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雕塑艺术的分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雕塑是什么?现代雕塑发展的出路在哪里?设计思维的注入对于雕塑艺术的本体语言的影响是好还是不好?《雕塑》杂志社提出“雕塑与设计”这个主题,我也常常思考,并使我再一次深切慎思雕塑创作的现实意义。
在人类的艺术史中,雕塑可能是最早出现的艺术,雕塑的出现源自人类对于空间的感知,进而用以表现现实生存状态。也就是说,视觉感知是第一位的,而后才去思考雕塑创作的精神领域。笔者以为,几千年来,中国的雕塑艺术发展一直处在“匠人”的状态,多表现当时的生活以及神话故事等内容,而西方则在其发展领域较早形成了相关精神领域的思维活动。直至1979年星星美展的出现,中国雕塑艺术才算是真正走向精神的表达。例如王克平的雕塑《沉默》作品,这件作品表现的是一个眼睛被遮盖、嘴巴被封住,视觉与语言都没有自由的形象,这件作品也是星星美展的代表性作品。中国现代雕塑很长一段是在向西方学习,直至有一批艺术家开始追求中国雕塑的本土语言才开始走向另一个结点,雕塑本体语言得到空前发展的同时,其本体语言也在这个阶段趋于完善。时过境迁,中国本土雕塑艺术发展至今已更加成熟,雕塑艺术的表现也更加形式多样。在这方面,中央美术学院隋建国以《时间的形状》著称的观念雕塑便很有代表性;他的作品尤其注重观念与精神状态的表达,又不失对空间、造型等雕塑本体语言的一大拓展。1
关于设计,王受之认为:“设计指的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2从这个概念上讲,雕塑属于人类内在情感与思想的视觉呈现范畴。设计史研究在中国相对较晚,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国艺术中存在设计理念的缺失。因此,将设计与雕塑在某种参照系予以关注无疑具有不容忽视的学理高度和现实意义。通常,根据设计的艺术、科技、经济等重要特征,3雕塑显然可以在此语境内展开深入阐述。
因此,作为雕塑工作者,思考雕塑与设计的关系问题,或是从设计的角度去拓展雕塑创作和雕塑研究的新路径,便显得很有必要。对此,笔者首要关注的是雕塑与设计如何实现和谐与统一,雕塑对设计的借鉴应该侧重点在哪儿,如何使雕塑艺术在其本体语言上达到更好地发展?基于这样的考量,笔者认为:
首先,雕塑艺术不能为了设计而雕塑。就城市环境雕塑为例,许多城市建设者、环境设计、空间等设计的参与者,经常说的是如何设计一件雕塑。这种现象表明,在许多人的观念中,雕塑艺术仅仅是属于设计的一部分。其实,作为一个雕塑艺术家,更多的应该去跟雕塑需求方说:“我们在创作一件环境雕塑作品,而不是设计一件雕塑”。虽然,环境雕塑作为环境设计的一部分,或如有的研究者所认为,是对环境的一种装饰,但是雕塑创作不能只是为了适合环境需求或是作为一种纯装饰作用而存在于空间中。雕塑艺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各种设计材料、价值观的介入,使雕塑艺术不断地“廉价化”,这里的“廉价化”,不仅仅是材料上的廉价,更是人们对于雕塑艺术的认识和价值观上的廉价。这种认识误区的根源正在于设计的介入。
在常规的视域中,设计多为一种产品生产,这些产品具有物理的属性,它反映着商品的价值规律以及科技水平、设计的市场趋势,为时代选择的必然结果,具有其他艺术没有的特质。4显然,雕塑艺术不能被划分入批量生产的产品。雕塑艺术在环境空间中更多的需要成为一个与环境设计、空间设计并列存在的独立体,它应该能承载起社会、环境以及历史进程发展的需求。
其次,守望雕塑本体语言的纯粹性。在谈到雕塑艺术创作时,不得不提到雕塑的本体语言。现在许多环境雕塑借鉴了设计语言,表现在材料、空间表现、装饰手法等诸多方面,这也促使在雕塑艺术出现了各种分类――架上雕塑、城市雕塑,有的学者还提出了纯艺术雕塑及装置雕塑的概念。那么,谈到雕塑艺术的本体语言,笔者强调雕塑语言的纯粹性。纯艺术论强调通过以“真、善、美”为表现核心的艺术本体语言的彰显,而进入相对独立的艺术状态为宗旨。纯艺术雕塑便为抛开雕塑的商品价值和利益而进行创作的艺术作品。雕塑艺术的本体语言首先应该是其造型、空间以及其所表现的精神性。而今,环境雕塑中产生的经济价值已经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了雕塑艺术本体语言的表现,至少在精神性方面是这样的。现当代许多雕塑艺术的发展,促使了许多实验艺术的出现,许多雕塑艺术家开始运用设计的思维进行创作。这些雕塑的材料以及造型更加趋于美观,追求强烈的视觉冲击,内容更加倾向于所谓的“观念”,而多多少少摈弃了许多传统雕塑造型。这种发展趋势,确实给雕塑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不可否定的是,这同样也相对造成了雕塑本体语言的流失――它可能是雕塑艺术的发展,但也可能是雕塑走向消逝的转折点。怎样寻求一个支点,在雕塑本体语言的基础上,进行寻求雕塑艺术的发展,是作为一位雕塑家应关注的首要问题。
雕塑作为一门艺术,它应该是根据空间或者相关的历史、文化为背景进行的创作,旨在表现人类社会的精神,并关注现实中的人生百态。雕塑不应仅仅以物质化的表象存在于现实空间,而应成为一种独有的精神性存在,并影响到现实社会,进而以其特有的开创性影响未来;不应为了去做一件“雕塑”而去忙于设计,过多地追求视觉上的刺激和经济价值,却枉顾其中的现实、历史与人文精神。
另外,笔者认为雕塑艺术应为时间的艺术。雕塑虽然具有三维立体性特征,属于空间的艺术,但是笔者认为雕塑艺术更应属于时间的艺术,它的价值将经由时间的磨砺而愈发耀眼。在时间平台上,设计更多的存在于单一的时态中,具有时效性、服务性。而雕塑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不论在现在,还是在过去,乃至在未来的时态中,均是成立的,均可以产生其价值需求。因此,雕塑艺术应去承载更多的人文思想,贴近社会生活,并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例如,在环境雕塑中,我们既可以创作关于古人以及古人生活场景的雕塑作品,也可以旨在表现当下人的生活状态,还可以通过自己对社会的理解去创作一些不曾存在、未曾发生的或是想象中的事物。这些作品放在某个环境中都是可以成立的,并且同样发挥着其应有的审美价值。而设计则不同,虽然设计师可以设计出“概念”的作品,例如概念车、概念手机、概念空间等,但是这些设计作品无一例外均应服务于当下人某种功能需求,这一点与雕塑非常不同。
所以说,虽然两者存在诸多不同,但是作为一个雕塑艺术家应以发展的眼光去应对雕塑与设计的关系,即雕塑在很多地方可以向设计学习,在作品中渗入设计的元素,最终更好地去完善作品。正如王受之教授将设计定义为将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的过程。雕塑与设计属于平行的两个艺术门类,不存在孰轻孰重的比较。所有的艺术都是美的艺术,任何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都不能凌驾于另外一方之上。作为一个空间独立体,雕塑有着自己的“气场”,一件好的雕塑艺术作品,应该能够提升某个环境的品位和层次。例如,米开朗基罗为圣彼得教堂建造的雕塑作品――《摩西》、《被缚的奴隶》和《垂死的奴隶》,在艺术史上这些雕塑作品甚至比圣彼得教堂被予以更多注目。同样,文化、社会大环境更是雕塑艺术表达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在教堂中创作一件弥勒佛肯定不合时宜。
纵观中国古代艺术,“雕塑”与“设计”其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再现了中国古代人生活的拴马桩,便成为一个非常好的案例。从考察发现的拴马桩地理分布结构看,拴马桩所处方位均是马匹拥有量最多的区域。拴马桩柱头狮子、猴子等各种雕塑造型,在赋予拴马桩趣味与审美的同时,也使我们对于古代雕塑艺术和当时风俗民情的研究具有相当深远的意义。同时,在某些方面,它也可以归入设计的范畴,因为它被创造出来的另一个重要目的便是拴马。这些拴马桩虽然已经失去了当年用来拴马的实用性,但作为雕塑艺术来讲,它依然大放光彩,成为雕塑与设计完美结合的一个绝佳诠释。
前文曾提到,雕塑艺术越来越“廉价化”,这种“廉价化”可能基于运用廉价材料不易保存的缘由,但更多的应来自其在未来时态中,是否依然能够体现其价值的思考――许多作品在出现后的二三十年甚至更短时间便已遗忘在人们的脑海中。雕塑艺术的时间性应该充分地体现在摒弃现实的眼前的经济价值体系,而追求更加广阔的、宏观的时间状态,应该能充分体现一个时代或是一个社会的某种状态,乃至缩小到艺术家个人的审美感受中,从而能够让更多的观众接受并去思考艺术的本质意义。
当然,不得不说的是,设计艺术在其本体语言的发展上,也更多地向绘画艺术、雕塑艺术不断地借鉴,在其实用性的基础上向更加的具有艺术性、精神性的表达上转变。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毕业作品展中的不少作品,便十分强调实验性与学院性的表达。这些作品摒弃了传统设计艺术的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通过强调作品的艺术性和精神性,赢得了众人的好评。
事实上,中国的现代雕塑艺术的发展历程十分短暂,可以说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门类。这决定雕塑艺术应在多个方面向其他艺术借鉴,并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不过,笔者仍要坚持的一点就是,在借鉴其他艺术的同时,雕塑的本体语言仍为守望的要点,不能以发展的名义抛却自身的核心价值。这也是一门传统艺术得以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沉淀并保存下来的关键。时间终将使无数设计,在名利场逻辑中黯然隐退,却能给经典的雕塑作品冠以永恒的光辉。
注释:
1吕澎《塑造“时间的形状”――隋建国的艺术》[J].《荣宝斋》,2010(08)
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3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40―67页
关键词:石雕艺术 陵墓石雕 艺术
一、雕塑艺术的特点
雕塑艺术是三维空间的艺术,是立体的艺术,有宽、有长、有深度,这是雕塑艺术最根本的特点。
(1)雕塑的根本特点是立体造型。即用三维空间的体积,表现某种形象和节律,达到交流思想感情的目的。
(2)雕塑是“诗”,不适于叙事,只适于抒情,宜于象征,象诗一样要求概括集中,一以当十,以少胜多,集中、凝练,雕塑更接近于音乐和建筑。可以说雕塑是造型艺术中的诗。
(3)雕塑因其高度概括,往往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时代的标志。如美国“自由女神塑像”、前苏联“工农联盟雕像”。雕塑立于通衢大道,带有“强迫性”,使人非看不可。
(4)雕塑既是提高的艺术,又是普及的艺术;既是古老的艺术,又是现代化的艺术。
二、雕塑艺术的语言
(1)物质实体性的形体,以及因形体变化而造成的光影。
(2)具象与抽象。这主要是指表现手法,也就是雕塑作品表现的是否具体,以具体的形象雕塑来表达情感的具有具象性,反之,以注重形体动作来表达微妙的情感的,具有某种象征意味的,实际是比较概括的、抽象的表现,它只是给人一种韵律、一种调子、一种隐约的感情,这种更接近建筑和音乐的则是具有抽象的内涵。
(3)雕塑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有圆雕和浮雕两种类型。它们是按所占空间和形象的突显程度而划分的。圆雕是形象凌空而且可从四面观赏的雕塑,它的形式特征表现为三维的以艺术为中心点的立体形象。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刻出深浅不一、凹凸不平的不同形象的雕塑。它的形式特征是凹凸对比的半立体式半平面形象。除此之外,按照材料的不同,题材的不同、表现手法、风格等等的不同,雕塑还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分类方式,但圆雕与浮雕是最常见的划分方式。
三、欣赏石雕艺术
欣赏雕塑作品可以从如下几个问题中展开:
1、雕塑艺术的体积
雕塑艺术是体积的艺术、体积的美、体积的感受,纸也有三维即长、宽、高,但没有体积的感觉。体积对于雕塑的重要性是从外表就能展现出来的,人们最直观的就能够看到一座雕塑的体积,这种美是任何人都能感受得到的,来自于雕塑本身的体积的语言,三维的感觉也是一种体积美得体现,雕塑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就来自于给人的这种空间美。
2、雕塑艺术的韵律
雕塑作品的艺术性并不仅仅在于具体的人或者事物的模仿,主要是通过雕塑作品所特有的体积的感觉给人们带来一种鼓舞,另外这种艺术感还给人们带来极强的韵律感和分量。欣赏一个雕塑作品最需要的就是通过体积的相互转变,形成这种韵律感,这是欣赏雕塑作品的最基本的语言。
3、雕塑艺术的影像
通常人们会感觉到,在黑夜看到雕塑的影子,给人很飘渺的感觉,令人印象深刻。这些特点在大庭广众下是很难被人发现到得,在静静的夜里,光线不会多变,可以看到雕塑立体的轮廓,这种影像会给我们更多的感受,因此雕塑在创作的时候也很注重这种影像。
4、雕塑艺术的主题
任何艺术都要有中心,有主次安排,关键的地方要明显地表现。绘画当中为了突出强调的部分,多用红色、白色等,就是素描也要用强烈的线条,明暗对比,来强调主要部分。雕塑不以颜色强调,而用体积组织雕塑的突出点。如米开朗琪罗《挣扎的奴隶》其冲击力的三角形体;埃及法老的头部;中国佛像手势的位置等均是如此。
雕塑艺术语言与绘画、摄影、建筑艺术语言有很多相同之处,概括如下。
教师:雕塑与绘画、摄影的区别在于,雕塑是在三度空间里用物质材料创造出实体形象,而绘画、摄影都是在二度空间里创造出平面形象。欣赏绘画和摄影只能用视觉感官去观察,而且观察的角度也受到局限。雕塑作品则不然,因为是立体形象,可以触摸,加上视觉感应,能够唤起欣赏者更多的艺术想象,产生独特的艺术审美效果。另外,由于雕塑作品的立体性,欣赏者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甚至可以结合周围的环境来一并欣赏,使雕塑作品更富有生动、逼真的艺术魅力。雕塑作品的凝练与集中和它的概括性,是其与建筑艺术区别的最显著特征之一。
雕塑艺术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联系非常密切,这方面应引起重视。
雕塑作品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是我们对雕塑艺术欣赏要特殊注意的重要问题。这里以中国雕塑加以阐释。
四、陵墓石雕
陵墓雕刻:是指陵墓建筑中的雕塑部分。陵墓建筑分为地面和地下两部分。分布于地面的为了配合地面建筑而制作的石雕和石刻比较常见,这种位于地面的石雕往往规模也比较大,气势恢宏。而地下的石雕,是位于墓室内部的石刻和石雕,主要是以浮雕的形式出现,像有一些石画像,画像砖等等。
陵园石雕有两个主要的特点:首先,陵园的石雕一般都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带有其特殊的寓意,服从于陵墓整体的思想氛围;其次,陵园的石雕多是神化的形象,或者是理想化的。
陵园石雕按照题材分的话可以分成仪卫性和纪念性两类。仪卫性题材的石雕都是按照一定的礼仪来设计的,通常是有些神兽,华表等等。而纪念性的石雕一般是为了纪念已经过世的人而修建的。例如,唐太宗昭陵墓前,雕刻其生前有战功的六匹爱马浮雕,即著名的“昭陵六骏”。为它们雕刻的高浮雕高1.7米,宽2米以上,其形体略小于真马,有的昂首立姿,有的慢步行走,有的快速奔驰,着重体现马的勇敢、驯良的特性和充满生命力的蓬勃精神。在雕刻手法上严谨写实,刀法简练,结构准确,比例合适,形体浑厚,富有立体感,整体效果概括简明,极为生动传神,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使其享有盛名。国外也有类似的陵园雕塑。例如梅迪奇陵墓雕像《夜》,大理石雕像,米开朗基罗为梅迪奇家族的陵墓所作。佛罗伦萨巨头梅迪奇家族的陵墓位于圣洛伦佐教堂的一座小礼拜堂内,断断续续地前后施工长达15年之久。米开朗基罗为这座陵墓制作了几尊著名的雕像,成为他创作盛期最后阶段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位于尼摩尔公爵朱利亚诺·美第奇陵墓前的一对男女人体雕像《昼》与《夜》和乌尔比诺公爵洛伦佐·梅迪奇陵墓前的一对男女人体雕像《暮》与《晨》,这是脱胎于古代河神的四件象征性雕刻。《夜》是一个身材优美的女性,但身体的肌肉松弛而无力,她右手抱着头,正在深深地沉睡着,脚下的猫头鹰象征着黑夜的降临,枕后的面具则象征着恶梦缠身,她似乎已经精疲力尽,只有在梦境中才能得到安宁。
参考文献:
[1] 杨先谟. 水族石雕艺术初探(续)[J].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3)
[2] 蒋定文. 现代艺术墓碑设计漫谈[J].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03)
[3] 吕墩墩. 第七届深圳雕塑双年展——特别研究艺术家个体的当代艺术文献展[J]. 美术文献. 2012(03)
[4] 程一峰. 雕塑制作经验与雕塑创作[J]. 美术向导. 2012(02)
[5] 刘园. 第二次绽放[J]. 中华手工. 2012(07)
[6] 肖宇窗. 大足石窟的文化取向[J]. 美术观察. 2012(06)
关键词:雕塑教学;理念;培养
中图分类号:J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9-0227-01
一、中国雕塑教育的现状
1.中国式雕塑教育。雕塑是为我们日常所熟知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而雕塑教育我们更是从小就对其有所接触,泥塑,木工等基础的雕塑技艺在我们美术课上成为老师与学生共同交流的平台,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而我们应该承认的是,在中国过去几千年雕塑艺术在师承传授方面未曾有过规模化、系统化即学院式教学体制,有很多东西停留在“经验”水平上,没有较完整系统理论,本世纪初才有一批批有志者远涉重洋去学习西方雕塑艺术及引进西方教学模式,过于“西式”的教学模式既带来了新血液,但随之而来的也是本民族的雕塑教学迷失了自己的特色。在当今世界文化竞争、艺术发展异彩纷呈的形式下,我们反倒对本民族优秀的艺术形式了解和研究得不够,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得不到重视与发展。作为教学,如果这样一代一代下去,我们民族教学体系的建设就难以被重视,我们民族自己的雕塑艺术传统就得不到继承、发扬、发展和光大,最终将会过度的同西方化而取消了自己的意识。
2.中国式学院教育。我国目前有几十所专门的艺术院校设有雕塑系或者雕塑专业,但是我们纵览一下,就会发现这几十所的艺术院校的雕塑教学总体来看都是一个模式,更为突出、甚至严重的问题就是都仍然采取着单一的西方造型手法和西方的教学体系。现中国大多学院采取了以学习西方古典雕塑的技巧、语言和表现方式的教学方法,更加倾向于视觉审美。亦或是通过各种方式,接受西方现代雕塑的资讯,从事形式语言的探讨,强调雕塑的自身造型规律和语言,进行抽象、半抽象的实验,进行新材料的尝试。当然,在这之中也有部分学院注重了民族艺术的理念,比如西安美院雕塑系就把研究学习民族优秀雕塑遗产并逐渐建立民族特色的雕塑教学体系列为长远目标,这是一种自觉的文化选择,在中国引进了西方现代主义雕塑体系之后,一部分雕塑家在接受西方现代主义雕塑影响的同时,自觉将它们与中国传统的、民间的雕塑进行嫁接和融合,希望完成民族雕塑的现代转化。只有民族才是世界的,中国的雕塑教育要学会从民族艺术的基础上衍生,与世界的多元化艺术相融合,共求发展。
二、中西雕塑艺术风格
1.中国雕塑。在中国古代其实是很少纯粹的艺术雕塑艺术品,这是一般人不重视中国古代雕塑的主要原因。中国古代的雕塑作品受到当时的社会制度、文化、哲学与宗教的影响甚大。中国远古时期重视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艺术才能,并且以此形成传统,影响深远。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在历代都占有主流地位。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纯粹的工艺品,如象形器皿和供摆设的小型工艺雕刻。一类是建筑装饰,如大型陵墓或者皇宫的修建里的装饰雕刻及各种雕塑成品。
2.西方雕塑。西方雕塑发源于古代希腊,古希腊人重视人体,将神塑造成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他们崇拜神,也崇拜和神一般完美的英雄――战士与运动家。为他们塑造供人膜拜瞻仰的偶像和纪念像。如此形成传统,在西方世代相传,成为一种纯粹的雕塑艺术。在西方,“摹仿说”的艺术思想指引了古典写实主义的艺术发展道路,也带领其写实主义造型手法的古典雕塑艺术达到高峰,创造像古希腊的、古罗马、文艺复兴以致19、20世纪写实雕塑的灿烂辉煌,出现了无数雕塑大师,留下了大量优秀的写实性雕刻艺术遗产。
三、在雕塑教学中艺术理念融合
1.艺术理念融合。世界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站在高山上和坐在草原上看到的事物千差万别,每个人对于艺术的理解也是大相径庭,梵高的星空绚丽又神秘,达芬奇对刻画人物细腻入微,毕加索的自画像疯狂又激烈。它们都是公认的世界艺术,不管作者感受也好,怎样理解也罢,但对美的诠释无疑是他们创造艺术最核心的部分。中西方的艺术理念纵然有许多不同之处,但美的表达和欣赏却是它们都完成了的。何为“雕塑”?就是将无形的东西加上自己的主观意愿最终以实体的方式呈现出来,那里包含了你的思想,你的语言,没有情感的雕塑作品与坚实的铁块,山上的石头没有任何区别。
2.培养艺术理念。在学习培养艺术理念时,我们首先要打破原有观念的认同,在学习中要不只从民族的角度也更要从世界的角度去看待艺术的发展,在雕塑教学中采用中西观念结合的方式,不过分的夸大西式教育的有益条件,善于引导学生发现不同风格的艺术之美,同时重视民族艺术的学习和吸收,强化造型和材料技能训练,引导学生充分感悟材料,深化艺术思想和观念表达,展开并实施实验性探索,培养学生的综合创造力。
四、结语
从本文中我们了解到中西方不同的艺术理念,也明白了中国现有的雕塑教育中所存在的狭隘之处及如何来看待并解决这一问题。历史的发展就是不断的综合,唯有坚持自我的发展并积极的吸收外来的理念,艺术才会越来越丰富多彩。眼界的开阔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来自世界更多的美。
关键词:公共艺术;现代陶艺雕塑;审美内涵;文化品位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1-0042-01
公共艺术的概念是来自英语单词中的“Public Act”一词,这是一个由“公共”与“艺术”连接起来的复合词。广义的公共艺术,指设置在公共空间中一切艺术品和艺术美化活动,可包括影视、网络、表演、音乐、节庆活动等;狭义的公共艺术,指设置在公共空间中的视觉艺术。在现实中,一切位于公共环境中的永久性或临时性的艺术陈列、经过美化的公共环境和艺术活动,都可以称为公共艺术。它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形态及丰富的意象,为现代陶艺雕塑的融入敞开了大门。
现代陶艺雕塑是一门古老而现代、独特的造型艺术。置于城市公共艺术中的现代陶艺雕塑作品,记载着城市的历史,展现当代城市的风貌与特色,成为一个城市居民的骄傲,是城市文化品位与外来人们视觉的导入点。现代陶艺雕塑的特殊性表现在以陶土为材料的材质审美效应上,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经过艺术家的系列加工而创造出的现代陶艺雕塑形象,是它形成自己特殊的面貌和人性的天然亲切感。在进行艺术塑造的同时,还须介入相应的成型、施釉、烧成等因素,并使这些因素同陶艺雕塑造型的审美表现结合起来,成为完美形象的必要成分,促成现代陶艺雕塑与人的创造灵性的完美结合,从而拥有与城市公共空间艺术融合的交点。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得有其自己独特的品位且不断创新,才可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并永久不衰。现代陶艺雕塑家更应如此,既要注意材质美的展示,又要结合时代的气息与心灵的感受相一致,形成陶艺雕塑的个性化和时代化。融入到公共艺术的现代陶艺具有审美性、文化性、社会性和持久性。劳申伯格曾经说过一句话“共享不同――世界如此亲切”,但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文化上某些方面的趋同倾向难以避免。现代陶艺雕塑的精神核心凝聚了古老的民族文化和特有的地域文化,同时又接受着现代艺术的熏陶,表达着鲜明的地域文化性,抑制着统一。现代陶艺雕塑的思想观念和创作方法都体现了公共空间民主、开放、交流、共享的精神与态度,它的艺术形式体现了对社会人文的关怀。现代陶艺雕塑融入城市公共艺术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借助陶瓷材料来完善总体设计和创作的。固然是陶瓷材料运用在公共艺术作品上的优越条件,但是相对地陶瓷材质也有其明显的缺点,与传统陶瓷一样,受材料、工艺和场所的限制,所以,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少不了关注这些因素。陶瓷的易碎性是陶瓷特性之一,陶艺雕塑作品受到坚硬物体的碰撞易碎,而现代陶艺融入公共艺术领域,在公共场所这种易碎性成为一种安全的隐患。如:在城市的街道上,陶瓷制作的路灯杆,也可以赋予其丰富多样的文化艺术内涵,让城市充满朝气和活力。但是,当瓷灯杆受外界因素破碎后,碎片散落一地,给行走在街道上的路人带来不安全的因素。其二,室外的大型和复杂陶艺的缺陷,很难一次性整体成型,一般采用分割组合的方式,先将这些不等的小块按照图形规律分别施上不同的釉色再入窑经1250℃烧制。但同时会有明显的缺陷。例如:陶瓷材料会因高温烧成而收缩变形,造成作品表面的不平整,作品棱线、转角的表现亦有所不足。而以分割拼贴组合而成的作品上,板块缝隙累累,影响造形的整体性。近观显得非常粗糙,使人只可远望,不可近观之感。大型的陶艺雕塑由于是在现场施工拼接组合而成,若要迁移则搬运困难。笔者提出这些局限性是为了使人们更加的了解它,望通过艺术家智慧和技巧不断的实践,可以克服和改善,努力促使城市公共艺术朝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纵观现代陶艺雕塑融入城市公共艺术的优势和局限性,其利大于弊,人们对环境的关注、亲近自然和返璞归真的要求是现代陶艺雕塑融入城市公共艺术得到发展的大好时机,是体现城市文化和民众需求的载体之一,既自然古朴又不失恢弘大气,它传承历史文脉,彰显时代特征。特别是具有纯粹艺术特征的现代陶艺雕塑融入公共艺术领域后,极大地推动了城市公共艺术的多样化,其创作形态和创作理念以及创作思维,都将伴随并迎合公共艺术。如何使现代陶艺雕塑在公共艺术这一新拓展的领域中寻找到更加贴近公众和时代要求的途径,如何更充分地延伸作品的内涵和外延,将是一个艰辛而又有趣的探索过程。
参考文献:
[1]白明.当代中国陶艺漫谈[J].艺术与设计,1999.02.
[2]王洪义.公共艺术概论.杭州:中国美术出版社,2007.1.
【关键词】现代雕塑;现代景观;艺术融合;景观艺术
中图分类号:J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182-02
一、现代雕塑艺术和现代景观艺术的关系
(一)在现代景观中运用现代雕塑艺术能够提高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以目前我国园林艺术的发展形势来看,人们对现代景观的审美标准越来越严格,精神文化诉求日益加深。在现代景观中运用现代雕塑艺术,一方面可以装饰点缀环境,丰富园林艺术种类;另一方面通过现代雕塑蕴含的独特历史气息和文化内涵,能够吸引人们的关注和增加欣赏功能。例如,在动物园、植物园中,雕塑建筑要以动物或植物相关的文化产物为原型,与整体的园林景观相协调,突出主题环境背景,做到艺术性和观赏性双赢。对于现代园林艺术来说,要寻求艺术文化输出与人们审美需求这两者之间的平衡关系,使现代景观与现代雕塑有机融合,充分提升现代景观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二)现代雕塑是现代景观的艺术深化和文化延伸。现代园林景观艺术的主要创造方式是在整体环境规划好之后,加入各种景观元素建造出来的。其中,现代雕塑作为当今园林艺术中最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充分体现出深厚的艺术造诣,传达出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例如,北京天安门广场前矗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就象征着民族英雄们坚忍不拔的优秀品质,同时也是纪念缅怀先烈的标志景观,与天安门相互守望,见证了伟大祖国自强不息、英勇斗争的精神内涵。
现代雕塑在现代景观中的应用,既要体现其艺术文化内涵,还要同时兼顾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和审美诉求。在现代园林景观艺术的创造中,必须强调以人民主体需求为中心,现代景观与现代雕塑融合的重点是服务于人民,这样才能体现出二者的价值,因此,现代雕塑是现代景观的艺术深化和文化延伸。
(三)现代雕塑是现代景观艺术创作理念的体现。现代雕塑艺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改变,越来越符合社会特征和时代气息,现代园林景观中使用现代雕塑的频率不断增加,而雕塑创造也成为了当今时代研究的热点。
现代雕塑作为现代景观艺术创作理念最直观的体现,其创造灵感和创意源泉应该与当代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相结合。现代雕塑艺术涉猎内容很广泛,不仅包括建筑类、艺术类,还涉及到数学、物理和材料等专业学科的知识,也从侧面反映出现代雕塑一方面要具备艺术美感和较高的观赏性;另一方面还要兼顾雕塑涉及的科学性,体现出结构艺术的美感。优秀的雕塑艺术作品能够从这两个方面让人们感受到强烈的视觉震撼效果与身临其境的氛围代入感,这种直观的视觉感官感受是难以用文字表达出来的,这也正是现代雕塑与现代景观相融合的独特魅力之一。
二者的相互融合,使得雕塑艺术与园林景观艺术相互衬托,相互影响,构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形式。
二、现代雕塑与现代景观融合的途径
(一)寻求现代雕塑和现代景观与群众审美诉求的平衡。现代雕塑和现代景观融合过程中最主要的冲突是,雕塑景观设计者的理念和人民群众审美观念的直接碰撞。专业的现代雕塑和现代景观设计者,将二者进行融合时,更多是从专业的角度考虑问题,其雕塑作品往往想表_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所展现出的情感更加丰富,这就导致了部分雕塑作品过于抽象化和特异化,没有和园林景观的整体环境完全融为一体。
由于人民群众和专业设计人员在教育文化背景、学习氛围环境方面的不同,两者的审美观念和评判标准都不一样,很有可能导致设计者与群众对雕塑景观看法的两极分化,影响现代雕塑和现代景观的效果。因此,要想改善这种状况,我们必须寻求现代雕塑和现代景观与群众审美诉求的平衡关系,让现代雕塑艺术与园林景观艺术有机结合的同时,构造出一个和谐统一的公共艺术环境氛围。
现代雕塑和现代景观的设计者必须满足人民群众对现代园林艺术的审美诉求,充分结合我们国家人文环境素养,这样才能实现现代雕塑和现代景观真正有价值的融合。
(二)增强现代雕塑在现代景观应用中与自然景观的联系。想要实现现代雕塑和现代景观的完美融合,必须明确现代雕塑与现代景观本质上的区别。现代雕塑主要通过人工制造完成,其本质是人为因素的创造;而现代景观主要以自然景观为主体,人为因素只是对其的补充、完善和改造,其本质是自然因素的馈赠。因此,增强现代雕塑在现代景观应用中与自然景观的联系,是结合现代雕塑和现代景观的有效途径。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之间并没有冲突,现代雕塑和自然景观之间也不存在对立关系。缺乏自然景观的雕塑建筑,往往会显得死气沉沉,没有生机。从设计者的角度来说,雕塑建筑虽然是“死板”的,可如果将设计者的灵感添加进去,就会变成鲜活的“生命”。所以,在现代园林艺术创造中,现代雕塑要与自然景观密切联系,无论从色彩、线条,还是格局、结构上,都要注重二者之间的协调性。在实际进行雕塑创造中,避免使用过于突兀和色彩特别艳丽的材料,对于雕塑整体线条的把握,要以贴近自然的朴素、写实主义为主。
(三)注重现代雕塑和现代景观之间的整体性和协调性。现代雕塑艺术与现代景观艺术的深层次结合不能局限于单一建筑上,要从整个格局上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充分注重现代雕塑和现代景观之间的整体性和协调性,让雕塑作品和人们产生心灵和感官上的共鸣,提升园林景观的艺术观赏性。结合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的特点,将现代雕塑与人文环境相互融合,在深层次中实现现代景观的构建。例如,北京的鸟巢和水立方等奥运会标志性建筑,就是在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大背景下,充分结合北京的城市发展特点,以及中国文化的底蕴内涵,使之与奥运精神交织碰撞、孕育出的现代景观艺术。有许多现代雕塑都体现了奥运精神,以符合中国文化特征的表现形式,完美地将雕塑和人文自然环境相结合,实现了现代雕塑和现代景观之间的整体协调统一。
三、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园林艺术中,现代雕塑和现代景观的融合能够极大彰显出人为因素与自然环境的创造性成就,具有深远的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现代雕塑与现代景观的发展,体现出我国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不断追求,也是中华文明时代气息的体现。二者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要寻求现代雕塑和现代景观与群众审美诉求的平衡关系,增强现代雕塑在现代景观应用中与自然景观的联系,同时注重现代雕塑和现代景观之间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努力实现现代雕塑在现代景观中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的完美体现。
参考文献:
[1]闫占军.论如何实现现代雕塑与现代景观的融合[J]. 现代装饰 (理论), 2015,(10): 43-44.
[2]吴少峰,王万京.浅析现代雕塑与现代景观的融合[J].绿色环保建材,2016,(8):193.
[3]陈丽娜.探究现代雕塑与现代景观的融合[J].现代装饰(理论),2016,(2): 74.
多次到欧洲访问很有感触。欧洲的青铜雕塑之多。令人感佩。不仅法国、英国这些老牌西方国家,就是俄罗斯、罗马尼亚。也都到处竖有雕塑,处处赋予后代以有形的文化财富。
因此,我也决定在我所供职的地方做一点这样的事。
机会来了,2009年是湖北日报创刊60周年。各种庆祝活动的安排不少。我决定增加一项:铸造一组反映传媒文化的雕塑。做就做青铜的,不搞什么玻璃钢的,水平不亚于外国人!
这一个想法,从酝酿到付诸实施,再到成功,时间漫长。终于,这一天来了!
多次修改画稿,多次审订泥样,多次克服困难,经过雕塑艺术家与新闻工作者共同努力。青铜雕塑“楚天报童”等组合雕塑终于铸造成功,4月2日送到现场安装完毕,在楚天传媒大厦大厅展出。
且看这一组雕塑:
“楚天报童”:造型简洁传神,手持有头像的湖北日报创刊号,反映了60年前创刊之日小报童上街卖报的形象。组合雕塑的组成部分还有反映湖北新闻文化传统的“汉口街头”、反映报社技术历程的“铅火时代”,反映新闻事业多元发展的“传媒之窗”。这些雕塑以艺术的形式,凝结了湖北日报的文化内涵,是以艺术的方式对湖北日报创刊60周年的纪念。
“传媒之窗”:以甲骨文的“耳、目、舌、真”等为特定符号,体现活字印刷排版的意象,反映传媒的原则与责任。青铜加上不锈钢的结合,连接了古代与现实:篆体字与计算机鼠标并存,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
“汉口街头”:以黄包车夫与小报童的组合,传神地反映了老汉口的新闻文化,以街头卖报场景,散发着武汉这座老城的市井气息。
“铅火时代”:非常到位地组合了排字姑娘与编辑人员的工作状态,并且把参与性揉人创作,在雕塑的条凳一端留下了空位,可以让参观者坐在青铜雕像旁共同体验时光倒流的感觉。排字架前熟悉的身影,唤起光电时代新一代报人对铅火时代的记忆。
为了创作好这一组雕塑,老一辈和年轻一代新闻工作者翻阅了大量历史资料。湖北美院和文星雕塑公司的艺术家深入生活,反复修改,历经1年时间。雕塑展出后,引来大量读者参观,认为“雕塑凝聚报史,形象栩栩如生”。大家亲热地抚摸报童雕塑,称它为“楚天第一报童”。(青铜组雕见封三)
链接
雕塑的五种功能
①纪念性雕塑是以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的人或事件为主题,也可以是某种共同观念的永久纪念。用于纪念重要的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一般这类雕塑多在户外。也有在户内的,如纪念堂的主席像。户外的这类雕塑一般与碑体相配置,或雕塑本身就具有碑体意识。如1990年建成的《纪念碑》,堪称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雕塑艺术综合体。
②主题性雕塑 某个特定地点、环境、建筑的主题说明,它必须与这些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点明主题,甚至升华主题,使观众明显地感到这一环境的特性。它可具有纪念、教育、美化、说明等意义。主题性雕塑揭示了城市建筑和建筑环境的主题。在敦煌县城有一座标志性雕塑《反弹琵琶》,取材于敦煌壁画反弹琵琶伎乐飞天像,展示了古时“丝绸之路”特有的风采和神韵,也显示了该城市拥有世界闻名的莫高窟名胜的特色。这一类雕塑紧扣城市的环境和历史,可以看到一座城市的身世、精神、个性和追求。
③装饰性雕塑城市雕塑中数量比较大的一个类型,这一类雕塑比较轻松、欢快,带给人美的享受,也被称之为雕塑小品。这里专门把它作为一类来提出,是因为它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它的主要目的就是美化你的生活空间,它可以小到一个生活用具。大到街头雕塑。所表现的内容极广,表现形式也多姿多彩。它创造一种舒适而美丽的环境,可净化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培养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我们平时所说的园林小品大多都是这类雕塑。
④功能性雕塑是一种实用雕塑,是将艺术与使用功能相结合的一种艺术,这类雕塑也是从你的私人空间如“台灯座”,到公共空间如“游乐场”等无所不在。它在美化环境的同时,也丰富了我们的环境,启迪了我们的思维,让我们在生活的细节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美。功能性雕塑其首要目的是实用。比如公园的垃圾箱,大型的儿童游乐器具等。
关键词:3D打印 雕塑 传播 艺术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3-0115-02
一 3D打印技术与传统雕塑创作工艺的比较
(1)传统雕塑创作工艺
传统工艺依照材料和需求等方面的不同而不同,相同的特点在于“传统的工业生产方式”。
以铜雕塑工艺流程为例:泥塑雕刻、翻制石膏模(或玻璃钢模)、翻制蜡模、配比铜冶炼、精铸、打磨去砂、工艺着色、成品出库、包装,表面处理等。
以上步骤是雕塑基本流程。其省略了很多工序和细节,在这之中还有很多细节和工序需要专业人士来完成,稍不小心将造成返工和废品,没有专业经验难以完成。
(2) 3D打印技术
3D打印技术其本质也是一种工业生产技术。和传统工业生产技术比较,3D打印能够介入数字媒介,实现全面数字化,自动化。
3D打印(3D printing)技术原理简单,朴素的比喻是“糕点师用奶油制作生日蛋糕上的花儿”。生产的主要流程是应用计算机软件设计出三维立体的加工产品样式,然后通过3D打印机,用液体、粉末状、丝状的固体材料逐层打印出所设计样式的产品。艺术圈注意到了此项新技术,艺术家们开始使用这些工具创作那些以前难以想象的结构复杂的作品,博物馆也正在利用3D打印技术探索新的藏品保护手段。
(3) 3D打印技术与传统雕塑创作工艺间的差异性思考
3D打印将雕塑实体数字化,在数字媒介下复制传播、还原,此为3D打印技术相较传统技术最大的区别。除此之外,传统工艺与3D打印技术还有以下较明显区别。
缩减雕塑的制作时间、提供更多可能性是3D打印技术的优势。计算机能够简化繁琐流程,在创作和生产环节都有体现。创作过程中反复尝试对比、非线性的工作流程、新材料的运用、生产环节的诸多工艺和精度问题,都能得到快速的反馈和解决。
3D打印技术精准性也是其特点之一,艺术家通过创作来表达情感,再通过机器真实还原。还原过程不需要人工参与,完全是数字化的。但这也使得打印过程无法直接加入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其逻辑化地将雕塑创作过程,分为创作和生产两个阶段。传统雕塑工艺完全受人的情感控制,完全通过人在创作的过程里创作,在完成的过程中完成。而对3D打印技术来说,大部分在传统创作过程中产生的随机效果,并不能通过精准的打印来实现,如不加善用,会因此失去灵活性、随机性。
二 数字传播与数字化复制技术对雕塑创作的影响
(1)3D打印技术的复制和传播价值
艺术传播对艺术的发展至关重要。艺术家渴望创造、培育、引起共鸣。艺术的接受、包括艺术的消费、鉴赏和批评,是艺术活动的终点,也是艺术家及艺术作品内在价值获得最终实现的根本途径。3D打印完美的、高效的复制能力为雕塑作品的传播提供新的方式和媒介。
艺术家Michael Rees和Richard Dupont在曼哈顿使用3D打印技术制作了一系列街头艺术。这些作品旨在向世人展示:科技如何影响了艺术家、艺术世界以及艺术作品的生产方式。
3D打印技术在文物保护工作方面的价值非常明显。位于加州的Fathom工作室,与旧金山湾区的其他公司一同完成了共27件艺术品的复制,其中更有米开朗琪罗的著名雕塑作品Pieta,人们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加州伯克利,也能看到一模一样的铜铸件复制品,且精确性是前所未有的。哈佛大学闪族博物馆的两位研究人员利用3D打印机和3D扫描软件,成功恢复了一个在3000年前被打碎的瓷器狮子花瓶。
在国内。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在全省首家引进了3D扫描仪和打印机,复制一件文物的误差不超过2微米,即便是专家,不通过特殊仪器,也看不出差别来。以前复制文物只能靠翻模,对文物总会有所损耗,现在直接打印出来,这样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2)复制和传播与雕塑艺术创作的辩证关系
印刷出版技术的发展,改变文字领域的传统格局;留声机技术的发展,改变音乐领域的传统格局;摄影技术的发展,改变图像领域的传统格局;这些工业革命的标志性技术在人类各个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发展已经有数百年之久。无论文字、图像还是声音,在互联网时代下被转化为数字形态,其传播的范围和速度都是几何式爆炸性的增长。相关艺术的创作形式、方式、传播乃至艺术生态都基于数字技术的发展而转变。3D打印技术正是将传统基于实体表现的艺术形式转化为数字形式的技术。
当代雕塑艺术的创作成果具有唯一性的特点,在此分两类来讨论。一类是认为艺术品本身具有唯一性,即“全世界只有这一个”。其自身的理论是排斥数字化的。在信息化、全球化的当下,若是排斥复制和传播,为何还要力展览、搞拍卖、做赝品。答案是商业目的大于艺术活动本身,证据是版权是保护收益,而非保护艺术品的内在价值。此种唯一性独有的特点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被认可的。但其和3D打印技术是平行关系。另一类是认为雕塑艺术的表达具有唯一性,即“作品中带有的思想感情独一无二”。此理论相对开元,不排斥数字化,传播是其验证自身价值的方式。
以上两类唯一性的矛盾核心在于:是艺术家或艺术品的内在价值更具有价值,还是其艺术品(载体)本身。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在全球化、信息化、艺术形式更具多样性为背景的情况下,乐于创兴表达和广泛传播必然更具有活力。这是雕塑在当今艺术多元化发展形势下的挑战和机遇,这也符合艺术创新发展的需要。
三 雕塑基于3D打印技术条件下的衍生和发展思考
(1) 3D打印技术影响雕塑传播形式的思考
前文论3D打印技术和传统工艺之间的核心区别在于:3D打印技术能将雕塑实数字化。3D打印技术是整个3D数字技术链条的末端,还能能找到很多类似的技术末端产品:MP3音乐播放器、电视、智能电话、打印机、应刷机等等。
如今,如喜欢一首歌,可以将其下载下来或在互联网上推荐给社交好友;如果喜欢一张画可以将其打印出来或者保存到社交媒体和朋友一同欣赏;大学生毕业找工作,将简历打印出来,每个面试官人手一份或者发往各大公司的邮箱;参观博物馆、画展、观看话剧,如果很喜欢,除拍照外,还会买一些纪念品、出版物,或者艺术家的画集、文集。
未来,3D打印技术以极低的成本融入社会活动,实体雕塑的传播将和现今音乐、图像、文字的传播做类比。这个天马行空的比喻并不夸张,以下列出传播媒介发展的时间表,以证明数字技术如何快速影响世界。
硬件方面: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1945年后普及,时距70年;1946年发明计算机,1991年互联网商业用户首次超过了学术界用户,时距45年;21世纪初移动互联网移动终端全面普及,时距20年。这些数字平均以20年为单位逐级递减。
数据的数字化方面:以音乐为例1877年第一张唱片问世,持续发展121年后第一个MP3问世,即代表着声音通过数字化终端开始传播。2011年美国数字音乐销量上升至音乐市场总份额的50.3%,首次超过了实体唱片市场份额。这被解读为唱片产业从2011年起开始正式交棒给数字音乐。时距13年。
结论是:在工业的科技化信息化背景下,制造业从研发到普及的速度逐级加快,数字化平台终端一旦搭建,传统的传播格局即在短时间内巨变。如是假设雕塑在这样的背景下传播,即可参考现今的声音、图像传播方式。或许不远的将来能看到,3D数字博物馆展出古今中外的雕塑。
(2)数字化背景下雕塑的发展脉络思考
前文论:艺术家渴望创造、培育、引起共鸣。艺术的接受、包括艺术的消费、鉴赏和批评,是艺术活动的终点,也是艺术家及艺术作品内在价值获得最终实现的根本途径。这需要广泛传播进而实现。
2012年10月,《马一平艺术教育50年师生同仁作品展》展出国内知名艺术家李占洋的雕塑作品“武松杀潘金莲。”直至2014年因此作品在沈阳的一家商场里展出,引起了网上的巨大争议,我在网络上才找到关于这个作品的大众评论。此例传达几个信息。第一:伴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普罗大众对艺术鉴赏评论的需求日益增加;第二:艺术家渴望与民众交流;第三:如此题材的雕塑作品,必须放到商场和大众产生交互或者产生极强对立点,才能被更广泛传播并获取评论,可见雕塑艺术的传播需要各种平台支撑。第四:雕塑艺术在数字媒介下能更广泛传播,即便只是一张虚无的电子图片。
大众热衷评论、艺术家热衷参与、依赖传播平台但效果不理想是目前雕塑艺术的特点。但一但基于数字媒介即看到传播的效果显现。综合以上论述乐观估计,未来艺术圈全面接受3D打印技术的时间未必太久。以下两例为佐证:2008年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学生李渊博帮助导师借助3D打印完成雕塑项目,并在2014年《3D打印技术与写实雕塑艺术关系思考》主要阐述观点:3D打印技术无法取代雕塑艺术,此项技术是雕塑在艺术多元化表现形式下的发展机遇。2013年《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教师张盛的数字雕刻教程被川美雕塑系教师购买,张盛评论称:《四川美术学院》已经掀起了一波数字雕刻的浪潮。
数字艺术家也或将由此更为活跃,当下中国艺术针对数字艺术的定义还较为粗放,由科技成果催生的新艺术形式从产生到传播和评论都有一个过程,目前国内属早期阶段,但电影、游戏、动画等行业的3D数字技术已经成熟,国内外有相当数量的专家、匠人、新进人员。他们不少来自学院,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充足的生活保障。如今,已有几代人生活在数字媒介为背景的时代下,甚至出生前数字技术就已经普及。潜在的受众加之潜在的艺术家,新生艺术形式出现的时机看似已经成熟,但仍然需要传统艺术家加入并带动。他们或者将人才带入,或者在其艺术活动中启发、示范。3D打印技术或将是把一部分现有艺术家的传统创作流程,引向数字技术流程的关键技术。新、老艺术家将面对新的艺术生态环境,衍生出更多艺术形式。
(3) 3D打印技术和版权的关系思考
3D打印技术摒弃了传统的注塑成型等生产环节,让生产过程变得简单直接。设计师可以自己设计,或者干脆在网上下载模型图,自己打印出产品。3D Systems等公司生产的最新消费级3D打印机市场售价不到3000美元,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个人消费者也能够拥有一台这样的打印机。3D打印作为一项高速发展的新兴技术,势必带来很多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观念的变革,这将会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音乐给3D打印提供了很好的教训。笔者认为立法的跟进制定和实施,规则的公平约定,能促使更多艺术家大胆运用3D打印技术来进行创作,不再小步渐进尝试,瞻前顾后。
关键词:城市建设 雕塑 发展
中图分类号: J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党的十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标志着我国城市建设己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而城市建设除了做好完善的城市规划及其建筑体外,公共环境也要跟随社会发展及人们的美好追求不断进步和美化。而城市雕塑在环境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城市雕塑艺术不仅仅是城市建设环境的组织部分,而且还是对公共环境艺术的解释和拓展。在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中,城市雕塑与城市公共环境全方位的协调,体现了公共环境艺术的文化整体性。随着人类进入环境时代以及在设计领域人文关怀的回归,城市雕塑艺术在城市建设中所起的作用日趋明显。
城市的出现与发展是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向前发展的必将结果。城市作为比乡城镇更高级的聚落,更发达的所在,汇聚了尖端的科技与工业文明,前沿的信息与精神文明,汇聚了素质更高的人口群体,更先进、便捷的基础设施与生活、服务设施。城市作为一个载体,它体现着该地域的独特的人文地理和历史文化,而这些在建筑和城市公共艺术上得以体现。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的存在形式有着或依附于建筑,或依附于街道、广场、绿地、公园等特质形态,并与之构成整体的城市环境。城市雕塑是公共艺术,公共性体现在公共环境和公共欣赏。一件好的城市雕塑必须满足两个环境条件,一是自然环境,雕塑安放的自然环境,地形,树木,树种等等;二是人文环境,历史,文化,习俗以及人们的欣赏水平等。
城市设施首先满足功能的需要,城市雕塑是城市功能满足的基础上得到发展的一种城市灵魂的艺术。城市雕塑是公共交流的艺术,雕塑家与材料的交流产生作品,雕塑与环境的融合丰富景观,城市雕塑与广大观众的交流陶冶情操。城市雕塑在历史悠久、人文气息活跃、繁荣热闹的现代城市可作为亮丽的城市风景线,是城市的旅游观光景点,可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在欧洲许多国家,城市雕塑都是该国城市人文景观的重点,成为旅游业的重要资源,如巴黎、雅典、罗马、米兰等,都以其独特的城市风格和雕塑,在旅游方面,给国民收入带来可观的一笔。
城市雕塑既可以是一个国家文化的标志和象征,又可作为该民族文化积累的产物。雕塑述说着民族发展的历史,凝聚着民族的精神和传统,代表着每一历史时期的精神面貌,反映着自古至今,人们的无限追求与执着信仰,展现价值观念及审美情趣。城市雕塑,城市建筑等,都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最直观、最集中的表现。
雕塑作为人类文化创造的一种模式,由于人种、地域、文化沉淀,审美取向的差异,有着千差万别的风貌。而城市雕塑是将艺术家个人的精神世界与作品所处的环境、空间、民众心理相融合的综合艺术。其设计思想更多地考虑人们的心理因素,将不同环境,不同场合,不同的民众因素加以分析,使城市雕塑与城市公共环境协调统一。城市雕塑作用在于美化市容、丰富市民文化,与特定环境条件相结合而构成的一个形象整体的设计方法和语言特征。城市雕塑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空间内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也是城市性格特点的表现。它有着以下四个特点:
1.城市雕塑记载人类文明
城市雕塑之所以能够立足于那个时代的城市,是因为它比其他雕塑作品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而且从创作态度上,它比其他类型的雕塑要严肃得多,它是城市雕塑家同建筑师在充分认识城市雕塑所具有的反映社会,表现时代精神,记载人类文明的社会职能之后,通力合作艰苦创作而成的。
2.城市雕塑是历史的见证
一座成功的城市雕塑必须是由特定因素决定并为特定含义的地点而创作的。特别是表现特定人物、特定事件的城市雕塑更不能离开这种历史关联性。
3.城市雕塑必须与城市环境相融合
城市雕塑,顾名思义,是与城市密切相关的,它是城市社会公共环境这个有机整体的重要部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不少城市雕塑就单体而言尚属佳作,但同其具体环境却难以协调,有一些让人觉得画蛇添足,又有一些却让人觉得喧宾夺主。投资浩大的城市雕塑一旦完成,便会因种种原因难以拆除,因而往往城市规划、城市雕塑设计中的点滴疏漏,都会被遗憾地留在我们的城市生活中,成为公共环境和城市建设中的败笔。
4.城市城市雕塑必须满足视觉条件的特殊性
对于一般的室内陈设城市雕塑可以比较自由的放大或缩小。城市雕塑是在先行选定的地址以及有了具体的总平面设计的条件下进行创作的,这就预先确定了人们将在多远的地方、什么角度来欣赏城市雕塑,这样就决定了城市雕塑只能有一种最佳的尺度与体量。
与其他公共环境艺术相比,城市雕塑可以说是现代城市建设画龙点睛之笔。城市雕塑艺术必将积淀到城市的历史文化之中,渗透到民众的生活之中。
[1]应力国.城市雕塑. 2002-9-1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关键词:公共艺术;社会参与性;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2-0253-02
在欧洲公共艺术的概念始于上个世纪,自诞生以来就以其“公共性”有别于其他艺术形式。 以往陈设在公共空间的艺术品以雕塑、壁画为主,多为纪念性、宗教性题材。然而现代公共艺术理念有别与以往所有的艺术形式。
一、俄罗斯的公共艺术
(一)彼得堡的城市名片
位于芬兰湾岸边的俄罗斯第二大城市-圣彼得堡市是全球排名前十名的旅游城市,有“北半球的威尼斯”之称。近年来为了打造著名旅游品牌城市,政府将商业品牌策略延伸至整个城市形象的推广。俄罗斯的设计开始由一批从欧洲游学的青年设计师手中觉醒,他们主张有俄罗斯特色的设计是应脱离地域性,创造国际新型都市,这些主张被政府采纳,并规划了一些公共艺术项目,打造城市新形象。使得彼得堡成为古典与现代气息并存的艺术之都。在2002年落成了夏花园雕塑群,雕塑在设计时征集了市民的意见,由几位雕塑家共同完成,在题材选择上并未像以往那样选取历史伟人,而是选取彼得堡市的普通市民作为表现对象,雕塑与真人等大,形象真实、自然 ,市民可以在公共空间与作品零距离接触,这组雕塑消解了城市雕塑的叙事传统,却没有消解城市雕塑的纪念性,只是将表现对象世俗化生活化,由此获得了广泛认同。艺术评论家里姆斯基在《雕塑艺术空间》一书对雕塑给出了很高的评价,他认为这是真正具有公共艺术意义的作品,它的建设性在于人们可以从中发现自己的影子,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注入现代气息,这也凸显出公共艺术在当代俄罗斯成为一种属于受普罗大众的新型艺术形式,它可以记录城市的历史,传承文脉、塑造城市形象,然而又是如此的亲切平实。
(二)涅瓦河是母亲河
彼得堡公共艺术最大的成功在于它发现了城市最大的艺术品――涅瓦河,并通过一系列的治理措施和景观设计措施将河流自身的光彩打磨出来,其后再赋予河水当代的属性。这里一切的建设都因地制宜,恰如其分,涅瓦河畔景观建设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放大了涅瓦河的优势:阳光、开阔、休闲。涅瓦河畔的公共空间的景观是与城市是融为一体的,开敞式的;滨河区的公共艺术作品演绎着一种松散、随性的情调,就像这座城市的气息浪漫而高雅。涅瓦河上有曼妙的桥姿,河两旁有许多有独特创意的公共艺术品,走在河道旁,时时被隐藏于路旁的艺术品所惊喜。涅瓦河的支流―小黑河南岸的酒吧街区是一条著名的观光街。其中的遮阳棚以抽象的树为造型组成了具有浪漫气息的公共艺术雕塑群。其间有几片青铜铸造的巨型树叶散落在地面,看上去就像是被风吹落在地上一般,当人们走进这条小街,或休憩、或交谈的时候都能够感到这样一组城市雕塑除了为人们生活提供便利,也是以艺术的手法来阐释了城市的独特魅力。这样就能通过对于功能性的巧妙设计,直接拉近与公众的距离,让人们主动的接近并接触城市公共艺术品。在使用的同时人们会不自觉的发现美、体验美,参与到城市公共艺术审美活动当中去。这就是今年来所倡导的动态公共艺术的生活性参与,就是指城市公共艺术在主题和形式的选择上是以以公众情感为主导,使人们在城市公共艺术作品中能够寻发现自我的身影,因此与公共艺术品产生了情感上或现实生活上的交流。例如俄罗斯艺术家博伊斯基的《给录塞尔的1000棵桦树》就是在录塞尔的街区发动大家一起种植树木,以行动的传递和人们实际参与城市公共艺术的创作手法来打动公众。如今这些树木早已是绿荫满地,充斥于录塞尔居民的生活当中,使人们在情感上同时也在生活中都与这一城市公共艺术品产生了交流。正如日本著名策展人南条史生在《公共艺术的检验》一书中说:“公共艺术不是为了艺术而艺术,孤芳自赏从而自我完结的世界。”城市公共艺术是公众的艺术,是为公众的意志、情感、生活服务的。像彼得堡这样依河而建的城市都有其独具魅力的故事以及自然环境,设计者应该根据每一处地域特质去开发,毕竟艺术不是工业化产业链。
(三)城市也可以是一位儒雅的学者
许多学者都喜欢撰写有关民族品性的文章,用以反思民族劣根性、激发民族自尊心;然而现代城市生活以一种强大的力量整体规范了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时尚专家开始讨论那几个令人十分向往的城市的性格属性。如:巴黎的优雅,东京的干练,纽约的时尚,北京的活力与艺术气息……彼得堡是俄罗斯人的骄傲也是最具文艺气质的城市。,彼得堡人当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如果你到了莫斯科,当地人首先会问你从哪里来,你属于什么教派;到了彼得堡,当地人首先会问你上过什么学校,你喜欢什么门类的艺术。彼得堡人热爱知识、崇尚艺术的品格使得这座城市有一种儒雅学者的气质,地铁上、公园里随处可见埋头专注读书的人,剧院、音乐会、展览馆人流不息,浓厚的人文艺术气息造就了彼得堡人温和有礼的儒雅气质。20世纪40年代,著名的传教士格雷厄姆曾经称赞彼得堡是“世界上最文艺的城市”。这里弥漫着一种这个时代难得的学者气质。凭借笔者的经验来说,中国城市的公共艺术品或景观建设,还是比较喜欢热闹的,多半会模仿像纽约、悉尼这样的城市,然而像彼得堡这般决心做一个厚重、丰富多样的城市并不多见。
二、中国城市上演的公共艺术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