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营风险及对策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施工企业;风险;对策
引言: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风险主要有投标报价风险、承包合同风险、工程施工过程风险、分包管理风险、债权债务风险等。建筑施工企业如果没有风险意识,缺乏对经营风险的预防和控制,就很难在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中有立足之地。下面对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主要经营风险及对策进行探讨,为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必要参考。
一、建筑行业投标报价风险分析及对策
投标报价风险是指建筑施工企业在投标报价过程中因报价失误或因技术处理不当造成项目低价中标而给企业带来的风险。从近几年建筑市场供求情况来看,供小于求比较突出,有时出现一个建设项目参与投标的施工单位多达十几家,竞争十分激烈。在工程项目招投标中,有相当一部分业主采用经评审的最低价确定中标单位,片面追求最低价中标,有的还将让利作为承包工程条件之一,并写入合同条款中。巨大的让利幅度势必导致建筑施工企业因不能有效消化压价让利损失而带来工程项目施工和安全生产管理难以到位,质量、工期和成本控制难度加大,企业经济效益不断下滑甚至导致亏损等风险因素。采取的对策是:建筑施工企业要有效控制和防范投标报价风险,必须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合理报价,增加科技含量,努力降低施工成本,不断增强消化压价让利的能力,促进建筑施工企业由规模效应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化。首先,竞标阶段合理报价。在建设项目的竞标阶段,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全方位搜集建设项目和业主方的有关资料,认真研究招标文件,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建筑市场动态,深入了解建设项目施工环境,理解和吃透业主方的意图以及合同文本中的相关条款内容,在投标报价前分析可能发生的各类经营风险,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对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后作出决策。项目承接优先考虑的是是否盈利,不要盲目投标,盲目报价。同时建立以净利润和现金流为导向的经营管理模式,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经营风险。其次,要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管理措施、经济措施等,有效降低工程成本,增强企业消化压价让利的能力。因此,建筑施工企业要推行项目成本管理,以建筑工程中标价扣除税金后作为工程结算收入,再扣除目标利润后确定目标成本。施工中要以人工费、材料费和机械费等作为项目成本的重点控制对象,应采取针对性措施,实施重点管理。对超预算的支出要建立追加预算的批审程序,以确保建筑施工企业工程成本的降低。
二、建筑工程承包合同风险分析及对策
承包合同风险是指建筑施工企业在签订承包合同时由于合同条款不全面,存在缺陷而带来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合同存在着单方面的约束性,责权利不平等,使承包方在苛刻的条件下,被动地承受着质量、工期、安全等方面的诸多经营风险;二是业主违约,拖欠工程款的风险。由于业主的资信程度存在问题,建设资金缺乏或违规工程的存在,使后续工程建设资金不能到位,给承包方带来资金动作困难。三是建筑工程先定价后成交的价格风险。合同标的,往往需要一定过程才能完成;受市场诸多因素的影响,建筑材料价格有时会发生剧烈波动,合同的固定价、包死价均给施工方带来较大的风险。四是履约过程中的变更、签证风险。由于业主的原因,引起工程设计和施工图的更改,施工的自然条件和作业条件的意外变化等,工程量的增加,而业主不按时签证或回复联系单,给施工企业带来利益损失的风险等。应采取的对策是:建筑施工企业要有效防范承包合同风险,必须具有合同履约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首先,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层,在项目管理过程中要提高法律意识、履约意识。对能够预见的风险在签订合同前,通过合同条文加以约束,以避免可能发生的风险。其次,健全和完善合同管理制度。施工企业就工程合同管理的每个环节和操作程序进行规范,建立和健全具体的可操作流程。最后,要严把合同评审关。对重大承包工程项目要组织企业生产、技术、质量、安全、财务、预算等有关专家,在投标前,对招标文件的主要内容进行研究和评价,作出明确的评审结论,确定是否参加工程投标。在工程中标后、签订承包合同前,根据招标文件和合同规定的合约条款,进行综合评审,以避免承包合同风险的发生。
三、工程施工过程风险分析及对策
工程施工过程风险是指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组织不严密,措施不到位,责任不落实,导致工期、质量违约,成本失控,安全事故等经营风险。施工过程风险的控制,是建筑施工企业合同履行最重要环节。采取的对策是: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阶段必须加大过程监控,做好成本、工期、质量、安全等经营风险的防范。第一,在开工前必须仔细研究合同,将合同条款逐条逐字消化,根据工程承包合同要求、施工图设计规范、施工环境,施工期间可能的气候变化等情况,结合自身施工技术水平,编制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第二,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制定科学严谨的进度计划,合理配置资源,以保证建筑工程高效有序均衡施工。工程建设期间的进度计划调整要及时报送现场监理以及业主审批,以作为工期费用索赔的有效依据。第三,要根据工程特点,明确质量目标,制定相应的质量计划,加强对人、机、料、法四大要素的有效控制实现质量目标。第四,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组织施工,加强人员的安全风险意识教育,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隐患要及时排查与整改,避免各类安全事故发生。最后,要建立项目施工运行机制,全面落实施工生产工作责任制。总之,建筑施工企业应充分发挥本企业的有效管理资源,合理配置和优化资源,严格按国家工程规范与技术标准,全面履行工程合同承诺,确保工程项目按工程承包合同约定顺利实施。
四、工程项目分包管理风险分析与对策
分包管理风险是指建筑施工企业在分包工程施工管理中,对分包商管理不到位,对分包工程施工过程监控不力,从而导致总承包项目的工期、质量、成本、安全等因素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而带来的经营风险。在当前国情和经济环境条件下,工程分包商结构复杂,难免泥沙掺杂,工程分包不仅没有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提高,反而在施工生产管理中出现混乱和无序,造成总承包工程整体在质量、工期、成本、安全等方面不能全面履行工程施工合同,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营风险。应采取的对策是: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分包管理中,一是要严格建立工程分包商准入制度。按照程序验证工程分包商相关资质、营业许可证件,对其企业规模、各项管理制度情况、近年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合同履约情况、信誉度等进行审核,并作出综合评价,确认其可分包工程任务范围。二是签订合同时表述必须明确,数量条款、价格条款要清楚,工期、质量、安全条款要完备,履行期限和履行方式要明确,合同条款中要有违约责任约定条款和解决争议条款,不得有违反法律的条款,杜绝可能产生的缺陷和漏洞。三是对分包工程做到全过程的监管,严禁以包带管。同时加强施工过程的组织协调,与分包商队伍建立良好的协调关系,工地现场代表要时时深入施工现场进行指导和监督施工,实现对分包工程施工全过程的有效监控。
五、建筑工程债权债务风险分析与对策
债权债务风险是指建筑施工企业由于债务人的原因导致债权无法回收造成企业资产损失的风险,同时由于无法按时清偿分包工程款和材料款等有关债务,造成被债务人、相关政府行政主管部门问责等风险。近年来,建筑领域的工程款拖欠问题日趋严重,有愈演愈烈之势。应采取的对策是:对工程债权债务风险的控制关键在于有效防范工程债权风险,防止发生工程资金链断裂。为此,建筑施工企业要强化工程结算管理和资金管理,加大债权清收力度,有效化解企业的债权债务风险。首先,强化工程结算管理。一是要力争在工程合同中明确工程施工过程中进度款和工程竣工后结算款的时限有利条款。对于业主方有意拖延和无正当理由拒付工程款,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必要时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债权,确保企业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二是要加强对工程应收账款的时效监控,及时预报潜在的问题和可能风险。对由于被拖欠工程款形成的企业应收帐款,要认真测算其管理成本、机会成本、坏账损失成本以及融资遇到困难导致的潜在风险和危机。三是要不断强化工程款拖欠的清收力度。针对不同工程拖欠款的特点,适时洽商或签订还款协议、诉讼或财产保全、债权债务转移和实物抵债等多种有效措施,回收工程拖欠款,以控制工程款坏账风险。其次,强化资金管理。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完善资金管理办法,规范结算纪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此外,建筑施工企业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银企合作关系,力求以最小的成本融集资金,以弥补资金的缺口和不足,规避分包商和供应商对施工企业的诉讼风险,满足施工生产经营需要。
一、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特征和评判指标设置原则
所谓金融企业经营风险,是指金融企业产生经营危机的可能性。具体讲,是指造成金融企业资金呆滞损失,债务支付困难,挤兑存款,财务压力沉重,造成严重资不抵债而危及生存的可能性。经营风险与经营危机之间是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关系,如果经营风险不能予以有效防范和化解,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产生经营危机。作为一个经济范畴,金融企业经营风险及其运动变化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整体性。它是对金融企业经营管理活动风险状况的总体性评价。二是层次性。它是由多层次构成的,既包括贷款经营风险,也包括投资经营风险,还包括存款经营风险、中间业务经营风险等。三是共振性。金融企业风险具有较明显的共振特性,金融企业某些分支机构经营风险的恶化,往往会引致整个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增大或恶化;一个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恶化,又会引起其他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增大或恶化,因而金融界将金融风险称之为“爱滋病”。四是动态性。它是运动变化的,即随着金融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时空、政策、措施变化而发生变化,既有可能变大而恶化,也有可能变小而良化。
金融企业经营风险通过统计指标来反映,而统计指标的设置又必须服从于金融企业经营风险及其运动变化的特殊性。我认为,设置综合评判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的统计指标体系,应当遵循以下四项原则:一是完备性原则。从整体性和层次性出发,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地反映金融企业的经营风险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在空间上要成为一个系统,包括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各个主要方面;在时间上要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不仅要从各个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反映出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现状,更要反映出该系统动态变化的经营风险态势。二是定量为主原则。应具有清晰的层次结构,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并以定量分析为主,由定性到定量,由局部到整体,由复杂到简明,在分析和定量的基础上,最终形成对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的直观结论。三是可比性。评价指标既要便于进行纵向比较,也要便于进行横向比较;既要可用以进行时序比较分析,也要可用来进行金融企业之间、同一金融企业的分行(支行)之间的比较分析。四是可行性。金融企业经营风险指标体系应该简单明了,所要求的数据资料能够及时、完整、准确地取得,计量评价上要简便易行。
二、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特殊规律性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综合评判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的指标体系应包括五个层次共12项指标。
第一层次,主要从金融企业在存款人和债权人的资产遭受危险之间所能承担资产价值损失的能力角度来考察和反映经营风险程度。可以用资本风险率指标来表现和反映:
P1= E1/M1×100%
P1表示资本风险率,E1表示资本总额,M1表示风险权重资产总额。P1的数值越大,表明该金融企业所能够直接承担其风险权重资产价值损失的能力就越大,经营风险程度也就相对越低。
第二层次,主要从金融企业及时支付债务的能力角度来考察和反映经营风险程度。可以用3个指标来表现和评价。
(1) 备付金率。其计算公式为:
(2) P2= E2/M2×100%
P2表示备付金率;E2表示备付金,包括存放央行款项与库存现金,分支行的备付金中还应包括存放在系统内的非约期上存资金;M2表示各项存款余额。P2的数值越大,表示金融企业的支付能力越强,支付风险程度相对越低。
(2)速动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P3= E3/M3×100%
P3表示速动比率;E3表示速动资产余额,包括存放央行款项、库存现金、可以随时变现的有价证券、可以用来再贴现而未贴现的未到期商业票据,分支行的速动资产中还应包括存放系统内的非约期上存资金;E3表示流动负债。P3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的资产速动能力越强,对集中性支付和突发性巨额支付的承受能力和应付能力也越强,支付风险程度也相对越低。
(3)备付息率。其计算公式为:
P4= E4/M4×100%
P4表示备付息率,E4表示定期存款应付息结余数,M4表示各种定期存款从存入日到统计日应计提的应付利息合计数。P4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支付利息的后备能力越强,支付风险程度也就相对越低。
第三层次,主要从金融企业的信用风险即贷款和投资不能收回本息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角度来考察和反映经营风险程度。可以用3个指标来表现和评价。
(1) 贷款风险度。其计算公式为:
(2) P5= E5/M5×100%
P5表示贷款风险度,E5表示风险权重贷款额,M5表示全部贷款余额。P5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贷款资产风险越大,经营风险程度也就相对越高;反之,则相对越低。
(2)投资风险度。其计算公式为:
P6= E6/M6×100%
P6表示投资风险度,E6表示风险权重投资额,M6表示全部投资余额。P6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投资资产风险越大,经营风险程度也就相对越高;反之,则相对越低。
(3)本息拖欠率。其计算公式为:
P7= E7/M7×100%
P7表示贷款本息拖欠率,E7表示不能按期收回的贷款本金和利息余额,M7表示全部贷款本金和被拖欠的贷款利息余额。P7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贷款本息被拖欠越严重,经营风险程度也就相对越高;反之,则相对越低。
第四层次,主要从金融企业的金融资产配置结构风险角度来考察和反映经营风险程度。可以用4个指标来表现和评价。
(1) 贷款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P8= E8/M8×100%
P8表示贷款比率,E8表示全部贷款余额,M8表示全部资产余额。P8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资产配置越集中于贷款,经营风险也就相对越集中;反之,则相对越分散。
(2)拆出资金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P9=E9/M8×100%
P9表示拆出资金比率,E9表示拆出资金余额。P9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的金融资产配置于拆出资金相对越多,经营风险也就相对越集中;反之,则相对越分散。
(3)投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P10= E10/M8×100%
P10表示投资比率,E10表示投资余额。P10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的金融资产配置于投资相对越多,经营风险也就相对越集中;反之,则相对越分散。
(4)存贷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P11= E11/M9×100%
P11表示存贷比率,E11表示全部贷款余额,M9表示全部存款余额。P11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的信贷资金自给能力相对越低,或存款资金用于贷款相对越多,经营风险程度相对越高;反之,则相对越低。
第五层次,从资产负债配置的利率风险角度来考察和反映经营风险程度。可以用利率风险度来表现和评价:
P12= E12/M10×100%
P12表示利率风险度,E12表示利率敏感性资产余额,M10表示利率敏感性负债余额。P12的数值越大,表明利率风险度越高,经营风险也就相对越大;反之,则相对越小。 三、经营风险程度的综合评判
从上述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合评价的指标体系中可以看出,它属于一种多指标的综合统计评价;上述这些评价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和指标既有一定的层次性,又有一定的互补性。同时,评价经营风险的实质性意义,在于及时正确把握其运动变化的态势特征,以便适时采取切实有效的化解措施。因此,在综合评价上不宜单纯采用加权综合系数进行静态的方法,应当采用加权综合系数进行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大小的综合评价方法。将与经营风险程度相关的五个层次12项指标的报告期指标值与设定的比较标准值进行比较得出指数,继而采用公式经营风险综合指数(公式略)。
2、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运动变化特征的评价方法。可以通过经营风险程度差异率来反映。
四、金融企业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预警机制
建立金融企业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预警机制,对于提高防范和化解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及时性与有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金融企业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预警机制应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例):
1、制定金融企业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评制、反映制度,并将这些职能落实到有关调统部门。
2、金融企业如国有商业银行的支行统计部门依据经营风险程度的评判指标体系和办法,对有关指标进行统计和综合评价,判明经营风险程度及运行态势特征,进行运行变化成因分析,整理编制成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报表和统计报告,及时报市地分行和央行县级支行及本行有关行长。国有商业银行地、省分行编制全辖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报表和统计报告,及时上报上级行和同级央行及本行行长,央行各级分行编制本区域金融企业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报表和统计报告,按时报送上级行及本行行长,国有商业银行总行编制全行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报表和统计报告,及时报送央行总行及本行行长。从而,为金融企业各级组织及时提供经营风险运行态势信息,适时采取相应对策和措施。
3、实行经营风险稽核检查制度。金融企业各级组织的统调部门和稽核部门要切实做好对下级组织经营风险的统计检查与稽核工作,确保经营风险统计预警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央行及其分支行的调统部门和稽核部门也要加强对各金融机构经营风险的统计检查与稽核工作,以进一步增强金融风险监管的及时性、普遍性和有效性。
4、施行经营风险的数据统计、评价和反映的分级首长负责制和责任制,确保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统计预警信息产生与传递的正常化和规范化。
五、几个相关的补充说明
1、适用范围。本统计预警方法适用于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总行及其分支行、信用社的经营风险程度的综合评判和预警,也适用于商业银行总行及其分支行、信用社对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自我评价和预警。
2、比较标准。对商业银行总行、信用社的经营风险评价指标的比较标准,要由中央银行总行规定,信用社的比较标准应高于商业银行,因信用社规模小而抗风险能力差;对商业银行分支行的经营风险评价指标的比较标准,应由商业银行总行规定。
一、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特征和评判指标设置原则
所谓金融企业经营风险,是指金融企业产生经营危机的可能性。具体讲,是指造成金融企业资金呆滞损失,债务支付困难,挤兑存款,财务压力沉重,造成严重资不抵债而危及生存的可能性。经营风险与经营危机之间是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关系,如果经营风险不能予以有效防范和化解,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产生经营危机。作为一个经济范畴,金融企业经营风险及其运动变化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整体性。它是对金融企业经营管理活动风险状况的总体性评价。二是层次性。它是由多层次构成的,既包括贷款经营风险,也包括投资经营风险,还包括存款经营风险、中间业务经营风险等。三是共振性。金融企业风险具有较明显的共振特性,金融企业某些分支机构经营风险的恶化,往往会引致整个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增大或恶化;一个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恶化,又会引起其他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增大或恶化,因而金融界将金融风险称之为“爱滋病”。四是动态性。它是运动变化的,即随着金融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时空、政策、措施变化而发生变化,既有可能变大而恶化,也有可能变小而良化。
金融企业经营风险通过统计指标来反映,而统计指标的设置又必须服从于金融企业经营风险及其运动变化的特殊规律性。我认为,设置综合评判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的统计指标体系,应当遵循以下四项原则:一是完备性原则。从整体性和层次性出发,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地反映金融企业的经营风险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在空间上要成为一个系统,包括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各个主要方面;在时间上要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不仅要从各个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反映出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现状,更要反映出该系统动态变化的经营风险态势。二是定量为主原则。应具有清晰的层次结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并以定量分析为主,由定性到定量,由局部到整体,由复杂到简明,在科学分析和定量计算的基础上,最终形成对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的直观结论。三是可比性。评价指标既要便于进行纵向比较,也要便于进行横向比较;既要可用以进行时序比较分析,也要可用来进行金融企业之间、同一金融企业的分行(支行)之间的比较分析。四是可行性。金融企业经营风险指标体系应该简单明了,所要求的数据资料能够及时、完整、准确地取得,计量评价上要简便易行。
二、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特殊规律性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综合评判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的指标体系应包括五个层次共12项指标。
第一层次,主要从金融企业在存款人和债权人的资产遭受危险之间所能承担资产价值损失的能力角度来考察和反映经营风险程度。可以用资本风险率指标来表现和反映:
P1=E1/M1×100%
P1表示资本风险率,E1表示资本总额,M1表示风险权重资产总额。P1的数值越大,表明该金融企业所能够直接承担其风险权重资产价值损失的能力就越大,经营风险程度也就相对越低。
第二层次,主要从金融企业及时支付债务的能力角度来考察和反映经营风险程度。可以用3个指标来表现和评价。
(1)备付金率。其计算公式为:
(2)P2=E2/M2×100%
P2表示备付金率;E2表示备付金,包括存放央行款项与库存现金,分支行的备付金中还应包括存放在系统内的非约期上存资金;M2表示各项存款余额。P2的数值越大,表示金融企业的支付能力越强,支付风险程度相对越低。
(2)速动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P3=E3/M3×100%
P3表示速动比率;E3表示速动资产余额,包括存放央行款项、库存现金、可以随时变现的有价证券、可以用来再贴现而未贴现的未到期商业票据,分支行的速动资产中还应包括存放系统内的非约期上存资金;E3表示流动负债。P3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的资产速动能力越强,对集中性支付和突发性巨额支付的承受能力和应付能力也越强,支付风险程度也相对越低。
(3)备付息率。其计算公式为:
P4=E4/M4×100%
P4表示备付息率,E4表示定期存款应付息结余数,M4表示各种定期存款从存入日到统计日应计提的应付利息合计数。P4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支付利息的后备能力越强,支付风险程度也就相对越低。
第三层次,主要从金融企业的信用风险即贷款和投资不能收回本息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角度来考察和反映经营风险程度。可以用3个指标来表现和评价。
(1)贷款风险度。其计算公式为:
(2)P5=E5/M5×100%
P5表示贷款风险度,E5表示风险权重贷款额,M5表示全部贷款余额。P5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贷款资产风险越大,经营风险程度也就相对越高;反之,则相对越低。
(2)投资风险度。其计算公式为:
P6=E6/M6×100%
P6表示投资风险度,E6表示风险权重投资额,M6表示全部投资余额。P6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投资资产风险越大,经营风险程度也就相对越高;反之,则相对越低。
(3)本息拖欠率。其计算公式为:
P7=E7/M7×100%
P7表示贷款本息拖欠率,E7表示不能按期收回的贷款本金和利息余额,M7表示全部贷款本金和被拖欠的贷款利息余额。P7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贷款本息被拖欠越严重,经营风险程度也就相对越高;反之,则相对越低。
第四层次,主要从金融企业的金融资产配置结构风险角度来考察和反映经营风险程度。可以用4个指标来表现和评价。
(1)贷款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P8=E8/M8×100%
P8表示贷款比率,E8表示全部贷款余额,M8表示全部资产余额。P8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资产配置越集中于贷款,经营风险也就相对越集中;反之,则相对越分散。
(2)拆出资金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P9=E9/M8×100%
P9表示拆出资金比率,E9表示拆出资金余额。P9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的金融资产配置于拆出资金相对越多,经营风险也就相对越集中;反之,则相对越分散。
(3)投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P10=E10/M8×100%
P10表示投资比率,E10表示投资余额。P10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的金融资产配置于投资相对越多,经营风险也就相对越集中;反之,则相对越分散。
(4)存贷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P11=E11/M9×100%
P11表示存贷比率,E11表示全部贷款余额,M9表示全部存款余额。P11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的信贷资金自给能力相对越低,或存款资金用于贷款相对越多,经营风险程度相对越高;反之,则相对越低。
第五层次,从资产负债配置的利率风险角度来考察和反映经营风险程度。可以用利率风险度来表现和评价:
P12=E12/M10×100%
P12表示利率风险度,E12表示利率敏感性资产余额,M10表示利率敏感性负债余额。P12的数值越大,表明利率风险度越高,经营风险也就相对越大;反之,则相对越小。
三、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的综合评判方法
从上述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合评价的指标体系中可以看出,它属于一种多指标的综合统计评价;上述这些评价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和指标既有一定的层次性,又有一定的互补性。同时,评价经营风险的实质性意义,在于及时正确把握其运动变化的态势特征,以便适时采取切实有效的化解措施。因此,在综合评价上不宜单纯采用加权综合系数进行静态分析的方法,应当采用加权综合系数进行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大小的综合评价方法。将与经营风险程度相关的五个层次12项指标的报告期指标值与设定的比较标准值进行比较得出指数,继而采用公式计算经营风险综合指数(公式略)。
2、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运动变化特征的评价方法。可以通过经营风险程度差异率来反映。
四、金融企业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预警机制
建立金融企业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预警机制,对于提高防范和化解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及时性与有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金融企业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预警机制应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例):
1、制定金融企业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评制、反映制度,并将这些职能落实到有关调统部门。
2、金融企业如国有商业银行的支行统计部门依据经营风险程度的评判指标体系和办法,对有关指标进行统计和综合评价,判明经营风险程度及运行态势特征,进行运行变化成因分析,整理编制成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报表和统计报告,及时报市地分行和央行县级支行及本行有关行长。国有商业银行地、省分行编制全辖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报表和统计报告,及时上报上级行和同级央行及本行行长,央行各级分行编制本区域金融企业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报表和统计报告,按时报送上级行及本行行长,国有商业银行总行编制全行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报表和统计报告,及时报送央行总行及本行行长。从而,为金融企业各级组织及时提供经营风险运行态势信息,适时采取相应对策和措施。
3、实行经营风险稽核检查制度。金融企业各级组织的统调部门和稽核部门要切实做好对下级组织经营风险的统计检查与稽核工作,确保经营风险统计预警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央行及其分支行的调统部门和稽核部门也要加强对各金融机构经营风险的统计检查与稽核工作,以进一步增强金融风险监管的及时性、普遍性和有效性。
4、施行经营风险的数据统计、评价和反映的分级首长负责制和经济责任制,确保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统计预警信息产生与传递的正常化和规范化。
五、几个相关问题的补充说明
1、适用范围。本统计预警方法适用于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总行及其分支行、信用社的经营风险程度的综合评判和预警,也适用于商业银行总行及其分支行、信用社对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自我评价和预警。
2、比较标准。对商业银行总行、信用社的经营风险评价指标的比较标准,要由中央银行总行规定,信用社的比较标准应高于商业银行,因信用社规模小而抗风险能力差;对商业银行分支行的经营风险评价指标的比较标准,应由商业银行总行规定。
众兴机械设备公司是鹤煤集团多种经营产业的支柱企业之一,但由于众兴机械设备公司的产品大都局限于鹤煤公司内部市场,主要面向煤矿企业,企业对煤炭市场依附程度也较为严重,这种对内部市场十分依赖的状况使企业的生产经营风险因素明显增大。
为了保证正常的生产经营,使企业能够顺利发展,众兴机械设备公司创建了经营风险预警机制,目的是及时预测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经营风险,采取有效措施避免风险和危机的发生,一旦企业面临风险,利用风险预警机制,能够及时防范及时控制。
二、经营风险预警体系的内涵
从理论上说,企业经营风险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预期后果估计中较为不利一面的或然性,也就是说,是会给企业带来不利后果的事件发生的概率。所谓风险,一般来说就是指发生不幸事件的概率,也就是一个事件产生经营者不希望的后果的可能性。
同其他任何企业一样,众兴机械设备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风险。由于经营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并且有些风险会对企业的生死存亡产生重大影响。基于此,众兴机械设备公司建立了一套经营风险预警体系,对企业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风险事先进行预警。这个预警体系正确地对企业经营风险进行分析与预测,及时、准确地对企业经营风险作出预警,并迅速地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与决策,实践证明,这是规避企业经营风险的有效途径。
三、构建经营风险预警体系的方法
众兴机械设备公司研究实施的经营风险预警体系主要包括三大预警管理系统,即经营战略风险预警、资金运作风险预警、财务安全风险预警。
1、经营战略风险预警
经营战略风险是指危害到企业发展和产品价值的一系列外部事件和趋势,它通常危害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核心。
(1)建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出来评价程序及内容,根据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确定出风险评价的内容。
风险评估的内容主要是对风险性质、级别进行综合评判,据此制定科学的风险预警策略。包括风险范围的确定、识别风险、风险分析三个程序。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风险分析的结果,经过风险分析,会得到大量风险性质及风险程度的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界定后,就可据此制定科学的风险预警方案。
(2)依据风险程度,明确风险管理重点。
①识别并应对战略风险。对所面临的战略风险的识别,按三个步骤进行:即外部环境的分析判断、内部条件的分析判断、经营策略的分析诊断。
根据众兴机械设备公司生产经营的特点,对外部环境的分析判断主要是针对外部市场信息的不确定性进行风险分析,时时掌握市场动态;对内部条件的分析判断是针对企业自身的管理能力、员工状况以及业务部门的运作状况进行监控,时时调控风险因素;对经营策略的分析诊断则主要考察战略风险的成因及制定、实施经营战略过程中与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的匹配是否合适,时时进行纠偏修正。
②依据其严重程度,确定管理重点。
确定风险的严重程度是通过判断该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造成损失的严重性大小来进行的,一般情况下是把对风险危害的评估分为五级,级别越低风险越小,级别越高风险就越大。
1级风险有轻微影响可忽略不计, 2级风险有较小影响, 3级风险有一般影响, 4级风险为较重影响, 5级风险有灾难性影响。风险级别越高,即为风险管理的重点目标。
3级以下风险由引发风险事因相关业务部门负责风险的分析和处置,4级、5级风险由公司管理层负责分析和处置。一般情况下,受管理职责和权限的制约,属于经营策略性的风险,大都由管理层关注并掌控其动向。
③对风险目标进行量化预警
依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要将预测值与标准值做比较,对经营战略风险进行量化预警。在实际应用中,众兴机械设备公司主要是采用计算风险度的方法,对经营风险进行量化的。
风险度也就是预警指数。首先是设定不同级别的风险度水平做为测试标准,将特定数值与基准数值进行比较。
根据其差异度作为判断风险预警依据,计算公式如下:
预警指数=(监测实际指标值-预警标准临界值)/预警标准临界值
风险度按5级制打分法打分,每差3%为1分,对利润指标完成情况监测风险度的计算如下:
以2015年3季度为例,经监测净利润可能完成32万元,原预算额为40万元,预警标准临界值定为36万元(这个数值为公司净利润风险承受度最低限量)。
风险度=(32-36)/36=-0.111,即11.1%
风险度等级=11.1%/3%=3.7级,接近4级。净利润预算不能完成的风险很大,后果严重,据此风险预警分析结果,公司领导班子高度重视,立即采取措施解决问题,保证了利润指标的完成。
(3)积极采取措施,制定正确的应对风险策略
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经营风险,众兴机械设备公司根据企业和业务特点制定了应采取的措施和风险管理对策。在应对与防范风险的过程中,重点是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防止和纠正轻视经营风险,片面追求收益而不讲条件与范围,认为风险越大、收益越高的观念和做法;二是防止单纯为规避风险而放弃发展机遇。
2、资金运作风险预警
在众兴机械设备公司实际经营运作中,资金运作主要涉及到货款回收和成本支出及投资过程中面临的经营风险。这些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及长期投资项目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损失。
(1)分析可能形成风险的原因
货款回收和成本支出风险主要是指由于资金支出与资金回收之间的时间差而引起的成本增加的可能性,一般有两类原因:一是货款回收周期长,大量资金被占用,现金流出量超出现金流入量而产生的资金占用风险。二是货款回收慢导致材料费无法及时支付,而且回收到的货款大都是承兑,导致供货商提高材料费用而形成的成本增加的风险。
投资风险是指长期投资项目未来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损失,比如建立新的生产线,研究开发新项目等,不能带来合理的回报,甚至发生亏损的可能性。
(2)建立风险的识别与评估指标体系
①资本结构的稳定性,资本结构如果变动过大,可能影响经营活动及财务目标的实现。资本结构比率=借入资本/自有资本
②长期负债比率,应在30%~40%之间比较合适。长期负债比率=长期负债/总资产
③债权销售比率,比率越高,安全性越强,临界值一般为5,一旦观测值低于5,则表明进入危险区,应提高警惕采取措施。债权销售比率=销售收入/债权额
④利息保证倍数,能够衡量企业是否从经营活动中产生足够的盈利,以保证定期支付利息。这一指标比率等于1,说明赚来的钱刚够融资借款的成本;大于 1,企业才有利润;小于1,说明赚来的钱还不够利息。利息保证倍数=利息及税前利润/利息支出
⑤资本成本,企业必需追求价值最大的资本结构,即资本结构成本应最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债务额占总资本比重×债务资本成本×(1-所得税率)+权益额占总资本的比重×权益资本成本
对资本运作风险状况的评估采用的是指标比较法,将测算指标值与融资决策的目标进行比较,观察其差异是否超过容忍度,是否达到预警临界值。风险等级分为五级:1级优良状态(无风险征兆);2级正常状态(低度风险);3级轻微状态(中度风险);4级严重状态(严重风险);5级危机状态(高度风险)。
(3)建立风险预警的责任机制
为了做好风险防范工作,落实责任,明确专人负责风险指标的测算与监控,积极采取控制措施:
①注重资产与负债的适配性,合理确定长短期负债结构。
②合理确定资产负债率,严格控制负债规模。
③加强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只要企业盈利水平较高,净资产增长较快,就可以从根本上消除收支性风险。
3、财务安全风险预警
企业财务风险是指在财务管理活动中,客观存在的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无法预料和控制的因素作用,使企业实现的财务收益和预期的财务收益背离,因而有蒙受损失的机会或可能性。
(1)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指在企业财务危机的控制过程中,设立一些科学的敏感性财务指标,通过观察这些指标的变化,对可能出现的财务危机进行预防的一种财务分析系统。综合评价企业的效益即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发展潜力等方面入手防范财务风险。
从资产获利能力分析,监测的指标有:总资产报酬率(息税前利润资产平均总额),表示每元资本的获利水平,反映企业运用资产的获利能力,总资产报酬率=息税前利润/资产平均总额;成本费用利润率(营业利润成本费用总额),反映每耗费一元所得利润水平越高,企业获利能力越强,成本费用利润率=营业利润/成本费用总额。
从偿债能力分析,监测的指标有: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该指标反映企业资产的流动性,该比率越高,偿债能力就越强,如果流动比率过高,会使流动资金丧失再投资机会,从本企业生产状况分析,最佳为2左右;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一般为40~60%,在投资报酬率大于借款利率时,借款越多,利息越多,同时财务风险也越大。
从经济效率分析,监测的指标有:反映资产运营指标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与产销平衡率。这个指标的高低也直接体现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产销平衡率=产品销售产值/工业总产值。
从发展潜力分析,监测的指标有:总资产保值增值率=(经营活动所产生现金净流量+分得利润所收到现金+现金利息支出+所得税付现)平均总资产;销售增长率(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销售收入净额)。
(2)财务风险评估方法
众兴机械设备公司采用了经改进的功效系数法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价,对选定的每个评价指标规定几个数值,一个是满意值,一个是不允许值,设计并计算各类指标单项功效系数,运用特尔菲法确定各个指标权数,用加权算术平均或者加权几何平均得到平均数即为综合功效系数,用这个方法可以定量化企业财务状况。
依据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各种因素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大小,采用“记分法”进行打分,将各种因素的得分加起来,就能确定企业经营的风险程度。打分的方法是,对于每一项分值要么是0分,要么是满分,分数越高风险越大。众兴机械设备公司实际操作中得出的经验是:总分为0最理想,25分为临界分,18~25分的区域为“警戒区”,25分以上则表明已处于高风险区,正面临经营失败的危险。
(3)建立预警机制考核制度
为了及时解除财务风险预警,落实责任,建立了以下考核制度:
①定期通报制度,每季度对预警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收集整理并向领导及时反馈,及时向各部门通报预警指标的完成情况,便于采取措施,增强工作落实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 内部风险 防控对策
一、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特点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农村商业银行作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重要成果,在新时期已经成为了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和进步的主力军和领头羊。但是从目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分析来看,由于其受到了国内外相关政策以及我国不断发展变化的金融市场的影响,逐渐使其具备了一定的经营风险的特点。
1.农村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管理人才严重缺乏,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由于受到了其环境和地理位置的一定影响,再加上农村商业银行的建设时间较短,政府投资力度还没有跟上,导致银行经营风险的管理人才数量少,质量不高,尤其是相关的专业精通人士,甚为缺乏。
2.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组织所采用的是“三会一层”的组织结构,但是根据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经营的运作标准来看,这种组织结构运行起来,质量不高,效率低下,而且高层风险管理人员对相关的风险管理和检测的方法及标准认识不够深刻,了解的也甚少,因此,从农村商业银行的整个经营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的运作来看,只注重形式,而没有得到实质的运用。
3.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较为落后,很多农村商业银行的基本设施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有的甚至还处于为规划阶段,严重阻碍了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经营管理的准确、高效的要求。
二、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主要存在的内部风险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存在的内部风险主要有:
1.农村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人力资源队伍数量有限,其风险防控意识还有待提高
银行经营风险的防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从业人员的素质的高低,如果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不高,专业技能不达标,势必对银行的经营造成一定的影响,比如,相关人员对真假票据、真假印鉴以及真假钞的识别等,如果从业人员连这些最基本的专业素质都不达标的话,就可能会对银行造成巨大的损失,增加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另外从农村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数量上来说,其数量有限,人力资源分布结构不合理,根据10年我国的上市银行的财务报表显示,在已经上市了的国有商业银行中,全国性商业银行营业网点点均员工数大致在29.4到60.1之间,而北京商业银行的营业网点点均人数为29.1,南京商业银行营业网点点均人数为36.5;但是从来自农村的十家商业银行营业网点点均人数却只在7.5到15.1之间,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营业网点点均人数明显要比城市少得多,从这一层面来说,人力资源的匮乏,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风险。
2.农村商业银行的资本不够充足,资产质量也不高,相应增加了银行的内部风险
与城市商业银行的资金资产相比,农村商业银行的资金资产明显不够充足,而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较之城市商业银行而言较高,贷款集中度高,我国目前的商业银行贷款80%集中与企业当中,而其创造的增加值却只有30%,可以说是多投入、少产出,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银行的内部经营风险;另外,由于农村商业银行收到其地理位置和经济环境的影响,它比城市商业银行更容易收到区域经营限制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在化解内部经营风险以及自身资金资产的储备上面都受到了局限,增加了银行的金融风险。
3.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及银行经营管理机制导致的内部风险
目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其运营资本的所有权和财产所有权都归国家。从所有权的角度来看,政府就相应的承担了对银行产权的保护职责;但是,从银行的经营管理机制来看,银行的法人代表承担经营管理银行的职责,由于银行产权的特殊性,国家政府行使着对银行产权管理的职责,因此,导致银行的法人代表职权在一定程度上虚化;同时,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国家财产的一个部分,它并没有独立支配财产的权利,只是具备了相应的执行权,而事实上,这些银行的产权也是形同虚设的,这样就导致了银行金融资产无人真正对其负责的状况,增加了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风险。(此段表述有问题,农村商业银行是股份有限公司运营资本的所有权和财产所有权不是归国家所有)
4.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导致银行风险经营决策不力
尽管近年来,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管理框架已经建立并得到了发展,银行法人治理的管理模式得到和贯彻和实施,但是很多农村商业银行并没有完全建立符合现代商业银行制度要求的管理结构,银行各级管理层、监督层,分工不明,职责混乱,在银行经营管理的决策中,导致决策质量不高,决策效率也极其低下,严重影响了银行经营管理的效率,增加了商业银行内部经营管理的风险。
三、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内部风险防控对策
加强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的防控,对于促进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稳定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根据前面讲到的目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主要存在的内部风险,提出了以下几点内部风险防控对策:
1.加强人员招聘,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提高员工的职业素质
农村商业银行从人力资源分析来看,其人力资源的匮乏远远要比城市商业银行严重得多,银行的内部风险的防控离不开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员队伍,因此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对新进人员的招聘,重视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同时,农村商业银行在对人员进行选聘时,不要单纯的只追求高学历,而是要更多地注重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道德素质,尽量选聘那些技能熟练,学习能力较强,而且工作责任心强的人员,努力建立一支强有力的人力资源队伍,促进我国农村金融业的发展。
2.加强对农村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的管理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必须实现观念的转变,建立完善的内部风险管理机制。首先,农村商业银行可以通过集中资金,建立一个资金相对统一的管理操作平台,实现风险管理和信用管理的合理、平衡发展,提高银行对内部风险的管理水平;其次,银行要加强金融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建设,完善银行风险防控预警系统,注重风险预测分析和结果分析,增强银行抵御内部经营风险的能力。
3.加强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改革,建立新型的内部结构,实现产权多元化的股份制改造,完善银行治理结构
针对我国目前商业银行产权方面存在的问题,我国农村商业必须加快内部改革,实现以股份制的方式来进行银行的管理经营,缩小商业银行内部经营管理的风险;同时,我国农村商业银行还要不断完善银行法人治理结构,确立银行风险监控组织,将股份制与法人治理相结合,分别设立董事会下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和监事会下的审计委员会,各事其责,统一协调,加强对银行的内部风险管理。
4.提高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遇到的最大的内部风险问题之一就是资金和资产不够充足的问题,因此,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也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发放债款如长期次级债等方式,扩大银行的资金来源,从银行外部获取资金储备,提高银行的资金储备率;同时也可以通过银行税前的利润提留资本的储备金方式来增加银行的资金充足率等。
四、结束语
加强对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风险的防控,是发展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要求,也是促进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面对金融市场的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对其自身内部风险的经营与管理,提高自身在金融市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树生.我国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农村金融,2010,09:108―109.
关键词:企业经营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4-000-01
一、企业经营风险的主要表现
1.法律风险
法律环境的变化也是诱发企业经营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使我国的法律法规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依法治国的思想深人人心,但要建成一套完善的法规制度,仍需要有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因此现阶段已有的法律法规,就有可能需要在一定时期内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订,这种调整、修订的不确定性将对经营活动产生重大影响。同时,由于法律不完善、执法观念差,也会使企业承受乱摊派、乱收费等不应有的社会负担,增加了企业经营成本,降低了盈利水平。
2.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对某一行业内所有的企业或者在整个市场经济体系中的企业具有相同的影响,是每一个企业都承受的风险,因此我们也将之称为不可规避风险。经济危机、通货膨胀、世界战争都是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分析市场风险可以从政治环境因素、经济环境因素和技术因素等多个角度进行。市场风险对每一个企业的每一项投资的影响是相同的,因此企业很难规避。
3.企业特有风险
企业特有风险是由于企业所处的某个行业或者某个产业所面临的特有事件造成的风险,影响范围局限在个别的企业和公司之内。新技术转实际生产能力效果不佳、资金周转不灵、重要合同的丧失等等,这些都是随机发生的,但是企业是可以想办法规避的,因此企业特有风险也被称为可分散风险或者非市场风险等等。
4.资金管理风险
一个企业的资金链不仅是企业正常运转的表象,更重要的是凸显企业做优做强、健康发展的阳青雨表”。企业正常经营离不开资金的支撑,有了资金运作就有可能滋生风险。有的企业往往在经营过程中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从思想上和行为上忽视了资金风险的存在:有的企业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面对资金匿乏的窘况,在缺乏正规、有效融资渠道的情况下,通过集资、违规借贷等方式筹资:有的企业甚至靠拖欠贷款或者“东墙补西墙”来获得经营所需资金,这一切就必然形成经营风险,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企业破产倒闭。
5.国际环境带来的风险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人,我国企业面临的不仅仅是国内企业的竞争,更面临来自国外企业的竞争。而外资往往具有雄厚的资金优势和成熟的经营模式,这给本土企业带来巨大竞争压力,市场风险也大大增加。
二、企业经营风险控制的防范措施
1.树立风险意识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它必须独立承担风险。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实际经营结果与预期效果相偏离的情况是难以避兔的。因此,企业必须树立风险意识,即要酬人风险,正确认识风险,科学评估风险,预防风险发生。
2.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
在制定了风险管理系统之后,企业风险评估人员就要依照风险管理的实施计划进行企业风险的评估,以寻找风险管理的有效对策,尽量避兔风险的发生。为了提高风险评估的有效性,企业需要对企业风险评估人员的风险管理工作进行考核,比如“作业标准法”,也就是说对风险管理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考核,依照效果和作业标准对企业风险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对于没有达标的,让其及时改正。
3.完善企业的风险管理制度
企业要想对经营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就需要建立完善的企业组织结构,这是企业进行风险防范和管理的前提条件。要明确每一个工作岗位的具体职责,并建立一个专门进行风险管理的部门,对任何一个细微的风险征兆都要予以充分重视,并及时进行处理,将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避兔产生真正的风险损失。企业所设置的风险管理部门和风险管理人员必须做到与企业内部其他部门的通力合作。比如:向企业主要领导提交各项以风险管理为主观点的分析报告,与财务部门合作建立企业内部稽核制度,防止员工欺诈行为;与行销部门合作建立产品公众责任风险防范计划;与生产部门合作制定员工福利计划等等。同时,需要企业会计和审计人员不断提高业务能力,能对企业各项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监督,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间题并予以解决。
4.重点加强资金管理
资金是企业经营发展的基础,只有合理地利用资金,才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所以,在对企业资金经营管理时,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实行统一管理,保持资金的合理调度及运行顺畅。在企业资金比较充盈的情况下,要合理利用闲置资金,充分发挥资金的升值价值,但必须对其进行有计划、组织的利用。要严格控制企业的库存,避兔大量的库存占用资金,致使企业的周转资金受到影响,进而制约了企业的经营、发展。要盘活企业的沉淀资金,使其发挥更大的价值。对企业的应收账款,要加强回收管理,促进资金的流动,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5.随时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
对于企业来讲,外部环境的变化是难以准确预测的,企业一定程度上对来自于外部风险是难以实现对其的全面控制的。但另一方面,并不等同于企业对于外部环境的变化难以有所作为。为有效应对各类外部风险,可以通过对外部环境的密切关注、深人分析,把握其变化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对外部环境及时做出适时的灵活调整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强化企业对于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将可能产生的损失降至最低水平。同时,企业要时刻关注政策法律法规的变化,尤其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方面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等,对政策的变化对企业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及时做好预算;时刻关注竞争对手及市场的变化,对市场进行深人全面的调查,强化企业对于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注重产销的有机衔接,及时调整策略;另外对于企业目标群体的变化要给予全面关注和把握。
综上所述,企业的经营风险出现会对企业在运营以及发展的过程中带来巨大的影响,甚至有时候是致命的,因此,企业必须要学会对经营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还必须要随时准备较为有效的安全措施,从而降低企业运营过程中所可能出现的风险,将所有潜在的威胁和经济效益损失降到最低,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 经营风险 对策
一、房地产开发经营行业风险的特征
不确定性。风险事件到底发不发生,何时何地发生,辐射范围多大,造成多大的损等这些都是不确定的,所以管理者很难准确预料并正确作出决策。
可测性。风险具有不确定性,似乎人们拿它没辙,但其实风险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根据管理学中风险概率理论对特定时段内部分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损失的严重性可以作出初步估计和判断。再通过统计数据的定量定性分析和环境因素的考虑,可为使风险决策更加科学合理。
综合性。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行业是一个系统且综合性的行业,辐射范围包括企业的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从内到外每个因素都相互连接相互制约,因此房地产开发经营中财务方面和其他过程也风险不断。
损失性。担心风险主要是因为风险会带来或大或小的损失。这种损失有由于管理者对市场和经济的趋势把握不当而决策失误导致,也有可能由财务部门无能力防止所致或无法预计造成。所以利益损失是房地产行业的常事。
二、影响房地产开发经营风险的因素
开发经营活动本身和其周围环境的复杂性、人们对风险认识的滞后性及财务管理可以防范控制能力的局限性是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有高风险的本质原因。具体表现有如下几个方面:
房地产市场发展不充分的风险。一个发展成熟的房地产市场应该具有信息充分,商品同质,交易双方数量众多(不会出现垄断局面),厂商买主自由出入等特点。但将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与之相比较则相差甚远,所以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房产开发与经营存在较大风险。
高投入的风险。房地产开发商一旦决定投资就意味着要进行巨额投资,而款项则要只能又借贷、预售楼盘等融资方法来筹集,进行边投资边开发。所以,房地产开发商通常面临着能否按时间筹集资金来使工程如期完成的风险。这便意味着房地产投资规模越大,投资者承担的风险越大。
位置固定的风险。房地产位置是固定的,这也就是开发和经营的难度以及复杂度大大增强。由于地段不同,城市市郊边缘地区的价值必然低于商业中心的房地产价值。,甚至即使在同一片小区、同一幢单元楼,也会由于朝向、楼层、面积不同等问题而存在卖家或租金不同。
三、房地产开发经营风险的防范对策
提高投资商开发经营风险防范意识。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房地产开发商应该从市场、竞争、品牌、管理、质量、营销、机遇以及人才等方面出发,树立防范各方面经营风险的意识,积极主动地探研究可科学合理规避免或减少风险的方法来减小损失。所以,有防范风险的意识是减小危害的首要步骤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确定风险防范管理的目标。这个风险防范管理是专门针对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的。这个目标要求管理者对企业客观面临的风险由一定认识,对处理风险控制风险并揭晓风险带来的损失到最小有相应的能力。首先要从源头出发,为了减小风险,就要减少风险因素。减少风险的发生,就需要尽量避免遭遇危害大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同时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可以让自己控制的因素上。其次,要减少风险事故。发生风险事故就会造成风险损失,为了减小风险带来的人力、物力财力损失,就需要想尽办法减小风险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未雨绸缪。第三,减少风险损失。一旦风险事故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就要采用高效的措施和对策尽量减小其带来的损失。在现实事件中在风险未发生时就应该做好发生之后如何防范减小损失的考虑,不致使损失扩大。建立风险预警体系。风险预警,是企业针对所面临的风险问题进行分析、评价、预测和推断,依据风险发生进度事先发出预警,提醒企业管理者警惕风险,并开始采用办法来防范风险。建立开发企业的预警体系,要求尽可能反映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当前状况,针对国情对症下药来建立有效的系统结构和子系统。第一步就是要构建基础信息系统,它由两块组成:一个是与房地产产业的相关信息网,另一个是国内房地产行业信息网。第二步就是让一些信息与预警系统中的信息产生联系,在风险发生时提前通过信息网中的连接信息来分析决定是否预警和预警程度,提醒房地产商提前防范,加以警惕,以减小风险带来损失的程度。
完善风险管理系统。第一,回避风险措施,这是掌控风险最有效最简单的方法,它能够解除某种风险可能带来的所有损失。第二,分散风险措施,这是一种组合投资的方式。比如企业为了分散企业风险可以涉及各个产业领域的生产经营活动;而且,同一种产品也可以针对多个细分市场,再根据各个细分市场的不同特性应用不同的营销策略。第三,分摊风险策略,当几个企业进行强强联合时,从而形成优势互补。当然联合的各个企业要各有所长,这样才能在发生风险的时候分摊,来达到风险承担变小,利益均摊的效果。第四,转移风险措施,改变风险承担的载体来防范风险。
营造好的外部的环境。这需要政府和民众两方面的努力和配合。首先,政府在对待房地产业上,要实行调控“软着陆”,如果调控力度过大会使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产业形成大幅上下波动,严重会导致恶性循环。在调整过程中要依据产业的发展情况,将实施适度扩张与适度紧缩相结合,在实施结构调整之前先保证能够控制总量。在进行宏观调控时,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三者不可缺一,要相结合,构建房地产业完善的宏观调控机制,加强政府对房地产业的调控能力,让“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产生更有效的作用。其次,在立法方面应该出台房地产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在执行这些法律文件的同时,要禁止其他超越土地法规的行政干预。同时也要增强普法宣传,增强民众知法守法的意识。规范房产市场自由行为,严格规定买卖、抵押和租赁等于房地产相关的经济行为。此外还要通过法律法规来打击房地产交易市场中的违法行为,同时加强价格管理,防止太高的商品房价出现,给房地产市场发展营造一个合理公平的环境。
总之,为了使我国房地产业的各项决策更加科学合理,增强工程开发的效益,使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好,,就必须建立完善的风险分析评估系统。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4202(2012)04-000-01
摘要改善企业内部控制是现代化企业制度建立必然要求,同时也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选择。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在于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以及管理科学四个方面,它们均涉及到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因此现代企业一定要建立和改善内部控制,进而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本文将对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企业经营风险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改善企业内部控制、防范经营风险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改善内部控制防范经营风险研究
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内部控制与企业的经营风险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正确认识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和企业经营风险产生的原因是企业实现良性发展的关键。
一、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来看,我国多数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都存在着一些问题,总结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思想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比较深,在现代企业中仍然保留着传统“大锅饭”的观念,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积极性明显不足。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一些企业的领导干部仍然沿袭着传统的思想观念和内部控制模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显得捉襟见肋。由于企业的领导者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思想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因此领导者的素质成为决定企业内部控制水平的关键因素。
第二,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不合理,设计上存在着较大的漏洞,不但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效率,而且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 制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环节太多,缺乏有效的控制,比如基建项目从建设计划之竣工验收,其间要盖近百个公章,需要层层审批,这就造成了效率大幅度下降。同时,由于对企业部分资金的支出实行行政一支笔制度,因此权力就会集中于某个人或某类人手中,缺乏相互之间的监督和制约。
第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不到位,多数情况下只是流于形式而已。从实践来看,尽管已经制定了一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但它们总是印在纸上或挂在墙上,仅仅是纸上谈兵而已,执行情况令人大跌眼镜;所谓的判断与报告制度也不过是应付检查的样本。此外,企业的会计信息存在着严重的不实,这将对企业管理决策的正确做出造成很大的影响。据调查显示,企业中一些部门知识基于局部利益的需要而存,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且现有的会计信息根本无法如实反映企业的生产管理状况,因此严重影响了企业的预算管理与经营决策。
二、企业经营风险产生的原因
风险是市场发展的灵魂,企业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产生风险的可能性,而且有些风险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危及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经营风险产生的原因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内部因素。造成企业经营风险的主要因素是内部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风险管理意识,在实际生产经营管理中仅凭主观臆断,随意性较大。即便已经成立了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也只是流于形式;2、由于企业决策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流程,个人色彩较为浓重,因此决策失误成为导致企业经营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3、正如上文所言,企业并未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价值企业管理者并未正确认识到企业内部控制与企业经营风险之间的关系,因此很难使二者有效的结合在一起,经营风险自然难以避免;4、多数企业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没有意识到企业员工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因此很难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各种管理工作落实的不到位、不及时,都会造成企业的经营风险。
第二,外部因素。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会对企业的经营造成直接的影响,而且多数情况下负面的,这是企业经营过程中遭遇的最大外部影响因素。市场竞争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不确定性因素,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主要是信息获取方面的。在市场信息获取过程中,任何一点的失误或者不准确都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灾难。此外,还有一些不可抗力产生的风险,比如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很可能会引起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波动。在应对这一波动时,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也是外部影响因素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三、改善企业内部控制,防范企业经营风险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企业内部控制与企业经营风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若要进一步改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防范经营风险,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加强思想重视、营造氛围
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制定科学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思想,不能再对员工进行管、卡和压。要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意识,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只有按照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去做,才能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企业的领导,仅仅自己转变可思想、加强了对内部控制制度重要性的认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在其带领下使所有的员工都能接受并重视内部控制,使内部控制机制与企业的激励机制有机结合,才能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只有思想上的认识和重视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将这些认识和管理技能真正落实到实处,因此就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才能使企业内部控制逐步走上制度化和规范化。同时还要注意,具体的控制制度要具有实际可操作性,这样才能使企业内部控制工作有章可循、照章办事。
结语:除以上措施外,还要不断创新内部控制的艺术并加强现代信息化管理,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机构、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匡向华.加强与改善企业内部控制策略研究.现代商业.2010(27).
关键词:商业银行 经营风险成因 内部会计控制 会计分析
一、商业银行风险的成因及防范途径
(一)成因:1、政府部门对银行业的隐含担保
2、缺乏强效有力的监督制约机制
3、银行从业人员道德素质较弱
4、信贷体制存在缺陷
(二)途径:1、拓展业务范围,强化抵御风险能力
2、建立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
3、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4、建立严格的信贷管理体制
5、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二、我国现行银行风险管理的缺陷
1、银行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还不完善
2、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滞后
3、风险量化管理技术落后
4、风险管理工具缺乏
银行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建立合理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可以有效地规避和抵抗风险。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科技进步,商业银行会计业务日趋现代化、多样化、复杂化,银行会计内部控制面临的新问题,对银行会计风险防范提出了新的挑战。会计工作由于其贯穿业务处理始终的独特条件,在防范银行经营风险方面可以发挥特别的作用,是银行实现稳健经营的重要保证。本文试图就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会计防范与控制谈谈认识。
三、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成因的会计分析
1、会计体制改革不到位,不能满足防范风险的要求。
2、会计制度不够健全,不便防范风险。
3、会计核算不规范,容易引发操作风险。
4、会计内控制度不完善。
5、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低,观念落后,风险防范意识不强,也是增加经营风险的重要因素。{1}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产生的外部原因。{2} 银行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不能满足防范银行风险的要求。{3} 银行会计制度的建设迟缓,无法满足银行风险防范的需要
四、商业银行会计风险产生的内部原因
1、内部稽核不力
2、教育滞后,人员素质偏低
五、如何强化会计内部控制
1、强化金融风险防范意识,树立内控优先观念 。首先各级领导必须增强内控优先意识。目前银行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存款成为评价基层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之一,所以必须将其列为领导干部的业绩考核项目,或实行内控管理达标制,促使各级领导重视强化内控制度,有效防范案件的发生。其次,加强职工再教育,提高全体会计人员对内控的认识。
2、加强账务控制。行会计核算必须有一系列以会计法为核心的专门方法和规范,包括填制和审核凭证、设置会计科目、登记账簿等,它是银行会计控制系统的基础,强化会计内部控制首先就要加强账务管理。会计人员进行账务记载,必须是凭经严格审定的有效会计凭证,除此以外不能接受任何指令。各项会计核算必须经过复核,账务核对应适时进行,要保证账账、账款、账实、账表、账据、内外账核对相符,加强账务核对工作。
3、设置科学的操作规程。据规范、实用、安全、有效的原则,设置标准化操作规程,涵盖会计业务处理的全过程,实行上岗对下岗负责,下岗对上岗监督的运行机制。操作规程要根据银行经营管理情况,不断地补充调整。特别是每推出一项新业务时,应根据及时性原则,尽可能在新业务推出之前建立健全新业务的各项操作规程,使新业务开展时就有章可循,以减少开展新业务的风险。
4、建立严密的分级授权制度。对会计财务处理必须实行岗位分工,各岗位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后道工序制约前道工序,后台制约前台。各种业务必须交由不同的人完成,不兼容的岗位一定要分离管理。对各个程序及岗位,合理地授予相应的处理业务的责任和权力,对重要会计事项如错账冲正、开销账户、调整积数、大额付现等必须坚持授权审批,形成分工明确、权责对等的严密的风险防范体系。
5、加强重要物品、重要岗位控制。印章、凭证、库款、密押等是银行业务经营过程中的重要物品,掌握这类物品的人员及会计主管处于重要岗位,为防范风险,必须加强对重要物品及重要岗位人员的管理,重要物品章、证、押必须分开保管,相互制约;领用、交接手续必须严密,防止各环节出现漏洞;重点岗位人员实行定期轮换,平行交接。
6、构建会计电算化安全控制体系。明确分工和职权分离是进行内部控制的基本手段。坚持科技部门和操作应用部门职责分离;程序员、操作员、系统管理员职责分离;严禁程序员单独接触系统;严禁系统设计、软件开发人员介入实际会计业务操作。系统的设计开发是计算机控制的关键,软件系统越完善,控制越有效。在计算机处理业务过程中,最容易出错和作弊的环节是数据输入。因此必须加强输入控制,输出控制是对系统的输出结果进行控制,应采取双备份、异地存放、严禁任何人修改等控制办法。
7、强化内部检查系统。监督检查是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的重要手段,是强化会计内部控制,防范经济犯罪的有效措施。必须建立财会、稽核、纪检、监察等紧密型一体化监督管理组织体系,相互协调、紧密配合,形成监督的整体合力,加大检查力度,彻底扭转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现象。
8、提高内控人员素质。人是实施内部控制的主体,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银行内控制度的质量,因此,强化银行内部控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加强对会计人员业务知识培训,完善干部交流和岗位轮换制度。建立一套科学的会计考评工作体系,形成激励机制。
六、防范银行会计风险的对策于建议
在银行风险的压力下,会计如何通过其自身的职能去防范与抵御风险,是银行会计面临的重要课题。鉴于此,笔者认为,防范银行会计风险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健全适应商业银行经营要求的会计管理体制
2、加强对银行风险的内部会计监督,构建防范银行风险的监督保障系统
3、加强银行会计信息的披露与揭示,提高信息的使用价值
4、以人为本,强化教育,提高商业银行员工综合素质
5、提高思想认识,树立“大会计”观念,全面履行会计职能,充分发挥会计防范的作用,是防范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根本保证。{1} 要尽快改变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所有者主体虚拟的现状。{2} 要建立起“集中统一管理与分析授权核算”相结合的大集中、管理型三级会议核算体系。{3}要增强会计监督的独立性和权威性{4} 要严格执行《票据法》和《支付结算办法》等制度规定,切实搞好汇票承兑、信用卡透支、电子清算、金融机构往来管理工作,在改进结算服务的同时,积极防范结算风险。
6 加强会计基础建设,纠正会计行为偏差,是对经营风险进行标本兼治的基本措施。
7 切实强化风险责任的追究机制,加大对责任人员的查处力度。金融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必须实行稳健的经营,这就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加强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从而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准确、完整,最终达到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证商业银行经营活动有序开展。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不断发展。
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存在于业务活动的始终,它是指来自金融系统内部或外部的、对银行资金安全的直接或间接威胁,其严重后果是扰乱金融秩序甚至社会经济秩序,造成银行资金损失,发生支付危机,导致金融机构倒闭,引发社会波动。像曾发生在亚洲一些国家的金融危机就引起了部分国家货币大幅度贬值,股市下跌,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急剧上升,流动性出现严重困难。会计工作由于其贯穿业务处理始终的独特条件,在防范银行经营风险方面可以发挥特别的作用,是银行实现稳健经营的重要保证。
以上仅就银行经营风险的会计原因以及如何从会计的角度来防范与抵御银行风险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事实上,防范与抵御银行风险是一个涉及面广、综合性强、难度较大的系统工程,离开了各方面的协同,单靠银行会计自身的力量是不行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