋生“注水简历”。简历是叩开职场大门的敲门砖,一份丰富的求职简历,足以吸引用人单位的眼球,贏得面试机会,为成功签约抢占先机。为了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一些毕业生不惜加大简历的水分,自封学生干部、造假等级证书、伪造奖励荣誉、涂改学习成绩等不诚信行为屡见不鲜。某大学针对本校研究生诚信状况进行的一次专业心理调查显实:至少有1/4的研宄生并不抵触在求职中改变自己的履历,进行造假,具有一定造假倾向。

第二,缺乏考评机制,助长“随意违约”。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绝大部分毕业生己经接受了“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骑驴找马”的故事一再上演,用较小甚至为零的违约成本,换取“更好的工作机会”。当然,如果考上研宄生、公务员,或已向签约单位赔付违约金,办理好相关解约手续,则属于规范合理的就业行为,不属于“随意违约”。笔者界定的“随意违约”行为,主要是指毕业生签约某单位后,不去签约单位报到,由于害怕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既不告知签约单位,也不办理相关手续,使得用人单位一时难以应付,并给该校毕业生盖上“不诚信”的帽子,决定不再到该校招聘毕业生。

在签约之际,一方面用人单位为证实签约对象是高校毕业生,多要求学生所在的院系在《推荐表》、《就业协议书》上给予评定,要求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给予推荐并盖章;另一方面毕业生为简化流程,提高签约效率,希望学校相关职能部门提前将推荐意见写好并盖章。这样一来,学校很难及时准确了解学生就业的真实动态。特别是很多毕业生“这山望着那山高”,随时准备再签“更好的单位”,出于侥幸心理,毕业生即使成功签约也不愿意及时上交就业协议、劳动合同等就业证明材料,用人单位也很难与签约学生所在的学校一一联系反馈,因而学校很难及时准确掌握每一对就业双方的签约动态,无法及时准确编制就业计划,更不能及时将毕业生的违约思想扼杀在摇篮里,进而减少违约事件的发生。

第三,激励力度不够,导致“频繁跳槽'据调查,近几年来,应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前3年跳槽率达到70%,跳槽现象频发,是由大学毕业生与中小企业之间的自我要求和需求的双重缺位直接造成的。当然,对于可以吸纳75%就业大军的中小企业来说,企业未能留住人才也有着一定自身的原因,但是大学生责任意识缺位,如诚信缺失、奉献精神不够等,是跳槽频发现象的内在原因。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髙,普遍存在从众心理,在工作岗位上“安不下心”,无法敬业爱岗,应是跳槽频发现象的又一重要原因。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失信行为的影响因素

就业不诚信的思想和行为不是一个独立的问题,造成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客观原因,又有个人主观原因;既受社会诚信大环境的影响,又有学校就业管理的原因,还与用人单位的选人机制和大学生自身诚信意识欠缺有关。

第一,诚信意志不坚定。高校毕业生不能正确处理趋利心理与个人价值间的矛盾。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部分毕业生一味追求高薪,而不注重个人价值实现和个人长远发展,使得毕业生的道德品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日益背离。然而,毕业生要想获得长期收益,前提必须是最大化社会价值。毕业生不能正确处理趋利心理与个人发展间矛盾,使得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行为十分突出。

大学生还处于青春年少期,其心理发展还处于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还很难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要求的“诚信”、“敬业”等品质与个人长远发展的关系,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对“诚信”、“敬业”等品质的理解和践行还远远不够,如一些毕业生面对外界环境的影响,意志不坚定,不能诚信自律,进而给个人和社会造成较大损失。

第二,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没有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构与信用管理直接相关的法律、制度,信用管理体系建设、诚信法律体系建设的严重滞后为失信者的通行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这也是致使大学生的就业失信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的原因之一。此外,社会上也广泛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难究等诚信缺失现象,大学生在签完就业协议又违约后,高校的态度多数是,只要企业不追宂责任,他们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少企业也是考虑到想追宄毕业生违约责任,需要付出较大的时间成本而放弃追宄;毕业生在整个就业失信过程中,没有相关法律约束、惩治,也没有太大的经济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就业诚信缺失行为。

第三,高校诚信就业管理不到位。高校在大学生诚信就业教育管理方面不到位,如沿用传统的重灌输、轻引导的教育方式使得诚信就业教育效果不明显、诚信失范的惩处制度不严格,以及在就业过程中高校对大学生的管理不及时、监督不到位等因素,导致毕业生诚信意识淡化、不诚信行为频频发生。特别是一些高校在足够重视培养大学生就业诚信的自觉时,却忽视了对他们的诚信管理和监督,这种管理上的缺位一定程度上庇护了毕业生的就业不诚信行为;再者,面对层层目标考核,部分高校片面追求高就业率,对毕业生的不诚信行为采取了默许态度,更难以为大学生的诚信就业起到积极作用。

第四,用人单位招聘行为不规范。近年来,一些用人单位不规范的招聘行为,已经成为大学毕业生不诚信行为的隐性推动者。如只认“学历”、“证书”,不认“能力”的择人标准,滋长了虚假简历的风气;招聘条件不能因岗定需(专科水平的岗位要求,用本科水平资格来招聘;普通本科的岗位要求,用重点本科的水平资格来招聘;一些岗位只要相关专业毕业生即可,却要求是学生干部),也成为毕业生随意违约、频繁跳槽的催化剂。此外,有的用人单位在招聘宣传时提供虚假信息和承诺,也容易导致违约行为的发生。

三、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理论在促进诚信就业中的具体应用

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强调,为实现组织目标,对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并采取有效的管理方式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得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在维护正常的就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可应用“三螺旋”理论,集合高校、企业和政府的力量,共同促进诚信就业。“三螺旋”的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学家亨利埃茨科威兹(HenryEtzkowit)提出,用来解释在共同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大学一产业一政府三者之间相互合作、协同创新的“三重螺旋”新关系。2003年,罗伊特雷德斯多夫教授对“三螺旋”概念做了进一步补充并构建了“三螺旋”理论。在该理论模型中,大学、产业、政府三者的边界和界限逐渐被打破,它们不断磨合、相互渗透,最终形成一种个体独立、相互支持、跨界发展的“三螺旋”协同发展结构,在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在诚信就业工作中,政府、高校和企业是利益共同体,理应各尽其职,积极推进诚信就业。

第一,政府建立监督评价体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大学生就业市场中违规现象经常发生,除了与一部分毕业生诚实守信观念淡薄、就业期望值偏高有关,还与用人单位片面强调用人自主权,而普遍忽视了毕业生就业权利保障有关。高校负责处理毕业生的违约行为,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应承担起监管用人单位不诚信行为的责任。

用监管制度来丰富信用体系,用信用体系来浓厚诚信氛围。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诚信是首要品质,讲诚信、守信用是基本要求。没有诚实守信行为,社会难以和谐稳定;没有信用监管制度,市场经济难以健康发展。我国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信用监管制度的完善,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确定为“十二五”工作目标之一,积极营造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进而促进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发展。

建立并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事,首先要在全社会营造“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社会氛围,提升全民讲诚信的意识;其次要建立完善诚信监管、失信惩戒等相关的法律制度,使得诚信监管有法可依,做到诚信监管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例如,针对即将进入市场的企业或大学生,可通过实行组织或个人诚信资格准入制,凡未取得各级人社局或相关部门出具的企业诚信证明的,企业不得进行经营活动,大学生未获得高校相关部门开具的诚信档案材料的,不得进入就业市场;针对失信于社会公众的企业或个人,加大处罚力度,从功利角度遏制其失信动机;这些信用制度同样适用于企事业单位,也适用于毕业生本人,对约束集体和个人遵守诚信,践行诚信有很大的帮助。

设置诚信就业行为的评价工具,并及时干预不诚信就业行为。就业行为是否诚信难以鉴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问题愈演愈烈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因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研讨制定相关制度,来规范毕业生诚信就业行为,还应该针对社会各领域的诚信问题出台相关的鉴定规则,使行为诚信评价有一定的依据,使不诚信行为的干预处理有一定的依据。

第二,高校应运用流程再造理论,加强就业诚信监管。来自美国的管理学教授MichaelHammer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了业务流程再造理论,强调要把工作任务从始至终组合到工作流程中去,促进成本、质量、效率的改善。大学毕业生从找工作、签约、派遣到报到的整个就业过程,高校可以借鉴流程再造的思想,重新设计诚信就业管理流程,使诚信就业工作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深化诚信道德教育,切实提高其思想道德修养,无疑是实现高校毕业生诚信就业的基本前提;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大对毕业生就业协议管理力度,是对就业过程中的毕业生群体、招聘企业、高校的保护,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深远的意义。

开展诚信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诚信道德意识。要从根本上减少、解除就业不诚信的隐患,高校既要加强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教育,还需要加强大学生的诚信实践教育。借助“两课”教育、“晚点名”主题班会等平台,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形势与政策教育、道德教育、职业教育等,一方面帮助他们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另一方面帮助他们树立“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荣辱意识,并在各类党团活动、志愿实践活动中体会诚信的价值和意义,进而帮助学生提高诚信道德意识,理解诚信,在就业过程中践行诚信。

完善对就业材料、就业行为的监管制度。对就业材料的监管,主要是学生所在的院系对《毕业生推荐表》等就业推荐材料严格审查,既要对学习成绩严格审核,也要对荣誉证书、专业技术能力证书严格认证,确保就业推荐信息真实准确。首先要利用“互联网+管理”的便利性,要求毕业生所在高校将学生的成长记录通过互联网上传到特定的教育管理平台,并通过授权账号等形式提供查询功能,使就业过程中的主客体都能高效、便利地辨认用人单位、求职学生信息的准确性;其次,在线下还应实行毕业生就业协议登记、鉴证制度,要求用人单位在审查毕业生就业材料时要向高校索要授权账号密码在规定平台上进行信息核查,毕业生与企业签完协议后,需要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进行系统注册登记,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劳动雇佣关系才算生效,通过以上种种制约,激励毕业生签约后能及时上交就业材料;再者可以通过建立诚信奖惩机制,激励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讲诚信,约束毕业生不诚信的思想和行为,从而促进高校对毕业生诚信就业的监督。对于毕业生的不诚信行为,可以试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警告、处分等不同程度的惩戒,让他们承担不诚信的责任和代价。

第三,企业运用双因素理论,灵活选人标准、用人机制。美国行为学家FredrickHerzberg提出的双因素理论指出,要激发并保持员工的工作热情,主要依靠两个因素,即: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员工的不满意感首先要靠保健因素来消除,继而,再用激励因素给员工带来满意感。这给我们诚信就业工作带来的启示即,要减少企业与高校毕业生之间的违约现象,除应加强毕业生的诚信品德教育外,企业应灵活选人标准、用人机制,转变用人意识也是关键。企业选聘人才,要注重考察毕业生对某一岗位的胜任能力,而不是机械地考察毕业学校、学历、证书等;特别是对录用的人才,企业要为他们尽可能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如薪酬待遇、学习培训、岗位晋升等,激励毕业生安心为单位效力,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

第3篇:就业推荐表院系意见范文

论文摘要:“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方式使得就业指导工作日益重要。根据就业形势的需要,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转变观念、构建大学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拓宽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以及扩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时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人,大学的招生和就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方式正在为广大人民所接收。近年来高校快速扩招,就业形势逐年严峻,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使学生及家长都非常关心就业。如何帮助大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顺利就业已成为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适应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促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蓬勃发展,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研究越来越重要。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分析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呈现出认识趋于一致,机构比较健全;课程建设的研究和实践已全面展开。如近几年各校纷纷开设就业指导讲座、组织洽谈会、积极推荐毕业生、提供需求信息等等,但总体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比较薄弱,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

1.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内涵理解不够全面。有的高校虽然建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但这些机构很难代替就业指导的职能,事实上目前高校毕业生工作机构由于忙于应付大量的与就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难以有固定时间和精力来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而且由于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无论是在占有信息方面,还是在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达到就业指导应有的效果。即其行政管理职能比较突出,服务职能有所欠缺,还未将就业指导作为一门课程正式列人教学计划,对就业指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有的甚至狭隘地把就业指导理解为找工作、落实具体单位,忽视了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教育功能,以及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没有发挥就业指导工作在人才培养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

2.就业指导的功能与内容发挥不够。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围绕当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而展开的,就业指导的内容也仅停留在对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和就业政策、规定的诊释。对于如何结合本专业的实际,从专业特点出发加强实践能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加强礼仪学习、学生气质类型的分析,让毕业生明白自己所适合的工作类型及方向等方面的工作还是比较缺乏,几乎不含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所以缺乏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局考虑和总体安排,就业指导工作功能单一,内容狭窄,在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在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着力较少,难以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要求。

3.就业指导的方法和手段比较简单。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较为常见的方法是通过大会“灌输”或集中上大课的形式进行,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会”和“就业形势报告会”,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同时由于缺乏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了解,加之高校就业部门尚未完全实现从“等米下锅”到“找米下锅”的信息搜集方式的转变,因信息来源分散致使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4.大学生择业定位不准确。毕业生缺乏对社会职业状况、人才市场动态、个人择业目标以及自己适合干什么,能干什么等方面的正确认识和了解。当大学生离开学校去求职时,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才发现自己尚未作好就业准备,对职业性质的认识、职业技能的要求、从求学到工作的角色转变、自身心理素质以及对社会的了解等都表现出明显的不足,方知在校期间忽视了对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但悔之已晚。于是,为了求职,有的学生无心搞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四处出击;有的推荐表、求职信遍地撒网;有的在选择什么样职业的问题上拿不定主意,反复签约;有的择业目标不明确,人云亦云,求职中处于焦虑、失落、困惑之中……从而导致了择业过程的盲目性、无序性和从众性。在择业时,过分看重报酬、地域和行业,过分注重职业能否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忽视作为当代大学生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置国家需要和社会利益而不顾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了很多人找不到工作,而很多岗位又没人愿意去的被动局面,不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更不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这充分说明了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巫待加强和改善。

二、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目前高校工作中面临的一项新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以职业发展导向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其特征是:就业指导与学生的职业发展愿望相结合,与学校的教学过程相结合,与市场的要求相结合。针一对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借鉴国外就业指导的成功经验,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和研究,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1.转变观念,与时俱进,真正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首先要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应有足够的认识。作为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除了具有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并进而实现“充分就业”的功能之外,还应具有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等作用。其次,就业指导工作应具有完整性。毕业生就业后,就业指导工作并没有完全终结,还需要对其进行跟踪调查,了解毕业生在角色转换过程中的成功经验,用以指导在校大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正确定位,成功就业。同时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对职业和社会的了解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具有教育过程的长效性和对象的全员性等特点,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贯穿于学生从人学到毕业的全过程之中。

2.狠抓落实,强化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各项建设,包括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促进就业指导工作向专门化、专业化、正规化迈进。应建立和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各项职能,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建立就业指导专题数据库,充分发挥信息采集、就业政策与职业咨询、择业技术、技巧指导等功能作用。让学生了解国家有关就业的文件和政策,及时传播职业信息和社会各种职业的需求预测,提供需求信息,不断开拓就业市场,架起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使分散的,零碎的指导和服务提升为完整的、系统的指导和服务。另外还应当加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与基层的院系及相关地方专业部门与人员的联系与沟通,在高校内外组成上下左右贯通的指导网络。同时应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软硬件建设,当前尤其是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就业指导专职、兼职人员队伍。

3.拓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和尽快实现社会角色转换的重要环节。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收集需求信息、传授择业技巧等确实能帮助毕业生更快更好地被社会所接受和承认,但这样做是远远不够的。市场经济要求学校面向社会办学,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每个学生走向社会后,向社会展示的是他的知识、能力和品质,在激烈的人才市场中,是靠实力取胜,因此,要增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就要不断拓宽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即注重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把就业指导的内容渗透到学校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合理设计职业生涯,为走上社会做好思想准备;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的择业心态是求职和事业成功的基础,大学生择业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众多的竞争对手,要想获得择业成功,必须做好择业前的心理准备,排除心理干扰,克服盲目自信、自卑畏怯、急功近利、患得患失、依赖等待等心理障碍;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是求职和事业成功的保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少、单位对大学生的考察,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学习成绩,还要从人品、团队合作精神、实践动手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及发展潜力等多方面的综合情况来进行素质考察,在这种情况下,要指导学生根据社会职业发展的需要,从各方面完善自己,及时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计划。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