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资产负债表基本要素范文

资产负债表基本要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资产负债表基本要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资产负债表基本要素

第1篇:资产负债表基本要素范文

关键词:水资源;资产负债表;澳大利亚水会计报表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3.048

1 引言

水资源资产负债表,可以看作是“自然资源”这组总账账户下的个别账户。国家资产负债表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相当于分别对应着企业财务报表体系中报表与各总账账户。编制水资源资产负债表是编制国家资产负债表的基础。

目前,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已经成为全球发展趋势,在国外,国家资产负债表的探讨已经比较深入。鉴于我国编制水资源资产负债表处在摸索的阶段,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内不少学者对水资源资产负债表进行了研究,均未达成统一认识。本文将归纳、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解读澳大利亚水资源资产负债表,以期对我国编制水资源资产负债表有所启发。

2 水资源概述

2.1 水资源的涵义

关于水资源的定义一直处于争论中,不同专家有不同定义。首先应明确水不等同于水资源。现在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水资源是一个与众多因素紧密联系并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一个复杂系统。

2.2 水资源的特征

与其他资源相比,水资源有其本身特征。首先,水的气态、液态,固态不同状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其次,水的物理化学性质因地而异,包括淡水,咸水甚至有毒的工业污水;最后,水在不断运动中。水资源的这些特征导致他与其他可以货币化的资产不同,又因为可再生性,流动性,使得水资源在计量的时候比其他自然资源更加困难。

在我国,水资源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二是水资源分布极为不均;三是水资源质量问题,其中水资源污染情况尤为严重。因此,加深对水资源的研究很有必要。

2.3 水资源价值的确定

水资源价值的确定有两种方法,一个是实物量,另一个是价值量。耿建新等(2006)在文中指出水资源的实物量计量的优点是方法简单,成本低,能够看出一个地区的水资源具体的情况。缺点是同样一体积的水,在不同的环境下,效益是不同的。如果将不同地区的相同体积的水加总起来算总效益,是不科学的,也不便于不同地区的水资源的对比。而水资源的价值量是指一定量的水资源的市场价格,它能够克服实物量计量的缺点,但是对水资源价值评估在实践中操作起来十分困难。

其实,水资源的实物量计量解决的是有多少体积的水。水资源的价值量解决的主要是单位体积的水是多少价格。本文认为只有将水资源的实物量和价值量计量结合起来编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才可以全面综合的衡量水资源的使用状况,衡量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用水效率。但基于我国目前对水资源研究还在起步阶段,我们可以先进行实物量核算,再进行价值量核算(蔡春,2015)。

3 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构成要素

水资源资产负债表包涵水资源资产、水资源负债和水资源净资产这三个基本要素,并且这三个要素满足“水资源资产-水资源负债=水资源净资产”的恒等式。

3.1 水资源资产

国内不少学者都尝试界定水资源资产,但目前没有一个关于水资源资产标准的定义。要使得水资源资产在未来获取的收益能够量化,是非常困难的。陈艳利等(2015)提出国内大多学者都是由水资源的特性来定义水资源资产,而未能全面体现水资源资产的特性。因此,他在原有的水资源资产定义中完善并增加了水资源的核算主体、法律义务等方面的内容。本文认为陈艳利学者关于水资源的定义是目前比较全面,合理的。

3.2 水资源负债

是否确认水资源负债决定了是编制水资源资产负债表还是水资源资产平衡表,因此水资源负债的定义十分关键。

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应该确认水资源负债,他们普遍认为应将过去由于追求经济发展,牺牲了自然环境,大规模破坏生态系统,现在或者将来为了治理被破坏的生态系统,恢复原先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付出的治理污染成本、生态维护成本部分确认为水资源负债(张友棠,2014;黄溶冰,2015);王姝娥、程文琪(2014)也持有同样观点,认为水资源资产负债表中水资源负债部分是反映企业为取得经济利益而消耗水资源的过程中应付而未付的购买对价以及环境责任权支出。

另一方面,也有学者认为,比如耿建新等(2006)在文章中明确提出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核心是水资源的占用和来源,即这样的平衡表中并不包含水资源负债与水资源净资产。也就是说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绝不能生搬硬套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形式,即水资源只是国家资产负债表中的一类资产,水资源资产负债表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产负债表,而是一张平衡表。

然而就目前的技术水平来说,要准确估计未来应付的环境治理、恢复和保护成本极不现实,也达不到精确确定例如生态恢复成本的程度。因此蔡春教授(2014)提出在当前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条件不成熟下,可以先编制自然资源资产状况变动表,仅仅通过记录资产变动情况来进行离任审计。

本文认为,有必要确认自然资源负债,虽然目前情况下,对水资源负债的核算工作量大且过程复杂。但是根据会计中负债的定义,水资源负债是指由于水资源权益主体过去的不当行为造成的,预期会导致水资源在开发和使用时造成的损失以及为弥补损失付出代价的现时义务。我们不能因为现阶段自然资源负债的核算存在的困难就不确认,确认自然资源负债有助于我们承担起环境保护的责任,有助于我们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与十八届三中建立的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的出发点相契合。

3.3 水资源净资产

不同的学者对水资源净资产的定义争论很多。一部分学者认为,水资源是国家所有,不能辨别哪一个具体的所有者。所以水资源资产负债表中没有净资产这个项目(朱友干,2015)。另一部分学者如耿建新等(2014)认为:水资源资产-水资源负债=水资源净资产。水资源净资产是通过水资源资产减去水资源负债的差额得到的。本文认赞同耿建新学者的意见。

4 解读澳大利亚水会计报表

澳大利亚在水资源核算方面比较成熟,有一套较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走在世界前列。澳大利亚的水会计报表包括水资产和水负债表、水资产和水负债变动表和水流量表;编制基础是权责发生制;并且不是按照常规的货币计量假设,而是用体积来计量,单位是立方米。

4.1 水资产和水负债表的会计平衡等式和结构分析

水资源资产负债表左边以地理位置为依据按照地表水、地下水和城市水系统三大类排列,列报了本期和上期的水量。右边是水资源负债,不同于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澳大利亚水资源资产负债表没有所有者权益这个项目,取而代之的是水资产净额,而这个项目是用水资源资产减去水资源负债直接得到的。水资产和水负债表反映水报告主体在某一个时点的水资产和水负债的性质和数量,类似于财务会计中的资产负债表。

水资源运动的客观规律使得我们能把任意一项水变动引起水量的变化,以相互联系的账户进行同时记录,使得水的增加或减少与现存的水资产数量之间可以复核、验算,便于不同水报表项目之间的勾稽,也有利于水资源的综合管理。

4.2 澳大利亚的水会计报表实践对我国的适应性分析

澳大利亚的水资源会计准则第一号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个综合性的水资源会计标准,是各国研究的主要对象。同时中国和澳大利亚都是两个被水困扰的国家,水资源状况也有共同的特点,但是由于澳大利亚人口少,因此他的人均水资源量远远多于我国。因此需要批判地借鉴澳大利亚的经验。

陈波等(2015)提出我国应该学习澳大利亚系统的水会计理论和制度,他将财务会计中的复式记账法应用于水资源核算中,这点应值得我们深思。但是毕竟两国国情不同。如果将澳大利亚水会计报表生搬硬套应用于我国,会出现如下的局限性:它只对水资源的存量、流量和变化量进行计量和报告,即只是通过实物量计量水资源,而没有包含对水质披露的相关信息,也缺少水价值量的描述。这与澳大利亚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提出水资源整体改革方案并付诸行动,在水资源管理上已经有完善的一套系统,且澳大利亚公民也有普遍的节水意识,同时澳大利亚目前有一套完整的水行政管理制度,切实有效的经济政策手段,科学到位的水节约和管理技术等等因素有关。而我国水资源管理起步晚,水资源管理基础薄弱,且不少地区为了经济发展污染水资源,导致现在我国水资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据环保有关部门统计,使用不安全饮用水的居民高达2.8亿。因此陈波,杨世忠(2015)指出在借鉴澳大利亚水会计准则的理论和制度的时候,不能忽略对水质的计量、记录和披露的有关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统一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形式

目前我国水资源统计资料主要分为供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和售水(居民生活用水、非工业用水、工业用水、其他用水和外售水)两大类,且各地分类的细致程度不同,导致各省市的调查表格指标标准不一致,这加大了国家汇总数据的困难程度。澳大利亚的做法是按照行政领域划分,制定每一个行政领域实际的供用水情况,然后将各领域的供用水情况合并成一个大表。由此得到启发:由于我国水资源分布区域差别大,可以先由各省按照本省的水资源实际情况,将供水量或者用水量大的项目列出,编制适合本省情况的一个资产负债表,在本省范围内统一标准,然后再汇总,编制我国国家的水资源资产负债表。

5.2 建立一个完整的信息共享平台

当前,我国对水资源的管理处于一种多部门分别管理的状态。各个部门大多各司其职,并没有进行资料共享,并且每个部门记录的数据零散。而水报表的编制依赖于会计核算的健全和会计资料的完整,需要大量的数据,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对全国的水资源进行普查,并在普查的基础上进行精确的分类、估计。

参考文献

[1]耿建新,张宏亮.我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框架及其评价[J].城市发展研究,2006,(4).

[2]胡文龙.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基本理论问题探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4,(4).

[3]陈波,杨世忠.会计理论和制度在自然资源管理中的系统应用――澳大利亚水会计准则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会计研究,2015,(2).

[4]张金峰,郭铁女.澳大利亚、法国水资源管理经验及启示[J].人民长江,2012.

[5]刘玉廷.中国会计学会七届七次常务理事会工作报告[J].会计研究,2011,(7).

[6]蔡春,毕铭悦.关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理论思考[J].审计研究,2014,(5).

[7]朱友干.论我国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路径[J].财会月刊,2015,(19).

[8]王姝娥,程文琪.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探讨[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4,(09).

[9]张友棠,刘帅,卢楠.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创建研究[J].财会通讯,2014,(10).

第2篇:资产负债表基本要素范文

【关键词】会计准则;财务管理;资产负债表观;货币时间价值

一、会计准则与财务管理

1.会计准则概述

(1)会计准则的含义

会计准则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规则和指南,用以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包括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对于我国的会计准则,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来理解:首先,会计准则是国家财经政策法规的重要组组成部分;其次,会计准则是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第三,会计准则是反映企业经营状况、财务成果、界定产权关系的技术标准。

(2)制定新会计准则的意义

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的核心部门是生产部门,生产出来的产品国家包销,不需要同社会其他企业进行过多经济来往。然而实践证明,市场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大势,市场经济必将取代计划经济。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的经济文化发展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资本市场也日趋成熟。随着我国加入WTO,资本市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资金投入方式发生改变,形成多元化产权。在市场运行中,如果语言不通,评价标准不同,资金可能因此而发生错误流向。所以,我们需要制定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会计准则,使用全球通用的高质量的商业语言,以便国内外市场和投资者了解并接受我国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总之,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颁布实施,是提高上市公司信息质量、促进资本市场发展的需要,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需要,也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的需要。

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基本准则,二是具体准则,三是应用指南。基本准则是总纲,是准则中的准则,它统驭着所有具体准则;具体准则主要为企业处理各种具体交易和事项提供统一标准,其制定须遵循基本准则;在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基础上制定的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对会计实务中一些要点、重点和难点进行了规范,属于操作层面的规定,这三部分共同构成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2.财务管理概述

(1)财务管理的含义

财务管理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关于资产的购置(投资),资本的融通(筹资)和经营中现金流量(营运资金),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财务管理的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西方财务学主要由三大领域构成,即公司财务(Corporation Finance)、投资学(Investments)和宏观财务(Macro finance)。其中,公司财务在我国常被译为“公司理财学”或“企业财务管理”。

(2)财务管理的目标及定位

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理财活动所希望实现的结果,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它直接反映着理财环境的变化,并根据环境的变化做适当的调整,是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中的基本要素和行为导向,是财务管理实践中进行财务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西方财务管理目标经历了“筹资数量最大化”、“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等多种提法。在我国,财务管理目标也经历了“产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变革。在我国现阶段公司财务管理目标仍然以企业价值或股东财富最大化为主要目标, 这一目标决定了企业财务管理在日常经营活动中的定位为企业的生存、发展、获利筹集资金、利用资金,以实现企业价值或股东财富最大化。

二、新企业会计准则对公司财务管理理念的影响

1.注重资产质量,确立资产负债表观

(1)资产负债表观含义

资产负债表观认为收入和费用仅是资产和负债变化的结果:收入是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费用是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资产负债表观认为收益仅是资产和负债变化的结果,并要求收益的定性与定量都要服从资产负债表中对资产、负债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净资产相同的增加和减少就被排除在收益的定义之外。这种观点还拒绝将基于收益计算的所得税进行期内摊配的递延方法。

(2)资产负债表观的影响

新企业会计准则实现了从重当前利润到重长远发展的突破。新会计准则在财务报表结构方面,确立了资产负债表的核心地位,突出资产负债表的重要性,要求企业提升资产信息质量。企业在所有者权益增加的情况下,才能表明企业价值的增加。因此,有助于限制企业的短期行为,促进企业贯彻科学发展观,改善资产负债管理,优化资本结构,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会计核算一般原则的改动

原准则中规定了12项基本原则,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变更为8个原则,即客观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并将其命名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我们可以看到,在旧准则中很重要的配比原则被取消了,这并不是说在会计核算中收入和费用可以不再需要配比,只是这种观念弱化了,因为配比原则是收入费用观所要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即收入费用观将会计视为一个收入与费用的配比过程,主要目的是确定一定时期的收益。在配比原则下,资产负债表部分项目被用来汇集配比过程剩下的未来期间进行分配的费用,导致一些性质不明的待摊、预提费用进入资产负债表中。例如原财务制度的开办费,一旦发生即属于沉没成本不可收回,但是为了遵循配比原则分若干次在未来期间分摊计入损益表,而将之列进资产负债表作为中转,其本身并不符合资产的定义。同时,配比原则允许一些项目绕过损益表而直接在资产负债表的权益部分进行报告如“外币折算差额”、“债务重组收益”、“资产评估增值”等,必然导致利润表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

新会计准则取消配比原则,表明我国会计收益理论正在向资产负债观靠拢,在资产负债表观下,资产负债表得到净化,收益表信息得到完善,可以提供更全面有用的会计信息。

2)所得税处理方法的改变

从理论上讲,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主要有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两种,纳税影响会计法又包括递延法和债务法。如下图:

实施新会计准则以前,我国会计规范对所得税会计方法没有统一要求,允许企业在应付税款法、递延法和债务法之间进行选择(我国原企业会计制度中所称债务法通常属于利润表负债法),国内企业普遍采用应付税款法,极少数采用递延法或债务法。同应付税款法相比,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会计处理程序虽然比较复杂,但却更符合实际,更有利于企业的业绩考评。不同的会计理念作用于所得税会计实务,会产生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这些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不会影响按照税法规定的应交所得税的确定,但会对各期所得税费用和期末资产或负债的确认及计量带来不同影响。

新企业会计准则对所得税的会计处理要求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引入“计税基础”计量会计与税收的差异,按照资产的定义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同时按照负债的定义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以所得税资产或所得税负债的增减变动确认和计量所得税费用。

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所得税费用的计算公式如下:

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负债一递延所得税资产+转回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一转回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运用,再一次加强了资产负债表的核心地位,利润表成为资产负债表的附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站在未来现金流量净增加额的角度,旨在真实体现资产和负债的未来可收回金额,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资产和负债未来能为企业带来的实际现金流。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时,将更注重资产负债表的分析,改善资产负债管理,优化资本结构。决策将基于企业未来的长期、可持续地发展。

3)对存货发出计价方法的限制

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下,对存货发出计价方法取消了“后进先法”,规定企业应当采用个别计价法、先近先出法或者加权平均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从客观性角度出发,先进先出法能真实反映存货的实物流转、更能反映存货的现实价值。资产负债表观更加重视资产的真正价值和质量,未来现金流量信息较之利润而言更为重要。

存货发出计价方法的限制,对企业财务管理也有一定影响。后进先出法的取消,使得期末存货账面价值能够反映其现实价值,企业在存货管理时也就无需进行账面价值和现实价值的转换。

然而,不能否认的是,在物价持续上涨的情况下,后进先出更符合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如果发生通货膨胀,物价持续上涨,企业对于存货的发出采用先进先出法,则成本会得不到补偿,导致财务不稳健,理财风险加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2008年以来我国物价涨速明显加快,因此,对于存货库存量较大、存货周转率较低的企业,应格外关注存货管理的风险。

2.重视现金流量信息,树立资金时间价值观

资金时间价值是指一定量的资金经历一定时间的投资和再投资所增加的价值。这一差额价值,在一般情况下表现为正差,即价值的增加额。企业资本的循环和周转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进行的,时间是企业生产经营、资本增值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时间价值的利用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经营观念和经营效益。货币资金时间价值观念历来是财务管理理论中一个重要的观念,而在我国旧的会计核算体系中很少涉及。新会计准则对资金时间价值作用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这成为会计与财务管理新的结合点。

(1)分期付款取得固定资产、无形资产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第八条规定“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际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固定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现值之间的差额,除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应予资本化的以外,应当在信用期间内计入当期损益。”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第十二条规定“外购无形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项资产达到预定用途所发生的其他支出,购买无形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价款,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无形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认。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现值之间的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除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应予资本化的以外,应当在付款期间按实际利率法确认为利息费用。”

例:A公司2009年1月1日从B公司购入N型机器作为固定资产使用,该机器己收到,不需安装。购货合同约定,N型机器的总价款为1000万元,分3年支付,2009年12月31日支付500万元,2010年12月31日支付300万元,2011年12月31日支付200万元。假定A公司3年期银行借款利率为6%,2009年1月1日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为:

NPV=500/(1+6%)+300/(1+6%)2+200/(1+6%)3=906.62万元

(2)分期收款方式下收入的确认

《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第二章第五条规定“企业应当按照购货方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但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不公允的除外。合同或协议价款的收取采取递延方式,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应当按照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在合同或协议期间内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计入当期损益。”

例:甲公司2007年初以分期收款方式销售给甲公司一批产品,该批产品成二为800万,计提存货跌价准备100万,公允价值为1000万,销售合同金额为1170万,当期收到增值税170万,合同约定剩余款项在未来五年每年年末收取,实际利率为10%,(已知(P/A,10%,5) =3.7908),2007年末收到甲公支付的款项200万。

则:长期应收款的现值=200x(P/A,10%,5)=200x3.7908=758.16万元。

也就是说,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于分期收款销售收入的确认,不再像原准则那样按照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分期确认销售收入,即不再以合同约定的“名义价格”在商品发出或交货时确认销售收入,而应当按照应收的合同或者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确定收入金额。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通常应当按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确定。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这项规定,使分期收款销售商品的会计处理与资金时间价值紧密结合,更接近其经济业务的实质。

(3)预计负债的计量需要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因素

《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第六条规定“企业在确定最佳估计数时,应当综合考虑与或有事项有关的风险、不确定性和货币时间价值等因素。货币时间价值影响重大的,应当通过对相关未来现金流出进行折现后确定最佳估计数”。相关现时义务的金额通常应当等于未来应支付的金额,但是,因货币时间价值的影响,资产负债表日后不久发生的现金流出,要比一段时间之后发生的同样金额的现金流出负有更大的义务。所以,如果预计负债的确认时点距离实际清偿有较长的时间跨度,货币时间价值影响重大,那么在确定预计负债的确认金额时,有必要考虑采用现值计量。例如,油气井或核电站的弃置费用等,应当按照未来应支付金额的现值确定。确定预计负债的金额不应考虑预期处置相关资产形成的利得。

现金流量信息在企业财务报表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财务管理的观点来看,企业的价值就在于其产生现金流量的能力。财务管理与财务会计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即财务管理通常运用现金流量,而财务会计强调收入和利润。事实上,财务管理本身不能与财务会计等同,比如在考虑一个项目时,我们对项目产生的现金流量折现而不是收益折现;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时,我们对股利而不是利润折现。然而,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却使得财务与会计彼此有了更深入的渗透。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资金时间价值观念的引入,要求企业财务管理要更加重视现金流量信息,处处要从提高经济效益出发去考虑生产经营活动的进行,不可盲目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片面追求产值,要把企业发展速度与效益很好地统一起来。要提高效益和综合实力,就要敢于参加市场竞争,采取正确的经营战略,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第3篇:资产负债表基本要素范文

【关键词】 资产负债观;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综合收益

2006年2月,财政部颁发新的会计准则,标志着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新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了会计理念的更新,其中一个重要的理念更新就是企业收益计量从收入费用观向资产负债观的转变。伴随着这种观念转变,我国企业业绩报告模式也发生了变化,新会计准则将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作为年度报告主表,并提出了综合收益的概念。在2009年5月,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征求意见稿)》,从2009年1月1日起,企业在利润表“每股收益”项下增列“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和“综合收益”项目。综合收益的披露将对企业当期业绩报告产生重大影响。

一、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比较

在企业收益计量理论中,主要存在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两大流派。

收入费用观是以利润表为中心,收入、费用被看作是财务报表的基本要素,资产和负债是次一级的要素。在计量企业的收益时,先确认收入和费用,然后根据配比原则,将收入和费用按其经济性质的一致性联系起来,据以确定收益。收入费用观强调对具体交易进行核算,收入定义为经营业务中已实现的营业收入,资产就相应成为企业拥有和控制的过去交易中形成的经济资源。收益的基本公式为“收益=收入-费用”。

收入费用观以利润表为报表重心,资产负债表成了利润表的“附表”。收入费用观下,会计目标限定于报告受托责任,在受托责任观目标指引下,企业管理当局需要借助历史信息来解脱受托责任,因此财务报告使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强调费用与收入的配比,强调收益的平滑。

收入费用观下,由于强调配比原则,导致一些不符合资产负债定义的本质是费用损失的项目作为资产、负债项目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例如旧制度规定的纳税影响会计法中的递延法(利润表债务法)强调所得税费用与当期收入的配比,首先根据会计利润计算当期所得税费用,然后根据应纳税所得额再计算当期应缴所得税额,最后倒挤出本期发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资产负债表中出现的递延税款借项和递延税款贷项仅仅是借贷记账法记账规则的产物,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产和负债,而是以利润表为中心的结果。

资产负债观是以资产负债表为中心,资产、负债项目被视作财务报表的基本要素,收入和费用是次一级要素。资产负债观下,首先对资产和负债进行确认和计量,然后根据资产和负债的变化确认收益。资产负债观认为,收益是扣除本期所有者投资和本期所有者分配项目后企业净资产的变动额。即:收益=(期末资产-期末负债)-(期初资产-期初负债)-本期所有者投资+本期所有者分配。

新会计准则将资产定义为企业过去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而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资产和负债围绕是否导致企业未来经济利益流入和流出进行定义,资产和负债项目向报表使用者提供了面向未来的信息。资产负债观下确认的总收益反映的是企业在一定期间内资产、负债价值的全部变化,而不管交易是否实现。

与收入费用观相比,资产负债观更强调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要满足决策有用性,信息就要面向未来,因而资产定义为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在资产负债观下,资产和负债的计价优先于收益的确定,收入和费用围绕着所有者权益变动,被定义为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和总流出。资产负债观更多考虑如何真实反映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它要求资产和负债采用现行价值或公允价值计量,并将价值的变动在当期确认为收益。

二、全面收益的概念及国际进展

(一)全面收益概念

全面收益这一概念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80年在第3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3)中正式提出的。1985年,FASB在第6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6)中对全面收益和全面收益构成要素进行了规范的定义。全面收益被定义为:全面收益是指一个企业在一定期间由源于非业主的交易、事项及情况所引起的业益(净资产)之变动。它可以简单解释为一定期间内除业主投资与分派业主款之外所有的业益变动。全面收益包括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四个要素。

虽然全面收益与净利润在会计确认上都使用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四个要素,全面收益比净利润涵盖内容更丰富,全面收益除包括企业经营活动中创造的经营成果以外,还包括企业在某一特定期间经济交易或物价变动所带来的未实现的资产变动导致的所有者权益变动,即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从全面收益概念来看,其反映的是一种损益满计观(有时又被译作总括收益观,all-inclusive income concept),按照损益满计观,影响所有者权益变动项目(不包括业主投资和分派业主款)属于当期业绩组成成分,尽管一部分项目被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但应该作为其他全面收益进行报告。

(二)IAS1对全面收益业绩报告模式的改进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在2003年修订的“第1号会计准则―财务报表列报”(IAS1)中要求企业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报告其他全面收益。自2004年开始,IASB和FASB共同开展“财务报表列报”这一项目研究,研究如何改进财务报表列报以满足财务报表使用人的需求。

IASB在2007年9月正式修订并IAS1,修订后的IAS1在全面收益报告的内容和格式方面均发生变化。IAS1不允许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报告全面收益。全面收益可以在单表法中列示,既含有非业益变动的总计数也包括净收益项目的小计数,或者采用双表法,一张报表报告当期净利润,另一张报表报告全面收益,如果企业使用双表法报告全面收益,报告全面收益的第一项内容应是净利润,然后是其他全面收益,汇总金额为全面收益。

IAS1规定其他全面收益项目包括:重估价值的变化;设定受益养老金计划所产生的精算利得和损失;国外经营部分财务报表折算所产生的利得和损失;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重新计量所产生的利得和损失;现金流量套期中套期工具的利得和损失的有效部分。

IASB认为禁止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报告全面收益,可以使财务报表使用人更好地理解业主原因引起的所有者权益变化和非业主原因引起的所有者权益变化。IASB指出,其能够为报表使用者评价和预测企业的现金流量提供更可靠的指标,并能提供与决策更相关的信息。

三、新会计准则体现全面收益理念

新会计准则体现了资产负债观以及全面收益的理念。新会计准则对企业业绩报告的影响源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并体现在新增加的“利得”和“损失”要素上。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诸如金融工具和投资性房地产项目进行后续计量,要求企业在财务报告中确认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

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所有者利润分配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这两个概念的引入,使得传统会计收益的范围得以扩展。利得和损失又进一步分为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部分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部分。

新会计准则尽管引入“利得”和“损失”两个要素,然而在利润表中并没有单列这两个项目,利得和损失项目包含的内容也只是在各项具体准则中进行规范。其中包括:(1)资产减值损失,包括各项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减值发生的损失;(2)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核算企业在初始确认时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和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以及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衍生工具、套期业务中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或损失;(3) 投资收益,包括长期股权投资确认的投资收益或损失,企业处置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的处置损益;(4)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项目,主要包括处置非流动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罚没项目产生的利得和支出,以及政府补助利得、捐赠支出、非常损失等。

按照新会计准则,利润=收入-费用+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损失,而这也仅仅是在利润表中体现的利润。这部分利润会在会计期末结转到所有者权益项目当中,然而并不代表企业全面收益。根据新会计准则报告要求,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属于全面收益的一部分。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项目又包括: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净额,权益法下被投资单位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的影响,与计入所有者权益项目相关的所得税影响,和其他项目。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新会计准则体现资产负债观,资产负债观关注企业净资产的变化。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项目属于没能在企业净利润中反映的价值变动。

四、报告综合收益――企业业绩报告最新进展

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编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根据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信息,可以得到企业在会计期间内的综合收益信息。然而由于综合收益的信息仅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报告,其有用性可能会受到质疑。

2009年5月,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征求意见稿)》,从2009年1月1日起,企业在利润表“每股收益”项下增列“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和“综合收益”项目。“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反映企业根据会计准则规定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各项利得和损失扣除所得税影响后的净额。“综合收益”项目,反映企业净利润与其他综合收益的合计金额。这意味着,我国企业报告综合收益项目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在利润表中引入综合收益指标,将有助于投资者分析企业的全面收益情况,投资者不必借助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去分析企业当期的综合收益。另外,在利润表中报告综合收益将突出综合收益的理念,投资者在评价企业当期和未来业绩时,会更加关注未包含在损益表中的其他利得和损失项目。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例,由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仅当其被出售时才能将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因此,企业通过在其他综合收益项目中报告当期直接确认的利得和损失以及前期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当期转入利润的金额,将提供给投资者这一金融资产价值变动对当期以及未来业绩影响的信息,将有助于投资者分析企业当期全部已实现收益的构成成分,进而提高业绩报告的有用性。然而,也应意识到,由于其他综合收益全部都是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因此报告这一信息可能会增加企业业绩报告的波动性,对投资者评价企业业绩带来干扰。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S].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第4篇:资产负债表基本要素范文

关键词:会计要素;会计目标;会计方法

环境交化对财务会计系统的影响,主要涉及会计确认与会计计量两大方面。而会计确认与计量均离不开会计要素。经济新体制、经济新方式以及经济新类型的出现,首先表现在对会计要素(体系)内容与结构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是通过会计目标来实施的。就财务会计学本身而言,会计要素及其内在联系是会计方法建立的基础,其直接关系会计目标的实现。因此,各国会计准则机构都十分重视会计要素问题的研究。

本文试图.通过比较我国、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所确立的会计要家,提出关于新经济环境下会计要素问题的若干看法。

一、会计核算对象要素的比较

1.FASB的会计要素。

FASB在1985年12月发表的第6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NO.6)中,将会计核算对象要素划分为10个,即资产、负债、权益或净资产、业主投资、派给业主款、收入、费用、利得、损失、全面收益。其中,"业主投资"与"派给业主款"是企业与其作为业主的所有人之间的交易。业主投资表现为企业收到业主投入的各种资产(投入的也可以是劳务,或抵偿、转换了的企业负债),其结果是"增加其在企业中的业主利益或权益",但新业主受让旧业主的交易,不属于"业主投资"的内容;派给业主款则是指企业向业主转交资产或承担负债而"减少企业里的业主利益或权益"的交易。显然,就经济实质而言,业主投资要素和派结业主款要素是对权益要素内容的进一步深化。

FASB使用了狭义概念的"收入"和"费用"要素。收入仅指正常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的收入,依据的是"流转过程收入理论",强调收入实现的完整过程。费用则仅指正话经营费用或支出,依据的是配比性和应计制会计原则,强调费用产生的因果关系和费用责任的合理归属。对于非正常经营收入,FASB单独设立了"利得"要素加以反映,因为利得实质上是一"偶发性"、"边缘性"的"净收益"。设立"损失"要素反映非正常经常活动的支出,因为损失实质上是一种"偶发性"、"边缘性"的"净亏损"。利得与损失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毋需按配比性原则加以确认。"全面收益"仅仅是将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定期汇总的结果。

2.IASC的会计要素。

IASC在1989年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将会计要素确定为资产、负债、产权、收人和费用等5个。

IASC依据收入确认的"流人量理论",选择了广义的"收入"要素概念。IASC认为,利得与收入一样,都代表"经济利益之增加",它们在性质上没有什么不同,因而不将收入和利得作为不同的会计要素。与广义收入要素相对应的是广义的"费用"要素。按IASC的理解,费用既包括"在企业日常活动中发生的费用";也"包括了损失",并且,由于损失是指"经济利益之减少""和其他费用在性质上没有差别",因而也不把损失视作独立的会计要素。

IASC进一步认为,从会计确认与计量方面看,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和计量也就是利润的确认和计量,因此不必单独设立类似"利润"的会计要素。

3.我国的会计要素。

中国在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首次明确确立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6大会计要素。按《收入》具体准则的解释,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他人使用本企业资产等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总流入"。显然,该收入要家为狭义概念,仅仅包括企业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收入。《企业会计准则》将费用定义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意味着费用只包括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生产经营费用,而不包括"投资费用"、"营业外支出"等非生产经营费用。中国单独设立了"利润"要素,并规定其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等内容。该利润要素,既包括其他要素的汇总结果,又含有自身的特定内容,与FASB的"全面收益"尚有区别。

4.几点比较结果。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FASB、IASC和中国所确立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或称权益、产权)要素在本质界定和内容规范等方面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FASB十分重视业主(投资者)权益的变动,因而,针对企业与业主之间交易所导致?quot;权益增加"与"权益减少",还单独设立了"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要素加以反映。

区别较大的是关于收入、费用、利润等要素的设立:

(1)FASB和中国的会计准则以"流转过程收入理论"为依据,强调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

费用的因果关系,选择了狭义的收入要素概念。但不同的是,在界定收入要素的内容时,FASB

是依据交易的重要性(如"其持续的、主要或核心业务"),而中国则是直观地依据经济业务的内容(我国基本会计准则与"收入"具体准则所界定的收人内容有差异--作者注)。

(2)与FASB和中国不同的是,IASC是依据"流人量理论"确立包括营业收入和利得的

"收入"要素,选择了广义的收入要素概念。其原因是,IASC认为收入与利得性质相同,都是"经济利益的增加",故不必分开设立单独的会计要素。

(3)与收入要素的确立相对应,FASB和中国采用了狭义的"费用"要素概念。但FASB同

样强调产生费用交易的重要性,认为能列入费用要素的是指企业"持续的、主要或核心业务"所发生的费用,而中国则将费用要素限定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IASC则采用了广义的"费用"要素概念。

(4)对因发生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无直接关系的交易而产生的各项"收入"和"支出"(即我国通常所言"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基于其"边缘性或偶发性"、收支间无因果关系等特征,FASB单独设立了"利得"和"损失"要素,而中国将其直接纳人单独的"利润"要素,视为企业利润的直接组成部分。然而,IASC却将它们分别作为"收入"要素和"费用"要素的内容。

(5)对于企业在特定期间所取得的经营业绩,FASB单独设立了"全面收益"要素,并将其内容规定为"(收入一费用)十利得一损失",中国设立了"利润"要素加以反映,其包括的内容在结果上与FASB的"全面收益"相同。IASC虽然未设立单独的"利润"要素,但其将收入与费用的确认与计量等同于利润的确认与计量,因此,IASC所认定的经营业绩(即利润)的内容实质上相同于前述"利润"或"全面收益"。在企业经营业绩的确定上,FASB、IASC和中国都采用了"损益满计观(或称全面收益观)"。

二、会计核算对象要素的改进

总体上看,FASB、IASC和中国之会计要素确立各有千秋。三者均确立了会计核算对象的"基本要素",但却忽略了其他层次要素的界定。在所确立的基本要素中,IASC的结果较为合理。FASB尽管涉及到次级层次要素的确立,如"业主投资"等,但全部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却无法加以解释。中国会计准则基本吸收了FASB和IASC的长处。

然而,笔者认为,上述会计要素确立存在两大方面的缺陷:理论上的缺陷是忽略了影响会计要素确立的决定因素;实务中的缺陷是现有会计要素无法为会计方法提供理论说明(如各种财务报表的理论依据)且会计要素缺乏应有的内在逻辑关系。

会计要素的确立主要取决于实体的经济活动特征和投资者等对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要求。确立会计要素,目的在于规范对会计核算对象及其规律(表现为会计核算对象要素及其内在联系)的认识,为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奠定基础。会计对象要素及其关系是各种会计方法建立和应用的理论基础。包括帐户、复式记帐、会计确认与计量、财务报表等,而会计方法的运用又直接关系到企业投资者等对会计信息需求的满足。因此,会计对象要素的界定,既影响会计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又关系到会计目标的实现程度。

经济环境和企业经济活动的特点,影响到会计对象要素的确立。盈利组织与非盈利组织经济活动的目标和特征等均有较大差别,因而其会计对象要素的设立也不相同。非持续经营企业的经济活动特征、具体会计目标等有别于持续经营企业,其所确立的会计对象要素亦有差别。比如,清算企业的会计对象要素是清算资产、清算债务、清算净权益、清算利得和清算损失。

会计目标是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所要达到的目的,它是会计系统与社会经济环境的联结点,体现着企业经济环境对会计的客观要求和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内在需要。会计对象要素的确立深受会计目标的影响,由于会计目标的内含与外延总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而不断变化与深化,故会计对象要家的划分以及不同要素的重要程度等,均非一成不变。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创新以及其他新型交易的迅速发展,使得投资者对企业会计信息的需求在广度和深度上均有很大程度的拓展。相应地,会计对象要素的确立也在发生深刻变化。1992年10月,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发表第3号"财务报告准则"(ARSNO.3),针对传统财务会计系统下损益表只揭示"已实现、已确认"收益而不能满足投资者对"真实与公允"信息的需求的缺陷,提出了确认"全面收益"的思想。该份准则将损益表包括的内容,从"已实现、已确认"项目扩大到"未实现、已确认"项目,并以"利得"和"损失"要素以广义的解释,认为利得是"除涉及所有者投资以外的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在内容上包括收入和其他利得;而损失是"除涉及分派给所有者款项以外的所有者权益的减少",在内容上包括费用和其他损失。无独有偶。美国于1997年公布的第13C导"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NO.130)要求报告企业的"全面收益",实际上也是类似作法。因此,我们应以发展和变化的观念去认识会计对象要素及其确立问题。

经济环境和会计目标变化对会计要素的影响结果,主要体现在会计要素结构体系的完善和会计要素内涵的延伸(如利得、全面收益等要素内涵的"扩容")。

笔者以为,会计对象要家实质上是一个包括多层次结构的整体概念,在这个结构整体中,

静态要家与动态要素相统一,存量要家与流量要素相结合,基本要素、次要素、支要素分三个层次相互关联。

整个会计核算对象首先被划分为若干"基本要家呼有资产、负债、权益、收入和费用·。它们是整个会计对象要素概念体系的"骨架"。对各基本要素作进一步划分,便产生"次要素",如资产次要素现金、应收帐款、存货、固定资产等,负债次要素短期借款、应付帐款、应付股利、长期借款等,权益次要素实收资本、留存收益等,收入次要素营业收入、其他收入等,费用次要素生产成本、期间费用等,它们是基本要素的细目,用来说明基本要素的具体内容。"支要索"是次要素的合理延伸,重在揭示次要素的变动过程,而不仅仅是变化结果。如将"现金"次要素进一步区分为现金流人和现金流出支要素,可以揭示现金的流转过程,而将"实收资本"次要素进一步区分为业主投资和公司退资本要素,将"留存收益"次要素进一步区分为利润和利润分派支要素,可以更详细揭示业益的具体变化情况。其他资产等要素皆可如此划分。

存量会计要素重在反映资金的实际状态,流量会计要素重在反映资金的流动过程。资产、负债和权益等静态基本要素及其各"次要素",一般为"存量要素",而其"支要家"和各动态要素一般为"流量要素"。存量要素和流量要素所包含的内容不同,其提供的会计信息也不一样。

在"基本要素"层次,笔者主张取消原有"利润"要素。主要理由在于,利润的形成实际是收入和费用对比的结果,而对比前的"利润"体现在所获得的收入和所发生的费用中,对比后?quot;利润"实质上已经成为所有者权益的一项内容。因此,笔者认为"利润"应归于权益要素的支要素,"利润"作为基本要素存在缺乏企业实际的经济交易这个依据。同时,笔者还主张设立广义概念的"收入"和"费用"要素,以便从理论上给予会计对象要素概念体系以科学解释,从现实上使其与国际会计惯例保持一致,增强其适用性。

前已述及,会计对象要素的确立,不仅关系到企业会计目标的实现,而且也影响会计方法的运用。众所周知,编制财务报表是会计的基本方法,然而,理论界对于财务报表建立的"理论基础"问题却一致众说纷云。尽管人们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作为资产负债表的理论基础、收入、费用和利润作为损益表的理论基础已经认同,但?quot;现金流量"作为现金流量表的理论基础却一直心存疑义。主要原因是:"现金流量"凭空而来,让人难以置信;同样作为财务报表的理论依据,"现金流量"与资产、负债等"平起乎坐",让人难以接受。笔者认为,各种财务报表建立的理论依据都是会计对象要素及其内在联系,只是不同的财务报表以不同的要素及其关系为理论基础。基本要素可以作为财务报表的理论基础,次要素、支要素同样可以。如现金流量表建立的理论基础就是"现金流人"、"现金流出"支要素和"现金(存量)"次要毒及其关系。

应当指出,作为财务报表理论基础的要素,既可以是处于同一层次的要素(如资产负债个表),也可以是处于不同层次的要素(如现金流量表以及损益表等);既可以是某一单一内容的要素(如现金流量表),也可以是几项不同内容的要家的组合,如原来的财务状况变动表就是以所有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内容的次、支要素为基础的。

按照笔者提出的会计对象要素框架结构理解,财务报表所反映的无非是资产、负伤、权益、收入和费用等内容,主要反映"基本要素"内容的财务报表是企业基本的财务报表,如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一般而言,以基本要素为基础建立的财务报表具有相对稳定性,而以次要素或支要素建立的财务报表其可变性较大,现金流量表取代财务状况变动表即是证明。当然,为适应经济环境和会计目标的变化,企业的财务报表体系与结构将不断变革,但其理论基础仍将是上述会计对象要素框架结构。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国际会计准则[S].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

[2][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娄尔行译.论财务会计概念[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

[3]葛家甜,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

第5篇:资产负债表基本要素范文

关键词:报表列报 财务 效果

财务报表主要分析企业具体财务情况,是企业经营和盈利是否最大化的最直接表现形式,具有直观性、科学性和计划性的特点。一般而言,财务报表列报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利润表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项目。但是,当前我国部分企业存在业务活动错位的现象,财务报表的反映情况存在失真,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效益情况,现行的财务报表列报结构难以达到确切反映企业的实际业务活动的资产、负债分布状况和现金流量信息的要求。

一、我国财务报表列报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方向

目前,我国企业特别是上市企业的财务报表列报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资产负债表列报失真现象严重。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部分企业存在隐瞒投资性房地产的现象,存在出租房产却不在资产负债表中披露出来,而是将其置于“固定资产”中。即便这种不合理的现象不会对企业的财务成本模式运行和企业总资产造成太大的影响,但是在企业评估上,大大影响了投资者对其的真实性评估,属于一种委婉的市场欺骗行为。其次,在部分企业中仍然存在递延收益的随意列报现象,由于目前的财务资产负债表中没有“递延收益”项目的单独列项,各企业的递延收益的列报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随意标识资产列报,有的甚至将递延收益列入“其他非流动负债”、“流动负债”项目中,更有甚者,部分上市公司混同政府补助和专项应付款。这些失真的列报信息大大阻碍了财务的真实反映,将严重影响到会计信息的有效性和可比性。最后,预计负债的确认和列报存在一定的问题。目前大部分企业涉及预计负债确认事项中所涵括的项目不全,或者没有根据现行的准则和规定进行全面确认和认真披露。目前的新会计准则中所包含的预计负债的确认和列报主要有亏损合同、重组义务等十多项,而大部分企业都没有进行全面的反映,使得投资者对企业的准确评估不准确,难以对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和盈利情况做出正确判断。

第二,目前企业的财务报表附注披露不够精准。财务报表附注的主要功能是对企业资产负债、利润和现金流量以及所有者权益情况进行全面真实反映的文字描述或信息明细表述,是企业的财政决策的主要信息依据。但是目前部分企业的财务报表附注披露却不能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真实的反映项目说明。作为财务报告的有机组成部分,却不能对会计报表进行有效的说明。具体说来,企业财务报表附注披露的缺陷主要表现在:

1、没有对金融资产进行详细的分类,不能及时的对公允价值确定依据进行详细说明;

2、部分附注中关于业务数据的披露表现的不够详细,甚至缺乏可理解性;

    3、对重要项目数字的变动情况没有及时进行记录,在会计报表相关数据有较大变动时,没有及时地进行附注说明,很多企业都存在避重就轻的不合理想象;   

4、缺乏对一些隐形关联方关系和交易信息披露,或者体现的不够充分。

第三,现金流量表列报存在混乱失真的现象。目前新的现金流量表准则规定了“企业必须在附注中披露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信息,金融企业(含保险公司)可根据行业特点和现金流量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其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项目,购买或处置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的现金流量以净额单独列示在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中,外币现金流量应折算成企业的报告货币,经折算后的外币现金流量应依其性质分别归入经营活动、投资活动或筹资活动中,汇率变动对现金流量的影响,以现金流量发生日或平均汇率折算,与经营活动、投资活动或筹资活动分开,单独列示。”但是,当前大部分的企业仍旧没有遵循心的规则进行正常的现金流量列表显示。在增值税的列报、职工薪酬支出的列报和银行存款利息收入的列报上存在缺乏或者混乱的现象,大部分企业仍然在列表过程中想当然的进行分类,造成列表失真。例如,目前部分上市公司将银行存款利息列入“收到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或者“收到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中,就混淆了银行现金流量的概念。

二,基于财务分析视觉改进财务报表列报效果分析

针对财务报表列报的缺陷,财务管理相关部门进行了必要的改革和创新。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共同发起了财务报表列报的相关合作项目。新的财务管理方式和财务报表列报的结构都有明显的改进,以下将在财务分析的视觉下进行报表列报改进的效果分析。

第一,从报表列报的改进历程上看,财务报表的指导思想一直遵循:“ 提高财务报表信息的有用性,从而有助于投资者和其他报表使用者进行财务分析。”从2003年提出综合收益模型一直发展到现在的“财务报表列报”联合项目上,都一贯的坚持此种指导思想。因此,监测改进后的列报后报表的财务分析是不是具有更多更准确的信息含量,不言而喻。

第二,基于报表项目按活动性质分类的思想,将企业盈利能力的驱动因素进行科学分类。著名的经济学家Stephen.H.Penman认为:“以利息、股利或市价上涨的形式获取回报的投资活动和债务融资等属于金融活动,因此将报表项目区分为经营活动与金融活动两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以股东权益回报率为核心的盈利能力分析体系。”目前的分析体系将财务报表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金融负债和经营负债杠杆的影响层次,二是边际利润率和资产周转率对经营活动盈利能力的影响层次;三是边际利润率、资产周转率和净借款成本的驱动因素层次。根据2007年引入的“改进的财务分析体系”,我国的财务报表列报根据经营活动的基本原则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从以上三 个层面进行分析,将报表项目分为“经营资产和金融资产、经营负债和金融负债、经营活动损益和金融活动损益”等类别,并且进行相关的核心公式计算,进一步改善财务分析体系对企业净利润及驱动因素的影响。

第三,新的财务报表列报方式不再是以资产、负债、权益、收入、费用、利得、损失等为基本要素进行报表划分,而是根据企业活动的基本性质进行分类。从效果上来看,这样进行财务报表划分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1、有助于企业根据企业的经营活动和业务情况进行有效的系统评估。

2、有利于企业经营活动的政策决策的正确性和时效性,为企业提供更加有价值的财务信息,从而使企业投资活动也业务活动科学有序进行。

3、有助于通过预测和折现的手段来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及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融资活动应采用不同的估值方法的选择。

4、有助于企业财务报表使用者获取更高信息量的财务指标:“经营资产收益率(净经营利润/经营资产)、实际平均利息率(利息/有息负债)和实际的财务杠杆(有息负债/股东权益)等。”

第四,在财务报告上,加强了管理层强制披露,强化报表的可比性。目前的企业管理层在进行财务报告上添加了较多的主观性因素,通过主管的管理意图和职业判断,同样行业的企业出现不同方式的财务报告,不利于财务报表的比较。而改进财务报表的相关措施,统一报表结构形式,加强财务监督,“明确规定融资类资产和负债限于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对财务管理层加以配套的指南,强化了报告的一致性,有利于加强财务报表的可比性。

  结语:针对现行财务报表列报存在的资产负债表列报失真现象严重、财务报表附注披露不够精准、现金流量表列报混乱失真等现象,进行有针对性的措施改进,能够有效的加强报表的财务分析中信息含量的准确性,加强报表的可比性,促进报表列报的明晰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斯蒂芬·H·佩因曼著.2005.财务报表分析与证券定价.刘力,陆正飞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第6篇:资产负债表基本要素范文

关键词:杜邦体系 现金流量 净资产收益率 权益经营净现率

杜邦体系自产生以来在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与好评。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及人们对企业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杜邦体系逐渐暴露出一些缺陷,如没有反映现金流量,对损益没有区分经营损益和金融损益等。虽然前人在相关方面进行了改进,但有的是单纯地将传统杜邦体系中利润指标全部简单地替换为现金流量指标;有的虽然对损益进行了区分,但忽略了现金流量指标;也有极少数既对损益进行了区分,也引入了部分现金流量指标,但却没有对现金流量指标进行进一步分析。鉴于此,笔者对传统杜邦体系进行了改进,在将资产区分为金融资产和经营资产,将负债区分为金融负债和经营负债,将损益区分为金融活动损益和经营活动损益的基础上,又将现金流量引入杜邦分析体系,构建了以权益经营净现率为核心指标的新杜邦分析体系。

引入现金流量的新杜邦分析体系构建

(一)引入现金流量的新杜邦分析体系的核心公式

权益经营净现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权益净利率

其中:权益净利率=净经营资产利润率+杠杆贡献率

因此,权益经营净现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净经营资产利润率+杠杆贡献率)

根据该公式,权益经营净现率的高低取决于三个驱动因素: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净经营资产利润率和杠杆贡献率。这三个因素又可以作进一步分解,如下:

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经营现金净流量÷净利润

经营现金净流量=经营活动现金流入-经营活动现金流出

净利润=税后经营利润-税后利息费用

净经营资产利润率=税后经营利润率×净经营资产周转率

税后经营利润率=税后经营利润÷营业收入

净经营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平均净经营资产

杠杆贡献率=经营差异率×净财务杠杆

经营差异率=净经营资产利润率-税后利息率

税后利息率=税后利息÷平均净负债

净财务杠杆=现金净负债率×权益净现率

现金净负债率=平均净负债÷现金净流量

权益净现率=现金净流量÷平均权益

(二)引入现金流量的新杜邦分析体系图

为了更直观地反映上述各指标间的关系,构建如图1所示的新杜邦分析体系图。

引入现金流量的新杜邦分析体系的主要指标分析

(一)权益经营净现率

权益经营净现率作为引入现金流量的新杜邦分析体系的核心指标,其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内经营现金净流量与平均所有者权益的比率。引入的现金流量是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由于经营活动总结了形成净利润过程中各经济业务和事项的现金影响,加之经营活动是一个企业的主要稳定活动,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是企业获得现金的一个稳定可靠的来源,因此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构成了与现金流量有关指标的基本要素。权益经营净现率是评价企业自有资本及其累积获取经营现金流量水平的具有综合性与代表性的指标。一般认为,权益经营净现率越高,企业自有资本获取经营现金流量的能力越强,运营效益越好,对企业投资人权益的保证程度越高。权益经营净现率主要受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及权益净利率两个因素影响。

(二)盈余现金保障倍数

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是评价收益质量的主要指标,它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经营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的比值。该指标数据取自利润表及现金流量表,反映企业当期净利润中现金收益的保障程度,真实反映了企业盈余的质量。该指标是从现金流入和流出的动态角度,对企业的收益质量进行评价,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充分反映出企业当期净利润中有多少是有现金保障的。一般来说,盈利企业的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等于或大于1说明企业的利润具有相应的现金流量为保障。该指标越大,表明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净利润对现金的贡献越大。在权益净利率不变的情况,提高盈余现金保障倍数,会提高权益经营净现率;反之,盈余现金保障倍数降低,权益经营净现率也会降低。而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又受到经营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两个因素的影响,在净利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提高经营现金净流量可以提高盈余现金保障倍数。而提高经营现金净流量的途径一方面是尽可能提高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另一方面是尽可能降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

(三)权益净利率

权益净利率是衡量资本盈利能力的主要指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净利润与平均净资产的比率。该指标数据源自利润表及资产负债表,是评价企业自有资本及其累积获取报酬水平的最具综合性与代表性的指标,反映企业资本运营的综合效益。该指标通用性强,适用范围广,不受行业局限,在国际上对于企业的综合评价分析中使用率非常高。通过对该指标的综合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企业盈利能力在同行业中所处的地位,以及与同类企业的差异水平。一般认为,权益净利率越高,企业自有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越强,运营效益越好,对企业投资人和债权人权益的保证程度越高。在盈余现金保障倍数不变的情况下,提高权益净利率,就可以提高权益经营净现率。反之,权益净利率降低,权益经营净现率也会降低。而权益净利率受到净经营资产利润率及杠杆贡献率两个因素影响。

1.净经营资产利润率。净经营资产利润率反映净经营资产对利润的贡献程度,它由税后经营利润率及净经营资产周转率两个指标决定。

税后经营利润率。税后经营利润率是指一定时期内税后经营利润与营业收入的比率,反映1元营业收入所带来的税后经营利润。该指标数据来源于利润表,综合反映了企业一段时期的盈利能力。税后经营利润率越大,则表明企业盈利能力越强。提高该指标水平,可以提高净经营资产利润率,从而提高权益净利率。提高税后经营利润率,就要综合分析利润表的相关项目,在提高营业收入的同时,尽可能降低成本费用,从而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净经营资产周转率。净经营资产周转率是反映企业营运能力的主要指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营业收入与平均净经营资产的比率。该指标数据来源于利润表及资产负债表,可以用来反映净经营资产的利用效率。净经营资产周转率越高,表明企业净经营资产的使用效率越高;反之,经营资产周转率越低,表明企业净经营资产的使用效率越差,最终会影响企业的获利能力。提高该指标水平,可以提高净经营资产利润率,从而提高权益净利率。企业应采取各种方法提高经营净资产的使用效率,如提高营业收入、处置闲置的资产等。

2.杠杆贡献率。杠杆贡献率主要反映借款费用对利润的影响。影响杠杆贡献率的因素主要是经营差异率及净财务杠杆。

经营差异率。经营差异率是净经营资产利润率和税后利息率的差额,它表示每借入1元债务资本投资与经营资产产生的收益,偿还利息后的剩余部分,该剩余归股东所有。利息越低,经营利润越高,剩余部分越多。经营差异率是衡量借款是否合理的主要依据之一。

净财务杠杆。净财务杠杆是反映偿债能力的指标,它是指一定时期内平均净负债与平均股东权益总额的比率,表明1元股东权益借入的净负债数额。一般情况下,净财务杠杆越低,表明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股东权益的保障程度越高,承担的风险越小;但净财务杠杆过低,企业不能充分发挥净负债的财务杠杆效应,杠杆贡献率越低,权益净利率越低,表明获利能力越低。

为了进一步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文章把净财务杠杆分解为现金净负债率及权益净现率两个指标。

现金净负债率。现金净负债率是反映偿债能力的主要指标,是指一定时期内平均净负债与现金净流量的比率,表明每1元的现金净流量需要偿还多少净负债。这里引入的现金流量是全部活动总的现金净流量,因为不管是经营活动,还是投资活动、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都可以用于还债。该指标数据源于资产负债表及现金流量表,它可以从现金流量角度来反映企业当期偿付负债的能力。

权益净现率。权益净现率是主要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综合性很强的一个指标,它代表每1元股东权益所带来的现金净流量。它的提高,会提高净财务杠杆,从而提高杠杆贡献率,进而提高权益净利率。

综合以上分析发现,引入现金流量的新杜邦分析体系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财务分析体系。它通过对核心指标的层层分解,全面覆盖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它的分析数据取自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报表附注等的相关内容,系统、全面地反映了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及成长能力。特别是该系统在区分了经营资产与金融资产、经营负债与金融负债、经营活动损益与金融活动损益的基础上,又引入了现金流量表的数据进行分析,更真实地反映了企业的偿债能力及盈利质量,从而更真实地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C.希金斯著,沈艺峰等译.财务管理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美]利奥波德.A.伯恩斯坦等.财务报表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第7篇:资产负债表基本要素范文

一、确认概念的发展

在财务会计的发展中,对比其他三个会计程序,确认(recognition)这个会计程序和概念出现最迟。美国AICPA所属APB于1970年10月发表的第4号公告“企业财务报表的基本概念与会计原则”中才提出确认及其包括的内容。这份报告说:“财务会计的基本要素———资产、负债、业主权益、费用及收益———与第三章讨论的经济资源、经济义务、剩余权益及它们的变动有关。在财务会计中(请注意,这里不限于财务报表),并非所有经济资源与义务及其变动都被确认与计量(to be recognized and measured in financialaccounting)”。[1]130该报告还首次提出财务会计的目标(The objectives of Financial Accounting)是确认的广泛标准(froad crileria),财务会计的基本特征(The basicfeatures)则是补充因素(additional factors)。APBstatement No.4还认为,权责发生制会计(accrualaccounting)是现代企业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基础。普遍性的确认与计量原则应包括初始记录(针对资产与负债)、实现(针对收入)、三种费用确认(针对与收入有直接因果关系的费用、与收入有关但需间接摊配的费用、作为期间费用的本期期间损失)等原则。[1]144在APB提出若干确认与计量的原则中,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初始记录原则。该报告特别指出:“资产与负债的初始记录原则在财务会计中是很重要的。因为它决定⑴进入会计程序的数据;⑵作出会计分录的时点;⑶通常要予以记录的资产、负债、收入及费用的数额。[1]145在报告的这段描述中,除⑶是指计量外,⑴⑵都是对确认来说的。报告在第7章176段更详细地通过操作来阐述所谓确认的程序。这操作,本文把它归纳为,确认这一程序是为了帮助会计人员解决,当一项交易或事项发生时,应作为会计决策的三个问题:

第一,通过选择和分析与判断,决定该项交易或事项应否由财务会计来记录和报告;

第二,如已判断应由财务会计处理,应随后决定何时记录;

第三,在作出上述判断的同时,应考虑如何计量、如何记录和如何报告(信息传递)。

上述三个问题“(应否”、“何时”和“如何”)及其解决的全过程是广义的确认概念(或程序)。由于我们已承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仅指通过财务报告传递会计信息)是相对独立的三个程序,则狭义的确认概念应仅指应否记录与报告(即第一个问题)和何时记录与报告(即第二个问题)而排除第三个问题。

1984年12月,美国FASB颁布了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表的确认和计量”,第一次对确认给出定义“确认是一个项目作为一项资产、负债、收入、费用或其他要素在一个主体中正式记录(formally recording)或计入主体的财务报表的过程(process)。确认包括一个项目同时用文字和数字的描述,并将其总数包括于财务报表的总计之中。对于一项资产或负债来说,确认不仅包括各该项目取得或发展时的记录,而且还要记录以后的变化,包括从财务报表中由于变化的结果取消它。[2]FASB在说明确认的定义时明确确认是指交易或事项对财务报表要素发生的影响,先正式进行记录,再或把记录的结果,汇总计入财务报表。记录和列报是相互联系的两个过程。不论记录或列报都要同时用文字和数字(即货币金额)予以描述。其所以要用数字(金额)来描述,是由于交易和事项对一个企业资源及其主权的变动最终要综合反映在财务报表各项要素的总计之中。

FASB在说明“财务状况变动”时,在Con.5的注释别提到APB Statement No.4第10段:“通过财务会计程序,一个企业经济活动的错综复杂的影响,便被累积、分析、量化、分类、记录、汇总并作为两类基本类型的信息予以报告:⑴某一时点的财务状况;⑵某一期间财务状况的变化。”这一段说明了:日常会计处理(运用复式记账机制和账户体系)与财务报表的编报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记录阶段是列报的基础,并且是列报资料的主要(甚至可以说唯一)来源。

FASB对于确认的观点,在APB的认识基础上,不仅有上述发展,而且还指出就资产或负债项目(要素)而言,作为一个过程的确认,除初始确认(initialrecognition)初始记录(initial recording)外,可能还有后续确认(subsequent recognition,例如其价值的增减变动)与终止确认(de recognition,例如一个企业已失去了对某项资产的控制)。

二、对确认概念的全面认识

从1970年APB statement No.4关于确认的描述到1984年FASB在其CON No.5中给出确认的定义,把应予确认的资产或负债项目分为初始确认(初始记录)、后续确认(后续计量)和终止(报销)确认并提出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等四项确认的基本标准。[2]通过14个年度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使我们对确认概念有一个较为全面深化的理解。根据不同的视角,即按照不同的分类,确认应当从三个方面去观察。

第8篇:资产负债表基本要素范文

答案: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2,会计的3大报表是什么?

答案: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也称为损益表)

3,权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差异是什么?

答案:资本性支出:是用于购买或生产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耐用品所需的支出,指企业单位发生、其效益及于两个或两个以上会计年度的各项支出,包括构成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的支出。

收益性支出:也叫期间费用。是指企业单位在经营过程中发生、其效益仅与本会计年度相关、因而由本年收益补偿的各项支出。这些支出发生时,都应记入当年有关成本费用科目。

区别:收益性支出不同于资本性支出,前者全部由当年的营业收入补偿,后者先记作资产,通过计提折旧或摊销分年摊入各年成本费用。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是为了正确计算各年损益和正确反映资产的价值。如把收益性支出作为资本性支出,结果是少计了当期费用,多计了资产价值,虚增利润;反之,则多计了当期费用,少计了资产价值,虚减利润

4,固定资产折旧采用的方法有哪些?

答案:分为两类:直线法和加速折旧法

其中直线法包括:平均年限法和工作量法

加速折旧法包括: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

5,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负值?

什么情况下都不应该出现负值,现在的准则不允许负资产的存在,包括负商誉。

理论上固定资产超龄服役继续计提折旧,或超价值计提减值准备等都可能造成固定资产出现负值,但这样做会使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总额减少,而实际上其他资产价值并没有减少,会误导信息使用者。所以所有资产出现负值时,最多在备查簿上予以记录。

6,新会计准则出台后,对企业的影响有哪些?

二、新会计准则实施对企业的影响

(一)新会计准则对企业业绩的影响

(二)有利于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

(三)有利于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7,企业所得税的改革对国内企业的影响是什么?

企业所得税税率改革前,企业所得税率是33%,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得税法规定一般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为25%, 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0%.

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率的降低对国内企业来说有一个很好的推动作用,使得企业的竞争环境更加公平和有利。

8,企业应该如何面对金融危机?

一、加大力度,催收货款。

二、减人增效,降低成本,保本经营。

三、稳定市场,站稳脚跟。。

四、降低库存,盘活资产。

9,面对金融风暴,作为一名管理人员,集体减薪和裁员你会选择哪一个?

这个问题主管因素比较多。我的回答是:我会选择集体减薪,原因是我认为企业是一个集体,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度过难关,企业发展的好,自然多得,既然企业现在处于危机之中,大家更应该团结在一起,待企业度过难关后,一起分享集体加薪的欣悦也不愧为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

10,市场前景,加薪和升职,你更重视哪一个? (58同城)

我选择职业前景,我始终坚信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和技能后,加薪和升职的机会只会多不会少。

【问题1】

我单位是国有独资企业,上级主管单位也是国企,最近上级单位要投资一个基建项目(生产企业)建设周期2-3年,我们单位代为建设,从而我单位抽调部分人员成立了该项目筹建处,并刻了筹建处财务专用章。这个项目建成试生产后要移交给上级单位经营管理。请高手赐教:该项目筹建处是否使用《基本建设会计制度还是》《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

【解答】

1.根据你的介绍,筹建处应当使用《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或《企业会计准则》。

根据 《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规定,该制度适用范围为:实行独立核算的国有建设单位,包括当年虽未安排基本建设投资,但有维护费拨款、基本建设结余资金和在建工程的停、缓建单位。

凡是符合规定条件,并报主管财政机关审核批准,建设单位财务会计与生产企业财会会计已经合并的,不再执行本制度,应执行相应行业的企业会计制度。

2.独立核算是否取得独立法人资格,还是仅作为分支机构?如果是独立法人机构的,这笔款项在成立公司后应当转入实收资本,如果是分支机构的,应当作为其他应收款核算。

【问题2】

遇到这个几个面试问题,我该如何回答面考官,请老师焖帮我分析解答一下,谢谢老师们!

1.客户扣款(已开具发票)如何进行会计处理?需要附哪些原始单据?

2.一般纳税人可抵扣票证有哪些?纳税申报的流程如何?

3.年终奖是如何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的?

4.财政年报和汇算清交报表口径有什么差异?

5.公司开办费如何进行会计核算?所得税清交时如何进行调整?

【解答】

1.要看什么原因的扣款,可以让对方到税务机关开个证明,然后开具红字发票作为原始凭证。

借: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贷:应收账款

2.一般有增值税专用发票、符合规定的运输发票、海关进口增值税缴款单、农产品的发票。纳税申报流程:每月先抄税、然后再报税。

3.将年终奖除以12,然后根据结果查找税率和速算扣除数。

当月工资高于2000的,年终奖应纳税额=年终奖税率-速算扣除数。

当月的工资低于2000的,年终奖应纳税额=〔年终奖-(2000-当月工资)〕税率-速算扣除数。

第9篇:资产负债表基本要素范文

财务预算(FinancialBudget)属于企业对其自身的现金收支、经营成果以及财务状况所做的计划,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现金预算、预计收益表、预计资产负债表,通过财务预算,可以综合性的了解各个方面经营预算以及投资预算的整体计划,由此可见,财务预算也称作企业的总预算。首先,现金预算主要反映的是企业计划内的现金收支的预计情况,通过现金预算可以知道所需要的资金总额,以便财务工作人员可以进行资金筹备,对于编制现金预算的期间,应当越短越好。其次,预计收益表主要是用来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的财务状况,用以对经营活动的最后成果进行预计,这是财务预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外,预计资产负债表主要反映计划期末的财务情况,编制的基础是资产负债表以及各项具体预算的相关资料。由此可见,企业的财务预算实际上包括了现金预算、预计收益表以及预计资产负债表三方面。财务预算作为企业全面预算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其关系到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否能够得以顺利实现,不仅仅与我国现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机制相对接,而且还与企业内部的组织与管理体制相吻合。因此,如果财务预算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那么可以通过财务预算来对企业运作过程中的财务风险进行有效防范。第一,财务预算对于企业的筹资方面的风险以及投资方面的风险能够积极防范。企业资金的结构关系到其筹资与投资的风险,在进行财务预算的时候,根据公司实际的经营情况和需要来调整资金的结构,合理安排好风险与收益二者的关系。第二,财务预算为预防企业资金的回收风险提供有力的保障。对于企业资金的回收,其中关键在于管理好应收账款,不仅要通过结合预算与管理双管机制来强化应收账款的回收,而且还应当关注应收账款的时间与现金流之间的关系。

二、我国企业财务控制制度现存的问题与原因

(一)财务控制缺乏一体性财务控制缺乏一体性反映了企业本身治理制度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企业的预算管理没有全程的控制以及其资金的不规范运作方面。企业每位工作人员都拥有制度制定的权责,需要每位员工的积极参与、互相协调与互相制约。但是,目前在我国多数的企业当中,一方面,其制度与治理结构的设计方面存在着许多实际性的问题,尤其在集团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其管理中心难以顺利与子公司的财务部门进行连接;另一方面,财务管理部门与企业的利益息息相关,财务控制的职能没有充分体现,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能与风险控制部门的职能没有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引起企业运作与财务控制的不协调,以及产生矛盾。

(二)财务预算缺乏全程的控制在企业的预算管理方面,企业没有真正落实好预算管理控制,仅仅把预算的编制停留在表面的编制,企业内部的部门与工作人员缺乏对于编制与控制协调落实的意识,在制度方面没有充分发挥预算编制与财务预算控制互相促进的作用。正因为企业资金运作没有统一管理,难以形成财务管理各个部门的制衡关系。

(三)企业资金运作的不规范造成企业资金运作不规范的关键原因在于,企业内部整个资金管理系统的结构出现了问题,职责分配不平衡,过度的权力难以得到实现,与此同时,企业内部的监管部门没有尽到其应有的监管职能,其监管力度与态度的欠缺延后了问题暴露的时间,增加了后果的危害性。

三、控制论视角下的企业财务控制制度优化策略

为了解决我国企业财务控制上所出现的问题,必须从企业制度方面出发进行根本性优化改革,从而提升我国企业内部的凝聚力,激发企业优势与综合功能的充分发挥,从控制论思想的角度来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企业财务控制和预算进行优化。

(一)财务控制一体化优化策略控制论一般是指内部牵制,其主要特点是以个人或部门不能够单独控制人和一项或者一部分业务权力的方式,在组织上进行责任分工,从而使得该项业务或者该项权利能够通过其他个人或其他部门的职能进行交叉检查和交叉控制。企业控制模式在于实现企业的总体财务目标,其包含了财务管理模式、组织分工以及企业的管理机构等基本要素,涉及到融资方面的决策权、投资方面的决策权、资金管理方面的决策权、资产方面的处置权以及收益方面的分配权等。因此,财务控制模式的关键在于做好集权与分权之间的分配。以某集团企业为例子,在其子公司中设立财务管理中心,该财务管理中心由子公司的财务总监负责管理,而各个子公司的财务总监仍然受到母公司的财务总裁管理。母公司负责企业投资、融资、筹资等等各个方面的财务计划制定与实行,其财务管理中心依然保持对所有财务活动的控制,而各个子公司则负责具体的财务控制实行,各个子公司的财务总监把具体的财务控制任务分派到相关的管理部门,例如子公司的投资中心、成本控制中心以及利润中心。虽然具体的财务任务被分派到下面的部门实行,但是子公司的财务总监对所有的部门都是直接管理的。与此同时,子公司内部的机构精简为三个部门,包括:资金结算部门、会计部门以及财务管理部门。在遵守内部会计制度的条件下,可以让一个工作人员负责多个岗位的工作,对于重要的岗位工作可以设置专门的人员负责管理。所有成员的财务机构设置都需要通过母公司总部的批准,也就是,各个单位的财务工作人员不仅受到子公司的管理,而且还受到母公司的管理。

(二)重视前馈控制和反馈控制流程控制论理论强调的是控制过程的全程性和全面性。当前企业对于财务预算和控制比较重视实时控制和优化,对于前馈控制和反馈控制往往忽略。事实上,全程的预算和控制工作如果做好的话,通常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预算执行之前,对企业的各项预算进行合理有效的规划,并且制定各个预算基本指标和控制监督的方法。比如,在应收账款的控制方面,基于前馈控制,可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首先建立完备的应收账款核算体系,明确应收账款财务控制流程;其次要制定好信用评价机制,企业可以通过5c系统评价客户的信用状况;最后要应收账款发生以后,要做好账龄分析,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确保应收账款的安全性。另外,在全程控制的同时,还要做好全面预算工作。全面预算管理可以帮助企业进行有效的资源优化与配置,提高企业的运行质量与效率,改善企业的经营效益,并且有效控制企业运行的风险,通过对现代新型网络信息科学技术的运用,统一管理与实现企业的融资预算、财务预算、资本预算以及薪酬预算等各个方面。解决企业缺乏全面控制管理的问题是实现企业财务控制一体化的前提。企业内部必须建立起完善的全面预算控制系统方可解决企业内部各个部门控制不协调的问题,以及为实现财务控制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重视资金成本管理控制论思想的重要观念是系统管理,是把整个管理过程看成一个整体的密不可分的系统。在企业的资金管理方面,往往重视资金运用管理,而忽视资金成本管理。因为企业以业务预算和资本预算为基础编制财务预算,并以此控制财务。这会使资金使用效率降低,造成资源浪费。而在财务管理的核心思想中,强调资金是有成本的,资金占用会耗用企业的大量的成本。企业必须树立资金的成本观,加强筹资预算工作,要能做到不因为财务预算安排滞后而延误生产经营工作。企业需要做好资金的筹集方法,计算资金成本,合理安排资金需要和使用时间。只有资金成本管理工作做好了,才能促进企业投资和分配工作的有效进行。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