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汉字传统文化的传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核心是儒、释、道精神。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视觉符号,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的载体。在当今社会,有些年轻人用键盘输入取代手写汉字。不认识繁体字,无法读懂古代优秀典籍,网络新词不断地被创造,很多汉字的字义已经和原义相去甚远,很多人崇尚西方文化无视中国传统文化,丢弃传统伦理道德,人生观价值观出现扭曲,凡此种种表明应用好汉字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格外重要。
一、汉字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精神
汉字本身记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典籍,如《弟子规》《论语》《道德经》……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文化逐渐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几千年来,中国古代典籍得以流传,中华民族的文化一脉相承,汉字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1.汉字与儒家思想
汉字是以笔画和偏旁作基本结构单位的表意文字,与西方表音文字不同,中国文字直观、形象,“儒”字,从人从需。“需”字,是指在等待着雨水的滋润,“儒”字也指圣贤的思想学问能够安定别人,说服别人,为人所需。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百善孝为先”,“孝”字的上边是个“老”字头,下边是“子”,是小孩搀扶着老人的形象,奉养照顾父母的意思。
儒家思想中的伦理观念主要是三纲五常。每个人要做到仁、义、礼、智、信。《说文》:“仁、亲也,从人从二”。一个人自己站立时要考虑到其他两个人,说明人与人要仁爱 ;“”字是会意字。从我,从羊。“我”字代表金属的兵器,说明义行要承担风险和责任,献祭的“羊”有奉献的精神。“”字是会意字。《说文》:“,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引申为对别人的尊重和奉献精神。智,从“知”。“知”是会意字,从矢从口。“矢”是象形字,本意是箭,引申为正直、端正,同时如箭发而无悔。“知”是智的古字。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生哲理是智。“信”是会意字,从人,从言。信的本义是指人的言行应诚实不欺诈。
2.汉字与道教
“道”字,《说文》:道,所行道也。从(chuò),(dé)声。人通过头顶与天道相通,天人合一就是道。“德”字,《说文》:德,升也。形声。从彳(chì),“彳”双人旁,有众人之义,表示行走、实践。“”横为东西,“|”竖为南北,四方中央皆备。在这里为十种善心:忠孝心、好善心、慈悲心、平等心、博爱心、教化心、忠恕心、和蔼心、忍耐心、勇猛心。这个“四”,是一只眼睛向天上看,表示尊天德之道而行,“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行”。“德”字的本义,有升华心灵品格的意思,一心一意去实践才称得上是德。
3.汉字与佛教
佛:梵文Buddha音译“佛陀”的简称。意译为“觉者”、“知者”、“觉”。“觉”有三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小乘讲的“佛”,一般是用作对释迦牟尼的尊称。“佛”:属象形字,也属表意字。“弗”作“不”解,说明不同常人才能成佛。“悟”:吾心之意,佛陀是通过自我觉悟才得以成道。
二、儒释道精神对中国汉字的影响
中国的汉字外形现在是方块,甲骨文、金文却不是。从周朝后期开始,汉字字形逐渐变方,说明中国文字受到了儒家文化中庸之道的影响。
“示”甲骨文本作“T”,像祭台形状。后来在横上又加了一横,表示在天上方;下边的竖也加了两条,变成三竖,明确表示出是日月星三神。这也是许慎的解释。
佛教创造了很多新字。比如“魔”字,中国原没有这个字,因为“魔”指恶鬼,以“鬼”为表意偏旁,读音与“麻”字相近,所以就成了“魔”。古人从译经悟出反切,研习梵语,对语音声、韵有了深入研究,形成汉语语音学基础。现在有许多佛教“术语”成为日常用语,比如:“世界”出自《楞严经》,“世”指时间,“界”指空间。“实际”出自《智度论》,指“真如”(宇宙本体)。
三、正确运用儒释道精神解读中国汉字的意义
比如数字“三”可表示定数,也可表示约数,从中国传统文化上讲,三表示多,但也不一定,“三番两次”表多,“三言两语”表示少。“三羊开泰”本来是“三阳开泰”,《汉语成语词典》解释:“《易经》以十一个月为复卦,一阳生于下;十二个月为临卦,二阳生于下;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指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是吉利的象征。”《易经》以正月为泰卦,古人认为是阴气渐去阳气始生。农历十一月白昼渐长,故认为冬至是“一阳生”,十二月是“二阳生”,正月则是“三阳开泰”。“三阳”是序数“三”,“三羊”是统数,同音借用,表示安泰吉祥。
如果不从儒释道精神角度理解字义容易偏离。比如“好”字,现代人以为女子就是好,其实 “好”是会意。从女,从子。“女”的古字像个双手交叉在胸前跪在地上的女人,生孩子多是“好”的意思,不好的意思是和女子联系起来的,比如“奴”、“婪”、“佞”、“奸”、“妓”、“嫉妒”。女子呆在家里才平安,所以“安”上为“宀”,下为“女”。“妥”上为“手(爪)”,下为“女”,得到女子严加管束才安妥。“无毒不丈夫”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儒释道精神去理解,也许正确的解释应该是“无度不丈夫”。
四、用好汉字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五四以来有人想要毁灭汉字,第四次汉字简化被取消了,是因为很多汉字不能简化更不能取消,比如:曾将“道”字的“首”简化成“刀”字加上一个“辶”,完全失去了传统文化的内涵,“”改成了以兵器割草取籽粒的“义”,缺乏奉献精神。简化字的“礼”,“”像拿着钓鱼钩沽名钓誉,“信”字,曾将“言”字边简化成“文”字,失去了诚信之意。
汉字不仅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我们还可以把它作为艺术品来欣赏,更可以作为一种文化一种道德进行教化。汉字简化的同时,一些能够突出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汉字,如果不是太繁杂难于书写理解,还是应该保持本来面目。理解汉字不妨从中国传统的儒释道精神入手,应用好汉字,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张德馨.关于汉字文化研究与汉字教学的几点思考[J].世界汉语教学,1999.
[2]郭锦桴.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3]伊立新.论汉字与中国文化的相互影响[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4,(6).
[4]邢福义.语法问题献疑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关键词】春晚 传统文化 传承
2017年央视春晚亮点颇多,舞美设计出奇、技术手段创新贯穿晚会始终,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石的“大国”形象展示却始终是春晚的核心主题。晚会开场运用具有浓郁中国符号和中国色彩的独特元素和表演行为,聚焦中华大家庭“家”的概念。以一个主会场联动四个分会场,营造全球华人“共度团聚夜、共享中国年”的喜庆气氛,传承中华文化的创新节目成为亮点。
一、《天山情》展现新疆文化的异域风情,建构地域认同和意识认同
2017年央视春晚语言类节目中有一个小品格外引人关注,那就是《天山情》,因为它是春晚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演员担纲主演的少数民族题材的喜剧作品,讲述的是新疆格库铁路修建过程中汉族和维吾尔族兄弟之间发生的妙趣横生的故事。这个作品在春晚35年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创新,少数民族话题在春晚的话语语境中始终处于边缘化的地位,2017年春晚却以一个将近17分钟的小品来展现新疆风情地貌,这在春晚历史上是一个实质性的突破。
《天山情》展现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文风情,表现了铁路的修建对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改变,最终呈现了民族大团结的时代主题。小品中嵌入的台词“我们各民族兄弟像石榴籽一样抱在一起”,正是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内容,这个作品将民族大团结的主题通过喜剧的形式表达出来,在取得娱乐效果的同时也使得中央的民族政策深入人心。
电视节目之所以能完成对地域文化认同的建构,在于电视节目的制作大部分是在规定的范围内“合法地”生存,在“大家都赞同”的一致舆论的框架内生存,电视成为生产“普遍赞同”的一个组成部分。①新疆对于内陆地区的人民来说,很多时候都是一个“神秘的存在”,地理风貌可以通过纪录片等形式呈现,但文化的展现以及政治语义所赋予的“文化融合和传承”的目标则需要通过春晚这样一种全民性的节目来完成。《天山情》恰恰建构起了对于新疆地区的一种地域认同以及对于民族团结的一种意识认同。
电视节目所传递出来的信息是一种人工信息,它在创造自己的意义和观众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传递传播者的观念和意识形态。②《天山情》就有效地传递出新疆传统舞蹈文化的一种记忆,这种文化记忆是一种传承,本身具有“严格而特殊的规则”,文化记忆不是缥缈虚空的想象,而是通过“依附于固定的载体”,以群体内所理解的符号系统进行操演。③这个载体就是文化记忆需要的媒介,是每个文化体系中都存在的凝聚性结构,是必不可少的。春晚的舞台恰恰是展现新疆文化记忆的恰当的媒介,通过这一舞台,我们对新疆产生了一种地域上的认知和印象深化,接受是前提,而后才能深入地把新疆文化纳入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范畴之内。
《天山情》中对于汉族和维吾尔族人民之间关系的描述其实都是一个个民族团结的符号,比如小品描述的主题,格库铁路的修建对于库尔班大叔的奶牛养殖造成了损失,铁路修建者一定要进行赔偿,可库尔班大叔想尽各种办法对赔偿进行拒绝。小品后半部分对于拒绝行为背后的原因也表露得十分清楚,那就是汉族兄弟在沙暴中为他们筑建挡风墙、地震中为他们盖了抗震安置房、受了伤汉族兄弟为库尔班输了血,如此种种,都表现了汉族与维族亲如一家的血脉情谊。民族团结的意识得以在春晚中进行放大化的表现。这种民族文化的建构与传播,会让人产生新疆历来是中国的一部分,新疆与中原是密不可分的历史感觉。因此,《天山情》重新解读并建构新疆的历史文化,使新疆的民族文化历史与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有融合交往,并将之建构到新疆各民族文化中去,这对于民族团结的政治话语建构是有益的。
二、《中国骄傲》展现中国功夫的文化魅力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迄今可以考证的有4200年的历史,它讲究刚柔并济、内外兼修,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结晶。2017年春晚由29位世界冠军、9位亚洲冠军和42位全国冠军共同演绎了一台精彩绝伦的武术节目《中国骄傲》,其中很多高难度的动作是第一次在春晚舞台上呈现。外国人联想到中国形象时,最先想到的便是中功夫,中国武术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国际影响力也是巨大的。通过春晚舞台展示中国武术文化一直是历年春晚的传统做法,2017年春晚则首次让全国80位武术冠军集体登台亮相,这些冠军所代表的都是当今中国武术的最高水准,他们能够淋漓尽致地展现中国武术文化的品格魅力。
武术文化集中地体现了中华先民的求生智慧与积极的生存态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智慧的结晶,它能直接反映民族文化。武术文化的传承体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继承与发扬,实际上是在保留和传承中华先民的生存智慧和他们用肢体语言所记录下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符号。《中国骄傲》集中了国家武术队最优秀的冠军运动员,无论是长拳、南拳,还是刀棍、枪剑、太极,都有自己的独门绝技。18岁的武术冠军吴照华表演的刀术里面的最后一个动作是“旋子转体720度接劈叉”,这是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后,发展成竞技武术特有的一个高难度动作。另一个夺人眼球的是猴棍,这是一项中国传统武术项目,以模仿猴子的形态和眼神,结合武术棍的难点动作来呈现。单人表演展示的是“绝技”,双人对打则考验的是默契。《中国骄傲》中最扣人心弦的对练项目之一,是由来自天津的赵兰兰、陈磊组合带来的“双刀进枪”,进攻和防守之间,速度、力度和狠度都达到了极致。节目中展现出的是中国历尽千年积淀下来的武学精华,同时又结合时代特点创新出了新的武学动作,这一“中国功夫”的符号借由中国最大的晚会舞台得以向全世界呈现,表现出的是一种带有中国烙印的文化自信,这与在建党九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是不谋而合的。
武术文化不仅需要展现,更需要的是传承下去。武术文化传承实质上传承的是民族精神与思想文化,同时传承武术文化也是一种对民族文化自觉与自尊的反映。《中国骄傲》节目中武术冠军在台上表演的时候,舞美的设计也是别有用意的,舞台的背景都是带有中国文化元素的山水、华表、林海,用这些意象来与武术文化的展示融为一体,中国文化品格魅力得以凸显,一切都是相得益彰的。
武术也以其极其丰富的内涵与文化力,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增殖。“文化增殖是一种文化的放大现象。当一种文化原有的价值或意义在传播过程中产生出新的价值或意义,或者一种文化的传播面增加从而使受体文化相对于传体文化有了某种增殖放大,这就是文化的增殖现象。一方面表现为量的增大,一方面表现为质的放大。质的放大是指信息在传播中价值或意义的增加或升华。”④武术文化通过传播可以得到增殖,再加上社会参与因素的不断影响,会使原有的武术文化得到进一步增殖,同时也得到新的发展。《中国骄傲》中的武术冠军有很多是世界冠军,他们通过在世界赛事中的亮相以及获奖来放大中国武术的价值,同时通过春晚的全球性传播把这种放大的价值进一步得以强化,这种文化增殖的潜力是巨大的。
三、《五福临门贺新春》展现中国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
2017央视春晚特别设立了一个互动环节――《五福临门贺新春》,这个环节展示了中国五位书法家为春晚特意书写的“福”字,这五个“福”字会通过抽奖的方式赠送给参与扫码活动的春晚观众。这个节目在春晚历史上也是一种创新的节目类型,既向全世界展现中国的汉字文化,又通过中国人喜见的“福”字与广大春晚观众相互连通,是一种对于中国文化的“叙事形式”,通过艺术化呈现而不是文化说教的方式,将中华民族的“文化情感”集中抒发,形成了晚会的亮点,打破了以往历年春晚一演到底的固化模式。
中国的汉字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汉字是传承历史与文化的载体,其在中华文化的延续过程中所起到的纽带作用功不可没。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汉字文化,汉字中蕴含了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是当前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字之一,它是中华民族的独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五福临门贺新春》这一环节就是在向全世界展现这门语言,一个“福”字可以有五种甚至更多种的写法,这是其他拼音文字所无法想象和比拟的。中国民众对于汉字丰富性的认知会得以加深,而同时国外受众尤其是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受众则会为汉字的多变性所折服。
文字和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汉字是中华民族自己创造的,是先民智慧的结晶,历经数千年从未中断过。汉字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让全球的华人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几乎每个汉字都可以绘出一幅中国历史文化图,或考证演绎出一段中国历史文化典故,因而汉字是一种文化信息极为丰富的载体,是一种充满时代色彩、地域概念、人文特征的动态文化符号。“福”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种圆满的象征,中国人追求的就是一种生活以及内心的圆满。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青铜器铭文上,就已有不同结构的“福”字,尔后随着古籀、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字体的出现,“福”字书法越来越多,越来越艺术化。“福”字不仅是人们祈求平安、吉祥的物品,而且体现了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及各种变化。春节贴“福”字已经成为中国人深入骨髓的民俗,春晚舞台上送书法家书写的“福”字是第一次,这也迎合了中国人对“好福气”的一种期许。
汉字本身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系统。书法、碑刻、篆印、诗词、楹联、灯谜,乃至识字、解字、说字、测字等等,无不包含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汉字中蕴藏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历史渊源、风俗习惯等诸多文化因子。⑤随着中国民间对汉学的重视,跟汉字相关的学习活动已经成为中国民众教育下一代的必选项,这种民间的意识借由春晚上升为一种“国民意识”,可以说《五福临门贺新春》这个节目功不可没。
2017年央视春晚从舞台美术、节目品种、节目内容、演员服饰、包装形式、视频画面等方方面面上,都体现出了中华传统艺术精髓,融合了时代艺术的新思想,展示出了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力量,通过这样一台全球狂欢的盛会来弘扬传承中华文化将会是春晚一直不变的主题。
注释:
①[英]斯图亚特・霍尔.文化、传媒、语言[M].哈钦森出版社,1996.85-87.
②刘燕.国族认同的力量:论大众传媒对集体记忆的重[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09(6).
③王霄冰.文字、仪式与文化记忆[J].江西社会科学,2007(2).
④易剑东.体育文化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42.
汉字的应用具有灵活性、重构性和全息性,所以便于设计、创意和传播。为了更好形象地说明汉字形貌修辞和汉字字体设计在广告设计中的运用,在此选取了一些典型的广告案例加以阐释,以说明传统汉字在现代广告运用中的可行性。
1.关于汉字形貌修辞在广告中的应用以下是WWF中国(WorldWildlifeFund,世界自然基金会)制作投放了一则公益广告,利用汉字“见形识意”,充分利用它的形,通过汉字的特殊形体结构,来表达传递广告的信息。直观而巧妙地表达了保护森林的主题———乱砍滥伐的直接后果。“森”变成“林”,“林”变成“木”,最终变成“十字架”。其寓意很明确,当树木砍光时,人类也就不存在了,使这则广告内涵丰富,影响深远。传统汉字同样也应用于城市形象标志,例如杭州市的城市形象标志,里面采用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包括航船的底部造型、江南飞檐屋顶的建筑风格以及西湖园林圆洞门元素,同时整个标志又采用书法笔触来进行演绎,整体造型和局部处理不仅充分体现了杭州市本身的特色,同时又艺术化地传达了杭州市大气与精致的完美结合的城市形象。整个标志的形态处理非常舒展,传达新杭州的大气与开放,寓意今天的杭州正起航的“意”念,展现出更为积极进取、意气风发的杭州城市新精神风貌。标志下方增加了书法笔触的笔“意”,且以“形”不到而“意”到的巧妙性诠释了西湖水的意象,自然而流畅地传达了城市、航船、建筑、园林、拱桥与水的亲近感,凸现了杭州独有的“五水共导”的城市特质,增强了杭州城市标志的人文意蕴。这样不仅使得标志的内涵得到了充分“森”变成十字架而又直观的表达,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觉表现效果。
2.关于汉字字体设计在广告中的应用以下是一则公益宣传招贴。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的公益广告引起社会大众的共鸣。泛黄且断裂的习字纸上,上红下黑的“汶”、“川”二字撞击着人们的视神经-汶川告急!两字组合在一起形成大大的“济”字,广告主题是“我们在一起”,清晰而准确-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在这则广告的感召下,全国人民纷纷向灾区伸出援助之手。另一则公益广告,同样很好地运用了汉字字体设计的拆字设计方法。作者以拆分“食”字的形式,来告诫食品供应商:“人”和“良”两字方能组成的“食”!做一个有“人”心、“良心”的商家才是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而“人”与“良”异质同构,组合成广告的主体“食”字字形,给受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整个作品不仅充分体现了作者精巧的构思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很好地传达了“做良食,方可为人食”的主题。通过对以上广告创意中汉字的运用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汉字创意广告如果运用得当,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汉字创意广告可以制造差异性,引起受众的好奇心;能以简蕴繁,以少藏多,契合快节奏生活,人们期盼信息简洁的心理;相对而言,制作费用低廉;体现了传承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汉字字体设计和汉字形貌修辞分别属于不同的领域,两者的结合在广告创作和设计中已经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两者都强调视觉效果,尤其是汉字形貌修辞对汉字字体设计具有启发作用,而汉字形貌修辞则在增加文字内涵等方面技高一筹。广告学、艺术学与语言文字类专业的专家学者,应该开展汉字艺术设计和汉字形貌修辞的交叉研究,总结各自的规律,使各种艺术创作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如果我们能够发挥学科交叉的优势,并借鉴新的研究成果,一定能够创作出更多的既能体现民族文化特色又能表现国际主题,为群众喜闻乐见的高质量作品。
二、汉字在广告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现当代设计行业领域越来越青睐于将汉字以设计元素的方式引入到其范畴之中,同时这种以设计的眼光着眼汉字字形的方式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针对汉字本身的具体应用方面,通过对案例的简单分析,我们发现,在广告设计中通过对文字应用简单的拆分、组合等设计方法,并从中得到创意思路,赋予新生字形不同的意义,这不仅开拓了广告创意的新领域,同时我们还可以从中领悟到文字设计的字形与字意的趣味性和逻辑性,给广告受众最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促使形成创意汉字运用的新时尚。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如果运用不当,就会出现各种问题,甚至是违规违法问题。国家工商总局《广告语言文字管理暂行规定》第十三条规定:“广告中因创意等需要使用的手书体字、美术字、变体字、古文字,应当易于辨认,不得引起误导”。目前广告界出现滥用汉字的现象,可归结于两方面原因:其一为根本原因,即人类的意向观念问题;其二为表层原因,即着眼于汉字在广告中的实际应用角度。正如克里福德·格尔兹所说“文化是通过符号在历史长河中代代相传的意义模式,他将传承的观念表现于象征形式中。通过文化的符号体系,人与人得以相互沟通、绵延传续,并发展对人生的知识以及对生命的态度。”而汉字正是作为这样一种文化符号,起着沟通和传承的作用。所以,面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又应该如何更好地应对呢?首先,在汉字字体设计方面,我们要注重汉字易解性。传播信息是广告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功能,这使得广告作品中的汉字在信息传达上,承担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汉字设计过程中必须将广告信息准确的传达给观众,切勿为了单方面过度强调某种特定的形态,增减关键比划或者扭曲变形,结果弄巧成拙,而应该要做到因地制宜,自然巧妙,易认易懂,不引起受众误解,这样才利于信息的传播。优美的汉字设计应该以清晰的视觉形象,使人在自然的环境中完成对广告的认知,从而达到其宣传的效果。其次,汉字的字体设计含义应与广告本身的意境相吻合。我们都知道,一则广告不可能适应于多种产品或是品牌,进行广告设计的同时要考虑到产品属性和品牌个性,同样,把汉字应用到广告中的同时,也应考虑到两者的匹配性。好的汉字设计是设计者智慧和阅历的完美体现,能给人以独特醒目的视觉享受,因此我们要根据广告目标的属性和特点进行创意构思,突出汉字设计的个性色彩。在保持汉字字体本身独特个性的同时,使设计内容与形式相互统一,增强广告设计中传统汉字的整体视觉效果。再次,汉字字体设计应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在广告设计中,文字的存在具有三种意义:一是作为语言信息载体而存在的文字,二是书写在广告表面的汉字形态,三是作为激发观者艺术想象力和联想的工具之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这样使汉字摆脱传统的表现方式。这种将传统汉字重构、拆分或亦字亦画的表现形式,使汉字在辨识中促生新的意趣,将习惯的“文字叙述”变为强烈的“视觉表现”,以惊奇的视觉来审视这种迷离的传统汉字。总之对于从事创意工作的从业者来说,对待传统文化元素的价值取向应该本着传承为本源,超越为目标。我们在汲取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也应该不囿于传统的樊篱。因而,现代广告对传统图案文化的借鉴绝不是随意拼凑组合,现代广告创意是一个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当代广告人应该把握传统图案所蕴含的审美文化精髓,并将其融入现代广告创意中,在整合的基础上加入新的元素,才能创造出更具民族文化底蕴的优秀广告作品。
三、“现代广告”与“传统文化”的未来展望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渗透方法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可见,小学语文对新一代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教育的过程是文化的传承。而中国传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泱泱大国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中华情。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也是对个人品质、道德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我们作为炎黄的子孙、龙的传人,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义不容辞。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渗透于教学之中呢?
一、在识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一个汉字是一部微型的文化史。汉字是中华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是世界上唯一的方块文字。在识字教学中,要让学生领略汉字之美,这可以说是国学的基础。语文老师,特别是小学启蒙老师,更有责任和义务引领学生走进中国汉字。汉字有形可识,有音可读,有义可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演绎汉字演变过程,从甲骨文的象形字到小篆、隶书,再到今天的宋体。如“门”字的甲骨文很像两扇门的样子,是指建筑物的出入口,又指安装在出入口的开关的装置。这样不仅涉及形体的变化,而且包括文字意义的认识,都给学生一个具体生动的意象,寓教于乐。汉字教学还要抓会意字、形声字,从造字的意义着手,解释字义,这样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此外,还要重视书法教学,让这一丰厚的文化底蕴感染学生,“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它”,使学生认识到学写字、写好字是弘扬祖国文化传统,从而对祖国的文化更热爱。
二、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在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中起到奠基和引领作用。中国传统的古诗词不仅意境优美,而且形式多样,语言精练,思想深远,记录了中国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文化方面,更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古诗词可以说真实地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生活,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品质,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节,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诗词易记易背,读起来朗朗上口,可谓广为传诵。在全国小学语文阅读课本中都有古诗词的学习、背诵,而且比重很大,内容形式多样。比如,小学语文人教版的第十一册第一单元,课后穿插的三首古诗《墨梅》、《竹石》、《石灰吟》,都表现了作者坚贞不移、顽强不屈、勇于奋斗的坚强品质。还有第五单元的古诗两首,其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反映了作者对母亲的真挚而深厚的敬爱、感激之情,而尊老一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从小学语文阅读课本中可以看出,关于古诗的学习背诵内容很多,词就显得少些,其实词也传达出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而且比较详细具体。比如,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八单元,课后有两首词《菩萨蛮》和《卜算子》,这样的词很适合小学生阅读和背诵。古诗词的作者总是用形象、简短的语句,表达深刻的含义,可以说古诗词意境悠远,文化氛围浓厚,是在小学语文阅读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三、在国学故事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国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正确使用它,往往能起到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作用。小学语文中有许多经典的国学故事,如成语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三顾茅庐》、《闻鸡起舞》、《孟母三迁》、《孔融让梨》、《铁杵成针》等。在课堂上开展以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听、说、读、写、记、演等综合语文训练活动,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文化素养。历史故事具有很深厚的历史背景,从中可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礼节、习俗和节日等。比如,小学语文的历史故事《负荆请罪》,告诉人们不但要知错能改,还要具备宽容大度的品质。结合当时的经济、政治背景,学生能体会其中的深刻文化内涵。小学语文阅读人教版第八单元的传说《牛郎织女》,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由美好爱情的向往,也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七巧节,即中国传统的情人节的真正由来。还有端午节、寒食节等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有相应的传说和历史故事。所以,加强对这些寓言、传说、历史故事的阅读,是在小学语文阅读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四、在引导课外阅读中渗透传统文化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识字教学;阅读挖掘;语文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1-0002-02
“语文节目成收视黑马,1.2亿人收看汉字听写大会。”2013年10月19日,这则消息占据了全国各大新闻网的头版――据相关部门公布的重点电视节目全国平均收视率调查结果,10月18日央视1套和10套并机播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决赛没有明星大腕的压场,也没有金碧辉煌的舞台,却拿下2.6%的收视率,排名第一。从暑期席卷而来的《汉字英雄》(河南卫视),到好评不断的《中华好诗词》(河北卫视),再到正在热播的《汉字王中王》(安徽卫视)……语言文化类节目在收视火热的同时也让人思考:这些节目似乎是带着宣传传统文化的使命而来,它们所折射的是全民对传统文化的关注,而如此关注的根本原因,却是现实生活中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的确,面对西方文化汹涌而至的浪潮,越来越多的孩子,生活上热衷于过洋节日,吃洋快餐,沉迷于“日风韩流”中;学习上又把大量的精力投放在外语的学习中……而农村的孩子(特别是大量的留守儿童),由于课外生活的贫乏,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正确的引导。课余时间大多数是在低俗无趣的漫画、游戏中度过。本该离传统最近的他们,却越来越远离了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
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体,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是语文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面对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如何做到让传统文化充实小学语文课堂,如何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在语文字词的教学中体验文化魅力
世界上的许多文字到现在大多已“死”掉了,但汉字一直发展延续了下来。汉字是表意文字,五千年的文化沉淀使得每一个汉字本身就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身为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了解一些必要的古汉字的常识,在识字课堂上也能把我们悠久的文化随机传承给孩子。
一些汉字看似简单,在识记过程中却极易与其形近字混淆,教师屡教,学生偏偏不改。教师若能从汉字本身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特点出发进行讲解,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字形结构的把握,还能激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比如“彩虹”中的“虹”字,低年级学生常常书写为“彩红”,虽然只是一个偏旁的不同,但在他们的思维里,下意识地认为彩虹与虫无关而与色彩有关,所以无法进行区分,正确记忆。此时,就可以从偏旁入手,讲解“虹”字的由来:古人根据虹总是出现在雨后这一现象,就认为“虹”是一种能呼风唤雨的龙,古文中有“虹饮于河”的说法。“虹饮于河”的意思是说虹悬挂于天空,弓着身子,头伸进黄河里喝水。而虫字旁,在古代并不仅仅指昆虫,还指如蛇般的动物,比如龙。所以,古人造字时,用“虫”作了偏旁。(见许慎《说文解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这样,富有神话色彩的传说引起了学生丰富的联想,既能与形近字“红”彻底区分,又能激发学生去探索字词中的文化色彩。
还有些汉字,复杂难记,单从偏旁入手,难以奏效。如“蒸”字,笔画繁多,单纯分析字形,效果不好。此时,可以从“蒸”字的古体入手,依次出示其各个时期的演变过程,通过讲解其每一部分所蕴含的含义,发挥想象力,进行识记。如下图(依次为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草书 楷书):
甲骨文“”(豆,盛具、炊具)“”(双手,托举、敬献),表示利用锅中热汽将盛具里的食物蒸熟。金文将甲骨文中的“豆”()改变了,像多层的蒸笼,且冒着蒸汽。篆文加“火”(),强调蒸糕需要持续烧火,并将表示蒸汽的部分写成“”。隶书“”将篆文的火上部分写成“”,将篆文的“火”写成四点底“”。最终演变为今天的“蒸”字。
经过这样一番演说,学生不仅仅是识记了一个汉字,同时对中国汉字的发展史有了一个粗浅的认识,他们在识字的过程中被传统文化熏陶,从而也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阅读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资源,突显传统文化精髓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一些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不仅储存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韵。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小学课本中的《三字经》、《论语》、《百家姓》、《唐诗宋词》、古文古典名著节选等等都是经编者再三斟酌的经典内容,大都是脍炙人口、传诵久远的名篇名句,无一例外地携带着传统文化的印记。这么多精品,其背后所掩藏的历史文化底蕴有多深厚自不必说,其他一些经过精心选编录入教材的文章,也或多或少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的深入挖掘了。
比如低年级的节气歌,短短二十八个字,在学生朗朗上口的同时,适当讲解其中含义,让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先辈们在农事上所体现出的智慧,并由衷地产生敬佩之意。《古井》、《塔石》等课文也处处透露出人们的勤劳、善良,由此,便可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感受更多的传统文化美德。
学习《藏戏》时,可以引申出其他剧种,这些戏曲种类无不是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让学生在了解藏戏特点的同时,也激起他们对其他戏曲形式的浓厚兴趣。从而了解了戏曲是我国特有的民族艺术,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门传统艺术。知道中国五大戏曲剧种有北京京剧、浙江越剧、安徽黄梅戏、东北评剧、河南豫剧等。
三、利用课外阅读的平台,润物无声、悄然渗透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历史的瑰宝。先秦散文,诸子百家,唐诗宋词……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民族精神也在传统文化的积淀中不断传承巩固。作为教师更要不失时机地做好引导,在课余时间积极向孩子推荐相关的经典著作优秀文化遗产,让孩子课外阅读,开阔他们的视野。例如古典文化代表的四大名著,对小学生来讲要求也许有点过高了,但是四大名著儿童版在各家书店都可以找到,或观看有关四大名著的电视电影,对孩子文化的熏陶有很大的帮助。当孩子们到高年级的时候,他们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此时就可以向他们推荐一些文字不深奥且饶有兴趣的古代文学作品了,如《世说新语》、《项脊轩志》等等。这样,丰富的课外阅读不仅能开阔孩子的视野,增加语文知识积累,同时也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伴随在孩子成长历程中,潜移默化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开展形式灵活的语文活动,在无形中吸收文化营养
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传统文化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学生生活就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节日文化都可以成为有益的学习资源。开展语文活动学习要充分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巧借活动拓宽学习空间,增加文化积淀。例如,学生利用暑假时间开展“乡风民俗及文化生活”的调研学习活动。有的学生收集家乡的有关神话故事和著名景点的图片;有的搜集当地历史名人和故事,有的收集家乡的一些谚语、民歌……开展这样的语文学习活动,可以使孩子感受家乡文化的内涵,做到传统文化的积淀传承。学生们可能有各自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感受,有些学生虽然搜集的资料不多,但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并且通过交流评价,感受到家乡独具魅力的自然和人文风貌。教师的责任就是在这一过程中给予引导、激励,让学生徜徉在古朴而厚重的民间文化里,用手中的笔去书写内心深处的家乡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积极传承我国优秀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手段。首先介绍了传统文化的含义,然后分析了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传播的重要性,并且进一步提出了一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策略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国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的坚实根基。在当前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精髓,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其对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竖立有着重要意义。弘扬传统文化,要从娃娃抓起。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们智力与思想开始发展的启蒙阶段,在此阶段渗透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们感受到我国文化的魅力。本文主要分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与策略,旨在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传统文化含义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演进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有的精神文化,其能够反应我国历史发展中的民族特质、文化,也能够表现我国历史中的思想观念,是在我国广袤大地上居住、繁衍几千年而形成的博大精深而又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发展的思想结晶,不仅包含着儒家文化这样的核心组成,还包括一些其他的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等。而传统文化中,其精华与核心就是道德教育,与当前我国的德育理念是一脉相承的。而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激发的生理阶段,在此过程中传承传统文化,对于学生而言,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听讲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而目前来看,我国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方面涉及的还比较少,甚至有些并未涉及。随着我国教育界对于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视,很多小学都开始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实验,但总体而言,效果还不够明显。
二、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传播的重要性
(一)爱国主义精神传承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创造出了我国极具魅力的传统文化,这是我们的丰厚历史遗产,需要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进行传承与弘扬。尤其是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其是传统文化中永不磨灭的主题。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继承爱国主义精神,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强化小学生对于我国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认同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友爱,这对于我国中国梦的实现有着重要意义。传统文化中,从来不缺乏爱国主义精神,例如在教学中学习爱国主义诗人陆游的诗歌,阅读林则徐的历史故事等等。
(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的需要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形成的民族意志,自强不息,艰苦奋斗,这是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理念,也是顽强拼搏的坚定意志,是中华民族之本、是中华民族之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传承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小学语文教学需要秉承小学生奋斗精神的目标开展传统文化教学,从而让小学生们能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三)外来文化的冲击
当前时代,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小学生接触到网络,从而更多的接触外来文化,例如日本文化、韩国文化、西方文化,等等,而对于本国的传统文化则兴趣欠缺。例如,在某些学校,重视西方节日,如圣诞节时,小学学校中到处都是圣诞树、礼物以及圣诞老人,也有教师装扮成为圣诞老人,而对于我国传统的文化节日,则缺乏足够的宣传力度。除此之外,小学生更多的接触日本动漫、韩国娱乐文化、欧美魔幻文化,等等,追求刺激,对于本国传统文化接触则不够。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更需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从汉字形之美中渗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基础的部分就是汉字教学,因而需要在汉字教学中渗透字形之美,从而弘扬传统文化。通常而言,小学生阶段正是一个人记忆力最强的阶段,在新课程标准中,学生需要在小学阶段掌握足够多的汉字,从而才能培养阅读能力,更好的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百家姓》《三字经》等传统文化启蒙经典教学,将其作为学生们认识汉字的基础,采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成为精美的课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汉字教学中,需要重视造字法到字根之间的结构,包括象形字、形声字、会意字,等等,其中都蕴含着我国的传统文化。如“江河”,在传统文化中是长江黄河的专指名词,而现在则泛指一般的河流。另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通常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如在汉字书写过程中,小学生大多数都会模仿教师的字体,因而很多学生写出的汉字与教师很像,这就需要教师注意自身的板书,需要运用工整的正楷字体,行列有着齐整的安排,美观而大方。
(二)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中,古诗词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诗言志、文载道,诗词本身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抑扬顿挫富有韵律,因而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对于学生的心灵塑造与情操陶冶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在传统文化中,古诗词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例如,小学一年级所学的古诗《山村咏怀》,“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其采用列锦的艺术手法,将山村中的烟村、亭台、花等意象有机构成了一副山村风光图,其恬静淡雅的意境极大的表现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数字的排列使得学生能够发散想象思维,而且其本身朗朗上口,有助于学生的朗读能力的提高。再如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学习中,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陆游年老,孤独的生活在山村之中,但仍旧怀着为国出征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来进行情景创设,从而让学生们对诗人产生共鸣。《忆江南》之中,白居易用分明的色彩描绘了江南美丽的风景,教师在教学时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来展示还原江南风貌,从而让学生能够轻松看到江南“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美丽景色。
(三)强化课外阅读,吸收传统文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在课堂,而且在课外。传统文化中,有着大量的文化积累,而学习语文,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就需要强化学生的课外阅读。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生动有趣而又富含人生哲理的历史故事,因此,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课外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例如历史故事“悬梁刺股”,孙敬在夜里读书的时候,为了防止自己睡着,将头发悬在屋梁上,而苏秦每次读书困倦时便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从而保持清醒,这种奋发读书的精神需要我们传承;“囊萤映雪”,车胤家中晚上没有蜡烛,为了能够继续读书,便捉了一些萤火虫来进行照明,孙康则是借着雪光读书,等等。课外阅读,增强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还有成语的运用与识记,还有其精神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对于小学生的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房殊.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1):277-278.
[2]国君龙.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探究式渗透之思考[J].才智,2013,(12):68.
[3]李华英.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中国校外教育.
[4]徐祥香.浅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第一次抱母亲》教学案例分析[J].教育观察,2016,(12):72-73.
[5]孙小波.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5,(08):45.
【关键词】汉字文化传承表达
一、汉字文化的发展
汉字不仅是记录语言的工具,也是传播中华几千年优秀文化的载体。从最早的契刻符号到象形文字,再到演变至今融入现代文化的“新创”文字语言,汉字的演变过程具有深厚的时代文化特色。追溯汉字文化的起源,自第一个语言文字体系出现之后,人类就在不断的复制、学习、创造过程中盘旋前进。考古学家在距今六千多年的文化遗迹中找到的刻画字符被认为是最原始的文字,而后在殷商后期出现了在兽骨中刻画的用来占卜吉凶的甲骨文,而到了西周后期逐渐演变为字形结构整齐且更加规范的大篆文、秦朝时期易于书写的汉隶、西汉时期的章草、唐朝盛行的楷书等等。经过千百年的演变与传承才逐渐发展成为我们如今的汉字。文字是时代文化的符号,也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先人智慧的结晶。汉字与埃及圣书字、古代苏美尔文字等都是经历了由图画文字到表意文字的阶段。古文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有些被停止使用或是被外来文字取代,但唯有汉字自始至终从未中断过,是世界上唯一一种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汉字之于现代已不再仅仅是一种传播的符号,而是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化瑰宝。尽管我们无法预计汉字未来的走向,但值得确定的是,汉字文化的传承具有的意义是无法取代的。
二、汉字的文化传播
汉字是汉文化的传播符号,从形成体系到现在经历了三千年的历史。汉字的美学表现形式主要分为“书法”及“艺术字”,在“书法文化”发展鼎盛时期,人们将精力多放在对书法字体的研究上。楷书的娟秀,行书的细腻,草书的奔放,多样的文字书写形式使书法逐渐成为一种拥有独立性格且最能体现中华民族审美观的艺术形式。由于不同人之间经验以及个性的不同,对相同字体的书写也风格各异。而在当下,受信息技术的影响,人们的沟通主要通过网络进行,短信、微信的便捷操作使人们习惯于用不同输入法进行文字录入。而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键盘敲击文字”取代传统的“纸质书写”方式时,传播同样的字体,同样的“书写”方式,使汉字丧失了对美的意境的表达,缺乏灵魂与生命力。“无纸化”时代的到来似乎带给汉字文化不小的挑战,极少有人会去关注不同字体的变化以及汉字的演变过程。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必要思考这两个问题:一方面,如何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中传承传统汉字文化内涵,使人们了解传统汉字文化背后的意韵?另一方面,面对当代技术对汉字的冲击,如何为汉字注入时代文化特色?
三、汉字互动艺术作品浅析
(一)“零壹”
该作品以数字化的方式尝试将传统文化进行合理化塑造,利用点阵与矢量两种不同的技术进行文字创作,寻求传统文字与现代技术之间的共融。作者冯梦波认为,数字化二进制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例如太极图中的阴阳平衡,一阴一阳象征二进制中的“1”与“0”,中间的“S”型曲线与一循环往复,这与二进制代码“1”与“0”创造出无穷无尽的信息化时代产物存在某种关联。作为中国新媒体艺术家中最早运用电脑技术进行艺术创作的“先行者”,冯梦波认为“书法是文字本身,文字则以字作为载体,字以体而为艺术”。汉代的简书以刀刻于竹之上,魏代的石碑以斧凿于石之上,无论是竹子还是石头都只是被记录文字的材料,刻意追求刻字体运用书写形态就有些舍本逐末了,文字的美应该是与时俱进的。这件名为“零壹”的作品就是他对未来字体实验的一部分。作者以“批判”的眼光对传统书法艺术美学进行颠覆式创新,以点阵为工具电脑为材料,传达艺术家对传统书法的敬畏之心以及对重构现代汉字的创新思考。
(二)文字瀑布
“文字瀑布”是由设计师何庭安与吴克军合作的一款智能的情绪化互动数字装置,在这部作品中,体验者会面对一个巨大而又纯粹的巨幅文字图像,透过肢体语言及动作则可与文字进行互动,文字的粗细变化、大小形状等都会随着体验者的动态行为进行改变。在设计师看来,文字是传播语言及文化的媒介,以最纯粹的方式展现汉字文化的美,体验历经几千年文字演变的震撼。在这件作品,文字已不再只是文字本身,而更是一种传播符号,无关乎文字传达出的内容,只关乎体验者的感受。通过互动装置,文字似乎变得鲜活起来,向体验者“诉说”着几千年的沧桑巨变。
(三)“化物”——神隐
艺术家以东方文化灵兽为主体,运用新媒介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光影交织的方式为参与者营造字体文化背后的真实意境。笔者通过毛笔装置在屏幕上进行书写,一条以书写痕迹为路径的水墨龙跃然纸上。神话中的灵兽以文化为载体,在文人墨客笔下是超然物外的存在,也是人们追求理想而幻化出的超自然艺术形象。作品打破文字与符号化的约束,回归由内心到外物的合一,让体验者不禁思考文字的本源。
(四)“别让暴力语言成为凶器”
该作品是一个多媒体视频装置游戏,暴力语言汉字被拆分之后重新组合,形成利刃武器,作者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人们对语言暴力的危害有更加直观的感受。通过对汉字语言的解构,使文字突破字体的变化,营造多元化的汉字表现方式。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文字有形、音、义三美,由目感于形、由耳感于音、由心感于义。文字的“形”经历了几千年演变至今成为了一种固定的语言输出符号,而该作品突出文字固有形态的束缚,以“形化义”,巧妙地针对当前“语言暴力”现象进行创作,并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参与者感受暴力语言会对人产生的伤害就像其重构的刀子一样。
一、目标与思路
精神家园之根,为中华文化传统,中华文化传统之源,首推汉字文化。因此,我校创设汉字教育校本课程,其目标不仅在于落实我校“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引领学生登上巨人的肩膀”的教育理念,营造浓厚传统文化色彩的育人环境,也在于培养现代语文教学之灵气、语文教师国学素养之底气、学生汉语言文字之文气,更在于用中华文化之魂铸造学生的传统文化精神和民族品格,为社会培养精神充盈、具有高尚灵魂的公民,以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们以“汉字研究”为抓手,对原有的课程设置进行了不断深入的改革,把两纲教育有机、有序、有效地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互促进,充分体现了我校的教育特色和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其中,拓展类课程有:汉字文化选修课;兴趣类课程有:语文组的汉字研究校内师训项目、学生汉字研究小组;实践类课程有:“翰墨沙龙”书写汉字活动、教工书法展活动、学生硬笔书法比赛等。这些都是我校汉字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内容。
在汉字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中,语文组教师是一支重要力量。因此,我们的课程实施也对语文组老师在专业水平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写好汉字、研究好汉字、讲解好汉字,成为我校语文教师在专业化水平上的最基本要求,以此推动、提高语文老师专业化水平,为汉字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积蓄活水与能量。
二、过程与方法
在汉字教育校本课程的实践中,我校以文化选修课为点,编写汉字教育校本教材,带动基础类课程与实践类课程革新;以语文教师为点,带动全校各科教师规范地读、说、写、教;以学生汉字研究社为点,带动全校学生研习汉字的热潮;以展示的五个舞台为点,带动全体师生研习汉字的热情。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在市北中学形成良好的汉字研究与学习的校园文化氛围。
1.制定课程计划与纲要,形成有效的评价体系
为实现汉字研究的校本化、课程化,我校成立了以师资处、学生处、语文组老师为班底的“汉字教育校本课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在充分征求广大教师建议的基础上,讨论研究并制定出汉字教育校本课程的规划、实施纲要,与我校文化选修相结合,成为学生选修课的课程之一。我们在“汉字拾趣”的大课题下,根据学生的特长与兴趣,开设“汉字与六书”“汉字的魅力”“汉字的发展历程”“书法艺术及欣赏”“民间绝妙对联欣赏”“汉字的规范要求”等选修课程,引导学生领略汉字魅力,增强其对汉字的情感认同。
为确保汉字教育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我们制定了一套评价体系:(1)文化选修课的学生评价细则;(2)师训课程作业评价细则;(3)汉字研究文章评价细则;(4)每月一展作品评价细则;(5)活动参与态度及效果评价细则。
2.把汉字研究纳入师训内容,编写汉字研究校本教材
我校语文组把3000个常用汉字作为研究对象,每人每月至少研究1个汉字并撰写文章。研究分为三阶段:
(1)回归本源。时间为2009―2010年。主要任务是分析汉字的音、形、义,尤其字形的古今演变。
(2)体验人生。时间为2011―2012年。主要任务是“从汉字体验人生”,每个老师选出二、三个能够概括或揭示自己教学人生特点的汉字,上升到教育学高度来自我评价与反思。
(3)艺术鉴赏。时间为2013―2014年。主要任务是以“诗眼鉴赏”为切入点,再将“诗眼”转为“教眼”,从教的角度设计引发学生思考的路径与程序。
学校将语文教师汉字研究三个阶段的成果编成三本校本教材:《汉字研究》《从汉字体验人生》《诗眼与教眼》。
3.成立学生汉字研究小组,开辟“每周一字”交流平台
2010年9月,在陈军校长的倡议下,我校成立学生汉字研究小组,并开展了一系列汉字研究活动。学生不仅继承《说文解字》的遗风,从汉字的音、形、基本含义、衍生含义等角度展开讨论和研究,更关注汉字运用的生活性、时代性与个性化;不仅注重汉字的独立性,更关注它们的关联性;不仅关注汉字的过去、现在,更关注其未来发展。校报《溯光》开设“说文解字”板块,每期推出一字,以小论文的形式展示学生研究汉字的成果。每周升旗仪式上也增设“每周一字”演讲环节,分享学生最新的汉字研究心得。
4.开展各类汉字文化活动,展示师生汉字研究成果
学校定期开展各类汉字文化活动,提高全校师生的参与热情。如,举办“翰墨沙龙”活动,倡导全校教师写好“三笔”字(毛笔、硬笔、粉笔),锻炼教学基本功。又如,学校工会利用“东方讲坛”和“午间文化茶座”栏目,为全体教师开设“书法艺术欣赏”“常用汉字规范书写系列讲座”等活动,得到老师们好评。
此外,搭设五个舞台,及时展示师生汉字学习与研究的成果:(1)每周升旗仪式展示一个汉字研究成果;(2)每月一次师生书法展;(3)每年举办一期校园“汉字节”,以“汉字”为主题,开展猜灯谜、接对联、演讲比赛、硬笔毛笔书法比赛、作文竞赛、汉字纠错等一系列活动;(4)编辑刊物,学校为语文教师编辑印刷了三本汉字研究专著,为学生出了5期汉字研究专刊;(5)组织以汉字教育为主题的对外交流、参观考察等一系列活动,促进学校汉字教育校本课程的多样化发展,在闸北区乃至上海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成效与展望
立根守正,养气铸魂。汉字研究,促使师生形成汉字读、说、写规范化与书法练习常态化的新潮与良好习惯;促进师生对汉字的重视与认知,加强了对传统文化经典的认同与自觉传承;形成了我校富有特色的汉字教育读本与汉字教育课程;有效夯实了全校师生,尤其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促进了师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更推进了语文学科的建设。
近年来,语文组3位教师举办了个人书法展,语文教师发表文章近20万字;在各项基本功大赛中获得区级以上奖励达100多人次。
2012年和2013年,我校在“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总课题组年会上获得先进集体奖,语文教师的汉字研究集《汉字研究》在校本教材评优中获二等奖,学生的汉字研究集《甘棠》在校本教材评优中获二等奖。王志斌老师的《市北中学语文组的文化修炼》、程夕琦老师的《高中学段传统经典背诵的实践探究》在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顾光宇老师的《中国书法的份量》在案例评比中获一等奖;顾光宇老师的《寻根・传承・铸魂》、舒适老师的《论上海市市北中学拓展型课〈文史哲经典文例学习〉的意义》在论文评比中获二等奖。
在总课题结题会上,我校交流了“汉字研究”校本课程实施经验,相关论文荣获一等奖。
汉字研究虽然成效显著,但我们仍在思考:在功利化的价值取向下,如何保持汉字研究的热情与理智?如何让师生的汉字研究与他们的生活、学习紧密联系?汉字研究的内容、方法与步骤如何进一步优化?
基于此,我们将在新一轮汉字研究中尝试新的做法:
第一,创新研究管理机制。创建市北中学学校文化研究中心,负责汉字研究的研究、管理与实践。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识字教学 传统文化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4-0132-01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但随着外来文化的入侵,我们的传统文化正逐步消亡,年轻的一代更喜欢日风韩流,正逐步丧失我们自身的文化基因。在语文识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方式包括说文解字和引经据典。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是为了提高识字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度。
一 说文解字,把传统文化渗透到识字教学中
汉字是表意文字,是中国文化的活化石,传承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为一线的小学教师,若想在识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应先从汉字本身蕴藏的文化出发,在进行语文识字教学的过程中,有计划、有步骤地渗透传统文化,让孩子成为了解、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主力军。对小学生而言,由于其认识水平有限,对看似简单的字也很难记住,就算记住了也很容易遗忘。老师若能结合汉字本身所涉及的典故或故事进行识字教学,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汉字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增加学生的传统文化储备。比如,在学习“彩虹”中的“虹”时,根据汉字的一般构成原则分析,“虹”应和“虫”或动物有关,但根据现有的常识我们知道“虹”只是一种自然现象,与色彩有关,与“虫”或动物都无关系,这就容易使学生把“虹”字写成“红”。面对这样的情况,老师应先从“虹”的偏旁“虫”切入,让学生认识到由于彩虹总是出现在雨后,所以古人认为“虹”是一种能呼风唤雨的龙,在造字时就用了“虫”做偏旁。而在古代,“虫”不仅是昆虫,还包括蛇、龙一样的动物。也可从古文中讲的神话故事来进一步阐述上述观点,打消学生的疑惑,加深学生对“虹”的记忆,比如古文“虹饮于河”的故事,告诉学生这个故事说的是天空中的一条龙盘浮于天际,弯着身子饮河中水。通过这样的神话故事,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古人造字的理解,也会有效地分辨“红”与“虹”的差别。总之,在识字教学中,要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加深学生对汉字的理解和记忆。
二 引经据典,把传统文化渗透到识字教学中
在识字教学中,有一部分教材是古文古典名著的节选,这些节选都经过教育专家的仔细甄别、筛选,大多脍炙人口,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揭示了中国优秀的传统美德。这些节选文章不仅是我们识字教学的基础,也可以是传统文化的素材来源。我们在进行识字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中的生字,也要让学生了解教材蕴含的传统文化。比如,对课文《司马光》的学习,在“司”的识字教学中,向学生适当地介绍司马光的生平故事,让学生知道他是北宋的史学家、政治家,官居宰相,《资治通鉴》的作者;在“哭”的识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了解司马光在面对同伴“哭”时的冷静及勇敢,学习司马光身上的优秀品质;在“假”的识字教学中,可以以假山为出发点来介绍中国古人在园林建造中所展现出来的智慧。对课文《大禹治水》,在“害”的识字教学中,可以向学生分析一下当时洪水对人们的危害及黄河沿岸当时的生产力;在“通”的识字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下大禹与他父亲治水的不同之处,启发学生感悟“通”和“堵”所蕴含的人生哲学;在“伟”的识字教学中,可着重介绍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伟大之处,感受古人舍小家为大家的情怀。对于《登鹳雀楼》的学习,在“楼”的识字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介绍黄鹤楼的建造背景和使用意义,引发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在“依”的识字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介绍诗人胸怀宽广、志在高远的情操;在“更”的识字教学中,可以启发学生认识到诗人积极进取、努力拼搏的精神。总之,要充分挖掘教材背身蕴含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识字练习的过程中能感受到教材所展示的文化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学生对单纯的识字练习产生枯燥感。
此外,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不能仅依靠教学大纲要求的文字或教材,还要从课外引经据典,以便能更好、更恰当地开展识字教学。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在课前做好备案,列出可能会运用的文学典故和神话故事,确保在识字教学的过程有充足的可用素材。同时,应鼓励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儿童版本的四大名著及一些相关简单的诗词,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古典文学的知识储备,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三 结束语
传统文化是中国的文化基因,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创造力和思维方式。丧失传统文化,我们的民族认同感、凝聚力也将不复存在。青少年是中国未来的承建者,是传承和发扬我们传统文化的生力军,所以我们要在小学的语文识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他们喜欢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继任者和发扬者。
参考文献
[1]郑文玉.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J].才智,2012(1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