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古代传统服饰文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服饰文化;中西方服饰文化;女装造型
在人类服饰这一斑斓的史书中,中国服饰是绚丽夺目的一章。尽管自近代以来,中国也无例外地受到西方服饰的冲击,但中国拥有过的“衣冠王国”的盛誉是不容贬损的。中西方服饰文化之间的差别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对中西方服饰文化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继承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点;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更加主动地把握21世纪的国际时尚文化。
一、中西方女装造型相类似的历史阶段
在世界服饰文化宝库中,中国传统女装造型独树一帜,显示出鲜明的民族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春秋战国时期,深衣脱颖而出。深衣是上衣下裳连成一体的长衣服。后来逐渐演变成礼服,在春秋战国及至汉代都极为昌盛,对后世的服装造型也有着深远影响。
连体式女装的发展是在汉代,主要的样式是袍。袍是在深衣的基础上发展的,袍的发展和演变使这一时期的连体式女装更加适应人们的生活和审美需要。
但汉代以后就出现了衫,它是大唐盛世封建文化发展到鼎盛时的样式。从衫的造型上,我们不难看出一个国势强大而文化深厚的民族所体现出来的雍容华贵和自信开放的气度。
两宋时期与衫并存的另一种服装叫“背子”,整体造型修长、简洁,但却是中国传统女装中最能体现女性美的服装样式之一。
而西方的服装发展早期受到北非的古埃及和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这种古代东方文化的影响,后来又经历了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发展,最后落脚到西欧各国。因此,我们研究西方服装造型要从古埃及说起。
古埃及妇女的正式服装是丘尼克。这是一种从胸到脚踝的桶形紧身衣,形式种类较多,并且具有较强的时代感。
而古罗马的服装文化受希腊的影响很大,其女装造型也呈现出一种宽松、简朴而又重视衣裳美的美学特征。但与希腊相比,罗马又是最有秩序的阶级社会,这一点与中国的冠服制度有相似之处。
到了公元5世纪左右,一些富有基督教色彩的服饰在亚得里亚海沿岸地区的罗马市民中得到普及,被称为“达尔玛提卡”。它也暗示了服装渐渐脱离了古代,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中、西方女装造型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女装造型的社会学意义,也可以说以服装反映了穿戴者的社会地位。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相隔如此遥远的古代中西方人们在女装造型上表现得如此相似呢?
在中、西方女装造型成型的漫长过程中,物质材料的限制、实用功能的思考固然是重要的,但我们要更加关注的是宗教、哲学和审美心理等方面的原因。但由于文化形态不同、出发点不同,所以公元前13世纪以前,中西方女装造型仍有明显的区别。在造型上,中国女装采用前开型、围裹式右衽;而西方女装一般采用贯头型的服装样。
总之,公元13世纪以前,中西方女装造型尽管有一些不同,总体上看来其造型是比较相似的,但这种相似并不仅仅是通过交流实现的,都存在着自己民族的本来面貌。
二、中西方女装造型的分道扬镳
公元13世纪至19世纪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渐走向衰败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中国女装继续沿着宽松离体的造型方式发展,并且逐渐趋于华丽和繁琐。
在这一时期,宽衣文化中连体式女装得到了巩固,在元、明、清三代都有各自代表性的女装造型。
元代是以蒙古族为主要政权,元代蒙古族妇女服装以袍服为主。贵族妇女袍式宽松,袖身肥但袖口收窄,其构成与汉族服饰相似。
而明代服饰是华夏服饰艺术的典范,明代自建立以后,废去了元朝服制,并根据汉族人民的习惯、冠服制度,重新得以确立和发展。
清代是由满族建立的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服装造型也具有满族特色。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八旗女子所穿的长袍,也正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旗袍”的真正祖先。
就在中国连体式女装造型继续发展的同时,西方女装造型开始发生转变。随着西方人文主义哲学和审美观的确立,西方连体式女装渐渐形成了强调人体曲线的主体造型,这种造型从此成了西方服饰文化中女装的主体造型。
公元13世纪到15世纪是西方窄衣文化形成时期,这一时期也正是欧洲历史上的“哥特式时代”。
这一时期的女装仍以宽松的筒形为主,但在女装造型中收腰的合体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确定。特别是方法上有了新的突破。也就是在这时,中国和西方在服装的构成观念和构成方式上彻底分道扬镳了。也可以说,无论从古代到近代,还是从东方到西方,衣服构成上的分水岭就在这一时期产生了。
进入16世纪以后,女子服装造型由上半身胸口的袒露和紧身胸衣的使用,与下半身膨大的裙子形成对比,呈上轻下重的正三角形,是一种安定的静态造型。这与绘画中构图的稳定性相通。因此成为以后好几个世纪西言女装造型的基本形态。
综上所述,公元13世纪至19世纪中西方女装造型走了两条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却又有极其相似的地方。
由于这一时期的中西方基本上都处于封建社会或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差别仍然存在。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女装造型都明确地呈现出社会的阶级性。
与此同时,西方随着资本主义势力的扩张,中国文化也曾对西欧资产阶级和贵族提供了十分新鲜的营养,涉及当时的室内装饰、家具、陶瓷、织物、服饰以及绘画等诸多领域。这正体现了服装造型不仅仅是单一的学科,它与姐妹艺术是相通融的。
我们在研究古代中西方女装造型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传统的中国女装造型属于直线裁剪,平面创造的宽衣文化;而西方的女装造型经历了先宽衣后窄衣的发展过程,基本上属于曲线裁剪,立体造型的窄衣文化。这两种女装造型的不同主要源于中西方不同哲学和美学观念。只有通过研究比较,深刻了解中西方服饰文化的特点,探讨中西方服饰文化的内在精神和外在表现形式,才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世界服饰文化现象的发展趋势,才能帮助中国的设计师面对时展的需要。
莱维・斯特劳斯曾说:“每一个文化都是与其他文化交流以滋养。但它应该在交流中加以某种抵抗。如果没有这种抵抗,那么很快也就不再有任何属于它自己的东西可以拿去交流了。”世界各民族文化都是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遗产。无论是中国的、西方的、历史久远的或是正在形成的,抑或是新兴的或是正要流行的,只要我们深入不断发展创新,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就能重新树立适应时展要求的、属于中国传统韵意的中国服饰文化。
我相信,中国的服饰文化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一定能在国际时装舞台上大放光彩。
参考文献:
[1]周锡保.中国古代服装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09.
[2]周汛,高春明.中华服饰五千年[M].台湾:美工图书社,1987.
一、传统服饰元素与现代服装设计结合的意义
我们之所以如此重视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服装设计的结合,主要是因为这两者的结合将会更好地促进我国服装行业的发展,并且这两者的结合有着不可比拟的重要意义。第一,将传统服装文化与现代服饰的结合能够使中国的传统服饰文化在更高的更大的国际舞台上得以更好的展现。随着文化交流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服装文化或者是服装文化交流活动在世界各地展开,中国的服饰文化也拥有了更多展示的平台和机会,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和契机下,如果能够将中国传统的服饰文化和现代的服装设计进行一个良好的完美的结合,就能使中国的传统服饰文化有更多的展现机会,使越来越多的服装设计者重视和使用中国的传统服饰文化,也会使更多的人能够运用和了解中国传统服饰,总的来说,让全世界通过我们的现代服装设计进一步的了解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从而促进文化的进一步交流和融合。第二,在现代的服装设计中,如果我们只是一味的重视文化的创新而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融合或者是借鉴,必然会导致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缺失。全球化的发展虽然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的平台,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这样的一个激烈的角逐中,进一步的使用传统文化的武器是我们最好的选择,如果拒绝汲取传统服饰文化中的养分则会导致传统文化的缺失,从而使现代的服装设计丧失了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第三,中国的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服装设计的结合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中极为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如今,一些服装设计师只是单纯的从西方文化或者是现代文化中汲取养分,却忽略了对于传统服饰文化的继承,这对我们进一步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相违背,因而我们必须要懂得和学会在传统的服饰文化中汲取营养。
二、中国传统服饰元素的特征
众所周知,中国的传统服饰文化博大精深,它主要可以分为以下的两个部分,分别是硬件元素和软件元素。
(1)、硬件元素硬件元素主要包含以下的三个方面,第一个是造型方面的设计,中国的传统服饰有着很别致的造型,并且造型的种类也比较多,第二是服装的面料以及服装上面的图样设计,第三点也是比较有特色并且很直观的一点就是色彩的搭配。首先基于造型设计上面来讲,中国的传统服饰造型虽然类型比较多,但是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第一种是上衣下裳式,这种穿衣的形式主要是为女性所设计的;而男性大多会穿连体式即衣裳连属制,这两种服装设计方式在中国的服装设计史上传承了有几百年,并且经过了不断的发展和改进,可以大致上体现相互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同时,长袖、筒裙以及对襟这些服装设计的造型也是极为独特的,并且直到现在还能很好的应用在一些服装设计中。其次是服装的面料和服装的图文式样。中国最早使用的纺织品是葛布、苎麻布和大麻布。葛布是葛藤的茎皮纤维加工制成的,这些面料都被很好的应用在我国传统的服装设计中,并经过进一步的改进使其更加符合我们现代人穿着的需求。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继麻布之后,我们又开始使用丝绸进行服装设计,古代丝绸不仅在我国的服装设计中占有重要的比重,更得到了其他国家的广泛赞许,人们还在丝绸、棉布上绣制了不同的图案花纹进行装饰,很多花纹的设计不仅仅起到了装饰和点缀的作用,更多的是带有一种吉祥的寓意,如龙凤呈祥、牡丹、富贵花等,这些都代表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和平、美满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至今,这些带有吉祥寓意的图案仍被大量的应用在现代服装设计中。传统的服装设计也极为重视色彩的搭配,又受到传统的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我国传统服饰的主色调重要包括了青、红、黑、白、黄这五个正色,其余的颜色则称为间色。正色和间色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正色主要为以前的皇亲国戚所使用或者是一些富贵人家,而一般的贫民百姓则会穿着间色的衣服。正色也有着不同的含义,在最原始的时候,黑色象征着统治者,但是随着文化的进一步的发展,黑色渐渐被黄色所代替,中国的皇帝的龙袍也逐渐变成了黄色,而红色代表了喜庆,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古代的新婚之夜,新郎新娘要统一穿着红色的喜服。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具有明快的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其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中国传统服饰具有适中、和谐的“情理美”和追求意境的“含蓄美”。现代中国服装设计要继承中国传统服饰“谐调”、“统一”的审美原则,把传统服饰文化中的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融入现代服装设计,结合时尚理念和设计原则,在创新中实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设计师只有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来把握时尚,才能真正拓展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空间。
人类作为智能化生命,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其永无止境的进取性,以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愉悦人世生活,促进每个人的充分自由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这是一个承传延续的生命演绎历程。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当代服饰文化理应遵循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
一、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
服饰是人类生活要素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并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Www.133229.cOm服装的款式设计、面料选用、颜色组合等,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状况,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也是附着于物质载体之上的主体美的物化形态,既主张象征表意性又倡导审美愉悦性,既注重形式美的创造又崇尚情感意念的表达,使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完美统一,以情景交融、意象统一之美来展示民族美学的生命艺术品位。f”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的颜色为例,其文化内涵亦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演变,并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审美特征。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生活色彩浓郁,它以等级标识为主要体征,并被赋予特定的伦理意义,如商代将取于自然的青蓝、赤红、黄、白、黑五种颜色视作尊贵色彩,规定只有奴隶主和贵族阶层的着装才能使用这些颜色,且“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髓,黑与青谓之献,五彩备谓之绣”。此外,将五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方式相结合,与五行等相对应,构成了所谓“五方正色”的图式,并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推衍出“五德终始说”,将之与生命道德联系在一起,如商以金德王、尚白色,周以火德王、尚红色,秦以水德王、尚黑色等。先秦之后,到了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服饰色彩作为政治伦理的外在形态直接被用来“别上下、明贵贱”,成为统治阶级等级差别的标志性象征,而黄色和龙纹则成为皇帝的专用色和王权的象征。在封建等级制度的高压和儒家礼教思想的双重作用下,色彩的应用已脱离自然的物质属性及其本来意义而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可见,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它出干对自然和生命的无限崇拜以及对等级标识的刻意表述而呈现出明快的色彩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整体效果既赏心悦目又简单大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方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
人类创造的世界是一个文化的王国,文化伴随着人类生命的进程而发展,并在社会的进步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服饰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一方面,服饰是文化重要的构成要素,文化的发展刺激着人们对服饰的需求;另一方面,人们对服饰的需求又丰富了文化的内涵,把文化对自然的改造与人的自身培养及生命审美联系在了一起,最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著名人类学家佛朗慈·波阿斯在《原始艺术》中指出:“追求艺术表现和优雅的外观,是人类的共性。可以说,在古代社会中,许多人已经感觉到美化生活的必要,他们的意识,要比文明了的后代敏锐得多,强烈得多。在人类历史的演变进程中,服装对于人类已不仅仅限于遮体御寒,还能满足人们在其他方面的心理需要和生命体认,如中国古代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猎手用猎物的牙齿、蹄爪、羽毛或尾巴装饰在自己衣物上,以显示其英勇无敌或地位崇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衣服的质料、颜色、式样及附属装饰越来越与整个社会心态和个性心理相呼应,服饰本身作为一种信息符号,能够传达时代风尚、文化特色以及个人的文化教养、知识水平、风度气质与社会角色方面的信息。衣服被视为人的“第二皮肤”,它能够反映出一个人尤其是女性的个性和心理状态。美国服装学家布兰奇·佩尼在(世界服装史》中写道:“将一种鲜花戴在头上,或者以酸梅果汁把双唇染上红色的第一位姑娘,必定有她自己的审美观点……女性服装的质料、色彩、缝制以及与服装相匹配的佩饰能够加强女性自身身份及在特定场合的自信心、风度、竞争力量。
二、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意蕴
1.适中、和谐的“情理美”
中国传统服饰的含蓄婉约与中国人和平、知足、中庸的取向相一致。儒家“中庸”之“中”、华夏“中国”之“中”,皆强调“不过分而和谐”,这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有明显体现。中国传统民族服装既不像西服那般可精确勾勒人体,又不同于古希腊、古罗马那样用一块布随意地披挂或缠裹于身上,而是采取“半适体”的样式,即倡导一种包藏又不局限人体的若即若离的含蓄美。究其原因,“平和性情”自古以来就作为一种美德为中华民族的先辈所推崇,所谓“人生但须果腹耳,此外尽属奢靡”,追求幸福的真谛是“精神快乐休闲,胜干物质进步”。这反映在服饰文化中就是讲究随意、闲适、和谐,没有过分的突出、夸张和刻意的造型,于恬淡之中给人一种含蓄、平和而神秘的美感。中国传统服装的制作者(裁缝)在设计和制作服装的过程中凭借直觉与经验,于“适体”中呈现的是一种含蓄的“情理美”,而非西方那种以数理为基础的精确到尺寸的“理性美”。
2.追求意境的“含蓄美”
“含蓄”属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美的范畴,这一手法通常将作者的情感表达寓于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之中,以达到启发联想、耐人回味之艺术效果,彰显“情中有景,景外含情”的艺术境界。这类似于中国画中的写意手法,即不豺着于对事物的客观再现,而强调欣赏某种朦胧的含蓄美,在虚实关系上偏重于对“虚”的张扬。引入到服饰文化的艺术创作中,就是设计者特别注重“不着迹象、超逸灵动”之美,不刻意追求数字上的精确性或纯形式的客观美感,而是崇尚用无穷的意象美含蓄地表现情感。如用宽衣大袍、中规中矩的样式或写实与变体相结合的动物、几何纹样、花草枝、藤蔓纹等具有抽象和寓意的服饰图案来传达一种与政治或伦理的关联意向。
汉初之“袍”被作为礼服,一般多为大袖,袖口部分收紧缩小,紧窄部分为“祛”,袖身宽大部分为“袂”,所谓“张袂成荫”就是形象化的描述;而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其画像人物皆穿着宽敞的衣衫,衫领敞开,袒露胸怀,或赤足,或散发,无羁放荡,张扬着崇尚虚无、轻蔑礼法的人生品性,给世人以高山流水般随性自然的审美意境。中国传统的女性服装旗袍,是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时尚设计完美结合的典范,它造型完美、结构适体、内外和谐,是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性的标准服装,是中华服饰文化的代表,在女装舞台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旗袍的设计表面上不温不火,实质上内涵丰富、意蕴幽远,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融通。光滑的质感和简洁的造型表现出流畅明快的线条与和谐一体的气韵,展示出东方女子温柔、典雅之美。这种气韵不仅展于外表,而且沉于内心。穿上旗袍,既能衬托出东方女性优美的身段,又能显示出其幽雅的心境和悠闲的生活节奏,充分展示出中国传统服饰的含蓄美,呈现出一种宛若自然生命律动的朦胧佳境。
三、中国服饰文化的承传拓展
1.继承:拓展传统服饰文化的基础
中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纵观华夏服饰文明的发展史可知,“谐调”、“统一”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真谛。自中国服饰文化诞生伊始,就遵循着理物取暖与审美表现、标识显示与象征表达、个性突出与喜庆吉祥相结合的制作原则,以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服饰与社会、服饰与人群的和谐统一,而情景交融、意象统一更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最珍贵的审美品质。比如,作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本元素,“标示突出文化”同主要应用于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对等级尊卑、行业职别、年龄性别的标示和意念表达上,从原始部落首领与狩猎功臣的服饰标示到封建帝王的官服标示,从文官武官的服饰标示到现代军装、职业装、晚礼服的服饰标示等,均彰显着其“标示突出文化”的审美底蕴。当然,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承载着传统儒家中庸观,受政治因素的影响颇深;而20世纪中期的“绿色”服装覆盖全国,“军干装”及其灰色基调也使中国服饰呈现简单划一的窘况。然而,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占数千年发展主流的是“谐调”、“统一”的服饰文化,理应将之发扬光大,诸如以原色表现为主的大气而豪放的色彩文化,以追求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圆满统一并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社会、人群协调一致的完美原则,以民俗吉祥意象为特征的表现形式等,现代中国的服饰文化都应予以承传拓展。
2.创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
在当代中国,传统服饰与时尚设计的审美融通对提高服装的文化附加值、满足时尚消费需求、缔造民族特色品牌、开拓国内外市场具有特殊意义。全球化时代的服装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各国服装设计师在服装设计中都很注重对本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借用,以张扬本国服饰文化和民族特色。目前,中国现代服装设计整体上还存在着设计理念落后、创意不够、没能把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之中等问题;加之国外品牌纷纷涌入,国内又缺乏与之抗衡的品牌,使中国的服装设计在国内、国际竞争中均处于不利地位,严重影响了中国服装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当务之急是在借鉴传统文化符号的基础上,将传统与时尚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之从表面符号的简单借用提升到对服饰文化内涵的审美体认与表征阴,创立自己的服装品牌,发展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时尚设计和谐融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服饰文化。
实现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时尚设计的完美融通,实质就是一种在继承传统服饰文化基础上的创新。这种创新首先须领会传统文化,否则创新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即设计师要在精神文化层面上把握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精神理念,将我国传统文化元素与各种时尚理念、理论资源加以整合,把传统服饰文化中的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创造性地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丰富其文化蕴意,提升产品的文化附加值,防止对传统元素符号化、表面化的简单组合或图解式、猎奇式的样品展览。好的服装设计创意是设计师在把握了传统服饰文化理念之后,结合时尚理念和设计原则,对传统文化积累、消化并感悟的一种自然情感表述,而不是现买现卖、照猫画虎。河南“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活动中展示的服装就非常具有文化价值。拜祖服装系列大多采用的是中性的流行色系列,颜色迥异、面料粗朴,以金色缎带镶边;纽扣的设计则采用盘扣样式,其金属材质与服装面料及服装的金边质地形成细腻的对比;袖口翻边采用缎织纹路,既有古朴特点又有现代的工艺形式。整个设计将传统元素与时尚设计完美结合,加之祭祖大典本身的特殊意义,可谓形式与内容完全融合在一起,取得了极佳的艺术效果。所以,当代中国的时尚服饰设计应该分析研究传统服饰的配色及制作规律,理解、感悟传统服饰文化的深厚、博大与凝重,并使之巧妙地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来,加之挑花、刺绣、蜡染、扎染、手绘、编织、织花、抽纱等现代工艺,并结合时代流行趋势与时代特征,将继承传统与探索创新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创造出既有时代感又有民族神韵的服装。
四、结语
关键词现代服装设计;传统服饰文化;结合
社会经济发展下,现代腐蚀设计面临更高的设计要求,其不仅体现在服装的构造、风格等方面,还涵盖了内涵、美感的传达,逐渐成为现代人认识美与审美实现的重要载体。而不同的服饰设计也在不断发展中体现了重要的文化。就现代服装设计工作而言,它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受到多种现代所谓的流行元素的冲击,已经难以从中体现我国服饰文化的特征,所以在现代服装文化设计工作中融入传统文化与元素是十分必要的。
1现代服装设计与传统服饰文化结合应遵循的准则
1.1不断实现传统文化的改良应用
现代化的服装设计结合传统服饰文化,应当遵循现代审美需求,避免过度地添加传统服饰元素,需要探究两者之间的正确结合点。要实现现代服装设计工作中的特色文化体现,设计人员应当将传统文化中重要特色性的元素进行提炼,并合理的进行应用。首先设计人员应当积极实现传统服饰文化的表现形式创新,其次还应当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避免生搬硬套的设计应用。另外,设计师也应当加强对传统服饰文化特征的归纳并利用独特艺术造型进行相关内容的呈现。
1.2不断创造传统文化中的设计新元素
中华的传统文化为服装设计工作提供了多种形式的素材,包括书法、国画、诗词等多种元素,服装设计师在实际设计工作当中应当积极的从传统文化当中进行全新的设计元素的挖掘,避免受到传统的服饰文化的影响,不断实现传统服饰文化的补充。当前的设计工作者已经有意识地实现了这一发展,只是依旧没有实现大面积的普及。例如在北京奥运会文化衫设计中,设计人员就将书法元素代入到的服装设计工作当中,实现了现代服装设计与传统中国文化的切实结合。另外,传统元素寓意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也是十分必要的,包括牡丹、龙凤以及祥云等都是重要的应用,是中华文化特色的重要体现。所以,加强传统服饰文化元素创新十分必要。
2现代服装设计和传统服饰文化的结合
2.1现代服饰设计中结合传统服饰中的色彩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存在很多的传统民族服饰,可以将其应用在现代服装设计当中。例如常见的传统服饰文化有青色、中国红以及琉璃瓦等颜色,这些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结合得非常好,比较出名的有青花瓷。这种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服装设计之间的结合可以体现出服装使用者的尊贵气质。因此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可以将传统服饰文化的色彩灵活运用起来,并与现代服装的特点相融合,使其更加协调。我国目前对于旗袍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而且从现代旗袍的外形特征来看,与传统旗袍相比多了很多的新元素,但是其中能够展现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而且可以修饰现代服装的特色非常鲜明,对于保持旗袍的尊贵端庄感非常有用。
2.2现代服装设计中结合传统服饰的结构造型
中国的传统服饰造型体现了民族特色和文化,而且强调对称性,展现的是一种和谐美。例如在汉朝,玉坠是作为一种提升人的气质和地位的装饰品,通常都是系在左右腰间。这种对称性的装饰手法可以应用在当前的服装设计当中。这种传统的服饰造型与我国的儒道文化相关,在体现和谐美和对称美上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但是在结合的过程中要避免一味地在现代服装中展现对称美,而是要将服装的个性特征通过对称展现出来。例如从对称美这一种造型跳过去,找到一个能够突破这种服饰局限的方法,比如现代服装比较流行的单肩造型和单袖造型都能够展现出一种和谐的个性之美。第一,从现代服装设计与传统服饰的机构造型相结合可以知道:设计者要从传统服饰的点、线、面入手,方式用力过猛容易导致现代服装体现出呆板的特点,而强调对称的灵活性,最好要体现出层次感。我国传统的服饰中有很多细节上面的东西,体现出了设计者的匠心独运。尤其是点线面,比如在我国古代长袍即为面,纶巾和腰带则为线,至于主要作为装饰作用的玉坠和玉佩等是点的作用。将这三者充分结合起来可以真正地展现出着装者的气质,而且还会增加服饰的灵活性。现代服装设计结合了这一点之后,可以服装的整体气势提高,使其更加符合当下消费者的心理需求。第二,立体形态方面,现代服装设计结合传统服饰的造型结构的时候,还需要重视立体形态方面的借鉴。传统服饰当中大多都是宽松的款式,这种款式可以将着装者的体型放大一些,使其看上去更加得丰满。但是如果这种宽松的形态没有控制好,则会导致服饰美感被破坏。因此设计者要结合现代人对于身材的要求,借鉴的时候要选择最具有价值的部分。比如现代服装设计可以从服装的平面感入手,使服装的整体感更加立体,也得以展现着装者的体型美感。第三,在现代服装设计中融入传统服饰的叠加感和层次感。不同的人对于胖瘦的看法不一致,可以将其称之为审美观。服装设计者的价值就在于将服装美学价值提高到一定的水平,使着装者的身材缺点能够被隐藏起来。这都是需要服装设计者在设计的时候充分结合传统服饰中的叠加感和层次感。传统服饰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的时候容易水土不服,所以现代服装设计者要从当下服装消费者的心理和审美出发,通过调查研究得出准确的结果之后找到一种可以有效运用传统服饰的方式,增强服饰的美感满足人们的需求,也使其销量能够大大提升。
3结束语
论文关键词:唐代服装;现代;继承;发展
一、唐代独特的女装风格
(一)坦露肌肤,展示人体美
中国古代男子裸身往往被视为无礼,女子更不用说了,服饰是绝少透露与随意敞开的,唐代却别开生面。女装领子早已多样化,常见的有圆领、方领、斜领、直领和鸡心领等,特别是坦胸露乳的坦领。在西安地区的一些唐代遗址,或彩绘,或石雕,如永泰公主墓壁画中,如李重润墓石椁上,那些身着坦领的女子无不领口低开,露颈露胸,起伏;最为大胆、更为开放的是周方《簪花仕女图》所描述的,仕女身穿仅至胸前的长裙,而双肩、双臂和大片的胸背均裸露在外,只是披了一件轻薄透明的宽大衫衣,雪白的肌肤清晰可见。唐诗中有不少歌咏女子体态的句子:“粉胸半掩疑暗雪”,“胸前如雪脸如云”等等,都体现了女子着坦领服装在唐代的盛行。
(二)女着男装,开放大气
“女着男装”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认为是不守妇道的表现,因此几千年来极为罕见,而在唐代尤其是开元、天宝年间这一服饰现象却极为盛行,谓为时尚。唐代女子喜穿爱着男装,主要是男子常服戎装与半臂,戎装即头戴软脚幞头,身穿翻领或圆领胯袍,腰间系蹀躞带,下穿小口裤,脚穿黑、红皮革靴或锦履。半臂,即半袖短身衣。这二者都是唐代女子比较盛行的衣饰。《洛阳伽蓝记》里讲“其俗妇人裤衫束带乘马驰走,与丈夫无异”,唐?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里,也表现了唐代宫廷妇女穿着男装出行春游的情景……由此可见当时女穿着男装在宫中、市井都已是常见现象。
(三)胡服盛行,兼容并蓄
唐代人们对胡服的倾心十分普遍,唐代前期,特别是开元、天宝年间,女子穿着胡服极为盛行。唐代诗人元稹在《法曲》中描绘:“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咸洛。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骑与胡装,五十年来竞纷泊”。唐代妇人穿着胡服,史书中多有记载,如,“天宝初,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妇人则簪步摇钗,衿袖窄小。”在陕西昭陵唐墓出土的大量陶俑中,那些窄袖紧身、翻领左衽、腰系革带、脚穿皮靴、头戴“浑脱帽”的妇女形象,就是唐代妇女崇尚胡服的真实写照。
二、唐代独特女装风格对现代服饰的影响
(一)坦露肌肤的坦领服装对于现代服饰的影响
坦领服装的大胆率真,开辟了女性服装历史的先河,现代服装将其运用和创新,充分展示了女性的曲线美,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坦领服装发展到现在,已经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和结构,不再是简单的坦胸露乳了,而是加入了更多设计师的创作灵感和元素,有坦领设计的女性服装,时而豪放,时而含蓄,时而复杂,时而简约,把女性的开放与优雅风情展现的淋漓尽致。尤其是在现代礼服中的设计,坦领服装更加显示了女性独特的美感和魅力。
(二)女着男装现象对于现代服饰的影响
女着男装展示的不只是服饰审美中性化的别一番境界,更有开放、宽容与平等的服饰文化精神,其豪迈、潇洒的女装风格,对传统着装观念有着强烈的冲击和刷新,这在唐以后的女性服饰中都有所体现。与唐代不同的是,现代女子所着的男装不是直接将男性服装穿在身上,而是对男性服装加以改进,融合了更多的女性服装元素,无论是面料还是色彩都显得多样更加富于选择性,这样就把男性的坚韧和女性的柔美很好的糅合在服装中,更加适于女性穿着,深受现代女性的青睐。
(三)喜爱穿着胡服对于现代服饰的影响
唐人喜爱穿着胡服,不仅模仿胡服那既有的款式,而且也接受着那些内地所没有的着装观念与习俗。唐代这种兼容并蓄的服饰理念,给后来的服饰设计带来诸多灵感,到了现代,服饰中的少数民族元素在时尚舞台上大放异彩,它与本土文化相融合,呈现出一番绚烂的景象。在这里,不同的服饰款式,不同的着装观念与习俗,甚至不同的服饰传统交汇在一起,互通互融、携手并行,如立交桥状各行其道,平等宽厚,随意自在。或似春日园林,花卉色香、形态各个相异,争艳斗芳且彼此映衬。
三、原因分析与结语
关健词:服饰文化;差异;碰撞;融合
中图分类号:J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056-02
一、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服饰差异
放眼天下,远古至今人类创造的技术,文化精髓处处可见。人类将各自传统服饰总体归纳为东方服饰与西方服饰两大体系。从伏西氏化蚕丝为穗帛,古埃及人利用亚麻织物制作围裙以及苏美尔人采用羊毛织物色缠于人体上,形成服装开始,似乎就暗示了中西方服装的发展历程,风貌形象会有着千差万别的差异。
林语堂先生曾深切领悟地说到:中装与西装在哲学上的不同点在于前者为意隐之,而后者则在凸显人体的线形。这使之中西装在直观静态之美就产生了根本上的差异。追本朔源,希腊是西方思想文化的发源地,也是西方服饰文化的发源地。古希腊的服装是一块简单而宽大的布形,就其本身而言,属于宽衣型服饰,但它与东方宽衣不同之处在于其具有二次造型功能,它通过在人体上的包裹、缠绕,使宽大无形的布沿着人体的起伏自然造型,强调和突出了“人体之美”,体现了“追求人体美”的服饰观念,所以从一开始就确定了西方服饰的窄衣型的必然性。欧洲中世纪中期、省道开始在缝纫技术上运用,服装造型从平面转向立体,西方服装逐渐形成了窄衣文化体系,其视点便集中于更加突出的体现和夸大了人的自然特征的表现,强调人的第二性征的西方服饰文化属于多元文化的范畴,表现服饰突出个性、彰显个性,反对相同和类似的服饰,其服饰以表现人体的本质美为前提。
西洋服装从诞生起就充满了激进的思想与吸收外来文化的大度,西方服饰文化是一种多源交融性的文化,它的文化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受古时的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的影响至深,中审美视觉历来重视立体的造型,在其形成过程中,将服装视为一门特殊的人体艺术,注重形式,认为形式即内容。在西方的服装史上,13世纪初期就已确立了立体三维的裁剪方法,此方法的发明与运用已成为东西方服装设计制作的分水岭。从此,西方服装变得立体,外形富于变化,同时尽可能让造型体现体型美,西方服饰文化属于多元文化的范畴,表现服饰突出个性、彰显个性,反对相同和类似的服饰,其服饰以表现人体的本质美为前提。
因东方思想文化发展的一贯性,使东方服饰文化始终在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中发展。而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服饰文化以含蓄为美,以朦胧隐约,藏中不露给人委婉含蓄的审美感。。随着历史的沿革,朝代的更迭,多民族文化的侵入等等,在数千年的时代变迁过程中,东方服饰始终保持着基本的宽衣形态,而维系东方服饰数千年一贯制的强有力的核心要素,便是以追求“天人一体”为核心的东方服饰文化理念。据《易经・系辞下》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沿天下,盖取之乾坤”。上有天、下有地,则上有衣与天相应,下有裳与地相称;天未明时为玄色、地为黄色、上衣下裳、上玄下黄,这便是中华服饰的最初形制,而最能体现东方宽衣文化特色的当属封建帝王的冕服,它将东方服饰文化的核心意念全方位,非常直观的表达出来了。如晋武帝的冕服,头饰有通天冠、天河带;衣裳结构为宽衣大袖,宽大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体现了充分占有天地空间,将宇宙自然拥入自身,将自然形态融入于天地的意念;色彩上,衣为天之玄色,裳为地之黄色;服饰图案上、十二章纹,八章绣于衣、四章绣于裳,可以说是穿地戴天,包容宇宙,而人的形体却消融于宽大的含有天地成分的服饰之中。中国服饰文化是一种单源性的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与中国的巫和礼乐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注重形的内涵,具有浓厚的社会政治伦理倾向。在其发展过程中,因袭守旧,继承与连续性远大于变异性与创新性,在设计中通过款式、布局、色彩、线条给人以整体的和谐美。同时,大量采用刺绣、飘带、图案和其它装饰手法,表达丰富的寓意与想象。
总之,东方人对服饰重装饰之美,讲究与环境和谐,西方人重服装造型之美,讲究与环境对比;东方服饰重“意”,西方服饰重“形”;东方表达含蓄,西方表达鲜明。东西方服饰完全是两种不同文化的反映,因此,服饰文化特色的风格形成与民族风俗、历史文化的渊源有着密切联系,服装是一种文化。
二、东西服饰文化的融合
在服饰发展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时代特征明显,风格变化昭然,变异与创新远大于继承与连续性。时至今日,不论远古还是现代社会,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服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从未间断。著名的“丝绸之路”,把欧亚大陆各国各民族服饰文化联结在一起, 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来自遥远东方的中国精美丝绸使入了古罗马域,这让古罗马的贵族爱不释手,贵妇们更是不惜花费昂贵的价格达到自己追求的目的。欧洲中世纪的拜占庭式服装,继承和发扬了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和艺术风格,同时糅和了东方精美华丽的刺绣图案,以丝绸为贵,以丝绸为尚。中国的陶瓷艺术和园林艺术深深地影响了18世纪欧洲的艺术风格――洛可可,那玲珑剔透,华丽雕琢的瓷品和园林建筑上的精描绘画,镶金嵌银,报尽曲线绕转美的装饰等,直接影响了洛可可风格的服饰。1910年,俄芭蕾舞团在巴黎的公演引起轰动,其色彩瑰丽,外形新颖的芭蕾舞衣,为服装设计开创了新的局面。从而欧洲形成了一股东方热潮,设计师纷纷将中国、日本、俄罗斯和印度的设计特色与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披垂式风格熔于一炉,创造出美不胜收的各式服装。
上世纪60年代,世界时装大师圣.洛朗(Yves Saint laurant)设计的“中国风”系列,其灵感来源涉及到中国清代官府中的帽与马褂,70年代东西方服饰文化进一步相互碰撞、相互融合,高级时装一统天下的时代宣告结束,时装朝着更民主化、大众化、多元化、国际化方向发展,日本设计大师高田贤三、三宅一生运用传统服装的平面裁剪,设计出不强调合体的曲线或宽松且大的服装,这种非建筑式设计,与西方的建筑式窄衣结构截然不同,但在当时反体制思潮冲击的大背景下,为世人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抓住了消费的新契机。他们的设计很快广为流传,两位来自东方的时装大师从此登上了巴黎时装及至世界时装舞台。在戛纳的电影节中范冰冰身着九鹤丹红的礼服就是闻名于世的美国设计师Towkprd运用奢侈的中国风为YSL画上重量级的句号。通过交流增进了解,加强了友谊促进了发展。各国各民族却以本民族文化为基础,不断融进别国的先进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而又形成新的服饰文化艺术形式。东西服饰文化在实用服装上的交融则突出体现为休闲服装的大面积流行。休闲服装以宽松自然为特征,实际上是西方服饰向东方服饰的倾靠,以至于出现了许多平面结构的宽衣型服装。这种宽松给人以自然舒适而又充满韵味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恰恰来源于东方服饰文化的介入。
三、东西方服饰文化的发展与运用
沈从文先生在谈及服饰文化时写到,“服装反映的不仅仅是个人的穿着情操,还是这个民族的一种深厚悠久的文化”。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发展。世界服饰文化的相互交融不仅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科学进步的发展,而且加强了各民族间的更深层的相互了解。。东西方服装在其运用和发展过程中,都摒弃了繁琐的装饰及累赘的服装结构。同时,东西方服饰文化有着不同的优势与魅力,东方服装由松变紧,其宽袍大袖吸收了西方三维立体裁剪,使现代服装更贴体、轻便,其中改良旗袍正是中西合壁最精典的完美体现。而西方服装则摒弃了造作、扭曲性的人体美,把女性从损害健康的紧身胸衣中解放出来。无数设计事实表现,东方精美华丽的刺绣等赋予西方立体合身的服装一定会展现出耀眼的光气。由此可见,中国古代表达寓意的宽袍大袖,西方强调人体之美的服装造型两者并无熟优熟劣的对比,其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适应人们的新生活。时装设计大师三宅一生,他所取得的成绩虽然是在时装界,他融贯东西,创造了举世公认的三宅一生风格,他的风格更注重了新技术,新材料在设计中的应用,更注意时装发展的倾向,但他的服装却让人联想到日本的传统服饰,这些服饰形式在日本却是从来未有的,是一种代表着新方向的崭新风格,他的这种独立的风格几乎可以与整个西方服装设计界抗衡。按法国人的说法,在三宅一生面前,不光法国的时装大师们,就连高耸入云的埃菲尔铁塔也像是少了一些霸气。
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美学观念在服装上形成了不同的造型方式,体现了不同的精神气韵,随着现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服饰文化融合趋势也空前加强,中国服装也在不断地与世界接轨,传统服饰设计中创新融入西方时尚之美,而中国元素也正在影响着国际时装界的发展,东西方人虽然形体不同,观念不同,但在服装上的追求真、善、美的意境是一致的愿望,今天的服饰文化设计中所要表现的时代气韵就是让民族精神融于世界精神,让传统精神融于未来精神,使东西方在不同的哲学与美学观念背景下所表现出不同的神气韵味并使之形成互补和强化,达到神智与思想上的共通,从而洋溢出新的精神和理念,传达出时代气息的内在气韵。
当今,世界各地的服装文化互相融合、互相碰撞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各种设计表现出时代特征明显,风格变化昭然,变异与创新远大于继承与连续性,作为从事服装设计行业的我们,不仅要把握住开放的时代契机,紧跟国际时尚潮流,更要努力保护发扬中国服装传统特色,让东方服装的深远寓意内涵和西方服装的形体造型美可以兼得且形态更加丰富多变。文化之于服饰是内在的精神、服饰则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只有两者完美结合,才能促进东西方服饰的健康发展。
江西省高等学校十二五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崔荣荣.现代服装设计文化学.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2001.(9).
[2]华梅.华梅谈服饰文化.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1) 《中国服装史》,高教出版社,2002.(10).
摘要服饰既是人们生活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服饰艺术既是人类物质文明的结晶,也具有精神文明的含义。服饰艺术是一种符号,也是一种象征,本文就从服饰艺术所蕴含的民俗寓意、所代表的政治意义、受儒家影响的理性意识三个方面着重地分析一下服饰艺术中蕴含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服饰艺术 民俗寓意 政治意义 理性意识
中图分类号:C953 文献标识码:A
从远古到现代,从树皮遮身到绫罗绸缎,再到现代的棉麻衣物,服饰艺术一直随着人类历史的进步而不断变化发展着。服饰不仅仅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也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本文对此作了简要的分析。
一 服饰艺术中蕴含的民俗寓意
民俗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积累下来的特有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华民族文化中的民俗寓意,在服饰上则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1 中国服饰艺术的形式美和民俗内涵。服饰是最贴近人、最能体现人的特质的元素。服饰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体现出浓厚的民俗性特征。求福趋吉,是人们最普遍的一种心理,因而在中国传统的服饰艺术中,特别地重视服饰的形式美以及其所代表的寓意。所以服饰图纹中表现吉祥如意、避晦驱邪的内容特别多,这些图案的内容包括神话传说、日月星辰、花鸟鱼虫、文字谚语等,通过比喻、双关、谐音等创作手法,使服饰的形式美与其中的吉祥寓意完美地结合起来,成为一种完美的艺术形式。中国传统服饰的形式,多追求对称、整齐、圆满的特色,比如梅、兰、竹、菊四君子或者松、竹、梅岁寒三友的吉祥图案,多是成组地出现,以此组图案来表现文人雅士高尚的情操和坚贞不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另外,在汉语中,“鱼”和“余”的发音相同,“葫芦”谐音“福禄”,因此,鱼和葫芦纹样造型应用得也较为广泛,像年年有鱼(余),福禄双全等,这些饱满的图案使得衣服的造型别致又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样,少数民族的服饰也具有独特的民俗寓意在其中,比如彝族妇女戴的鸡冠帽,就被认为有辟邪的作用,而其缀饰在帽子上的大小银泡,则是头顶月亮星星的象征,表示光明永在,幸福长存。这些服饰纹样不仅融会了民众的审美情趣、伦理道德,也表现了他们的人生理想。这些吉祥图案不单单是造型优美的装饰纹样,还是一种文化内涵的体现,古人早已将种种具体的观念注入其中,正所谓“图必含意,意必吉祥”。这些富有民俗内涵的的中国传统服饰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一个重要特色,是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表现方面,更是中国传统服饰艺术对中华文明内涵的一个重要表现。
2 服饰艺术中表现的民俗个性。服饰具有两重民俗性格:一是保护身体,二是装饰。保护身体、遮身蔽体是服饰的基本功能,这是服饰艺术发展早期最为人重视的方面,慢慢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服饰的装饰功能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而在这种服饰装饰艺术中体现了更多的民俗个性。这种服饰装饰艺术的民俗个性主要表现在服饰的纹样内容、所选题材上。比如汉族服饰中多有“龙”、“凤”的图案纹样,就来源于人们原始崇拜中的信仰与追求。本来龙和凤都是不存在的动物,但在原始社会中,落后的生产力使得人们幻想出这两种图腾,以此来除灾、避邪,避免自然界中的危险,以便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求得生存。慢慢地,这种原始崇拜成为一种文化留存下来,成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民俗个性在各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中也有体现。布依族妇女的头上总是包裹着尖角往左右延伸的帕子,形似两只水牛角,俗称“牛角帕”。这一特殊形制的头饰就与该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因为在布依族的民俗中,牛是圣物,是该民族的图腾。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些图腾纹样是服饰纹样的一个重要来源,也影响着中国服饰艺术的发展。中国传统服饰在内容选材上以当时的生活、故事、祈福、避邪等为主,再加上个人的情感与创意,表现出一种朴素自然的美好愿望。比如表示长寿的“松鹤长春”、“蟠桃献寿”等;表示平安的,如“四季平安”、“竹报平安”等;表示富裕的,如“年年有余”、“五谷丰登”等。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民俗个性的一种表现。
二 服饰艺术中蕴含的政治象征意义
服饰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代表了一定阶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主张,是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水平的反映。因此,服饰艺术也就具有了一定的政治象征意义。
1 服饰等级分明,政治地位不同。服饰艺术由当初简单的遮身蔽体功用发展到今天,由实用性到社会性,其内涵和作用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阶级社会形成之后,服饰的社会性特征成为主要需要,彰显了穿着者的社会角色和等级身份,具有非常强烈的政治意义。统治阶级为了巩固政权,在服装方面制定了非常完备的服饰礼仪制度。虽然随着朝代的更替,一些细小的地方会有些改变,但是身份的尊卑、地位的高下在服饰上的表现仍然很明显,几乎是“贵贱之别,望而知之”。以明朝为例,其服饰多承古制,用冠冕衣裳。文武官员凡遇到重大节日,必须戴梁冠,穿赤罗衣裳,平时则穿常服即可。官员等级可以从服色、冠上的梁数、所持的笏板及所佩的绶带来区分。这种服饰区分的政治意义不仅在官员中有所体现,在平民百姓中也是如此,孔乙己的长衫和短衣帮的打扮就足以证明服饰的社会属性的强大影响。不仅在服饰的外在表现形式上,而且在服饰的用料上也有等级规定。如商周、汉代商人的地位很低,高级的服装用料如丝帛、绢、缣、绮、锦、绣和精细的麻织物都由大奴隶主贵族所专用,政府设有专门的官吏,掌管生产、保管和供应,商人是不许穿用的。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服饰制度已经不仅仅只是一种人们穿着打扮的外在表现形式,它更是统治阶级用以“定尊卑、分等级”的一种工具,同时也是藉以维护和巩固统治权的一种典章制度,具有非常强烈的政治象征意义。
2 服饰色彩禁忌代表的政治寓意。在中国传统服饰中,什么人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都具有严格的规定,色彩被赋予了人为因素――象征高贵或者卑微,在服饰礼仪之中明确规定了服饰色彩的穿着应用。首先服饰色彩禁忌代表了不言而喻的政治寓意,是“昭名分,辨等威”的重要工具。在服饰的色彩上,中国古代视青、红、皂、白、黄五种颜色为“正色”,这是礼服的色彩。绀(红青色)、红(赤之浅者)、缥(淡青色)、紫、骝黄是间色,象征卑贱,只能作为便服、内衣、衣服衬里及妇女和平民的服色。不同的朝代也是各有崇尚,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但是从唐朝以后,黄色被认定是尊贵的颜色,只有皇室才能使用。红、紫,是官服之色;黑色,后来多为小吏之服色;青蓝,多为低品位的服色,常为婢女所用。在这里,服饰颜色就代表着一个人的尊卑贵贱,服装色彩带有非常浓郁的政治意味。其次,人们还将一些色彩定为“凶色”和“艳色”,在日常生活及喜庆日子里忌讳穿着“凶色”,在某些时代某些场合忌讳穿着“艳色”,根据不同的情况衣服的色彩有所区别,不能用错。我们知道,由于历史和文化的不同,在服饰色彩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们有着各自不同的观念,但是一些基本的观念确是大家所共有的,如中国古代白色和黑色被视为凶色,尤其忌讳全身穿着白色服饰,白色是家里办丧事时必须穿着的颜色;红色则为吉、喜之色,婚假、生子、过节最为多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服饰色彩是礼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有效手段,其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成为古代封建社会“明贵贱”“别尊卑”的重要标志。
三 中国传统服饰在儒家思想影响下的理性意识
儒家思想是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它的影响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服饰艺术也不例外。中国古代服饰艺术受儒学思想意识的影响很大,一直弥漫着一种理性意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极其重视服饰之美。中国古代是极其重视服饰之形式美的,也非常重视衣服的整洁性和规范性,你的衣服可以很破旧,但是必须要符合你的身份地位以及所出席的场合。《论语・雍也》中有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没有合乎礼仪的服饰,就像没有文化修养的凡夫野人。只有着装适度才能体现出社会制度的有序和本人的综合修养,也才能符合社会规范。孔子对于服饰的穿着明确指出:“君子正其衣冠”,以为衣冠的周正本身就是君子的起码礼节和必备条件。由此可以看出,儒家非常重视对服饰仪容的要求,这种要求一直影响着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甚至到今天。
2 “克己复礼”,崇尚礼制。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几乎是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他们的思想自然对中国古代的服饰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提倡“文武”,他们崇尚古代礼制,重视礼仪伦常,维护等级观念,主张一切言行,包括衣冠服饰都必须“约之以礼”,“克己复礼”。这里所说的礼,指的是周礼,因为儒家认为只有周礼才是最完美的。因此,在服饰的形制方面,他们推崇古代的礼服,致使以后的中国社会的服饰都是以周朝为模本变化发展的。并且儒家讲究礼制,以后的统治阶级充分利用了这一点,在服饰上制定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对服饰加以礼法的约束,这些直接影响了几千年来国人的服饰观念和风格。
3 提倡中庸之道,穿衣主张庄重矜持。儒家思想注重礼仪,讲求中庸之道,在向往人伦亲和、人格完善、善视人生的同时,主张沉毅不屈、自强不息、庄重矜持、不越规矩的生活态度,而不赞成标新立异和偏激的个性自由。在这种独特的人文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的着装讲求和谐、融洽,不喜欢出现独特的个性主义特色,因此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传统服饰始终以繁冗、宽博的主要特征出现,几乎没有特别跳脱的元素出现,这里面也表现出含蓄、端庄的民族性格。同时,儒家思想主张“天人合一”,主张和谐美,“文质彬彬”就是儒家和谐美的中庸思想在服饰上的生动体现。
4 崇尚简朴,反对奢华。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讲究仁义礼智信,提倡以德服人。这些思想表现在服饰质地上,就是崇尚简朴,反对过分奢华,这一点在程朱理学盛行的宋代尤其明显。受程朱理学影响,宋代对妇女的服饰做了严格的规定,提倡简洁质朴,一改唐朝时妇女奢华艳丽、袒胸露背的习惯,多为拘谨、保守的样式,在色彩上以淡雅恬静为主,襦衣、褙子的“遮掩”功能加强,并且出现了缠足的陋习。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宋代各朝皇帝还多次申饬服饰“务从简朴”,“不得奢华”。并在宁宗嘉泰初年,将宫廷中除帝王后妃外,妇女所用的金石首饰集中放火焚烧,以此警示天下。再如《宋史・舆服志》曰:“妇人假髻并宜禁断,仍不得作高髻及高冠。”这反映的是宋代初年妇女的一个服饰潮流,即当时妇女的发式继承晚唐五代遗风,以高髻为尚,这种高髻的梳成,大多掺有假发,有的直接用假发编成各种形状的假髻,用时套在头上,这就违背了理学关于服饰简朴的原则,因而遭到否定。由此可见,在程朱理学影响下,宋人的服饰是十分拘谨和质朴的。
综上所述,服饰艺术不仅仅是一种日常生活的点缀,它更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服饰文化中民俗寓意、政治象征以及理性意识,不仅影响着中国古代的服饰艺术,也对我们现在的服饰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服饰艺术蕴含的文化意义是非常必要且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吴民庆:《试论古代政治和礼法制度对服饰艺术的影响》,《中国学术研究》,2007年第7期。
[2] 伍魏:《中国古代服饰艺术的理性意识》,《装饰》,2002年第10期。
[3] 陈曦:《传统服饰专制主义的文化反思》,《西安外事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4] 王大凯:《传统服饰纹样中的民俗寓意》,《新闻爱好者》,2008年第12期。
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元素;现代化服装设计;渗透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9-60-2
辉煌灿烂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服饰是中国的特色,做工精细、色彩鲜艳、款式新奇,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服饰元素是现代化服装设计的源泉和灵感,现代化服装设计要汲取传统服饰文化的精华,将中国传统服饰元素更好地融合在现代化服装设计中,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品牌。
一、中国传统服饰元素
(一)面料
中国传统的服饰面料有着独特的特色,服饰的面料是服装构成的重要基础,它决定着服装设计的款式和表现的风格。中国传统的服装面料最早的是丝绸、麻布、蓝印花布等,这些独特的中国服饰面料都有着浓郁的传统中国特色。服装设计中,不同的设计款式和风格需要不同的面料。随着我国纺织业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很多现代化的服饰面料,但中国传统的服饰面料在现代化服装设计中仍然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为现代化服装设计平添了独特的传统特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目前,在很多国际服装界的大舞台上,丝绸作为一种中国独特的服饰面料,深受服装设计师的喜爱,丝绸面料细腻、柔软、飘逸,用丝绸制作的女装穿着舒适,轻盈飘逸,可以充分体现出女性娇柔、温婉的一面。
(二)服饰造型
中国传统服饰主要有两种形制,衣裳连属和上衣下裳[1],在中国历史的不断变迁中这两种服饰造型相互交融,相互交叉。在中国古代男子多身穿衣裳连属的造型服饰,女子多穿上衣下裳的造型服饰,这充分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男女有别的传统思想。中国传统服饰设计主要包括两种主要的类型,对襟式和前开式大襟,中国传统服饰在设计时注重外形的立体感,注重领部的自然下垂设计,长袖过手,袍裙呈筒形。中国传统服饰强调突出人的精神气质,用服装掩饰人体的形态,服装设计飘逸轻盈,便于人体的活动。
(三)图案纹样
中国传统服饰中的图案纹样丰富多彩,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几何元素都曾出现在传统服饰中,它们夸张、抽象、写实等风格迥异,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服饰图案纹样。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喜欢用图案纹样代表好运和祝福,例如,九龙戏珠、龙飞凤舞、龙凤呈祥等图案纹样,都抒发着人们作为龙的传人的一种特殊的情感。吉祥八宝、福禄寿喜、喜鹊登梅等图案纹样,代表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重要祝福和希望。
二、中国传统服饰元素在现代化服装设计中的渗透
(一)传统面料在现代化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现代化服装设计中通常采用合成、天然或者合成和天然两者结合的面料,不同服装设计造型和风格需要不同的服装面料来体现,现代化服装设计通过对传统面料进行重叠、肌理再造、拼贴、重组等不同方式的处理[2],将传统面料渗透在现代化服装设计中,体现服装的风格。例如,在晚装和夏装的女装设计中,丝绸以其柔软、飘逸、细腻的特点赢得了广大设计师的青睐,用来表现女性的优美的曲线。
(二)服饰造型在现代化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中国的服装逐渐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关注中国的传统服饰,中国的传统服饰造型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很多外国人的喜爱。服饰造型可以体现一件服装的独特风格,在现代化服装设计中,很多设计师将传统的服饰造型引入到现代化的设计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例如,女士在出访印度时身穿浅蓝色的中国现代式旗袍,不仅体现出中国传统服饰旗袍优美婉约的独特魅力,又体现出中国现代服装的简洁大方的特点,两者相结合,整体设计美观标致。
(三)图案纹样在现代化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在现代化服装设计中,传统服饰的图案纹样经过改良后广泛地应用在各类现代化服装设计中,图案纹样装饰往往是一个现代化服装设计作品的点睛之笔,设计师通过刺编织、贴绣、印染、刺绣等方式,将图案纹样装饰在服装上,既提升了整个服装设计的审美,又凸显出中国传统特色。图案纹样在现代化服装设计中的运用不仅符合现代化的设计理念,又体现出中国浓郁的传统服饰文化,图案纹样的选择运用要符合现代化的潮流发展,将传统图案纹样和现代化的设计风格统一协调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服装艺术。
三、中国传统服饰元素和现代化服装设计相融合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强调抽象纹饰和服饰线形的寓意表达,表现出一种含蓄美、朦胧美,中国传统服饰文化重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美;现代化服装设计多符合西方人的服装设计理念,主要以服饰的造型为美,重视人与大自然的对比,表现出一种开放、鲜明的特点。
两种不同的传统文化相互融合是现代服装设计的主要发展趋势,以中国传统服饰元素为基础,运用西方服装设计中独特的裁剪方式,重视服装的整体设计美,共同推动现代服装设计的不断发展。
四、结束语:
中国传统服饰元素在现代化服装设计中的渗透,形成一种独特的设计风格和设计理念,在国际服装设计潮流中,推动中国传统特色的服装设计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则斌.论现代服装艺术设计中传统元素的渗透[J].青年文学家,2011,(03).
[2]孙云.中国传统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05).
关键词:服装设计师;传承性;时尚性;中国文化;服饰文化
中图分类号:J50文献标识码:A
中国的服装业无论在设备上,还是在技术上都已达到世界的前列,中国服装与世界顶级服装的差距不在面料上,不在工艺上,甚至也不在结构上,而是在设计上,中国服装业想创造一流的品牌,必须要有一流的设计师。如何打造一流的设计师是中国服装业发展的瓶颈。
一个国家服装业的兴起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和科技进步的产物。我们没有法国女装的浪漫历史,也没有意大利男装严谨的过去,没有英国服装绅士的派头,也没有美国服装不羁的青春风气。我们的服装有什么呢?中国服装要想创造“盛世唐朝”那样的辉煌,就必须走一条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别人有的或者已做到顶峰的东西,我们不能也不需要去抄袭,中国的服装品牌必须要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不是运用中国特有的显性服饰元素,而是有中国独特韵味的服装设计,体现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情趣和地域文化。
一、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在服装设计中的重要性
我们有什么,历史会告诉我们,每个国家的文明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服装发展史。中国是四大古国唯一幸存而且正在蓬勃发展的国家,我们有别人没有的辉煌历史,三千多年的服装发展史是我们的宝库,每一位中国设计师都应该“立足中国,展望世界”。很多服装设计类的学生不愿学习国学,不愿了解服装发展历史,认为它枯燥无味,死气沉沉。他们认为当今服装的款式、面料、色彩,包括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都不同了,服装已经不可能再回到过去,学它有什么用呢?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观点,一个没有文化修养,没有历史责任感的设计师是不可能成为大师的,一件没有历史文化感的服装是没有灵魂的,没有发展前景的,更是不能走出国门的服装。作为服装设计师,无论你有没有意识到,你的作品已经透露出你的种种信息,与其无意识创作,不如有意识设计。
学习服装发展史不仅要了解各个朝代的服装款式、面料、色彩,还要了解当时科技发展水平、礼仪制度、风俗人情等。中国服装发展史就是一部政治变革史,几千年前黄帝就“垂衣治天下”。中国古代的服装是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色彩,服饰代表的是权利、地位、礼仪,“士可杀而不可辱”,在我们“礼仪之邦”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可失礼,在服饰上尤其如此。中国古代的官员要做到“有制、有序,贵贱之别,望而知之”,从商周到大清几千年的民族服饰的根基就建在之上。风俗习惯也是影响服装的一个很大因素,社会底层的人们更注重服装的功能性,服饰的发展主要靠传承。
学习服装的历史还要拓展知识面,要了解同时代的建筑、绘画,甚至那个朝代特别流行的瓷器、家具、小说、诗歌、书法等。艺术是息息相通的,服装在这些大艺术门类中算是个小分支。建筑是个大艺术,住什么样的房子就会穿什么样的服饰,欣赏什么样的艺术,这就是今天所讲的“生活方式决定穿着习惯”。在诗歌、小说、绘画、壁画中解读服装能让逝去的服装“活”起来,赋予它们时代的精神内涵。
学习中国服装发展史必须要去中国的各个博物馆。世界上博物馆最多的国家应该是中国吧。有历史学家说过:“如果把中国地下的宝藏都挖出来,世界的历史都应该改写。”中国是四大古国唯一保存至今的国家,并且,中国古代的厚葬风气确实让今天的中国人受益匪浅。古人不仅重视今生,更重视来世,好东西一定要带到坟墓希望来世还能享用。古人的厚葬为今天的博物馆带来了丰富的展品。博物馆是个真实而生动的服装学习场所,是对服装设计人士的一种精神震撼,一种心灵的洗礼。在博物馆看服装,会让你惊叹古代服装的精美,织造技术的高超,色彩搭配的和谐。博物馆的其他展示,如绘画、瓷器、青铜器等也会让你接受艺术的熏陶,精神的升华,并从中体会一些服饰的精髓。中华宝藏之多、之精、之广,足以让每一位炎黄子孙,甚至世界喜爱之人穷其一生去研究、汲取,它是每一位服装设计师灵感之源和服装设计雄伟壮丽的奠基石,我们应为做一个中国人而骄傲,做中国服装设计师而自豪和自信。同样,对于外国服装历史也应该学习研究,中西对比,了解差异,把握共同,赢在当代。
二、寻找设计师的“根”——传统与时尚的结合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总有别于其他国家或民族的独特风格。服饰作为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渗透在社会的每个角落,已经成了一种无声的物体语言,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文化观和价值取向。虽然我们已经能够作出许多让世界惊艳的时装秀,但中国每一个品牌要想真正地枝繁叶茂,都必须要找到自己根源性的文化支撑。
1.设计的初级阶段——展现中国的“形”
中国自古就有严格的服饰规章制度,“非其人不得服其服”,王室公卿为了表示尊贵威严,在不同礼仪场合,顶冠既要冕弁有序,穿衣着裳也必须采用不同形式、颜色和图案。而在中国传统服饰制度中,可以说又以“装饰图案”最能显现出中国人文哲学思想的精髓,其所表现不但有可见的外观之美,更能彰显内在意涵,展现中国传统服饰特有的思想结构。最著名的《尚书·益稷》所载的十二章纹成为历代帝王的服章制度的根基,一直延用到清帝逊位。
中国设计师在将服装推向世界的路上,都遇到一个关键问题,怎样处理中国元素与现代时尚。但中国设计师对于中国文化,特别是深层的文化精神,并没有深刻的领悟,因此,除了少数出众的设计师,大多数人对中国元素的运用都显得表面化、模式化,在服装上大量堆积所谓的“中国元素”,如中国特有的十二章纹图案,皇帝专用的黄色等,或者采用交领、立领、盘扣、龙纹、中国结等显见的元素来体现中国特色。在这方面也有做得好的品牌,如:“渔”牌服饰,马可所用的极简主义的文化等。很多名人出席重要的国际场合,基本上都选择有中国特色的服饰。但这些服饰大多只是在“形”上表现,在体现中国韵味上显得浅薄了些,与世界上大牌服饰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导致这种浮浅设计的原因是设计师没能把握中国文化的本质精神或者说他们缺乏运用这种文化的能力。
2.设计的高级阶段——体现中国的“神”
几千年中国传统服饰制度正是我中华民族人文思想精神之真正所在。传统服饰制度的本质,主要是受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而形成的,深具内在的精神意涵。在中国人文哲学思想体系中,“礼”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整个国家的管理和人们的生活都建立在一整套礼制基础上,即将“礼”视为中心思想的人性观。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荀子·修身》)。透过这样一种人性观所形成之天地合德的本体化,使得宇宙万物归顺于一定的序位,达成天、地、人三者合一之极致。在服装上也遵循这一思想。
这些年来,很多品牌都多多少少碰过中国文化元素,但都没碰出什么名堂,就是因为我们碰的手段是反的,大家都是在形式上去表现,缺乏了与国际化语境的融合。在表达中国方面,外国人把《功夫熊猫》、《花木兰》等拍得很美,也就是说我们需要用更深的层面用更国际化、现代化的手法表达中国的传统文化。服装要从“神”上传递中国文化的意蕴。中国古代有“长袖善舞”、“宽衣善变”的说法,有美丽的“飞天”。在服饰消费生活中,中国人很看重这种灵动飘逸的服饰美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服饰这种灵动飘逸的审美特征,同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追求逸、神、妙的境界要求是相一致的。中国的儒道、土文化,包括屈原、李白这些代表人物,从根源上讲,是一种中国男人儒雅风范,这不是简单的一个中国元素能够表达的,不是简单的概念性符号。在服装的表达上,我们不应纠结在几个点上,而是应集中在神的传递上。西方的服装有更多的棱角,而中国文化则讲究圆润,设计师未来的难点在于如何通过工艺去传递中国的这种儒雅文化。中国几千年的服饰文化审美观总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
3.设计的实践者——张文辉在巴黎时装周上的作品
中国服装要想在世界立足,必须要从“神”上体现中国韵味,与世界大牌保持同步水平,为大多数高层次人士所喜爱和接受,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设计的最高境界。很多设计师都在这条路上摸索,也不泛有成功者。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的张文辉老师应邀巴黎时装周上的作品就是把中国韵味与世界时尚很好融合的典范。做中国元素,是张文辉一直坚持的,极简、低调的风格也是张文辉一直坚持的,将这两点浑然的融合就是设计的最高境界了。
这次参展的作品主题“紫禁城的夜”,设计灵感来自于昔日繁华皇宫夜色中飘荡的幽魂,整个系列的服装围绕“高贵、冷漠、压抑、时尚”四个词,运用黑色烟灰、夜蓝、暗金、冷玫红等为主要色彩来设计,金属、皮革等硬挺、通透、冰冷的现代面料与古典的云纹、立水纹以及若隐若现的龙纹相结合,再加上简练的现代服装廓形,将中式的传统文化与西方的现代风格融为一体,呈现出一种低调奢华、冷漠压抑的极具个性的系列之感。真正成功的作品,应该是将设计的东西融入到大众时尚里,让服装去表达你的设计理念。生活和大众是时装的生命之源。设计的作品首先是一件大家都愿意接受,穿着舒适的衣服,然后才是文化,用服装语言演绎的文化。作为中国的设计师应致力于对中国元素“去具象化”的设计创新,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与国际服装界的时尚气息融为一体。
三、坚定地走自己的设计之路
一个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高,那么作为其“上层建筑”的文化也先进:反之,物质水平低,其文化也落后,这是当今众多国人的思维定式,并积沉为一种深深的文化自卑感。这种“进步论”压在中国人心头的文化自卑感,使中国人先验地否定自己的文化,丧失了用自己的文化艺术价值标准去评判事物的能力。
中国服装界多年来都是以国外的高级时装作为奋斗目标,但我们必须先了解自己的服装历史和别人的服装之路,知道自己的优势和与别人的差距,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注定了这是一条漫长而艰苦的道路。在服装上我们要想发展好,必须静下心来好好学习,不仅要学习别人服装的“形”,更重要的是学习别人服装的“神”。在学习别人优点的同时,也要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对设计师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坚持自己的个性,不能让西方潮流来决定自己的风格。时尚在全球都是相通的语言,虽然时尚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设计师需要赶上跳动的脉搏并且与之相适应,但前提是必须要忠实于自己,时刻相信并坚持自己才是设计师的根本,也是保持自己特色的方法。设计比起手段来说,内涵更重要。中国的设计师要有中国风格,所谓的中国风格应该是一种文化底色和灵魂沉淀在作品的细节和内蕴里,而不是大肆张扬在表面形式上。一个设计师或时装制造公司首先要形成自己的独特的风格,在得到公众的认可后,不断加入新的设计理念,把时代的特色融入到这种风格中,才能保持长久的吸引力。一个设计师或时装制造公司如此,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服装也是如此。中国今天的服装设计师应当坚持自己的文化精神,在中国文化的源流中传承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