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克隆技术的利与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生放弃一个困难患者,很容易也很简单。反而,如果给这些患者施以种类繁多的高费用有创治疗,往往徒劳无功,甚至还会被误认为是欺骗患者的钱财。然而对于具体的患者来说,医生放弃了努力,就等于他全部希望破灭了。让一个年轻气盛的男人轻言放弃是难以接受的,努力一下的想法并不过分。进退两难之间如何权衡利与弊,患者和医生都值得深思。
我个人的建议是,对于那些坚决不放弃且心态良好的患者,在进行充分的沟通之后,还是可以给予一定的治疗措施,并以简单、安全、经济、无创(微创)且适可而止为原则,而药物是首选。应采用那些治疗和改善功能切实有效的药物,并且尽量回避效果不确切且费用较高的药物。
这种医疗决策的选择是依据如下5个考虑:
1. 期待奇迹发生
多年的临床经验告诉我,由于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在极其罕见的情况下,仍然有非梗阻性无症患者通过药物治疗后,内可以出现。而现代的助孕技术仅仅需要一个活就足够了,这给了我们很大的鼓励和无限想象。所以,尽管发生奇迹很难,但任何时候都不能断言患者没有了治疗机会。即使是生育极其困难的患者,希望也不是都为零。
2. 为后续治疗奠定基础
实际上,给患者进行基础药物治疗还并不完全是出于“撞大运”的考虑。药物治疗可以改善内环境,会对后续治疗有所帮助。取精可能是目前这类患者的最后选择。而医学显微技术的进步,例如显微取精和显微冷冻,也确实给这类患者提供了一定获取及进行试管婴儿的机会。即使是以往认为没有任何机会的克氏症(染色体核型为47,XXY)患者,熟练的显微操作者也可在一半左右患者的中获得。理论上讲,药物治疗后对内外环境的改善,应该有助于提高直接取精的成功率。
3. 让周围的人看到自己的努力
生育后代毕竟是一个家庭的头等大事,尤其是对于青年夫妇来说更是如此。因为男人的不生育,一旦轻言放弃,很难让周围的人,尤其是妻子接受和理解。接受一段时间的安全、经济、有效的药物治疗,证明给周围的人看, 尤其是让妻子感受到丈夫在努力,这很重要,甚至在一些家庭中这种努力已经成为维系夫妻情感和继续生活下去的重要需求。
4. 给自己一个宽裕的时间做出理性选择
任何重大问题往往都让人难以决断,尤其面对家庭的生育问题时。应该给予这些夫妇充裕的时间来考虑,包括孩子的意义和人生的意义,不应该因生育问题而将全部生活弄得一塌糊涂。许多患者想明白了,转而采用供精人工授精或领养子女,甚至放弃生育后代的要求,过着平稳而愉快的生活。即使是那些仍然执意追求生育自己后代的夫妇,也一定会通过冷静思考而做好了应对艰难处境和接受最坏结果的身心准备。
关键词生物伦理学转基因技术基因检测人体器官移植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志码B
据中国新闻网等多家媒体报道,2017年高考,山西某地首次对艾滋病感染者设立了单独的高考考场,这是对艾滋病感染者的特殊关怀还是歧视?这个举措引起了网络上关于伦理学的讨论。伦理学的讨论实际上早已存在。例如克隆羊“多莉”仅仅活了7岁,克隆人到底可不可行?对转基因农作物应该采取“无罪推定”还是“有罪推定”?利用生物芯片进行基因检测非常迅速,能否导致歧视“基因缺陷”者?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让许多过去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同时许许多多的新事物、新概念也不断的冲击着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引出了许许多多的令人意想不到的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法学的一系列难题。
1生物伦理学的概念与功能
20世纪后期,生物伦理学作为一个生物学、医学、伦理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法学之间相互交叉的学科诞生了,“生物伦理学”一词由B.P.波特于1969年提出,由“生物学”(生命科学)和“埃托斯”(行为、品德)两词组合而成,通常定义为面对生物学和遗传学突飞猛进造成的种种情况,用以“指导人类行动”的全部行为法则。人们希望能以崭新的伦理道德观念去解决因生物高新技术发展所带来的难题,在伦理道德、科学技术和立法三个方面作出正确反应。欧洲制定了《生物伦理公约》(现名《在生物学和医学应用领域保护人权和人的尊严协定:人权与生物医学协定》)其初衷是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保护人的尊严、基本权力和自由。生物伦理学研究对生物科学的研究方向有重要决定作用。
2中学生物教学需要生物伦理教育
新的生物課程标准要求更多地反映生命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如HIV、器官移植、基因工程都在必修内容中涉及。基因诊断、基因治疗、转基因技术等等都已经渗透到高中选修内容中,学生对这些知识了解不多,且已有认知未必符合现代的生物伦理学的普遍看法。
我国部分初中生物新教材已经开始渗透生物伦理学观点,如北师大“新世纪”(版)初中《生物学》教材中的生命伦理教育。高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多角度理性客观分析新技术带来的利弊。避免学生片面看待新进展,同时拓展学生视野,避免学生唯教材倾向。
3生物伦理学在中学生物教学的渗透
3.1基因工程
有关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引发了诸多争议,主要体现在环境安全性和食品安全性两个方面。关于环境安全性,如转基因作物本身可能变成野生种类或者侵入新的生态区域演变成环境杂草;某些基因如抗除草剂基因通过花粉传播或者近缘种杂交产生超级杂草;可能对非目标生物造成危害,影响生物多样性等。关于食品安全性,如有毒物质的产生和过敏蛋白的产生;营养成分的改变等。转基因作物的赞同者则认为这些问题都可以得到克服。如加强各个阶段、多环节评估审核安全性,在有风险时及时阻止其研究或商业生产;转基因作物本身生命力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顽强,花粉远距离传播或和当地植物杂交非常困难。
现有的例子也部分说明人类有能力控制可能存在的风险。如美国内布达拉斯加大学的一个研究组将巴西坚果中富含甲硫氨酸的蛋白质基因转移到大豆细胞,结果发现这种转基因大豆对人皮肤有刺激作用,于是就不再试种这种转基因大豆。1999年,康乃尔大学研究人员发现,转Bt毒蛋白基因玉米的花粉可使黑麦金斑蝶的幼虫死亡,但是科学家认为该实验并不严谨,因为蝶也属于鳞翅目昆虫,也在杀虫范围内。
在严格的监管体系下,转基因食物本无需担心风险。现在我国在保护消费者法规中规定了消费者对消费产品有知情权,要求转基因产品必须加以标注。但由于科普和宣传机构的宣传不到位,公众谈“转基因”色变,对转基因食物担忧最明显的是大豆油是否由转基因大豆制成,是否有转基因成分。如圣女果、小西红柿、彩椒、小南瓜等市面上不常见到的蔬菜、水果也被一些人误认为是转基因而受到排斥。转基因技术来给公众带来的恐慌其实也是生命伦理和生态伦理方面的担忧,转基因生物实质上对物种基因库造成了干预或者改造,是对人与自然、人与其他物种关系的冲击。要综合考虑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与发展经济,既要尊重自然界的稳定和有序,也要考虑到人类的整体利益。例如,富含维生素A的“黄金大米”对解决贫困地区儿童维生素A缺乏具有重要意义。
3.2克隆人与克隆人胚胎
中学生对克隆动物很感兴趣,高中人教版教材在必修一、选修三中提到了克隆的概念和克隆羊“多莉”,提到“鲤鲫移核鱼”,经常有学生由此谈到克隆人。从技术和原理上看,克隆动物能做成的,克隆人应该也能做到的。那么教师怎样正确引导学生对待克隆人呢?教师需要提高认识,清楚克隆人、克隆人胚胎中的伦理之争。2000年之后,不断有组织宣布克隆人即将出生或者已经出生,但是都没有下文。可以认为克隆人的出生还需要一定时间,但一些阶段性成果已经获得。2001年11月,美国先进细胞技术公司宣布他们已经成功克隆出了人类胚胎。
支持克隆人研究的观点认为:“无论以什么方式企图阻止科学进步都是一种可怕的错误”。人的伦理道德观念是逐渐形成的并不断发展变化的,克隆人的出现顺应了社会的发展。克隆人技术将使器官移植中供体来源不足的问题得到解决。而反对克隆人研究的观点则认为克隆人会扭曲了人类伦理,将改变现有的人伦关系,并将在克隆人生活作为人的权利保障、法律民事行为能力和权利能力、人类基因组的保持等方面提出了挑战。科学家确实对克隆技术的着床率低、流产率高、畸形率高、某些克隆动物出现的染色体端粒缩短并容易夭折等异常提出了疑问。
在国外相关部门决策中,美国总统克林顿曾经下令:禁止生物科学研究机构用公共拨款研制克隆人,要求国会通过立法禁止克隆人。德国、英国、WHO、欧盟等已经通过立法禁止克隆人研究。如澳大利亚立法规定克隆人的研究者将可能判处15年徒刑。中国政府则表示:对生殖性克隆人不赞成、不支持、不允许。宗教团体如天主教也态度鲜明的反对克隆人研究。
但是绝大多数国家都明确表示支持治疗性克隆研究。希望胚胎干细胞能治愈某些无法治疗的疾病或者替代患者损坏的组织。2005年2月18日,联合国大会法律委员会通过一项政治宣言《联合国关于人的克隆宣言》:要求各国禁止有违人类尊严的任何形式的克隆人。但是对该宣言,中国投了反对票。中科院研究员张钟宁表示,我国明确反对用胚胎克隆一个完整的人,而支持胚胎研究并从胚胎中提取干细胞用以治疗多种疾病。
3.3人类基因组计划与基因检测、基因治疗
在吉林省现行生物教材中只介绍了基因治疗和基因检测的简单而抽象的原理。教师在给学生介绍了教材上相关知识后,有必要对人类基因组、基因治疗、基因检测的应用和前景进行简要介绍。
人类基因组计划(HGP)是美国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达尔贝科1986年提出的。是继曼哈顿计划、阿波罗计划之后的第三大科学计划。研究的目的就是基因治疗。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将大大促进从根本上了解各种遗传病、癌症、心血管病以及神经病和精神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防治途径。如果能设法导入正常的基因并使之发挥作用就可以从根本上治愈病人。借助人类基因组计划,可以预测、监控疾病。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有基因专利等伦理争论。基因检测和基因治疗在伦理上也引发了很多争议。基因检测会使个人自由权和隐私权受到侵害,并有可能被保险公司、政府组织、工作单位利用,歧视“基因不良分子”“先天存在基因缺陷者”。美国已经有些公司利用个人咨询决定是否雇佣就业申请者。在市场需求下,也许将来会出现专门盗窃或出售个人基因资讯的行为。科学家相信基因治疗的思路是正确的,将从遗传上根本解决某些疾病。教材上只是展望了基因治疗的技术发展。但是基因治疗现在还没有完全成功的案例。也有着伦理学的争论。例如,基因治疗是否使致病基因继续在人群中保存,是否影响了人种的进化;基因治疗是否会导致出现某些异常现象;使用的运载体是否安全等问题。甚至会不会有通过基因治疗来提高智商或改造人种?因此,1985年美国就制定了有关基因治疗的国家准则,确定了安全值指标,并确定了相关规定。
3.4人体器官移植
高中生物教材中多处提到了器官移植。用正常的器官置换丧失功能的器官,以重建其生理功能的技术即人体器官移植,如心脏、肾脏、甚至大脑移植等。人体器官移植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医学高科技的象征。器官移植不仅延长了患者的生命,也是他们新生命活动的开始。
人体器官移植也存在伦理上的冲突。符合要求的器官只能来源于脑死亡者如车祸脑死亡、植物人等。脑死亡后短时间内心脏、肾脏、肝脏、胰脏等器官功能维持正常。世界上一些国家对脑死亡概念立了法极大地促进了器官移植的开展。中国脑死亡的概念尚没有被公众所接受,更没有脑死亡法规,供体器官几乎全部来源于尸体,是中国器官移植手术发展缓慢和难以大规模开展的主要原因。中国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真正愿意死后捐献自己器官的人很少(担心自己向未死亡时器官被摘去、捐献器官时遗体被切碎、看病时医生不积极治疗、捐献的器官被人用钱买走等)。一些医院在没有法律依据及征得病人或其家属的同意下取走脑死亡者的器官,伤害了活着的人的感情。某些落后国家出现了穷人出卖肾脏等供富人移植的现象。这些人与人之间器官的买卖引发了伦理学上进一步的思考。
3.5艾滋病
截至2016年3月31日,全国报告现因艾滋病死亡188152例,现存活HIV感染者353003例,AIDS病人248669例。艾滋病从被发现到被人们熟知不到40年时间,从最初的由“爱”滋生,到现在普遍了解其病因为“HIV”感染导致的免疫缺陷病。在高中生物教學中从必修一第一节内容提及HIV和AIDS到必修三关于艾滋病患病机理的分析多处涉及。在高中生物课堂上,教师既要让学生了解产生和传播机理,更要让学生“以医学人道主义宽恕和谅解HIV/AIDS人群过去的行为和错误”,以伦理学中的“道德宽容”正确对待HIV的携带者和艾滋病患者,尊重相关人群的基本权利,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6其他生物伦理学热点
生物伦理学在课堂的教学中如果能有所体现,能够促进学生思考生物学研究对人类带来的利与弊,能促进学生正确理解生命与自然、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培养积极的人文气质和科学素质,并主动宣传正确面对生物学新技术。这也符合培育当前的教育改革——从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发展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理念。
作者:孟安华
参考文献:
[1] 诺埃勒·勒努瓦.生物伦理学:宪制与人权[J].第欧根尼,1997,(1):97-116.
[2] 蔡超.安徽省高中学生生物伦理现状调查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6,12(12):145-147.
[3] 梅曼彤.略谈植物生物技术的现状和发展[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34(3):281-286.
关键词:课题研究 多媒体网络 课程资源库 高中英语教学
一、什么是校园课程教学资源库
教学资源库,其核心内容及功能包括并达到如下要求:保证教师能够通过网络进行备课、资料查询、参与教师培训等工作,保证教师能够通过网络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式、研究性学习等学习活动。资源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规范性;资源内容具有权威性、实用性;资源更新及时、形式丰富、容量大。资源库中设置学科素材、教参中心、课件资源、试题库、教学拓展、教学论文、信息技术等栏目。
二、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和信息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理念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对学生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理念为校园课程资源库辅助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网络辅助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仅是一门课程所提供的知识点,而且还拓宽了原有的知识面。
2.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改革理论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倡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体验、实践、探究和合作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库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有效方法。这一理论要求教师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教师要为学生服务,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以人为本,以导为核心,牢牢掌握启发、点拨、调控的主动权。这一理论要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学生是否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的全体性、过程的合作性、资源方法理念策略的开放性、知识习得的实践性、学习成果的独创性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这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谋而合,是建构网络教学模式的重要理论依据。
课程资源库辅助教学英语教学仍然以传统的面对面课堂教学为主,辅之以网络资源,以达到改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它在如下两个方面对教学活动起辅助作用:(1)提供一个支持师生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活动的有效环境,包括备课、授课、复习、答疑、讨论、完成和提交作业、批改作业等。(2)为课程提供一个丰富的教学资源库,支持师生通过网络共享有关的课程资料,包括课程大纲、教材、讲稿、课件、模拟考题、参考资料等。
三、课程资源库辅助教学的优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其中利用现代的计算机以及在其支持下的课程资源库辅助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计算机,尤其是现代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不仅以其声画并茂、形象直观吸引着学习者,而且它所能达到的师生交流、及时反馈功能也吸引了广大的教师。具体来说,课程资源库辅助教学系统突出多媒体和网络两项功能:多媒体教学通过视听结合、声像并茂、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并使外语教学突破了教学信息传播的“时”“空”界限,使人们原本不能在此时此地听到看到的知识信息不仅听到了,看到了,而且信息传递的范围广了,速度更快了,地域更远了,人的各种感官都得到延伸,教学视野不断扩展,教学时间相对缩短。又由于是网络,它可以完成其他教学辅助设备所无法完成的强化教学管理、保证师生交流的任务。
四、课程资源库辅助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媒体与网络在听力教学活动中
听力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占着很大的比重,而传统的听力教学局限于老师说,学生听;磁带读,学生听。学生所动用的感官只有耳朵和手。枯燥的教学形式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而在多媒体与网络环境下进行这项教学就要生动得多。例如:我把一学期的课文及单词的录音整理为mp3放在校园网与班级电脑上,学生可以自行下载,每天早读,值日学生可以打开电脑,播放给同学听与跟读。利用《空中英语教室》进行听力训练。因为它配有相应的图像材料有助于学生对听力内容的理解,对人物对话语言所适宜的环
境有更深的了解,从而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定期为学生播放原版电影或有声读物,如:titanic,gone with the wind,fair lady,brave heart等,培养学生语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听力水平。网络同时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远程听力训练及更为有趣的活动形式。另外,我还向学生推荐了两个非常有用的英语学习网站: listeningexpress.com,从中学生可以收听voa special english, bbc world news等英语节目; 4english.cn,从中学生可以收听收看非常有趣的英语节目,如:经典电影片段、电影配音、新闻听力等等。
2.媒体与网络在阅读教学活动中
利用网络收集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文字、声响及图像材料。仅仅是教材中的那么一点阅读材料是远远不能达到高考所要求的阅读水平的需要的。结合教材主题、增加富有时代气息的真实性材料进行教学来丰富和拓展英语教学内容,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如在学习澳大利亚一单元时,我们可以随着摄像机的镜头,跟随英语导游,游历广袤的澳洲,观赏澳洲特有的动物;在学习处理废物一单元时,我们在教室里便可看到英语解说的回收利用废纸和易拉罐生产过程的影片和利用风能的科幻影片。学习cloning一文时,可以利用flash,把晦涩难懂的克隆技术变的形象生动,易于学生理解,尤其是文科的同学。
3.媒体与网络在写作教学活动中
现实生活中学生使用英语的环境有限,网络中的师生交流与互动为学生提供充分使用英语的环境。在学习选修8第2单元cloning时,本单元的作文任务为表达正反观点的作文,我进行拓展协作训练,将“手机的利与弊?”这一话题在我班的qq群里,让学生发表看法,互动性很强。经过一定时间的探讨之后,学生将自己的看法以习作的形式利用e-mail发给老师,老师阅读后将学生习作中的一些好的,漂亮的句子与不够到位或表达错误的句子分别摘录出来,再在屏幕上点评,从而在互动中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这比单靠一根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省时,但高效多了。
五、课程资源库辅助教学的结果
1.课程资源库的网络资源丰富了英语教学内容
网络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输入材料,校园网对网络报刊、杂志和论坛进行分类和整理,通过链接和引用等多种形式将学生带入适合自己需要的泛读天地。
2.实现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利用资源库网络教学资源,教师不再是主要的知识源,学生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知识的探索者。在教学形式上改变传统的教师“独霸讲台,垄断黑板”模式,寓教于乐,多形式,多角度、多渠道去展示、去开发,打破课堂教学封闭性、单调性。
3.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正如应用语言学家s.p.corde所指出的,“我们实际上不能给学生教会一门语言,我们只能为他们创设一个适合于外语学习的环境。”课程资源库辅助教学是建立在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控制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模式。课余时间学生可以点击校园课程资源库的网络,根据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查询所需的课件资源、试题库等获取信息,自主学习。
当然,要真正使课程资源库辅助教学广泛地运用于英语教学的课堂之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也有不少地方需要改进。如:怎样提高教学密度,合理安排课四十分钟时间;如何使多感官的学习更好地符合认识规律,加速学习进度,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等;如何使资源库为人所有,而不是使用者被资源库的内容所牵制,未经筛选拿来就用等等,这些都是新的课题,需要广大英语教师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解决。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5)
2.张明敏.网络多媒体技术与应用[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