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最新农业发展范文

最新农业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最新农业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最新农业发展

第1篇:最新农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基础服务;农业机械;农业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04-0009-02

一、新农村基层服务体系中农业机械发展的现状

中国农业的发展是发展中国经济、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保障。在中国有接近70%的农业人口,长期以来,农业的发展受到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的限制,发展非常缓慢。近年来,中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致力于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村的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经济生产力。据目前的一项有关于农业机械的发展报告指出,随着近年来中央政府对农业机械的大力支持,农村的机械化速度加快,机械事业的发展得到了不断的壮大。但是在一些地方还存在着很多不理想的地方。这些地方没有能够把农业机械的发展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农业机械的投入较少,有关的机械管理服务部门的建设差,甚至一些地方由于没有得到相应的农业机械的投入,很多维修工作无法进行。

长期以来的农业机械的滞后发展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社会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提高。在农村从事农业机械的人员没有受到很好业务素质训练,知识文化水平较低,机械管理的水平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农业机械的使用仅限于一些农户家庭。农业机械没有获得相应规模的发展。也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机械的维修行业的进步,降低了农业机械的使用寿命。甚至一些大型的农业机械的维护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不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更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二、在新农村基层服务体系中加强农业机械发展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当中,农村基层服务体系需要加强农业机械的发展。要求基础的领导干部重视农村机械的重要作用,把建立健全农业机械的发展当作一项重点的工作来抓;政府部门要大力投入资金,支持农业机械的发展;培养农村专业的机械人员,提高农民的素质;实现农业机械和农业科技的协调发展;强化农业机械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实行走出去的战略。

(一)基础的领导干部重视农村机械发展,完善农业机械体系建设

长期以来,农业机械的发展得不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很多领导干部没有认识到农村机械对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没有制定相应的政策来推进农业机械的推广工作。在新农村基层服务体系的建设当中,应当要求基层的领导干部改变陈旧落后的观念,大力支持农村建设当中的农业机械建设,帮助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各种重要的农业机械,建立起机械的维护服务部门,完善农业机械体系建设。

(二)政府部门要大力投入资金,支持农业机械发展

纵观农业机械的发展,可以看出,政府的资金支持一直是农业机械发展的重要保证。由于农业机械的购置需要花费很多的金额,很多家庭无力承受,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制了农业机械在农村的推广。在2008年,中央提出要加大对农业机械购买的补贴作用力度。各地政府出台了相应的资金支持的措施,采取了财政补贴为引导,个人和联户投资为主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使农业机械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使农业的生产发展获得了很大的提高。

(三)培养农村专业的机械人员,提高农民的素质

农业机械在农村的推广使用不仅需要有足够资金支持,还要求提高农民的素质,建立起一支专业的机械人员队伍。农业的发展越来受到农业技术的影响,农民的科技水平对机械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随着教育文化水平的提高,农民对科技的掌握能力得到了提高。需要进一步建立相关的机械培训资金支持,加大对农村专业人员的知识培训。帮助农民掌握最新的农业机械信息,发挥出农业机械对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作用,让越来越多的农民感受到机械农业的发展成果。

(四)实现农业机械和农业科技的协调发展

农业科技的发展是农业机械的重要保证。在新农村基础服务体系当中,农业机械的发展要求把技术的研发和农业机械的推广结合在一起,农业科技的研发以市场为主导,以农业的发展需要为核心,努力掌握最新的市场需求。积极研发适应农业发展的机械,加大对农业机械的新开发,在农村推广最新的科学技术,提高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科技贡献率,少投入多产出,实现产、学、研互补的良性循环。解决当前新农村建设当中,农业机械发展跟不上的矛盾。整合优质的科技资源,引导农民通过科学技术走上农业发展致富的道路。

(五)强化农业机械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农业机械的不断创新是农业机械发展的源动力。建立农业机械研究、推广部门,加大对机械创新的扶持力度,不断地壮大农业机械的研发专业队伍。整合最新的农业机械的发展信息,综合科技进步的力量,解决农业机械创新滞后的问题,加快对农业机械的发展,加强对先进技术的推广作用,带动农村新科技农业的发展,淘汰那些落后的农业机械。逐步形成可持续的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体系和良性循环发展的推广体系。

(六)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实行走出去的战略

在农业机械的长期发展当中,由于科学技术的落后影响,我国的农业技术的推广基本上精力了“引入消化吸收”三个环节,自主研发的农业机械项目比较少。在今后的机械发展当中,要始终坚持对外的合作交流,实现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农业机械,促进农村生产力获得不断的提高。通过不断的自主研发水平,来提高我国的农业机械在世界的发展地位,不断地通过科学技术来解放农村生产力。

三、结 语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中,发展农业机械具有重要的作用。农业的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新农村建设当中加大对农业机械的发展支持,发挥农业机械的重要作用,不断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业的发展能够满足不断壮大的市场需求,带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农业机械现代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保障。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干部要始终把农业机械发展摆在重要的发展地位上,加大对农业机械的投入,培养专业的农业机械队伍,加大科技对农业机械的创新作用,完善农业机械的建设体系,真正做到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现状,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做到依靠科技进步,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志锋,我国农业机械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商业经济,2010,(5)

[2]郭占红,浅析农业机械的节能节耗,甘肃农业,2010,(3)

[3]杨富祥,张君,对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的几点建议,农机使用与维修,2010

第2篇:最新农业发展范文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和概括,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进行理论创新的最新结果,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针。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如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构筑具有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夯实打牢统筹城乡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当前全市“三农”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从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在统筹城乡发展、构建一体化新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

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实现资源集约节约、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农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二是,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现代农业是用现代科技和装备武装、采用先进管理的高投入高产出效益型农业。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培植农民增收的现代产业体系,就可以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

三是,全面提升农业竞争力的有力举措。现代农业是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开放型农业。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组织化、科技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通过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信息化和国际化进程,就会迅速推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提升农业的综合素质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四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求是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产发展是前提和基础,没有生产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其它方面的发展目标。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不断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和物质基础,就可以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扎实推进。

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对构筑区域发展新高地、打造区域增长极、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意义重大、至关重要。

二、坚持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准确把握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和水平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进入“十五”以来,我市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迈进,以科技化、产业化、组织化、市场化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农业框架初步形成,但用辩证观点分析研判,可以说,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成就与矛盾问题并存,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优势不够突出,特色不明显、产业竞争力不强,远不适应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

(一)既要看到农业产出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又要看到继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任务依然繁重。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505.5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38倍;粮棉油、瓜菜、畜产品、果品、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有较大幅度增长。但是应当看到,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耕地面积减少和人口增加的趋势不可逆转,人地矛盾突出;农业基础仍然脆弱,抗御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任务依然繁重。

(二)既要看到农民收入有了较快增长,又要看到保持农民持续增收、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难度明显加大。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65元,连续4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仍然高达2.6:1,但同时看到,在连续四年高基数增长的基础上,加之,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的情况下,能否保持农民持续增收、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确实令人堪忧。

(三)既要看到农业生产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又要看到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尽管随着各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不断增加,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总体上看,农业基础不牢、后劲不足、装备落后、主要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多、设施落后不配套、防灾抗灾能力不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远没过关,继续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好形势的难度越来越大。

(四)既要看到农业科技有了长足进

步,又要看到农业发展方式落后的矛盾依然突出。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但传统农业比重依然偏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粗放、落后的矛盾依然突出,利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的任务依然艰巨。

(五)既要看到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明显提升,又要看到继续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难度越来越大。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努力,农业产业化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790余家,销售收入达到400亿元以上,带动基地450万亩、养殖规模1.5亿头只、农户100万户,但农业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小、档次水平低、辐射带动能力弱、产业链条短、产业体系不健全、利益联接机制不完善的问题仍然突出。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任务仍然艰巨。

同时,也应看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深入贯彻落实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全面开展,各级对“三农”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现代农业发展的氛围越来越浓;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农业农村作为扩大内需保增长的投入重点和重要取向,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越来越好,这些都为下步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构建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要求坚持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首位,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培植农民增收的现代产业体系。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坚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统一,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效益型现代农业。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求坚持多措并举,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市委十一届四次全

体会议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全市农村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确立了建设特色畜牧大市、淡水渔业强市、生态农业名市的奋斗目标,这是立足实际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发展特色畜牧业,壮大做强淡水渔业,发展以高产高效为目标的生态农业,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在农业上的具体体现,是我市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深化和延续,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现代农业的正确选择。

我市已基本具备建设特色现代农业的基本条件和产业基础:从产业基础看,经过多年来持之以恒地对农业结构实施深度调整和优势特色产业产品深度培植开发,全市特色优势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基础不断加强,并且培植了一大批先进典型、积极了许多丰富的实践经验。从全省位置看:我市农业在全省占据重要地位,畜牧业,地方名优品种众多,常年产值和肉类产量分别占全省的1/10;渔业,我市拥有北方最大的淡水湖,淡水产品产量位居全省第一,占全省的1/4;种植业,粮食、棉花产量占全省1/10。从所处区位看:我市是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通道,既是生态建设的敏感区和脆弱区,又是生态建设的重点地带,发展生态农业既是客观要求,也是必然选择。总之,我市拥有建设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的可靠基础和诸多有利条件。

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总体构想:(特色现代农业的模样)大力开发鲁西黄牛、小尾寒羊、微山麻鸭等地方畜禽良种,尽快形成品种资源充分开发、生产布局合理、规模优势突出、加工体系健全、质量安全可靠、品牌效益凸显、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畜牧大市。立足淡水资源丰富的实际,加快发展生态、高效、品牌渔业,努力做大做强微山湖系列品牌,尽快形成宜渔资源充分利用、产品结构优化、产业体系健全、品牌优势突出、产量和效益位居全国前列的淡水渔业强市。坚持以优质安全为前提、现代科技为支撑、高产优质高效为目标,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循环农业,努力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尽快建成农业标准化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产出效益突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名市。通过特色畜牧大市、淡水渔业强市和生态农业名市建设的推进,带动提高全市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整体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加快构筑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本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重点:特色畜牧大市建设,以开发保护九大地方畜禽良种资源为依托,重点发展“四畜两禽”,即鲁西黄牛、优质生猪、小尾寒羊、青山羊和肉鸭、蛋鸭。建设“三区一带”,即西部牛羊产业区、中部肉鸭产业区、东部生猪产业区和沿湖蛋鸭产业带。培植“六大品牌”,即鲁西黄牛、优质生猪、小尾寒羊、青山羊和绿源肉鸭、微山麻鸭。淡水渔业强市建设,着力构筑养殖、加工、流通三大龙头企业集群,打造湖区、库区、采煤塌陷区、池塘养殖区和沿黄开发区五大高标准健康养殖基地,健全完善科技创新

与推广、水产品质量监管、渔业环境监测、水产苗种检疫、水生动物疫病防控、渔政执法管理、渔业风险救助七大支撑体系,实现科学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国际化、法制化、生态化、设施化、规模化九化渔业发展格局。生态农业名市建设,通过实施“两减三保”、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旱作农业与节水灌溉、植被绿化与水土保持、现代农业功能拓展七大工程,实现农业结构优化、生产过程清洁、生态技术科学、产品质量安全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

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基本原则和建设重点:发展现代农业、构筑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应遵循最大限度发挥资源优势、政府引导和市场导向相结合、产业体系协调发展、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统一原则。按照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的要求,构建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突出抓好以下几项重点:

(一)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大力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夯实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物质基础。发达的物质装备条件,是现代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的重要标志。着眼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重点抓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业机械化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二)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不断强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科技支撑。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在健全完善高效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推广服务体系的基础上,重点围绕特色畜牧业、淡水渔业和生态农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难题,实施联合攻关、集中突破,集成配套、集中推广,不断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 (三)坚持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升级,不断拓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多种功能。在现代经济技术条件下,农业功能已由单纯的食品保障向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多领域延伸。建设现代农业,就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推动农业结构不断升级、产业形态不断丰富、比较效益不断提升。在确保粮食和农产品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培植发展特色产业和休闲观光、生态旅游、生物质能源等新兴产业。

(四)坚持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创新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组织机制。运用现代经营形式重组传统农业,必将大大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极大地发展农业生产力。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的要求,组织农业发展,

不断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善组织运行机制,延伸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实现多环节增值增效。

第3篇:最新农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农村经营管理管理水平;“三农”问题

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是“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切实改善农村的发展现状,增加农民的收入,实现农业发展整体效益的提升。当前我国农村经营管理中存在很大的问题,如工作散、专业人才匿乏等,已经阻碍了农村的发展进程。那么在新时期,如何提升农村经营管理水平,保障农村工作的常规开展,是当前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水平提升的重要性

1.有利于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村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有利于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

当前,我国对于“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通过农业部门对“三农”问题的深入探究以及相关惠农政策的颁布,使得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得以落实,在各部门工作协调的基础上,为农民带来福音。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有助于解决农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经营管理的意义在于为农民自身的发展奠定基础以及提供参考,通过对其他相关案例的解析总结经验,为当地的新农村建设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还需借助于专业化的管理人才。专业化的人才能够通过对农业市场信息的敏锐洞察,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资源配置,为农业业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从而全面促进我国的农业发展。

2.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在“三农”问题中,农业的发展对于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而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和基础性产业,其发展还有赖于政府的扶持。当前我国的农业整体现代化水平较低,通过有效的经营管,能够加快农业发展的进程。我国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和水平都较为落后,传统的生产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对农业的需求。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于将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与措施应用于农业发展中,随着新时信息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加强应用信息科学技术。通过系统科学的管理措的应用,我国的农业发展进程才能得以推进,也有助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

二、当前农村经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对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当前农村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相关措施难以落实。经营管理是一项较为专业的工作,而当前农村地区的专业人才非常有限,上级政府下派的专业人才不足就使得对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作用、目标、任务以及内容等都缺乏充分的认识。这就使得当前农村因财务、债务以及土地纠纷等问题进行上访的情况增加。其次,对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就会使得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随意进行定员定编,削弱了经营管理队伍的建设。相关管理单位人员的大幅缩减使得本就有限的经营管理人员更少,与当前复杂的多元化的农村工作相违背,从而可能会造成农村纠纷与财务混乱的出现。综上所述,缺乏对农村经营管理工作认识的不充分必然会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2.农村经营管理的相关制度不健全

对于农村经营管理工作而言,制度的不完善必然会影响到实际工作的开展。对于我国当前的农村而言,并未建立起明确的经营管理部门,也没有专职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这就使得工作在具体的开展过程中困难重重。体制不健全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工作开展的经费有限,国家用于农村经营管理的专项经费非常有限,没有经费的保障使得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难以被调动,本应用公费解决的问题却因资金无法保障而被搁置,进而影响到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3.农村经营管理缺乏配套的人力、物力设施

农村经营管理中存在的显著问题之一就是缺乏配套的人力、物力设施,具体体现在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低,基础设施落后。当前农村经营管理的从业人员很少有专业人员,而是通过后天的相关学习来进行管理,因此其专业性难以得到保障。物力设施的落后则体现在办公用房、办公用具等方面,而现代化的信息设备则更为匿乏。随着弄村经营管理中科学技术含量的增加,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民的文化素养较低,因此,就增加了相关措施的顺利实施。

三、提升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1.重视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健全相关体制

传统的农村经营管理侧重于农业生产的质量,造成了其他方面的缺失。当前多数农村干部并没有建立起经营管理工作重要性的意识,单一重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对整个管理工作的开展造成了阻碍。因此,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强化农村领导干部的经营管理意识,通过对他们的定期专业培训树立起正确的理念和认识,也可以开办乡镇干部培训班,通过引进专业的培训人才对村干部进行专业的经营管理培训,从而能够促使领导干部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的影响力,保障经营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也保障农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其次则是发挥领导干部的作用,通过对管理工作的把关与监控,确保相关措施的实施。农村经营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能够通过企业化的管理实现农业管理及生产水平的提升。为本地的农业发展制定出真正适宜的发展规划。

2.增加农村经营管理工作中的科技含量

随着科技革命席卷全球,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多项产业中,而且极大地推动了产业发展的进程。我国的农村的科技应用较为落后,管理与生产水平都待提高。新时期提升农村经营管理水平就需要在管理中渗透科学技术,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效用。通过上文中笔者所提及的重视农村经营管理工作,保障工作开展的资金与基础设施,因此村干部要注重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网络技术实现信息化管理。农村经营管理中的网络化进程有赖于网络的普及,因此农村的宽带建设进程需要持续推进。在实现硬件设施的前提下,可以对村民进行网络农业信息浏览培训,在条件允许之下还可以进行网络农产品售卖,从而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农业科技信息的融入还可以通过请农业专家到农村下访进行实地考察,并手把手对农民进行生产指导。除此之外,科学技术的应用还体现在农业机械的现代化,通过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推进我国的新农村建设进程。

3.建立起完善的人员机制

农村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人员问题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管理人员专业素养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是农民的整体教育水平较低,阻碍了管理工作的开展。因此需要在农村建立起完善的健全的人才机制。管理人员应利用当地的广播、报纸杂志等向农民进行知识宣传,定期更新村内布告栏板报,或者可以印发小册子入户,让农民在家中自行学习了解最新信息,通过对农民进行农业前沿信息的输入提升农民的知识水平,也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效率。其次,政府需要注重对专业从业人员的培训与管理,切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从而实现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最后则是在管理部门中建立起良性的激励与竞争机制,通过全面的专业人才在农村经营管理中管理,发挥人才优势,也能够为“三农”问题的解决与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我国的新农村建设的经营管理水平pJ}待提升,而通过相关对策的实施切实提高农村经营管理水平,有利于推进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进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农村经营管理的制度与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其建立与完善将极大地改善我国的农业发展现状,其实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笔者相信,只有这样,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吴志宏.全面提升农村经营管理水平。为促进农业现代化提供体制机制保障[J]山西农经,2011(02).

第4篇:最新农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农业经济;经济管理模式

1农业经济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1.1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现阶段,我国综合国力在不断提高,将对经济管理的重心放在工业发展上,往往忽视了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视,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完善的现象。由于农村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对经济管理制

度的认知不清,在农产品生产、分配、消费等过程中缺乏健全的制度予以支撑,导致经济管理水平低下。例如,采用合作制的形式来开展农业经济,在分配时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导致出现经济纠纷,是制度不健全的重要体现。

1.2缺乏专业性的管理队伍

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必须具备足够的专业性管理队伍来予以支持。但就目前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来看,缺乏专业性的经济管理队伍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农村大都相对偏远,经济水平、文化素养与城市相比存在差距,在经济管理方面的专业性人才稀缺,是影响经济管理工作开展的致命伤。

1.3管理模式存在滞后性

传统的农业管理模式大都是采用人为纸笔的形式来进行管理,涉及的数据众多,记录、整理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经济管理水平低下,管理效果不尽人意,是管理模式滞后性的重要体现。

2新农村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分析

2.1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制度

新农村背景下,农村经济得到不断的发展,农业发展模式呈现多元化态势,具有创新性特色农产品的出现,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应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在制度中补充新型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容和规章制度,将发展新型农业经济结构作为重要目标,构建创新性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在农产品发展方面,应加强对农产品种类的培育,实现产品的多元化,能满足市场的不断需求,为农业经济带来更多的发展契机,提高农业的竞争力。与此同时,农村应优化农业发展设施,并加强对基础设施的管理,并构建问责制度,实现权责明细化,设施管理人员应发挥自身责任感和使命感,对灌溉设施、水利设施、农耕机械等设备进行严格的管理,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应追究管理人员的责任,以增强制度的约束性和规范性。

2.2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

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对经济管理人员的要求很高,必须具备足够的专业素养才能满足农业经济的发展形势。为此,应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明确了解经济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聘请高素质、专业性的年轻经济管理人才,将最新型的管理观点融入到农业经济管理中,能让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紧跟时展的步伐,建立一支现代化、专业化的经济管理队伍。另外,农村应组织经济管理人员进行进修学习,学习城市的先进经济管理方法,并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资格考核,并对管理人员进行是进行考核。例如,以计算机操作为主,让管理人员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操作,通过不断的训练,来提高经济管理水平。例如,在销售一批苹果时,传统的销售形式大都是采用将苹果运输到市场中进行销售,若始终以此种方式进行销售,不利于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而专业性人员会创新农业经济运作模式,拓宽销售渠道,农村经济管理模式呈现多元化、信息化。

2.3实现经济管理的信息化与产业化

新农村背景下,我国越来越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针对发展农业经济我国也出台了诸多相关的政策,并将具有现代特色的元素融入到农业经济运行中,实现经济管理的信息化与产业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趋势,应借助信息时代的大势,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必要性。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建立农产品网站,将各类农产品的详情上传至网站,可供采购商进行筛选,销售方式更为多样化,既节省成本,也能扩大影响范围,开拓新型的农业增收平台,能有效提高农产品的销售量。另外,应实现农业经济的产业化,树立品牌形象,不断的拓宽农产品的生产规模,为提高农产品的经济发展水平提供动力。

3结束语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经济管理模式的优化具有必要性,应紧跟时代经济的发展步伐,不断对经济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探索,将现代化经济的发展与管理模式作为参考对象,根据农业经济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管理上的创新,以提高经济管理水平。优化与完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应建立健全农业管理制度,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与产业化,以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推动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

作者:徐素芬 单位:云南省文澜镇农村合作经济管理服务中心

第5篇:最新农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面临的形势 对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离不开资金的大量投入和金融的有效支持。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经济,两者存在着互动关系,新农村建设同样需要金融的大力推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农信社面临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发展中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作为当前农村领域最主要的金融机构,农信社承担着支农发展的重任,是促进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实现新农村建设战略目标的“主力军”;另一方面,面对市场,服务于农业、城市二、三产业发展的信贷需求,农信社又面临与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城市商业金融机构以及民间金融等的激烈竞争。在这种形势下,农信社如何在支持“三农”与扩大自身经营收益之间实现均衡和可持续发展,是新时期农信社在深化改革与加快自身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县农信社全称是沂南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2006年正式组建县一级法人,目前辖1个联社营业部、26个信用社、12个信用分社,共39个营业网点,从业人员589人。截止今年4月末,各项存款余额54.14亿元,市场占有率44%;各项贷款余额34.65亿元,市场占有率65.6%,存贷比66%;其中,涉农贷款余额29.5亿元,占各项贷款的85.13%,市场占有率95%。是目前沂南县境内营业网点和从业人员最多、服务范围最广、资金实力最强、支农贡献最大的多功能、综合性地方金融机构。

二、主要业务情况

1、各项存款。截止4月末,各项存款余额541369万元,市场占有率44.23%,居全县各金融机构首位,今年1-4月份新增各项存款62937万元,增幅13.2%,新增存款市场占有率为43%。

2、各项贷款。4月末,各项贷款余额346487万元,市场占有率65.6%,居全县各金融机构首位。1-4月份,累计发放各项贷款22亿元,新增各项贷款3亿元,增幅9%,新增贷款市场占有率63%。

4月末,涉农贷款余额29.5亿元,较年初增加4.19亿元,增幅16.52%。1-4月份,累计投放各项农业贷款15亿元,其中,累计投放支持春耕生产贷款1.4亿元,累计投放支持抗旱保苗贷款2.3亿元。

4、信用工程建设。4月末,全县农村信用社共有信用户77317户,授信总额56.13亿元,分别较年初增加15430户和9.69亿元,增长率分别为24.93%和20.87%。其中,一季度新增农户、个体工商户信用户15415户,新增授信额7.69亿元;新增企业类信用户15户,新增授信额2亿元。

三、社会贡献

近年来,县农信社立足“面向三农、面向社区、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县域经济”的市场定位,严格坚持“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的服务宗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全县“六大产业集群”总体战略布局,以实施“百万农户致富工程”为抓手,以支持农民改良种养殖技术,提升原材料品质为目标,“十一五”期间,累计投放各项农业贷款130亿元,帮助农民购进种子430万公斤、化肥40万吨 、农药70多吨、农地膜2900多吨、畜禽种苗9亿多只、拖拉机、农用三轮车4万余台,购买大型喷灌机械五千余台(套),解决了四万三千户种植户、三万多户养殖户、近2万个体工商户和三百多家涉农企业的资金困难,最大限度地解决了农民致富和优势农业产业化规模发展的资金需求,加快了全县特色环保种养殖业、蔬菜深加工、禽畜肉类加工等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步伐。

为解决贫困大学生入学难问题,帮助农村青年、农村妇女、复原退伍军人发家致富,助推大学生村官实现人生价值,县农信社还积极配合县委县政府开办了助学贷款、农村青年、巾帼建功、复原退伍军人再就业贷款和大学生村官帮扶农户致富工程。“十一五”期间,累计发放该类贷款达46亿元,解决了四千多名大学生、二万六千多名农村青年、五千余名复员退伍军人和309名大学生村官帮扶农户致富工程的资金需求,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全力支持涉农项目发展、关注农村青年发家致富的同时,县农信社还积极支持全县重点工业项目建设,积极落实县委县政府政银企签约项目贷款政策,仅2010年,就累计发放银企签约项目贷款2.1亿元,实际到位信贷资金达签约计划的113%,有效助推了全县工业发展进程,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新农村建设赋予农信社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首先,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为农信社发展指明了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这其中包括了生活设施、社会事业、农业基础设施、村容村貌环境整治以及村民自治等为主要内容的各项制度创新。由此可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除了依靠国家财政资金进一步加大投入外,很大部分应来自于金融部门(特别是农村金融机构——农信社)和社会资金的支持。事实证明,农信社在支持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未来的新农村建设中,其支农发展的潜力更是不容忽视。

其次,《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方案》即将破茧开局,必将为农信社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媒体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固定资产投资司了解到,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方向是根据“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规范政府投资行为,逐步建立投资主体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政府宏观调控有力的新型投融资体制。

二、农村金融市场多元化竞争格局正在形成,农信社面临严峻挑战

2.1农业银行“杀回”农村市场,着力打造县域特色零售银行。随着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股份制改造全面稳步推进,所剩的惟一国有商业银行——农 业银行股改计划更加引人瞩目,不少财经人士也将目光转移到农业银行的股改计划、上市时间、拨付资本金等热门话题上。

作为国有银行中营业网点最多、网络覆盖面最广、城乡优势最明显、历史包袱最沉重的农业银行,前些年,由于全面实行收缩农村金融市场的经营战略,部分保留营业网点采取依靠自身结算、机制、品牌优势吸收农村信贷市场,“抽血不献血”形象地概括了过去农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如今,靠支持“三农”起家的农业银行,大城市的发展战略遭到了其他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的“堵截和围攻”。因此,农业银行的高层决策者再次将发展目光转向自己的传统市场——县域农村金融市场,经营战略也从城市开始悄然向农村转变,欲打造具有县域金融特色的全国最大的零售银行。可以预言,终有一天,农业银行会重新“杀回”农村领域。

据悉,农业银行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主要包括支持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小城镇建设和信贷投资及扶贫等。2005年10月18日,农业银行在京举办了“品牌战略暨产品推介会”,推出了“金钥匙”、“金光道”、“金穗”和“金e顺”等多个具有县域特色的金融产品。以农业银行甘肃省分行为例,2005年该行就瞄准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县域优势中小企业和农村城镇化建设等“三农”效益增长点,先后投放各类涉农贷款40亿元,大力支持甘肃省“十强县”、大中城市卫星城镇和经济强镇,积极培植产品有市场、发展前景广阔、盈利能力强、管理水平高、信用记录好的县域中小企业优良客户,重点支持专业市场拉动型、原料基地启动型、“公司+农户”专业大户带动型项目。而这些都是当地农信社积极攻关的优质客户,也是农信社经营收入的主要来源。如今农业银行把经营的目光也转向农村市场最优质的客户资源,将不可避免地与农信社产生激烈的市场竞争。

2.2政策性银行悄然“转型”与农信社竞争合作关系并存。2005年11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金额服务高层论坛上指出,政策性银行要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转变为更加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财务上可持续、有竞争力的开发性金融机构,更好地为包括西部地区在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和实施“走出去”战略等提供更加持久的金融服务。

从农业发展银行最新出台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办法》中我们看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短期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1年,中长期贷款期限一般为3-5年,贷款利率执行国家基准利率5.58%(6个月至1年以内)。对信用等级AA级(含)以上,或者落实了贷款风险防范措施的借款人,都可以采取信用贷款的方式获得政策性支持贷款。

由于农业产业化企业基本处于县域农村市场范围之内,以往不少都是当地农信社多年扶持的黄金客户,如今眼睁睁地看着农业发展银行以利率低、贷款额度大、期限长等方式争抢过去,不少长期从事农村金融工作的人士都说,农业发展银行事实上已经成为“政策性性质、商业化运作、讲究现代化管理”的运作模式。也许这是农业发展银行开发性金融转变的表现之一,但是农信社部分县域中小企业优质客户也会随之流失。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

而我国的另一个主要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也开始牵手农信社开拓县域中小企业信贷市场,悄然涉足过去未曾关注过的农村金融市场。现在,国家开发银行已经探索出政府、国家开发银行、担保机构和中小企业“四位一体”的中小企业融资新模式。国家开发银行行长陈元曾经说过,要围绕“十一五”规划开展工作,继续支持能、运、才、农、林、水等领域建设和中小企业、“三农”等社会领域的发展,重点开展以“大额承诺、滚动计划、资金平台、融资推动”为核心的开发性金融合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县域经济、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综上所述,农信社在今后的业务开展中面临着来自方方面面的竞争和挑战,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处理好与各大金融机构及民间借贷组织的关系,实现自身发展与“支持新农村建设”业务开展之间的“双赢”,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农信社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三、农信社明确市场定位,积极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性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农信社如何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与追求自身经营收益之间实现利益均衡和可持续发展,是其面对市场、融于市场,明确定位,在深化改革中求发展的战略抉择。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第一,加快产品创新和服务开拓步伐,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质金融服务。一是农信社应继续发挥信贷导向作用,支持生态农业发展;二是拓展农村新社区的金融服务,支持农村城镇化建设;三是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功能,为农户提供更加全面的金融服务。

第二,全面提升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品牌,试办大额农业信贷,为农村发展新产业提供长效金融服务。一是基于农户小额信贷是巩固和发展农业的重要资金支撑,农信社要确保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投放每年增长20%以上,形成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使得广大农户的有效信贷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二是稳步推出大额农业信贷业务,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要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特点,与政府扶植产业化的政策互动,全面开展农户大额信贷试点,在此基础上全面推广,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并进一步支持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三是创新信贷担保方式,支持现代化农业发展。特别是对于那些经营效益好、适销对路,但是临时资金周转有困难的农村中小企业,可以探索用企业的应收账款和存款作抵押发放贷款,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第三,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创业类信贷,为培养新农民提供新型金融服务。一是农信社可以发展助学贷款业务,支持农村贫困学生就学。二是开办教育类贷款,提高农民的技能和素质。三是拓展创业类贷款,增强农民的自主创业能力。

第四,农信社应将信贷政策与新村镇规划相结合,拓宽信贷服务领域,为农村新村镇建设提供金融支持。一是完善信贷政策,配合新村镇的规划建设。二是试办农民住房贷款,支持农村城镇化建设。三是开办基础设施贷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参考文献:

1. 王军伟:“我国农村信用社公司治理的缺陷及改进对策”,载《经济纵横》2006年第12期。

2. 张瑾:“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研究”,载《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第6篇:最新农业发展范文

(一)有利于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

农村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有利于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当前,我国对于“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通过农业部门对“三农”问题的深入探究以及相关惠农政策的颁布,使得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得以落实,在各部门工作协调的基础上,为农民带来福音。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有助于解决农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经营管理的意义在于为农民自身的发展奠定基础以及提供参考,通过对其他相关案例的解析总结经验,为当地的新农村建设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还需借助于专业化的管理人才。专业化的人才能够通过对农业市场信息的敏锐洞察,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资源配置,为农业产业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从而全面促进我国的农业发展。

(二)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在“三农”问题中,农业的发展对于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而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和基础性产业,其发展还有赖于政府的扶持。当前我国的农业整体现代化水平较低,通过有效的经营管理,能够加快农业发展的进程。我国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和水平都较为落后,传统的生产方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对农业的需求。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于将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与措施应用于农业发展中,随着新时期信息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加强应用信息科学技术。通过系统科学的经营管理措施的应用,我国的农业发展进程才能得以推进,也有助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

二、当前农村经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对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当前农村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相关措施难以落实。经营管理是一项较为专业的工作,而当前农村地区的专业人才非常有限,上级政府下派的专业人才不足就使得对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作用、目标、任务以及内容等都缺乏充分的认识。这就使得当前农村因财务、债务以及土地纠纷等问题进行上访的情况增加。其次,对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就会使得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随意进行定员定编,削弱了经营管理队伍的建设。相关管理单位人员的大幅缩减使得本就有限的经营管理人员更少,与当前复杂的多元化的农村工作相违背,从而可能会造成农村纠纷与财务混乱的出现。综上所述,缺乏对农村经营管理工作认识的不充分必然会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二)农村经营管理的相关制度不健全

对于农村经营管理工作而言,制度的不完善必然会影响到实际工作的开展。对于我国当前的农村而言,并未建立起明确的经营管理部门,也没有专职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这就使得工作在具体的开展过程中困难重重。体制不健全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工作开展的经费有限,国家用于农村经营管理的专项经费非常有限,没有经费的保障使得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难以被调动,本应用公费解决的问题却因资金无法保障而被搁置,进而影响到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三)农村经营管理缺乏配套的人力、物力设施

农村经营管理中存在的显著问题之一就是缺乏配套的人力、物力设施,具体体现在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低,基础设施落后。当前农村经营管理的从业人员很少有专业人员,而是通过后天的相关学习来进行管理,因此,其专业性难以得到保障。物力设施的落后则体现在办公用房、办公用具等方面,而现代化的信息设备则更为匮乏。随着弄村经营管理中科学技术含量的增加,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民的文化素养较低,因此,就增加了相关措施的顺利实施。

三、提升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一)重视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健全相关体制

传统的农村经营管理侧重于农业生产的质量,造成了其他方面的缺失。当前多数农村干部并没有建立起经营管理工作重要性的意识,单一重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对整个管理工作的开展造成了阻碍。因此,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首先是强化农村领导干部的经营管理意识,通过对他们的定期专业培训树立起正确的理念和认识,也可以开办乡镇干部培训班,通过引进专业的培训人才对村干部进行专业的经营管理培训,从而能够促使领导干部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的影响力,保障经营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也保障农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其次则是发挥领导干部的作用,通过对管理工作的把关与监控,确保相关措施的实施。农村经营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能够通过企业化的管理实现农业管理及生产水平的提升。为本地的农业发展制定出真正适宜的发展规划。

(二)增加农村经营管理工作中的科技含量

随着科技革命席卷全球,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多项产业中,而且极大地推动了产业发展的进程。我国的农村的科技应用较为落后,管理与生产水平都亟待提高。新时期提升农村经营管理水平就需要在管理中渗透科学技术,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效用。通过上文中笔者所提及的重视农村经营管理工作,保障工作开展的资金与基础设施,因此村干部要注重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网络技术实现信息化管理。农村经营管理中的网络化进程有赖于网络的普及,因此农村的宽带建设进程需要持续推进。在实现硬件设施的前提下,可以对村民进行网络农业信息浏览培训,在条件允许之下还可以进行网络农产品售卖,从而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农业科技信息的融入还可以通过请农业专家到农村下访进行实地考察,并手把手对农民进行生产指导。除此之外,科学技术的应用还体现在农业机械的现代化,通过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推进我国的新农村建设进程。

(三)建立起完善的人员机制

第7篇:最新农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都市农业发展与规划;城市化与工业化;建议与参考

1 东莞市都市农业的发展与规划的发展背景

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取得农业发展先机,不断总结最新现代农业发展经验,实现地区农业化现展,需要不断制定切实可行的农业具体农业发展规划纲要,不断总结地区一般性发展经验,不断制定相应的地区规划发展前景展望趋势。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都市农业以其独特的绿色生态性、现代科技性以及规模生产性在不断地引导着地区农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东莞市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性城市,在实现农业产业的不断转型与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有效地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加剧了土地稀缺性问题的深刻变化,在此背景之下,进一步发展都市农业对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都市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发展现代都市农业,首先要明确其基本发展成果,现代都市农业有利于优化城市农业发展格局,有利于改善城市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农业从业人员收入地增加,有利于不断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的转型与发展。因此,制定切实有效的都市农业规划,应当着重以科学标准、可持续标准为基本规划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基本指导思想,不断总结经验开拓思路,积极构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体系格局。

2 如何不断推动东莞市都市农业的发展与规划策略措施

2.1 不断推动现有用地政策改革

发展都市农业,首要的前提性要求就是要不断改革与创新农业用地政策,在现有的基础上,应当对于农业用地进行严格的把控与限制。在都市与乡村结合部应当尽量减少与杜绝违规用地,进一步划定永久性农田范围,将已经划定为永久性田杜绝再进行建设性违规使用。同时,要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切实采取多线措施,加强农业土地规划控制力度,可以开辟农田基本保护区试点项目,在根本上起到保护性作用。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方面,要始终坚持科学的用地政策,开展规划与建设比例协调一致的项目标准,总结一般性建设经验,统筹安排,科学梳理,从而达到农业产业园不断发展,项目不断推进的良好效果。(注:引自东莞市政府办公室[2013]32号文件)国家对于农业用地出台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在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东莞市都市农业发展规划中的用地政策改革应当以国家农业用地政策为基本前提,在这一基础上进行创新与改革,从而达到符合地区实际发展的优势政策效果。都市农业发展的优良与否,用地政策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有关部门应当不断统一意见、协调政策,在实际应用中达到政策的不断健全与完善的优势效果。东莞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扩大用地范围,简化现有的用地手续流程办理。

2.2 不断加大财政性政策补贴力度

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业科技技术的提升标准在于农业科技创新力度的体现。在财政性政策方面,应当着重以不断推动地区农业科技进步为政策前提,在农科专项创新资金、农业高级人才培养资金、农业技术推广资金等三个方面不断加大现有补贴力度。同时,在现代农机设备技术应用方面,对农业设施、农机装备、农业产业示范基地等各个方面设立专项补贴资金。东莞市也可以根据地区发展经验与地区农业实际生产需求,开展农业设备补贴与示范性基地补贴等措施。在东莞市农业产业园建设方面,为了不断推动其可持续健康发展,应当着重加快一些财政性补助项目的建设与发展,园区基础性设备建设、发展专项奖励资金、乡镇级的农业产业园建设以及多种措施的配套资金建设均可以作为农业产业园的财政性补贴范围。值得一提的是,在后续的产品销售环节,由于都市农业发展的独特性,应当以实际的农业产品销售市场为基础,有关部门应当做好前期的市场调研工作,确保农业产品市场稳定。(注:引自东莞市政府办公室[2013]34号文件)东莞市目前可以再市级土地流转示范性政策方面加大补贴力度,将原有市级农业科技成果示范基地奖励补贴增至30万元,科技示范户奖励补贴增至5万至十万元之间。

2.3 不断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

在土地流转政策方面,东莞市对于土地流转5年以上以及经营规模50亩以上的流转双方进行采取适当的奖励措施。在后续推动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应当不断全面推动地区土地流转奖励政策的落实与发展,不断推动与扶持地区农业企业的发展,促进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注:引自东莞市政府办公室[2013]34号文件)特别是在农合组织的建立过程中,应当加大对农合组织的重视力度与资金投入,积极投入专项资金,创新发展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取得现代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除此之外,在推动地区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历程中,还要不断增加现有的农田补贴标准,鼓励与发展地区农业品牌,实行重点奖励措施与政策,对地区农产品品牌要加大宣传与推广力度。对于都市农业发展而言,除了基础性措施,还应当积极开展多项发展措施,农业产业转型也可以进行第三产业转型措施,实现产业转型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业产业转型需要现代机械化农业设备的支持,东莞市可以充分发挥自身改革开放工业建设前沿阵地的优势,加快引进现代农业机械化设备产业,对这类企业进行一定的帮助与扶持。

3 东莞市都市农业的发展与规划总结

对于都市农业的最终发展,还可以采取相应的科学配套措施,积极总结国内外先进的农业发展经验,要在不断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力度、营造良好的地区发展环境、加强土地流转方式的管理与控制、进一步完善相应的农业产业扶持机制与措施等方面不断进行政策与资金支持,同时,还必须要不断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最终促使地区都市农业的不断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健,王薇,华景清,等. 苏州都市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江苏农业科学,2010(06):629-630.

第8篇:最新农业发展范文

1美国高校服务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的经验

1.1美国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存在的问题

1.1.1资源浪费和破坏严重由于缺乏规划,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和破坏。因盲目扩建,造成建后的空置和废弃,利用效率极低;而盲目的资源开发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单一的农村产业结构使一些地区经济快速衰退,这都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1.2农村系统建设和发展不均衡尽管农村建设水平整体得到了提高,但美国农村仍存在高比例的贫困人群,一些经济发展落后的地方处于相对贫困状态的农村人口达20%以上。

1.1.3土地生产率水平较低尽管美国在提高农业生产率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提高土地生产率方面的成绩并不突出。不高的土地生产率水映了生物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状况。

1.1.4农业消耗的能源与日俱增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美国农业消耗的能源也与日俱增。除农业机械化,化肥、农药、加工、运输等项目的发展都带来能耗的大幅上升。农业中能源消耗量的增加导致农业生产总量的增加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从能源利用角度看,农业生产效率却相对下降。

1.1.5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环境污染是美国农村经济建设中面临的另一重要问题。在美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由于片面施用化肥、化学药剂,致使空气、水等资源遭到污染,进而影响到农业灌溉、渔业等。

1.2农业高校为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提供服务主要种类与内容

1.2.1开展形式各异的培训和推广工作美国约有140所农业高校具有教学、科研、推广三位一体的功能。在美国,农业推广体系是全国唯一的正规推广体系,美国的农业部和各个州的推广投资也投入到这个体系中[1]。立足农业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培养适应所在州农业生产领域急需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全面开展科学研究以解决农民生产实践中面临的诸多困难、通过基层推广种类繁多的高效节能实用技术和研究成果是美国农业高校始终秉承的办学宗旨。为了让更多的农民能够学到先进的农业科学知识,各个农业高校在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系统管理下,大力开展成人教育,因地制宜地开办形式各异的短期培训,通过函授、宣讲等形式发放简单实用的农村科技读物,间接地扩大了教学和传播范围,使务农人员能够及时掌握最有效的农耕方法。在农业推广方面,美国农业推广站的工作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是推广农业技术和服务农业经济;另一方面,推广站还提供医疗、法律、家庭经济方面的咨询服务,组织青年开展4H活动(Hand,Head,Heart,Health)[2]。农业高校的推广工作包括青年发展、社会资源、环境与自然资源、财务与企业管理、园艺、教育、食物营养与健康等领域。推广工作与16个学院及校园建立了联系,推广工作设有专兼职人员负责。每个教职员工都可能兼职教学、科研和推广工作,每个工作岗位都分别对教学、科研、推广、国际活动、服务、管理等工作的时间作出具体且明确的要求,在年度考核和职位晋升中体现这些要求。美国的农业推广工作内容较广泛,包括田间推广、技术推广会议、对访问学者的指导、发表推广论文和参观介绍等,而高等农业高校的服务工作则包括对企业、事业、政府机构、个人的技术指导、项目执行、展览等工作。

1.2.2重视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美国现设有大量的以农为主的科研中心,汇集了非农院系的教学研究的主要力量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进行综合系统的研究。美国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率达70%~80%,这是美国自依法确立并逐步完善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和农业成果推广三结合的体制建设的结果。美国农业推广法的实施有力地推进了美国高等农业院校的教育、科研、推广,并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全国3510个县都与农业高校的相关部门建立了固定联系。农业高校通过各种传播手段和媒介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信息咨询服务,把最新的农业情报和科研成果直接交付给全州农民投入使用,同时还肩负着为农村发展培训农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历史使命。在美国,推广经费通常约为农业院校总经费的1/10,试验站、推广中心和推广站的工作岗位大多由农业高校的教师兼任,另一部分则由农业高校外聘的非农业高校的专业或资深人员担任,这部分人员的工资将分别由农业高校支付和地方政府支付。这种做法既可以保证科技推广人员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的不断更新和改进,又可以保证推广人员熟悉当地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及时掌握推广工作的规律和所需的技巧。最为关键的是,这种做法保证了农业高校的教学、科研与农村生产水平紧密结合。

1.2.3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美国农业高校的教育形式多样,课程设置灵活,有多层次的高等农业教育,面向全社会的农业推广教育和长期、短期培训。虽然美国农业院校为普通农民接受高等农业教育创造了便利条件和途径,但绝大多数农民还没有机会直接接受正规的高等农业教育,严重制约了美国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最新研究成果的应用与普及。在美国联邦政府的资助下,农业部和各地学院合作,在各州的农业院校设立农业推广站或推广中心,主要负责组织、管理和实施农村基层的农业技术指导和推进工作。这一模式使得美国把农业科学研究有效地同高等农业教育与当地生产实际结合起来,为农业生产的科学化、产业化、专业化和现代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2日本高校服务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的经验

2.1日本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的阶段与特征

二战后,日本农村经济得以飞速发展,这主要归因于日本实施了将工业生产引入农村的经济发展战略,带动了农村一、二、三产业及农村城市化的发展,从而实现了农村城乡一体化、农村非农化与小城镇发展。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农业在地方生产产值中的比例不断减少,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向大都市,使GDP和国民收入快速增长[3]。目前,日本农业发展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民对农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然而,狭小分散的经营方式阻碍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现代农业装备的运用,限制了规模经营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大幅度提高。另外,农业生产成本过高,农产品缺乏市场优势,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影响了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为了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日本农业进一步发展,在加大力度推广农业科学技术,特别是农业高新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同时,日本也调整了农业结构,通过科学规划,充分发挥本国及其各地区的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尽管日本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也面临着后续乏人、人口老龄化、女性化、兼业化以及农村人员收入不断减少等问题。

2.2农业高校为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提供服务主要种类与内容

2.2.1重新设置高等农业院校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根据农业发展方向和高等农业教育的长远目标,日本农业高校摒弃了过去单纯重视稻、麦的观念,大幅提高畜产和园艺等方面的教育比重,更重视培养各级研究指导和传播新农业技术的管理人员,并培养与农业密切相关的第二、三产业的各类技术人员,在此基础上还培养开发农产品的加工、贮藏、运输等各个农业生产环节以及其他与农业生产资料有关的新技术科研人员。这使得日本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在第一产业就业的人数稳步提高,进而增加了农业的科技含量,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使日本农业发展不断走向农业工业化,不但体现在用先进的技术来武装农林牧渔业,而且体现在迅速发展农林牧渔业产品的初加工和深加工方面,一些为相关产业培养人才而开设的课程,为农业的工业化培训专业科技人力资源,进而推进了农林牧渔业同工业的协调配合与共同发展。

2.2.2采用形式多样、层次各异的方式培养农业专业人才首先,大力推进处于顶端层次的研究生教育。约60年前,国立大学研究生院就已设置了农学研究科,还开设了硕士课程和博士课程。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快速发展,1964—1972年,陆续在28所国立大学先后设置了研究生院农学研究科。其次,大力发展大学农学部。据官方数据统计,当时大学农学部已达54所,其中国立39所,公办3所,民营12所,在校生已占当年大学生总数的近4%[4]。农学部学制为4年,重点培养政府相关部分官员和农业科研人员。再次,在大学开设农学专修科和特修科。这2个科的培养对象分别是大学毕业生以及具有同等学历者和高中毕业生,其任务分别是在精深程度基础上教授特别内容,进行研究指导和“在简易技能上实施特别技能教育”。第四,在大学农学部举办短期进修班。主要是为了对农业改良普通员进行再教育,提高其在农业生产中技术普及和指导能力。最后,招收旁听生、委托研修生。依据大学学规规定,不限制社会人员根据自己的需要、专业背景及学历程度,作为旁听生在大学学习特定的科目。

2.2.3重视农业领域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换日本高等农业院校十分重视农学领域的科研,在日本各个大学和企业中设置的农业科研机构已达223个。一些大学为开展优势突出的专业研究,在农学部分设了单科或多科研究部门的研究设施。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自50年前,各大学农学部已通过2~3年计划,运用自身的科研成果,对农场设施进行整合和改进,使这些农场具备优势互补、特长各异的特点。

3国外高校为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提供服务的共同特征

3.1根据社会需要办学

针对学生的需要与所在地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需要来安排教学计划与科研活动。同时依据所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客观实际,结合学校专业特长,建立产学研示范基地,通过科技示范推动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3.2办学特色因地制宜

农业高校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办学传统与专业特色因地域分布不同而具有迥异的地域性。各国农业高校全面开展农业生产应用性较强的科学研究,迅速、有效地解决所在地区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应用技术问题,为各区域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水平提升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根据所在地区的地理和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设计与规划。

3.3以学生发展为核心

围绕学生求学与就业的发展条件,培养学生为农服务的思想意识,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积极性。注重提高农民科学知识素养和文化修养。

3.4开放办学,坚持服务

农业院校能充分利用学校的专业人力资源丰富、研究设施先进等优势开展有目的性、针对性的科学研究,为所在地区农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提供解决方案的同时,主动地为所在地区农村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有效地把教育、科研、推广三者结合在一起,克服了地方农业、科技和教育等部门各自发展、资源浪费的弊端,使农业高科技成果能及时得到传播和普及。

4经验借鉴与启示

4.1强化推进以农业高校为主导和核心的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我国现行的农业推广体系是以农业部的技术推广为核心和动力的部门系统。该体系由政府农业部门直接领导,农业部下属的各级推广局和推广中心(站)主要负责组织、管理和实施全国的农业推广工作,是一种以点带面的运行模式。在实际工作中,这种体系往往过于突出农业部的作用,易忽视和弱化农业院校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地位和作用,导致我国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三者形成各自为政、资源相对分散、利用效率低下的结果。其负面影响:一方面使高等农业院校培养的农业领域专业人才和取得的最新科技成果与农村生产实际和农业生产需求存在差距;另一方面使得大量的科技成果不能及时得到有效地转化和传播,这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发展升级。因此,必须在现有基础上优化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整合各类资源,如农业高校、农业科研院(所)、农业技术推广等部门,,构建以农业高校为主导的农业科研和推广体系,设置科学的管理体制和高效的运行机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4.2通过自身优势的发挥,为新农村经济建设和稳步发展

提供多样的优质服务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必须转变过度追求经济效益的思想,应针对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举办各种收费低廉甚至免费的技术培训班,开设各种实用课程,拓宽农民视野,使他们不断更新现有文化知识,尽快掌握现代的先进实用技术,切实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修养。同时农业高校还应充分利用高素质人才云集、学科设置齐备、科研设备设施先进的优势,对影响所在区域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的重大问题进行充分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研究,提出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对策为政府部门和涉农企业在决策时提供参考借鉴。农业高校还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中心对当地社会的文化辐射和带动作用,对外开放学校图书馆等资源,通过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有效地改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提高其文化素养。

第9篇:最新农业发展范文

农业要取得长久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农业科研的进步在农业生产中有重要作用,而农业推广工作在农业生产和农业科研上起纽带和桥梁作用。广义的农业推广工作的内涵是指对农村的人力资源进行开发的农村咨询和教育工作,即农业推广专员通过与农民的交流沟通或采用其它方式使推广对象能够提高生产技能、增长农业知识,改变生产观念,从而自觉采用创新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农业推广的目的在于培养新型农民,以此来发展我国的农业,最终实现广大农村的和谐发展。狭义的农业推广是指通过改良生产技术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其主要的形式在于技术指导。农业推广工作旨在通过咨询、示范等方式革新农业技术,促进农业的创新和发展。开展农业推广工作,可以帮助农民获取最新的农业知识,增进广大农民的生产技术,而且在农业技术人员传授生产技术的同时,还能为广大农村提供多方面的信息和知识,在技术和知识在传播的过程中,还可以提高农业技术的创新,从而保证了农业生产技术的水平和良好的经营管理模式的发展,最终实现提高农业劳动力的整体水平。农业推广工作还可以对农民的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观念构成一定影响,实现广大农民对现代化生活接受和适应,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农业推广工作还可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换为实际成果,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效率的不断提高,帮助改变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农业、农民的协调发展。

2农业推广工作策略分析

2.1加强农业推广的财政力度

政府部门应落实“三农”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强化国家对农业推广工作的支持力度。其中,在财政投入结构上,应坚持对农业推广工作持续稳定的资金投入,充分发挥政府财政税收政策鼓励农业推广工作,须建立政府财政支出的资金投入机制,并适当引导社会资金加强对农业推广工作的支持力度。在资金投入的手段上,须对推广工作中的市场性和公益性关系进行恰当处理,应加强研究公益性范围内推广工作面向市场的能力问题。在资金投入的规模上,在国家财政科技投入之中应坚持农业推广工作的地位,保证资金投入的规模和投入总量。

2.2加强推广项目经费审核分配制度的改革

农业推广工作主要针对的群体是广大的农民,因此,在推广活动中获得最大益处的也应该是农民,所以在对农业推广经费进行分配以及推广项目经费审核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推广项目与国家农业政策的符合程度,还要考察项目申报审批是否符合相关要求,另外在考察审核项目创新性、先进性的同时,也须向项目范围内的农民进行建议和意见的征集,内容包括项目的可行性、项目的必要性等,让农民参与到推广工作中来,这样在沟通交流、统筹兼顾的过程中才能将农业推广工作落实到位。在进行农业推广项目经费预算时,须拿出部分经费作为对推广人员的考核激励资金,尤其注意对推广工作一线人员进行奖励和补贴,这样可以很好地促进推广项目执行的进度,保证工作任何合理利益的同时促进推广工作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

2.3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加强知识和技能培训,全面提高队伍素质

为了更好得开展农业推广工作,就必须积极落实农业技术人员深化教育相关制度。目前,部分农业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老化、观念较为陈旧,技术落后,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创新型、实用性技术的要求,这也一度导致了农业推广工作开展困难。因此,需要加强对农业推广队伍,尤其是农业技术人员的思想素质、专业技术方面的学习和培训,尽快建立其一支高素质、战斗力强的专业技术队伍,使他们能够迅速适应新时期市场经济发展和农业发展对农业推广技术队伍的要求。政府部门应积极贯彻落实加强乡镇等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和改革方面的精神,坚持以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技能、作风素质的建设工作为主,探索提高基层农业推广工作人员修养的长效途径和完善机制,以保证技术人员能将推广工作落实到位。除了加强农业推广队伍,尤其是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素质,更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人才培养力度,坚持紧抓农村基层、农业一线农业技术人员的素质提高和能力建设工作。保障农业推广信息的及时披露和对新型、重要的农业生产技术的及时推广,在多项措施的综合保障下才保证农业推广工作的顺利完成以及农业生产及时有效开展。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