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艺术的特征范文

网络艺术的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艺术的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网络艺术的特征

第1篇:网络艺术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 异构集成网络; 异常数据; 数据检测; 数据挖掘

中图分类号: TN911.23?34; TP3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7)12?0069?03

Abstract: Since the detection accuracy of the traditional firewall detection method for network abnormal data is not high, a novel network intrusion data detection model based on feature selection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o improve the network reliability and security. The correlation dimension solution method is adopted to realize feature mining and extraction of information data in network channel. The extracted correlation dimension information features are optimized to achieve intrusion information identific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and finally implement effective mining and detection of abnormal network data in combination with fuzzy C means clustering algorithm.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detection model can improve the effective identification and detection abilities to deal with network abnormal data and intrusion information.

Keywords: heterogeneous integrated network; abnormal data; data detection; data mining

大模异构集成网络通过集成无线网络、光纤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实现超宽带、大容量的数据信息传输。在大规模异构集成网络中由于路由链路的开放性,容易导致节点断开入侵链接,产生异常数据,对网络中异常数据的检测是保障网络可靠稳定运行的关键[1]。对大规模异构集成网络的异常数据检测算法的研究主要采用统计信息分析方法[2]、防火墙检测方法[3]、模糊推理检测方法和异常信息特征重排方法等[4?5]。采用相应的特征提取算法进行网络异常数据信息的特征提取和信息分类,实现对大规模异构集成网络中信号模拟和状态重组,实现网络异常数据检测,但是传统方法在异常数据检测中容易受到干扰因素的影响,导致检测性能不好。对此,本文进行网络异常数据检测模型的改进设计,得出可行性结论。

1 网络异常数据检测模型改进实现

1.1 基于模糊C均值聚类的入侵特征选择

在上述进行了网络异常数据的信息建模和特征提取的基础上,对提取的关联维特征进行模糊C均值聚类[6],实现对入侵特征的优选和控制,进行网络异常数据检测。实现本文提出的基于入侵特征选择的网络异常数据检测模型的设计。网络异常数据入侵特征模糊C均值聚类的过程描述为:

(1) 首先选择一个C值,确定网络异常数据分类簇的总数。若网络入侵关联维特征集规模为m,令作为聚类中心,其中,并计算入侵关联维特征集聚类簇的根节点与簇心的距离。

(2) 在关联维特征集中选择C个实例,初始化采样频率中心为,,。

(3) 使用简单的欧拉距离将网络入侵特征信息采样簇分配到最近的簇中心,如满足:

那么。执行交叉变异,得到的一组标量采样序列为异常数据时间序列。

(4) 使用每个簇的实例来计算网络入侵特征信息时间序列的分布时滞:

(5) 如果网络入侵特征信息时间序列的分布时滞等于上次迭代的平均值,当满足时,则中止程序,否则返回第(3)步,令,并且计算新的模糊C均值聚类中心。

通过上述模糊C均值聚类,实现入侵特征选择。

模糊C均值聚类一般处理伪码如下:

double Distance(feature extractio&, intrusion informatio&);

//确定初始聚类中心点

struct point{double x;double y;}; //簇对象

integrated network{

private:

point fuzzy C means //簇的值

pointnovel data networ; //簇的平均值

list eltrybvts; //簇包括的元素

public:

cluster(const point& Point){

//构造入侵特征信息的时间窗口函数

tag.x = Point.x;

tag.y = gtrhbbt.y;}

point GetAverage(); //计算簇的平均值

point integrated network Value(); //@得簇的值

void Clearfeaturesampling(); //清空元素

void SetTagValue(const point&); //设置设计检测器

void AddEfrgrgent(pgrgt);

//添加一个异常数据的搜索元素

};

void K Average(pofrgtgt[],list&);

在终止条件约束下进行模糊C均值聚类的簇间分类,使得局部误差平方和最小,从而实现对网络异常数据的入侵特征优选。

1.2 网络异常数据检测的模型设计

通过上述对网络入侵关联维特征提取和分类,把有限数据集合分为C类,根据分类结果进行网络异常数据检测,大规模异构集成网络节点数据传输的包络模型为:

2 实验测试分析

本实验仿真计算机使用Intel i5?3230M 2.6 GHz 双核CPU,4 GB DDR3 RAM作为硬件配置,算法编辑软件为VC++结合Matlab 7,对大规模异构集成网络中的CUP2015实验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异常数据检测仿真分析,数据库中分布有4组数据集,分别记为D1,D2,D3,D4,数据量分布为1 TB,2 TB,3 TB,4 TB,特征点检测权重系数ω设定为0.67,测试样本的训练集长度为100,数据在网络传输信道中的分布谱图如图1所示。

由图1的数据分布谱图可见,原始的数据受到网络传输介质和网络空间中的干扰因素较多,导致数据分布的状态具有无序性,需要进行特征提取和聚类处理。采用关联维求解方法进行特征挖掘提取,结合模糊C均值聚类方法进行数据聚类,得到网络异常数据聚类处理后的谱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

从图2得知,通过C均值聚类处理和入侵特征选择,提高了异常数据的特征分类性能。表1给出了采用本文方法进行异常数据的检测测试结果,采用500次实验计算准确检测的均值,得到本文方法和传统方法的对比结果如图3所示,从表1的结果得知,本文方法对4组数据集的准确检测率较高,误检率角度、检测时间开销较小,从图3的结果对比得知,本文方法的平均准确检测精度高于传统方法,证明了本文方法的优越性。

表1 改进算法的测试结果

3 结 语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入侵特征选择的网络异常数据检测模型。对网络传输信道中的数据采用关联维求解方法进行特征挖掘提取,对提取的关联维信息特征进行优选实现入侵信息识别和分类,结合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实现对网络异常数据的有效挖掘和检测。实验测试结果表明,该检测模型能提高对网络异常数据和入侵信息的有效识别和检测能力,精度较高、性能较好。

参考文献

[1] REN Tianpeng, YUEN Chau, GUAN Yongliang. High?order intensity modulations for OSTBC in free?space optical MIMO communications [J].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letters, IEEE, 2013, 2(6): 607?610.

[2] ZHANG Q, ZHU Q Y, ZHANI M F, et al. Dynamic service placement in geographically distributed clouds [J].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2013, 31(12): 762?772.

[3] 吴鸿华,穆勇,屈忠锋,等.基于面板数据的接近性和相似性关联度模型[J].控制与决策,2016,31(3):555?558.

[4] 余晓东,雷英杰,岳韶华,等.基于粒子群优化的直觉模糊核聚类算法研究[J].通信学报,2015(5):74?80.

[5] 孙超,杨春曦,范莎,等.能量高效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分布式分簇一致性滤波算法[J].信息与控制,2015,44(3):379?384.

第2篇:网络艺术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微电影;艺术特征

网络时代催生出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艺术形态――网络艺术。目前,学术界对网络艺术的定义仍有争论,主要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对网络艺术概念进行界定:广义的网络艺术认为所有与网络有关联的艺术都应该称为网络艺术,既包括针对网络传播属性制作、传播的新兴艺术形式,如网络电影、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网络美术等,也包括通过网络传播的传统艺术形式,如通过网站看到的各种影院电影、电视电影、戏曲、电视节目等等;狭义的网络艺术概念专指前者:即专门针对网络传播制作的具有艺术审美特征的艺术作品。本文中提到的微电影是从狭义的角度出发,指专门针对网络传播,形式短小且具有电影艺术特征的电影形式。微电影具有典型的网络时代特征,其题材选择、情节设置、审美追求等都同影院电影和电视电影不同。

一、微电影的制作特点及发展现状

(一)微电影的制作特点

网络传播具有速度快、范围广、互动参与性强等特征。在网络中,传播者和受众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可以自由的参与到制作与传播中。传统电影的生产往往需要导演、编剧、摄像、灯光、后期、发行等十几个专业部门配合完成。但是微电影在计算机软件的帮助之下,几个人,甚至一个人都能完成以前复杂的电影制作与传播。与传统电影动辄上千万、上亿的制作成本相比,微电影在制作方面的成本要低得多,同时,与传统电影生产周期相比,微电影的生产周期要短得多。一部传统电影从立项、送审,到搭建班底、拍摄、送审,直到院线上映,最短也要十个月以上的时间,而微电影生产无需层层报批,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许多新锐导演及电影爱好者的才华可以通过微电影得到了充分展现,其周期相对要短得多。少的一两天,多的几个星期、两三个月。①

(二)微电影的发展现状

基于很低的制作门槛以及便利的传播条件,越来越多的非专业人士投入到拍摄微电影的行列中,他们拍摄了大量的作品,例如:《剩男突围记 》《我的浴室女友》《性命呼叫转移》《给力情人节》《听梦》《该死的胖子》等,数量巨大,参与人数和涉及的范围都非常广。

由于微电影拥有巨大的市场前景,越来越多的专业拍摄团队也加入进来,如由三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北京新浪互联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出品的《4夜奇谭》;由灵思传播机构旗下灵思网络影视中心投拍的全球首部微博系列电影《微博有鬼之目击者》《微博有鬼之私信》《微博有鬼之@谁谁》等等,这些电影大多数由明星参演,拍摄专业,制作精美。

二、微电影艺术特征探析

微电影是由网络媒介传播发展起来的新兴电影形式,拍摄、制作、参与者都与传统的影院电影不同,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

(一)多样化的题材选择

微电影创作从专业走向草根,是一种面向大众的个性化的自我展示,没有票房压力的微电影在题材选择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1.爱情题材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微电影中的爱情主题清新,旨在感动年轻观众。有的传达“乐观、积极”的现代爱情观,如中国最大的微电影出品方华影盛视推出“疗伤系爱情微电影”系列,主打“治愈-励志”风格,将爱情中最脆弱也最令人难以忘怀的“失恋”部分展现给观众,希望通过与观众最细腻的情感接触,传达“乐观、积极”的现代爱情观;有的将题材定位在回归“纯爱”、回归传统爱情观,如微电影《蚁族的奋斗》。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情人节期间,在各大视频网站以爱情为主题首映的微电影多达几十部。②

2.怀旧题材

“怀旧”是人类的一种原初情感。从人类诞生之日起,渴望肉体和精神的美好、舒适、幸福与自由,是人类最根本最原始的天性。然而生活并不尽如人意,各种各样的挫折、失败总是不断阻碍、毁灭着人的这种与生俱来的愿望,为了摆脱痛苦寻求解脱,人往往采用两种方式进行精神的救赎,一种是继续幻想美好并试图付诸行动去追求未来的乌托邦,另一种就是反复地咀嚼品味往昔留下的美好记忆,以抚平痛苦聊以的“怀旧”。③微电影《老男孩》是一部怀旧题材的典型代表作品,作品以主人公王小帅和肖大宝的成长历程为主线,带领观众重回90年代的中学校园。从使用的道具到唱的歌曲如李春波的《小芳》、动画片《花仙子》的主题曲、迈克杰克逊的《billie jean》、小虎队的《青苹果乐园》等都充满着浓郁的怀旧色彩。现实生活中的80后面临着结婚、买房、就业等压力,在巨大的压力面前人往往留恋过去美好的回忆,充满浓郁怀旧色彩的《老男孩》正巧击中了80后心结,获得了广大80后观众的喜爱与追捧。

3.热点话题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随时、随地、任何人可以发表任何言论的微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成为2011年发展速度最快的网络应用,截至 2011 年 12 月底,我国微博用户数已达到 2.5 亿,较上一年底增长296.0%,网民使用率为 48.7%。微博用一年时间发展成为近一半中国网民使用的重要互联网应用。④微博成为网络社会的热点话题,灵思网络影视中心紧抓微博这一热点话题,投拍了全球首部微博电影《微博有鬼之目击者》《微博有鬼之私信》《微博有鬼之@谁谁》。《微博有鬼之目击者》讲述了一个通过微博寻找“目击者”的故事,《微博有鬼之私信》讲述了一个漂亮姑娘在收到一封微博私信之后生活改变的故事,《微博有鬼之@谁谁》讲述了小人物药家威一心希望通过微博过上名利双收日子的故事。《微博有鬼》三部曲系列利用三个风格迥异的故事多角度揭示了全新社交媒体环境下的网络生态和复杂人性,并藉此片唤起网民对微博应用的理性思考。

(二)节奏紧凑

节奏是艺术的重要元素之一。“电影是时间的艺术,同时也是空间的艺术。节奏是影视艺术的重要造型手段,能够增添影视的艺术魅力,可以创造气氛和表现情绪。在影视中,节奏的快慢与激烈的呼吸和心脏的悸动完全一致,使存在于有机的节奏强度和艺术的节奏强度之间的一定关系更加强化。”⑤

微电影最大的一个特征是短小,最短的电影在十几秒,长一点的一般在二十分钟左右,这是由网络时代“碎片化”的传播特征和传播设备决定的。在短短的十几分钟内要将一个故事讲清楚,需要非常紧凑的叙事节奏。例如微电影《起死回生的爱》以短短27分钟讲述了一个很有时代感的爱情故事,即一个有了外遇即将离家的女人和她一直细心照顾却无法理解她的男人在结婚五年后面对即将到来的离别,两个人内心纠结却又无法割舍的矛盾心态。

(三)追求自由的审美理想

现代社会思想、文化的解放,唤醒了人的自尊、自信、自立、自主之心,使人萌发了对自由的强烈追求。互联网由于自身的突出特性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个比以往任何一种交往方式都广阔的交往平台,为沉溺于物欲焦虑中的现代人搭设了一个平等对话、畅所欲言的家园,使得人们追求自由的理想有了实现的可能。在网络中,网民们可以自由发表言论、自由访问网站、自由的创作和发表作品。在这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网络艺术,不但超越传统艺术的审美属性,而且展示自己自由创造、感性张扬的特征。⑥

没有投资、票房压力的微电影给电影创作者带来了空前的创作自由,只要不违反道德和法律,任何题材、任何表现形式都可以尝试;可以反映现实生活,可以讨论热点话题,可以讲述恋爱故事;可以是现代题材,也可以是古代题材;可以追随潮流,也可以背道而驰;可以是系列剧,也可以仅仅只拍几秒钟。

自由的参与使得网络世界中人人都有机会成为“艺术家”,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模糊了,“网络艺术以其意义的模糊性、影像的碎片化、情节的互动性、视觉听觉的沉浸感、规则的不确定性、观赏者的随意性、作品的商品化等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传统艺术对“宏大叙事”、“真理”、“本质”的价值诉求;在网络中,艺术家的主体性常被消解,“人人都是艺术家”、艺术的精心创造被“怎么都行”替代……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模糊了。”⑦

自由是全方面的,不仅制作者拥有完全自由,电影受众也可以自由的发表评论,针对电影拍摄提出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改变电影的情节,微电影追求自由的审美理想完全实现了艺术追求自由和个性化的精神内涵。

作为网络时代的产物,微电影具有题材种类多、节奏紧凑、追求自由的审美理想等艺术特征,充分满足了网络时代受众的审美需要,具有巨大的受众市场。随着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的加入,相信不久的将来微电影一定会成为越来越成熟的艺术形式。

注释:

①杨晓茹.《网络电影产业探析》,《当代电影》,2011年7

月。

②《情人节微电影折射现代爱情面面观》,news.省略。

③姜辉.《论当下中国电影的“怀旧”倾向》,《作家杂

志》,2008第3期。

④《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

网络信息中心。

⑤郭蔚.《电影节奏的旋律》,《电影评介》,2009年第1

期。

⑥杨晓茹.《浅析网络艺术的审美追求》,《新疆艺术学院

学报》,2009年9月。

⑦欧阳友权.《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第189页。

第3篇:网络艺术的特征范文

网络广告交互动画设计艺术概述

网络广告交互动画。网络广告交互动画就是以国际互联网为载体,采用相关的电子多媒体技术。以计算机科学、美学、心理学、人机工程学等理论为指导,进行设计制作的、具有交互功能和良好的商品信息传播功能的网络动画。这种网络广告交互动画在播放的过程中,广告受众可以对动画的播放进行某种操作和控制。另外,由于商品的性质以及设计制作时使用的软件和技术的不同,这种操作和控制的程度可以在制作时预先设置。

网络广告交互动画设计艺术。网络广告交互动画设计艺术是一种人性化的设计艺术,它通过多媒体数字平台,通过对广告动画内容情节的艺术设计,使广告受众能够接受,并主动地进入具有动态功能和声像效果的交互动画情节,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参与和控制该情节中的发展与变化,从而使广告的商品信息有效地影响受众,使其产生认同感。这样在参与的过程中也就接受了广告即商品。所以说,网络广告交互动画设计艺术是以网络媒介为载体,通过数字化的设计手段。以人的多种感官为平台,人类理性思维和艺术灵感高度融合的一种全新的综合数字艺术形式。

交互动画广告设计艺术的主要目的是传递商品信息,促进销售。具体说就是通过良好的交互动画的艺术设计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进而借助网络和多媒体的互动手段来传达产品的信息。通过必要的交互操作,结合多媒体手段增加了网络广告的参与性和趣味性,以达到其提升广告被注意度的目的,从而提高广告的效率。

交互动画在网络广告中的应用

交互动画在网络广告中的应用现状。追本溯源,网络广告发起于1994年的美国。当年10月14日,美国著名的Wired杂志推出了网络版的Hotwired(www,hotwired,COB),其主页上开始有AT&T等14个客户的广告Banner。这成为最早的网络广告。这是广告史上里程碑式的一个标志。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基于网络上的商业应用也呈爆炸性的增长。国际知名企业早就捷足先登在网络上建立企业网站,宣传企业与产品,寻求网上商机。而不少崭露头角的新企业也不甘蛰伏,纷纷注册网址、建立网站。这使得企业上网成了空前的热点。众多国际级的广告公司都成立了专门的“网络媒体分部”,以开拓网络广告的巨大市场。

在网上也可以搜索到一些国际知名品牌的网站,其中不乏交互式动画的影子,有些大型企业的网站还把交互动画作为企业及其产品推广的主要方式,其形式也多种多样。

目前网络广告交互动画在国内处于发展阶段,中国网络广告是1997年3月In,tel在www,chinabyte,com(传播网站)上的旗帜形式的广告,而后1998年的第三季度,chinabyte举办了网络广告研讨会,使得更多的广告商与企业认识了网络广告,这个时候中国市场上的PC机大规模上网,中国的网络工程得到迅猛发展。国内的一些门户网站和企业网站也开始尝试制作一些带有交互动画的广告作品。

网络广告对交互动画设计的需要。在信息时代,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而诱人的生产与生活的手段与空间,而且正在扩展出一种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网络生存方式。广告方式也渐从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户外广告向网络广告转移。企业也看到互联网作为一个相对自由、经济与高效的信息传播媒介,为企业产品的销售与服务乃至企业形象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网络广告的最终目的同其他的传统广告形式一样,就是引起受众的购买欲望从而销售商品。具体说,就是通过良好的广告设计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进而借助网络多媒体手段来传达商品的信息。而大多数商业网站,其呈现商品的方式都是以平面图片、文字叙述为主,浏览者只能得到用文字、图形、线形动画等单一手段来描述的商品信息。当人们不再满足于平面的展示方式时,便纷纷探索服务于互联网上的可交互、富有趣味性、参与性的广告形式。这时由于硬件及网络的发展,计算机运算能力的提升,广告交互动画在网络上的应用逐渐变为可能。网络广告交互动画可以通过广告的交互动画对商品有直接的体验,从而更容易掌握商品的信息。以便对商品进行评估。进而促进受众作出购买的选择,给商家带来利润。

交互动画在网络广告中应用的优势。多重的感官刺激可以加深印象,从而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通过它的交互性、可参与性,以及由此产生出的娱乐性特点很容易迎合新时代消费者的需求和口味。交互动画本身具有的吸引力,大大缓解了消费者对广告的厌烦情绪,相对于以往的网络广告单向传播的模式,交互动画的娱乐性又使它很容易吸引消费者关注网络广告的内容,进而关注广告产品或是网络广告的企业本身。这样一来,可以增强网络广告在消费者心中的印象。从而提高产品的认知度,进而提升企业的形象。

网络广告中交互动画设计艺术的形态特征

以数字媒介为载体。“从媒介材料发展的角度来看。人类设计艺术的演进可划分为天然媒介、人工媒介和现在的数字媒介。”所说的数字媒介,一般是指两大类:一类是介质数字媒介,包括软盘、硬盘、光盘、VCD、DVD以及更新的存储介质:另一类是网络数字媒介,即互联网。由于网络广告交互动画设计艺术作品的创作和传播都是在数字媒介的传载下,通过视觉、声音等媒体技术与表现手段。才能实现为我们对广告商品的某种体验。所以,作为网络广告交互动画设计艺术实现的前提与基础,数字媒介直接规定着其艺术形态及审美特征,而且也决定着其设计艺术的思维活动和技术操作。而且,网络广告交互动画设计艺术在储存、浏览方式以及视听形式上都改变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改变了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和思维的方式。

交互过程的人性化。网络广告交互动画设计艺术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它的交互过程的人性化。所谓交互过程的人性化。是指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撑下,通过其艺术性、识别性、趣味性、交互性和易操作性等特性,以一种简洁、自然的方式与广告受众进行互动,设计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设计的核心是人,围绕着人的需要,满足人的需求。正是这一特征,凸显出网络广告交互动画设计艺术的价值,并实现了人类设计艺术和欣赏观念的一次革命。

数字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数字艺术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的联姻或结合的宁馨儿,它体现了科技文化与审美文化的互动和交融,也是科学技术向艺术渗透的一种具体表现。”作为数字艺术范畴下的网络广告交互动画设计艺术。毫无疑问是现代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与共生。

从网络广告交互动画设计作品的创作手段来看,是以数字技术为实现手段和基础的,包括图形图像处理、多媒体信息采集等数字技术;但它们又涉及相关的造型艺术、视觉艺术、听觉艺术和人机工程学等艺术学科。数字技术直接介入网络广告交互动画设计艺术,成为它的本体存在的一个组成部分和基础,它同时体现着人与技术及艺术之间新的融合。

结语

第4篇:网络艺术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交互性;美学;思考

视觉文化在20世纪由于媒体形式的变化而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而对于新媒体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也是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和变革,社会生活也全面地进入了由数字化技术支撑的媒体化时代。新媒体艺术也顺应时代的发展应运而生,同时也与没学的发展紧密相连,带着深厚技术化烙印的新媒体艺术在自身发展获得迅猛发展的同时,也为艺术美学的发展带来新的审美趣味,大量运用数字智能化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媒体技术为艺术的变幻和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持,也使相关领域开始认识思考交互性浓厚的新媒体艺术到底会到美学产生什么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1 新媒体艺术的界定和主要特征

新媒体艺术不同于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新媒体艺术是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的,其表现手段主要为电脑图形图像(computer graph),通过利用录像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等作为创作媒介的中介将多媒体工具与现代艺术进行整合进而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的技术。新媒体艺术最主要的特征是虚拟性,即以独特的虚拟交互而表现出来的影像肌理为质感,增强与观众的互动,从而与观众的参与保持着相互依赖的关系。其技术在实现形式上的幻想、规划性、复合性和虚拟性等使新媒体艺术成为语言的典范性。技术性,即新媒体艺术通过借助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创造的革命和媒介转化的瘃,创造了夸张而富有梦幻色彩的艺术效果;互动性,新媒体艺术的互动性契合了艺术家与观众的互动,通过专业领域的拓展向工程领域、资讯领域、信息科技领域等的寻找技术和人才的帮助。

2 新媒体艺术的交互形式

2.1 新媒体艺术的时空交互

新媒体艺术在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和突破使传统的艺术门类融合。通过与音乐、戏剧、文学、绘画、建筑等艺术形式。新媒体艺术带给人们的往往是空间状态的感官享受,时间性很强,比如在作品中添加虚拟空间元素,这些虚拟空间的不确定性增强了不仅将观众带来空间的体验,而且增添了艺术参与的纷繁多样性,为实现更好的艺术效果做铺垫。通过新媒体艺术的时基特征,不难发现当代新媒体艺术的典型特征就是以时间为基础,通过时间轴线的利用,通过时间轴线,新媒体艺术通过录像镜头、网络互动体验、时基媒体等技术轮回复活。尼克那佛利蒂斯的作品之一《追寻一个地方》,在这部影像装置作品的表演中,演员通过头戴乳气球打扮成玩偶,增强了表演的戏剧化表演体现。非线性的时间窗体通过富有弹性的心理时间,将主观体验有了生动形象的表示。通过重复、强调等打破物理时间顺序的手法,使心理状态的表现有了视觉形式,将联想通过时间轴进行顺次展开,增加了画中画与叠画等特技表演。新媒体艺术的空间体验也有别于的艺术空间体验,增强了视觉冲击力。如图1所示。

2.2 身临其境――虚拟与现实艺术的交互

艺术设计借助于虚拟现实技术,增强了设计的身临其境性和交互性,实现了所谓的“身临其境的艺术设计”,这种新颖的艺术创作设计方式,目前在影视制作、建筑规划、工业设计、文化传播、网络艺术等领域,并给这些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气息和变化,实现了传统艺术领域无法实现的特点和功能,使虚拟现实艺术变得更加直观、更加贴现现实并追求协作一致性。一般情况下,人们对信息的接收和处理都是通过“视”和“听”完成的,眼睛和耳朵都是我们对信息最初的感性认识,进而对事物的分析、思维过程、判断推理等获取审美愉悦进而传达所要的艺术信息。

3 新媒体艺术对美学的影响

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对艺术美学产生的重要的影响,更为艺术与技术的探索带来了广阔的思考空间。艺术观念与美学是互动发展的,他们之间有着先天的不解之缘,只有实现艺术与技术的充分融合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美学的创新发展。如欧洲的一个休闲广场,广场的照明强度是由全球上网的人流量来决定光线的暗弱的。这种超越时空的体验就是新新媒体艺术对美学的影响。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催生了美学艺术的发展,美学艺术的发展又加速了新媒体艺术的技术的快速革新。以计算机、网络等为代表的新型工具的出现又不断对美学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是因为新媒体艺术是从新的生产要素、文化艺术理念中发展起来的一样,它必定为技术的探索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变化。新媒体艺术是当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与美学等艺术学科相互融合的产物。一方面,新媒体技术对于美学等技术是重要的,美学的存在和创新发展对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更为重要,为新媒体艺术的进步和提升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素材。另一方面,新媒体技术在艺术和科学技术之间构建了新型的艺术关系和形式,为新媒体艺术的创新发展赋予独特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为新媒体艺术与美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4 结束语

技术的发展进步为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带来极大的便利,也为艺术的创新和升华提供了可能。正是技术的不断进步促使新媒体在内涵、形式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媒体艺术正在引领美学的时尚潮流,引导美学向艺术化、人性化等方面不断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聂莎.浅谈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J].美与时代(中旬),2013(01):7474.

[2] 徐静,傅畅.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带来的美学思考[J].科技信息,2007(27):213213.

[3] 谢卉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品格探议[J].装饰,2006(08):128129.

[4] 廖静,龚宗明.新媒体艺术对现代艺术发展研究浅论[J].大众文艺:下半月(浪漫),2010(12):216216.

第5篇:网络艺术的特征范文

一、数字媒体发展的历程

我们说人类的传播经历了几个阶段:身体语言和原始视觉传播阶段口语传播阶段纸质传媒阶段电子传媒阶段数字传媒阶段(我们现在经常称之为数字媒体)。通常所说的“数字媒体”主要就是依托网络核心的传播媒介。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历程和计算机产业、通信产业以及大众传播业有着密切相关的历史。从最开始1946年第一台数字式电子计算机的诞生,计算机逐步出现了文本编码、图形编码、视音频编码、等一系列核心技术,这些技术的出现为数字媒体技术提供了技术支持。随后电脑又出现了局域网联合,这一切都宣告了多媒体技术和数字技术即将进入媒体舞台。1989年WorldWideWeb诞生与瑞士,1992年通过FTP以可以从CERN下载获得WWW浏览器。从1996年到2000年,多媒体计算机和因特网成为20世纪末最邻人瞩目的技术成果被载入史册,从此整个世界都进入了“数字媒体”时代。[2]那么数字媒体艺术,即使用数字技术制作各种形式的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或信息产品,如虚拟现实、网络游戏、数字音乐、电脑动画、录像装置作品、多媒体光盘、人工智能等等。也可以说数字媒体就是数字媒体艺术的载体。传统的艺术品依赖于纸张、颜料、石膏或者木头等,而新媒体艺术的媒体依赖性表现在对数字化的传统媒体、光盘媒体、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的依赖。可以说数字媒体艺术是计算机与艺术的联姻,它在过去的50多年也经历了从启蒙到成长和兴旺的过程,其大致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数字艺术的启蒙和探索时期这一阶段为数字艺术,主要是对计算机图形和图像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对数字艺术的实现提供了很重要的基础。早期的计算机还是通过编程来实现大多数的动画和图形的,这些动画和图形不是出现于艺术工作室而是实验室,创作出这些作品的人没有受过专门的艺术培养,但是已经对艺术有了相当的敏感度和一定的创作想法。到了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了计算机图像和三维动画,这些技术至今有的仍然在使用。出现了专门的电脑绘图软件,表达图像和三维环境技术也更加成熟,所以吸引了很多专业的艺术家来使用计算机来完成他们的艺术创作,一些数字艺术作品、计算机动画很电影特技开始出现在娱乐商业电影市场。

2、数字艺术的普及和兴旺期这一时期电脑技术更加进步,数字媒体的软件也从无到有,功能也日趋复杂,出现了如photoshop,3dmax等专业图像软件,三维动画以及虚拟环境设计的能力大大增强,进而创造出更多具有艺术美感的作品像我们熟悉的电影《侏罗纪公园》中活灵活现的恐龙形象,《魔鬼终结者Ⅱ》中的液体机器人都是通过三维动画技术塑造出来的,给了当时的观众以极大的视觉震撼力。这标志着以计算机图形技术为代表的数字电影时代的开始。

3、数字媒体艺术的深入发展期数字媒体已经开始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娱乐方式,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已经成熟,“多媒体”、“互联网”、“电脑三维动画”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词,并且互联网已经开始逐渐走进了千家万户。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的“桌面出版”浪潮使得设计、印刷、出版率先实现了电脑半自动化控制,90年代数字媒体艺术开始全面介入绘图、广告、包装、印刷、展览等服务行业。同时三维技术的发展也使它在环境设计、装潢设计、建筑设计等行业中充分的崭露头角,而且之后又出现了网络游戏电子游戏,这又出现了一种新型的职业叫电脑动画设计师。从那以后一直到现在数字媒体艺术一直都在跟传统艺术在互相的渗透中,传统的绘画、摄影、录像艺术通过计算机这个纽带可以完整的联系在一起。今天数字媒体艺术已经完全渗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摄影、摄像、绘画、电影、电视、广告、包装、设计、电子、网络远程等等,可以说我们今天现代化中生活处处都离不开数字媒体艺术。

二、数字媒体艺术的特征

[3]与传统的媒介相比数字媒体具有更突出的兼容性、共享性和交互性。其主要特征表现为互动性、共享性、即时性、非受控性、多媒体性和虚拟性等特征。而作为以数字媒体为基础形成的数字媒体艺术更是继承和发扬了数字媒体的这些图特品质,其主要特征表现为:

1、参与性与互动性“互动”与“参与”已成为了时下流行的字眼。传统的艺术总有让大众感觉遥不可及的感觉,而互动与参与拉近了艺术与大众的距离。任何一个人只要你可以上网就可以时刻参与到对艺术作品的讨论之中,参与者可以自由发表自己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与喜好。而且对于艺术传统的欣赏和鉴别只能通过视觉和听觉两种感觉,数字媒体艺术增加了触觉和嗅觉,例如现在流行的模拟游戏、3d影院、机器人艺术。这些都是数字媒体艺术的魅力,人们可以更加身临其境的体会到参与性与互动性在数字媒体艺术中的乐趣。

2、可复制性和可编辑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发达出现了一个明显议题就是复制性,这就对艺术的真实性出现了质疑,很多艺术大师认为数字媒体艺术的机器复制只是复制了艺术品的外在,只是一种表象完全抹去了艺术品真正的韵味。然而数字媒体的艺术大师却创造出虚拟现实(CR),一个现实,一个虚拟,或者说是另类的现实,不仅可以复制也可以编辑,把虚拟和现实完美的结合到一起如图1。也可以与后现代艺术相结合如图2。如果简单复制,是侵犯了艺术的原创性,利用数字化操作将作品改头换面,可以称其为一种高调的复制艺术。数字媒体艺术的可复制性和可编辑性在此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3、媒体集成性和综合性传统的艺术作品大多都是利用不同的材质和工具完成。而今我们进入了数字时代,所以数字媒体的艺术大师们就尝试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码技术来完成一些艺术作品。例如,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绘制油画、版画或者水墨画。而且在整个绘画过程中计算机可以记录每一步的操作,画家可以对记录下个任意步骤进行修改或重做以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完成以后还可以加上字幕配上背景音乐。这样的艺术作品不仅超出了“模仿”的范围而且又给作品赋予了新的创意。还有像现在我们经常观看的电子地图、电子杂志以及电子图书等等,这些新兴的媒体的“集成性”和“交互性”使得他们更加的人性化,更加的丰富多彩,更加的能取悦于大众。

4、商业服务性数字媒体艺术品的产生也带来了商业服务性。数字音乐、FLASH动画、网络游戏、手机游戏、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等,这些特种产品都使数字媒体艺术的衍生产品,它们使数字媒体艺术品的内涵得到了升华,它们进入了大众文化的消费市场,并且对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深远的影响。大众艺术所特有的黑色幽默、无厘头、诙谐、调侃、讽刺、恶搞等特征在新媒体作品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拉近了大众与艺术的距离,真正做到了“人人参与、不分贵贱”的大众化艺术特征。

三、数字媒体艺术的展望

第6篇:网络艺术的特征范文

民间艺术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只有转化为文化产业资源,才能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我们借鉴查尔斯•兰蒂(CharlesLandry)的“价值链分析法”(ValueProductionChainAnalysis)来构建民间艺术产业价值链的构成,其核心内容就是构成文化产业的基本价值链的五个环节:创意的形成(作品的形成过程)、从创意到产品(产品的形成过程)、文化产品的流通(商品的形成过程)、文化产品的发送机构(渠道的传播过程)和最终消费者的接受(市场的分配销售过程)。

二、新媒体的概念与特征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任何一种前所未有的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都可称之为新媒体,目前学术界对于新媒体的界定也是众说纷纭,无一定论。本文所指的新媒体是指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既包括网络媒体、移动媒体,也包括更加强调互动和参与的社会化媒体。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互联网、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手机网络等。新媒体主要具有三个特征:第一,数字技术。首先,信号传输的高速度和高清晰度。由于数字信息可以做压缩处理,因此能够在一定的发射容量或波段内传输更多的信息。数字多媒体艺术观众以立体的感受,比起传统的平面艺术的表达方式来更加生动。第二,高度共享。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信息传播方式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第三,交互即时。传统媒体的传播形态、通道是固定的,信息者掌握了信息的内容、表现形式等完全的主动权,而新媒体的网络化、交互性,使传播者和接收者的身份转换极其容易。如今,一个人通过发送手机短信、撰写日志、网络群聊等方式,就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对任何人”进行大众传播,并开展相互点评,大大突破传统媒体的信息壁垒。

三、新媒体给民间艺术产业发展带来的影响

1有利于民间艺术的传播及传承由于收益低、成本高的原因,除了一些公益性质的广告插播之外,很少见到民间艺术的专题报道。人类已经进入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媒体时代,民间艺术的传播方式也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新媒体的低成本、高度共享、交互即时等优势必能将互联网技术与民间艺术传播有机结合起来,推进中国民间艺术的繁荣发展。而民间艺术的传承方式也主要限于家庭传承、师徒相承、学校传授、博物馆等传统方式,这些方式普遍存在不易保留、受众有限、学时较长等弊端,降低了人们学习民间艺术的热情,尤其是年轻人。在新媒体时代,我们可以利用虚拟技术再现民间艺术的存在方式。具体来讲,就是通过融合图像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传感器技术等信息技术,仿真现实环境。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实现人机交互,使人完全沉浸到虚拟环境之中,学习民间艺术的精髓,丰富民间艺术的传承方式,并实现永久保存。

2有利于民间艺术的创新与增值无论何种形式的民间艺术要想产业化发展,离不开与时俱进的内容与形式,来增加其市场价值。新媒体的运用可以在传统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利用现代观念及技术,将其发展创新,以全新的姿态进入主流艺术领域。例如,丰富多彩的剪纸艺术不单是大红的窗花,可以运用到桌布、窗帘等生活用品的设计中,更好地增加其市场价值。3可实现与媒体产业的互利共赢无论是以时段来计费的电视广播广告、以版面计费的报刊广告,还是以位置计费的户外广告,都鲜有见到民间艺术的身影,究其原因,无非是利润太低。而新媒体信息具有成本低、门槛低、共享快、针对性强、大众参与等特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已逐渐将其视为最有发展潜力的信息平台。民间艺术产业也应抓住这一机遇,借助这一平台,实现其有效传播。例如,在今年中秋节、教师节期间,河北保定举行了冰灯展、花灯展的门票免费、优惠活动,凡持有教师资格证的教师都可享有优惠条件,这一信息的有效传播媒介主要是QQ、微信、手机短信、电脑网络等,教师的QQ群、微信朋友圈等都大量转发了这一信息,活动期间许多教师纷纷带着家人感受了这一身边的民间艺术形式。可见,有效利用新媒体不仅对民间艺术产业可以起到促进作用,对新媒体产业本身的发展也有很大帮助。

四、新媒体在民间艺术产业价值链构建中的运用

1利用数字技术拉长民间艺术产业链条数字技术在我国许多行业中都已有不同程度的应用,基于数字技术的产业发展也被冠以朝阳产业的称号,民间艺术也可以借助这一新技术,摆脱当前困境,使其得到合理保护和发展。具体来讲,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第一,利用数字技术增强民间艺术的体验效果。利用虚拟现实、数字仿真、动作捕捉、数字音乐等技术,对民间艺术进行全真模拟,并将这些资料进行保存传播,使想了解它的人可以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到民间艺术的魅力。第二,与数字技术共生融通,寻求发展机遇。同时,还可以将民间艺术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数字技术的发展中,比如,动漫产业、网络游戏等设计中可以吸纳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人物形象、道具使用等方面的灵感,使得二者共同发展。

2利用新媒体营销,有效促进民间艺术的渠道传播及分配销售技术的革新对于营销思维也产生了深刻影响,如今的营销活动更加注重体验性、沟通性、差异性、创造性、关联性。第一,建立地方性民间艺术网站,并利用多种媒体进行宣传推广。目前,互联网已经覆盖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因而通过建立专门的网站可实现民间艺术资源共享的目的,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的民间艺术,促进其传播与交流,提升中国民间艺术的魅力。在网站的页面设计上应突出其地域与民俗特点,在网站功能上应注重用户需求导向,在网站内容上应体现其市场价值。做到以上三点,才具备网站持续建设的基础。目前,我国也有许多相关的民间艺术专题网站,但影响力、点击率很大的网站几乎没有,因此,网站的推广仍需努力,而新媒体的运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推广媒介,比如可以通过政府部门的官方的微博、微信信息,策划热门议题等形式,依托广泛的受众,在最短时间内将网站信息传递出去,并在受众之间引发再一次的内部交流传播,更多地增加网站浏览量。第二,利用新媒体,建立品牌名片。在市场经济的时代,新媒体的传播力量有利于形式多样的民间艺术打造自己的品牌名片。民间艺术本身是以古老的技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要想走进商品市场去竞争,必须借助新媒体自己的作品信息,焕发出新的活力,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树立标志性形象,在众多信息流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和话语权,有效传播信息。

第7篇:网络艺术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新媒体;鱼皮艺术

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人口相对较少的民族,称其为“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都拥有自己博大精深且历史悠久、别具一格的民族文化。而这些文化经过历史的沉淀与洗礼,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灿烂的一部分。赫哲族的鱼皮艺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固然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文字记载的鱼皮艺术品至少也有2500年的历史,同时具有很高的研究传播价值。

一、鱼皮艺术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困境

所谓新媒体,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以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为主要支撑,以数字化、交互性、超时空为主要特征的一系列新媒体形态。由于新媒体的发展未达到一个非常成熟的阶段,区域民族文化的传播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更加艰难,面临着如下困境:

(一)鱼皮艺术传承人年龄结构老龄化,对新媒体知识了解甚少

据了解,传承者多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老年人的众多限制条件构成了使用新媒体的障碍。首先,老人的文化水平存在一定的限制,识字水平较低,不能读懂新媒体产品的使用说明甚至是新媒体上传播的信息。其次,老年人收入偏低,甚至大部分没有固定的收入,这样的经济状况和条件也制约了他们能够在第一时间接触最新的媒体产品。再者,老年人的传统观念较深,对金钱态度谨慎,并且更多地将重心分配在子女和养老方面,因此在新媒体的花费上比例较小。

(二)鱼皮艺术特色的趋同化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新时期的大众媒体的即时性、碎片性特点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播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所有的文化在传播介质上被无限压缩,从“面”到“线”,最后从“线”到一个个几乎辨别不出某个单独文化特征的“点”,这导致受众在接受鱼皮艺术相关知识时也呈现出碎片化、转瞬即忘的特征,鱼皮艺术的特色不再,也就失去了传播和继承的最大价值。

(三)新媒体环境下的娱乐化削弱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严肃性

新媒体产业发展的基本动力就是满足受众群体的娱乐性需求,这也就不可避免地造成鱼皮艺术文化传播过程中被渗入了娱乐性成分,如鱼皮服饰被当作戏服进行表演等,这使得鱼皮艺术的文化底蕴受到了一定影响。总体上看,以鱼皮艺术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所面临的困境,一是传承人的主观因素使得新媒体无法参与到传播过程中去,二是新技术本身的特性造成的文化落差。

二、鱼皮艺术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的可行性

新媒体在给鱼皮艺术传播带来挑战之际,也为其进一步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一)不同文化在新媒体介质上彼此碰撞与交融,进而获得发展新活力

新媒体除即时性外另一个重大的特征在于交互性,体现为传播沟通时的互动、对文本解释的互动,信息的发出者与接收者是可以相互沟通的,而且不存在哪一方处于一定的优势地位,两者可相互转化。以普及最广的手机为例,当一个人在使用连通网络的手机时,他既可以接收信息又可以发送信息,这就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赫哲族的鱼皮艺术可以与土家族的吊脚楼文化相互碰撞,也可以与汉族文化相互交融,每个人可以随心所欲地接受任何自己欣赏的少数民族文化。在这种过程中,鱼皮艺术在对外传播过程中也不断丰富自身,丰富了文化内涵,提高了文化价值。

(二)新媒体的虚拟性使得鱼皮艺术的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

新媒体的虚拟性具体体现在空间、环境、现实状况、身份等层面的虚拟。传播者可通过各种软件制作出逼真的虚拟物件,受众可以透过屏幕身临其境般地观摩鱼皮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体验其制作成果,相比传统传播方式节约了成本,而且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由于民族、年龄等因素而造成歧视和偏见,消除了沟通困难和障碍,使鱼皮艺术单纯作为一种文化产品进行传播输出。

(三)新媒体的数字性大大提升鱼皮艺术的传播速度

数字化带来了媒介文本内容可以和物质载体相分离的机会,而且可以以非常快的速度和非线性的方式处理,这无疑在传播过程中省去了不必要的烦琐的步骤。例如,通过视频可直接呈现鱼皮艺术制作的全过程,受众轻点手指便可以通过数字化信息了解鱼皮艺术的内涵与精神,既便捷又快速高效,有的放矢的同时取得了有效的传播效果。当新媒体具有的交互性、虚拟性以及数字性等特征被运用到少数民族文化传播过程中时,无疑对鱼皮艺术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方式的探究提供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借鉴意义。

三、鱼皮艺术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方向的探究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2016年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29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3.2%;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5年的90.1%提升至95.1%;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3.44亿,占网民总体的47.1%,较2016年6月增长1932万。我国拥有数量如此庞大的网络用户,那么网民自发地传播以赫哲族鱼皮艺术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似乎是条必经之路。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探索鱼皮艺术传播的新方式:

(一)基于社交媒体的“微传播”

“微传播”是指借助各类移动社交平台进行传播的方式,包括微信、微博、QQ等,据统计,2016年底微信、QQ空间的使用率分别达到85%、67%,各类社交应用持续稳定发展,互联网平台实现泛社交化。借助“微传播”中的人际互动、口碑传播能够实现鱼皮艺术的有效传播。以佛教文化传播为例,延参法师因一段接受采访的微博视频而意外走红,至今粉丝数量已达4536万,成为网络平台上佛教文化的代言人。“微传播”也为佛教文化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媒介平台。社交网络具有极强的互动性,在人际交互中形成裂变传播的趋势,鱼皮艺术依托“微传播”,通过生产优质内容、引爆社交话题、吸纳受众参与等多种方式实现有效传播。

(二)借助直播平台的互动传播

网络直播日渐成为当下最火热的媒体之一,接近半数网民使用移动直播软件。网络直播具有较好的即时性、互动性,能带来更好的“临场感”,将鱼皮艺术的观赏价值最大化。丽江古城内的许多商铺皆采用直播的宣传模式,店员们除了在门口击打手鼓招徕顾客以外,还同时进行网络直播,与各地网友进行实时互动、线上交流,以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鱼皮艺术以各类服饰、绣画为载体,便于在网络上进行视觉传播,通过展示鱼皮服饰、鱼皮画的制作流程与制作工艺,加深大众对于鱼皮艺术的理解、认同,实现互动传播。

(三)依托电商平台的商业模式

文化的传承由文化自身的积淀决定,同时也有赖于物质基础支撑,良好的商业模式能维持鱼皮艺术的持续健康发展。对于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O2O电商模式具有广泛的市场空间。百度糯米已经推出了非遗有价产品的专题活动,2015年,国内首家官方授权的非遗电商平台“e飞蚁”也强势上线,进一步完善了“文化+电商”的运营模式。因此,鱼皮艺术可以同步发展实物售卖与旅游业两条线路。一方面,在线上推出鱼皮服饰、鱼皮图画等实物产品吸引各类文化爱好者;另一方面,与线上旅游平台达成合作,以鱼皮艺术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

四、结语

近些年来,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效果式微。这就要求当下应根据实际情况,巧妙灵活地运用新媒体来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增添活力和色彩。新媒体作为现代文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少数民族文化中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传播作用。综合运用新媒体,增强以赫哲族鱼皮艺术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力度、广度和深度,可以为民族文化传播提供充足的活力和有效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李良荣.网络与新媒体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7.

[2]孙钰钦.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渠道探索[J].编辑之友,2013(8):68.

[3]崔玉范.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3):147.

[4]陈峻俊.浅析网络时代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新特点[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2):167.

第8篇:网络艺术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 网络媒体 艺术素养 培养对策

步入信息时代,经济快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多元文化交融发展,艺术已经广泛进入电视、电脑、网络等大众媒体,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学习,以及精神陶冶不可分割的部分,艺术素养随之也成为信息时代人们提高精神生活质量的必备素养之一。因此,探讨网络媒体环境下艺术素养的培养问题,是一项符合社会现实和时展的课题。

1.网络媒体环境下的艺术素养概述

艺术素养一般是指个体通过接触、欣赏、鉴赏艺术作品所获得的内化了的艺术底蕴。在网络媒体环境下,艺术素养主要指现代媒介公民通过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如电视、电脑、手机等)接触和体验传统的艺术门类(如美术、音乐、文学、舞蹈、书法、戏剧、建筑、服饰、装潢等)和新媒体艺术门类(如电影、电视、数字短片、动画等)时展现出来的禀赋、能力、品味、修养和举止风度等。它是信息媒介素养、形式符号素养和其他相关素养的综合体,包含了个体对美的理解,蕴含了个人的生活品味和审美价值追求。

艺术素养的培养能够使人们在数字图像信息的轰炸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形成健康向上的艺术趣味,不断提高艺术修养和品位;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有助于人们在网络虚拟的审美活动中积极投入情感,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而不是停留在低俗的感官刺激愉悦上。艺术素养的培养对人心灵的净化、人格的全面发展和精神世界的丰富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艺术素养的培养与提升,还能够使社会文化艺术更加健康、繁荣地发展,调节人际关系,使社会各个不同的群体都能够有序而自由地发展,从而促进社会和谐。

2.网络媒体在艺术素养培养中的作用

网络媒体也可以称作“互联网媒体”、“第四媒体”,是指借助互联网信息平台,以电脑、电视及移动PC和手机等为终端,以文字、声音、图形、影像、动画等形式传播媒体信息的一种数字化、多媒体的传播媒介。[1]网络媒体具有即时性、连通性、共享性、交互性和创造性等特征。在艺术素养的培养中,网络媒体发挥着传播艺术信息资源、连接新媒体平台、构筑艺术素养教育网络资源库和创生并承载新媒体网络艺术等四方面的作用,如图1。

首先,网络媒体作为艺术信息资源的传播渠道,体现了其即时性、连通性、交互性等特点。在网络媒体环境下,人们通过网络接触、欣赏、体验艺术不但能够超越时空的限制,而且更加方便快捷,互动性更强,同时能带给人们一种更加自由的艺术审美和全新的审美体验,从而获得艺术的熏染和陶冶。

其次,网络媒体的即时性、连通性和交互性等特征使之将各类新媒体平台连接和整合在一起,获得了快速发展和普及。新媒体有很多种类,常见的有个人电脑、智能手机、Ipad2、网络电视,以及博客、微博、虚拟社区等,其表现形式十分丰富。新媒体平台在艺术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其成为网络媒体环境下艺术素养培养的重要媒介手段之一。

再次,网络媒体可以包容海量的艺术信息和资源,从而建构成艺术素养培养的网络资源库,并充分发挥其连通性、共享性和交互性的特点。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通过网络访问这些艺术资源库,检索感兴趣的作品进行欣赏,还可以参与远程网络艺术课堂进行艺术知识的学习。

最后,网络媒体作为网络艺术形成和发展的最佳载体和平台,体现了其创造性、交互性等特点。网络艺术主要包括以网络媒体为存储和传播载体的传统艺术形式及运用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设计制作的新艺术作品两类。网络艺术通过广泛的网络传播渠道,在满足社会大众娱乐性和消遣性的同时,也提高了民众的艺术辨识力和审美判断能力。

总之,网络媒体在以上四个方面的作用和功能,使得民众能够借助于发达的现代传媒手段参与到艺术活动中来,保证了艺术活动参与的广泛性和同一性,很好地实现了艺术资源在社会群体中的共享化,对普遍提高社会全体成员的艺术素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网络媒体环境下艺术素养培养的对策

网络媒体环境下艺术素养的培养要充分结合网络媒体的特点,紧紧围绕网络媒体在艺术素养培养中的作用,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提升民众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形成高雅的艺术品位和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3.1建设艺术信息渠道,提高艺术活动参与率。

艺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只有在艺术审美实践活动中才能完成,提高民众对各类艺术活动参与是展开艺术素养培养工作的重要前提。因此,我们首先要广泛建立艺术活动信息渠道和群众参与渠道,满足民众对艺术文化的享受和消费需求。例如艺术文化机构应充分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和网络传播媒介的优势,开设艺术网站,即时艺术展览活动、艺术表演活动和群众艺术培训活动等信息,扩大群众对艺术活动信息的了解渠道,使得更大范围内的艺术活动参与成为可能。

3.2构建网络艺术资源库,实现艺术资源共享化。

网络艺术资源库是在网络媒体环境和现代数字技术条件下,对视觉艺术、听觉艺术和视听艺术等相关艺术资料进行搜集、加工、整理和数字转化,并存储于专门的艺术数据库中,从而形成的艺术数据库网站,方便人们通过网络媒介搜索、选用、欣赏和学习其中的艺术资源。例如百度网站的MP3专栏,就是一个音乐艺术的网络资源库,其音乐种类十分丰富,在供人们进行音乐欣赏的同时,使人们获得音乐艺术的陶冶。网络是一个巨大的数据库,海量的优秀艺术作品经过数字化和分类整理后,能够供更多的人进行艺术学习、交流和研究,实现艺术资源的共享,这对艺术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3.3创造积极健康的网络艺术创作环境。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新媒体终端的逐渐普及,网络艺术日益成为社会大众接触、体验、感悟艺术的主要艺术形式,而且在当前日常生活中,使用新媒体和新技术手段创作数字艺术作品,并上传到网络上与人们分享已成为当下流行的艺术活动方式之一。然而当前我国民众的信息识别素养、媒介素养还不高,容易沉溺于虚拟的网络空间,受到网络恶搞等不良文化的影响,不利于艺术素养的培养,因此要积极营造和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艺术创作与传播环境。为此,我们首先要建立良好的网络媒体绿色生态环境,加强媒体自律,抵制庸俗化、纯娱乐化倾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新媒体平台创造出更多健康的、大众喜闻乐见的媒体文化产品。其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构建科学的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培养社会大众对各种媒介正确认知和批判的能力,有效地利用网络媒介促进自我成长。最后,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要共同努力,构建新时期传统文化艺术与新媒体艺术和谐共荣的文化艺术新格局。

4.结语

在网络媒体环境下,艺术素养培养具有了空前的结构开放性、信息互动性和价值多元性等特征。在艺术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特点和作用,结合经典的传统艺术作品和优秀的网络艺术作品,培养民众健康的艺术趣味,积累审美经验,提高艺术欣赏、评价和创作的能力,不断获得心灵的陶冶和润泽,形成高雅的艺术品位和正确的审美价值观,真正地提高民众精神生活质量,达到“艺术化生活”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赵雪.网络媒体对艺术的影响探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

第9篇:网络艺术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音乐艺术网络传播创作观念

音乐的传播既是音乐得以产生和生存的原动力,也是推动音乐艺术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国际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音乐的网络传播已成为当下音乐艺术传播的全新手段。与传统媒介相比,网络传播具有海量信息和高速传播、综合性传播手段、整合传播模式、多元化传播者以及跨国传播等重要特征,并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诸多方面,形成了新的传播模式和文化理念。作为网络传播子系统的音乐网络传播,在传播实践中除了传播音乐作品外,还传播音乐的创作、演奏、制作技术,传播各种音乐新闻、音乐学术论文、音乐思想,以及提供各类音乐软件的共享等。这种音乐的传播方式,把每一个人所面对的计算机世界,变成了一个音乐的虚拟大社区。

音乐的网络传播,既具有上述传播共性,也具有自身的个性和特点,即:“即时性、反复性、时差性、主动性、交流性、自由性”(曾遂今语)。此外,我们认为,基于网络传播的强大效应,以及复制技术的广泛运用,导致“文化的生产被驱回到一种精神空间之内,但这种空间不再是旧的单个主体的空间,而是某种被降低了的集体的‘客观精神’的空间”(弗·杰姆逊《后现代主义,或后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又如阿多诺所批判的“标准化和伪个性化”,艺术的审美深度、个性价值、历史感等“经典”标准逐渐“削平”,大众娱乐功能和商品消费功能得到大大加强。再者,由于传播技术、使用环境、欣赏心理等因素的存在,使得音乐网络传播只能以在线获取(pull)为主,而非在线欣赏(take),如曾遂今所讲的只不过是“音乐复制的自来水效应”罢了。由此必然带给人们音乐审美观、价值观的变化,并最终使得整个音乐艺术范式发生革命性的变革,给当代和未来人类的音乐生活带来深远的影响。

如上文所述,音乐的网络传播将给音乐艺术的创作、表演、接受等带来深刻的变化,促进当代音乐艺术的发展和范式转换。对音乐艺术创作观念而言,其影响和变化具体表现为:

首先,创作观念的丰富性、前瞻性。网络传播的海量信息和高速传播,资料、信息获取的广泛性和即时性,导致了音乐创作观念的丰富和前瞻性。互联网络为人们构筑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虚拟现实”世界和信息宝库,使得艺术创作可以坐享科技进步带来的各种便利,迅速获得当今世界不同风格、各种类型的艺术信息和音乐作品。可以说,当今艺术创作者的视界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开阔和广博。反过来,一部音乐艺术作品只要问世,就有可能随着网络和其他数字多媒体传遍世界的任一角落,艺术创作者可以很快听到、看到受众的评价,与他们展开双向的交流和艺术观念的碰撞。与不同地域、不同专业、不同目的的人们的交流和互动,将极大促进创作观念的丰富性和前瞻性。但不容忽视的是,这种交流带来的艺术创作的观念和创作意识的趋同,对艺术创作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

其次,创作观念的个性化、技术化。网络是一个自由空间,网络的创作和传播具有极大的自由度,每一个创作者都可以尽情释放自己的艺术激情,随心所欲地进行艺术语言的探索和创造并直接进行自由的传播。过去传播中的人为导向、人为干扰基本消失了,创作者也不必考虑为了博得某些组织、评委的肯定和爱好,其个性化创作思想、创作观念得到极大解放,将会创作产生大量不同特色、独具一格的网络原创音乐作品。另外,在音乐网络传播中,技术对音乐创作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许多以前难以实现的个性化艺术构思和设想,通过网络及数字多媒体技术与电子音乐制作技术的协同配合,现在已经可以做得干净利落、无懈可击了。如利用计算机动画制作、音乐制作、音频处理的技术优势,创作出现了大量的flash音乐文件,把音乐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但同时,技术的进步和使用也加深了人们对技术的依赖性。

再次,创作观念的生活化、娱乐化。作为大众传播的强势媒介,网络传播在引导大众的艺术接受、消费过程中,促进了艺术与大众之间的相互亲近,艺术不再是少部分人的精神领地,而成为当代大众可以共享的日常生活对象。这种艺术与大众日常生活的广泛对话,直接促使音乐创作走向生活化、娱乐化。比如《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特务小强》《芙蓉姐姐》《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等网络歌曲,多数作品以通俗易唱的生活化曲调和趣味幽默、娱乐搞笑的歌词为主(歌曲常被称为“口水歌”;歌词如“翠花,上酸菜”以及“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等),表达的是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和普通人的自娱自乐,展现的是艺术的消费功能和大众娱乐功能。从宏大叙事到日常生活、从心灵审美到感官消费,音乐艺术的创作观念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最后,创作观念以大众(受众)为本。“当代艺术不仅仅要求观众证明自己,而是要激发观众,并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观众的支持”,“今天的作品并不需要成为绝对权威或受人顶礼膜拜,它们把观众作为朋友”(杜夫海纳《当代艺术科学主潮》)。在网络传播和网络艺术中也是如此。雪村、香香、庞龙、杨臣刚等歌手及其演唱的歌曲一夜走红,无不是网络大众的点击和支持所赐。同时,网络传播非常强调受众的主观能动性、参与性,强调沟通。这种传播过程的交互性和大众评价的巨大威力,使得创作者(艺术家)为了赢得更多的支持率(点击率),将会尽可能地从大众的层面出发,以大众的审美标准为本,创作更多适合大众艺术情趣的作品,即所谓的“民间性情之响”。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大众(受众)为本的创作观念,与接受美学的基本立场、观点相一致,延续了文艺理论从“作家创作——作品文本——读者接受”的历史演进,也进一步提升了网络传播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结语

笔者认为,网络传播为音乐创作观念带来的变化具有普遍的意义。这种从经典到通俗、从审美到娱乐、从精英到大众的变化,已逐渐成为当代音乐艺术的基本范式。为此,我们有必要在理论上重新审视,在实践上作出更为有效的探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