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艺术的主要社会功能范文

艺术的主要社会功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的主要社会功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艺术的主要社会功能

第1篇:艺术的主要社会功能范文

[关键词] 环境艺术 功能类型 实用功能 艺术功能

一、环境艺术

环境艺术是由多种艺术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种贯穿于整个环境艺术设计始终的广义的艺术观念,不是人为物质环境诸如建筑、室内空间、室外空地等的补充设计。环境艺术在对象、空间、时间上的广泛性,决定了它具有许多其他艺术门类不具备的特点,它不同于某种单一艺术,也不是单纯的建筑艺术、园林艺术、雕塑、绘画等的机械合成,具有与环境相互依存的循环特征,受到环境的限定和制约。

环境艺术最大的特点是环境的艺术化和艺术的环境化,是环境与艺术的互动,它需要设计师利用自然的或人工的具有象征意味的元素进行创作,但又不能脱离自然环境本体,而必须植根于特定的环境,成为融会其中与之有机共生的艺术。环境中的“艺术”是指人为创造的艺术环境,是各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在环境中的融合体现,用以美化环境和愉悦工作生活在其中人们。

二、环境艺术的功能分析

1.环境艺术的功能

功能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到目前为止对功能已经开展了很多的相关研究,得到了多种不同的定义。本文提到的功能是指对象(产品、工程或劳务)能满足某种需求的属性,即它的作用或用途相对于使用者的符合程度。环境艺术的功能是指环境艺术项目能满足工作或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需求的属性。环境艺术是个复杂的系统,不同的项目及其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环境艺术的功能需求和侧重点的不同,所以不能机械的理解功能的含义,需要因地制宜的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理解、取舍或侧重。

2.环境艺术的功能类型

为了便于理解环境艺术的功能,有必要从不同的角度对环境艺术进行功能分类。从实用与美学的角度分为实用功能与艺术功能,从作用发挥的角度分为基本功能和辅助功能,从质与量的角度分为功能类型与功能水平,从面向顾客或面向设计施工单位的角度分为整体功能与设计功能,如图1。本文重点探讨实用功能与艺术功能。

三、环境艺术的实用功能分析

1.环境艺术的实用功能

环境艺术实用功能是指它的实际用途、特定用途或使用价值,也是用户最关心的问题。实用功能是环境艺术项目设计里最基本的层次,环境艺术的实用功能与社会制度、传统历史、民族习惯、科学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及地理环境等有密切关系。环境艺术包括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两大类。软质景观以植物配置与植物布局为主要内容,硬质景观包括地坪、地面铺装和环境小品设施。因此,环境艺术的实用功能主要体现在硬质景观设计上,即环境景观设施给人提供的实际用途或使用价值。

例如,休闲座椅多位于步行街、凉亭、林荫道,实用功能是满足行人休息。它必须通过与环境精心的配合,安全地服务于人的行为,在特定的环境中满足人的需要。交通管理设施包括交通标志和导向性的中央分隔绿化带,以实用功能为主,在城市交通管理中占据重要位置。安全设施包括护栏、护柱、路墩等,实用功能是对车辆进行拦阻。夜间照明设施的实用功能是保证车辆和行人的安全通行。路灯是城市中心环境中一个重要的景观设置,它不仅为夜间照明提供了方便,也能反映城市中心的面貌。卫生设施以卫生箱、垃圾箱为主,实用功能是收集垃圾。

2.环境艺术实用功能类型

环境艺术包含内容极其丰富,实用功能类型只能针对具体项目进行讨论。此处以我国城市中的环境艺术为例,其实用功能一般包括日常游憩、文化教育和生态保护三大类。

(1)日常游憩功能

城市园林绿地中的游憩活动一般分为动、静两类,动的活动又可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通常,青少年多喜欢动的游乐,老年人多喜欢静的游憩活动。但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身体素质的增强,中老年人选择动的游憩活动也不少,例如:散步、太极等。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就要充分考虑多方用户的使用功能的需求,设计出令人满意的方案。这也是为什么在进行详细设计之前,要进行功能分区的原因所在。

(2)文化教育功能

环境艺术注重文化宣传、科普教育等实用功能的设计。人们在游览园林绿地过程,通过各种不同类型的景点,可以普及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和使人们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寓教于乐。例如,园林中的纪念性雕塑等以纪念某个时代为中华民族做出贡献的人或有纪念意义的事。如杭州西湖的岳庙、南京中山陵、上海虹口公园的鲁迅墓等。同时还可以使人们了解植物学动物学方面的知识,并展览书法、绘画、摄影等提高人们的艺术素养,陶冶情操。园林绿地同时是开展旅游及休闲、疗养地的重要基础及组成。

(3)生态保护功能

在环境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环境艺术为了改善自然环境的人为破坏而产生,环境艺术设计是为人类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环境艺术生态功能的核心载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绿化植被,另一方面是通过景物设计规范人类的行为。

环境艺术中绿化占有很大的比重、它可以浓缩自然、引入自然,满足人们对大自然的倾心热爱。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绿化不仅仅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还可以满足生态平衡的需要。人类为了追求舒适生活其许多行为是不断破坏生态平衡。因此,一方面要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减少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另一方面还要尽力作出对生态的补偿,人工绿化可以算是补偿措施之一。从生态学的观点看,漂亮的大草坪的供氧量远不如草地、灌木、乔木相结合的立体绿化;自然或人工的湿地又远比山水园林强。

四、环境艺术的艺术功能分析

1.环境艺术的艺术功能

环境艺术的艺术功能也称品位功能、美学功能,它关注人们的精神需求。上世纪初,著名的德国制造的代表人物穆台休斯提出“设计的精神方面的重要性超过物质方面,即使功能、材料与技术掌握好了,而形式不佳,我们仍然生活在粗鄙的世界之中”,他强调标准化,但设计者务必把标准的定型做得十分完美,这正是讲究艺术功能。

从广义上讲,环境艺术的艺术功能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精神产品根植于生活又反过来影响、作用于生活,提供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通过艺术――艺术创作――艺术感知整个艺术产生的全过程来影响、作用于人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感情,从另一个侧面来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从狭义上讲,环境艺术的艺术功能是指通过对景观设施的设计,起到对环境的衬托和美化作用,即装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单纯的艺术处理;二是与环境特点相呼应的对环境氛围的渲染。一般说来装饰是环境设施的第二功能,然而对某些以观赏为主要目的环境设施则又是第一位的。

2.环境艺术的艺术功能类型

环境艺术包含内容极其丰富,艺术功能类型也只能针对具体项目进行讨论。此处同样以我国城市中的环境艺术为例,分析环境艺术的艺术功能类型,一般包括认知、社会、审美几个类型。

(1)认知功能

环境艺术能激发人类的精神潜力和加强认知共同感,环境艺术可以沟通思想、传递信息,使人们有可能认知在时间和空间上距离他们很远的历史和民族经验。环境艺术沟通信息的可能性比通常的语言更加广泛,例如通过建筑、雕塑传达信息比用语言传递信息更能被人们接受,更容易为其他各国人民所吸收。此外,环境艺术的沟通质量也比较高,因为环境艺术语言较文学语言与口头语言相比,比喻性、灵活性、寓意性更强,在情感上和审美上也更加丰富。

(2)社会功能

环境艺术涉及范围很广,在理论上可以进一步细分,如社会组织类环境艺术,心理与生理类的环境艺术等。

社会组织类环境艺术是指环境艺术作品能够使感受者获得在情感、观念上“群体性”的认同功能,从而产生出一种共同信念的凝聚效果和集体化的、积极的、付诸以实施的实践活动。孔子曾经阐述艺术所具有的“光、观、群、怨”四大功能,其中的“群”就是指艺术的社会组织功能。所谓心理类环境艺术是指环境艺术具有协调、净化审美主体心理的功能。环境艺术不但对人的心理产生协调作用,还能影响人的生理,它可以对人的生理产生刺激作用。如果对这种刺激进行有效的控制与调整,则可以促进人的生理健康,甚至使某些生理疾病得辅的治疗。

(3)审美功能

环境艺术的审美功能必须包涵环境艺术作品中美的存在及能够唤起美感的功效,本质上也是艺术社会功能的一种体现,环境艺术作品中所包含的美感内容是艺术家运用艺术形式来再现生活、抒发主观情感并发挥作用于社会的实践活动,而接受者的审美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情感和对社会、人生的感情等则是艺术的审美功能在起作用的具体体现。因此,环境艺术最基本或最主要的本质特征是审美,其他任何本质只有在审美本质的基础上才能存在并得以发挥。

五、KJ00厂泄洪沟案例实证

KJ00厂位于北京昌平区,专做国防军品维修,属军工企业,工厂背靠大山,厂中有个自然形成的天池湖。工厂分为三个区:生产区、行政区、生活区,生产区与行政区、生活区由天然形成的泄洪沟分割开来。生产区是厂区的主体,由工业厂房、库房、动力供应等建筑组成;行政区位于厂区的核心位置,由生产管理办公楼、科研办公楼、集中绿地或广场等组成;生活区是厂内职工的生活、休息场所,包括家属公寓、职工宿舍、食堂、职工活动场地等。

1.KJ00厂泄洪沟景观设计

泄洪沟是天然形成的厂区排水渠道,泄洪沟两侧分别是生产区与行政区、生活区,自然而然地起到了分割的功能。另外,泄洪沟承担着疏导山洪,保护KJ00厂生命财产的重任。每逢雨季,山上来水经由泄洪沟注入天池湖。泄洪沟由于长久不加治理与日益改善的厂容厂貌形成极大反差,也给工厂职工生活工作往来造成极大不便。因此,泄洪沟改造治理成为KJ00厂景观提升工程的重点。

景观设计公司提出的方案由明渠工程与绿化工程两部分组成。明渠工程指加宽原有泄洪沟,建设如图2所示。绿化工程是指在明渠两侧地面铺装、栽种植物和布置点石,建成后效果如图3所示。泄洪渠平时拦坝蓄水形成水景,雨季时开坝放水用以泄洪。

2.泄洪沟景观功能分析

上述泄洪沟景观方案的设计体现了实用功能与艺术功能的完美结合。明渠工程包括混凝土铺底,两侧夯实,石块砌面;明渠两旁,加装护栏,铺装走廊,两侧上部预留绿化区。混凝土铺底和两侧夯实、石块砌面旨在保护沟渠,防止经水浸泡、冲刷后两侧泥土滑坡;明渠两旁加装护栏起防护作用;走廊道路铺装属于明渠工程部分,是起实际用途的工程。绿化工程是在道路两旁进行绿化种植,不仅能起到防止水土流失和净化空气的作用,同时在方案的景观表现中起着非常重要的美化环境作用。因此景观公司提出的方案兼具实用功能和艺术功能。

参考文献:

[1]郑曙:环境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第97页

[2]王 牧:景观设计的功能解读[J].成都: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12月第6期

第2篇:艺术的主要社会功能范文

关键词:艺术 美术 差异

对于艺术,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认识。第一是从精神层面,把艺术看作是文化的一个领域或文化价值的一种形态,把它与宗教、哲学、伦理等并列。第二是从活动过程的层面来认识艺术,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创造活动,或对现实的模仿活动。第三是从活动结果层面,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品,强调艺术的客观存在。

一般认为,艺术是人们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艺术活动是人们以直觉的、整体的方式把握客观对象,并在此基础上以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它最终以艺术品的形式出现,这种艺术品既有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也有艺术家本人的情感、理想和价值观等主体性因素,它是一种精神产品。

艺术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区别在于它的审美价值,这是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美感,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除审美价值外,艺术还具有其它社会功能,如认识功能,教育和陶冶功能,娱乐功能等。其中艺术的社会功能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而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了解人生,它不同于科学的认识功能。艺术的教育功能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变化,它不同于道德教育。艺术的娱乐观念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而满足审美需要,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它不同于生理。

艺术的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艺术分为以下一些类型:

依据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艺术可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和时空艺术。美术是一种空间艺术。依据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艺术可分为听觉艺术、视觉艺术和视听艺术。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依据艺术的物化形式,艺术可分为动态艺术和静态艺术。美术主要是一种静态艺术。依据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艺术可分为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

依据艺术形象的表现方式,艺术可分为表现艺术和再现艺术。美术中既有表现性的,也有再现性的。需要指出的是,关于“艺术”与“美术”的含义和适用范围,在东西方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的。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它们的概念和使用它们。

在西方,“艺术”与“美术”都源于古罗马的拉丁文“art”,原义是指相对于“自然造化”的“人工技艺”,泛指各种用手工制作的艺术品以及音乐、文学、戏剧等,当时广义的art甚至还包括制衣、栽培、拳术、医术等方面的技艺。到了古希腊时期,艺术的概念仍是与技艺、技术等同的,但古希腊的绘画与雕塑在公元前五世纪发展到成熟阶段时,已基本确立了一套古典美的标准,为日后艺术涵义的演变埋下了伏笔。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逐渐与“美的”等同起来,18世纪中期,基于美的艺术概念体系方才正式建立,艺术成了审美的主要对象。今天,英语中的“art”一词仍然既作“艺术”解,又作“美术”解,它既可以用来指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电影等其它各种艺术门类,有时又专门用来要指称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建筑在内的视觉艺术。在很多西方著作中我们甚至还会看到,作者所说的“art”其实仅仅就是指我们中国人所认为的美术的一部分:绘画。而他们的“the fine arts”(我们直接译作“美术”),也仍然是指诗歌、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

第3篇:艺术的主要社会功能范文

一、声乐艺术的审美鉴赏功能

审美鉴赏能力,又称作审美能力,是指人们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包括审美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它在人们学习、训练和实践经验、思维能力、艺术素养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是以主观爱好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对客体美的认识、评价和再创造,是感性与理性、认识与创造的统一,主要在艺术创造与欣赏中形成并获得发展。人们在欣赏声乐艺术的过程中,审美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升,而声乐艺术是通过激发人们的审美情趣,判断自己的审美方向和形成自己的审美观这三个过程来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当一个人能发现一件事物的趣味性,说明他能够从这件事物中发现美,声乐艺术一开始就会给人以美的享受,这就实现了第一步,成功激发了人对于美的兴趣。在享受美的过程中,对于不同类型的声乐艺术形式,每个人都会产生自己的认知,并找到自己喜欢的类型,这就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的审美方向。在这个方向上,不断接受声乐艺术的熏陶,感受着艺术本身的美妙与奥秘,人们不知不觉便形成了自身的审美观,并在欣赏艺术的同时审美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有助于让人们以美的规律和美的理想去改变社会,发展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这样人们的生活就变得更加讲究情调,精神层面也会变得更加富有,每个人都表现的更加有内涵,社会因此而展现出越来越和谐的一面。

二、声乐艺术的教育功能

如今的社会越来越注重德育教育,而声乐艺术能够提高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增加其文化内涵,将声乐艺术与德育相结合,更容易营造德育教育的氛围,使德育教育能更好地被人们所接受。各个高校也发现声乐艺术对德育教育的有利影响,正不断加强对学生声乐艺术教育的培养。不同类型的学生会喜欢不同类型的声乐形式,从中也可以看出学生的性格。长期接受声乐艺术教育,使学生逐渐形成一个健全的人格,也使身心得到更健全的发展,学生在不断接受声乐艺术熏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身的一种气质和内涵,这种气质和内涵会伴随着他们一生。声乐艺术是一门抽象的艺术,具有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正是因为这种特征,人们对于声乐便有了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因此声乐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利于开发学生的脑力,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潜在能力。

三、声乐艺术的社交功能

声乐艺术教育是一个受教育者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不同的人对同一类型的声乐艺术有不同的看法,受教育者之间相互探讨自己关于声乐艺术的见解与思想,不仅是在研究声乐艺术,更增进了彼此的交流。每一次的合唱练习、舞台表演,都需要受教育者之间默契地配合,才能表现出最好的一面,这些都渐渐树立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了他们与人沟通的能力。所以在接受声乐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受教育者学会了如何与人合作,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与人愉快相处,这些都将成为他们的生活技能,对他们以后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帮助。

四、声乐艺术的实用功能

在生活中,无论你是走在大街上,还是在商场里购物,亦或是在餐厅里吃饭,身边都会萦绕着各种音乐声。不同类型风格的音乐,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也能使我们的身心感到愉悦。当今社会,人们由于工作和生活的种种压力,精神变得异常疲惫,而音乐能够调节人们的神精,舒缓人们的疲惫,净化人们的心灵。柔和的音乐能够平缓人们的焦躁,治愈系的音乐可以抚慰心灵的创伤,欢乐的音乐可以调动气氛。音乐已经彻底融入人们的生活,使生活变得精彩。如果有一天音乐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人们一定会感觉到不安,觉得生活缺失了乐趣。

五、结语

第4篇:艺术的主要社会功能范文

关键词:设计艺术学;理论框架;概念;领域;内涵

1 设计艺术学释义

设计艺术横跨了自然、社会、人文三大学科,设计艺术要包容、整合一些以前并无联系的学科。在“设计艺术”这个大学科下,聚集着众多的子学科:人体测量学、解剖学、人机工学、行为科学、材料、结构、工艺技术、价值工程、系统工程、环境学科、包装、广告、设计心理学、设计美学及围绕设计象征功能的哲学、符号学、人类学、社会学等。[1][P41]“现代设计的计划、构思是受到现代市场营销、一般心理学和消费心理、人机工程学、技术美学、现代技术科学等等因素约束而成的;而传达这种计划和构思的方式,可以从简单的、传统的手工绘图、模型到复杂的电脑设计预想表现,因具体的设计要求而不同;最后的设计应用,则与具体设计所设计的生产方式的技术条件密切相关。”[2][P12]设计艺术涉及的范围宽广,它是功能与审美的统一,是技术与艺术的统一,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设计艺术学是按照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规律,创造人类生活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一门学科,是对人类艺术设计实践和成果进行再认识的理论,是关于设计艺术规律的科学体系。

2 设计艺术学的几种主要研究

2-1 明确设计艺术的概念

设计艺术具有传统制造工艺中的意匠形态与现代产业经济与经济文化领域中的设计形态。涉及科学领域、艺术领域、经济领域等多方面。这使得设计艺术的应有的面貌极易被混淆。因此,要从多方面的比对中明晰设计艺术的概念。这些需要仔细剖析的关系有:(1),设计行为中的艺术行为与非艺术行为的关系;(2),设计行为中的商业性与非商业性的关系;(3),设计教育中的职业性与非职业性的关系;(4),设计教育中的理论属性与实践属性的关系;(5),设计行为的高技术化趋势与人性化原点的关系;(6),设计行为的试错要求与社会容错功能的对立关系;(7),设计行为的个人性动机与非个人责任的关系;(8),设计文脉中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的共生关系;(9),设计功能中本土化需求与普世化原则的关系;(10),设计文化中人性化原则与反人性化需求的关系。[3]

2-2 明确设计艺术学研究的领域

对于设计艺术的研究领域,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系统、规范的方法不断引入,这方面的研究已做得很全面,大致来说,有这样几个领域:(1),设计艺术哲学研究;(2),设计艺术形态学、符号学研究;(3),设计艺术方法学研究;(4),设计决策与设计管理研究;(5),设计艺术心理学研究;(6),设计艺术过程与表达研究;(7),设计艺术的经济学、价值学研究;(8),设计艺术的文化学、社会学研究;(9),设计艺术的教育研究;(10),设计艺术批评学与设计艺术史学研究。[4]

2-3 从大文化、大艺术的角度,挖掘设计艺术的内涵

从大文化、大艺术的角度,将设计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考察,着重于探索设计物背后的社会、文化内涵,以此来对设计进行指导、进行批评。这一侧重点与文化学、人类学联系紧密,近来又向符号学、文化研究、传播学有所借鉴,从表层的设计行为、设计物,深入到它们背后的“工艺――社会”结构,进而深入到“文化――心理”结构。

从大文化、大艺术的角度可将设计艺术理解为“造物艺术”,“造物艺术”实际上综合了工艺美术、艺术社会学及现代工业设计。它将艺术视为一个整体,将纯艺术、工艺美术、工业设计等视为不同社会不同时期不同层面中艺术的不同侧重点。如李砚祖教授在《造物之美》中描述艺术的发展过程是“制造――创造――制造”,后一个“制造”即现代设计艺术。从文化角度来挖掘设计艺术的内涵,对正确的理解设计艺术、批评设计艺术具有重要的意义。张道一先生曾将设计艺术归纳为这样几点:(1)合着生活的脉搏,渗透于衣食住行用;(2)与科学技术结合,相为表里同步发展;(3)实用与审美统一,再造物中显现理想;(4)物质与精神一元,促进两个文明建设。更进而归纳出由基础需求到精神需求的层次:资生――安适――美目――怡神。在理论的构建中,这样一条线索是值得关注的。

2-4 以设计方法论指导实践

设计艺术学作为一个学科,其理论与教育的重点之一在于如何服务社会。也就是紧紧扣住设计艺术作为一种产业一种职业在市场经济中所起的作用;将设计艺术视作产品开发与一种营销行为,专注于研究设计艺术在企业内部的管理、外部的流通中所处的地位与所起的作用及其工作程序;更注重工作程序、调查结果与分析报告,以市场作为检验设计是否成功的标准。

对实践进行分析,进而形成了一种有效的方法论来指导实践。有专家就写道:“设计应被认为是一种方法论,应提高到‘一切人为事物’的角度来认识,这就是设计的定义。……她是人类从传统工业社会向信息时代过渡的方法论。”[1][P2]从方法论的角度锲入,进而引出以系统论为中心的设计方法论:以方法论为核心,秉承“形式追随功能”,将“功能”具体化为系统中的众多“子系统”、“子目标”,将“形式”作为系统优化输出的结果。

2-5 设计艺术教育的层次

设计艺术学经历着由技能型学科向理论型学科的转变过程。其教育模式也从以前的传统美术的技能教育转向综合教育,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着重从三个层次来进行教育:“一、技法性的理论;二、创作方法论的理论;三、原理性的理论。”[5]原理性的理论研究基本包括三方面:“设计原理研究(造物艺术论、设计一般理论、设计方法论)、设计历史研究(中国设计艺术史、外国史、现代史)、设计美学研究(艺术审美、设计美学、技术美学、形式美)。”[6]

2-6 设计艺术学理论框架的层次

对于设计艺术学的理论构架而言,其结构层次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理论按何种方式展开。现有的主要是这样几种结构:

设计艺术技法――设计艺术方法――设计艺术原理

设计艺术专业知识层面――设计艺术方法层面――设计艺术科学层面――设计艺术哲学层面

设计艺术基础知识――设计艺术实务――设计艺术原理

设计艺术现象――设计艺术原理――设计艺术哲学

3 设计艺术学的学科框架

3-1 设计艺术学的主导方向及主要专业

按照学科方向的设置与实际教学的安排,设计艺术学有这样五大主导方向: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染织服装设计与工艺品设计等。其中具体而言,工业设计包括产品造型设计、交通工具设计、数字艺术设计等;视觉传达设计包括广告设计、书籍设计、装饰艺术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等;环境艺术设计包括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展示设计等;染织服装设计包括染织设计与服装设计;工艺品设计包括金属工艺设计、陶瓷工艺设计、木工艺设计、漆工艺设计、纤维工艺设计与特种工艺设计等。

3-2 设计艺术学科的研究层次

设计艺术学科的研究层次应本着从基础到理论、从一般到抽象、从现象到原理的原则,以下的结构应该是较为合适的:

设计艺术基础――设计艺术方法――设计艺术原理――设计艺术哲学

3-3 相关学科

对应着设计艺术学科的研究层次,设计艺术相关学科如下:

设计艺术基础――人类工程学、物理学、化学、力学、技术学、工艺学、仿生学、材料学、信息科学、符号学、图像学、、行为科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等。

设计艺术方法――价值学、市场学、经济学、管理学、商品学、生态学、运筹学、思维科学等。

设计艺术原理――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民族学、逻辑学、系统科学等。

设计艺术哲学――哲学、美学、艺术学、文化学、人类学、伦理学等。

3-4 相关课程

对应于设计艺术学科的研究层次,设计艺术教学中的相关课程如下:

设计艺术基础――设计基础、设计表达、色彩应用与理论、工艺与材料、造型实践与理论、装饰技巧与理论、人机工程学、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设计艺术方法――设计方法学、市场分析、设计艺术管理、价值工程、设计传播学、系统设计研究等。

设计艺术原理――设计思维研究、设计艺术批评、设计符号学、设计伦理学、中外设计艺术比较、行为科学研究等。

设计艺术哲学――设计艺术哲学、设计艺术美学、设计艺术历史、设计艺术人类学等。

3-5 设计艺术的学科框架

综上所述,设计艺术学的学科框架也就形成了,即以设计艺术的内涵为原点,沿横轴展开是设计艺术的主导方向与主要专业,沿纵轴展开是设计艺术学科的研究层次以及由此衍生开的相关学科、相关课程的层次。随着理论研究、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设计艺术学科框架的内容也将更充实、更丰富,更有效的指导设计艺术实践,并最终成功地完成设计艺术学科由应用型学科向理论研究型学科发展的转变过程。

参考文献:

[1] 柳冠中. 工业设计学概论[M].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 王受之. 世界现代设计史[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3] 许平. 作为交叉融合学科的艺术设计及其实在性[C]. 武汉:2003交叉性艺术学科国际会议,2003.

[4] 李砚祖. 设计艺术学的结构与体系 [C]. 武汉:2003交叉性艺术学科国际会议,2003.

[5] 张道一. 应用学科的理论研究[J]. 设计艺术,2001,(3):1~2.

第5篇:艺术的主要社会功能范文

关键词:极简主义;艺术流派;环境设计;发展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086-01

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得城市空间中的一切几乎都在整容翻新。娱乐场所被装点得格调不凡,时髦又充满活力。这种潮流不仅是改变了城市的中心,几乎每一个地方都没有逃过这场审美化的潮流。艺术的主要任务就是挺身而出反对美艳的审美文化。

一、极简主义的概念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经济、社会、能源危机促使艺术思潮空前分化,出现了极简主义艺术。极简主义(或译极少主义、少数主义等),从表面上来看,它是指一种趋向于最小化、最简洁化的主义。极简主义产生于二十世纪初现代主义传统,崇尚道德的纯洁、功能的突显和形式的简洁。极简主义主张艺术是与自然平行的对等物,可以实现对理念世界的直接模仿,不用烦琐的外部装饰,只用最简洁的形式就可以表达深藏的理念。总之,极简主义的设计是极少,但是不显枯燥;简约,但不失美感。

二、极简主义展现的艺术魅力

十九世纪末,极简主义产生了。作为一门独特的西方现代艺术流派,它经历了初步探索、兴盛发展和开拓创新的一系列过程。极简主义艺术最初开始于绘画,后来,在雕塑艺术上它的艺术特征比较显著。

极简主义作为一种艺术思潮,主要在九十年代的美国盛行,影响的艺术门类有建筑、园林、绘画、雕塑、音乐、文学等。同时,极简主义受到了功能主义影响。例如,功能主义建筑在二十世纪二十、三十年代盛行,强调“形式服从功能”“形式表现功能”,建筑设计应该由内而外;例如,作为建筑结构的柱和梁要清晰可见,清楚地表现他们作为框架的支撑功能。总之,在这种思潮影响下极简主义就形成了。

极简主义中的“简”是有品位的,其实简单并不是表面上的那么简单,如果说极简主义艺术明显带有对传统意识的批判,横眉冷对社会现实的话,那么今天的极简主义应该是在大众媒体、商业文化的狂轰滥炸之下,给人们提供了一片可以稍事休息的绿洲。这不仅是艺术本身的需要,而且也是人类精神的需要。所以说,极简主义艺术的出现是艺术本质的体现,退却所有的浮华回到艺术的本原,当代艺术风格重回极简,也给予当下混乱的艺术现象以少有的纯净空间。

三、极简主义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现代艺术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艺术家也开始涉足环境设计的影响也越来越广泛。极简主义艺术逐渐引起了一些设计师的兴趣。他们开始从极简主义艺术中汲取了创作营养并运用到景观设计的实践,创作了许多具有极简主义特点的景观作品。这其中有影响的作品有彼德・沃克的特纳喷泉和彼德・拉茨的杜伊斯堡公园金属广场等。

以特纳喷泉为例。它是风景园林师彼德・沃克1984年为哈佛大学设计的一个环境作品,在这个设计里一组石块成圆形阵列组成一个直径约18m的圆。中央可以喷出水雾生成一种迷幻的效果这个作品被公认为是受到极简主义艺术家安德列1977年创作的“石场雕塑”的影响。 沃克运用极简主义与景观设计的结合,促进环境设计的创新与发展。让一些专业人士受到人们更多的重视和喜爱的同时,极简主义艺术在景观建筑中的存在还促使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环境艺术对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有十分积极意义。

极简主义艺术对于环境设计的影响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从文化的角度来讲,作为现代艺术重要分支的极简主义艺术,以一种鲜明的姿态提示着人们如何去理解现代社会和现代生活,当这种艺术走入现实,许多设计师从中借鉴到关注社会的态度用艺术的眼光审视现实所出现的问题。第二,从创作语言的角度来讲,极简主义艺术竖起一面简约化的大旗,为现代艺术的创作营造了一种新鲜的时尚。极简主义艺术的各种手法也被大胆应用到艺术设计中去,并且产生了许多佳作。尤其是极简主义的领军人物彼德・沃克既在哈佛大学宣扬了自己的理论,又有获得了众多奖项的极简主义艺术作品问世,无疑对极简主义设计风格的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

四、极简主义设计迎合了现代生活的需求

极简主义首先是一种生活态度,其次才是艺术态度。

第6篇:艺术的主要社会功能范文

[关键词] 商业社会 公共艺术 公共性 价值

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社会的逐步形成与完善,为各种艺术的诞生与存在提供了条件.艺术资源不断扩大,艺术形态不断增加,艺术本体论、技艺性的清高开始淡出精神贵族宫殿,它开始涉足迅速变化的大众生活,投入公共生活形态之中,反省并影响现实生活,这就是商业社会中公共艺术产生的思想基础:模糊艺术与生活的既存界限和差异,开始社会道德反省。商业社会中高度消费的社会自身创造了一种消费文化,它与传统的“纯艺术”在商业社会的媒介催化下产生了多角度与多层次地渗透和融合;而当代艺术本身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也在努力进行着尽可能的改变,从而来赢得更多的欣赏者,以期在商业文化的袭击下继续存活。因此,艺术的大众化变革便悄然开始了,它开始与俗世物品结合,走进现实生活,模糊了艺术与商品的界线。公共艺术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了。

一、商业社会中公共艺术的特征分析

公共艺术的中文名称直接译自英文的Public Art,它强调公众的参与,有时也被译为公众艺术。公共空间与公众参与是它的两个本质特征。公共参与是核心条件,公共性是公共艺术的前提和灵魂。正如北京大学艺术学系副教授翁剑青提出:公共艺术的要义和灵魂是它的公共性和社会的公共精神,也就是说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具体表现为公众参与的民主性和社会共享的开放性。这就意味着公共艺术决非仅仅只是发生在公共场所艺术,公共场所是公共艺术发生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公共艺术之所以成立的充足条件。而且公共艺术不是单纯为美化人的生存空间而存在的,在商业社会中它还体现一种公共记忆。例如在现代商业化的环境中再现历史:那一座老房,一弄小巷,都变得珍贵,甚至一座桥,一棵树,都记载着多少岁月的记忆。在它们身上存留着这座城、令人熟悉的历史表情和相熟相亲的家园感觉。在它们身上记录着都市人集体的、公共的乡愁。另外,与纯艺术或架上艺术不同, 公共艺它必须面对公众,要公众来欣赏评价,同时它也会影响公众。这就要求它不可能以任何私密的形式建构。任何公共艺术在它进入到广泛的公共空间的同时也就和社会产生了广泛的交流,它所承载的社会功能、文化精神和它所体现的审美趣味就不能是随意与私人的,要考虑达到积极的影响因素。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的核心价值是体现社会关怀,公众的交流和沟通,公民参与权利。公众参与指在美学?文化?艺术的基础上应用一种合理的具像的表现手法,全方位的介入公众的生活,以不断引导和满足人们对艺术化生存的需要。

公共艺术的载体是公共空间。上海《艺术家》杂志主编马钦忠认为公共艺术是场所艺术文化,是公共空间里的艺术,场所的性质决定着公共艺术的性质和表现方式。公共空间指人的一切私密性活动场所之外的、与他人共同进行非私密性活动的一切空间。在商业社会中,公共艺术被体现在如建筑空间;具有艺术魅力的绿地、修剪整齐的树木与花草,舒适美观的座椅,乃至造型别致并与环境相融的垃圾桶、以及音响、话亭等物体中。无论那种表现形式都必须与空间环境相融合,体现一定的文化,时代特征或是纪念一定时期的发展等,为渲染和加强此空间的气氛作出贡献。

艺术性也是公共艺术的重要特征。并不是一切放置在公共空间的东西就是公共艺术品。例如:当下许多以公共艺术名义出现的城市雕塑、景观艺术让我们忧虑。这些主要体现领导意志和政绩的工程,不是真正的公共艺术。就像一个人吃饱了还要强塞一样,使城市空间拥挤不堪。地域特色、文化积淀处于一种表面的喧哗与臃肿状态。公共艺术在界定自身的同时,也应考虑到它的形式、语言、手段;当公共艺术以物质形态的方式放置在公共空间的同时,应该让它保持优良的艺术品质,这样公共艺术将会以更有感染力,更有生命力的方式,保持与公众和公共环境的和谐关系。

二、商业社会中公共艺术的存在价值

商业社会里的公共艺术必须体现社会公众的诉求,能吸引公众积极、直接地参与,并通过与公众的互动来满足公众心理、生理的或精神的需求,进而实现其入思的、批判的文化与社会功能。一个开放的商业社会,公共艺术可以承担包括创造优质公共生存空间与环境、实现文化承传和自由交流,乃至实施社会与文化批判在内的诸多功能。

公共艺术具有美化功能。公共艺术存在于公共环境之中,这个环境既是人文环境,也是自然、生态、物质的环境;它承担着创造优质的、人性化的公共生存空间和环境空间的任务,它应该在公共空间的形式创造和功能优化上发挥作用。公共艺术应该表现出商业社会、社会环境的特点,与所置放的环境和谐共生。

其次,公共艺术具有培养审美能力的功能。公共艺术作为一种公共开放空间的艺术存在,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形式,带给公众的是视觉美感和审美愉悦,同时也可以培养观赏者的审美感知力和审美创造力。它是与广大公众距离最近的艺术形式,更利于公众把其作为情感对象进行感知和把握,在审美的敏感能力的培养方面也具有其他艺术不能替代的积极作用。它集中体现公众生存的公共空间的文化,人们在与之不断地接触中会经常受到来自公共艺术造型和思想方面的影响,逐步形成一种艺术创造能力。个体会通过对公共艺术品的观察,自觉进行心性、性情上的自我锻炼、陶冶、培养和提高,最终达到超越的自由境界。公共艺术可以使公众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把感性的冲动、欲望、情绪纳入审美的形式之中,通过理性的规范、疏导、净化,引向审美的境界,使公众自觉完成审美境界的塑造。

公共艺术的社会价值。公共艺术所追求的,不仅是艺术的效果更要关注的是社会效果;它不仅是美化环境,还要反映社会的问题。 在良莠并进商业社会中,人们共同面对的很多社会问题常常被掩饰,艺术家的责任就是批判性地提出这些问题,使它们成为人们必须去直面的问题。以出其不意的方式,使现实问题凸现为精神问题,让人惊异、警醒、感触和反思。公共艺术作为与人们最近、接触最频繁的艺术,无疑是实现这一功能的最佳载体。它使公共知识分子保持这种社会批判立场,对公共事务进行具有前瞻性的文化参与。因此,公共艺术可以使人在智力、伦理、道德等心理层面得到完善和发展,从而有助于人民素质的建康发展。

三、商业社会中公共艺术存在的问题

首先,商业社会中艺术家与公众的关系问题。艺术家与受众之间,不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共享的关系。公共艺术家应该把自己视为一个公共知识分子,自觉投身于社会公共领域的公益事业,成为一个具有社会良心和道义的知识者和行动者。公共艺术的创作不再是个人的行为,而是与公众合作交流、协同合作的结果;通过自己的专业技术修养,来实现公众想法满足公众的诉求。艺术家并不是被动地适应公众,他应该在充分研究了公众的需求后,以历史与文化为背景,找出最好的表达方式并加以创造性的发挥,做出符合公众根本利益的艺术方案去积极地影响公众,在与公众社会的对话和协作过程中,实现个人的价值。艺术家更不能为经济利益,放弃个人的责任,迎合低级趣味,降低艺术水准。

另外,商业社会中关于公共艺术的制度建设问题。在这个以经济发展为主的商业社会,有很多的程序都与商业操作模式结合并轨。如各种招投标制度,看似民主公正,公开透明的制度,有时却也被商业利益操纵。公共艺术的制度建设是指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建立一个体现公众意志和愿望的公共艺术体制,建立一个与民主制度相一致的关于公共艺术的资金来源、作品征集、方案评审、具体实施的科学机制。真正实现公共艺术的公众参与,体现大众的思想,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反对少数人的专制和独断,避免商业利益的操纵,将大多数人的意愿吸纳到对于公共艺术的决策过程中,为地域和大众服务。从公共权力的角度看公共艺术,它是公众、艺术家、政府、投资方在公共空间的权力博弈,必须寻找一个合适的方案来权衡这几方的关系。既反对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力又要防止少数的独断专行,让商业社会中的艺术拥有一块净土,成为商业发展中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商业社会需要艺术,需要先进的符合时代的艺术。公共艺术要健康的发展,在受到商业的支持的同时又要摆脱束缚。推动公共艺术的发展,需要获得一种正义精神,一种把握了时代?文化根脉的精神,这种精神的获得又需要艺术家?公众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有效互动的工作连接,使公共艺术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合作中产生,让它成为各个领域共同合作,共同作为的结果。让公共艺术真正走近大众,为大众而创造,实现它的存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中:公共艺术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2

[2]孙振华:公共艺术时代――策划时代丛书.[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3.8

第7篇:艺术的主要社会功能范文

关键词:建筑艺术;质地感;审美呈现

1、建筑艺术中的关系

1.1功能技术和艺术的关系

建筑是功能技术同艺术的统一体,但是在以功能技术为主的建筑和以艺术为主的建筑之间,存在着大量二者比重模糊的建筑。建筑艺术的创作首先必须确定具体对象的艺术成分以及艺术成分包含的内容和所采取的表现形式。

1.2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关系

建筑中的功能、技术等物质部分的创作遵循逻辑思维的规律,而艺术部分又须遵循形象思维的规律。一般说来,任何建筑的创作都须首先保证功能合理,技术先进,便于建造,所以逻辑思维是进行规划设计的基础。但是,建筑的物质因素最终要表现为具体的形象,艺术比重大的建筑更要求这种形象富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力,所以在运用逻辑思维的同时,也必然会渗入形象思维,在达到一定的创作阶段后,形象思维还可能成为主要的思维方法。逻辑思维的共性比较强,而形象思维则主要是个性,在建筑创作中,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匠心独运”就可以概括说明这两者的关系。

1.3构思与技巧,继承与创新

美的艺术离不开熟练的技巧,但技巧总是服从总体艺术构思。无论是环境、序列、造型的设计,还是象征涵义的命题,都应当首先进行总体构思。巧妙的构思是技巧的灵魂。现代建筑的主要争议之一就是建筑艺术的时代性与传统性的关系。时代性立足于创新,传统性立足于继承。没有创新,建筑艺术就不能发展;但创新不等于脱离现实和随心所欲,不能把怪诞离奇的形象强加于社会。没有继承,建筑艺术就不能广泛借鉴,就会变成无源之水;但继承不等于复古和盲目模仿,不能不分对象和不加分析地搬用古典形式。建筑艺术的创作必须紧密结合社会的实际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重视和发扬民族的优良传统。

2、建筑艺术中的审美

意大利现代著名建筑师奈维认为:“建筑是一个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美国现代著名建筑师赖特认为,建筑是用结构来表达思想的科学性艺术。总之,建筑具有技术和艺术的双重性。建筑的技术性是不言而喻的。建筑之所以又是一门艺术,是因为它具有艺术的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建筑的性格美

所谓建筑的性格是指不同类型建筑的不同功能的外在表现。有性格的建筑,不仅能表现出采用那些与它的基本功能要求相适应的形式,而且还能明显地告诉人们它的作用是什么。

2.2建筑的造型美

建筑造型包括建筑体型、立面、色彩、细部等,它是建筑内外部空间的表现形式,是根据建筑的功能要求、物质技术等条件而设计的,是技术和艺术的统一。同时,建筑的造型还要考虑到形式美的一些原则,如比例、尺度、均衡、韵律、对比等。这些也都是判断建筑造型是否美观的重要标准。

2.3建筑的结构美

建筑结构是建筑的骨架又是建筑物的轮廓。中国古典建筑中的斗拱、额枋、雀替等,从不同角度映衬出古典建筑的结构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建筑结构的形式越来越丰富,如框架结构、薄壳结构、悬索结构等。建筑的结构与建筑的功能要求、建筑造型取得完全统一时,建筑结构也体现出一种独特的美。

2.4建筑的风格美

建筑的风格是指建筑造型、功能布局和建筑装饰所具有的时代共性。建筑风格是建筑艺术最直接、最鲜明的体现。每一种风格中,既包含有物质的和精神的功能要素,也包含有时代的和民族的审美要素,所以建筑艺术表现为时代的风格、民族的风格和类型的风格。建筑艺术的基本风格是历史的产物。一般说来,时代不同,基本风格也不同,但由于影响民族风格的民族文化要素是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民族风格也具有相对的传统性和独立性。建筑艺术的时代风格比较敏感,民族风格比较稳定,建筑的基本风格在这两者的相互制约中发展变化。

2.5建筑的环境美

任何建筑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处于一定的客观环境之中。因此,就存在一个建筑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很早就十分重视建筑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美国现代著名建筑师赖特提出的“有机建筑”的理论,也主张建筑应与大自然相和谐,就象从大自然里生长出来似的。他最著名的代表作流水别墅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这座位于美国匹兹堡市郊区的私人别墅,坐落在一个具有山石、林木和溪流瀑布的优美环境之中。建筑的前部从浇筑在岩石上的钢筋混凝土支撑悬挑出来,上下两层宽大的阳台,一纵一横,好象从山洞中“长”出的两块巨石,后面高起的片石墙和前面挑出的部分取得平衡并形成水平与垂直的方向对比。这种自由灵活的组合,不仅与周围环境十分协调,而且可以使人们在不同的角度看到各种丰富多变的体形轮廓。

3、建筑艺术中的质地

建筑艺术中的质地――质感与肌理的表现是建筑造型及空间视觉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建筑的视觉形象和人的情感具有强烈的影响。

3.1视觉效应

构成质地的要素是表面质点的大小、形状、分布情况。由于这些要素的差异,就产生了许许多多不同的质地。但由于大小、形状及排列方式的不同,砌成的石墙具有不同的质地效果和情调。单独性的质地视觉效应与综合使用不同质地的总的视觉效应是有些不同的,有时甚至相差很大。单独性的质地能够激起我们的各种情感反应。粗糙不光滑的点状质点的质地具有野性的、厚实的、自然的情调,粗糙不光滑的线状质点的质地具有坚韧、有力、松弛的情调;细腻光滑的点状质点的质地具有坚硬、寒冷、淡漠的感觉,细腻光滑的线状质点的质地则使我们感到活泼、坚实、优雅等等。

3.2造型

质地与造型的关系也是很密切的。网格状的形态由于其有许许多多的小空洞而对构成材料的质地起削弱作用。如金属制的格片顶棚,可以看出,由于格网的作用,金属的质地已经很不明显了。此外,肌理视觉效果拙劣的材料,一般可以用凸起的浮雕这种造型来加以改进。无色彩倾向的灰色混凝土给人一种原始和脏的感觉,缺乏视觉吸引力和美感。但如果把这种灰色混凝土用浮雕铸模,或使用毛面木模板浇铸时(同时可用水平装饰线将模板连接处的痕迹隐藏起来)则可以获得良好的视觉效果。

3.3色彩

同色彩不同质地视觉效果是绝不会相同的。粗糙的质地特别是绒状的质地对于高纯度的鲜艳色彩具有良好的视觉协调性,二者结合可以产生出强烈而悦目的效果。例如大面积高纯度的红色地毯,给人以醒目欢悦的视觉感受,如果换上相同面积的光滑质地,则人的视觉心理是难以接受的。大面积的光滑质地适宜于用沉着的有明显色彩倾向的灰性色或黑、白色以及低纯度色。另一种相反的情形是同质地不同色彩的视觉效果也是不相同的。如白色混凝土比灰色混凝土有更好一些的感觉。黑色镜面玻璃由于比白色镜面暗了许多,因而反射的景物朦胧含蓄,从而成为很好的塑造神秘虚幻空间的材料。

参考文献:

[1]何楠:《浅谈建筑艺术美之欣赏》[J]美术教育研究,2013(15)

第8篇:艺术的主要社会功能范文

关键词:公共艺术;公园艺术;城市公园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204-01

一、公共艺术概述

(一)公共艺术的起源

18 世纪的启蒙运动为公共艺术的出现创造了一定的思想基础,城市市民的自由、平等意识被逐步唤起,启蒙运动倡导的思想解放,使得大众像贵族的权威提出了挑战,公共性的概念开始出现并确立起来……

(二)公共艺术的发展

中国古代就有石牌坊、牌楼、拴马桩、下马石、石狮、灯笼及水井等公共设施,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生活需要。我国当代公共艺术转型是在80年代中后期,设计师开始注意到公共艺术与空间环境之间存在的互动关系,关注快速的城市建设导致的环境恶化正在对人们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进入21世纪,人们的生活水平更是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具体设计上,不但要求其功能的舒适度,在美学、材质、造型、以及设计创意方面也有了更广泛的认识,如今,公共艺术的发展迈入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公共艺术的现状

公共艺术引进中国不过是近20 几年的事,城市公园发展的历史却经历了百年时间。在对城市公共艺术发展脉络的梳理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欧美发达国家还是亚洲国家,雕塑在公共艺术中都可以被看作是具有一定意义的历史缩影。可见,雕塑在公共艺术中具有举足轻重、不可动摇的地位。

二、城市公园在公共艺术中的发展

(一)城市公园公共艺术的类别

公共艺术涉及的范围很广,对它分类的角度也有许多不同。从其展示形式上可以分为由平面到立体、由单纯的壁到各种空间的艺术形式;按其艺术手法可以分为具象形、抽象型、直观性、含蓄型等类型;按照设施类进行分类,包括了信息设施(指路标识、导游图),卫生设施(垃圾箱、饮水器、公厕),照明安全设施(路灯、景观灯),服务设施(电话亭、各种器械),休息设施(坐凳、桌椅)景观艺术设施(雕塑、艺术小品)等;从公共艺术的功能上进行分类包括了纪念性公共艺术、主题性公共艺术、装点性公共艺术、标志性公共艺术等;从材料进行分类所涉及的范围就更广了。以最简单的方式从公共艺术的性质来看,城市公园公共艺术的类别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以功能性为主导的公共艺术作品,另一个是以艺术性为主导的公共艺术作品。

(二)城市公园公共艺术的特征

多元化特征:全球时代的沟通与发展也使各个国家的公共艺术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取决于世界沟通越来越紧密,艺术的表现方式也越来越丰富。

功能性特征:公共艺术品具有满足人们休息、坐靠、停留、观察、照明、指示等功能需要,物质是精神的基础,公共艺术品之所以存在也是因为它本身具有服务于大众的实用性。

使用功能:公园中具有使用功能的公共艺术品主要是指公共设施类产品。

标识功能:通过相应的标识指示设计,很容易辨别出自己的位置和下一个要前往的地方。

审美功能:公园公共艺术的审美功能是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公共艺术创作属于艺术作品,具有一定的审美功能。

宣传功能:信息化社会给人类带来许多全新的资讯,公园公共艺术可以为人们传递公益性的讯息,在公共空间中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艺术性特征:公共艺术作品是以艺术价值为基本要素的艺术创作,公共雕塑和公共装置艺术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性的表现形式。

主题性特征:城市公园中的公共艺术具有明显的主题性特征,是根据公园主题的限定来选择公共艺术的表现手法。

互动性特征:公共艺术一定是开放的、民主的艺术,公共艺术作品一定会尊重参与者的权利,也会公共的对待每一个参与者的意见。

第9篇:艺术的主要社会功能范文

    不同戏剧特征论的中西方戏剧观

    在戏剧特征论方面,中国传统戏剧观念注重寻求戏剧艺术与其他文学样式的共通特征,探讨戏剧艺术与其他文艺样式的相互联系。而西方传统戏剧观念倾向于发掘戏剧艺术有别于其他文艺样式的个性特征,探求戏剧艺术自身的本质特性。西方戏剧观念认为戏剧是以语言为媒介,利用人物的动作对现实生活的摹仿,以达到净化和陶冶感情的社会效果。它在社会文化中由于摹仿的媒介、对象和方式的不同,与音乐、图画、诗歌区分开来,具有独特的地位。西方传统戏剧特征论认为,戏剧艺术的本质特征在于它与其他文艺样式的差异性。中国传统戏剧特征论却恰恰相反,认为戏剧艺术的本质特征在于它与其他文艺样式的类同性。西方戏剧家认为本质是个性,中国戏剧家则认为本质是共性。

    中西戏剧特征论的迥然不同是由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所决定的。西方把宇宙视为外在于人的对象,祟尚“人神对立”的宇宙观。西方人习惯于同中见异的思维模式。通常以冷静科学的理性态度,认真地审视外部世界,细致地观照内心世界,把现象与本体划为两端,自然和人世分为二物,强调对立双方的剥离式的分析与综合。因而西方戏剧家对戏剧特征的探讨,采用的是把戏剧艺术从宇宙万物中逐层剥离、独立出来的办法,戏剧艺术的本质特征在于它与其他文艺样式的差异性。中国古人把人和宇宙看成互相包容、和谐统一的整体,提倡“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源,这一本源在不断运动变化中产生出各种形态的事物。即一切事物的本质是同一的、不变的,只是本质的外在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产生出万事万物。因此,我们古人通常把内心与外物、现象与本体、自然与人世视为互相联系的整体,强调对立双方的和谐与统一、渗透与协调。这种异中求同的思维模式使中国戏剧家在探讨戏剧特征时,倾向于寻求戏剧艺术与其他文艺样式的类同性,以此揭示戏剧艺术的本质特征。西方民族的思维方式侧重于求异性不同,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偏向于求同性,这决定了中西戏剧家对戏剧特征的探讨,分别选择了差异性与类同性的不同方面。

    不同戏剧社会功能的中西方戏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