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统计学特点范文

统计学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统计学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统计学特点

第1篇:统计学特点范文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法最先运用于法学界和医学界,其后运用于管理界,它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统计学》是高职院校经济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密切。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在《统计学》授课中正确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得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统计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统计教学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基本要素。教学目的是教学的核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是为实现教学目的而服务的。统计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是统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因此既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也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较好地实现统计教学的目的。

统计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对案例情况的熟悉,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对案例中待解决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对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选择一个最优解决方案的过程。

与一般的课堂讨论不同,案例教学是以现实中的实践问题和实际观测数据为依据,以学生为主角,学生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和方法,对从社会实践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讨论、分析、研究和论证,选取最优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老师只起引导作用。统计案例教学本质上是一种模拟统计实践的过程,它对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专业素质、提高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学习方法的自觉性、有效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统计学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死板、教学方式单一和教学效果不佳的缺点,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和培养创造能力的角度,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它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1.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传统教学方法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掌握知识,其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学生味同嚼蜡,学生只是被动地吸收知识,最后得到的效果就是使其不思进取缺乏新意。统计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引导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在讨论中,各抒己见。学生与学生之间有一种信息的交流,学生会积极思考,相互启发、讨论,他们会觉得这一学习过程很有趣,会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这一过程中,对抽象的理论知识能有更直观、透彻的理解。

2.重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传统讲授法是教给学生正确答案,下结论的教学方法。统计案例教学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案例与教科书上的例题不同,例题的作用是单一的、有限的,通过例题只是掌握和熟练所学的统计方法及计算公式,而案例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让学生了解了分析问题的思路,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应用什么理论和方法,需要什么数据,怎样解读计算结果,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3.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导演”作用。

在传统讲授法中,教师的教色是讲解员,强调的是老师对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教师的责任在于把自己知道的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师生之间互动、交流很少。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导演者,其角色是指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课前要有针对性地精选案例,课堂上组织案例讨论过程,去解决讨论中发现的问题,最后要进行总结,对整个讨论情况做出评价,因此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是简单的知识“单向”传递,而是师生之间思想、心得、智慧的“双向”交流,教师和学生都承担了更多的教与学的责任。

三、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案例教学法有很多自己的独到之处,经过近百年的探索,在美国和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显示了案例教学法的重要作用和强大生命力。但全面运用案例教学法时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首先应编写出本专业特色的案例教材,建立教学案例库。

教学案例应该本着“以用促学,学以致用”的原则,围绕不同的教学内容建立。每个案例都必须是真实事例,并配有相应的数据库以供选择各种统计方法进行分析,为了使学生对案例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还需对每个案例所涉及的数据的取得程序和方法、调查表的表式、样本点的分布、数据的含义以及案例的约束条件等作具体说明。

教学案例要突出“精”和“新”,所谓“精”就是不求量多,但求质高,所谓“新”就是案例要与时进步,具有时代特征。对此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有体会:如每逢年末,组织学生适时地搜集国家统计局、地方统计局、网络系统等公布的有关统计方面的主要资料和数据做与教学相关的新的案例,学生在完成案例的编写过程中,既锻炼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也提高学生们运用知识的能力,正是统计课的一个教学目的,因此这项工作能取得一举两得的效果。

2.统计案例教学方法应和传统授课方法相结合。

案例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应与所对应的理论知识有直接联系,即案例教学一定要在理论基础上进行。只有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理解得透彻,才能充分开展案例讨论,取得实效。而在理论知识普及和更新方面,传统讲授式教学法具有其独到之处,它能全面、系统地向学员传授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但在讲授中要注意理论部分力求少而精,并注意启示学员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使学员在系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统计案例教学方法对授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它要求统计教师不仅要融会贯通统计理论和方法,而且要对案例中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有熟练的把握。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主角,教师起引导作用,针对不同的统计教学案例,教师只有事先亲自采用各种方法进行计算和分析,才能对学生使用哪些统计方法和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计算和分析提出建议,并对学生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和得到的分析结果作出比较透明的比较和评价。因此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是案例教学法对教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4.实施统计案例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增加教学效果。

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是在授课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投影仪、网络等多种现代媒体,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授课的方式。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人们的学习有1.0%是通过味觉,1.5%是通过触觉,3.5%是通过嗅觉,11.0%是通过听觉,83.0%是通过视觉取得的。因此在实施统计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采用多媒体手段配合案例教学,能方便快捷地处理统计图形、统计图表,使教学过程变得直观、形象,与传统黑板加粉笔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还能节约板书时间,增大课堂信息量,而且图文并茂、动感力强的课件又能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习兴趣,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参考文献】

[1]闫晓波。非统计专业统计课程的建设问题[J].北方经贸,2002,(2):116~117.

第2篇:统计学特点范文

关键词:学业不良儿童;依恋;气质

百年之计,在于教育。然而,教育领域中的诸多问题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人们。其中,学业不良问题严重影响着当今的基础教育。据国内研究证实,学龄学生学业不良的检出率为17.14%[1]。学业不良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不仅存在于学业,它已经影响到此类儿童的行为表现。本文在于了解学业不良儿童的依恋特点,并作出其与气质的关系研究,希望及早评价儿童的依恋类型及特点、气质类型,减少学业不良问题的出现。

一、研究方法

(一)对象

被试来自泰安市泰山区的2所中学。每校5~7年级,每年级选2个班参加调查。学生年龄为10~15岁。问卷共发放400份,回收问卷387份,有效问卷365份。按学习成绩的前27%抽取确定为学业优秀,后27%抽取确定为学业不良。

(二)方法

1、青少年依恋问卷

采用西南大学唐玲所编制的 "青少年依恋问卷"。

2、青少年气质量表

采用陈会昌等编制的"气质调查量表"。

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 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二、结果分析

(一)学业不良儿童与学业优秀儿童的依恋风格分析

通过聚类分析,将被试的亲子依恋和同伴依恋分成4种类型。学业不良儿童亲子依恋中,安全型依恋共27人,占总人数的29%;回避型依恋共20人,占总人数的21.5%;恐惧型依恋共27人,占总人数的29%;迷恋型依恋共19人,占总人数的20.4%。学业不良儿童同伴依恋中,安全型依恋共30人,占总人数的32.3%;回避型依恋共18人,占总人数的19.4%;恐惧型依恋共28人,占总人数的30.1%;迷恋型依恋共17人,占总人数的18.3%。从数据可以看出,学业不良儿童依恋的整体状况较差,不安全依恋是学业不良儿童的主要依恋类型。

通过聚类分析,将被试的亲子依恋和同伴依恋分成4种类型。学业优秀儿童亲子依恋中,安全型依恋共42人,占总人数的41.6%;回避型依恋共10人,占总人数的9.9%;恐惧型依恋共40人,占总人数的39.6%;迷恋型依恋共9人,占总人数的8.9%。学业优秀儿童同伴依恋中,安全型依恋共38人,占总人数的37.6%;回避型依恋共14人,占总人数的13.9%;恐惧型依恋共35人,占总人数的34.7%;迷恋型依恋共14人,占总人数的13.9%。从数据可以看出,学业优秀儿童依恋的整体状况良好,安全依恋是学业不良儿童的主要依恋类型。

(二)学业不良儿童的气质特点与依恋质量的关系分析

通过相关分析发现,气质的四个维度,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均与学业不良儿童的亲子依恋和同伴依恋呈正相关,相关性显著。以气质的各个因子为自变量,以亲子依恋质量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共3个因子进入回归方程,分别是胆汁质、多血质、抑郁质。多血质的预测力最佳,其解释量为0.525,其次是抑郁质,解释量为0.505。

标准化回归方程为:亲子依恋质量=0.401胆郑.315抑郁郑.204多眩

以气质的各个因子为自变量,以同伴依恋质量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共2个因子进入回归方程,分别是胆汁质和粘液质。粘液质的预测力最佳,其解释量为0.371,其次是胆汁质,解释量为0.318。

标准化回归方程为:亲子依恋质量=0.454胆郑.270粘液郑

三、讨论

学业不良儿童的亲子依恋风格很大程度上是不安全型依恋,与其家庭结构,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养方式息息相关[2]。在教养方式上, 学业不良儿童的父母所提供的情感支持较少, 对孩子消极干预和控制较多, 父母惩罚过度, 消极评价等行为显著高于一般儿童。在同伴依恋上,相对于学业优秀儿童来讲,学业不良儿童遭受到更多的同伴拒绝,其社交地位较低。

通过相关分析,多血质对亲子依恋的预测力最佳。可能是由于此类儿童的适应性更强,更喜欢交际,神经活动强而均衡,易于父母的照看,得到父母更多的情感支持等。

对学业不良儿童的同伴依恋质量,进入回归方程的因子是胆汁质和粘液质。两者对其都起正向预测作用。其中,粘液质的预测力最佳,此类儿童更平静更善于克制忍让,易于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从而其同伴依恋质量也越高。

四、结论

第一,学业不良儿童的依恋风格整体状况较差,不安全依恋是其主要的依恋风格。

第二,在气质上,学业不良儿童与学业优秀儿童在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气质影响亲子依恋与同伴依恋,其中,胆汁质,多血质和抑郁质对亲子依恋质量起正向预测作用,胆汁质和粘液质对同伴依恋质量起正向预测作用。

参考文献:

[1]武杰.关注学习困难的中小学生--来自北京教科院的调查分析[N].现代教育报,2001-03-23.

第3篇:统计学特点范文

关键词:微特电机及系统;教学改革;实践;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049-02

微特电机系统通常是由与常规电机结构、性能、用途或原理不同,体积和输出功率较小的微型特种精密电机、控制器及驱动硬件电路组成的复杂系统。融合了电机、计算机、电力电子、控制、机械、新材料和新工艺等高新技术,是现代武器装备、工业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和家庭生活自动化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1]。本文结合新成立的本科院校的特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准确定位本课程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对现有的教学内容、方法及实践环节进行改革与实践,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应用人才提供必须的平台与保障。

一、教学改革与实践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针对新成立的应用型二本院校的特点,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明确课程地位的基础上做好课程性质、任务和教学目标的细化工作[2]。学校提出以“应用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落实到《微特电机及系统》这门课程中,就是要培养出能够将微特电机技术、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能够在微特电机系统遇到的问题中,分析、定位好问题的所在,提出问题解决方案的应用型人才。

2.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①增加预备知识。《微特电机及系统》是以电机学和电机拖动基础等课程为基础,但有些同学电机基础薄弱,因此在课程讲授前,应将电机学的基本内容和概念作详细讲解[3,4],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②优化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笔者所在的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主要分为电力系统、高电压技术与电气工程三个学科方向。教学计划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等,缩短专业课程的学时,精简课程教学内容,形成“伺服电机—测速发电机—步进电机—自整角机—旋转变压器—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教学主线,通过试点,取得了满意的效果。③增加新型电机教学内容。随着控制技术等相关技术的发展,电机在很多方面突破了传动概念,已经不再局限于传动的电磁理论,而是与其他学科相互结合、互相渗透。

3.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①采用推理式教学方法。采用推理思路教学,如交变电流交变磁场交变磁通交变电势电流电磁转矩,推动转子旋转,进而输出机械功率。通过诸如此类的推理式教学,学生不仅可以准确理解“电机的本质就是一个能量转换工具”,而且有利于他们理解电机的可逆性原理。②采用对比式教学方法。大部分微特电机在结构和分析方法上存在共性内容,因此,比较不同种类的微特电机结构和原理,根据已经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如学生对开关磁阻电机和磁阻电机的原理和控制方法理解比较困难,而对步进电机非常熟悉,这时,可根据步进电机工作原理和控制方式来讲解开关磁阻电机的内容。③互动法教学。采用互动法教学,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在讲解直流测速发电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时,应根据其与普通直流发电机原理的相似性,提问学生,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直流发电机的相关内容,然后再分析直流测速发电机的独有特性。同时还可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如解决永磁式同步电机启动问题,首先讨论得出无法自启动的原因:第一,转子本身存在惯性;第二,定、转子磁场之间转速相差太大,进而得出永磁式同步电机自行启动方法:在转子上安装启动绕组,启动时,依靠鼠笼式启动绕组产生电磁转矩,使转子转动起来,当转速接近同步速时,定子旋转磁场就与转子永磁磁场相互吸引牵入同步。这样通过讨论和归纳,学生就明白了为什么永磁式同步电机转子上会安装启动绕组。④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学习《微特电机及系统》目的是为了应用,教师讲解时只要重点把握微特电机结构和基本原理,并增加应用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讲解微特电机的基本用途时,一枚导弹中需要60多台电机,仅一艘潜艇导航仪表配套设备就用90多台电机,并采用多媒体动画教学的方法演示随动系统跟踪和定位过程,形象地让学生了解随动系统中的力矩电动机、自整角机和伺服电动机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当学生听到和看到这些生动的微特电机应用实例,他们就会明白《微特电机及系统》这门课程和高新技术是紧密结合的,具有广泛的用途,能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

二、实践环节的改革

1.理论教学穿插实验教学。结合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电工实验中心为国家与地方共建项目的契机,添置了新的微特电机教学模型和实验设备,在进行理论教学的过程中穿插实验教学,教学模型通电时,可以让学生直观的看到电机运行中的起动过程、制动和可逆等。因此,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对电机也有了直观的认识。

2.严格要求实验预习报告。在学生进入实验室之前,应详细检查学生的预习报告,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本实验的目的、该电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电机的静态特性和调节特性、转速如何调节、主要性能参数和指标有哪些、控制系统硬件组成、完成本实验需要用到的仪器设备、实验的具体步骤等,可通过提问的方式完成实验预习的检查,使得学生对实验有整体的把握,使他们带着目的做实验,这样在实验过程中易于发现、解决问题。

3.增加设计性综合实验。传统的实验教学都是单一的验证型实验,为培养创新性应用人才,设计性综合实验势在必行。在设计性综合实验中,教师只需给出实验目的、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具体的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以及所需的仪器设备,都由学生自己拟定。

4.专业方向课程设计。由于《微特电机及系统》课程的特殊性,通常的考核方式难以体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在结束理论学习后,要增加两周的专业方向课程设计对学生进行考核,将每五个学生分成一组,选择以不同的微特电机为对象,给出设计要求,完成控制系统硬件和软件的设计工作,最后通过答辩确定学生成绩,这样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微特电机及系统》是一门内容丰富、理论抽象、实践性非常强的运动控制方向专业课程。在课程教学中,应进一步丰富内容,尽可能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从而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刁小燕,朱熀秋,杨泽斌,等.《微特电机》课程的教学与实践[J].天津: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11,23(4):158-160.

[2]李培根.主动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N].华中科技大学周报.

[3]李文辉,丁守成.电机类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26(5):18-20.

第4篇:统计学特点范文

关键词:中职院校 语文教学 知识系统 个性化教学

中职语文学科是中职教育阶段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教育,教给学生正确地理解、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专门课程。努力上好语文课,是每一个中职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普通院校的语文课程不同,中职语文有其特有的知识系统特点。本文先分析中职语文知识系统特点,接着分析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个性化教学,希望能为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献出绵薄之力。

一、中职语文知识系统特点

2009年,国家教育部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中职院校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初、中级技术人才为办学目标,这类技术人才要能够适应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需要。所以语文学科的教学也应该紧紧围绕社会需求而展开,以就业为本位,将语文教学与学生就业有机结合在一起,为他们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夯实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使中职语文学科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工具。从目前来看,中职语文知识系统特点体现在以下几点:

1、鉴于中职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大批合格的专业技术劳动者,使学生具备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所以中职语文教学并非是要培养文学、语言学等专门人才,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基础性语文知识和能力,为他们学好专业知识奠定基础。

2、中职院校的学生知识基础比较薄弱,对学习没有非常强烈的兴趣。这就要求中职语文教学不能仅依靠教材内容,中职语文教师要为他们安排特色鲜明的、为专业学习服务的语文教学资源,让学生接触的语文知识贴近他们的实际生活,方能引起他们的求知欲。

3、普通学校的语文知识系统多注重文化性与逻辑性,但是中职院校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目标,所以中职语文知识系统要以就业为本位,凸显社会用人单位对中职人才的要求,比如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要渗透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教育,促使中职生树立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勇往直前、诚实守信的人生理念。

二、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个性化教学

鉴于中职语文知识系统的特点,要进行个性化教学科从以下几点入手:

1、科学管理课堂教学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坚持个性化教学,必须做到有的放矢,要明确教学目标,避免教学盲目性。从中职一年级开始,直至学生毕业,中职语文教师都应该明确学生应达到的基本总目标以及这些总目标如何分解到每一学年,每一学期,每个单元,甚至每一堂课。教师可以用一种直观的、简洁的形式,如目标树、目标表格等形式把它们画出来,以随时检验自己的教学。要让学生明白他们这三年必须达到的语文知识、能力、认知等各方面的目标以及各分解目标,并随时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自己检验这些目标的达标情况,从而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为他们的日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2、加强听说训练

随着我国经济的日趋繁荣,人口流动的日益频繁,信息交流的日趋广泛,听、说能力已成了一个人的基本能力。中职生不管是升学去外地读书,或是不升学去外地打工,没有基本的听、说能力是举步维艰、苦不堪言的。听、说技能已成了中职生最基本的语文素质,成了学生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鉴于中职语文教学的特殊性,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加强听说训练。我们可以通过读报、讲故事,然后让学生写内容提要,写故事梗概,找中心论点等各种形式训练听力,把听与写结合起来。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相互谈心、问答、辩论,把听与说结合起来,在提高学生听话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写作和说话能力。

3、开辟语文第二课堂

针对目前中职语文教学信息闭塞,观念陈旧,课堂封闭等现状,我们必须坚持“大语文”教学观,打开封闭的语文课堂教学,走进生活去学习语文。我们根据中职生学生知识面窄,底子薄,综合能力、听说能力低等特点,在课外活动内容的安排上,可以课外阅读活动为主,开展包括朗诵、读报、讲故事、景物观察等活动,在高年级或水平相对较高的班级可开展社会调查、问题研讨会、辩论会、演讲会、课本剧演出、影视评论会等活动。一言以概之,课外活动的内容形式需根据教师自身的水平和学生的水平而定,但无论如何课外阅读都应成为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

总之,课堂教学质量低是语文教学的通病,但中职语文教学尤为突出。中职语文知识结构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中职语文教师要根据中职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个性化教学,明确教学目标,加强听说训练,并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层层深入,使中职生真正实现全面发展。

作者简介:樊琦(1981年12月)、女、汉族、籍贯湖南衡阳、东莞理工学校、中级讲师、硕士、学士学位、研究方向:中职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刘方;;语文个性化教学探微[J];语文教学之友;2007年04期

2马红丽;;语文教师的个性化发展道路[J];阅读与鉴赏(中旬);2011年04期

3付怡萍;;浅谈中职语文教学应加强人文教育[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09年04期

4梁泳虹;;以能力为本位的中职语文教学策略探讨[J];文学教育(上);2010年07期

5黄云霞;;浅议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年06期

6李冬梅;;语文教师的个性与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J];科学大众;2007年06期

第5篇:统计学特点范文

Abstract: Science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children's education in the modern society. Science fairy tales can create a world in which science and imagination walk hand in hand. Through the wonderful stories, the science fairy tales can help children know the mysteries of science, and raise their interest in the search for knowledge and form their good habit of reading. The combination of plots and science makes children's reading become more interesting and meaningful. Science fairy tales perform distinguishing informative and educational functions. The presence of fairy-tale elements in science literature suggests that it might be especially attractive to younger readers.

关键词: 科学童话;特点;影响

Key words: science fairy tales;features;influences

中图分类号:I28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5-0269-04

0 引言

文学把情感注入孩子的灵魂,而科学则把理性融入孩子的心智。科学童话是文学与科学相结合的产物,是科学与童话的“联姻”[1]。在文学的花园中,它是一朵美丽的奇葩;在科学的绿地里,它又是一丛葱郁的异草。

科学童话是科学时代的文学。它的产生以科技发展为前提。随着19世纪人类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意义的科学童话也就应运而生了。科学童话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作家有意识地运用科学童话的题材,因为他们已经无法回避科学技术发展的事实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由于当今少儿的眼光和思考日趋高远,他们不仅关注着自身的发展,也关注着社会和自然万物,关注着世界的合理性。也正是因为少儿读者的视野改变,科学童话的创作和研究才变得更有意义,且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1 科学童话与一般童话的关系

1.1 科学童话与一般童话的共性 科学童话首先是童话。童话是文学的重要体裁。它主要面向少年儿童,具有浓厚的幻想色彩,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象征等手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现实生活,抑恶扬善,对少儿进行思想教育。童话往往采用拟人的方法,童话的故事情节常常神奇曲折,生动浅显,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人的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作为有语言行动、有性格习性的人物出现在童话中。另外,一些产生于人的想像,只存在于魔幻世界的人物形象,比如精灵、妖怪、神仙等,也可进入童话。但不管选取什么去充当童话的角色,反映的都是人类的现实生活,它们身上具有的也是各种各样人物的社会性格。当然,童话中常常少不了人。而且,在一些童话中,普通人和超自然人,拟人化的各种生物、非生物的形象可以同时出现,彼此交往,共同活动在作者构建的童话环境中。因其浅显易懂的语言文字和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童话这种文学形式很适合少儿的接受能力和审美情趣。

1.2 科学童话与一般童话的区别 科学童话是童话中的一个特殊品种,又称知识童话、科普童话,是科学文艺的一个分支,它在文学性方面具备一般童话的各种特点。但是,与一般童话相比,科学童话重视知识性、强调科学性,它是以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所表现的主题也与科学紧密相关。比如,《小松鼠找花生》这篇童话的主题是让学生知道“花生果不是结在枝上的,而是埋在土里的”这一植物学常识。科学童话与一般文学童话的主要区别在于,它把科学内涵和童话构思结合起来,即把科学的理性概念化作为幻想的感性形象,既富于科学的启迪,又具有艺术的美感。科学童话所涉及的知识内容一般较为简单,它并不能从完全意义上担当起普及科学的重任,但确实能培养读者对科学的兴趣,启迪少儿的智慧。[2]它的优势在于普及科学理性,而科普的根本意义也正在于普及科学理性,因为科学理性是科学的根本和灵魂所在。少儿读者是科普的主要对象,他们天性喜欢求知、新鲜、有趣、幻想,科学童话形象地普及浅显的科学知识,最能迎合他们的趣味。例如杨楠的《胖子学校》、《五兄弟闯关》就是属于此类童话。科学童话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作家在这块园地上辛勤耕耘。科学童话中的科学成分,让受众获得知识和启示,引导受众热爱科学、探索科学。

科学童话的科学性与科幻文学的科学性也是有区别的。科学童话强调所包含科学知识的已知性和准确性。它与科学知识的发展相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科幻文学中的科学内涵则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包含着较多的幻想成分,在已知的科学知识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假设和突破。[1]

科学文学中童话元素的呈现对少儿读者有着独特的吸引力。虽然科学童话故事不能从完全意义上担负起科学普及的重任,但它是一种趣味性强、传播面广、影响时间久的科普教育资源,它既符合科学特质又具有普及性特点。这种既符合科学又体现少儿文学特点的童话故事容易在广大少儿读者群内传阅,便于所承载科学知识的传播,在培养和提高广大少儿的科学意识方面将产生明显的影响。比如,老少皆知的《小蝌蚪找妈妈》借助拟人的手法,通过天真、淳朴、清新以及温馨的幽默,使小读者感知了青蛙的生长变化过程。安徒生的《癞蛤蟆》介绍了植物生长与阳光的关系以及青蛙与蟾蜍的关系。

1.3 科学童话的分类 科学童话的类别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划分。从内容上划分,科学童话可以分为自然科学童话和社会科学童话。从形式上划分,则可以分为短篇、中篇和长篇科学童话。目前国内的科学童话作品多属自然科学童话和短篇科学童话。社会科学童话和中、长篇科学童话还较欠缺。

2 科学童话的特点

2.1 科学童话的一般特点

2.1.1 幻想性 首先,科学童话具有普通童话的特点。丰富奇妙的幻想色彩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也是童话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在童话中,幻想是主体,是核心。童话的人物是幻想世界里的人物。童话主要描绘虚拟的事物和境界,出现于其中的“人物”是假想的形象,所讲述的故事也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童话中的种种幻想都植根于现实,是生活的一种折光。童话创作一般运用夸张和拟人化手法,并遵循一定的事理逻辑去开展离奇的情节,造成浓烈的幻想氛围以及超越时空制约,亦虚亦实,似幻犹真的境界。此外,它也常常采用象征手法塑造幻想形象以影射、概括现实中的各种关系。

幻想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反映现实。美学家王朝闻曾指出:“艺术幻想,是作家不满足于模仿现实固有的形态,而按自己新的需要从而虚构形象的创作方式。”[3]童话作者正是利用这一方式去反映生活,使自己所描绘的对象比真实情况下的更活跃、更富色彩,并且达到一种升华。[4]这是童话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独特的美学特征。优秀的童话作家都善于将幻想和现实巧妙地联系起来,反映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

2.1.2 荒诞性 在科学创作领域,人们追求的是一种真实感,而童话则恰恰相反。童话注重的是神奇的幻想色彩。奇异与荒诞是幻想的童话王国中重要的审美指标。作者的想象越奇异、越荒诞、越陌生,就越能激发小读者的阅读欲。《格利佛游记》、《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木偶奇遇记》、《假话国历险记》等名著都是以出色的奇异荒诞之魅力赢得了一代又一代的少儿读者。这里所指的“荒诞”概念是一种美学意义上的宽泛的荒诞感,与现实生活中所指的“荒诞”一词是有区别的。它涵盖幻想、奇异、怪异、稀奇、善变、可笑、不可能、难以置信等多种含义。正是这种宽泛意义上的荒诞性,才能使童话产生趣味盎然的美学效果。[5]

2.1.3 逻辑性 童话的逻辑性是指童话中的幻想成分与其所反映的现实成分相结合的规律。童话无一不是虚构的,但有的让读者觉得合乎情理,而有的却让读者觉得牵强附会,原因就在于前者的逻辑性好,而后者的逻辑性差。童话的逻辑性建构在假定之上,作者从这一假定的前提出发,使幻想的故事情节按照自己的逻辑发展下去,使假想的人物在假定的生活意境中,合理地自然地活动。[5]

童话创作一般运用夸张和拟人化手段。但夸张要遵循一定的事理逻辑。夸张是为了表现幻想,同时,它又是幻想的产物。运用夸张可以突出童话形象的特征,给少儿读者以鲜明而深刻的印象,还能增强作品的幽默感和趣味性,使小读者获得美的享受。童话就是将现实生活逻辑中绝对不可能有的事情,依照“幻想逻辑”写成的故事。童话的逻辑性能使虚构的故事得到合乎逻辑的发展,使作品获得明显的艺术真实性。但是,这种幻想的逻辑并不能改变童话本身纯虚构的性质,不能让读者真去相信种种假想的故事,相反,它只能突出童话虚构的性质和作用。[5]童话将想像与现实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对读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以“幻”为特征的童话和以“真”为特征的科学是一对奇特的伴侣。科学童话尤其要注意童话的逻辑性。科学童话将童话故事和科技知识按照一定的逻辑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孩子们在阅读故事的同时增长科学知识,增强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感受自然界的神奇和奥秘,感受科学知识的力量。童话和科学就像拼图游戏一样,因为彼此不同而彼此适合。世界文学宝库中,有些杰作的灵感正是来自科学界的奇迹。科学童话可以激发少儿的科学想象力和对科学探索的向往。它以传播科学知识、激发科学兴趣、培养创造能力、满足好奇心、丰富想象力为目标。科学童话故事由诸多元素组成,除了科技成分外,还有玄幻成分、魔幻成分、科幻成分、文化成分、社会成分等。

2.1.4 现实性 首先,童话具有现实性。虽然童话最明显的特征是幻想,但无论怎样神奇莫测地变幻,无论幻想的意境如何脱离现实世界之外,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童话中的幻想情节、幻想形象,不论看起来多么荒诞怪异,但仔细琢磨思量,仍不难找出现实世界的痕迹。比如,武玉桂的《蓝色的皮鞋》中,乔利穿上用驴皮做的皮鞋就见什么踢什么,这荒诞的幻想情节离不开现实世界中毛驴踢人的真实特征。

童话虽然具有幻想和夸张的特点,有些童话的内容甚至远远超越了现实,但童话创作是源于现实生活的。透过表象看本质,童话中的人、动植物、无生命的物体都是孩子们熟悉的,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它们的原型。奇异的童话世界中处处充溢着现实生活的物质、哲理、思想和情感。童话是想象和现实的一种巧妙结合。童话源于现实,但又不是现实的复写和翻版,它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将原型进行艺术加工而创造出的现实的影子。

无论是安徒生《海的女儿》里所创造的海底“人鱼世界”,还是张天翼《大林和小林》里的“唧唧王国”,或是郑渊洁《魔方大厦》里所畅想的“魔方城”,都具有很深刻的现实寓意。变化多端的“魔方城”表现了现实中孩子们对自由快乐的游戏精神的倾心向往和追求。这些富有想象力的描写都极其自然地构成了这些童话的意蕴焦点,使童话中所传达的人情与哲理都更加真实化了。[5]

2.2 科学童话的突出特点 除了具有童话的普遍特点外,科学童话的知识性和教育性特点更为突出。少儿的许多知识是从童话中获得的。他们可以从童话中了解自然万物的特点,了解森林中的各种动物以及他们的生活习性,了解水中的鱼儿如何呼吸和游动,了解季节的交替和风云的变换。他们也可以从童话中了解社会生活中简单的人际关系,学会初步分辨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许多童话以象征和隐喻的方式把人类生活中某些宝贵的价值以及可能出现的欺骗、践踏、侵犯行为告诉了少儿,并教给少儿应对某种邪恶行为的办法。[6]

比如,《爸爸当保姆》这个故事让小读者知道了企鹅如何生育下一代,企鹅与人类的不同,并让孩子从中体会到父母生养孩子的艰辛,教育孩子们懂得感恩与珍惜。《我的爸爸在哪里?》这个故事让孩子们认识螳螂的生态:为了延续下一代,雄性螳螂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通过读此故事孩子们会更懂得生命传承的可贵。《小兵的故事》可让孩子们认识蚂蚁的群居生活以及生活型态,也可让孩子们了解蚂蚁的辛勤工作态度,并了解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小壁虎借尾巴》借助拟人的手法,通过小壁虎向小鱼、老牛、燕子借尾巴的故事,讲述了几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和功能。故事生动有趣,深入浅出,把小动物的礼貌和真诚表述得栩栩如生,使孩子们既学习了科学知识,又受到了教育。故事《小时候的相本》展现了大自然中生命的神奇,让小读者们知道了毛毛虫是如何变成美丽蝴蝶的。通过读此故事,小读者们也懂得了一个道理:美好的事物需要经过一番努力。故事《四个胖子》告诉小读者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外在条件,教育小读者们学会尊重别人,并且保持乐观知足的生活态度。[7]

尽管童话的内容常常是离奇的,但主题往往是鲜明而积极的。由于作者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幽默风趣的语言往童话中输入了严肃的思想、分明的是非观念和强烈的爱憎情感,读者自然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8]

3 科学童话对少儿读者的影响

3.1 科学童话的一般作用

3.1.1 培养阅读兴趣 少儿的认知过程带有具象性和情趣性,即他们对一些具体的、感兴趣和喜爱的事物比较容易认知。快乐是少儿的共同需求,而童话的幻想、夸张、拟人等都是促进快乐的因素。少儿的想象力在童话境界中的大胆自由驰骋,更加强了快乐的感受。而且,丰富多彩的童话内容可以使小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获得艺术熏陶,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9]

3.1.2 促进感知能力 童话中的形象角色是相当广泛的,上自日月星辰,下至鸟兽鱼虫,花草木石,无论是有生命还是无生命的,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具体物质还是抽象概念,他们都通过“人格化”作为有语言行动、有思想性格的人物出现在童话故事中。少儿对这些角色的特点和属性十分感兴趣,他们渴望了解在故事中读到的知识,在童话内容的诱导下,他们甚至会到大自然中亲自去观察日月星辰、鸟兽鱼虫、花草树木、山水沙石的特点,记住它们的表象,思索自然界变化的规律和特点,到真实环境中观察和了解某些人群的生活方式。这一过程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方面是童话的内容促进了少儿对现实的理解;另一方面,对自然与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也会加深他们对童话所蕴涵意义的理解。[9]

尤为重要的是,童话是激发少儿想象和幻想能力的最好文学形式。童话的基本特征是幻想,而且是最丰富、最神奇的幻想。幻想本是少儿的一种天赋和本能,幻想的成长需要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幻想力是创造力的基础。

科学童话在激发读者的想象力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对于人类的想象力爱因斯坦有过精辟的论述:“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有限,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10]读童话、讲童话、表演童话等活动,可以使少儿的想象力和行动力得到充分发展。科学童话对少儿的感知、观察、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能力,有着不容忽视的促进作用。

3.1.3 促进情感发展 童话有利于少儿积极情感的发展、消极情感的疏导和缓解。少儿时期是情感培养的最佳期,童话在少儿情感培养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在欣赏童话的过程中,由于少儿享有充分的自由,没有任何来自外界的压力和强迫,也由于童话所反映的是少儿最感兴趣的事物,因此少儿处在情感真挚、情绪愉快的良好状态。比如,安徒生的《一年的故事》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年四季的更替,用五彩缤纷的画面展现了各个季节的特点,这无疑有利于小读者在阅读中得到愉悦。[11]由于少儿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自由地抒感,因此他们的一些不愉快的、消极的情绪如郁闷、厌烦、紧张、愤怒、恐惧等都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疏导和缓解。而且,童话的结局往往是快乐圆满的,体现着对未来的美好展望,有利于孩子们乐观情绪的培养。

童话可以丰富和深化少儿的情感,培养少儿的道德感和审美情趣。例如,在以动物为主角的童话故事里,作家按照各种动物的形态习性,相应地赋予各类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通过它们的语言、行动和彼此之间的关系,象征性地反映出人类社会的各种关系,表达出作者的情感愿望。在这些动物形象中,有的是作家歌颂与赞美的对象,有的是作家批判与谴责的对象,小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受作者情感的引导。童话中美丽或奇异的景色,善良或勇敢的人物,感人或怪诞的故事情节,都能引发小读者愉快的体验和活跃的思考。即便是童话中存有反面的人物形象,充满着惊险,但故事的结局往往是令人愉快的:正义战胜了邪恶,有情人终成眷属,超人的力量力挽狂澜、化险为夷,等等。

3.2 科学童话的独特作用 丰富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质是科学童话对少儿读者的突出作用。少年儿童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动下,常爱向大人提问各种问题。科学童话以讲故事形式向少儿读者介绍科学知识,可以启发少儿读者思考问题,其重要功能之一是激发少儿读者对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12]科学童话可以引导小读者逐渐接受、理解和运用科学,或许会成为无数少儿走向科研之途的启蒙者和引路者。

首先,科学童话无疑有助于读者增长科学知识。这里所说的科学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科学童话寓纷繁复杂的知识于简洁生动的故事之中,既贴近少儿情趣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欣赏童话的过程中,少儿能够认识物体的性质、特点和关系,获得初步的科学知识;还可以通过对童话中人物关系的理解,逐渐了解、感悟社会生活中各种浅显的社会关系和各种人物的行为价值。

科学童话作为少儿喜爱的文学样式,对少儿的学习和成长有着持久而深广的影响。如孙寅贵先生的《动物天堂》,故事以环保主义、道德诚信、爱与付出、自我认同为主题,讲述了一群可喜可爱的小动物。它们以天为屋顶,以地为床铺,风雨是它们的朋友,相互帮扶和团结是它们生存的必要条件。[13]

科学童话有助于激发少儿对科学的兴趣,向他们传播科技知识,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播下探索科学的种子。比如,安徒生的《海蟒》把海底电缆描绘成了海蟒,借海底生物看到海蟒时的惊慌和惊奇的神情,赞美了人类神奇的科学发明,激发了小读者探索科学的兴趣。科学童话把科学的理性与想象的浪漫结合在一起,巧妙地使读者的理性思维和感性认知相交融,有助于培养少儿读者的探索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4 结论

少儿读者由于其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特别喜欢童话这种富于幻想的文学形式。童话的拟人化手法和幻想的艺术手段,特别符合少儿好奇、好幻想的心理特征,他们总是把一些非生命的事物或有生命的动植物想像成有言语能力的、有感情、有知觉的人。少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因此,开发少儿智力,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家的高度重视。在开发智力的过程中,对少儿进行科技教育尤为重要。科学童话是对少儿进行科技教育的好形式,它通过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传载科学知识;它将神奇的科学世界用童话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引起孩子们的浓厚兴趣和遐想。科学童话以其特有的表现形式,可以不断扩大少儿的科学视野,丰富少儿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粗浅的科学知识,培养少儿认识社会和自然的兴趣,激发少儿的求知欲望,发展少儿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景行.略谈科普童话的创作.《写作》,1996年第08期.第9页.

[2]童话的概念及分类.惠童幼儿教育网..

[9]童话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惠童幼儿教育网.http://

/zqyd_detail.asp?keyno=3366.

[10]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大江晚报》.2009年6月22日. http://.cn/djwb/html/2009-06/22/content_37438930.htm.

[11]林庆扬.安徒生科学童话的魅力.《莆田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第55页.

第6篇:统计学特点范文

关键词:胃癌 不同部位 临床病理学 预后

作为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胃癌的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严重影响着现代人们的生命健康。就目前的治疗方法而言,手术治疗仍是治疗胃癌的主要方法,能够最大可能减缓癌症的发展[1-4]。但是手术治疗临床疗效不佳的问题仍旧存在,需要继续改进手术方式和研发新的手术工具,经过近些年来的努力,胃癌的预后较以往有着明显的改善[5-8]。本文选取2017—2020年在我院内一科接受临床治疗的58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胃上部癌、胃中部癌、胃下部癌、全胃癌不同部位胃癌患者临床资料,探讨不同部位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状况,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选取2017年6月至2021年6月在我院内一科接受临床治疗的58例胃癌患者。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了手术且术后的病理检查及随访资料齐全,按照临床分类标准,将累及全胃的癌定为全胃癌,将累及胃上部的癌定为胃上部癌,将累及胃中部的癌定为胃中部癌,将累及胃下部的癌定为胃下部癌。58例患者年龄29~70岁,平均年龄为(38.21±2.58)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8年,平均病程为(4.53±2.03)年;其中全胃癌28例,胃上部癌30例,胃中部癌23例,胃下部癌17例。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胃癌确诊的标准,无严重精神障碍影响因素,无心脑血管等严重病变危及生命危险,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所有患者术后淋巴结病检取材个数均≥10个,对58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对患者的年龄、性别、转移情况(淋巴结转、移肝转、移腹膜转)、生长方式(团块、巢状、弥漫性)、组织分型(低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管状腺癌、黏液细胞癌、状癌)、病理分期(Ⅰ期、Ⅱ期、Ⅲ期、Ⅳ期)。

1.3 观察指标

生长方式参考乔鲁冀标准分为团块状、巢状和弥漫性生长3型。组织学分型按《日本胃癌处理规约》分为低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管状腺癌、黏液细胞癌、状癌。按照临床分期标准分为Ⅰ期、Ⅱ期、Ⅲ期、Ⅳ期。

1.4 统计学方法

在本次的研究分析中,对数据进行分析时,使用的软件是spss18.0,采用χ2对计数的资料进行检验,用t对计量进行检验,数据之间的差异使用P值来分析。2 结果胃上部癌20例患者年龄为年龄≤44岁的7例,45~59岁的6例,≥60岁的7例;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9例;转移情况:淋巴结转移12例,肝转移4例,腹膜转移4例;生长方式:团块状生长4例,巢状生长9例,弥漫性生长7例;组织分型:低分化腺癌5例,印戒细胞癌1例,管状腺癌6例,黏液细胞癌4例,状腺癌4例;病理分期:Ⅰ期3例,Ⅱ期6例,Ⅲ期9例,Ⅳ期2例。经胃镜检查复发5例。见表1。

胃中部癌13例患者年龄为年龄≤44岁的3例,45~59岁的5例,≥60岁的5例;男性患者6例,女性患者8例;转移情况:淋巴结转移9例,肝转移1例,腹膜转移3例;生长方式:团块状生长2例,巢状生长5例,弥漫性生长6例;组织分型:低分化腺癌4例,印戒细胞癌1例,管状腺癌5例,黏液细胞癌2例,状腺癌1例;病理分期:Ⅰ期1例,Ⅱ期4例,Ⅲ期6例,Ⅳ期2例。经胃镜检查复发1例。见表1。

胃下部癌7例患者年龄为年龄≤44岁的2例,45~59岁的3例,≥60岁的2例;男性患者3例,女性患者4例;转移情况:淋巴结转移2例,肝转移1例,腹膜转移4例;生长方式:团块状生长2例,巢状生长1例,弥漫性生长4例;组织分型:低分化腺癌2例,印戒细胞癌1例,管状腺癌1例,黏液细胞癌2例,状腺癌1例;病理分期:Ⅰ期1例,Ⅱ期2例,Ⅲ期3例,Ⅳ期1例。经胃镜检查复发4例。见表1。

全胃癌18例患者年龄为年龄≤44岁的5例,45~59岁的4例,≥60岁的9例;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10例;转移情况:淋巴结转移12例,肝转移1例,腹膜转移5例;生长方式:团块状生长5例,巢状生长8例,弥漫性生长5例;组织分型:低分化腺癌5例,印戒细胞癌1例,管状腺癌7例,黏液细胞癌3例,状腺癌2例;病理分期:Ⅰ期2例,Ⅱ期6例,Ⅲ期7例,Ⅳ期3例。经胃镜检查复发1例。

由上述分析发现,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转移情况(淋巴结转、移肝转、移腹膜转)、生长方式(团块、巢状、弥漫性)、组织分型(低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管状腺癌、黏液细胞癌、状癌)、病理分期(Ⅰ期、Ⅱ期、Ⅲ期、Ⅳ期)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部位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比较

3 讨论在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排行中,胃癌处于前沿,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且预后情况模糊不清[9-12]。虽然近几十年来胃癌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胃癌的诊断和治疗现状仍然不容乐观。胃癌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仍然很低[13-16]。胃癌患者大多在中晚期确诊,大部分的患者在综合治疗后仍有复发和转移,胃癌发生部位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本文分析了上胃癌、中胃癌、下胃癌和全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特点及预后状况,探讨其临床意义的差异,旨在对胃癌的治疗提出规范化治疗建议[17-20]。本研究数据表明,上胃癌、中胃癌、下胃癌和全胃癌患者在性别和年龄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21-24]。但是胃癌在胃上部具有独特的生物学行为,其独特的致癌和促癌因子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促进肿瘤的形成和发展,这可能是该部位患者年龄较高的原因[26-29]。肿瘤病理学是肿瘤发生、发展和临床病理学的重要研究基础,反映了某一肿瘤恶性的性质或程度[30-32]。不同时期胃癌的生物学行为有显著差异[33-35]。本研究结果可见胃上部癌30例转移情况:淋巴结转移15例,肝转移6例,腹膜转移9例;生长方式:团块状生长4例,巢状生长12例,弥漫性生长14例;组织分型:低分化腺癌10例,印戒细胞癌1例,管状腺癌9例,黏液细胞癌4例,状腺癌6例;病理分期:Ⅰ期3例,Ⅱ期9例,Ⅲ期13例,Ⅳ期5例。胃中部癌23例患者转移情况:淋巴结转移12例,肝转移4例,腹膜转移7例;生长方式:团块状生长5例,巢状生长8例,弥漫性生长10例;组织分型:低分化腺癌8例,印戒细胞癌2例,管状腺癌7例,黏液细胞癌3例,状腺癌3例;病理分期:Ⅰ期2例,Ⅱ期7例,Ⅲ期10例,Ⅳ期4例。胃下部癌17例患者转移情况:淋巴结转移11例,肝转移1例,腹膜转移5例;生长方式:团块状生长3例,巢状生长6例,弥漫性生长8例;组织分型:低分化腺癌5例,印戒细胞癌1例,管状腺癌5例,黏液细胞癌2例,状腺癌4例;病理分期:Ⅰ期1例,Ⅱ期6例,Ⅲ期8例,Ⅳ期2例[36-38]。全胃癌28例患者转移情况:淋巴结转移19例,肝转移3例,腹膜转移6例;生长方式:团块状生长8例,巢状生长12例,弥漫性生长8例;组织分型:低分化腺癌7例,印戒细胞癌1例,管状腺癌10例,黏液细胞癌5例,状腺癌5例;病理分期:Ⅰ期3例,Ⅱ期9例,Ⅲ期13例,Ⅳ期3例[39-42]。经胃镜检查复发胃上部癌5例胃中部癌1例,胃下部癌4例,全胃癌1例[43-45]。

综上所述,临床认识不同胃癌部位的临床病理特点,能够指导治疗,从而为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对提高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路川,魏晟宏,叶再生,等.吻合口与非吻合口处残胃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差异研究[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7,20(1):67-72.

[2]刘革新,刘盼,陈维顺.胃癌免疫相关LncRNA预后风险模型的建立与分析[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21,26(7):849-853.

[3]李焱芳,陶芹,李韶华,等.卡培他滨辅助紫杉醇+顺铂化疗对胃癌患者c TnI、BNP的影响[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21,26(4):437-440.

[4]周君.术前胃镜活检病理诊断胃癌的临床价值及准确度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21,19(20):67-68.

[5]徐晓燕,毛由冰,范莉芳,等.灰度直方图图像处理技术在胃腺癌病理诊断中的应用[J].大理大学学报,2021,6(4):36-39.

[6]李绍雪,张承顺,陈文生.血清CEA、AFP、CA72-4联合检测评价胃癌分化程度的效能[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21,26(3):305-308,313.

[7]袁野,常剑,刘冬波,等.混合型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对预后的影响[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21,42(3):79-83.

[8]宋丹,王艳艳,张杰,等.BRSK2、ZFX及CTHRC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病理参数、预后的关系研究[J].解放军医药杂志,2021,33(2):18-23.

[9]郗洪庆,李佶阳,李少卿,等.胃癌根治术后残胃癌与胃癌复发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比较及预后分析[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8,21(5):507-513.

[10]于云鹏,俞静,杨林,等.早期胃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年代变化趋势分析[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8,20(2):98-101.

[11]杨沁怡,何如吉,化宏金,等.伴血清甲胎蛋白升高的胃癌64例临床病理学分析[J].中华病理学杂志,2017,46(12):855-856.

[12]徐娟,张承顺.血清胃蛋白酶原和胃泌素17水平对老年胃癌患者的临床意义[J].肿瘤研究与临床,2018,30(11):771-773.

[13]马君俊,张鲁阳,臧潞,等.腹腔镜T4a期胃癌根治术的远期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7,16(12):1210-1216.

[14]周易,朴正爱,王海,等.胃癌的Lauren分型与ERCC1、BRCA1、XRCC1表达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J].癌症进展,2016,14(11):1142-1145.

[15]王玮,孙哲,邓靖宇,等.基于多中心大样本数据库的胃癌外科治疗相关数据的整合与分析[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6,19(2):179-185.

[16]肖仕明,陈凛,彭正,等.残胃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附114例报道)[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2,19(11):1191-1199.

[17]何晓莉,严浩然.残胃癌与胃癌复发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比较及预后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24):18-19.

[18]曹爽.不同部位胃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24):19-20,23.

[19]周灿宦,李红全,李成之,等.术前胃镜活检病理与外科术后病理对胃癌的诊断价值分析[J].智慧健康,2021,7(10):64-66.

[20]董敏,史恩溢,顾丽,等.修订版Lauren分型对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影响[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21,37(4):398-401.

[21]张静静,于芳.早期胃癌30例临床病理特点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39):79-80.

[22]赵四成,陈橼,李海东,等.转录因子FOXQ1和增殖指数Ki67在进展期胃癌组织中相关性研究[J].交通医学,2020,34(4):349-353.

[23]张世杨,杨国云,冯晓东.胃癌根治术后血清癌胚抗原、甲胎蛋白及癌抗原19-9水平与复发或转移的相关性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20,17(4):127-129.

[24]田园,杨沛刚,李勇,等.进展期胃癌新辅助治疗后发生疾病进展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21,36(4):249-253.

[25]朱子毓,汪亦民,李凤科,等.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与胃窦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比较[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9(2):149-155.

[26]时强,周平红,钟芸诗,等.牙线辅助牵引法在内镜全层切除胃底固有肌层肿瘤中的作用[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8,35(10):727-731.

[27]陈蕾,邹桂华,张同先,等.比较不同部位胃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2(15):30-31.

[28]周平红,钟芸诗,李全林,等.中国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内镜诊治专家共识(2018版)[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8,38(8):840-850.

[29]次仁卓嘎,扎西卓玛,焦南林,等.西藏山南地区内镜活检HER2阳性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8,49(4):387-391.

[30]胡晓峰,李磊,聂双发,等.不同发病部位原发性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比较[J].实用癌症杂志,2016,31(3):449-451.

[31]吴晖,吴文辉,徐建波,等.进展期远端胃癌第12组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3,93(48):3847-3851.

[32]周君.胃癌患者病理检查结果的回顾性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21,19(11):92-94.

[33]吴晓丽.程序化护理在内镜下上消化道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0,39(14):2617-2619.

[24]管世昊,王成,张成武,马晓明.青海地区不同部位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9,24(7):627-631.

[35]罗程,徐永成,余志金,等.超声内镜检查对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2019,16(15):128-131.

[36]周平红,钟芸诗,李全林.中国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内镜诊治专家共识(2018版)[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8,21(8):841-852.

[37]周平红,钟芸诗,李全林.中国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内镜诊治专家共识(2018版)[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8,17(8):767-778.

[38]周平红,钟芸诗,李全林.中国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内镜诊治专家共识(2018版)[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8,35(8):536-546.

[39]周平红,钟芸诗,李全林.中国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内镜诊治专家共识(2018版)[J].中华消化杂志,2018,38(8):519-527.

[40]周德奇.扶正抗癌汤联合FOLFOX4治疗晚期胃癌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14):122-123.

[41]董磊,夏猛,尚康兴,等.胃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VEGF、MMP-2、MMP-9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2020,12(9):1221-1225.

[42]李修奎,孟德杰.术前ceMDCT用于原发性胃癌壁外静脉血管侵犯诊断与术后无病生存的相关性分析[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20,25(10):1367-1372.

[43]陈建,黄海霞,卢超,等.CT影像组学预测胃癌不同预后组织学分型的可行性[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30(4):351-356.

第7篇:统计学特点范文

关键词:音乐艺术;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特点;哲学基础;文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J60-02文献标识码:A

一、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

(一)以“腔”为基础的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层次

在中国传统音乐结构中,“腔”是一个带有全局性,具有音乐形态学、音乐结构学和音乐美学诸多方面意义的概念。

在音乐形态学方面,沈洽指出:“所谓腔,指的是音的过程中有意运用的,与特定的音乐表现意图相联系的音成分(音高、力度、音色)的某种变化”①。单音,犹如语言学中的“字”一样,是结构音乐活体中的一种最小的有机元素。中国音乐体系的传统音乐中,单音作为一个音过程来理解时,可能出现的音高变化通常是一种“递变量”,形成“曲线状”的音过程。并且这种贯穿着音高、力度、音色变化的音过程的单音,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主流乐音。而在欧洲传统音乐中,单音是一种“直线式”的音过程,音与音之间构成“跃进”的关系;虽然在欧洲的某些传统音乐乐种中也存在着“歌腔”,但是,这种歌腔指的是一个起主导作用的音乐主题,是一句有特色的旋律,即使其中个别乐音有音高、力度、音色的变化,却并没有成为主流,因为其乐音基本生成因素之一的语言属于重音语言,而不同于中国音乐体系大多数民族使用的是汉藏语系的声调语言,这种“腔”音在欧洲传统音乐中不具备普遍意义,没有上升到主导地位。

在音乐结构学意义方面,中国传统音乐的“腔”,从字义上看,具有框架的意义。《辞海》中,对“腔”字的第一种解释是:“动物体内的空隙或室。如体腔、胸腔、腹腔、围心腔、围腮腔、血腔、外套腔、生殖腔等。” ②《现代汉语词典》中,“腔”也是这种意义:“动物身体内部空的部分:口腔、鼻腔、胸腔、腹腔、满腔热血、炉腔儿。” ③指的都是动物体内的空的部分,并且具有框架的意义。《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腔”的另外一种解释,就更明确地指出:“腔”是“曲调;唱腔。如:昆腔;字正腔圆。”④“乐曲的调子:高腔、花腔、昆腔、唱腔儿、唱走了腔儿。”⑤这里的“腔”,主要指的是一种曲调框架,曲调样式。这种框架、样式,既具有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式性,甚至提炼概括为“程式”,成为行内人必须遵循的某种艺术的法式、规范,形成程式性;又具有可以根据唱词内容、感情的变化和演奏者情绪、灵感作即兴发挥的变易性。所谓“乐之筐格在曲,而色泽在唱。” ⑥这种“筐格”就是“腔”,在音乐结构层次中就包括:腔音、腔音列、腔节、腔韵、腔句、腔段、腔调、腔套、腔系的约定俗成的规式性,或程式性;“色泽”就是演唱演奏时的即兴变易性,包括各结构层次内部的可变性,在一定筐格内的变易和创新。

在音乐美学意蕴方面,“腔”已经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基本美学追求。声乐中的“依字行腔,字正腔圆”,“腔依调行”,“以腔传情”等;器乐曲中的“定板正腔”,“死曲活腔”,“腔不韵则不美”等。都表现出对“腔”的重视,对“神韵”的追求。在此,神韵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腔”联系在一起的,神韵是腔的目标和内涵,腔是神韵的外显和载体。试想,如果在现实音乐生活中,将民歌、戏曲、曲艺的歌唱和器乐旋律的演奏,都按钢琴上“直线式”“跃进式”的固定音高来呈现的话,那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效果呢?人们肯定会认为,这是一种“洋腔洋调”,失却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神髓和韵味。就像是品惯了铁观音的人,突然喝一杯白开水那样,感到索然无味。这就从另一个侧面证明,“腔”在中国传统音乐及其结构美学中的基础地位。

正是因为上述三个方面的原因,所以,笔者在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各结构层次,都冠以“腔”为定语,分别称之为:腔音,腔音列,腔节与腔韵,腔句,腔段,腔调,腔套,腔系。

1.腔音

在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层次中,“腔音”(带腔的音)与欧洲传统音乐的单音一样,都是结构音乐活体中的一种最小的有机元素。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欧洲传统音乐的单音作为一种过程来理解时,是一种音高感的持续,是“直线式”的音过程,音与音之间构成“跃进”关系;而“腔音”(“带腔的音”)可能出现的音高变化则通常是一种“递变量”,是“曲线状”的音过程,同时还有“与特定的音乐表现意图相联系的音成分(音高、力度、音色)的某种变化”。 ⑦

2.腔音列

腔音列,指的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乐音所构成的音乐结构的基本单位。如果说,“带腔的音”所包含的音成分变化是“音自身的变化”的话,那么,如同词是语言结构中可以独立应用的基本单位一样,在这里,腔音列指的就是“不同音的组合”的最小单位。它最少包括两个音,一般由三个音或四个音组成。乐音之间的音程关系是腔音列的基础,无半音五声性的腔音列并置是中国五声性调式的基础。腔音列的节奏组合并不强调轻重拍的变化,而只强调紧松、松紧的组合关系。

3.腔节、腔韵

腔节与欧洲传统曲式中的乐节相类似,是介于腔音列与腔句之间的结构单位,由数个腔音列组成,有一个停顿,但尚未像腔句那样是“完整的一句话”,相当于语言中的顿号或逗号。腔节与乐节的主要不同在于其中往往存在着一个性质特殊的部分:腔韵。

腔韵,是乐曲中最具特性,因而也是最为典型的音调。从结构上看,它与按一定语法规则组合成的词组相似。腔韵在曲调的反复循环中,在一定的结构地位中,保持不变或基本不变。从规模看,与欧洲传统音乐中的乐节所不同的是乐节只限于某一乐句中的某一组成部分,而腔韵却在许多乐句、或结构的其它部分反复出现,并且在较为固定的位置反复出现,成为一种贯穿性的结构单位,作为某一腔调或腔系的重要标识,而区别于其他腔调或腔系。

4.腔句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腔句与语言学中的“句”有类似之处。“句”,包含有词、语法、句式、音调(平仄)等内容。腔句在曲调中所包括的板式、句幅和句式等内容,也与欧洲音乐的乐句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而且两者关系甚为密切。只是,中国传统音乐的各种不同曲牌、板式,其约定俗成的规则更为严格,有一定的起落音、开唱和结束的板眼位置、唱词句式的字数和平仄要求、旋律音调的骨干音、节奏的大致模式等规制。而欧洲传统音乐中的乐句,除了方整性句式和非方整性句式中的前者要求结构上的对称,以及古典音乐各乐句的功能性规律之外,比较少程式性的规制。

5.腔段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腔段与欧洲传统音乐的乐段相对应。但是,腔段在所包含的腔句数量、各腔句的句幅、骨干音、起落音、起落板眼位置等方面,都有较为严格的规定。

6.腔调

腔调,指的是按照一定格式而组成的曲调框架。历来有所谓“乐出既成,曲依调行”的说法,此“调”就是腔调。其主要特点在于曲调框架的规式性和具体运用时的灵活性。曲调框架的规式性指的是在各特定腔调中,对于腔韵的运用,腔句的数量,各腔句的字数、平仄、起落音、骨干音、起落音的板眼位置、句式长短等都有一定的程式规范。灵活性指的是在具体运用时可以根据唱词内容、感情表达的需要,在遵循一定规范的框架内,作即兴性的行腔、润腔处理,使之变得更为丰富动人。而在欧洲音乐尤其是欧洲专业创作音乐中,并没有曲调框架的规式性,而是以“专曲专用”的创作方式,每一乐曲创作不同的曲调框架,一旦形成新曲调,其具体运用时的灵活性是十分有限的。

7.腔套

腔套是多种腔调依一定章法联结而成的套曲。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它可能是一个腔调的反复或变化反复,也可能由几个不同的腔调联结接而成。然而,无论是单腔调叠体腔套,或者是多腔调联体腔套,它们的腔调联结也都有一定的规式。如:在单腔调叠体腔套中,有“散、慢、中、快、散”的板式连接规律,不同声腔(如:西皮、二黄)不能直接连用等;在多腔调联体腔套中,按各腔调的感情气质、宫调归属、旋律特性等,分为多种腔调类别,并形成了较为严格的、约定俗成的连接规范。在欧洲音乐中,尤其是专业音乐创作中,提倡专曲专用、多种专曲联为专套等。

8.腔系

多种有内在联系的腔调及其变体,形成具有不同地域风格、不同体裁特征、不同表情功能特点的腔调系统,即构成腔系。中国传统音乐的这一结构层次,当与传统创作方式的“一曲多变运用”有关,即往往在原有熟悉的曲调之中填入新的唱词,或者运用一首耳熟能详的曲调进行各种各样的变奏,而形成新的唱腔、民歌或乐曲。久而久之,一首腔调由不同地区的艺术家在不同体裁类别中,运用来表现不同的唱词或不同的感情,由此而衍化成多种变体,这些变体集合在一起,于是就形成了腔调体系,简称腔系。腔系这一结构层次在欧洲音乐尤其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专业创作音乐中是不存在的。从本质上看,当我们对腔调与乐曲,腔套与组曲、套曲进行类比之后,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腔系,是中国传统音乐所特有的一种结构层次,它形成了自身的一套独特的变化发展规律。

(二)各音乐结构层次的规式性和可变性

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各个结构层次中,几乎都有一定的规式性和可变性。

所谓规式性,就是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各民族、各地域、各乐种、各流派,都形成了各个结构层次内部的约定俗成的规定和范式,只有遵循这些规范才能得到本民族、本地域、本乐种、本流派的承认。如“带腔的音”的音高、力度、音色变化幅度、特色;腔音列的民族、地域、乐种、流派的典型性;腔节、腔韵、腔句、腔段、腔调、腔套、腔系在结构、特性、旋律、音调、起落音、节奏、板式、板位等方面的规式性等。符合规式者,得以承认;不符合规式者,得不到认可。

所谓可变性,指的是“乐之筐格在曲,而色泽在唱” ⑧。即:在遵循以上规式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唱词所表现的内容、感情的需要,按演唱演奏者的情绪、感受、灵感作即兴演唱、演奏,进行创造性变易。也就是说,可以进行“一曲多变运用”。即:在运用一个基本曲调框架来表达多种乐思的过程中,对其腔音、腔音列、腔节、腔韵、句式、腔句等方面所进行的变化。

在变易原因方面,有:内容、感情性变易,民族性变易,地域性变易,乐种性变易,流派性变易,情绪、生理性变易等。

在变易原则方面,有重复与变化重复原则、对仗原则、对比原则、展衍原则、起平落原则、起承转合原则。

在变易手法方面,有重复法(含严格重复,换头、换尾、合头、合尾、叠字、垛句等变化重复);变奏法(含:板式、节奏变奏法、旋律变奏法、递增递减的数列节奏变奏法、移宫换调变奏法);展衍法(含:引申式展衍、承递式展衍);集联拆穿法(即:集曲、联套、拆句交错、穿插连体);变腔法(含:音区变换法、伴奏乐器定弦变换法、调式变换法)等。

虽然花样翻新,五彩缤纷,但是在基本腔调及其各种变体之间,总能寻探出诸多联系,是在一定规式性基础上的变易。所谓“带着脚镣的舞蹈”,一旦将这脚镣抛弃,完全打破既成框架,不顾这既定的规式性,反倒是跳不起来,唱不舒畅、奏不顺手了。这就是“一曲”与“多变运用”的辩证关系。

(三)中国传统音乐结构思维方式、创作方法之“渐变”特点

1、结构内部的渐变

结构内部的渐变,指的是在结构内部各个结构层次变化的量的逐渐变化和过程的圆融与柔和。

在结构原则方面,中国传统音乐与欧洲音乐的差异在于:前者强调统一,后者强调对比。中国传统音乐偏重于采用在统一基础上呈现对比的原则,常以渐变的方式来展开乐思,讲求自然、顺畅的变化。欧洲音乐偏重于采用在对比的基础上完成统一的原则,常用突变的方式来展开乐思,追求鲜明、强烈的对比。

在一个乐音的构成以及乐音与乐音之间的连接方式上,中国传统音乐中,“带腔的音”的音过程常有音高、音色、音强的变化,音与音之间常用“腔”把两个点连接起来,呈现出曲线状、弧线状,体现了渐变原则。欧洲音乐中,乐音本身构造的稳定性,音与音之间由点到点的跃进式、直线性状态,体现了突变原则。

在两个以上乐音的组合方面,中国传统音乐的腔音列以大二度、小三度连接为基础,以三音列的并置为特点,强调其连贯性和色彩性。欧洲音乐则常由几个乐音组成一个动机,以动机在不同音区、不同调性上重复、模进、变形,来展开乐思,是动机在横向、纵向上的跳跃变化。

在旋律展开手法方面,中国传统音乐较多采用以某一腔调为基础,用加花、添眼、换头、展衍等手法来展开乐思,基本上是一个腔调在横向上逐渐变化。欧洲音乐则强调段落之间的对比,常用由不同音乐素材构成的段落对比来推动音乐发展。在各个腔调或腔段内部,中国传统音乐常用鱼咬尾、连环扣、句句双、展衍等线性渐进、蜿蜒游动、自由绵延式的手法来展开乐思。欧洲音乐(尤其是器乐作品)常以不同的音乐主题和调性的对比来推动段落内部的音乐发展。

以单腔调叠体和多腔调联体为基本形式的中国传统音乐的腔套,其结构布局的特点是强调统一,有贯穿性的腔韵、节奏型,在统一的基础上逐步变化,展开乐思。结构类型以更为讲究联系、统一的“起、承、转、合”为主,即使是类似于欧洲音乐三部曲式那样的“起平落”类型,也与欧洲音乐ABA式不同,或者为ABC式,或者为ABA1式, B与A之间的对比往往较为模糊,具有较多的内在联系。以三部曲式(ABA)为代表的欧洲音乐曲式则强调对比,在对比基础上完成统一;其变奏曲也包含展开式的变奏,在整体布局上隐伏着三部曲式的结构框架。

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大、中、小腔套中,其速度的快慢组合、板式的散整连接虽然多种多样,既有以散板为开始,接以慢板、中板、快板,最后以散板结束的,也有散、整、慢、快交错的,但是较为普遍的是“散―慢―中―快―散”布局,呈现出渐变的大趋势。欧洲音乐中的三部曲式或组曲,常用的是“快―慢―快”或“慢―快―慢”的速度布局,强调速度的对比和突变。

在调式结构和调转换方面,中国传统音乐以无半音五声音阶为基础,音级之间以大二度、小三度连接为主,即使有近似于小二度的连接,也属于中二度,而没有导音倾向性,各种调式也不像欧洲大小调体系那样地强调各音级的功能性;移宫换调时,经常采用“变宫为角”(往上方五度调转换)、“清角为宫”(往下方五度调转换)的手法,过渡自然顺畅。欧洲音乐的大小调体系强调调式的导音倾向性和功能性,亦即强调调式各音级之间调性之间的力度关系、对比关系,转调时调性对比鲜明。

2、结构的历时性渐变

结构的历时性渐变,指的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同一腔调虽然有民族性变易、地域性变易、乐种性变易、审美性(流派性)变易、感情内容性变易、情绪生理性变易等,但是,在比较长的时间段内,仍然保持着量的渐变,并没有达到质的突变。虽然历经二三百年或者更长时间的变易,西皮、二黄还是京剧的主要声腔,【春调】腔系依然是各地民歌的主要腔系,各宫调曲牌及其联套仍旧是昆曲的主要组成部分。

昆曲,产生于元末明初江苏昆山一带,系由南曲与当地民间音乐相结合衍变而成。明嘉靖(1522―1566)、隆庆(1567―1572)年间,魏良辅、梁辰鱼、过云适、张野塘等人对之进行改革,创“水磨腔”以来,虽经400多年,衍化出南昆、北昆、湘昆、永昆等多种风格的昆曲流派,在京剧、川剧、湘剧、婺剧、祁剧、赣剧、桂剧、柳子戏等剧种中,根据各剧种风格特点进行变化改革而保留着它的部分唱腔和器乐曲牌,但是这些流派、剧种中各相对应的相同曲牌,仍具有较为统一的曲调框架而形成同一的昆曲各宫调腔系,体现了在渐变中所保留的共性。

【春调】腔系,来源于江南一带的唱春活动,后来传遍东西南北,形成民族性春调腔系、地域性春调腔系、体裁性春调腔系、乐种性春调腔系、流派性春调腔系、腔套性春调腔系等。几百年来,在全国各地虽然五彩缤纷,花样翻新,但是,仍能寻出它们在腔音列、腔韵、主要腔句落音、句式、腔句等方面的联系。这也说明了贯穿在各个层次的变易仍属渐变性质,万变不离其宗。

西皮、二黄这两个声腔系统伴随着京剧的历史而形成和发展。自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徽班进京,二百余年以来,历经众多优秀表演艺术家的艺术创造,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板式,性别、气质、性格各异的行当唱腔,各具音乐风格特点的流派唱腔,剧情内容、思想感情细致生动的剧目唱段,虽然润腔、行腔不断丰富,旋律音调、唱腔结构幅度多有变化,加上京二胡等伴奏乐器,但是西皮、二黄各自作为一个声腔系统,它们都保留着共同的特点:各板式的基本调式相同;各板式的旋律起伏线和骨干音基本相同或大同小异;各板式每句唱腔的基本幅度大致相同;同腔各板式每句唱词第一字和最末一字的起落腔位置相同,西皮为眼起板落、二黄为板起板落;各板式除导板、回龙为单句体之外,各板式均为由上下句构成一个基本腔段。也就是说,皮黄声腔的行当唱腔、流派唱腔、剧目唱腔的“变”都是在“渐变”,都是在“量变”,并没有突破其基本框格的“突变”、“质变”。

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这种渐变特点,借用梅兰芳、程砚秋的话是十分恰切的说明。梅兰芳说:“移步不换形”。 ⑨这虽然是对他自己毕生艺术经验的总结,但同时也是对包括梅兰芳所创作的梅派唱腔在内的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发展变化规律的概括,也即黄翔鹏所指出的:“传统音乐根据自己口传心授的规律,不以乐谱写定的形式而凝固,即不排除即兴性、流动发展的可能,以难于察觉的方式缓慢变化着,是它的活力所在,这就是‘移步不换形’的真谛。” ⑩程砚秋说:“守成法,要不拘于成法;脱离成法,又要不背乎成法。”B11提倡以“成法”为依据,进行变化发展,但是这种变化是在传统“成法”基础上的渐变。只有这样才能符合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规律,才能得到群众的首肯。正如程砚秋自己说的:“以我个人的经验来说,我感到京剧的腔调本来很简单,但改腔时要在原来的基础上慢慢地给它变化、发展,这样观众容易接受。……创腔时总要慢慢的变化、发展,先改变一点,观众觉得新鲜但不陌生,再改一点,又与以前不同;慢慢地发挥,以后就可以什么都引进来,又新奇、又熟悉、又好学、又好听。这就是观众的心理。”B12

在继承中发展,发展必须以继承为基础,循序渐进,蜿蜒流动,顺畅自然,这就是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变化的规律。

二、哲学基础――“道生一”、“三生万物”与“中庸之道”

(一)“道生一”

“道生一”,就是“道”为本,“一”为基。

“道”,作为中国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王蒙指出:道,指的是“一个包罗万物万象众生众灭万世万有的同一的本质、规律、道理、法则、过程、道路、同一性。这个本质就是道。为了与一般的各种具体的道相区别,我们有时称之为大道。”B13据王蒙的阐释,老子所谓的“道”有三大特征。“第一,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第二,……它追求的是概括与统一。其一是存在与本质的统一。……其二是大道的本体、本容与本源的统一。……其三,它统一了道、德、天、自然等概念,一而同之,强调了它们的同一性与唯一性。……其四,它忽略了、超越了物与心、客观与主观、有神论与无神论的差别,也统一了人们对于世界与人类的基本认知。第三,老子的这些认识,既是先验的也是概括的与经验的。他自以为可以超越先验与经验的分野,超越(宗教)信仰、哲学、审美以及与逻辑论证的差别。它凸显了中国式的整体的一揽子的思维方法。”B14

作为一对范畴,中国古代多有关于“道”与“器”的论述。

先秦,《周易•系辞上传》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B15认为“道”是形而上的抽象的规律、原则、道理等;“器”是形而下的具体的天地、动植物、器械等。

唐代,孔颖达在《周易正义》说:“道是无体之名,形是有质之称。凡有从无而生,形由道而立。是先道而后形,是道在形之上,形在道之下,故自形外已上者谓之道也,自形内而下者谓之器也。形虽处道器两畔之际,形在器不在道也。”B16提出了先“道”后“器”的观点,“道”是无体的名称,“形”是有质的名称,先有“道”而后有“形”,这就是“无中生有”的命题。

据张立文研究,“‘道’与‘器’真正作为一对哲学范畴而受到重视则在宋明时期,理学各派按照他们对‘理’与‘气’、‘心’与‘物’的关系的理解,对‘道’与‘器’的关系作出了不同的规定。程、朱学派以‘理’为其哲学逻辑结构的最高范畴。故以形而上之‘道’为‘理’。”B17

程颐以“理”与“气”喻“道”与“气”,认为,阴阳是“气”,是形而下之“器”;“道”则是形而上的“理”。他说“离了阴阳更无道,所以阴阳者是道也。阴阳,气也。气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形而上者则是密气。”B18

朱熹用“道”与“器”的关系来说明“理”与“气”的关系,认为:“太极便与阴阳相对,此是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B19“太极形而上之道也,阴阳形而下器也。”B20并且用“道”与“器”、“形而上”与“形而下”喻“理”与“气”。他说:“阴阳,气也,形而下者也;所以一阴一阳者,理也,形而上者也。道即理之谓也。”B21主张“道”是所以阴阳者,而“道”非阴阳。他说:“至于《大传》既曰‘形而上者谓之道’矣,而又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此岂真以阴阳为形而上者哉!正所以见一阴一阳虽属形器,然其所以一阴一阳者,是乃道体之所为也。”B22主张“道在器中”、“道器为一”,“道”必依“器”而有顿放处。他说:“愚谓道器之名虽异,然其实一物也。故曰吾道一以贯之。……愚谓道器一也,示人以器,则道在其中。”B23朱熹的学生陈淳又提出“道亦器,器亦道”,注意二者之间的联系,以明确形而上、形而下的区别。陈淳说:“其实道不离乎器,道只是器之理。人事有形状处都谓之器,人事中之理便是道。道无形状可见,所以明道曰:‘道亦器也,器亦道也’。须著如此说,方截得上下分明。”B24

王夫之则主张将“道”与“器”形而上、下说和“道”与“器”一体论结合起来,既论证其分二相对,又论证合一不离,从而把“道器”论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他说:“天下惟器而已矣。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之道之器也。无其道,则无其器,人类能言之。……无其器,则无其道,人鲜能言之,而固其诚然者也B25。”

在中国传统音乐结构中,“道生一”的“道”,应当是客观现实对于人的主观的刺激,引起人的情感反应。所谓“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B26。”这里的“人心之感于物”就是“道”之本。由此“生一”,而产生音乐结构的基本框架,于是有了“一”之基。《乐记》中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B27。”这段文字实际上将“道”为本、“道生一”、“一”为基的过程和内涵作了明确的阐述。即:音的产生,缘起于人有能够产生思想感情的“心”。人的思想感情的激动,是外界事物给予影响的结果,这就是“道”为本。受外界事物的影响使感情激动起来,以“声”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道生一”,由“道”产生一种“声”。“声”在互相应和之中,显示出变化,长短、徐疾、高低、繁简、轻重、明暗变化的“声”,按照一定的规律组织在一起,叫做“音”。把“音”按照一定的结构关系演奏起来,加上舞蹈,就叫做“乐”(此“乐”为音乐与舞蹈相结合的综合体,是为某一体裁形式、某一腔调的基本形态,“一为基”)。

(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体现了“一与多”、“有限与无限”的哲学命题。

首先,是“一”为基。

老子曰:“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下贞B28。”按照王蒙的阐释,“大道的特点是它的唯一性、统一性、完整性、一元化,所以大道即一。自古以来,得到而这个伟大的一的主体当中,如果天得到了这个一,天就清晰明朗了。地得到了这个一,地久平安稳定了。众神得到了在这个一,众神就灵验了。山谷、谷地得到了这个一,就充盈丰满了。万物得到这个一,就有了自身的存在与形成了。侯王得到了这个一,就可以成为天下的标杆了”。B29

笔者认为,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结构来说,可以加一句:“乐得一以成。”即:乐得到了这个一,乐就可以“成人”、“成形”、为基。“成人”者,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B30。”诗可以使人振奋,礼使人在社会上能站得住,音乐使学业得以完成,使人完美高尚。“成形”者,乐得到了这个一,乐的腔调的基本形态能够得以形成。在中国传统音乐的“乐”中,“一”是基,“一”是源,“一”是归。源一,释一,归一。

“一”是源。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诸多要素都源于“一”。

“一”拍子,源于唱词的板式,均以一板为基础,由×,生出××,×××,×× ×××,×× ××|×××|。

“一”基础腔音列,由大二度、小三度连接而成的腔音列,由sol-la-高音do,变化出la-高音do-re,还有do-re-mi。

“一”原型基因,童忠良创用“集合原型乐理求解法”B31。求出徵类色彩三音列为中国传统音乐五声调式的原型基因,其始列音为基础音列的第一音sol,它与徵类色彩三音列sol、la、高音do各乐音所构成的音程依序为:“0,2,5”个半音;由原型基因派生出逆反型基因和衰减基因;羽类色彩三音列为逆反型基因,其始列音是羽类色彩三音列的音程冠音高音re,它与羽类色彩三音列la、高音do、re各乐音所构成的音程依序为:“5,2,0”个半音;以两个大二度的连接为材料的“宫、商、角”,含两个大二度与一个大三度的衰减基因,是一个“倒影相等集合”,无论是以“宫”为始列音,或者是以“角”为始列音,它们的音级都是“0,2,4”。B32

“一”原型腔韵,基本腔韵为中音区的中腔韵,由此派生出高音腔韵、低音腔韵、长腔韵、短腔韵和截韵。

“一”种基本句式,“一”种曲调框架的基本形态。

“一”种基本音色――人声音色。贵人声,重自然,其余音色都是对人声的模仿或追寻。

以上许多变体,都是对“一”的诠释,为“释一”。最终又是“归一”,回归于一体,回归于“一”。各种腔套,各种腔系,各种流派,各乐种,各地域支脉,各民族风格,万变不离其宗,全部都归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这个“一”。

第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根据张立文的研究B33,“殷商之际的《周易》中,已含有冲突观念的萌芽。到了春秋战国时代,提出了‘物生有两’和‘一体而两分’的思想。”B34

史墨在《左传》中说:“物生有两,有二,有五,有陪贰。……故《诗》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B35这里的“物”是事物或统一物,“两”即相反、相对,由两而引申为贰,有下逆上的意思,高岸与深谷、深谷与山陵是相互转化。

老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是以“道”代替史墨的“物”,“一生二”则与“物生有两”有相似之处。从“二”出发,老子对冲突互相转化也有所体认,提出了如下的诸多转化:“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B36

“一分为二”的思想,在《庄子》、《周易》、《吕氏春秋》中先后以“日取其半”、“太极生两仪”、“一体而两分”来表达。《庄子•天下》曰:“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B37《周易•系辞上传》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B38“分而为二以象两,卦一以象三。”B39《吕氏春秋》曰:“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B40

汉唐时期的先哲则较多注意合二为一。董仲舒说:“天之常道,相反之物也,不得两起,故谓之一。一而不二者,天之行也。”B41“是故古之人物而书文,心止于一中者,谓之忠;持二中者,谓之患。”B42

王充改造了董仲舒“凡物必有合”的思想,认为“合”就是冲突的结合、融合,从而产生新的事物。王充说:“夫天地合气,人偶自生也。犹夫妇合气,子则自生也B43。”“然天地、夫妇也,合为一体。”B44这里的“天地合气”、“夫妇合一”就是相对待两方的融合,从而和合为新事物。B45今人王蒙则说:“改革开放以来,哲学家庞朴提倡一分为三,既对立的两方面斗争的结果应该是第三个方面,新的方面,用王蒙的话来说是新一代的方面出现。……承认第三种情势、第三个方面出现的可能性与必要性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我尊重一,并警惕一的僵局僵硬。我懂得二,并迎接二的挑战,琢磨二的协调的可能性。我欢迎三,并注意三渐渐成了一以后还有一、二、三的分化与万物杂多共生,情势会愈来愈复杂化B46。”这就是“三生万物”。

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各种结构层次和整体结构中,都存在以上这三种“一生二”的情况,即:“一生二”更倾向于“一分为二”,“一生二”更倾向于“合二为一”,由“一生二”到“二生三”、“三生万物”。但同时,也都存在对待方的相互作用和冲突,即“没有对待冲突,就没有统一物;没有统一物,则对待的作用也就止息了B47”。

如前所述,在中国传统音乐的五声调式基因中,由原型基因这个“一”,通过逆反变化、衰减,“一分为二”生发出逆反型基因、衰减基因;但是,无论逆反型基因,或是衰减基因都与原型基因保持统一的因素。逆反基因以羽类色彩三音列的冠音为始列音,计算出它与各乐音所构成的音程之半音数,正好是原型基因的反向顺序,逆反型为“5,2,0”个半音,原型为“0,2,5”个半音。衰减基因的三音列框架由原型基因的纯四度(sol-la-高音do)框架变为大三度(sol-la-si=do-re-mi,fa-sol-la=do-re-mi)框架,造成音程半音数的减少,由原型的“0,2,5”个半音衰减为“0,2,4”个半音,其中仍可寻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在腔音列方面,如果说中国五声调式的原型腔音列是徵类色彩窄腔音列的话,那么,由此“一分为二”生发出羽类色彩窄腔音列、近腔音列;再“二生三”、“三生万物”,生发出徵类色彩宽腔音列、羽类色彩宽腔音列、大腔音列、小腔音列;进而出现减腔音列、增腔音列。并且通过各种不同的混融、交错、扩展、衰减,产生出众多的民族性典型腔音列、地域性典型腔音列、乐种性腔音列、流派性腔音列,甚至于曲目性腔音列,丰富多样,异彩纷呈。然而,它们都以大二度和小三度为基本生成因素,这就成了联系中国音乐体系各种腔音列的纽带。

在腔系中,由一个【春调】产生【孟姜女调】、【手扶栏杆】,再生发出【梳妆台】、【凤阳歌】、【四空仔】、【扬调】,由此进而产生【穿字梳妆台】、【西皮梳妆台】、【半妆台】、【金派梳妆台】,【四平调】、【慢四平】、【四平】、【快四平】、【反四平】、【高调反四平】,【七字正调】、【七字高腔】、【七字低腔】、【七字哭腔】、【七字反】、【七字中管】,【扬调慢板】、【扬调中板】、【扬调连扳】、【扬调垛板】、【二流】、【散板】、【苦禀】、【苦禀中板】、【连板】、【垛板】、【散板】等。这一系列的变化过程,是不断“一分为二”的过程,体现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规律,所谓“万物聚合起来便是‘一’,分衍开来即是世界万物。因此,‘本一气也,生则为阳,消则为阴,故二者一而已矣。……故有一则有二,有二则有四’”B48。

在中国传统音乐的横向性“渐变”和历时性“渐变”,又体现了在“一生二”过程中对于“一分为二”的互相对待冲突、相互渗透融合关系的重视。朱熹赞成“万物莫不有对”,采纳“一物两体”,提出阴阳相对待而又同处在一个统一体中,认为:“天下道理,只是一个包两个”。B49“凡一事,便有两端”。B50“天下万物,未尝无对,有阴便有阳,有仁便有义,……有动便有静”。B51方以智则提出了“合二而一”的命题,认为事物都有对待的“两端”,对待两端又交合、融合、“二而一”,他说:“曰有,曰无,两端是也。虚实也,幽明也,阴阳也,形气也,道器也,昼夜也,幽明也,生死也,尽天地古今皆二也。两间无不交,则无不二而一者”。B52“交也者,合二而一也”。B53

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内部的横向渐变,无论是乐音自身或乐音与乐音的连接,都有音高、音色、音强的变化,使之变得圆融,高低两端交合自然。

由典型性腔音列构成的腔韵及其在各相对固定结构位置的反复出现,使各相对待的腔句、腔段犹如对待的“两端”那样交合、融合,“二而一”。

腔句之间常用“句句双”、“连环扣”、“鱼咬尾”等旋律手法来展开乐思;腔套内部常用一个腔调为基础,以加花、减字、添眼、换头、合尾、展衍等手法来进行变化发展;使各结构个体(腔段、腔套)内部的各个对待的“两端”(腔节与腔节之间、腔句与腔句之间、腔段与腔段之间、腔调及其变体之间)又交合、又融合、“二而一”。

在大、中、小腔套的各部分板式、速度“散―慢―中―快―散”及其交叉的连接,“以变宫为角”“以清角为宫”的宫调转换,以定弦变换法和“借字”、“压上”相结合的腔调变体和宫调转换,都体现了前后、上下的交合、融合,前中有后,后中有前,前后交融,浑然一体。

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历时性渐变,无论是民族性典型腔音列、地域性典型腔音列,或者是乐种性典型腔音列、流派性典型腔音列,最终都脱离不了中国音乐体系无半音五声音阶的大二度、小三度组合、连接,而没有半音连接,尤其没有导音倾向性,体现了中国音乐体系各民族之间的交合、融合、“二而一”。

腔调的基本形态及其各种变体之间,虽有多种由近到远的关系不同的层次性,并形成层次性腔系,如:以民族性典型腔音列、腔韵、起落音、句式、腔句为特征的民族性腔系;以地域性典型腔音列、腔韵、起落音、句式、腔句为特征的地域性腔系;以乐种性典型腔音列、腔韵、起落音、句式、腔句为特征的乐种性腔系;以流派性典型腔音列、腔韵、起落音、句式、腔句为特征的流派性腔系等。各层次之间,各层次内部都是不断的“一分为二”,不断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但是,它们之间的每对相邻的两端,无论在腔音列、腔韵、起落音,或者是句式、腔句等方面,都具有诸多联系,体现了相对待两端的交合、融合、“二而一”。

(三)“中庸之道”

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渐变特点,还与儒家的“中庸之道”哲学观相关联,即:“中”为规,“执两用中”,以“中”为追求,以“中”为规范。

据张国庆研究,《尚书•盘庚》中篇,“盘庚在迁都前训导臣民要‘各设中于乃心’。这个‘中’字,顾颉刚先生译为‘中正’,王世舜同志译为‘正道’(《尚书•译注》),显然是一种值得肯定的美德,一种正确的德行。……《尚书》里‘中’的基本含义,可以在‘正确’(准确、得当)上统一起来”。B54孔子在《论语•雍也第六》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鲜民久矣。”B55“这里的‘中’即是前述正确之意,它也就是《论语•尧曰》里‘允执其中’的‘中’,杨伯峻先生释之为‘最合理而至不移’。而‘庸’即‘用’,所谓‘庸,用也’,其完整的表述是‘执两用中’,意即掌握住事物对立两端并在两端间选择、运用正确之点。”B56张国庆还从“义”、“时中”、“权”几个范畴论述了“执两用中”的思想原则、方法论原则。认为,“义”是“宜”,追求“中”的具体标准是礼、仁、善、贤、信、智、直……等,各有其不同的适应面。“时中”,是要人们根据时代、环境和各种关系的变化发展去研究和把握彼时彼地的“中”,强调“中因时变,因时用中”。“权”,是权衡称量、通权达变的意思,既有近于“义”和“时中”的含义,又是对一切事物是否合于“中”的具体衡量判断,正如孟子说的:“子莫执中,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贱道也,举一而废百也B57。”

中庸之道对情感表达方式的要求是“乐而不,哀而不伤”B58。也就是快乐而不至于毫无节制,悲哀而不致伤害身心。不走极端,安于常态。对音乐艺术的审美标准也是如此。《尚书•舜典》载:“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B59《左传•襄公二十九》载:“请(吴公子季札)观于周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为之歌《邶》、《》、《卫》,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为之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惧,其周之东乎?’为之歌《郑》,曰:‘美哉!其细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为之歌《齐》,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大公乎?国未可量也。’为之歌《豳》,曰:‘美哉,荡乎!乐而不,其周公之东乎?’为之歌《秦》,曰:‘此之谓夏声。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为之歌《魏》,曰:‘美哉,乎!大而婉,险而易行。以德辅此,则明主也。’为之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不然,何忧之远也?非令德之后,谁能若是?’为之歌《陈》,曰:‘国无主,其能久乎?’自《郐》以下无讥焉。为之歌《小雅》,曰:‘美哉!思而不贰,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犹有先王之遗民焉!’为之歌《大雅》,曰:‘广哉,熙熙乎!曲而有直体,其文王之德乎!’为之歌《颂》,曰:‘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迩而不逼,远而不携;迁而不,复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用而不匮,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底,行而不流。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B60这里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勤而不怨、忧而不困、思而不惧、乐而不、大而婉、险而易行、思而不贰、怨而不言、曲而有直体、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迩而不逼,远而不携;迁而不,复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用而不匮,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底,行而不流。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都是基于“中庸之道”对音乐美的品鉴标准体现“执两用中”,以中为正,不偏不倚的中庸精神。

《礼记•典礼上》提出:“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B61《乐记》说:“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非致味也。”B62《礼记•中庸》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B63都认为音乐之美不可超过限度,音乐形态以中正平和为宜,情感表达以中节适度为限。所谓“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B64以中平之乐,培养谦和自守的道德人格。

汉代,刘向《说苑•修文》记载了孔子批评子路的故事,其主要原因也是由于子路未能领悟中庸的基本精神。孔子在批评子路的同时,指出:“夫先王之制音也,奏中声,为中节。……故君子执中以为本,务生以为基。故其音温和而居中,以象生育之气”。B65强调重视“中声”、“中节”,“执中以为本,务生以为基”,以温和居中的音乐来“象生育之气”。达到天地各安其位,万物生长发育,万事欣欣向荣,人世间充满蓬勃生气的境界。

在中庸之道的原则指导下,中国传统音乐腔调在礼的制约下达到“执两用中”的规范,“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在抒情时,强调节制,“发乎情,止乎礼仪”,“乐而不,哀而不伤”,“喜怒爱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情见而意立,乐终而德尊”。无论是文人音乐、宫廷音乐,或者是宗教音乐、民间音乐,都比较注意分寸感,讲究恰到好处,强调“含蓄、蕴藉”。荀子在《乐论》中所论及的音乐表现手段和音乐形式规律,是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他说:“乐则必发于声音”,“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并且指出:“故乐者,审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饰节者也,合奏以成文也。”B66此中的“审一以定和者”,指的是音乐之声必须“中”而不“”,审察、选择一个中声作为基础,确定宫音、主音,用以产生其它各音;进而以这一中声为基础来组织众音,使乐思和谐展开。

由于以“中庸之道”为哲学基础的中国传统音乐结构,遵循着“执两用中”的规范,“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所以,在其乐思展开过程中,无论是乐音个体、乐音与乐音之间的连接,腔音列的运用,或是旋律发展手法,板式、节奏、速度转换,都讲求“允执其中”,连贯舒畅,过渡自然,圆融和合。就像是打太极拳那样始终保持着圆形弧线,刚柔相济,方圆适度。又像是我国的书法艺术一般,行云流水,骨力追风,在横向的线的粗细、浓淡、曲直、刚柔的渐变中,表现出种种意趣、意境。

以“中”为规的中国传统音乐,在处理各个结构层次的规式性和可变性的关系中,循序渐进,在遵循规式中变易,在变易中继承规式。旋律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节奏宽而栗、大而婉;五声和,节有度,守有序;不追求华而不实、流而不中的外在的繁音促节,而在变化有度、平和中正的奏唱中抒情、写意,传承变易。

总之,中国传统音乐结构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中庸之道”为哲学基础,体现了“道”为本、“一”为基、“万”为形、“中”为规的特点。(责任编辑:陈娟娟)

① 沈洽《音腔论》,《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2年第4期,第14页。

② 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1979年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第1518页。

③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016页。

④ 同②。

⑤ 同③。

⑥ 王骥德《曲律•论腔调第十》,叶朗《中国历代美学文库》“明代卷”(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4页。

⑦ 同①。

⑧ 同⑥。

⑨ 张颂甲《移步不换形――梅兰芳谈旧剧改革》,《进步日报》,1949年11月3日。

⑩ 黄翔鹏《论中国传统音乐的保存与发展》,《中国音乐学》,1987年第4期。

B11程砚秋《创腔经验随谈》,《音乐建设文集》中册,音乐出版社,1959年版,第975页。

B12同B11,第973页。

B13王蒙《老子的帮助》,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页。

B14同B13,第11-12页。

B15《周易•系辞上传》,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563页。

B16《系辞上传》第七,《周易正义》卷七,《十三经注疏》本。

B17张立文《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4页。

B18《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五,《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62页。

B19《朱子类语》卷九十五。

B20《太极图书说解》,《周子全书》卷一,万有文库本。

B21《通书•诚上注》,《周子全书》卷七,万有文库本。

B22《答陆子静》,《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六,四部丛刊初编本。

B23《朱子类语》卷七十四。

B24陈淳《北溪字义》卷下,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9页。

B25王夫之《系辞外传》第十二章,《周易外传》卷五,中华书局,1962年,第170页。

B26《乐记•乐本篇》,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1961年版,第19页。

B27同B26。

B28老子《道德经•下篇•四十二章》,《诸子集成》第三卷《老子道德经》,上海书店影印出版,1986年版,第114、115页。

B29同B13,第159页。

B30同B28,第一卷《论语正义》,第160页。

B31童忠良《集合原型的乐理求解》,《中国音乐学》,1989年第2期。

B32童忠良《五声调式基因论》,《对称乐学论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195-201页。

B33张立文《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一与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9―240页。

B34同B33,第229页。

B35同B33,第229页。

B36同B28,第558页。

B37同B28,《庄子•天下》,第580页。

B38同B16,第556页。

B39同B16,第548页。

B40同B28第六卷《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卷第九•季秋纪第九•精通》,第93页。

B41董仲舒《春秋繁露•天道无二》,洪修平《儒佛道哲学名著选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2页。

B42同B41。

B43王充《论衡•物势第十四》,《论衡校释》卷三。

B44王充《论衡•说日第三十二》,《论衡校释》卷十一。

B45同B17,第231页。

B46同B13,第179页。

B47同B17,第234页。

B48同B17,第233页。

B49《朱子语类》卷七十九。

B50《朱子语类》卷十三。

B51《朱子语类》卷九十五。

B52方以智《东西均》,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页。

B53同B52,第24页。

B54张国庆《中国古代美学要题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页。

B55同B28第一卷《论语正义》,第132页。

B56同B54,第4页。

B57《孟子•尽心上》,同B28,第一卷《孟子正义》,第541、542页。

B58《论语•八佾》。

B59叶朗《中国历代美学文库》“先秦卷”(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99页。

B60同B59,第270、271页。

B61同B59,《礼记•典礼上》,第176页。

B62同B59,《乐记•乐本篇》,“秦汉卷”,第222页。

B63同B59,《礼记•中庸》,第221页。

B64同B59,《荀子•乐论》,第290页。

B65《中国文化精华全集•艺术卷》,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年版,第114页。

B66同B59,“先秦卷”(下卷),第290页。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Philosophical Bas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

WANG Yao-hua

(School of Music,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108)

第8篇:统计学特点范文

一、把握儿童好玩的天性,实施信息技术教学

好玩是儿童的天性,游戏是儿童的最爱。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游戏时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并能产生浓厚且持久的兴趣。有了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有了浓厚的兴趣,就能充分调动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就能最大限度激发儿童的潜能,而信息技术是实践操作与游戏的完美结合,正是基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信息技术的特点,展开“游戏教学法”,既遵循了学生的游戏天性,又充分发挥计算机的特点。

例如,我在进行《修改图形》一课教学时,为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我在上课之前打开QQ游戏,津津有味玩着其中的“找茬”,以故意找不出两者间的区别来吸引学生一同参与。学生一看老师都找不出来了,就一起帮忙找,在学生帮助下,闯下了一关又一关,看到学生们兴高采烈的样子,我说:“你们想玩吗?”“想!”学生们不约而同地喊起来。“想玩可以,但老师想给你们一个难度较大的游戏,不知道你们敢不敢挑战?”“敢!”于是我就趁势提出要求:“不但要找出两者间的不同地方,而且还要利用画图工具将两者间不同的地方改成相同的。为了让你们快点完成游戏内容,老师先给你们简单地介绍一下画图工具的一些基本用法。”学生听后,非常认真地听我讲解,很快就掌握了画图工具的常规用法。这样,我将知识的学习与游戏有机结合起来,学生们出于对游戏的兴趣,学习的效果都非常好,并在游戏之中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二、抓住儿童好胜的心理,实施信息技术教学

几乎每个儿童都有好胜的心理,只不过有的表现强烈,有的表现含蓄。适度的好胜心理有利于儿童高效完成学习任务,有利于儿童顺利解决问题。针对这一特点,我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以“赛”激起儿童的好胜心,以“赛”激起儿童的学习兴趣,以“赛”进行有效的教学。

我在进行《做个小小打字员》一课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快速掌握用“智能ABC输入法”输入单字和词组,并学会保存文件内容。我就充分利用学生好胜的心理设置这样一个比赛环节,首先出示一段文字: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已完全荒凉了……然后说:看谁最先将这段文字录进电脑。因为孩子们没有学过汉字录入方法,所以你瞧瞧我,我瞧瞧你,看着学生一脸无奈,我接着说:只要你们认真跟我学,就能很快掌握这个方法,现在看谁学得又快又好。于是学生们认真听我讲解,很快就学会了“ABC输入法”,并利用所学,争先恐后录入汉字。学生在好胜的心理作用下,很快掌握了教学内容。

三、基于儿童好动的特点,实施信息技术教学

儿童好动,一方面,是由于他们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另一方面也是他们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手段。他们在多动中完善神经系统,在多动中感知着世界。而信息技术正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一特点与儿童好动的特征不谋而合,正是基于儿童的好动和计算机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利用儿童好动的特点进行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9篇:统计学特点范文

一、中小学生交通违法行为的特点

一是占道行驶。上学、放学时,许多学生骑着自行车不是行驶在非机动车道上,而是三个一群,五个一帮,并排地在机动车道上行驶。有的学生还招手叫伙伴从后面追上来,勾肩搭背,边骑车子边谈笑。

二是不走斑马线。为了保障学生安全过马路,现在学校周边的道路上都施划了斑马线,但是由于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差,在上学、放学的高峰时段,学生都是一哄而上地抢着过马路,根本没有斑马线意识。

三是双手脱把。有的同学自持骑车子有“本事”,双手脱把,在公路上骑得直飞,还有的同学在公路骑自行车,你追我赶,这些危险的游戏,等于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四是突然跳车。有不少的中小学生是由大人接送的,有的坐的是自行车,有的坐的是三轮车。到了学校门口,有的同学不看道路上有无车辆通行,从车子上跳下来就奔学校大门,这也是相当危险的。

五是边骑车边吃东西。有的同学一手扶着车把,一手拿着食品往嘴时送,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六是无证驾驶摩托车。有些同学为了赶时髦、赶速度,将家中的摩托车或电动车用来做为交通工具,在上学、放学的时侯骑行,由于速度较快,也容易出事。

二、预防对策

一是群防群治。中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和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只能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发挥各个职能部门和广大居民的工作积极性,特别是要发挥教育、公安、交通、广电等部门和广大学生家长的积极性,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大整治整改力度,才能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