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化学平衡高考题范文

化学平衡高考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平衡高考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化学平衡高考题

第1篇:化学平衡高考题范文

一、摸底

如在复习氧化还原反应专题前,教师可以根据《考试大纲》和历年高考对该专题的考查要求进行命题,以中等题为主,题目也不在多,关键是了解学生的基础。笔者精心挑选考查有关氧化还原方程式的书写(含配平)、“二剂、二产物”判断、转移电子数的计算、利用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律来判断反应发生的可能性等有关题目。控制难度系数在0.55~0.60间,可以较好的测试学生的总体水平,帮助学生预测自己具备的能力,为高考复习做好准备。

二、实施

1. 认真研究高考,抓准方向

通过认真分析十年高考化学题,不难发现有十几个知识点是反复考查的,如阿伏加德罗常数,化学平衡图像与计算;溶液混和后pH值的计算,离子方程式对错的判断和离子共存,“三池”(电解、电镀、原电池)电极产物或电解质溶液pH值升降的判断等等。从2005年、2006年高考命题意图分析看,对学生解决探究性实验能力有更高的要求。2006年高考更是加强了考查学生阅读信息,提炼有关信息的能力。这些能力要求在以后的高考中会保持一定的延续性,在备考中要注意。对于这些重复出现的高考考查的重点知识,在复习中反复提醒学生注意落实,而且通过练习、专题测试、变式训练从不同角度重复再现,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2. 教学生学会分析高考题

高考题是高考要求的具体体现,它既反映了高考的范围、重点,又展示了题型、特点,成了复习教学的“无形指挥棒”。通过对高考题的分析,帮助学生迅速捕捉高考命题规律,准确地知道每一个高考热点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才能算过关,便于学生树立信心,将珍贵的时间用在实处上,提高了复习效率。所以,笔者把近十年高考题按中学化学知识的“六大块”――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进行分类(每个大块还有具体分类),印制出来,复习进行到哪个专题就将与之相关的“高考题汇编”发给学生,进行对应训练。

3. 强化学生的实验能力,主张通过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例如在复习离子反应中,其中一个难点是试剂的多少,离子数目比会对离子程式产生影响,学生也比较难单从理论的角度进行把握。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这样的问题:在FeBr2溶液中通入少量的Cl2,是生成Fe3+还是Br2呢?可以提供实验条件让学生从实验中得到证明,教师从中起引导的作用。2006年广州一模的第11题,答案认为靠静置分层观察油脂完成反应是错误的,但有些辅导书却认为是正确的,这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笔者指导学生完成了皂化反应的探究性实验,发现在实验操作中在反应中生成物是呈浑浊状态,根本就看不到澄清的溶液。这些做法都收到了很好效果,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实验兴趣。

三、自评

在复习完每一个专题后(讲练结合),一般不要再布置其他书面练习,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阅读、思考、归纳。并由教师设计好自评表,让学生进行自评,及时反馈学生知识过关情况。为以后的复习做更加有效的准备。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布置学生自评时,教师对学生归纳总结的自评表要认真批阅并写出评语,对总结得好的同学要及时表扬和鼓励,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笔者在完成化学平衡专题复习后,在学生自评表中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对等效平衡的应用还不是很熟悉应用,在第二轮复习中重点突出了这一部分内容,而其它化学平衡有关知识点掌握也比较好,也就不再重点复习,结果提高了复习的效率,在以后的测练中也证明了这一点。

第2篇:化学平衡高考题范文

那么,怎样强化“高考意识”、并使其贯穿于化学复习过程的始终呢?归纳起来,我们的做法是发挥了如下“五个作用”。

一、发挥“考纲”要求的主线作用

《考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强化“高考意识”理所当然地应当使“考纲”成为教师组织学生复习的主线。由于“考试说明”仅是很简要的目录式提纲,为使学生对高考要求的领会明确具体,我们在开始系统复习之前,就把“考试说明”各个项目化解、组编成六个专题,每个专题又划分成若干单元,形成了《中学化学复习知识体系表解》发给学生。这份“表解”实际上成了教师进行复习教学的提纲;复习进行到哪里,学生就阅读到哪里,从中一目了然地明确哪些知识点是必考内容,哪些是考点,各考查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使学生在整个复习过程中,头脑里有“考纲”这根“弦”,发挥了它在高考复习中的主线作用。

二、发挥历届高考题的示范作用

高考题是高考要求的具体体现,它既反映了高考的范围、重点,又展示了题型、特点,成了复习教学的“无形指挥棒”。纵观近年来全国的化学高考题一直保持了相当强的连续性,所以,让学生以它们为范例,把握来年高考的尺度,这对于强化“高考意识”十分必要。如何发挥历届高考题的示范作用呢?我们从以下三方面布局:

首先,把近五年高考题收集起来,按中学化学知识的“六大块”--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又细分“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速度与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三部分)、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组编成八组“高考题专题汇编”,印制出来,复习进行到哪个专题就将与之相关的“高考题汇编”同步发给学生,进行配套训练。

其次,我们经常选用历届化学高考题中的典型题目作为课堂复习教学的例题,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经常将复习化学基本知识与解答高考题挂起勾来,真正做到复习“双基”着眼高考要求。尤其是近几年全国化学高考题采用了若干知识迁移能力的考题,所考的知识有的是教学大纲和教材未涉及的内容,学生只能在考试过程中通过阅读题目的文字,例如1991年高考题中有关第1000万种化合物结构式、分子式和同分异构体的推理,就是这类颇具难度的题目。我们在复习中,结合有关知识点,以这样的高考题作例,着重指导学生如何读懂题意,如何分析解题的关节点,教给学生处理这类“搭桥题”的方法。

第3篇:化学平衡高考题范文

关键词: 高中化学 化学平衡常数 例题解析

在鲁科版高中化学教材中,化学平衡常数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化学理论知识,在我国最近几年的高考题当中,针对化学平衡常数考点的考核经常出现。所以化学平衡常数教学工作成为当前我国高中化学教师群体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在电离水解反应当中的使用

在电离水解方面的问题当中,化学平衡常数属于重点考核类型。

例如:已知在温度一定的环境当中,一水合氨的电离常数和醋酸分子的电离常数是相同的,若在浓度为0.1mol/Lde醋酸溶液之中添加进浓度与之相等的氨水,那么在添加氨水的过程之中( )

A.水的电离程度会不断地提高。

B.铵根离子浓度和一水合氨分子浓度都会先上升之后又降低。

C.在此次实验当中,醋酸根离子浓度和醋酸分子浓度始终是恒定状态。

D.在氨水的添加量与醋酸溶液体积保持一致时,铵根离子浓度和醋酸分子浓度是相同的。

解析:在这道问题的解答过程当中,教师首先需要学生认识到酸或者碱都会对水的电力产生一定的抑制效果。实验人员在添加氨水的过程当中,水电离的程度应该是先增加后降低,因此选项A是错误的。接下来,实验人员在增添氨水的过重之中,学生按照化学平衡常数求解可以得出铵根离子与醋酸根离子的浓度实际上是一直降低的,因此B选项也是错误的。在实验人员添加氨水的过程之中,溶液的体积会不断变化,醋酸及醋酸根离子的浓度都会明显降低,因此C选项也是错误的。在氨水当中加入与其相同的醋酸溶液时,这两种物质是能够相互反应的,并且溶液的酸碱性刚好是中性的,这时,铵根离子浓度和醋酸根离子的浓度是完全一样的,因此只有选项D才是正确的答案。

点评:在这道问题当中,整体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因此学生在解答此类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清楚了解出题人设置问题的含义,并且读懂题目意思,防止在理解上出现严重错误,这样才能有效在此类问题中取得分数。

在高中化学学习过程当中,化学平衡常数这一章节知识整体难度并不是很高,但是考查了学生对该章节知识的熟悉掌握程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针对这一章节知识进行强化教学,才能让学生最大限度掌握这一章节理论知识,降低在解答相关问题中出现错误的可能性,帮助学生在高考中遇见此类问题时有较高的解答正确率。

参考文献:

第4篇:化学平衡高考题范文

从上面的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点内容。

第一:先看今年的第8题,考察的是离子共存问题,让学生判断能共存的是哪一组,2011年的第8题和2010年的第7题同样考察的是离子共存问题。这三道题的答案都是选C。再看今年的第11题,考察的是关于物质的量的计算,让学生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哪一个,2011年的第9题和2010年的第8题同样考察的是关于物质的量的计算。这三道题的答案都是选A。两道同类型的题目三年来都选相同的答案,这是偶然呢还是命题组有意的设计呢?而且今年的11题A选项是:常温下,4gCH4含有NA个C-H共价键。2010年的第8题的A选项是:16gCH4中含有4NA个C-H键。我们可以看出选项几乎是一模一样,只是数字翻倍了而已。再看这三道题的其他选项变化也不是很大。学生只要认真细心,很容易拿找到这两道题的答案。

第二:选择题的知识点变化不大。除了上面提到的两个类型外(离子共存问题和关于物质的量的计算),还有今年的第7题考察的是有机部分与生活相关的内容,让学生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哪一个,2011年的第7题和2010年的第11题同样是类似的内容。今年的第9题考察的是实验内容,让学生判断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哪一个,2010年中有两道关于实验的选择题和2010年的第22题也是实验部分的内容。今年的第22题考察的是元素周期表中短周期元素的内容,2011年的第22题和2010年的第10题同样是短周期元素的内容。今年的第23题考察的是水溶液中离子浓度的问题,2011年的第11题和2010年的第12题同样是水溶液中离子浓度的问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8道选择题中有6道知识点都是一模一样的,而且题目的难度没有增加。

第三:我们还可以看出今年的高考选择题稳中求变。前两年都考察了电化学的知识,2010年还有一个求焓变的选择题,今年选择题中没有出现这些内容,而是更多的侧重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用途。例如,今年的第9题、第10题、第12题,特别是第9题,它是实验部分内容,而前两年的实验题不是考察实验操作就是考察实验现象,也就是说今年的高考题更加贴近生活,更注重实用性。

第四:现在我们简单分析一下64分的非选择题。非选择题考察的知识点没有变化,仍然是有机部分、化学平衡、工业流程图、实验探究各一道题。但是分值的分配上有所变化。今年的有机题由前两年的16分降低到14分,而工业流程图和实验探究各为17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今年的高考题更注重考察学生的灵活性和思维能力,比较固定的、记忆型的那些知识相对要少一些。

第五:今年的有机推断题要比前两年的简单得多。首先我们从分值看,今年是6个空14分,平均每空2.33分,去年是8个空16分,平均每个空2分,而前年是6个空16分,平均每空2.67分。从这些数字中我们看出好像是去年的分值更低,得分更容易,其实不是这样的。今年的6个空互相之间没有什么关联,学生答不出第一空,可以回答第二个空,他们之间没有因果关系,而去年要求学生先把题目中的Ⅱ、Ⅲ、Ⅳ、Ⅵ等有机物判断出来,再逐一回答问题,它们是环环相扣的,Ⅱ、Ⅲ、Ⅳ、Ⅵ中任意一种有机物推断错误,接下来的空都很难填对。前年的有机题每空的分值比较大,第二问考察的是卤代烃的消去反应。这一问学生往往记不清条件到底是氢氧化钠的水溶液还是氢氧化钠的醇溶液加热,所以这一问拿满分的人不会很多。再看第五问,只有先把Ⅵ和Ⅶ两种有机物判断出来才能选对它们的性质,所以也不容易拿到分。今年的有机推断题中没有未知物质,只有有机物Ⅲ给的是分子式,其他物质都给的是结构简式,不要求学生再去推断物质,而且这些物质都很简单,没有2010年那么复杂,所以学生从心理上就已经战胜这道题了。

第六:今年的化学平衡部分共有4个问题,每一问中有两个空要填,也就是说平均每空2分。为了降低难度,4个问题之间仍没有因果关系,先回答哪一问都不会有影响,这样学生就不会因为一空不会而把后面的分值全都丢掉,特别是第4问,前一空是要求计算焓变,后一空是判断碘作为原电池的哪一极,两个空之间没有一点制约关系,学生会哪一问就可以回答哪一问,这样,掌握不同知识点的学生可以拿到不同的得分点。前两年这两个问题都是在选择题中出现,一个至少要4分,分值比较大。从这个题目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它融入的知识点更多,要求学生的综合能力更高。

去年的化学平衡部分虽然每空平均2.5分,但是每一问都考得比较细,有判断反应速率快慢、画反应过程能量变化图、求物质的转化率,还有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等,这个题要想拿高分,学生必须要具有一定深度的知识才可以。而2010年的这道题分值就太大了,一共就4个空,每个空平均4分,相当于一个单选题的分值了,学生稍一疏忽,4分就没有了。所以,笔者认为只要学生能够做好常规复习,今年还是很容易得高分的。

第七:虽然三年都考了工业流程图的题,但它只是一个载体,2010年主要考察的是实验目的、除杂、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等;2011年主要考察的是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电化学中半反应的书写等;今年主要考察的是流程图中的滤渣、除杂、化学平衡等问题。从这我们可以看出知识点的变化比较大,学生要想从这道题中得到高分,就必须抓住各个知识点深入学习,把知识内化成为自己的能力。

第八:三年来实验题中问题的设置都有上升的趋势,也就是说每一空的平均分值都在减少,而且三年的实验题的每一问之间都没有必然的联系,这样,我们在辅导学生时就应该鼓励学生不会第一问,可以做第二问,不会第三问,可以做第四问,不要被一个问题卡住,后面连看都不想看了。在以后的实验题中还可能以这种方式来考察学生。

第5篇:化学平衡高考题范文

化学反应速率是表示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程度的物理量,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表示。主要受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四个外界条件的影响。反应物(除固体、纯液体外)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增大;对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增大;升高温度,任何反应速率均增大;使用催化剂,同等程度改变正、逆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当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混合物中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化学平衡状态与条件相关,条件改变平衡移动,主要受浓度、压强、温度三个外界条件影响。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正向移动;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度,平衡逆向移动;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缩小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方向移动;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理论部分概括起来不过几句话,但学生在运用这部分理论解题时,总是问题不断,如果题目是将理论的考查间接地用图像的形式呈现时,对大多学生而言,这更是难以逾越的障碍。本文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图像的类型进行总结,借图像的具象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一、常见的化学平衡图像

以下图像均为对反应mA(g)+nB(g) pC(g)+qD(g) ΔHp+q所作的分析:

1.v-t图像

t1时,增大反应物A的浓度,瞬间增大正反应速率,在这一瞬间对逆反应速率没有影响,因此使得新的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平衡正向移动。t2时,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但平衡逆向(逆反应为吸热反应)移动,新的逆反应速率大于正反应速率。t3时,减小压强,正、逆反应速率均减小,平衡逆向(逆反应为气体体积增大方向),新的逆反应速率大于正反应速率。t4时使用适当的催化剂同等程度增大正、逆反应速率,平衡不移动。

2.c(或百分含量)-t图像

压强P1达到平衡的时间于P2达到平衡的时间,因此P1P2(压强大,反应速率快,达到平衡时间短),P1到P2为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反应物A的百分含量减小。温度T1和T2变化亦进行类似分析,不再详述。

3.c(或百分含量)-p(T)图像

温度相同时,压强P2时A百分含量大于P1时A的百分含量,标志平衡正向(气体体积缩小)移动,因此P2到P1是压强增大的过程。温度T1至T2作压强相同时的类似分析即可。

4. 反应物转化率-t图像

使用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缩短达到平衡的时间,平衡不移动,因此得出b是加入催化剂的曲线。

二、解题步骤和技巧

1.认真看清图像:一看横、纵坐标的物理意义;二看起点、拐点、交点、终点;三看线的变化趋势;四看浓度、温度、转化率、物质的量等物理量的变化;五看是否需要借助辅助线。

2.依据图像信息,联想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可逆反应的特点:正反应为吸热还是放热;正反应为气体体积缩小还是气体体积增大。

3.充分利用“先拐先平”:即在化学平衡图像中,先出现拐点的反应先达到平衡,先达到平衡的条件可能是温度高、浓度大、压强大或是使用了适当的催化剂。

第6篇:化学平衡高考题范文

一、学习化学平衡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

学生学习活动的核心是思维活动,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是取决于学生学习过程的思维品质。

学生学习化学要有适应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就学习化学平衡知识和技能而言,至少应用到如下几种思维方式:①严谨的逻辑思维;②灵活敏捷的直觉思维;③对化学用语的敏感性,能够直接进行符号思维;④富于灵感和顿悟;⑤不仅有严谨的正向思维,而且善于进行逆向思维;⑥能够选有关信息进行收敛思维;⑦能够进行有创造性的思维,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⑧不拘泥于通常的思维习惯和固定的思维模式,善于打破思维定势,进行非常规思维。

要提高学生解决化学平衡问题的能力,教师就要在化学平衡教学和复习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为核心,通过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有关知识的探索、应用,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培养学生解化学平衡题的思维方法

1.深刻性的思维方法

(1)在日常教学中,要加强启发式和探索式教学。要让学生熟悉知识的产生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2)课堂例题,练习题的设计要有层决性和足够的思维容量。

(3)要善于进行变式训练,使学生的正向思维、逆向思维、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能力得到充分训练。

例1:在一密闭容器中,反应a(A)g bB(g)达到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体积增加一倍,当达到新的平衡时,B的浓度是原来的60%,则()。

A.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了 B.物质A的转化率减少了

C.物质B的质量分数增加了D.a>b

解析:化学反应aA(g)bB(g),达到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体积扩大一倍,如不考虑化学平衡移动,各种物质的浓度将变为原平衡的一半。已知生成物B的浓度是原来平衡的60%,说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发生移动,A的转化率升高,化学计量数b>a,由于B的物质的量增加,B的质量增加,因此物质B的质量分数必然增大。综上所述,可得出答案为A、C。

2.逻辑思维方法

根据学科知识的逻辑关系进行解题思路,按一定步骤完成解题过程,并完整、规范地表达结论,是逻辑思维在化学解题中的主要表现形式。

(1)对于有关化学平衡移动的图像题、计算题,要先分析题目的特点(是放热还是吸热反应,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还是气体体积缩小的反应等),再分析图像所表达的各个量之间的关系,最后借助“先拐先平”和等压、等温条件下的“定一议二”等推理方法得出结论。

(2)学生模仿并掌握各类题的解题思维方法,然后通过题形变换,能举一反三,应用自如。

3.收敛思维方法

收敛思维是针对发散思维而言的。在化学平衡一章有一类比较反应速率、某物质的平衡浓度或转化率的题目。

例3:反应A+3B?葑2C+2D在四种不同情况下的反应速率分别为()。

该反应进行最快的是:

解析:选D。比较反应速率大小时,不仅要看反应速率数值的大小,还要结合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化学计量数的大小进行比较(有时还要考虑速率的单位)。正确的思路是按题设要求选一个选项为基准,其他选项与之比较,从而得到正确的答案。

这类题主要培养学生的收敛思维能力。从收敛思维的特点看,它是沿着一个方向寻找问题的正确答案,或将有关信息的共同点聚焦,从而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它强调思维活动中记忆的作用和归纳的方法。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收敛思维和发散思维同等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挖掘收敛思维资源,不失时机地加以训练。

4.联想思维方法

教师应指导学生合理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使其全面揣摩题设条件和选项的设置意图,通过训练培养学生联想思维的学习方法。

5.创造性思维方法

在化学平衡中,等效平衡概念的建立和等效平衡原理的应用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笔者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①等效平衡的概念比较抽象;②对等效平衡的分类理解记忆不深刻;③对将题设条件转化成与原平衡条件相当的等效条件的方法掌握不够;④不能创造性地建立解题模型。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不妨从以下几点着手:①在课堂教学中多设计有梯度的问题组,每组最后要有一定趣味性和挑战性,并逐步使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解决这些问题。②要经常表扬那些在创造性思维训练中取点滴进步的学生,同时鼓励更多的学生敢于挑战抽象性题目。③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方式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第7篇:化学平衡高考题范文

一、考查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的书写

【例1】(2012年海南化学卷)已知A(g)+B(g)?葑C(g)+D(g)反应的平衡常数和温度的关系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___________________,H___________0(填“”、“ =”);

(2)830℃时,向一个5 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0.20mol的A和0.80mol的B,如反应初始6s内A的平均反应速率v(A)=0.003 mol·L–1·s–1,则6s时

c(A)=____________mol·L–1,C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_mol;若反应经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时A的转化率为____________,如果这时向该密闭容器中再充入1 mol氩气,平衡时A的转化率为 。

(3)判断该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的依据为____________(填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 压强不随时间改变

b.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改变

c. c(A)不随时问改变

d.单位时间里生成c和D的物质的量相等

(4)1200℃时反应C(g)+D(g)?葑A(g)+B(g)的平衡常数的值为____________。

分析:(1)因反应中的物质都是气体,据平衡常数的定义可知其K=■;由表中数据可知,温度升高,K值减小,说明升高温度向吸热的逆反应方向移动,故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即ΔH

⑷反应“C(g)+D(g)?葑A(g)+B(g)”与“A(g)+

B(g)?葑C(g)+D(g)”互为逆反应,平衡常数互为倒数关系,故1200℃时,C(g)+D(g)?葑A(g)+B(g)的K=■=2.5。

答案:(1) ■

点评:书写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时,一要注意其书写形式与反应方程式书写形式直接相关;二要注意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固体或纯液体物质的浓度可看作1,不必写入表达式。

二、考查外因对化学平衡常数的影响

【例2】(2012年福建理综化学卷)在恒容绝热(不与外界交换能量)条件下进行2A(g)+B(g)?葑 2C(g)+D(s)反应,按下表数据投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测得体系压强升高,简述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变化关系:____________。

分析:该反应的正反应方向是一个气体分子数减小的反应(注意D为固态),在恒容绝热的情况下,反应达到平衡状态,体系压强升高,可推知气体体积变大,说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左移)。另外,压强与温度成正比,压强升高,温度升高,如果正反应是放热的情况下,则是升高温度,平衡向左移,由K=c(C)2/[c(A)2·c(B)]知c(C)减小,c(A)、c(B)增大,符合题目情况。因此推出正反应方向是一个放热反应,那平衡常数与温度成反比,即化学平衡常数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点评:当反应方程式书写形式一定时,影响化学平衡常数的因素仅限于温度,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变化无关。

三、考查化学平衡常数与平衡移动或反应进行程度或焓变的关系

【例3】(2011年北京理综化学卷)在温度t1和t2下,X2(g)和 H2反应生成HX的平衡常数如下表:

⑴已知t2>t1,HX的生成反应是____________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⑹仅依据K的变化,可以推断出:随着卤素原子核电荷数的增加,____________(选填字母)。

a. 在相同条件下,平衡时X2的转化率逐渐降低

b. X2与H2反应的剧烈程度逐渐减弱

c. HX的还原性逐渐

d. HX的稳定性逐渐减弱

分析:⑴由表中数据可知,温度越高平衡常数越小,这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所以HX的生成反应是放热反应;

⑹K值越大,说明反应的正向程度越大,即转化率越高,a正确;反应的正向程度越小,说明生成物越不稳定,越易分解,因此选项d正确;而选项c、d与K的大小无直接联系。

答案:⑴放热 ⑹a、d

点评:①分析浓度商(Q)与化学平衡常数(K)的关系,可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或确定平衡移动情况。②K的大小表示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K值越大,说明正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反应物的转化率越大,反之越小。③若升高温度,K值增大(减小),则正反应为吸热(放热)反应。

四、考查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

【例4】(2012年新课程理综化学卷)光气(COCl2)在塑料、制革、制药等工业中有许多用途,工业上采用高温下CO与Cl2在活性炭催化下合成。

(4)COCl2的分解反应为COCl2(g)?葑Cl2(g)+CO(g); H=+108 kJ·mol–1。反应体系达到平衡后,各物质的浓度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状况如下图所示(第10 min到14 min的COCl2浓度变化曲线未示出):

①计算反应在第8 min时的平衡常数K=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比较第2 min反应温度T(2)与第8 min反应温度T(8)的高低:T(2)____________T(8)(填“”或“=”);

③若12 min时反应于温度T(8)下重新达到平衡,则此时c(COCl2)=____________mol·L–1;

④比较产物CO在2~3 min、5~6 min和12~13 min时平均反应速率[平均反应速率分别以v(2~3)、v(5~6)、v(12~13)表示]的大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比较反应物COCl2在5~6 min和15~16 min时平均反应速率的大小v(5~6)____________v(12~13) (填“”或“=”),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①根据反应方程式可列出K计算公式,K=c(Cl2)·c(CO)/c(COCl2)=0.11×0.085/0.04= 0.234 mol·L–1。

②计算T(2)时的K值(为0.121 mol·L–1)很明显小于T(8)时的K值,说明是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了的原因;

③题目说了是不同条件下的平衡状态,那么后面温度就不会改变。根据K值可计算c(COCl2) =0.12×0.06/0.234=0.031 mol·L–1;

④因为5~6分钟,CO浓度在改变所以平均反应速率大于其它的,因为处于平衡状态,根据V的计算公式,2~3、12~13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

⑤因为5~6分钟时浓度改变大于12~13。

答案:①K = 0.234 mol·L–1; ②< ③0.031 ④v(2~3)>v(5~6)=v(12~13)⑤> 在相同温度时,该反应的反应物浓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大。

点评:化学平衡常数计算主要包括以下形式的问题:由浓度变化或图像分析求算平衡常数、比较平衡常数大小、由平衡常数求物质浓度或反应物的转化率等,处理具体问题时,一要正确书写化学平衡常数计算表达式,二要注意各物质量的单位,三是注意温度条件。

除上述类型问题外,还有概念考查、综合计算(如融合转化率计算)等。总之,处理化学平衡常数试题时,一要扣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二要正确书写计算表达式,三要注意一些规律性知识的运用,提高解题效率。

第8篇:化学平衡高考题范文

一、高考化学工业流程题的特点

化学工业流程题的特点如下:(1).注重将实际生产中化工原理与化学知识融合,突出考生信息处理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体现能力立意的命题为指导思想,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而备受命题专家的青睐;(2).研究近几年福建省高考题可以发现化工流程题基本上为工业生产中涉及除杂、提纯以及生产原理分析,题型相对固定,用已学课本知识转移应用到实际应用中,既结合了陌生情境但又不脱离课本;(3).题型呈多样化发展趋势,近两年不再是单一先展示流程图再设问的形式考查,而是采用“2+1”拼凑型的形式呈现出来,即先是出现2小题看似与工业流程无关的填空题,难度不大,但是却又没有偏离要考查的重点知识;再到第3小题出现流程图并设几个相关问题,意在降低该题的难度。

二、高考化学工业流程题考查的主要知识

高考化学工业流程题虽然取材于实际生产中,但是所考查的知识点最终还是来源于课本,紧扣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所以常考的知识点如下:(1)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应用,利用控制pH分离除杂(2)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的书写;(3)化学反应平衡、盐类水解、电化学理论的应用;(4)实验基本操作:除杂、分离、检验、洗涤、干燥等;(5)有机化学基础知识;(6)流程中绿色化学理念。

三、典型例题分析

本题以ClO2为载体,考查除杂,沉淀溶解平衡,电解原理,有机化合物、氧化还原反应及配平等知识。题目中采用了拼凑题型,延续了2012年福建省高考试题的题型,先出现了除杂、沉淀溶解平衡的计算2个填空,难度不大,然后再出现流程图;再是本题颠覆了福建省近几年传统的金属矿物类型题,让众多学生顿时头脑出现空白,是造成失分的重要原因。大部分学生在高考复习时凭着经验感觉忽略了陌生题型的训练,这也是一线教师所要思考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陌生情境的训练。

四、解题策略

1.夯实双基,强化模块间知识的联系

解该题的关键在于明确题中的生产目的,带着目的去转化成考纲中的知识点,主要模块是元素化合物知识,因此考试应该夯实元素化合物的相关知识如氧化还原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对于拼凑题型还要了解相关元素在其它模块中的应用及知识的联系,如化学反应原理中的沉淀溶解平衡,电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盐类水解以及速率化学平衡移动,有机化学基础模块中的知识。对常见的基础实验操作过滤,洗涤,萃取,蒸发,结晶以及元素的检验;准确表达,书写规范,减少非智力因素的失分,这就要学生加强平时答题的严谨性和规范化训练。

第9篇:化学平衡高考题范文

完整性,推理的严密性和表述的条理性。近几年化学高考题中简答题的分值占到10%左右,

在总分值中已占有一定的份量。简答题看起来似乎不难,但要准确回答确不易,学生多感到

有力无处使,造成失分较多。学生在简答题中常见错误是:①基础知识不牢固,对有关概念、

基本理论理解不透彻,不能回答出知识要点;②思维混乱,缺乏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表

达不规范,不能用准确的化学用语回答问题。如何才能准确、完整、简练、严谨地解答此类

题呢?我认为,除应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外,还应培养学生认真审题、抓住答题的关键和要点、

使用准确化学用语表述问题的能力。此外,还要加强此类题解法的指导。下面就以近年高题

为例,分析这类题的解答方法。

例1.80℃时,纯水的pH值小于7,为什么?

答案:水的电离H2OH++OH-是一个吸热反应。室温时,纯水中[H+]=[OH

-]=10-7摩/升,因而pH=-1g[H+]=7。但温度升高到80℃时,水的电

离度增大,[H+]和[H-]均大于10-7摩/升,故pH=-lg[H+]<7。

分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易混淆的两个不同的概念。学生往往错误认为在任何温度下纯水

的pH值都是7。80℃时,纯水的pH值虽小于7,但仍是中性的,[H+]=[OH-],

这是不以温度升降而改变的。因为水的电离是吸热反应,随着温度升高,水的电离度增大,

80℃时,水中[H+]和[OH-]均大于10-7摩/升,故纯水的pH值小于7。答

题不仅要求学生回答:是什么”,着重要求回答:为什么”。不少学生仅回答“因为[H+]

>10-7”,这只是pH<7的同义反复,由于没有回答出“为什么”而被扣分。不是他们

不知道:电离是吸热反应”,而是答题时没有抓住要点。至于答题中出现的[H+]>[OH

-]、[H+][OH-]<10-14等错误,则属于基础知识的缺陷。

例2.当化学反应PCl5(气)PCl3(气)+Cl2(气)处于平衡状态时,向其

中加入一种37Cl含量较多的氯气,平衡发生移动,在建立新平衡以前,PCl3中所含

37Cl的百分含量比原平衡状态时是否会增加?请说明理由。

答案:加入37Cl含量较多的氯气后,平衡向左移动,使PCl5的分解反应也在进行,

所以,PCl3中含37Cl的百分含量也会增大。

分析:本题是用同位素示踪法考查学生关于可逆反应中的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这一基本概念。

“动态平衡是化学平衡的三个基本特征之一,是中学教学反复强调的重点。题目没有直接问

PCl5,而是问PCl3的变化情况;不是问建立平衡后而是问建立平衡前;不仅要回答

是否会增加,而且要求说明理由。这样,把基础知识作了两次转换,答题难度加大。因此,

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思维灵活性、变通性的训练。

例3.甲、乙两瓶氨水的浓度分别为1摩/升和0.1摩/升,则甲、乙两瓶氧水中[OH

-]之比(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0,说明理由。

答案:在同一温度下,对于同种弱电解质,浓度越小,电离度越大。甲瓶氨水的浓度是乙瓶

氨水浓度的10倍,故甲瓶氨水的电离度比乙瓶氨水的电离度小,所以,甲、乙两瓶氨水中

[OH-]之比应小于10。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电解质浓度对电离度的影响。考生常常把浓度对电离度的影响和对电离

平衡常数的影响相混淆,造成错解。有些考生虽对“同一弱电解质,浓度越小,电离度越大”

这个大前提清楚,但要应用这一大前提分析具体问题时,却显得思维混乱、表达的逻辑关系

不清。其实“答案”中用到的推理方法是我们思维中常见到的形式逻辑推理方法——“三段

论”。除此而外,还有因果、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等思维方法在近年的高考简答题中均有体现。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逻辑思维、推理能力的训练。

例4.在25℃时,若10个体积的某强酸溶液与1体积的某强碱溶液混和后溶液呈中性,

则混和之前该强酸与强碱的pH值之间应满足的关系是。

答案:pH酸+pH碱=15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溶液酸碱性和pH值之间关系等知识的认识。25℃时,10体积的某强酸溶液与1体积的某强碱溶液混和后溶液呈中性,说明反应中强酸的H+离子和强碱中OH-离子物质的量相等。令强酸中H+离子物质的量为0.1摩,1体积为1升,则强酸中[H+]=0.1摩/升,pH酸=1,强碱中[OH-]=1摩/升,强碱中[H

+]=10-14摩/升,pH碱=14,因此,pH酸+pH碱=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