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网络概念范文

生态网络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网络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网络概念

第1篇:生态网络概念范文

关键词 网络舆论 生态系统 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209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 中国计量学院艺术与传播学院讲师,杭州310018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逐渐成为民意传达的一块沃土。与传统媒体信息的强势性单向流动不同,网络赋予了受众相对平等的话语权。作为赛博空间的传播范式,网络以其独有的传播生态衍生出带有似真性特征的网络人际关系,满足着人们多方面的心理需求,成为现代舆论形成的重要阵地。

网络舆论的兴起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Dholakia、Bagozzi和Pearo(2004)是较早关注网络舆论的学者,他们认为,web 2.0赋予用户进行内容的创作(如博客,播客)、编辑和筛选可能所引发相关“社会变革”;希尔(Hiller,2003)也指出网络增加了公民参与政治和公众议题的新热情和可能性。这种公众对时政和社会话题的参与和关注,典型地体现在西方新闻学者所谓的“公民新闻学”、“草根新闻学”的实践上,以及网民通过内容上的贡献对公众日常话题和媒介议程设置的参与。国内学者对网络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从大众传播的角度,着重分析在公共突发事件中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与建设能力;从媒体的角度,分析网络等新媒体在危机事件中的宣泄功能,在舆论引导中所扮演的媒介功能与角色;从网民心理的角度分析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及特点。

总而言之,网络舆论主要研究网络与舆论之间的关系,包括互联网对舆论的影响以及网络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事实上,对网络舆论的研究并不能仅局限于网络本身,因为网络只是从技术层面使得每一个舆论主体能更为自由地进行自我诉求,也使得主体能够快速聚集,形成共鸣。网络舆论的本质是公众诉求与意见在互联网中的全方位映射与多角度重组。网络舆论中的各种现象与问题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网络舆论系统的各个要素,如舆论信息的资源、信息生产加工者、信息传播者和消解者,与其生存的环境因素构成了一个整体,各要素之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最早运用生态学来研究传播现象的学者是尼尔·波兹曼,他在1970年提出“媒介生态学就是媒介作为环境的研究,它试图使媒介环境中隐蔽的具体规范清晰起来”,“它试图发现媒介究竟迫使我们扮演着什么角色,媒介如何构建着我们的所见、所言、所行”。随后,国内学者开始将生态学引入传播学与媒介研究,如林文刚(2000)认为,媒介生态学的研究重点应集中在各种传播媒介的符号和信息本质及传送特性,从人类传播的结构和过程来了解文化的形成、延伸和变迁。支庭荣(2004)则认为传播生态的内涵广于媒介生态,他将传播生态做了三个层次的划分,传播原生态、传播内生态与传播外生态。还有学者提出网络生态的概念,张庆峰(2000)指出,“所有的影响网络发展的其它社会系统构成了网络发展的生态环境,当我们用联系发展的眼光分析网络与网络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时,便形成了网络生态……”。

以上研究都是借用生态学的方法,参照生态学中的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态种群、生态集群等概念,以生态学的角度来探寻媒介和大众传播领域中的生态学规律和原理,为大众传播学的研究拓展了视野和思路,但都集中在传播学和新闻学等领域,关于舆论生态方面的研究较少,目前尚无学者提出一个完整的舆论生态模型,至于网络舆论生态系统方面的研究更是空白。鉴于此,本文认为由于网络已经成为民意宣泄的重要平台,网络舆论的分散性在反映民情、民意,促进社会民主进步方面固然体现出其自身的优越性,但网络意见表达的分散性与低成本,也使得舆论的形成及传播非常迅速、复杂并且难以控制。因此,本文将从生态学的视角探讨网络舆论生态系统的构成及其运行机制,从而为后续研究提供可行的框架。

二、网络舆论生态系统的含义与构成要素

由于生态学的一些基本规律存在普遍的适应性,因此本文借用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来探讨网络舆论生态系统的含义和构成要素,同时强调和突出系统中的互动性。

(一)网络舆论生态系统的含义

网络舆论生态系统是一个以信息资源为核心,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信息主体因素与环境因素构成的一个整体。信息资源与信息主体因素构成舆论微观生态;环境因素构成舆论宏观生态,是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等生态因子与舆论信息的相互制约与相互影响。这个整体具有相对稳定的大小和结构,信息生产者利用信息资源生产信息,传播者、消费者、分解者和规制者借助信息的传递、消耗和管制而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同时受到环境因素的制约,最终形成具有自我组织、调节和修复功能的复合体。

在网络舆论生态内,如果信息的产生、流动和消解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舆论主体因子都能进行信息、能量和资源的交换、交流与共享,那么这个生态系统就是健康安全的;否则,就需要对系统构成的各个子要素进行调节,促使其微观系统、宏观生态保持协调和连通。

第2篇:生态网络概念范文

[关键词] 互联网+;高校图书馆;图书馆生态化

[中图分类号] G250.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037(2017)1-94-3

An Empirical Study of Internet+ University Library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Xie Ruijuan

(Library, Xuchang University, Xuchang Henan 461000)

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Internet+ university library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by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studies, analyzes the demands, service concept and effect of Internet+ university library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finally put forwards som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The research findings shows that Internet+ university library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has been widely accepted with high demands, and there are significant effectiveness of the Internet+ university library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service concept - “customer first”, “Internet-centered”, “centering at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internet resources network”, and “targeting at ecological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ut the effectiveness needs further development, especially the construction of “hardware ecology”.

Key words: Internet+; university library; ecological library

D书馆生态化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遵循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构筑人与自然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高度和谐[1]。生态图书馆是运用生态学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对现有图书馆学基本理论进行改造,进而建立生态图书馆实体形态的过程。生态图书馆是运用生态学思维去建设图书馆的外部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文环境等,并积极有序地处理好图书馆与学校各单位、各部门及读者、馆内人员相互间的关系,向着一种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人文健康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图书馆系统是指图书馆系统内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不同因子为谋求同环境的协调一致,并遵循生态学的原则和生态系统的运动规律,按照一定的生态结构方式组成、具有相应的信息交流功能的统一体[2]。

生态图书馆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人为本” “注重节约”和“侧重生态文化建设”[1-2]。夏有根、黄晓英和陈(2008)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和人文价值两大特征[3]。生态图书馆建设要着重处理好人、事、物三者之间的关系,注重三个层次的建设(物质层、精神层和管理层)[1]。另外,吴力武(2010)从建筑生态层探讨了生态图书馆的建设[4]。在互联网+图书馆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互联网+高校图书馆生态化建设成为当前研究的新课题。

1 互联网+高校图书馆生态化建构

2015 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 [5]。其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国家战略概念,即“互联网+”行动计划。这个概念表明了互联网信息技术在社会实践中的重要功能和人们实践方式互联网化的重要趋势。“互联网+图书馆”思维是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图书馆行业进行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图书馆的创新力和服务力,形成行业发展的新形态。 其主要表现为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与互联网金融的融合,与电商物流和快递行业的融合,与自媒体的融合等。

“互联网+图书馆”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图书馆行业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图书馆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6]。“互联网+高校图书馆”的内涵确定了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发展需求,它与信息现代化、图书馆资源优化整合、网络化资源推广和物联网等具有密切的关系。国内众多学者提出了“互联网+图书馆”建设的服务模式、队伍建设和科技发展等方面的研究。郭静(2016)认为“互联网+图书馆”的内涵是:①新一轮信息化;②轻装信息化;③全民参与的信息化;④核心理念是互联网思维等。她进一步构建了“互联网+图书馆”发展和服务模式[6]。韩翠峰(2015)探讨了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转型与发展对策研究,认为在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将呈现向创业创新支撑空间、融合型图书馆、数据管理中心方向转型,加强具有“互联网思维”能力的人才建设、注重与其他行业的深度融合、加快标准政策制度的建设将是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三大发展途径[7]。

“互联网+图书馆”的生态化发展还处于萌芽状态,“互联网+高校图书馆生态化”建设的提出亟待尝试,其发展模式、服务类型、管理与创新等均亟待研究。“互联网+”内涵丰富,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与网络资源广泛,如何有效利用图书馆数字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师生,把有益的网络资源推广给广大师生等,必然涉及高校图书馆的生态化发展建设。互联网+高校图书馆生态化建设,不仅包含物理环境生态化、网络资源生态化、管理团队生态化,还包含高校图书馆对精神环境生态化建设发展等。

“互联网+”是我国最先提出的概念,图书馆的生态化建设在国内外颇多。但是国外更多的是可持续发展和服务模式创新等的研究,例如Hsu,Cummings和Wang(2014)研究了商务专业学生对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满意度[8];Mayende和Obura(2013)研究了乌干达大学图书馆的远程教育服务[9];Slavin(2015)研究了在线MBA课程在图书馆在线数据服务模式等[10]。“互联网+高校图书馆生态化建设”课题,在国外尚未有研究。

2 研究问题及方法:

2.1 研究问题

本研究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互联网+高校图书馆生态化建设的需求度如何;二是互联网+高校图书馆生态化建设的服务理念是什么;三是互联网+高校图书馆生态化建设的效果如何。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定量问卷设计,在河南省高校许昌学院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互联网+高校图书馆生态化建设的需求度。回收有效问卷共305份,其中纸质调查问卷102份,电子网络问卷203份。数据统计后,采用SPSS进行数据分析,了解许昌学院互联网+图书馆生态化建设现状和在校大学生需求,并分析互联网+高校图书馆生态化建设的效果。

通过定性研究,采用走访调查和电话采访的方式,收集了河南省10所高校的图书馆领导和一线工作人员对互联网+高校图书馆生态化建设的现状、思路、服务理念和存在的问题等的看法。通过对采访内容的定性分析,理清思路、洞悉本质。

3 研究结论

3.1 互联网+高校图书馆生态化建设亟待发展、需求度高

通过问卷调查中单行变量分析得出,“需求度”变量中,“赞同”占44.7%,“非常赞同”占52.4%,两项累计百分比占97.1%。“互联网+建设”需求度变量中,“赞同”占15.3%,“非常赞同”占83.2%,两项累计百分比占98.5%。“生态化建设”需求度变量中,“赞同”占30.6%,“非常赞同”占60.2%,两项累计百分比占90.8%。由此可见,许昌学院互联网+高校图书馆生态化建设的需求度非常高。

在许昌学院图书馆“互联网+图书馆建设现状满意度”变量中,“赞同”占30.5%,“非常赞同”占15.8%,两项累计百分比占46.3%,表明互联网+图书馆建设亟待加强,53.7%学生对图书馆的互联网硬件建设、网速、电子资源、服务方式等不满意。在“生态化图书馆建设现状满意度”变量中,“赞同”占23.3%,“非常同”占31.8%,两项累计百分比占55.1%,表明生态化图书馆建设还需继续进行,44.9%学生对图书馆的互联网硬件建设、人文环境和图书馆服务方式等不满意。

总之,互联网+图书馆建设初具成效,生态化建设还需继续加强,互联网+图书馆生态化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软件服务理念和硬件设施建设,完善“互联网+”和“图书馆生态化”的结合。

3.2 互联网+高校图书馆生态化建设的服务理念

通过运用定性分析软件QSR NVivo 10.0对采访文字进行编码和检索,研究发现受采访的高校图书馆一线工作人员对互联网+高校图书馆生态化建设提出的主要服务特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涵:“以人为本”“以互联网为中心”“以互联网资源网络推广应用为中心”和“以生态化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等。

以人为本,侧重图书馆互联网生态环境的营造。图书馆互联网+生态环境的营造,以满足大学生图书资源需求为目的,加强互联网+生态环境服务理念的探索与创新。受采访人员普遍认为,当前高校图书馆网络化建设亟待发展,应由有线网络走向无线网络,提高网络速度,优化联入方式,并加强监管。许昌学院图书馆由最初的动态无线网络账号申请,升级为通过学生证号码和身份证登录方式,简化了登录注册服务,并加强了监管,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以互联网为中心,营造基于互联网+的图书资源建设和推广理念。互联网+环境下,实现图书馆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建设绿色化、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图书馆。许昌学院图书馆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安装了网络化电子报刊阅览机和图书自主借还系统、电子资源网络化远程服务系统等,CNKI、超星图书和网络课程等使用率大大提高。

以图书资源网络化推广应用为中心,加强图书馆资源的网络推广和应用,实现图书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广度和深度。受采访图书馆领导表示,高校图书馆每年投入巨资购买电子资源,但教学性本科高校的电子资源使用率并不高,造成了巨大的教育资金浪费。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生态化建设,许昌学院图书馆建立了微信公众号,加强图书馆电子网络资源和数据库的推广和培训,完善了高校图书馆无线网络的覆盖和联入,进行文献检索新生入学培训和定期培训等,通过一系列措施,图书馆互联网资源利用率有了巨大的提高。

以生态化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强互联网+与人、事和管理的生态化可持续发展。互联网+发展迅速,在互联网+环境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图书馆资源的网络化,发展图书馆图书、学生和员工的高效化管理与和谐发展,成为当前互联网+高校图书馆生态化建设的目标。

3.3 互联网+高校图书馆生态化建设的效果

互联网+高校图书馆生态化建设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图书馆建设的目标之一。通过单变量“建设效果”定量分析,“赞同”占45.7%,“非常赞同”占18%,两项累计百分比占63.7%,表明互联网+高校图书馆建设初具建设效果。但还有36.3%表示“不理解”“不赞成”和“非常不赞成”,表明互联网+高校图书馆生态化建设还需加强和完善,查漏补缺,完善人、事、物的和谐生态化结合。其中,对单变量“硬件生态化”分析,“赞同”占30.7%,“非常赞同”占11%,两项累计百分比占41.7%,表明广大师生对硬件生态化建设还不太满意;对单变量“服务生态化”分析,“赞同”占50.7%,“非常赞同”占12.4%,两项累计百分比占63.1%,表明广大师生对图书馆服务基本满意;对单变量“管理生态化”分析,“赞同”占65.7%,“非常赞同”占21.6%,两项累计百分比占87.3%,表明广大师生对管理理念比较满意。

4 Y论与建议

当前,“以人为本”“以互联网为中心”“以互联网资源网络推广应用为中心”和“以生态化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互联网+高校图书馆生态化建设服务理念已广为接受。互联网+高校图书馆生态化建设呼声高,需求大,但当前建设效果亟待提高。广大师生对互联网+环境下的“服务生态化”和“管理生态化”比较满意,但对“硬件生态化”的满意度较低。互联网+硬件建设是互联网+高校图书馆生态化建设的基础。高校图书馆应该加大硬件建设的投入,主要是以资金投入为基础的网络建设投入、互联网设备投入和图书馆生态化环境建设投入等。互联网+高校图书馆生态化建设任重而道远,不可一蹴而就,还需继续探讨和改革。

参考文献:

[1] 刘学平.生态理念下的生态图书馆发展探赜[J].图书情报工作,2010(1):12-15,66.

[2] 齐艳丽,马强强.生态图书馆的内涵与建设路径――以长春教育学院图书馆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7):111-112.

[3] 夏有根,刘剑虹.图书馆生态位概念及基本原理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0(1):24-28.

[4] 吴力武.图书馆建筑生态环境布局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0(17):82-85,103.

[5] 陈顺.“互联网+图书馆”的思考[J].福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5(4):12-14,53.

[6] 郭静.“互联网+图书馆”发展模式与路径的探讨[J].兰台世界,2016(15):55-57.

[7] 韩翠峰.“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转型与发展[J].图书与情报,2015(5):29-32.

[8] Hsu, M. K., Cummings, R. G. and Wang, S. W.Business Students' Percep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Service Quality and Satisfaction[J]. Contemporary Issues in Education Research,2014(2):137-144.

第3篇:生态网络概念范文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 生态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

一、引言

作为语言系统中的新兴成员,而且是当下最能体现时代特征以及当代人生活状态和精神诉求的语言形式,网络流行语成为了当今语言学领域研究的热门话题。从语言学视角研究网络流行语的一系列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探究语言内部系统之间的关系,从而掌握语言内部的发展规律、语言变迁规律和语言发展动态,进一步丰富语言本体的研究;第二,追踪时代前沿,掌握最新的语言文化动态,为网络语言学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也有利于语言学相关理论的补充、拓展和完善。

在我国,语言学界主要从语义、句法、功能、认知、心理、社会、文化等角度,就网络流行语展开较为系统的研究。然而,关于网络流行语的研究仍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归纳整理了最近几年语言学界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缺口和问题,以期对完善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二、从语言学视角解读网络流行语

在文献方面,以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收录的资料为文献来源,以“篇名”为检索项,以“网络流行语”为检索词,选择全部文献,不限年限,共检索到1334条。从时间和数量特征来看,最早的研究始于2001年,前期研究成果比较少,在2008年以前,每年发表的论文数不超过10篇,在2008~2010年期间,相关研究论文的数量呈显著上升趋势,几乎每年都成倍增长,之后速度放缓但仍处上升趋势,2015年达到顶峰,有233篇,2016年降到188篇。

这些科研文献不论从数量还是质量来看,绝大多数都是从语言学视角进行研究的,截止到2016年,知网上收录的从语言学视角研究网络流行语的资料有1228条,由此可见,语言学是网络话语分析领域的主力军。赵乐平(2015)指出:“语言学的探索已经深入到网络语言的语音、语法、词汇、修辞、语义、语用、语境、语体等多个层面。”面对1994~2010年间中文CSSCI来源期刊中关于网络语言的大量研究成果,陈敏哲、白解红(2012)指出:“在近二十年来汉语网络语言研究的发展过程中,学者们逐步将研究的范围从网络语言本体(包括网络语言的性质、词汇、句法、修辞特征等)、网络语言的规范问题以及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问题,逐步拓展到网络语言与语文教学、网络语言与当代社会文化、网络语言与网民的心理特征、网络词语及其意义生成的认知机制等领域,学者们对网络语言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近几年,尤其是最近两年,从语言学视角分析网络流行语的文献来看,以生态和认知语言学视角居多,这也体现了语言学界对网络流行语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但也不乏从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以及语言本体等视角出发进行研究分析的科研文献。

三、从生态语言学视角解读网络流行语

生态语言学视角,是将网络流行语看作语言生态系统的新成员,或探究其在语言环境中是如何促生和变化的,或探究其是如何反过来影响语言生态系统的环境的:邹春燕(2015)在《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汉语网络流行语研究》中,利用生态性的全息论和生态位理论对网络流行语在形式和意义上的动态变化作了定性和一定程度上的量化研究,并首次构建了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词汇研究模式,既观察了语言在环境中的变化规律,又重视了语言和环境的关系;或运用生态语言学中的语言的多样性与动态性探究网络流行语:石杰(2016)在《从生态语言学视角看网络流行语》一文中从网络流行语的来源、特征、带来的多样文化及其发展情况等方面出发,论证网络流行语具有多样性和动态性的特点,进一步证实了其符合语言发展的生态原则,应对其进行规范和引导,积极促进其成为汉语体系的一部分;或从生态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的趋势以及应持有的态度:毕会英(2013)在《从生态语言学视角谈网络流行语》中指出,网络流行语作为语言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有其存在的客观原因,语言在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发音和结构上的变异,而网络流行语幽默、诙谐的生动表达往往通过此变异实现其效果,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语言规律,反而增强了网络流行语的幽默效果,因此人们应该乐观、宽容地对待网络流行语。从保护弱势语言的角度出发,人们应该公正地对待新兴语言,容许新兴语言在语言生态环境中存在,进而保持语言生态的多样性。

也有从生态语言学视角直面探究网络流行语的语言污染和治理问题的学者,如杨勇、张泉(2015)在《生态语言学视野下网络流行语的语言污染和治理探究》中指出:“网络流行语对现代汉语已经构成大面积污染,需要多方合作,加强网络跟踪、评估和监管,才能提升网络语言的规范度,捍卫母语的纯洁性,保障现代汉语生态系统健康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四、从认知语言学视角解读网络流行语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有学者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认知C制、概念隐喻、转喻以及概念整合等相关理论,探究当今网络流行语的意义建构,如王婷(2016)在《流行语的认知机制分析》一文中,以《咬文嚼字》2012~2015年的“十大流行语”为研究语料,按照汉语构词法对其进行分类,并探究各类流行语意义建构的机制。王婷的研究结果为:旧形新义流行语的意义建构机制为重新分析,如“任性”一词本义是由着自己的性子、不加约束,而现在的意思则是敢作敢为、天真率性,这种从贬义到褒义的词义色彩的变化中涉及重新分析;缩合式流行语的意义建构机制为概念转喻,如“网红”是“网络红人”的缩略语,两者存在于同一认知域中,在具体的语境中,源域(前者)为目标域(后者)提供心理可及性,“网红”形式简洁,作为认知参照点,为“网络红人”这个整体提供心理可及性,用部分代整体,进而引导识解者获得整体意义。

有的学者从认知语言学的象似性原则出发进行研究。王寅在《论语言符号象似性》一文中将语言符号的象似性定义为:语言符号在音、形或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存在映照性相似的现象。李燕芳(2016)在《象似性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认知探析》中,从影像、图示和隐喻三种象似性视角出发研究网络语言的象似性,认为象似性现象也有一定的认知理据,并从省力原则、情感交流需求以及心理需求等几个方面探讨了网络流行语形成的认知理据。

五、从社会语言学视角解读网络流行语

有的学者从社会语言学视角研究网络流行语,认为语言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不同时期的语言不仅反映了其自身的语言特点,还从侧面体现了社会的发展状况,并将网络流行语看作是特定网络群体使用的一种方言。如徐先梅、马东(2013)指出:“网络流行语是一种新兴的社会方言。方言可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依据地域范围的分布界定的,它在这一地域内具有全民性的特征。社会方言是具有某种社会特征的人(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阶级、阶层、原居住地等)在某些场合所使用的语言。网络流行语是网民这一特定的社会群体在网络这个交际平台上使用的一种特殊的言语表达方式。”

关于网络流行语的规范性问题,网络流行语的研究资料中几乎都有涉及。有的学者认为,网络流行语给语言带来了活力,如徐先梅、马冬(2013)在《网络流行语语言变异现象研究》一文中指出:“网络流行语作为语言变异的一个体现,在时代的发展中是一种新鲜血液,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语言的发展,受到广大网民的喜爱。”语言学家陈原指出:“语言因为有了变异,才能够把不适用(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的成分淘汰掉,才能够使自己丰富起来,换句话说,语言的变异使语言本身经常有活力,不至于僵化。”在2015年1月召开的第十届青年语言学者沙龙上,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李宇明(2015)指出:“新媒体时代曾有一种观念很盛行,就是‘语言纯洁论’。”李宇明认为,“纯洁论”是五十年前甚至更早时代的看法,语言是不可能纯洁的,语言一旦纯洁,那么这个语言就死亡了,语言一定是在每个人心上想的、键盘上跳动的,绝对纯洁的语言并不存在。有的学者认为,网络流行语这种语言形式是对现代汉语规范性的挑战,一些不问出处和真正内涵只为追求娱乐的流行语所折射出的大众文化趋势和社会心理,正在冲击着网络流行语文化的积极意义。网络流行语简单地“复制”和“粘贴”,正在让汉语变得干瘪、乏味,这种思考不无道理。

在语言学界,网络流行语是语言系统的新成员、新的语言形式,充满朝气和活力,成为语言学研究的热点。本文以知网上检索到的文献为资料源,归纳整理了有关从语言学视角解读网络流行语的研究。可以看到,相关研究成果越来越多,且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深化。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问题在于对网络流行语的定义不统一、对网络流行语的规范性治理看法不一以及研究Z料单一等。希望本文可以为国内学者今后开展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参考。

(本文为2016年度大连外国语大学科研基金项目“传播语言学视域下网络流行语研究”[项目编号:2016XJJS27]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毕会英.从生态语言学视角谈网络流行语[J].学术交流,2013,

(12).

[2]王婷.流行语的认知机制分析――以《咬文嚼字》“十大流行语”

为例[J].宿州学院学报,2016,(9).

[3]石杰.从生态语言学视角看网络流行语[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2016,(2).

[4]赵乐平.从语言学视角看国内外网络语言研究概况[J].新媒体研

究,2015,(1).

[5]杨勇,张泉.生态语言学视野下网络流行语的语言污染及治理探

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5,(3).

第4篇:生态网络概念范文

关键词:原子型企业;网络型企业;商业生态系统;竞合关系

过去,企业被假定为原子型企业,即本身是一个价值创造的完整实体,可以独立地创造和实现价值,各个企业之间是一种孤立的、零散的竞争关系。现在,企业被假定为网络型企业,即将企业作为嵌入社会中的一员看待,最终的价值创造和实现要依赖于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

由原子型企业到网络型企业的转变,导致企业竞争行为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从而引起企业由工业经济时代追求垄断、实行竞争转变为网络经济下的新竞合认识,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与行为方式更趋复杂。

一、从原子型企业到网络型企业

原子型企业,即本身是一个价值创造的完整实体,可以独立地创造和实现价值,各个企业之间是一种孤立的、零散的竞争关系。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造就了网络型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会采取网络型组织这种有效的组织形式来获取竞争优势。网状组织作为一种组织结构,具有组织扁平化、管理网络化以及组织无边界化的特点。

传统的等级制严重地阻碍了组织对于外部信息技术发展的反应和决策,而网状组织是一种超横向一体化的组织,是扁平式组织的进一步深化,使组织更加柔性灵活。“无边界化”并不是说企业就不需要边界了,而是不需要僵硬的边界,需要的是使企业具有可渗透性和灵活性的边界,以柔性组织结构模式替代刚性模式,以可持续变化的结构代替原先那种相对固定的组织结构。它突破了组织结构的有形界限,有利于企业内部分工合作,也有利于借用外力和整合外部资源。

网络型组织符合社会未来发展的趋势,其优点主要表现为:可以有效地处理多角化经营与专业化生产的矛盾;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的快速反应速度,企业的弹性和可再造性高;可以有效地减少企业运作的成本,特别是没有总部的固定成本。符合未来社会朝个性化、自由化方向的趋势。

二、基于生态视角的网络组织研究

1993年美国学者穆尔(Moore)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竞争的新生态学”论文中,从生物生态学的角度出发首次提出了商业生态系统概念,并建议用“商业生态系统”这个更适合提法来替代“行业”的概念,主张跳出“把自己看作是单个的主体”,用系统观点反思竞争的含义。并且指出“商业生态系统”是以组织和个人(商业世界中的有机体)的相互作用为基础的经济联合体,是客户、供应商、主要生产厂家以及其他有关人员──他们相互配合以生产商品和服务──组成的群体。同时包括提供资金的人以及有关的行业协会、掌管标准的组织、工会、政府和半政府组织以及其他有关方面等。这些群体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意识建立的、在很大程度上是自行组织的、甚至是由于某种原因而偶然形成的。但结果却是:其成员作出的贡献能够相互完善、相互补充(Moore,1993)。

现在,企业被称为为网络型企业,即将企业作为嵌入社会中的一员看待,最终的价值创造和实现要依赖于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也就是说,企业生活在“商业生态系统”之中。作为企业,必须在商业生态系统中创造价值,获取利润。在这个新的视角下,不能再就一个企业孤立地看待一个企业,而要通过企业所融入的商业生态系统来看企业。即从“就树木看树木”转向“就森林看树木”。

由此可见,在由原子型企业转向网络型企业的过程中,竞争环境的变化导致了竞争规则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综合来讲,企业要想在新的环境下上取得主动,那么就需要突破以往的较单纯的环境概念。

三、企业间竞争行为的转变:从对抗性竞争到合作竞争

对于原子型企业的竞争,大部分是建立在对抗性竞争的基础之上。

20世纪80 年代以前,在传统的企业经营观念中,大多数企业把竞争对手看作是自己生存与发展的威胁,把“商场”看作“战场”,它们的目标是想方设法消灭对手,以提高自己在市场上的相对竞争地位,尽可能多地占有相对稀缺的资源。

在传统经济下,企业最基本的行为方式是竞争和垄断。这种产业组织形式也是一个从以自由竞争为主到以垄断为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与当时以机器大工业为特征的技术、经济条件相联系的。其主要表现形式是价格竞争,实质上是资源和市场的争夺,谁拥有更多市场、更多资源,谁就可以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由于资源是稀缺的,企业之间为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而展开激烈的竞争,这是一种零和博弈式的竞争,一方的赢利大多是以另一方的亏损为前提的。

从20世纪中期开始,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经济的运行规则,企业间竞合关系不得不重新进行审视。

企业之间竞争的第一要素已不再是市场份额和资源的占有,而是人才和技术的竞争。为了获取或者弥补企业对人才和技术的缺乏,同竞争者进行合作是一条很好的途径。百事可乐的总裁是这样评价和可口可乐之间的竞争的,“当大家对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之战兴趣盎然时,双方都是赢家”,这是对“未必要打倒敌人”的最好诠释。

与竞争者合作,关键是企业应当以积极的心态。首先,同竞争者合作能够给企业提供向竞争者学习的机会,通过合作,可以提高企业的学习能力,将有可能达到“双赢”的目的。其次,同竞争者合作还为企业提供了了解竞争者的可能,从而有可能激发起企业新一轮的竞争性的创新。再次,同竞争者的合作也提供了一条充分接近竞争者的途径。这样可以通过对竞争者的管理模式的分析,能够提高在今后面对面的竞争中获胜的机会。

四、商业生态系统的竞争方式

21 世纪给整个世界带来了进一步的动态不确定性,经济全球化与科技进步使得商业环境变得越来越开放与复杂,企业间竞争方式也随之更加趋于成熟,并逐渐向复杂化方向发展。在众多促进竞争优势的理论中,出现了一个全新的角度,那就是商业生态系统。

(一)商业生态系统竞争方式特点

所谓“商业生态系统竞争方式”就是指,竞争主体通过建立网络、系统,吸引多种角色成员加入,各司其职,形成互依、共生的关系来竞争的方法或模式。

企业要发展,无论是扩大生产能力还是开发新市场,都得同其它企业携手创造消费者可以实际使用的新价值,必须培养以发展为导向的协作性经济群体。当前的许多企业已经开始注意到这一点,全面地认识和把握与环境的关系,有意识地同所处环境相结合并加强两者之间的紧密程度,自觉地以生态学观点为指导去处理同环境的关系,从而制定出正确的竞争策略和管理方式。如通用汽车公司在同供货商进行利益分配时,改变了传统的“做饼时合作,分饼时竞争”观点,而与之长期“合作共生”。

现代企业组织在快速多变的复杂环境中生存,单个企业已经不能够左右和控制其未来长期的发展。近年来,企业则更多地强调加强与客户和供应商的关系以及对社会责任的关注,甚至在很多情况下直接与竞争者形成战略联盟,共同研制大型复杂产品、共同开发新市场、互相利用对方核心资源等,商业边界正逐步变的模糊不清。

(二)商业生态系统竞争方式带来的管理挑战

在自然界,生态系统中的主体以及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会影响到整个系统,同样,系统也会反过来作用于各个主体,影响到它们的生存与发展。作为社会生物的人类,其社会活动也具有自然生态属性,经济领域也不例外。

英特尔、微软(Microsoft)、思科、沃尔玛(Wal-Mart)等公司很难被模仿或被超越,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公司采用了商业生态系统竞争方式,以自身为核心成功构建起了强大的商业生态系统,这些结构松散的网络由供应商、分销商、外包公司、相关产品的生产商或服务商、技术提供商以及许许多多的其他组织构成。这些网络影响着企业产品的制造和支付,同时后者也反过来影响前者。正如哈佛大学教授扬西蒂(Iansiti)所说“商业生态系统竞争方式正逐步成为企业竞争制胜的利器”。

也就是说,企业生活在“商业生态系统”之中,而商业生态系统本身具有竞争力。现代企业竞争,不仅是单体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更是商业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作为企业,必须在商业生态系统中创造价值,获取利润。在这个新的视角下,不能再就一个企业孤立地看待一个企业,而要通过企业所融入的商业生态系统来看企业。

商业生态系统打破了传统的行业界限,明智的公司在制定战略时不仅仅从自身出发,而应当顾及合作伙伴以及整个商业网络的健康发展。并且面对企业战略的管理越来越呈现出动态化、系统化和复杂化的特征,现代商业生态环境中的企业,如何了解其所处的商业生态系统是否处在健康的发展状态、企业所处的商业生态位以及与其他功能的企业之间的状态,也给管理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五、结束语

本文在生态的视角,提出了商业生态系统除了其内部成员之间互补合作竞争的关系外,还提出了现代的企业竞争出现了不同的商业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趋势。

对于管理者来说,越来越呈现出动态化、系统化和复杂化的特征的企业环境对于其管理是一种挑战,一个企业嵌入什么样的生态系统,如何由个体的竞争优势转化为群体的竞争优势,以及如何判断其所处的商业生态系统是否健康,制定战略是如何估计合作伙伴以及整个商业网络的发展等方面都是应该考虑的问题。

环境的变化总会给管理带来挑战,企业应该主动去适应环境的要求,积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灵活多变并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加强企业间的竞合,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李海舰.从经营企业到经营社会[J].中国工业经济,2008(5).

2、贾旭东.虚拟企业的战略结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7(9).

3、李爱玉.商业生态系统进化中的利益相关者机制[D].东南大学,2007.

4、杨海轮.论从对抗性竞争到合作竞争[J].财经科学,2002(6).

5、杨省贵.基于企业成长的竞争者之间的合作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8).

第5篇:生态网络概念范文

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理论。早在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斯坦利(Stanley)率先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使生态学研究走向整体化、系统化。随着该理论的产生、发展和成熟,其他领域的学科纷纷借鉴其理论和原则,为各自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语言教育领域也逐渐与生态学相结合,形成了语言教育研究的新领域。1976年,美国LawrenceCremin首次提出“教学生态学”的概念。根据教育生态学理论,大学英语不仅是一个有机整体,它还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首先,大学英语教学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等要素构成的一个整体,整体内部各成分都有自己的功能,各成分之间、各成分与整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构成一个功能更为强大的整体,这个整体就是一个典型的系统,具备系统的基本属性。其次,大学英语具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征。其中有教师和学生(生物成分)和课堂教学环境(非生物环境),这些组分之间有能量的流动。再次,大学英语教学生态在长时间没有外部力量介入时,各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会逐渐趋于稳定和相对固定,进入相对的平衡态。换句话说,大学英语教学生态具有一定的自组织能力,能够实现自然平衡。正如陈坚林(2010)教授所说:“我们说外语教学是个系统,除了用系统论的方法,还应以生态学视角来看待和处理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实际上还是一种生态系统。”

二、信息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失衡现象

如前所述,传统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各生态因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磨合,已经处于相对兼容、稳定的状态。然而,当信息技术进入并深入影响大学英语教学之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材、评价模式等因子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些变化必然会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使得大学英语教学出现失衡现象。教师方面:教师在信息环境下的教学观念急需完善,比如有的教师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够充分,而一些教师则滥用多媒体技术,过度追求趣味性,这都降低了教学效果。学生方面:网络教学需要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系统的功能和操作,而很多学生学习任务紧张,课时压力大,就会减少在网络学习上的时间,动力不足。此外,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依旧受考试驱动,关注“考试怎么通过”“有没有四六级考试内容”等等。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接下来从生态学视角探讨如何克服大学英语教学系统失衡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何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如何使得大学英语教学系统恢复动态生态平衡。

三、信息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生态改革的策略

(一)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

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会对学生和教学的生态因子产生影响,教师的生态化与否对整个大学英语教学生态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使信息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改革顺利进行,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能将信息网络与外语课程整合的重要素质,而这些素质的培养离不开正规且权威的教师培训。首先,培训应强调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实际教学相结合,突出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而不是技术本身(陈琦,1997)。其次,培训的内容应与当前先进的外语教学理论密切相关,这将有助于教师观念的转变和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再次,培训可以把职前和职后培训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使广大年轻教师在职业初期就有机会接受信息技术和英语课程整合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可以使在职教师不断接受短期或长期的专门培训,增强信息技术知识,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二)开发立体化教材体系

近些年来教育信息化成为趋势,学生不仅可以通过传统的纸质教材获取知识、学习英语,还可以通过电脑终端、移动网络等渠道接受语言的输入,开展自主式和多样化学习,这就要求广大外语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立体化教材体系。网络学习平台是延伸,不完全基于课本,而是基于教学大纲,内容更加多样化,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其操作设计要便于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自主控制学习进度,同时便于教师监督,为师生互动提供平台。此外,网络平台可以充分发挥其易于更新的优势,鼓励师生补充和充实教学资源库。教材、课件和平台这三者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补充,构成一个动态、立体、开放且生态化的教材体系。

(三)实施生态化多元评价体系

外语教学信息化改革已经进行了好几年,但是当前的评价体系仍有诸多不足。首先,评价主体单一。依然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且缺少反馈。其次,评价的内容和手段单一。很长时间以来,评价对象以学生为主,缺少对教材、教学环境等的评价,评价手段主要是纸质测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没有被充分利用。因此,要构建且实施生态化教学评价体系,首先是评价主体多元化,除传统的教师评价学生外,学生自评、互评是构建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信息网络技术可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对学生进行测评。相比于传统的测试,机测效率更高,不仅能增加测评频率、存储评价信息,教师还可根据测试结果对学生及时进行反馈,更好地发挥教育评价对教学的反拨和激励作用,且成为教学反思的依据。其次,教学评价不仅只对学生进行评价,我们还可以评价教学环境的优劣,分析所用教材的适应性等来实现评价的丰富功能。总之,生态化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实施要坚持评价主体、内容、手段的多样化。

四、结语

第6篇:生态网络概念范文

关键词:战略网络 演化 机制 动力

一、引言

战略网络的概念最早由J.C.Jarillo提出,他定义战略网络是由具有独特性但又相互关联的盈利组织之间的长期性、有目的的组织安排,以维持网络内部组织相对于网络外部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①。自此,众多的学者开始投入到战略网络的研究中来,战略网络的研究逐渐发展成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这一新兴的组织样式正在为提高企业的整体绩效、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发挥巨大作用。

战略网络形成以后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环境的变化和节点企业的成长而不断演化的。战略网络演化研究对于指导企业更好地整合战略网络资源,推动战略网络动态演进,最终取得网络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学术界也已经从不同的角度对战略网络的演化进行了研究,但是由于战略网络演化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和研究中不同分析范式的应用,使得对于战略网络演化的理解和应用出现了诸多误解。因此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战略网络演化研究脉络进行梳理,并进行必要评析。

二、战略网络演化动力研究

战略网络演化动力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明确演化动力有哪些,阐述这些演化动力是如何推动战略网络演化的。有些学者通过对战略网络演化的研究,论述了战略网络演化的动力机制。Gulati强调战略网络的演化由新的连接推动,并指出一个公司构建新网络关系的能力由其在网络结构中的位置提供的机会决定②。与Gulati强调发展中的网络产生的动力作为网络演化的起因不同,Ahuja从个体行为层面进行了探讨,他认为战略网络不仅产生于网络组织的共享动机,还来自于相互之间的吸引力,网络的演变起因于网络组织之间利益的重新分配③。Moor在其专著中提到“在生态和商业中的共同进化是被竞争和合作相互推动的”④。Lin等的研究表明公司内部资源能力、关系搜索方法和外部资源增长及其相互作用构成了战略网络演化的重要动因⑤。还有另外一些学者指出了战略网络演化某一种具体动因。Walker认为社会资本是网络演化的重要起因,决定了一个公司建立新关系的频率⑥。Richter在专著《战略网络―日本企业间合作的艺术》将文化看作战略网络形成和进化的起因之一⑦。

在国内,李焕荣构建了战略网络进化的共生能能量模型,认为战略网络生存和进化取决于网络节点共生过程中产生的新能量⑧。研究着眼于战略网络内部,未涉及共生系统与共生环境的相互作用。张敬文利用自组织理论得出非线性机制是战略网络演化的内在动因,随机涨落是战略网络演化的触发器⑨。与该研究类似,李金玉中认为随机涨落、自我复制、自我适应、自我进化等特性,成为战略网络演化的动力和动力机制⑩。阮平南认为战略网络演化的动力来自于系统内部各个企业的竞争和协同作用,合作模式或竞争模式是战略网络的序参量,推动战略网络的不断演化11。国内研究主要是针对动力机制的研究,研究方法主要参照某一特定理论来对战略网络演化动因进行分析,如参照共生理论、自组织理论、协同学等。没有形成综合的系统的分析,而且很少从个体行为上进行研究,另外也很少针对某个特定动因进行深入探讨。

三、战略网络演化影响因素研究

战略网络演化要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战略网络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其内部各节点关系错综复杂,而外部环境对战略网络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明确演化影响因素,每种因素对演化的作用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战略网络演化影响因素研究应该解决的问题。战略网络演化的影响因素包括动力因素,但为了更突出后者,所以在上文中已先行讨论。

目前的研究主要是寻找战略网络演化的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演化发挥的作用。Reuer等通过对生物技术产业联盟的研究,发现网络的范围、分工,以及母公司都对战略网络的演化存在着影响12。Mei-mei Lau等发现单向的或双向的特定资产的投资,对于战略网络的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13。Doz通过对三个联盟网络的案例研究,发现学习周期对于战略网络演化存在重要影响14。李焕荣等认为关系管理模式的实施,有利于网络资源、知识网络的形成,进一步促进战略网络的进化15。谢洪明认为战略行为影响着战略网络的结构和演化16。可以发现以上研究主要是从网络内部寻找影响因素,而李新春指出以前的战略网络研究都隐含着理想的市场经济环境的假设,对特定制度环境下企业的网络化成长是缺乏研究的。文章还指出我国企业战略网络的形成和发展是政府、利益集团和市场行为相结合的结果17。

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一因素对战略网络演化存在的影响,很少有对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这可能归因于战略网络演化的复杂性,在这方面,阮平南向前迈出了一步,他认为内部涨落对战略网络的形成及其演进起着决定性作用,外部涨落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内部涨落包括新的公司或机构的进人、原有公司的创新、网络内部企业和企业之间人才的流动三种。外部涨落则侧重战略网络外部环境,如社会政策的变动、经济规律的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和观念的变更等18。

四、战略网络演化机制研究

战略网络的演化机制是战略网络演化研究的核心部分,众多学者给出了他们的观点。Gulati认为战略网络是联盟的累积,是动态发展的,随着新的联盟的形成,网络不断更新③。另外,Gulati和Gargiulo认为网络决定了企业形成网络联系的决策,企业的嵌入和网络结构之间的动态互动关系驱动了差异化网络的形成,以及网络成员间结构差异化的发展19。Moor用生态系统的观念来研究战略网络的演化,他认为企业是其所处商业生态系统的成员之一,各个成员在这个系统中相互依赖、共同进化形成复杂的网络关系④。Hock强调战略网络的演化由新成员的加入,网络的演化是依赖于网络内的共享程度和利益的分配机制20。大部分学者只是对战略网络演化机制进行了概念性的描述,很少形成完善的演化机制模型,另外研究也缺乏严谨的实证,笔者认为对于演化机制的研究,需要有一套严谨的研究方法,研究要包括网络演化机制的初始条件,变化过程和最终结果等。

国内学者对战略网络的演化机制也进行了很多研究。研究主要从节点的角度来进行。祝业精认为每一个网络结点代表了一种信息渠道,当一个新的结点形成或一个旧的结点解除时,就改变了企业的机会结构,从而导致战略网络的内生演化21。李焕荣认为自组织功能使得网络节点有机地组织起来,按一定目的和方向,协调地发挥各自作用使战略网络不断地向更高级形态进化,形成不可逆的进化过程22。张敬文认为节点间的关系是动态变化的,随着环境改变,合作的发展会导致竞争,竞争的发展会导致合作,节点企业间这种关系循环变化,最终促使战略网络不断演化23。还有一些学者从宏观的角度对演化机制进行了探讨。阮平南构建了战略网络演化的自组织动力学模型,分析得出两企业之间贡献率之积小于1时,战略网络会在适度竞争和协同的作用下使得结构更为有序,最终形成耗散结构24。王宇露认为战略网络结构演化的机制可分为偶得演化机制和目标引导演化机制两种,战略网络结构的演化也可同时涉及到这两个机制25。

五、战略网络演化进程和路径研究

战略网络形成以后会继续扩展,纳入科研机构、政府机关、其他支持组织、消费者、竞争者等外部利益相关者,从初期只包括横向或纵向关系的企业,向一个呈多维特征的网络结构演进。对于战略网络演化进程和路径的研究需要回答的问题有:战略网络演化的阶段划分及其依据,每个阶段的特征,以及这些阶段之间的联系。

Hite和Hesterly探讨了战略网络的早期发展,提出了战略网络局部生命周期理论(形成和早期发展)26。然而,这个框架的有效性还有待检验,并且缺乏早期发展以后的网络模式。Moor和Koka等对于战略网络的整个演化过程进行了阶段性划分。Moor将战略网络(商业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分为开拓、扩展、领导、自我更新或死亡四个阶段,企业在这个演化过程中不断进化、异变、蜕变④。Koka等则提出了一个网络水平上的概念化的变化框架,包括网络拓展、网络搅动、网络强化和网络萎缩27。该研究充分考虑了外部环境的作用。但是以上这些研究没有系统探讨这些模型的适用条件。另外,Doz等发现了战略网络形成的两条途径并命名为应急过程和设计过程,分析发现不同的演化路径反映了环境相互依赖和相似利益之间的高度相关性28。

国内学者张书军等发现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市场力量主导的战略网络是由内及外拓展的,政府力量主导的战略网络是由外及内完善的29。李金玉将战略网络的演化分为三个阶段,创生阶段、扩张阶段、自我维持或消亡阶段⑩。李焕荣指出了战略网络的进化过程具有以下突出特征:自我产生、自我维持、自我关联、自我管理30。

关于战略网络的演化进程,研究主要集中在初始条件或结果,很少关注根本的动态过程,更少有研究来探讨战略网络演化各阶段发展的连续性⑤。

六、研究评述和展望

对于战略网络演化的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了很多成绩。研究已涉及战略网络演化动力、影响因素、机制、路径各个方面,采用复杂科学、共生理论、社会网络理论等多种理论对战略网络演化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大量模型,得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结论,初步奠定了战略网络演化研究的基础,为后来人研究提供了很多的借鉴和参考。

目前的研究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现阶段对于战略网络演化的研究大多是针对动力、机制等某一部分的论述,依然没有形成系统全面的分析框架。很多研究只是采用了某单一理论来分析演化,而且也没有应用该理论对演化进行全面的探讨。大多数研究主要停留在概念性的论述或案例分析上,很少有研究能进行可靠的实证研究。已形成的动态演化模型也并不成熟和严谨,很多没有明确的适用条件。对于演化这种动态复杂的过程的研究,单单数学计算、普通模型可能不会取得理想结果,计算机技术可能会有更大的辅助作用。但就目前看来,很少有研究利用到了计算机技术。另外,如何将研究成果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这方面也缺乏相关探讨。

在借鉴和批判性吸收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今后战略网络演化研究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入:一是在理论上,注重用系统的观点,综合运用社会网络理论、复杂性科学、组织理论等各种理论,形成战略网络演化系统全面的研究框架。二是在研究内容上,可以在现阶段概念研究和案例说明的基础上,进行严谨的实证研究,为研究理论提供可靠的支撑。三是在研究方法上,利用计算机建立动态演化模型和系统仿真模拟战略网络,来揭示战略网络演化发展的规律。

参考文献:

①J.C.Jarillo.On Strategic Network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8(9)

②work Location and Learning:The Influence of Network Resources and Firm Capabilities on Alliance Forma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9(20)

③Gautam Ahuja.The Duality of Collaboration:Inducements and Opportunities in the Formation of Interfirm Linkag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

④J. F. Moor.竞争的衰亡:商业生态系统时代的领导与战略[M].北京出版社,1999

⑤Zhiang (John) Lin,James A. Kitts,Haibin Yang,J. Richard Harrison.Elucidating strategic netwok dynamics through computational modeling[J].Computational & Mathematical Organization Theory.2008(14)

⑥Walker G., B. Kogut and W. Shan.Social capital,structural holes and the formation of an industry network[J].Organization Science,1997(8)

⑦F. J. Richter.The Strategic Networks:The Art of Inter-firm Cooperation in Japan[M].New York:International Business Press,2000

⑧李焕荣.基于共生观的战略网络关系进化动因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5)

⑨张敬文.战略网络自组织演化机制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7(15)

⑩李金玉,阮平南.核心企业在战略网络演化中的影响[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0(10)

11 阮平南,刘高燕,刘晓燕.基于协同学的战略网络稳定性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7(12)

12 Reuer JJ, Zollo M, Singh H Post-formation dynamics in strategic allianc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2(23)

13 Mei-mei Lau.Adoption of strategic networks:evidence from the Hong Kong clothing industry[J].Journal of Business &Industrial Marketing,2008(23)

14 Doz Y.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in strategic alliances:Initial conditions or learning process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17)

15 李焕荣,马存先.现代企业战略网络关系管理过程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10)

16 谢洪明,刘跃所.战略网络、战略生态与企业战略行为[J].科学管理研究,2005(1)

17 李新春.企业战略网络的生存发展与市场转型[J].经济研究,1998(4)

18 阮平南,张敬文.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战略网络演化机理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7(12)

19 Gulati R.and Gargiulo M.Where do inter-organizational networks come from?[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99(3)

20 M.Hock, C.M.Ringle.Local Strategic Networks in the Software Industry: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Value Continuum.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Studies,2010(4)

21 祝业精.简论战略网络中的协调机制[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6)

22 李焕荣. 战略网络的结构、类型、构成要素和功能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6)

23 张敬文,阮平南.企业战略网络的生态特征及生态演化模型[J].统计与决策,2010(9)

24 阮平南,张敬文.战略网络的自组织机制及稳定性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12)

25 王宇露.海外子公司的战略网络、社会资本与网络学习研究――基于东道国子网的实证分析[D].复旦大学,2008

26 Hite JM,Hesterly WS.The evolution of firm networks:from emergence to early growth of the firm.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

27 Koka BR, Madhavan R,Prescott JE.The evolution of interfirm networks:Environmental effects on patterns of network change.[J].Academy Management Review,2006(31)

28 Yvesl Doz,Paulm Olk and Peter Smith Ring.Formation Processes of R&D Consortia:Which Path to Take? Where Does It Lead?[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

29 张书军,李新春.集群资源、战略网络与企业竞争力[J].产业经济评论,2005(4)

30 李焕荣.基于超循环观的战略网络进化过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8)

第7篇:生态网络概念范文

关键词:外语教师 专业发展 研究

一、导语

1999年《外语界》的“外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一文中提到师资力量不适应形势是我国外语教育两个问题之一,自此,就掀起了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热潮。

二、国内外研究发展历程

在国外的研究中外语教师、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教师及双语教师都被认为是第二语言教师(Gloria Velez-Rendon,2002)。外语教师发展的观念历经培训-教育-专业发展的转变过程,其研究也经历了从不被重视到成为当代课程研究重心之一的发展路线。

1977~1987年间全美只有78篇关于第二语言教师的文章,内容包括全面陈述教师行为、教学助理、大学的教学专业准备、在职进修机会、督导以及教法课程等,其中只有8篇是基于数据的论文(Bernhardt & Hammadou,1987)。著名TESOL组织的学术刊物TESOL Quarterly于1980至1997年之间只有9%的文章是以语言教师准备为主题的(Freeman & Johnson,1998)。美国出版的另一本以外语教学为研究方向的知名刊物Modern Language Journal在1990至2000年之间发表的关于教师研究的文章只占七分之二(Schulz,2000)。

1996年Freeman & Richard出版了第一本关于第二语言教师教育的专著。TESOL Quarterly于1998年以全期登载的形式专门讨论英语教师教育问题。研究内容涵盖了职前教师教育和在职教师教育,尽管研究的范围和复杂程度不同,但其研究的核心内容就是教师的发展问题。Schulz(2000)总结出当前对于教师发展所关注的主题有:

(1)教师过去经验的作用;

(2)教师教育项目及职前实习的作用;

(3)教师的信念和教学决策;

(4)反思的作用;

(5)合作的作用。

Gloria Velez-Rendon(2002)对第二语言教师教育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描述,强烈呼吁在真实自然的环境中进行研究,并提议在教师准备中使用反思法。Auli等(2010)提出:

(1)教师教育是高等教育;

(2)硕士学位是高层次概念模式的保障;

(3)教师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教育学思想的、反思的、探究性教师。Noriko Ishihara(2010)认为应持续不断地将教育语用学更加系统地融入教师教育项目中,教师应更加专业地准备好更新知识并决定更有效的教学方法。Graham Crookes(2010)对语言教师哲学领域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强调要明确语言教师的目的。Heather & Eduardo(2010)认为从外语教师培训向外语教师发展的转换证明了外语专业的学生长期发展的需要并号召关注外语专业毕业生的过程和产出之间的共生关系。他们的号召暗示出外语教师发展与生态学的契合。

2001年、2004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四届中国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上,师资培训和教师发展研究被列为大会中心议题之一(贾爱武,2005)。目前研究者有的关注外语教师发展现状及问题,有的关注外语教师发展研究的反思。

国外很多学者对传统的第二语言教师教育研究发出了概念重建的呼吁(Freeman&Johson,1998;Freeman &Richardson,1996;Richard & Nunan,1990; Schulz,2000)。国外对语言教师的研究不仅强调教学技能的培训和理论素养的教育,更强调教师自我反思意识及促进的途径。语言教师教育的原则及内容的理论基础还未建立,但研究语言教学过程发现的有效语言教学理论依然可以成为其原则及内容的一个来源。

国内对第二语言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关注多但理解的还不够,多为介绍和引用国外的原理和概念,只有个别学者结合国外相关概念作了界定。对教师素质结构研究最多。研究思路以模仿套用国外思路为主,缺乏原创性、本土性研究。近年来,外研社推出了外语教师发展研究的系列专著。

三、最新发展趋势

近年来,人们逐步认识到,教育科研不能简单照搬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要真正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必须要改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相互脱节的局面,叙事研究能够表达教师个人思想、观念、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以及对其收到的效果进行反思,是一种新视野角度下的全新教育研究范式。

教育叙事研究最初于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教育领域内兴起,90年代末引起国内研究者的关注。叙事研究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教育叙事强调教师作为教育发展和教育研究的主体参与者,强调教育经验的直接联系,将教育研究转向教师的现实生活,鼓励教师去叙述自己的故事,在述说中自然反映教师的教育经验、教育行为和教育思想等等(王秋芳,2008)。

网络环境的健全和发展促进了教育叙事网络平台的创建,如“博客动力”中的“教育叙事”专区吸引了大量参与者。2004年,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正式把教育叙事研究和教育Blog纳入教师信息化专业培训课程,将网络教育叙事与教师专业发展联系起来。以学校或地区为单位的教育叙事网络平台大量建立,这充分说明网络教育叙事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富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朱治国,2006)。

20世纪初,生态学的迅猛发展带动了生态学原理向社会科学领域的发展,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学的分支学科,教育学和生态学共通的方法论语境,为教育学与生态学的结合提供了可能(王芳等,2012)。因此,将外语教师发展和教育生态学的研究结合起来,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对我国外语教师发展进行研究符合当下的研究趋势。外语教师发展能够在生态学的启示下进行概念重建,对外语教师发展的研究必须拓展到其生存的生态环境中进行以期实现外语教师发展的本土化研究。

王晓靖(2009)将大学英语教师发展与生存环境相结合,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师发展的理论模型。林辉(2011)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探讨了中学英语教师的发展。张军民(2012)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出发,综述了外语教师知识结构方面的相关研究,提出在新形势下高校英语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的重点在于优化现有知识结构,并且探讨了相关的优化策略。周颖(2012)则对网络生态系统中英语教师的生态位进行了探究。

在教育生态学视域下,外语教师的发展可看作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可持续的生态系统。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教育的发展,这个生态系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对网络生态系统中外语教师的发展也是目前外语教师发展的一个趋势。

毋庸置疑,对网络环境生态环境中进行的叙事研究必将是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必经之路。

四、结语

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是将决定教育的质量。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对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必将紧跟时代步伐与当前环境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贾爱武.外语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研究综述[J[.外语界,2005.

[2]林辉.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中学英语教师发展[D].西安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王芳,刘昊.教育研究中的生态学:从隐喻到方法论[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2.

[4]王秋芳.教育叙事研究—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D].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5]王晓靖.大学英语教师发展理论模型探究[D].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6]张军民.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高校教师知识结构优化[J].新乡学院学报,2012.

[7]周颖.网络教育生态系统中的英语教师生态位探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2.

[8]朱治国.网络教育叙事与教师专业发展——关于张家港地区H学校教师成长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9]Auli Toom,Heikki Kynaslahti,leena Krokfors,Riitta Jyrhama,Reijo Byman,katariina Stenberg,Katriina Maaranen & Pertti Kansanen,Experiences of a Research-based Approach to Teacher Education:Suggestions for Future Policies[J].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2010.

[10]Bernhardt,E.& Hammadou,J.A decade of research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J].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87.

[11]Freeman,D.&Johnson,K.Reconceptualizing the knowledge base of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J].TESOL Quarterly,1998.

[12]Freeman,D.&Richards,J.,Teach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13]Gloria Velez-Rendon,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Foreign Language Annals,2002.

[14]Heather Willis Allen & Eduardo Negueruela-Azarola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Future Professors of Foreign Languages:Looking Back,Looking Forward[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10.

[15]Odum,Eugene P.Basic ELcology[M].New YorkL Saunders College Publishing 1983.

[16]Graham Crookes,Language Teachers’Philosophies of Teaching:Bases for Development and Possible Lines of Investigation [J].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Compass,2010.

第8篇:生态网络概念范文

刘步尘(家电行业观察家):海尔这个企业有点一言难尽,2004年它是国内第一家迈过千亿门槛的家电企业,此前它都保持了32%的增速,但此后就开始慢下来了,主要原因是产品技术突破不大。虽然海尔号称是全球最大的白电企业,但它不具有技术领先性,在国际市场走的是低端路线,始终很难挤入国际品牌之列,来自国际市场的营收空间和利润空间很小。在国内,海尔冰箱和洗衣机市场占有率很高,近几年遇到天花板,但它的空调和彩电市场份额不大,再加上在海外市场没太大的突破,海尔一直在思考怎样发展得更快。

席酉民(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张瑞敏很早就说过,在网络时代所有企业必须寻求更灵活的有机体,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支持,让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更优化、更方便。同时,张瑞敏认为改革开放30年,中国基本上是copy和follow其他国家企业的脚步发展。网络化时代的到来,所有企业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如果中国企业把握住这个机会,有可能成为一个节点。海尔试图借助网络化的机会,进行一些探索、创新,从而引领未来企业发展。

《新营销》:小微企业对海尔意味着什么?

洪仕斌(中国家电商业协会营销委员会执行会长):当公司的职务和薪酬不能满足员工的发展,只有解放他们创业,成立小微公司,这样的人创业有一个好处,懂得企业和产品,放大企业的价值,同时实现自己的价值。

谭朝兵(敦远管理顾问公司高级合伙人):海尔去年成立了130个左右的小微企业,今年还要进一步推进。它们虽然是独立的法人机构,但还是在海尔的组织架构里,对于这些在线员工,海尔内部有控制机制。不过它们核心的捆绑还是利益,如果海尔不能满足它们的利益,可能会面临它们出走的情况。

席酉民:海尔的目标是为客户服务,小微企业想挣钱也是为客户服务,大家的方向都是一致的。关键在于分配机制是否能结合起来,小微企业能否得到支持,让它们的利益得到很好的实现。对于海尔来说,最重要是让它们相信海尔服务平台是最有利于自主经营体运营,最容易让小微企业切入,这样就能捆绑住它们。最重要的是企业能否形成生态圈,生态圈环境越好,寄生的企业就越多。

《新营销》:海尔提出生态圈概念,从制造型企业转为服务型企业,应该如何看待海尔的生态圈?

洪仕斌:构建生态圈就是构建价值链,很多企业都应该做。互联网思维可能是海尔的转折点,给它带来新的增长。“产品平台+客户价值”是生态圈的关键,互联网思维最关键是有什么样有黏性的产品,所以构建生态圈最关键的一点是有怎样黏性的产品来打造平台。举一个互联网企业的例子,腾讯靠QQ黏住了几亿客户,开发QQ游戏、微信、微博、理财通等后续产品。腾讯产品的发展关键是建立了生态圈,而且还可以帮助用户建立自己的生态圈,这是最大的价值。海尔要转变为服务型企业很难,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个具有黏性的服务产品。

刘步尘:从过去几年研究海尔发现,海尔推出概念的速度很快,但并没有真正对它产生贡献。尤其是海尔最近提出的战略转型——从制造型企业向服务型企业转型,让人捏了把汗。全球还没有制造型企业向服务型企业成功转型的案例,海尔是典型的制造型企业,步子迈得太大,有可能丢掉了制造企业的固有优势,而在服务型企业方面却未必能形成真正的影响力。海尔想学苹果做服务科技型企业,但有两个基本的前提:首先,有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牢牢占领行业链最顶端的位置,把产品方案交给别人代工。其次,拥有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公众对品牌的认知度和忠诚度高。从这两个标准看,虽然海尔号称全球白电第一品牌,但白电产品的核心技术不是它自己开发的,而且品牌影响力仅限于中国。

谭朝兵:海尔做平台型企业,需要引进外部一流资源,从传统企业转变到互联网企业,员工的心态和思维方式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可能导致外部资源很难无障碍进入。海尔和外部资源嫁接的模式是要实现利益最大化,海尔能否为这些资源实现利益最大化,平台建设和生态圈建设是否有竞争力?对于外部资源来讲,要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它们不会仅仅忠诚于海尔,还会寻找其他企业,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所以在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上,两者可能不一致。海尔几年前引进一流资源打造了水晶洗衣机,由于核心技术不是海尔研发的,国内很多大的竞争对手马上跟进生产。

席酉民:制造型企业主要关注产品制造,但服务型企业首先关注的是用户,从产品导向到客户导向,围绕客户组织所有背后的服务,可以通过网络组织全世界生产。海尔转型关注客户需求后,它的制造业只是满足客户的一个措施。海尔通过供应链网络、围绕客户需求,把制造整合起来,为客户服务,是未来企业取胜的核心。但这种做法风险很大,尤其是制造业出身的企业。目前从海尔的发展和规模看,前面的路很艰难,下一步看它传统行业跟互联网如何结合,如果结合得好,可以走出一条更好的道路,如果结合不好,内部管理不到位,也可能产生很大的问题。

《新营销》:自2005年起,海尔不断提出新的管理概念,它内部的适应性如何?

洪仕斌:研究一家企业要看它所处的背景。从结果导向看,从2006年开始,国内家电行业销售翻倍增长,但是海尔的发展速度放慢了。这个时候恰恰是海尔管理概念提的最多,一个人提出很多概念也是他最无奈的时候。海尔一直提出概念,在求变,前提是有压力,它在不断调整,寻求突破的方法。

第9篇:生态网络概念范文

关键词:生态学;网络课程;教学环境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面向教学的网络平台为高等教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教学环境。网络课程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老师和时间来完成学习任务,以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且通过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更加丰富的课程资料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1]。

网络课程的质量是影响网络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网络课程越来越多地用于教学,其质量也逐渐受到高校网络课程执教者的广泛关注。培养优良的教学环境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生态学网络课程建设的意义

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强,内容涉及广泛的自然科学,也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环境科学、生物科学及地理科学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之一。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高校对生态学这门科学的关注度也越来越大[2]。

生态学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还要强化学生的生态伦理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传统的课程教学以说教式授课为主,偏离实用性原则,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网络课程是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建立的教学新体系,它有效提升了高校学生的参与度和临场感,是新世纪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新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尝试[3]。

网络课程教学因其具有信息储存量大、教学资源共享等优势,可以有效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有助于缓解高校面临的教育资源及师资匮乏等方面的压力[4]。

生态学网络课程能够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优势,将其融入到生态学教学过程中,使之成为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所提供的教学环境使得师生之间获得更便捷、更充分的信息交流机会,极大提高了师生之间的协作性和交互性,从而加深学生对生态学课程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二、生态学网络课程的内容

1.生态学网络课程的内容选择

笔者所建设的生态学网络课程是以淮阴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中生态学的基本内容为框架编写的,同时,兼顾环境科学、生物科学及地理科学等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

(1)教材选择。教材建设是本科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国内生态学教材强调以教师为本,且不能及时跟上时代节奏,导致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相对滞后。和国内教材相比,国外教材具有独特的逻辑结构和创新的思维方式,侧重于对问题、方法和结论的归纳、理解、比较。在引入国外原版教材时,需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选择,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加以梳理改进,使之适合国内学生学习。

据此,淮阴师范学院选择了由Aulay M等主编的《生态学》作为本门课的主要教材,并以由杨持主编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生态学》作为辅助教材,以补充旅游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等重点内容,这样将实现生态学教学内容的本土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也不至于导致教学内容显得空洞乏味,从而避免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相脱节[5]。

(2)课件制作。目前,网络资源非常丰富,教材配套资源也很多,教师可以在参考他人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并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制作适合本校实际教学环境的课件。课件表达方式应以英文为主,但对一些重要的概念及重点、难点问题,要采用中英文对照方式,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逻辑对国外原版教材的章节次序重新进行调整来安排课件内容[6]。

为了降低语言难度,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外国教材,包括图片说明、动画制作等,使概念和理论具体化、形象化,教学内容情景化,并在授课过程中不断更新和补充一些有关最新研究成果的内容,保证每一节课的课件都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同时对重点和难点内容适当播放相关英语视频,以促使学生加深印象,增强学习兴趣;使教师提高授课效率,增强学习效果,拓展学生视野[7]。

(3)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而最受用人单位青睐的是既有扎实理论功底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适当开展实验教学,组织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当中,启发学生提高科研兴趣,并加强野外实习工作,从而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教学策略也应倾向于向教学过程转变,教学方法上应更注重采用生动活泼的创造性教学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每次课前的五分钟,组织学生进行英语演讲,指出演讲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在授课过程中加入大量国内外案例分析,使得相关内容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所学知识。还可以指导学生搜集和课堂内容相关的已,然后以PPT的形式来展示,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教学效果。生态学网络课程开发的目的是用来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所以要求界面设计简约,模块清晰,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很快熟悉操作过程,并能充分利用这样一个优质而高效的学习咨询平台开展学习,同时为教师提供一种更优良的教学途径,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达到教学目的。

2.生态学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在网络课程教学过程中,网络环境充当更为重要的角色,它为学生提供进行探索的平台。网络教学资源则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丰富多样的网络教学资源,是发挥网络课程辅助教学功能的基础[8]。生态学教学资源采用模块化组织方法,包括课程介绍、教师信息、教学资料、网上交互和外部链接等模块。

课程介绍模块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它使学生在上网选课之前对生态学的教学目标、课程性质、教学内容与安排等进行初步了解。在教师信息模块中,介绍任课教师的基本概况,包括主要开设课程、具体研究领域、研究项目和成果、教学经历及获奖情况等,便于学生了解教师,并就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和教师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在教学资料模块中,上传课程教案、课程课件、教学录像、教学笔记、课程作业、在线测试等,便于学生课后开展自主学习,巩固学习成果,获取更丰富的专业知识。网上交互模块中包括课程问卷、教研探讨、答疑解惑、课程通知等。

课程问卷有利于获取学生对本门课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想法和建议,教研探讨有助于提升学生教研和科研兴趣,答疑解惑专区上学生可以提交自己的问题,请其他同学或者教师在线进行解答,解决师生之间交流少的问题,还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学习难点和共性问题。课程通知用于在临时改变课程教学方式的时候提前通知大家做好准备工作。

由于生态学涉及生物、环境、地理等多个学科领域,学科交叉性特别强,所以,为了加强对生态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并及时了解生态学的最新信息和发展动态,在建设网络教学资源时设置了外部链接模块。

外部链接模块提供与课程相关的国内主要生态学专业期刊网站链接,如《环境学报》 《环境科学》 《中国环境科学》 《生态学报》 《应用生态学报》《植物生态学报》《生态学杂志》《生态环境学报》等。同时,在外部链接模块中还为学生提供了国际著名生态学专业期刊网站链接,如Plant Ecology、Journal of Ecology、Ecological Research、Ecosystems、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Functional Ecology等,可以保证学生能够快速而准确地获取与生态学相关的国际信息,为实现人才培养国际化提供有力支撑。

三、小结

总而言之,为了建设优质精品的生态学网络课程,应特别注重对教学环境的培养[9]:①采用教学和科研结合的方式授课。在授课过程中,针对课程内容,老师从提高学生科学研究素养的角度来进行授课。分析各个章节的具体内容,筛选和安排合理的实验设计,让同学们亲自动手完成整个实验,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还提高了实验操作和分析能力;②加强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在课程讲授与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及设计的过程中,使实验实习与生产实践密切结合,由从事科研的教师和科研合作方建立动态实习基地 [10];③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的办学特点开展教学设计,努力开发出丰富多样的网络教学资源,并不断加以完善和更新,为学生提供多方位的教学服务和教学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创建出一门好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王 强,宋 霞.无机化学网络课程建设与双语教学环境的培养[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

[2]刘云超.生态学教学中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0).

[3]汪坤菊,易西南,吴志虹.网络课程建设在提高系统解剖学教学质量中的实践[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8(6).

[4]李海霞,杨 薇,宋吉善.从教育经济角度反思网络教育[J].现代教育技术,2002(1).

[5]张 璐,苏志尧.森林生态学双语教学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林业教育,2007(4).

[6]谈凤笑,冯远娇,曾任森,等.环境科学类专业《普通生态学》双语教学实践与问题探讨――以华南农业大学生态学课程教学为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10).

[7]庞 玮,王开勇,杨 乐,等.对生态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8]温玉清,尚 伟,刘长久.《理论电化学》网络课程建设存在问题及改革措施[J].高教论坛,2014(7).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