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医儿科基础理论范文

中医儿科基础理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儿科基础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医儿科基础理论

第1篇:中医儿科基础理论范文

该系共有教师192人,其中正高12人,副高83人,中级59人,初级39人。

我院中医系专业为全省唯一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中医学本科专业,以中西医临床医学、中医学、国际交流等为主,使祖国传统医学特色与现代医学新知识新理论相结合,把中医学科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人文科学相融合,发展新兴交叉学科,拓展专业口径,优化培育计划。有较宽的学术领域和良好的科研基础,有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分呼吸。肾病。消化。心脑。血液。内分泌。脑瘤及中西医结合急诊等7个三级临床学科,其中呼吸。肾病。中西医结合急诊等三科室为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

中医内科学为江西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学科,中医专业是江西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

科研项目共194项,其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8项,省级14项,厅级65项,院级83项。获得省卫生厅技术创新一、二、三等奖各1项,南昌市科技进步奖1项。

中医学(国际交流方向):

(五年制、文科,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1、课程设置:

公共英语,医学英语,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医学基础,中医古典医著,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等。

2、特色与优势:

中医学是祖国传统医学,为人类提供了健康的保障,具有独立的、科学的医疗体系和行之有效的诊疗技术。该专业既继承保留了传统医学的理论方法,又教授现代医学新成就、新技术。随着中医药学被世界各国所瞩目和接受,顺应中医药进入世界医疗主流体系的趋势,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西医理论的同时,着重加强对英语的学习。

3、就业前景:

学生毕业后,能够掌握中西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能在各级医疗机构、医药研究所、医药情报所从事医疗诊治及对外交流工作或在高、中等医药院校任教。

中医学:

(五年制、理科,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1、课程设置:

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医学基础,中医古典医著,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等。

2、该专业经历了4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形成了独到的专业特色和优势,拥有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业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博士研究生导师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3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本专业教师60%。加入wto后,中医学已被世界各国所瞩目和接受,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就业前景:

学生毕业后,具备扎实的中医学理论知识及特殊的中医医疗方法,能够到医药卫生行业从事医疗、科研、教学、社区保舰卫生防疫、卫生行政事业管理等工作。

中西医临床医学:

(五年制、理科,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1、课程设置:

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医学基础,中医古典医著,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针灸学等。

2、特色与优势:

面向新世纪,该专业在传授传统中医学理论的同时,加强了对西方现代医学新成就、新技术的学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顺应中医药进入世界医疗主流体系的趋势,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3、就业前景:

该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掌握中西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可以从事医药卫生行业的医疗、科研、教学、社区保舰卫生防疫、卫生行政事业管理等工作。并且本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量较大,可继续求学深造。尤其是随着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确立,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在广阔的医疗市场中可大有作为。

护理学:

(四年制、文理兼收,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1、课程设置:

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理学、中医学概论(中基中诊)、中医护理学、护理学基储护理心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儿科护理学、急救护理学、社区护理学、康复医学、营养与保舰健康评估、传染病护理学、医学美容学等。

2、特色与优势:

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等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具备常见并多发病护理知识和技能。熟悉急、难、重症护理的基本原则、操作技术及监护技能。熟悉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熟练应用;学习一门外语,借助辞典能够阅读本专业相关书刊。掌握扎实的护理学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护理实践技能等方面能力,能在各级中医院、综合性医院从事高级临床护理、护理管理工作及卫生保健工作。

部分知名校友

吕爱平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所所长

吴浈江西省药监局局长

刘晓庄江西省药监局副局长

陈明人江西中医学院副院长

左铮云江西中医学院副院长

何玉信美国澳斯汀东方医学院教授(博士后毕业)

张跃荣美国纽约中医学院院长

管飞私营企业总裁(个人资产超亿元)

程昭擐中国中医研究院教授。主任医师

针灸骨伤系

该系共有教师57人,其中正高4人,博导1人,副高28人,中级20人,初级4人。

针灸推拿专业以针灸为住,结合各项先进治疗技术在痛症。瘫症。功能障碍等方面形成了医。教。研整体模式特色,是江西省卫生厅领先专业。

中医骨伤学科是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特色学科。其理论和学术即继承了传统中医伤科的特色,又吸取了现代医学理论。现代科学技术及新的诊疗手段和方法,充实丰富了伤科学的内容,使之培养的学生更适合社会的需要,学生毕业后既能担负临床医疗工作,又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出事学科理论研究能力。目前,为全省骨伤病治疗中心组长单位。

针灸推拿专业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重点专业,也是江西省高等学校的品牌专业。科研项目共54项,其中省级7项,厅级25项,院级21项,获得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

中医学(骨伤方向):

(五年制、理科,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1、课程设置:

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正骨学,中医骨病学,针灸学,中医内科学,创伤学急救,现代医学基础,西医内科学,西医外科学等。

2、特色和优势:

该专业充分利用附属医院即省骨伤医院的临床高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了一大批骨伤科专业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专门人才。院系合一后,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业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注重素质教育及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依托附属医院4000余万元先进的医疗科研仪器设备(螺旋ct、双能x线骨密度仪、x线c臂机及闭路电视手术观摩室等),可进行直视手术教学及常规骨伤手术,还能开展前沿的先进骨伤手术。

第2篇:中医儿科基础理论范文

立体化教学模式包括:1〉教学内容立体化:即注重课程之间的立体化联系,并实现“理论知识一临床实例一科研成果”三维一体。2〉教学形式立体化:即构建“理论讲授-临床实践-网络教学”的立体化教学形式,包括:理论讲授采用“文字一图片一音像”立体化教学手段及“规划教材一自编辅助教材一专题资料”立体化教材;临床实践建立“临床带教一学生试诊一技能培训一专题讲座”的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网络教学构建“学习一巩固一提高”立体化的网络信息平台。

1教学内容立体化

1.1课程之间的立体化联系  教学中注重儿科本身理论特点(如稚阴稚阳理论,纯阳学说,三有余、四不足理论……)与儿科临床病证之间的关系,加强横向联系;同时注重儿科课程内容与中医基础课程(如四部经典、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药学等)、其他专业课程(如内科、妇科等)及非医学类课程(如人文学、哲学、自然辩证法等)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纵向比较。例如讲小儿泄汚病证时,注重联系小儿“肺常不足、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易感受外邪、为饮食所伤的病因特点,中医基础理论中肺、脾两脏的特性及功能讲述小儿为何常发生泄泻;同时注重联系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器清灵,易趋康复”的病理特点,及中医内科学的知识,说明小儿泄泻在证候特点、证候类型、证候演变等方面与成人有何不同;与西医学秋季腹泻有何相似之处;诊治上应掌握什么规律,有何特点;在讲方剂的运用时,联系《伤寒论》、《小儿药证直诀》相关条文,结合临床经验,讲解如何抓住辨证要点,适时地运用葛根芩连汤、七味白术散等方剂,并根据临床症状灵活加减用药等。这样使学生对中医儿科学有了一个立体的认识,既加深了对儿科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了儿科特点,又巩固了中医基础、中医内科等其他课程知识,有助于临证思辨能力的提高。

    1.2“理论知识一临床实例一科研成果”三维一体化  教学中,在夯实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注重将临床资源及系列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实现了理论知识、临床实例、科研成果三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1.2.1理论知识  理论知识讲授中,突出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如讲小儿感冒时,讲述病因联系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肺常不足”的生理特点;讲小儿感冒不同于成人,具有易“挟痰、挟滞、挟惊”的特点时,联系小儿“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虚”及“神气怯弱”、“肝常有余”的生理特点;讲述小儿感冒临床常见“寒热夹杂”证时,联系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易寒易热”的病理特点等等。

1.2.2临床实例  教学中充分发挥临床优势,将临床中搜集的典型案例编写成了《中医儿科学案例式辅助教材》,通过对典型病例的分析、讲解,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临证思辨能力。另外,通过临床音像资料的应用,增强了学生对疾病的感性认识,解决了理论与实践脱离的问题。

1.2.3科研成果  本课程所在教学基地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天津市卫生局重点发展学科,天津市重点中医专科、天津市卫生局儿童脑病重点研究室。小儿癫痫、肾病、心肌炎、肺炎、反复呼吸道感染等专病研究为本学科特色优势,相关研究取得了系列成果及奖励。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科及专病优势,积极将系列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不但充实了教学内容,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通过阐述专病证治规律,补充病因、微观辨证等方式,提高了学生临床应用、应变能力,启迪了创新思维,增强了学生综合素质。例如:1〉在讲授儿科治法强调顾护脾胃的原则时,介绍儿科专家李少川教授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成果“李少川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如:采用健脾和中、顺气豁痰之小儿抗痫胶囊治疗癫痫的经验;小儿“肾病治脾”的学术观点;采用“疏解清化、调理脾胃”法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经验等等。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开拓了视野,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中医临证思辨能力及创新意识。2〉在讲授小儿癫痫病时,介绍小儿抗痫胶囊治疗癫痫尤其植物神经性发作、熄风胶囊治疗强直一阵挛性发作、茸菖胶囊治疗强直一阵挛性发作伴认知损害的病机基础、临床疗效、作用机制;在癫痫的辨证方面,介绍小儿癫痫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微观辨证(脑电图与中医证候的关系)、病因辨证、病史辨证、体质辨证(“热痫”、“湿热痫”证型的提出及治疗)等多种辨证方法及思路,拓宽学生视野,启迪创新思维。

2教学形式立体化

在教学形式上,改变了传统的“三尺讲台、一个教室”的课堂形式,建立了“理论讲授一临床实践一网络教学”的立体化教学形式,实施理论教学夯实基础、临床实践强化技能、网络教学增强互动的多位联动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1理论讲授立体化

2.1.1教学手段立体化  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科临床优势(尤其是小儿癫痫、抽动症、肾病专病优势),将临床资料采集整理,并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临床典型案例的图片、录像制作成课件,运用到理论课堂教学中,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文字叙述,实现了“文字一图片一音像”教学手段立体化。丰富的图表、图片及音像资料,使所学知识更加直观形象,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激发了学习兴趣。

2.1.2教材形式立体化  在教材的使用方面,改变了传统的“一本教科书”单一教材形式,编写了案例式辅助教材《中医儿科学》,专病教材《病毒性心肌炎的中西医诊断与治疗》、《实用小儿癫痫病学》,专题资料《专题外文资料》,实习指导书《新编中西医结合诊疗全书·儿科》,配套习题集《中医儿科学习题集》、习题试卷等等。实现了“规划教材一自编辅助教材一专题资料”的教材立体化。系列教材优势互补,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2临床实践立体化  中医儿科学为临床学科,针对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科临床优势,建立了“临床带教一学生试诊一技能培训一专题讲座”的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临床带教采用导师式带教,1名临床老师带教1—2名学生,手把手进行临床带教,包括病历的采集、诊法的运用、辨证思路、处方的选择、药物剂量、病历书写、医患沟通等等;学生试诊即独立实践,内容包括学生门诊试诊、病房管床、书写病例、参加病例讨论等;技能培训如针四缝、捏脊、推拿、仪器诊断、急症救治等;专题讲座包括专病讲座、临床小讲课等。通过立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临证思辨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由巩固一提高一升华一创新,能力由量变到质变,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

2.3网络教学立体化  改变了传统以“教”为主的方法,变为以“学”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了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立了“学习一巩固一提高”的立体化网络信息平台,方便学生学习的内容包括:大纲、讲稿、教案、课件等;帮助学生巩固、检测所学知识的栏目包括:在线测试、习题集、模拟试卷等;开拓视野、利于学生提高的栏目:如名师点拨、专题讲座、外文资料等。此外,还设有网上答疑、联系你我栏目,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或对教学效果进行交流、互动,以“学”促“教”。立体化的网络教学模式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增强了教与学的互动。

第3篇:中医儿科基础理论范文

    【关键词】中医药 英语着作

    几千年来,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之一,不但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直到今天仍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日益受到世界的重视,对国际医药学产生越来深远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注意到中医药的疗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任中医药。这为中医药的发展、增强其国际文化地位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潜力。

    从2001 年以来,在积极推动英语等外语对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进行教学的思想指导下,全国很多中医药院校都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了迎接现今时代所赋予的挑战,中医药专业的双语教学无疑势在必行。[1]但有研究显示由于中医药的特殊性,其双语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有待于思考的地方,其中教材和相关着作的缺乏不容忽视。[2]因此本文通过阐述国内相关着作发展情况,从而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纵观近20 年国内中医药英语翻译着作的发展状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内中医药相关英文着作

    1.丛书系列

    1990 年张恩勤主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其中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上、下册)、《中医诊断学》、《中医临床各科》(上、下册)、《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养生康复学》、《中国针灸》、《中国推拿》、《中国药膳》、《中国气功》、《中国名贵药材》、《中国名优中成药》,该套丛书在国内尚属首部。之后1991~1994 年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徐象才主编了一套《英汉实用中医药大全》,其中包括《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单验方》、《常用中成药》、《针灸治疗学》、《推拿治疗学》、《医学气功》、《自我保健》、《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骨伤科学》、《直肠病学》、《皮肤病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急症学》、《护理》、《临床会话》等。2002 年左言富任总主编、朱忠宝等总编译,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该套从书包括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国针灸》、《中国推拿》、《中医养生康复学》等14 个分册。2001~2006 年间刘公望主编,华夏出版社出版了英文版图书《针灸基础学》、《针灸临床学》、《方剂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发挥》等,同时刘公望于1994 年和2007 年主编了《针灸学基础篇》和《中医临床基础速览(伤寒、金匮、温病)》,均由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出版。

    2.教 材

    1998~2000 年间北京中医药大学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委托,编译了高等中医药院校英汉对照教材,并由学苑出版社出版“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英汉对照中医本科系列教材”《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基础理论》等系列丛书。在2007 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来华留学生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汉英双语教材编审会指导下,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汉英双语教材,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针灸学》、《推拿学》、《中医养生学》、《医学基础知识导读》。

    3.单个着作

    (1)英文

    1)中医基础理论

    2003 年刘干中、徐秋萍、王台主编《中药基础知识》(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2)中医临床

    1998 年徐象才主编,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书籍《诸病中医中药外治大全》。2007 年李经纬主编的《中国传统健身养生图说》(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3 年谢竹藩编着了《英文中医名词术语标准化》(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3)针灸推拿

    1981 年Chen Chiu Hseuh 编着《Acupuncture: A ComprehensiveText》。1999 年程莘农主编,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书籍《中国针灸学》。2002 年金义成、彭坚所着《中国推拿学概要》(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7 年李鼎原着,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编译《针灸学释难》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

    (2)汉英或英汉

    1)中医基础理论

    1990 年陈慰中着,俞昌正译《西方的中医五行学说(英汉对照)》由学苑出版社出版。2007 年马伟光、和丽生主编《英汉双解简明中医基础理论教程》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

    2)中医临床

    3)中药学

    2006 年苏子仁、赖小平主编《汉英·英汉中草药化学成分词汇》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4)针灸推拿

    4.工具书

    二、讨 论

    可以看出,在以上出版的中医药英文着作中,丛书系列大致可分为四套,主要为汉英或者英汉双解形式编写。教材主要有两部,基本包括中医药主要科目知识,一部全英文,一部汉英双解。而个人着作最多,全英文形式较少;中医基础理论两部,中医临床三部,针灸推拿五部,主要集中于汉英或者英汉形式出版;中医基础理论两部,中医临床各科及词汇十五部,主要集中于针灸推拿学的着作编写,共有二十八部,中药学仅一部。工具书包括有十六部,均为汉英形式。

    1.目前国内中医药英文着作以及普及存在的问题

    (1)专业英语教材:专门针对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的中医药专业英文双语教材还呈现一个短缺状况,尚需进一步编辑完善。

    (2)专业英语人才培养:还缺乏一支数量充足,既掌握中医药专业技术,又精通中医专业英语的外向型中医药人才队伍在医疗实践中大力宣传中医药,使中医药难以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在国外医疗体系中不易取得合法地位和共际认同。

    (3)全英文着作:中医药英文着作目前主要还是针对国内相关从事中医药人士的学习,因此编写形式以汉英或英汉双解为主要形式。而以全英文形式编写的着作相对较少;中医药知识全面传播还尚存缺限。

    (4)中药学以及其他中医药经典医籍:由于国际社会对于针灸推拿已经比较认同,但对中药学和一些中医经典医籍,如《金匮要略》等的英文着作编写较少,相对限制了有关理论的交流和传播。

    2.解决之道

    加大对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教材的补充和编写,培养更多的中医药专业外向型人才,扩充全英文中医药教材和着作的编写,尤其注重中药学等学科的英文着作发展。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进行创造,改变以往独立作战、各行其是,既无方便的途径相互交流切磋,也无专门机构加以协调的状态,使中医专业术语的翻译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中积极推广加强双语教学的改革,加大既懂中医药专业知识,又有较高英文水平的创造型人才的培养,相互促进,既有利于今后中医药的专业英语教学发展,又有利于中医药着作的继承和发展。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已经被世界所瞩目,中国作为中医药的根源之地,需要培养一些从事中医药事业优秀的外向型人才,不断宣传中医药文化,使世界更了解中医药,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而这些就需要有更多的中医药英文教材、书籍的编写去宣传发扬,既有助于国内学生和对其感兴趣的人们学习,对于国外友人也可以提供更多机会认识中医药、使用中医药,使中医药不仅为中国人民服务,同时还可以为其他国家的人们的健康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4篇:中医儿科基础理论范文

【关键词】 万全 幼科发挥 学术思想

《幼科发挥》是万全在历代医家的学术理论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病证诊法及五脏辨证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具有鲜明的学术特点,对儿科的临床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将万全的学术思想浅析如下。

1四诊合参,尤重小儿望诊

中医诊断疾病的理论和方法,早在《周礼·天官》便有“以五气、五色、五声,眂其死生”的记载。公元前五世纪著名医家扁鹊对疾病的诊断有“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的观点。[1]中医学理论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对望闻问切等诊断内容进一步进行论述。后世不少医家都在疾病诊断理论方面有不少新的成就。在小儿疾病诊断方面,由于小儿与成人不同,尤其3岁以内,其寸口脉位短小,加之切脉时常哭闹,易影响脉象的真实性。故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刘昉的《幼幼新书》中都详细论述了小儿指纹的诊断方法和临床意义,对小儿诊断理论做了贡献。万全在疾病诊断中同样强调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并要求全面收集疾病的相关信息,以作为辨证的依据。尤其强调了小儿独特的生理病理特点,其形气未充,脏腑柔弱,因而在儿科临床中运用四诊时当与成人有区别。正如万全说的“小儿方术,号曰哑科。口不能言,脉无所视,唯形色以为凭”。可见他更加强调了望诊的意义和运用。在《幼科发挥》中万全对望诊方法做了详细论述和系统总结,他认为“白乃疳劳,紫为热极”“年寿赤光,多生脓血;山根青黑,频见灾危”。通过对小儿的望诊来确定病因、病位、病机,以判断疾病的发展与预后,经验独特,丰富了儿科的诊断内容。

2五脏生理,强调有余不足

小儿脏腑娇嫩,有其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古代医家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有“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说法。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说:“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娇嫩,易虚易实,易寒易热。”万全在钱乙的基础上,从临床实践出发,进一步发展完善了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理论认识,将其与五脏气血阴阳相结合,提出了“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的观点。他认为“肝常有余,脾常不足,此都是本脏之气也,盖肝乃少阳之气,儿之初生,如木方萌,乃少阳生长之气,以渐而壮,故有余也。肠胃脆薄,谷气未充,此脾所以不足也”。万全的这些学术思想以五行学说为依据。五行学说认为肝属木,小儿初生,犹如树木方萌,少阳之气日渐而壮,所以肝常有余。万全在文中论述的小儿急惊风证多与此生理特点相关。脾位居中焦,主运化水谷,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正如《医宗必读》中所说:“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化,而人资以为生者也。”然小儿之脾胃薄弱,谷气未充,故曰“脾常不足”。所以小儿易患脾胃之疾,多与脾胃虚弱所致运化失常有关。关于“肺常不足”,中医基础理论认为肺叶娇嫩,通口鼻直接与外界相通,且外合皮毛,易受邪侵,不耐寒热,有“娇脏”之称。《医学心悟》中有“盖肺体属金,畏火者也,金性刚燥,恶冷者也”。小儿初生,脏腑娇嫩,尚未发育成熟,又鉴于肺脏本身之特点,故“肺常不足”,易感外邪,易患感冒、咳嗽等肺系疾病。肾藏精,为先天之本,促进机体生长发育。人体之精气源于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由于小儿发育迅速的特点,后天脾胃之不足,其生成的后天之精气亦不足,故有“肾常虚”之说。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也指出:“肾主虚,即胎禀不足之病也。”肾主骨生髓,故小儿易患解颅脊疳之病。万全对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做出了精辟的阐述,对于中医儿科临床治疗和预防保健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3五脏分治,善别主病兼证

关于脏腑辨证理论,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确立了以脏腑病机立论进行辨证论治。钱乙在治疗小儿疾病方面开始运用五脏辨证,他在《小儿药证直诀》中提到了“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学术思想,发展了脏腑辨证理论。万全在《小儿药证直诀》的基础上,将五脏证治体系进一步发展完善。他在《幼科发挥》中以五脏为纲,总述病因病机及治则,以病症为目,详述症候治法。于五脏主病、五脏兼证、五脏所生病之下,分别具体病症,提纲挈领,条理清楚,切合临床实用。

万全的五脏辨证论治的学术思想使脏腑辨证在理论上发展到一个相对系统化的阶段,给儿科临床医生在治疗方面提供了相对明确的辨证思路。特别是万全在论五脏主病时,并不是仅辨明病证所在的脏腑部位,还分辨出脏腑病位上的病因病性,更重要的是他考虑到人体五脏之间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的特点。他认为一脏生病,多兼及其他脏腑。如论述肝经主病时,他认为“肝主风,实则目直视,虚则咬牙呵欠。气温则内生,气热则外生也”。在论述肝经兼证时,他提到“诸风搐搦,牵引Z斜,皆肝之病。兼见心证,则发热而搐。兼见脾证,轻则昏睡,不嗜饮食。兼见肺证,喘急闷乱,痰涎壅塞。兼见肾证,暴喑失音,手足强直”。都说明了万全在临床上以五脏为纲,区分病因病性,分析五脏之间及脏腑之间的内在联系,最终得以全面而正确地判断疾病。这些都体现了万全无论是在中医理论上还是在临床实践中都遵循了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哲学思想和基本原则。

4重调脾胃,善施医中王道

万全在儿科疾病临床诊治中,非常注重调理脾胃。“脾位居中焦,与胃相表里,运化水谷,输布精微而藏营,为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1]。万全在《幼科发挥》中就指出了“胃者主纳受,脾者主运化。脾胃壮实,四肢安宁;脾胃虚弱,百病峰起”。李东垣在《脾胃论》中也说:“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可见脾胃的重要性。它是元气之源,脾胃伤则元气伤。尤其对于小儿来说,“脾常不足”这一生理特点就意味着其脾胃易伤,而引发他病,反之,其他诸病也会影响到脾胃,而且其他疾病的康复也与脾胃密不可分。故万全在疾病诊治中就特别强调了调理脾胃的必要性和方法。他认为:“调理脾胃者,医中之王道也;节戒饮食者,却病之良方也。”在调理脾胃的方法上,他从脾胃本身的生理特点出发,深入分析,论述透彻,调理脾胃的根本方法不在医而在食。万全在文中指出:“胃喜温而恶寒,脾喜清而恶热,故用药者偏热则伤脾,偏寒则伤胃也。”“偏热偏寒,食也,食多则饱,饱伤胃;食少则饥,饥伤脾。故调脾胃,宜节饮食,适寒温也。”即使在用药调理方面,万全也是很慎重的,他认为用药不可偏寒偏热,不可偏补偏攻。在调理原则上,他认为小儿有少食易饱者,多为胃之不受,脾之不消,宜益胃之阳,养脾之阴。对于小儿有多食易饥者,多为脾胃之邪热甚者,宜泻脾胃之火。可以说万全调理脾胃的学术思想,不但在调理脾胃疾患方面给我们很大帮助,而且在临床诊疗其他疾病方面,也给我们提供了有利的参考依据。

5煎服用药,重视经络流注

中医基础理论认为经络是人体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气血津液的运行,脏腑器官的功能活动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均须通过经络系统的运输和传导、联络调节的功能得以实现,并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2]。在临床实践中,根据经脉的循行部位、循行时间及所属脏腑的规律,对疾病症状和体征相结合进行分析,可以判断疾病的所属脏腑。万全的学术思想也体现了这一点。他在论述急惊风的病案中提到“一儿未周岁,因伤食发疟,间一日一发。在子丑时,疟发搐亦发也。子时属胆,咬牙者心肝俱热也。肝木心火,子母病也”。《子午流注针经》[3]中提到了经络循行时间,在十二时辰中,子丑时属肝胆流注时间。同时万全在服药方法上也注重经络流注,他在用当归龙荟汤治疗肝胆有热的惊风发疟时,让其在寅卯时服竹叶汤,在用加味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胃虚弱型的惊风发疟时,令病者巳戌二时服。这些都体现了万全在临床中运用经络理论和五行学说理论来辨证论治这一学术特点,值得临床医生深入探讨和体会。

4 结语

《幼科发挥》的这些学术思想,医理精研之深,论述之精辟,见解之独特,思维之开阔,均对中医儿科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当然,除了这些学术特点外,万全在小儿的预防保健、创制新方、外治汤洗等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经验和见解,我们应当深入地研习和领会他的这些学术思想,并能运用于临床实践。

【参考文献】

[1]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1:61.

第5篇:中医儿科基础理论范文

1儿科典籍宜强化

在绪论教学中,儿科典籍以一般介绍为主,历代儿科著作也以列表形式予以简介。这样,学生对儿科发展史只能有浅显的了解。纵观儿科名家,无不对儿科著作深入研究,充分挖掘古籍的学术内涵。因此,儿科教学应该对儿科古籍做较深入的讲解。如对《小儿药证直诀》、万全学术思想进行深入分析。对宋医家钱乙的学术思想、脏腑辨证、组方特点等方面作讲解;对明医家万全提出的“五脏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热为火同肝论,娇肺遭伤不易愈”做诠释。对其他如《幼幼新书》《幼幼集成》等,也尽量多做讲解。对于一般性儿科专著,也可以做简介式的说明,比如介绍其朝代、医家名、著作名、主要学术成就、学术源流等,使学生有些印象即可。儿科典籍是显著区别于其他学科门类的内容,虽然对典籍强化教学的效果不会短期显现,但对今后儿科的继续深造,将发挥潜在的作用。今后中医儿科教材的编写若增加典籍导读作为附篇,将使学生获益匪浅。

2优势病种宜深讲

中医儿科存在许多优势诊疗病种,如外感、咳喘、泄街、腹痛、厌食、积滞等。对儿科优势病种的讲解,宜调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多层面讲解。(1)讲解优势病种的一般辨治规律;(2)讲解优势病种的小儿特点;(3)讲解优势病种的诊治事例;(4)讲解优势病种的个人用药体会。授课者都应是儿科的临床专家,与其说是讲授儿科课本知识,还不如说是以自己的专业经历去感化学生,使学生对儿科学有感性认识,增加对儿科的兴趣和探索。这种临床课的病案教学法是非常必需的。笔者结合自己脾胃专科的优势,详细讲解小儿厌食症的特点、用方、用药以及调摄,使学生加强对中医儿科教学的临场感和优势感,十分利于学生专业思想的巩固。

3实践技能宜多练

临床课教学见习带教十分重要。目前,由于存在医患关系、教学资源、师生比例等矛盾,中医临床见习带教的质量亟须提高。见习带教是考察临床课教学质量的关键。笔者依托儿童医院丰富的教学资源,脱产进行病房见习带教,使儿科实践技能训练得以落实。见习带教首先是识病,选择典型病例进行床头带教,使学生对小儿常见多发疾病有感性认识。其次是望闻问切四诊,素称“哑科”的儿科,必须训练基本的采集病史技能。第三是培养临床思维的能力,所见的病症,如何转化为中医学的临床思维,需要调动原先所掌握的知识,即辨证论治思维。中医高等教学已经渗透着现代医学教学,学生的思维模式也表现出现代医学的临床思维,这种交叉融合的临床思维是无可疑义的。但是,在见习带教中,发现学生的中医学临床思维欠缺。如见习“紫癜”这一病症,如何对应投以犀角地黄汤,许多学生思维没有着落点,这种“中间过渡思维”,即关键的“理法方药”思维过程,需要在临床中不断练习。第四是书写病案,要求写出四诊概要,通过老师指导和学生间讨论,完成病案,是技能训练的强化。实践说明,有实际病例可看、师生互动的规范化见习带教,是课堂教学所不可替代的。

4考核重点宜侧重

临床课考核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可以有所侧重。首先侧重病名考核,即以病名作名词解释。儿科病名是构成这门学科的基本要素,比如“积滞”“疳积”“麻疹”“五迟、五软””胎黄”等。通过教学和考核,强化对儿科内涵的掌握,并区别于其他学科。“释名”教学包含儿科疾病谱概念、病症特点、古今认识异同等信息,宜讲细讲透,达到即时记忆和长久记忆的效果。比如:积滞是由于乳食喂养不当,乳食停聚中脘,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脾胃病证,临床以不思乳食、脘腹胀满、嗳腐吞酸、甚至吐泻酸臭乳食或便秘为特征。这个名词包含多层含义,为儿科所特有,并区别于厌食、腹痛、腹泻、疳积。以这些儿科名词为知识点加以考核,能充分体现中医儿科的内涵。其次是实践技能考核作为平时成绩记入总分,既能减少学生的记忆量,也能突出临床课特点。以儿科优势病种的辨证论治为考核内容,试题模拟实际案例,以正确灵活、符合法度的作答为要求,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要求照搬书本。实践表明,在优势病种辨证论治考核中,学生会动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作答,是可取的。

5重复内容宜简略

在中医儿科教学中,遇到重复内容如何讲解是值得思考和把握的。在临床分支科目中,中医内科学和儿科学的关系密切,内容之间可资互参的很多,辨证思维很相近,辨证分型重复较多,使学生倍感倦怠乏味。现代中医儿科学教材优于以往的教材,在阐述辨证论治体系的同时,隐藏着某种疾病自身转归的内在规律性。教学中,应当讲明这种疾病的转归规律性,以便理解掌握。比如泄拷、麻疹、痄腮的变证,其分证论治比较符合现代医学对这些疾病的演变规律。这些显著区别于中医内科学的地方,宜提醒学生掌握。对于重复内容,比如一些病种的辨证论治,避免照本宣科,代之以回顾和提问的形式,以启发为主。

儿科传染病多从温病论治,宜以温病的理法方药予以揭示。因此,温病学的温习和规律的揭示,对儿科时行疾病的教学大有裨益。可以说,学好温病也就能学好儿科时行疾病。儿科时行疾病方剂难以记忆,比如“宣毒发表汤”“清解透表汤”“透疹凉解汤”等,但是不难理解,因为其理法均遵循温病治法。因此,对于中医儿科学中的“陌生”方剂,要拆方分析,重在理解而留有印象即可。比如“肥儿丸”,了解其组成包含消导的神曲、麦芽和驱虫的槟榔、使君子等,就可谓达到要求。

6结语

第6篇:中医儿科基础理论范文

关键词:儿科护理护患关系护理现状望闻方法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60-02

婴幼儿在生病时,既无法完整的表达自身的状况,又极易脾气暴躁,吵闹不休,影响正确的诊治,有时甚至会造成误诊现象。因此,医院对儿科的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护理人员在加强护理技术的同时,根据护理对象的特点,做好对患儿的病症监督及治疗护理工作。为了提高护理的质量,现代儿科护理普遍的从中国的传统治疗方法中吸取有效的方法,以提高护理的服务质量,维护婴幼儿的身体健康。论文笔者结合所学的中医基础理论,提出了望闻的护理方法,为提高儿科护理水平提供了有益的方向指导。

1儿科护理的要点

1.1婴幼儿的生理特点。

1.1.1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婴儿出生后,身体器官比较脆弱,身体柔软,器官发育不完善,自身的病毒预防机制尚未发展,无法抵抗病毒的侵入,由此导致婴幼儿的抗病力低,极易生病。我国中医则认为幼儿身体主要表现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需要小心的呵护,尤其是生病期间,更是不可大意。不仅要求医问药,更要做好看护工作,保证病情的好转。

1.1.2生机勃勃,发育迅速。婴幼儿的生长很快,环境适宜的话,我们甚至能看到他们每天的变化。随着各种身体器官的生长发育,自身的技能也渐渐地开始发挥作用。

1.2婴幼儿的病理特点。小儿的身体防御体系尚未发育完善,自身系统十分脆弱,极易生病。概括来看,主要的特点有:

1.2.1抵抗力弱,易生病。婴幼儿由于年龄较小,寒暖不自知,饮食不自节,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生病。若护理不当,治疗不及时,容易使病情恶化,加剧偏于寒热,邪气由表而入,侵袭于肺,则易出现咳嗽、哮喘、肺炎等。小儿发育迅速,所需水谷较成人迫切,但又脾虚不运,则易导致呕吐,泄泻的症状。

1.2.2病情易变化,不稳定。小儿不仅发病容易,且变化迅速,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患病之后,调治护理不当,容易轻病变重,重病转危。

1.2.3恢复速度快,易康复。由于小儿生机蓬勃,处于蒸蒸日上,不断生长的阶段,脏气清灵,活力充沛,患病后得到及时治疗和正确护理,疾病恢复较为迅速,早晚变化十分明显。

总之,小儿处于不断生长发育过程之中,各个年龄阶段都有不同的机体特点,其身体的各种组织器官、各种生理功能都处于尚未成熟的状态,随年龄增长,才逐渐趋于完善。而且这种不成熟,年龄越小,表现越显著,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小儿看成是成人的缩影。中医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归纳起来,生理特点主要表现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病理特点,主要表现为易于发病,易于变化,易于康复。故而,儿科护理应当以这种生理病理特点为基础,并运用至实际临床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

2儿科护理的现状

2.1护理人员的身心状态。儿科护士在进行儿童患者的护理工作时,市场处于一种紧张的压力状况下,尤其是在需要给患儿进行头皮静脉穿刺时,患者哭闹、家长训斥,都会影响护士正常水平的发挥。在这种情况下,护士经常被家属训斥,感情易受到伤害,有时候甚至连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严重的影响了护理质量。与此相应的是护士自身的素质亟待提高,不仅要坚强自身的护理技术,更要能够承受压力,有较高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高度的责任心。

2.2护理人员的工作状态。婴幼儿患者极易患病,因而医院的儿科护理工作经常是患者多、周转快、工作忙乱琐碎,护士超负荷工作,经常加班加点,这些都会打击儿科护士的工作情绪,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及技术水平的发挥,影响护理质量。

这些状况都影响着儿科护理的实际水平,但是,这些都是护理工作中的主观因素,是可以人为控制的。针对护理中的技术要求,即及时的贯彻患者的病情发展,及时的予以药理治疗,就需要护理人员切实提高自身的护理技术。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以及传统的中医理论,提出了护理工作中的望闻方法。

3望闻在儿科护理中的实际应用

3.1望诊。望诊,顾名思义,就是要仔细观察,观察儿童的生病特征,以及治疗过程的具体治疗情况。主要包括观察患者的面容气色、舌苔颜色、嗅觉器官以及呼吸状况。观面色可知气血盛衰,及时发现病情的轻重变化。护理人员要注意观察小儿的面色,以便发现时能够及时采取措施。护士也可以根据患儿的舌苔颜色来观察患儿的病情轻重缓急,以及应该忌口的食物,制定合理的食谱。

3.2闻诊。所谓闻诊,主要是根据患者的气息和动作来观察患儿的病情。护理人员在独自进行护理时,一定要注意保持患儿的个人卫生,及时做好婴幼儿的卫生清理工作,保证患者的治疗环境清新舒适。同时要注意耳听患者的情况,尤其是夜间值班时,更要提高警惕,注意倾听患者的呼吸变化,以便及时发现不正常的状况,采取措施紧急处理,保证护理的质量。

儿科的护理与其他科室明显不同,护理人员除了面对患儿外,父母甚至祖父母都是病房中的主要人员,因而要求儿科护理表现人文关怀精神,避免各种矛盾的产生,提高护理质量。护理时,护士要注易使用文明用语,微笑面对;工作时要主动,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引导患儿,理解、安慰患儿及患者家属。同时要采用灵活的工作方式,如拍背、贴敷时,要轻柔等。

小儿的生长发育十分迅速,各个年龄阶段的差别比较大。但是总体看来,小儿身体的各种组织器官、各种生理功能都处于尚未成熟的状态,而且年龄越小,表现越显著。中医对小儿的生理特点概括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并且生病时病情易变。故而,儿科护理应当以这种生理病理特点为基础,将有效的护理方法运用到实际临床工作的各个环节,才能提高儿科的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第7篇:中医儿科基础理论范文

“辨证”就是把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证候的过程,辩证论治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主要特点之一。儿童止咳中成药使用时要依据中医理论辨证选药,可是大多数西医开具儿童止咳中成药处方时,诊断中没有中医学诊断,这为药师判断处方合理性提高了难度,儿童止咳药的重复使用、不合理使用在所难免,用药安全性问题已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关注。现结合我院常用儿童止咳中成药,探讨儿科如何辩证选用止咳中成药。

中医认为咳嗽是由六之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所致,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小儿“肺常不足”,在肺主气,司呼吸等功能均处于不完善和不稳定状态,故小儿常罹患咳嗽。临床上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小儿在气候变化、冷热失常、沐浴着凉、机体抗病力低下时,易使六之邪从口鼻,皮肤入侵,肺失宣肃而发生外感咳嗽。患儿多以风热咳嗽居多,其次为风寒、风燥。内伤咳嗽是外感咳嗽迀延日久,或脏腑功能失调,内邪于肺所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咳嗽与脾肺肾三脏关系密切。“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气”,脾虚不运,痰湿内生,上渍于肺,壅塞肺气而致咳嗽痰多。“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肾主纳气,如果肾气虚弱,易致久咳虚喘。小儿肺、脾、肾功能虚弱,易致痰饮留滞,咳嗽反复不已。内伤咳嗽常见痰热咳嗽、痰湿咳嗽、气虚咳嗽、阴虚咳嗽。

1.风热咳嗽

外感风热邪气或因风邪外束易于化热,风邪入肺而咳,邪热壅肺,常影响肺气宣降功能,故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之法治疗。症见咳嗽气粗、咳痰黏稠,色黄,咽痛,声音撕哑,或兼发热,常伴有畏风、鼻流黄浊涕、口渴、舌边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以咳嗽兼风热感冒症状为辩证要点。儿童常用的中成药有止咳平喘糖浆、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金莲清热泡腾片、百咳宁颗粒、小儿解表止咳口服液。

2.风寒咳嗽

外感风寒初起之证,邪在肺卫,宣疏风散寒,宣肺止咳。症见咳嗽声重、痰稀白,口不渴,恶寒,或有发热、无汗、或兼头痛。舌苔薄白,脉浮紧。以咳嗽兼风寒感冒症状为辩证要点。儿童常用的中成药有宝咳宁颗粒、三拗片。

3.风燥咳嗽

患者热病久咳、灼伤肺阴或素体阴虚或燥邪犯肺,治法宜辛凉清润。症见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或痰中带血,并见鼻燥咽干,舌红少津,脉细数等。以干咳无痰、少津为辩证要点。儿童常用中成药有蜜炼川贝枇杷膏。

4.痰热咳嗽

痰热壅肺,肺失肃降所致,宜清热化痰,肃肺止咳,症见咳嗽气粗,痰多黄稠,烦热口干,面赤,或有身热,口干而黏,欲饮水咯吐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以咳嗽痰多兼热症为辩证要点。儿童常用的中成药有肺力咳合剂、清咳平喘颗粒。

5.痰湿咳嗽

脾气不足,运化功能失调成痰饮,脾不健运,湿浊痰饮滞于脾胃,随气而上行侵入肺,肺不能宣肃而咳喘,治以燥湿化痰,肃肺止咳。临证多见咳嗽声重、痰多色白质稀、喉间痰鸣,伴见胸闷、食少、疲倦、便溏,舌淡苔白腻。儿童常用的中成药有橘半止咳颗粒。

6.阴虚咳嗽

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所致,宜滋阴润肺,化痰止咳。症见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午后咳甚,或伴五心烦热,颧红,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以干咳兼阴虚内热为辩证要点。儿童常用的中成药有槐杞黄颗粒。

7.气虚咳嗽

由于患儿素体虚弱,肺气不足,或久咳伤肺所致,治以益气补肺,健脾化痰,临证多见咳嗽无力、痰稀色白,伴见神疲、自汗、面白少华、少食、平素易反复感冒、舌淡苔薄白。以咳喘无力,气少不足以息和全身功能活动减弱为辩证要点。儿童常用的中成药有小儿肺咳颗粒、童康片。

本文所列举的儿童常用中成药中,部分并不是儿童专用药物,如三拗片、止咳平喘糖浆、橘半止咳颗粒,但是由于儿童专用药物缺乏,我院在临床过程中也常使用。

第8篇:中医儿科基础理论范文

【关键词】 培土生金法;小儿汗证;疗效观察

培土生金法是根据五行学说,通过补脾气以益肺气的一种中医治疗方法[1]。因脾在五行中属土,肺在五行中属金,土能生金,故名,又称补脾益肺法,补益脾肺法[2]。此法适用于脾气虚衰,失其健运之职,不能为生气之源而致肺气不足,或肺病日久,肺气虚衰累及脾气亦虚而致的脾肺两虚证。小儿脏腑娇嫩,元气未充,腠理不密,若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脾胃失调,肺气虚弱均可致汗出。我院附属医院儿科门诊于2008年2月到2009年5月采用培土生金法治疗小儿汗证67例,疗效较佳,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67例患儿全部为门诊汗证病例,其中男35例,女32例;

1.2诊断标准

均符合《中医儿科学》中关于汗证的诊断标准[3]。(1)小儿安静状态下,正常环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至大汗淋漓。(2)寐则汗出,醒时汗止者称为盗汗;不分寤寐则出汗者称为自汗。(3)排除因风湿热及结核病等传染病引起的出汗。

2治疗方法

以上病例均采用培土生金法治疗。自拟固表止汗汤,药物组成:党参10 g、白术10 g、茯苓10 g、浮小麦15 g、煅龙骨15 g、煅牡蛎15 g、炙甘草6 g。(药量因年龄大小及病情而增减),2岁以下患儿2 d 1剂,水煎两次共250 mL,少量频服。2岁及以上患儿,每日 1剂,水煎两次共300~400 mL,分3~4次服完。加减变化:有平素易感者,活动后汗出尤甚,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属卫表不固者加黄芪、防风益气固表;汗出遍身而不温,畏寒恶风,不热或有低热,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缓属营卫不和者,加桂枝、白芍、大枣调和营卫;以夜睡中盗汗明显,口干喜饮,手足心热,舌质红、苔少或花剥苔,脉细数属气阴两虚者,加太子参、麦冬、五味子、沙参益气养阴;有烦躁不安,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厚,脉弦细属湿热迫蒸者,加龙胆草、黄芩、柴胡、泽泻清热利湿;伴有腹胀纳差、嗳气,舌质淡、苔白厚,脉沉,加半夏、陈皮、焦三仙消食和胃;伴夜寐不安,易惊醒,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加酸枣仁、远志、蝉蜕。治疗6 d后统计疗效。

3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自拟疗效标准如下。显效:服药6 d后自汗或盗汗症状完全消失。有效:服药6 d后自汗或盗汗症状明显减轻。无效:服药6 d后自汗或盗汗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3.2治疗结果

67例患儿中,显效51例(76.12 %),有效16例(23.88 %),总有效率为100.00 %。

转贴于   4典型病例

张某,女,3岁2月,因夜间多汗于2009年4月11日上午就诊。患儿1月来夜晚睡时出汗,醒时汗出减少,曾服用龙牡壮骨颗粒和葡萄糖酸锌钙口服液,效果不明显,现患儿精神佳,纳差,喜饮,大便偏干,小便黄,舌质红,花剥苔。证属气阴两虚,治以益气养阴,收涩敛汗。方药组成:党参、白术、茯苓、麦冬、五味子、沙参各10 g,生地黄、煅龙骨、煅牡蛎、浮小麦、鸡内金各15 g,生甘草6 g。4剂,每日1剂,水煎2次共350 mL,少量频服。服后,夜间汗出症状消失,上方加山楂10 g,继服2剂,痊愈。

按: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失健运,则肺失所养,卫气不固,因而汗出。所以对于该患儿,在滋阴敛汗的基础上,配合益气健脾之药,可以达到更满意的临床疗效。

5讨论

中医认为小儿汗证多与肺、脾、肾有关,与肺、脾关系尤为密切。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肺脾气虚,表虚不固,故而汗出不止。肺宣发卫气于皮毛肌腠,控制腠理开阖,促使汗液调节与排泄。《脾胃论》曰:“脾胃虚则肺最受病。”[5]脾肺为母子关系,卫气根源于下焦,滋养于中焦,其强弱受中焦脾胃的影响。脾气旺盛,运化有力,气血充足,上盈于肺,卫气才能发挥其充皮肤、实腠理的作用,若脾胃虚弱,肺卫失养,肺卫不足,营阴不守,腠理疏松,卫外失固,则汗出[6]。正如清代何梦瑶在《医碥》中所说:“饮食入胃,脾为运行精英之气,虽曰周布脏腑,实先上输于肺,肺先受其益,是为脾土生肺金,肺受脾之益,则气愈旺化水下降,泽及百脉。”小儿脏腑娇嫩,其中脾肺不足尤为明显,若喂养不当或他病影响,则易损伤脾胃。饮食停滞,可致脾失健运,肺气失养,卫外功能下降,腠理开泄而致汗证。故治疗上应如《石室秘录》所云:“治肺之法,正治甚难,当转治以脾,脾气有养,则土自生金。”文中所用的固表止汗汤是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加味而成,就是通过补脾气以益肺气而治疗小儿汗证的,方中党参益气健脾为君药;白术燥湿健脾以加强益气助运之功,为臣药;茯苓渗湿健脾;浮小麦益气敛汗;龙骨、牡蛎收敛固涩,其共为佐药;炙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诸药。使脾气得健,肺气得养,腠理得固,汗出自止。因此,采用培土生金法在临床上治疗小儿汗证,多获效验。

参考文献

[1]王新华.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44.

[2]王志方.培土生金法在咽喉疾病中的应用[J].河南中医,2009,29(1):50.

[3]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26-127.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7.

第9篇:中医儿科基础理论范文

考上大学后你想要学习什么专业?未来你想要从事什么职业?你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站在过来人的角度,如果你想了解中国传统哲学,如果你对中医有深厚的兴趣,如果你有一颗坚定果敢的心,如果你想悬壶济世,那么来吧,投入祖国医学的怀抱,这将会是个不错的选择。

中医的基础是建立在古代哲学思想的基础上的,也许突然间提到古代哲学思想,大家都不知道这是些什么东西。举个例子,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成就,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但是这并不代表五种物质,而是五种属性。五行于中医则体现了具备这五种属性的人体五大系统的相互关系。金木水火土这五个符号分别代表肺肝肾心脾所统领的五大系统。中医不是研究微观的病毒细菌如何作用于人体的理论,而是研究人体整体与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中药、按摩、针灸,甚至心理疗法去调节各个系统之间的平衡,以此保持身体健康。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带给我的不仅是一种思想,更多的是一种领悟和对生活事物的态度。如果你学习中医,也许带给你的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深层的精神领悟。

的确,中医很需要悟性,因为你要会联想,你要会创新,毕竟中医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而来的,有些偏方是我们现代人没有办法完全理解的,它要在特定的情况,或者某些条件下才成立。神医华佗发明的麻沸散,其中一副药剂是曼陀罗的果实,要知道他的儿子就是由于误服曼陀罗的果实而丧命,如果当时神医只把曼陀罗的果实当作毒物弃之,那么中国关于麻醉剂的记载不知又要晚多少年了。

但是顿悟是建立在沉淀的基础上的。中医的基础课程中我们首先要学习的就是中医基础理论,其中包括中医学的辩证学、藏象学、病因病机学、诊法学等。正如前面所举的例子,中医采用的是黑箱理论,把我们人体当作是一个整体,认为五脏六腑之间都有着相应的联系。中医基础理论就是将一些中医基础的概念和方法教于我们。

理论之后就是专业课程的学习了。说到专业课,中药学和方剂学自然不能少,中药就像化学的一个个元素,能组成不同的物质,方剂就像化学式,把一堆物质加在一起,一步步发生不同的化学反应。反应后产生效果,就是我们所说的药效。中药学学的就是不同药物的归经、作用、禁忌、常用用量等;而方剂学学的是君臣佐使和配伍,这是一门细活,要知道不同药物的配伍疗效可是会大相径庭的,即便是相同药物但剂量的多寡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除了几门基础课我们还要上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还有中医妇科、儿科、外科……除了诊断和内科是必修课程以外,另几门就全凭自己喜好啦。学习之余给同学和自己开个方子,还能强身健体呢。而在动手的课程中,最吸引人的要数针灸和推拿啦!上这两门课可以说是痛并快乐着。因为推拿是两个同学之间互推,手法不熟练的时候,推不到地方,力道又不对,就会听到此起彼伏的声,但是慢慢熟了之后,那岂是一个舒服。你想,当你看书学习了一天,回到宿舍,同寝室的“熟练工”能帮你推上几把,那叫一个惬意。

中医为了跟上时代的进步,也在与西医结合。所以我们不仅要上中医的基础课程,也要上西医的,如解剖、生理、病理、药理、诊断学基础、西医内科、西医外科、神经病学、影像学等。还有一些任选课,比如中医美容学、中药炮制学、古医籍选读等。

记得当年入学的第一课就是医古文的《大医精诚》,第一是精,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第二是诚,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老师常同我们讲:“有些病人的条件不是很好,我们要是能用最少的药方,最便宜的药把病人治好,病人会很感激的,就我看来这就是一种成功。”所以如果你想来学习中医请一定有一颗坚定果敢的心。无论遇到什么,都要秉持住自己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