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劳动教育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岁月不居、奋斗不止,来到**学校工作已近三年。三年来,在教育局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班子成员的关心帮助下,在全校教职工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办学质量不断提升,特色发展愈加鲜明,特别是刚刚过去的2020年,它不仅是国家发展历史中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我校发展史上令人难忘的一年,我们在努力中一路成长,在拼搏中一路创新,取得了令人自豪的成绩,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坚持学习,常记岗位担当,提升校长管理水平
1、坚持做善于学习的校长。学习是智慧的源泉,一年来,坚持阅读教育教学和人文科技方面的书籍三十多本,经常翻阅教育方面的报刊杂志,关注主流教育媒体和著名教育人的微信公众号,参加校长智库组织的为期一年的校长高端研修班线长课程。通过学习及时了解国家教育政策法规,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经验,经常将好文章推送给中层干部和组长们、青年教师们。向全校教职工进行了《民法典》、《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的宣讲。
2、坚持做敢于担当的校长。软肩膀扛不起硬任务,领导干部一定要敢于担当。在学校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困难和矛盾,我带领班子成员,凝聚全校教职员工,抢抓机遇,攻坚克难,真抓实干,着力推进学校内涵发展。多方争取资金,改造美化了读书长廊,建设了新的智慧录播教室,更新了26间班班通设备,构建了学校数字化管理平台。
3、坚持做有“人情味”的校长。校长是学校最具有影响力的人物,校长也是学校情绪最重要的管理者,为此,在各类活动中,既注重仪式感,又注重减轻师生负担,要求管理干部要站在学生和老师的立场上常想想,我们还能为他们做些什么;遇事敢于担责,不埋怨、不指责,让干部和老师敢于做事、不怕犯错;真诚团结同志、实心关爱同事,指导工会积极开展教师暖心工程和健康工程,努力营造和谐温馨的工作氛围和心理环境。
二、坚守初心,常讲立德树人,打造五精教师团队
1、着力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落实精诚团结、精修师德、精湛教学、精心育人、精锐卓越的“五精“教师团队精神,强化团队建设,树立共享共成共荣的意识,通过团队互助赛课机制、“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教学共享机制、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团队建设、年级组文化墙建设等形式,增进教师情感,形成育人合力。通过开展“图书漂流”、“教师百日读书”活动、“班主任共读一本书”、青蓝学院经典共读及读书分享会、青年教师沙龙活动以及举办 “教研论坛”、“德育论坛”,评选师德标兵、我最喜爱的老师、线上教学先进教师等形式,引领影响教师观念转变、思想提升。通过法律法规学习,师德模范事迹学习、师德违纪案例通报等形式,增强教师的纪律意识和底线意识。
2、着力推进主题教研,提升教师课堂教学素养。这一年,继续深入推进三段式教研,采用课例研修的方式,围绕课堂教学实效提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研教学活动,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校内校外教学观摩研讨相融合。教研组近二百个教研美篇,形象生动地记录了一年来教师成长的印迹。借助一体化、第五片区牵头校契机,搭建教师成长平台,一年来举办了三次市级层面的教育教学研讨活动。以研促教,引导教师将问题转化为课题,本年度有10项课题结题,10项课题立项,二十余篇。教师教学竞赛获奖丰硕,先后有94人次教师在国家、省市级教育教学比赛中获奖。学校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连续15年获得**市教育质量优秀奖。
3、着力推进外语教学发展,学校办学特色更加突显。以**市初中英语基地校为依托,积极开展外语教学教研活动。承办全市英语阅读教学研讨活动,有二百多位英语教师现场观摩。借助市教科所英语教研员驻校的有利时机,深入课堂、专注教学、专业评课、扎实推进、成效明显。和高中联合开展多语种同课异构活动,有效促进初高中语种教学的交流互鉴。多语种教学在小初衔接领域首开先河,在**小学开设了四个小语种班,学生报名踊跃,一学期的教学成效得到校方和家长的高度认可和一致好评。校园外语文化节成功举办,多家媒体持续报道,集中展示了我校外语教学的成果。
4、着力强化班主任专业培养,提高育人管理水平。通过师徒结对的形式,请班级管理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担任指导班主任,针对性培养青年教师。通过工作坊、团体辅导、案列研讨、经验分享、主题班会观摩、德育论坛、线上线下班主任培训等多种形式,提升班主任专业能力。通过班级管理评价方式改革,推行德育示范班申报评选制度,提供自我展示、相互交流的平台。
三、坚持创新,常抓质量提升,落实五育并举方针
1、创新育人机制,树立正确的质量意识。学生能否成才从初中毕业并不能完全看出,为此我们树立了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的理念。提出“分数是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升学率是素质教育的副产品”的思想。着力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要求。扩大改造了“润心苑”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积极落实“三预”心理工作要求,校园心理剧获得全市初中一等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全市会议上做经验交流。强化全员安全意识,常念安全底线,将安全教育和教育安全有机结合,将安全管理和安全考核相挂钩,将安全物防、技防、人防相统一,确保校园安全、师生健康。注重音体美工作,专项培训学科教师,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认真落实音乐素质新体系项目推进工作,积极开展全市范围内的学科教学研讨活动;通过学生展示、统一测评等形式,检测学科教学成效;通过举办音体美教研论坛,学校领导和学科教师专题研讨学校专项工作的推进。
2、创新德育评价体系,落实五育并举方针。进一步细化完善文化育人、课程育人、活动育人、评价育人、协同育人、环境育人的“六大育人”工程,践行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方针,推行“尊重差异、缩小差距”的教学原则,创新育人模式,“成为更美的自己”是我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目标。学校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构建三级评价激励体系和星级增值评价办法。将综合素质评价五个维度细化为24项目指标,设立台阶式的评价标准,让学生突破自我,见证成长。推进劳动教育,制定实施《学生劳动教育课程手册》,将校园劳动、班级劳动、家庭劳动、社会劳动等有机结合,在七年级学生中开展线上“叠被子能手”、“美食比赛”等活动,在八年级学生中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开展劳动职业体验活动,对项目成果进行评选,有23个项目获得一二三等奖,有15位教师获得优秀辅导奖。
3、创新班级文化特色,激励榜样示范引领。为推进班级文化内涵发展,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我们将班级管理各方面工作梳理为九大方面,出台了《**学校德育示范班评选方案》,鼓励班主任对照评选条件积极申报,学校经过评选程序,对通过班级进行挂牌并实行动态管理,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育人氛围。
4、创新管理手段,着力打造数字化校园。学校乘势而为,抓住教育信息化2.0发展关键契机,积极申报并获评甘肃省智慧教育标杆校、兰州市数字化校园示范校等荣誉。以项目管理的方式,成立了智慧课堂项目组、校园数字化管理中心、科技创新教研组等专职部门,有力推进了学校信息化发展。加大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通过线上专家培训、线下课例研讨、微课比赛等多种形式,有效提升了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利用钉钉系统的管理、直播等功能,创新学校办公管理新模式,多次开展教师、学生、家长直播会议、直播课堂和线上讲座。以“AI教室、STEM课程、优学派课堂、名师在线”等项目为抓手,通过完善政策机制、创新教育服务模式;借助大数据分析,重塑评价方式、创新资源供给模式,全面加快了学校自身、片区一体化办学及对口帮扶学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坚定信念,常思廉洁自律,保持党员干部本色
1、坚持群众路线,强化民主作风。 作为一校之长,在工作中,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恪尽职守,带头干事。在学校事务管理中,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不独断专横,始终以集体利益为主,从大局利益出发,秉公办事,求真务实。坚持走群众路线,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树立团结和依靠广大教职工,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办好学校的思想意识,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埋头苦干。通过“我为学校献一策”网络问卷、“金点子评选“等活动,聚民心、汇众智,增强了教师的主人翁意识。
2、强化纪律意识,自觉做到廉洁自律,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有关规定,实行校务公开,财务公开,不以权谋私。注重把宣传教育、制度建设、监督检查工作有效结合起来,具体做到“四个结合”,即把教育活动与工作学习相结合,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把教育活动与教师喜闻乐见的活动结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把教育活动与干部廉洁自律工作相结合,增强学习效果;把教育活动与完善制度建设相结合,积极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四个结合”为学校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打牢了思想基础。
五、存在不足和努力方向
1、随着学校办学品质的进一步提升,面对新时代学校发展的使命担当,深感自身学习不够、能力不足。今后还需强化校长学习力、决策力和实践力,抓住十四五开局的关键时机,带领班子、依靠教师做好学校发展规划、实施路径的思考和制定,持续推进学校内涵发展。
2、学校的办学愿景已然清晰,但实现愿景还缺乏整体性、系统化的推进方案,在学生、教师、学校三个主体发展方面还需有效整合、有机统一。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A-
0004-03
早在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民族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教育部明确指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可以看出,培养素质全面、生动活泼的基础性人才,建设各具特色的学校,已经成为当前中小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加强特色学校建设,是中小学适应竞争、主动谋求自身多样化发展的现实需求。如今,特色教育已成为中小学校可持续、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支撑元素。学校只有办出特色,具备较强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彰显学校的品质,提升学校的价值和声誉。自治区教育厅于2011年12月下发了《关于开展特色普通高中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了我区特色普通高中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试点范围、特色定位、工作步骤和工作要求。因此,准确把握特色学校建设的内涵,树立正确的特色学校发展观,厘清创建特色学校的思路,确保中小学在创建特色学校过程中不走弯路或者少走弯路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特色学校的内涵
一般来说,特色是指某一事物所表现出的独特的个性和风格。有专家认为,“特色学校”则是指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校教育工作从整体上或全局上形成的、具有比较稳定的、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风格或独特风貌,并能够培养出具有特色的人才的学校。特色学校的内涵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独特性,即在共性基础上创建的学校整体的独特个性;2.优质性,即优质是个性的基础,个性是优质的外显,特色学校是优质学校;3.稳定性,即特色学校的特色是稳定、成熟的,在一定时期内得以保持和可持续发展的;4.文化性,即特色学校具有显著的整体文化,并且这种文化得到社会认可,得以传承和发展。在国外,特色学校一般是指“好学校”“品牌学校”,如著名的英国公学,作为一所私立中学,其以培养的学生具有“绅士风度”而闻名于世,被誉为“英国古老文化的堡垒”。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指的“特色学校”既非专指某种专门学校(如艺术学校、外语学校等),也不是那些“贵族学校”;不能把特色学校与“学校特色”混同。我们必须把握特色学校和学校特色这两个概念的关系。事实上,从概念的外延上看,学校特色包含于特色学校内,学校特色是特色学校的子概念,反映了学校的局部性特点,是特色学校创建的初级阶段;而特色学校是指学校的整体性和全面性特点,是学校特色的发展方向。
二、特色学校创建的原则
(一)长期性原则。特色学校的创建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一劳永逸。从明确和形成学校特色做起到成为特色学校需要经历抉择、阵痛、反复的磨难。事实上,学校的特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内容、赋予新的内涵,不断选择与修正。
(二)阶段性原则。特色学校是基于共性,在传承本校优良传统、顺应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创建的。一般而言,特色学校发展须经历三个阶段,即办学规范、文化建设、特色凝练;特色发展也要经历“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文化)―特色学校”三个层次。
(三)整体性原则。特色学校创建要以学校整体改革和发展为目标,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宗旨。创建特色学校不是组建一些课外兴趣小组、发展几个特长项目或者争取在某一领域学生获奖多一点,而是坚持面向全体与培养特长并重,学校文化建设与特色发展并重原则,为全体学生搭建均衡发展的平台,做到“点面结合”。
(四)校本性原则。特色学校创建要站在学校的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准确把握现代教育发展的方向,应基于学校,着眼学校的长远发展。要选准“切入点”和“突破口”,结合深入、全面的校本论证,充分尊重群众意见。目标一旦确立,就应成为全校师生持久的共同追求。
三、国外特色学校若干案例简析
(一)英国:伊顿公学
伊顿公学是英国著名的贵族子弟学府,由亨利六世创建于1440年。毕业生中产生了19位首相,36位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获得者。70%以上的毕业生进入世界名校,代表着英国“绅士文化”,是“精英的摇篮”。古老的建筑、庄重的黑色燕尾校服、等级分明、“伊顿公学口音”是该校的显著特征。
伊顿公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在该校“五项原则”指导下,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以及参与学校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自主精神,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信、热情、宽容、团结、正直、沟通合作的品行以及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伊顿公学的校长托尼里特校长称:“很高兴本校的学术水平不是英国第一,我们需要的是人格健全的人才,其次才是他们的学术能力。”这句话值得中小学校长深思。
(二)前苏联(乌克兰):帕夫雷什中学
也许多数人对这所学校的名称不熟悉,但是如果提到苏霍姆林斯基,很多人就会知道了。苏霍姆林斯基在这所学校工作了33年,其中有22年担任校长职务。正是他把这所偏僻的乡村学校变成了享誉世界的教育实验中心,成为一所“快乐学校”。
时至今日,帕夫雷什中学依然秉承以培养人道主义价值、仁爱思想为目标。学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建设,组织学生开展实践劳动教育,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绿色文化、墙壁文化、教室文化),丰富学生多方面的的精神生活。学校坚守“设计和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的教育信念,建立完善合一的学校-家庭体系,努力让学生成为热爱母亲、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书籍的人,成为一个无私、高尚的人。
(三)新加坡:工商小学
新加坡工商小学是一所传统的华文学校,创办于1920年。2001年学校获得了新加坡生产力和标准局颁发的ISO9002证书,开创新加坡中小学获得该项证书的先河。谁能想到,这所学校在20年前是一所只有百多位学生的小学,如今发展成为拥有2000多名学生的世界名校。
学校以“给每个孩子成长的机会”为教育理念,坚持“学生第一,教师第二,校长第三”的利益顺序,参照企业化办学模式。学校将礼仪教育排在第一位,这和新加坡的社会评价体系紧密相关。在新加坡,评价一个人首先看重的是人的礼仪是否到位。他们认为礼仪教育是深入人心的、优化个人涵养的教育,旨在形成优良的行为习惯。
四、创建特色学校的若干策略
1.观念先行。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包括校长在内的教师和管理队伍必须坚定创建特色学校的信念(办学理念),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必须树立长期奋斗的准备。特色学校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行为,而是一场需几任甚至是更多任校长的努力并且经得起历史和社会检验的持久战。
2.系统分析。特色学校建设不是拍脑子工程,不是见风使舵的项目。需要学校深入调研,全面掌握学校的家底,结合外部环境条件才能做出选择。为此,学校要对生源情况(含学生家庭状况)、社区环境、师资队伍甚至是当地教育发展的现状、趋势和走向作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才能从众多可能中筛选出符合学校实际的特色需求。
3.稳步推进。特色学校创建需从学校特色培育开始,切忌跨越、跳跃式发展。急功近利办不了特色学校。要注重学校文化建设,形成民主、正义、公平的校园氛围,分阶段、有计划地实施特色学校创建工程。这里,研究制定科学的特色学校发展规划并保持规划的相对稳定是工作的重要前提。
4.关注评价。特色学校不是学校自我吹嘘,也不是教育部门内部评定出来的。最有发言权的是家长和社会。只有群众和社会认可的学校才是真正的特色学校。正如上述的英国公学、前苏联的帕夫雷什中学和新加坡工商小学都是得到社会公认的特色品牌学校。事实上,办人民满意的学校是特色学校建设的终极目标。
5.制度保障。既然特色学校的创建非一日之功,也非一位校长就能解决的问题。因此,制度保障和个人自觉就很有必要。特色学校建设发展规划一旦成为学校的共同奋斗目标,就需要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共同努力,特别是继任校长能够自觉、继续实施规划。否则,特色学校建设将难以突破学校特色建设的初级层次。
五、创建特色学校应注意的问题
1.重特轻规。不能为了“特”而忽视了规范管理。必须明确的是,特色学校建设是建立在规范办学基础之上的。可以说,没有规范办学,就没有特色学校。如有号称德国最严格的学校之称的德国萨勒姆王宫中学就把严格公正的纪律作为学校办学理念。他们认为,真正的自由,是从自我规范而来。
2.两极分化。避免在突出“特色建设”的同时忽视了自身“劣势”。特色学校创建是整体推进的,是“扬长补短”。虽然不能说各方面“齐头并进”,但也是先后而已,绝非“扬长弃短”、“顾此失彼”。要科学统筹,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两极分化。
3.处处开花。特色学校创建重在“特”字,“特”事特办。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把工作重心、主要资源投入到“特色”建设中,不能全面铺开,齐头并进。“处处开花”不仅难以达成,也会分散精力,影响特色创建。
六、创建特色学校的建议
特色学校也是个相对的概念。不论是在什么区域,只要是立足当地,努力达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目标,最终都将办成人民满意的特色学校。结合当前我区中小学办学状况,可考虑以下特色建设的方向。
1.快乐教育。在我国,读书被看成是件“苦差事”,有“苦读”“十年寒窗”之说。实际上,如果能够转变观念,把读书看成是快乐的事情,那么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上,国外的一些知名中小学(如前所述的帕夫雷什中学、英国的威坎伯阿贝女校)的快乐教育特色就很成功。在那里,学生自由而快乐地学习。但是,由于国情的不同,需要校长和教师共同研究,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快乐教育。快乐教育尤其适合在小学和幼儿园实施。
2.精英教育。传统上,精英教育是我国的优势,可谓是“根深蒂固”。但这里所讲的“精英教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精英教育。首先,“精英”不单是指成绩好的学生,而是有社会责任感、敢于担当、善于合作的人才。我区的一些优势学校、示范性高中可以向这方面努力。
3.为人(礼仪、劳动)教育。当前,我国中小学普遍存在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现象,学生在为人处事特别是在基本礼仪和劳动习惯的养成方面存在缺失。不仅城市学校的学生,就是来自农村的学生,也出现不懂农活、不愿干农活的现象。与此同时,农村孩子由于缺少必要的礼仪等方面的准备,难以适应城市(城镇)生活,难以融入城市生活。建议城镇中小学、农村中小学加强以劳动教育和礼仪教育为特色的为人教育,适应城镇化发展的要求。
附小坐落在南昌市繁华的南京东路上,校园面积不大,“开心菜园”在学校西边的围墙根下。在校长余卫的陪同下,记者参观了这块布满绿色的菜园。虽然时令已至隆冬,但挺立在寒风中的萝卜、白菜、大蒜等蔬菜却绽放绿色,为寒冬的校园涂上了一抹亮色。每一块菜畦上都插上了设计精巧的牌子,牌子上都有一个经过学生反复推敲的名字,如“疯狂菜地”“苗儿葱葱”“七彩菜园”“菜园”等。余卫校长介绍说,菜园的总面积600平方米,共有52块菜畦,每块菜畦6.5平方米,其中4块菜畦是专业菜农师傅种植的示范地。每个种菜小组由6~8名学生组成,负责耕种一块“责任田”。生机勃勃的菜园,成为整个校园景观的“点睛之笔”。
一条劳动育人的新路
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新闻网、《东方教育时报》、江西电视台等媒体纷纷报道附小特色校本课程“开心菜园”的办学经验,南昌市的一些学校也派人到附小参观学习,“开心菜园”已经成为附小的一张崭新的名片。
“2011年,学校拆掉了一些旧建筑,空出了一块地方。学校处于城区的黄金地段,寸土寸金。对如何使用这宝贵的600平方米空地,大家可谓众说纷纭。”校长余卫却有自己的想法,“把它开作一块菜地。我的这一想法一提出,就得到了大家的赞同。我是在农村长大的,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有劳动课,学校的劳动教育培养了我对劳动的感情,对我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现在我们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在城市里长大的,缺少许多与泥土亲近的童趣,甚至有的孩子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当时网络游戏‘开心农场’很流行,我们学校也有学生玩这种游戏,喜欢在网上‘种菜’‘偷菜’。我们为什么不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开心农场’呢?用劳动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敬畏之情,锤炼学生的人格。”余卫诠释了创办“开心菜园”的创意。
于是,附小面向五年级全体学生开设“开心菜园”校本课程,370多名学生每人都有一块“责任田”。“开心菜园”课程分课堂教学、种植实践和综合拓展活动三个环节。学校组织教师和菜农一起编写校本教材,组织学生到菜园种菜,聘请菜园专职管理员打理菜园,开展形式多样的系列拓展活动等,菜园成为孩子们成长的乐园,也成为传承田园文化的大课堂。
多年来,附小把“德育为先”作为贯穿办学始终的一条红线,精心实施“四大工程”:生命教育工程、文明教育工程、科学素养工程、艺术修养工程,奏响了立德树人的交响曲。现如今,又创办了“开心菜园”,让学生在学习种菜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开拓了一条育人的新途径。
知行合一的大课堂
锄地、播种、填土、浇水……这些平时在田间见到的耕作场景如今被“搬”到了附小校园里,而种地的“主人翁”也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变成了稚气未脱的小学生。2013年秋季开学的第一天,附小六年级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在“开心菜园”里收获自己上学期的“劳动果实”,欢乐的笑声在校园的上空飘荡。
“开心菜园”校本课程研发的主要成员涂宜梅介绍说,种植实践环节是“开心菜园”校本课程的核心环节,每个星期学生需要到菜园来学习一次种植技术,每个小组每天需轮流派一名成员到菜园来观察菜的长势。学校从附近农村聘请了菜农师傅担任学生的“种菜导师”,邀请有关农学专家来给学生讲解“蔬菜里的科学”。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每一名学生都要亲身体验从整地做畦、施基肥、播种、育苗、定植、施肥、浇水、植株调整、病虫害防治到收获的所有环节。学校设计了“时间安排表”和“我的发现问题卡”,各小组要记录种植日志,每个学生每周都要记录种植历程。与此同时,学校还将蔬菜种植延伸到家庭,鼓励学生根据所学习的家庭阳台蔬菜栽培技术,尝试在家中阳台上用花盆种植蔬菜。
久居都市的孩子,对种菜有一种新鲜感,一听说种菜就有一种冲动。五(3)班郑隽驰同学《种植的乐趣》一文写道:“我们终于可以下菜地啦!眺望着校园右侧那一片我们的菜地,可以明显看出菜叶长大了很多,一阵微风拂过,犹如一片绿色的波浪在风中荡漾,好看极了!我心里顿时涌起一阵欢喜。”
“走进菜园,我快步走向我们的‘自由菜地’。绿色的菜叶好像一个活泼的绿色小精灵,在微风中跳起了欢快的舞蹈,仿佛在迎接我们的到来。我蹲下来,俯下身子,轻轻地用手撩开萝卜上的菜叶。前几天都在下雨,已经明显看出底下的萝卜凸出来了,泥土还是湿润的,菜叶上沾有几滴新鲜圆润的露珠。雨后,一股泥土的味道飘荡在整个菜园的半空中,舒服极了。”
五(4)班涂文欣这样回忆学习种菜的片断:“松土、播种、除草、间苗、收获……每次校本课都令我难忘。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移栽小青菜的那堂课。移栽的步骤是这样的:先选定一棵小青菜,然后握住根部摇一摇它,使它附近的土松一点,然后用力一拔,把它。再选定一个空位,在那挖一个小洞,大小大概和青菜差不多,接着把青菜放进去,把挖出来的土倒在它旁边,用铲子铺均匀,最后用手按几下就栽好了……”
有趣的是,五(1)班贺思晨同学把自己比作一名“都市农夫”,喜欢感受劳动的味道。事实的确如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对种菜的每一道工序都学得非常认真,非常有心得。
“开心菜园”的创办是一个新生事物,没有经验借鉴,很多工作得从零开始。教学生种菜,首先得有教材,学校组织教师和菜农一起编写校本教材《开心菜园》,分上下两册。涂宜梅老师说,教材的编写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学生通过学习,不仅可以了解各种常见蔬菜的品种、特色及生长习性,掌握蔬菜的栽培技术,探究蔬菜的营养和保健价值,还可以通过了解二十四节气等知识,规划、打理自己的“开心菜园”。“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对教材进行修改和完善,不把教材编成简单的种植知识汇编,而是创造性地把‘实践安排表’‘我的发现记录卡’、种植日志簿和综合实践活动纳入教材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涂宜梅老师说。凝聚着教师们心血的校本教材《开心菜园》,于2013年4月荣获南昌市校本教材开发一等奖。
教学时,老师常常将学生带到菜地,让学生在自己的“责任田”中进行实践和探究。在教学实践中,附小以“开心菜园”为媒介,把种菜与语文、数学、英语、美术、科学等学科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丰富了学科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例如菜园里的种植实践丰富了学生的体验,为作文教学提供了素材。让学生坚持写种植日志,培养了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和细腻丰富的情感,学生写作文时不再感到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学校专门举办了命题作文比赛和优秀种植日志展览,让学生们分享在“开心菜园”里的体验和感受。又如美术教师很多时候会把学生直接带到开心菜园去上写生课,学校还开展全校性的蔬菜写生比赛。
再如英语课上的单词学习,每学习一个关于蔬菜的单词,学生们总能“牵”出一串相关的单词。“开心菜园”的主题墙上就张贴着各种蔬菜的英文名称,能让学生轻轻松松学英语。
数学老师则指导学生用数学知识,分配各小组种植的蔬菜,各小组还要比拼哪种分配方法才更为科学和合理。
科学课在讲授“植物的生长变化”“食物中的营养”等章节的知识时,常会结合大家在菜园里的实践,让知识学习生活化,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校本课程“开心菜园”的教学,十分注重教与学、知与行的结合,让理论与实践激情嫁接。殷芳老师的《青菜的定植》获南昌市综合实践说课比赛一等奖,涂宜梅的《我种植、我快乐、我收获――开心菜园种植探究展示活动案例》获得全国综合实践活动案例一等奖,她申报的个人课题《在开心菜园教学中践行生活教育思想的研究》已顺利结题。知行合一的校本课程,成了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大课堂,丰富了素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收获的不仅仅是菜
附小举办的“首届开心菜园收获节”,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涂宜梅老师介绍,收获节的内容丰富多彩,有种植活动征文比赛、菜园手抄报评比、菜园绘画比赛、菜园摄影比赛和菜园开放日活动,并会对部分收获的蔬菜进行展示以及举办菜肴品尝会。涂宜梅说,所谓菜园开放日,就是向全校的学生开放菜园,让他们参观菜园,了解菜园,激发他们对种菜的兴趣。一到开放日,特别让孩子们高兴的是,在收获节后,学生可以把自己种的菜带回家,让爸爸妈妈分享劳动的果实。贺思晨同学说:“回家后,我把三棵大白菜交给了妈妈,妈妈把它们炒成了一盘美味佳肴。我夹了一片白菜叶放在嘴里,啊――真甜!这是我吃过的最美味的蔬菜。其实,我品尝的不是白菜的味道,而是自己劳动的味道!”
是的,学生最大的收获不是蔬菜,而是成长。“在蔬菜种植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品德。”余卫校长高兴地说。
“原来农民伯伯种菜是这么辛苦,我们居然还这么浪费,吃不完的菜就倒掉了。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就是尊重别人。我们其实心里都知道,可是只有亲身体会才能真正懂得。”五(3)班邓子怡深有体会地说。学生们在劳动中收获了成长。家长们也高兴地发现,孩子们变了,变得爱做家务了,变得懂得珍惜劳动成果。一位家长告诉记者:“自从孩子上了“开心菜园”课程,我们家的花盆都不是种花了,而是种青菜了。”
文化搭台,“开心菜园”唱戏。学校依托“开心菜园”, 组织开展了系列拓展活动,为学生搭建一个个锻炼和成长的舞台。舞台的帷幕徐徐拉开后,学生们饱含深情地朗诵了诗歌《种菜的那些事儿》,激起了一阵又一阵暴风雨般的掌声。根据种植日志记录的事儿,孩子们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在蔬菜种植过程中的收获和乐趣。群口相声《蔬菜争功》,展示了学生们对蔬菜营养价值的理解。歌舞《井冈山下种南瓜》则把学生们种植蔬菜的丰收喜悦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切都使“开心菜园”散发着浓浓的文化味。学校针对小学生的特点,通过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形式,演绎“开心菜园”里的故事,让劳动在学生的心里崇高起来。
“开心菜园”不仅仅是针对五年级学生的校本课程,也是其他年级学生的体验和实践基地。蔬菜生长过程中的变化和奥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他们学会了观察与思考,并由此转化为对大自然的好奇、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和对科学活动的热爱。在亲近大自然的过程中,他们甚至开始关注媒体中常常说到的“三农问题”,学生的思想不断成熟,在别具一格的田园文化中健康快乐地成长。一名学生在《种植日志》中写道:“成功没有捷径,这次播种的经验使我明白一个道理:要做好一件事,并取得成功,就需要按照科学的方法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每一个细节,马马虎虎,自以为是迟早都是要接受教训的。我们的学习难道不是这样吗?”
关键词通用技术教学;项目教学法;案例
在世界性基础教育改革浪潮中,改造传统的技术教育、设置富有时代特征的技术类课程,又成为众多国家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主流趋向[1] 。
通用技术是一门内容丰富的综合性课程,它立足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以基础的、宽泛的、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技术内容为载体,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2]。
项目教学法简述
项目教学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的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并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项目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基础上的现代教育的一种形式,它以大生产和社会性的统一为内容,以将受教育者社会化、使其能适应现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社会现实与发展为目的,即以为社会培养实用性人才为直接目的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3]。
“项目教学法”理论的出现最早见于美国教育家凯兹和加拿大教育家查德合著的《项目教学法》,起源于儿童教育法,各国的引进均结合本国情况,应用在不同领域。在国内中文文献中,最早使用项目教学法的文献出现在1998年。项目教学法经香港传入后,在企业培训、中小学生、职教学生及大学本科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项目教学法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学习者接受任务,收集和某一问题相关的数据并综合数据。学习者可以随时寻求老师的帮助,但一般都是独立完成任务。它蕴含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等理论。项目教学法所关注的是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原理,它要求学生从事的是问题解决,基于现实世界的探究活动以及其他的一些有意义的工作。它要求学生主动学习并通过制作最终作品的形式来自主地完成知识意义的构建。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亲身参与一个活动项目的调查和研究,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得到综合训练和提高。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全过程。学员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针对上述项目教学理论的内涵,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及其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我们可以将项目教学模式引入通用技术课的教学中,通过学生参与具体项目,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强化训练,使其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并锻炼提升其实际工作能力;同时,又能构建一个开放性、研究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有足够的空间,按自己的方式去进行研究性学习。
项目的实施
在通用技术的《技术与设计1》中,第三章的内容为设计过程、原则及评价。这一章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经历典型的技术设计、制作和评价活动过程,从而了解技术设计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技术设计的一般程序和基本技能,进而认识技术的创造性特征,形成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态度。而项目教学法的特点恰好是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一个活动项目的调查和研究,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得到综合训练和提高。因此,笔者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使用了项目教学法。
一、确定项目任务
近几年,关于垃圾分类的教育在我校持续开展,同学们都有垃圾分类的基本常识,但实际生活中垃圾分类却做得不是很好,这当中有各种原因,其中也包括垃圾桶设计的问题,于是借此引出项目任务――校园室外分类垃圾箱的设计。
二、制订项目计划
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3人,选出组长。教师提出设计要求:创新、实用、美观、易清理、能够垃圾分类、体现校园文化,课时设置为4节课。每个小组根据现有材料填写方案设计表,进行任务分工,如表1。教师对学生的设计方案给予参考意见,学生对各种方案进行筛选,最终确定实施方案。
三、开展项目活动
学生根据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及分工进行搜集资料、开展调研、模型制作及编写报告。教师检查学生制作情况并给予及时的帮助。
四、项目检查评估
学生自评,每组学生对自己的作品及本人在组内的贡献进行评价和总结;他评,将制作好的模型随机发给学生,让其对他人的作品进行评价;教师点评,教师根据制作要求对作品进行评价,展示优秀作品,总结存在的问题,进而对整个单元内容进行总结。如表2所示。
项目总结
通过此次《校园室外分类垃圾箱》项目的实施,从教学的实施、教学反馈及教学效果多方面均有所体会。
一、达到了本单元课标中的要求
通过这一项目的实施,同学们经历了一个技术产品的技术设计、制作和评价活动过程,初步掌握技术设计的一般程序和基本技能,进而认识技术的创造性特征,形成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态度,达到了课标中的要求。
二、符合高二学生的认知水平
《校园室外分类垃圾箱》这个项目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讲是一个非常熟悉的项目,以他们的认知水平来设计一个分类垃圾箱比较容易实现,并且这个项目制作起来使用的工具简单,省去了对学生进行工具训练的时间,降低了制作工艺上的难度。
三、学生的参与度有所提高
在制作项目的过程中,90%以上的学生都在积极参与整个项目的设计与制作,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与在教室中听讲的沉默气氛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且在学生的制作总结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对于这一章的内容有了正确的理解,收获了相应的知识与技能。
四、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这个项目的制作,学生对于本章知识的理解不再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与实践联系起来,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消化理解,更加能够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技术素养。
五、项目反思
《校园室外分类垃圾箱》这个项目有它自身的优势,也有一些不足,比如在体现设计的一般原则的时候,有关技术的规范原则、道德原则体现得不够明显,并且整个项目的技术难度不高,在承载第三章的整个内容方面略显简单,我想这个问题也可以解决,我们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再追加一个难度稍大的项目,如篮球架的设计、桥的设计或者衣柜等项目的设计,这样使得教学的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参考文献
[1]顾建军,等.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技术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