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融合教育策略范文

融合教育策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融合教育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融合教育策略

第1篇:融合教育策略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师师资;融合体育教育;残疾人;态度;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2)08—0088-07

融合残疾人于一般教育已经不再仅仅是趋势或者理念,残疾适龄学生逐渐的走出分隔的场所,进入一般学校与健全学生一起接受教育,更多的融入真实的社会环境中。近30年间,在欧美发达国家,残疾学生已经逐步的进入融合教育的环境中。欧美国家的融合教育发展可以看作是西方世界价值观的体现,是尊重个体差异、追求人权平等和个体自我实现在教育上的具体表现。在我国,由于庞大的残疾人人口数和相对较少的特殊学校的现实,残疾人,我国的融合教育发展学生融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手段。

融合体育教育被认为是残疾人体育教育的最终目标,残疾人应该同健全人一样共同参与体育运动,共享现代体育设施、场馆,并在此过程中,通过与健全学生交往,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促进健全人格的培养。然而,在我国普通中、小学很少有残疾学生参与到正常人的体育教育中,即使在普通学校里有残疾学生,也很少单独给他们开体育课,一般是让他们自己在教室里学习。我国目前的残疾学生的融合体育教育基本上是处于被动状态,并没有主动的接纳残疾学生和采取必要的手段促进体育课能够满足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要。

为了培养我国的融合体育教育师资力量,首先必须对未来体育教师的融合体育教育意愿和态度进行测量,分析影响他们融合体育教育意愿和态度的因素,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和手段,进行师资建设和培养。因此,本研究选取了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体育教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对他们当前对待融合体育教育的意愿和态度进行调查,在把握基本现状的基础上,对影响他们对融合体育教育的态度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结合我国当前的国情,提出适合我国体育教师培养特点的发展融合体育教育师资的发展策略。

1 研究方法

1.1 测量工具 研究采用的测量工具为Mar-tin.Kudlácek编制的未来教师对待融入身体残疾学生人体育课态度量表(ATTITUDES TOWARD IN-CLUSION OF STUDENTS WITH PHYSICAL DIS-ABILITIES IN PHYSICAL EDUCATION)。该量表编制的理论是基于心理学的规划行为理论(Planed behav-ior theory)。如图1所示,意愿受到对待行为的认知、客观标准认知、和行为认知控制的影响。这三个因素则可以被行为信念,标准信念和控制信念的子量表得分所解释。因此,该量表的编制包含了对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以及对一般态度进行了测量。

对问卷的翻译从英文到中文采用了标准回翻(standard back translation procedures)法。共有三名具有博士学位和一名具有留学硕士学位的双语学者参与到了该问卷的翻译。首先两名学者(A,B)独立的将英文版的问卷翻译成中文,在翻译前,强调翻译问卷的原则是着重翻译问卷内容所要表达的意思而不是逐字逐句的翻译。在两名学者独立翻泽完成以后,他们对翻译的首稿进行讨论,并做出修改。然后将修改后的中文的问卷交给另外两名翻译者(这两位翻译者没有阅读过原始问卷)进行回翻。回翻后的问卷交给由三名学者组成评审组,其中包括(A,B)和一名双语教授。评审组认为回翻好的问卷与原始问卷相似,证明中文版的问卷可以被认为是等同于原始问卷的。

翻译后的问卷于2010年9月发放给杭州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大四的学生,经过信、效度检验,证明该量表对测量体育教育专业大四学生对待融合体育教育的意愿和态度是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

1.2 调查对象 问卷调查时间为2010—2011学年的第一学期期末,调查对象为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大四所有学生。共发放问卷220份,回收218份,其中有效问卷211份。这些学生都是参加了教育实习后,完成问卷调查的,因此,体育教学实践让这些学生对教授中学体育课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体验。完成问卷的学生211名学生中包括73名女性和138名男性,年龄最大的25岁,最小的18岁,平均年龄22.5±1.14岁。调查对象中有132名学生有和残疾人接触的经历,其中绝大部分学生对与残疾人接触经历的评价为一般以上,占这部分学生的96.2%。接受过残疾人体育课程的学生为93人,占调查总人数的44.1%,在学校外接受过残疾人体育的有关信息的人数为105人,占调查总人数的49.8%。

1.3 数理统计法 将收回的量表首先按照项目录入,包括产生结果可能性,产生结果评价,信念强度,执行动力,对控制因素的认同度,控制因素影响的强度和一般态度。然后将产生结果评价、执行动力、控制因素影响的评价的得分从单向的(1,2,3,4,5,6,7)转化为双向的(-3,-2,-1,0,1,2,3)。然后将产生结果可能性与产生结果评价分数相加得出行为信念的得分,将信念强度和执行动力分数相加得出标准信念的得分,将对控制因素的认同度和控制因素的影响评价分数相加得出控制信念得分。应用SPSS11.5软件,根据不同目的对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等统计方法,对参与调查者对待融合体育教育的意愿和态度进行多角度的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融合残疾人入一般体育课的意愿调查态度总体情况 接受调查的学生总体意愿的得分均数为127.4,其中,行为信念的分均数为52.1,标准信念得分均数为36.9,控制信念得分均数为38.5。一般态度得分均数为18.4(表1)。因此,接受调查的学生对融合残疾人进入一般体育课的总体意愿和态度的分数较低,他们对于融合体育教育态度相对消极,不愿意接受残疾学生参与体育课。

2.2 不同性别学生对待融合体育教育意愿和态度的对比

表2表明,所调查学生中,女性在意愿、行为信念、标准信念、控制信念和一般态度方面的得分均数均高于男性,虽然这些差异均为达到显著性水平,但是仍然能够说明女性对融合残疾学生进入一般体育课的态度和意愿有高于男性的趋势。在意愿中三个纬度中的子因素中,发现行为信念中的题5,题7,标准信念中的题3、题7,以及控制信念中的题3,女性高于男性得分的差异在统计学上达到显著性水平。这样的研究结果也与许多国外的研究结果表现出相似,即对待融合体育的意愿和态度方面,女性普遍优与男性。

2.3 以往和残疾人的接触影响学生对融合体育教育意愿和态度表3表明与残疾人有过接触的学生在意愿、行为信念、标准信念及一般态度得分均分都高于没有任何和残疾人接触的学生。虽然在统计学上,这些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然而仍然能够说明与残疾人发生过接触的学生意愿和态度有高于未发生过接触残疾学生的趋势。特别是在行为信念中的题1和题10,有过和残疾人接触经历和从未有过和残疾人接触经历的学生的分数差异达到了显著性水平。

根据表4所示,在所有有过与残疾人接触的学生中,仅仅有2,4%的学生对经历评价为消极的。这一部分学生在各个项目分数的得分均分都明显低于评价高的学生。由于样本量的原因无法进行有效的比较,但是仍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对以往和残疾人接触经历评价积极的学生对融合体育教育的态度和意愿要高于评价消极的学生。

2.4 残疾人体育课程对学生融合体育意愿和态度的影响如表5所示,参加过残疾人体育课程学习的学生的融合体育的行为信念、标准信念、控制信念、意愿、一般态度的均分都要高于没有参加过残疾人体育课程学习的学生。特别是在意愿、标准信念、控制信念得分的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其中,行为信念纬度的题3、题4、题5、题9、题10、题12,标准信念纬度中的题3、题7、题8,控制信念中的题2、题3、题5、题6、题7、题8的得分差异具有显著性。但是参加过残疾人体育课程的学生在行为信念中题4、12,控制信念中的题3的得分要显著低于未参加过残疾人体育课程的学生。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进行过残疾人体育课程学习的学生对进行残疾人体育教育过程较为了解,因此他们根据实际情况和自身能力,对开展融合教学质量、教学的管理感到担忧,并认为学校现有的设施不能满足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的需要。

2.5 融合体育教育能力认知水平对意愿和态度影响

如表6所示,认为自己完全不具备进行融合体育教育的人数为16人,占调查总人数的7.6%。这部分学生在行为信念、标准信念、控制信念、意愿、一般态度的均分均小于其他学生。在行为信念上,组间差异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虽然其他分数的差异并没有在统计学上表现出显著性差异,但是均数的不同还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对从事融合体育教育能力自我认知水平较低的学生对融合残疾人入一般体育课的意愿和态度具有低于认知水平高的学生的趋势。

3 培养融合体育教育师资的策略探索

3.1 以改变对待残疾人态度为目的,根据体育教育学科特点,采用多种形式有效促进积极的残健接触,提高学生对残疾人问题的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出了以往和残疾人发生过良性接触的学生表现出对融合体育教育态度的相对积极的特点。根据社会心理学理论,人们形成态度的原因是因为它可以帮助人们掌控环境和表达与其他人重要联系。态度是由三方面的信息汇集而成的:第一,对事物特点积极或消极的特点的看法;第二,对客体的感觉和情绪;第三,对待客体过去和现在行为的信息。没有和残疾人发生过接触的学生,缺乏对残疾人的认知,没有获得任何关于残疾人的相处的直接信息,而对和残疾人经历评价低的学生,产生了对残疾人群体消极的感觉和情绪。国外的大量调查结果也显示出了缺乏与残疾人的直接接触经历影响着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待融合体育教育的态度。

在当前情况下,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如果被安排人体育课,也没有硬性的规定和指标来确定体育教师在多大程度上融合残疾人参与体育课,教师对待残疾人的态度对于融合体育教育的过程和融合体育教育的效果产生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体育教师对待残疾人的态度都会直接影响到融合体育教育的具体实施效果。

要让体育专业学生形成对残疾人积极的态度首先鼓励他们与残疾人发生积极的交流和接触,因为态度方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生哪种类型的接触。良好的环境状况趋向产生积极的态度,不宜的环境状况趋向产生消极的态度。学生与残疾人发生接触应该是被控制在一种平等、良性的接触环境下,而不是随意无序的接触。根据体育教育学科学生的特点,可以采取多种校内或校外社会活动形式,改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待残疾人和残疾人参与运动的能力的态度。作为将来从事体育教学的教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会更加关注残疾人是否有能力进行身体活动或参与体育课的各项运动技能的学习。而社会固有的“医学模型”通常过分的强调了残疾人生理和心理的差异,忽略他们的运动能力,特别是人们在生活中观察到得残疾人常常处于社会的底层,例如乞丐,他们的缺陷而导致他们身体功能的丧失,行为动作的异常,更加强化学生对残疾人虚弱、无法独立等消极的态度。要培养学生融合体育教育能力,首先必须要让学生认同残疾人也具有运动能力和掌握运动技术的能力,因此,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多种针对残疾人开展的体育运动服务、自愿者工作,进行有组织的社会服务工作以及社区活动工作让他们认识到残疾人的身体活动能力,从而非常直观的改变学生以往对残疾人脆弱、不独立、无助等消极态度。例如: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特奥会、全国残疾人运动会或单项运动会等等活动,都是可以作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更积极的认识残疾人运动能力,形成对残疾人积极态度的交流机会。其次,在此基础上,要促进学生对我国残疾问题有一个更加理性的认识,能够形成对残疾人更为理性的、稳定的态度。根据社会心理学理论,人们改变态度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表面性的理解和系统的思考。当进行表面性的理解过程时,人们依靠易获取的信息形成一个对态度客体非常简单的评价,当进行系统性思考的过程时,人们就会透过简单的符号考虑评价态度客体的深层含义,此时形成的态度会较为持久的保持和稳定。大学高年级学生,具备对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和接触之后,他们对残疾人的运动能力的认同会有所提高,此时应该进行相关的讲座和专题研讨,让学生把关注提升到重视残疾人的人本属性上,即他们作为社会人不应该被分隔,而应该更多被社会接纳,应该享有平等的教育文化、社会活动等权利,鼓励他们思考在我国这一世界第一残疾人人口大国,保障残疾人平等社会权益的重要性及具体实现过程中的问题等等,引导学生对残疾人形成一个理性、稳定而又积极的态度。

3.2 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为主体,加强以融合体育教育为导向的特殊体育教育课程建设 调查发现,进行过残疾人体育课程学习的学生表现出了对融合体育教育相对积极的意愿和态度。但是在某些意愿纬度中具体测量项目的得分却低于未参加过残疾人体育课程的学生。这是由于接受过残体课程教育的学生对如何开展进行残疾人体育具有一定认知和操作能力,他们知道对残疾学生进行体育教育需要采用不同手段、方法,需要专门的设施和器材等等。因此他们感觉到在现有条件下,如果把残疾学生和健全学生置于同样的教学环境下,共同接受体育教育会面临很多现实问题,包括设施的缺乏,对不同类型学生共同开展体育教育能力的怀疑。这说明了残疾人体育课程能够提高学生对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的认同度,影响学生对残疾人的态度,然而对培养学生对残疾人实施融合性质的体育教育能力却未起到影响。

在欧美国家,融合体育教育的师资主要来源于适应体育教育专业(APE)背景的学生。以美国弗吉尼亚大学(The University of Virginia),德克萨斯女子大学(Texas Woman’s University),欧洲的比利时鲁汶大学(catholic university of Leuven),捷克帕拉斯基大学(Palacky University of Olomouc)为例,在这些大学都设立了专门的适应体育教育专业(APE,Adapted PhysicalEducation),并授予学士、硕士甚至博士学位。APE专业的学生可以从事一般体育教学、特殊体育教学和融合体育教学。根据学历的高低,他们可以应聘到不同的教育服务机构,从事体育教育的工作。

近年来,融合体育教育的理念在我国逐渐的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认同,并且为了缓解不断增加的适龄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需要和相对缺乏的特殊学校的矛盾,越来越多的轻微或中度残疾的学生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普通学校的体育教师逐渐的开始需要面对具有残疾学生的班级。当前我国开设特殊体育教育专业的学校相对较少,起步较晚,相关研究显示,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为数不多的几所体育学院才陆续设立了特殊体育教育专业,而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没有涉及任何融合环境下的体育教育内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主要是特殊学校。因此,在我国发展融合体育教育,促进残疾学生的早期融合,实现体育教育的“有教无类”,培养相应的师资力量必须着眼于一般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提升他们在融合的教学环境下,对进入普通学校就读的轻微残疾或者中等残疾的学生进行体育教学的能力。

目前我国体育教育学科课程设置中,残疾人体育的课程不属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很多学校甚至没有开设。在开设残疾人体育课的学校中,课程目的不明确,教材没有统一,受到残疾人体育功能多样性特点的影响,课程具体内容安排比较杂乱,属于介绍性质。通过对陈适晖博士对特殊体育教育师资知识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特殊体育教育知识内容很大程度上与正常体育教育知识内容发生交叉,并且当前开设特殊体育教育专业学校的基础课程设置也与正常体育教育基础课程设置相似,只是在专业课程上有所不同,例如:特殊教育导论、残疾人心理与教育、残疾人体育,残疾儿童生理与病理、残奥运动、手语等。有国内学者对中、美特殊体育教育师资培养过程进行了比较,发现美国特殊体育教育师资来自体育学科的各个专业,只是在高年级增加了3~12个月的特殊体育师资证书的课程内容。因此可以通过对高年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开设以融合轻、中度残疾学生入一般体育教育为目的导向的融合体育教育课程,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进行融合体育教育的能力。课程内容的设定必须紧扣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进行融合体育教育实践能力为中心,有选择的组织相关内容。

3.3 以培养操作能力为核心,西学中用,改良内容,研发适应我国国情的教学材料

调查发现,进行融合体育教育操作能力的认知水平影响着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融合体育教育的意愿和态度。总体上表现出对能力自我认知水平低的学生,对融合体育教育的意愿和态度相对较低。而对自我能力认知水平高的学生,并不能说明他能够高效的完成融合体育教育,也有可能是缺乏对融合体育教育过程思考造成的。无论是确实具备能力还是缺乏对融合体育教育过程的认知,融合体育实际操作能力都是造成了对调查对象对融合体育教育态度影响。尽管大部分调查对象表现出对待融合体育教育理念支持的态度,但是他们缺乏信心以及对融合体育教育实际操作的理解不清,导致了他们对亲自实施融合体育教育的消极意愿和态度。他们的顾虑主要来自对于课堂管理、教学效果和师生及学生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感觉到自己并没有应对融合班级教学环境的能力,缺少足够的专业准备,难以给予残疾学生足够的支持。因此要有序的提高体育教育学生开展融合体育教育的具体实践能力,特别是在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管理和课堂秩序维持方面,必须要进行专门的学习和实践。

我国目前没有任何专门的融合体育教育的教学材料,缺乏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但是在欧美国家已经逐步的有一些指导融合体育教育实践的教学材料得以研发。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Martin.Block教授的《ATeacher’s Guide to Including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inGeneral Physical Education》和在欧盟广泛推广的《CountMe In——A guide to inclusive physical activity,sport andleisure for children with a disability》教学材料。这些教材共同的特点都是着眼与实践操作性,并为教师提供了许多进行融合体育实践的范例。由于目前我国该方面内容的空白,在进行融合体育教材内容建设上,必须要以提升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核心,借鉴国外相对成熟教材体系,结合我国国情,进行教材研发。我国的国情与发达国家的国情有一定差异,如彼此间的社会制度、经济体制、文化传统、教育体系、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社会认识等差异均很大。在整个学校体育发展过程中,中国和西方走的是完全不同的两条道路,现实中的特殊体育改革需要的是取长补短,必须走“本土化”道路。因此在教材开发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我们国家具体的学校体育的情况,对内容进行调适和修改。例如:教学班级人数,当前的学校的教学环境及体育设施,学校的无障碍设施,现行的中小学体育教育大纲和体质健康标准、目前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的人数及类型和程度等等。

我国融合体育教育的教材内容至少应该有两个部分组成:基础理论部分和实践指导部分,理论部分的内容应该包括绪论,融合体育教育的产生与发展,融合体育教育的目的意义和任务,常见残疾学生的生、心理特点和教学注意事项;实践指导部分应该包括:融合体育教育的教学原则,融合体育教育的设计与课堂组织管理,融合体育教育的教学手段与方法,简单融合体育器材设施的设计与组合,融合体育教育学生成绩的测量与评价,融合体育教育具体实施优秀范例。教材内容组织应该突破以往古板的传统组织形式,可以采用案例或者是以残疾学生具体的需要引出融合体育教育具体的操作形式,进而讨论具体的融合教育实施的细节、课堂的管理、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教学工具的改良和调适等等。要突出引导学生主动的对融合教育的开展进行思考的特点,对操作可行性进行评判和分析。

3.4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残联、残疾人体育部门等相关机构需要共同努力,发挥联动作用,改善基础教育场所的无障碍设施,以实际行动提高对融合体育教育的支持调查发现,影响学生对待融合体育教育意愿的标准信念纬度得分水平不高。标准信念体现的是调查者对于来源于社会压力和他人的影响程度。未来体育教师对学校其他教师、学校领导、社会工作人员、医生等人对他们进行融合体育教育支持程度有着一定的担忧。并且调查对象在对学校现有的环境和设施是否能够满足融合体育教育工作的表现出的怀疑影响到他们对融合体育教育的态度和意愿。

融合体育教育能够为残疾学生创造一个与健全学生同样享有现代体育教育资源的理念和实践活动。但是体育教师对行政部门的扶持力度、社会公众的支持程度以及现有的教学环境和设施的顾虑是有原因的。学校相关行政部门的政策制定会为教师融合残疾学生入一般体育课提供导向。如果没有任何文件式的规定残疾学生班的残疾学生同健全学生一起参与体育课,或在这方面没有奖惩措施的话,那么教师必然会更愿意规避风险和麻烦,选择仅给健全学生进行体育教育,或者是让残疾学生仅仅是在场边观看。而在美国由于教育法规的要求(Public Law 94—92,the Educa—tion for Handicapped Children Act),绝大部分(96%)的残疾学生进入一般学校与健全学生在同样的环境下共同接受教育。因此在大多数学校有专门的适应体育专业学生从事融合体育教育工作,并且得到学校的在财政上的支持。

融合体育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上,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除了在课堂接受理论教育还应该有机会参与具体的实践活动。大、中、小学学校、残联特别是残疾人体育联合会应该建立良好的合作途径,增加互动,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例如:可以通过参与组织残疾人体育竞赛活动使学生了解专门的残疾人体育竞赛的规则和特点,参与到残疾人业余竞技体育训练、教学活动,参与大型体育赛事的志愿者工作,从而了解残疾人体育竞技的特点和训练教学要求,体会残疾人在参与体育和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为将来具体开展融合性质的体育教育实践奠定基础。

在无障碍设施方面,我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七章第五十二条规定:国家和社会应当采取措施,逐步完善无障碍设施,推进信息交流无障碍,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无障碍环境。这样的规定并没有强制性的指标或者要求,而在欧美许多国家,公共场合的无障碍设施是强制性的要求。目前,我国在伴随大型残疾人体育竞技运动会以及国际性的大型会议的开展,通常会在举办城市加强无障碍设施的建设,例如2008年北京残奥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0年亚残运会,以及即将举办的2011年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很多公共场所,特别是体育场馆和社区的运动场所的无障碍通道和专门的体育设施都进行了大幅度改良和建设。然而,中小学的无障碍环境却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学校职能部门和残联、特别是残疾人体育协会的沟通协作工作应该进一步加深,利用举办残疾人运动赛事的时机,在基础教育的学校运动场所改善无障碍设施,为融合体育教育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校园设施环境。学校决策层面,也应该认识到基础无障碍设施是现代学校和谐文化的一个具体体现,因此对残疾人的关爱和教育公平的支持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口号上,必须要有实际的稳定的投入支撑。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未来体育教师尽管对融合体育教育可能带来的积极教育影响表示认同,但是他们对待融合体育教育的意愿和态度水平相对较低。女性学生的意愿态度比男生略积极。

2)与残疾人发生过良性接触经历的学生表现出的对待融合体育的意愿和态度要高于没有与残疾人接触或者接触经历评价较低的学生。缺少与残疾人的频繁和良性接触影响未来体育教师对开展融合体育的意愿和态度。

3)修过残疾人体育课程的学生对待融合体育的意愿和态度总体上要高于没有修过残疾人体育课程的学生。某些项目得分低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对残疾人体育教育实践过程体验更加切实,对自身能力、学校设施、具体操作有所顾虑。

4)对进行融合体育教育能力认知水平高的学生表现出相对积极的意愿和态度,而认知水平低的学生的对融合体育的意愿和态度相对较低。

4.2 建议 1)以改变对待残疾人态度为目的,根据体育教育学科特点,采用多种形式有效促进积极的残健接触,提高学生对残疾人问题的认识。

2)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为主体,加强以融合体育教育为导向的特殊体育教育课程建设。

第2篇:融合教育策略范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教学;融合策略漫谈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日趋显现,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改革了传统教学模式,拓宽了师生的眼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因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介入而显得精彩万分,因此备受我们广大教师的亲睐。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实施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效融合呢?根据我在万全区第一小学进行融合教学实践中所积累的一些经验,谈几点个人心得体会。

一、 能够完美呈现算理

我们知道,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最基本的是必须要让学生理解并熟练掌握算理,否则根本无法形成计算技能,因此,我们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强化学生算理的指导,力争达到“知其然,必须知其所以然”。何为有效措施?通过研究实践,我发现在为学生准确而有效的揭示算理方面,可以通过网络在线下载,然后经过自己的加工制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操作,可以发挥出其无可比拟的优势。我们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在电脑上的点击操作,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操作学具,从而达到理解算理的目的。更为重要的是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真正动手操作学具和观看课件展示,可以更加完美地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并有利于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 由此可见,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将计算知识的形成过程很好地展现出来,它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直观形象等优点,改革了传统算理教学的僵硬模式,使计算教学更加直观、生动,富有趣味,也使计算教学在算理、算法、技能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和提高。

二 、可以拓宽知识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难发现,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表现出在课堂上的聚精会神,思维上的溯本追源,效率上的突飞猛进,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在此刻感到学习不再是一种繁难的负担,而是一种乐趣。因此,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营造兴趣的效率最大化,从而体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我们可以利用网络下载制成课件用于演示教学,不仅继承了多媒体课件的优点,同时也让学生动手参与,这就在无形中更增加了学生对学习知识的兴趣。例如教学《梯形面积公式》一节时,我们就可以利用网络下载课件,让学生通过操作完成梯形的剪切或拼图,在勃勃兴致中学生就会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S=(A+B)×H÷2的算理有了深刻的理解,这样将胜过我们多少次的反复说教。

三、 强化师生交互操作

在计算教学中,必要的练习起着巩固算理、温故知新,形成技能的重要作用。但是,传统的题海战术不符合现代素质教育和“低负高效”理念要求的,因此我们改变过去题海战术的做法。如果充分利用包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加强交互和操作,按照学生的差异将练习内容分为几个难易等级,甚至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让他们自己开动脑筋,发挥集体智慧,根据个人喜好设计出喜闻乐见的故事情境或闯关活动,并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练习的题目和自主选择出示题目答案的时间,配合生动的画面和适当的鼓励,在宽松的环境下,发挥团队协作、群体攻关的合作精神,完成知识体系的探究和创新,这样学习的效果和能力都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四、创新利用友情链接

众所周知,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丰富而广泛的文化内涵,计算教学也同样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我们所用数学课本中许多数学定律的推导、数学家巧算的故事,甚至于一题多解的解题方法展示等等,都体现了数学知识的文化性。但是这样大量的数学信息、知识、历史和学生的学习反馈在一堂课上完全反映出来是不可能的。但是,现代网络技术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比如我们把相关的数学知识制作成网页发在微博中,让那些有兴趣的学生和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选择进入友情链接,点击网页进入浏览。或者,学生可以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己广泛地从网络收集资料,制作成自己的博客,把积累的数学知识发到网页上供其他同学浏览发帖。这样,在课堂上不会出现“填鸭式”和“满堂灌”的现象,学生的自由度很高,浏览的也是他们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内容,所以可以使广泛而丰富的数学文化更加深入人心。真正使数学文化起到润泽数学课堂,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思维、提高数学素养的作用。

五 、时刻警觉存在问题

虽言现代教育技术使数学课堂教学精彩纷呈,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在教学领域的运用尚在探索阶段,要充分发挥其作用,还应克服盲从心态:

1.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

现代教育技术融合到各学科教学中,只是提高有效教学的一种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我们作为教师首先应把握住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多媒体本是一种教学工具,教师不能只当“解说员”,而应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灵活多变的操作,使多媒体发挥最佳教学功能,能够在教师的驾驭下有的放矢地发挥作用。

2. 视屏不能完全取代必要的板书

不难发现,不少老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已经脱开了粉笔和黑板,但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仍有一些功能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比如学生计算步骤的呈现,随时进行的步骤增删,教师对学生计算过程的评价等等,都可以一目了然。

3. 融合过程切不可华而不实、哗众取宠

第3篇:融合教育策略范文

机械制图教学与AutoCAD课程教学的融合有助于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让学生更加直观、清晰的理解、掌握机械制图知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机械制图教学与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内容分开,不利于学生思维想象能力的发挥,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本文中,探索机械制图与AutoCAD课程教学的融合,对于提高学生的机械绘图技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机械制图与AutoCAD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机械制图是高等教育院校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通过学习这门学科知识,广大的学生能够具备基本的绘制机械零配件图、装配图的能力。AutoCAD是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简称,是一种绘图设计软件,在机械制图、建筑设计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机械制图方面的应用来看,AutoCAD能够提高机械零件的设计精度,在绘制机械平面图形、装配图以及零部件图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大幅提升了机械制图的绘图质量与绘图效率。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与AutoCAD课程教学是单独存在的,这两门课程往往是在不同的学期开设的,学生通常是先学习机械制图知识,然后再学习AutoCAD,这种教学模式弊端比较明显,一方面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教学内容重复、重要内容衔接不够紧密,对课堂教学效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学习机械制图课程内容时,往往是由教师多讲、学生多听,教学内容立体感不强,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力,久而久之学习者就会丧失学习的兴趣,而AutoCAD课程教学过程中,学习者的空间思维想象能力缺少理论的支撑(由于机械制图教学环节学生未能够扎实掌握机械制图的基本理论知识),很难真正地将AutoCAD技术应用到机械制图的学习、实践中去,影响了机械制图、AutoCAD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学效率。从AutoCAD在机械制图领域的应用发展趋势来看,实现机械制图与AutoCAD课程教学的融合对促进AutoCAD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提高机械制图的质量与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2.机械制图与AutoCAD课程教学的融合策略

将AutoCAD课程教学内容融合到机械制图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AutoCAD在制图方面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笔者认为,机械制图与AutoCAD课程教学的融合应该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2.1.以实训教学模块为载体,促进机械制图与AutoCAD的融合。机械制图主要采取的是教师讲授的授课方式,教师通过讲授一定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学会识图、读图,学生难以发挥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这种授课方式也不够形象,学生更多地是从课本上直观地去观察、分析机械图样,难以真正地得到“制图”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采取与实训教学为载体的教学模式,将AutoCAD广泛地应用到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去,将机械制图理论知识与AutoCAD软件制图融合在一起,对于提升学习者的三维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的绘图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实训教学过程中,首先进行实物的测绘,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徒手画图,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再使用计算辅助软件绘制图样,这样通过采取“测绘实物一一徒手绘图一一计算机软件绘图”的方式,让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机械绘图技能,这对于提升学习者的空间思维想象能力、水平具有显著的作用。与传统的分离教学模式相比,基于实训基础上的融合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尽快地掌握绘图方法、作图步骤,增强机械制图标准意识。

2.2.深化课程改革。机械制图与AutoCAD课程的融合教学,不仅仅体现在教学课程的设置上,更重要的是要进行内容、教学模式、考核以及教学体系的改革,否则,融合教学就极易流于形式。深化机械制图与AutoCAD课程教学改革,要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2.2.1.注重标准教学,减少几何教学内容比例。运用AutoCAD技术进行机械绘图、配图,必须要熟练地掌握、运用国家标准规定的机械绘图知识,这样才能够确保绘出的图样符合实际需求。传统的《机械制图》课程内容也要进行适当的删减,比如,《机械制图》课程中所讲授的点、线、面等几何知识点就可以进行适当的删减,一是这些内容相对比较困难,二是这些内容应用也并不多。要结合机械制图应用领域需求的发展趋势,加大投影理论知识、投影规律的授课比例,理论教学部分仍然采取《机械制图》课程中采用的讲授模式,而板图教学则重点放在AutoCAD软件教学模块,让学习者有针对性地进行联系,逐步掌握AutoCAD绘图的技能。装配图的学习、绘制也要放在AutoCAD教学模块,使用不同的颜色来标注不同的机械零部件,然后再使用AutoCAD绘图技术将这些零部件进行“组装”,让学生更加直观、清晰地了解机械绘图知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

2.2.2.提高现代绘图技术教学内容的比例。《机械制图》主要是以识图、读图为教学重点,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识图、读图的教学相对比较死板,缺乏立体感,学生只能通过自己的思维空间想象能力进行学习、理解。将AutoCAD等现代绘图技术应用到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去,能够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上,更加直观地去学习、理解,机械制图课程的学习由“二维”转化为“三维”。

2.2.3.制定“双证考核”的评价体系。机械制图与AutoCAD课程的融合,不仅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上,而且还要体现在教学评价、考核方式上,探索实施《机械制图与AutoCAD》相结合“双证考核”模式(即将AutoCAD证书的考核与机械制图的课程学习评价结合在一起),将理论知识教学与AutoCAD技能教学、考证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同时进行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这样在增加教学学时的条件下,既完成了“新课程”的教学,提升了学生的应用技能、职业素质,又完成了对学生AutoCAD进行技能培训、技能鉴定工作,实现了“教与学”的“双赢”。

2.3.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机械制图》与AutoCAD课程教学的融合,对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要求也较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够引导学生尽快地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在完成基本内容的教学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个人或者团队的形式来设计一些简单的机械产品,让他们在设计中去学习、去发现疑问,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想象能力就会大幅提升。创新能力的提高必须有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作为保障,机械制图与AutoCAD两门课程都属于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科目,需要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结合在一起,因此,教师要注重培训学生学会采用更为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逐步提升学习者的空间构型能力与空间思维想象能力。

2.4.运用立体化的教学模式。立体化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立体化教学的“立体化”体现在教学资源的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等诸多方面。从机械制图、AutoCAD课程的融合教学要求来看,关键的是要学会运用立体化的教学方法,比如,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网络教学模式等等,让学生图文并茂、更加直观地进行学习。立体化教学方法使得枯燥的机械制图教学内容形象化、立体化,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其它学科课程教学不同,机械制图学科教学内容相对比较抽象,如果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就很难建立起“立体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丧失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立体化的教学方法之外,立体化教学还要延伸到实践中去,组织学生到工厂中实地参观、实习,这样通过运用图样、实物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三维的立体图形,这对于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分析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5.“穿插融合”教学。《机械制图》与AutoCAD课程的融合教学并不是简单地将两门课程放在一个学期进行教授,而是要将两门课程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穿插教学”。穿插教学就要求教师将机械制图与AutoCAD内容教学互相穿插,并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建立以AutoCAD教学为主、机械制图教学内容为辅的授课模式,将融合教学策略落到实处。以三维视图教学为例,要绘制三维零件视图,首先教会学生三维视图的绘制知识(原机械制图教学内容),然后教会学生如何运用AutoCAD软件来绘画三视图,这样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逐步地掌握机械绘图的知识、提高他们的机械绘图水平。

3.结论。机械制图教学与AutoCAD课程教学的融合有助于实现课程教学内容衔接的目标,丰富教学的方法与模式,而且在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绘图的能力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机械制图与AutoCAD课程教学内容的融合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循环上升和逐步完善的过程,随着现代绘图技术的不断发展,AutoCAD课程教学内容也需要进行不断的更新,以实现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水平的战略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高巍.计算机AUTOCAD软件在机械绘图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1).

[2]吴寒涛.机械制图与AutoCAD绘图课程整合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13).

[3]邱炎儿.浅谈《机械制图》与((AutoCAD》的融合式教学[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2).

[4]李茶青.工程制图CAD实训体系的设计与实践[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12(03).

[5]谌炎辉,陈岳坪.提高《机械制图》教学效果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9(03).

第4篇:融合教育策略范文

【关键词】高中物理 物理学史 融合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B-0114-02

物理学史是物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能够拓展学生的物理知识面,激发学生探究世界本源的欲望。学生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能够提升其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并养成善于从生活的细节中去发现物理现象,能用物理知识解答这些现象,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一、利用物理学史诠释知识演化过程

物理知识点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知识点,其他学科知识点的形成需要经过一定的推到过程,而物理知识则不需要经过这样的过程,往往是直接告诉学生这样的结论,比如“浮力”这个计算公式,学生只需要记住公式就能够解决问题。但这样也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不深刻,不好抓住知识点的内涵,当知识点稍微一变化,学生就会不知所措。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需要将物理学史贯穿在其中,让学生体会这些知识点是如何经过前人的探究、推导形成的,让学生注重知识点和历史的统一。这样做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对物理知识记忆更深刻,理解更深入,提搞学生的学习效率。

比如学习高中物理中的“自由落体”这部分知识,在讲解自由落体的计算公式的时候,就会遇到这样一个结论:“落地的时间只与高度有关,而与物质的质量无关。”当学生看到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可能会感到疑惑。因为凭借学生平时的经验,“羽毛和石头如果从同样高度落下来的时候,落地时间并不是相同的”。面对学生这样的疑惑,教师就可以给他们讲述亚里士多德的故事。亚里士多德认为重物体比轻物体下降得快,而且这个结论与人们在生活中得到的经验结果比较一致,也观察到过这种现象,但事实是否是这样呢,只有实验才能检验这个结论的真假。后来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上进行的重力实验,才最后证明物体自由下降的时间只与高度有关系。经过这个物理史的讲解,学生恍然大悟,对“自由落体”有了新的认识,并正确理解。然后也才能对学生提出的“看到羽毛和石头落下来的时间不一样”的问题进行进一步地讲解。自由落体公式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得出的结论,这个条件是真空环境。在真空中自由落体的公式才成立。在现实中由于空气对石头和羽毛产生的浮力不同,因此造成羽毛下降比较慢。经过这样的层层推进讲解,学生就能准确地理解自由落体公式及其本质。

二、模拟物理历史实验了解物理现象

物理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一些知识点不能在课堂上全部展示出来,因此教师就需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物理实验。在物理史中记载着许多著名的科学家进行实验研究的故事,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的时候,可以用这些物理史来激发学生去动手实验,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知识的本源进行探究。物理史能很好地教育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要局限于知识的表面,而是要深入探究知识的本质,引导学生开展物理探究实践活动。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或者讲座的形式让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物理史进行了解,这种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比如学习电磁感应现象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讲解“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的故事,简要讲述“法拉第在做实验过程中发现了磁场能够产生电流的现象”的过程,然后让学生模拟法拉第重做电磁感应实验。当学生通过模拟实验看到电场产生的时候,就会感受到一种成就感,并加深了对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又如,学习“电磁波”的时候,为了讲解微波的热效应,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微波炉”的加热原理来认识,让学生利用微波炉加热食物的实验来感知微波的热效应,加深了解电磁波,知道电磁波可应用于生活中。

三、讲解物理学故事来启迪学生学好物理

许多物理知识的发现是偶然的,在发现过程会有一些有趣的故事,因此将这些有趣的故事引入到课堂中,就能够改变学生对物理难学、枯燥的印象,让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并不是枯燥的,而是充满趣味的,这样就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当然,教师在教学中融入物理学史的情境的时候,要在不破坏课本教学逻辑的前提下进行,将物理学史巧妙地穿插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引入物理史情境的时候,可以是一段视频,也可以是一个图画,简要介绍即可,不可花费太多的时间,不使物理课变成物理学史课,本末倒置。教师引入物理学史辅助教学的时候,要注意设置情景,让学生在精神上体会到科学家对真理的探究过程,学会像科学家一样对待物理。尤其是在一些定理形成的时候,科学研究必然存在弯路,教师就可以将这些故事引入进来,让学生在这些情境的启发下避免犯与科学家相同的错误,启迪学生学习物理,喜欢物理。

比如讲解“光的波动性”的时候,涉及“泊松光斑”这个知识点。教师为了学生加深对泊松光斑的印象,可以将“泊松光斑”的发现和证明过程讲给学生。“泊松是一名数学家,对光的波动性一直持反对态度,因此他想通过数学来证明他的结论。泊松通过计算预言,如果光是一种波的话,那么当光照到一定尺寸的圆盘上的时候,就会在阴影的中心出现光斑。这显然与人们在日常中观察到的现象是不相符的。根据人们的常识,影子的中心是不可能是亮的。因此他根据他的计算结果来设计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恰恰发现当光照到圆盘上的时候,在阴影的中心出现了光斑,与他的预言相符合。因为这光斑就是依靠光的波动性产生的。泊松恰恰用自己的数学能力证明了光的波动性,证明了自己原来反对光的波动性的观点是错误的。因此将这个光斑称之为泊松光斑。”这是一个十分有意思的小故事,教师将这个故事引入到课堂中的时候,就会活跃课堂的气氛,学生通过这个故事也会明白“光具有电磁波的性质”。如果此时,教师让学生动手来进行“泊松光斑”实验,重复前人的实验过程,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就更加深刻,更有兴趣去学好物理,以后遇到不懂的知识点的时候也会自主进行探究。

将物理学史引入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时候,要求教师把握好教学内容和物理学史之间的关系,只能精选一些与课堂紧密相关的物理学史,而对一些物理科学家的奇闻异事只能让学生课下自己来进行阅读,并注意对课堂的教学时间进行合理分配,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物理学史的作用,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王丽娜.物理学史融入高中物理教学的实践研究[J].鲁东大学,2013(11)

[2]贺艳军.物理学史融入高中物理教学的现状研究――以重庆市北碚区为例[D].:大学,2010

第5篇:融合教育策略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 德育 策略

一、在教学教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

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的过程就是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潜移默化地得到训练和提高。刚刚步入青春期的学生对什么都感到好奇,他们的模仿力极强,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如教师整齐简洁的板书、优美的语言、得体的外表等都会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熏陶,从而陶冶他们的情操。例如,教师在课前做好了充分的工作,在教学中运用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他们就会感到轻松和快乐,同时对教师的敬佩之情会油然而生,并能从教师的身上感受到一种责任感,而且教师身上所散发的人格魅力会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及工作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数学教学内容中,思想教育知识并不是很明显,这就需要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创新教材,发现教材中所隐含的德育素材,合理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比如,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实际上就是指自变量取值的合法性,在教学这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抓住这个德育的机会,告诉学生虽然我们都是自由人,但是自由是有限制的,是相对而言的。可以这么说,我们作为一个公民必须要遵守国家的法律,遵守社会规则,保证我们每一个人所做的事都是合法的,这样我们才是自由的,否则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以及社会和良心的谴责。

三、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我们的课堂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要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渗透德育,比如合作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其实,数学中的定理和推理单靠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理解和接受,学习效果也不理想,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共同思考、推理和论证,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就会体会到合作的乐趣和意义,这样既能培养了学生各种能力,又能帮助他们树立团结合作的互助意识。学生有了这种合作意识,就会明白自己的利益和小组的利益是相互联系和依赖的,只有大家团结一致、互帮互助,才能共同成长和进步,才更容易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意识到在合作中要相互尊重和欣赏。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已经进入到了竞争时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使他们学会合作。现在的中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比较自私,缺乏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很有必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观念,使他们明白在生活和学习中有合作的精神及合作的能力,获得成功的机率会大大增加。

四、利用数学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贯穿德育教育,在数学课外活动中同样可以开展德育教育。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一些数学活动,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组织一些以数学为主体的活动,如数学知识竞赛、谈谈身边的“数学天才”,讲讲数学家的故事等,如果学生能积极参与,这样的教学活动会起到多重效果。

五、通过知识的日积月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随着数学知识的越来越深,学生在学习中容易产生畏惧心理,所以,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教师可以在数学教学中穿插一些数学家在探究过程中的艰辛和毅力,他们所经历的漫长而曲折的道路,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科学、勇往直前、坚持不懈、追求真理的决心和勇气。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适当地让学生了解一些有趣味的世界数学题目。通过了解,学生明白了只有付出才有收获,只有在学习中发愤图强、勤奋努力,才能取得优秀的数学成绩,靠投机取巧是不可信的。

六、教师必须始终关爱学生,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

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关心每一个学生,理解和尊重他们的想法,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内心需求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对待他们的情绪和言行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尤其是不能忽略和歧视后进生,他们在学习中常常表现出自卑和不自信,因此,教师要多关注和关心他们。另外,德育教育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勤奋努力、勇气、勇敢自信的品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让他们明白数学知识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以及学习数学知识的意义。

七、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还能开拓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数学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条件,使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进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此外,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和创新精神,这种教学氛围的形成,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自信,使他们有了克服困难的决心,有利于提高数学学习效果。

总之,在数学教育中渗透德育,教师要把握好一个度,即渗透要自然可行,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进行德育,这样才能达到德育和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梅玲.正确处理智育与德育的辩证关系──心理学与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系列文章之二[J].江西教育,1994(10).

第6篇:融合教育策略范文

关键词:视唱练耳;基本乐理;音乐教学

“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课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基本乐理就是学习音乐的理论课程,让学生学习音的产生与如何发音,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们的音乐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视唱练耳是将视唱,听觉和听写这三大部分作为重点的教学课程,是对学生的和弦、音高、节奏以及旋律等视唱的特别训练课程。两者都是以培养和提高音乐学生的专业素质为目的,其性质主要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审美能力。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将两门课程融合起来进行教学,才能更好地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成效。学生也只有将视唱练耳和基本乐理两门基础课程学好,才能进一步学习其他音乐专业课程。

1 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的异同

“视唱练耳”课是基础课中的实践课。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基本乐理”课是以理论学习为主的课程,它使学生们了解基本的理论知识。二者技能教学的目标方面相同,不过,教学侧重点和教学手段具有明显不同。常规的乐理课程核心是讲音程、和弦、各种调试、音调、节奏运用等乐理常识,主要从理论角度解释了音乐的各种形式,使学生们对音乐有全面的了解,以达到提升其音乐专业素养及音乐审美的目的。然而,与之对应的“视唱练耳”是以视唱、听写、听觉分析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实践性课程,主要是训练学生们节拍、和弦、节奏、旋律等感官视听,培养其感知音乐、实际处理音符乐曲章节演奏的能力,以便于学生熟悉理论知识后应用于实际,提高其对音乐的全面感知及演奏能力,提升其音乐素质与修养。]

2 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的功能价值

2.1 促进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强化学生音乐学习能力

将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相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学生在视唱练耳过程中可以把握音乐理论,又可以将音乐理论应用到视唱练耳的实践中,从而达成音乐课堂教学目标。除此之外,在这样的结合式课堂上,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使他们能够按照节奏、节拍、音调变化等来把握音乐理论,用音乐思维来更快地记忆乐谱,增强其音乐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2.2 有助于改善学生音准,提高学生发声准确性

视唱练耳贯穿于基础教学的全过程,复杂的发声练习让学生唱起来难度非常大。将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有助于改善学生们的音准和节奏感,还有音乐方面的感知能力,引导学生辨别出音色的高低、节拍和长短等,以此来增强学生们课上的记忆力,使学生们在丰富的音乐旋律中,培养出较好的节奏感和音乐感知能力。

2.3 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为学生音乐发展夯实基础

乐理是学习一切音乐方面技能的基础课程,基本乐理的教学是让初学的学生更好的掌握音乐这方面基础知识的关键。乐理知识还是必须回归于教学实践中,只有把乐理知识融入到教学实践中,才能真正的体会到乐理知识的意义,才能认知到学习音乐知识的无限生命力,才能对音乐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视唱练耳是音乐中基础中的基础,其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又能发掘音乐的潜能,使学生们在学习音乐之路上更加熟练、稳健。

3 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在教学中融合应用的策略

3.1 做好节奏节拍教学

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结合课堂上,教师要做好节奏节拍教学,让学生感受音乐节奏和节拍的变化,增强他们的音乐感知力。以二分音符为例,它可以由四个八分音符组成,也可以由两个四分音符组成,时值上也会存在差别,如果教师单纯进行理论讲解,学生很难把握各个音符时值的关系。通过视唱练耳课堂,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控制音符的时值,感受不同音符的具体特点。音乐拍子的学习同样如此,教师可以通过搜集相应素材来展现音乐的律动。比如下图1、图2中,将一些稳定的拍子串联在一起,将其分为两拍、三拍,使其形成特定的时值,然后向学生展现乐谱中的相应符号,提高学生的乐理熟识度。此外,教师在节奏教学中也可以通过视唱练耳课中的伴奏途径实现。从伴奏的音域分析,强拍一般都会出现在钢琴的低音区域,因此在钢琴伴奏中易体现出节奏和和弦的变化,提升学生对节奏的理解力。

3.2 提升视唱的音乐性

在视唱练耳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乐理分析来提高自身的视唱水平,找到精准的发音部分,提高节奏的准确度,从而达到课堂学习要求。学生只有增强自身的音乐综合能力,才可以更好地提升视唱的音乐性,感悟音乐中包含的各种乐理信息,提高音乐的欣赏能力,感受音乐知识的魅力。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结合课堂上要求学生要充分理解音乐内容,把握好节奏变化和音调的高度,同时还要将音乐情感融入到视唱当中,提高音乐表现力,这样才能充分展现出音乐作品的内涵和思想,让音乐拥有灵魂。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做好两者的结合,提高视唱练耳与音乐理论教学的融合度,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思维,加强音乐创新,为我国培养更多优秀的音乐人才。

3.3 处理好不同和弦教学

和弦辩听是视唱练耳课的重点和难点,许多学生没有掌握科学的技巧,学习起来比较吃力,最终降低了音乐学习兴趣。如果单纯进行和弦音乐理论学习,其知识比较抽象、理解难度较大;如果单纯进行视唱练耳辨析,则对学生的听力要求极高。但是将两者结合,则能够实现理解与辩听上的互助,所以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要做好融合教学工作,让学生在和弦学习上有所领悟。比如三和弦主要是由三个音构成,从低到高分别为根音、三音和五音,根音与五音之间跨了五个度,因此被称为原位三和弦,在此基础上进行变化,又可分为大三和弦、小三和弦,它们可以体现在音阶的每个音级上,从而展现出音乐的变化。

4 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音乐教学中,教师将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课程分开,这样不仅会浪费教学时间,而且可能会导致学生认识上的偏差,不利于他们今后音乐的学习。因此,音乐教师需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将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视唱练耳课堂上学习音乐理论,将抽象的音乐理论符号变得更加生动,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音乐素养不断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第7篇:融合教育策略范文

[关键词] 美育维度;小学数学教学;教学探析

一、将美感教育融入数学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充分重视到从美感教育的角度下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重要意义,这就导致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脱离了小学生的实际学习过程。加之数学知识在表面上呈现出的是枯燥乏味的表象,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就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与此同时,在进行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重视对于数学知识理论的教学,便会很容易导致小学生难以发现小学数学中的美感,进而导致小学生对小学数学知识学习产生厌倦感。

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进行美育维度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可以将小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美学元素和小学数学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将本来抽象枯燥的知识赋予更多的知识美,让小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过程带给他们的快乐。从这样的情况可以看出,进行美育维度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美育维度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类型探析

1.发掘出小学数学教学的知识美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小学数学具有着规律性强的知识美。但是,截至目前为止,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还没有形成对于数学知识美的研究,对于小学数学知识中所具有的美感也没有形成足够的认知,这就导致小学数学教学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效果。与此同时,对小学数学知识内在原理探析的研究也没有形成足够的教学认知。由此可得出,目前的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知识之美的探索研究还需要提升。

2.发掘出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美

截至目前为止,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内容主要是数学知识点记忆和数学习题解题方法的分析,并没有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之美进行发掘。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数学教学内容的单调会导致小学生的学习方式缺少主动性,只是机械地学习,而没有真正理解知识,这也会产生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不够高的问题。针对这样的情况,要重视并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数学的内容美是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的助力,小学数学作为数学教学的基础教学部分,承载着系统性的数学知识。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掘隐藏在小学数学知识背后的数学文化,发现小学数学的内容美,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

3.发掘出小学数学教学的规律美

作为自然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数学学科对于学生的应用能力的重视程度逐步提升,这也就提出了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规律之美的追求。但是,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存在着对于抽象的数学理论知识进行强行灌输的情况。与此同时,教师进行教学方法优化设计的的时候,也忽略了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规律之美的研究,这就使得所制定出教学方法难以满足实际的教学需要,导致教学效率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规律之美的总结研究,发现数学基本方法的应用特征,展现出小学数学教学的规律之美。

三、美育维度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容美发掘不足

数学知识体系具有很强的串联性和系统性(这是一个从小学到大学的连续性过程,数学知识体系的形成也是一个逐步的发展过程),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充分把握住这一特点,就可发掘出小学数学的内容。但是,在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对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进行串联分析研究,对小学数学内容的探索度也明显不足。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内容也就难以展示出自身的内容之美,进而导致小学数学课堂学习过程成为机械的学习过程,学生也就难以真正地理解知识的精髓。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知识美发掘不足

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理论考试仍然占据了重头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对小学数学知识美的发掘,通过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美感,加强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兴趣。但是,在多数的教学中,往往存在着对于小学数学的知识美发掘不足的情况。因此,教师在未来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美”的追求,提高教学效率。

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规律美发掘不足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没有形成对于数学课堂教学的明确目的,这就导致小学数学知识中所蕴含的规律之美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掘。与此同时,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育的过程中,由于小学生难以通过对知识的把握,形成对数学规律美感的认知,导致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一团乱麻”,学生数学课堂学习兴趣也难以得到有效保证。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规律美发掘不足的情况严重地制约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作用的发挥,是未来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四、美育维度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1.发掘出知识美

为了有效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实现美育策略研究之前,要结合教学过程的各项具体要求,通过对小学数学教学知识美的深刻研读,来制定出合适的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效率,充分地发挥出小学数学美育教学的作用。

2.勾勒出内容美

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以及小学数学内容的实际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美的展示。第一,要保证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运行过程贴合小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第二,要保证教学过程可以充分地展示出数学知识蕴含的内容之美。

例如,在进行小学数学习题解析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系统学习。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足够的理解,并让学生充分地了解到数学知识的内在美,进而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的提升。

3.引导出规律美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数学的实际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方式的改革,引导出小学数学教学的规律美。

综上所述,通过将美感教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合理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中蕴含的美感分析,对小学数学教学效率提升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研究过程中,要从美育维度出发,合理规划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平.关于小学数学教育专业课程的探索[J].辽宁教育研究,2003,(06).

[2]俞航.让学生面对生活中的“原始问题”[J].黑龙江教育(小学版),2004,(15).

[3]佟娟,王琦.“整理和复习(二)”教学设计与评析[J].黑龙江教育(小学版),2004,(36).

[4]陈好兰.合作学习与促进学生发展[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3,(02):38-39.

第8篇:融合教育策略范文

一、“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的作用探讨

“视域融合”的重点是探究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特征,提供切实可行的语文阅读理解方式。在阅读活动中涉及“视域融合”,指的是语文教学文字内容的方法论,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构建一种新的语文教学改革理论系统。

1.明确教学主体间的联系

“视域融合”教学方式是从哲学观对语文教学本质进行探究,根据实践要求逐渐形成的一套语文教学行为规范。“视域融合”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为基础,强化教学主体和文本教学之间的互动,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的理论式教学体系。主要反映了语文教学过程中主体和对象、自我和他者之间的融合,明确各个动态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而明确了语文多种教学对话的本质。

2.符合语文教学改革需要

“视域融合”教学范式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语文教学范式是语文所有活动抽象教学的表现,包括教学基本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等多方面知识,将语言知识相关研究者和实践者共同研究的内容进行统一的归纳整理,最终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范式教学理论。

3.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内容分析式教学和“视域融合”教学范式存在本质的区别。内容范式教学以竞争教学和个体化教学为主,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主观能力得不到发挥。“视域融合”教学范式强调了学生的主观表达能力,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进行必要的沟通交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扩展学生的学习领域,充分挖掘学生的能力和才艺,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二、“视域融合”教学范式运用分析

针对“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的作用,需要在实践中明确“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的出发点,选择切实可行的策略。以下将对“视域融合”教学方式的实践策略进行分析。

1.开阔学生的视野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涉及多个文本结构,此类视域结合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动态变化中的。在语文教学中,需要扩展学生的视野,将复杂的动态教学体系进行融合,在多维视域教学中,明确教学矛盾点,按照特定的逻辑结构,对学生的期待视野概念进行分析。学到苏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材《走,我们去植树》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经验,结合以往的植树经验,将学习经验和理论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其贯穿于阅读的全过程,让学生自主阐述植树需要注意的细节,在自主论述过程中,保证语言的通顺,其次学生在个体阅读过程中需要有指向性和层次性,在原有的语文教学基础上,进行多视觉阅读,不断进行教学反思,积极扩展自身思维空间。

2.掌握文本的结构

当前语文教学中涉及两种文本结构,其一是文学类,其二是非文学类。本文结构有明确标志,需要按照原有的表现技巧和手法,对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空白内容进行填充,对无法理解的文本结

构进行深入的分析。学到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嫦娥奔月》时,需要扩展自身学习领域,应用新式学习结构,在客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利用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将关于嫦娥奔月的相关视频或者音频展示在大家面前,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强化学生对知识结构的理解能力。扩展学生的思维见解领域,树立正确认识文本结构的理念,将阅读活动顺利地进行下去。学生需要自主对语言结构进行分析,立足于语言的本性,明确某种关系和效应之间的关系。

3.加强师生的交流

在“视野融合”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教学本质进行界定。学生和教师需要进行必要的沟通交流,教师积极了解学生的视域范围,强调相互理解、共同进步。在苏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材中学到《说勤奋》,教学时需要让学生和教师加强互动交流,学生阐述自己对勤奋的理解,并对日常生活中自己认为是勤奋表现的行为进行分析,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话语权,减少教师独白。教师需要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对平常勤奋学习的学生给予表扬,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在实践中需要保证教学目标和文本结构的聚合性和深入性,增强信心沟通交流的有效性。

另外,视野融合能够让学习参与学习并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对他们的语言表达与思维能力的提升也非常有价值。

总之,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需要,教师要正视“视域融合”教学的必要性,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应用多种教学方式,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和交流时间,师生间进行交流和沟通,提升师生双方的阅读视野,并达成视域的融合。

参考文献:

第9篇:融合教育策略范文

一、人文关怀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意义

人文关怀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虽然人文主义的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变化,但其核心并没有改变。人文关怀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对学生价值和教学的主体性的肯定。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文关怀在课堂教学中的意义也更加重大。人文关怀不仅仅要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关怀,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价值充分实现。

将人文关怀融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使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再只是传授课本知识那么简单,而是从对教学任务的充分理解中,在教学活动中,将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出来,唤醒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自我价值的思考。要从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中实现教学目标,并使学生在人文关怀中健康地成长。

二、将人文关怀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

人文关怀通过其丰富的科学内涵融入语文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人性化,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需要教师将人文关怀恰当地应用于语文教学,促进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

(一)促进学生主动感悟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度思考,促进学生主动感悟问题。学生在教学中的体验是学生主观的行为,具有明显的情感色彩,是对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在语文教学中,过于强调知识概念,忽视学生的情感、想象和领悟的心理功能,让学生过多地背诵和记忆,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而在融入人文关怀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更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被注入人文关怀的教学活动,不仅能促进学生在理性思维上的发展,更注重对学生感性思维的培养,让学生成为感性与理性和谐统一的生命个体。这样才能让学生对事物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从而提高学生对事物的领悟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具有人文气息的教学内容,例如通过涉及诚实守信、至爱亲情、乐观自信和自强不息等内容的课文,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深层含义,培养学生诚实友爱、乐观向上、不畏困难的优良品质。例如《永远的梵高》《听懂母亲的故事》都是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文章,教师可以利用这样的文章,引导学生主动感悟,从而让学生领悟到深刻的人生哲理。

(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依靠教师灌输知识的方式就能够形成的,而是要在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中形成的。因此,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是将人文关怀融入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实现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是要让其在不断的学习中完善自己,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地发挥主动性。而教师要引导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在学习中获得高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心应手,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发展自身能力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能让知识真正地融入自己的生命中,掌握学习主动权的是学生自己,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来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优化学习内容,真正地学会如何思考问题、如何高效学习,最终实现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人文关怀,让学生从情感上得到理解和关注,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处在初中的特殊时期,稍有懈怠就会对以后的学习造成不良的影响。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就显得更为重要。同时,我们也要提高人文关怀的质量。教师要通过人文关怀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缺点,然后通过学习不断改正,不断地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此外,还要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学生关注身边所发生的事,品味人间情感,领悟做人的道理,明白生活的意义,从而为自己的人生确定目标,实现自我价值。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