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劳动教育调研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哲学思辨;劳动教育;实践;策略
必须要承认,在开展劳动教育方面,我们和很多学校一样,起初踟蹰不前、裹足“不动”。而促使我们真正“动起来”的,是家长的一次投诉。
我校一二年级周一到周四,下午只有两节课,比其它年级少一节。考虑到孩子较小、放学又早,家校双方都想让孩子早点打扫完卫生回家,我们就依值日表,安排对应孩子的家长,到校带领孩子一起打扫卫生,认为这样做一来可以加快洒扫速度,孩子能早回家;二来可以对孩子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给孩子“爱劳动、会劳动”的积极示范和启示。但家长认为,卫生应该由班主任带着学生一起打扫,不应该麻烦家长。并因此投诉。
学校对投诉进行了及时回应,并沟通解决了有关问题,这一事件带给教育者三点启示:(1)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必须是全员的,不论职位;(2)劳动教育的家校合作是必须的,不论途径;(3)家长对学校劳动教育是有期待的,不论形式。
从学校层面来说,要坚持“德育为首,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落实素质教育政策,深入开展、实施好“劳动教育”。
由教育部、和全国少工委等多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到今时已落地一年。这是一份很有分量的文件。但从基层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实际观察来看,劳动教育蓬勃发展的局面却并未出现。虽有《意见》“落地”,但“劳动教育”在很多学校并没有“动”起来,颇有些“雷声大雨点小”的意味。究其原因,除了《意见》本身的宣传、执行力度存在不足外,还有可操作性方面的问题。
一、现时困难:“动”与“不动”,这是个问题
客观来讲,国家非常重视面向中小学的劳动教育,并且有相当长的一段时,各种劳动教育实践,如学工学农、校外实践、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开展是丰富而有效的。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的发展,劳动教育在学校被弱化、在家庭被软化、在社会被淡化、在实践中被虚化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并成为今日常态。如何更好地推进劳动教育,变成了“动”还是“不动”的问题。推进劳动教育的主要困难体现在:
(一)学校方面
1.“课”动难。课时紧张,劳动与技术课程推进随意性强,“被调课”现象比较普遍,“开齐上足”成奢侈品;课程形式比较单一,学科整合力度不够,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2.“师”动难。师资保障能力有限,缺少专职老师,兼职老师不能科学、系统地推进学科建设,专业水平亟待提升。
3.“生”动难。各种文化课学习(补习)、特长(兴趣)培训占用了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时间;学生劳动热情持续时间短,“表象性”劳动占据主导地位,劳动实践的观念亟待转变,劳动的习惯和能力亟待培养。
(二)家庭方面
1.思想变动难。一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仍大行其道;二是大多孩子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宠溺过度,总认为孩子还小,劳动太苦太累,老是借着“等孩子大一些再说”来包办代替。
2.家校齐动难。家长都有自己多种多样的家教理念,要使他们集体认同一个教育理念并实际行动,需要做大量细致而有说服工作。各位家长的教育理念有先进、落后之分,水平高低有别,难以均衡。
(三)学生方面
1.劳动学习不足,家长示范太少,学生整体缺少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家长因为客观上没有时间或是主观上轻视劳动,和孩子一起劳动的机会少,对孩子的主动示范也很少。
2.劳动时间不足,劳动实践太少。据一份调查显示:仅以学生每天从事家务劳动平均时间为例,美国为1.2小时,韩国为0.7小时,法国为0.6小时,英国为0.5小时,日本为0.4小时,而中国仅为0.2小时,也就是12分钟。时间的绝对不足必然约束、限制孩子的劳动实践,使其在劳动形式上趋于简单重复,缺少多样性。
(四)社会方面
1.寻找基地难。一是区域内的校外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数量严重不足且建设质量总体不高,二是无偿或低价面向学生的劳动教育基地须依靠学校自身去寻找、协调,制约因素太多,学校往往勉力为之或选择知难而退。
2.整合评价难。及时、有效的评价对激发、保持学生的劳动热情,并逐渐内化为劳动习惯、劳动品质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当下学生社会层面的劳动,除及学校有组织地进行并实时纳入学生的德行评价之外,其他形式和途径的劳动均处于自发、自觉、自主的状态,没有评价标准,更未与学校现有的评价激励机制形成对接或整合。但由于其自由的活动形式,纳入评价又出现无法掌控过程和效果、无法确立评价主体和标准等实际困难。
3.制度支撑难。劳动教育在实际运行中还遇到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没有相关的制度来保障、约束或是激励相关部门和单位来支持学校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活动支持不支持、配合不配合完全凭着个人好恶、社会责任等情绪性因素来支撑,弹性太大,缺乏稳定性、规范性和约束力。
二、对症有方:“动”与“不动”,这不是问题
思想决定行动。任何一项工作的完成、项目的推进都必须先解决“为什么做、做什么、怎样做”三个问题。其中“为什么做”属于思想认识的范畴,必须有坚定而一致的认识和态度。《意见》的出台充分阐释了加强劳动教育的意义,即“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劳动兴趣、磨炼学生意志品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对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将推动《意见》的落实作为加强劳动教育的“指南针”和检验实施劳动教育决心和力度的“试剑石”。
事物在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困难在寻求智源和资源的过程中得到解决。寻求智源和资源的过程就是寻求办法的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获得经验的过程。当前,学生缺少劳动、不爱劳动、不会劳动、不尊重劳动的现象普遍存在;学校推进劳动教育力度不一、迟疑观望;家长重智轻劳,参与学校劳动教育热情不高……推进劳动教育困难重重。如何解决?当然是面对具体的问题和困难,有的放矢,统筹推进。具体办法有:
(一)整合三门课程。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坚持课堂是劳动综合素养培养的主阵地和重要窗口。我们实现劳动教育的课程是劳动与技术,该课程倡导“做中学”和“学中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突出强调“劳动教育与技术教育的统一”“以生活为基本逻辑,组织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内容”。与此同时,学校开设的科学课程、少先队活动课程都有与“劳动与技术”课程内容交叉甚至重叠的部分,我们要通过校本化的二次课程开发,实现三门课程的有效整合,从而集聚优质资源,更好地达到课程目标。
(二)确立三个主体。现时的劳动教育在主体认定上隐约是“双主体”,但同时又存在模糊不清的情况:在学科推进上,“劳动与技术”课程的老师是当然的落实主体,但缺少主体责任、评价要约和具体标准。班主任是潜在的落实主体,因为很多的劳动意识培养、劳动技能习得和劳动教育实践等工作需要通过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来组织实施,但同样没有主体责任。而从劳动教育的内容设置来看,家务劳动是关键的环节之一,也是劳动素养形成的重要途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家长也是落实“劳动教育”的主体责任,而这以往是被漏掉的一环。所以我们在加强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明确确立学科教师、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和家长等三方位落实主体,并设定相关责任。
(三)形成三方评价。以往的评价多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且参与主体多是班主任,而标准则是凭着学生参与班级值日是否热情、是否认真、是否主动等定性标准(主观印象)来制定,评价具有很强的随意性。而同为落实主体的学科教师和家长,失去了评价的参与权和话语权,评价具有明显的片面性。在这一点上,学校要用规范的形式与班主任、学科教师和家长等三方评价主体衔接好并将评价要素、评价标准等形成可操作性量表提前告知,以形成有三方参与的、既重视结果也看中过程、兼具指导性和约束力的成长性评价指南。
(四)培养三种意识。即,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一定的基本劳动技能,更要从培养劳动素养的角度,培养他们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情感,牢固树立“劳动光荣,人人参与”的躬行意识、“珍惜劳动成果,勤俭光荣,浪费可耻”的节约意识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奉献意识,努力营造“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集体的事情争着干、家里的事情帮着干、公益的事情抢着干”的氛围,形成风尚。
(五)建好三个基地。基地是夯实常态培养和实现整体提升的有效载体。班级和家庭要基于学生个体在班级(孩子个体在家庭)的义务,分给劳动“责任田”,建好“责任基地”。职能处室基于学生个体价值实现和道德成长的需要,要划出“爱心社区”,建好“小雷锋基地”。学校基于学生劳动实践和整体展示的需要,在校外寻找“试验田”,建成“校外成长基地”。通过上级指导、学校定制、意向调研、签订协议、认可挂牌等程序,将校外基地建设高标纳入学校管理视野并在此基础上引入课程建设理念,实现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和效能化。
三、务实推动:“动”与“不动”,都不是问题
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人世间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劳动和创造。在核心素养视域下重视和加强学校劳动教育,既是实现核心素养培育的“固本强基”工程,是“大国工匠”的召唤,也是党和人民的热切期盼。加强劳动教育,“动”的是从培育劳动素养的角度务实行动,下力气解决“如何尽早动起来”和“如何动得更好”的问题。“不动”的是始终坚持“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谌面发展”的基本原则,抓好“落实相关课程、开展校内劳动、组织校外劳动和鼓励家务劳动”四环节。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推进校本实施,相关课程“真落实”。课程实施是“本”,要做好四个“一”:做好一个整合,即在有职能处室代表、班主任代表、劳动与技术(综合实践课)学科老师代表、家长和学生代表参与的环境下,把劳动与技术课程、少先队活动课程与科学课程中相似或相同主题的内容进行校本整合,使课程实施处在学校视野下,增强执行的力度。
开发一本教材,即开发《我爱劳动》校本教材,将劳动观念培养、劳动知识学习、劳动技能掌握、劳动成果评价等内容涵盖其中,并根据低、中、高年龄特点使教材体现阶梯式成长的特征,使学生“学有所依”“行有所获”,教师“教有所倚”“行有所成”。
制订一份意见,即制定基于学校的《关于加强劳动教育的意见》,将学校劳动教育从整体上进行目标和原则定位,在实施中明确工作细节,突出机制保障。
申报一个课题,即通过省级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少先队劳动教育实践路径研究》来推动和保障课程实施,使课程的实施全程都在科学、明晰又正确的路上。
(二)设计劳动岗位,校内劳动“真丰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际体验是习得劳动技能、形成劳动素养的重要渠道。我们设计了三种类型共8个岗位来满足学生需求:
1.责任型岗位。是属于义务性质(任务性)的,人人都要参与。包括:
(1)卫生保洁,主要劳动形式包括扫地、拖地、擦黑板、擦玻璃、清洁区打扫、蛛网清洁、污渍清除等。
(2)班务保持,主要劳动形式有图书整理、讲台整理、桌凳整理、洒扫工具整理、生物角管理等。
2.奉献型岗位。是属于志愿性质,个人有强烈意愿并获得班主任支持即可参与。主要服务岗位包括:
(1)美德美行示范岗,隶属“五小”团队,主要职责是做好学生车辆停放区域的车辆排放、班级饮用水保障、学校平地的卫生保持、卫生环保宣传等。
(2)小雷锋社区,主要职责是做好学校公共区域的卫生保洁、开放书吧的管理、低年级班务劳动支持、校前区左右30米卫生维护等。
(3)红领巾绿地,主要职责是学校绿地的杂草拔除、树木花草浇水、为花草树木做名片等。
3.技能展示型岗位。遵循自愿原则,但带有集体组织性质,有一定的约束力。包括:
(1)成果展示性的,主要有“我有一块田”种植(园艺)展示(结合科技节)、生活自理能力展示(穿衣、洗红领巾、刷鞋、叠被子、整理图书等)等。
(2)劳动竞赛性的,主要有清洁区打扫(团体)、植树(团队)、水果采摘(团队)、摘菜、手工(擦皮鞋、洗碗、做沙包、钉纽扣、做香包、包粽子、包饺子等)等。
(3)特长展示性的,如编织、缝纫、木工、陶艺等。
(三)聚合区域资源,校外劳动“真常态”。校外劳动有广阔的智源和资源,对加强劳动教育起着“加速度”的作用。我们与素质教育基地合作,组建校外成长基地,通过“学校定制”将劳动教育渗透在素质体验项目中;我们将全国、省、市劳模和校前区的保洁责任人请进校园给学生做国旗下讲话和共上少先队活动课,增强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意识;结合德育主题教育活动和劳动与技术课的实践需要,我们春、秋季各开展一次全员性外出的劳动体验活动,并形成体验报告;结合少先队寻访活动,我们走进家乡创造创新先进集体和个人典型。通过区域优质教育和实践体验资源的聚合,校外劳动体验正为劳动教育深入推进提供成功样本,为素质教育深入实施插上翅膀。
(四)鼓励家庭参与,家务劳动“真融入”。一个巴掌拍不响,众人划桨开大船。家庭参与是劳动教育是否得到真正重视的“测谎仪”。一方面,我们通过《给家长的一封信》、家长会和校信通等形式和渠道广泛宣传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争取和尽量多的家长达成共识,为全面推进劳动教育提供思想保障;另一方面,我们借助家长委员会,首先获得他们对学校有关劳动教育家庭实践活动的支持,进而把声音传播向更多的家长;再者,我们明确并公示学校劳动教育安排中有关家庭、家长参与的内容、形式、方法和要求,使家庭真心支持劳动教育,家务劳动真正融入劳动教育。
(五)重视欣赏激励,评价手段“真创新”。及时、恰当的鼓励和欣赏对于激发兴趣、保持热情有着积极而持久的支持作用。而创新评价手段、丰富评价形式更能放大这种效应。一方面,我们继续用好雏鹰奖章、“好少年”评比、“好队员”评比等传统有效评价手段;一方面,我们通过“劳动小能手”“最美小雷锋”“小小劳模”等表彰和给家庭发喜报、家长给孩子发奖状(奖励)等形式,及时发现、欣赏和肯定爱劳动、会劳动、尊重劳动和善于劳动创造的榜样和先进典型,积极营造人人重视劳动、人人参与劳动、人人赞美劳动的积极氛围。
以上为加强劳动教育具体实践中的一些实际探索并施行有效的做法,希望能引发大家讨论和思考。
就在不久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其中,关于劳动意识的培养被作为六大素养之一,在“实践创新”层面的第一条予以凸显,其重点是: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加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等。这为务实推动劳动教育在学校层面落地生根再次提供了方向指导和生长沃土。
当然,无论是在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在学校教育行政层面,我们都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何运用行政力加强资源开发,推动一批校外公共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如何制定督导评价标准,引领区域内的劳动教育特色学校的创建?如何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学科教师推动劳动教育课程专业化实施水平?如何用“规矩”的形式来保证劳动教育的实施问题?等等。我们相信,伴随这些问题的逐步解决,必将为更好推动劳动教育的实施起到助推作用,这都是我们共同关注、期盼和乐见的。
参考文献:
[1]刘宇.学生课程参与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
[2]高振宇.儿童哲学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
[3]陶行知.教育的真谛[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
[4]陈瑾.“更儿童”的课程:阶梯式课程的深度实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5]冀晓萍.加强中学生劳动教育,创新高素质人才培养途径: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就《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答本刊记者问[J].人民教育,2015(17).
[6]瞿德良.用劳动铺就孩子美好的未来:基于儿童终身幸福的“三xin”劳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教育(教育管理),2015(5).
2005年上半年人力资源部工作总结(工资管理劳动保护部分) 文章作者:程继承 文章加入时间:2005年8月25日15:41 2005年上半年人力资源部工作总结 (工资管理与劳动保护部分) 一、完成了2005年度劳动工资年报的编制、汇总和上报工作;并且认真分析、总结,完成了劳动工资统计分析报告和劳动工资统计工作总结。 二、完成了2005年度工资计划的制定工作,制订了2005年度各分、子公司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或包干办法,并积极组织实施。 三、积极做好精神文明建设工
作和宣传工作,完成了上半年*和业务学习记录工作,在《水利部人事劳动教育网》、《黄河网》、《黄河人事劳动教育网》、《黄河政工》等多种媒体上发表稿件40多篇次,积极宣传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工作取得的成效。 四、按时完成了集团公司机关和各分、子公司工资台帐的编制工作,按时编制、汇总和报送劳动工资月报、季报;建立劳动工资统计台帐,严格规定劳动工资统计制度,及时为集团公司的各项决策提供了准确的统计资料。 五、制定了《三门峡黄河明珠(集团)有限公司年休假实施办法》、《三门峡黄河明珠(集团)有限公司人事系统日常管理办法》,目前已送交有关领导审阅。 六、开始制定《三门峡黄河明珠(集团)有限公司员工手册》,目前进展顺利。 七、完成了集团公司机关和各分、子公司岗位变动人员工资调整的审批工作; 八、完成了调入、调出人员工资关系的转移工作; 九、审核批准了三门峡明珠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和三门峡明珠投资有限公司的工资改革实施办法; 十、按时完成了机关上半年工资、奖金、防汛津贴、肉蛋补贴和防暑降温费的审核发放工作。 十一、按时完成了集团公司各分、子公司工效挂钩的工资结算工作; 十二、按时完成了明珠宾馆等单位企业经营者年薪制的测算工作; 十三、健全伤亡事故统计报告制度,按时向各上级有关部门报送了伤亡事故报表,组织参加市劳动局工伤残疾鉴定。 十四、按照《工伤医疗费用报销规定》,要求审核办理了离退休人员的工伤医疗费报销。 十五、按照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要求,对集团公司的劳动防护用品使用情况进行了一次执法检查,规范了劳动防护用品的采购、保管、发放、使用、报废管理。 十六、及时为集团公司机关职工配发了劳动防护用品。 十七、按要求向市残联报送了《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年报》报表。 十八、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配合法律事务部,积极做好陈运河案件的法律诉讼工作。 十九、协助综合管理中心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保险科完善了多份即将退休职工的档案材料,为这些职工的正常退休提供保障。 二十、按照水利部和黄委会要求完成了《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2003-2004年度工资分配工作自查报告》、《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防汛津贴执行情况的报告》的编写与上报工作。 二十一、完成了部、委有关业务部门到我局的调研接待任务。 二十二、按时保量地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临时工作。
文章出处: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关键词:裴斯泰洛齐;体育思想;教育目的;体育内容;体育教育;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0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2)11-0033-07
Research on Pestalozzi’s Sports Thought
HUANG Gui1, SU Yongjun2
(1.College of Sports and Science,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07, Jiangsu China; 2. Xinglin College,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07, Jiangsu China)
Abstract:Pestalozzi is not only a famous Swiss educator in 19th, but also a world wellknown educator. He has dedicated his glorious life to education cause by the spirit of “all for the children”, created a unique sports thought system and contributed greatly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world sports. His sports thought includes such several areas of content as advocating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and intellectual education, combining sports with productive labor, education purpose transmitting the attention paid to physical education, the selection of sports content conforming to the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feature, physical education being proceeded in an orderly way and step by step and physical education following natural law. As a bourgeois democratic educator living at that times, Pestalozzi’s sports thought has its inevitable limitations. Today when promoting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 reform and quality education in China, the various practical guidance value of his sports thought must be fully recognized and tapped. Pestalozzi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health to the human,the society and the state. Pestalozzi attaches importance to earlier physical education of children. He opens quality education, ensures the natural body quality of the human becomes mature and can develop and implements the love given to educ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Pestalozzi; sports thought; education purpose; sports content; sports education; quality education
约翰·亨里赫·裴斯泰洛齐(1746—1827)是19世纪瑞士著名的教育家,也是世界上享有盛誉的教育家,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被誉为“初等教育之父”、“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之父”。他毕生从事平民教育及教育改革实验,留下了“和谐发展教育”、“普及教育”、“爱的教育”、“劳动教育”、“教育心理学化”等教育遗产,这些对欧美以及其他许多国家的教育曾产生很大影响。19世纪初,在欧洲不少国家设立了“裴斯泰洛齐式”的学校。到19世纪中期,在美国,学习和推广裴斯泰洛齐的教育理论,也一度蔚然成风。因此,他与福禄培尔和赫尔巴特并列被誉为十九世纪欧洲出现的三个“伟大教育巨匠。”[1]
裴斯泰洛齐一生办过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师范学校,担任过各级学校的教师,进行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创建了独具特色的体育思想体系。他的体育思想对许多国家体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与指导作用,他在世时和去世不久,欧洲大陆和美国就接连掀起了“裴斯泰洛齐运动”,以后其影响不断扩及整个世界,并影响到现在。[2]189对裴斯泰洛齐体育思想进行梳理、概括、归纳和总结,可进一步丰富与完善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体系。正是由于裴斯泰洛齐对体育本质及规律的深刻揭示,促使了人们开始用新的眼光去认识与分析体育,并激发了专家和学者极大的研究兴趣和探究心理。裴斯泰洛齐关于倡导体育、德育和智育的和谐发展、体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体育内容选择符合儿童心理特点、体育教育应循序渐进、体育教育遵循自然法则等体育思想不但没有过时,对新世纪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还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现实指导价值。
笔者以裴斯泰洛齐体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与理论基础,裴斯泰洛齐体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以及历史评价和现实指导价值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裴斯泰洛齐的体育思想体系,参考和借鉴裴斯泰洛齐体育思想以更好地推进我国当前的素质教育与体育新课程改革。拟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展开研究。1)宏观层面上,采用唯物辨证的方法、历史分析方法。把裴斯泰洛齐放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力求切合实际,恰如其分,真实的反映其走过的崎岖道路,进一步了解裴斯泰洛齐体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从中受到应有的教育。2)微观层面上,采用文献资料法、调研法、专家访谈法与逻辑分析法,对裴斯泰洛齐体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个人地位、体育思想理论基础等方面给予深入地综合研究,研究和整理其留下来的经验教训,以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通过论证如何认识过去与现实的关系上,以揭示其体育思想的历史意义及在推动我国当前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1 裴斯泰洛齐体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裴斯泰洛齐一生坎坷,出生在与德意志分离不久的瑞士苏黎世城一个基督徒的家庭。祖父是个乡村牧师,父亲是外科医生,五岁时父亲就因病逝世。兄弟姐妹都在四、五岁时不幸夭折,母亲在精神上倍受打击,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并且又没什么遗产。裴斯泰洛齐是在其母亲的女仆巴贝丽关爱下长大的,巴贝丽纯朴善良,对他们家忠心耿耿,把裴斯泰洛齐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教养,她的自我牺牲精神深深地影响着裴斯泰洛齐,使他终生难忘,这也正是裴斯泰洛齐从事爱的教育的基点。[3]
裴斯泰洛齐所生活的时代,是瑞士资本主义和封建关系并存的时代,城市工人和贫民受到沉重剥削,农村的阶级分化也在加速,广大农民遭受着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双重压榨,过着贫困悲惨的生活,更谈不上受教育的问题。虽然部分贫苦儿童有幸上学,但是当时的贫民小学的教育水平是十分低下的。[4]13对于广大平民百姓,国家没有拿出一定的钱来办学校,没有专门的办学场所,经常把教师的宿舍当作教室。教师没有进行过专业的培训,也没多少文化,很多是由手工业者担任的,他们把教师工作当作补充工资的一种形式。
在法国启蒙运动的指引下,他矢志改革传统教育和社会现状,以解救贫苦的人们为己任,深信每个人都具有身体、道德和智慧各方面和谐发展的潜在能力,只有通过教育(体育、德育和智育)才能使之得以发展。裴斯泰洛齐把体育看成是人的和谐发展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并且主张体育跟劳动教育应紧密联系;倡导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父子般、母子般的爱,儿童之间则建立兄弟姐妹般的爱,使整个集体融入一个大家庭的氛围中;儿童有喜欢活动的本性,因此,体育教师在安排体育内容时应该以发挥这种本性为目的,从而确定了以体操与游戏等为主的教学内容;体育教育应循序渐进、遵循自然法则;主张教育应成为每个人的财富,通过体育、德育和智育的和谐发展消除贫穷、改良社会,培养有智慧、有道德、有劳动能力与身体健康的“全人”,这个“全人”实际上是裴斯泰洛齐心目中理想的资产阶级新人即公民。[5]
2 裴斯泰洛齐体育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2.1 莱布尼兹关于单子自我发展学说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1646—1716)提出,构成宇宙万物的是单子,单子是一种不能再分的不占空间的能自由活动的精神实体;宇宙万物便是由上帝安排单子互相结合、协调一致的精神上的联系而形成的,具有“先定和谐”的属性;单子的另一属性是具有内在动力,推动它不断地自我发展。
裴斯泰洛齐受这一思想的影响,认为人的智慧、道德情感和体力的萌芽先天地结合为统一体,潜存在体内,并具有从不活动状态到充分发展的倾向,所以裴斯泰洛齐倡导体育、德育和智育的和谐发展;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地提出了“教育心理化”的口号,并指出所有的人都有两面性,即低级天性和高级天性,[6]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就在于使这种潜在力量得到充分发展,因此,非常重视人的天性,要求体育内容的选择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强调体育教育遵循自然法则。
2.2 康德“感性直观”观点 德国哲学家康德(1724—1804)提出,人的认识过程一开始是“自在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使人获得感觉经验,感觉只能作为诱因,但这种感觉经验要有先天的能力(直观形式和范畴)给以整理、综合,才能形成普遍的科学知识。
裴斯泰洛齐在教学理论中,反复论述知识的基础是对事物的感觉印象,但这种感觉印象是混乱的、复杂的,必须与内在的理解力结合起来,只有感官才能把“以不明显状态存在的”观念引申出来,才能形成明白的确定的表象,然后再上升到清晰的观念。教学就是要通过各种方法,使儿童的感觉印象正确无误的发展为清晰的概念的过程,这些使得裴斯泰洛齐认为一切教育过程都要从最简单的要素开始。裴斯泰洛齐认为各关节的运动能力是体育中最简单的要素,因为只有关节的活动才能保证人有行动的可能。让儿童多进行游戏、军事体操、游泳、手工劳动、运动会等活动,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轻到重,由少到多,不但可以锻炼、发展其体力,培养其劳动技能,也可养成劳动习惯。[7]
2.3 夸美纽斯、卢梭的自然主义思想 在学习和借鉴夸美纽斯和卢梭的自然主义思想后,裴斯泰洛齐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法则,但他同时强调教育不应完全模仿与遵循自然,教育也能反作用于自然,这是在继承两位教育家自然主义思想基础上的更进一步发展。
裴斯泰洛齐在反对传统旧教育的儿童观上提出了“儿童是他自己的教育者”的主张。裴斯泰洛齐认为,儿童有一种内在力量在生长着。这种内在力量是儿童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因此,教育者必须注意和保护儿童这种先天的内在力量,鼓励儿童积极主动活动,引导儿童在活动中发展自己的身体、道德和智慧。[8]78教育要遵循自然,体育教育也要遵循自然。[2]80儿童体力的增强与发展,需要通过从简单动作过渡到复杂动作这一过程来进行。[9]根据这个理论,他对当时初等学校(包括幼儿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做了重要改革,主要内容是体操与游戏等,方法在于“循序渐进”。
3 裴斯泰洛齐体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3.1 倡导体育、德育和智育的和谐发展 裴斯泰洛齐从人性的统一性的基础出发,提出了和谐发展教育理论,其内容包括体育、德育和智育三个方面。他认为人的本性具有均衡性,即“人的体力、道德和智力的均衡,或换句话说,人的手、心和脑的能力的均衡性”。只有全面、平衡地发展人的体力、道德、智力,才是符合人性的教育,才能真正发挥人内在的力量,因为人性的整体性是教育成功的基本条件。
裴斯泰洛齐认为,体育是人的全部才能和潜能获得发展的基础,是人的和谐发展教育的重要的手段与内容,它的任务就是要把所有天赋的生理上的力量全部发展起来,同时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其它方面的天赋内在力量,使人能够和谐发展。裴斯泰洛齐认为,体育最简单要素是关节的活动,体育教学和训练应以关节活动为起点,从最基本的运动动作开始,由易到难,逐渐发展到复杂的动作训练;练习是体育的基本方法,练习应该与感觉的训练、思维的练习相协调,以便使体力、感觉、听觉和思维同时得到发展。在裴斯泰洛齐看来,体育可以促进儿童的欢乐和健康,有利于儿童勤奋、坦诚、勇敢、吃苦耐劳等个性品质的养成,因此,体育对身体和道德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10]同时,他认为,德育是和谐发展教育的关键环节,也是培养“完善的人”的重要方面。他还认为,智育对人的和谐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所有人生来就有各种能力和才能[11]。
裴斯泰洛齐认为,人的体力、道德和智力的均衡发展是人的高级天性的表现。在这三种教育手段中,体育通过各种体育教学与训练,智育通过对知识的学习,德育通过信仰和爱,共同满足和发展人性,从而实现人的和谐发展这一教育目的。[12]但是,体育又必须和智育同时进行。体育和智育只有统一于人的道德教育中,人才能真正得到和谐的发展,才能真正展现人的高级天性,显示人的内在力量。[13]
3.2 体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裴斯泰洛齐不仅把劳动与学习相结合视为帮助贫苦人民掌握劳动技能从而改变贫困状况的手段,而且将劳动教育和体育、德育、智育联系,肯定其对人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裴斯泰洛齐的“劳动教育”包括身体各种器官训练、生活能力训练、职业训练和其它一切有实践意义的教育。劳动教育能发展体力、智力及形成道德,必须贯穿于体德智三育的相互联系之中进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才有可能实现。可见,裴斯泰洛齐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超前性,把“教劳结合”作为儿童自身发展和社会化的根本途径。[14]53
裴斯泰洛齐把体育看成是劳动教育的最基本的和初步的阶段。他认为,关节活动是体育最简单的要素。自然赋予人关节活动的能力是各种体力得以发展的基础,也是进行体育教学训练和各种体力活动的要素。劳动就是一种体力活动,所以关节活动也是劳动教育的基本要素。劳动教育、劳动习惯、劳动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是建立在体力发展的基础上的。
裴斯泰洛齐主张通过对身体的练习增进和发展儿童身体的力量和技巧,通过手抓、脚蹬、走动、伸举等这些简单的关节活动逐渐发展儿童的体力,使儿童掌握各种劳动技能。裴斯泰洛齐根据实际劳动的需要制定一种“技能入门”作为发展体力的内容,包括劳动中最简单的一些身体操练——打、拿、推、掷、挥动、角力等等。儿童掌握了各种基本技能之后,就能够全面地发展其体力,同时还能够掌握各种劳动技能。[15]裴斯泰洛齐认为体育和劳动教育要在家庭和学校中同时进行。
3.3 教育目的透射出对体育的关注 裴斯泰洛齐从他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出发,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才能和形成完美的人,这种发展又必须是和谐的,全面的,使之成为身体强健的、有德行的、有智慧的、能劳动兼有一定劳动技能的人。“教育要名副其实,必然努力使人的完善能力得到圆满的发展。”[16]83因此,“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身体、道德和智慧各方面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发展,又必须照顾它们的完全平衡。”[17]
人的体力、道德情感和智慧的萌芽先天地结合为统一体,潜存在体内,并渴望得到显露与发展,而只有教育才能把这些潜力挖掘出来,发展起来。[18]裴斯泰洛齐说:“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在于发展各人天赋的内在力量,并在经过锻炼之后,使人尽其才,使每个人在社会上都能得到他应有的地位。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裴斯泰洛齐关于教育总目的的构想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目的,“为社会造福,使高尚的穷人和自己思想上渴望的天下得以实现。”一是个人目的,把每个儿童培养成体格健壮、道德完善、有切实知识、能独立思考的人,即体育、德育、智育和谐发展的人。
3.4 体育内容选择符合儿童心理特点 在世界教育历史上,裴斯泰洛齐是第一位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并努力实践的教育家。他指出,经院主义和专制主义教育的最大弊端就在于它们违背了儿童的本性,把一堆无用的知识充塞儿童的头脑。这种教育不仅不能发展儿童的内在能力,而且还扼杀了儿童的个性和智慧。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和教学工作应该遵循儿童的心理活动规律,实现教育心理学化。[19]其中的教学内容心理学化,要求选择和编制教学内容必须适合儿童的学习心理规律。根据这个理论,裴斯泰洛齐确定了初等学校的教学内容,如体操、阅读、书写、算术、几何、测量、绘画、唱歌以及地理、历史和自然方面的课程。[20]
裴斯泰洛齐认为,人喜欢体力活动的愿望是与生俱来的。儿童具有好游戏的天性,这种天性驱使其总是尽情地游戏(这种游戏是有组织的,决不是放任的)与活动。[21]因此,教师在安排儿童体育教学内容时,必须遵循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唯此,才能充分地发展儿童的体力和各种运动能力。
同时,裴斯泰洛齐强调,一般性培养先于专门培养,幼年的儿童不应该接受专业舞蹈或击剑等训练,而应该注意一般性的体格和灵活程度的训练。在学校里可以上体操课,但不要突出单项的体操项目,而纯粹是让孩子多活动。裴斯泰洛齐的理论是以孩子天生的动作本能、体力和身体灵活程度的一般发展情况为依据的。他按自然的动作安排身体训练,如慢步走、跑步、跳、投掷、击打、摇摆、推举、撞击、牵拉等,使其身体的发育不致因过早地从事某项专门的体育训练而变为畸形或不适宜于做必要的工作。[22]
3.5 体育教育应循序渐进 裴斯泰洛齐依据人的心理的自然发生的规律提出了要素教育理论,他认为初等教育是从最简单的要素开始而逐步复杂化的。教育目的在于“人的和谐发展”,而教育方法在于“循序渐进”,即“人的和谐发展”主要依赖于体育、德育和智育这三育的“循序渐进”及其完美协调。
裴斯泰洛齐强调,在各种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各门学科中,都存在着一些最简单的因素,即所谓教育要素。教育、教学过程就要从这些最简单的、为儿童所能接受的“要素”开始,再逐渐转到日益复杂的要素。这样的教育、教学符合心理学的原则,简便易行,效果良好,有利于促使儿童体育、德育和智育的全面、和谐发展。[23]为了改变当时学校呆板、烦琐、经院式的教学方式,并使每个普通家庭和每位普通母亲能够独立而容易地教育自己的孩子,裴斯泰洛齐在教育实验中不断地探索简化教育的方法,在发展儿童的道德和智慧的同时,也重视儿童身体力量的发展。[4]34
裴斯泰洛齐把要素教育理论全面贯彻到了儿童的初等教育中,认为初等教育既要让每个人在体、德、智等方面都能受到基本的教育而得到和谐的发展,又能使体育、德育和智育的每一方面都通过“要素方法”获得均衡的发展。裴斯泰洛齐认为体育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要素是关节活动。[24]207关节活动由一些最基本动作构成,如打击、跳、撞、拉、转、压、振动等,这些基本的动作结合起来,可以构成各种复杂的动作。体育应该从这些最简单的动作开始,待这些动作和技巧熟练后,再进行其他复杂动作的练习,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增多、增强。通过这些关节动作的由简单到复杂的练习,就可以逐渐发展儿童身体的力量和各种技巧。从关节活动,逐步扩展到全身的复杂的体力活动,全面地发展体力。[25]
裴斯泰洛齐认为运动必须是渐进的,体操的复兴是在这个方面业已实现的最重要的一步。体操艺术的最大价值不在于某种运动所必需的敏捷,也不在于它们能给人以从事某些要求有大量力量和技巧的工作的资格,而在于这些运动所产生的最大益处是从这些运动的安排中可以观察到的自然进展,从容易进行的运动开始,以此为准备,继而进行更为复杂的、难度更高的运动。或许还没有一种艺术可以如此清楚地表明,唯有通过练习,那些看来似乎是缺乏的能力才是可以产生的,或者至少是能够发展起来的。这一点也许像那些从事教授任何一门学科的人以及那些在指导学生达到他们所期望的水平时遇到种种困难的人提供了一条最有价值的启示——让他们根据一个新的计划重新开始工作,在这个计划中,各种活动将作重新安排,用从易到难自然进展的方式来设计科目。[2] 371~372
3.6 体育教育遵循自然法则 裴斯泰洛齐认为,“自然”是指儿童与生俱来的本性,人的全部教育就是促进自然天性遵循它固有的方式发展的艺术。[26]体育和德育、智育及劳动教育是紧密联系的,教育不仅要培养儿童的认识能力,还应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而实践能力的基础就蕴涵在儿童身体力量的发展之中[27]。
体育要遵循人的力量的自然发展:(1)最简单的体力表现形式:打击与搬运、刺戳与投掷、拖拉与旋转、围绕与摆动。(2)最简单的体力表现形式的基础:自然所赋予的关节活动的能力。(3)体育最简单的要素:各种关节的活动。(4)基本的四肢操练同基本的感觉训练协调,同机械思维训练协调,从而使体力与智力都得到发展。(5)体育应该从儿童早期开始。[2]355
裴斯泰洛齐把自己所做的一切看成是人类教育接近自然进程的尝试,自然进程是在起居室里发展人的各种才能时表现出来的。初级教育只是一种人类技艺的协作方式。通过这种协作,通过信仰和爱,把人引向善良和虔诚的愿望,使他获得认识和能力,并引导他采取行动。要使接受初级教育的孩子们不仅掌握所传授的体育和智育知识,而且还要活跃他们的宗教和道德的动机,以便根据父母的观点和感觉行动使每个受过初级教育的人,不仅在体育和智育方面是敏捷的,而且在事业上是强有力的,还具有高的道德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使各种力量达到所期望的和谐。[28]
4 裴斯泰洛齐体育思想的局限与偏颇
正如一切历史人物一样,作为生活在那个时代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体育思想也有其必然的阶级和时代局限。他试图以教育(包括体育劳动教育)来改变贫苦人民命运的愿望明显带有改良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倾向,他还错误地认为农民和贵族因天赋能力不同而不应受同等的体育教育。同时,他忽视了体育与劳动教育有质的不同,他认为体育的内容应以劳动形式为主,错误地把体育视为是劳动教育的基本和初步阶段。
当然,评价前人的思想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实际,正如列宁所说的“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29]而且“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30]我们应该将前人的思想放在当时社会的现实中加以考察,而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对前人思想过分苛求。
5 裴斯泰洛齐体育思想的现实价值
5.1 强调健康对于人、社会、国家的重要性 体育是获得健康的最积极、最有效的手段。尽管裴斯泰洛齐早在19世纪就提出了健康对人、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性,为“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树立和以功能为纲体育课程结构的建构奠定了理论基础。[31]但由于各方面原因,体育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经过挖掘、研究与论证,我们重新审视了裴斯泰洛齐博大精深的体育思想,其体育的目的是发展和增进儿童的一切身体力量和可能性,通过练习养成他的技能和熟练技巧,发展他的体力,并同时发展儿童的智慧、情感和意志。
1999年,我国把“健康第一”确立为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强调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青少年学生只有具备了健康的身体,才能学习好,才能更好地报效祖国。当前我国学校体育取得的成就固然与我国的有关国家决策是分不开的,但也不能忽视裴斯泰洛齐体育思想对我们的重要启示:体育能够促进儿童的健康,是人的全部才能和潜能得以发展的基础。[32]
5.2 重视儿童早期体育教育 在我国开展素质教育、推进体育课程改革的今天,人才的早期教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三章明确提出要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
而裴斯泰洛齐体育思想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高度契合,他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认为儿童应该尽可能早地受教育,最好从诞生时就开始,而体育是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内容。裴斯泰洛齐强调儿童体育教学内容除了体操练习外,还要编制训练所有感官的特定练习并要具有游戏性质,儿童应尽早地进行这类练习而不能过早地从事某项专门的体育训练;同时,他把体育遵循自然作为最主要的教育原则,强调儿童的自然发展,根据各种年龄和各种体力强度的实际需要,来设计多种体育运动,保证和促进儿童德智体的全面发展。[33]“如果体操训练得当,对于促进儿童的欢乐和健康十分有用,而欢乐和健康则是道德教育的两个十分重要的目的。此外,还可以在他们中间助长一定的团体精神、兄弟般的情感。”[34]
5.3 开启素质教育,保证人的身体自然素质的成熟与发展 裴斯泰洛齐“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思想与我国当前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的要旨有着高度对应的关系。素质教育强调的“全面”,狭义上指的就是德育、智育和体育,这与裴斯泰洛齐的“心、头和手”思想对应相关;素质教育中提及的素质分为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含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三个层次,这与裴斯泰洛齐强调指出的人的发展的三种状态——自然状态、社会状态和道德状态也对应相关。
裴斯泰洛齐把要素教育理论全面贯彻到了儿童的初等教育中,认为初等教育既要让每个儿童在德、智、体等方面都能受到基本的教育而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又能使德育、智育和体育的每一方面都通过“要素方法”获得均衡的发展。按照裴斯泰洛齐“要素教育”的划分,德育的基本要素是爱,其任务在于完善人的行为伦理素质;智育的基本要素是直觉,旨在培养受教育者的智能——潜能、能力、才能及创造力;体育的基本要素是关节活动,其目的在于保证人的身体自然素质的成熟与发展。[14] 50~52
5.4 体育教育贯彻爱的教育 裴斯泰洛齐指出,“爱是认识、能力、知识和行为集中的神圣的中心。通过这个中心,它们才真正成为人性的力量,即真正的人的力量。”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裴斯泰洛齐始终怀着一颗爱心来教育孩子,这种爱的精神就是被教育学家们所称为的“裴斯泰洛齐精神”。世界教育史上象他这样一心为儿童健康成长而坚韧不拔、自我牺牲的教育家是屈指可数的。裴斯泰洛齐强调指出:“教育的主要原则是爱。”[8]49即爱的教育。
裴斯泰洛齐50多年一直是本着这种爱生如爱子的精神从事儿童教育事业的。“爱”的教育不是一种同情、一种怜悯、一种博爱,而是一种根植于现实的教育理想,是“仁爱之心永恒”的行动实践。不管在新
庄、斯坦兹,还是在布格多夫、伊佛东,他能克服重重困难,靠的就是赤诚的爱。他身怀崇高信念,历经风雨,痴心不改地为儿童付出了他全部的爱。值得注意的是,裴斯泰洛齐所面对的儿童并不是健全的儿童,他们多数为身体或心理有缺陷的。裴斯泰洛齐不但没有歧视他们,还满怀爱心地照顾和教育他们。[25]196裴斯泰洛齐爱的教育创造了奇迹,经过长期的艰辛工作,孩子们在健康和道德方面都得到了改善,变得活泼聪明起来,生活得十分幸福与快乐。[16]221
爱的教育是裴斯泰洛齐教育理论体系中颇具特色并产生深远影响的部分,同时也是他教育试验的一条指导原则。“爱”的教育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教师对学生的爱;二是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爱心。一个合格的教师,最重要的问题就在于对学生的爱。爱学生既是进行体育教育的前提和保证,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感情基础;既是一种积极情感,也是一种教育手段。体育教师更要“以爱育爱”,教育学生在享受被爱的同时体会到给予别人爱的快乐。一位体育教师只有具备了“一切为了孩子”的精神,才能真正使自己的教育教学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只有从“一切为了孩子”的精神出发,坚持爱的教育原则,才能有体育教育理论与方法的创新,才能在体育教育实践中战胜一切困难、取得新成绩。[35]
6 结 语
裴斯泰洛齐生活在欧洲由传统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时期,并深受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他矢志改革传统教育和社会现状,以解救贫苦人们为己任,深信每个人都具有身体、道德和智慧各方面和谐发展的潜在能力,只有通过教育(体育、德育和智育)才能使之得以发展。莱布尼兹关于单子自我发展学说、康德“感性直观”观点以及夸美纽斯、卢梭的自然主义思想奠定了裴斯泰洛齐体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裴斯泰洛齐把所有的心血和整个生命都献给了教育事业,创建了独具特色的体育思想体系。他的体育思想对许多国家体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与指导作用,为世界近现代体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推行素质教育和体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又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刚刚,我们应充分认识与挖掘其体育思想所具有的多方面现实指导价值。当然,作为生活在那个时代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体育思想有其必然的局限,因此,要用历史的眼光客观地去看待前人,而不能过分苛求。
参考文献:
[1] 弗罗斯特,著,吴元训,等译.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407.
[2] 裴斯泰洛齐[瑞士],著,夏之莲,等译.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89,80,371-372,355.
[3] 钟文芳.试论裴斯泰洛齐“一切为了孩子”的教育理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6(2):69-70.
[4] 吴值敬.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述评[D].扬州:扬州大学,2009:13,34.
[5] 曾彬,卢清,杜学元.裴斯泰洛齐的教育爱对幼儿教育的启示[J].教育导刊,2003(10):8-9.
[6] 王春燕.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及其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21(9):59.
[7] 刘新科.国外教育发展史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88-191.
[8] 赵祥麟.外国教育家评传[M].第二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78,49.
[9] Perevia Cole. A History of Educational Thoughts [M].Greenwood Press,1972.
[10] 熊玲玲.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对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0(2):87-88.
[11] 赵荣昌,张济正.外国教育论著选[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278-286.
[12] 于晓君.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2.
[13] 汪刘生.裴斯泰洛齐的和谐发展教育思想与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J].比较教育研究,1986(3):55-56.
[14] 李剑.昔日裴斯泰洛齐与当今素质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1999(5):53,50-52.
[15] E.P.Cubberley.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M].Honghton Mifflin Company,New York, 1920.
[16] Kate silver. Pestalozzi, The Man and His Works [M].New York Press, 1924:83,221.
[17] R.De Guimps.Pestalozzi:His Life and work[M].Translated by J.Russell Sonnenschein,London,1890.
[18]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95.
[19] 张锋.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心理学化”思想[J].心理世界,2006(11):57.
[20] 博仔.贫民教育家裴斯泰洛齐[J].湖南教育,2005(3):17.
[21] 邵伟德.裴斯泰洛齐体育思想简述[J].体育文化导刊,1988(1):78.
[22] 李丽.建构以“爱”为基础的现代教育——裴斯泰洛齐“爱”的教育启示[J].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23(10):94.
[23] 王保星.外国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25.
[24] 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207,196.
[25] 侯威.要素主义教育理论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11.
[26] 李艳,张立昌.基于不同人性论的卢梭与裴斯泰洛齐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比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1(10):19.
[27] 阿图尔·布律迈尔[瑞士].裴斯泰洛齐选集[M].第二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8.
[28] 罗炳之.外国教育史[M].上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194.
[29] 戴本博.外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362.
[30]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62.
[3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4.
[32] 移素林.学校体育与洛克——读《教育漫话》有感[J].体育文化导刊,2003(9):76.
[33] 杜林兰.裴斯泰洛齐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及对幼儿素质教育的启示[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2,4(4):56-58.
关键词:高职;服务型人才;模块化
高等教育发展的本质特征是适应和服务,适应是时代的要求,服务则是根本宗旨[1]。服务型高职的办学理念是基于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危机的客观局势下提出的高校建设理念。服务型高职教育使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直接接轨,看重高校社会服务的量化和最大化。服务型高职以人才培养质量为绩效标准,其培养出的人才社会适应程度高[2]。本文以医学营养专业为例,探索高职服务型人才模块化培养的实施路径,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参考。
1高职服务型人才模块化培养的意义
服务型工作是以人为劳动对象,为其提供时间、空间、信息、心理舒适等非物质形态需要的劳动[3],服务型高职侧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需要在不同情境下及时满足不同类型、不同习惯的人提出的服务要求。服务型工作的质量评价基本上源于服务对象的主观体验和满意程度,这既取决于服务质量,也取决于个人的心理感受,所以服务型工作中与服务对象相处的技巧、沟通的能力、主观的态度尤为重要[4]。服务型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区别在于它虽然依托学科,但不以学科为导向,而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各级各类具有创新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对职业人才的要求。近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为了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开展了不少探索,如专业群和产业群的建设、与社会用人单位的广泛合作等,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确定岗位任务时只进行了简单的任务解析,并未将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等要素在教学中融会贯通,脱离了工作过程,只强调学生对能力要素的学习,使得最终的教学形态成了孤立的技能训练和知识学习,难以形成实用性的职业能力。同时,将服务型劳动者的职业意识等同于个人的人文素养,仅在课程设置中加强对传统文化、外语、礼仪、职业道德、心理学等知识的教育,但是并未将其学习过程与具体的与工作过程进行有机融合。知识的形成和能力的提升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下逐渐建构起来的,离开合理的学习方式,单纯增加人文课程的数量难以确保职业技能和服务意识的提升。此外,工作技能并不等同于服务质量,虽然服务型劳动中的技术能力很重要,但影响顾客心理感受的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沟通能力也不容忽视。高等医药职业院校肩负着培养面向医药卫生服务岗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对医药卫生人员的要求也发生着转变。营养服务工作已成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新兴重要组成部分,面向大众提供合理的营养指导和服务成为营养专业就业的发展趋势。目前医学营养人才面临着职业能力与市场需求有一定差距,服务型人才数量和素质还达不到发展要求的困境,成为限制医学营养专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以医学营养专业为例,探讨服务型高职教育就业能力的提升策略,不仅对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专业学生发展研究有借鉴意义,对其他高职专业学生的教学改革也有重要的启示。
2高职服务型人才模块化培养的实施路径
2.1根据行业调研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
为了解行业对于人才培养需求的现状,笔者于2019年8月至10月对与专业密切联系的行业企业进行了人才需求的情况调查。调查的方式主要有问卷调查、电话访谈等,共调查相关行业企业36家(医院营养科2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家、健康管理公司2家、学校及幼儿园2家),得到医学营养专业的人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要求(见表1)。通过对行业企业调研的结果,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为进行模块化培养提供基础和依据。
2.2基于岗位需求构建以营养服务为核心的专业能力模块课程体系
基于岗位需求的调研结果,将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模块化的整合,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出发,着重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服务型应用技术人才。医学营养专业的职业面向是临床营养技师和公共营养师。临床营养技师要求能够辅助营养医师工作,具备相应的医学、营养学知识和技能,掌握一定的与患者沟通的技能,能提供全面的营养服务并能在疾病的预防、治疗过程中为患者提供营养服务;公共营养师要求能够进行不同人群营养咨询与指导、营养配餐和评价,能够对特殊生理人群进行针对。根据专业的职业面向和培养目标,确定在高职营养课程设置中构建以营养服务为核心的几大模块:基础医学模块、营养科学模块、专业拓展及社会行为学模块。基础医学模块主要包含:正常人体结构与技能、生物化学、病理学基础、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药理学基础、临床医学概要等课程。培养的知识和能力包括本专业必备的医学基础知识及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营养科学模块包含:营养学基础、公共营养、特殊人群营养、临床营养、食品安全、营养烹饪技术、药膳与食疗等课程,培养的知识和能力包括专业所需要的绝大部分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并将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就业能力等有机融入教学模块中。专业拓展及社会行为学模块包含:健康教育、保健食品与营销、社区营养、营养诊疗技术、中医基础、人际沟通、专业英语等课程。相关课程根据工作岗位对营养专业人才的复合性要求设置,主要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如膳食营养管理能力、指导保健医生营养知识的能力。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借助专业实践和情境化教学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和人文情怀,切实提高服务型高职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以复杂多变的工作情境为服务活动开展的出发点和依据,锻炼服务型人才对工作情境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培养解决具体问题的丰富经验和智慧。此外,在各个模块中有机融入思政教育元素,结合课程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开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学生成长为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人格,具有奉献精神、吃苦精神的高素质应用服务性人才。
2.3高职服务型模块化教学体系的建立
根据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的培养目标和内容,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包括模块化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配套的教学资源(教材、教学资源库、案例库等在线教学资源)、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教学团队的构建等。2.3.1模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通过校企—校校合作,共同开发高职医学营养专业配套的专业主干课程(含实训内容)的规划教材。同时建设教学资源库、案例教学库、试题库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充分利用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和在线课程,用于课程教学各个环节。创建网络互动平台,建设在线情景互动教学环境,采用实时在线情景互动教学,推动教学模式、方法、手段、评价等系列改革,同时进一步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2.3.2规范化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建立适应服务型人才培养的实训基地,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根据工作场景和职业氛围,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配备能满足职业技能实践教学需要的仪器设备,满足学生进行仿真训练的需要。通过仿真或模拟实际工作环境,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提前模拟执业过程中的工作场景,改变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状况,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选择能够提供开展医学营养实践的医院或医疗卫生机构作为校外实训基地,要求校外实训基地的医学营养技术实训设施齐备,实训岗位、实训指导教师确定,实训管理及实习规章制度齐全。2.3.3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采用角色模拟、情境教学、案例教学、PBL等进行教学,创设营养科工作情境,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积极开展营养项目实训,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以提高课程建设的整体水平为抓手,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和服务意识的培养,加强学生的创业意识教育和创业能力培养,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结合专业特点,结合每年“全民营养周”“520学生营养日”等特殊时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对外技能服务。2.3.4教学团队的提升建设一支专业基础扎实、具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吸引高层次人才和具有行业一线工作经历的行业骨干和专家充实到专职教师队伍中,逐步形成专业实践课程由兼职教师担任的机制,成立专兼职教师组成的专业课课程组,提高兼职教师比例,提升专职教师学历和在职培训比例,提高专业带头人的社会影响力。
2.4服务型人才的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的建立
改革考试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完成考核评价,学生课后及时查漏补缺。改革医学营养专业毕业考试模式,采用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职称(营养士)及注册营养技师考试的内容和方式,使学生更早地融入临床工作实际,积极开发1+X项目,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构建服务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体系和监督机制,建立教学质量双向监控体系,突出教学实施过程监控,建立科学合理的评判标准体系,涵盖提高教育质量的各种因素。综上所述,高职服务型人才模块化培养,首先需要树立服务型的人才培养理念,根据行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通过模块化教学,将知识、能力与素养培养相融合,建设“教学—技术—服务”一体化的校内实训基地,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将专业考核与行业职业资格考核相结合,通过多种形式的技能训练,培养实践技能、职业素养和服务意识,打造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型服务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挺,应德烨.服务型高等教育体系绩效评价研究:以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绩效评价为重点[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1-4.
[2]王春柳.服务型高职与创业型高职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9):92-96.
[3]徐国庆.服务性职业与生产性职业的职业教育差异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1(4):10-13.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践 勤工俭学
【中图分类号】G647
勤工俭学是一边求学读书,一边工作、劳动。它是学校实施劳动教育活动的形式之一。它与教学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和公益劳动一样,都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一种。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铺开,勤工俭学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它将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及时而又满意地就业或更好地创新创业。勤工俭学将不仅帮助大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顺利完成学业,而且使他们把握在勤工俭学过程中带来的契机,培养创新意识、凝聚创造能力,为将来就业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参加勤工俭学的大学生大部分是家境相当贫寒的学生,为了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自觉找兼职维持生活,也有一部分家境较好的学生,他们找兼职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自己的社会经验,丰富阅历。勤工俭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作为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已得到并将一直得到国家政府和教育职能部门以及高校的高度重视。
一、将勤工俭学纳入大学生社会实践学分管理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虽然大学生勤工俭学对于大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我们现有的勤工俭学制度却存在着非常明显的缺陷;主要缺陷在于勤工俭学的运行体制不健全和不规范。各高校的勤工俭学中心,一般为设在学生处或团委的下属职能部门,并制订有系列的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但不少高校没有配以独立的办公场所和专职老师,多是由团委或学生处的老师兼管勤工俭学工作。①而当前社会用人需求量较小,相对勤工俭学的学生很多,供需矛盾突出,这就更需要有效的管理。这种因体制的不健全和不规范,管理的广度与深度均不能充分到位,致使勤工俭学发展缓慢。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认为是否可以尝试将大学生勤工俭学纳入到其完成学业所必需完成的社会实践科目的学分管理之中;
根据长江大学新近制定的《长江大学关于制订2012级本﹑专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原则意见》的内容,校、各院(系)必需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学生可通过参加社会实践、科技文化活动、学科竞赛、发表学术论文、研制出实用产品或取得专利等来获得课外学分。学生毕业除完成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规定的最低学分外应至少获得10学分的课外学分(专科生6学分)。各院(系)在全校性第二课堂活动及学分安排的基础上,应视具体情况制订各专业获得课外学分的内容、形式及要求。目前我院对勤工俭学只有学工部门一个老师具体负责,很难对申请勤工俭学的学生信息进行准确的核实,也无法对学生勤工俭学的过程及效果进行动态的评估与考核,这里造成的结果就使得大学生勤工俭学变成了单纯的校内打工挣钱的活动,出现“勤工俭学”变成“打工误学”②的情况,这无疑背离了这一制度设立的基本宗旨。尝试着通过将勤工俭学与学生完成学业的必修学分相挂钩,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勤工俭学制度体制上的不健全与不规范的情况;极大的提高了对其进行管理的广度与深度。
由于我院实行的是学生管理的素质导师制,素质导师直接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有关大学生勤工俭学的某些基础性工作应当也能够由素质导师参与管理,这可以大大提高勤工俭学制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同时如果将勤工俭学纳入学分管理,则可以将学院对学生的教务管理与学工管理有机地联系起来,届时就改变了目前我院勤工俭学的“一维管理模式”,而代之以“多元管理、集体负责”的管理模式。管理职能的横向联系以及管理主体的多元化的意义在于改变了以往对大学生的单一的评价体制,这将有利于提升我院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将勤工俭学纳入大学生社会实践学分管理的几点建议:
1、高校教育理念应有所转变。随着高校勤工俭学人数的不断攀升,不再停留在“勤工俭学仅仅是为解决贫困学生经济困难而进行的有偿劳动”这一层面,要充分认识到勤工俭学既有助学、又有育人的双重功能。③将大学生勤工俭学和人才培养相结合,将其作为正规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要加强对大学生勤工俭学的调研,加强和社会的沟通、联系,扩大勤工俭学选择的空间,丰富勤工俭学活动的内容,创造更多渠道,搭建更宽广的平台,促使学生在多样化的选择中成长成才。
2、要建立规章制度, 进一步规范对勤工助学的管理。与直接的扶助资金相比, 勤工助学作为间接的扶助形式在高校扶贫助困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勤工俭学主管部门应制定一系列的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配以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专职教师,全面负责管理勤工俭学岗位的设置、培训、考核等工作,促使勤工俭学工作走向有序有效,并在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和安全方面狠下功夫,更好地为大学生提供优良的服务;邀请用人单位到校设岗招聘、形成兼职市场,双向选择。
3、充分发挥学工部、素质导师和教学事务部的作用。三个管理主体应当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共同承担起对大学生勤工俭学工作的管理与服务。具体而言,由学工部门负责勤工俭学的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勤工俭学岗位的设置及培训、勤工俭学工作过程及效果的考核;由素质导师负责提供参加勤工俭学工作学生的准确信息、参与勤工俭学工作的过程管理及服务、初步审核由用人单位所出具的勤工俭学考核材料;教务部门负责制定将勤工俭学纳入大学生社会实践学分管理的具体规定及考核办法、具体评定参加勤工俭学的学生是否能够获得相应学分等;
①邓演平等:大学生勤工俭学的调查与研究, 现代教育科技,2004年第2期。
关键词: 旅游管理 人才培养 改革
近年来,旅游专业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根据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统计信息显示,截至到2006年底,全国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开设有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1703所,其中高等院校762所,旅游高等院校在校生361129人,比上年增长17.1%。在如此规模的旅游高等教育中,本科层次的教育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它既要遵循本专业操作性强的特性,又要注重本科生的通识理论教育,这对培养方案的设计和执行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由于激烈的就业竞争,要求不同的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根据各自优势突出自己的人才培养特点,培养区别于其他院校的特色人才,才能减轻就业市场中人才同质竞争的压力,为本科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多种空间。
中国地质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其旅游系旅游管理专业于1998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该专业的培养定位,是培养具有一定特点的旅游行业的高、中级专业管理人才和规划人才。为达到这一定位要求,同时为使毕业生具备区别于兄弟院校的特色优势,多年来,旅游系经过不断探索,多次修订培养计划,改革培养方法,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较为系统的专业培养体系。
一、培养模式的选择――“3+1”教学模式
当前,我国各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绝大多数实行四年在校课堂教学模式,一般在第八学期进行2―3个月的实习。由于实习时间短,旅游企业通常不欢迎,造成学生实习比较困难的局面。另外,有的学校实行“工读制”,即每周课堂教学4天,在旅游企业实习3天,如暨南大学中旅学院,但这种模式对于大多数高校而言,会因为高校周边旅游企业较少而难于实施。
中国地质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是国内最早实行“3+1”教学模式的专业之一。旅游管理专业本科“3+1”教学模式,是指在教育部统一的教学计划学时总数框架内,在打通前两年基础课、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基础上,通过精讲压缩专业课教学时数,将四年的课堂教学压缩在三年内完成,留下近一年时间让学生进行顶岗实习。这一培养模式适应旅游管理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环节并重的教学要求,校正了传统教学中实践环节学时安排偏低、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旨在探索在四年制本科教育框架体系下实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培养途径。通过调研与论证,这一培养模式既符合我国中部地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又有利于学生操作技能的提高及就读与就业的平滑过渡。
二、专业特色的定位――地学特色
1.开创旅游地学领域,开设旅游地学课程。
地大旅游系充分利用学校传统专业的学科优势,揉合了生态学、地质学、土地资源学、人类学相关知识,并将其与现代旅游学紧密结合,在国内率先开创了旅游地学这一新的专业领域,开设旅游地学专业课程,填补了旅游学科的一项空白。旅游系教师有多人来自地学专业,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加强旅游科研和教学改革的基础上,突出了地学及相关课程的教学,增强了学生对自然旅游资源类型及成因的认识。
2.建立旅游地学实习基地。
地大旅游系依托学校实站,在北戴河设立了旅游地学教学实习基地。教学实习定于学生一年级暑期进行,作为旅游认识实习,以旅游地学的相关知识点为实习内容。通过现场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滨海旅游景观的成因及其演变趋势探析,并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分类,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学与旅游的紧密联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观念。
另外,本专业的部分课程,如《旅游区开发与管理》课程的教学中,借鉴《旅游地学》中的资源成因分析及分类方法,为区域旅游规划提供依据;《生态旅游》课程教学中贯穿“天人合一”可持续发展观;利用校内资源,开设《珠宝设计与鉴定》和《地球科学导论》等地学性质较明显的选修课程。这些举措的实施,使我们与兄弟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相比,具有较鲜明的特点。
三、实践教学的创新――“旅游活动月”
目前国内旅游专业的教学实践环节普遍具有较强的集中性,不利于专业理论知识的适时消化,因此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穿插有效的实践教学手段,开展专业综合素质训练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另外,旅游专业学科知识点较为分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受兴趣和性格的限制,不自觉地陷入其中某一较为狭窄的专业方向,因此有必要研究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自觉加强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旅游系经过几年摸索,认为开展校园“旅游活动月”是适时进行专业综合素质训练的一种有效形式。
“旅游活动月”一般以专业综合技能大赛的形式进行,根据教学安排,在每年的5月或10月间举行,历时一个月。活动共设立5个比赛单项,包括现场模拟导游、客房操作、导游词创作、精华路线设计、专业论文写作。比赛共分4周进行,前2周教师对学生进行赛前指导、督促学生练习,第3周进行预赛,第4周根据预赛成绩,每单项选取8―11名学生参加决赛。
实践证明,“旅游活动月”的开展在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拓展知识面、加强学生专业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等方面有着明显的效果,为学生以后的实习提供了一个平滑过渡的条件。其主要成绩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训练了学生专业实用技能
“旅游活动月”5个比赛单项都是针对学生课堂教学所缺乏的环节而设置的,着重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获取、应用能力,主要包括实践操作和理论设计两大方面。在客房操作比赛中,尽管很多学生没有学过相关专业课程,但通过教师的现场讲授、示范操作,参赛学生增强了实际动手能力,并通过这次活动,加强了对培养实践能力的认识;现场导游模拟是一种规范知识应用与自主创造相结合的活动形式,学生在熟悉旅游景点资料的情况下,可创造性地运用多种语言技巧和讲解方法;专业论文写作、精华路线设计、导游词创作更加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专业论文写作比赛中,教师要求学生严格规范论文格式,对论文内容和写作方法进行精心指导,为学生今后从事理论研究和毕业论文设计作了一定的准备。同时,教师要求学生对专业论文、精华路线设计在现场答辩、讲解时须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演示,增强了学生对现代多功能设备的应用能力。
2.提高了学生专业心理素质
在这次活动中,每一个单项比赛都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一次考验。如现场导游要求学生面对评委和观模者进现场的导游模拟;导游词创作、精华路线设计、专业论文写作都不是交上书面的作品了事,而是必须进行现场的讲解和答辩。这些都要求学生理清思路、调节情绪、大胆表达、灵机应变,对学生心理素质是一次测试和考验。
3.活跃、增强了专业气氛
学校要求各院系在学生的培养上要拓宽专业口径、夯实基础,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基础课程占去了大部分,留给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的时间较少,因此,以往有些学生感觉专业气氛不够浓厚,对专业所涉及的行业、工作缺乏感性认识。开展“旅游活动月”这种活动,使学生对导游、旅游酒店、旅游产品设计等这些工作有了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同时增强了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4.融合了学生专业课程知识
课堂专业知识讲授都是分不同课程进行的,如何将不同课程的知识融会贯通,须得有一个学生自己综合运用、创造探索的过程。“旅游活动月”部分项目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提出了要求,如专业论文的写作、精华路线设计,需要涉及旅游企业、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经济学、市场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灵活运用。这些活动对学生有意识地搜集多种专业资料、创造性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具很大的促进作用。
5.扩大了旅游专业影响
曾经参加过“旅游活动月”开幕式和闭幕式的有校、院部分领导同志,省、市旅游局的相关领导同志,以及部分企业界管理人士,他们对活动的开展和组织做出了指导、提供了帮助。这些活动,扩大了本专业在校内的影响,加强了本专业与校外相关部门的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
四、课堂教学的革新――与时俱进
旅游系根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对原有的“形体训练”课程从内容到上课方式都进行了系列改革。根据旅游从业人员语言沟通及礼貌礼仪的特殊要求,将该课程更名为“旅游语言”课程,将口头语言及体态语言结合起来,强调旅游从业人员人际沟通技能的培养,并融入了旅游心理学的部分内容;编著了《旅游语言》教材,重新界定了旅游语言的概念,扩大并加深了该专业课程的内涵。
为提高教学质量,我系各位专业教师都积极投入课堂教学改革。在“旅游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投入大量精力制作了图文丰富的多媒体教案,教案中直观图片等远多于文字描述,真正意义上避免了黑板照搬,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功能。在“旅游市场”课程教学中,教师注重案例教学,引入了大量案例,在课程考试中也加大案例题的比例,有助于学生分析及应用能力的提高。在“旅行社管理”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采用项目设计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专业综合知识的应用。在“现代饭店管理”课程教学中,教师结合行业发展的时代特点,让学生制作饭店网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创造力。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等课程的教学,既注重导游素质培养,又紧紧围绕“全国导游资格考试”而进行,近年来在“全国导游资格考试”中我系学生的一次性通过率在省内名列前茅。我系在教学创新和改革中经过几年摸索,逐步形成了以“厚基础,强技能”为特色的教学特点。
最后,我们也认识到,在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改革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实施“3+1”教学模式后,由于学生在外地企业顶岗实习,其找工作的时间难以保证,也给学生的入党、辅修外专业课程等带来了不便;“旅游活动月”的开展也遇到组织人手短缺的问题;教师与旅游企业的联系还需进一步加强等等。对于相关环节的优化途径,还需要不懈地探索。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2006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情况[R].2007,4.
[2]佘伯川.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9.
[3]谭白英.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规律与体系[J].理工高教研究,2005,10.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整体推进课堂改革为重点,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新的课程标准,积极实践课程改革理念,壮大强势学科和骨干群体。突出教研工作的先导性,强化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小学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主要目标
1.使小学教学水平提高,有详细的小学教学工作计划。加强教导处日常管理工作,使管理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努力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
2.加强各科教学活动,使各科教学质量稳步上升。
3.加强教研组建设,使教研活动开展丰富有效。
4.加强师资培训力度,着重培养青年教师,确保教师队伍有层次、稳固提升教学水平。
5.坚持走科研兴校、兴教之路,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加强校本培训,提升办学水平。
6.继续深化新课程改革,全面试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加强综合实践、艺术、科学等一些新课程的研究工作,摸索行之有效的课程实施模式。
三、主要工作
(一)明确要求,规范教学常规
学期初,组织教师重温学校教学“七认真”工作要求,对照要求,找差距,明确本学期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学生等方面的工作要求。
1.备课要提前三课时,精心备好每一课,不得出现无教案进课堂的现象。教案教学目标要明确,重点、难点要合理清晰。要有教后小记,教后小记一定要及时写,字数不作规定,内容应该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想法、做法,学生在课内的反应情况及学生作业反馈等,要求写一些实在的得与失。通过平时每一堂课的反思小结,来促进每一位教师不断成长。
2.课堂教学是主阵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要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认真思考学、教、练三者的关系。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强调教学互动,既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又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指导和帮助学生建立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充分利用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或自制课件来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习兴趣,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会知识的迁移,得到创新的启迪,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更多的知识。
3.教师要精心布置作业,加强针对性,体现灵活性,提倡分层布置作业,控制学生的课外作业量。语文忌死抄、死背,注重积累性、应用性作业的布置,数学忌机械、重复性作业,注重实践性、应用性作业,其他各学科也应创造性地布置作业。作业批改要认真、及时、正确。各年级要扎扎实实抓好写字工作,严格抓好学生的写字姿势、写字质量。
4.课外辅导要紧紧围绕提优转差这一总目标,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分层次进行个别辅导,做到因材施教,辅导内容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对学困生的辅导务必做到耐心和细致,帮助学生选择和构建适合他本人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努力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毕业班尤其要作好辅导工作,力争在毕业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二)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
1.加强理论学习。
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决定教学行为。在当今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开创教育新纪元之时,对教学理论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本学期,继续采用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引导教师学习教学理论,更新教育观念。集中学习由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在备课组活动、教研活动时,组织开展专题性的理论学习。自学要求教师做到每周进图书室、阅览室借阅教育教学书籍、杂志及报刊,并做好摘记。每周完成读书笔记的摘录任务,并按要求认真完成继续教育学习任务。
2.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
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是提高教学管理效率的一项有效措施。使教研组、备课组成为学科课题实施、教学研究的基本单元。教研组工作必须上一个新台阶,做到教研活动的常规化、专题化、系列化。各教研组务必在期初制订好切实可行的小学教研工作计划,活动过程要具体体现全过程,有重点,有专题,有资料记载。教研组长负责组织好学习相关理论文章,每周听本组成员的随堂课,督促本组成员认真参加各年级段的听课、评课等交流活动,组长将每次活动资料收集记录完备,及时交教导处。
各年级成立备课组,开展好集体备课活动。保证集体备课的有效性。由组长负责先确定活动内容,备课组成员一起对所定内容进行分析研讨,确定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每一阶段都要有一个主题,每次活动都有一个中心发言人;提倡教案多样化,个案与共案并存,集思广益,共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开展教学研讨活动。
组织教师开展相互听课、评课活动,努力营造浓厚的教学研讨气氛。鼓励青年教师上好“一课三上、三课一议”活动,在每一次修改中得到不断提升。其他教师每学期认真上好一节研讨课。班子成员、骨干教师每学期向全校教师上示范课。师徒结对教师分别上好示范课和汇报课。每位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5年以内青年教师和学校中层领导每学期听课不少于30节。同时,本学期还要加强教师间的互相评课制度。通过听课、评课活动,使教师在听的过程中学习,在评的过程中反思,以促使每一位教师加速成长。
4.开展好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
本学期要继续指导好一至五年级任课教师开展好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课改领导小组成员定期深入课堂听课,组织低、中年级备课组、教研组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与实验教师一起探索、实践,积累资料,撰写案例与论文,努力形成阶段性成果。
这学期继续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形成完整的管理网络,组织任课教师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开展各种形式的研讨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和社区中去寻找、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然后进行交流和筛选,确立若干个“主题”,并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调查,观察上网,实验咨询等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同时,这学期还要加强对艺术这门学科的研究工作,利用现有的师资,以点带面,加强艺体组的教研组活动。促进全体任课教师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提升我校的艺术教学质量。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我们顺利实施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抓好队伍建设是我们今后阶段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本学年,我们将继续致力于在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与壮大骨干教师群体上下功夫,不断创造条件,为他们搭设成长的阶梯。
1.鼓励教师参加学历进修和各种培训
新世纪的教育充满挑战,新世纪对教师的业务素质要求,有人把它概括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跨文化学习能力等。而我们观念的转变和能力的培养要内化为我们自身的素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通过学习和培训来完成。所以在年龄规定内的学历进修、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及其他学习任务都要督促教师积极参加,认真完成。同时引导所有教师积极参加其他专题培训,不断夯实底蕴。
2.继续高度重视骨干教师的培养。
对事业性强、勤于钻研业务、有培养前途的青年教师要多压担子。为骨干教师的成才搭建舞台,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评优课比赛、学术研讨活动,给骨干教师提供更多展示、交流才华的机会,使骨干教师尽快脱颖而出,早日成名成家。
3.抓好五年以内的青年教师的成长。
贯彻落实市教育局有关文件的精神,扎实开展传帮带活动,为三年内的新教师配备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业务指导老师。明确师徒结对的活动内容、要求,明确帮带的目标。每个青年教师均要制订并切实实现个人成才奋斗目标。学校将组织各种竞赛活动促进五年内的青年教师业务能力与专业水平的提高。本学期将组织开展青年教师三字一话等教学基本功竞赛和教学评优课活动。
(四)、落实制度,做好常规工作的管理工作
1.加强随机检查。
依托“行政人员值班制度”和“课堂教学随机调研制度”,对教师的教学常规工作进行随机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纠正。主要检查课程计划执行情况、教学秩序情况、课外辅导帮教情况等。班子成员按教研组分工,加大听老师随堂课的力度,及时了解教师的教学动态,并相应作出评价,提出要求,不断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
2.组织专项调研。
针对教学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及存在的问题,组织开展专项调研活动。如新教师课堂教学调研、学科教学质量抽测等。本学期将着重在数学、英语课堂教学上进行专项调研,探索构建科学有效的数学和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3.规范教学百分考核。
本学期,继续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百分考核。为保证每月考核的正常开展,教导处负责做好以下工作:1、每月组织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对教师的备课、作业批改情况进行检查,并及时反馈。2、班子成员、教研组长深入课堂听教师的随堂课做好记录与评定性评价。3、教研组长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上课教师有教案、听课教师有评课意见。4、组织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设立辅导奖,辅导学困生有记录、有成效。5、认真组织各学科的平时抽测和期末测试工作,做好质量分析。6、教学论文、教学随笔、教学一得、读书笔记每月收缴登记,择优上贴《教科研信息网》和学校网站,对于发表、获奖的及时做好登记与表彰。
在规范教学百分考核的同时更要注意发挥百分考核的示范榜样作用,对考核中对某一方面表现优秀的教师教导处将予以公布表扬,对考核中发现的一些优秀备课、优秀作业将组织展览,对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的成功做法予以推广,使其他教师就从身边的榜样学起,从而督促每一位教师在各方面做得更好。
(五)加强体育、美育、科技教育和劳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素质教育提出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让学生获得生动地、活泼地、全面地发展。因此,要加强对体育、美育、科技、劳动等学科的教学管理,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开展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主的实践活动,抓好田径队、足球队、文娱队、书画组的平时训练辅导工作,开展好器乐比赛、绘画比赛、科技制作比赛等,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四、具体工作安排
附:主要活动安排:
三月份:
1.学期初各项常规检查(学科计划、备课等);
2.教研组长、年级组长会议;
3.组织全校学生参加“第八届世界华人小学生作文大赛”;
4.小学语文命题研讨与试卷评比;
5.寒假读书笔记竞赛;
6.教学“七认真”检查;
7.制订2009年教导处工作计划、教研组、备课组计划;
8.上报学额,整理学籍;
9.学雷锋活动;
10.备课组活动和教研活动常规进行;
11.参加片级小学语文教师评优课活动;
12.植树节活动;
13. 参加市小学生田径锦标赛;
四月份:
1.中、高年级英语单词默写竞赛;
2.选送英语论文参加市评比;
3.体育节;
4.音乐优秀课评比;
5.速算比赛;
6.课堂教学展示;
7. 品德学科教研组活动;
8. 青年教师会课比赛;
五月份:
1. 教学质量调研;
2. 教学常规检查;
3. 语文命题作文比赛;
4. “名师引路”活动;
6. 四年级钢笔字比赛;
7. 选送论文参加苏州市(张家港市)优秀论文评比;
8. 开展校际间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六月份:
1. 科学论文评比;
2. 选择选手参加苏州市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竞赛;
3. 艺术节暨庆“六一”活动;
4. 世界环境日教育;
5. 校内结对师徒上汇报课;
6. 期末检测;
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重要。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就应该是技能性、应用型,实践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由指导老师、学生、教学活动、教学手段等基本要素构成。与理论教学管理相比,实践教学管理的特点是:所需物质条件多,投入大;制约因素多,涉及面广;教学过程复杂,可控性差等。因此为了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必须完善软硬结合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一、现阶段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一些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了抢抓发展机遇,在专业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缺乏充分的社会调研和论证,致使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课程体系不科学,存在盲目设课和因人设课的现象,加之应用技能培训时间缺少保障,实践教学条件不足,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
(二)实践教学内容不完善
实践教学包括了认识实习、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由于投入不足,缺少实践教学的场地、实训软件和师资等保障,很多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存在设计不合理。有的没有认识到实习和校内实训环节的重要性,即使有,大多也是教师采取理论式的讲解或进行简单操作演示,学生缺少参与机会。毕业实习多半是“放羊式”地让学生自己联系单位,自主实习,既没有统一的组织,又无跟踪指导。
(三)实践教学管理不到位
有的没有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配备管理人员;有的有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执行流于行式;有的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缺少有效的管理手段。
(四)实践教学的保障不完善
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既需要配备相应的硬件,又需要必要的软件支持,缺乏相配套的实训教材;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因而实践教学的质量得不到保障。
二、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完善的思路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应当以应用为主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职业技能为培养目标,即“应用为本,能力为先”的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必须依托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要考虑社会需求、学生基础水平、把能力培养落到实处,提高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保证学生有充分的实践机会,让学生懂得“怎么做”,并且“能做”、“会做”。
(二)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可按三种层次三个阶段来完善。第一层次是初步技能训练;第二层次是专业技能训练;第三层次是职业综合技能训练。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是由师资队伍、技术设备和学习环境等条件组成,是影响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既要有一定水平的硬件环境,又要有相适宜的软件环境。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也是拓宽实践教学的基础。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场所,由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点组成,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加强实践课程的教材建设,实践课程的教材是体现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特色的项目之一,也是实践教学质量的保障。
(三)完善实践教学要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专项实验室。要以能力培养为宗旨,加强实验项目创新。要提升实验教学模式,编撰实验教学材料。更要加强师资队伍培训,促进学生第二课堂。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知识也在不断更新,所以作为教学一线的实践教学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努力提升教师职业素养,更新专业知识。
(四)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思想的转变、体制的改变、机制的创新等诸多环节。在实践教学目标上,以素质教育为指导,以技能性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与实践能力。在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上,形成以劳动教育、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学年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等环节构成的横向体系,并且依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和学习特点,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形成一个前后衔接,循序渐进,由单一到综合,贯穿全部学习过程的纵向体系。在各个教育阶段,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专业操作能力、综合应用与科研能力构成的能力结构发展要求,开设不同的实验实习课程。
关键词:职业能力;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1-0239-02
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根本,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以适应浙江中小企业的职业岗位群为目标,改革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一、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下进行的,要进行课程体系的建设和课程开发,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2004年至今,为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适应社会的发展道路”的高职高专办学理念,围绕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采取对准市场办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对准就业育人才。2004年首先从课程建设上开始研究如何适应性形势下的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2005年正式实施“三层双轨2+1”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培养紧紧围绕工商管理专业所对应的岗位和相应岗位的能力要求展开,岗位能力分为岗位基础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和岗位综合能力三个层次,三个层次循序渐进、相互映照、紧密联系;能力培养中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交替进行,做人与做事同步进行,即“三层双轨”。三年教学中两年主要在学校,一年主要在企业进行;校内教学以理论课程为主,辅之以实训等教学环节;校外实践以顶岗实习为主,兼学部分专业课程,结合实际岗位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并在学校、企业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实践环节,即“2+1”。“三层双轨2+1”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仅是时间上的概念,而是通过创设校企结合的内外环境,培养学生的岗位基础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和岗位综合能力,在运作模式上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
二、综合职业能力观下高职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1.基于企业核心管理部门进行课程重组,以岗位驱动设置核心专业模块。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直接面向职业岗位,培养目标是企业管理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课程设置必须体现浙江中小企业的岗位需求,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具备相关岗位所必需的基本知识与业务能力。这就要求课程设置必须从对中小企业职业岗位群的调查开始,然后对岗位群所包含的工作职责与任务进行逐一分析,确定本专业的职业能力结构,并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确定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以及能力培养的实施模块。
2.课程结构柔性化、综合化。为突出针对性我们将原来按学科划分的各门课按“企业需求与能力本位”的原则有机合理地综合成若干门主干课程,突出重点,重在应用。
3.注重隐性课程的开发。职业能力最重要的组成元素是专业知识和技能,它们含有很多经验性的隐性能力成分如职业所需要的态度、情感、思想、行为倾向、品质,无法直接把握并用显性的语言来确切表述,只能通过一个合适的载体来间接确定,如德、信、勤教育可融入思想品德课程、劳动教育;意志磨炼教育可通过军训课程实现。为帮助学生培养职业所需素养并将其转化为可实施的课程,我们增加一些如素质拓展训练、团对管理、管理沟通、商务礼仪等课程,进行这类能力的学习与养成教育。
4.加强实践性教学。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技能人才,目标职位是浙江中小企业的一线岗位。这就决定了学生必须具备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是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是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显著特点之一。
三、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计
1.理论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按市场需求倒推法进行,就是基于对浙江区域经济发展与我专业的毕业生以及企业界的管理人员的调研与走访,针对工商管理专业什么都学,什么都不精的问题,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课程体系的建设突出岗位能力,建立了以岗位技能为核心的“5 W +群库”为支撑的课程体系,实施“精品课”的建设工程与群库的建设工程。具体的建设思想:围绕5W 的思想WHAT(管理技能)、WHERE(就业岗位)、WHO(专兼教师)、WHY(职业能力)、WHEN(市场动态),满足“适岗”与“变岗”需求,逐步完善工商管理专业的岗位职能库、企业流程库、案例库的建设。
理论课程体系设置分为公共基础+岗位基础知识+岗位核心知识+素质拓展四大模块。公共基础按教育部规定必修课程进行设置。岗位基础知识模块课程设置基于企业基层管理人员所需基础知识及所必需具备的通用管理能力、经济常识而确定课程,主要有管理学原理、会计学原理、统计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和企业管理。岗位核心知识根据中小企业管理职能部门设置四个岗位领域教学模块,即销售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学生可结合自己兴趣和特长自愿进行选择,避免什么都学,什么都不精。每个岗位模块由校内专职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共同进行开发,采取理论知识+案例研究+社会实践+就业岗位+职业证书等一体化模式设置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强调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内容与实际的衔接性,强调岗位针对性,使学生毕业即能上岗。素质拓展模块主要考虑学生隐性知识需求安排一定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如创业学、潜能成功学、管理沟通、电子商务、经济法、团队管理等。
2.实践课程体系。实践课程设置主要围绕培养和提高管理技能,对所学理论与知识的深化,为缩短学生能力与岗位要求差距,立足于职业能力培养,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中凸显实践性教学,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按岗位基础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和岗位综合能力构建实践课程。理论授课时间由原来五个学期改为四个学期,企业顶岗时间由原来一个学期调整为两个学期,增加沟通与礼仪、团队素质拓展、沙盘对抗、企业经营决策模拟等实训课程,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达1∶1,其中在企业顶岗的实践时间占总学时的20%。校外实践主要采取上岗、顶岗、企业参观实习三种方式;校内实践主要有专业通用技能的课程设计、单项岗位模拟实训、岗位综合模拟训练三种形式。
岗位基础能力主要为培养学生一般职业素质和通用管理能力,主要实践课程为劳动课程、思想品德、军训管理类专业基础性的课程如管理学原理、统计原理和会计学原理等对应的实训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劳动态度、人际交流和通用管理能力。
岗位核心能力培养是以企业对岗位能力的要求安排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基于岗位职责和技能要求,利用学校现有的实训条件(企业管理模拟室、销售管理软件、财务管理软件、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软件、生产加工中心),各模块安排2~3周模拟实训,从而实现通用能力――岗位核心能力的提升。
岗位综合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校内综合性实训,时间为6周。二是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时间为30周。校内综合性实训有企业经营仿真决策、ERP软件应用、工商模拟市场、素质拓展训练。校外顶岗实践主要采取三种形式:一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兴趣爱好找实习单位;二是依托工学结合的教学基地的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三是对有招人需求的企业,由学生和企业进行双向选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