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学基础理论重点笔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黄金分割;翻转课堂;中医药;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北京中医药大学2018年思政示范课程资助项目—《中医基础理论》(KCSZSF-08)
[作者简介]莫芳芳(1982—),女,天津人,医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糖尿病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马淑然(1964—),女,河北顺平人,博士,教授(通信作者),研究方向为中医基础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35-0184-03[收稿日期]2019-10-30
一、“黄金分割”翻转课堂的提出
为了适应新时代大学教育的发展需求,不斷提高教学质量,国内外教育工作者纷纷尝试各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如布鲁纳(J.Bruner)发现法、戈登(J.J.Gordon)创造法、同伴教学法(PeerInstruction)、翻转课堂教学法等。尤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近年来备受中国大学教师青睐,纷纷开展相关教学实践和研究。
虽然国外很多著名大学甚至将翻转课堂作为大学课堂的主要教学手段。然而针对中国大学课堂情况,完全的课堂翻转也并不适合。因为在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学生一方面非常喜欢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又强烈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多讲授。这种矛盾的出现在我国大学教育背景之下是必然要出现的。
针对中国大学实际教学情况,越来越多的大学教师不再完全照搬国外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而是对其进行不断深化改革与实践,其中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讨论式教学包括教师讲授、学生讨论和教师总结三个环节。在讨论环节,教师提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这种教学方法似乎比较适合中国大学教学。
可是,目前中国大学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型到大众教育,学校扩招严重。而讨论式教学需要教师深度参与,不适合大班教学。由于讨论的开放性特点,如果按学生的思路展开,极易偏离教学内容,影响学习的系统性;如果教师按教材内容去引导,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可能沦为表面现象,实际上还是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这就使得讨论式教学更适合学生学习动机普遍较强的课程,如研究生课程。
此外,教师讲解时间有限,学生需要预习才能展开有效讨论,而大学本科课程反映学科积累、专业性强,学生自己预习很难把握分寸、容易受挫。中国学生大学课程的知识量大,课前查找和阅读资料会构成较大负担,加上规避冲突、言谈审慎的文化传统,都会影响讨论效果。
总体来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课堂占用率太高,而采用完全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现行体制高等学校的学生来说课堂占用率又太低[1],讨论式教学通过课堂讨论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提升学习积极性,方向是正确的。然而课堂大部分时间用于讨论,讲授过少,不能充分发挥教师价值,而且具体的实施方法也不适合中国学生的现实情况。
结合传统课堂、翻转课堂以及讨论式教学的特点,如何取舍折中,才能既保证教师的课堂讲授,又保证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进行有效的讨论,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达到最佳教学效果?针对这一问题,一些学者在不同学科领域已经开展了相应的教学方法改革。
比如,复旦大学的张学新教授提出了“对分课堂”。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2]。张教授的对分课堂被多所大学教师引入到实际教学中,比如,英语课、化学课、思想政治课、旅游市场学等课程[3-4],也取得了初步成效。然而对于这种对半分的翻转课堂是否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并没有深入的比较研究。
为了对课堂教学改革方法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以寻找最佳教改方法,上海交通大学的董占海教授提出了课堂“翻转度”的概念,既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为了确定最佳翻转度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董教授对此问题更是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他开展了课堂翻转度的实验研究,研究包括翻转度的量度及其确定、不同翻转度教学效果的实验检验等方面的内容。
他比较了低翻转度(传统模式)、高翻转度翻转课堂(教师讲授占1/3课堂时间,学生互动占2/3课堂时间)、“黄金分割”翻转课堂(教师讲授占2/3课堂时间,学生互动占1/3课堂时间)三种模式的教学效果,通过比较发现教学效果最好的翻转课堂模式是教师占用2/3的课堂时间讲授,留出1/3的时间供学生使用,而这也正是大多数学生所期望的翻转课堂黄金分割教学模式[5]。
二、“黄金分割”翻转课堂的初步实践
笔者教授的《中医学基础》这门课程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两门课程的主要内容,知识信息量很大,但是学时又严重不足,教师摘取其中核心知识点,采用“满堂灌”教学,才刚刚能完成教学任务,教学压力大。而从学生角度来看,“满堂灌”学生参与度太低,很难提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上课睡觉,玩手机,甚至逃课的现象屡见不鲜。
针对这种教学现状,必须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推动教学改革。努力将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一方面减轻教师课堂教学压力,一方面提高学生参与度,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翻转课堂教学方法恰恰满足这两个方面的要求,能够有效解决教与学过程中的矛盾,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另外,针对中医基础课程的特殊性,开展翻转课堂时,除了保证学生的参与度,还必须保证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时间。因为中医理论博大精深,对于刚刚高中毕业、普遍缺乏中国文化背景和中医思维的大一年级学生来说,准确把握中医理论精髓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老师讲授不到位,学生不能把握知识核心,不仅影响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甚至还可能会被一些错误的言论所误导。
所以,中医基础理论的翻转课堂既要保证学生适当的参与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要保证教师对课堂的主导地位,保证学生对中医基本知识学习与理解的正确性。董教授的“黄金分割”翻轉课堂教学模式比较符合中医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
因此,笔者在2018-2019学年中,有意识的应用了“黄金分割”翻转课堂(见图1),所讲授的药事管理本科班29人,采用《中医学基础》教材,每周上课2次,每次连续2学时,每学时45分钟,实际上课14周。
第1到第7周采取传统教学方法;第8到第14周采取黄金分割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即第8周第1次课讲授新一章要点内容,要求学生认真听讲,课后自主阅读教材及参考书籍、完成学习笔记。第8周第2次课上课前作为作业提交学习笔记。
第8周第2次课前60分钟,学生6人一组开展以学生为主的讨论学习与展示,温习教材内容、分享学习体会、互相解答疑难,并尝试回答教科书章节后面的复习题。第2次课后30分钟,教师对学生存在的疑难进行解答,展示、点评学习笔记,并对该章节内容进行重点及难点总结。
第10~14周的模式与第8周类似,具体安排依据讲授内容灵活调整。第14周安排情景模拟剧表演,给定学生具体的病例,让学生模拟医患角色完成根据中医理论进行诊断病证的表演,从而实现知识从记忆到应用的转化,大大提高知识内化的程度,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在学期末,由学生填写调查问卷,对各教学环节及总体效果收集学生的反馈和评价,每道题目的认同度均值均介于4分(比较认同)和5分(十分认同)之间,可见,学生对于“黄金分割”翻转课堂还是比较认可的。
三、结语
“黄金分割”翻转课堂对课堂时间进行黄金比例分割,课堂上师生充分互动,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去“学”,也调动了教师“教”的热情,有效提升了教学水平,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从目前应用情况来看,“黄金分割”翻转课堂在中医基础教学中具有优势。
(1)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
首先,该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从整体大知识框架下准确把握中医核心概念及术语。让学生能够提纲挈领的对教材内容充分学习、讨论、并内化吸收。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系统梳理知识并应用知识。其次,能够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学生亲身参与梳理知识脉络,能够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课堂交流演示能够锻炼学生的演讲能力、批判性思维、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做到学生真正的学在平时,能够学以致用,能够避免学生临考前突击学习的弊端。
(2)在提升教学能力方面
春蚕吐丝 无怨无悔
徐景藩教授出生于江南水乡的一个中医世家,自幼随父学医,后又师承苏浙名医朱春卢先生。他年仅20岁即行医乡里,并在当地小有名气。195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开始为期5年的本科深造。家学渊源加上系统的现代科学知识,为他以后学术上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他毕业后分配到江苏省中医院工作,经过数十年锲而不舍地刻苦钻研,终于成为著名的中医学专家。
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他多次参加农村医疗队,奔赴缺医少药的贫困地区。他克服了生活上的种种困难,满腔热情地为广大农村患者服务。白天,他一身泥、一身汗,不辞辛劳地深入田间、农户,为广大患者解除疾苦;晚上,他又常常辅导农村医生,传授医术,深受当地农民的欢迎。
江苏省中医院建院初期,病床多、医生少。他一人主管30多张病床,大多收治的是肝病和内科杂病患者。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临床实践中去,在诊治肝脏疾病方面探索出一套辨证论治的方法,撰写出《中医药治疗急性重症肝炎的临证体会》《清热化湿退黄法在急性黄疸病症中的运用》《治肝八法》《肝性昏迷的中医辨证论治》等学术论文。这些经验和理论迄今对中医开展肝胆疾病的临床研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同事们回忆,那几年繁重的医疗任务使他牺牲了许多休息时间。他昼夜工作,一个月中常常有半个月在病房值夜班。凡经他诊治的重症病人,他都要负责到底,即使外出参加学术会议,也要叮咛再三或电话问询。他身体有时不适,就暗自服点药坚持应诊。徐景藩教授常对医务人员说:“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多贴近病人才能多增长知识。”正是本着这种精神,他把整个身心都融入了中医事业。
徐教授认为:医生对病人应当一视同仁,不分贫富贵贱。在急诊室值夜班时,他总要带些米煮稀饭当夜餐。而他每次总是小心翼翼地把上面的米汤一勺勺舀出来,喂给重症病人。中医历来认为:得谷者昌,失谷者亡;谷养胃气,治病当步步固护胃气。这一勺勺米汤不但渗透医理,而且凝聚着对病人的一片真情。有位农村患者因贫血、脓血便、消瘦,多方医治不愈。极度虚衰。他卖掉了农家赖以生存的耕牛。慕名到南京请徐景藩教授医治。不幸的是,这位病人的钱物不慎在医院被窃。徐老得知后心情沉重,悄悄地从并不富裕的家中取来200元钱,送到病人手中,并亲自安排他住院治疗。病人出院时流着感激的眼泪。连称徐老是“救命恩人”。
徐景藩教授数十年如一日,总是不知疲倦地工作。他诊病认真细致,重视病史及现症的全面分析,除施以中药内服外,尚推崇中医外治疗法及心理疏导。即使病人再多,他也从不敷衍草率。他常说:“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就是选择了奉献。就应当像春蚕吐丝一样无怨无悔。”
治学严谨 锲而不舍
徐景藩教授从青年时代开始随身携带笔记本,他走到哪儿记到哪儿。笔记本上工工整整地记满了病案、读书心得、文摘和重要诊疗活动。他常告诫他的学生:“不读书思路不广,就难以解决复杂疑难问题。”他身体力行,至今仍坚持温习中医的经典名著和现代医学基础理论,每周都要到图书馆查阅医学资料。他严谨的治学精神,使得年轻的医务人员十分钦佩。一次,一位学生前往徐老家拜访,只见老师正坐在闷得透不过气来的小屋里伏案读书,身旁是一盆凉水、一条毛巾。学生关心地劝他到外面乘凉,他淡然一笑,说:“我一天不看书心里就不踏实,医海无涯苦作舟呀!”
徐教授勤学博采、衷中参西、融会新知,在消化性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结肠炎、食道疾病、残胃炎、老年性胃病、胆胃同病等病症的诊疗上取得了累累硕果。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共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撰写了《徐氏论医集》《脾胃病医疗经验集》等书。他的诊疗经验被收载于《当代名医临证精华》《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他主持的科研项目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教书育人 诲人不倦
徐景藩教授是南京中医药大学内科教研室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医消化科的学科带头人。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他为中医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徐教授历来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对他们书写的病历、论文,无不逐字逐句修改.哪怕是标点符号的错误也不放过。到了老年视力下降,他常常戴着眼镜连夜批阅,从不拖拉。他授课条理清晰,将自己的治学方法和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有一次,由于他过度疲劳,高血压、心动过速发作,怕自己支撑不住,准备请别人代课。但到上课前1小时,他觉得症状有所减轻,又毅然亲自走上讲台。他曾主持以培养主治中医师为主要目标的江苏省中医内科提高班,并为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现在。该班的毕业生大都成为中医界的骨干。徐教授先后培养了10名硕士研究生。作为全国名老中医,他曾专门赴京参加国家有关部局主办的“拜师大会”。亲自选定了学术继承人。他的高徒单兆伟教授现已成为著名的脾胃病专家和博士生导师。
徐景藩教授教给学生的不仅是医学知识,更有做人的准则。一位病人经徐教授诊治后病情明显好转,特意从家乡带来1斤新茶,要送给徐教授品尝。徐教授坚决不收,再三辞谢。后来病人悄悄地放下茶叶便走了。徐教授发现后立即叫学生去追病人,将茶叶退还。学生略有迟疑地说:“病人一片心意,就算了吧,谁又知道这点小事呢?”徐教授立即正色道:“良心有知!,'学生听后心中一凛,似重锤敲心,立即追到大门外,将茶叶婉言退还。
淡泊名利 勤奋工作
作为学术上有建树的专家,徐景藩教授曾担任江苏省中医院院长。他超负荷地工作,制定了医院的发展规划,重点抓中医人才培养和中医专科建设。只要有空,他总要往病房跑,一是检查病历,二是翻阅治疗卡。人们称他有四勤:腿勤(深入病房)、手勤(多写多记)、限勤(诊察细致)、口勤(善于讲授)。
关键词:人才培养;成长规律;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C961;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5-0084-02
中医药高等教育具有一个极其鲜明的特征:以现代高等教育的形式,实现具有深厚东方文化属性的中医药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这种表面上看似矛盾的形式与内涵,造成了中医药高等教育自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争论和变革。随着50多年的发展壮大,中医药高等教育已经完成了它的规模发展,正在转向核心实力增强的重要发展阶段。
北京中医药大学以院校模式与传统模式相结合的新型中医人才培养实验班为切入点,以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为核心,经历了一个认识逐步深化、思想逐渐解放、视野不断拓宽、思路日趋清晰的过程,从国家教育部质量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出发,不断进行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
一、改革的思路与必要条件
1. 改革的思路
几千年来,中医药人才培养主要是以师承教育为主。历代名医大家的非凡成就说明了传统师承教育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不可否认,中医院校教育的诞生,使得在建国之初奄奄一息的中医药行业得以快速发展壮大。50多年来的发展,中医药教育建立了多形式、多层次、多专业的教育体系,实现了由传统教育方式向现代教育方式的转变。但是,院校教育存在着它本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培养的中医人才个性不够突出,对中医药的精髓“继承不够”故而使得“发扬不足”。如何解决这一使中医药高等教育裹足不前的难题呢?笔者的思路是构建一个“院校与传统模式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寻求一种更符合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又符合现代教育模式的新途径。
2. 改革的必要条件
中医临床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早临床、多临床来实现,但是中医文化素质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培养或造就的,它需要一种环境一种氛围的熏陶。在现有情况下要达到我们的培养目标,必须寻求一个最佳的契合点。那就是通过自主招生招收那些具有中医药背景,并对中医药事业具有一定热情的青年,通过院校教育以及师承、家传的培养,打造更具中医特色的人才。家传为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搭建了一个极佳的平台。由此,笔者提出了以“中医文化素质”和“中医临床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院校――师承――家传”相结合的新型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立足于中医固有的特性,融合中医传统师承教育和家传教育的优点来探索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之路。
要实现以上的想法,需要政策和资源上的条件支持。北京中医药大学于2005年获得教育部批准,成为唯一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中医药院校;2007年组建了中医教改实验班,并获得教育部质量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立项项目;此外还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北京市教改项目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的支持。这些社会资源和政策的支持,为我校中医药人才培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
二、改革的实践
1. 院校模式与传统模式的有机融合
具体方案是,以现行中医学专业(五年制)教学计划为基础,以加强中医人文素质和注重中医临床能力培养为宗旨,采取院校教育、师承教育相结合的形式,充分利用家庭中医教育资源,进行中医教育教学改革尝试。“院校――师承――家传”培养模式的特色体现为“3个结合”。
(1)传统文化素质与专业素质相结合。即在学生基本素质与知识结构方面提出新要求。在强调现代中医药人才专业素质水平的同时,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培养的不仅仅是一个中医职业人,更是一个中国传统医学、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者。通过强化传统文化的作用和影响,赋予学生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学习继承中医精髓的能力。
(2)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即对学生培养模式进行创新。采用两条主线贯穿培养过程:一方面充分发挥院校教育的优势,把代表中医集体智慧的共性的知识,通过现代教育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利用假期或业余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家庭中医背景优势和学校中医专家的优势,吸取师承教育的精髓,把现有民间及院校的名老中医的个人智慧,通过传统的跟师临诊、言传身教的方法传承。做到既有共性要求又最大限度地鼓励个性发展。
(3)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即对学生能力要求更加全面和严格。加大学生临床见习、实习的比例,通过学校统一安排的“校内导师”(主要指在医院临床实习阶段)和“校外导师”分别指导两个途径,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要求学生不但要精通理论更能够灵活运用。
为了保证达到预期的目的,我校在中医教改实验班的管理制度、组织协调等方面也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专门制订了《教育部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中医教改实验班管理手册》,对学生院校教育部分、师承教育部分的学习都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并给予相应的学分;建立了淘汰和奖励机制,比如受到学校各种处分等就转出教改实验班,在正式出版刊物上发表文章学校予以报销版面费等;组建了由资深中医教育专家组成的教改班“顾问导师组”,分别负责学生国学和中医经典方面的培养和具体指导;专门印制《学习笔记》和《病案记录》,记录学生学习中医经典或国学内容以及临床跟师学习典型性病案和个人体会等等。这些机制有力地保障了学生的培养质量。
笔者针对实验班与普通五年制进行了学习成绩的统计分析,发现两者无显著差异,但在中医思维和临床能力方面实验班明显强于普通班。临床带教老师们也反应,实验班学生在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方面可以达到普通五年制高一年级学生的水平,对于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实验班同学在我校举办的基本功大赛中也有突出的表现。
2. 变知识灌注为思维训练的课程体系改革
随着项目的不断开展,笔者对中医人才成长的规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中医学专业有其自身的特点,知识结构更强调构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把根基建立在西方文化基础上是不牢固的。而西医学科属于自然科学学科,以数理化为学科基础,二级分科明显、体系清楚,它的课程体系因而十分完备和清晰,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构成,对于经过10余年现代基础教育的高中生来说,接受起来十分自然和顺畅。中医相比于西医,是一门更加综合的学科,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具有明显的自然科学与人文文化双重内涵,其根源是中国的古代哲学、天文学、儒学、道学等。而现有的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这部分基础课程缺失,这与我国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建立的知识体系相比具有相当大的异质性。由此,笔者提出了对中医药院校课程体系的改革。
改革以课程整合为核心,从中医人才所需知识结构出发,借助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建构更加科学严谨、更符合中医人才成长需要的课程体系平台。新的课程体系以中医辨证思维培养为主线,将古代汉语、中国古代哲学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导论、中外医学史四门基础课程纳入必修课程,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和中医思维的训练。把传统的中医基础、中诊、中药、方剂中的基础理论部分或总论部分融合形成中医基础学;以中医病、证为纲,融合中诊、中药、方剂的各论部分形成中医辨证论治学基础;加强中医经典学习,增加医学流派和中医理论发展过程的学习,形成比较完整的中医专业基础课程体系。明确专业课即是中医临床各课程,以中医内科学为主线,系统学习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与方法,同时从临床实际出发,学习其他临床课程,重点加强基本技能训练,设置中医基本技能训练与中医临床思维训练(Ⅰ、Ⅱ)课程。中医基本技能训练共200学时,将中医基础学、中医辨证论治学基础、中药学、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课程的课间见习等有效整合,分学期、分重点开展实训。培养学生的中医学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了解和熟悉中医临床诊察疾病的方法和辨证论治的程序,了解和熟悉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一般规律,积累一定的临床感性认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中医临床奠定基础。中医临床思维训练Ⅰ通过对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名老中医经验的讲授及临床特色技能的训练,增强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提高中医临床水平。中医临床思维训练Ⅱ则是以问题为引导进行临床课程整合,通过病证结合,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整合能力,提高临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将课堂所学内容能与临床实践很好地结合,提高学生整体诊治疾病的能力。由此建立中医学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紧密衔接、连贯有序的新的课程体系。
3. 培养的前移和拔尖人才的打造
在多年的改革实践中,笔者愈发感觉到,如果能将中医药文化基础课程前移至高中阶段,不仅能提高我国中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还能培养一批具有中医潜质、将来能进一步学习中医的苗子。北京宏志中学是“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试点单位,利用政策的优势我校与之联合开办了中医“杏林班”。在高中课程中利用2年时间开设4门中医药文化基础课程。分别是中国古代哲学基础、国学导论、中国传统文化导论和中医药学知识概论。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奠定学习中医专业课程的传统文化基础,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况、增加感性认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习中医的悟性。
与此同时,高水平拔尖人才的培养也逐渐进入笔者研究的视野。院校培养中医人才,究竟多长时间最合适,其中临床实习又应该占多大比例,这些问题一直在困扰着中医教育工作者。一直以来,中医长学制教育只有七年制1种形式,且只限于中医学1个专业,却既承担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的任务,又承担着培养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任务,这样的目标给硕士学位定位的七年制中医教育带来了过重的负担,反而达不到长学制教育所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
为此,笔者提出在缩减七年制招生规模的基础上,开办九年制岐黄国医实验班。该班采取本科5年与直接攻博4年相结合的模式:前5年按本科教学计划进行培养,在第4学年末进行分流考核。考核合格者采取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方式,按临床专业博士学位并结合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计划进行培养,达到培养要求者,毕业时授予医学学士学位和临床医学博士学位。为达到培养目标,学校为本班学生每人配备1名知名教授作为导师,全程实行名师+名医培养法,选择最优秀的教师授课,跟最有名的医师随诊学习。
三、改革的体会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优秀人才的培养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尤其是中医人才的培养,更具有厚积而薄发的特点。中医人才培养改革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一路走来,我们的改革创新贯穿了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从一期改革院校模式与传统模式的融合,到二期改革课程体系的重构和教材建设,再到三期改革把培养过程向纵深延伸,我们始终都坚持着一个根本原则毫不动摇――那就是人才培养必须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的规律。在这一正确思想指导下,我们的改革创新进行得比较顺利,也取得了一点成绩。尽管道路并不平坦,甚至充满坎坷和挫折,但是笔者相信,随着全国中医高等院校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医药人才培养必将硕果纷呈,中医药高等教育必将续写辉煌。
参考文献:
[1]杨东方,王育林,马燕冬,等.浅谈中医教改实验班国学素质培养设计[J].中医教育,2009(28).
[关键词] CAI课件;中医教学;应用意义
[中图分类号]R-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8(b)-116-02
近年来CAI课件已广泛应用于教学。为了我校中医教学的需要,我们现代教育中心与中医教研室合作制作了多个中医学课件,并在教学中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将该课件用于实践教学的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我们在2005级3+2中西医结合班和2006级中西医结合中专班进行了课件的实践教学,课后谈话及调查问卷,调查问卷采用无记名填写方式,共收回调查问卷204份,其中2005级3+2中西医结合班144份,2006级中西医结合中专班60份,初步了解学生对课件应用于教学的看法。
2 结果
认为课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有帮助(其中有很大帮助占44%,有较大帮助占46%)。认为课件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的理解有帮助(其中有很大帮助占43%,有较大帮助占51%)。认为课件对提高诊病能力有帮助(其中有很大帮助占46%,有较大帮助占38%)。认为课件对简化教学程序,提高学习效率有帮助(其中有很大帮助占54%,有较大帮助占43%)。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使用课件的比例应增加(其中增加的占68%,适量的占33%,学生没有选择少用的)。对课件应用于教学的看法较好(其中认为很好的占66%,适量的占32%)。认为课件对提高学习成绩有帮助(其中有很大帮助占71%,有较大帮助占28%)。认为课件对提高信息素养有帮助(其中,有很大帮助占72%,有较大帮助占28%)。
3 讨论
3.1 应用CAI课件教学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形象
课本上的一些抽象的理论,如果单纯通过教师用嘴来讲,用粉笔来画,学生是很难领会的,如果通过课件来说明,便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哲学理论,其内容的抽象枯燥是可想而知的。当把五行学说这部分内容作成了课件后,抽象的内容用动画、实物图片、视频片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如在表现相生关系时,引用了一段视频:河水滋润着树木(水生木),木柴可燃烧生火(木生火)等等。在表示五行之间由相克关系变为相乘或相侮关系时用Flash做了一幅动画,如木由正常水平逐渐上升超出正常范围便导致“木乘土”,同时出现“木侮金”。总之通过多种手段把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记忆深刻。
3.2 应用CAI课件教学使枯燥的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快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终唱主角,学生处于被动角色,老师讲,学生听。课堂气氛呆板、沉闷,影响了教学效果,阻碍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多媒体技术是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和交互式网络等方式为一体,可使教学过程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如我们在五行学说课件中制作了精美的画面,选择了优美的音乐,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学生可以边听音乐边学习。课件中还制作了练习题和自检题,学生可自主选择练习题的内容。可按题型选择如选择题、填空题等;还可按内容选择如五行的概念题、相互关系题、应用题等,每做一题可自动判断正误,并能查询答案。自检题在做完后可显示成绩,不及格者需返回重学。另外还增加了简单游戏题,在游戏的同时来学习知识。
3.3 应用CAI课件教学可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常规教学教师在课堂上针对是大多数学生,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学习的进度由教师来掌握。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会抑制优秀生的发展,另一方面会使差生感到困难。而利用课件学习,学生可自主控制学习的进度,不明白的地方可反复学习。学生还可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从不同方面进行学习,例如可以一边学,一边做题;也可以先学习,然后练习。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按自己的学习基础、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的内容,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3.4 可优化课堂的时间结构
常规教学课堂上相当一部分时间教师写板书,擦黑板,还要等着学生记笔记。有时课本上的内容都讲不完,更不要说加一些新知识,因而总有言犹未尽的感觉,学生要忙着记笔记,却顾此失彼不能听清老师所讲的内容。如果使用课件或积件便可节省时间,教师可讲授更多的内容,学生也可学习更多的知识。
3.5 应用CAI课件教学可实现教学上的整体性
使用多媒体电脑教学,各种媒体可在“一机”上出现,具有整体性。例如学生如果想查课本,可选择文字内容;想看录像可点击视频;想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可点击练习题或自测题。
3.6 课件的应用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应用课件教学之前,学生上网主要是聊天或玩游戏。应用课件教学之后,学生逐渐学会了在网络上搜索需要的资料,到网络上去获取更多的知识,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动向。
3.7 调查反馈
课件试运行后,我们将其在中西医结合专业的11个班进行了教学实践,之后进行的问卷调查。
当然尽管课件教学具有许多优点,但它不可能代替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课。尤其像医学是实践性非常强的科学,离开教师的言传身教是绝对不行的。
医用有机化学 理论教学 实验教学
培养新型医学复合型人才,是当前高等医学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医用有机化学教学是医学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学生获取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科学的观察能力和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其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医用有机化学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概念比较抽象,但由于课时限制,不能深入展开讲解,学生普遍感到难于理解和掌握。因此,作为授课教师,如何达到预期教学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教师经常思索的问题。笔者近年来承担该门课的教学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认为如果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把握医用有机课程的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将会取得令授课老师和学生均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一、调整教学思路,重视有机化学理论课教学
1.精选教学内容,强化医学和化学的融合
医用有机化学教学的中心任务是为后续医学课程打好基础。目前,随着医学专业教学改革的进行,医用有机化学的课时大幅度减少,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圆满完成授课内容,成为医用有机化学课程教改过程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有限的课时内,既要使学生听懂并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又让他们掌握新知识,就必须精选教学内容。因此,在保持学科科学性、系统性的基础上,应舍弃与医学无关的内容。精选与医学关系密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同时还需要紧密联系有机化学在医学应用方面的最新进展。为此,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合并了有机化学的部分章节,精选了有机化学的主要原理。在保证学生能够较好掌握有机化学基本原理的情况下,加大了生物大分子(脂、糖、蛋白质和核酸等)的知识内容的介绍,同时,丰富与生命科学有直接联系的内容,增加一些新型药物分子结构、合成方法的介绍。
此外,我们针对目前学生报考研究生日益增多的情况,在授课过程中进一步加大了与医学相关的有机化学科研动态的介绍,培养学生科研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2.改革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是借助板书和模型展示等进行课堂授课。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多媒体在教学中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的结合,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讲授有机化学分子结构和反应机制等教学内容时,因很多学生缺乏空间想象力,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若在教学实践中,讲授与化学结构、反应机制相关内容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反应,按SN1历程进行,碳原子由sp3杂化的四面体构型到sp2杂化的平面构型,亲核试剂有机会从这个平面两边与碳结合,理想状况下得到一个外消旋产物。若按SN2历程进行,则化合物经历一次瓦尔登转化,发生构型翻转。我们利用多媒体的三维动画功能直观地表现了这两种不同的历程,学生较好地理解了反应的详细过程和立体构型的变化,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使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学生反映部分章节讲授速度较快,来不及深入思考和做笔记。为此,我们在讲授基本原理的过程中,采用板式的形式,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使师生间保持良好的互动。这样现代和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我们在对教学手段改进的同时,还加大教学方法的改革。由于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使得我们在授课过程中有部分时间进行互动式教学。为此,我们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当每章授课结束后,有某一个学习小组归纳总结本章的重点内容和学习体会,并需要介绍一类含有本章化合物的新型药物的分子结构,药物作用的化学位点等基本知识。通过这种互动式教学的进行,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3.改革考试内容和考核标准
有机化学是一门规律性强,应用广泛和发展迅速的系统学科。新理论、新化合物不断涌现,教学内容也随之不断更新,并且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基于教学内容的变化,单纯地通过考试基础知识来衡量教学效果,已无法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水平和能力。为此,我们对于医用有机化学的考试内容和考核标准进行改革,将理论课的考核内容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知识的考核,这一考核通过闭卷形式进行,重点考查学生对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知识的掌握,考试成绩占理论课成绩的70%。考核的第二部分是互动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和归纳总结情况,占理论课成绩的10%。考核内容的第三部分是课后论文,要求学生每人提交一份最新药物的合成方法,药物使用范围和注意事项,药物的市场前景等内容,占理论课成绩的20%。实践证明,通过考试内容和考核标准改革,既提高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主动性,又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特别是关于新型药物小论文的写作,不但培养了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对临床使用的许多新型药物有了新的了解,熟悉了药物优点和不足,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医用有机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加强医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
有机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其理论均由实验结果提出。有机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学时的限制,许多验证性试验无法进行。基于此,我们将实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内容。要求学生通过验证性试验掌握基本仪器使用方法和基本操作技巧,通过综合性试验,进一步巩固有机化学实验的操作技能。此外,我们改革以前仅通过实验报告考核学生的考核办法,降低实验报告所占考核成绩的比例,增加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成绩在考核成绩的比重。通过实验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实验技能观察,实时给出学生评判成绩,并指出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的不足。通过对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改革,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如此,学生在这样的试验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再加上教师不失时机的引导和鼓励,学习成绩显著提高。
教学实践使我们体会到,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而且也是授课老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只要我们有意识地积极探索教学规律,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理论授课和实验教学两手齐抓,一定能搞好医用有机化学教学,培养出合乎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周芸,陶李明.注重实用和应用,搞好医用有机化学教学[J].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08,10(3):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