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互联网银行发展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给中国传统金融行业带来了明显的冲击和改变,也为金融后援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金融后援行业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金融业及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前台与后台相互分离,分工不断细化而产生的服务外包行业。银行、保险、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为专注于自身核心业务的发展,将原本应由自身处理的某些事务或某些业务活动,委托给本机构以外的第三方进行处理,金融后援服务分为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知识流程外包(KPO)。中国金融后援行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无论在政策限制、内部治理、信息安全、法律体系、产品及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为金融机构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和核心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14年,金融后援服务市场规模达到100亿元以上,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9.6%,涌现出了大量的金融后援服务公司,如东软、文思信息、银联数据、华道数据、黄石捷德等,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及服务人才,积累了大量的金融行业客户群,形成了自己的发展特色和业务特点。正因为金融后援行业有了20多年的发展,自身无论在技术,还是人才储备还是产品服务方面都已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才能在金融环境发生变革的互联网金融时代,抓住机遇,借势成长。
本文将主要讨论在互联网金融时代,金融后援行业公司应该更加发挥主动引领的作用,依托自身在人才,技术,产品上的储备和优势,加大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抓住机遇,联合银行金融机构组建互联网银行,从而实现自身从后台服务延伸至前台服务的发展战略。
一、传统银行面临的挑战
目前,中国传统银行金融机构面临很多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逐步的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银行利差减少,利润下降。中国利率市场化步伐近三年来明显加大,目前存款利率已经可以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50%,距离最终放开只有一步之遥。二是互联网公司向金融行业渗透,带来了跨界整合压力和竞争压力。三是国家放开民营银行准入,存款保险制度出台,银行退出机制已是箭在弦上,众多小型金融机构数量增加,同行竞争压力加大。四是经济结构转型,未来的贷款客户就转向中小企业及个人客户,业务成本和风险进一步加大。
二、互联网银行发展前景十分可观
一方面,人们越来越习惯于使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人没有时间去柜台办理业务;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交易能降低金融机构的交易成本,越来越多的银行金融机构推出了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或者直销银行服务。然而,现有的网络银行都仅仅是作为传统银行的一种渠道补充,不是独立法人机构,业务发展受到传统银行体制的束缚,无法发展壮大。
三、互联网银行亟须从传统银行业独立出来,变成真正的独立法人去自主经营
互联网银行就是一种依托互联网技术而生的新型金融机构。目前,人民银行和银监会正在讨论放开银行股权投资的限制,鼓励中小银行设立独立法人机构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在我国监管机构明确了相关政策后,因银行科技部门人员流动性不强,金融后援行业的IT公司,可依托技术优势,人才优势,与银行金融机构联合,强强联手,组建独立法人资质的互联网银行,从传统银行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在产品创新、客户服务创新、客户渠道拓展等方面大有可为。例如,与移动运营商合作,与商铺合作,与邮局合作,在更大范围,更广空间去开拓新客户,发展新业务。今后,互联网银行还可以率先开展保险、证券业务,突破银行,保险,证券之间的分业经营限制,使得金融业不断融合。使得客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获得银行服务。在未来,随着约束条件的改变,金融模式变革更多的是无网点服务,资金双方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可以直接匹配,产品定价、风险管理和信息处理,完全可以在每个人的手上来完成,不再需要传统银行等金融中介。
四、开展大数据分析业务,为互联网银行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信息处理是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特征,核心是通过大数据替代传统的风险管理和风险定价。如果金融后援行业能抓住机遇,利用自己的IT技术优势,很好地将业务拓展到互联网银行,那么将迎来新的发展良机。互联网银行虽然为金融机构,但自成立起就具有很深的互联网烙印,一定会具有互联网注重社交性,参与性和互动性的基本特征。
近年来,BATJ(百度、阿里、腾讯、京东)及一批独角兽,乘着移动互联网发展之风,不仅控制了场景,拥有流量、数据、技术及运营能力,还多方面延伸,向互联网金融进军,突破不断,锐不可挡。
尤其当互联网金融企业挥舞着“金融科技(下文统称“Fintech”)”的大旗进入市场,对于以银行为首的传统金融机构而言,其中的挑战性、冲击性不言而喻。当然,银行也会主动出击,也因此上演了不少与互金企业互掰手腕的戏码,此外它们也在努力探索“触网”创新。
如今,更大的转折点来了。
牵手
3月28日,我国商业银行的典型代表建设银行竟然破天荒的选择与阿里巴巴、蚂蚁金服签署了三方战略合作协议。按照协议,蚂蚁金服将协助建设银行推进信用卡线上开卡业务,为此前无法覆盖的人群提供信用卡服务。双方还将推进线下线上渠道业务合作、电子支付业务合作等。
无独有偶,据智能信贷公司读秒向《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透露,他们也已与新网银行展开战略合作。其中,读秒作为新网银行直贷模式的首批Fintech公司,与新网银行在风控、技术等领域深度合作,为小微用户提供专业、便捷、科技化的信贷服务。
除此之外,兴业银行日前也宣布与乐视联合推出合作产品――家庭银行。《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了解到,双方将通过大同交互技术和O2O场景打造客厅金融模式,为用户提供集金融咨询、金融产品购买、产品咨询、便捷消费信贷等客厅一站式立体化服务。
像建设银行、新网银行、兴业银行这样的主流商业银行,主动选择向大数据应用、风控体系等方面更加擅长的互联网金融靠拢,不难看出其求新的步伐也在加快。
只是,银行做互联网金融会受到许多监管限制的客观条件。对此,兴业银行网络金融部总经理杨忠杨忠认为,“既要牢牢坚持银行的本质,还要努力在‘互联网金融’方面探索,路子只有两个。”
首先,两者从最末端生态系统直接对接,共享客户的同时再共同服务客户,将线下、线上服务通道都打通;其次,就是对传统金融产品通过数据化处理的方式,提供给千家万户,摆脱过去商业银行固有的“只抓大客户”的传统思维,真正实现普惠金融服务。
然而,无论走哪条路,单纯依靠银行自身传统的优势和风控能力还是不够的,优秀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所具备的科技优势,以及其在大数据运用、云技术、人工智能等方面的超前探索,抛开相竞因素,这些都值得传统商业银行侧目。
对此,业内人士分析指出,这也表明了我国金融产业的发展趋势,传统金融业与互联网金融间并非谁取代谁、谁吃谁的问题,双方存在一个“竞合”关系,“未来一定是优势互补的。”
互补
以往Fintech与银行常常是通过信托模式来合作,在其他机构为Fintech公司担保与增信的情况下,银行出资获得Fintech公司提供的固定收益,银行与贷款人不产生关系。
“此次我们与新网银行的合作则是采用助贷模式。”读秒CEO周静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在这一模式下,用户可以在读秒的端口提出贷款申请,由读秒先行实施风控,银行方面再联合风控,并借此完成与用户发生的借贷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读秒POWERED BY DUMIAO(读秒驱动,下称PBD)模式已经突破线上、线下多种场景,其风控能力也得到广泛认可。“如今与新网银行的合作,既是读秒PBD模式的又一突破,更是对读秒的资产、风控的认可。”周静认为,双方合作对未来Fintech行业与金融业的深度结合意义重大。
而新网银行行长赵卫星也坦言,作为一家开放型银行,新网银行继承了小米的互联网基因和新希望集团的线下基因,但在大数据风控和信贷流程管理方面还有所欠缺,而读秒在这一方面的强大技术实力和经验,恰巧是与之相匹配的。“我们愿意与有着同样技术基因的企业合作,为各式各样的小微客户服务。”赵卫星表示,双方的合作并不依赖于某个场景,更加灵活,业务前景更可观。
“不会做自己的金融产品,将向金融机构全面开放平台。”以余额宝这一拳头产品开端理财市场多年的蚂蚁聚宝,日前高调宣布将定位变更为Techfin,其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未来蚂蚁金服也将专注于做Tech(技术),帮助金融机构做好Fin(金融)。为此,它还尝试推出了“财富号”业务,不仅向所有基金公司开放,未来还将陆续向银行、保险、证券行业全面开放。
而建设银行在2016年更是完成产品创新1900多项,推出了全球现金管理、智慧场景应用等新型商业模式,同时也首推了融合NFC、二维码、人脸识别等技术,覆盖线上线下全场景的全新支付产品组合“龙支付”。但建行首席财务官许一鸣指出,“在移动支付大潮中,做好手机银行才是传统银行l展的希望。”但从支付结算来看,“老资历”的国有大行在手机端的客户量远远不及年轻化的支付宝。
建行年报显示,个人网银用户2.37亿户,手机银行用户2.23亿户,微信银行绑定用户3623万。而公开数据显示,支付宝实名用户4.5亿元,月活3亿。
显然对于要在理财产品发力的建行来说,蚂蚁金服正好是一个不错的平台“选择”。建行首席财务官许一鸣指出,合作后会上线建行“财富号”,意味着用户在支付宝和蚂蚁聚宝上就可以方便地选购建行的各种理财产品,“直达月活3亿的80后们。”这正是建行在产品方面的业务拓展之一。
不仅如此,据蚂蚁金服方面透露,它们还会协助建设银行推进信用卡线上开卡业务以及打通信用体系、实现二维码支付互认互扫、支付宝将支持建行手机银行APP支付。
未来
此前市场认为,金融创新的聚焦点在于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前端产业,监管趋严下发展空间渐失。而今,科技与金融发展已经从分立颠覆走向协同共赢。
金融领域的普惠金融、高效价值传递等亟待解决的需求,为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科技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而互联网金融企业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方面的迅速发展,又为传统金融机构提供着原动力支撑。
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互联网行业的大额并购较往常更多,包括阿里巴巴5.86亿美元并购新浪微博,浙报传媒34.9亿人民币收购边锋网络和浩方,百度3.7亿美元并购PPS等;而近期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和百度频频出手,导致移动互联网和网络视频行业备受关注,并引发业界广泛猜想和讨论。
高成长性互联网产业吸引着资本的眼球。不仅是互联网三大巨头,很多传统媒体公司也尝到了收购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甜头。互联网的并购浪潮更加剧烈,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三大巨头给创业者和VC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网络银行呼之欲出
各路民间资本对成立民营银行跃跃欲试,尤其是阿里巴巴、苏宁、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土豪”们。据消息称,各互联网龙头企业已向监管部门递交了银行牌照申请,“阿里银行”“苏宁银行”“京东银行”“腾讯银行”等互联网银行似已呼之欲出。
设立互联网银行并非互联网巨头们的专利,中关村银行作为服务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科技银行,未来定位偏向网络银行,将主要为中关村区内的创业企业和小微企业提供各类融资服务。目前,中关村银行正在开展包括工商注册在内的各项申请银行牌照的前期准备工作,预计将在年内正式向监管层申请银行牌照,并有望在众多民营银行申请者中率先获批。中关村银行将由中关村互联网金融协会的部分成员单位发起和运作,同时还有多家民营企业和民营资本参与其中。
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师姬利认为,互联网企业涉足银行的优势主要在于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具体优势体现在:强大安全的在线平台,确保流程简单、快捷、高效、可靠、无纸化,实现不间断业务受理;互联网银行省去物理网点,并降低人力资源等成本,与传统银行相比,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以互联网精神完成金融服务,将实现共享、透明、开放的客户体验。互联网银行的出现将为目前银行业态注入创新,并给银行业带来巨大的“鲶鱼效应”。
“互联网银行也面临相当多问题,互联网只是金融机构开展业务的一种手段而非核心竞争力,风险管理才是关键所在,联网银行本质上仍是银行,需要遵守银行的游戏规则。” 姬利表示。互联网企业进入银行业在如何开户、吸存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落实到具体条款或需要修改相关法律法规,难度较大,而以创新和用户体验为优势的互联网企业,如果因设立银行被纳入严格的金融监管,互联网金融属性所独有的创新则可能被遏制。
易宝支付CEO及共同创始人唐彬认为,互联网金融最核心的问题在于风险控制,而风险控制的核心问题是信息问题。互联网带来了信息大爆炸,金融风险因此可以得到更低成本和更高效的管控。
好贷网创始人兼总裁李明顺表示,互联网可能会创造新的体验,互联网用户可以进入到这个行业来,同时让金融行业更加关注用户,关注用户的体验和满意度。李明顺认为,全新的互联网金融会把以前的界限打破,未来可能不会再有传统金融。唐彬指出,风投最喜欢投资三类互联网金融企业,一是利用互联网模式打破原有的信息不对称和原有垄断的企业;二是利用大数据降低交易成本,或者提高交易效率的企业;三是利用一些新模式、新产品覆盖传统金融无法覆盖的金融市场的企业。
移动互联高速发展
移动互联网进入高速发展期,巨大的成长潜力吸引大量资本进入,投资活跃度保持上升,成为最大的投资热点。据清科私募通数据统计,去年至今年上半年,移动互联网行业初创期投资案例数为118起,披露投资金额3.74亿美元;扩张期投资案例数29起,披露投资金额1.63亿美元。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到241.9亿元,同比增速71.4%,移动互联网经过两年的沉淀和积累,市场正朝向理性健康的方向发展,移动互联网商业化价值逐渐凸显。
艾瑞分析师王影认为,今年是移动互联网市场发展的关键一年,互联网巨头通过投资并购等手段逐渐补齐自身短板,延续PC优势,完成了移动端的战略布局,移动互联网创业公司在维持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将继续面临与互联网巨头的竞争,移动领域成为新的竞争战场。第二季度,移动互联网市场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移动端的商业价值和变现方式开始逐渐凸显。广告主特别是品牌广告主逐步重视移动广告的价值,不断尝试投入并逐渐建立移动广告预算。另外,移动搜索广告价值也受到广告主的进一步认可,用户刚性搜索需求刺激移动搜索流量持续增长,虽然目前尚处于流量变现的初创期,但本季度货币化表现良好,移动搜索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王影认为,未来各公司将持续投入在商业模式和流量变现的探索中,预计下半年市场将进一步清晰。
腾讯科技投资并购部助理总经理、腾讯产业基金执行董事李朝晖表示,今年腾讯投资将加速手机游戏投资布局,相比较之前的投资手法,会更加专注早期投资。全球游戏市场持续增长,手机游戏成为最主要的增长引擎,中国的在线游戏和移动游戏贡献了全世界最大的比例,移动游戏不管在欧美、日本和中国,这一两年都是最好的增长局面。全球的增长是32%,他相信中国的增长数据今年至少是50%-100%。在手游领域,2010年出现超过千万的产品,去年出现了超过3000万的产品,现在已经有超过5000万的产品,今年单品可能会接近或突破一个亿。手游行业处在快速上升阶段,腾讯扮演了全平台的角色,既是最大的游戏运营商,也在积极地投资布局,希望能够拓展市场,挖掘出最好的游戏开发商。
云计算备受关注
云计算被看作继个人计算机变革、互联网变革之后的第三次IT浪潮。2010年,中国政府将云计算列入国家重点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云计算产业在政府大力扶持下,逐步从概念走向落地。据清科研究中心数据,自2007-2011年,中国云计算产业VC/PE投资活跃度稳中有升,去年在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下有所减缓。云计算作为具有颠覆性意义的新兴产业,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影响深远,准确判断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对投资机构及行业从业者都至关重要。基于此,清科研究中心推出《2013年中国云计算产业投资研究报告》,就中国云计算产业政策环境、产业链、商业模式和产业投资情况等进行全面分析,对行业发展趋势和存在投资机会作出判断。
多项政策扶持云计算产业,试点城市为行业初期发展提供支持。2010年,中国政府将云计算产业列入国家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信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了开展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的通知,确定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等五个城市先行开展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2011年,发改委设立了云计算专项基金,首批资金已陆续下拨到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5个试点城市的15个示范项目,包括百度、联想、华东电脑、华胜天成等15家牵头企业已陆续获得资金扶持。试点城市的设立为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初期提供了巨大动力。2012年,通信、互联网等行业“十二五”规划出台,多方面对云计算发展工作进行部署,并将物联网和云计算工程作为中国“十二五”发展的二十项重点工程之一。
中国云计算产业尚处发展初期,规模小、增速快、潜力大。由于市场规模较小且市场范围界定并不明确,无权威机构进行统计。据Gartner测算,2011年全球云计算服务市场规模约为900亿美元,中国云计算服务市场规模仅占不到3%,约为27亿美元。相比美国、欧洲及日本地区,中国信息技术发展水较低。国内中小企业仍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公司网站,企业信息化水平还较低。
云计算服务市场规模总体较小,但潜在的庞大市场需求,推动着云计算产业高速发展。据清科研究中心测算,中国云计算服务市场规模正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长。到“十二五”末,中国云计算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136.69亿美元。
云计算投资去年放缓,以A轮投资为主。自2007年云计算在中国开始有所发展,云计算企业逐渐受到投资机构青睐。从投资案例数看,2009-2011年逐年上升,2011年有42个云计算投资案例。从已披露投资金额看,2009年投资规模最低,虽案例数较上年有所增长,但投资规模下降近2/3。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师徐志鹏认为,原因在于:存在未披露部分;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投资机构相对谨慎,单笔投资规模都较小。2011年云计算行业投资规模达到历年最高,一方面受到整个PE/VC市场影响,另一方面受到云计算2010年被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11年相关领域的企业开始涌现,投资机构也开始更加关注此类企业。去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下滑严重,投资机构对国内市场信心不足,投资案例数和投资规模都出现大幅下降。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大数据;传统金融机构
一、引言
自2014年9月29日,银监会在其官网上了同意筹建浙江网商银行的批复,阿里构建新互联网金融生态圈的计划开始启动实施,从其已有的淘宝、支付宝、余额宝、阿里小贷来看,网商银行的建立将使阿里的金融体系更加完整。2015年6月25日,网商银行正式开业,蚂蚁金融副总裁俞胜法表示:“网商银行将立足于服务小微,不做500万元以上的贷款,不做‘二八法则’里20%的头部客户,而是以互联网的方式,服务‘长尾’客户。”
根据广发银行的《中国小微企业白皮书》来看,去年我国小微企业仍有22万亿的资金缺口未能通过有效融资渠道解决,整体市场融资需求空间非常巨大。而浙江网商银行的重点正是在于小微企业及三农等长尾客户,以满足目前市场上巨大的、商业银行不愿贷款的那部分融资缺口,平衡整个市场的融资结构,促使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因而本文是基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逐年增长的小微企业贷款需求,以浙江网商银行为例,针对其“自营+平台”模式,探讨阿里巴巴构建新网络金融生态圈的背景,特点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
二、文献综述
对于网络银行的建立大多数人都持支持的态度,但对于其因为没有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柜台,它的潜在风险也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对此,是否看好已开业的网商银行,各方态度并不统一。易观国际的分析师马涛认为:“大数据是一种趋势。银行业自己也在构建大数据体系,将大数据分析结果运用到银行的业务之中,只不过与阿里的大数据积累仍然有较大差距,这次合作形成了一种良性的互动。银行业和阿里的合作,降低了银行的甄性成本,使银行寻找客户更为精准。第一批与阿里合作的银行有7家,我相信还会有更多的银行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我们拭目以待。”[1]辽宁亚太律师事务所的董毅智律师认为,“无论是微众银行的模式还是网商银行的模式,都存在很大的缺陷,比如在监管上仍然受制于传统金融行业的规范,在信用体系上仍然没有真正的突破,在交易安全上仍然无法克服互联网安全的黑洞,在隐私保护上仍然存在巨大的漏洞,在模式上也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创新。”[2]中央财经大学的郭田勇教授表示:“网络银行之间的竞争目前还不明显,但是和传统银行之间的竞争却显而易见,网络银行针对此前被传统银行忽视的长尾客户发力,可以有效弥补金融空白,具有一定的竞争实力。”[3]网投网的CEO汪瑶表示“对于互联网征信机构来说,金融数据很重要。他们给我们提供业务,一方面是我们需要征信来做风控,同时,征信机构需要补充新的数据去丰富和完善数据库。在与征信机构合作过程中,平台的数据也需要上传给征信公司。”[4]由此可见,虽然大部份的观点都支持以阿里网商银行为代表的互联网银行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仍然有人对于其在风险控制方面表示担忧。
本文在借鉴互联网银行发展是一种非常明显的趋势的这种观点基础上,创新采取了三个变量(2011―2014年的天猫商户数、阿里小贷的日贷款利率,年度不良贷款率)进行进一步研究,结合了定量分析法与定性分析法,研究了其确切的影响关系及其影响程度。首先,其中天猫商户数代表了网商银行以小微企业为主要客户的目标群体;其次,阿里小贷是网商银行的前身,网商银行是其进一步发展的新产物,且网商银行与阿里小贷均是进行的短期贷款,日贷款利率表示了借款者的成本;然后,年度不良贷款率可以表现出阿里金融的贷款坏账率;最后,本文数据采取的是近年更新的最及时的数据,对以网商银行为代表的互联网银行时代的到来具有重要意义。
三、新金融环境
1.移动支付迅速普及
现在手机的普及程度可以说是至少人手一部,而且自2010年左右智能手机开始在我国大范围普及,人们不再追求过去极致小巧的机型,语音、短信、2G网络等再也无法满足大家对于快速上网和手机休闲娱乐的需求,各种牌子的大屏手机开始出现在年轻人的手里,社交、邮件、购物、理财等APP的出现,使手机成了人们不可离身的东西,工行、建行、农行、中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等各家银行都推出了手机APP,使得转账汇款、投资理财、记录查询等各项业务不再局限在银行柜台,变成了可随时随地查询办理,极大的增加的方便性。
工信部数据,截止到2014年年底,我国发展4G用户达到9000万,其中中国移动发展用户8000多万,远远超出2014年年初预订的5000万用户目标。4G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几方面:一是中国移动快速的网络建设;二是4G终端款式多样,高、中、低端齐备,特别是多款4G千元机的推出;三是4G资费不断下降,目前4G流量资费已经远低于3G时期的流量资费。[5]
移动客户端带来的变革还不仅仅如此,各家金融机构也纷纷推出了其手机客户端,比如大智慧炒股软件、天天基金网、51信用卡管家等,将在PC上进行的理财转移到了手机。与此同时,购物APP也成了几乎每部智能手机里不可缺少的,其中以淘宝最为普及,其订单的很大一部分下单量来自于移动客户端,根据淘宝官方数据显示,2014年淘宝双十一移动客户端交易额占比约为45%;2013年淘宝双十一移动客户端交易额占比为15%,手机淘宝的支付笔数占支付宝整体交易笔数24%;而在2012年这个数字不到5%,由此不难推测出移动客户端与PC端的占比将会越来越大。
2.新的融资方式
以余额宝为代表的各类“宝宝“型产品的出现,更新了传统的融资方式。首先,对融资的额度不再设有具体的要求,无论多少钱都可以加入理财计划,即使一分钱也可以加入。其次,就是灵活性大大提高,随时存入,随时转出,余额宝为例,在银行的服务时间内可两小时内转出,客户如需转出资金,即可在手机客户端进行简单的操作即可。第三,较高的收益,在以类似于银行活期存款的随时支取时,较高的利率吸引了大量的资金,余额宝初期利率在6%~7%,远远高于活期利率,即使近期利率跌至3.5%左右,仍然高于1.85%银行活期存款利息,并且其客户以青年人居多,他们没有太多的积蓄,且工作较忙没有太多的时间用于理财,这种方便且高收益的基金型理财正好符合他们的要求。
从余额宝官方公布的数据来看,如此大量的用户,虽然都是额度较小的存入,但聚集在一起的6000亿巨额资金存量为阿里巴巴构建新互联网金融生态圈提供了供给资金。
3.大数据、云技术支撑
淘宝网注册用户超过5亿、支付宝注册用户超过8亿、阿里小贷4年自主放贷经验、余额宝1年运营经验这些庞大的数据资料是其他平台所难以追踪获得的,网商银行行长俞胜法表示,网商银行不做500万元以上的贷款,但希望5年内能服务1000万中小微企业和数亿消费者。网商银行副行长赵卫星则表示,依托大数据的分析和刻画,还可以真正将金融服务融入不同场景,提前考虑到用户的需求,做到“雨前送伞”。[6]
利用互联网云技术,记录各个客户的交易行为及信用历史资料。据蚂蚁金服总裁井贤栋透露,目前,基于蚂蚁金服的云计算和大数据平台,支付宝对接了200多家金融机构,为超过3亿的活跃用户和近千万家小微商户提供支付服务,每年完成数百亿人次的电子支付,每天的交易笔数已经超过8000万笔。[7]根据这千万笔的交易记录,分析整理得到客户的信用情况,并用信用评级来判断是否为客户贷款,这种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可以使阿里的信用评级迅速扩张。
四、阿里网商银行
1.互联网信用体系
阿里金融生态圈在存、贷、汇这样的传统业务上,还拥有独立的信用体系。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淘宝平台上(含天猫商城的数据在内)共有754万个在线商户,强大的电商基础为阿里金融生态奠定了大数据资料,加之淘宝与支付宝的绑定,使阿里可以追踪每一笔交易。其次,其推出的芝麻信用更是将传统银行最难以评测的客户信用进行了评分制,使抽象的信用具体化,在综合考虑客户的信用历史、行为偏好、履约能力、身份特质和人脉关系这五方面的情况下,对于其所拥有的强大客户群体的信息进行采集、加工、整理、计算后得出信用评分,分值越高代表信用水平越好,然后对达到芝麻信用分数要求的客户予以贷款。
2.自营+平台业务
基于阿里之前的蚂蚁小贷业务,网商银行也将延续蚂蚁小贷的模式,采取同种的业务和产品,根据蚂蚁金服的CEO彭蕾所说,“网商银行是一家纯网络运营的云端银行,而且只做不超过20万元的小存和不超过500万元的小贷。”目标客户主要为小微企业和农村市场,基于自营基金,网商银行的注册资本金为为40亿元,在融资十倍杠杆率的限制下,网商银行也只能做到400亿元左右的风险资产,这四千亿元的贷款还远远不能满足目前我国小微企业和农村市场的需求。此外,与传统的银行不同,网商银行不设任何的线下柜台,所有的业务都依靠互联网来进行输出。同时,由于目前网商银行还不能吸收存款,因此在自营模式无法满足市场需要的情况下,构建一个平台,将市场与其他同业机构连在一起,将客户推荐给他们,对于客户信用风险的判断交给网商银行,这样既解决了传统银行对于客户风险难以把控的问题,又解决了小微企业和农村市场的融资困境。
五、结论及建议
在搜集了2011―2014年的天猫商户数、阿里小贷的日贷款利率及年度不良贷款率的数据,并以其为变量运用Excel回归模型分析了网商银行的潜在风险,得出结论:天猫商铺的数量与不良贷款率呈现负相关的关系,表明阿里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所得到的信用记录来筛选贷款者可以达到降低不良贷款率的效果。
阿里确实在大数据的收集和应用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效果,阿里的不良贷款率远远地低于2014年我国商业银行1.29%的不良贷款率(数据来自中商情报网),而在传统银行方面,对小微客户的信用评定是最难的,成本很高,且无抵押,而对于中小客户来说,他们需要的也只是很小额的贷款,正是因为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造成了银行“嫌贫爱富”。阿里网商银行是阿里小贷的进一步发展,是阿里小贷2.0,目前,还不能够吸收存款,在自身资本有限的情况下,致力于构建一种“平台+自营”的模式,联合传统银行,在银行和小微企业间构建一个平台,使资金高效流动,将小微企业的借款需求与银行的资金池联通,平衡各类企业的发展需要,促进我国经济、金融的良好健康发展。(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致鸿.阿里大数据发力,中小企业尝鲜银行纯信用贷款[N].中国企业报,2014-07-29006.
[2] 董毅智.互联网银行模式之辩[J].法人,2015,05:82-83.
[3] 吴雨,李延霞.网商银行展现互联网魅力[N].中华工商时报,2015-06-26004.
[4] 周文静.互联网巨头鏖战“金融数据”[N].中国证券报,2015-08-14A05.
[5] 卜文娟.新一代信息技术之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嫁接金融:告别野蛮生长[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5,03:30-32.
2010年4月12日,阿里巴巴集团宣布,未来5年,将继续向支付宝注资50亿元人民币。这是全球第三方支付领域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投资,这次注资显然说明了阿里巴巴对中国电子商务、互联网发展以及线上消费市场的信心和期望。
事实上,第三方支付行业正在从单纯的网购工具蜕变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即将迎来行业井喷。尽管前景美好,但是,部分支付厂商之间的恶性竞争、整体产业链的不完善以及很多人关注的“牌照”问题,都给第三方电子支付市场增添了许多不确定因素。
第三方支付行业的现状如何?有着怎样的模式演绎?面临哪些问题?50亿注资将会带来什么?
第三方支付市场的现状
从金融到互联网,从线上到手机再到线下,第三方支付平台是近年发展最为迅猛的互联网应用。据艾瑞《2009~2010年中国网上支付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网上支付市场规模达5766亿元人民币,相比2008年的2743亿元增长110.2%。为何网上支付交易额能够得以高速增长?主要有以下三个因素:
1 第三方网上支付交易额仅占中国非现金支付交易额比重的不到0.1%,仅占银行卡支付交易额的3%左右,渗透率依然较低,有极高的增长潜力;
2 网上支付安全性和易用性的提高,使第三方支付受到越来越多的网民青睐,已有用户的使用黏性进一步提高;
3 网上支付平台积极而踏实地深耕应用行业,推动电子商务化和支付便利化进程的同时,也提高了交易规模。
显然,网上支付已经成为互联网明星行业,而领军者支付宝则成为互联网最令人期待的新星。紧随其后的财付通则采取跟随策略,将重点发力的领域集中在航空B2C合销、航空B2B结算和企业资金清结算上,网络游戏强项也得以保持,走出了一条与支付宝的差异化发展道路。所以,在支付宝和财付通相对强势的市场格局下,中小平台只有差异化竞争,从行业、地区、用户等角度考虑分众,才能实现突围。
第三方支付模式演变
历经多年发展,第三方支付市场的发展历程大概分三个阶段。而每个阶段都会出现一类新的模式推动市场发展,原有的模式并未退出而是继续存留在市场中。
支付网关模式:这是最基本的第三方在线支付模式。第三方支付厂商是各家商户和银行之间连接的“中转站”,能够有效地提升电子支付连接的效率,并从逻辑架构上降低搭建支付系统的成本。但由于其属于被动响应的服务方式,因此其发展速度受限于应用市场的发展程度。不过,该模式至今仍在广泛使用。
信用中介模式:信用中介模式是真正推动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发展的模式,2004年,该模式由支付宝首创,支付宝也快速成为第三方支付市场的绝对领先者。信用中介模式的价值在于促成交易,中国互联网交易信用体系一直不健全,而信用中介的模式能够通过第三方介入的模式有效解决在线交易中的信任问题,真正实现促成交易。信用中介模式成为第三方在线支付方式的主流,培养了广泛的使用人群。
便捷支付工具模式:便捷支付工具模式的重点在于工具,即支付账户或者电子钱包成为了用户经常使用的具有工具属性的应用之一。便捷支付工具模式有两个方面的体现:一是基于互联网的支付工具;二是基于手机客户端的移动支付业务。目前支付宝手机客户端的累计下载量已接近千万,手机支付每天的交易笔数已经超过10万笔。
尽管现阶段信用中介模式以及支付网关模式仍是市场份额最大的模式,但是,未来便捷支付工具模式将是第三方支付市场发展的强劲推动力。
第三方支付面临的问题
第三方支付作为电子商务产业链融合的环节,决定了其特殊的地位。在这里它提供两个价值:营销和信用的价值。通过用户交易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用户和商家的交易模式和行为,进行更有效的数据库营销。可以根据交易数据的积累,来进行信用数据库的积累,互联网由信息的平台演变为支付交易的平台,支付好比信息一样重要。商户是产业链中第三方电子支付的直接客户,是电子支付服务的购买者,多数中小型商户没有自建支付平台的能力,通常会选择成本较低的第三方电子支付平台。不同行业对电子支付的需求程度不同,一些新型的内容服务行业,如游戏点卡和电子刊物,交易的内容是信息化商品,非实物交易,无须物流,它们对电子支付的依赖度更高。没有电子支付的支持,这些行业的发展将受到极大的限制。
当然,第三方支付同样面临种种挑战。不过,随着技术等手段的完善以及与合作方的更紧密合作,这些风险被纳入监管正轨。但是,想要彻底解决网络钓鱼、网银欺诈、非法套现等问题显然需要更多合作方甚至相关主管部门的无隙合作,而这些问题同样也是对中国经济的挑战。
截至2010年3月14日,支付宝用户数突破3亿,日交易额超过12亿元,日交易笔数达到500万笔。以支付宝为例,如何为如此庞大的用户群提供最佳的用户体验,如何进一步推动第三方支付的扩展,成为第三方支付市场面临的又一问题。
50亿的背后
在一个业务获得巨大发展之际再次加大投入,推动该业务向更基础服务的层面进化,这方面在阿里巴巴集团的战略布局中已有成功的先例。2008年,阿里巴巴在淘宝网迅猛发展之际,宣布再向淘宝投入50亿元,打造“大淘宝战略”。此后,淘宝不仅继续向消费者免费,还在完善网购诚信保障体系、开放平台、开放数据、推动物流行业升级等一系列领域展开了大手笔布局。到2009年,淘宝平台不仅用户数达到1.7亿,交易额突破2000亿元,帮助创造了80.88万个直接且充分就业机会,带动物流、支付、营销等产业链就业机会230.51万个。这令淘宝已经超越了一个公司的概念,成为社会经济与生活中的新商业文明典范。
如果结合阿里巴巴的“大淘宝”计划以及全球发展战略来分析,此次阿里巴巴注资支付宝应该是基于以下三个层面的考虑:
完善硬件基础,推动电子商务发展
阿里巴巴旨在打造“B282C”的全产业链电子商务,而硬件设施的完善是全产业链电子商务化的基础,例如阿里巴巴集团对百世物流及星辰急便的投资,旨在解决物流问题;而给予支付宝50亿的投资,则针对资金流的运转问题,这些举措都反应出阿里巴巴集团打造电子商务硬件基础的决心和信心。
除硬件基础外,支付宝作为第三方支付同时承担信用担保的功能,在信用仍是电子商务发展瓶颈的大环境下,信用链的完善是促进电子商务升级,尤其是企业间电子商务升级的必需环节。而电子商务的发展对拉动内贸和内需都有较强的刺激作用。
相信50亿元的投入将促使整个网购内需市场以更快的速度爆发,这对于刺激消费并且帮助经济发展方式转型都将具有深远的意义。
帮助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第三方支付市场的发展见证了很多传统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实现了转型和升级。例如,麦包包这家原本从事箱包代工的企业抓住电子商务发展的机遇,转型网路销售,并打造了自己的网络品牌。期间,支付宝不仅为麦包包提供了基础的支付服务,还以自身打造的诚信体系帮助麦包包赢得消费者的信任。2007年11月21日麦包包与支付宝合作,2008年12月的调查显示,麦包包的成交率上升至0.8%。从2007年到2009年,麦包包网站的年销售额已经超过千万。
电子商务将是中小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在信息时代获取全新竞争力的核心方向。50亿投资将进一步完善电子商务支付服务,帮助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帮助消费者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便利,推动支付宝为更多有意从事互联网业务的公司提供更好的服务。
顺应支付行业的发展趋势
支付行业存在的三大趋势:一是应用行业的拓展和深耕;二是终端的多元化;三是支付的全球化。顺应这几大趋势,需要第三方支付公司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财力,例如人才的引进,设备的升级以及市场的拓展等。对于支付宝来说,其背靠淘宝、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网站庞大的用户群,以上三方面的发展都具有天然优势,尤其是全球化布局方面,支付工具走出去与走进来的进程将随着电子商务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而受益。
阿里巴巴集团的这笔投资将把支付宝推向更深入的市场层次,并在阿里巴巴力推的“新商业文明”理念建设中承担基础构建的作用。在未来的发展路径中,支付宝有可能会成为一个更具市场空间和想象力的支付服务提供者――从电子商务领域,到公共服务领域,进而成为拉动消费的中坚力量,并为国家的经济和生活服务。
这笔投资必然带来史无前例的变革。这场变革,势必改变目前线上贸易消费形态,加速“超安全”、“超便捷”、“全覆盖”、“低成本”新消费时代的到来。
中国电子支付的市场态势
回顾市场表现,中国电子支付市场前进的动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业务模式、产品服务、政策法规体系。同时,市场的发展也相应呈现出三大态势:
网银与第三方支付业务相互渗透
在电子支付市场发展初期,网银的电子支付基础地位明确,第三方支付则作为上层应用,主要面向电子商务个人用户,而支付渠道也主要以互联网为主。
通过电子支付市场在过去一年的表现不难发现,网银功能正愈发完善,交易性质的网上支付服务也逐渐纳入到网银的重点业务当中。此外,手机网银这一新兴渠道的推广力度也有所加强。第三方支付则一改上层应用形态,“向下扎根”,通过邮政、手机、POS终端等渠道支持用户充值,并将业务延伸到各行业,为企业提供支付解决方案,并逐渐覆盖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网银和第三方支付的合作关系将融入更多的竞争元素,双方均将进一步延伸业务,更多地去贴近广大用户。网银将进一步拓展网上支付、生活缴费等业务,争取更多的电子商务网站、商户以及行业企业;而第三方支付则将进一步拓展充值渠道,业务也将向日常生活以及信贷、保险、投资理财等金融领域延伸。
支付工具与商务平台结合愈发紧密
由于用户的根本目的是商务交易流程的电子化,而电子支付是完善电子交易流程中的重要环节,却非基础环节。所以,如果网上的信息渠道尚未打通,实现电子支付则无从谈起。目前中国电子商务市场快速发展,但仍旧有广大的商户、企业没有搭建起基本的电子商务平台,存在巨大的电子商务需求缺口。因此,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厂商不再局限于电子支付服务,而应提供一站式电子商务解决方案,或者联合电子商务解决方案提供商,帮助客户建立起完善的电子商务平台,最终实现交易的全面电子化。其中,以支付宝为代表的厂商则可能凭借集团资源、自身电子商务平台以及较为完整的解决方案,进一步扩大在第三方支付领域内的领先优势。
网银平台互联,消除壁垒,加强市场监管
央行将在2010年6月之前建立网上银行互联平台。届时,用户登录任何一家网银,都可查询其他行的自身账户信息,操作包括其他银行网银业务在内的大多数业务,不会再因为使用不同发卡行的卡而使业务范围受限。网银账户的“一对多”将大大刺激用户使用网银的积极性和活跃度,尤其是高速发展的个人网银用户。此外,此举也给业务实力相对较弱的中小银行、地方性银行带来机会,拓展网银用户。而网银的业务资源共享、安全保障和简化操作也将成为未来几年各银行和相关服务商的业务重点。
关键词:互联网民营银行;运营成本;互联网平台;监管体系
作为银行业金融机构组成,民营银行在金融发展与经济进步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民营银行资金比重增长迅速,近些年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民营银行属于民营企业类型,所以在很多方面处于弱势,如市场准入方面或者资金、信用等方面。民营银行并不具备完善的信息网络,在互联网时代下,民营银行受到很大冲击。互联网同样为民营银行带来很多发展机遇,尤其在市场资源重新配置基础上,民营银行积极创新发展模式,利用大数据作为桥梁积累更多用户,打造全新型管理体系,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拓宽发展渠道。
一、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背景
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主要从2014年12月29日微众银行上线开始,作为腾讯牵头的国家首家互联网民营银行,打开了金融机构发展的新大门。在随后的发展中,互联网民营银行顺利通过测试运营成为金融市场发展关注的焦点。互联网民营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普惠金融服务,帮助其缓解金融压力,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效率。根据2017年互联网民营银行统计数据分析发现,当前规模最大的微众银行总资产已经达到917亿元,净利润实现15亿元。富民银行在互联网银行中增长速度最快,相较于2016年,2017年增长670%,净利润增长500%。互联网银行积极打造个存小贷发展特色,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互联网银行数据统计,与中小企业相互依托,在信息化时展市场中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优势
1.增加民营银行经营灵活性
互联网民营银行主要通过现代化数字通信与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相结合为用户提供金融服务。互联网民营银行将所有权、经营权调整更为灵活,凸显互联网民营银行特色,民营银行真正作为独立体在市场经营中发展,金融作用更明确,提高互联网民营银行在市场发展中的竞争力,服务能力更强。
2.降低民营银行运营成本
互联网民营银行的发展,协调民营银行发展结构,增加民营银行发展灵活性基础上,帮助民营银行有效降低运营成本,能够更好地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互联网民营银行以网络技术为载体,实现民营银行的网络交易,减少民营银行网点人力资源以及运行资金的投入,发挥民营银行经营独立性,发展投资渠道增加。民营银行的主要投资对象为小微企业,在此基础上提供更多融资活动,解决融资问题。
3.打造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
互联网民营银行的迅速发展,致力于小微服务研究,弥补现有银行中对小微服务缺失的不足,打造了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这是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的重要优势。互联网民营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与国有银行实体机构之间互为依托,充分发挥互联网民营银行的便捷性优势,在发展竞争中不断创新,推动银行体系的改革。政府大力支持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主要目的是利用互联网民营银行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为其注入新鲜血液,通过民营、三农经济的结合改善经济发展薄弱环节,解决三农发展融资难的问题。互联网民营银行在此基础上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与三农经济的合作降低交易成本,有效控制运营,为后期银行体制优化,金融市场调整以及民营银行未来发展提供参考与积累经验。
4.帮助民营银行提高创新能力
民营银行创新是在市场竞争中立足的重要手段,互联网民营银行结合基本发展需求与金融产品内容不断创新与升级,制定运营成本有效控制手段,积累更多服务经验,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体验。互联网民营银行的创新,还体现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上,通过公众平台公开民营银行金融产品相关要素与信息,了解大众需求,打造个性化产品,提供更多便民服务,如远程开户、线上缴费以及人脸识别等。
三、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挑战
1.民营银行信用基础与人才比较匮乏
对于当前的民营银行来讲,虽然积极进行互联网技术应用,打造互联网运行平台,但因为民营银行属性以及金融服务等,直接影响民营银行的信用等级。加上民营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不同,信用基础主要通过与客户的合作长期磨合为主,但在利益关系长期博弈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信用问题,所以整体的信用基础比较薄弱。缺少国家信用担保,没有独立的信用体系与征信系统,这些都是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的挑战。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企业融资渠道增加,民营银行的专业人才问题加剧,虽然通过在高校不断储备人才,但受到国有银行管理印象与教学理念的限制,储备人才对于互联网民营银行运行缺乏专业性,这方面也增加了互联网民营银行的发展难度。
2.民营银行金融存款、贷款对象、目标客户方面的挑战
对于互联网民营银行来讲,在金融存款方面处于弱势,尤其是传统社会存款明显少于国有银行。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正在探索阶段,社会公众对其的认知度较低,像网商银行、微众银行等,缺少完善的存款利率制度,金融存款渠道拓展受到限制。民营银行贷款对象方面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互联网民营银行作为新型模式,贷款对象增多,但主体依然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在抗风险方面能力不足,影响互联网民营银行的健康发展。目标客户的培养与维持是银行长远发展运行的基础,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中,在目标客户稳定性方面存在不足,不仅目标客户群体扩展缓慢,还会出现客户丢失的现象,这对后期发展极为不利。
3.风险管控经验不足监管难度大
对于互联网民营银行来讲,在发展中面临风险管控不足的挑战,加上监管难度较大,经营管理不到位,限制民营银行的发展。民营银行作为重要的金融服务机构,提供金融服务过程中业务趋同,民营银行在很多方面受到发展限制。互联网民营银行增加公存公贷、小存小贷等多种金融业务,虽然创新了发展模式,但在监管与风险控制方面还没有进一步升级,影响民营银行发展与交易公平性,风险隐患增加。
四、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策略
1.调整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运营思维
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建设中,为了更好地经营与发展,必须转变互联网民营银行运营思维,调整传统用户导向模式,明确民营银行服务方向,结合互联网技术,打造系统的民营银行导向价值链,引进全新经营管理理念,发挥民营银行金融服务价值。互联网民营银行创新管理模式,调整运营思维过程中,提高对互联网技术的重视,发挥其在信息统计与整理方面的优势,及时为客户提供需要的信息,保证信息及时性,随时了解客户需求,真正做到民营银行金融交易透明化。例如,微众银行、网商银行等,利用互联网商业生态作为载体加以运行,引进大量信息化技术,积极进行数据分析创新,互联网色彩浓重,以轻资产、重科技的管理模式,为互联网民营银行未来发展开辟了新的模式与发展空间。运营思维调整还体现在银行权利与用户权利的转移,尊重客户权限,坚持做到以客户为中心,真正解决客户遇到的问题。
2.提高互联网民营银行公众信任度
互联网民营银行经营与发展期间,必须认识到公众信任度的重要性。提高公众信任度,定期进行市场调查,客观认识市场发展情况,不断整合金融业务,为客户提供更多金融服务,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真正让社会公众认识到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进步,帮助大众能够主动了解民营银行,接触民营银行,以此为互联网民营银行的发展积累更多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公众对民营银行的信任度。在此基础上强化互联网民营银行的盈利体系,创新模式基础上抓住互联网民营银行盈利契机,适当进行体系调整,将已有金融结构进行优化升级,提高互联网民营银行的品牌号召力,以此增加其发展优势,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优势,准确对互联网民营银行金融业务进行判断,科学规避业务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积极拓宽互联网民营银行的盈利渠道,增加银行利润的同时提高银行信誉度。做好金融业务对接工作,合理安排互联网民营银行的资金,准确分析经济发展趋势,实现与传统银行经营的无缝衔接,获取更多银行发展资源。
3.完善互联网金融平台增加互联网金融业务
大力发展互联网民营银行期间,在当前发展基础上必须更好的完善互联网金融平台,提高金融平台的系统性与整体性、技术水平,加大业务推进力度。协调互联网金融资源,利用平台为基础,实现资源开放性,不断探索更多金融合作机构,真正做到资源共享,与银行客户之间实现共赢。调整互联网民营银行资金结构,突破资金方面的发展限制,针对金融市场进行全方位战略规划,提高服务水平。增加互联网金融业务,引入更多金融技术与复合型人才,有效融合银行业务、互联网技术,增强互联网民营银行的运营能力。通过金融平台的完善与核心业务的优化,提高金融业务的信息化,真正为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带来更多优势。
4.打造全面性监管体系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解决互联网民营银行的监管问题,打造更加系统、全面的监管体系,认识到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尤其是复杂的金融市场环境下,互联网民营银行经营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增加。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去提高自身风险意识,制定系统的风险防范方案,总结更多民营银行监管经验。加大风险防范与监督宣传力度,互联网民营银行风险防范意识提升的同时还要提高公众风险意识,真正做到内外部的有效监督。对于监管体系的完善与升级,从监管机制、法律制度等方面着手,注意金融业务服务监督,及时排除风险隐患。根据制度引导帮助互联网民营银行正常运行与健康发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民营银行的发展,扩大民营银行在银行体系发展中的空间,将民营银行发展创造更多机遇。当前民营银行在发展中受到互联网技术与复杂金融市场的影响面临发展挑战。结合当前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现状,具有针对性地进行发展优化,创建完善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在银行发展中的优势,及时排除民营银行发展风险,凝聚发展力量,创新发展思维,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蒋煦霖.基于互联网金融的民营银行发展模式及策略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
[2]王竞达,王海燕.中国民营银行发展模式的目标定位和战略选择[J].税务与经济,2004
中图分类号:TR39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10-0047-04
一、研究背景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缺少相应的法律制度及与其特征相适应的监管模式,存在风险监管的隐忧。鉴于此,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必须是建立在完善法律法规基础上,探索符合其特点的法律监管模式,进而完善我国互联网金融法律监管体系。
二、互联网金融创新与法律监管现状
本章主要比较总结了互联网金融创新及其特点,然后分析了我国当前互联网金融监管现状。
(一)互联网金融创新
最初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如网上银行,单纯局限于通过互联网信息信息技术模拟传统金融业务的流程。但现在的互联网金融推出了很多传统金融业中并不存在的业务,目前互联网金融业务创新的一个趋势是技术应用探索和大数据金融。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互联网金融企业将会重点关注对于互联网金融业务新领域的创新。互联网金融业务创新的表现在于:第一,提供日常公共服务,互联网金融非常注意提供公共事业服务这类贴近生活的服务第二,服务人性化,互联网金融网站设计清晰,所有业务介绍和流程表述明确。用户在享受业务的时候会体验到贴心的服务流程,互联网金融企业通过这种人性化服务来吸引和保留大量用户;第三,强调针对个人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的大部分用户属于个人用户,针对个人金融业务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将会更加多样化。
(二)互联网金融混业特点
互联网金融开始涉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业务,并且其内部金融业务相互掺杂、相互渗透的局面逐步形成,互联网金融业呈现出综合经营的发展趋势,随着互联网金融跨业经营的进一步发展,金融业务的综合性和交叉性会越来越深入,互联网金融集团公司会成为未来中国互联网金融经营的主要形式,我国现行的分业监管模式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监管。
(三)互联网金融法律监管现状
互联网金融创新为公众提供了更为完善的法律服务,推动了普惠金融的发展,同时,互联网金融风险日益显露,针对互联网金融的法律监管重要性日益增加。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法律监管内容繁多,不成系统,本文从金融监管对象的视角总结当前互联网金融法律监管现状。
1.互联网银行法律
银监会借鉴国外互联网银行监管经验,在总结国内电子银行业务经营开展的现状,制定公布了《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该办法主要规定了电子银行业务的申请与变更、风险管理、数据交换与转移管理、业务外包管理、跨境业务活动管理、监督管理以及法律责任。同时,银监会公布《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意在确保电子银行系统的安全。
2.互联网证券法律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不允许在互联网上直接发行证券。2012年证监会制定公布了《关于修改〈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的决定》,在该决定中规定根据申购情况调整网下配售和网上发行的比例,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应当在网下配售和网上发行之间建立双向回拨机制。
3.互联网保险法律
2011年,随着互联网保险业的不断发展,为了防范网络保险欺诈风险,真正做到保护相关金融服务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监会制定颁布了《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规定》,明确规定了互联网保险业务开展的资质条件、经营规则、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方面。为了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规则,保监会印发《保险、经纪公司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试行)》,对互联网销售保险的准入门槛、经营规则以及信息披露做出了规定。
4.互联网金融超市法律
互联网金融超市是近期以来非常流行的一个金融服务理念。目前,法律层面还缺少涉及市场准入和运营监管的具体法律规定,只是在监管原则方面做出了规定,如证监会在2012年公布的《证券投资基金销售机构通过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证券投资基金销售业务指引(试行)(征求意见稿)》,监管层需要制定具体监管层面的法律规定。
5.互联网支付法律
中国人民银行在2005年制定了《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首次将电子支付作为监管对象,意在规范电子支付业务,维护在电子支付活动中相关各方的中的合法权益,促进电子支付业务健康发展。为了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国人民银行《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和《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依据办法和细则向符合条件的非金融机构发放《支付业务许可证》,并对其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在不断完善电子支付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完善的互联网金融支付监管体系。
6.互联网借贷法律
当前,我国确实针对互联网借贷的法律法规,互联网借贷的监管主要是比照普通借贷业务来进行。主要由工商部门来监管:第一,向工商行政机关申请营业执照;第二,向工商行政机关申请增加“互联网信息服务”经营范围,并办理相应的经营性网站备案。为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银监会在2011年制定颁布了《关于人人贷有关风险提示的通知》,意在P2P网络借贷平台上完善风险隔离,防止民间借贷风险通过互联网进行大范围蔓延。针对互联网借贷的准入及运营等法律监管有待监管层做出明确规定。
三、构建我国互联网金融法律监管统一模式的必要性
本章主要分析了金融统一监管体制的概念特点,进而结合互联网金融特点指出统一监管模式的必要性。
(一)统一监管体制
金融监管体制是指根据不同的监管对象,监管层确立的关于监管标准和金融监管法规的体制安排。实践中,金融监管体制必须建立在与金融业的经营模式的基础上,金融服务的经营模式有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相应地,金融监管体制也有分业监管体制和统一监管体制(混业监管体制),还存在一种综合前二者特点的金融监管体制,称为不完全集中监管体制。
统一监管体制或混业监管体制,该体制强调通过统一的监管机构进行统筹安排对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进行有效监管,中央银行或其他专设监管机构可以充当监管主体的角色。
统一监管的优势在于:第一,包容性强,创新是互联网金融的重要特点,而统一监管体制可迅速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业务,对业务创新及时进行有效监管,避免出现监管真空;第二,优化监管环境,统一监管通过制定统一的监管理念、监管目标及统一的监管法规等,可以发现互联网金融混业经营的风险并进行有效监管;第三,降低监管成本,在统一监管体制下,监管者和被监管者双方的成本都极大降低,从而实现对监管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
(二)统一法律监管的必要性
随着互联网金融业务创新尤其是其混业经营的发展,监管层必须跟上互联网金融发展针对监管模式作出相应的变革。
目前监管层对互联网金融实行的依然是分业监管体制。在当时确立这种体制的目的是保证金融业的稳定与安全,避免风险在不同金融行业之间互相传递。但是随着互联网金融混业创新的加快,一直以来运用的分业监管模式,已经暴露出监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压制金融创新
分业监管体制针对涉及不同金融机构业务的混业业务,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协调沟通才能对新业务推出有效的监管政策。为了降低监管风险,监管机构对那些难以界定为是否属于其监管的新产品采取抵制态度,抑制金融创新,从而阻碍了我国互联网金融业创新产品的正常发展。
2.监管重复
在分业监管中,监管层的业务分割,容易产生监管重复和监管真空,因此在实践中,对于互联网金融跨行业金融产品和创新业务的监管,存在相互争夺、相互推诿责任的问题。鉴于此,分业监管体制一方面加重了监管层的监管成本,另一方面使监管效果大打折扣。此外,监管目标和监管重点不同也会导致监管机构之间的监管冲突。
3.对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失灵
在互联网金融业,已经开始出现金融控股集团的发展趋势,监管层对金融控股集团的发展一直没有相应采取有效的办法加以监管。在2004年“三会”共同签署《三大金融监管机构金融监管分工合作备忘录》中,一方面在监管组织上实行监管联席会议机制,另一方面在监管方式上实行经常联系机制,监管层顺应改革提出了“主监管人”理念。这一政策的出台没有能够综合评估金融控股公司的整体风险,也后续的具体规定的支撑,在实践中难以明确判断出主监管人。
4.互联网金融需要统一监管
互联网金融创新如火如荼。互联网金融进行大量的金融创新,向社会提供日益丰富多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在这些业务创新中,传统的证券、银行和保险行业之间相互结合加深,综合性强,这些金融创新产品同时兼具多个金融行业的的性质,分业监管难以对其形成有效监管,按照金融机构及其监管职责划分的监管体制已经越来越难以及时做到对金融创新的有效监管。
互联网金融控股集团出现。一些金融机构为了获取更大利益,通过并购,逐步发展成为金融集团,互联网金融公司的规模日益增大,其内部的资本流动呈现出复杂的特征,尤其是互联网资本对传统金融业务的渗透及其信息化化,使监管当局单纯通过分业监管难以对金融集团进行有效监管,金融集团风险成为分业监管的相对真空地带。
总之,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迅速,混业经营逐渐成为主流,互联网金融集团逐渐增多,使互联网金融业内不同业务间的的界限日益模糊,分业监管体制已经无法做到对这一切的有效监管,金融机构商业运作模式的发展客观上要求监管模式必须随着而作出相应调整。
鉴于此,金融业经营体制的变迁有一定的现实必然性,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混业特点客观上要求金融监管体制朝着统一监管的方向演进。
四、我国互联网金融统一监管体制的法律模式设计
在普惠金融战略落实的背景下,监管层开始酝酿有关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新规。互联网金融本质是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提供金融服务。同传统金融服务相比,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涉及金融的各个方面,综合性更强。有针对性地建立统一监管的模式,完善监管的制度、组织和方式,可以有效引导其向适宜的方向和领域发展,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一)互联网金融存在的主要法律风险
1.监管主体标准不清,互联网金融的开放性包含了各种不同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随着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及其综合性趋势,其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冲击着我国的目前实行的分业监管模式 。由于互联网金融的边缘性,在目前的分业监管模式下,没有一个明确的监管部门将其纳入监管范围。
2.互联网金融监管法律规定缺失,当前,关于互联网金融的立法严重滞后,其性质缺少明确的法律规则进行确定,导致互联网金融监管处于无法可依的尴尬境地,同时,法律的不确定性也给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造成了潜在的重大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影响了互联网金融业务创新的积极性,同时可能出现网络诈骗非法套现等违法行为,一旦发生纠纷,交易双方的权利都难以得到有效保护。
3.缺少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明确定位,当前,部分互联网金融机构意图将自身定位为金融中介服务机构,主要进行收付款和电子支付等业务,但是,随着《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的颁布,这部分自己定位为金融服务机构的对象被法律界定为非金融机构,导致了定位不清问题的产生。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现行法律评价
针对互联网银行和保险的监管法律,现行法律制度较为完善,目前已初步构建起相关法律监管框架。但是,互联网金融创新及其所带来的金融业务内涵的不断丰富,相关监管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更新。将互联网金融明确增加到《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和《保险法》等法律中。
互联网电子支付尽管发展时间不长,但是监管体系的构建非常迅速。
互联网借贷处于法律监管的空白地带,现行法律并没有明确网络借贷平台的性质和地位,也没有规定监管部门明确的监管职责,近年来,网络借贷平台发展迅速,风险日益增多。鉴于此,需要补充完善互联网借贷的监管法律法规。
互联网金融超市提供的服务具有混业的属性,其涉及横跨不同金融行业业务和关联交易的属性会增大金融风险,而且非金融机构也参与到金融服务的提供钟来,分业监管模式难以实现对其进行有效监管。面对混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矛盾,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统一监管模式,实现对互联网金融超市的有效监管。
(三)监管法律制度设计
1.在监管原则方面,互联网金融的混业和开发的特点使传统的分业监管标准及现场监管等手段不足以对互联网金融实施有效监管。鉴于此,监管方向应该是对互联网金融的创新金融业务模式实施统一监管,即关注金融产品的业务模式及其综合性,并根据这一特点确定统一监管规则,同时,要进行综合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的统一监管,而不是根据不同的业务进行分业监管。
统一监管模式能够较好地适应各种金融创新产品,监管层应完善统一监管模式为我国互联网金融业务创创造一个适度宽松的外部环境。针对余额宝、众筹等其他新型的金融服务,政府部门应该适用统一监管的原则,并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来落实这一个原则。
2.在制度方面,应制定出台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法律制度。制定出台有关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法律制度,必须在充分认识互联网金融的业务内容。在明确业务准入、业务经营与业务退出方面建立符合混业经营的统一标准, 同时借鉴国外互联网金融立法的规范,立足我国的现实国情,补充完善对业务合法性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规定, 最终建立既能控制风险又能鼓励创新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法律。
3.在组织方面,加强不同监管部门间协作。分业监管的模式无法对互联网金融的综合业务实施有效监管, 主要表现在重复监管和监管信息协调不顺畅。在具体实践中,应协调银证保监管信息的沟通和机制的沟通,共同应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这涉及到跨部门监管的问题,要统一协调。
4.在监管方式方面,应做到平衡鼓励创新与风险监管。因此应该实行原则性监管, 一方面防范金融创新风险, 另一方面又要鼓励互联网金融创新。既着手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明确规定风险预防措施, 防止重大风险的发生, 又要把握好尺度, 避免金融监管过严, 阻碍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发展。具体的措施包括:
建立专门的网络银行管理制度。从事网络银行的互联网金融机构在业务开始前,必须到监管部门办理相关业务的登记备案,并提供符合法律规定的材料。完善现行法律法规,补充完善明确适用于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条文最终形成一个明确化、规范化的监管格局。结合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特点,调整现行监管办法。金融监管机构应根据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实际情况,参照国际上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模式,最终形成一种符合我国国情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模式,实现对互联网金融的有效监管。加强金融监管人员的互联网信息技术,提高监管人员的互联网信息运用水平。
五、结论
鉴于以上分析,互联网金融中涉及到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种金融业务,业务创新的综合性不断加强,互联网金融集团持股多个金融机构提供多样化综合化的金融服务的局面已经形成。对互联网金融来说,综合经营适应了金融服务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有助于摆脱对传统经营模式的依赖,推动我国金融服务业的战略转型和快速发展。
在未来的几年后,如果针对互联网金融推出统一金融监管机构和一切相配套的政策措施,必将推动形成良好的外部监管环境,促进业务创新不断发展,互联网金融机构经营良好,交叉性、跨行业的创新产品大量涌现且被投资者普遍接受和广泛使用,金融风险适度。
参考文献:
[1] 孙阳. 对完善我国金融衍生品风险防控法律制度的思考[J]. 法制与社会. 2010(06)
[2]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 Person-to-Person Lend- ing, New Regulatory ChallengesCould Emerge as the Industry Grows[R].2011.
[3] 论金融创新风险及其法律监管理念——以当前世界金融海啸为背景[J].政法学刊. 2009(01)
[4] 张春燕. 第三方支付平台沉淀资金及利息之法律权属初探——以支付宝为样本[J]. 河北法学. 2011(03)
[5] 李莉莎. 第三方电子支付风险的法律分析[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6)
[6] 王军. 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法律监管比较研究[D]. 西南政法大学 2011
[7] 陈敏轩,李钧 .美国P2P行业的发展和新监管挑战 [J].金融发展评论,2013(3).
[8] 黄飙,屈俊.国外P2P和众筹的发展 [J].中国外汇,2013(12).
[9] 王雷.网络金融的国际比较和借鉴[D].东北财经大学,2003
[10] 孔繁强.新经济形式下网络金融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中国市场,2010(22)
[11] 吴晓光.网络金融的创新与监管[J].征信,2011(3)
作者简介:李尘奇(1992-),男,湖南人。中央财经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数理金融,法律 。
数据共享 优势互补
随着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公司与银行开展合作已成为普遍现象,这其中,电商走在了前列。早在2007年,阿里巴巴集团就分别与建行、工行合作,推出企业信用贷款和网商融资服务等,虽然并未取得显著成效,但探索出了银行与电商早期的合作模式。
易观金融行业中心分析师王细梅告诉《经济》记者,商业银行资金实力雄厚、业务模式齐全,但在数据积累、应用场景等方面存在不足,通过与电商等互联网企业合作可以弥补其短板。
在艾瑞咨询分析师张玉看来,银行与电商展开合作,可以说是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的一种融合,是双方进军互联网金融的一种选择。“对银行来说是金融+互联网,对电商来说是互联网+金融,双方本质的目的还是通过合作的方式将对方的优势与自己的资源结合起来,更好地深耕互联网金融这一重要领域。”
双方都有着各自的利益诉求,在合作中能够寻找利益共同点是驱动银行与电商合作的根本原因。国仕资本研究协会特约研究员李高阳对《经济》记者表示,对于银行来讲,金融脱媒化和金融市场化的形势深入推进,新兴技术的冲击,使得银行转型迫在眉睫,商业银行与电商合作,能够在技术升级改造、盘活大数据、产品创新、开拓获客渠道等方面实现1+1>2的效应,实现共赢。
双方合作的方式和内容有很多。“具体到业务上,首先是数据上的合作。”张玉对《经济》记者称,传统银行与电商平台所拥有的用户数据维度各不相同,用户数据的共享使得双方能够更好地了解用户,提供金融服务。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也认为,核心的合作内容还是双方把各自的客户信息进行共享,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他告诉《经济》记者,一些电商的客户除了电商本身提供的一些支付等服务之外,可能还需要传统银行的金融服务,反之亦然。“例如淘宝,除了有阿里巴巴的网商银行的授信外,也可以把这些客户介绍给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交易数据,让银行对这些客户的信用风险进行评估,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
其次是不同特色的各自优势的互补合作,张玉表示,电商平台依托互联网拥有线上触达用户的渠道,传统银行拥有很多的物理网点可以线下触达用户,而两方互补就使得电商的APP上有某些银行的入口为其线上引流,“而以后银行也许将发生巨变,ATM不再是取钱的ATM,网点也不再是传统的网点,可能成为京东的物流点、支付宝的创新体验站”。
银行迫切需求金融科技创新
而最重要的还是金融科技方面的合作,这个经常以类似大数据、区块链、生物识别联合实验室的形式出现,是双方合作提高金融科技水平的一种方式。2017年以来,商业银行不断加强与互联网企业跨界合作,以期在新一轮以金融科技为核心的银行转型发展竞争中占据制高点。四大国有银行纷纷与BATJ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在金融科技等领域开展合作,有助于商业银行提升业务效率,探索和创新业务,推进银行运行机制和流程改造。
公开资料显示,工行与京东将在金融科技、零售银行、消费金融、企业信贷、校园生态、资产管理、个人联名账户乃至电商物流,展开全面合作;农行与百度将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优势,打造智能化银行发展,积极的推动普惠金融;中行与腾讯成立“中国银行――腾讯金融科技联合实验室”,双方将在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建普惠金融、云上金融、智能金融和科技金融。阿里、蚂蚁金服牵手建行,其中,蚂蚁金服将与建行在信用卡线上开卡、线上线下渠道业务合作、电子支付业务合作以及信用体系互通等方面开展合作。
京东金融的相关负责人对《经济》记者称,从国外的发展趋势来看,传统的大型金融机构不仅仅局限在将传统的业务通过互联网延伸到更多的场景之中,而是更多利用科技的力量,对业务进行全面的迭代升级。
比如,在金融危机之后,为了应对更加严格的监管,高盛集团逐渐缩减重资本为主的自营业务规模,从高风险的交易业务向轻资本的中介业务转型。在这个过程中,为了提高对客户的服务能力,高盛加大了科技的投入,特别建立了Marquee平台,这个平台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应用为客户提供先进的分析和风险管理的工具。
与此同时,高盛也在跟大量的新兴金融科技公司进行合作。京东金融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高盛利用金融大数据机器学习平台“Kensho”公司的产品来挖掘美国国家劳工统计局的数据,并将所有信息汇编成定期摘要。这个摘要目前已经有十几个模型,来分析当前的就业市场变化以及预测股市走向。这个模式可以在美国国家劳工局数据后仅仅几分钟就能通过模型呈现出结果。通过这种方式,中间减少了一个环节,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市场信息获取和分析的效率,还节省了雇佣大量年薪20万-50万美元高级分析师的成本,进而提高了利润率。
另外,蚂蚁金服商学研究院舒眉也告诉《经济》记者,蚂蚁金服从一开始做的就是Techfin,即技术(Tech)与金融(Fin)的交融,比如快捷支付就是用技术方案,让银行中的钱流动更快、更安全、更适应移动支付时代。
数据显示,金融机构引入芝麻信用评分后,信用卡开卡的审批通过率提高了7%;与此同时,机构的整体不良率降低了0.3%。一升一降,背后原因正是技g提升金融服务能力。
可以看到,不管是自己在做金融科技,还是与外部金融科技公司相融合,不管是在内生动力还是外在压力的作用下,金融机构都是在主动拥抱科技,并且其通过科技所赋能的领域,从简单的获客,慢慢转向核心业务能力的重塑。
“未来银行的金融服务和产品的竞争力,高度取决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技术实力。”舒眉表示,在金融互联网化的过程中,银行迫切需要这些领先的技术,将底层的技术、数据与金融机构的专业能力进行结合,全面提升银行在营销、风控、定价、客户画像等方面的能力,在运营、产品设计、营销等各个业务层面运用先进的金融科技,适应未来的竞争环境。所以,传统金融和新兴科技的融合是必然的趋势。
电商成立网商银行与传统银行竞争
银行在资金成本、网点渠道和金融人才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有着金融的深刻理解和专业的风控能力,而电商平台则擅长技术开发、线上渠道拓展、场景构建等,李高阳告诉记者,这是双方各自的优势,也是合作的兴趣点所在。
王细梅表示,银行与电商的合作一方面优化了客群结构,京东等电商企业的客户群体多为年轻一代,双方合作可以优化银行的客群结构;另一方面可以丰富电商企业的金融业务种类,完善银行用户行为数据,进行精准的用户画像分析。
而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入推进,民间资本在我国发起设立的民营银行近年来呈加速态势,截止到上半年末,共有17家民营银行落地。这其中,互联网系的民营银行占据了“半壁江山”。苏宁银行、微众银行、网商银行、新网银行、华通银行、亿联银行、众邦银行、中关村银行这8家银行具有鲜明的互联网标签。
在这8家银行中,电商系背景的以网商银行和苏宁银行为代表,李高阳认为,电商巨头进入银行业,能够减少对传统金融机构的依赖,提升自身对金融的理解,提升金融竞争力和风控能力,打通自有电商平台,形成闭环生态圈。同时,还可以针对电商平台上的电商企业用户提供融资,提升盈利水平。
以蚂蚁金服旗下的网商银行为例,网商银行行长黄浩表示,成立两年来,网商银行已向全国31个省(市、区)的350万户小企业提供了贷款服务,累计放款1971亿元,季度平均贷款不良率维持在1%以下。
具体来看,张玉认为,电商进军金融业成立电商银行,或者说成立互联网银行,为电商企业带来的好处有两点。
一是最直接的好处即银行牌照。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野蛮生长,监管部门也是动作频频,去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对互联网金融领域风险治理提出全面要求。这一事件与去年8月证监会解散创新部一事共同标志着监管方向的改变,原有互联网金融以创新为名先从业后拿牌的方式不被认可,持牌合规发展业务将成为未来行业发展重点。所以拿到这个银行牌照对电商平台来说,为以后开展金融业务减少了许多政策和监管上的风险。
二是降低资金获取成本,对中国来说,银行仍是获取资金成本最低的机构,没有其他机构能像银行一样以年化2点多的收益率吸收来那么多长期稳定的资金,虽说互联网银行受二级账户限制仍不能像传统银行一样吸收定期储蓄,但是仍能很大程度上降低电商企业的资金获取成本。
合作过程阻碍多 需
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金融巨头合作日益深化。目前看来,银行与电商等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合作空间很大,但合作的过程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电商进入银行领域的同时,多家商业银行也在搭建自身的电商平台,搭建起银行系的电商平台,如建行的“善融商务”,工行的“融E购”。无论是“电商系”的银行,还是“银行系”的电商,这都说明了二者已经出现深度融合的趋势,但不代表没有阻碍和制约。
在李高阳看来,在内部制约方面,比如企业文化的差异,电商的互联网文化是扁平化、无边界、拥抱变化、探索创新的,银行的合规文化是风控严格、稳健经营、传统严谨的;再比如利益的分配和让渡,数据开放程度,安全和创新理念的差异等。“在外部制约方面,还有经济形势的转换,监管政策的约束,市场环境的变化,消费者的认可度等。”
王细梅也认为,执行较难落地,“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可能因为细节问题、互补度问题,企业文化问题、决策层与执行层的理解差异等问题导致执行较难落地”。除此之外,资源共享不充分,合作过程也可能存在客户、数据等不共享或共享不足的问题。
最重要的一点是业务存在竞争,银行与电商企业双方在业务层面的竞争可能会影响技术层面的合作。
银行与电商在互联网金融领域毕竟是竞争关系,有许多银行成立了自营的电商平台,各家互联网电商企业更是都成立了互联网金融部门。双方都在尝试开展对方的业务,抢占对方的市场。“所以竞争对手之间的合作最大的阻碍还是利益冲突。”张玉说。
近期,央行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日渐趋紧,“网联平台”的上线直接切断了互联网与传统商业银行的直连。艾媒咨询高级分析师刘杰豪对《经济》记者称,国家政策及制度成为制约双方合作的关键因素。
虽然会有业务方面的竞争,但温彬认为,总体来看,这种合作是主流方向,虽然更多的是大公司之间的合作,但以后会是行业全方位的合作,所以还是希望双方,“这样才能使传统金融领域和互联网金融领域实现互融共生,弥补各自的短板,形成更好的金融生态”。
改变消费习惯 打破市场局限
传统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竞争与合作带来的意义重大。首先,就服务上来看,丰富了金融产品,使得更多人能够享受到金融服务。张玉称,传统商业银行对于理财有额度限制,许多客户无法享受到相对高收益的理财服务,而互联网金融大大降低了客户的准入门槛,使得客户零散的资金也能够享受到收益相对较高的理财服务,从而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
其次,扩大了客户服务范围,满足了普惠金融的需要。充分的市鼍赫促进了金融与移动互联网的融合,使得过去传统网点无法到达的“天涯海角”变得“近在咫尺”,过去无法到达的低净值“长尾”客群,也成为了金融服务对象,普惠金融也就成为了可能。
最后,服务更便捷更优质,客户体验更好。以余额宝为例,它的创新并非简单地利用低成本的互联网来卖基金或理财,还在于将客户用于投资的资金,通过商业模式的转换,变为随时可供购物的资金。余额宝的用户大多是年轻人,其核心诉求不是单纯追求高收益,而是为现金附加上了投资价值,或者是为投资附加上了现金属性,从而实现了投资与购物资金的无缝转换。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客户行为;转型;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5)05-0070-05
近年来,伴随着新一轮信息技术的发展,以移动支付、大数据和社交网络等为代表的新技术与传统金融业务快速融合,带动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对商业银行客户和经营产生巨大影响。在新的形势和环境下,应对互联网金融挑战,分析客户金融消费行为变化,研析银行经营转型之道,对于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互联网金融概念、范畴和发展背景
1.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互联网金融是指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等互联网工具和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模式,是传统金融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产物。
2. 互联网金融的范畴
目前,学术界、金融业和互联网行业对于互联网金融的范畴理解各不相同。从广义上讲,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电子化发展,以及互联网企业借助信息技术向客户提供支付、贷款等金融服务均可视为“互联网金融”。而从狭义上讲,互联网金融指的是第三方支付、人人贷(P2P)、网络理财等互联网企业直接或间接向客户提供的第三方金融产品和服务。本文侧重探讨非银行金融机构类互联网金融对客户行为及商业银行的影响,故采用狭义的互联网金融概念。
3.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背景
(1)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技术变革的产物。金融中介的价值在于降低资金融通的交易成本和缓解信息不对称,而依托于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互联网金融极大程度降低了资金融通的交易成本和信息透明度。一方面,互联网公司只需网络终端设备,无需物理网点就可以实现资金的划转、借贷等基本金融业务,其固定成本与人工成本要远远低于传统的商业银行。另一方面,交易双方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上,无需通过金融中介直接交换个人资金、信用等信息,开放透明,有效降低资金融通时的信息不对称和获取成本。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互联网金融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银行,发挥着类金融中介的作用。
(2)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产物。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正在稳步推进,贷款利率市场化已基本实现,存款利率市场化将是改革中最重要也是最艰难的一步,而互联网金融的“鲶鱼效应”大大推动了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互联网理财的出现,使名义储蓄利率迅速接近实际利率,大量中低收入人群的闲余资金享受到了真实利率带来的收益。同时,由于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冲击,不少商业银行也开始推出远高于活期利率的低门槛理财产品,事实上加快了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步伐。
(3)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监管套利的产物。监管套利是金融创新的重要动力。在中国,金融牌照是稀缺资源,持牌金融机构受制于一行三会的资本约束和审慎监管,以分业和稳健经营为主。然而,互联网金融“一方搭台,多方唱戏”,可以在同一平台上推出跨银行、基金、保险的综合性产品,在监管空白下借助混业经营套利;同时,随着创新的不断深入,其产品和宣传常游走在“违规”灰色地带,有时可能超出了现有法规的监管范围,或是出现了监管真空。如有些互联网理财产品过度强调收益率忽视风险提示、互联网金融企业没有资本金和存款保证金约束、P2P信息缺乏透明等,监管缺位导致互联网金融套利机会增加,其在与商业银行不平等竞争下快速成长。
二、互联网金融客户行为研析
从产品本身看,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体系并不相悖离,并没有发生颠覆式的变革。然而,随着信息技术带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客户的金融需求也产生了一系列变革,由简单的物理化、低效化、个体化和普适化逐渐转向综合的移动化、实时化、社交化和个性化。互联网金融契合了这种趋势,它并不是简单地将商业银行线下金融业务向线上进行平行迁移,而是在“电子化―互联网化―移动化”的发展趋势下,架构符合互联网商业惯例和用户体验的金融产品销售与服务体系,使传统金融业务透明度更强、参与度更高、协作性更好、成本更低、受众面更大、操作更便捷,是以客户为中心对金融产品和服务流程的互联网式解读和重构。
1. 从客户群体看,互联网金融定位“长尾”群体,颠覆银行“二八”法则
20%的高端客户带来80%的利润,出于成本和盈利角度,商业银行往往将有限资源投向高端客户,而忽视数量庞大的低价值客户。面对传统金融难以覆盖的长尾群体,互联网金融却有着天然的优势。信息技术的应用降低了资金融通的交易成本和信息透明度,而便捷的渠道、低门槛的准入和人性化的操作,使得受众面无限延伸,产生长尾并形成了独特的需求方规模经济。余额宝人均投资额度不到2 000元,阿里小贷平均每笔金额6万元,正是银行眼中的低价值客户,造就了互联网金融庞大的客户群体。截至2013年末,支付宝、财付通等互联网金融的个人客户数已分别突破8亿人和2亿人,尤其是支付宝的注册客户数已超过同期工行和建行的个人客户数之和(见表1)。
2. 从客户体验看,互联网金融秉持客户至上理念,移动便捷化繁为简
传统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设计和销售模式,更多的是出于风控、合规、法律等银行自身角度考虑。而互联网金融继承了互联网企业“体验至上”原则,将产品的设计、销售理念根植在客户的需求中,并尽力提供简明的操作流程和感知,必要时甚至牺牲部分风控。例如余额宝,其实质就是货币基金的网络直销,但其借助互联网实现传统金融产品网络重构。一是移动化,开户、申购和赎回流程都可通过网络简单实时实现,契合新时代网络化生活习惯,省去了到柜面冗长的交易时间;二是便捷化,将理财、支付手段合二为一,满足客户的碎片化资金理财与便捷化支付需求;三是普适化,低准入门槛,1元即可申购,促使客户参与热情高,受众面广;四是明晰化,基金份额、每日收益等实时更新,简单明了让客户获知收益,无形之中实现了客户情感上的优越体验。与之对比,商业产品在客户体验方面有待完善。
3. 从客户习惯看,新兴渠道成为主流,物理网点黏性下降
与过去的传统客户偏爱物理网点不同,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网络社会群体不断壮大。电子商务、社交媒体、网络购物等新兴经济模式的快速发展,对客户金融渠道选择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以传统物理网点为主的渠道结构受到广泛冲击,柜面业务量占比逐年减少,网络和移动渠道占比不断上升。互联网金融契合这种发展趋势,依托电子商务(淘宝、阿里巴巴、京东)、社交媒体(微信)等庞大的客户数据信息,通过产品不断创新和丰富,对商业银行形成明显的替代作用。例如,网络一族经过简单在线验证即可采用快捷支付等方式满足个人跨行多账户的资金归集、支付、缴费等基本金融需求,同时在同一平台亦可实现理财、基金、保险、小额贷款等高端金融需求。客户对互联网平台的粘性进一步加强,割裂了客户对银行的依赖与联系。对商业银行而言,客户分流的作用必将愈发凸显,留住老客户和拓展新客户的难度都将越来越大。
4. 从客户营销看,互联网金融基于大数据分析,实现个性化精细营销
互联网平台积累了大量客户的身份、账户和交易信息,借助云计算、搜索引擎和大数据处理技术,其可以对客户信息、浏览记录和交易数据进行深度挖掘,解析研判客户的金融需求、行为模式、兴趣爱好和风险偏好,并借助网络实现差异化的产品定向推送和个性化营销。与之对比,商业银行数据挖掘分析尚处于初级阶段,除个别高端客户营销外,主要由大堂经理和客户经理采用通用型产品的普适化营销,略显粗放。
三、互联网金融客户行为变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按照现代金融理论,银行作为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通过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等方式开展经营,促进资金融通并获取利润。然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客户对于理财、贷款、支付结算等方式都有了新的认识和需求,金融消费行为的变化全面影响商业银行业务经营。
1. 互联网理财持续火爆,银行低成本负债业务面临挑战
2013年6月,支付宝推出对接货币基金的互联网理财产品――“余额宝”,截至2014年2月末,其资金规模已超过5 000亿元,客户数突破8 100万户。腾讯、百度等也推出了如“理财通”、“零钱宝”等一批互联网理财,受到客户的追捧。据统计(见图2),我国货币型基金净值规模由2013年6月的3 038.7亿元,快速增长到2014年4月的1.75万亿元,不到一年时间增长近4.8倍,超越股票型基金成为我国市值最大的基金品种。而客户资金向互联网理财的单向流动,对银行存款造成了一定的冲击。2014年4月,我国居民人民币存款较上月减少1.23万亿元 ①,剔除“时点”因素,各种互联网理财产品分流作用不可小视。从存款所具备的“交易”、“预防”和“投资”三大功能看,当前,互联网金融已经开始通过第三方支付账户分流“交易”和“投资”类的个人存款。虽然说短期内对商业银行的冲击有限,但集腋成裘,商业银行低成本的存款资金将面临严重挑战(见图2)。
2. 互联网融资迅速升温,银行小额信贷面临挑战
信贷业务一直是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然而,互联网金融以其信息、成本、效率的巨大优势,对传统商业银行信贷模式进行颠覆。目前看,互联网融资主要分为三种模式:一是P2P模式,即借助网络撮合借贷双方、将小额资金聚集借贷给资金需求人的一种商业模式。由于广阔的市场需求和较高的利率,目前已经吸引了大量个人客户以及招商银行、平安集团等金融企业参与其中。截至2013年末,我国P2P贷款余额约为268亿元②,是2012年的4.8倍,预计2014年余额将超过1 000亿元。二是众筹模式,即项目发起人通过网络平台项目需求,向网友募集资金,并提供一定回报的融资模式。从国内实践看,项目以影视、动漫、音乐等文化创意类项目为主。2014年3月,阿里巴巴推出投资于《小时代3》等电影的“娱乐宝”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7%,不保本不保底,该产品首期四个项目募集资金7 300万元,22.38万网友抢购一空,这就是典型的众筹模式。三是电商小贷模式,比较典型的代表是阿里小贷、京东和苏宁等。阿里小贷依托阿里巴巴、淘宝、支付宝、阿里云四大电子商务平台的资金流、信息流和客户数据信息,借助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并向“抵质押物不足”的互联网平台商户提供信用类贷款,截至2014年2月,已累计向70万家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者发放贷款超1 700亿元。目前看,越来越多的小额借贷行为以网络融资的方式实现,资金供求双方直接匹配,对商业银行信用中介主体地位造成冲击。
3. 第三方支付厚积薄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面临全面挑战
目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主要包括支付结算、承诺、担保、代销、咨询等,其中作为支付结算业务是最核心的部分。然而,以第三方支付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平台通过业务领域的不断延伸,对银行支付结算市场份额进行抢占,已然替代了商业银行大量的中间业务。除未拥有实体账户介质外,第三方支付平台自身已形成相对独立、与银行功能类似的跨行结算账户体系。例如,支付宝、财付通等能为个人客户提供快捷支付、信用卡还款、转账汇款、购买保险、生活缴费等支付服务,并为对公客户提供大额收付款、多层级交易、批量付款等各种结算产品。数据显示③,2013年第三方支付金额达16万亿,虽然与商业银行近千万亿的规模相差甚远,但其150亿笔的业务处理量已与商业银行近200亿笔的数量相当。同时,在支付2.0时代,互联网平台还以支付为基础,深入挖掘行业潜力,如银联依托支付数据打造POS贷,快钱借助客户交易数据开展小微企业财务管理和供应链融资等产品。总之,第三方支付平台直接以较低的价格提供与银行相同或相近的服务,已然对银行的支付、结算、收付等中间业务形成了明显的挤占效应。
四、互联网金融新模式下商业银行转型研究
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商业银行应顺应客户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网点数量、客户规模、电子渠道、风险管理和商誉品牌的优势,推动客户服务、物理网点、新兴渠道和产品的全面转型。
1. 推进客户服务转型
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理念,优化完善现有产品,采用交互设计理念让新产品易用好用。充分利用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搭建与客户的交流互动平台;借助大数据技术收集和深入挖掘客户信息和金融需求,根据客户金融消费习惯和偏好构建智能化的客户聚类集群,并实现分层分类管理和特色营销。运用网站、微信、微博和手机APP等线上渠道,借助有奖体验、赠送“红包”等方式将线上流量转变为线下客户资源;在高校、高新区、中心商圈等区域开展电子渠道类产品营销,将线下客户流量转化为线上流量。
2. 推进物理网点转型
一是定量分析,优化网点布局。对物理网点的业务量和投入产出进行量化分析,对部分已沦为“人工存取款机”的产出效能低、服务功能弱的低效网点进行撤并或功能改造,结合产业迁移和城镇化发展趋势做好新增网点布局,如工行2013年优化调整了370家低效网点。二是结合技术发展趋势,探索低成本的“微银行”模式。在社区、高校等以零售客户为主、需求相似的地区,加大VTM(虚拟柜员系统)等自助设备布放,探索电子渠道和物理渠道相结合的低成本、少人员、多自助的金融便利店经营模式。三是线上线下结合,物理网点带动电子渠道发展。顺应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电子化升级的趋势,打造特色小微企业专业支行,将POS、转账电话等支付系统和设备与市场及客户进行对接,全方位掌握客户资金流、物流等信息,为特定产业行业的小微企业群体提供批发类金融服务。
3. 推进电子渠道转型
一是加快传统业务和产品的电子渠道部署,如加快外汇、贵金属、公共事业缴费等产品线在网银、手机银行等的部署,提升电子渠道类产品市场竞争力。二是优化新增自助设备,提高电子渠道分流率。增加繁华地段、专业市场的离行式自助银行布设,加大VTM、移动发卡机等自助设备的研发和投放,完善理财产品、跨行转账、外汇业务等在ATM等设备的功能加载。三是关注新兴电子渠道,拓展社交群体。探索打造移动视频在线银行,结合指纹、虹膜等验证技术开展高端私人银行业务;加大微信、微博等新兴社交媒体渠道创新,推动微信银行建设,培育社交消费客户群。
4. 推进产品转型
互联网金融不是简单的银行线下产品线上化,而是按照互联网思维基于客户体验对银行产品的拆解和重构,在产品渠道接入、经营模式、信息处理、客户交互、风险管理等方面都产生颠覆式变化。建议围绕移动支付、网络融资和网络电商等重点领域,加强银行类互联网金融模式产品的研发。同时,借助银行在信息技术、客户资源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创新互联网产品接入模式,探索纯互联网经营的虚拟化专业支行。
五、结 语
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商业银行必须以创新转型的思路加以应对,顺应客户移动化、便捷化、个性化的金融需求变化,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销售和服务理念,利用大数据、社交媒体等信息技术和新兴渠道,加快商业银行转型和产品创新。
近期,工商银行了“E-ICBC”品牌,建立了“融E购”电商、“融E联”即时通讯和“融E行”直销银行三大平台,构建了涵盖电子商务、移动社交和金融交易三大业务领域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体系;建设银行在做好“善融商务”的同时,也加大“微信银行”和“移动手机银行”创新力度,并推出在线快贷产品,实现了线下个人贷款业务的线上化部署和推广;平安银行着力打造“橙E平台”,将客户线下交易行为引导到线上平台,通过涵盖支付、结算、物流、上下游等全产业链金融服务,实现他行资金引流和本行资金闭环运作,构建了“自循环”金融生态圈,实现了客户价值贡献度的最大化挖掘;民生银行打造“民生E贷”和直销银行,并在P2P领域进行探索和尝试。总的来说,各大银行纷纷根据自身特点,围绕客户需求变化,一方面开展传统线下业务的线上化,另一方面,在移动社交、P2P、电商等领域,基于客户衣食住行购物社交医疗等应用场景,开展探索式新兴业务创新。
展望未来,《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并提出“互联网+”的概念。可以预见,在技术变革的推动下,互联网金融的新业态和新模式会以更加蓬勃之势发展。而顺应客户的互联网化行为特点和发展趋势,打造“互联网+金融”的新兴金融服务模式,将成为未来商业银行在新常态下发展转型的关键。
[注 释]
① 数据源于中国人民银行《2014年4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
② 数据源于《2013年中国网络借贷行业蓝皮书》。
③ 数据源于《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2014)》。
[参考文献]
[1] 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2] 宫晓林.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J].南方金融,2013(5).
[3] 侯文瑾.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中国农村金融,2014(1).
[4] 谢平.互联网金融的现实与未来[J].新金融,2014(4).
[5] 薇赵春,凌鸿.商业银行大数据应用的理论、实践与影响[J].上海金融,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