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精细化采购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物资的采购是企业控制成本的首要环节,采购环节只要节约1%,企业的利润可能增加5%-10%,经验表明,企业要是将一部分质量管理精力花在供应商的产品质量管理上,那么自身的质量水平至少可提高一倍以上,可见采购管理是企业产品质量的基本保障。
一、国有企业物资采购管理的现实状况
2010年某采购发展报告中对当前国有企业的采购管理水平进行了统计分析:企业平均原材料库存周转率为14.5次/年,年周转次数低于5次得接近2/3,超过10次的为22.6%,远低于平均水平,“从收到采购申请到将订单转交供应商的平均周期”指标显示,国有企业这一处理时间明显长于私企和外企,超出平均处理时间2个工作日,这表明国有企业处理订单的时间较长、效率较低,在“准确处理的订单比例”中,国有企业也是最低的,平均为81.6%,“从发出订单到供应商交货平均周期”的平均值为20.1天,超过一半的企业供应商交货周期低于10天,11-20天的为17.9%。就不同的企业看,国有企业依然最差,平均天数近30天,超过私企一倍,通过对采购绩效的考察,国有企业的采购绩效并不占优势,反而在一些关键指标上远远落后于平均水平。
二、国有企业物资采购管理的需求分析
(一)物资多维分类管理薄弱
有些企业只是根据物资成本这一种标准将采购对象划分为A、B、C类,忽视了其他重要的标准。并且未对A、B、C类物资进行进一步分类管理,仅仅是根据物资采购金额大小采取不同的采购方式(招标采购或非招标采购)。
(二)采购周期长,工作效率低
物资采购过程要经过一系列审批程序,涉及计划、生产、工程管理、采购等部门,程序繁琐,一项物资从需求计划到最终形成采购合同(订单)一般要用半个月到一个月时间。甚至时间更长。很多时候因生产单位急需的物资无法按时交货,造成生产使用单位对采购部门怨言极大。而采购人员的工作却极为繁重,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找合适的商品和优秀的供应商。
(三)库存控制困难
一方面,为了保障生产供应,采购部门有时对供应难度较高的物资超量采购,造成库存积压严重;另一方面,因采购物资不能及时到货补充库存,导致生产或工程非计划停工次数增多。
(四)信息孤岛问题严重
物资计划、采购、库存与生产配合不紧密,重复设库和库存已存在现象,不能实现低库存占用和生产保证;采购、仓储、计量、质检、财务等各部门信息不能共享;相同信息重复录入、加工与处理;存货现有上万种以上,人为管理难度比较大,由于不同时期的技术改造,采购过程中也积累了巨大的无用的库存物资,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国有企业物资采购管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企业长期实行粗放型管理和传统经验管理,造成物资多维分类管理薄弱;未从物资分类着手进行细分,而是对所有种类的物资采用单一管理方式;信息技术应用薄弱也造成了采购周期长、库存控制困难、信息不对称、工作效率低。
三、国有企业实施物资采购精细化管理的方法
精细管理的本质意义就在于它是一种对战略和目标分解细化和落实的过程。 “精细化”在物资采购管理中的应用也需要细分――物资细分、战略细分、流程细分、供应商管理细分。细分的过程也是由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型管理转变的过程,由传统经验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转变的过程。
(一)细分企业采购战略
对各类物资制定相应的中长期采购战略,可不断压缩采购周期、提高库存管理水平,使采购总成本最低化。
对于战略型物资的采购管理,必须与物质质量可靠的供应商建立长期的、战略伙伴式的关系,保持“双赢”。在具体管理策略上,应进行详细的市场调查和准确需求预测,并进行严格的库存控制。同时,针对供应风险,设置一定量得安全库存。
致力于管理成本最小化。采购部门一方面应在库存管理上多下工夫,尽量减少总库存量;另一方面应制定有竞争力的采购方案,降低此类物资或服务的总成本。
在库存管理上,采用经济批量等优化方法,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简化管理程序,提高业务效率。在企业整体运作安排上,应实行标准化管理,使采购流程程序化,并简化采购流程,与供应商进行多种方式的合作,如采购外包、建立供应商管理的存货系统等。
(二)细分企业采购流程
依据每类物资的采购战略,梳理每类物资采购管理的侧重点,遵照采购性价比最优化原则,在采购计划、决策程序、库存管理、供应商管理上区别对待,实行差异化管理,优化流程,提高采购绩效。
1.普通型物资采购流程管理
由于采购支出费用所占比重小、供应风险小,因而不进行重点管理。为了减少交易次数,节省交易费用,应制定合理的采购计划,形成订货批量。采购流程管理应侧重于界定、描述需求、确定价格和采购条件两个环节。
2.杠杆类物资采购流程管理
杠杆型物资是周期性消耗物资。物资需求是稳定的,根据生产消耗定额就可以推算出该类物资在一定时期的需求量,采购流程中需求分析环节并不重要。采取完全竞争的方式来降低采购价格,关注物资检验和接收,付款两个采购流程环节。
关键词:医疗机构; 财务精细化管理;信息化
一、医疗机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医疗机构财务管理理念和模式相对滞后
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几十年体制的沿袭养成了医疗事业单位不肯自立自足,凡事就等上级机关财政拨款,工作人员“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这样长此以往,工作人员工作没有压力,缺乏活力。最近这些年虽在人事、分配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不少改革,但计划经济下长期形成的陈旧观念不是短期就能打破的,创新管理意识缺乏,依循守旧,会计人员局限于简单的算账、记账、报账,没有深入到有关部门和科室进行调查研究和财务指导,导致财务分析不到位,看问题全局性和周密性不强,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提不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财务管理需要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但是现在重心放在了事后核算和管理上,上级部门预算编制的初衷是要求单位对自己的收入支出根据实际情况做一个预计,从而使机构领导对一年的工作有大体计划,也便于财政部门或上级单位款项的安排和工作任务的布置,然而现在很多医疗机构为编制预算而编制预算,财务人员应当将预算管理上升为财务部门全局性的管理行为,如果很多可以在事前得以控制发生的费用并没有得到控制,就形成了对国有财产的浪费。
(二)财务管理手段没有创新,信息电算化运用不够
过去,会计做账必须制作纸质凭证,手动制作转账凭证并录入账本,通过从账本取数编制报表,过程繁琐且容易出现记错,漏记等低级错误。自从电脑和信息科技参与到财务日常工作后,虽然提高了财务工作的效率和核算的准确度,减轻了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但医疗机构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对电算化利用率不高,电算化可以说只在入账,转账,出报表时减轻了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没有把电算化运用到财务预测、分析、监控等精细管理工作中。财务人员还是传统意义上的记账人员,没有与时俱进成为新时代的财务人员
信息系统建设不够完善,应用系统彼此独立和封闭,如宁波多数地区的医保软件都是金唐系统,而财务软件是用友财务系统,两个软件之间信息无法共享。很多信息无法按需输出,得不到有效利用。财务人员每月要用到的医疗收入,门诊、住院人次,药品消耗等都需要从金唐系统中取数,但是管理流程不规范,财务人员信息科人员对数据的要求不同,往往造成该明细的项目在金唐系统中无法取到明细数据,减免的项目人次未及时准确在金唐软件中反映等问题。
(三)财务工作人员的业务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现阶段医疗机构领导大多数为医务或公共卫生专业出身,只重视单位业务管理,轻视财务管理,重视争取投入,轻视支出管理。上级部门对领导的考核主要体现在医疗业绩和公共卫生服务上,涉及到和财务部门相关的考核主要是与医疗或公卫服务相关的各种经费的使用效率。财务管理得不到重视,部分医疗机构财务科人员紧张,会计人员忙于事务性日常工作,只能应付日常工作,根本谈不上精细化管理。
另外,部分地区的医疗单位的财务工作人员,年龄相对较大,知识结构单一,很多没有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对财务的认识还是停留在记账会计的层面,由于没有系统学习过财务管理学科,缺少相关财务管理的专业知识,单位又缺乏系统培训,经验大都来自多年的本职工作,即使有培训,如一年一度的会计继续教育,也只是注重对他们进行会计核算部分的培训,财务人员从这些培训中无法改变他们对会计工作的认识,对财务管理的认识,从而失去了整体培训的目的,造成业务素质跟不上时展。而更严重的是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多数是机构事业编制,工作稳定,很多人一干就是一辈子,在单位内部,人情帐,关系网复杂,有些会计人员碍于面子和人情,对一些开支范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导致最终结算超出预算能力。
二、强化医疗机构财务精细化管理
(一)重新认识财务管理,财务人员做好角色转换
全体职工要深刻认识开展精细化管理、精细化服务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会计工作绝不是简单的记账,算账,出报表,而是在平时的记账活动中发现医院管理的缺陷,细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制度,使每一项收入和支出都符合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要求,不讲情面,只看制度,真正做好单位的管家;报表出来后要学会做财务分析,发现每期收入支出的变化并明白数据变化的原因,从而向相关科室提出有效的意见和建议,为单位领导提供决策需要的财务数据和信息。
(二)学习新预算法,编制科学客观的预算
2015年实施制定了新预算法,公立医疗机构在新预算法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预算编制和管理体系,制定医院发展总体经营目标,围绕医院发展目标和中心工作编制预算。保证收入预算的完整性,确保收入来源、收入内容完整。收入预算涵盖各单位、各部门所有的资金来源。纠正预算的执行偏差,确保年度预算的完成。建立预算管理责任制,把预算执行的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承担人和负责单位,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要密切配合,做好全年预算执行计划、监督和督促重点工作的执行进度,严格审核预算方案,平衡预算项目的分配,充分考虑医院的实际情况、资金状况,优先安排重点建设和发展项目,压缩不合理的支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每月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逐项对预算差异作出分析说明,以保证全年预算的完成。
(三)强化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
要构建包括财务核算信息系统、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医院业务信息系统等三大系统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网络平台,只有充分利用电算化,克服困难,提高工作效率,才能推动财务精细化管理工作深入细致的进行。
(四)提高财务人员的自身修养和业务素质
财务精细化管理工作的主力军是财务人员,强化财务人员管理知识和业务能力培训十分必要。财务人员平时不仅需要通晓大量的理论知识,对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会计人员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参加短期培训提升业务水平,自学财务精细化管理知识。随着会计电算化和医院信息化的深入,财务人员必须对信息化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财务处理与业务处理的一体化,建立良好的信息渠道和实时有效会计控制系统。
三、总结
财务管理作为一项综合性较强的管理工作,必须确立财务管理在管理中的核心地位,精细化管理在公立医疗机构还是一项新事物,财务人员和机构管理人员还在摸索中需求精细管理的经验,财务人员必须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和业务部门密切配合,建立一整套精细化管理的流程和制度,分解执行责任,层层落实到位,以确保医疗单位高效的运作,科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辉,樊俊芝,王阶.公立医院财务精细化管理实践与探索[J].中国卫生经济,2011(10).
[2]赵燕.事业单位财务精细化管理初探[J].商业经济,2009(11).
[3]柴俊,严有兰,李冠伟.实现医院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3(33).
[4]刘海荣,柴子原,陆红娟,卢素芬.医院实现预算精细化管理的措施和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3(33).
[5]马世栋,张志湘,任志红.医疗公共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08).
[6]张亚茹.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推行财务精细化管理工作初探[J].医学信息,2011(24).
[7]杨谢菲.医院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医院管理,2011(05).
一、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在企业集团管理上,集团效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关键取决于财务管理职能的有效发挥。总公司决策的目标是实现集团收益最大化,为了实现集团整体目标,总公司不仅要对自身的经营活动进行决策管理,而且要凭借产权所赋予的控制权,对子公司的经营管理行为加以控制。同时,子公司是独立的法人实体,其在一定范围内享有生产、销售、分配等法定经营权,这能增强子公司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子公司自身利益与总公司的整体利益往往存在着矛盾。把握好集权与分权的力度,是企业集团管理活动面临的重要问题。财务管理从价值角度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过程管理,作为一个严谨、完整的体系,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贯穿于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各项管理工作的优劣成败,最终都会表现为不同的财务成果,因此,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母子公司经营管理的统分程度,关键取决于财务管理权限在母子公司之间的划分。按照集团公司对成员企业财务管理的统分程度,集团化财务管理主要有高度集权型、广泛分权型以及集权与分权结合型三种模式。
二、南京地铁公司财务管理现状
南京地铁总公司成立于2000年初,随着2005年9月地铁一号线建成投入运营,公司已由最初的以项目建设为主、业务较为单一的项目建设公司发展成为集土地融资、建设、运营、资源开发等多领域、多业务经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的大型国有独资企业。总公司现有3个分公司(运营、建设、开发分公司)、3个全资子公司(实业集团、科技公司、物业公司)、3个职能部门(地保办、土地分中心、行政服务中心)、1个控股子公司(铁源房地产公司)及1个参股公司(IC卡公司),全资子公司又下设若干子公司和分公司,形成了以总公司为母公司的多层次集团化公司,并按照企业化进行运作。随着出资人变更为市国资委,产权关系进一步理顺,总公司将实施企业改制重组,成立地铁集团,通过集团化改制和内部机构调整,促使总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形成内部协调和制衡的运行体制,实现从行政型治理向经济型治理的转变。
按照南京地铁建设、运营、资源开发 “三位一体”的组织管理模式,总公司全面负责地铁建设、运营、资源开发经营管理;分公司以资产关系为纽带,根据授权从事在建项目的建设管理或已建成项目的运营;子公司以投资产权关系为纽带,根据总公司的发展战略规划,独立从事相关产业的经营。与组织管理模式相适应,南京地铁现有财务管理体系是以制度管理为基础,以资金管理为核心,以预算管理为手段,以资产管理和产权管理为纽带,按照条块结合的方式,对下属公司进行监督管理。总公司与分公司是紧密型财务关系,总公司通过预算管理对分公司经营与财务进行控制,分公司财务自相对较小;总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联系较松散,总公司通过经营预算指标对子公司经营与财务进行控制,子公司具有较大的财务自。
三、南京地铁构建集权式集团财务管理体系的设想
南京地铁各子企业主要从事地铁建设、运营及资源开发相关产业的经营,围绕工程建设和运营经营提供相关配套服务,与总公司建设和运营主要业务依从度较高,且子企业多为全资或控股子公司,经营、人事、资金等方面受总公司的高度控制,在财务管理上适合采用高度集权的模式。为此,南京地铁将按照集团化企业管理的核心就是财务集权管理的要求,进一步完善集团财务集权管理,建立“以资金管理为核心、资产经营为内容、预算管理为手段、审计监督为保证”的财务管理体系,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完善财务委派制,加强预算管理和审计监督,提高总公司宏观财务监管能力,强化对下属公司财务监管和指导,以全面提升总公司财务管理水平,真正发挥总公司在集团财务管理上的资金管理中心、预算控制中心、资产运营中心和审计监督中心职能。
具体来说,资金管理中心就是统筹总公司资金筹集、调配及支付结算管理,强化资金管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预算控制中心就是健全预算管理体系,做好预算编制、审批下达、执行控制、调整、考核的全过程管理,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指标和控制措施,做到事前科学预测、事中严格控制、事后总结完善,充分发挥预算管理计划、控制、协调和绩效考核的功能;资产运营中心就是建立完善的资产经营管理体系,做好资产产权界定、资产评估、清产核资等基础管理,规范资产划转、转让处置、报废、盘盈、盘亏审批等流程管理,通过调拨、转让等程序优化内部资产配置,充分发挥资产的最大使用效益;审计监督中心就是通过多种形式的内部审计,做好经营效益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及时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经营管理的建议和意见,发挥内部审计为企业经营“把脉问症”的作用,强化对下属公司的内部监督。
1.以资金管理为核心,统一资金筹集、支付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集团化财务管理的核心就是资金的管理。为加强对下属公司的资金管理,总公司将建立资金结算管理中心,资金中心负责统筹集团范围内企业资金筹集、调配及支付结算管理。总公司对各下属公司资金实行“收支两条线”集中管理,总公司及下属公司统一在银行分别开设收入账户和支出账户,通过网银建立银企网络直联。集中资金收入管理,各公司收入款项存入开设的收入帐户,并由银行按日自动上划到总公司收入帐户,以减少收入款项的流转环节,通过银行网银系统,总公司实时掌握各下属公司收入帐户明细;集中资金支付管理,设定各下属公司资金开支审批权限,按照不同的支出金额分层级审批,保证对下属公司的资金监管。资金结算管理中心通过资金统一管理发挥资金融通的职能,充分利用资金的存贷差、时间差、空间差来控制总量,调节存量,压缩下属公司资金的占用,加速资金周转。通过集中资金收支管理,加强资金管控,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和效益。
2.以资产管理为内容,健全资产管理制度,规范资产管理流程,为后续总公司由资源、资产管理向资本运作提升夯实基础。地铁产业是资产密集型产业,资产总量大,设备系统复杂,专业性强,自动化程度高,各项资产沿地铁轨道和站点分布,分布范围广,管理难度大。南京地铁在建两条线投入运营后,总公司资产总额将达300亿元。如此大的总资产规模,如何有效管理,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同时如何进一步盘活资产,实现由资产管理资本经营的转变,发挥资产的最大效益。可以说资产管理和利用的效果和效益如何是财务管理作用能否有效发挥的重要体现。首先,完善资产经营管理体系,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资产管理办法,规范资产管理流程,明确各部门、公司在资产管理中的职责,做好资产产权界定、资产评估、清产核资等基础管理工作,规范资产划转、转让处置、报废、盘盈、盘亏审批等流程管理工作。其次,建立资产动态管理系统,利用信息系统完善资产的台账管理,跟踪资产的购置、使用、转移、报废等流转全过程。第三,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实现由资产管理向资产经营的转变,发挥资产的最大效益,为下一步总公司由资产管理向资本运作打下了良好地基础。
3.以预算管理为手段,积极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构建全面预算管理新体系。南京地铁从运营分公司成立起开始在运营实行预算管理,并逐步在其他下属公司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是利用预算对公司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以便有效地组织和协调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完成既定的经营目标。首先,全面预算管理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公司的快速发展需要有管理手段的提升,预算管理就是最重要的管理手段,它明确经营管理的层级、责任、范围和管理权限。其次,全面预算管理是控制成本膨胀的必然需求,随着总公司的快速发展,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在收入大幅增加的同时,只有有效控制成本的膨胀,才能确保有较高的利润,全面预算管理是实现成本控制的有效管理措施。第三,全面预算管理是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必然需求,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就是通过预算编制了解公司的各项资产总量,预测能增加多少量,确定预算目标,通过预算目标的实现从而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为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形成完整的预算管理流程,做到编制、审批下达、执行控制、考核的全过程管理,首先,树立正确、科学的全面预算管理理念,提高集团上下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第二,构建高效的多层级全面预算管理组织体系,切实加强对预算管理的组织领导;第三,强化全面预算编制、执行、调整、分析的环节,提高预算管理的过;第四,建立全面预算管理的业绩考评体系,形成责、权、利相结合的机制;第五,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实现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化,提高预算管理工作效率。通过预算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切实提升全面预算管理在现代企业经营中的重要作用。
4.以内部审计为保证,完善公司内部审计监督体系,加强内部监督控制。内部审计是独立客观地监督和评价公司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它是企业监督评价机制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监督、控制和服务的职能。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监督体系,一是要完善内部审计管理制度,明确内部审计职能、责任和工作要求,规范审计行为。二是拓展内部审计范围,转移内部审计重点,从传统的“查错防弊”转向为企业内部的管理、决策及效益服务,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也应从审查和监督向评价与咨询方面拓展,不只局限于财务领域,也将扩展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三是改进内部审计的方法,突破单纯的事后审计的传统方式,转移到事前、事中审计上来,在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中发挥积极作用,从而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四是改进内部审计方法。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实时审计、事中审计,建立一个完善、高效的审计信息化系统和审计操作平台,对内部财务信息系统及会计工作实施有效监控与评价,从单一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事前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静态审计转变为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非现场审计相结合。通过内部审计的全过程审查、监督与评价,找出公司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与效果,完善公司内部控制,强化经营管理,更好地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5.实施财务负责人委派制,强化对下属公司经营和财务行为的直接监管。各下属公司财务部门为其内设机构,受各公司经营层领导,财务人员特别是财务负责人由各公司总经理聘任,其人事、工资等关系都隶属于所在公司,独立性较差,财务人员关系现状及其自身利益决定了财务部门很难对经营层的日常经营行为实施有效监督,各公司难免会出现财务不规范的行为。同时,总公司与各下属公司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工作上、业务上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形成一个整体,在问题面前难以形成合力。总公司获取的会计信息相对滞后,不能及时掌握各公司重大的财务行为,各项财务行为是否合法、规范,只能通过内部审计去发现,即使发现了问题,木已成舟,整改的难度也较大。为改变目前总公司对各下属公司财务监管被动的局面,变财务事后检查为事前控制,必须充分发挥各公司财务人员特别是财务负责人的主动性,必须实行财务委派制。委派人员人事关系由总公司统一管理,明确派出人员的责任,赋予委派财务负责人相应的职责。通过实行财务负责人委派,一是调动财务人员进行财务监督的积极性,提高财务监督的力度。财务负责人委派确定了各公司财务负责人相对独立的地位,割断了其与被委派公司的经济关系,使财务负责人的切身利益与派驻公司脱钩,降低了被委派公司对财务人员的约束控制,使财务人员真正能从落实总公司财务管理要求的角度对被委派企业进行财务监督,以提供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总公司通过制订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对下属公司财务行为进行规范管理。二是提高总公司监管的有效性和实效性,使不合规行为被遏制在萌芽状态。对于重大问题,委派人员可以随时向总公司汇报和有效沟通,有利于总公司及时采取预防对策和措施,防患于未然。在处理问题时,可以形成合力,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三是加强总公司与下属公司间财务信息的沟通。委派财务负责人作为总公司财务部门的一员,在总公司与各下属公司间搭起了信息沟通的桥梁,使总公司能及时了解下属公司财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便于财务部门通过与外部单位积极协调、沟通,切实为各下属公司协调矛盾、解决问题,提高服务的主动性和服务质量。
6.建立财务人员中长期教育培训规划,加强财务人员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工作,提高专业理论知识和综合业务水平。一流的企业需要一流的管理,一流的管理需要一流的人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会计准则逐步与国际准则接轨、趋同,经营业务会计核算方法不断变化与更新;随着经济、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化,资金、资产、资本管理、投资、产权管理等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也不断变革和创新,这些都要求财务人员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最前沿的理论成果,与公司的经营实际相结合,以更好地指导实际工作。南京地铁公司将按照分层次,分阶段,自学与统一培训相结合的原则,做好财务人员中长期教育培训规划,全面促进财务人员专业理论知识和综合业务知识的提高。一是对于年轻人员近期3年内以会计核算知识的培训学习为重点,以会计职称考试培训为基础,加强会计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对满足工作年限规定的人员,要求必须通过相应职称考试,促进财务人员熟练掌握经营业务的会计核算方法。二是中长期以加强学历教育学习为重点,鼓励年轻人员参加会计硕士、金融硕士、工商管理硕士等的学历教育,以改变学历偏低的状况。三是对于科级以上人员以综合业务知识的培训学习为重点,加强财务管理、经营管理等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以提高综合业务水平。通过以上途径,争取5年内培养一批具有财务总监认证,通过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评估师等资格考试的财务人员,打造一支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多元知识结构、综合业务能力强、在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经营管理各领域能独挡一面的高素质的财务管理团队,以适应公司快速发展的新要求,全面提高地铁公司财务管理水平。
关键词:教材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5-1037-02
1 概述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办学规模扩大,课程改革建设、专业更新调整、多校区运行、学分制和主辅修制的引入,教材管理工作正面临着等多方面的挑战。高校教材的信息化管理是通过先进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利用教材管理系统对教材使用的各种信息进行有效获取、快速传递、即时交换、及时反馈、高效处理的过程,其涵盖了教材管理的所有环节。在教学管理的理念上由以管理者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管理的方式上由强制性管理模式向管理服务型转变,突出管理服务教学的理念。高校教材管理工作是否准确、优质、高效,不仅关系到整个教学环节的正常运行,而且影响到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合格人才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教材管理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无法完成大量的数据处理,单机作业也无法适应多校区运行的模式,在高校教材管理过程中运用信息化手段是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客观需要,也是提高高校教材管理服务水平、提高教材管理工作效率的必然要求,构新形式下的高校教材管理信息系统势在行。
2 目前教材管理工作主要存在的问题
1) 准确获取教材订购数据困难,导致征订难。随着学分制和主辅修制的引入,学生修读的自主性大大加强,加上重修、异动等机制,过去那种教材发放时人手一册、整齐划一的时代已经结束。传统以行政班级为单位的教材征订和发放,已无法适应教材多样性、自主性的特征。
2) 无法满足教材结算精确到学生个人的要求。实施学分制、辅修制后,选修课程比重加大,选修同一门课程的学生可以来自不同专业,过去以行政班为结算单位的模式已不可行,教材预收款从过去的班级结算变成个人结算,是根据每个学生实际使用情况进行教材款核算的新模式,同一班级学生由于选用教材种类、数量不同,在结算金额上必然表现为不同的数字。如果为每个学生单独结算教材费用,考虑到当今高校动辄数万名在校学生,采用传统的结算方式,基本行不通。
3) 无法实现大规模教材评价及统计分析。教材质量评价是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估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为准确掌握所用教材的信息,提高教材选用水平,确保优秀教材进入课堂,对所使用的教材,通常进行多元主体评价。传统手工评价方式无法有效收集及处理大量的评价数据。
3 构建高校教材管理信息系统的实践
3.1 教务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
教材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采用软件工程项目管理思路和技术路线,系统基于J2EE 构建的B/S+C/S模式的系统。B/S用于信息化管理,C/S用于跨系统之间的数据整合和共享。整个系统基于J2EE、JMS、JMX、XML等业界统一规范来构建。Web居于spring+hibernate+struts2开发,功能划分严格遵循MVC设计原则,将前台页面展现、后台数据库处理、中间业务逻辑进行严格的三层区分。跨系统的共享基于SOA框架、应用消息中间件、服务总线、适配器技术、WEB Service技术、流程控制技术、数据分析技术进行异构平台的、异构系统之间的数据整合。
3.1.1 系统总体设计
由各教学单位秘书录入选用教材的基本信息,既可从教务系统中的教学任务表和学生选课表提取教材征订数据也可从教材管理系统中进行修正和补充教材数据,生成教材订购单,并进行教材采购。教材到货后按规定进行教材入库,学生领用教材以后进行教材出库处理及库存管理工作。出库的形式有以行政班领用、个人记帐、个人领用和对外零售。整个管理过程均能进行各类查询统计打印,如到书情况及统计、查询书商到书查询及统计、学生教材领用清单查询和统计、学生教材费使用情况查询和统计、教师领用教材查询和统计、教材进出收支及差价查询和统计。学生可以通过WEB 形式对自己选用教材及领用教材的情况进行查询和统计。业务流程总图如图1所示。
图1 业务流程总图
3.1.2 系统模块设计
1) 教材计划管理:主要实现学期教材预定的数量,包括教材计划的生成、指定和审核。查询教务系统原始教学任务信息,统计出该任务是否落实,如果原始任务一直没有落实导致教材迟迟不能指定,那么就通过该功能实现教材指定。
2) 教材征订单管理:根据教材计划产生教材征订单,并在征订单中指定教材供货商,供货商按最终订单进行供货。由于在实际业务操作中教材指定时出现错误或者供应商供货出现偏差等原因导致教材需要更换,那么我们可以使用教材替代申请功能,替换指定教学任务的教材并重新产生新的教材计划和征订单。
3) 教材入库及发放管理:目前高校教材大多是无库存模式,即由供货商直接发放,学校仅提供仓库寄存。无库存模式情况下,该入库操作由供应商完成,学校可以查询教材入库情况,跟踪供应商备货情况。教材发放分为老师用书发放和学生用书发放。根据预定教材数量按照行政班级产生最终的教材发总表及各教材发放明细表,体现具体教材对应的学生明细表,由供应商直接发放。师生通过系统可查询到已领用的具体教材和价格。
4) 教材结算与报表:教材结算分学生结算和供应商结算。根据学生领用情况生成结算到学生个人的教材结算表,可生成按行政班级或院系为单位的汇总表。以教材为单位生成结算表,可按供应商生成汇总表。
5) 教材评价与统计:教材管理部门可设置不同类型教材的评价指标,实现教师和学生或专家等用户网上提交评价、质量调查表来进行教材评价,并提供对教材评价汇总以便掌握教材的使用效果和学生对选用教材的评价情况。
6) 接口设计:读取教务系统的基础数据表,如学生信息表、教学任务表和教学计划表,以及学生选课表等,实现基础数据的共享。
3.2管理与推动
3.2.1 运行制度与制度
制定切合实际的工作流程规划,建立合理的教材管理运行机制。首先,应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明确校系两级教材管理部门的职责,做好统筹管理教材研究、教材征订、发放、结算、评价等各项工作。第二,健全科学的教材管理制度。建立一系列教材管理规则,使学校的教材管理人员各尽其职,各负其责,教材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3.2.2 加强教材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
加强教材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使他们能够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以教材管理系统为依托,为广大师生提供教材供求信息,构建高效的信息交流平台,发挥其管理与导航的作用。
4 不足与展望
依托教材管理系统,使教材管理工作实现规范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更好地服务师生,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今后还将对自编教材项目的管理、电子教材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进一步完善教材管理工作。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和改进,相信教材管理信息化水平会不断提高,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质量,推动我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2011-11-12]..
[2] 蒋谦 李天 李廷轩 刘涛.学分制下教材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实践——以四川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0(4):91-92
[3] 曾燕燕.校园教材管理系统的设计研究[J].57-58,齐齐哈尔大学学报,(5).
[4] 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03-304.
【关键词】精细化背景;建筑工程;物资管理
施工现场实行精细化管理已经成为建筑工程管理的关键。在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团队占据重要的地位,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管理团队,实行精细化管理可以规范施工现场秩序,合理的安排施工工作、控制施工进度、节约施工成本。建筑施工现场也能展现建筑企业的形象。良好的形象,能为建筑企业创造更多的利益,也能提高建筑企业的竞争力。
一、建筑工程物资实行精细化管理的含义及目标
顾名思义,精细化管理主要是对工程物资进行细致高效的管理,以避免施工期间出现资源浪费问题,进而提升建筑企业的管理水平,最终实现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1]。精细化管理的目标与任务是建筑工程企业摒弃以往传统的管理模式,采用详细科学的精细化管理方法,将详细精确的管理理念运用至建筑工程物资管理过程中,进而提升建筑企业的施工效率。精细化管理可以有效控制建筑工程物资管理的每个环节,节约成本,增加效益,是社会经济对施工企业物资管理的最终要求。
二、建筑工程物资精细化管理的范围及内容
建筑工程中实行精细化管理措施,可以提升工程的物资管理水平,降低工程物资的采购成本,进而确保整个物资采购过程都具备经济性、优质性以及及时性,进而有效发挥建筑企业集中订货的优势。且精细化管理的实行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前期准备工作,建筑企业应做好物资市场调查工作,并制定详细的计划规程,比如主要物资的采购计划、辅助材料的采购计划以及集中物资的采购计划等,而后针对性的提出相关的采购管理措施。其次是中期工作,它主要包括物资的供应商、合同、现场、专项物资、成本、核算以及纪律等方面的管理。最后是后期工作,工程人员应做好物资的检查与考核管理工作,摒弃传统的物资管理模式。
三、建筑工程物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采购流程不规范
建筑工程中会涉及多种物资类型,其采购环节也会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且施工单位在采购设备设施以及建筑材料时,还应利用招投标的方式选择合理的供应商[2]。但实际建筑工程中,建筑企业采用的招投标方式缺乏一定的公正公平性,形式大于内容,且物资厂家以及材料厂家的界限也不清楚,没有严格执行国家以及行业制定的物资采购制度,以致经常出现虚假招标问题。同时,受内部及外部人员因素干扰的影响,建筑企业采购物资总量偏多,甚至超出了工程定额,浪费了大量的物资材料。
(二)采购手段较为落后
当前多数建筑工程物资的采购手段十分落后,多数建筑企业通过电话订购以及纸质订单的方式采购物资,缺乏完善的监督监管机制,以致所采购的物资质量参差不齐,经常发生以次充好的问题,为建筑工程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同时,建筑企业没有建立规范的物流运输系统,物资运送过程缺乏监管措施,以致在运送途径很容易出现丢失问题。除此之外,相关从业人员的计算机水平较低,无法更好的利用互联网优势监督物资运送过程,为建筑工程的物资管理带来了诸多不便
四、精细化背景下建筑工程物资管理的措施
(一)做好市场调查工作
建筑工程物资管理人员应了解项目的施工流程及原材料的使用总量等信息,而后根据物资需求进度合理储备材料。同时,还应对工程需要的物资进行深入调查,充分了解供应商的供货能力、材料质量、价格以及信用水平等,在调查结束后出具专业的市场调查报告,为此后的物资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二)规范工程物资采购流程
建筑工程物资的采购属于成本控制的关键因素,为此,建筑企业应成立专门的物资采购小组,负责人在接到采购任务后,应实地了解项目的具体施工内容,而后根据上述的市场调查报告,了解工程中的施工人员数量以及材料使用情况等信息[3],进而组好工程材料的规划工作。同时,采购小组还应充分注重工程物资的质量水平,并选择信誉度较高的物资供应商进行合作,以充分保证施工过程中材料以及设备机械的质量水平。除此之外,采购管理小组还应做好物资的存放、使用以及运输工作,提升材料的使用效率。
(三)控制物资管理的投入成本
对于建筑工程的施工企业来讲,限额发放材料已经成为控制工程物资成本的主要方法,在施工过程中,物资管理人员应在严格按照施工流程的前提下,根据施工材料用度进行限额发放,且及时填报工程材料的发放量,做好汇总工作,防止出现超发或错发问题,造成物资的浪费。要建立完善的责任制度,将材料消耗与过程控制紧密结合,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问题。除此之外,对于建筑工程中的废旧材料以及剩余工程材料等也应做好回收管理工作,并及时登记台账,进行修补共组,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尤其是价值较高的钢材、电缆等物资更应该重点管理。在工程收尾阶段,物资管理人员还应仔细核算剩余工程量,控制材料数量。
(四)实行物资信息化管理
在建筑工程物资管理过程中使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可以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被广泛应用至各个行业,建筑企业也不例外,使用互联网技术可以使建筑工程物资的管理变得更加便捷[4]。为此,企业在物资管理过程中应引进先进的信息设备及软件,记录好物资类型、使用数量、采购时间以及支出情况等信息,而后计算机终端会自动生成表格,使得复杂的数据信息更具条理化。为了确保物资管理信息化的顺利执行,企业还应积极培训相关的物资管理人员,使其学习到更为先进的信息知识,进而在提升管理人员水平的基础上形成长效发展机制。除此之外,每位管理人员还应正确认识物资信息管理的作用,并加强与其他企业的交流与沟通,共同探讨信息化管理措施,以便在整个建筑行业内形成信息化管理氛围。
五、某高铁项目精细化物资管理案例
国内某高铁项目A标段,在施工过程中,物资采购与供应按精细化实施管理,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明显。
(一)物资直供创效经过市场调查,当地民爆公司炸药配送价格为12700元/吨,直供价格8500元/吨,决定采用直供,仅火工品节省采购费用2400万元。
(二)利用隧道出渣加工地材创效外购碎石价90元/方,自加工碎石到场价45元/方;外购河砂价120元/方,自加工价65元/方。施工企业实行自采自供,从加工、运输、供应各个环节实施精细化管理,节省地材采购费用4470万元。
(三)物资验收及消耗控制创效施工企业在物资验收、发放及使用环节,实施精细化管理,彻堵各项漏洞,确保主要材料消耗零亏损、零损耗,平均节余0.5%,节约费用1350万元。
(四)周转材料管理创效合理利用施工企业现有资源和闲置周转材料,减少投入,增加周转使用率。通过精细化管控减少损坏、浪费、闲置及丢失,以及对下场周转材料进行准确判断,提前联系调出等措施,有效降低周转材料成本,节约费用350万元。
六、结束语
在建筑工程物资管理中实行精细化管理,可以规范采购流程,提升物资质量水平,控制了物资投入成本,从而在提升物资管理水平的基础上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水平,提高了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张龙强,任凭.统供物资核销在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J].云南水力发电,2013(06).
[2]秦彩霞,张华楠.建筑工程物资采购的成本控制与经营管理[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11(03).
[3]王志文,王春林,王力,阮婵芹.房屋建筑企业工程物资内部控制探析[J].现代装饰(理论),2013(10).
与传统成本相比较ERP系统将销售系统、采购系统、存货系统、供应链以及总账系统集成在一个系统中,简化了信息在农业企业内部流动的程序,加速了信息在农业企业内部流动的速度,减少了因信息滞后带来的机会成本,将原本孤岛的信息逐级传递。ERP系统实现精细化成本管理,主要从规划阶段,物流,资金的管理三个模块来实现良好的成本管理,及其全方位管理操作。
1.1农业企业生产准备、计划的精细化
传统生产准备人为的主观意志作用比较强,对于市场的需求以及变化,都是听风则风,听雨则雨。没有准确的市场预测信息,也没有明确的生产计划。对于生产过程中需要的物料用量也没有准确的数据,而由于人工记账操作,库存数据也不能够得到及时的反映。这一系列的管理弊端,最终将导致存货的滞留和堆积,原材料供应不足生产被迫停工,产品不能满足市场多样性的需求,资金占用现象严重,人力物力资源得不到有效的配置等一系列问题。
1.1.1主生产计划的精细化。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计划是保证生产顺利进行的保证,只有做好了计划,农业企业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ERP系统接收到市场的销售预测信息、客户的订单以及其它信息后,首先由主管人员做出主生产计划,计划精确地包含了每一生产阶段的毛需求量。紧接着进行粗能力的权衡,确定出所需要关键工作中心的加工能力和设备的负荷能力,与实际的数据进行比对,进行初步的计划确认或调整,再与销售部门做出的销售计划进行比对以进一步确认和调整主生产计划,最后提交给有关管理部门,进行计划的确认,并在生产过程中进行不断地修正。
1.1.2物料需求计划精细化。ERP系统解决了需要什么、生产什么、怎么生产的问题,物料需求计划,即MRP详细记录了物料需求信息、物料清单、生产的工艺路线以及物料的可用量。例如要生产一台仪器,那么制造这台仪器所需要哪些物料,物料的需求量是多少,经过多少道加工工序,当前的库存量信息,都会在系统中记录,一旦某一个环节断层,系统会给出提示或者警告,而依据传统的生产方式任何一个环节跟不上生产节奏,农业企业内部都无法做出迅速的反应,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1.1.3能力需求计划精细化。计划的最后一阶段是对能力需求的计划,即CRP。简单的来说它就是依据生产的每一阶段和工序的物料需求信息,精确地计算出需要投入的能力和设备的负荷数据,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农业企业生产能力以及负荷情况做出调整,最后制定出CRP。运行时系统会根据CRP中加工产品的数量,所在的时间段,实际所需要占用的能力负荷,对比在系统内设定的标准能力负荷情况,生成能力需求报表。而传统的生产准备计划阶段,并不能够像ERP系统这样实施全面精细的计划,物料的需求、能力的负荷情况都不能得带及时反馈,生产过程中补充的信息也不能够及时更新信息。
1.2农业物流管理精细化的实现
1.2.1农业企业生产过程的精细化。随着市场不断的发展,产品的生产周期不断的缩短,对品种的需求多样性不断提高,产品的交货期不断缩短,对产品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生产管理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生产的需要,传统的生产车间管理没有进行明确地分批分类管理,对于生产所需的物料也得不到及时反馈,没有明确的进度安排,产品交货时间也没有明确统计,对每一项加工产品的工序也没有进行细致分工。对于插单的业务,农业企业也疲于应对,物料需求跟不上进度,生产能力也不足,农业企业往往需要拆东墙补西墙,而且传统的期间费用分配也不准确,分配的标准往往是根据人工或者机器的工时总数来定义,管理者无法获取准确的成本信息,无法做出具有竞争力的定价决策。ERP系统下,生产的整个过程是由MPS生成各个车间和工作中心的生产任务,下达产品生产指令,根据产品交货的到期进行产品的任务优先级的排序,对产品的整个生产周期都有明确的规划,确保产成品能够及时完工交货。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在ERP系统下每一项完工产品都有固定的工艺路线,物料需求也有明确的信息记录,能够保证产品有条不紊地进行生产,并且细化工序,将一项复杂的加工业务简单化、重复化、高效率化。半成品在车间的转移,原材料、配件的领用,生产加工进度的控制,各个时间段加工状态的信息,在产品的统计分配信息都被统计及时记录到了工作中心中,由工作中心生成报表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将信息及时传递给ERP系统下的其它有关子系统,管理人员根据信息进行生产调度,物料的补充等等;这些信息也是产成品成本计算和制造费用分配的主要依据,它定义了许多产品成本计算的相关公式,比如机器加工的工时和物料的用料比例,由成本动因推动费用的分配,期间费用能更加准确地分配给完工产品,统计数据显示在ERP系统的车间管理下制造成本下降了12%左右,停工待料减少了60%,产品延期交货下降了80%。因此走ERP精细化管理之路,是农业企业实现利益效益最大化的最佳选择。
1.2.2农业企业库存管理的精细化。库存管理的主要作用是维持销售产品的稳定,保证生产顺利地进行,在保证盈利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降低农业企业的资金占用率,降低成本,增加投资。传统的制造业库存管理中,由于农业企业所属行业产品的复杂性,管理已经销售模式的局限性以及滞后性让原本就复杂的库存管理受到了许多非技术性的影响。统计与汇总指标的工作量巨大,库存信息不能够及时有效地反映给有关管理部门,严重制约了生产的顺利进行,甚至造成存货积压、资金严重占用的现象。ERP系统下的库存管理贯穿整个农业企业管理,覆盖范围广,利用数据库将存货的信息反映在一张统计表中,提供的登记出库入库的信息,存货的类别,提供下级编码标识,产品的批次,出入库时间、质量状况以及价格等,都被详细地计入在系统内,支持存货跟踪查询,能够即时反映库存的盘点数据,并对其它相关联的子系统提供实时数据,这是传统管理无法实现的。在发货的时候严格按照先入先出的顺序发货,降低了因存货变质、积压而增加的风险和机会成本。ERP下的管理模式改变了仓库保管员的劳动组织方式,对仓库可以按照产区分类,按照业务进行区分,细化了日常的管理业务。ERP系统对存货的控制方法也有许多种,如ABC法、零库存控制法、在途物资的管理方法等等,农业企业可以根据自己库存的复杂性进行方法的选择。对于入库管理根据生产和销售的需要发出需求,降低不必要的库存费用,降低资金的占用和存货毁损的风险;对于领料出库的业务,可以限制材料的数量,以防止因为任意领料而造成的不必要的浪费,引起成本增加,最终导致产品价格失去市场竞争力。统计数据表明在ERP库存系统管理下,库存下降了30%~50%使得库存资金投资减少了1.4~1.5倍,库存的周转率提高了50%,这些都是传统库存管理无法实现的,因此农业企业只有在ERP系统的精细化管理的平台上才能越走越远。
1.2.3农业企业采购管理的精细化。采购管理是对采购行为进行组织管理和控制的模块,采购工作主要是在合适的时间为生产部门提供生产所需要的合适的质量、价格、数量的原材料(或加工部件),以保证生产顺利正常进行。传统的采购管理存在许多的问题。首先,没有一个标准的体系管理供应商,致使采购信息总是不能及时下达到供应商;其次采购计划编制不准确,采购数量不足或采购不及时以及物料逾期未入库,车间的生产线只能被迫停产。生产制造过程中,插单的业务极为常见,物料计划人员无法快速评估其影响,信息传递慢,采购提前期长。无法及时下发采购信息。而且对于市场的价格走向也没有很好统计记录,主观判断采购存货的数量以及批次,致使采购成本高昂。ERP环境下的材料采购计划是由主生产计划生成,根据生产车间以及销售部门传递出的物料需求信息,然后下达到采购部门,并同时将信息传递到总账系统以及仓储部门,简化了信息传递的流程,极大增加了信息处理效率,据统计表明应用ERP系统实现采购管理的农业企业,采购提前期缩短了50%。ERP系统中建立了一套信息精确的客户资料,以及客户所能够提供的物料信息,一旦系统得到采购的命令就能及时将信息下达到供应商,逾期未收到的采购物资也能在系统中得到查询,发出催货通知,或者及时变更供应商降低生产线停工的风险。在生产制造的过程中一旦有插单的业务发生,计划部门也能够及时进行生产计划的修订,进行能力的评估,将物料需求信息及时传递到采购部门,及时进行物料的补充,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此外ERP系统还提供了物料需求的规格资料,保证入库产品的质量符合生产要求;系统还提供了比价的功能,能够让管理者迅速做出最优决策。
1.2.4农业企业销售管理的精细化。在一个农业企业的销售系统是农业企业生产的最终产品与外部市场的轮毂连接,是价值的生产是实现农业企业最关键的一步。其主要职能是以满足客户消费需要为前提,实现劳动价值到社会财富的转换。而传统的销售管理下,销售部门往往凭借个人主观经验进行报价,缺乏成本数据参考,无法获知准确的订单利润,没有稳定的销售市场和渠道,客商信息混乱,信用额度很难掌握,增加许多无形的财务风险。对于地区以及不同的客户报价策略在手工作业下工作量庞大,准确性也很难把握。销售人员很难追踪订单的采购状况、生产状况、入库状况,导致销售人员很难和客户沟通进度。逾期交货现象严重,信用等级下降,客户流失现象严重。ERP系统下的销售模块将销售任务细分成以下几个阶段,①根据预测信息和销售订单制定销售计划,并做出合理报价决策;②开辟可供销售市场,并对市场进行细分,建立确定的客商档案和长期可供稳定销售的销售渠道;③结合历史、目前、市场调研数据进行销售;④根据客户的订单信息,组织货源,下派生产命令,并组织仓库发货;⑤开出销售发票,并转交财务系统记账;⑥对已经销售的产品提供跟踪服务,进行信息反馈、分析,提出方案。根据应收系统的传递信息对客户进行信用评级,制定销售策略,发出催收货款的指令,而传统的销售管理无法及时对订单做出反应,也不会对销售进行售后的跟踪分析,不利于市场地位的稳固和简历长期稳定的销货渠道。
1.3农业企业资金流管理的精细化
资金是一个农业企业的血液,资金的运转是关乎到农业企业生死存亡的问题,传统的农业企业资金管理混乱,对于资金的预算、费用的支出很难控制,对于未来的资金流入流出也无法掌握,科目繁多,往来账目不清,管理人员工作量大。ERP系统下,当采购或者销售行为发生后,系统会根据采购订单、发票在应收和应付形同中生成相应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为农业企业提供精确的未来资金的流入和流出情况,相关的票据还含有供应商以及客户的相关信息,能够准确地将每一笔收入以及费用与客商相联系。对每一笔零用基金进行分类管理,完善对银行账户的管理,能将收入或者支出与相应的票据相联系,实现收入与票据相匹配,对于外币也有专门的账户管理,能够及时地反映账户的资金信息,减少了人工管理不必要的麻烦。对于资金的预算和费用的支出都有严格的控制,大大降低了农业企业的资金占用率,使得农业企业的资金能够维持农业企业正常运转。
2农业企业ERP精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管理者对ERP认识程度低
ERP是一种先进的管理软件,而不是单一的数据储存软件,很多管理者思想仍然停留在只是单一的将财务信息化,而没有融入精细化管理思想,再加上国内实施ERP成功的也就只有联想、海尔、移动公司等一些大型的知名农业企业,因此很多中小型农业企业对实施ERP精细化也只是持有观望的态度。
2.2农业企业缺少精细化成本文化气氛
尽管许多农业企业引进了ERP系统实施精细化管理,但是农业企业没有注重对精细化的文化建设不够重视,有些制度建立得并不合理,甚至导致极少数个别员工出现抵制的情绪,而农业企业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规章制度也形同虚设无法落实。
2.3ERP系统实施对人员要求较高
ERP成功实施对操作者、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程度的要求比较高,它要求不仅仅要懂得操作还要懂得原理,否则实施的过程中麻烦不断。而ERP系统的发展历程比较短,普及的程度也不够,许多管理者甚至没有ERP的概念,更谈不上操作和应用了。ERP将管理与技术融为一体,这要求操作者不仅仅是个管理者还要是个技术员,而且培养出这样的人才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2.4农业企业基础管理制度规范性不够
科学的管理,要求农业企业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和个性化,是精细化管理实现的基础,基础设施管理制度不规范,它会影响到精细化管理的效率。
2.5实施ERP系统后期维护不足
许多农业企业在引进ERP后,前期没有制定计划和目标,导致后期发现团队实施能力不足,特别是在系统的二次开发上。农业企业生产发展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仅靠一次完整实施而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是不太现实的,这又使得ERP后期发展滞留,最终导致农业企业摈弃实施。
3ERP精细化管理问题的对策
3.1管理者转变思想
ERP精细化管理要成功实施需要管理者有高度的思想上的觉悟,将管理不仅仅局限在传统农业企业运营上。管理者不仅要转变自己的思想同时还要培养整个农业企业的员工精细化的意识,只有各个部门协调一致,分工明确,才能使得精细化成本管理理念在农业企业中得到真正的应用。管理者需要将目标放长远,从各个方面实现精细化管理,才能带领农业企业在未来成长的路上越走越远。
3.2建立精细化成本管理农业企业文化
环境决定一个人的成长,同样农业企业文化氛围也是农业企业成长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建立起良好的农业企业文化氛围,农业企业才能在未来的路上越走越远。建立起农业企业精细化管理文化首先需要培养精细化成本管理的思想,现有理念才能应用到实践中。其次,要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诸如物质奖励、精神鼓励、调动积极性和惩罚措施,让员工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农业企业精细成本管理中,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改进和创新。
3.3加强对员工的后续教育
农业企业对实施ERP系统以及操作的关键人员,要在后期不断的进行教育和培训,以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对于ERP这样先进的管理系统,随着时间的变更也会不断更新,只有不断学习才不会在操作和应用过程脱节,才不会造成资源浪费的现象。而且ERP运用需要熟练的技巧以及丰富的知识,只有全员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才能使得ERP的管理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从而降低管理成本。
3.4规范农业企业基础管理制度
农业企业的基础管理,是农业企业实施和管理的前提,只有坚实的基础,农业企业可以在未来发展的舞台上越走越远。农业企业首先需要加强农业企业原始信息核算的管理,提高原始数据的准确性;再次是优化农业企业的规章制度,优化农业企业生产流程,加强全面成本预算的管理。
3.5成立实施ERP精细化的项目组
要成功实施和应用ERP系统,光依赖软件公司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并不是一个明智的决定。只有在农业企业内部建立一个ERP执行和组织协调的ERP组织机构才能解决问题。在其领导之下,农业企业内的所有部门达成一致的目标,却又各司其职,通过定期组织会议培训,让农业企业内部各部门不仅能够了解ERP运行的情况,还能够站在各自部门的角度提出一些专业性的意见。经验一起分享,问题一起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ERP系统运行起来,使得ERP精细化的管理成功地在农业企业内部实践,提升农业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4小结
大庆石化物资供应中心实施SAP电子平台管理,将财务、生产、采购和其他业务信息资源共享,功能集成、规范运作。对采购流程优化,实施细化管理,实现高效采购,为大庆石化公司生产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问题的提出
尽管物资采购已采用ERP管理系统,虽然能为管理者提供较多信息,,但诸多原因造成日常生产、装置大修、项目建设、矿区建设的物资常出现上报计划的规格、材质、标准不清晰;供货商资信能力不强;材质复检不认真;加工工艺不合理;不同材质混放;未按照说明书要求安装等问题,影响装置生产,甚至危害员工生命,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如何避免该事故的发生,是摆在物资采购管理人员面前的一个课题。在SAP工作流管理工具中,改变人们在采购作业上陈旧的观念和做法,改革管理机制采用精细化管理方法,进行物资采购时取得了明显效果,杜绝了材料采购计划的误报,劣质产品的进入,避免了因运输、保管过程中的损坏,确保了装置的检修和生产。
三、管理现代化成果的理论依据及创新点
物资采购中强化制度管理,发挥SAP管理平台的优势,应用SWOT分析矩阵、麦肯锡矩阵等理论,引入物资采购风险管理意识工作,在物资采购工作中做到以目标为准则,工作有计划;以落实为准则,行动有方案;以实效为准则,步步有确认;以提高为准则,事后有总结,使物资采购工作高效、高质保障供应的同时全过程受控。
四、主要做法和内容
为适应采购管理的需要,经过对工作的探讨与实践,通过采购过程分析,从采购物资的计划、质量、供应商、性价比、服务等方面细化管理,使工作系统化、程序化、科学化。
1.梳理物资采购规章制度,细化工作管理环节
企业管理实质是对人力资源的合理运用,如果在采购工作中没有配套的制度去约束,仅依靠人的自律性,难免会产生失控,出现偏差。依据《供应商管理办法》、《招投标管理办法》、《物资管理实施细则》和《行业管理考核办法》等完善的制度体系,将其要求细化到计划管理、采购管理、招投标管理、合同管理、质量验收、库房管理、安全管理等工作的每个流程中,使物资采购管理步入正规化、专业化轨道,落实在SAP流程管理工具中,使工作规范、行为约束且便于追溯和科学决策。
2.细化供应商评价工作,打造优秀供应链
从SAP系统供应商数据库中梳理出优秀供应商,细化供应商管理工作,从供应商的制造能力,资信情况,质量管理体系,主要生产业绩等方面进行评价,对供应物资的质量、价格及服务情况等进行动态监督、管理,淘汰不合格的供应商,通过内部从源头上把住采购物资质量关,并保证物资供应经济合理,打造一套优秀的、有竞争力的、战略联盟的供应链系统。
3.细化物资供应质量管理,筑起质量屏障
为石化装置安全生产提供物资质量安全保障,从制造、出厂检验、入库检验等方面入手,筑起质量屏障。质量信息反馈系统,保证供方评价工作真实、有效。
4.严把物资计划入口关、统筹关,为采购物资提供保障
计划是物资采购的源头,把好计划入口关、统筹关就为采购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保证。
4.1严把计划入口关,制定计划上报规范,避免因上报计划规格、材质、标准不清晰引起的问题,上报计划时应按国家相关规范统一标准执行。
4.2物资编码是物资采购网信息管理工作的重点,物资编码是计划录入、查询、询价基础。填写5497物资标准的申请模板,规范物资上报标准。
4.3利用SAP系统编制计划平衡表,使需求物资与来货物资,到货物资与出库物资进行比照,可以平衡库存,方便施工单位领料,减少采购成本。
4.4根据提报的计划,与使用单位研究,提出一系列保证措施,把好产品质量第一关做准备。
4.5对采购物资按金额和数量进行麦肯锡矩阵分析,根据重要程度,安排工作优先顺序,严把物资采购统筹关,以ERP系统中的需求计划分析中的相关数据为经线,对采购计划平衡、计划接收、合同发票收发为控制点,以质量检查、业务往来记录、现场使用效果为纬线,编织圆满完成采购工作的锦绣蓝图。将繁杂的工作梳理清晰,对物资制作、入库、验收、出库、使用情况全方位跟踪,监控。
5.提升物资供应服务,塑造文明窗口
物资采购针对石化公司日常生产、装置大修、项目建设、矿区建设等方面,面向生产厂、生活区提供业务协调及服务,加强与使用单位、项目部门、设计单位、库房、质检、招标办等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塑造文明服务窗口。
6.细化价格管理,保证物资供应经济合理
价格管理现代采购管理的核心业务,把好厂家圈定、询价方案、合同签订关。根据各单位上报的计划,选择产品性能好,价格合理的,经领导审批后入选,充分做好招标前的准备工作,了解市场行情、同行业的价格、所购物资的概算、历史价格,通过加成成本,需求导向、竞争导向等方面入手,运用 SWOT矩阵原理,对供需双方进行价格分析,风险分析,优势分析,为谈判做好的准备,发挥招标办、专家、审计、纪检的评判监督作用,一同研究谈判策略,综合考虑,采购质优物美的产品, 把价格监督精细化管理推向新境界。
7.细化仓储管理,保障物资顺畅供应
为防止物资在保管中防潮、防火、防盗工作,发放中防止物资错发、漏发从通过人、机、料、法、环五方面入手,全面提高库存管理水平。
8.深入现场,践行物资质量全过程管理
加强与项目部门、公司机动设备处、二级分厂等相关部门充分沟通,强调运输、搬运安装、使用维护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进行质量检查确认,践行物资质量全过程管理。
9.深挖SAP管理功能,拓展办公时空
发挥物资供应工作SAP系统管理平台的作用,物资供应流程各环节的工作均依托本体系有序进行,发挥网络管理系统功能,提高查询、统计、平衡、预警、分析等优势功能,为高效、快捷、客观,便捷工作构建平台。
10.流向拓宽流程认知广度,深化风险意识,规避采购风险
资金流、信息流、物资流、业务流、数字流、商务流、风险流,通过业务流程,推进采购信息在供应商网络内的流动,将采购物资转变为数字形式物资代码流通,在网上实现计划、询价、合同、入库、出库、付款体现在经济领域为物流、资金流的实现,通过与使用单位、质量部门等相关部门的交流,实现供应商管理的量化考核,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每种流动的每个环节都有风险,树立风险意识,进行风险识别,采取预防措施,建立评价机制,准备应急方案,落实到采购的各个环节,实现风险由多到少,由有到无,由大到小的转变。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建筑工程;应用
一、在建筑工程实行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精细化管理的实质就是对整体战略目标的分解和细化并进行相应的管理。它通过逐步实现每一个被分解出来的小目标,进而促成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的达成,进而实现企业自身经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实现精细化管理,对与企业整体执行力来说,是一个质的提升。同时,除了细化分解战略目标以外,精细化管理还有另一个重要含义:“抓重点”。通过对目标的细化,找到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点或薄弱点,针对关键点或薄弱点采取必要的管理控制措施,为做好整体的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精细化的管理,建筑企业一是能够有效的保证工程质量和工程工期,二是能够有效提高管理质量,降低管理成本支出。无论是对建筑企业还是业主来说,精细化管理都一种控制工程质量和工程工期的有效手段。
二、建筑工程中的精细化管理的应用
建筑工程的精细化管理,要贯穿整个建筑工程的全过程,即施工前,施工过程中和施工后三个阶段。具体说来,如下:
(一)施工前的精细化管理
在施工前的精细化管理,首先要做好对项目论证的精细化管理,其次是要做好对设计图纸的精细化管理,最后是要做好对工程造价方案的精细化管理。
1、做好项目论证的精细化管理,就要积极对工程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多方面咨询不同专家的意见,不断的探究。在以专家的意见为参考的同时,也要借鉴同行业同类型的建筑案例。为建筑项目的开工,打好理论上的基础。
2、做好对设计图纸的精细化管理,首先要做好同设计人员的沟通工作。一方面,让设计人员领会业主的建设意图,按照意图进行设计。二是让施工人员吃透设计图,在设计人员的帮助下了解设计图中的施工难点,以便在日后施工中重点把控。
3、做好工程造价方法的精细化管理,要求以动态的方式进行工程造价工作。工程的相关造价人员在编制、审核工程造价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内外部因素的变化,如原材料市场的价格波动、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等。
(二)施工过程中的精细化管理
施工中的精细化管理,即是对施工现场的精细化管理,也就是要做好对施工人员、材料、施工设备、施工工期和质量的精细化管理。
1、对施工人员的精细化管理。建筑施工工地的一切工作都是由人来做,一切设备都是由人来进行操作。做好建筑工程的精细化管理,首先就是要做好对人的精细化管理。具体说来就是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做好对现场施工人员的人事管理工作。严格现场施工规范和轮班制度。严格实行打卡上下班制度。在加班、换班的安排上,要尽量避免出现同一个施工人员连续作业多个班次的现象。二是加强对现场施工的人员的宣传教育工作,让其明白自己工作的好坏对整个工程的质量和工期都有着直接的影响。促使其加强自律,严格遵守施工规范。三是积极开展岗前和施工中的培训工作和安全教育工作。四是要建立完整的现场施工人员的人事档案,方便现场管理。
2、对施工过程中材料精细化管理。在工程施工项目成本的构成中,材料成本占绝对的比重, 提高项目材料管理部门及相关人员的管理水平,对提高施工过程中的绩效、控制施工项目成本、实现项目利润最大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做好建筑工程的精细化管理,重点就是要做好对材料的精细化管理。具体说来就是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做好材料的计划和采购管理工作的精细化管理。由于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的材料种类很多、用量有多有少,首先必须依据工程设计图纸、工序、工期等要求,精细做好材料采购计划;其次做好材料的采购管理,根据采购材料的质量、规格等要求,做到货比三家,严格控制材料的质量和成本价格。二是材料供应和使用的精细化管理。首先材料进场后必须按规范要求做好原材料的检测工作,避免因为原材料的质量问题影响工程的质量和工期;其次做好材料的进出料库台账和领发料制度管理。材料入库后要进行材料的分类、堆放,做好材料入库和出库的台账,确保材料的准确信息,便于核算实际材料成本。材料领料时应根据材料的使用计划和定额损耗进行领料,并签字确认。最后做好材料使用核算管理,工程项目部应定期组织领导、技术、材料管理人员对材料进行盘点核算,根据工程实际完成量的计划用料与实际用料对比,核算出材料的实际损耗率和进行差异分析,查找原因,总结经验,有效的控制材料的成本控制。
3、对施工设备的精细化管理。施工设备,是建筑企业的一项重要资产。做好施工设备的精细管理,是做好施工现场精细化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施工设备在进入施工现场,要进行一次设备检查,确保机械正常以及设备证件齐全,并进行相应的登记工作。进入施工现场后,施工设备一是进行定期的检修工作,二是要定人定岗,严禁无关人员使用设备,三是要尽量避免设备进行连续多班次作业。做好施工设备的精细化管理,一方面有利于施工设备的养护工作,使得设备保持在最佳使用状态,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施工现场的安全,避免工程事故的发展,延误工期甚至危及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4、对施工工期和质量的精细化管理。工期和质量是一个工程能否完全执行合同、达到规范治疗要求、有效控制施工和业主成本、达到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好工期和质量的精细化管理。具体说来就是要做到以下二点:一是根据合同工期要求,结合施工方案、施工方法及材料供应情况,制定工程总体控制网络计划,以总进度网络为依据,按进展阶段的不同,分解为多个层次,再按各层次分解为不同的进度分阶段目标,通过对分阶段目标的控制来确保总体目标的完成;加强施工管理,抓好施工中的统筹、协调与控制,抓好关键工序进展,做好工序衔接,综合工程施工的每一环节、细节进行全盘策划,周密考虑,实现科学组织,合理安排。二是建立和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加强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由项目技术负责人、质量工程师、施工班组进行质量检测工作,从上到下形成了一个质量控制体系;严格工序管理,对于每道工序施工,都要进行技术交底工作,并坚持三级检查验收制度,坚持上道工序施工质量达不到合格标准,不得转入下道工序施工的原则。
(三)施工后的精细化管理
施工后的精细化管理,是就指对工程竣工决算阶段的精细化管理。在工程决算阶段,建筑企业要一是要及时清算工程款项的支付情况,避免坏账、呆账、死账的出现,也要避免拖欠其他相关企业的工程款项。二是要回顾整个工程的进行情况,总结经验教训,建立相应的工程信息库,为以后的建筑工程项目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郑亚文,杨东伟,刘建斌等.施工企业实施"精细化管理"问题分析与对策[J].施工技术,2007,36(12):24-26.
1实施物资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目前,信息技术已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然而覆盖煤矿企业的广度和深度还不足。例如:手工单据和账簿以及经验式管理等因素影响着企业物资仓储和计划等工作的精准度。因此,建立和完善信息化环境下的物资管理制度,提高统计信息量,建立有效的企业物资管理信息系统,能及时发现物资管理的漏洞,完善成本控制,提高效益。
(1)实施物资管理信息化是提升煤矿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国家对煤矿企业抓大放小和兼并重组的战略方针,以及随着煤炭市场价格一路飙升,煤炭产业形成了集团化、多元化、差异化、高附加值等趋势,一味压低价格冲出市场的竞争已经失去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煤矿企业管理必须与市场相融合,与市场需求相对应。必须遵循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的要求,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符合生产力发展、监控监管完善、健康运转的机制[1]。这就必然要走信息化、数据化的科学管控模式。
(2)实施物资管理信息化是煤矿企业精细化管理的需要。供应科作为煤矿企业物资供给部门,保障和服务生产单位,其业务必定要走在精细化的前列。煤炭产业发展至今,虽然在装备、技术上高速发展,“采、掘、机、运、通”机械化程度达到或接近世界水平,但由于资源型企业性质和长期粗放型企业管理模式,国有煤矿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缺乏精细化和科学性,一直被国外企业家称作“一流的设备,末流的管理”。推进科学的精细化管理是一项战略任务,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不自觉到自觉,由管事到管心,不断深化和创新的过程。在煤矿企业推行物资精细化管理是一项带有前瞻性、实践性的工作。实行“归口管理、集中采购、统一储备和统一结算”的物资精细化管理体制,加强物资供应专业化管理的力度,才能促进物资供应管理水平及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2]。精细化管理的灵魂是“持续改进、不断创新”,通过对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运用以及不断创新,提高业务标准,用信息来管理、让数据说话,以最低成本和最高效率,实现煤矿物资管理不断发展。
2物资管理信息系统供应链的建立
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简单讲就是以物资为载体,依托计算机等平台,研发以智能化、数字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管理系统。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在于物资供应链的建立和管理。供应链中包含供应商管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委外加工、合同管理、运输管理、内部交易等模块,为企业提供全面的购销存管理[3]。如今煤矿企业,无论是独立的公司或是集团型企业,在同一产业链或供应链上的企业都面临一个新的趋势,那就是全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许多集团型企业往往包含多个业态,同时涉及供应链的多个环节,对它们的协同往往能够实现集团企业的集团管控,从而提升效率和竞争力[4]。
(1)供应商管理。供应商管理系统提供对供应商在一段时期内的质量、价格、交期、服务、可持续性的改进等方面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估,为企业选择供应商提供量化的、科学的依据。
(2)采购管理。采购管理系统是以订单为核心,对采购过程中物流运动的各个环节及状态进行跟踪管理。其采购业务从计划、申请、订单、收货、质检、入库、收票到结算全过程的管理(图1)。通过与计划的集成,达到减少库存积压,保证供应的目的。提供对物资需求申请进行汇总平衡的功能,支持集采物资在需求公司、供货公司和集采公司进行多级平衡。通过供应商评估(事前)、价格管理(过程)、成本分析(事后)达到降低采购成本的目的。
(3)销售管理。价格管理、销售订单、销售发货单、销售发票、销售结算、代垫费用单、渠道管理、销售统计分析8大功能组成了销售管理系统,与全面计划、DRP(分销资源计划)、库存、采购、财务紧密集成为一体的供销链中的一个环节。销售系统是以销售订单为核心,对销售过程在物流运动的各个环节及状态进行跟踪和管理。通过业务函数提取与销售业务相关的数据,这些函数通过组合可以形成复杂的函数,对配置在销售管理流程中的各个点进行控制。
(4)库存管理。库存管理是物资管理信息化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核心部分。库存管理主要包括以下业务:基础设置、期初数据、入库业务、出库业务、库存调整、存量查询、账簿查询、储备分析、统计分析。信息化提供了完整的货位管理功能、辅计量解决方案、库存展望功能等。库存管理系统是基于对实物的收发管理。库存系统根据销售及采购,生产制造系统的出入库通知或备料计划,进行实物的出入库,并根据需要进行库位分配,批号管理。库存系统可以完成内部的移库、盘点、调拨、借入借出、报废、形态转换等业务,并将结果传递给存货核算系统,完成财务处理。
(5)运输管理。运输管理是物流供应链运作过程中的一个环节,面向企业的储运部门,按订单交货计划,及时、准确、安全地将货物交付到目的地。根据发货单、销售出库单、调拨出库单、采购订单、运输申请单生成运输单,通过运输单和运费公式可以计算应收运费、应付运费。
(6)内部交易。内部交易管理是与销售、采购、库存、财务紧密集成为一体的供销链中的一个环节,以企业内部交易管理为中心,围绕调拨订单,对价格、发货、内部交易结算等进行有效管理,并结合供应链其他产品和应收应付等产品,实时反映企业管理业务以及提供内部交易报表,全面反映出企业内部公司之间的交易情况。基础设置、要货月计划、调拨申请、调拨订单及结算、内部交易查询等5大功能组成了内部交易管理系统,其中调拨订单是系统内部交易管理的重点,内部交易管理中所有的业务开展均围绕调拨订单进行。
(7)委外加工。委外加工系统通过处理生产制造系统形成的委外加工计划及手工输入的委外加工订单,以订单为主线,完成委外加工的发料,委外加工成品的验收入库及委外加工费的结算处理等业务。
(8)合同管理。合同管理的基础是合同,此文所述的合同包括采购合同、销售合同等,是用户与客户签订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合同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合同的录入、审核、生效、变更、冻结、终止、废止及查询统计等内容(图2)。合同管理对企业经济行为的规范性、准确性、及时性具有重要意义。
(9)供应链报表。供应链报表是最后各个部分汇总性报表,可以将月度、季度、年度等汇总,方便高效完成总结性材料工作。供应链报表包括采购、销售、库存报表。采购报表包括采购入库暂估余额表、委外加工入库暂估余额表、采购待开票数量查询、按供应商统计订单完成率统计表。销售报表包括销售订单执行汇总、销售出库执行汇总、销售发票执行汇总、应收汇总、销售订单执行明细、销售出库执行明细、销售发票执行明细、应收执行明细统计表。库存报表包括日结存表、转库单明细表、集团条码跟踪表、备料计划缺料分析表。值得注意的是,物资管理信息化是为达到企业目标而进行的一个过程,信息化是手段,运营是关键,业务流程的优化或重组是核心。不能为片面追求信息系统的准确、信息的快速获得而忽视信息是为物资管理服务的。信息系统不是IT与经营管理的简单结合,而是这两者相互融合和创新的产物。
3应用效果
赵固一矿物资管理中心信息系统建设大致经历了自发、过渡、自觉3个阶段。这3个阶段的跨越发展,既受企业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影响,又缘起于企业对自身需求的不断认识。供应链、财务会计已经在物资信息系统平台上实现全程对接,平稳运行,整个业务流程已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大大提高一线生产物资供应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也为库存管理、财务凭证传递等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1)彻底摆脱了笨重、繁杂的手工账,使仓储管理步入信息化阶段。原来手工账从入库、记账到月末和财务对账结账等,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且准确度低,易出现错误。采用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后,全部业务流程在计算机上完成,不管是同供应处对账、库管员的日常记账,还是同财务的对账结账等,各项工作均能准确快捷完成,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实现了资源信息共享,能够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①实现与物资供应处资源信息共享。物资供应处可以实时掌握各矿库房调剂仓库动态,对积压物资进行及时调配。②实现与各区队的信息共享。区队相关人员能够及时了解一级仓库的现存量,并根据现存量进行计划申报,减少计划申报的盲目性,避免重复上报的现象,提高计划申报的准确率。物资信息系统正式投运以来,赵固一矿实际储备资金总体呈逐月下降趋势,2011年1月实际库存资金高达3413.48万元,新系统试运行后,截至10月底,实际库存资金已降至2115.64万元。如此不但有效减少库存积压,降低生产成本,也加快了企业资金流通。③为内部市场化工作的快速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在物资信息系统中,实现供应链和内部市场化的对接,使各区队月末的材料消耗等可以在系统中直接提取数据,从而彻底摆脱了手工统计报表的繁重工作。④提高了统计工作的准确性和便捷性。供应链的统计功能十分强大,各项统计工作均能在系统中完成,如库存明细账、出入库流水账、收发存汇总表、盘点表及各种物资的现存量等都能在系统中及时完成,物资编码、名称价格和供应处保持一致,数据的统计、处理、申报更准确。⑤实现财务凭证自动传递。原来财务科进行发票挂账时,需要进行手工录入生成挂账凭证,工作量大且容易出现错账。系统正式运行后,供应链和财务会计模块实现对接,供应链中的相关单据可自动传递至财务会计模块,财务人员可通过应付管理业务将相关入库单据自动生成挂账凭证,工作效率比以前手工处理方式明显提高,从而实现凭证制作的准确、及时、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