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实施现状;对策建议
一、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新时代内涵
如今,伴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立德树人”的内涵经过不断的创新与发展有了较大的变化。高职院校由于其教育类型的差异,在“立德树人”的内涵上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因此,厘清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新时代内涵,对提高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成效、提升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综合素质至关重要。那么,高职院校应立何德呢?用书记的话概括,“立德”就是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中,“明大德”就是要求学生能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德,要求学生能够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面对诱惑不妥协;“守公德”就是要求学生守社会发展的德,要求学生尤其是干部队伍带头践行社会公德、恪守职业道德;“严私德”就是要求学生严自己成长的德,要求他们能够恪守己任,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切实履行好相应的权利与义务。那么,何为“树人”呢?古语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即“育人”。新时代高职院校所树之人应是肩负使命之人,崇尚劳动之人,热衷创新之人。其中,树肩负使命之人,是指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进一步明晰其身上肩负的重任;树崇尚劳动之人,是指要重视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模精神;树热衷创新之人,是指要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思维训练,使其能够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用创新的方法解决问题,用发展的思维思考未来。
二、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教育现状分析
通过对部分高职院校的调研发现,目前各高职院校在各级政府的指导下均在不同程度地践行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通过深入分析了解到,在实施立德树人的过程中部分高职院校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重“树人”、轻“立德”
立德树人有着悠久的历史内涵,虽经过千年的创新与发展,“立德”与“树人”的本质却始终保持不变。在调研中发现,部分高职院校在实施立德树人的过程中主抓“树人”,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及实践技能的培养与训练,而轻“立德”,忽视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感染与熏陶,致使很多学生毕业后空怀一身技能,却因道德品质不佳而不受用人单位青睐。
(二)缺乏多方协同育人
立德树人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实践工作,要想发挥整体育人功能,需综合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力量,协同运作,共同为落实立德树人付出努力。然而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开展立德树人工作时多以学校为主体,如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搭建优秀传统文化长廊、树立先进事迹典型等,甚少考虑到要综合运用其他主体的教育功能和行为影响,与学校共同完成对学生的“立德”与“树人”,使得学校立德树人的阶段性成效并不显著。
(三)缺乏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教育
文化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高职院校要深入挖掘和运用传统文化的魅力对学生进行渗透式教育,通过文化熏陶这一隐性的教育途径,实现高职院校立德树人。通过调查发现,不少高职院校着实在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并以不同的方式将其呈现出来,以期能够达到影响和感染学生的目的。但深入了解后发现,这些学校并没能够取得预期成效,反而引起部分学生的不满甚至是反感。究其原因我们发现,这些看似可以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影响的优秀传统文化实则偏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并与其行为举止相去甚远。
(四)德育重理论、轻实践
德育并不单单是课程教育,仅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难以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任务。在本次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大一部分高职院校一直奉行着德育即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理念,甚至花大力气通过诸如针对大学生自身思想状况设置授课内容、结合时事热点与学生开展交流研讨等创新性的授课形式,以期达到德育目标。可见,这些院校也仅仅是创新了理论授课的内容与模式,无一例外的把课程教育当作了德育的全部,但这种创新对学校德育工作本身而言却没有实质性的改变。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院校忽视了实践教育对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影响以及对高职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的指导。
三、提升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教育成效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
高职院校首先要健全学校的组织领导体制,始终坚持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做到从顶层加强对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视度,进而至上而下布置落实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其次,要从多层面健全德育工作的保障机制,确保高职院校领导、教师、工作人员等形成全员育人的理念,确保学校政策制度有利于学生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再者,要健全德育工作的评价机制,针对教师和学生的不同主体制定科学合理且具有可行性的德育考核评价机制。具体而言,一方面要落实好对学生思想道德的评价,如在期末考评时增加学生品德的考核占比,切记以分数高低一刀切来评价学生的好坏;另一方面,要强化对教师师德的评价,如将师德考评与教师职称评审、职位晋升、绩效考核等相挂钩。由此多方面保障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有效落实。
(二)集多方力量与学校共同育人
高职院校要想真正开展好立德树人工作,需要集政府、社会、家庭等多方力量,通力协作、共同育人。其中,政府层面要起到引领性的作用,从宏观层面制定政策措施,明确育人目标及任务,时刻监督其任务的落实情况并予以考核评价。社会层面要注重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一方面要增强德育的宣传报道力度,强调德的重要性,做到从思想上感染学生;另一方面可通过整合各方资源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活动,力求在“做”中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与能力,进而实现德育的社会功能。家庭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家庭对学生道德的影响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因此,一方面要注重家风家规建设,让学生在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家庭氛围中健康成长;另一方面,父母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通过父母的表率影响、教育学生,达到提高学生责任感、道德品质及个人能力的目的。
(三)开展特色校园文化教育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精气神,开展特色校园文化教育,为全面落实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工作提供有力保障。为此,各高职院校可将挖掘凝练的优秀传统文化与本校的特色校园文化相结合,并以不同的校园文化形式展现出来,以此达到文化熏陶与教育学生的目的。具体而言,第一,可通过校风、教风、学风、班风等的建设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并将其逐步融入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从无形中影响并塑造学生的优秀道德品质;第二,可通过优秀校友宣传、社团活动开展、网络媒体报道等,开展形式多变、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教育活动,以具体的活动载体实现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第三,可通过邀请“校园技能能手”、“劳动模范”、“教书育人楷模”等进行典型事迹的宣讲,通过打造有特色的校园模范文化,实现用典型育人、用故事育人。由此,多角度、多层面地抓好、落实落细立德树人工作,以提高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成效。
四、结论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原因;教育
0 引言
由于目前社会劳动力的过快增长,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供需关系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毕业生就业由过去的供不应求变为就业难。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分配就业制度由国家统一分配转向不包分配、学生自主择业。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家教委于1997年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指出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开展毕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在严峻的就业压力形势下,如何认识就业难的原因,开展就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已是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对此我们谈点认识,以期抛砖引玉。
1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1 社会原因
首先,社会当前存在着突出的就业压力。目前,社会上劳动人口增长过快,相对于经济和吸收就业手段说来严重过剩。据劳动部门预计,今后10年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此外,今后农村剩余劳动力有1.2亿要向城市转移,而城镇剩余劳动力和隐性失业者又近9000万人,下岗职工失业突出,每年有数百万职工下岗。其次,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就业率下降。依照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有关政策精神,高校扩招会虽然延续至2010年已告一段落,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将会持续增大。其直接后果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下降。据有关部门统计,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699万,创历史新高,而用人单位招聘岗位下降10%至15%,北京、上海毕业生签约率一度不足三成,不少人惊呼大学毕业生面临“史上最难就业年”。再次,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理解和要求的偏差。目前,社会用人单位往往过于考虑所招聘的人才能否给单位带来经济效益,在招聘考核人才时,既注重人才的知识素质、工作能力,又注重大学生的文凭程度,对国内外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往往抢着要,而对没有什么名气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则兴趣不大。最后,毕业生的就业制度改革尚不配套,供需信息还不畅,不正之风干扰仍较为严重。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仍受着人事、劳动、户籍等制度的制约,限制了人才的合理流动,制约了毕业生主动选择就业地、就业单位的自由;供需信息服务还较为落后,社会、用人单位、学校和毕业生之间还缺乏有效的供需信息网络;在“双向选择”中,还存在着“人情”、“关系”等不正常因素的干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未能得到完整的体现。
1.2 学校原因
首先,学校培养的人才和社会需求存在脱节。学校往往不能顾全市场经济效益和社会国家利益的需要,表现在一些专业符合社会国家利益的需要,但需求量很少,而个别专业又非常抢手,供不应求。这样不可避免地造成教育与社会,培养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其次,专业设置的滞后性。在专业设置上,缺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主动性,跟不上社会需求的变化。总是跟着市场走,缺乏超前思考和详细的论证,盲目上所谓热门专业,致使某些专业泛滥,形成供过于求。再次,目前学校尚未注重培养一专多能、受社会欢迎的复合型、应用型乃至创业型人才。其一,受学校教育机制的制约,大学生进入学校后,很难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专业的再选择或进行多专业的学习;其二,高职院校教育的改革步伐跟不上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目前,世界教育已向创业教育的方向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创业能力,但我国在这方面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再次,目前高职院校在人才的培养方面,没有突出自己的特色。高职院校是为社会输送适应生产、服务管理等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中高级技术人才,但目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实践能力上并不比普通高校的学生强,甚至由于强调知识、技能等智力因素的培养,而不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加上生源素质本来就较差,导致一些毕业生存在心理素质差、思想道德素质低、社会适应能力不强、吃苦精神不够等问题,丧失了高职院校学生应有的良好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他们的就业困难。最后,不重视就业教育,不注重教给学生必要的求职技巧和提供咨询和指导,使之缺乏必要的就业知识和技巧。
1.3 学生原因
首先,受不正确的就业观的影响。目前,受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的不良影响,学生在就业观上出现偏差,盲目追求自我实现。在择业时,不愿到基层、艰苦地区就业,注重现实利益,一味地追求体面的职业,置国家的需要与事业于不顾。这种脱离实际,期望值过高的就业观,势必使一部分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影响其顺利就业。其次,受不正确的心理影响。主要表现在:其一,从众心理,不从自身的能力、特点出发,而是采取不切合实际的从众行为。其二,依赖心理,在择业时把希望寄托在拉关系、走后门上,甚至依赖家长出面与用人单位洽谈。其三,挫折心理,由于对社会认知少而肤浅,在求职时一遇到挫折就感到脸上无光,甚至心灰意冷,自暴自弃。其四,犹豫心理,在面对两种或更多的就业机会时,陷入犹豫不决的心理冲突中,举棋不定。其五,怯懦心理,有的大学生在读书时不注重人际交往,存在公关、竞争意识和能力薄弱,在就业市场中畏畏缩缩,不敢也不会推销自己。其他还有焦虑、自负、自卑、保守等不良心理,不一一而论。再次,缺乏独立创业、自我就业的能力。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尚未普遍开展创业教育及创业人才的培养,致使学生缺乏独立创业、自我就业的能力。最后,缺乏必要的求职知识和手段。求职过程需要学生从知识、能力、心理等方面做好准备,综合运用掌握的理论知识、就业信息、求职技巧,才能把握就业机会。而大学生往往没有受过较为系统的就业教育,缺乏必要的求职知识和手段。
这些问题的存在,要求我们采取相应的对策,制定相应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2 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对策
2.1 提高社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
首先,社会要确立合理经济发展战略,增强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选择推进技术进步和兼顾扩大就业的战略,在保证技术进步条件下尽可能扩大吸纳劳动就业能力,这应是总体战略的基本立足点。此外,要深化企业改革,实施再就业工程。针对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的职工下岗和失业问题比较突出问题,需下大力量整顿。一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二是实施再就业工程,三是建立可靠的失业保障。其次,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加大改革力度,逐步实现招生―培养―就业改革的协调配套。各级政府要从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战略出发,在政策制定时注意积极吸引和接收高校毕业生。政府要为学校的分配、用人单位的选拔人才创造一切条件,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杜绝“人情”、“关系”等不正常因素的干扰,真正体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此外,社会要设立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的工具,建立社会、用人单位、学校和毕业生之间有效的供需信息网络,使各方及时了解有关信息,保证需求者平等享用。
2.2 高职院校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首先,针对目前存在的培养与需求相脱节的实际情况,既要充分发挥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晴雨表”作用,又要结合社会的发展,对社会未来人才需求进行分析和定位,将社会需求情况反馈给计划招生部门和学校,真正做到按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同时改进教学内容,调整课程体系,实行学科交叉,文理渗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应用型乃至创业型人才,从根本上促进和改善毕业生就业工作。
其次,成立就业指导中心,建立一支就业指导队伍。学校要成立专门的机构――就业指导中心,建立一支精干的专兼职相结合的队伍来从事就业指导工作,使学生的就业指导机构化和专业化。要让那些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有强烈的事业心,熟悉职业选择的理论、方法和技巧,有较强的社会工作能力,熟悉国家现行学生就业政策和规定的教师指导学生的就业,使就业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再次,高职院校在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教育原则基础上,要确立以创业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观。要使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高职院校必须把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其教育的基本目标。对此,高职院校必须开设创业学课程,在各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以及教育评价制度中渗透创业教育。同时强化创业实践活动,尤其要注重与社会企业开展联合,创建创业园区和创业实践基地,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
第四,组织相关活动,开展就业指导。由就业指导队伍举办各种讲座,介绍我国国情、就业现状、就业政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开展就业心理指导,针对学生的一系列不良心理,进行分析,帮助毕他们做好就业心理准备,调整好择业心态。同时,重视个别咨询工作,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确定正确的择业意向;鼓励学生增强自信心和竞争意识;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上岗、就业方面知识的讲解,应聘、竞聘等技巧方法的传授;举行一些应聘、招工模拟实验,带领学生到人才交流市场参观、体验等活动。
最后,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劳动教育和品德人格教育。通过劳动实践,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珍惜劳动成果,养成勤劳俭朴、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通过强化道德教育,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素质、心理素质、法律素质等综合素质的协调统一与全面发展,使之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创新能力和开拓意识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2.3 毕业生要提高自身就业能力
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要加强理论学习,掌握必要的求职知识和手段,要考取外语、计算机、上岗证等证件;要注重自我修养,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要积极进行各类文章的写作与发表,参加科技制作和科研课题的研究;要担任社会工作,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强竞争实力,力争达到一专多能,全面发展,以提高自身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此外,毕业生要准备好求职资料,明确求职资料是毕业生综合实力、综合素质最具说服力的证明,要准备好自荐信函、个人简历表、学校推荐表和各种证书复印件,以便在竟聘中更好地推销自我。
由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往往牵涉面广,时间紧任务重。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力以赴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1]康敬群.大力加强社会实践 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
[2]刘远柱.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的定位、缺失及对策[J].理论月刊,2011(04).
[3]刘璞.大学生就业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J].继续教育研究,2010(12).
关键词 工学结合 校企双元师资 高职师资
“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人才培养模式,世界合作教育协会的解释是: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与之相关的、为真实的雇主效力且通常能获取报酬的工作实际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增长的见识带回课堂,帮助他们在学习中的进一步分析与思考。“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我国当前高职教育的热点,是未来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贡献(杨金土,2002)。国家教育部相继出台《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等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在“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下,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比例协调的校企双元教师队伍是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的关键,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1 工学结合模式下,校企双元师资队伍的内涵
所谓工学结合模式下,校企“双元”师资队伍是指:高职的教师队伍由校内专业教师与企业实践指导教师共同组成的专兼合理,比例协调的教师队伍。“校内专业教师”特指既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有本专业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或五年以上本专业一线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过专业技能培训合格的,或主持实践技术研究或应用的“双师型 ”教师;“企业实践技能指导教师是指具有5年以上实践经验并取得中级及中级以上的思想品德优良具有一定教学能力或培训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
2 “工学结合”模式下,校企双元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校企双元师资队伍是培育高技能人才的关键。近几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这样一个奇怪现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单位找不到合适的毕业生。除了信息不对称、当代大学生眼高手低等原因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能力不对称:高职学子实践能力欠缺,无法满足企业相关空缺岗位的要求。原因是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忙于应付理论教育,忽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相当比例的教师缺乏一线专业实践经验,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差,不符合岗位要求。同时,许多企业能工巧匠虽被引入课堂,但由于缺乏教育经验以及相应的培训机制,导致企业教师难以胜任实践教学。因此,如何构建适应校企合作这一办学模式的双元师资队伍直接关系到所培养学生的质量,意义重大。
(2)校企双元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部相关文件明确规定,高职高专院校的“双师素质”的教师数要达到专业教师总数的70%以上。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双师型”教师不足50%,远低于实际需求。这表明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已成为今后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
(3)校企双元师资队伍是深化校企合作,实现“学校”与“企业”互利双赢的有效途径。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下校企双元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促使教师建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进而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实践技能;另一方面,加强校企合作,引进企业能工巧匠并辅以培训,合理运用,充分发挥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3 “工学结合”模式下,校企双元师资队伍的构建
国外的高职教育在工业化进程的推动下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吸取和借鉴发达国家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管理及培养培训方面的有益经验,有利于推进我国高职校企“双元”师资队伍的建设。
3.1 国外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
(1)德国。德国职教师资培养体系采取“双元制”,其师资主要包括:职业学校的教师和实训教师(主要来自职业学校之外特别是企业的教育培训机构)。职业学校的教师分别承担理论课教学和实践操作教学两项任务。德国对实训教师的任职资格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设有专门的培训机构,对教师系统进行业务资格、职业教育学、劳动教育学方面的培训,并要求实训教师具备企业一线工作的经历。
(2)新加坡(魏敏,2004)。新加坡的理工学院相当于中国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校的一切教学都围绕着“如何提高学生技能”进行,定期安排学生到:教学工厂、教学企业、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习。学院根据社会及用人单位要求及定期举行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专家主讲有当前重点热点科技课题。同时非常注重教师“双师型”的培养,看重教师的企业经验,鼓励师资国际化,师资培训的渠道非常广阔,全民终身教育体系比较完善。
(3)美国。美国的高职教育主要由社区学院、技术学院以及一些四年制普通院校的独立学院来完成。美国高职师资管理主要采取以下机制:选择机制、淘汰机制、稳定骨干机制、引力机制、激励机制、合理评价机制等措施调动不同层面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形成了有效的促进教师成长机制。
(4)日本。“双师型”教师被称为“职业训练指导员”,是指具有教育专业、技术专业双学士学位的教师。他们由“职业能力开发综合大学校”培养,持有教师资格证书后先去企业工作,然后再转到教学岗位。
3.2 我国高职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我国的高职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中作了许多的探索与尝试,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与国外高职院校相比还存在许多的不足,表现如下:
(1)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就学校而言,目前我国高职院对教师校往往有明确的学历要求,聘任教师时只注重文凭和学历,对教师专业技能没有提出适合人才培养需要的标准。高职院校教师主要是一毕业就进入教学岗位的人员,没有与业务部门联系的经验,缺乏实际的工作实践,有专业技能的兼职教师更是少之又少。另外,由于激励机制和制度建设尚不健全,一些企业岗位能手和专家不愿意来校任教。
(2)教师实践场所和实践机会少。尽管《职业教育法》已早早出台,但愿意与学校联姻的产业组织还不多,且国家教育政策法规中没有对企业和有关事业单位的相关要求和政策制度。另外,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一般是短期合作且合作程度及广度都有待提高,稳定性差。学校也不了解企业的真实需求,好比闭门造车。企业以追逐利润为目的,不可能给教师更多的实习和下企业工作的机会。退而言之,即使企业提供相关的实践岗位,但由于教师直属于高职院校,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也很难全身心投入到企业中去锻炼,时间和空间都不允许,因此,教师的业务技能很难实现快速提升。
(3)培训机制缺乏有效性。国外能根据用人需求,对教师采用相应的系统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充分体现差异性和实用性,教师结合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自愿参加培训,对培训课程的选择也有很大的自主性。受培训的过程中也可以针对自身发展的需要对培训师提出要求,以选择合适的培训方式。而我国校内专业教师更多的是由于考核、评定、晋升等外部政策的压力,不得不参加培训,缺乏主动意识,从而导致所训非所需,所训非所要,远远偏离了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能力需要。同时,对企业能工巧匠缺乏必要的培训,“用而不育”,使得实践教师指导能力较差。
(4)缺乏一个有效的评价机制。无论是企业精英走进讲台,还是教师进入企业,其教学质量都缺乏一个科学的评价机制。而国外的评价体系包括专家测评、教师自评、同行互评和学生评价结合起来,体现了专业性强、组织性强、针对性强、客观公正、评价到位等特征。
3.3 工学结合下,校企双元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1)围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强化校内专业教师“双师型” 教师培训。首先,在校外建立实训基地,对教师进行实际业务能力的培训。教师通过参与实训基地的建设,可大大降低建设成本,又能提高组织协调能力,提高实践水平。在经过若干年的投入,高职院校教师即可符合到理论水平与专业技术实践水平俱高的师资要求。其次采用多样的培训方式,多层次多角度进行培训。在培训方式上变以“理论学习为主”为“实践操作学习为主”、变“强迫式培训”为“引导式培训”、变“提高学历培训”为“教学需要培训”,变“到高等学院培训”为“到生产企业、科研院所”等多种形式培训。
(2)建立真正具备双师素质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学校根据实际出台相应政策,有计划对派送教师参加职业进修培训;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估标准,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或考取资格证书,激励教师下企业锻炼,服务企业,为行业标准的制订提供专业意见及技术支持,从而积累一线工作经验,为实践教学提供新鲜的“血液”。
关键词:高职;音乐欣赏课;教学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生产、建设、管理及服务第一线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非艺术专业开设音乐欣赏课,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一、开设音乐欣赏课的意义
1.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是音乐教育的核心。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懂得音乐是审美修养的基本标志之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发展趋于成熟,情绪情感也日趋丰富,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以优美动听的音乐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可以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心灵得到陶冶,情感得到升华。
2.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一切创造力无不源于人的想象。音乐欣赏是一个积极的创造过程,是审美的体验活动。学生在聆听乐曲的时候,会引发回忆,触动内心的感受,唤起情感,通过思维的发散和聚合,就会在头脑中确立个人的音乐艺术形象。人的知识阅历存在差异,对音乐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头脑中的音乐形象也就不同。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会塑造出一个个鲜明可感的音乐形象,并从情感上与作品产生共鸣。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把握音乐形象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思维能力,而且也能使想象力逐步丰富起来,从而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创造能力。
3.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学校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音乐是美的,音乐的美使人振奋、使人愉快、使人忘记烦恼和忧愁,从而对事业和生活充满美好的幢憬。音乐教育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对学生乐观情绪的培养、坚定意志力的形成和奋发向上精神的树立,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创造的过程,音乐欣赏课上,教师应善于引领学生挖掘音乐的美,启迪学生智慧,健全学生人格。例如欣赏名曲《花好月圆》,教师可充分挖掘作品的魅力,让学生领略其无穷的感染力,使身心放松,回忆美好快乐的生活,《命运》激昂的旋律能使人精神振奋。
4.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德育的意义在于培育学生良好的思想修养。音乐教育能把那些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其蕴含的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则使学生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的同时,心灵得以净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优秀的音乐作品能使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优秀民族民间音乐的欣赏,可以加深学生对祖国悠久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了解,领略到祖国几千年丰厚的文化底蕴,激发民族自豪感,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其健康成长。《黄河大合唱》、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等作品,犹如一面面历史的镜子,以歌叙史,以流畅奔放的旋律、质朴无华的情感,塑造了众多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具有强烈感染力和召唤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与内容缺乏系统性。音乐欣赏课作为一门选修课程,大多数院校只在一年级开设,仅仅安排32个课时。高职学生大都来自农村,由于缺乏音乐学习的连续性,因而很难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基本要求。只有将音乐欣赏课列入公共课序列,开设两年,才可以从容地与现行普通高中音乐课的内容衔接。
2.师资队伍建设亟需加强。对高职学生进行音乐教育,教师是关键。根据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基本任务和发展要求,现阶段专职艺术教师的配备参考比例以占在校学生总人数的0.2%为宜。咸阳市区8所高职院校中,有近2/3院校教师的配备数仅为2-3人,数量上严重不足。我院艺术系音乐教师主要担任艺术专业的专业课程,兼任其他系非艺术专业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繁重的教学任务,使教师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开展科研活动,欣赏课教学水平难以得到提高。
3.教学方法与实际脱节。高职院校非艺术专业与艺术专业的教学方法应有所区别。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音乐欣赏课教师都是音乐院校毕业生,在教学过程中,都强调作曲技术和音乐理论的讲解,缺少对非音乐专业学生实际情况的认识,教与学脱节。一是脱离了高职学生音乐知识的基本现状,使高职生困惑地认为音乐难懂;二是偏离了高职音乐欣赏课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拓展知识面的这一目的;三是教学活动仅局限在艺术的层面,而忽视了音乐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内容,难以达到提高素养、陶冶情操、提高审美境界的目的。
三、上好高职音乐欣赏课的策略
1.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高职音乐欣赏课作为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途径,目的不是培养专业的音乐艺术人才,而是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审美意识。教师应根据高职生的实际,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形式、特点、规律、要求的总结,不断改革和修正不适应艺术素质要求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保证音乐欣赏课能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一是全面了解大纲。二是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灵活掌握中外音乐、古典与通俗、声乐与器乐的教学比重。三是注重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想方设法活跃课堂气氛。
2.教学内容要有特色。教学内容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才能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力。高职音乐欣赏课教学应遵循教育部规定的“一纲多本”的原则,应注意选择一些为学生所熟悉和喜爱、有一定水平和深度的曲目。一是要突出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高职的音乐教育,更多的是注重它的德育功能,音乐欣赏课所选用的内容应突出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劳动教育等内容。因此教师应寓教于乐,用那些反映社会本质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音乐作品来净化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增强他们的集体观念、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二是要注意作品的大众化和民族性。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丰富的民间音乐,应将一些典型的、大众化的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传授给学生。三是开阔学生视野。学习中外词曲作家、指挥家、音乐家的生平和时代背景,领略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风情。接触各种体裁、题材的作品和大型歌、舞剧交响曲等,在这些音乐作品中,渗透文学、历史、经济、政治、地理等知识,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四是应按照音乐结构进行教学。音乐作品的结构方式即曲式结构,它是体现音乐作品形式美的组成部分,有必要让学生了解音乐的构成、音乐结构的基本单位及这些基本的组成。如在选择曲式结构时,可按单乐段――二、三段式――复二部曲式――复三部曲式――回旋曲式――变奏曲式――回旋奏鸣曲――交响乐这样从小到大的顺序;选择作品体裁时,可先选声乐作品,到特性乐曲作品,再到小型或中型的乐曲,使学生对音乐的认识有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逐步理解,全面提高。
高职院校主要是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具备熟练技术操作的技能型人才,现阶段,社会和企业更多的需要也是新型的技术型人才,这样能更大程度上实现技术转型带来更大的经济发展。
因此,现在的高职院校实行的教育也慢慢得到了社会上各界人士更多的关注目光。而高职的中式烹调工艺学的教学,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文化的多样性,更是吸引了广大民众的关注。而今在高职中式烹调工艺学中开展项目教学法,对它的说明以及价值意义探讨对于今后在高职发展中式烹调工艺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项目教学法的说明
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这几个环节,都是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这一个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项目进行的过程以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具体表现在:目标指向的多重性,培训周期短,见效快,可控性好,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法起源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在源于18 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之后,经过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并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总的来说,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项目教学法中通常有六大教学步骤,分别是情境设置、操作示范、独立探索、确定项目、协作学习和学习评价。
2项目教学法在高职中式烹调工艺学中的价值探讨
2.1 简单易操作
在高职的中式烹调工艺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首先,要清楚烹调工艺学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学科。烹调工艺是人类在烹调劳动中积累下来并经过总结的操作经验,是烹调技术的积累、提炼和升华,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程序地利用烹调工具和设备对烹饪原料进行初加工、切配、调味、加热与美化,使之成为能满足人们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的菜肴的工艺过程。烹调工艺学是以烹调工艺流程为主线,以岗位能力与知识为主要内容,研究菜肴烹调原理、方法和工艺流程的一门学科,它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而项目教学法在高职的中式烹调工艺学中应用,第一就是简单易操作,学生会比较容易来开展学习活动。因为项目教学法的步骤清晰,分工也比较明确,每位学生都能分配到一小部分的内容,比如在中式烹调工艺学的分工中,会有原料初加工、原料切配、炉灶等的任务,这些通过分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带领下,积极的相互配合完成一项菜肴的加工制作过程。其实这种教学方法,比起教师讲授,学生做笔记的方式要好的多,相比其他的教学方法,这对于学生而言,也是简单易行的,也更容易学会其中的理论知识,并能运用于实践。
2.2 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项目教学法应用于高职的中式烹调工艺学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共同合作学习当中来。过去,很多学生会因为怕出错误或者担心完成不了?W习任务和目标,而选择不参与学习当中,做一个旁观者,这使得他们失去了很多实践探索学习的机会,逐渐的也就会失去对学习的积极性。
而当开展了项目教学法,在教师的安排指导下,必须要和其他同学一起来努力完成一项学习任务的时候,他们也就不得不发挥自己的力量,来将自己平时所学习到思维内容全部应用上。当遇到问题或者疑惑时,也就会从心里萌发出想要弄清楚的想法,从而会自发的去学习那些自己不懂的。
比如中式烹调工艺学当中所要学习的内容包括鲜活原料的初加工、加工性原料的加工、制作各种蓉泥、切配宴席套菜、食品雕刻与冷菜拼摆造型以及热菜烹制这些。这其中又分为很多细小的操作分类和步骤。高职学生在参与到烹调工艺学的项目教学法中时,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细节的问题,这是他们在平时理论学习当中所不能发现的。
2.3 合理有效评价促进改进学习
在高职的中式烹调工艺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最后会进行评价,这个评价的环节有很多种形式,可以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点评,也可以是学生之间进行互相的评价等等。课程的学习,后期的评价尤为重要,而且项目教学法中的评价也不同于试卷的评价。因为项目教学法里的评价是对学生的实践进行不同的评价,这会让学生知道自身哪里存在不足,从而进行改进,这比纸质的考核评价更有效也更合理。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courses system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explores teaching content system and professional skill system optimization, puts forward that optimizing the course system has become the fundamental of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and improving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ir professions and that strengthening the extension of optimiza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skills can further enhance to professional service level.
关键词: 高职教改;系统优化;旅游;核心技能;延伸技能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system optimization;tourism;core skills;extension of skills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9-0169-02
0引言
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的每一个构成要素均表现良好,在整体上系统也未必就能表现良好,系统需要整体优化。对于高职教育的课程系统也是如此,每一堂课单独合理,并不意味着这一门课程就能做到整体最优,必须从整体上实现课程系统的优化,才能实现培养专业优秀人才的目的。系统的内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①系统是由若干要素或部分组成的,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②系统中各要素具有独立的功能,系统同样也有整体的功能,即系统的贡献;③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处于紧密的联系状态,且系统各要素和的贡献(则系统贡献)大于各要素贡献的和,即常说的1+1>2。
在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背景下,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我国决定在全国范围内重点建设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1]我国的职业教育正面临着新的突破性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工作刻不容缓且已经从宏观层面发展到中观和微观层面。[2]宏观层面指的是全国、省市地区的整体布局,中观层面是指学校、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规划,而微观层面是指课程系统的优化,则课程的教学内容系统的优化问题。
高等教育的任何教育行为其最基本的行为载体,或者说是教育行为的最小要素单位就是课程。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实施内涵式发展和提高核心竞争力战略所亟待解决的核心性和根本性问题。本文以《导游业务》课程为例,针对高职教改的微观问题,抛砖引玉地提出高职课程系统优化的基本思路。课程系统其实包括两个子系统――教学内容系统和专业技能系统。
1教学内容优化
教学内容优化首先是课程模块优化。高职课程模块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所确定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按照标准合理编排的课程模块。一个专业的课程模块一般由三个模块组成,即:注重人文素质的公共课程模块;作为职业方向通用部分的专业基础课程模块;根据各个专业方向要求的不同而设置的专门化课程模块。[3]
教学内容优化其次是课程模块细分。在对专业课程进行“模块化”后,还要针对性地对专门化课程模块里所涵括的课程模块进行细分。笔者也曾就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些创新性的深层次的研究,首次将专业专门化课程体系模块进一步划分为:专业特色课程模块、专业优势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辅助课程模块等四个部分。[4]并不是每一个课程模块都有必要进行细分,细分出来的课程模块为了不与前者混淆,陈晴称之为包裹。[5]
2专业技能优化
对于专业技能系统的优化研究,本文以旅游管理专业的《导游业务》课程为例。《导游业务》课程是基于导游服务过程来构建课程的教学内容系统的,是一门教导、指导、引导和辅导学生从事导游职业的技能应用型课程。该课程把职业标准引入课程教学内容系统之中,体现高职教育以职业技能为本位的指导思想。其实,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系统设计时,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设计组织教学,已经形成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6]既然高职教育的课程是以专业技能为教学内容重点和核心的,那么课程系统优化的重点就是课程所涵盖的专业技能的优化。
本文认为专业技能系统优化在过程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技能层级化、模块化和项目化。
技能层级化是将专业技能划分为初级技能、中级技能和高级技能三个层级。初级级技能也可以称为一般技能,是告诉导游人员如何开展导游服务日常工作的,因此也称为导游实务;中级技能也可以称为特殊技能,是告诉导游人员如何应对问题、事故和游客个别要求的;高级技能也可以称为核心技能,因为该层级所包含的五项技能――组织技能、交际技能、照顾个体差异技能、语言技能、讲解技能――构成了导游人员为游客提供服务的核心服务技能组合。
技能模块化,《导游业务》课程可以分为29个技能模块。全陪服务技能模块;地陪服务技能模块;散客接站服务技能模块;散客参观游览服务技能模块;散客送站服务技能模块;漏接、空接、错接的预防和处理技能模块*;活动计划和日程变更的处理技能模块*;误机(车、船)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技能模块;遗失的预防和处理技能模块*;游客走失的预防和处理技能模块;游客患病、死亡处理技能模块*;游客越轨言行的处理技能模块*;安全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技能模块*;救护技能模块*;逃生技能模块*;心理服务技能模块;食、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个别要求的处理技能模块;要求自由活动的处理技能模块;要求转递物品的处理技能模块;组织技能模块;交际技能模块;照顾个体差异技能模块。
技能项目化,这个问题相对简单一些,因为在上述优化出来的技能模块里,有些模块(标*号)还含有多个技能项目,需要进一步的细分,使技能项目进一步明晰。
①漏接、空接、错接的预防和处理技能模块可以细分出三个技能项目:漏接的预防和处理技能项目,空接的预防和处理技能项目,错接的预防和处理技能项目。
②活动计划和日程变更的处理技能模块可以细分出两个技能项目:主观原因要求变更计划行程的处理技能项目,客观原因要求变更计划行程的处理技能项目。
③遗失的预防和处理技能模块可以细分出三个技能项目:遗失证件的预防和处理技能项目,遗失钱物的预防和处理技能项目,遗失行李的预防和处理技能项目。
④游客患病、死亡处理技能模块可以细分出三个技能项目:游客患一般疾病的预防和处理技能项目,游客突患重病的预防和处理技能项目,游客因病死亡的预防和处理技能项目。
⑤游客越轨言行的处理技能模块可以细分出四个技能项目:对攻击和污蔑言论的处理技能项目,对违法行为的处理技能项目,对散发宗教宣传品行为的处理技能项目,对违规行为的处理技能项目。
⑥安全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技能模块可以细分出四个技能项目:交通事故处理技能项目,治安事故处理技能项目,火灾事故处理技能项目,食物中毒处理技能项目。
⑦救护技能模块可以细分出十个技能项目:晕机(船、车)的处理和预防技能项目,中暑的处理和预防技能项目,高原反应的处理和预防技能项目,溺水的处理和预防技能项目,冻伤、晒伤的处理和预防技能项目,扭伤、骨折的处理和预防技能项目,毒蛇咬伤的处理和预防技能项目,心脏病发作的处理和预防技能项目。
⑧逃生技能模块可以细分出三个技能项目:地震的逃生技能项目,海啸的逃生技能项目,泥石流的逃生技能项目。
本文认为,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除此八个技能模块之外,其余的技能模块不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细分,因为其余的技能模块里仅含有一个技能项目,技能模块名称即是技能项目名称。由于《旅游保健与救护》和《景点讲解》两门课程分别分离了十个和一个技能项目,所以《导游业务》课程一共包涵有42个导游服务技能项目。
至此,《导游业务》的技能项目名称和数量非常具体清晰,为项目教学在高职教育中全面展开,为高职高级人才培养提供了前提条件;另一方面,也使得高职教改的目标更加明确,有效避免了高职课堂教学的盲目性,实现了课程系统的系统贡献。
3延伸技能研究
笔者认为,本文的研究工作还没能结束。本文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解决一个一直以来困扰着业界的关于“谁是导游服务核心技能组合的核心”的问题。前文在专业技能系统优化中,已经界定了“核心技能组合”的概念,在组合中包括了五个技能项目:组织技能、交际技能、照顾个体差异技能、语言技能和讲解技能,在这五者之中,到底是讲解技能是导游服务的技能核心还是组织技能才是导游服务的技能核心?对于这个问题业界一直存在分歧,还没有定论。有人认为讲解技能是核心技能,也有人认为是组织技能。笔者支持后者,认为组织技能才是导游服务核心技能组合的核心,其余四项技能都是围绕组织技能展开的,属于延伸技能。
组织技能是导游人员带领旅游团队或散客游客,落实并完成旅行社和游客之间约定的旅游任务,最终实现双方目标的工作能力。组织技能是一项综合技能,要求导游人员从心态管理开始,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和良好的服务形象,合理安排活动和引导游客审美。[7]要组织好团队开展好旅游活动,就必然需要和游客进行有效沟通――需要语言技能和交际技能,团队之中如果有特殊的人、老人和小孩、伤残人士等,还需要导游人员掌握照顾个体差异技能。众所周知,旅游其实就是一项寻觅美、欣赏美和享受美的综合性审美活动,“祖国河山美不美,全靠导游一张嘴”,所以,要引导好游客审美,就必须提高语言技能和讲解技能。因此经过对高级技能组合的优化处理后可以看出,交际技能、照顾个体差异技能、语言技能和讲解技能都是依赖于组织技能的,所以组织技能才是导游服务核心技能组合的核心。
延伸技能和核心技能是一组相对的概念,延伸技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以导游服务技能为例,狭义的延伸技能仅包括交际技能、照顾个体差异技能、语言技能和讲解技能。广义的专业延伸技能包含的技能更为宽广。比如导游词的创作技能、文艺表演技能都属于导游专业延伸技能范畴。这两者最大的贡献就是提升导游服务的水平,增加艺术性,属于超常服务范畴,不容忽视。延伸技能的优化要视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个人特长决定,广东女子学院在近期组织学生分别参加了广东省、广州市和番禺区政府举办的各级金牌导游大赛,在比赛规则里面,延伸技能得分所占比例相当大。参赛之前指导老师作了科学的规划和安排,有唱歌、跳舞、诗词朗诵、手语表演和乐器弹奏等,充分发挥了学生本人的特长,最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杨卫武.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杨卫武访谈录[N].中国旅游报,2008-12-17.
[2]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编写说明.
[3]吴群力.高职课程设置的综合化、模块化与多样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8):28-29.
[4]余一明.刍议高职教育旅游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调适[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38-40.
[5]陈晴,杨旭东,朱雄军.全面启动课程包体系探索网络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6):17-18.
[关键词]以赛促教;教学能力;工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0)19-0126-02
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实施方案》,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各地各校都高度重视教师职业能力提高,按照“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思路,大力提升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为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有力的師资保障。
一、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
教师教学能力决定了教学水平,影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中青年教师是教学一线的重要力量,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授课中青年教师大多是博士或硕士,作为高素质人才,大多数青年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工作热情度较高,有奋斗的进取心,渴望在教师职业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为参加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奠定了重要的人才基础。教学能力比赛为老师提供了展现教学能力的舞台,中青年教师能够通过大赛锤炼自己,提高业务水平,成为参赛的主力军。
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虽然在学历上已经达到较高层次,但是,大部分人缺乏师范院校正规的训练,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经验都相对匮乏。中青年教师需要通过课堂实战锻炼提高教学能力,而教学竞赛搭建了“教学相长的双赢平台”“教学方法的交流平台”和“以赛促教的示范平台”,开展教学竞赛是提升中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青年教师进行教学交流、提升教学能力的重要平台,是很多高校积极推行教学质量保障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1]。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的课堂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微课、MOOC、翻转课堂等都进入了大学课堂。新时代的大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对教师的要求更加高,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素养,还要有运用和处理信息化的能力[2]。教学能力大赛特别提倡和鼓励合理运用技术、方法和资源等组织课堂教学,进行教学考核和评价。中青年教师学习能力强,积极性高,对新事物接受快,比较乐于运用信息化手段改善教学条件。参赛促使教师熟练掌握和运用信息化手段参与和辅助教学,提高学习效率和丰富考核评价方法。
二、“以赛促教”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一)教师教学能力的基本内涵
教师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认知、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监控能力四个方面。教学认知能力:主要包括掌握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能力;学情分析能力、教学研究和创新能力。教学设计能力:主要包括设计教学目标的能力;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能力。教学实施能力:主要包括多媒体应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科研促教学的能力;师生交流互动的能力。教学监控能力:主要包括教学反思及课堂掌控能力[3]。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的全过程。
(二)“以赛促教”思路在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
工业设计是一门侧重于应用型的学科,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侧重于应用型以及满足地方经济发展,教学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教师的整体素质决定的,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素质。我专业教学团队全部由中青年教师构成,其教学能力和水平将直接决定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质量和水平。工业设计专业教师团队通过参加教学能力比赛,基于“以赛促教”的思路,深化教学改革,探索提升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主要体现在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四个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1.强化培训,提高教学认知能力
因为我专业老师都不是师范专业毕业,缺乏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经验,在教学认知能力上不够系统全面,因此教师的任务除了教学和科研以外,还应该重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积累,研读教育教学理论书籍著作,补齐自己的短板。针对教师需求和竞赛,学校各类学会不定期举办各种师资培训、教师技能培训、竞赛培训,并纳入培训学时考核体系。通过参加培训,教师能在最短时间内学习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教学方法,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掌握最新的信息化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之适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还能尽快了解和研判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除了参加普适的培训外,还可以参加一些个性化培训,针对个人需求,选择参加适合自己的线上线下课程,利用集中统一或碎片化时间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并与时俱进,将前沿的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学模式方法以及最新的信息化技术合理应用于课堂教学。
2.项目教学,提高教学设计能力
高职院校的每门课程都需要做出详细的整体和单元设计,我专业3名专任教师均通过了学校执教能力测评和有效课堂认证,教师具备一定的、系统的课程设计能力。参加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的重点工作就是教学设计,因此要对所授课程的知识体系和教学内容做系统梳理,构思设计详实生动的教学方案。要对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系统修订课程标准,明确课程对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的具体指向。依据课程标准实施教学,建设完善的线上线下课程资源。工业设计专业由于专业特点,一直坚持项目化教学,项目教学以任务导向为原则,引入企业的实际产品设计项目作为课程的载体,通过下达产品设计任务,模拟企业设计师真实工作情境,让学生体会、参与并完成相应的任务工作,在项目和工作任务中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达到“做中学”的目的。学生积极参与到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中,并同时参与体会,提出问题和尝试解决方案,进而达到知识迁移,举一反三,掌握设计方法,参与设计劳动,最终能够独立完成企业设计任务。
3.做中教,提高教学实施能力
一堂好课,需要教师精心的准备、组织、设计、实施。一个完整的课程单元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课前充分利用在线资源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学生自学或教师集中在线指导教学,利用在线课程资源平台,可调研、资料收集、观看视频、章节测验、阅读相应文献资料、讨论等课前预习任务,将学生能够尝试完成的学习任务前置,提高课堂效率。课中着重解答学生疑问、教授课程重难点、强化实际操作演示体验、提倡互动评价,同时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学生心理疏导、劳动精神培养,教学过程实现师生间、生生间全面的良性的互动。课后教师应该及时布置作业、讨论,在线为学生答疑辅导,完成作业批改、在线考核评价以及过程性学习数据统计分析等。教学予教师来说是根本,通过做中教,教师不断转变角色,从知识的施与者变为能力的帮促者,让学生养成讨论和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强调过程性知识,培养学生全局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反思诊改,提高教学监控能力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再认知、再加工的过程,教师在授课结束后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方面重新进行审视。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4]。教学竞赛不仅提高了教师个人的教学技能,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教师的不断反思和持续发展。参赛教师在课程实践后需要撰写教学反思与诊改,这就要求教师反复回想教学情境,结合课堂实际,总结出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和经验以及亮点所在,找出存在的关键问题和不足,并制订整改措施,继续深入学习和研究,进而不断完善教学策略[5]。因此,提高教学反思水平必将会大大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增强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Program and Principle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Implement Project Teaching
HAO Changhong
(Xiantao Vocational School, Xiantao, Hubei 433000)
Abstract The main objectiv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o develop students'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cultivat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and skills, there is a certain gap.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will bridge this gap teaching to some extent. Although the project teaching ideas originated in the West, but China has passed two decades of history, will be applied to the field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of vocational colleges will play a good role in promoting.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of teaching, must follow a certain process, from establishing project objectives, project selection, project implementation and the results show the specific evaluation and other aspects, and to adhere to independent, systematic, effectiveness principles and dominant.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project teaching; program; principle
1 项目教学的实施目标
项目教学起源于西方国家,其初始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期兴起于欧洲大陆的劳动教育思想。二十世纪初期,项目教学法经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学家威廉?赫德?克伯屈(William Heard Kilpatrick)整理,逐步形成了项目教学法的理论基础。1935年,佩特森和杜威等人集结集《项目计划――基础与实践》,项目教学法由美国又重新传回欧洲,此后,其在欧洲又得到广泛重视和采纳。二十世纪中期以后,项目教学法在西方各国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等不同的教育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西方各国教育改革的主要模式。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社会各界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认识逐步统一,即培养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在此理论认识指导下,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摸索不断进行,项目教学的思想被引入到高职教学的改革中来。项目教学是一种以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教学内容,以小组活动为主要教学方式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较有其优越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式上一般是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缺少师生互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同时,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又往往偏重于理论知识。这种模式,与现代高职教育重技能培养的目标定位是格格不入的。项目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更加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内容的针对性,学生不仅获取了理论知识,而且可以将其运用于实践,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项目教学将传统教学的以认知为唯一目的,变为认知、情感、行为操作为一体的目的;变老师单向传递信息为双向信息传递模式;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程度;最终,实现教育效果的最理想化。
2 项目教学的一般程序
在高职院校实施项目教学,必须掌握项目教学实施的一般程序,以便将其更好地在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的一般程序包括四个方面:项目目标的确立、项目的选取、项目的具体实施和成果的展示和评估。
2.1 项目目标的确立
好的项目必须有着适合的项目目标统筹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因此,在确立项目目标的时候,必须结合高职院校教育的主要目标,并为该主要目标服务;同时,良好的项目目标的确立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的指导。一个具体的项目目标的确立,一般是由教师首先根据教学大纲上的教学目标,把教学过程进行逐一分解,将其划分为一个个不同的具体项目。然后,学生参与具体的项目讨论,为自己选取不同的项目,并按照自己的能力和需求确立项目目标。
2.2 项目的选取
具体项目的选取是项目教学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步,也是保证项目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基础。一般情况下,具体的项目是由指导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进行选取。一个良好项目的选择,必须要符合项目教学的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与学生专业知识相关的项目;除此之外,教学项目还要具有较好的操作性。一个教学项目的实施,不仅需要师生的合作,更多的是需要学校、场地、环境、资金等多方面的支撑,因此选择教学项目的时候必须切合实际情况,切忌好高骛远偏离实际;在较好操作性的前提下,选取具有较强综合性的项目,以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整合,以提高其整体能力。
2.3 项目的具体实施
项目实施过程中,首先需要创设良好的环境保障,一般需要学校提供实施场地、基础设施以及实训耗材保障。项目教学一般是采取小组分工的形式,由学生自己确立各自在小组中的不同分工和任务,并且由老师进行监督和指导。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必须发挥主体作用,老师要适时提供帮助。
一个项目的具体实施,一般可以包括三个步骤:
(1)分析项目。在项目实施之前,学生必须对项目进行分析,这种事前的分析能够保证项目在真正实施时能够更为高效。在分析项目时候,可以由指导老师给予一定程度上的帮助,如果项目较为简单并且为学生所熟知,则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分析项目即可。在分析一个项目的时候,学生应该主要将分析的重点放在项目的目的和任务以及实施的具体步骤之上。
(2)编写任务书。项目任务书是学生对项目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之后的认识和反思,一个项目的任务书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不同学生个人的项目任务书以及小组整体的项目任务书。每个学生在分析项目之后,要编写自己的项目任务书,对项目教学目标、项目的具体要求以及实施方案以及最终预期达到的项目目标进行总结和归纳。在编写完成自己个人的项目任务书之后,小组成员可以共同编写小组任务书,也可以根据小组的不同分工由组长在组员的帮助下编写小组任务书。
(3)设计和实施。按照小组自己讨论制定的实施计划,确定具体活动和实施方式。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坚持以小组为单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指导。在具体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其组员的任务最好由组内进行讨论分配,必要时可以由教师参与决策。任务分配完毕之后,成员按照自己所负担的任务进行具体的活动设计,并进行进一步的小组讨论。并根据讨论结果进行修改和改进,修改结束之后,再进行小组讨论。如此循环往复,以便最终得到最佳设计结果。
(4)成果的展示和评估。成果的展示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一种检验。进行项目成果的展示,要包括对整体项目的理解和反思。从项目目标的确立、具体项目的选择、小组内部成员的分工、活动的设计和实施、项目最终达到的目标以及个人的经验和教训等内容,都是成果展示的要求。进行成果展示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采用幻灯片放映的方式,或者口头汇报、实物演示等方式,旨在使其他小组了解本组项目实施的有关情况并相互学习。
在成果展示之后,项目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进行项目教学的评估。良好的教学评价,不仅可以激励学生进一步的学习,而且可以促进小组之间的交流学习以便共同提高。学生可以通过互相评价或者指导教师评讲,了解自己在项目教学过程中的长处和不足,并向其他同学进行学习和交流。项目教学的评价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方面是项目过程评价,另一方面则为项目结果评价。根据不同的具体项目要求,在评价过程中可以侧重于不同的部分。
3 项目教学的原则
项目教学的实施,需要遵守四个基本原则,即自主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和主导性原则。坚持这四个基本原则,是项目教学取得成功的基石。
3.1 自主性原则
与传统教学相比,项目教学最为重要的方面即在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一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应该起到主体性的作用,而不仅仅是老师传授知识的对象。学生可以在项目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参与、与老师和其他成员进行有效互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索,自主决策,提出问题、搜集资料、展示成果等均为学生自主独立完成。但是,学生的自主性与老师的指导作用要有机结合。因为学生知识能力的局限性,老师必须为项目的实施保驾护航,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保障条件,在恰当的时候给予学生点拨和帮助,适时针对项目实施提出问题,促进学生的进一步思考,从而使学生在项目教学中能够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3.2 系统性原则
项目教学实施时,要注意项目的选取和实施进程安排的系统性。在项目教学中,不同环节之间的衔接非常重要。例如,在项目选取阶段,必须要以之前确立的项目目标为指导,同时考虑到项目的实施要求和具体的实际环境之间的匹配性。同时还需考虑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程度相符合,具有可操作性。一个良好的项目选取,还需要综合考虑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知识的提高,因此项目一般需要涵盖多方面的内容和不同学科,这对教师选取项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项目实施的不同环节坚持系统性原则,是整体项目高效实施的要求。
3.3 有效性原则
高职教育是一种独特的教育体系,相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其更注重专业技能的掌握。项目教学的有效性原则,是指教学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尤其要注意的是,所选的项目一定要体现学生未来工作岗位任务的典型性,以利于现在所学与今后所用对接,同时节省教学时间,达到让学生举一反三的目的。
3.4 主导性原则
1 项目式教学法简介
项目式教学法发端于西方欧洲的劳动教育的意识形态,起初的基本形式是欧洲的工读教育和美国的合作教育,后来随着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项目式教学法经过不断的发展演变,到20世纪末该教育方法渐渐成熟,在教育教学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为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所认可,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理论。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特别是20世纪亚洲经济危机以来,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认识到职业教育在本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把职业教育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纷纷探讨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方式的转变。在教育教学模式的发展探索过程中,项目式教学法逐渐受到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教育界的认可和青睐并逐步加以本土化进行研究探索实施。与教学领域中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比较,项目式教学法有以下几个特点:
1.1 把项目作为教育教学的活动内容 项目式教学法是在教学方式上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它改变了以往的“学生被动听,教师盲目讲”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项目式教学法把课程教学内容按照职业岗位要求细化为一个个具有可操作性的现实工作任务,学生根据任务要求主动寻找解决任务的方法,学生带着一定的任务要求在方法的引导下去探索方法所要求的相关理论,让学生通过一个个项目完成对知识的学习,进而上升为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项目式教学法从根本上改变了以知识为本、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
1.2 以学生为主体 从项目主题的选取、策划实施到成果评价,都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为项目的实施者,老师在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处于从属的地位,老师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引路人、方法的启蒙者,在学习、实践方法上给予启发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完成目标任务的学习过程中,带着问题带着任务主动思考、运用发散思维、不断进行知识的积累,这样既可以训练他们在工作中与其他同学协调、合作的能力,又可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1.3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项目教学法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以实践带动教学,营造职业氛围,实现学位即岗位――教室即岗位,课堂即岗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员工角色的转变,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心理准备。
2 在《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中推广项目式教学法的可行性研究分析
2.1 高职《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的学科分析
《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是高职工商管理类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核心课程,是一门职业性、实践性非常强的应用型学科,受到社会行业企业的高度重视。市场调查与预测的实践性要求学生按照现实问题要求去运用理论,学习理论,不唯书不为上要为实,只有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而且能够根据不同的实践问题对相关理论的运用条件加以总结,进而做到触类旁通,为企业制定战略计划及进行营销决策提供科学、客观的依据。为此,在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理实一体、工学结合,把实践教学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主体,围绕实践教学活动设置教学内容,根据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实践问题的研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以此达到学生知识、技能、能力的全面提高。
2.2 高职院校《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现阶段教学状况分析
2.2.1 课堂教学脱离职业岗位实践工作要求。高职《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的内容大多是普通本科教材的压缩版,体系是本科教材的体系,理论是本科教材的精简版理论,没有本着“工学结合、理论够用、实践为主”的指导思想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编写教学内容。在编写高职《市场调查与预测》内容时要按照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按照项目要求编写教材内容,理论以工作任务实践为载体进而呈现学习内容,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生通过职业标准及生产过程的认知,进而达到由感性认知上升到感知认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学生逐步掌握实践操作能力和技能。
2.2.2 课程教学方式方法落后于现代职业教育要求。我国职业教育现阶段广泛使用的以老师为主学生为辅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过于单一,讲解过程中师生缺乏互动,教师极少运用参与式、探究式等方式讲授课程内容,学生对枯燥的理论学习兴趣不高,造成课程的学习效率效果较低,带来的结果是理论不能理解掌握,实践操作能力又不具备的尴尬局面。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具有专业操作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是具备较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型专家。随着我国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深入推进,新情况、新问题将层出不尽,教学方式如不改变,传统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将难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
综合以上因素,我国经济发展要求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必须满足行业企业岗位发展要求,使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能满足用人单位要求,因此《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引入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教育举措。
3 项目式教学法在《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中的运用
项目教学法以项目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师生以项目为载体,以项目要求展开课程的学习,以项目为纽带引导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及技能的掌握,从而使学生全面掌握领会市场调查与预测的各种方法与技能。
3.1 教学项目的制定 项目贯彻于项目教学法的整个过程和所有内容,因此,项目的选取非常关键。《市场调查与预测》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和操作性强的综合专业课程。通过项目的实施,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又可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市场调查问卷为例,根据市场需求引导学生如何确定项目调查主题,按照何种原则进行问卷设计并展开调查研究,怎样在调查资料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形成调查报告,以此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
3.2 项目计划与设计 项目计划与设计工作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该项工作决定着项目是否能顺利进行。对于项目设计过程,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方案,确定项目开展的工作步骤及其程序,了解完成项目需要具备哪些理论知识。项目计划与设计工作准备的越充分越具有可操作性,对项目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才能灵活应对。
3.3 项目实施 项目实施阶段是整个课程设计的核心环节,在这个阶段,学生按照市场调查与预测的逻辑流程设计方案、确定完成项目所需的方式方法、收集整理分析调查资料、撰写报告等工作步骤,结合选定的工作项目进行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项目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时时注意学生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问题的解决中学习相关理论,达到巩固知识掌握技能的要求。
3.4 控制反馈 通过控制反馈,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的表现通过采用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的360度评价法进行全面评价。通过自我评价,学生可以了解自己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合作精神,通过小组互评,可以促进学生对学习成果的反思,通过教师的评价,学生可以了解自身的知识掌握情况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点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激发学习兴趣,通过项目教学,使课程内容与工作实际有机衔接,使学生在一个接一个的项目中逐渐形成岗位需求的完整的知识体系,职业操作技能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