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辨证的基本要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中医护理;溃疡性结肠炎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3(c)-098-01
溃疡性结肠炎是消化内科常见病,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伴不同程度的全身表现为主要临床表现。该病具有反复发作、病程迁延的特点,多发于青壮年,且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笔者临床应用中医理论为指导,进行护理,取得较好疗效,现将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祖国医学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将其归于“泄泻”、“肠癖”、“腹痛”等病的范畴,认为本病盖因饮食不节,思虑过度,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水湿不化,趋于大肠;或肝强脾弱,肝脾不和,肝木乘脾;或久病及肾,脾肾阳虚,关门不利所致。辨证要点在于脾虚及湿盛,脾虚为本,湿盛为标,本虚标实,虚实错杂。
1灌肠调护
灌肠治疗作为中医外治法的延伸,是中医护理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止痛、止泻、促进溃疡面愈合,具有突出的疗效。药物组成:黄连、黄芩、黄柏、秦皮、赤芍等,加水煎为200~300 ml,宜浓煎细滤。灌肠时间选择在夜间入睡前,将灌肠液加热致39~41℃,肛管前端7~10 cm用石蜡油涂抹连接输液器,嘱患者深呼吸,轻轻插入约10~15 cm,以60~80滴/min滴入,插入时动作应轻、慢、柔,注意患者反应,操作完毕,嘱患者平卧位,垫高臀部,尽量延长保留药液时间,以达到最佳疗效。
2饮食调护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即是人体正气与邪气抗争的过程。因此,临床工作中,饮食调护得当,能够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内经》言:“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即是此意。对于本病而言,扶正即健脾,祛邪即化湿。饮食宜富营养、清淡少渣、易消化,有足够热量为原则,少食多餐,避免生冷、辛辣、油腻煎炒食物及富纤维素蔬菜,少食膏粱厚味,以免损伤脾胃。脾虚著者,宜黄芪、莲子、大枣等做粥食用;湿盛著者,宜苡米、山药等做粥食用。
3情志调护
《素问》云:“精神不进,意志不治,故病不可愈”,说明情志因素对疾病的转归有重大影响。“告之以其败”,对患者指出本病的危害性,并加以分析,引起患者对疾病的重视,树立认真对待疾病的态度;“语之以其善”,向患者指出良好的希望,告知患者只要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治疗及时,措施得当,即可恢复健康,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导之以其便”,注意调摄方法,告知患者如何调养,指出自我护理健身的具体措施;“开之以其苦”,对患者进行心理开导,解除其消极或焦虑情绪及思想顾虑。
4生活起居调护
发作期或病情较重的患者,应卧床休息。病室保持安静、整洁、通风、温度适宜,房间做好消毒工作;缓解期或病情较轻的患者,提倡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劳逸结合,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每日记录大便次数、性状,定期送化验室检查。
5整体观念及辨证施护
中医护理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必然继承了中医学的基本特点,而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则是贯穿本病中医护理的最核心内容。中医护理学的整体观认为:一是指人是以脏腑、经络为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二是指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也是一个整体。因此,在本病的护理过程中,根据四诊获得的资料全面进行分析评估,概括本病发生的原因、脏腑及经络的病理变化,患者的个体情况、所处环境及社会因素对患者的影响。比如:在情志调护中,对平素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的患者进行相应的指导,舒缓其紧张情绪;在生活起居调护中,以“三因制宜”为原则,针对四时气候特点,所处环境的差异及个体的不同,对患者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
辨证施护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结合疾病的具体症候,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的方法。中医认为本病的辨证要点在于脾虚湿盛,但患病个体的不同及病程发展的不同阶段,病机亦有差异。又可见肝郁脾虚证,此当以舒肝健脾为法;湿热下注证,此当以清热除湿为法;脾肾阳虚证,此当以温肾健脾为法,盖如前述种种,不一一例举。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疾病,多迁延日久易反复发作,其康复时间较长。因此,医务人员需做好健康宣教和康复指导,使患者真正了解疾病的基本知识、发病机制、规律及特点,尽量减少或消除诱发因素;保持乐观情绪,学会自我调控;建立有规律的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劳逸结合;出院后定期随访,追踪观察,指导患者坚持服药,从而使疾病早日痊愈。
[参考文献]
[1]陈治水.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 (4): 239.
资料与方法
患者98例,男45例,女53例。其中高度近视患者75例,色素膜炎患者5例,糖尿病患者10例,眼底病患者8例。
疗效标准:①自觉症状消失。②裂隙灯检查玻璃体混浊基本消失。
基本方:太子参,黄芪,麦冬,山药,女贞子,白术,云苓,茺蔚子,昆布,海藻,五味子。
加减:热郁内蒸加杏仁,黄连,栀子;阴虚火旺加生地,银胡;劳瞻竭视加当归,白芍,熟地,首乌,川芎。
方解:太子参,黄芪――益肺气及中焦之气;麦冬――润肺;山药,白术――健脾益气;女贞子――滋益肾阴;云苓――淡渗利湿;茺蔚子――活血明目;昆布,海藻――软坚散结。
典型病例:例1:男,52岁,干部,眼前黑影漂浮,视物模糊1月,西医治疗无明显效果,令其住院进行手术治疗,思想恐惧。后经人介绍来我处求诊,经查:平日好交友应酬,喜饮酒,体壮,糖尿病史6个月。视力,右眼0.5,左眼0.25,裂隙灯检查:玻璃体混浊呈较厚的黄白色;眼底:右眼可窥见,左眼模糊不清。症状:口味异常,口干不喜饮,头重身困,小便黄,大便不爽,舌苔黄腻,脉濡数。辨证:热郁内蕴,熏蒸目窍。组方:基本方加苍术,黄连,杏仁,玄参,栀子,木通,陈皮,竹茹,焦三仙。先予5剂,复诊,视力,右0.6,左0.3,自觉症状减轻,苔黄稍腻,原方续服5剂,再诊,视力无提高,自觉症状明显减轻,苔稍黄不腻,原方去黄连、栀子,予以10剂,复诊,自觉症状基本消失,玻璃体混浊减轻,视力,右眼0.8,左眼0.5。原方去杏仁,木通,竹茹,焦三仙。服30余剂,玻璃体混浊基本消退,眼前已无明显感觉,视力,右眼1.0,左眼0.8。后给明目地黄丸善后,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患者是一个糖尿病初发者,治疗玻璃体混浊的同时应治疗糖尿病,其实方中已有药对黄芪配山药,降血糖;苍术配玄参,降尿糖。
女,48岁,农民,以眼前黑影明显增多10天,伴视物不清之主诉就诊。既往患有“高度近视”,一直未配戴眼镜,查:视力,右0.05,左0.02,散瞳裂隙灯检查:晶体透明度减退,玻璃体呈棉絮状,丝状,块状混浊,眼底:病理性近视改变。症状:无力型体形,精神萎靡不振,自觉乏力,轻咳白痰,腹胀便溏,纳差,舌淡苔白,舌脉瘀滞,脉细弱。辨证:脾肺气虚,目失濡养。组方:基本方加香附,砂仁,陈皮,焦三仙。健脾和胃,补肺益气。予以10剂。复诊,精神好转,饮食增加,大便成形,视物较前清晰,眼前黑影变成小点状。原方守服20剂。再诊,精神完全好转,饮食正常,不觉困倦,舌淡红苔薄白,舌脉轻瘀,脉细有力,眼前黑点明显减少。查:视力,右0.15,左0.1,裂检:玻璃体棉絮状混浊减少,块状混浊散开。原方续服30剂。又诊,自诉视物恢复到就诊前水平,眼前黑影漂浮物明显减少。视力,右0.2,左0.15,配镜后视力,右0.6,左0.4,眼镜度数10.0D。裂检:棉絮状混浊基本消除,以丝状混浊为主。令原方坚持再服2个月,以控固疗效。后令服明目地黄丸和补中益气丸善后。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患者腹胀便溏,未给予补血药,以补气为主,气旺血自生,气行则血行矣。
男,65岁,农民,以眼前黑影动半月为主诉就医,头昏止眩,听力下降,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舌脉瘀滞,脉沉弦。查:视力,右0.6,左0.8,眼前段正常,晶体中混,玻璃体呈灰白色尘埃状混浊,眼底动脉硬化改变,血压140/90mmHg。辨证:肝肾阴虚,目昏。组方:基本方加生地,银胡,丹参,丹皮,菖蒲,予以10剂,复诊,头昏减轻,腰膝轻度酸困,舌淡红苔薄白,舌脉瘀滞减轻,脉沉稍弦,视物较前清晰。黑点减少。原方续服20剂,再诊,视力,右眼1.0,左眼0.8眼前黑影明显减少,自觉症状基本消除,令守原方续服1个月,后改明目地黄丸和逍遥丸善后。
讨 论
玻璃体在中医称神膏,神膏者清莹粘稠之膏液,能涵养瞳神,也是保证神光发越的组织之一。
各种原因引起的玻璃体三性改变都可产生玻璃体混浊。其主要症状是眼前各种形态的黑影漂浮,严重的视物模糊。《神视瑶函》中云:“谓人自见目外有如蝇,蛇,旗旆,蛱蝶,绦环等状之物,色或青黑,粉白微黄者,在眼外空中,飞扬乱,仰视则上,俯视则下也。乃玄府有伤,络间耗涩,郁滞清纯之气而为内障之患,其原皆属胆,肾。黑者,胆肾自病。白者,因痰火伤肺,金之清纯不足。黄者,脾胃清纯之气有伤其络。”临床上多见于近视患者,尤其是病理性近视患者;次为眼内的炎性病变、房劳太过者;再为其他全身性疾病,如肾炎、高血压、糖尿病、妊高征等,不论是哪一种原因引起,我通常以中医辨证出发,将其分为三种类型。①热郁内蕴型。辩证要点;喜嗜肥腻辛辣炙之味,饮食不节之辈;脘腹胀满,口黏而甜,口干不喜饮,身重困倦,小便短黄,大便臭秽不爽,带下黄稠,苔黄腻厚,脉弦数。自诉眼前黑影明显较前增多,视物模糊,裂隙灯检查,玻璃体混浊多呈较厚的黄白色混浊。②肝肾亏虚型。辨证要点:以房劳过度和年老者多见。头昏目眩,耳鸣,腰膝酸软,咽干,盗汗,五心烦热,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无苔,舌脉瘀滞,脉沉细数,视物模糊。裂隙灯检查,玻璃体混浊多呈粉尘状或团状。③脾肺气虚型,辨证要点:气短乏力,痰多清稀,纳差,腹胀便溏,舌淡苔白,舌脉瘀滞,脉细弱。自诉眼前黑影形态各异,视物模糊不清,裂隙灯检查,玻璃体混浊多呈棉絮状、丝状。
关键词:化脓性扁桃体炎 小儿 六经辨证 分期论治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suppurative tonsillitis by stages
TU Yishi WEI Xiaojian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The Third Medical Clinical College of Yangtze University;
Abstract:According to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six meridians metho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ttack characteristics and basic pathogenesis of suppurative tonsillitis in children, and puts forward the solution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reatment by stages.In pre-suppurative stage, its pathogenic characteristics are pathogen hidden in shaoyang meridian(the pleurodiaphragmatic interspace) and combined disease involving both shaoyang and yangming meridians, causing interior produce of accumulated heat.The treatment is expelling pathogenic factors from shaoyang meridian and clearing, dispersing and abating heat, selecting prescription modified Chaihu Dayuan Yin(柴胡达原饮),the key point of treatment lies in the early medication and sufficient dosage, and strives to control the disease in this stage.In stage of suppuration, its pathogenic characteristics are combined disease of three yang meridians, congested heat transforming into toxin or combined disease involving both shaoyin and yangming meridians, and yang-deficiency and toxin accumulation.The treatment is relieving superficial pathogenic factors and clearing the interior as well as dredging intestines to dispel heat, selecting modified prescription Fangfeng Tongsheng San(防风通圣散) or Mahuang Fuzi Xixin Tang(麻黄附子细辛汤) combined Yiyi Fuzi Baijiang San(薏苡附子败酱散) along with symptoms, the key point of treatment lies in that it should be taken at short intervals before fever, with sufficient dosage, reducing the dose after sweating and withdrawal treatment as soon as the signs are eliminated.In resolution stage of suppuration, its pathogenic characteristics are combined disease involving both taiyin and yangming meridians and lingering of pathogenic factors due to asthenia of healthy qi, accumulation of damp-heat or latent heat due to spleen-asthenia, and consumption of qi and yin.The treatment is clearing away heat to eliminate dampness as well as removing toxic materials and soothing throat, selecting modified Ganlu Xiaodu Dan(甘露消毒丹) or Zhuye Shigao Tang(竹叶石膏汤),the key point of treatment lies in routine dose, change medication and prescrip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variation of the syndrome types, regulating and consolidating.
Keyword:suppurative tonsillitis; childre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six meridians;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reatment by stages;
小儿化脓性扁桃体炎归属于中医学“烂乳蛾”范畴,是儿童时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容易反复发作,目前西医以抗生素治疗为主,疗效良好,但是对于高敏体质患儿,或者由于抗生素反复应用/滥用造成的耐药菌患儿,没有有效的药物治疗。部分患儿因为扁桃体反复化脓,需要通过手术摘除病变的扁桃体才能根治[1]2545。20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了小儿急乳蛾(小儿急性扁桃体炎)的中医诊疗方案[2],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有利的依据。我们采用中医六经辨证法分辨小儿化脓性扁桃体炎的发病特点和基本病机,并提出了分期论治的解决方案,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1 六经辨证
1.1 少阳阳明合病, 积热内生
此期为本病初起阶段,大多起病急骤,突然出现发热、咽痛;一般无明显受凉诱因,亦无鼻塞、流涕、头痛等外感症状;部分可出现口干便结、手足心热的阳明里热证候;病情变化比较快,往往1~2 d后即出现扁桃体化脓。因此,其病因病机不符合外感六致病特点,考虑为伏邪致病,热自内发。我们观察总结了多例因反复扁桃体化脓行手术摘除患儿的病变扁桃体,发现腺体组织内可扪及米粒大小样结节,有些剖开后可见灰白色干脓栓,和慢性扁桃体炎病理分型中纤维或萎缩型、隐窝型描述相一致[1]2546,正是这些病理产物作为感染病灶长期存在导致扁桃体反复发炎化脓。中医学认为这些病理产物与湿热毒邪的致病性质比较相符,湿遏热伏,潜藏于少阳(膜原),定时而发,是少阳病“寒热往来、休作有时”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所以这一阶段的基本病机特点为邪伏少阳(膜原),少阳阳明合病,积热内生。此期类似于分期论治中的脓未成期。
1.2 三阳合病、热壅化毒或少阴阳明合病、阳虚毒结
此期为本病的极期,症状以持续高热为主,口渴便结,咽扁红赤,有脓点,舌红、苔黄,脉多滑数,这是典型的阳明里热证;热前有明显恶寒或寒战,无汗,手足厥冷,颇似太阳病表实证,实际上是“热深厥亦深”的表现,邪热过盛,深伏于里,致阳气内郁,不能通达四肢,故手足厥冷;可伴有咽痛、纳差、乏力等症状,这是少阳病表现。在临床中还可见有些患儿除了发热恶寒、扁桃体有脓外,其扁桃体和舌体并非红赤,而是淡红或仅见红点,精神差,脉沉而无力,这是少阴病热化的表现,多由于患儿禀赋不足、体质孱弱,或反复使用抗生素或清热解毒类中药,导致体内阳气受损,正气不足无力抗邪,在病机上属于少阴阳明合病、阳虚毒结。这一现象虽然少见,但必须引起临床重视。所以这一阶段的基本病机特点为三阳合病、热壅化毒或少阴阳明合病、阳虚毒结。此期类似于分期论治中的脓已成期。
1.3 太阴阳明合病、正虚邪恋、湿热蕴结
此期为本病的瘥后期,即疾病经过治疗,热退脓消。临床表现为纳差,手足心热,汗多,咽扁桃体持续暗红,增生肿大,表面凹凸不平,呈分叶状,舌偏红、中间苔黄厚腻,属于太阴阳明合病,正虚邪恋、湿热蕴结。少数患儿扁桃体外观正常,舌嫩红、苔薄白,脉细,这是太阴阳明合病,脾虚伏热、气阴亏虚现象。所以这一阶段的基本病机特点为太阴阳明合病、正虚邪恋、湿热蕴结或脾虚伏热、气阴亏虚。此期类似于分期论治中的脓消退期。
2 分期论治
2.1 脓未成期
证候要点为热自内发、手足心热,扁桃体充血无脓,舌边尖有红点、苔中稍厚,脉浮数。治以透达少阳、清宣退热,方药以柴胡达原饮加减。基本药物组成:柴胡24 g、黄芩9 g、甘草6 g、连翘24 g、生石膏15 g、厚朴6 g、槟榔6 g、草果6 g、枳壳6 g、桔梗6 g。柴胡达原饮出自清·喻根初的《重订通俗伤寒论》[3]48-49,由吴又可《温疫论》的达原饮化裁而来。喻氏在论述本方时云:“以柴、芩为君,以柴胡疏达膜原之气机,黄芩苦泄膜原之郁火也。臣以枳、桔开上,朴、果疏中,青、槟达下,以开达三焦之气机,使膜原之邪,从三焦而外达肌腠也。佐以荷梗透之,使以甘草和之。虽云达原,实为和解三焦之良方。较之吴氏原方,奏功尤捷。”方中重用柴胡、连翘,增强透邪达表、解毒退热之功效;黄芩清泄郁热;生石膏清热泻火;枳壳、桔梗一升一降,开发上焦之气;厚朴、草果燥湿化痰,宣畅中焦之气;槟榔下气破结,化痰散积,疏利下焦之气;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共奏透表清里,和解三焦的功效。一般每剂药煎取汁约200 mL,分2~3次温服,根据体温和汗出情况每日服1~2剂。本期的治疗要点在于用药要早,剂量要足,力求将病情控制在此阶段。
2.2 脓已成期
表寒里热证的证候要点为高热寒战,手足逆冷,扁桃体红肿有脓,舌红、苔厚,脉滑数。治以解表清里、通腑泄热,方药以防风通圣散加减。基本药物组成为荆芥6 g、防风6 g、羌活6 g、麻黄6 g、柴胡15 g、黄芩10 g、甘草6 g、连翘24 g、栀子9 g、大黄5 g、生石膏30 g、毛冬青15 g、滑石12 g、桔梗6 g。防风通圣散出自金·刘完素《黄帝素问宣明论方》[3]88-89,原方用于表里俱实、表寒里热实证,也可以说是仿大青龙汤法创制的一首方剂。方中毛冬青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活血通脉,有利于扁桃体炎症消散;防风、荆芥疏风透表,使邪气从汗而解;柴胡解表退热;羌活解表散寒;麻黄发汗解表;大黄通便泄热;生石膏清热泻火;黄芩、连翘清解肺胃;栀子、滑石清热利湿;桔梗辛散苦泄,宣开肺气;甘草和中,调和药性。诸药共奏解表清里、通腑泄热的功效。如恶寒或寒战不甚重,去荆芥、防风、羌活;如大便不通,舌苔燥黄厚,加玄明粉6 g以助通腑泄热或改用凉膈散化裁。
阳虚毒结证的证候要点为发热无汗,神倦乏力,扁桃体有脓略红,舌淡红、苔厚,脉沉无力。治以解毒散结、温里排脓,方药以薏苡附子败酱散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基本药物组成:麻黄6 g、黑顺片6 g、细辛5 g、薏苡仁30 g、败酱草15 g、栀子6 g、金银花10 g、连翘20 g。薏苡附子败酱散出自《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病第十八》,原方为肠痈内脓已成,日久不消,损及阳气之证而设。清·尤怡在《金匮要略心典》中记载:“薏苡破毒肿,利肠胃为君;败酱一名苦菜,治暴热火疮,排脓破血为臣;附子则假其辛热以行郁滞之气尔。”化脓性扁桃体炎阳虚毒结证,加金银花、连翘有助于解毒散结之力。然此方退热作用不强,需合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301条记载:“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两方合用,可以振奋阳气、发汗解表,又可以清热排脓,可谓相得益彰。本期的治疗要点需在发热前频服,剂量要足,得汗减量,中病即止。
2.3 脓消退期
湿热蕴结证的证候要点为扁桃体暗红肿大,舌红、苔厚腻,脉濡细。治以清热化湿、解毒利咽,方药以甘露消毒丹加减。基本药物组成:茵陈10 g、黄芩6 g、滑石15 g、石菖蒲6 g、毛冬青15 g、连翘12 g、射干6 g、藿香9 g、薏苡仁15 g、赤芍9 g、木通6 g、白豆蔻6 g。若大便干结,加酒大黄5 g。甘露消毒丹出自王孟英的《温热经纬》[3]181-182:“此治湿温时疫之主方也……而为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酸咽肿,淋浊疮疡等证……悉以此丹治之立效,并主水土不服诸病。”本方对于太阴湿热蕴结、上攻咽喉所导致的扁桃体持续红肿和退厚腻舌苔有较好作用。方中滑石清热利湿,茵陈清热利湿,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三者相伍,增强清热利湿的功效;薏苡仁清热排脓、健脾;石菖蒲、藿香辟秽和中,宣湿浊之壅滞;白豆蔻芳香悦脾,令气畅而湿行;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木通清利湿热,导湿热从小便而出;毛冬青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连翘、射干解毒利咽,散结消肿。诸药共奏清热化湿、解毒利咽的功效。
脾虚伏热证的证候要点为面黄,纳少,手足心热,扁桃体稍红,舌淡红、苔略厚等。治以清热生津、益气和胃,方药以竹叶石膏汤加减。基本药物组成:淡竹叶10 g、生石膏15 g、党参10 g、麦冬20 g、法半夏5 g、炙甘草5 g、山药10 g、连翘10 g、天花粉10 g、毛冬青15 g。竹叶石膏汤见于《伤寒论》397条:“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清·汪昂在《医方集解·泻火之剂》记载:“此手太阴、足阳明药也。竹叶、石膏辛寒以散余热;人参、甘草、麦冬、粳米之甘平以益肺安胃,补虚生津;半夏之辛温以豁痰止呕,故去热而不损其真,导逆而能益其气也。”[4]本方主要用于发热性疾病恢复期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具有清热养阴、健胃止呕的功效。本期的治疗要点是常规剂量,苔化转方,调理巩固。一般每日1剂或2日1剂,根据舌苔变化情况,酌情调整处方;舌苔恢复正常后,可改用小柴胡汤合保和丸、升阳散火汤。如此坚持治疗1~2个月可解决扁桃体反复化脓之顽疾。
参考文献
[1]江载芳,申昆玲,沈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56个中医优势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2018年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158-160.
课堂拟临床教学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是多年来优质教学的改革成果。《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主要科目之一,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拟临床的教学,让学生更好地把理论知识熟练应用于临床治疗中[1]。《中医内科学》课堂拟临床教学中,能有效地建立学生良好的辨证思维,处理好教学中存在的理论与临床衔接不紧密的问题,学生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的辨证分析能力是教学中的重难点,并且《中医内科学》在考研中医综合与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占有非常大的分值[2]。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中医内科学》的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临床诊断能力,通过课堂教学拟临床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体验临床治疗中的要点。
1 课堂设计
以水肿病证为例进行课堂设计,时长2课时,利用15 min引入病证,通过病例实况录像、幻灯图片、文字解读(疾病名称隐去)等教学媒体分析水肿病不同证型病案7例,其中2例为疑难病案,教师在这一环节,提出问题,激发兴趣,明确目标,学生在这一环节观看病例实况录像、幻灯、文字解说,多感官学习临床思维、归纳,并完成学生模拟临床四诊及其他检查、资料收集(复习诊基理论和技能),以此掌握病证的主位;15 min启发病证归纳,分析病案特征,导出教学病证的病名诊断和鉴别诊断,教师在这一环节讲解临床诊断思维方法、提问突破重点难点,学生在这一环节思考、领会、记忆,寻找证候共同点,总结临床特征,找出诊断依据及诊断要点,同时掌握病证和鉴别诊断;25 min精讲,分析辨证、治疗要点,治疗方法,方药运用,用药注意事项、临床分型及类证鉴别、疑难证的辨证思维、各证型常用方剂、中草药的归纳方法,教师通过提问、答疑、个别辅导、指出临床治疗注意事项、呈现病症分型、主讲教学内容,学生通过观看病例实况录像、幻灯、文字解说,多感官学习临床思维,比较各证型异同,讨论、提问、归纳,记忆学会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据找出不同证型的辩证要点、治疗要点,确立证型,拟临床辨证论治,处方用药(复习中医基本理论、中药学、方剂学相关知识),掌握辨证方法、诊疗原则、方药运用;15 min进行讨论分析启发,主讲病案发病机理、症候机理、疾病转归、经典理论观点及参考书目,教师应巡视、收集问题、答疑、个别辅导,呈现病因病机流程图,介绍教学内容,学生以中医基础理论解释样本组病案病因病机、症候机理,理解病因病机、症候机理、疾病转归;15 min完成病因、转归分析,引入中医预防、调护、历代辨证治疗观点最新临床进展参考书目,教师通过文献综述、引入临床尚未解决问题,激发兴趣,学生思考、领会、笔记、书面或口头回答问题,结合病案拟临床调护承前启后、激发探究欲望,熟悉预防、调护方法,了解源流、进展;最后5 min通过练习题、病案录像、投影等完成模拟病案诊治,教师进行巡视、监督、评判、答疑,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2 试验方法与结果
2.1 试验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3、2014级中医本科学生及针灸专业学生,2014级养生专业学生,累计参加研究的学生共338人,通过分组教学对比,即对同一教师指导的学生进行分组教学,分为拟临床教学观察组与常规教学对照组,开展一段时间教学之后,随机抽取学生的课堂吸收率检测,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表现及学习效果等方面综合分析学生的综合学习效率。检测内容包括水肿、中风、黄疸、胸痹心痛、痹证5个环节。为了防止心理紧张影响检测结果,对2013、2014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两届学生心理指标均为合格。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2 教学观察方法与结果
在进行高校生课堂教学中,有4名教师开始对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即选择了中医本科2013级学生23人,2013级针灸专业学生7人,共30名学生进行学习过程观察记录,理论注意人数为148人,记录结果见表1。
2.3 心理相关问题的调查方式
为了认识学生对临床试验活动的态度与兴趣,因而采用了不记名的问卷调查来对2013级的学生进行发放问卷调查,发出148份问卷,有效回收利用148份,把问卷进行统计学处理。
2.4 学生的学习测验
为了更好测验教学目的的实现程度,大学考试中心必须要依照教学大纲里的规定,拟出符合国家题库的医学题型,试题容量很大,并且要求内容要全面覆盖教材,其中包括全部的试验内容,学生在进行测验过程中,随机抽取2014级学生45份试卷,继而进行试验内容与相关试题的分析并记录好成绩。
3 讨论
拟临床教学的方法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通过表1可知,高校学生在进行课堂拟临床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高,相比传统教学过程,拟临床学生对病因病理的理解明显更透彻,对学习过程中的总结也更加合理规范。拟临床的教学方法可以把临床医学难题更好的体现出来,然后教师学生通过信息的收集与归纳,教师主动向学生提供问题解释并进行问题探索分析,启发学生发散思维,更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中医内科学》拟临床教学法让学生的心理状态更趋于健康,大部分医学高校学生对拟临床教学产生较大的学习兴趣,在拟临床教学下学习更加端正认真,对拟临床教学方法的学习满意[3-4]。拟临床教学法使教学内容更加明显易懂,学生在拟临床教学下可以更快的掌握理论知识,并开展临床治疗[5-6]。拟临床教学法使学生具有更好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湖北省公安县斗湖堤镇卫生院湖北省公安县434300
【摘 要】目的:对中医辨证施治脑梗死患者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方法:临床选取在我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实施治疗的98例脑梗死患者,并将其平均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实施中医辨证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63.27%,对照组患者为26.53%,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经过治疗,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均比治疗前有显著改善,治疗前后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中医辨证施治脑梗死,能够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进行提高,同时还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脑梗死;中医辨证施治;运动功能;生活能力
脑梗死作为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疾病,临床目前治疗多以中西医结合为主,中医辨证施治理论对于脑梗死治疗有积极意义,对恢复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效果显著。为分析脑梗死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效果,本次研究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脑梗死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临床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
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脑梗死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纳入研究患者均经过临床确诊,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和中医诊断标准《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排除肝肾功能异常、神志不清、多器官衰竭与心力衰竭、消化性溃疡及出血、近期手术患者等。98例患者中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47例,年龄44-75岁,平均年龄(60.8±4.4)岁,病程11-79d,平均(34.4±10.7)d,其中丘脑梗死11例,脑干梗死12例,顶叶梗死13例,小脑梗死11例,基底节区梗死17例,多发性梗死23例,额叶梗死11例,原发性疾病以高血压、糖尿病为主,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两组患者临床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应用西药进行治疗,观察组进行中医辨证治疗。对照组:降糖降压,对症治疗,口服药物阿司匹林(哈药集团黑龙江同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3023610)100㎎/2次/d,高胆固醇者服用辛伐他汀(涿州东乐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33349),以一周为一疗程。观察组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表现辨证分型,分为气虚血瘀、阴虚风动、风痰阻络、肝肾阴虚四型,并据此制定治疗方案。
气虚血瘀: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肢软无力、心悸气短、手足肿胀、舌白腻、脉细沉;应用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化瘀通络,方剂丹参、白芍各20g,川芎、桃仁、红花、葛根各10g,赤芍、当归、甘草各20g,黄芪30g,地龙20g,全蝎6g,水蛭10g。
阴虚风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謇涩、偏身麻木、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应用镇肝熄风汤平肝熄风,滋阴潜阳,方剂怀牛膝20g、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各15g,生龟板10g,玄参、白芍药、生麦芽各12g,天门冬15g,川楝子、茵陈、甘草各10g。
风痰阻络型:半身不遂、肢体强痉、言语不利、肢体麻木、头晕目眩、口粘痰多,应用化痰通络汤健脾化痰,祛风通络,方剂法半夏17g、生白术15g、天麻12g、胆南星、丹参各10g,香附、酒军各20g。肝肾阴虚型:偏废不仁、患侧筋骨痿软、足难任地、眩晕耳鸣、虚烦失眠,应用星蒌承气汤平肝潜阳,解痉通络,方剂郁金、枳壳、厚朴各l0g,全瓜蒌l0g,石菖蒲15g,胆南星12g,地龙l0g,大黄3g,丹参15g。所有方剂均水煎服200ml,分两次服用,以两周为一疗程。
1.3统计分析
使用统计软件spss16.0,均数标准差以()表示,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显著性水平α=0.05。
2结果
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63.27%,对照组患者为26.53%,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FM、MBI指标变化情况的对比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经过治疗,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均比治疗前有显著改善,治疗前后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脑梗死属于中医中风范畴,临床致残率高但是治愈难度大,随着中医医学辨证理论引入脑梗死治疗,其发病是因为患者肺腑失调、气血亏损、劳倦内伤以致气虚血瘀、阴虚风动、风痰阻络、肝肾阴虚出现中风症状。本次对比中西医治疗效果,辨证分型施治针对患者病因、症状选用合适汤药,达到补气活血,解痉化瘀,平肝熄风,滋阴潜阳健脾化痰,祛风通络,平肝潜阳的目的,最终辨证施治组无论是治疗总有效率还是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方面都效果显著,说明其应用于脑梗死患者治疗的优越性,适宜在临床治疗中大力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治疗结果,可以明确看出脑梗死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效果显著,对其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具有明显提高,同时促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效果显著,值得大力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陈维铭,钱涯邻,王馨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与中医辨证分型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1):157-158.
关键词:中医护理;教学
《中医护理》是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和掌握中医护理理论及其护理技术的一门重要的课程,其特点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为适应高职院校护理教学改革,培养出更多既具有现代护理理念,又有中医护理观念的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护理人才,以满足广大患者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笔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紧扣中医护理基本理论和护理技术,不断尝试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调动学生学习中医护理的兴趣,从而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一、更新观念提高师生认识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意识逐渐增强。现代护理模式需要一批既具有现代护理理论和技能,同时又能熟练运用中医独特护理技术和方法的复合型护理人才。因而,学好中医护理尤为重要。2011年《中医护理》又被纳入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范围,虽所占比例较小,但仍要求学生掌握适量的中医护理知识【1】。因此,广大教师和学生务必更新观念,深刻认识到学习中医护理的重要性。首先,教师应具备丰富的中医专业知识、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注重中医整体观念、辨证施护与现代护理相互结合的原则,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专业特点及就业方向,端正学习态度,更好地学习中医护理。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中医护理的兴趣,指导学生把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主动学习、认真学习。
二、改革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
中医护理教学内容十分丰富,涉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护理理论、传统操作技术及常见病的辨证施护等方面。为突出护理专业特点,强化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中医护理的教学内容在课程设计上应着重突出“中医”和“护理”两大特色,力求达到两者的有机融合。具体教学内容设计如下:1)绪论:介绍中医学及护理发展简史,并着重讲解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2)中医基础、中医护理理论:重点讲授中医护理学的哲学基础,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经络系统的组成及生理功能,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各种常见致病因素的致病特点,四诊的方法及临床意义,辨证方法以及中药方剂的基础知识、防治原则等;3)传统操作技术:讲解并示教针刺、艾灸、拔罐、刮痧等中医传统操作技能;4.常见病的辨证施护:举例讲解内、外、妇、儿科常见病的辨证要点、护理措施等。
三、调动学习兴趣培养主动学习
心理学家认为,教学效果的优劣和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与教师密切相关,在很大程度上亦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动力。而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学习、自觉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对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如此。绪论课是学生接触中医护理的第一节课,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开始,故认真上好绪论课对提高学生学习中医护理的兴趣尤为重要。所以,介绍中医学及护理发展简史时,可适时引用中医经典著作中的一些简明扼要,对护理学习有指导意义的原文和典故。如用“神农尝百草”提高学生学习中医的自信心;引用《灵枢•五味》中“肝病禁辛,脾病禁酸……”说明饮食护理的重要性;用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姿态,创立了“五禽戏”,开创了我国保健体操的先河【2】;孙思邈首创葱管“导尿术”等生动典型的经典故事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中医的主观能动性。
四、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中医护理教学的核心,为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应针对不同章节内容特点,灵活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护理理论理论性较强,内容抽象、深奥,可选择讲授法、讨论法和多媒体教学法。如讲授舌诊相关内容时,用多媒体投影呈现正常舌象和大量病理舌象,可使教学内容更生动、直观,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亦便于学生理解。学生间相互望舌、展开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临床实践技能。传统操作技术,如针刺、艾灸、拔罐、刮痧等,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法、演练法和临床见习等。先用多媒体放映示教片,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再由教师讲授基本理论,示范操作,强调注意事项等,最后学生分组,互相扮演医生和患者,模拟操作练习。在学生练习操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对错误操作、手法及时纠正、指导。技能操作练习既能激发学生学习中医护理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加深对理论知识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临床实践操作技能。常见病的辨证施护则结合临床典型病例,采用病例讨论、启发式、比较和逻辑推理的方法。如讲解感冒一病时,列举病例:病例1,患者,女性,43岁,于一天前因受凉,自感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声重,流清涕,喷嚏,咽喉痒痛,咳嗽,痰稀薄色白,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方用荆防败毒散加减,以辛温解表,祛风散寒;饮食护理上用生姜葱白汤热服,使微汗出,疏散风寒。病例2,患者,男性,27岁,发热,头痛,鼻塞流黄稠涕,口渴欲饮,咽喉肿痛,咳嗽,痰黄黏稠,舌红苔黄,脉浮数。方用银翘散加减,以辛凉解表,疏风清热;饮食上可适量饮用西瓜汁和绿豆汤等。两者同属感冒,但引导同学展开讨论、分析比较,理解同一疾病不同的证候,在护理原则及措施上就不同,即所谓的“同病异护”。同样列举病例,引导同学讨论,启发同学理解不同的疾病,如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等,只要出现证候相同,便可采用同一护理原则及措施,即所谓的“异病同护”。采用典型病例教学,寓所教理论于病例之中,具体、生动,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实现了由理论到实践的转化【3】。在今后的中医护理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将不断探索,不断改进,勇于创新,把中医的“整体观念”及“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同现代护理中“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相融合,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护理人才。
作者:徐旭 单位:滁州城市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何礼娟.以护士资格考试为导向优化中医护理教学方法[J].中国中医药,2012,10(24):87-88
【关键词】
内科学;教学;体会
作者单位:476100河南省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系中医教研室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专业的主干课程,不仅是基础各科的综合,亦是临床学科的基础,在中医学术领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普遍认为中医内科学是最难掌握的一门课程。作者在《中医内科学》[1]的课堂授课过程中,体会到要想达到上述目的,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备课充分。知识宽广
《中医内科学》涉及内容相当广泛,涵括中医基础和中医临床各科知识,备课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做到心中有数,清楚明了各章节的内容,作到了如指掌,融汇贯通。同时要求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参阅古今中外优秀文献、参考书、网络及相关的经典著作等,持续不断的学习,丰富教学内容,做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据此编写教案和讲稿。唯有备课充分,才能在授课时胸有成竹,概念清晰,运用自如。如“郁证”不重在药物的攻补,而重在医者构思灵巧,灵机活法,使患者移情易性,可补充七情相胜的典型病案加以说明。
2 突出病因病机的讲解
病因病机是导致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原因和机理,它是临床辨证论治的依据,又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指南,一般来说,任何疾病绝没有无原因的证候,任何证候又都是在某种病因的影响和作用下机体所产生的一种病态反应。只有对病因病机有了清晰的把握,才能真正在实践中得心应手,将理论运用到实践指导中去。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不少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多注重讲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而忽略了结合病证重新对病因病机进行诠释讲解。事实上,中医内科病证都各有自己的临床特点和病机变化,只要掌握不同病证的特点和病机,就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各类疾病的发展脉络及其不同病证的鉴别。如:对肺系病证进行分析时,首先就要找出这一类疾病病因病机的规律性是以外感病因为主,导致肺气失于宣发肃降的病机特点,其次应找出每种病证的特殊性,如感冒、咳嗽、哮病皆可因外因引起,其中感冒以风邪为主因,常夹寒热之邪,故以风寒、风热之证多见,因病邪在外,病机则以卫表不和为主;咳嗽以“风寒”居多,在病机上强调以肺气上逆为主;哮病有其发病的病理基础,就是伏藏于肺的痰,每因外邪等因引动而触发,病机则以痰阻气闭,肺气失于宣降,引动伏痰为主。
3 重点讲解辨证论治
既要有教书育人的思想,又要有科学育人的方法[2]。《中医内科学》学习的中心部分就是掌握各病证的辨证论治,这就要求掌握各病证的辨证要点。如厥证辨证首先要辨虚实,这有助于进行急救;胁痛的辨证应注意辨气血。同时要求掌握每个病证的常见证型、病证特点、治法及代表方剂。如内伤发热,阴虚发热证以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不欲近衣为特征,同时伴随阴虚症状;血虚发热证以低热为特征,同时伴随血虚症状;气虚发热证发热以劳累后发热或加剧为特征,同时伴随气虚症状;阳虚发热证以发热而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不温为特征,同时伴随阳虚症状;气郁发热证以低热或潮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为特征,同时伴随气机郁滞症状;痰湿郁热证以低热,午后热甚,心内烦热为特征,同时伴随痰湿阻滞症状;血瘀发热证以午后或夜晚发热,或自觉身体某些部位发热为特征,同时伴随瘀血停滞症状。因此临床上针对不同病症,分别采取滋阴清热、益气养血、益气健脾,甘温除热、温补阳气,引火归元、疏肝理气,解郁泻热、燥湿化痰,清热和中、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从而确立治法选择方药。
4 精湛的讲课艺术
通过吸取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认为做到以下几方面可以达到上述目的。①充分运用语言艺术,使课堂讲授的语言简单、精炼、生动、幽默,适当运用恰当的形象比喻等。特别是在授课开始时开场白的应用非常重要,运用特别的语言吸引同学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②适当穿插一些图表、图片式内容,使学生产生视觉上感受。③用适当的课堂即时提问的方法,调动同学们的开动脑筋,运用已掌握的基本知识解决课堂讲授中的问题。④典型的临床病案举例,加深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印象。
参 考 文 献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辩证治疗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所有入选患者分为观察组(中医加西医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单纯西医治疗组)。分别使用中西医药疗法和西医疗法,观察治疗2周和4周后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愈时间较对照组短,2周以及4周患者的治愈率、好转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辨证治疗对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疗效较好,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医辩证治疗;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 Methods: All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group ) and control group ( Western medicine therapy group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was observed after using therap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therapy for 2 weeks and 4 weeks.Results: the cure time of observation group is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he treatment of 2 weeks and 4 weeks.The cure rate, effective rate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oo,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nclusion: The dialectical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usful for the treatment of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 curative effect.It is worth popularizing.
【Keywords】The dialectical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chemic optico-neuropathy
缺血性视神经病变(ischemic optico-neuropathy)系指视神经的营养血管发生循环障碍的急性营养不良性疾病。中医称之为“视瞻昏渺,青盲”。病因可由于血管异常,血液成份的异常和血液动力学异常等所致。主要症状为视力障碍、视野缺损等。本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我国国内报告年轻患者亦占一定比例,男女均可发病。西医多采用激素治疗,但是疗效不确切[1]。我院采用中医辩证治疗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取得了良好疗效,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为我院2005年7月至2010年7月在我院确诊的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所有入选病例符合《视神经疾病中西结合诊治》诊断标准[2],诊断标准为(1)多见于中老年。(2)视力突然下降。(3)视部分或全部轻度水肿。(4)视野有象限性偏盲,生理盲点伸出弧形缺损与偏盲相连。(5)眼底血管荧光造影:视野缺损相应部位及视深层毛细血管不显影,视附近毛细血管荧光渗漏。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共100例,其中双眼发病44例,单眼发病56例;男62例;女38例;年龄48-76岁,平均年龄61岁。按照随机及自愿原则,所有患者被分为观察组(中医治疗组)和对照组(西医治疗组)。其中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以视力下降,色淡白,心悸,乏力,舌淡脉细弱为辨证要点。其中眼症伴胁胀痛,舌暗红有瘀点,脉弦涩为气滞络阻症;以视力下降,色淡白,心悸,乏力,舌淡脉细弱为气血两亏症;以视力下降,色淡红,腰胁疼为肝肾不足症。对于气滞络阻症以行气活血通络为主,治疗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以柴胡、当归为君药,赤芍、白术、茯苓为臣药,佐以、枳壳等。对于气血两亏症,以益气养血通络为主,治疗以当归尾、白芍为君药,川芎、生地、桃仁为臣药,佐以红花、党参、黄芪等。对于气血两亏症以补益肝肾,理气通络为主,治疗以山药、茯苓、泽泻为君药,当归、丹皮、五味子、山萸肉为臣药,佐以熟地、首乌、枸杞等。以上药物每日一副,煎服,每日两次,连续服用4周。随访8周。
对照组:(1)病因治疗:处理全身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炎症、缺血等。(2)糖皮质激素:全身及局部应用,以缓解由循环障碍所引起的水肿、渗出。(3)血管扩张药:如丹参、复方樟柳碱等。(4)降低眼压:口服醋氮酰胺。(5) 营养神经:用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药物。(6)其他:吸氧;在特发性即非炎性视缺血性病变,可以实施视神经减压术,以缓解视水肿,保护视力。连续服用4周。随访8周。
1.2 疗效判断:治愈:(1)视力恢复至发病前,视野缺损基本消失。(2)未遗留眼底改变或仅有轻微的视颜色变淡。好转:(1)视力基本恢复或视野仍残留较大缺损。(2)视神经轻度萎缩。无效:(1)视力未见好转,视野缺损未见缩小。(2)视神经萎缩。
2 统计学分析
观测两组患者治疗4周和8周后治愈、好转、无效例数,比较两组治愈时间。所有采集数据均用SPSS13.0软件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显著性标准为P=0.05。
3 结果
观察组平均治愈时间为17.32±6.64天,对照组平均治愈时间为25.23±8.14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两者2周及4周疗效观察结果见表1.
3 讨论
目赖气血濡养,凡外感、内伤、饮食劳倦等原因,皆可导致脏腑功能失常,气血生成运行障碍,目系供血不足而发生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本病发病快,常累及双眼,可先后发病。病久失治,可致目系萎缩。该病依照中医辨证分为气滞络阻症、气血两亏症、肝肾不足症。选择对症重要佐以活雪化瘀、补中益气之中药对症治疗,改善机体功能[3,4]。
《审视瑶函》曰:“血盛则玄府得通利,出入升降而明;虚则玄府不能出入升降而昏。”本研究显示早期辨证治疗,疏肝理气、益气养血、补益肝肾可以防止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进展[5],治愈率、好转率均优于西药治疗组。
西医治疗主要以激素为主,中医中药可以有效的防止使用激素所致的各类副作用,且毒副作用较小,值得推广。笔者认为如能在临床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治疗中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可能会使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得到更有效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曾庆.中医眼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2] 韦企平,魏世辉. 视神经疾病中西结合诊治.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3] 赵峪,赵星国.中医辨治缺血性视病变46例[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11(3):224.
[4] 张淳,李志英,詹敏.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中西医治疗思路[J]光明中医,2008,23(11):1752一1753.
[5] 路明,韦企平,宫晓红,等中药对不同证型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6)61一62.
关键词:外科疾病护理;中医辨证施护;疼痛评分;睡眠质量
近年来中医药及中医护理的价值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中医护理以中医治疗理论和治疗技术为基础,运用辨证施护对患者进行特色性护理,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针对性,能起到常规护理无法比拟的效果[1]。外科患者病情复杂多样,涉及的学科和疾病类型众多,临床有关外科护理的文献较多,但将中医护理方案应用于外科护理领域的研究较少。本文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探讨中医护理方案在外科疾病护理中的效果,以期提高外科护理效果,促进中医护理的发展。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4年1月~2015年3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56例外科患者,男69例,女87例;年龄46~87岁,平均(59.24±7.16)岁;疾病类型包括颅脑损伤15例,肿瘤手术24例,普外科手术33例,急性胆囊炎、胆结石28例,肠梗阻患者16例,泌尿外科患者27例,外伤性皮肤软组织损伤及感染患者13例。入选患者均告知研究目的,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根据患者病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联合采取中医辨证施护,具体措施包括。
1.2.1组织护士培训中医护理知识 请上级专家讲座和现场指导,制定外科中医护理方案培训计划,有计划地组织全科护士学习中医辨证护理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让护士掌握外科常见中医证候要点,善于用中医特色治疗、护理技术来对外科常见症状/证候进行辨证施护。培训期末组织考核,要求所有护士中医辨证理论和辨证施护技术达标,保证中医护理方案的有效落实。
1.2.2辨证施护 根据患者病情和临床表现进行具有中医特色的外科疾病护理。①颅脑外伤患者一般使用中成药制剂进行静脉滴注,如醒脑静开窍促醒、参附针回阳救逆、红花注射液活血化瘀[2]。肿瘤患者术后常静脉使用生脉、黄芪提高机体抵抗力。中成药滴注速度宜慢,如患者出现心慌、寒战等全身症状应立即停止给药;②腹部手术患者自动排气的时间直接影响患者的恢复,如术后腹胀、自动排气延长,则为患者按摩及针刺足三里、内关、合谷等穴位,通过经络刺激促进胃肠蠕动;③全身多处软组织损伤患者常表现为水肿、疼痛,创面如出现较多渗液时极易并发感染。采用双柏膏外敷可起到消肿止痛、清热解毒的作用。对伤口已经化脓感染者,则在彻底清除后,用三黄油外敷包扎,利用其中黄柏、黄芩、大黄自身的消炎杀菌作用来促进创口的愈合;④老年患者骨隆突缺乏脂肪保护、长期卧床的外科患者极易发生褥疮。中医认为压疮的发生机制为阳气不运、气血不通、气滞血瘀、受压部位血运不通致局部肌肉、筋膜失之濡养所致。红花20g、赤芍15g+50%酒精浸泡后按摩,20min/次,2次/d,可起到较好的效果。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对比两组SAS评分、睡眠质量、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录入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负性情绪和睡眠质量等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治疗效果、护理满意度、并发症等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痊愈41例,显效23例,有效8例,治疗总有效率92.31%明显高于对照组80.77%(P
2.2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睡眠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SAS评分、并发症等明显低于对照组(P
3 讨论
中医护理是指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开展的中医特色技术护理工作,通过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取得病情资料,分清疾病发生的原因,多途径将中医技能选择性实施于辨证施护中,充分体现中医优势[3],提高护理质量。
中医治疗及护理最常开展的中医技术操作包括穴位按摩、针灸、拔罐、刮痧、耳穴压豆、中药灌肠、熏洗、中药膏剂外涂等方法。中医治疗技术以经络、穴位学说为基础,在几千年的发展中获得了丰富的积累和沉淀,通过穴位按摩、针灸等治疗能起到痛经活络、活血化瘀、散寒止痛等功效[4]。且中医技术操作不受药物首过效应及胃肠代谢的影响,副反应小,患者依从性高。但中医操作必须正确、标准和规范,因此,需严格按照《中医规范操作流程》对护士进行中医护理技术培训,提升护士的中医护理能力。
外科患者疾病类型多样,症状各不相同,因此外科疾病护理质量的要求更高。冯肇颜[5]研究显示,外科疾病采用中医护理能降低并发症,总有效率高达91.0%。本研究在常规护理的同时,对不同外科患者进行辩证施护,加强中成药静滴过程中的观察,腹部手术患者针刺足三里等穴位促进早期自行排气、减轻腹胀,软组织损伤及感染患者用具有消炎清热作用的中药制剂外敷,对老年、长期卧床患者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红花浸泡液按摩。经过辩证施护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睡眠质量和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S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黄锦华[6]等也报道过类似的研究。由此可知,在外科疾病护理中实施中医辨证护理方案能降低并发症,改善负性情绪,提高外科护理质量,促进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杨冰.论中医护理在泌尿外科疾病的作用[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2,04(3):370-370.
[2]冯丽颜.中医护理特色在外科疾病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07):995-996.
[3]王计平.中医护理特色在外科疾病中的应用[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08):653-654.
[4]张艳.中医护理方案在外科疾病护理中的效果观察[J].医药前沿,2015,5(27): 33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