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设计的要求范文

建筑设计的要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设计的要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筑设计的要求

第1篇:建筑设计的要求范文

关键词:建筑设计;防火;疏散

一、引言

现阶段随着我国高层建筑的迅速崛起,不仅促使经济迅猛发展还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减少了土地资源浪费。在高层建筑中由于其楼层高,居民数量多,出现意外时疏散难度较大,所以防火措施和疏散通道的科学化设计是建筑工程尤为重要的环节,本文主要介绍了现阶段我国预防火灾现状和相应处理措施,希望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借鉴本文以下内容设计出更好的建筑火灾预防措施,使人民财产和生命得到有效保障。

二、建筑火灾现状

2.1、建筑使用功能多以至火灾起因多

现代很多的高层建筑是综合性使用大楼,多功能用途就会出现很多的电气设备,这些设备像是计算机组、照明灯、电梯、微波炉、电视等等构成密密麻麻的配电线路和数据通信系统,如果有一处出现火花或是线路老化引起火灾,火势蔓延的速度会非常快,而且现代的建筑使用的新型建筑材料也很容易产生火灾。

2.2、防火的设备不够完善

现代高层建筑的质量不断提升,但是在消防设施方面,有些高层建筑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高层如果发生火灾,主要依赖室内消防给水设施,但是由于消防设施的限制,如果遇到大面积的火灾,给水量会不够用,如果室内消防水泵遇到故障,还要靠消防车进行灭火,这就延误了扑救的最佳时间,造成经济和人身健康的危害。

2.3、火灾蔓延途径多,疏散困难

高层建筑的楼层多,人员居住紧密,如果发生火灾,火势和烟雾会顺势向上蔓延,进行人员疏散主要是靠疏散楼道,但是由于人员密集,会给疏散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不仅疏散速度慢,也会出现人员紧张拥堵人踩人的现象,造成很多不堪设想的后果。而且一般的高层内部设置的电梯、楼梯井、电线电缆、垃圾井等,假如这些设施没有附加水平或垂直方向隔断措施,烟雾一旦进入,就会产生大片的烟囱效应,火势会急速的蔓延扩散开来而难以扑救。

三、建筑防火与疏散设计应用

3.1、防火疏散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

建筑设计中防火疏散设计应当考虑的因素是多元的,下文在此进行简单的介绍:一是火灾危险性大小,火灾危险性的大小一般是按照建筑本身的功能用途来确定的,因此在防火疏散设计中考虑火灾危险性大小也是符合建筑实际和要求的;二是对于规范要遵守,还要灵活处理特殊情况,因为规范是长时间经验的总结,对于建筑防火与疏散设计是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的,但是规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滞后性,在一些建筑中就不能适用,这就需要灵活掌握;三是建筑的耐火极限,建筑构件的耐火极限关乎疏散的设计,包括疏散的宽度和距离都是取决于耐火极限的,计算好人员的安全疏散时间可以解决好有关的疏散问题,同时加强自动灭火系统的设计,在规定的时间内将火灾扑灭,对设计遇到的关于消防上的难题是一个解决的途径;四是在设计上要坚持防火与灭火结合的原则,对建筑进行防火疏散的设计本就为了预防火灾以及在火灾发生是降低损害,因此首先要做好防火的设计,对所有火灾隐患进行有效的预防,同时也要加强灭火的设计安排,避免火灾发生后无法进行疏散和扑救。

3.2、控制火灾蔓延的设计

在建筑设计中,一些大型的商用建筑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防火分取划分上都存在较大的隐患,同时由于商用中各类装修繁杂,都有可能导致火灾的迅速蔓延。对此尤其是针对大型商用建筑,一定要做好火灾蔓延的控制设计,首先是要在设计中强调安装自动灭火系统,同时对于安装后的系统还要做好维护,确保随时能够启用。

3.3、进行合理的防火分区规划设计

建筑设计中防火与疏散设计的关键还包括在建筑内部设置防火分区,这样的分区设计主要是为了将某一区位的起火限定在该区域,避免火势的迅速蔓延,降低整个建筑物遭受轰燃的可能,分区设计也能够为扑救工作和人员疏散提供时间,是降低火灾损失的有效措施。但是防火分区的设计在商用建筑中却较难实现,因为在功能上商用建筑要体现最大的空间设计就必须依靠大空间来实现,对此可以在商用建筑设计中尽量合理的进行防火分区划分。

3.4、科学设计安全出口

设计安全出口主要是为了在发生火灾时提供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的设计关乎人们的生命安全,因此必须予以重视。在现代建筑中建筑规模越来越大,建筑中楼梯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但是从安全角度来说,楼梯的布置应当结合建筑内部功能设计,同时在楼梯位置明显标识出安全出口,安全出口的设计与疏散通道是紧密结合的,但是在有的建筑设计中设计了疏散通道却忽视了安全出口,这也是不利于火灾逃生的。

3.5、疏散通道和避难层的设计

在设计疏散通道时要尽量做到平缓、简单、易行,包括细节上不要有门槛、阶梯、管道等障碍物,同时还要结合建筑内的人员集中程度设计好宽度,一般来说在疏散通道上一般不能安置窗口,如确需窗口的也要设计为小面积开窗,不能设外开窗,影响疏散通道。除了在建筑设计中做好防火与疏散的设计,还要加强公民的防灾减灾知识教育,从孩子抓起,在幼儿园、小学等教育阶段以及社会各界都要普及防灾救火的知识,逐步提高全民的防灾减灾意识。

四、提高消防自救意识的社会教育

众所周知,由于地理地质的原因,使得日本受到地震、台风的常年影响,同时,日本也是一个火灾多发的国家,无论是日本政府还是日本的居民,对于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是非常强的。每年的九月一号是日本防灾训练日,社会各界的人员都要参加,通过现场模拟防灾演练,普及防灾知识,身临其境场景中,增强人们对于灾难的感性认知,通过训练提高人们的自我保护能力,在面对灾难的时候,可以做到临危不惧,从容淡定。例如在遇到地震的时候,房屋在进行剧烈的摇晃,东西开始摔在地上,烟雾缭绕的走廊里,一手用毛巾捂住口鼻,一边按疏散通道,有条不紊的进行前进,整栋大楼上千名人员仅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就全部疏散完毕。通过这样经常性的演练与安全自救知识的教育,取得了很不错的社会效果,我们也可以从中借鉴学习,只有通过不断的相互学习,反复的研究探索,才能找到一个适合我国本国国情发展需求的防火疏散设计,可以通过普及防火疏散知识,提高国民防灾意识,这样双管齐下,才能有效的避免火灾发生或是发生火灾造成的损失。

五、结束语

建筑设计中的防火与疏散要求的方法和设计是关乎建筑安全与居住者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的大事,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当前建筑形式越来越复杂的形势下,做好防火与疏散设计就显得更加重要。设计人员一定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做到有效的预防和火灾发生时能够及时安全的疏散,要全面考虑防火疏散的要素要求,结合建筑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设计,从而为预防火灾和火灾发生后的安全疏散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石国志.时空特质:建筑设计的内省与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4(03)

[2] 马文林.环境保护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推广[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05)

第2篇:建筑设计的要求范文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unceasing enhancement of the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constantly reinforce of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constant maturity of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 building and intelligent building in our country ushers the peak period, the application of these technologies also fully shows China's comprehensive strength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he both form the concept of green intelligent building, which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engineer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Architecture is the discipline of studying the building and its environment, is the leading specialty in engineering design,and plays a decisive role for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space layout, image display, function setting, structure form. Green intelligent building puts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architecture speciality from project establishment to construction drawing design. This paper discussed design principle and content of the local green intelligent building in Hebei province.

关键词: 绿色智能建筑;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

Key words: green intelligent architecture;architecture speciality;architectural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3-0091-03

1 研究背景

1.1 绿色建筑:2006年由建设部与质检总局联合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我国第一部从住宅和公共建筑全寿命周期出发,多目标、多层次对绿色建筑进行综合性评价的推荐性国家标准。该标准提出了绿色建筑“四节一环保”的概念,并将我国绿色建筑由低到高划分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三个等级。2012年5月6日,财政部和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了《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首次以正式文件形式提出我国未来绿色建筑的发展目标,明确到2020年,我国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过30%。绿色建筑要求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并实现保护环境目的。

1.2 智能建筑:20世纪80年代,人类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变革,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引起了人们极大关注,信息资源成为社会的主要资源,数字化技术快速成熟,大大提高了社会效率,智能建筑应运而生。目前“数字化城市”已在很多城市进行了实践,有人甚至提出了、“数字化地球”。世界上第一栋智能化建筑在1981年产生于美国,我国第一座智能建筑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据预测,本世纪将有一半以上的智能化建筑在中国建成。

1.3 发展趋势:绿色建筑和智能建筑的概念都顺应了时展的潮流,也是人类智慧、社会生产力进步的必然产物,二者的有机结合是实现人类更高理想的必然趋势。承载着高新技术的智能建筑给人类带来安全、舒适、高效环境的关键是要综合运用现代科技,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集约化的建设与设计,既要合理利用现状资源,又不破环自然环境,向绿色建筑方向发展,才能够实现智能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把融合了绿色建筑和智能建筑技术的建筑称为“绿色智能建筑”。

2 绿色智能建筑的基本要求

2.1 区位要求:绿色智能化建筑要求周边的公共服务设施、市政设施、安全设施齐全,同时满足建筑良好的物理环境。

2.2 规模要求:绿色智能化建设有很强的针对性,各个行业要求不同,但应有一定的规模效益,一般是20000平方米以上的建筑才会更好的体现经济、适用原则,更能够发挥社会效益。

2.3 投资要求:比正常的建筑投资增加10%-15%,但可以通过低能耗建筑运行费用的降低进行弥补,合理周期应该在5年左右。

3 绿色智能建筑的设计要求

3.1 建筑方案 ①宜采用框架、框剪、钢结构形式,以开敞空间为主,大开间利于各功能区的灵活布局,远程会议室要有吸音设施。②有良好的视觉环境,形体简洁美观,立面色彩宜人,内部空间舒适,尺度合理。③为综合布线及功能用房留有足够的空间,如配线间、设备间、强弱电竖井和管道敷设空间等。④有一定的层高,保证屋内净高不小于2.6米,走廊净高不小于2.3米。⑤采用屋顶绿化,合理安排太阳能位置。

3.2 建筑护结构

3.2.1 护结构节能设计应符合国家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如果节能目标高于国家和地方标准,应在设计时计算节能效率,应控制体型系数及窗墙面积比达到国家和地方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不宜在北向、西向设置大面积玻璃窗。

3.2.2 外墙外保温、隔热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①应选用外墙外保温或夹心复合保温体系,可在外墙表面使用热反射性涂料。②非采暖房间与采暖房间之间的隔墙应设置保温层。

3.2.3 屋面的保温、隔热设计宜选用以下做法:①公建平屋面宜选用倒置式屋面做法,宜选用浅色屋顶体系或热反射型涂料。②住宅屋面宜考虑通风降温措施,坡屋面宜设置阁楼层,平屋面宜设置架空层。③宜采用屋顶绿化及其他屋面遮阳措施。

3.2.4 地下室为车库等不采暖房间时应在地下室顶板设置保温层,首层架空的建筑及其他悬挑部位房间的底板应考虑设置保温层。

3.2.5 在设计时应考虑以下措施提高外窗、幕墙的热工性能:①外窗的气密性应达到《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监测方式》GB/7106规定的4级要求,幕墙的气密性应达到GB/T7106中规定的气密性标准的3级要求。②外窗的开启方式及施工做法应保证建筑的气密性。③玻璃幕墙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宜设置呼吸式玻璃幕墙,宜采用真空玻璃、中空玻璃添以惰性气体等技术。④可采用在玻璃窗外侧刷透明隔热涂料或粘贴透明反射膜等措施。

3.2.6 应采用阻断热桥、避免结露的措施。外墙出挑构件及附墙部件等热桥部位应保证保温层闭合,窗口外侧四周墙面应采用保温材料处理,铝合金窗和幕墙应选用断桥隔热型材。

3.3 建筑室内环境

3.3.1 建筑遮阳 ①在进行遮阳设计时,宜发挥利用玻璃材料的遮阳性能,建筑的西向和南向的外窗及玻璃幕墙、玻璃采光顶应采用外遮阳措施,优先采用可调节式外遮阳。②设置遮阳措施的同时应满足有日照要求的房间的日照标准。③结合景观设计,在建筑的西向与南向种植高大乔木以及各种墙面绿化宜采用绿化措施,利用植物进行遮阳。

3.3.2 日照与采光 ①规划与单体建筑设计时,应使用日照软件模拟进行日照判断。住宅建筑应满足《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以及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中日照标准的要求。②建筑设计时,应依照《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2001的要求,进行窗地面积比计算。窗地面积比较小时,应进行该房间的采光系数计算。③宜采用多种措施加强建筑内部的自然采光。如采用中庭、天井、屋顶天窗等加强室内自然采光,在外窗设置反光板、散光板,将室外光线反射到进深较大的室内空间,使用导光管等技术,将阳光从屋顶引入室内。④宜采用多种措施加强地下空间的自然采光。如将地下室设计成半地下室直接开窗采光通风,在地下室设计下沉式庭院,或使用窗井、采光天窗来自然采光通风,地下室设置导光管(井)自然采光(通风)。

3.3.3 通风换气 ①建筑群体布局时,宜使各建筑的主要立面应向夏季主导风向,主要房间宜避开冬季主导风向。②建筑物的平面空间组织、剖面设计和门窗的设置,应有利于组织室内自然通风。当夏季室外空气温度不高于28℃时,宜先采用自然通风降温措施改善室内热环境及空气质量要求,在夏季高温时,应避免热风大量侵入室内。③窗户开启面积应符合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及相关类型建筑的设计规范中的规定。④开窗位置应有利于形成穿堂风,宜选在周围空气清洁、灰尘较少,室外空气污染小的地方,高层建筑应考虑风速过高对窗户开启方式的影响。

3.3.4 隔声与降噪 ①总平面设计时,可将对噪声不敏感的建筑物排列在小区,交通干线不应贯穿小区,建筑如果离城市主干道较近,应加强墙体、窗户的隔声性能,可使用阳台板、广告牌阻隔交通噪声。②建筑平面布局时应避免高噪声敏感的房间相邻,条件允许时,宜将噪声源设置在地下。③选用低噪声设备,在系统、设备、管道(通风)和机房采用有效的减振、隔震、消声措施,选用低噪声灯具。④民用建筑主要用房的室内背景噪声应符合GBJ118-88中室内允许的噪声级要求,未在GBJ118-88规范中明确的建筑类型,应按照该建筑类型的相关规范执行。⑤墙体隔声性能应符合GBJ118-88的规范要求,楼板撞击声隔声性能应符合GBJ118-88中的要求,可采取浮筑楼板、弹性吊顶、阻尼板等措施,加强撞击声隔声性能。⑥住宅(包括宿舍)、学校、医院、旅馆的门厅和走廊的墙面和顶棚宜采用有吸声材料,大型建筑(车站、体育场馆、商业中心)等的室内设计时,应采用吸声顶棚降低人为噪声,在容积大于400m3且流动人员人均占地面积小于20m2的室内空间,吸声顶棚面积应不小于顶棚总面积的75%。

3.3.5 室内空气质量 ①所有建筑材料的放射性、有害物质的检测报告应符合相关的国家标准。②人员密集和人员密度变化较大区域宜设置空气质量监控系统。监控系统应能够检测进、排风设备的工作状态,并宜与室内空气污染监测系统关联,实现自动通风调节,并对室内主要功能区的二氧化碳、空气污染物的浓度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污染物浓度超标应实时报警。③复印间、试验室等污染房间应设置单独的排风装置。④公共建筑应设置带有独立通风系统的单独的吸烟室。⑤在室内装修设计时,宜进行综合污染物含量计算,避免过度装修,应少用人造板材、胶粘剂、壁纸、化纤地毯等,禁止使用无合格报告的人造板材、劣等胶水等不合格产品,不应使用添加甲醛树脂的木质和家用纤维产品。

3.4 无障碍设计 ①建筑设计时,各部位的设计均应符合《城市道路与建筑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的规定。为行动能力低下的居民提供回归和参与社会的可能。②新建的住宅建筑宜全部按照无障碍的模式设计建造。以较低代价和较多方便应对随机事件的发生。③在人员密集的体育建筑、观演建筑等公共场所,应重视陪伴席位数(车位)与无障碍席位(车位)数比例。④无障碍设施及通道附近应设国际通用的无障碍标识牌。⑤公共场所的无障碍设施应一次建设到位,不得二次设计、二次施工。

3.5 建筑节材 ①作为装饰的飘板、格栅、构架等建筑构件应结合遮阳、导风等功能进行设计,结合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进行设置,不宜设置大量纯装饰性构件。②在选择建筑材料时,立足于建筑全寿命周期的考虑,终期时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最低依赖。结构、墙体、门窗等建筑材料宜使用可再循环、可再利用材料。公共建筑中的办公、商业建筑考虑到室内分隔的灵活性,宜使用轻质可重复利用的灵活隔断。③根据当地的实际产能和产业发展空间,因地制宜,选用利用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材,并保证其符合使用性能安全、环保等相关要求,如:海泥砖、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等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墙体材料,麦秸秆等制作的装饰材料,废纸等为原料制成的保温材料,废弃塑料制作的设备管材。④部品化生产始终应是生态城市的重要产业和建设方式。增加工业化产品的使用,减少现场作业,并应:更多地采用工业化装配体系,更多地采用干式施工方法,砌筑、抹面砂浆应选用商品预拌砂浆,建筑用的现浇混凝土应选用预拌商品混凝土。⑤在保证建筑质量的前提下,建筑材料应优先使用300km以内的地方材料。无论建筑的主体结构还是分部构建均优先选用地方材料,核算300km、500km以内建筑材料占建筑总用量的重量比,建筑采用木结构或大规模(计重占30%)使用木材进行装修时,应提供有效的采伐相关证明或法定的代偿措施。⑥土建与装修工程一体化设计施工。

参考文献:

[1]赖国庭,吴成东.《智能建筑的未来》,中国工控网,2011-11-24.

[2]卢求.欧洲生态智能办公建筑发展趋势[J].智能建筑,2005,(06).

第3篇:建筑设计的要求范文

关键词:结构设计;框架剪力墙;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318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剪力墙是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的一种结构体系,具有施工方面、工艺技术简单、整体性好、用钢量少和结构刚度大等优点,能够较好控制结构的水平力,承担各种荷载引起的内力,目前在城市高层建筑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及推广。但剪力墙结构构造复杂,如果建设单位没有做好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设计工作,就容易出现一些突发状况,特别是薄弱层刚度弱及承载力水平突变等情况,这不仅会影响到建筑工程抗震性能的发挥,而且也会给建筑的质量安全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建设单位必须加强剪力墙结构设计工作的研究力度,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并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对剪力墙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从而确保建筑的质量安全。

1.在框架剪力墙设计中应该严格遵守抗震规范

底层框架剪力墙房屋的震害随着楼层数的增加而加剧。因此底层框架——剪力墙结构应满足高度和层数的限值.所谓房屋总高度是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顶或檐口的高度。

对不同设防烈度的第二层与第一层侧移刚度比的限值规定在历次地震中,底层框架房屋结构之所以发生严重破坏,其原因就在于底层层间刚度与上部层间刚度比过于悬殊。当地震作用集中在底层时,由于底层较上部结构小得多的侧移刚度,造成非常突出的底层弹塑性变形集中现象。因此,控制底层与上部侧移刚度比是很必要的。

2.对于剪力墙合理数量的确定

剪力墙的合理数量按许可位移决定,按高层建筑规范中一般装修材料,框架—剪力墙结构顶点位移与高之比 U/H 不宜大于 1/700,装修要求较高时 U/H 不宜超过 1/850, 在满足这个要求的前提下,增减剪力墙的数量。用结构自振周期校核剪力墙布置数量是否合理,因为从地震作用本身来分析,剪力墙结构刚度小,地震作用小,位移限制能宽松的满足, 但这种结构在工程上有可能不很合理 , 结构的自振周期有可能不在合理范围内, 结构自振周期的合理范围大致在:

T1=(0.09- 0.12)NS

式中: NS——楼层数

剪力墙数量多导致框架—剪力墙结构刚度就大一些 , 地震时周期短地震力也加大一些 , 材料耗量增大。日本震害调查表明当每m2 楼面平均剪力墙长度少50mm长时, 震害严重;在 50-150mm 之间时,震害中等;长150mm 以上,震害轻微,目前我国尚无这方面的成熟经验,设计中可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建筑物高度、地区设防烈度及参考上面方法取值。

3.框架剪力墙的布置

剪力墙的平面布置一般原则是均匀、分散、对称、周边。分散原则是要求剪力墙片数不要太少,而且每片剪力墙刚度不要太大,连续尺寸不要太长, 使抗侧力构件数量多一些, 分散一些, 每片剪力墙的弯曲刚度适中,在使用中不会因为个别墙的局部破坏而影响整体的抗侧力性能,也不会使个别墙的受力太集中, 负担过重 而引起过早地被破坏,刚度过大的墙承担的内力也大,相应的基础处理难度增加,同时也考虑到剪力墙相距太远,楼面刚度要求大, 很难满足要求,周边的原则是考虑建筑物抵抗扭转能力,便于保证刚度中心与平面中心相吻合;剪力墙布置在周 边对称位置,增加抵抗扭转的内力臂,在不增加剪力墙面积的情况下, 提高抗扭转能力。剪力墙布置的位置应设在平面形状变化处, 平面形状变化处;角隅、端角、凹角部位往往是应力集中处,设置剪力墙给予加强是很有必要的,在高层建筑的 楼梯间,电梯间,管道井处,楼面开洞严重地削弱楼板刚度, 对保证框架与剪力墙协同工作极为不利。因此,在工程设计中用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来加强这些薄弱端部,如楼梯间,电梯井道处,竖向管道井等是十分有效的。

4.底层框架柱网的设置

底层应为全框架,至少应是框架形式,即在内柱纵、横轴线的内、外墙中均设柱或构造柱,且纵横两向均应形成框架形式。底部框架结构的柱网不宜过大,一般控制在7.5m左右,并且框架梁上悬墙数目不应超过一道。首先从使用功能上,底框结构大多为商住楼,该跨度对应上部可分割为两开间(4.2m+3.3m或4.5m+3.3m),(大于4.2m,已为大开间,其面积比受到规范限制),无论上部为住宅楼,还是办公楼,上述跨度对应的上部开间尺寸足以满足砌体结构所能实现的功能。而且可以控制框架梁上仅有一道悬墙。同时考虑底部框架梁横断面高度取值应控制在1/5~1/8梁跨,如果柱网过大,会使梁断面及配筋出现异常现象,而上部悬墙数目增多,更会加重这种现象。控制柱网尺寸,给出规定限值,限制框架梁上的悬墙数目,对底层框架——剪力墙结构来说非常重要。

5.框架-剪力墙中的连梁设计

框架-剪力墙结构中框架与剪力墙、剪力墙与剪力墙的连接方式有铰结与刚结两种。铰结为通过楼板连接来保证剪力墙与框架协同工作,刚结为通过连梁连接来保证剪力墙与框架协同工作。在铰结体系中,由于没有考虑连梁的约束作用,使得楼板作用显著,要保证剪力墙与框架协同变形和工作,楼板必须绝对刚性。在刚结体系中,连梁对墙和柱都会产生约束,连梁将承担着较大的剪力和弯矩,约束作用明显,并可以与楼板一同作为连接构件,传递弯矩、剪力、轴力。当结构遭受小于其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时,整个结构处于弹性工作阶段。当遭受高于其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时,连梁形成塑性铰消耗地震能量,结构刚度降低,自振周期加大,地震力降低,减轻结构破坏。但由于连梁跨高比小,两端连接的墙或柱刚度差异较大,连梁变形产生较大的内力而破坏。连梁破坏有脆性的剪切破坏和延性的弯曲破坏,设计时应尽量避免连梁发生剪切破坏,让连梁先屈服,形成塑性铰。连梁设计时可以考虑以下措施:

5.1对连梁的刚度进行折减,既保证了塑性铰出现在连梁上,又减少其内力,满足结构设计要求。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5. 21 规定,在内力与位移计算中,抗震设计的框架 - 剪力墙或剪力墙结构中的连梁可予以折减,折减系数不宜小于 0. 5。结构设计中,连梁折减系数一般取 0. 7。

5.2 若连梁刚度折减后内力还是过大,截面设计困难,可在连梁截面高度的中间开设水平通缝。

5.3 为保证连梁的延性,设计时应做到“强墙( 柱) 弱梁”,“强剪弱弯”,截面尺寸应符合规范设计要求。

5.4 不宜将楼面主梁支承在连梁上。

5.5在连梁超筋的解决方法。

5.5.1减小连梁截面高度;

5.5.2对连梁弯矩、剪力进行调整、调幅,塑性调幅设计;

5.5.3当连梁破坏对竖向承载力无明显影响时,可考虑大震时连梁不参与工作,但连梁本身设计应满足非抗震设计的承载能力和正常使用要求;

5.5.4连梁刚度折减。折减系数不应小于0.5;

5.5.5连梁铰接处理;

5.5.6连梁中部设水平缝。

6.结语

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也是影响建筑工程抗震性能及质量安全的重要影响。因此,建设单位首先要确定好剪力墙数量,分析剪力墙结构中可能出现的薄弱环节,制定出一系列合理有效的控制措施,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做好合理的处理,尽可能避免安全隐患的出现,从而确保剪力墙结构能够满足工程的需要。

参考文献:

第4篇:建筑设计的要求范文

关键词:电气工程;照明设计;步骤;问题

Abstract: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lat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ormal put into use is very important, this article from the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lighting design in the start, combined with the author for years engaged in building electrical engineering design work experienc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in the design of lighting design in detail analysis of. Combination of aesthetics, architecture, physics, optics and other various factors, the different architectural design standards and procedures are described in detail, and the problems for attention in design are also introduced and list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Key words: electr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design; step; problem

中图分类号:TB2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6-0020-02

建筑电气工程首先涉及的便是安全问题,现代高层建筑多采用两路独立的10KV电源同时供电。一般高压采用单母线分段,母线分段数目与电源进线回路数相适应,只有当供电电源为一个主要一个备用的时,才考虑采用单母线不分段的结线。低压配电系统各级开关均采用自动空气开关,设置瞬时、短延时、长延时三级过流保护装置。各级自动空气开关应注意选择性配合,防止越级跳闸,安全因素电气工程中照明设计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一、照明设计质量要求

1.照度水平。电气工程的基本作用就是要满足住户的照明需要,也就是说照明设计的亮度要满足正常的标准,光线太暗,会导致视觉疲劳,影响健康;光线太强会对眼睛造成刺激,引起感官的不适,同时也不符合当今节能减排的社会要求。除照度值指标外,还要考虑照度的均匀度,照度的均匀度定义为参考平面上的最小照度与平均照度之比,为使照明空问的照度均匀,《建筑照明设计标准》规定,公共建筑的工作房间和工业建筑作业域内的一般照明的照度均匀度不应小于0.7,而作业面邻近周围的照度均匀度不应小于0.5,房间或场所内的通道和其他非作业区域的一般照明的照度值不宜低于作业区域一般照明的照度位的1/3。

2.眩光要求。眩光是一种不舒服的视觉现象,会导致不舒服的生理和心理感觉、因此眩光是评价照明质量的指标之一,眩光用眩光值描迷,对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一般采用国际照明委员会(C1E)规定的统一眩光值来评价房间或场所的不舒服眩光;对室外体育场所的不舒适眩光,应采用眩光值来进行评价。

3.能耗指标。节能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照明设计和评价中,要始终贯彻节能要求。《建筑照明设计标准》中,规定了各类建筑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且大部分照明功率密度值族于强制性标准,必须严格执行。因此将能耗指标作为评价照明设计的指标。

除上述的基本指标外,在评价照明质量时,还要考虑光源的显色指数、色温等与环境相适应,考虑灯具的造型与建筑空间和照明要求相协调。对长期工作或停留的房间或场所,照明光源的显色指数不宜低于80;在灯具安装高度大于6m的工业建筑场所,显色指数可低于80,但必须能够辨别安全色。国家标准中对各种场所的显色指数有具体规定。

二、照明设计步骤

照明设计是一个实现照明空间照明要求的过程,通常可按以下步骤进行:(1)明确设计要求。照明设计首先要了解用户的设计意图与要求,收集有关资料;例如要了解照明空间的大小、结构布局、功能要求、使用性质与环境,投资水平等,勾画总体构想,完成整体方案;(2)确定照度标准。国家有关标准对不同用途的照明空间的照度有具体要求,设计时要根据设计要求,参考国家有关标准,选择满足国家标准规定的照度范围,再根据投资水平等因素,选样合适的照度标准;(3)确定照明方式。根据照明空间的照度标准,在一般照明、分区一般照明、局部照明及混合照明四种方式中,选择合适的照明方式;(4)光源与灯具选择。根据照明空间的功能要求,考虑节能要求,选择高效的光源与灯具:考虑环境与使用功能要求,选择具有与之相适宜的显色指数、色温的光源。选择满足安全防护,防触电要求的灯具;考虑美观装饰性的要求,选择与环境比调的灯具;考虑建筑的结构与平面,确定灯具的安装方式和布局;(5)方案比较。对较大的照明工程设计,通常还要对照明设计方案的技术和经济性能指标进行论证,并对多个方案进行比较,从中选择最佳方案,满足经济性的要求;(6)照明供配电设计。根据照度要求,确定光源所需的电功率,并进行照明负荷计算,按照明种类的供电可靠性要求,根据供配电系统的设计原则与要求,完成照明供配电设计。

三、照明电气设计的任务及应注意的问题

照明电气设计的任务是根据照明计算得出的照明负荷电功率,考虑实际的建筑平面,进行照明负荷计算,在此基础上,完成照明负荷的供配电设计。

1.照明电气设计的基本内容。照明电气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正确选择供电电压、配电方式,保证照明设备安全和照明质最;(2)进行照明负荷计算.求各照明配电回路的计算负荷;(3)选择合理、方便的供电控制方式,满足系统运行管理、维护、节能要求;选择安全、合理的保护方式.确保人身和设备的电气安全;(4)选择照明控制设备、保护设备的种类、规格、型号,选择照明配电回路导线规格、截面,确定照明供配电线路的布设方式;(5)以施工图形式表达设计内容,包括照明平面图、照明系统图、照明控制图、施工安装图和必要的剖面图、必要的文字说明等;并编制照明供配电系统中所采用的设备和材料的清单及成本预算。

2.照明电气设计应主要的问题。照明电气设计应满足供配电设计的规范与标准的要求,在进行照明电气设计时,还应注意以下问题:(1)供电电压要求。一般照明光源的电源电压应采用220V,1500W以上的高强度气体放电灯的光源的电源电压应采用380V

,照明设备的端电压偏移一般不应超过±5%的额定电压,特殊情况和应急照明的电压偏移范围为中±5%~±10%。(2)配电设计要求。照明配电宜采用放射式和树千式结合的网络结构;应急照明供电应满足二级或一级用电负荷的要求。三相配电干线的各相负荷宜分配平衡,最大相负荷不宜超过三相平均负荷的115%,最小相负荷不宜小于三相平均负荷的85%。(3)照明配电系统的导线选择要求。照明配电线路的干线和分支线应采用铜芯绝缘电线或电缆,分支线截面不应小于1.5mm2,接地线截面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和规范的有关规定。照明配电线路应按负荷计算电流和电光源的允许电压值选择导体截面面积。主要为气体放电光源供电的三相照明配电回路的中性线截面应满足不平衡电流及谐波电流的要求,且不应小于相线截面。(4)照明配电回路的控制要求。节能是贯穿供配电设计的主题,照明配电回路系统的控制除满足正常运行的要求外,还要考虑节能运行和管理的要求,充分利用自然光,用定时开关、节能开关等控制照明配电回路。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的走廊,楼梯间、门厅等公共场所的照明,宜采用集中控制,并按建筑的使用条件和天然采光条件采取分区、分组控制措施;居住建筑有天然采光的楼梯间、走道的照明,除应急照明外。宜采用节能自熄开关。旅馆的客房应设置节能控制型总开关。体育馆、影剧院等公共场所的照明应采用集中控制方式,井具有按需要采取调光或降低照度的控制措施。对气体放电光源应带电容补偿器,以有效地减少线路上电能损耗,为气体放电光源供电的线路的功率因数不应低于0.9。

四、结语

结合笔者对于照明设计实践经验,通过分析照明设计要求,提出照明设计中应当重点考虑眩光要求、能耗要求等。为了达到这些照明设计要求,提出合理有效的照明设计分析,以及设计要点,从而提高照明设计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光辉.关于照明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建筑电气,2007,28(07).

第5篇:建筑设计的要求范文

【关键词】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要求

中图分类号:TU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由于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社会需求不断增多,使得建筑的高度不断加高,形态愈加复杂,建筑结构中抗震设计也趋于多样化。我国作为一个多震国家,结构设计中应注重抗震设计,良好的抗震设计和抗震措施至关重要。抗震设计中,要进行地基基础的抗震设计。抗震构造措施是结构设计的重要内容。针对房屋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要求,进行结构抗震设计和抗震措施,在结构设计与建筑施工中,应熟悉各种结构设计的抗震构造措施。

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地震作用越大,房屋抗震要求越高。不同设防烈度和场地上,结构的实际抗震能力会有差别,结构可能进入弹塑性状态的程度不同。震害表明,未经抗震设计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在7度区只有个别构件破坏,8度、9度破坏增多,因此,对不同设防烈度和场地可以有明显差别。结构的抗震能力主要取决于主要抗侧力构件的性能,主、次要抗侧力构件的要求可以有区别。如框架结构中的框架与框架――抗震墙结构中的框架应有所不同。房屋越高,地震反应越大,其抗震要求越高。综合考虑地震作用,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等因素划分抗震等级进行抗震设计,可以对同一设防烈度的不同高度的房屋采用不同抗震等级设计;对同一建筑物中结构部分采用不同抗震等级。

三.影响建筑抗震的因素分析

1.建筑抗震取决于所选取建筑结构形式

为实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目标,新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取消了砖混内框架结构,提高了砖混结构建筑的设计要求。目前普遍使用的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三种结构形式中,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性能最为突出,剪力墙次之。单纯的框架结构造价虽然抗震性能不如前两种,但其造价较低,施工技术成熟,是目前最为常见的结构形式。根据建筑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建筑的使用功能,选取合适的结构形式,对于建筑抗震意义重大。

2.建筑抗震取决于适宜的抗震措施

在场地类型不同的情况下,抗震措施主要由建筑的不同等级决定。在确定建筑等级及场地类型之后,将先进的抗震理念和系统的分析计算纳入到抗震措施设计中,即可改善建筑抗震设计,提高建筑抗震效果。

3.影响房屋建筑抗震性能的因素

房屋建筑抗震性能取决于场地选择、施工质量等其他因素。建筑工程场地选择不当等造成施工质量下降,这些因素都可能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造成重要影响。选择建好的工程场地、加强施工质量监督,对于提高建筑抗震性能是十分必要的。

四.建筑抗震设计具体分析

抗震设计的重要基本要求就是要确保房屋基础构造的延性设计要求得以保证,能够在建筑结构延性问题上设立多道防线,以此才能避免建筑结构脆性过大造成的构造强度失衡、失控的现象发生,从而影响其抗震性能及成果。因此,这就需要做好以下几点把握。

1.周全考虑房屋建筑选址问题在房屋工程项目立项之初,就要周全考虑好能够发挥抗震成果的选址问题,如健全周到考虑好土体结构、地质、地貌等问题,并要预测分析地震活动发生时建筑构造的承受能力,且要记录相关技术资料档案中,待实地考证时能够综合评价。此外,还要避开影响建筑构造抗震效果发挥的不利区域、地段等,当避无可避时应当立足实际采取合理控制措施

2.加强建筑构造规划研究

由于地震发生时建筑结构本身会发生应力过于集中、突破塑性变形弹性极限等的可能,进而形成结构抗震薄弱部分。因此,建筑构造设计应能保证建筑结构延性、安全度、以及选取合适的建筑平面、剖面进行设计,既要保证建筑结构强度稳定,又能避免建筑脆性过大而延性过小的负面现象发生。

3.保证地基与基础设计要求当房屋项目工程的地基土体为粘性土、软土、液化土、以及不均匀沉降土时,应当评估好地基的基础沉降是否在预控范畴之内,是否发生严重不规则沉降现象,从而才能有针对性的采取防控措施。

4.满足建筑构造体系设计要求

抗震性能价值体现是建筑构造体系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构造设计上就要综合分析、周全考虑、能够统筹把握好各项综合因素。如考虑好抗震防御等级、抗震强度控制指标、项目建设场地、以及基础地基处理、供应材料的质量体系要求、现有技术规模等问题。

5.确保建筑构造的构件要求

(一)房屋建筑工程的结构基础构件设计应当满足相关规程标准、要求,如混凝土的圈梁、构造柱、芯柱、或者配筋砌体等的质量建设体系要求就必须能够保证。

(二)要保证混凝土结构合理设计,在建筑的具体结构构件应能具备尺寸合理、纵向承重钢筋及箍筋的强度达到设计标准,目的是控制剪切破坏先于弯曲破坏发生的可能,以及防止钢筋屈服而引起的构件塑性变形遭受破坏发生。

(三)钢结构建筑施工时能够保证其构件尺寸、规格、数量合理,进而才能避免整体构造抗震成果发挥不利、结构失稳的现象发生。最后,还要周全考虑好建筑构造构件之间的链接、衔接性的体现,控制好构件节点的稳定性,保证其在地震发生时的塑性破坏能够晚于其他结构构件,进而才能增强建筑结构的整体稳定性与安全度。

五.建筑结构设计抗震关键措施和设计方法

1.建筑结构抗震措施要点

(一)房屋建筑结构设计要从建筑的全局出发,全面考虑各种建筑部位的功能,在此基础上,科学设计每个部分的构件,保证每个部件之间的契合,促使每个部件或者是若干部件组合起来可以完成某一特定的设计要求,满足一定的现实需求,同时,通过抗震设计,使得每个构件都可以具有相应的承载力,当地震来袭,每个构件都可以有着一定的次序先后破会,整体组合构件将会有着更强大的承载力和柔性,从而延缓地震破坏的速度,消耗爆发的能量。增强建筑的整体抗震能力。

(二)要严格选择地基选址,地基选址是进行建筑结构设计的基础,因此,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要科学避开山嘴,山包,陡坡,河流等不利因素,要本着坚硬,牢固,平坦,开阔的选址原则。亲身实地,利用先进技术设备,进行地质勘探,山石水土监测,并取样论证,科学严谨分析。力求使得整个地基牢固可靠,地质稳定无渗漏,无坍塌,无暗河,无熔岩,无火山……从而保证整个地基不会因为承载而发生小范围的坍塌。影响到整体承载能力和抗震能力设计。

(三)采用合理的建筑平立面。建筑物的动力性能基本上取决于其建筑布局和结构布置。建筑布局简单合理,结构布置符合抗震原则,通过无数次的实验表明,简单、规则、对称的建筑结构抗震能力强,对延缓地震烈度范围延伸,消耗地震的能量,减少地震对整体结构的破坏,而且,对称结构容易准确计算其地震反应。

(四)选择合理的结构形式。抗震结构体系是抗震设计应考虑的关键问题。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不同结构的抗震结构体系的承载力受到抗震设防烈度、建筑高度、场地条件以及建筑材料、施工条件、经济条件等多种条件的影响,因此房建结构抗震设计要综合考虑,做到科学选择,严谨设计。

(五)结构良好的延性有助于减小地震作用,吸收与耗散地震能量,避免结构倒塌。因此,结构设计应力求避免构件的剪切破坏,争取更多的构件实现弯曲破坏。

六.结束语

因为涉及到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问题,建筑物的抗震问题是目前建筑结构设计界讨论比较多的话题之一。因此,我们在对建筑物进行结构设计的时候,必须把房屋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要求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尽量避免地震对建筑物的损坏,为保障人民的生命及财产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戴国莹.建筑结构基于性能要求的抗震措施初探[J].建筑结构,2011,(08)

[2]吴智,李贵男,段壮志.民房建筑结构抗震能力分析与抗震措施探讨[J].山西建筑,2012(10).

[3]高利学.浅谈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与抗震结构[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03)

[4]黄星敏.房屋震害影响因素分析及应对措施[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2)

第6篇:建筑设计的要求范文

关键词:建筑施工;电气安装;质量管理

Abstract: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building intelligent,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an increasingly complex system of electrical equipment, give the install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a higher update reques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installation technology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Key words: construction; electrical installation; qualit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S972.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电气施工质量规范较多,施工及监控人员要结合工程实际,边干边学,牢记规范。在工作中,一定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仔细认真,不怕麻烦,深入现场,与土建工程密切配合,始终把材料设备质量的监控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严禁伪劣产品用于工程,严格质量管理,才能保证工程按期完成,保证电气施工工程的安全可靠,保证建筑整体运行的先进性和稳定性。

一、主要设备安装(一)远程处理机的安装楼宇自动控制系统与各可重构处理单元RPU之间的通信是透明的,可利用同一线路不同的RPU完成同一个控制系统。一般而言,建筑电气设备自动化系统大量监控的是空调机组,所以将RPU布置在机房之中或附近,把空调机组控制系统使用后剩余的输入输出接口用于连接附近的水流量计、水位信号、照明控制等。为了日后的发展,RPU的接口要留出20%~30%为宜。(二)建筑电气设备自动化系统的布线在建筑电气设备自动化系统进行布线时,要注意某些线路需要专门的导线,如通信线路、温度湿度传感器线路、水位浮子开关线路、流量计线路等,它们一般需要屏蔽线,或者由制造商提供专门的导线。电源线与信号、控制电缆应分槽、分管敷设;数据显示通道(DDC)、计算机、网络控制器、网关等电子设备的工作接地应连在其他弱电工程共用的单独的接地干线上。智能建筑中安装有大量的电子设备,这些设备分属于不同的系统,由于这些设备工作频率、抗干扰能力和功能等都不相同,对接地的要求也不同。(三)输入设备的安装输入设备应安装在能正确反映其性能的位置,便于调试和维护的地方。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应按设计、产品的要求和现场实际情况确定其位置:水管型温度传感器、蒸汽压力传感器、水流开关、水管流量计不宜安装在管道焊缝及其边缘上开孔焊接;风管型湿度传感器、室内温度传感器、风汽压力传感器、空气质量传感器应避开蒸汽放空口及出风口处;(是不是少字?)管型温度传感器、水管型压力传感器、蒸汽压力传感器、水流开关的安装应与工艺管道安装同时进行;风管压力、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空气速度、压差开关的安装应在风管保温完成后进行。(四)输出设备的安装风阀箭头、电动阀门的箭头应与风门、电动阀门的开闭和水流方向一致;安装前宜进行模拟动作;电动阀门的口径与管道口径不一致时,应采取渐缩管件,但阀门口径一般不应低于管道口径二个档次,并应经计算确定满足设计要求;电动与电磁调节阀一般安装在回水管上。(五)其它设备的安装建筑电气设备自动化系统的监控是由电脑按照编制好的程序进行的,设计工程大大简化,不需要各种设备的电气联锁控制调节原理图等,只需要简单的监控原理图就可以满足要求。但设计人员必须编制较为详细的监控说明软件,还要向制造商提供各测量元件、控制器使用的条件清单(如管道规格、流体名称、压力、温度、流量等),以便制造商选用各种元件规格。安装人员根据图纸及提供的主要元件的规格和数量进行组装。

二、安装要求由于电气工程专业性强,在工程时间紧、作业面宽、工程繁杂、质量要求高的情况下,若不分轻重缓急,势必造成人、财、物的浪费。在管理过程中,应认真学习,因地制宜,总结经验,分析工程实际情况,抓住工程中的关键环节,处理解决关键性质量问题。(一)配电装置的安装要求配电装置是电气工程的核,它如同人的心脏,一旦出了毛病,人员和设备就无法正常工作,造成供电可靠性下降。为此,对配电装置从设备进货到安装调试,者隈毫不放松,严格按图施工和按标准、规范验收。大楼内变压器、高压开关柜、低压开关柜等设备都比较先进,其生产厂家一般较具规模,按常理是不会出现技术问题。但是,在实际工程施工中,认真检查,常常会发现低压开关柜内回路开关与设计不符、供货的开关大小满足不了要求等现象,造成人员和设备的安全事故。在质量管理过程中应仔细检查,核对图纸,消除事故隐患。(二)电力电缆的安装要求电缆是输送电能的载体,若质量不高,就会造成火灾等事故的频繁发生。工程中使用的电缆绝大多数是沿竖井、桥架和沟道铺设,电缆集中、数量多,规格4mm2~240mm2的三芯至五芯电力电缆不等,如不严格审查,就会出现施工混乱、电缆型号错误,造成运行中电缆过热、发生安全事故。(三)配电箱的安装要求配电箱是电力负荷的现场直接控制器。要使电气工程中的动力、照明负荷能正常工作,配电箱内元器件的工作性能至关重要。工程中配电箱元器件型号复杂、数量多,部分配电箱包含楼宇、消防等弱电专业的设备,电气系统涉及各个专业且各专业又有自己的特点,在设计中受各专业干扰的情况较多,造成设计修改增加,配电箱内的设备和回路修改多。若施工单位在订货时只按施工图订货而忽视修改,在安装时只顾设备安装而不仔细进行技术审核,就满足不了有关专业功能的要求。施工单位应对现场的配电箱按设计修改通知单逐一核对,纠正开关容量偏大或偏小、回路数不够的错误。电气设备的上下级容量配合是相当严格的,若不符合技术要求,势必造成系统运行不稳定、供电可靠性差,埋下事故的隐患。

三、严格质量管理电气施工安装中,管理人员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专业能力,才能做好质量的监控。(一)认真阅图是做好质量管理的前提图纸是施工的前提和依据,只有详细核对图纸,对工程中各系统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发现问题和纠正错误,做到对工程质量的预控。电气工程系统设备先进、管线繁琐,在电气施工前的各阶段,都要仔细地审图和校图,特别是对每一份设计修改通知单,都要认真核对,逐一描绘到蓝图上。只有这样地修改蓝图,监控工程质量,才能纠正错误,保证电气系统的安全、可靠。(二)熟悉规范,严格质量管理电气施工质量规范条框较多,质量管理人员要结合卫陧实际,一边施工一边学标准,不断积累,牢记规范条例。在工作中,一定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仔细认真,不怕麻烦,深入现场,严格质量管理。材料的质量是施工质量好坏的关键,要始终把材料质量的管理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只有严禁伪劣产品用于工程,才能保证电气施工的工程质量。(三)实现质量目标的预控质量目标是优质工程,如何具体来实现呢?我们认为:甲方、监理、施工管理人员首先必须分清工程中的重点环节,在电气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应明确关键,制订措施,根据规范对工程质量预控。其次,监控好重点环节但也不能放松其它环节的控制,这样才能达到对整个系统工程的质量监控。电气工程除了材料的自身质量保证外,也要保证系统的功能。在知识经济、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先进的设备不断出现,功能不断增强,而同一产品,功能的差异往往造成价格的明显不同。所以,在质量管理中,一定要根据合同仔细推敲,严格管理,实现系统应具备的功能。

第7篇:建筑设计的要求范文

每一个学习建筑学的学生或者建筑设计师都离不开对建筑设计规范的学习。建筑设计规范既包括总体的设计理念,还包括着各个工种和各个建筑设计、实施、验收等各个环节。建筑设计规范作为要求建筑设计师遵守最基本设计的一种手段,被许多初进建筑设计行业的设计师来说视为一种“镣铐”,被建筑设计规范限制而无法发挥自己天马行空的设计想像。建筑设计规范如同公司章程一般是建筑设计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这些“强制性”条文涵盖了建筑设计的各个方面,难以完全掌握,所以被许多教育者和学习者所忽略,成为课本上的条文和所谓的设计灵感的枷锁。实际上,建筑设计规范才应是贯穿建筑设计的人类经验结晶和智慧所在。

一、建筑设计规范是灵感开花的土壤

在我一开始从事建筑设计这一行业时,我也曾经迷茫,为什么存在那么多建筑设计规范,限制了我的设计想法。很多大学里学习建筑设计的同学也是一样,老师教的建筑设计规范都被看成了无所谓的条条框框,交上去的作业都注重设计的独特、绚丽、多功能性,嫌弃建筑设计规范麻烦、无趣,却没有贯彻注重过建筑设计规范。很多年的今天,我的设计在一次次被建筑设计规范否定时,我才明白建筑设计规范才是建筑设计的灵魂和土壤,如今我再回头看这些所谓“镣铐”、“权威”的建筑设计规范,感觉就是如鱼得水。我国从《周礼?考工记》便有了最早的建筑设计规范,北宋的《营造法式》系统完整的说明了古代的建筑设计规范,最出名的是古罗马维特鲁威著的《建筑十书》。从古至今都离不开建筑设计规范对设计师的“强制性”要求,脱离了建筑设计规范的建筑设计只能是纸上谈兵,没有严格的合理性和规范性,尤其在消防等限定方面,更是脆弱不堪。

不遵守建筑设计规范设计出来建筑只能是理想,永远达不到现实。建筑设计规范之所以称之为规范,就是前人无数的经验总结,是建设一个合格的建筑的必要条件。包括整体性设计原则,要求综合考虑一个建筑物的协调统一,不能单方面考虑一部分的设计;联系性设计原则,要求建筑设计各方面要彼此联系;动态性设计原则,要求对建筑各方面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时展规律相结合;有序性设计原则,要求建筑分清楚高低次序;最优化设计原则要求各部分整合后达到最优等等。这些原则、规范都是经验教训,是在创作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时灵感开花的土壤。

二、建筑设计规范是设计师肩负的责任

建筑设计师肩负的是一栋建筑是否对其使用者安全的社会责任。在实际的建筑建设中,为了减少投入成本,加快建筑建设速度,往往出现钻法律的空子,只是擦边的满足建筑设计规范而没有真正达到建筑设计规范。导致建筑物出现各种安全隐患。我们应该从建筑教育入手,让建筑设计师们从心里认识到自己的设计肩负着的不仅仅是社会责任还有法律责任。

曾经一个酒店在建造下水管道时偷工减料,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考虑使用者的麻烦,设计的排水管道没有达到足够的标准管道宽度,减少了建筑设计规范中管道的宽度。刚开始使用上没有出现问题,新颖的建筑外表还得到了一致好评,使该酒店成为了标志性建筑,吸引了大量顾客。但是有一天,所有的房间都注满了客户,巧合的是几乎所有的住户都在同一个时间段洗澡。结果可想而知,下水道宽度不符合建筑设计规范,污水排除速度慢于污水产生速度,导致全都堵在住户的洗手间内,给该酒店带来了十分负面的影响。所以,一个建筑设计在很小的地方没有遵守建筑设计规范,就可能造成很大的问题,小到使用者使用不便,大到建筑物成为“楼脆脆”,“豆腐渣”。当我主设计的楼出现什么事故时,我都会很紧张的翻看建筑设计图,看看自己的设计是否存在着问题,是否符合建筑设计规范,这样才能做到安心。因此,遵守建筑设计规范的设计,才能承担起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师的责任

三、灵活运用建筑设计规范

当然,时代是不断进步的,有的建筑设计规范跟不上时代的脚步显得多余和古板,在面对地域不同时,有些建筑设计规范也有很多可以商讨的地方。这时候,我们不能直接摒弃部分有问题建筑设计规范,而是对建筑设计规范进行灵活运用。例如在一项工程中投资可达到8%的消防设计,必须由当地消防进行审核消防方面的设计图,学校的走廊不适宜做成封闭性的楼梯间,不应该加设防火门,而且加设防火门反而影响学生逃离和火灾扑救,防火门也可能因为学生好奇而伤害到学生。所以不加设防火门未做成封闭空间这一看似违背建筑设计规范的设计反而是正确的设计。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与消防部门进行沟通,建筑设计规范考虑的是北方的学生楼道,北方教学楼多为玻璃封闭楼道,而南方多为开阔不封闭楼道,不适宜根据建筑设计规范中建防火门,所以这时就要按照地域的不同,执行不同的建筑设计规范,灵活的运用建筑设计规范。

第8篇:建筑设计的要求范文

建筑设计产品的基础是设计质量,好的设计质量可以拓展设计产品的市场,提高设计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建筑设计质量的评价标准并不固定,设计质量规范、标准和流程仅仅是个范围。建筑设计融入了科学技术、艺术创作,不能采用固定不变的模式和方式进行,所以建筑设计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建筑设计的优劣,可以说是目标范围的界定,设计规范、流程和标准是建筑设计合格的底线。建筑设计是在设计过程中选优的过程,需要对建设设计进行不断完善。因此,建筑设计过程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是十分值得重视的。建筑设计质量控制和管理,在于强化设计的全程管理,属于动态管理过程。全程质量管理属于动态管理过程,缩短设计时间,提高经济效率。全程质量控制实现部分到整体、普遍到重点、图纸到实施,实现设计的细化。因此,建筑设计过程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属于积极、主动的动态管理过程。

2.完善质量控制和管理保证体系

2.1建立法人为主的组织机构

监督组织由法人和专家组成,实现对建筑设计的全方位管理和控制。质量检查组织由质检员进行项目检查,保证每项项目的质量。法人和专家可以提高建筑设计的质量,其中法人对质量进行控制,专家对建筑设计进行经济化和制度化。

2.2健全可操作的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规章制度要符合实际情况,具有具体性、详细性,特别是可操作。规章制度还具有经常性、检查性,保证预定目标的实现。第二,规章制度要量化,可以对各个部门进行分门别类,按项打分。第三,设计人员要规范行为,具有很强的原则性。设计人员行为的规范可以保证建设设计的质量。第四,跟踪服务,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并对反馈信息进行处理。第五,做好事前的具体计划,采取适当的事中控制,评价适合的设计效果。

3.建筑设计质量控制和管理的运作

建筑设计质量控制和管理目的不仅是保证产品的合格,满足设计标准,更重要是完善建筑设计标准。在建筑设计质量控制和管理前,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手段,进行设计计划、设计分工、设计作品、部分设计和整体设计。

(1)设计人员定岗、定职以后,需要对设计人员进行思想教育,发挥设计人员的个人才能。这样使得每个设计人员都具有进取心,思想中具有市场竞争意识,实现人员的优化组合。

(2)对每一个项目进行质量控制和管理,识别项目中起着决定作用的关键点。例如,建筑设计方案、建设设计图纸、建设设计预算等,都是建筑设计中既具有影响性,又具有决定性的控制点。

(3)建筑设计的统筹安排。建筑设计的各个专业和内部程序不同,必须进场周密的安排。建筑设计周密安排使得各个专业内部密切联系,防止出现严重差错,缩短设计时间,提高设计效率。

(4)随时制定项目创新计划。在建筑设计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必须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建筑设计具有较高的设计目标,才能保证优质的建筑设计产品。

(5)建筑设计实现精品化、集约化和信息化。建筑设计者向国外发达国家学习,学习国外先进的理念、经验,设计出具有创新性的精品。

(6)建筑设计者要提高自身素质和设计水平,给设计对象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使得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能够独立进行设计。

(7)制定高质量的设计目标,划定最低的标准,将定性的设计要求转变成定量的设计要求,明确建筑设计的可操作性。

(8)建筑设计方案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建筑设计方案对于设计项目来说,显得十分重要。建筑设计方案既为评选好的方案奠定基础,又能为保证建筑设计的顺利进行。选定建筑设计方案以后,对其进行质量控制和管理,保证设计方案的正常实施。建筑设计质量控制和管理可以打破传统的设计模式,实施设计质量的动态管理。设计质量动态管理可以实现对设计质量的控制,明确建筑设计目标,实现设计质量管理。

4.建筑设计运行系统与过程的质量控制和管理

建设设计运行系统可以保证各个部分进行一体化运行,并对建筑设计整个过程进行控制。建筑设计系统运行的前提是明确各个控制点,实现各个部分的正常运行。因此,建筑设计运行系统贯彻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并对各个部分进行控制和管理。很多人认为建筑设计符合质量标准、满足质量规范、按照质量要求就可以,但是这样的建筑设计不属于精品建筑设计。建筑设计的创作意识包括科学技术和艺术创新,所以提倡建筑设计质量控制和管理时一个较高的奋斗目标。建设设计适用范围比较广泛,所以建筑设计质量控制和管理不能严格按照标准、规范进行评价,而是应该在一个范围内进行评价。建筑设计方案有几个,但是最好的建筑设计方案只有一个。一般来说,建筑设计需要依据设计环境,设计者灵感和设计理念,所以建设设计产品需要几周、几年的时间,而建筑设计方案的实施需要更长的时间进行。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对建筑设计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和管理,并选择最优的建筑设计方案,选取最短的设计路径,体现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利用现代设计工具去实现设计目标。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现代技术、现代技术和现代情报显得非常重要,不能凭借建筑设计质量合格要求,也不能完全按照建筑设计规范、设计条文进行建筑设计,而要按照现代建设设计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第9篇:建筑设计的要求范文

关键字:生态建筑协调发展方向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highly development pace, construction industry becomes more and more strong, and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field becomes more and more popular. In modern architecture, architectural design should be evaluated from a new perspective. Construction is a basic construction project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obvious. In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process, to gradually make the ecological factors into account, the construc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the focus to make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into ecological. Then they would be the construction and natural balance,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as the consideration factors in the course of building propulsion.

Keywords: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0 引言

生态建筑是兼顾环境保护的建筑工程,随着当代建筑的逐步兴起,建筑对环境的考虑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不仅关系到建筑质量问题,同时是对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的保护和改善,除此之外,生态建筑理念涉及到对一些能源的节约利用和可持续能源的应用等等方面,是从生态与建筑协调发展的方面来进行建筑设计的。那么随着建筑业对环境的一系列问题来看,生态理念的引入已经变得尤为重要,在建筑设计中,如何兼顾人与自然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平衡是建筑设计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1 生态建筑设计原则

生态建筑是区别于传统建筑的建筑项目,生态建筑更注重于从生态的角度对建筑进行设计,把环境保护、资源集约、协调发展的理念充分注入到建筑的过程中。生态建筑设计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从生态学的角度,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建筑模式,是生态理论与建筑学融合的产物。

1.1 资源节约原则

生态建筑设计中采用一些先进的建筑学相关的技术,采用一些可再生能源进行利用,降低了资源的消耗,做到了资源的集约化,达到了资源的可再生要求。同时建筑设计中的生态理念还可以充分利用设计中的技术手段来实现建筑的采光性能和保温效果的提升,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都是从资源节约的条件出发,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比如光能和热能,从而可以节省资源的同时,降低对环境的污染。这是生态理念的成功之处。随着当今社会的迅猛发展,资源的匮乏已经变得日益明显,资源短缺的状态逐步恶化,那么针对资源利用的现状,就要不断从能源节约与开发的角度,创新新的能源,使能源的储备逐步丰富起来。在生态建筑设计中,要遵循能源节约和合理利用的原则,实现建筑的健康发展。要从生态的角度出发,对建筑做出合理设计,在材料的使用上要兼顾环境和建筑效益,对材料做出处理,确保材料应用的安全性,为建筑的可行。

1.2 以人为本原则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日渐成熟,建筑的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建筑设计针对的是人,那么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要把服务对象作为首要对象,从生态的角度把人与建筑和谐发展作为主要依据。人是建筑发挥效用的主体,人的感受是建筑质量最关键的评价因素,所以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原则,把以人为本作为建筑设计的理念,从人的感知出发,完善建筑设计中的漏洞,使建筑设计更好的服务于人、发挥建筑本身的效用。人是社会的主体,那么在生态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要努力为最终使用者创造舒适并且安全健康的场所,这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的要求。那么基于建筑设计提升的方面,生态理念就要充分发挥其作用。

1.3 整体性原则

建筑不是简单的建筑物的堆叠,那么在建筑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建筑的效用和整体性的城市蓝图,使建筑在发挥自身作用的同时形成一种城市景观,这是建筑设计中要考虑的问题,也就是建筑设计的整体性原则。在生态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整体性原则仍是建筑设计中要充分考虑的,整体性要求建筑的落成于周围的环境、文化特色和其他建筑协调配合,给人一种舒适的视觉享受,这是符合建筑发展要求的。所以在生态建筑设计过程中,要从整体性出发,把建筑规划同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结合起来,设计符合情境的建筑群体,使建筑设计真正体现一种艺术的美感。

2 生态建筑设计发展方向

生态建筑设计是一种广泛应用的理念,在现实的建筑设计过程中,生态角度的考虑已经有了初步的显现,但是针对生态理念在建筑设计方面的深化,还有待提高。所以,针对生态建筑设计中,要更多的考虑技术的应用和环境如何协调发展,从而提高建筑的效用

2.1 积极采用新技术

随着对建筑要求的普遍提高,在建筑设计方面要统筹考虑综合评价材料和技术的效力和效果。在生态建筑设计理念的指导下,要不断加大新技术的应用,积极吸取国外先进的技术手段,弥补国内建筑方面的发展桎梏,要不断从能源充分利用和发展的角度,把节能环保技术积极应用到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提高生态建筑的效用,同时要积极创新新技术,使技术发展更能满足对建筑日益增长的要求上。除此之外,要注重生态建筑中的科技含量,充分利用技术手段使建筑设计做到科学合理,并兼顾环境和人的客主观因素。生态建筑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新技术的开发,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的开发必然能带来效益的提升,而技术的借鉴只能产生辅助作用,所以在生态建筑设计的要求下,要加大技术的应用和开发。

2.2 努力做好环保卫士

生态建筑设计中,要求把环境保护作为主要的方面,从而改善环境由于建筑产生的负面影响。所以,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要把环境保护的理念深入到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使建筑设计的环保意识不仅仅局限于口号,要真正的发挥环境保护的作用,改善建筑的现状。所以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要从生态角度出发,把生态设计理念作为建筑设计方面的依据,努力做好环保卫士,这是建筑设计中要始终遵循的理念。由此,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建筑的用地,要避开生态区域,保护植被面积,同时在材料的应用上,要多应用可再生的能源或者无污染替代能源,使建筑设计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这是顺应时代要求的做法。

2.3 充分创造美的景观

生态建筑设计要求建筑不仅仅起到一个场所的作用,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要把建筑做出艺术,这是兼顾人的需求的生态理念,是符合生态学要求的。所以在生态建筑的设计过程中,要注重设计整体的协调性,充分创造出建筑的美感,使建筑额外的增值效益凸现出来。

3 结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对建筑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更多的是注重建筑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方面,那么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就要深化生态建筑设计理念,把人、自然和建筑经济效益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三者的协调发展,同时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使建筑真正的发挥其效用。针对建筑业发展的现状,要提高建筑设计生态理念的深化,从生态学的角度考虑建筑的评价和研究,使建筑真正服务于人这一主体,并给服务主体以美的享受,这是建筑发展的最终目的。那么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就要逐步做好生态建筑设计的发展,争取对建筑的完善给出新的视角,创造更好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强.生态建筑设计原则及相关对策[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01):185-186.

[2]莫阳武.浅谈生态建筑设计[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08):173-174.

[3]沈杰.浅谈建筑设计与生态环境的融合[J].能源与节能,2012,(04):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