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息素养内涵范文

信息素养内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素养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信息素养内涵

第1篇:信息素养内涵范文

>> 面向终身学习:信息素养内涵、演进与标准 面向终身教育的终身学习平台的研究 智慧学习:内涵、演进与趋向 面向个人终身学习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生态化发展模式研究 声乐情感表现的历史演进与衡量标准 面向社区成人终身学习的数字化资源设计研究 丹麦终身学习的发展与实践 韩国的社区营造与终身学习 创建学习型社会视野下的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 学习型社会中的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 解读孔子终身学习思想的内涵 面向核心素养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 “终身教育”与“经常性教育”“终身学习”的区别 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 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标准的历史演进与启示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培养策略研究 浅谈教师的终身学习与自我发展 终身学习体系教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终身学习服务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终身学习与传统教育的差别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6] 钟志贤. 信息素养:培养你的能力. 中国教育报(网络版,E教育). 有扩充和修改,2001-3-1.

[7] UNESCO’s ICT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Teachers (2008)[EB/OL].

[9] 邹景平.信息素养2.0[EB/OL]. [2009-11-2].

[10] Information Literacy Standards for Student Learning.[EB/OL].[2006-10-12]. /AASL/ip_nine.html.

[11] Information Literacy Standards. [EB/OL].[2008-11-12]. .

[12] 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2000). Chicago: Association of 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DB/OL].[12-15-2010];

[18] 钟志贤. 深呼吸:素质教育进行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410.

[19]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选编. 李龙教育技术文选[M].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178.

[20] 钟志贤,黎加厚译. NETS for students 2007 [DB/OL].[2009-01-26].

[22] 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理论[DB/OL]. [2010-08-02].

第2篇:信息素养内涵范文

关键词: 媒介素养 信息素养 新媒体 综合教育

在我国,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的研究和教育引入时间都不长,且主要集中于大学生群体,两项研究和教育还未发展成熟,又遭遇新媒体的冲击,海量信息冲击形成的拖延症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引起各界的关注。

1.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的内涵逐渐融合

新媒体是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以多媒体作为信息的呈现形式,跨越时空,具有良好互动性的媒体形态,使人们的信息分享、社会交往和经济生活等众多领域发生极大的变化。

1.1媒介素养的内涵。

媒介素养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被提出来就是针对青少年的,随着媒介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其内涵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美国新媒介联合会在2005年的《全球性趋势:21世纪素养峰会报告》将新媒介素养定义为:“由听觉、视觉及数字素养相互重叠共同构成的一整套能力与技巧,包括对视觉、听觉力量的理解与使用能力,对数字媒介的控制与转换能力,对数字内容的普遍性传播以及再加工的能力。”[1]有学者认为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内涵包括:批判性认知力、媒介使用能力、内容创造力和道德约束力。

1.2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的内涵包括信息意识;信息技能(包括需求表现能力、获取能力、评价能力、组织管理与交流能力);信息应用与创造;信息安全与道德等。因此,信息素养教育是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创新和信息道德的综合能力教育[2]。

1.3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内涵与信息素养内涵的交叉点。

网络的超文本链接特点使得各种多媒体信息通过数字技术呈现,信息传播跨越各种传统媒体的技术平台障碍,信息和媒介融为一体,网络新媒体既是传播形式又是信息呈现,拓展了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的内涵,使二者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媒介素养内涵中的“内容”即为“信息”。媒介素养内涵中的批判性认知力与信息素养中的评价能力相似;媒介使用能力与信息需求表现能力和获取能力等内涵相似;媒介素养的内容创造力与信息的应用和创造能力相似;媒介道德约束力与信息道德的内涵相似[3]。

2.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和信息素B教育面临的共同问题

发达国家的媒介素养教育和信息素养教育主要集中在中小学阶段,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限制,媒介素养教育和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任务都推迟到大学阶段。

2.1大学生自身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先天不足。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8次报告,2016年上半年,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到 26.5 个小时,学生群体在网民职业结构占比中以25.1%居首位。中国网民网络使用情况从高到低分别是:即时通信、搜索引擎、网络新闻、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网上支付、网络购物、网络游戏、网上银行、网络文学、旅行预订、电子邮件等。

大学生网络使用人群比例几乎百分之百,媒介使用和参与积极性极强。但是,大学生的媒介使用主要依靠自发学习和自我摸索,媒介和信息的创造力和道德意识却不足。有媒体称:“电脑对大学男生来说是游戏机,对女生来说是电视机。”由于一些大学生对媒介缺乏批判性认知,对信息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不强,媒体道德和自律意识比较缺乏。大学生在使用媒介时,缺乏信息主动需求,主动利用网络媒介解决学习问题的意识比较淡漠,利用网络进行在线专业信息搜索和在线专业知识学习的能力欠缺。

2.2教育配套体系不健全。

相对于西方国家成熟的媒介素养教育和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和信息素养教育严重滞后,且发展缓慢。2004年首本针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书籍《新闻・传媒・传媒素养》出版,同年上海交通大学和山东师范大学首开媒介素养课程。初期的媒介素养课程是针对新闻传播学专业开设的,随着2010年国内首本媒介素养教材《大学生媒介素养概论》的面世,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媒介素养公选课程。但是开课学校的数量在高校总数的占比少得可怜,更多的学校只是开设国家规定的“影视鉴赏”这类与媒介素养教育有一点点关联的课程。

国内的信息素养教育比媒介素养教育开展更普遍且时间长,主要包括面向普通大学生开设计算机基础、文献检索和教育技术等课程。但是由于没有统一明确的教学目标,这些课程在设置上缺乏系统性,这样分散独立的技术和操作方法教学并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甚至某些院校的部分专业从未开设文献检索类课程,呈现教育空白。

随着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研究的发展,国内已有学者将两者结合在一起进行初步的研究,甚至国内外学者提出将媒介素养教育直接纳入信息素养教育体系下。综合研究表明,在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和信息素养教育时,统一规划,综合推进,更符合当前的教育实际。

3.大学生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综合教育的策略

3.1引导学生建立目标,形成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的自主意识。

第3篇:信息素养内涵范文

【关键词】教师素质 信息素养 教学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日益加快,现代教育技术已经在职业学校的教学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本文从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及特点出发,分析了现代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有效提高中职教师信息素养的途径。

一、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及特点

目前,对“信息素养”这个概念的界定有着多种表述,综合来说,其应该是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够获取、检索、评估和有效利用信息的一种能力。具体来说,它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认知,即信息处理、获取、传输和应用的相关知识;二是技能,即对资料的初步处理能力,包括检索、研究、学习和定位的能力;三是理念,即深层次的思考,在资源学习的基础上,形成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批判性思维、责任意识等。在教育信息化越来越突出的今天,教师应该肩负起更重要的职责,不仅包括传播科学知识和培养人才,更应该将信息素养潜移默化传递给更多的学生,因此教师除了应该具备一般的信息素养内涵外,还应具有自己的特点:

第一、具有信息的观念和传播信息的意识。教学过程的传统意义就是一种信息交流和传播活动,作为当代中职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和课程的特点,利用信息传播规律来组织教学过程和活动。

第二、应用信息及信息技术的能力。应用信息的能力,即现代信息社会的读写能力,该能力是指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和识别,以及对信息的判断、选择和处理的能力,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是指根据信息的特征,将其和教学进行结合,使信息被理解和应用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现阶段教师急需具备和提高的能力。

第三、教学媒体和功能的选择能力。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教学途径也随之变得越来越科技化,科技为教学活动提供了先进的、丰富的教学媒体,而如何利用教学媒体为教学活动增添色彩,是现代教育者应该特别主要的问题。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等来选择合适的、适用的媒体来帮助教学。

第四、媒体的整合能力。媒体整合能力是指优化组合不同的媒体,将媒体与教学过程进行有机的融合,作为一名中职教师,不仅要善于选用信息技术等教学媒体,还要能够将教学媒体和教学要素进行科学的整合,尤其是将信息技术和所教课程进行有效地整合的能力。

二、学校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及原因分析

经调查,在现在教学中,很多教师不想用、不会用、不擅于用信息工具的现象占了很大的比例,因此,在学校中,教师的信息素养普遍偏低,主要原因有:

第一、学校对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重视不够。学校对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教育和培训只是在新教师的岗前培训中才有,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学校虽然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但并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而且也没有将信息素养纳入到教师的评价体系中。

第二、教育思想保守落后。在课堂教学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中职教师墨守成规,不愿接触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更不愿去探索信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还有一部分教师不会使用,但也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钻研。

第三、学习信息技术的主动性低。中职教师更注重的是自己的专业领域,当自己的专业发现一些疑问时,愿意与他人请教、探讨和交流,但是却很少有教师为了信息技术的运用去讨论,也没有人愿意去关心自己的信息素养水平是否跟的上时代的发展。

第四、多媒体设备不足阻碍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随着中职院校的不断扩招,出现了大量的新增教师,而教室和教学条件却没有因此而大幅增加,很多学校虽然有自己的校园网,但是由于覆盖率不高,或者系统不成熟等原因,信息技术的发展受到了遏制。

三、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途径

教师的信息素养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现代化的实施与普及,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势在必行,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第一、加强对现代教育内涵的宣传,广泛开展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使广大教师从思想上认识信息素养的重要性,促使中职教师可以自主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第二、制定相关制度和规则。学校可以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将信息技术素养作为一个指标添加到教师考核中,对教师的各项教育技术技能指标进行测试,促使教师学习信息技术,并对表现良好、经常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进行表彰,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

第三、教育部门建立和完善在职教师的培训和进修制度。教育部在最近几年在中职教育教学方面已经出台了多个文件并有资金支持,旨在培养教师的专业知识、信息素养。未来,国家教育部还会积极推行,扩大实施面,保证更多的教师能够接受到继续教育和信息素养的培训。

第四、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从技术层面上,可采取三种方式: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方式,从理论到实践综合培训;利用微格教学的方式,有重点、分先后的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利用局域网和互联网平台,在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的场所进行自主学习。

第五、学校加大教育投资,加强教学软硬件建设。学校的设备条件是教师提高信息素养的物质基础,因此学校应该逐年加大对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来保证教学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爽,陈丽.美国国家教师相关标准及其对我国教师信息能力标准制定的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03,(5).

[2] 钟志贤,王佑镁.关于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状况的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3, (1).

[3]王玉明.试论教师信息素养及其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4, (2).

第4篇:信息素养内涵范文

大学通识教育背景

通识教育概念来源于英文为“GeneralEducation”,它是针对现代大学发展的新问题而提出的,主要是涉及随着现代大学的发展,学生规模扩大,如何保证教学质量以及教育终极目的的实现而提出的。在国外,有“自由教育”(LiberalEducation)、“博雅教育”(liberalartseducation)、“第二教育”(SecondaryEducation,来自法国)等提法,但他们的核心思想与通识教育的理念是基本一致的,即探讨在现代社会如此分化的处境里,通过教育的手段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心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心智齐全的人。

大学通识教育理念

所谓通识教育的“通”,是相对而言的,并非海阔天空,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其基本原则是文理渗透,各学科之间彼此交融,使学理的人懂得一些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学文的人也懂得一些科学文化知识,使他们在运用这些知识的时候能够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充分享受人生,亦能为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通识教育切中了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模式中所存在的种种弊端,是世纪之交对新型人才呼唤的回应。美国学者罗伯特#哈里斯在《论通识教育的目的》一文中对通识教育的价值进行了全面揭示:指出“通识教育教会你如何思考”、“通识教育教会你如何学习”、“通识教育让你看到事情的全部”、“通识教育增进智慧和忠诚”、“通识教育让你成为好老师”、“通识教育将有助于你幸福”等。北京大学陈向明教授认为:通识教育既是大学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又称全人),即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而不仅仅是某一狭窄专业领域的专精型人才。台湾著名教育学家黄俊杰先生在其《大学通识教育探索》一书中对通识教育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并对“通识教育”进行了理念化的定位,明确指出“通识教育”是一种建立人的主体性并与客体情境建立互为主体性关系的教育,就是一种完成“人之觉醒”的教育。同时,其在“论大学通识教育与21世纪公民养成之关系”一文中指出,大学通识教育的目的“为了唤醒人的自觉性,进而建立人的主体性,使人可以顶天立地,自作主宰”。

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来源的多样化和信息资源的迅猛增加,信息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许多未经过滤的信息的出现,使得人们面临着如何鉴别所获取信息的真实性、正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等诸多问题。在此背景下,信息素养及其教育问题被图书馆界广为关注。信息素养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它适用于各个学科、各种学习环境和教育水平。它可以让学习者掌握内容、扩展研究范围和具有更多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1信息素养基本概念及其标准

信息素养的概念最早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于1974年提出,随后美国图书馆协会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实践和探索。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受到世界各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与推进。信息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不同学者对信息素养的界定可能不同,但主要的观点是一致的。它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选择、获取和识别信息,以及加工、处理、传递和创造信息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观念、信息道德、信息潜能和信息心理等几大方面。一般来说,信息素养是指个人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有效地搜索、评估和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信息素养对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变得越来越重要,国内外大学也越来越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并将其作为评估学生能力和衡量其教育成效的关键要素之一。美国大学和研究型图书馆协会(ACRL)指导委员会于2000年1月18日《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最具代表性,该标准对信息素养能力及指标进行了详细设置该标准,包括:“能决定所需要的信息种类和程度”、“能有效而又高效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能评判性地评价信息及其来源,并能把所遴选出的信息与原有的知识背景和评价系统结合起来”、“能有效地利用信息达到某一特定的目的;懂得有关信息技术的使用所产生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并能在获取和使用信息中遵守公德和法律”,该标准已在美国、墨西哥、西班牙、澳大利亚、欧洲、南非等许多地方得到应用;清华大学2003年主持开展了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会项目“北京地区大学信息素质能力示范性框架研究”,200《年该项目了《北京地区大学信息素养能力指标体系》,作为地区性的评价体系,还不是一个正式标准。该指标体系由7个称为“维度”的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1个指标描述点组成。

2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发展历程

信息素养不是孤立的概念,它是一定信息文化背景下的信息素养,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广泛的外延,它与图书馆素养、计算机素养等有密切的联系,信息素养是动态变化的概念。信息素养教育作为大学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从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发展历史观察,一般来说,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是由传统文献检索课发展而来的。

20世纪《”年代初期,美国就开始开设文献检索课,并随之形成大规模的用户教育活动,包括从中小学到研究生的各层次的教育。1960-1970年,我国有极少数院校开设过专业文献利用课,但并未形成普及之势。文献检索课在我国大规模普及是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的,高等学校文献检索课的开设源于1984年教育部下达的《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该意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的能力,让学生具有掌握知识情报的意识,具有获取与利用文献的技能,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国外的作法和我国部分高校近几年的经验,在高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很有必要。通知要求大学开设文献检索课,教授大学生如何利用图书馆,培育如何进行文献检索的能力,这为大学图书馆开展以文献检索课为核心的信息素养教育雏形奠定了基础;2002年2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总则第3条明确规定,当前高等学校图书馆五项任务之一就是“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这是我国首次在政府文件中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问题做出明确规定,这不仅为信息素养教育在我国大学的全面开展奠定了基础,而且也为大学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奠定了政策基础;2003年9月20至2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美国图书情报学委员会(NCLIS)联合召开的信息素质专家会议(InformationLiteracyMeetingofExperts,Prague,TheCzechRepublic)《布拉格宣言:走向具有信息素质的社会》,这次会议共有来自世界23个国家的40位代表讨论了信息素质问题,会议认为如何使人们从Inter-net时代的信息和通信资源及技术中受益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会议将信息素质定义为一种能力,它能够确定、查找、评估、组织和有效地生产、使用和交流信息,并解决面临的问题。布拉格宣言宣称信息素质是人们有效参与信息社会的一个先决条件,是终身学习的一种基本人权。

3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主要方式

目前,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方式有多种,奥克兰大学图书馆教育培训部长王晓力女士将国外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方式归纳为课外教学、课中教学、课内教学和独立课教学等4种方式[1》]。

3.1信息素养课外教学

信息素养课外教学,也称为信息素养通用课,是为提高在校师生信息素养的基本技能而开设的。课程的内容和时间往往是由图书馆员组织和安排的,是在学校课程表以外或非教学时间进行授课的,所有在校师生均可自愿参加。

3.2信息素养课中教育

信息素养课中教育,也称为与专业课相关的信息素养教育,往往是针对某一门专业课开设的,为辅助学生完成某一作业或研究项目而组织和安排的一、两次讲座或上机操作课程。课程的内容往往是在与授课教师的沟通之后由图书馆员组织和安排的,授课时间往往是在该门专业课的计划课时内(课堂或辅导时间)进行的,只有注册该门课程的学生才能参加听课。

3.3信息素养课内教育

信息素养课内教育,也称为信息素养与专业课渗透教育,往往是为了辅助和配合某一门专业课的学习而组织和安排的,其信息素养可以渗透到该门课的授课、作业、实习、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中。课程的内容和时间往往是由专业课教师和图书馆员共同组织和安排的。授课时间往往是在该门专业课的计划课时中(课堂或辅导时间)进行的,只有注册该门课程的学生才能参加听课。在信息素养渗透到某一门专业课的基础之上,有的高校将信息素养渗透到多年级多门专业课中,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了循环渐进的培养和提高。

3.4信息素养独立课程信息素养教育

信息素养独立课教学是为提高在校学生的信息素养而专门开设的信息素养专业课。它可以是必修课也可以是选修课,属于学校教学计划的一部分。课程的内容往往是由图书馆员,或图书馆内专设的教育部或培训部人员组织和安排的。国内在高校中开展的文献检索课应属于这种类型。由于学生数量的庞大,国外高校信息素养必修课往往是通过网上自学课程进行的,并配有网上测试使学生可以网上信息素养课的学习,提高信息素养能力和水平。上述4种信息素养教育方式特点各异,具体参见“表《常见的信息素养教育方式即授课人员》”,其共同的目标是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终生学习的能力。

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

一般来说,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善于独立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能够主动、有效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具有博雅精神、优美情感的负责任公民。王宇芳等人指出,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既要符合学生特点,体现通识的目标,还要适应当前泛在知识环境对课程的情境感知性、引导性和实用性要求,并从“开展学术探究,激发求知渴望”、“善于发现问题,体验科研思维”、“掌握检索思维,学会触类旁通”、“通融学科专业,开阔研究视野”、“培养交流合作能力与社会责任感”《个方面对大学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理念进行了分析。大学图书馆作为大学的学习中心、信息中心以及学校师生的教学科研文献保障基地,也在凭借自身资源、信息、空间优势,在传统文献检索教育的基础上,在大学通识教育的推进中,积极拓展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不仅帮助学生通过信息素养教育获取通识性知识,培养科学思维方式,提高交流合作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术及人文修养,成为开展通识教育的重要载体。为此,笔者拟通过对通识教育理念的角度,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探讨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熟悉通识教育内涵,明确信息素养教育目标

大学通识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教育的手段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心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心智齐全的人,从而使学生能够走出校门后能够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和公民”。其核心理念便是通过系列的通识教育课程与教学方法将通识教育思想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被教育的过程中达到通识教育所拟设的目标,实现通识教育所倡导的“文理渗透,各学科之间彼此交融”的大学通识教育方法。为此,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组织者与承担者必须充分认识到信息素养教育是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贯彻大学通识教育思想,使广大同学通过信息素养通识教育,掌握现代信息检索、信息管理、信息传播、信息伦理等基本技能和知识,为大学通识教育增添新的内容和内涵,使得学生在通过信息素养教育提高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认识水平,掌握信息检索、信息分析、信息传递等基本信息技能,实现通识教育多提倡基本理念,将以信息理论与技能为核心的“方法与理念”固化到自己的日常学习、科研之中。为此,大学图书馆应该在熟悉通识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明确并围绕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合理规划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体系,优化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与大学通识教育理念保持协调,将通识教育理念贯彻至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过程之中,凝练出通识教育理念下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和理念,不断提升信息素养教育的通识教育内涵。

2理解通识教育理念,规划信息素养教学课程设置

作为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从业者,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承担者需要对通识教育思想和要求进行全面把握,将通识教育基本理念融入自身的信息素养教育实践过程中,并成为自身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从而直面目前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较为单一的现实问题,主动对所存问题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进而,将通识教育理念与现代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要求进行比较分析,对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课程设置相关问题进行合理规划,将通识教育理念融入信息素养教育课程设置之中。目前,国内大学图书馆界对此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如复旦大学图书馆2””9年开设《信息素养与科学发现》通识教育课程,且被列为核心课程。课程从通识的视角重组了教学内容体系,以科研选题为基点,让学生初步体验学术探究,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同时,融入通识教育的理念和目标,并在两年的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依托自身优越的教学环境和丰富的信息资源,以通识教育课程的理念为纲,全方位对文献检索课程进行了拓展,开设《信息素养与实践》校际通识课程,由分管图书馆教学的副馆长担任顾问并参与部分教学工作,对课程进行指导,组织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学科馆员承担教学,全新设计该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该课程通过验收后享受相当于上海市精品课程的待遇。

3秉承通识教育意识,推进信息素养课程教改工作

目前,虽然我国大学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上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果,但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特别是在传统的文献检索课教育和数字化环境下的在线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问题较为明显,传统信息检索课程的教学与信息素养内涵的要求存在差距,传统信息检索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范围过窄,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在我国尚未全面开展,同时,通识教育也在大学中正处在不断实践和发展过程之中,为此,大学图书馆必须高度重视信息素养课程教改工作,自觉秉承通识教育意识,以通识教育理念为指导,在信息素养课程教学规划中,尽可能的贯彻通识教育思想,与大学的通识教育目标进行无缝连接,使学生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享受到通识教育的默化。基于通识教育的信息素养课程教改工作可以从3个方面进行完善:一是积极探索、整合通识教育课程,与信息技术、法学等有关课程进行分析,形成符合信息素养教育发展的教学内容;二是改进信息素养教育的实践环节,改变传统的文献信息检索考核模式,结合专业教育需求,以学科专业发展为内容探索信息素养教育新模式:三是建立教育跟踪机制,将信息素养培养融入到整个的大学教育阶段乃至终身教育阶段,技术引导、思想引导、法律道德引导都成为跟踪机制的内容,而不是仅仅局限在信息素养标准或单纯的课程教学研究。

4直面通识教育现实,提升馆员信息素养通识教育能力

毫无疑问,通识教育因为自身的优势不仅成为时代的呼唤,也成为时代的选择,时下,已经成为大学倍受重视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实际上,无论是专业教育还是通识教育,其施教的主体都是高校教师,为此,教师是否具备实施通识教育的资力或者素质成为大学备受关切的核心。

第5篇:信息素养内涵范文

【关键词】信息素养 知识内涵 现状分析 对策研究

信息是一种社会资源,渗透到人们生活工作各个方面,信息素养成为信息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的能力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而小学、幼儿园教师的信息素养是促进教育对象健康成长所具有的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情操等。

一、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

1989年美国国书馆协会(ACA)理事在其年度报告中对信息素养的定义为:“个体认识信息需求,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

一般认为,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包括文化素养(知识层面)、信息意识(意识层面)和信息技能(技术层面)。笔者认为,小学、幼儿园教师的信息素养应具备如下特点:知识层面上依据小学、幼儿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要求,须有扎实的文学修养、心理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等专业理论知识,要成为一个幼儿教育的“全科教师”;意识层面即必须有较强的信息敏锐感、信息获得意志、能力、信息甄别能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根据社会信息环境的发展要求,对信息进行检索、获取、分析、处理以及利用信息解决教育、教学及工作、生活等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技术层面就是能将信息加工转化成教学资源的自我素质。

二、小学、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分析

目前,小学、幼儿园教师正处在一个转型阶段。一是部分学校老龄化加快,这在农村、山区小学尤为明显,教师分布出现了断层,据调查,部分学校48岁以上者占到了60%,信息知识也出现了萎缩;二是新招小学、幼儿教师80后居多,信息知识层面足够,但信息道德、职业理想还存在一定问题;三是撤点并校后部分初中教师分流到了小学、部分小学教师分流到了幼儿园,他们的信息素养还只是停留在小学阶段,对幼儿教师专业、幼儿心理学、保健等知识未系统学习。

另外,近年来教育系统一些教师违反职业道德,常常发生侵害幼儿身心健康现象。作为小学、幼儿园教师,在追求知识层面和技术层面技术上,还必须有良好的信息道德。因此,加强小学、幼儿园教师的信息道德教育势在必行,加强教师的信息道德教育是其信息素养提升和信息内涵提升的重要保障。

三、提升小学、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对策

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对小学、幼儿教师进行继续教育,以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一)转变信息素养观念,强化信息道德教育

首先,教师认识到信息素养的重要性,教师既是新的信息知识、信息技术使用者和受益者,更应是一名信息素养的传道者,教师的信息素养不足将直接影响到幼儿的教育,要有“信息危机意识”。 其次,加强信息道德教育。小学、幼儿园教师的信息道德,是他们立身为教的根本和基础。再次,构建终身学习理念。瑞士优秀教师的评选标准是:教师要习惯学习,让学习成为一生的好习惯,而信息素养使教师的终身学习成为一种必然。

(二)鼓励参加各种培训,努力提升素养品质

培训是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也可以说是给教师一种最大的福利。近年来,国家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法规。2011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意见》,2012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2013年教育部又出台《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高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加强培训,科学正确引导教师参加各项培训是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良好途径。

1. 集中脱产研修,共同提高

从2011、2012年两年看,国家为幼儿园、小学教师的培养培训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些培训,直接服务于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脱产研修是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素养提高的重要途径。

2. 远程网络学习,拓宽学习渠道

新课程要求“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强调“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因此,学会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解决信息闭塞、教学资料缺乏等问题,使自己能及时了解到新课程信息,掌握新课程教学方法,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能力。

3. 校本研修,让教师自主发展信息素养

近年来,在教师的自我教育、自主发展过程中,各地倡导并开展了一种有效的教师继续教育研修方式――校本培训,是在学校里教师不脱离工作岗位,但很有组织有目标有活动的一种研修行为。在研究形式上,有基于课堂教学,如集体备课、示范观摩、听课评课等;基于专家指导,如专题讲座;案例点评;咨询诊断名师工作室等;基于同伴互助:以老带新;结对互助;教研活动;专题沙龙;兴趣小组等;基于校际合作的研修方式:对口支教;影子培训;项目合作;基地活动;校际结对;区域联盟等。基于专业发展的研修方式:实践反思;技能训练;教学竞赛;专题(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等。

(三)搭建信息交流平台,提升运用效度

信息素养提升与工作是有机的统一,以问题的解决为出发点,激发信息获得,强化激发学习动机;通过工作能力的提升和工作效益的提高体现信息素养的价值;为教师搭建交流的平台,才能有效提高小学、幼儿园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力。1. 高校、名校外派学习平台;2. 送教下乡平台;3. 博客交流平台;4. 活动交流平台。

(四)对照专业标准与指南,加强信息素养考核

2011年,国家出台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2012年出台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教师知标准、对标准,查不足,定目标是当前信息素养提升中的重要环节。合理的引导与必要的考核,是提升信息素养的重要措施,只有外部的助推才能使内因很好地发挥主导作用。

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意义在于信息素养与终身学习是密切联系的,是人的整体素质的一部分,是人类传统文化素质和延续和拓展。小学、幼儿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信息知识补充、信息技术训练、信息道德的提升等,是教师适应21世纪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广大教师面向未来,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根本要求,教师信息素养也将成为衡量队伍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是教师区别其他行业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杨剑屏. 信息素养──21世纪教与学的新坐标. 山东省济南市外国语学校.

[2]林正范,徐丽文. 小学教师专业与小学教育专业探析[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10).

[3]张海水. 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与个人书库建设初探[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10).

第6篇:信息素养内涵范文

论文摘要:信息素养已经成为信息社会人们所必备的一项基本素养。本文就如何尽快培养和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展开论述,在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和培训不断发生变化过程中,不断改进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内容和方式方法。

在信息社会,信息是一种无比重要的资源,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人们所必备的一项基本素养。如今,如何尽快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已成为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最早是在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Turkowski)提出来的,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后来,有关信息素养的定义陆续出现,其中比较权威的是美国国家信息素养论坛在1990年提出的信息素养人的标准:(1)了解自己的信息需求;(2)承认准确和完整的信息是制定明智决策的基础;(3)能在信息需求的基础上系统阐述问题;(4)具有识别潜在信息源的能力,能指定成功的检索策略;(5)能检索信息源,包括能利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或其他技术;(6)具有评价信息的能力;(7)能为实际应用而对信息进行组织;(8)具有将新信息结合到现存的知识体系中的能力;(9)能采用批判性思维,利用信息并解决问题。

结合我国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笔者认为,信息化社会教师的信息素养包括四个方面,即:信息意识(敢不敢与想到没想到)、信息道德(对不对)、信息知识(知不知)、信息能力(会不会)。

二、信息素养的培养和培训模式

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进行长期、有计划、有步骤的训练。经过几年的研究与探索,我们初步构建了切合高中学校实际的“理论引导——观摩引路——自我实践——交流研讨——自我再实践——考核评比”的教师信息素养分层培养和培训模式。

1.理论引导

理论引导即理论培训,着重提高教师的信息意识,同时注重提高教师的信息能力。通过专题讲座、录像资料学习等手段,对当前教育教学中的热点和难点进行解读和学习,提高教师对信息素养的认识和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

根据培训内容和教师层次不同的问题,我们采用“培训层次化、教学模块化、选修+学分制”的方法。考虑到教师的工作任务比较繁重,学校定期安排集中培训,同时主要安排教师通过网络自学,让教师在自学与交流的过程中逐步提升信息素养。

2.观摩引路

在每次理论培训之后,学校都要及时组织骨干教师进行示范引路,全体教师观摩。先是授课教师进行说课,然后是上示范课,接着由业务领导、教师代表进行评课。这样就给教师的备课到上课再到评课指明了方向,讲清了思路。另外,还积极开展专家引领,由学科带头人进行学科的示范引领。这些都对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自我实践

理论培训和观摩引路是一个开阔思路、提高认识的过程,教师素养的真正提高还要靠个人的努力。因此,我们更注重在教学实践中去锻炼和检验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学校每周安排3~4节各学科教师的观摩课,轮流进行,让每位教师都有体验和展示的机会。观摩课要求根据需要适度地体现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本学科教师全部参加听课,其他教师自愿听课。通过教学汇报活动,使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了培训效果。

4.交流研讨

开展研讨活动,并形成制度。每节观摩课后,由分管领导组织进行评课,授课教师简要介绍自己的思路,各听课教师分别发表自己的意见或建议。通过听课、评课等形式,重点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特别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优点和缺点,研讨原因,并找出具体解决措施。

5.自我再实践

根据评课和交流研讨的情况,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再设计一节课,要求重点根据评课时听课领导和教师的建议进行设计修改。教学设计完成后,先由教师自己在课堂上实践,总结经验,更主要的是查找存在的问题。目的是通过再实践强化教师的认识,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

6.考核评比

每学期我们都要对开展的培训活动进行考核验收,考核形式有集中验收、随堂验收等。我们依据对信息素养的认识,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制订了教师信息素养目标检测体系,并逐步修改完善。以此为依据,我们又设计了不同的评价量表,在每次培训或观摩课后都要对相应教师进行评估,检验培训的效果。对于考核不合格者,要求参加强化培训,同时不能参加评优和晋级。

当然,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此,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和培训也是一项不断发生变化的工作,我们应不断改进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内容和方式方法。

第7篇:信息素养内涵范文

一、研究生信息素养现状

具有信息素养的优秀人才必须具备以下七个方面的能力:识别信息需求;在信息需求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问题;识别签字的信息源并制定成功的检索策略;检索信息源;评价信息和信息源;为实际应用组织信息,将信息整合到现存的知识体系中;批判性地利用信息并解决问题。(杨晓光,陈文勇,2002)《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在附录《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21世纪是一个由工业社会进一步向信息社会转化的时代,21世纪的外语人才应有较强的能力,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提出见解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又是长期困扰外语专业的难题。由此可见,外语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能力与“信息素养”能力在内涵上是一致的。吉林省高校外语专业研究生信息素养的现状不容乐观。一些大学生网络用户群体对可靠性低、虚假流传的信息囫囵吞枣,面对网络新闻、生活百态、微信传言、电视节目,缺乏自己的进一步判断和验证,没有灵活运用信息的能力。吉林省地处祖国东北,相对于北京、上海等与世界接触密切的大城市来说,吉林省高校研究生的信息素养能力还比较落后,亟待提高。

二、研究生就业能力现状

就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研究生就业能力一般包括:分析、查找、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管理能力;团结协作和有效沟通能力;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培养研究生的就业能力是实现就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就业能力高低与信息素养能力息息相关。目前外语专业研究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是个薄弱环节。首先,培养单位对研究生就业能力培养意识淡薄。大多数培养单位重视专业素质的训练,多数外语专业研究生有较强的语言文化功底,有较高的文学造诣或者对语言学的深度认知,但在教学中忽视了就业能力的培养,导致缺乏足够的就业能力。其次,缺乏完善的研究生就业指导体系。目前高校现有的就业指导机构在研究生就业中一般局限于帮助研究生落实工作岗位,忽略了研究生职业规划的指导,缺乏系统的就业能力的培养。最后,对研究生就业缺乏创业教育意识培养。一直以来创业教育似乎与文科类尤其是外语类研究生彻底无关。要实现研究生就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机构必须以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专业知识能力为基础,充分利用媒介对研究生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创业能力为目标。

三、长吉图发展战略给吉林省高校外语专业研究生带来契机

根据《长吉图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加强智力、文化和旅游等领域交流与合作,首先要优先推进智力合作,充分发挥区域内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优势,积极开展东北亚各国专业教育和人才培训合作,鼓励合作办学,提高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举办文化旅游、特色餐饮等具有各国特色的文化交流活动。在这样的长吉图教育发展战略背景下,吉林省高校在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给外语专业信息素养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除应具备信息素养内涵所要求的能力以外,采用多种信息源,不侵犯他人的著作权、知识产权,尊重他人的文化背景等,也是我们吉林省高校外语专业研究生需要思考的内容。如何改善信息素养教育,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和就业能力是摆在吉林省高校外语专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四、结论

第8篇:信息素养内涵范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信息素养;归因分析

在信息化社会,人才的信息素养决定了其综合素质的整体水平。中职学校作为职业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担负着重要任务,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中职生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有效途径。在信息素养教育中,培养方式的灵活性有利于学生加强自主学习,培养自身敏锐的信息意识,不断吸收新知识、新技术,完善、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和结构。尽管中国信息素养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但随着信息化程度和网络教育认识程度的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入,信息素养教育已经在许多中职学校开展起来。然而,各中职学校目前在信息素养教育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一、信息素养教育的内涵及标准概述

1.信息素养的概念

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概念的提出和对其的系统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图书检索技能的演变。该术语最早是由时任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的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的。当时将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答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信息素养概念一经提出,便得到广泛传播和使用。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信息素养也称信息素质、信息文化,是指在具有信息道德修养的背景下,利用信息技术高效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利用、管理、评价的能力。

2.信息素养教育的基本内涵

信息素养教育是根据社会信息环境需要,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培养社会成员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教育活动。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信息道德修养教育

由于传统的社会交际是面对面的,人对某些问题的自律或良好的道德表象可能是受社会舆论的压力,在信息化社会,由于信息交流的隐蔽性,目前使用粗言秽语,阅读不良信息,发放病毒等各种各样的信息犯罪不断出现并呈上升趋势,因而加强信息道德教育有为重要。一个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人,应该是一个具有较好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的人。具体表现在能负责任地使用设备和信息。能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法律法规。遵守信息法律法规等。

(2)信息能力教育

信息能力包括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组织和保持信息的能力、传译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终身学习的能力、信息时代重要的生存能力。具有信息素养能力的学生能评价信息及其来源,并能把所遴选出的信息与原有的知识背景和评价系统结合起来。这一标准展示了学生所选择的信息是在分析信息的基础上来获取的。这是学生具备信息分析能力的体现,也是信息素养核心能力的体现。

(3)信息意识教育

信息意识教育是人们对信息需求的自我感悟.即人们对信息的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的自觉程度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信息意识对我们的要求就是一旦我们的行为需求或者主客观因素要求我们对信息有所需求的时候,我们就能够自觉地意识到这种需求,并且具备把这种需求尽可能地表述出来的能力,然后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对信息进行判断分析,最后将其利用在新的行动之中。

二、中职生信息素养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

1.信息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应用范围有局限性

目前,我国在信息素养教育的理论和研究多集中在基础教育阶段,并且只停留在对其重要性进行反复论证或者仅以某一门课程为出发点进行论述,总体呈现出理论知晓而实践较为欠缺。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一项信息素养教育的调研表明,目前学校信息素养教育应用范围狭窄。只局限于如何利用图书馆进行信息资源检索。停留于单纯开设文献检索课阶段。事实上,只重视图书馆的利用和一门文献检索课的开设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着眼于转变学生观念、培养信息意识,增开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性课程。

2.信息素养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薄弱主要体现在师资缺乏和结构不合理。中职学校教师作为学校教育中的研究者,其任务在于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人才。因此,在当今以“学”为中心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中,中职学校的教师在教育中仍居于主导地位。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师数量和教师本身的信息素养水平直接影响着信息素养教育的实施。部分中职学校缺乏信息素养教育专业教师,信息技术类课程无法开设,造成信息素养教育陷入困境。同时,重“技术层面”、轻“信息技术意识与道德层面”的现象依然存在,主要体现在信息素养开设方面,由此造成了信息素养教育内部发展不平衡。

3.缺乏适合我国中职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标准”

目前,各国信息素养教育发展迅速,日本已将信息素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欧美国家的教育中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处理信息问题,已成为学生整体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素养教育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一直以来仅在引进国外的科研成果的状态。1992年,Doyle在《信息社会的信息素养:信息时代的概念》中系统阐述了信息素养的概念。

1998年美国学校图书协会(AASL)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出版了K-12学生信息素养标准,制定了学生学习九大信息素养标准。2000年,美国高等教育图书研究协会(ACRL)审议通过了“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InformationLiteracyCompetencyStandardsforHigherEduca-?tion)”。然而,从我国教育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的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却一直处于探索阶段。近几年,我国有关研究人员开始对信息素养教育进行初步的研究与实践,如南京大学的孙建军、郑建明,吉林农业大学图书馆的陈文勇、杨晓光制定了“信息素养能力标准”,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系的马海群也发表了有关探讨这方面问题的文章。但仍只是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的初步探索,缺乏较深入、细致系统性的研究与实践,尤其是针对中职学校信息素养教育开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中职学校信息素养教育研究应在国内外有关研究基础上不断总结、提高,进一步探讨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使之更趋系统化,更具可操作性。进而实现信息素养的全民化。

4.图书馆信息资源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第9篇:信息素养内涵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 信息素养 存在问题 解决思路

信息素养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有信息素养的人是指那些不仅懂得如何学习,而且具有终身学习意识、习惯、能力的人。因为信息素养不仅是一定阶段的目标,而且是每个社会成员终生追求的目标,是信息时代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

新课程中对信息素养的描述:“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加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信息素养已经成为继读写算之后的第四种基本能力,是现代信息社会的基本学习能力。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我国信息技术发展还处于美国上世纪90年代的水平,应用水平也停留在那个阶段,所以对我国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任重而道远。

二、信息素养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策略

问题一:信息素养培养的主体不明确,很多教师认为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信息技术教师的事。

在其它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还停留在辅助教学工具阶段,信息技术的应用仅仅是课堂演示,将黑板电子化,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没有根本性的转变,还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课堂教学的信息化程度不高,还没有达到开展基于网络环境、基于问题解决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没有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认知工具,课程整合还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不少困难。

对策一:转变教学观念,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入到基础教育中去并加以整合,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践和研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让信息素养的培养渗透到所有学科中去并贯串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信息素养教育可以渗透到各科教学中或以综合课的形式开设,可结合语文、数学、自然、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教学,以欣赏、游戏软件等方式让学生通过活动,进行电脑操作实践,了解信息技术重要性和基本功能,对计算机产生好感,进而掌握一些简单的操作技能。同时,又可在计算机网络中学到其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索精神。信息素养教育既可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又可开设专门的信息素养课程作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会带来许多新课题,需要加强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围绕问题开展研究,用研究成果引导实践,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只有课程全面整合,才能让全体学科教师都参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问题二:信息素养的培养还在知识与技能层面,意识、情感层面还没有深入。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只重视了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基本的技能学习,由于课时少,学习时间短,很难达到比较熟练应用的程度,更难实现学生信息素养的意识、情感层面的培养。大部分学生也只是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热能,信息技术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了解不深,没有将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

对策二:以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要求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教学内容除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外,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当然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仍是很重要的,是形成信息素养的前提与保证。在新课程“三维目标”中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问题三:缺少信息素养高且教学经验丰富的复合型教师。

教师是将信息素养培养落实到教育教学环节的关健,但目前信息素养高且教学经验丰富的复合型教师非常少。主要原因是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往往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而忽视了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学习。这样的培训不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和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而刚毕业的年轻教师虽然信息素养较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较强,但他们教学经验不丰富,教育理论的实践还不深入,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

对策三:加强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培养一支具有较高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的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