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出口经营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高利润率抵御
指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以其明显的竞争优势可以获得相对高的利润率,而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年均不足5%的升值幅度相比较而言显得微不足道,该类企业直接忽略人民币汇率风险。该类型企业主要集中在具有垄断优势、核心技术竞争力强等明显竞争优势的行业。
2.风险转嫁
指企业在贸易合同中与上游或下游合作企业约定汇率转嫁条款,将汇率波动的不确定由上游或下游企业承担,自身获取稳定的利润率。该类型企业只要集中在加工贸易行业或在产品市场中居于卖方市场的企业。
3.“鸵鸟”态度
指企业在进出口业务经营中基本没有关注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其经营利润的影响,采取不闻不问的姿态。而决定是否接受业务订单则基本依靠主观判断。该类型企业主要集中在中小型的制造加工企业。
4.衍生金融工具
指企业在进出口业务经营中,为规避人民币汇率波动风险,采用相应的汇率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该类型企业主要集中在具有优良管理团队的大中型民营企业。
5.套利类组合融资方案指企业在进出口业务经营中,充分利用了境内外、人民币与外币之间的利率差、汇率差等套利交易机会,进行组合融资获取额外收益,达到规避汇率风险实现增值获利的目的。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纵深推进,人民币单边升值行情必将结束,双边波动是未来的主流行情。从2012年开始的人民币汇率走势已经初现该趋势的端倪,进出口企业在双边波动的市场行情下,部分现行的风险管理策略可能不再适用,管理汇率风险的压力将进一步增加,因此企业务必对汇率风险有正确认识。对进出口企业而言,其主营业务的利润是支撑企业运营发展的基础,人民币汇率波动可能给企业带来额外的损益或收益,这也是企业面临的人民币汇率风险;因此尽可能避免主营业务遭受由于人民币汇率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方是管理的最终目标。
二、建立汇率风险控制体系
1.确定汇率风险管理的目标及管理策略
制定目标是汇率风险管理活动的前提。按照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的目标管理概念,如果一个领域没有目标,这个领域的工作必然被忽视。当然不仅要有目标,而且务必要确立正确的目标。在向深圳地区部分进出口企业调查发现,不少企业在借用汇率风险管理的一些工具,形式上进行汇率风险管理,实质上追逐“盈利”的目标。由于近年以来人民币汇率的单边升值行情的客观因素,部分以出口为主的企业通过人民币远期外汇工具锁定未来出口收汇款项的结汇汇率上获得了收益①,而且基本上全部交易都有获利,因此不少企业已经将该工具当作一种盈利手段,并且以追逐最终获利作为汇率风险管理的目标。该类客户的逐利目标无可厚非,但却已经偏离了汇率风险管理的初衷,务必加以修正。企业经营的目标是获得主营业务的合理利润,而汇率风险管理仅仅是一种辅助企业达成该目标的手段。从该角度出发,汇率风险管理的最终目标应当为:规避汇率风险,确保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实现。当然,不同风险偏好企业在具体的管理策略上可以按需选择。一般而言,管理策略有以下三种:第一,完全规避汇率风险管理策略。指企业在进出口业务经营中尽可能避免汇率风险的形成,将汇率风险转移出经营主体或者通过各种形式的套期保值工具消除实际业务中发生的一切风险敞口,以避免汇率波动可能带来的损失的一种管理策略;第二,消极管理策略。指企业对净出口业务经营中的汇率风险采取听之任之的姿态,完全承担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如果最终的汇率变动对其进出口业务有利,可以获取风险收益,反之则承担风险损失;第三,积极管理策略。在该策略下,进出口企业积极地对汇率走势进行预判,并且根据不同的形势对风险敞口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如判断汇率未来走势对其业务经营不利时,采用相应的避险手段进行规避;若判断未来走势对其业务经营有利,则主动承担风险以期获得风险收益。在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大环境下,人民币汇率走势必将出现多变、大幅波动的行情,在该市场环境下,企业务必充分认识自身的汇率风险并树立正确的管理目标与策略。
2.测算汇率风险敞口
企业的汇率风险敞口可以简单定义为在企业的进出口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未来需要进行不同币种之间进行兑换的金额及期限。具体到国内的进出口企业来说:进口企业的对外付款一般可以通过银行提供的结算工具(如信用证)获得付款账期,如到期需要通过人民币购买外汇对外支付,那么这个付款的金额、期限可以视作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敞口;出口企业对外发货后一般存在收款账期,如收到外汇支付的货款后需要兑换成人民币继续用于生产经营,那么未来收款的金额、账期则视作其面临的汇率风险敞口。通过下面简单的例子进一步说明:C公司从事服装生产出口,1季度出口销售量USD1000万,原料通过进口采购USD300万,其余全部境内采购,收、付汇账期都为3个月。在该静态情形下,企业1季度汇率风险敞口为USD700万,期限3个月。当然,企业的实际经营,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一般很难简单测算出精确的风险敞口,尤其是需要境内外采购原材料,同时境内外皆有销售的企业的汇率风险敞口精确测算将更加复杂,需要企业不断提高内部管理水平。
3.测算成本汇率
对进出口企业而言,币别转换的汇率会显著影响其收益或成本,可以简单定义成本汇率为企业实现预期商业利润或预期成本的汇率底线。对进口而言,如果假设企业获得货物当时即按照公允方法确定了该货物的本币价值,那么这个确定本币价值与未来即将需要支付的外汇货币之间的比值可以认定为成本汇率;对出口企业而言,生产该出口获得本币成本与未来即将收到的外汇金额之间的比值可以认定为成本汇率。
4.选择适用的管理方案
经过向深圳地区部分企业的调查了解,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用到的汇率风险管理方法较多,可以归纳总结为以下五种:第一,不接长期限订单。在人民币仍处在总体升值的环境下,采用该种方案的主要集中在以出口业务为主的企业。由于企业从接到订单、备料、生产、出货到最终收款需要较长的过程,仅单一的订单都可能遭受由于汇率波动带来的损失,在汇率市场相对稳定环境下的长订单模式则可能承担更大的风险,因此出口企业采用了规避长订单的经营模式。相对应,如果在汇率市场化环境下,进口企业则可能尽量缩短付款账期以规避汇率波动造成的成本增加。但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进口企业则多采用尽可能长时间地“延期付款”以享受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收益。第二,增加汇率条款。指企业在进出口贸易合同中增加汇率条款,达到规避或共担汇率风险的目的。如出口企业与境外进口商约定,境外进口商支付的外汇金额按照支付日的市场汇率折算后支付,境内出口商收到货款后按照当日汇率结汇,规避了汇率风险。一般而言,采用该方案会削弱出口商的市场竞争力,因此能够采用该方案的企业一般具有相对强势的市场地位或具有明显的核心竞争力。第三,贸易融资。指企业通过利用银行的融资、结算工具实现提前收取出口货款或支付进口款项的方法。如出口企业向银行申请出口贸易融资,以未来即将收到的货款作为还款来源,承担一定的利息的前提下当期获得银行的贷款,规避了收款账期内存在的汇率风险。一般而言银行接受企业申请到发放贷款同样存在一定的时间窗口,在该时间窗口内,汇率的波动也可能给企业带来风险。第四,融资组合方案。融资组合方案自2006年开始在市场上广泛被使用,主要指企业通过银行提供的存款或理财、融资、远期外汇交易等一揽子业务实现进口付汇的成本节省或出口收汇的增值。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融资组合的结构不断应市场变化和企业需求进行结构优化与改良,组合交易的方式可谓千遍万化,但其中最核心的原理没有任何变化:融资组合方案的核心原理为息差交易(CarryTrade),即企业可以通过借入远期汇率贬值的低息货币,投资于高息货币,实现利率平价悖论的套利③。
如境内进口企业最常用的一种模式为:向银行借入一年期的美元贷款(假设价格为LIBOR+200BPs=2.60%),将本用于购买外汇对外支付的人民币资金在银行办理一年期定期存款(假设收益3.00%),同时锁定一年后用人民币购买归还美元贷款本息的汇率(假设美元一年贬值2.06%),则上述三个交易的最终结果为:息差率+汇差率=利润空间,(3.00%-2.60%)+2.06%=2.46%。企业用当期获得的美元贷款用于支付了进口款项,最终实现了2.46%的成本节省。出口方向也可以通过类似的交易构造增值组合。但是组合之所以存在收益空间,主要原因为远期汇率未符合利率平价,从而产生了套利空间,主要存在于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初级阶段,随着市场化的纵深推进,最终将实现无套利均衡,因此该方案具有不可持续使用的特性。第五,金融衍生工具。指企业借助汇率的远期、掉期、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进行汇率风险管理,是一种套期保值的风险管理理念。如出口企业在预计到未来出口货物的外汇货款的金额、时间等要素的前提下,通过远期结汇交易锁定未来受到的外汇货款的结汇汇率,达到规避汇率市场波动风险,锁定利润的目的。理论上而言,通过金融衍生金融工具管理企业进出口汇率风险是最简单、高效的方法,因为衍生工具市场相对公开、透明,介入交易的门槛较低,企业可以完全准确地估算到每笔订单的收益,且不受市场波动影响,借助于金融衍生工具,企业可以致力于主营业务的经营管理。当然,正是因为衍生工具的上述特性,一方面,一旦锁定未来汇率,意味着企业放弃了由于汇率市场向有利方向变化带来的收益;另一方面,不可否认有可能出现衍生产品的报价已经令企业无法接受的情况发生。但企业在使用金融衍生工具管理汇率风险时仍然可以采用积极的管理策略,即可以在分析判断汇率市场的前提下,选择交易的时机、具体交易方案:如出口企业在预期人民币将大幅升值的情况下,而远期结汇市场只反映了小幅升值,企业可以审慎预测未来的订单量,提前锁定远期结汇汇率;如远期报价不甚理想,企业可以选择稳健的操作方法,与订单逐笔对应地锁定远期结汇汇率。当然,上述方案仅仅是针对业务在管理进出口业务面临的汇率风险提供的建议,就企业的整体经营而言,可以供选择的方案可能会更多,如企业在进行融资时,可以积极分析不同货币的走势,采用积极管理策略,借入弱势货币等等。
5.应急措施
国际商务谈判的准备事项(一)选配参加谈判的人员
在洽商交易过程中,买卖双方在确定价格和各种交易条件以及拟定合同条款方面,往往因利害关系不同而存在分歧和争论,有时这种分歧和争论甚至是十分激烈的。而且在洽商过程中,还可能出现种种预先没有估计到的变化。为了保证洽商交易的顺利进行,事先应选配精明能干的洽谈人员,尤其是对一些大型的和内容复杂的交易,更要组织一个坚强有力的谈判班子,这个谈判班子中须包括熟悉商务、技术、法律和财务方面的人员,应具有较高整体素质,要善于应战,善于应变,并善于谋求一致,这是确保交易成功的关键。
参加商务谈判的人员需要具备多方面的基础知识,并善于综合运用各种知识。一般他说,他们应具备下列条件:
1、必须熟悉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方面的方针政策,并了解国家关于对外经济贸易方面的具体政策措施。
2、必须掌握洽商交易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各种商务知识,如商品知识、市场知识、金融知识和运输、保险等方面的知识。
3、必须熟悉我国颁布的有关涉外法律、法令与规则,并了解有关国际贸易、国际技术转让和国际运输等方面的法律、惯例以及有关国家的政策措施、法规和管理制度等方面的知识。
4、应当熟练地掌握外语,并能用外语直接洽谈交易。
5、具有较高的政治、心理素质和策略水平,并善于机动灵活地处理洽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国际商务谈判的准备事项(二)选择目标市场
在商务谈判之前,必须从调查研究入手,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收集市场资料,加强对国外市场供销状况、价格动态、政策法令措施和贸易习惯等方面情况的调查研究,以便择优选择适当的目标市场和合理地确定市场布局。在选择国外目标市场时,应当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在考虑贯彻国家对外贸易方针政策和国别(地区)政策的同时,应尽量考虑经济效益问题,力争做到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体现平等互利。
2.应根据购销意图,合理选择国外销售市场和采购市场。在安排销售市场时,应当分清主次,并要有发展的观点,即在安排主销市场的同时,也要考虑辅销市场;在考虑市场现状的同时,也要考虑市场将来的发展趋势;在巩固原有传统市场的同时,还应不断开拓新市场,以利扩大销路。在安排采购市场时,既要考虑择优进口,也要防止过分集中在某个或少数几个市场。在同等条件下,应尽量从友好国家订购商品;应考虑多从我国有贸易顺差的国家订购商品,以利贸易上的平衡。
国际商务谈判的准备事项(三)选择交易对象
在商务谈判之前,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对客户的政治、文化背景、资信情况、经营范围、经营能力和经营作风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解和分析。为了正确地选择和利用客户,需要建立和健全客户档案,以便对各种不同类型的客户进行分类排队,做到心中有数,并实行区别对待的政策。
要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大、小客户和新、老客户的关系,充分利用和调动专营进出口商、中间商和实销户推销我方出口商品的积极性。向国外订货时,要做到货比三家,并区别不同情况从优选择,以维护我方的利益。
一、任务目标和主要内容
实施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工作,即在重点地域、品种、环节和企业,通过政府推进,相关部门扶持,依托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加强示范区农业化学投入品综合管理,实施良好的农业操作规范,推行出口农产品标准化种养、生产加工和出口管理,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符合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种植养殖示范区域。随之通过示范带动,以点带面,逐步扩大示范区规模,最终形成大区域或整个行政区划内与国内外标准相一致的种植养殖标准区,达到示范区基地建设与GAP认证和国际认可相对接的要求,促进全区出口农业发展。
(一)建立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工作组织机构
为加强对辖区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由区政府主要领导、农业(畜牧)、财政、工商、公安、环保、质监、商务、安监、广电、区联社等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规格为正科级事业单位常设机构,具体负责该项工作的组织协调,以提升示范区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
(二)加强行政执法管理体系建设
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的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办公室)通过有效整合农业(畜牧)、工商、质监等部门的行政执法资源,健全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形成工作长效机制,提高示范区政策法规的有效运行和监督,为示范区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有效、持续完善、执行性强的政策法规体系支撑。
1、由办公室协调检验检疫部门,对涉及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现有法律法规政策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整合,为示范区建设提供政策法规依据。
2、由办公室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具体的管理实施办法,并定期不定期组织协调农业(畜牧)、工商等行政执法部门,对示范区政策法规的执行、农业化学投入品的管理使用进行综合治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三)建立健全农业化学投入品控制体系
为创造出口农产品生产良好的用药环境,由办公室主导,商务、农业(畜牧)、工商、区联社等职能部门协调配合,严格控制农业化学投入品的供给渠道,规范农业化学投入品的使用,形成农业化学投入品产、供、销、用全程链式管理模式和有效控制机制,保证农业化学投入品质量安全和规范科学使用,确保示范区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1、对农业化学投入品生产企业实行登记备案管理
由办公室牵头,联合农业(畜牧)、工商部门,综合国内外标准和使用效果进行筛选评估后,确定示范区内推荐用药名单。对农业化学投入品生产企业的准入资格申请进行评审,评审通过后颁发准入资格证书,并在示范区进行公布,并对获得准入资格的农业化学投入品生产企业进行经常性监督检查,重点针对其产品中是否含有违禁药物、主要成份是否有变化进行检查,对有不符合标准要求的产品撤销其准入资格。农业化学投入品生产企业要建立完善的生产、销售追溯体系,并做好记录。出现质量事故时进行追溯,查明原因第一时间进行纠偏。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业化学投入品生产企业签订经济责任合同,合同中要注明农产品质量连带责任,风险共担。
2、对农业化学投入品实行专营专供管理
(1)加大对农业化学投入品的专项整治力度。由办公室牵头,组织协调农业(畜牧)、工商、质监等部门联合成立执法队伍,按照国内有关法律法规和进口国要求,对全区范围内整个农业化学投入品市场开展不定期的检查和整顿,全力消除违禁、剧毒药物、无证经营、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现象,为示范区建设创造良好的农业化学投入品用药环境。
(2)强化农业化学投入品的专营管理。由办公室对当地农业化学投入品经营单位进行清理整顿和有效整合,确定面向示范区出口农产品加工企业、基地销售的连锁经营专营店。专营店供货渠道来自农业化学投入品登记备案企业,销售对象是示范区农产品种植加工基地、企业。店内销售人员需经过技术支持组的严格专业培训后持证上岗。专营店须形成完备的台帐制度,建立质量赔偿制度,执行有效的追溯程序。
(3)农业化学投入品的专供管理。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村合作社等应建立完善的采购程序,根据推荐用药名单从获准登记备案企业或专营店直接购买农业化学投入品,同时按要求建立完备的追溯体系、台帐档案、质量赔偿制度。
3、对农业化学投入品实行规范使用管理
农业、畜牧等部门对农业化学投入品的使用进行技术指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村合作社等应建立完善的农业化学投入品选用、购买、保管、发放、使用程序,保证用药安全。要严格遵守安全停药期,在收获前规定期限内停用任何药物。协调市检验检疫局对农产品加工企业使用环节进行监督检查,如果发现企业不按要求执行,暂停其产品出口。
(四)加强示范区种植养殖基地建设
由办公室牵头,相关部门配合,龙头企业带动,镇街推动,通过制订示范区种植养殖基地推进方案,因地制宜,合理选择,优化出口农产品种植养殖结构,形成规模化种植养殖区,实行标准化管理,推进出口农产品基地建设。
由区政府统筹规划,制订全区示范区种植养殖基地推进实施方案,制订各项扶持、奖惩政策,促进全区标准化种植养殖基地建设,鼓励各镇街结合本地域土壤、水利、交通、种养习惯,成立农村股份制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其上联加工企业和市场、下联农户的纽带作用,与农产品加工出口龙头企业签订种植、养殖、销售合同,统一为农民提供物料、种苗和技术,从而把一家一户的农民联合起来,形成相对较大规模的连片专业种养殖基地,提高示范区内农产品安全性。
龙头企业实施“公司+基地+标准化”的生产模式,由出口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依据其加工出口计划,选择适宜的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确定种植养殖规模、标准。在该基地示范区,通过强化农产品安全生产法制观念和经营理念,推广先进的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和管理技术,严格操作规范,实现出口农产品高产、优质、生态、安全的基本目标。
由办公室牵头协调市检验检疫局,对种植养殖基地标准化建设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形成标准化出口种植养殖基地,并向上级有关部门备案。
(五)加强对出口农产品的检验检测
由办公室牵头,将现有的农业(畜牧)、质监部门及企业等已有的检测资源有效整合,针对示范区管理建设特点,建立以农科院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为主,区农业(畜牧)、质监部门和龙头企业实验室为辅的出口农产品检测网络,负责对出口农产品从种植、生产、加工等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无缝隙检验检测,确保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
(六)建立监控、预警、纠偏及评估控制体系
由办公室牵头协调市检验检疫局,对收集的质量安全信息进行分类整理、风险分析,并及时向相关部门和企业发出预警。对于发生问题的示范区基地或企业,根据预警信息,立即进入纠偏程序,启动追溯程序,查找生产日期、确定种植养殖基地、备案号、查阅种植、养殖管理记录、检验报告等,分析成因,研究纠偏对策,采取纠偏措施并进行纠偏后评估。评估结果按整改力度、是否到位等因素划分为三级,分别为:合格、基本合格或限期整改,对于不同的评估结果采用不同的措施。
二、组织机构
1、机构组成:
组长:区政府区长
副组长:区政府分管商务副区长,分管农业副区长
成员:区各镇政府镇长、街道办事处主任、区园管委分管副主任,农业(畜牧)、财政、工商、公安、环保、质监、商务、安监、有线电视、区联社等相关部门负责人。
2、领导小组职能:
(1)负责示范区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一部署;
(2)形成定期联席会议机制,安排各相关部门、镇街、企业开展工作,研究、部署示范区管理重大事项;
(3)对有关政策法规修订计划、草案进行审定,并上报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待批准后实施;
(4)对整个示范区建设各项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负责对示范区建设办公室工作进度和工作质量的检查考核,负责对各组成部门、单位工作进度、工作质量、责任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监督考核;
(5)负责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指挥,指导实施纠偏措施。
3、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公室,办公室规格为正科级事业单位常设机构。
主任:
副主任:
常驻人员:商务局3人,农业局2人,畜牧局1人。
非常驻人员:工商局、公安局、环保局、质监局、安监局、区联社各1人。
说明:各镇街、区园成立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公室;各村设立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工作联络员。
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公室履行职责:
(1)对相关政策进行研究分析,向领导小组提报政策法规修订计划、草案、方案、标准,制定示范区建设相关规章、制度及程序;
(2)负责召集小组成员单位及龙头企业参加联席会议,及时通报工作情况和信息,研究开展工作;
(3)整合各部门行政执法资源,协调市检验检疫局,联合区农业(畜牧)、工商、公安、环保、质监、安监等部门统一执法,每年开展4—6次联合执法活动,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并对相关部门的执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4)对全区使用的农业化学投入品组织评估,形成推荐使用农业化学投入品名单,负责审查农业化学投入品的质量,并组织专营备案工作,对符合要求的生产厂家和经营企业发放准入证书;
(5)整合相关部门、单位的检测资源,组织开展监控和验证,制定有关监控、检测、抽检计划,并对检测数据进行汇总,得出监控结论,为追溯、预警、纠偏做好技术支持;
(6)搞好宣传培训和技术咨询工作,加强有关法律法规和国际国内标准知识的宣传指导,制定农业化学投入品规范经营单位标准。对农业化学投入品生产、经营企业进行指导、评审和检查;
(7)发生突发事件时及时向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请示汇报,并按指示协调各职能部门、镇街、区园进行干预、纠偏、应急处理等工作;
(8)建立健全示范区建设工作监督网络、农资销售追溯网络,并实施运行;
(9)完成区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工作。
三、各成员单位履行职责
农业(畜牧)局:负责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监督管理和技术指导;负责农药、化肥等农业化学投入品市场的管理整顿,查处经营假冒伪劣农药、化肥及违禁药品行为,组织开展常规执法检查活动;严格审查农业化学投入品经营企业的经营资格和条件,对不合标准的联合有关部门依法取缔其经营资格;定期对农业化学投入品经营及使用单位进行培训,并签订质量诚信承诺书;组织对群众举报案件的查处;负责相关疫病疫情监测预警;负责畜牧业标准化生产的监督管理和技术指导;严格《兽药经营许可证》的发放和审核,依法取缔无证经营;负责兽药及饲料添加剂市场的管理整顿,查处制假贩假及经营使用违禁药品行为,组织开展常规执法检查;定期对兽药及饲料添加剂经营及使用单位进行培训,并签订质量诚信承诺书;负责相关疫病疫情监测预警。
工商分局:负责农业化学投入品流通环节的日常管理,联合农业(畜牧)局搞好农药广告的审查管理。对经营农业化学投入品企业的营业执照的发放,必须通过农业(畜牧)、安监等部门的经营许可,并经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公室审查后方可办理,严格营业执照的年审工作,依法查处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等违法行为;配合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公室,建立流通环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
安监局:负责高毒、剧毒农药等危险农业化学投入品的管理整顿,严格农药类《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的审查和发放;定期开展常规检查活动,依法取缔不合格单位的经营资格;定期组织安全生产知识培训和安全检查。
公安分局:负责查办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过程中妨碍执行公务、暴力抗法案件,负责查处农业化学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过程中的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稳定。
环保局:负责区域内环境检测监控,加强对污染源的监督管理,严格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组织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定期对加工企业、种养基地等重点区域的大气、水源进行取样检测。
质监分局:负责农业化学投入品生产领域的产品质量监督,帮助企业制定标准,抓好对农业化学投入品生产经营单位产品质量、计量器具的日常监督管理,定期组织检查活动。
商务局、有线电视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能,配合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公室开展执法、检查、宣传等工作。
财政局:负责保证各项配套资金、办公车辆及设备的及时拨付。
区联社:负责本部门经销网点的日常管理工作,组织好农资专业配送工作,严把农资进货关口,为农民搞好服务,接受办公室的有关工作任务,配合办公室对其所属经销单位的监督检测。
各部门要将日常管理资料(包括经营许可证、审查合格证明等相关资料)按时上报示范区管理领导小组。在监督检查、处理案件、抽查、检测、过程中,要严格按法规程序操作,做到执法规范、记录清楚、资料完整,并将结果每月上报区示范区管理领导小组。
四、工作措施
(一)明确任务,落实责任
由办公室统一组织调度建设工作,各成员单位要积极配合,提供优质服务,抽调人员要与原单位工作彻底脱钩,集中办公。有关责任单位要按照本《实施方案》的要求,抓好工作落实。各镇街、区园要明确自身责任,积极开展工作。
(二)政策倾斜,物质扶持
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工作是省、市、区三级政府的工作重点,区政府已经通过了该项工作的实施意见,各级各单位要积极配合,职能部门要全力以赴,全方位进行资源、人员、技术、物资整合,全力支持示范区建设。各单位要保证对示范区建设工作的政策倾斜和物质扶持。
(三)规范管理,健全档案
每个监测点都要建立完善的档案,实行规范化管理,保存影像资料,并把建设工作的各种文件、方案、工作记录、作物长势分析、检测结果、工作总结等及时建档立案。
【关键词】成品油出口;价格;固定费用;效益
一、前言
随着国内炼油能力扩张,国内成品油市场需求有限,炼油企业产品内贸销售困难;后续市场情况仍旧不容乐观,预计2020年国内炼油产能在8.5亿吨左右,原油加工量6.1亿吨,相应成品油产量4亿吨,成品油需求量3.6亿吨(预计“十三五”期间经济增长6.5%)。国内炼油产能过剩将成为常态,成品油出口则成为保持加工负荷、降低单位费用、争取效益最大化的有效措施。
受原油价格波动及市场供需影响,国际市场成品油价格震荡幅度较大,对于出口企业效益存在很大影响,出口是否存在边际效益,效益情况如何是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现以单独炼油企业为例,对炼油企业出口效益进行研究分析。
二、测算条件
1.测算企业基本情况
设定炼油企业月度正常负荷为80万吨,炼油产品为汽油、航煤、柴油、液化气、燃料油等常规炼油产品。
相应产品收率情况:为便于计算分析,除汽油、航煤、柴油外,其余产品按照其它产品归类;加工量降低时,相应产品收率不变。
2.完全费用
企业月度固定费用为160元/吨,变动费用80为元/吨。
三、测算方案
以加工量的变化及产品内外贸销售量变化对比最终效益差。
方案1:
国内市场需求旺盛,企业调整加工量至100万吨,产品全部内贸销售。
方案2:
国内市场需求有限,企业调整加工量至100万吨,汽油、航煤、柴油产量20%出口。
方案3:
国内市场需求有限,企业加工量维持在80万吨,产品全部内贸销售。
四、方案效益测算结果及分析
1.测算结果
根据上述测算基础条件,测算结果见下表:
2.测算结果分析
方案1:通过提高加工量、摊薄单位费用,3个方案中效益最好。
方案2:通过提高加工量,摊薄单位费用,但是由于内贸需求有限、部分产品出口。因出口价格低于内贸价格,产品平均价格低于方案1和方案3,但是在固定费用相同的情况下,摊薄了单位固定费用的同时,当期出口产品收入对应较方案3多支出的变动费用和原油成本后仍旧存在边际效益。
方案3:由于内贸需求有限,如不安排产品出口,考虑产品出厂,加工量只能维持正常水平,单位费用较高,最终效益在三个方案中最差。
五、结束语
在国内炼油能力过剩、市场有限的情况下;做大成品油出口是保持加工量、争取效益最大化的有效手段。实际出口运行中要根据内贸市场需求和出口产品价格及时进行效益测算,并对出口品种进行合理调整,确保发挥炼油剩余产能的同时,开拓国际市场,为炼油企业做大、做强,走向国际市场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钟飞,王小强,杨之琪.2015年中国成品油出口情况及趋势.国际石油经济.2016,24(3).
[2]方婷婷.我国成品油贸易出口面临的困境及应对措施.对外经贸实务.2016,(4).
追讨过程
谈判初期,B公司提出由于其经营不善,为继续维系经营将要把公司整体出售并引入新的融资方,但新融资方希望B公司将旧债压缩至原先的25%。为此,B公司提出,如果全体无担保债权人同意以债权金额的25%来了结债务,将立刻支付和解款项;如果无法取得无担保债权人的一致同意,将无力偿债。在评估了债务人的财务数据后,A公司同意接受25%的和解方案,但由于其他部分债权人未意识到B公司的财务问题已非常严重,仍坚持要求B公司支付全额欠款,导致谈判破裂。
鉴于众债权人对还款方案分歧很大,且B公司经营越来越差,A公司在中国信保的帮助下联合另外两家债权人,在美国对B公司提起了非自愿第七章破产清算。B公司起初不愿进行清算,仍希望进行破产重组。但随着B公司主要融资来源CIT集团财务严重恶化,导致B公司无法提出重组方案,最终还是走向了破产清算。最终,所有无担保债权人获得了10%的清偿。
本案启示
联合追讨至关重要多数情况下,债权人在债务人提出大幅折扣还款的和解方案时,本能地不愿意接受折扣和解。但是,许多案例表明,债务人一开始提出的还款计划,可能恰恰是债权人的最优选择。对债务人财务状况了解的信息不对称,会使债权人错过减少损失的良机。
要消除这种信息不对称,理想化的解决方法是所有债权人联合起来,要求由专业的财务咨询公司核查债务人的财务状况,并与债务人进行统一谈判。但在现实中,由于每个债权人都是利益相关方,经常会有利益冲突,由单个债权人牵头组织联合追讨会受到其他债权人的质疑,加上债务人可能会设置各种阻碍。因此有组织的债权人联合追讨往往困难重重。
美国非自愿破产是债权人联合追讨的有效方式美国非自愿破产是由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债权人提出的,要求通过破产清算来偿还所欠金额的破产形式。美国这一法律规定,使得在债务人无力还款而又不愿意自愿破产的情况下,债权人有了联合采取行动的选择。非自愿破产,可以有效地防止债务人转移资产或者进行偏颇性情偿。同时,破产程序也保证了分配的公平合理性,是多数债权人能够接受的一种联合追讨方案。
然而,美国非自愿破产也存在一定的风险。第一,债务人持续经营与破产清算两者,孰能为债权人带来更大利益存在不确定性,具有一定经济风险。第二,非自愿破产的本质是诉讼,存在诉讼风险。另外,债务人如有能力还款,还可能以损害其名誉为由对非自愿破产提起方提出反诉。
论文摘要:文章从Z公司企业实际和行业现状出发,站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提出了z公司战略营悄的总体思路,并以此为中心思想,对公司品牌建设、战略联盟、海外营销组织、海外营悄梁道、营销计划等提出建议。
近年来,战略营销理论开始传入中国,个别中国企业逐渐接受战略营销理论和理念,并在实践中大胆运用。本文希望从Z公司企业实际和行业现状出发,站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提出了Z公司战略营销的总体思路,并以此为中心思想,对公司品牌建设、战略联盟、海外营销组织、海外营销渠道、营销计划等主题进行建议,希望能借此提高Z公司对海外市场战略营销的认识和重视,从而对提高Z公司全球竞争力有所帮助。
一、Z公司背景介绍
Z公司(浙江x x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抢吐建于1993年,是一家集自动化与信息技术产品的科研开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及工程服务为一体的国家级高科技企业,是首批“国家863计划产业化基地”之一,获得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和国家高新软件园重点骨干企业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Z公司以Z大学先进控制研究所、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机构为技术依托,利用Z大学多学科的综合优势,致力于工业IT技术和产品的开发。Z公司已经拥有了完整的过程自动化产品体系,主要包括WebField JX系列DCS控制系统、WebField ECS系列DCS控制系统、WebField GCS系列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技术与产品、InPlant企业整体解决方案、PIMS生产信息管理系统、ERP软件及系统集成等。产品广泛应用于化工、炼油、石化、冶金、电力、造纸等流程工业企业,以及智能交通、水处理及教育领域等公共事业部门,已经为超过6000多家来自中国及世界各地的用户提供从工厂类自动化到非工厂类自动化的整体解决方案。
二、Z公司的技术和产品
工业自动化行业中,Z公司作为自动化硬件、软件制造商及自动化系统集成商,拥有完整的过程自动化产品体系,并已经为超过6000家来自中国及世界各地的过程行业用户提供了产品与工业自动化行业整体解决方案。
目前,Z公司已经形成三大类五个型一号的产品体系,见表1。过程自动化是Z公司的核心业务,主要产品包括WebField JX系列DCS控制系统,WebField ECS系列DCS控制系统,WebField GCS系列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技术一与产品,ESP-Suite企业增效解决方案,PIMS生产信息管理系统,以及ERP软件及系统集成等。凭借完整的产品体系及对流程工业的深刻理解,Z公司提出了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的概念—InPlant(Intelligent-Plant )。据美国ARC公司调查,应用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技术可获得显着的经济效益,产品质量提高19,2%、劳动生产率提高13.5%、产量提高11.5%;,
三、Z公司海外市场战略营销具体举措
Z公司争取在3 —5年内从通过战略营销实现从国内自控行业的第一梯队发展成为全球自控行业的第一梯队,为此需要对公司的品牌建设、战略联盟、组织变革、海外市场营销渠道构建、及营销计划制定等五方面进行相应调整。
1.品牌建设。菲利普·科特勒将品牌所表达的意义分为六层:属性、利益、价值、文化、个性和使用者,其中品牌最持久的含义是它的价值、文化和个性,它们确定了品牌的基础。因此品牌已逐渐成为市场竞争的起点、要素、细胞和载体,成为企业乃至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实力的象征,谁拥有为社会所公认的强势品牌,谁就拥有市场,谁就会取得竞争优势。
在高新技术市场环境下,拥有强大的品牌比在传统消费品市场中更为重要。强大的品牌是高新技术产品高质、可靠的象征和标志
根据多国调查显示,z公司品牌仅处在全国知名阶段,尚不具备全球闻名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在世界范围内品牌知名度还远远落后于业内的跨国公司。现阶段,z公司的工作重心是产品销售,销售部门是公司的核心业务部门,而负责市场开拓、广告宣传、品牌建设等活动的市场部在公司架构中地位不高且结构不完整、功能不完善,这与当前一些跨国企业纷纷以市场部为中心,其他职能部门围绕市场部开展工作的做法是相反的。z公司必须意识到建设强势品牌是赢得市场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企业进军全球自控市场第一梯队的必经之路,也是实施战略营销的第一步和有力保障。因此,品牌建设对于Z公司拓展海外市场具有紧迫的战略意义。
2.战略联盟。在拓展海外市场中,发达国家的竞争对手实力往往比国内对手更为强劲,竞争威胁更大。我国企业目前整体实力较弱,同时在海外市场上普遍处于开拓初期,面临各种障碍,包括目标市场中现有企业的过激反应以及贸易、资金、技术方面的壁垒,如果采用单兵作战的方式自己开拓市场或相互拆台抢夺对方市场,势必导致企业成本增加或者“共损”局面的出现。
相反,如果与同行企业结成同盟共同开拓某个海外市场,实行技术研发、市场渠道、商标与品牌等资源的共享,将会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和协同作用,相应降低每一家企业分摊的市场开拓成本.同时面对实力强大的买方,战略联盟会使每家企业的议价能力加强。因此在全球工控市场已被国际知名公司占据大半江山的现实面前,Z公司正确的战略举措应当是树立合作的竞争观,跟国内外知名公司建立战略联盟,通过利用这些公司的国外客户和渠道优势、经营理念优势、品牌优势、成熟的管理体系和人才优势等诸多竞争优势,加速公司海外市场的拓展进程。
3.组织变革。当前,Z公司为开拓海外市场,已经设立海外部,为适应公司战略营销需要,Z公司海外部的组织形式应该进行适当变革,变革的路线将是海外部—国际事业部—全球营销中心。
海外部。Z公司现已按垂直化管理原则,设置专业职能部门—海外部。该部门由部门经理和部门员工组成,专业从事进出口业务,具体负责海外营销各种服务,随着海外市场的扩大而发展实践中,海外部是刚刚开展海外市场业务的公司必经之路,便于集中管理。
国际事业部。随着海外业务的拓展,Z公司在越南、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与当地在自动化控制领域颇有声望的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构建了分销体系,对各个地区、各个商分别进行渠道管理、价格管理和销售管理的需要十分迫切,但现行的垂直化管理体系已经逐渐不适应Z公司的海外业务拓展进程,Z公司海外市场战略营销客观要求对海外部的组织形式进行变革。Z公司在海外市场的经营活动现状是:在对某一国家出口产品的同时,在另一个国家建立商制度,而在第三个国家设立办事处,又在第四个国家开办合营企业,在第五个国家设立子公司。这样Z公司需要按照事业部原则,专门设立一个国际事业部,专门处理公司的国际业务活动。国际事业部由该部的总经理领导,负责制订其目标和预算,并负责目标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业务发展。国际事业部的职能人员包括有市场营销、工程服务、财务计划、合同管理与进出口后勤服务等方面的专家,他们为下属各经营单位制订计划,并提供服务。
经营单位的设置可按下面三个原则中的一种或几种来考虑。它们可以是地理区域性的组织机构,由分别主管不同地区的业务主管对主管国际事业部的总经理负责。这些地区业务主管负责管理承担地区业务的销售人员、商和经销商。经营单位也可以是按产品大类设置组织机构,每个经营单位由一名业务主管负责,主管每个大类产品在海外市场的销售业务主管可以向公司职能部门的地区专家征询有关各不同地区的专门知识。最后,经营单位还可以是一些国际子公司,每个子公司由一名经理主管,各子公司经理向主管国际事业部的总经理负责。 全球营销中心。随着海外事业的发展,Z公司将成为真正的跨国公司,公司将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设备生产、人才、资金等资源配置和客户关系管理,并提供后勤供给保障。此时,Z公司的全球营销职能将游离出来,依托单独设立的全球营销中心进行管理,全球营销中心是独立的公司法人。全球营销中心总裁对Z公司最高负责人和执行委员会负责,下属区域经理们受过全球经营方面的训练。经理人员可从其他国家聘任;零部件及其他原材料可以向任何价格最低的地方采购。
4.海外渠道构建未来几年内,为了加快海外市场拓展进程,根据Z公司的战略营销思路,Z公司应通过间接出口和直接出口,构建海外营销网络。
间接出口间接出口是指Z公司利用本国另一商业组织,如借助利用国内各大设计院、各大成套公司、各大进出口公司的项目资源、营销网络和市场经验进入海外市场,在这种方式下,销售方式与国内市场大致相同间接出口是Z公司现阶段可用资源少、自身出口组织不健全、海外市场信息了解不充分情况下,交易成本最低、市场经营风险最小的出口贸易方式。
直接出口直接出口的主要形式是直接接受国外公司的订货及参加国外工程投标,这要求Z公司对海外目标市场了解充分,掌握丰富的市场信息Z公司可以通过在当地建立办事处,甚至创办合资公司,深人市场调研,充分挖掘用户信息,进行直接出口。
Z公司进人海外市场,与国外用户、官方机构直接、正面接触的最简单、最直接、低风险形式是开设国外办事处、代表处,它既可以作为企业商品与服务出口的延伸服务工作,如了解、研究当地市场,办理有关出口事宜,提供售后服务;也可以作为Z公司推进海外市场进人的实质性、前瞻性步骤,使Z公司可以通过了解当地的经营环境、经营条件,积累在当地经营管理企业的经验.为Z公司进一步增加对当地市场的投入做准备。建立办事处还可以作为Z公司学习竞争者、研究竞争者、模仿竞争者、监控竞争者的有效手段。
海外商和经销商。Z公司在本国自建分销渠道,对产品定价、产品选择、营销方案、市场信息等方面有绝对的控制权和知情权,能够很好的制定和实施营销战略然而在国外自建分销渠道,不但资本需求量较大,而且要充分了解当地市场,还要配有高素质的营销人员,渠道维护成本也相当高,同时又需尽力规避由立法、惯例、政治因素造成的海外市场进人壁垒,与当地商或经销商结成战略联盟是解决前述难题的有效方法这一战略要求Z公司在海外目标市场寻求具有强大营销能力和在市场定位方面有潜力的合作伙伴作为其在当地的商或经销商,将该合作作为进人新产品市场进行扩张的手段,因此正确的选择海外商和经销商对Z公司开拓海外市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5.营销计划制定。营销计划必须与企业战略营销保持良好的协调性,应将所有的管理职能都融入到营销计划制定过程中,将顾客置于计划的中心地位,并使企业的定位策略能够与目标市场相互协调。
Z公司较为完善的海外营销计划包括定价、促销、营业推广、公共关系、产品开发和人力资源配置等,将所有的管理职能都融人到营销计划制定过程中,讲求系统化管理,整体配置企业所有资源,形成竞争优势;强调协调与统一,不仅仅使企业内部各环节、各部门的协调一致,而且也强调企业与外部环境协调一致,共同努力以实现营销资源整合。
四、结论分析
本文从战略营销角度,结合Z公司企业实际,提出Z公司应该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运用战略营销进行市场开拓,保持企业长久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基本观点总结如下:
1传统营销围绕营销产品、分销、价格、推广展开,也就是着名的4P营销组合。战略营销包括这些策略变量,但在某些重要的战略方面超越了传统营销的范围。战略营销是关于营销的一种新思维和实践方式,具有目标的长期性、营销的战略性、手段的综合性、行动的计划性、结果的深远性和竞争导向性的特征。
2.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和WTO背景下,Z公司进人了新的发展时期,由成长期向成熟期转变,通过全球营销向海外市场发展实现市场多元化,成为Z公司的现实选择,但由于全球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以及Z公司现阶段开拓海外市场工作中存在诸多不足,传统的营销理论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企业推进出口的客观需求,国际营销理论和方法上理应进行大胆创新和实践应用。理论研究表明,战略营销正是符合Z公司在WTO框架下适应全球化市场竞争要求的国际先进营销理论和方法,因此.Z公司在海外市场拓展中,借鉴和实施战略营销就具有突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也飞速发展起来。经济全球化的脚步快速发展,也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使我国与国际市场的距离越来越近,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也越来越频繁,国际贸易发展的越来越快,对国际贸易方面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为了适应当前的发展形势,使我们快速地与国际接轨,使我国的经济在市场上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我们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培养国际贸易方面的人才,而我们作为国际贸易相关专业的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了解也显得必要,因此,我们网络营销专业这个学期开设了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为了使我们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使我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联系起来,学校特为我们安排了为期五天的国际贸易实训。
二、目的
为提高我们对常用的外贸业务单证,识别和加强单证业务操作能力的训练而汇编。让我们进行较系统的外贸业务综合技能训练,采取仿真模拟实际业务流程,一环套地进行业务操作训练,为以后从事实际的外贸工作,实现零距离上岗作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实训内容及过程
1、综合实训的组织与要求
本次实训动员,将我们模拟为交易的买卖双方,每2人为一方,4人为一组。让我们以一个实际的业务员、经理等身份进入角色,按业务的工作程序,操作技能规范,完成一系列的训练活动。我们是广州飞跃公司,是做为卖方,出口的是绒毛玩具熊。买方则是英国伦敦的一家dingdong公司。
2、制定出口经营方案
在出口贸易业务中,对外贸易谈判的准备工作是不可忽视的。我方通过对国外玩具熊市场进行调查研究,选择适销的目标市场和客户是英国伦敦的dingdong公司。根据交易的标的、市场行情等因素确定价格、数量、品质、交货期等条款,制定出口商品经营方案。然后据市场行情、价格水平、供求关系、有关经济政策、出口的各项费用进行成本核算,拟订了一份cif报价策略。
3、模拟谈判,磋商交易
我们是通过询盘、发盘、还盘、接受这四个环节来进行模拟谈判、磋商交易条款的。我们这组根据正确的信函格式,撰写了买卖双方交易中询盘、发盘、还盘和接受的四封商业信函。我方根据买方发过来的询盘信函,作出了相应的发盘,在收到了我方的发盘时,买方又对其进行了还盘,根据还盘进行最后磋商我方接受了买方的要求。这四个环节是我们在日常买卖当中讨价还价的过程,而在国际贸易当中则用了这四个专业术语来定义。
4、合同条款的签定和单证的签定
在整个贸易当中我们买卖双方总共签订了11份各种条款。首先,我们签订的是销售合同,合同是一个法律文件,一旦签订对买卖双方均有约束力。接着我方填写了出口商品检验申请书、进出口货物报关委托书、海关出口货物报关单等公务证书,并且填写了装箱单、装船通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货物运输保险单、商业发票等商务单证。合同中的条款必须和内容是一致的,防止出现错列,漏列等问题。在填写单证时要特别的细心,注意日期是不容许有半点的差错。
某些个案的筹划技法涉嫌“教唆”
据宋洪祥等人在《中国税务报》(2002/12/03)上披露:某本关于税收筹划的书中写道:“把已实现收入变为未实现收入的合法方法,是把已实现的收入用应收款这一账户挂账,如有可能甚至可以暂存在其他单位,并用此款项直接进行再交易,如直接购买此单位的商品货物等。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延迟缴纳税款,使个体工商业者相当于无偿地借用了税款,另一方面可以把某一期(年度)可能进入较高征税级距的应纳税所得额,人为地降到较低税率的级距,从而避免被课以较重的税额。”上例所述的税收筹划技法,其教唆性较为明显。此外,也有相当部分筹划个案立意不高,筹划技法大多属于“钻空子”、”打擦边球”之类。例如,《企业分分合合,“两免三减半”到手》(《中国税务报》2003/01/21)这一筹划个案,仅从字面上看,并未发现有何违反税收法规的破绽,应属合法的税收筹划案例。然而细究起来,却也有其欠缺之处。
首先是文章的标题极具诱惑力,仿佛企业的分分合合可以随心所欲,随意摆弄,“两免三减半”也可唾手可得。其实,企业的分立或合并,必须符合真实性和合法性原则,方才具备享受相关优惠的前提,故不应为了推销某个筹划案例而淡化对这方面的重视程度。如果一味为了获取“两免三减半”的优惠而随意分合,很可能因此而跌入偷税的陷阱。
第二,严格意义的合法税收筹划,是指既符合税收立法规定,又符合税收立法意图的税收筹划。对照本税收筹划案例,虽然在字面上并未违反有关税收法规,但还够严密。细读本案例全文,其筹划的核心技巧是调整生产性经营收入占全部业务收入的比重。按照规定,经认定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其兼营非生产性业务的,如果当年度其生产性经营收入超过全部业务收入的50%,并且在减免税期限内,经税务机关批准,可享受当年度的免税或减税待遇。这一优惠政策,旨在引导外商扩大生产性经营的投入。可是,依照该筹划方案操作,某企业全年业务收入9000万元,其中生产性业务收入4000万元,占全部业务收入的比例小于50%,本不应享受减免税优惠,但经过“断其一指”,将1100万元非生产性业务剥离出来,另成立一个”乙”公司,使得原企业生产性业务收入占全部业务收入的比重人为地上升到50%以上。结果就可套用减免税的优惠,而生产性业务投入总量并未黾樱匀皇?000万元。所以此方案并不符合税收优惠政策的原有意图,故不能算是真正合法的税收筹划。符合税收优惠政策原有意图的筹划应当是,在总体上调整经营结构,以压缩非生产性经营,扩大生产性经营,这才是正道。
第三,该方案还有可能被不法分子恶意效仿,成为一种偷税的手法。如某非生产性经营外商企业为了套取减免税优惠,即可依样画葫芦,找一家规模比自己略大的生产性经营外商企业合谋,合并为一家公司,套得减免税好处后两家平分。这正是该筹划方案有可能产生的另一个副作用,不得不引起警惕。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案例,是因为“这种方式企业的操作余地大,透明度相对较低,在计算……税时,可以为企业带来一定的好处”(2002/10/08《中国税务报》第七版)。由此可见,某些税收筹划人士的税收筹划理念和职业道德水准亟需提高。
多数个案的筹划目标不全面
《销售对象不同,分开经营可节税》(2002/12/31《中国税务报》)一文中的一段叙述:“两个方案比较可以看出,方案二比方案一税负率少0.38个百分点,方案二比方案一少缴增值税3.32万元,税负轻。”这是现今税收筹划案例中最具代表性的习惯用语,在有关税收筹划的书籍、报刊、杂志或网页上,几乎俯拾即是,说明大多数税收筹划专家和人士,皆以追求“税负最低化”为税收筹划的单一目标。
其实,税收筹划以“税负最低化”为目标是一个误区。因为企业经济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各种因素互相交织、影响,一切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企业筹资方式的税收筹划为例:发行股票,企业支付的股息支出不能在计算所得税前扣除,增加了企业的纳税成本;发行债券,企业支付的债券利息支出,其不高于金融机构相应标准的部分,准于在计算所得税前扣除,降低了企业的纳税成本。假设(引自2003/07/01《中国税务报》的“专家评说”)筹资1亿元,债券利率为5%,股息收益率为2.5%,金融机构同类、同期贷款利率为4%,与筹资无关的应纳税所得额为3000万元,企业所得税率为33%。根据上述条件,如果单一地从“税负孰低”目标考虑,应选择发行债券方式,这样可少缴企业所得税132万元,但其净收益只有1642万元。而根据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目标考虑,则应理性地选择发行股票方式,这样虽然多缴企业所得税132万元,但其净收益却可以达到1760万元,比发行债券方式多取得净收益118万元。援引上例,旨在说明理性的税收筹划不应拘泥于税负最低这一目标,而应着眼于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目标,将税收筹划与企业经营活动筹则、财务筹划等有机结合起来。
税收筹划之所以出现目标单一化问题,恐怕在很大程度上归罪于对税收筹划的概念阐述不准。2003年6月10日的《中国税务报》上,“众口评说”栏目里有篇文章说:“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在财税工作中对税收负担的低位选择行为,即纳税人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通过对经营、投资、理财等事项的精心谋划和安排,以充分利用税法所提供的优惠政策及可选择性条款,从而获得最大节税利益的一种理财行为。”以上关于税收筹划定义的表述将税收筹划的概念狭隘化了。依笔者之见,税收筹划的定义可以表述为:“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或其机构在既定的税法和税制框架内,在合理规划和安排纳税人经济活动的时空、规模、结构、方式、核算形式、运作方法等事项的过程中,综合评估相关纳税方案,统筹筛选最适纳税方案,以实现纳税人总体利益最大化的一系列活动。”以此定义为指导,税收筹划当不会陷入单纯追求税负最低的误区。然而,目前广为流行的税收筹划定义却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税收筹划就是节税。也就是说,税收筹划概念内涵的狭隘化,导致了税收筹划目标的单一化。
大量个案的判别标准欠准确
税收筹划目际单一化倾向,表现在对税收筹划方案优劣的判别上,使判别标准普遍欠准确。浏览各种税收筹划案例,判别方案优劣的指标基本上分为三类:税款节约额、税收负担率降低值、净利润增加额。这三类指标均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综合性,如若单以这些指标来衡量税收筹划方案的优劣,并不能得出完全正确的结论。
例如,“税款节约额”指标就不可单独使用。首先是税种不同,节约税款的绝对额之间缺乏可比性;其次是节约税款的绝对额与经营规模不挂钩,也难以此准确辨别方案的优劣;第三,节约税款的绝对额与纳税人的总体收益并非正相关。在通常情况下,税负下降反映为企业利益增加,但在某些情况下,结果可能相反。前述的发行债券和发行股票两种筹资方式的税收筹划举例即可说明问题,纳税多的方案比纳税少的方案获利多。由此可见,“税款节约额”指标虽然非常直观,但运用效果较差。
再如,“税收负担率降低值”指标,虽比“税款节约额”指标有所进步,考虑了不同税种之间和规模大小之间的可比性,但同样因为该指标与纳税人的总体收益并非正相关,故不能单独以此来判别何种筹划方案能给纳税人带来总体利益的最大化。不过,如能改变一下“税收负担率”的计算方法,则“税收负担率降低值”将会成为一个不错的指标。根据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经典公式,w=c+v+m。笔者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不论是何税种)在本质上体现为对社会剩余产品m的分配,税收是m的一部分,m=税+利。因此,完全意义上的税收负担率,应是指纳税人负担的税收占纳税人所取得的m的比率,即占税利合计的比率,亦即:税收负担率=税额÷m。或者改写为:综合税收负担率=总税额÷(总税额+总净利)。如此,“税收负担率降低值”指标与纳税人总体收益的相关系数将会大大提高,从而也会大大提高它的应用价值。
第三,“净利润增加额”指标不仅直观性较强,而且也涵盖了税负和盈利等诸因素的变化结果,故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许多情况下,该指标可以单独使用。不过,该指标尚不能全面反映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情况,因而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2003/05/06《中国税务报》刊载的《来料加工、进料加工如何选择》的税收筹划案例,其大意是:某公司从事对外加工业务以及国内销售业务,对外加工出口a产品,a产品国内成本构成总计为:国内材料成本1000万元,国内其他成本4000万元(工资、折旧等无进项税金)。(1)该业务采取进料加工方式时,a产品当年出口销售收入17000万元,加工a产品进口材料成本(海关核销免税组成计税价格)10000万元,当年应退税额150万元。适用“免、抵、退”出口退税政策,进料加工出口货物免、抵的增值税不征收城建税、教育费附加,a产品征税率17%,出口退税率13%,城建税税率7%,教育费附加费率3%。(2)该业务采取进料加工方式时,加工费免征增值税,出口货物耗用国内材料进项税金不得抵扣计入成本,a产品当年加工费6500万元。根据上述资料计算,进料加工利润为1796万元,来料加工利润为1330万元,进料加工比来料加工多获利润466万元,因而该公司应选择进料加工方式。上述案例的筹划方向和取舍标准基本是正确的。可惜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资金投入。进料加工方式虽然获利较多,不过要以投入数额较大的流动资金为代价。仍依前例,加工a产品进口材料成本10000万元,按流动资金周转2次/年计算,约需配备5000万元流动资金。那么,该公司有这笔资金吗?如果有,是否有资金收益率更高的项目可投?总之,还有许多变数。于是,前例税收筹划方案的建议就未必正确了。
为了解决税收筹划中评判指标欠准确的问题,可以引进“资金利润率”指标。例如,按照前例,假设皆按年周转2次、以成本来匡算流动资金需求量。采取来料加工方式时,约需流动资金5170÷2=2585(万元),资金利润率=1330÷2585×100%=51.45%;采取进料加工方式时,约需流动资金15280÷2=7640(万元),资金利润率=1796÷7640×100%=23.51%。因此,根据资金利润率指标提示,前述税收筹划方案的取舍建议不可取,因为采取来料加工方式比采取进料加工方式可获得更高的资金收益率。于是,新的决策建议是:(1)如果公司的资金不足,则毫不犹豫地选择来料加工方式;(2)如果公司的资金富余,且能扩大来料加工经营规模,则仍应首选来料加工方式;(3)如果公司的资金富余,但不能扩大来料加工经营规模,而富余资金可投向资金利润率大于23.51%的新项目,则仍应选择来料加工方式;(4)如果公司的资金富余,既不能扩大来料加工经营规模,也无资金利润率大于23.51%的新项目可投,则应选择进料加工方式。
[关键词] 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竞争性;互补性
[作者简介] 吕兢,广西北投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经营管理部经理,工程师,广西东兴538100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8-0030-05
一、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现状
中国与东盟各国相邻,在地理上具有一定的贸易优势。也正是由于这种贸易优势,使得双边贸易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特别是在2010年建立了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这预示着中国与东盟的贸易进入了一个新的台阶,但是仅对于农产品这一类别来说,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还有待深入研究。
(一) 中国农产品贸易现状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增长。2000―2009年间,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为12.21%,基本与我国GDP增长速度一致。从进出口类别来看,农产品出口值从2000年的122.82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326.28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1.69%;从进口类别来看,农产品进口值从2000年的47.58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148.27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4.33%。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外贸顺差额度基本上趋于增长趋势,虽然在2008年、2009年稍有回落,但顺差额仍处于较高水平,而且中国的农产品对外贸易在全球同类产品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也是逐年上升的,对世界农产品市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 东盟农产品贸易现状
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亚太地区建立最早、发展最完善的地区性经济集团。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以来,东盟地区的GDP保持较高的增长率,而农产品贸易的增长率也随着增长,但稍慢于GDP的增长率。据统计,2000年东盟的农产品出口额为262.73亿美元,时至2008年,东盟的出口额已达到945.42亿美元;2000年东盟农产品进口额为171.26亿美元,而到2008年,东盟农产品进口额已达到521.98亿美元(表2)。由此可以看出,东盟农产品出口增长率高于其进口增长率,但是农产品出口额和农产品进口额占全部商品的比重处于稳定水平,农产品出口额占全部出口商品的比例维持在7%-8%之间,同时农产品进口额占全部进口商品比重在5%-6%之间波动。另外,东盟也是世界农产品贸易大国,其农产品贸易总额居全球市场份额前5位,其农产品贸易额占世界农产品贸易总额的8%左右,其中出口份额约占6%。
(三)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现状的简单比较
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在相互的贸易结构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在表3中可以看到中国一东盟2009年主要农产品的进出口量。从这一个进出口量上我们对比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现状和东盟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现状,可以看出其相互间贸易额度的比例非常大,并且集中在少数几种农产品上。同时中国与东盟农产品的贸易总量仍然在不断地增加,其出口对东盟的依赖程度也在增大。但是中国农产品出口占总出口商品中的份额不断减少,而东盟农产品贸易份额基本保持在一个平稳范围内。
东盟各国资源禀赋和劳动生产率各不相同,因此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贸易竞争互补关系也各不相同。从表4可以看出马来西亚和泰国的农产品整体竞争优势大于我国,而在与印度尼西亚以及新加坡的农产品贸易中,我国则处于比较优势的地位。
二、中国与东盟农产品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
(一) 竞争性分析
中国是亚洲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但是在人均水平上,东盟的出口能力更强。中国和东盟不管是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生产传统,还是基础设施和技术水平都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其在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上必然存在着某些产品和市场结构的相似性。
1.简单竞争性分析
近年来,由于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品种逐渐集中到了部分农产品上。从表3我们可以看出,蔬菜、水果、水产品占农产品出口额比例分别为25.25%、20.23%、14.39%,仅此三种农产品就占了出口额的59.88%。而在进口额中,植物油、水果、薯类的比例分别为53.05%、10.61%、10.14%,总共占了进口额的73.79%。从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进出口结构及其进出口前商品份额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与东盟面向世界出口的农产品具有较强的相似性,从而产生较强的竞争性。
2.贸易竞争力指数对比
贸易竞争力指标主要采用贸易竞争力指数(TC),又称为贸易专业化指数(TSC)、净贸易比(M限)等。其计算公式为:NTRij=(xij-Mij)/(xij:+Mij)。其中:NTRij表示j国出口或进口i产品的净贸易比,xij是j国i产品的出口额,Mij是j国i产品的进口额。其中-1≤NTRij;≤1;在其值为-1时,j国只进口i产品,i产品完全处于劣势;相反,其值为1时,j国只出口i产品,i产品处于完全优势;而当其为O时,说明j国在i产品上处于平衡地位。
由表5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在茶叶、马铃薯、豆类这些商品上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而在可可豆、油籽和油脂、食糖上具有明显的劣势,在其他方面的优劣势不太明显。而东盟除了在油籽和油脂、茶叶、豆类、蛋类上有明显优势外,其他方面的优势不太明显。
(二) 互补性分析
对于中国一东盟农产品贸易互补性分析主要是指在一定的土地、人口、资本、科技进步的前提下,对比农业生产资源禀赋的差异,使得资源和产品得到流动给双方带来利益,从而分析农产品贸易结构和贸易品种的互补性。
1.简单互补性分析
通过对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情况的分析,我们从表3中可以看到,中国对东盟出口较多的产品包括蔬菜、水果、水产品等,而东盟对中国出口较多的产品包括植物油、水果、薯类等,其中植物油所占比例占了全部农产品比例的一多半。对于出口类别相似这一现象,说明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存在着产业内贸易的情况,也就是将产品进行细分后,我们能够找到互补的农产品类别。
2.贸易互补性指数测算分析
对于贸易互补性指数测算,一般情况下我们采用相对贸易优势系数(RTA)或整体双边贸易互补性指数(OBC)指标来表示。在本文中我们主要采用RTA指标,其公式为:R1IAia=(Xia/Xra)/(xin/xrn)-(Mia/Mra)/(Min/Mrn)。其中,RTAia表示i国a产品的相对贸易优势;Xia,表示i国a产品出口额;xra表示除i国外其他国家a产品出口额;xin表示i国除a产品外所有其他商品出口额;Xrn表示除i国外的其他国家的除a产品外所有其他商品出口额;M表示进口。若RTA为正值,则表示a商品在i国生产相对于世界其他国家具有优势,否则不具有。
根据对中国一东盟农产品的竞争性分析,我们发现中国在茶叶、马铃薯、豆类这些商品上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而东盟在油籽和油脂、茶叶、豆类、蛋类上有明显竞争优势。而竞争性和互补性往往是并存的,在此我们仍采用FAO的商品类别进行研究。
从表6中可以看到,在中国出口的农产品中,具有竞争优势的品种仍比较多而且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类别上。同东盟各国相比,我国具有明显优势的种类并不多,但其贸易互补性也各不相同。在表6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中国与东盟国家互补农产品种类多于互竞农产品种类。
三、CAFTA对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分析
(一) “早期收获”方案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所谓“早期收获”方案是2003年中国商务部部长与泰国商务部部长签订的《中国与泰国关于“早期收获”方案下加速取消关税的协议》。这一方案作为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启动的第一步,涵盖了80%的产品,这一方案的实施使得我国部分农牧企业和农户收益递增,同时也给其带来了诸多的难题,比如由于关税锐减,广西的龙眼、荔枝、香蕉、芒果、菠萝等水果每年亏损6.45亿元,这仅仅是泰国水果对中国国内水果市场的影响。当然,时至今日,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已经创立,从综合性的角度来看“早期收获”方案,仍旧是利大于弊,但在当前的农产品市场上,我们仍面临诸多问题,也将获得更多的机遇。
(二) CAFTA对双边农产品贸易波动的影响
CAFTA的建立,特别是2010年以来,除了东盟新成员国为保护其本国部分敏感商品而收取关税外,中国与东盟已实现了绝大部分农产品零关税的自由贸易。对于CAFTA使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贸易和非贸易壁垒取消或降低,导致我国相关原材料和中间产品进口的增多,再加上东盟在资源和土地密集型农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也使得我国对东盟农产品进口量增加,当然也由于其关税壁垒的削减,我国对东盟的农产品出口也将进一步扩大。
四、结论
通过对中国一东盟农产品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从相对竞争优势指数分析来看,中国农产品竞争优势逐年下降,使得我国对东盟农产品贸易逆差逐年加大。因此,提升我国农产品的整体竞争力成为当务之急,特别是要针对我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对农产品结构进行调整,重点发展水果、蔬菜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同时,要注重将农业生产向规模型经营、集约型经营转变,建立优势农业产区;要加大科研力度,提高农产品技术含量;还要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经济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