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题西林壁诗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5.17.162
近年来, 我国反复自然流产率越来越高, 部分患者反复自然流产原因与母体、免疫因素密切相关。目前, 公认主动免疫治疗复发性自然流产效果显著, 安全有效[1]。而淋巴细胞免疫治疗是一个相对比较长的过程, 良好的护理干预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为反复自然流产患者带来成功妊娠的希望[2]。本院近期研究了采用舒适护理在淋巴细胞免疫治疗封闭抗体阴性流产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病例选择2012年11月~2014年12月于本院就诊的100例封闭抗体阴性流产患者。纳入标准:患者连续2次以上的自然流产, 血清封闭抗体为阴性, 无传染病的已婚生育期妇女, 且男方身体健康。排除宫颈机能不全、内分泌及自身免疫疾病患者。入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50例, 年龄24~36岁, 平均年龄(26.6±5.4)岁, 婚龄2~8年, 平均婚龄(5.1±2.3)年。对照组50例, 年龄25~36岁, 平均年龄(26.7±5.3)岁, 婚龄2~8年, 平均婚龄(5.2±2.2)年。两组患者的年龄、婚龄等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小剂量淋巴细胞免疫疗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 主要包括治疗前后对患者及供血者的相关健康宣教、淋巴细胞注射、饮食及皮肤护理等。
研究组给予舒适护理干预, ①生理舒适护理干预:给予患者良好舒适的环境, 常通风换气, 给予患者适宜的运动舒适护理, 督促患者完成简单舒适的运动。②心理舒适护理干预: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问题制作相应的心理疏导方案, 配专业医护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使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如在听愉快轻松音乐条件下完成各种治疗等, 出现局部反应和不良反应的患者要及时告知患者反应的正常性, 及时消除心理障碍。③社会舒适护理干预:告知丈夫及家人对患者的支持的重要性, 鼓励丈夫陪同患者参与治疗, 增加夫妻间的情感交流。
1. 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封闭抗体转阳性例数、妊娠成功(妊娠>20孕周, 超声检查未见异常视为妊娠成功)例数、局部反应发生的例数及程度、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舒适度和满意度。局部反应评价:在第1次治疗后第3天观察局部反应, 分为重、中、轻度局部反应, 具体判定标准为:①重度局部反应:皮丘红肿>2.0 cm, 伴局部疼痛发热;②中度局部反应:皮丘红肿1.5~2.0 cm, 伴局部轻微发热、瘙痒, 疼痛不明显;③轻度局部反应:皮丘红肿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 所有患者免疫治疗前抗体检查均为阴性。研究组治疗后封闭抗体转为阳性比率和妊娠成功比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 研究组患者出现瘙痒1例, 乏力1例, 红肿1例, 皮疹0例, 血常规异常0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3/50);对照组患者出现瘙痒5例, 乏力2例, 红肿1例, 皮疹1例, 血常规异常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10/50),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3, P
2. 3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舒适度的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舒适度为94.0%(47/50)高于对照组的76.0%(38/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5, P
2. 4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满意度的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满意度为96.0%(48/50)高于对照组的80.0%(40/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6, P
3 讨论
2、《题西林壁》
【作者】苏轼 【朝代】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要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激发学生对古诗文浓厚的学习兴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对所学内容进行认真的设计,可以说,教学设计是一节课能否收到良好效果的关键。古诗教学要设计的精彩,首先授课教师必须对古诗文相当熟悉,对古诗文有一定的理解和研究,最好还能对其中一些古诗文有独特的体会和感受,从而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入对古诗文的欣赏与品味之中。
一、从介绍作者入手,导入作品的写作背景
绝大多数的诗人,都是在借诗抒情或借诗寄意的。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环境、政治、气氛不同,文风自然不同;时代不同,造就了不同风格的诗人;在了解了诗作的时代背景后,还应了解诗人的生平才更有利于我们理解诗作内容。
如果对“南北朝”这段历史时期不理解的话,那就很难体会这首传颂千古的描写草原风光的诗歌的广阔意境,例如著名的北朝民歌《敕勒歌》。同样,也只有知道汉朝的一些风土人情,才能更好地理解“汉乐府”《江南》在低吟浅唱之中所描绘的婉丽风光。
同一个朝代的诗人,因为他们生活的年代先后不同,个人阅历不同,所以也会有迥然各异的风格。例如李白擅长写浪漫主义的诗篇,小学阶段要学的《望庐山瀑布》《赠汪伦》《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等都展开了丰富的想像和巨大的夸张。而另一个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则是实实在在地描绘现实的,在小学阶段所学的几首写景诗也表现如此,写的就是眼前的景物。例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就通过交待数量、颜色、位置等来表达;其它《江畔独步寻花》《枫桥夜泊》等都是如实地写景的。
同一个诗人,因为他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经历,所以前后阶段风格可能会发生变化。例如宋朝著名的苏轼,小学阶段学到他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题西林壁》就是很不同的两首写景诗。前者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把西湖比作美人,还是为了赞美眼前之景,相信写于作者相对年青之时;而后者重于说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相信写于相对年老的时候,诗中充满了理趣,可以看出作者对道家、佛学的研究已经更上一层楼了。只有把作品放在当时的背景之中去理解,教学才会更切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前就必须认真进行备课,查阅各方面的资料,为实施教学寻找最佳的途径。
二、咬文嚼字,注重关键字词的教学
有时字词理解了,就理解诗意,体味到作者的感情了。
1、抓关键字:例如王维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更能理解“异乡”“异客”的感情了;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知道“倍思亲”时的孤单了,更能理解诗人见到别人团圆而自已只影形单的寂寞了。
2、抓重点词语:例如,同是写送别的诗《芙蓉楼送辛渐》和《送元二使安西》,只要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就能体会到诗人送别时的感情是不同的。《芙蓉楼送辛渐》写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其中用到了“寒”“夜”“孤”“冰”等词,从中可以看出作者送别辛渐时心中充满了伤感与凄凉,到底送别的辛渐是何人呢?为何这样悲痛呢?一定与诗人的“亲友”有关。而《送元二使安西》写到: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前两句写景,写到“朝”雨与“轻”尘,写到客舍“青青”而柳色“新”,用语轻快,一派为送别故人而洗扫一翻的新气象。从中可见,作者送别故人并不像《阳关三叠》那样凄婉哀伤,因为他们虽然有可能生离死别,可毕竟只是“故人”,有可能几十年没见面了碰巧在这儿遇到,送他一程,向他敬酒,劝他“更”尽一杯。所以,作者还能带着轻松的心情像一个主人送别客人那样看看周围明丽洁净的景色。这也正是禅宗对王维的影响而王维的恬淡心理在这首诗中的表现。
3、抓关键句子:一首诗,每每有两句是重点句,有些甚至成为了名句。那就抓住其中的重点去理解就行了。例如《登鹳雀楼》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静夜思》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题西林壁》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抓古诗词题目:有些诗,从它的题目,就可以知道整首诗到底写的什么内容。例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从题目就可见作者在西湖上饮酒(欣赏风景?赋诗?)碰到了开头是晴朗的,后来下雨了这样的景象。又例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如果不看题目,一读而知是写的夏天的荷花。可要是结合诗题细读全诗,你就会发现作者是借物抒情,写下了对林子方上京为官的无限祝福。
这样,把握了古诗文教学的重点,就能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突出要点,使某一教学环节成为亮点。可见,教学设计是离不开教师对文本的研读与精心的安排的。
三、细读古诗文,深入了解作品内涵
有的借物寄情。就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为例。为什么说它写出了对林子方上京为官的无限祝福呢?前两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多么像是说:“毕竟是上京任职,行李、车辆,送别的情景都与平时不同。”后两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就像是说:“能够到京师天子脚下任职,这真是无穷无尽的荣耀啊!祝你侍奉在皇帝的身边,受到皇帝的重用,就像映日的荷花一样特别红!”作者明写莲叶、荷花,实际写出了对林子方的一番情意,祝他前程远大,鹏程万里。同样,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也包含着借物抒情之意:草能“一岁一枯荣,春风吹又生”,人别后能再团圆吗?不知道,只有“萋萋满别情”了。
下面,简要介绍几种创设意境的方法:
一、用精美的语言描绘情景
高考作文对“有意境”的追求,要会用色彩鲜明、形象性强的词语构筑富有意蕴的情景。如《英雄》一文开头写道:
残阳如血,如血的却不仅仅是残阳。天边最后一抹斜晖掠过阴霾流连在垓下早已因战火而焦黑的土地上,断箭和长戈零落遍地,死亡的气息到处弥漫,让每一个生还的楚军将士战栗。
除了他——西楚霸王,江东项羽。
手抚乌骓略显失色,目光在江东的山水迷雾中游移,他坚信,即使山下是淮阴侯的十万铁骑,他也能够杀出重围,再开出一片天地。回想当年少年意气,一句“彼可取而代也”,石破天惊!巨鹿之战怒斩宋义;破釜沉舟,身先士卒;大破秦军,二十余万;各路诸侯,辕门低首;叩关入秦,自号霸王,封赏天下。何其壮哉!
这三段文字,开头便用“残阳、焦黑”等色彩浓艳的词语和“长戈零落、死亡的气息到处弥漫、楚军将士战栗”等富有动感和形像的词语描写出充满血腥味的战争场面,渲染气氛,为英雄的活动铺设相得益彰的背景。人物的出场更是形神兼备:“手抚乌骓略显失色,目光在江东的山水迷雾中游移”。
二、用生动的意向表达义理
通过比拟性的联想,把人的思想感情化为形象,造成亦此亦彼、虚实相生、形神兼备的效果。用好这一点,就能写出优美之形,书法真挚之情,表达新颖之意、独到之见,从而使文章具有诗意美,生动地表达思想感情。如《人生如箭》一文写道:
要做就做那奔腾千里的河,云蒸霞蔚,汇吐聚纳,日夜向着大海进发。要做就做那永不停歇的风,一季有一季的着色,一程有一程的领略。要做就做那参天直立的树,根深深地扎进黑暗的泥土,枝高高地伸进光明的苍穹,一树繁花一树硕果,每片叶子都是一首欢歌。
这段文字作者旨在表达人生应该理想远大,追求卓越。但没有直接议论,而是借助“河、风、树”三个意象来表现。表达时,语势汩汩滔滔,词彩披离纷呈,情感,妙理蕴藉,景、情、理和谐统一,意境优美,让人神为之飞,思为之扬。
三、用真挚的情感丰富意蕴
只有用饱满的情感直叩读者心扉,文章才显得有魅力,才能涌动情感的热流,才能焕发动人的光彩。如《坐看云起的从容》一文写道:
曾几何时,总会在渐渐苍白失去水分的樱花树下,感叹韶华易逝,总也抓不住时间的尾巴,在天地间浑浑噩噩。曾几何时,抚着开得一树绚烂的花枝,满怀对生命的崇敬,看生命阴阳相济,走向极致,万物生辉。曾几何时,仰望夜空孤独绽放的烟火,为它努力上冲、颓然降落的寂寞姿势心痛,不免驻足观望,浮想联翩。而今,我已渐渐入俗,生活在不知不觉中让我感悟到它的深刻之处,而让我感触至深的一句就是:物皆两极,阴阳相济,万物生辉。
文段描绘了“樱花树、绚烂的花枝、绽放的烟火”等美丽的情景,充满作者观赏这些景物时的感情与感悟,“感叹韶华易逝”“看生命阴阳相济,走向极致,万物生辉”等,抒发了作者的感情,丰富了文章意蕴。
四、用深邃的哲理升华思想
文章里如能融入深邃的哲思,使它闪耀出理性光彩,就能产生永久的艺术魅力。唐代王之涣的诗《登鹳雀楼》、宋代苏轼的《题西林壁》都是艺术境界与深刻哲理融为一体的典范之作。高考作文也要追求诗情画意与深邃哲思的统一。如《菊·竹·民族》一文中写道:
喜爱竹,喜爱它的参天耸立,喜爱它单纯而不斑斓的绿裳,喜爱它憨实而不傲慢的品格。
坡在一片竹韵萧萧中低吟:“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我欣然,谭嗣同临刑时高喊:“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响如洪钟的声音惊落了刽子手手中的刀时,我肃然。
竹子“清气满乾坤”的气节,乃我中华民族的灵魂;做人,也应当像竹。
这四段文字,轻灵而富有意境,作者描写“竹”的姿态和“绿裳”,又用坡的追求和谭嗣同“刑场呐喊”的故事,表现竹子气节,“乃我中华民族的灵魂;做人,也应当像竹。”思想升华后,文章显得很深刻。
一、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领悟诗歌大意
我们常说“诗中有画”,往往把一首好诗比作一幅画。可见,诗歌和绘画都是相辅相成,一脉相通的。画能使词语表象化,使诗句简单化,简单的几笔,就可以把诗意表达得淋漓尽致。教《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时,我采用了分小组画文本的方法。第一小组的学生把课题的意思画了出来:画面上有一家旅店,旅店的左侧竖着一个招牌一样的标志物,上书“徐”字。可见,这是姓徐人家开的店。第二小组将“儿童急走追黄蝶”表现了出来:画面上的儿童在追逐着黄色的蝴蝶,但“树头花落未成阴”表现得不够好,只画了光秃秃的树枝,还要点缀几片新叶才比较符合诗意。第三小组用简单的线条表现出了奔跑的儿童,从儿童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很开心。学生通过绘画、读词、悟词,无需多做解释,他们已然明白了诗中“篱落疏疏”“未成阴”“疾走”等词语所表现的意境。此外,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音乐、视频等方式,给学生更加直观的感触,也能使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更深刻。在教学《登鹳雀楼》这首诗时,我运用多媒体,先让学生观看鹳雀楼及其周围景象的图片:夕阳西下,波涛滚滚的黄河一望无际。然后,我让学生想象自己当时就站在那里,就是诗人王之涣:身临其境,看到这么壮美的景象,你会说些什么?你会怎么想呢?想象有助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够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另外,对于有一定描述性、情节性的古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作品所给的内容展开想象,使他们眼前似乎就浮现出一幅幅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二、加强诵读,引发学生的感悟
感情朗读能再现诗的意境,能加深体会诗的含义与感情。因此,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指导朗读时,就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学生确定感情基调,确定感情基调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然后,指导学生处理好重音与节奏,看看哪些是表达诗文感情的关键字,重音就可以落在这些关键字上,并引导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采取范读、独自朗读、加手势吟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读多了,自然就能背诵,从而也就能够更好地体会古诗的意义和感情,提高阅读能力。在教《暮江吟》时,我给诗歌配上了图片和古典音乐,视听结合,将学生带进了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夕阳渐渐地落下去,晚霞映红了天空,夕阳的余晖洒在了宽阔的江面上。忽然间,江水似乎分成了两半,这一半是碧绿碧绿的,那一半是鲜红鲜红的,微风轻轻地拂过江面,江水泛起了粼粼波纹,像一颗颗闪耀的宝石,又像空中闪烁的繁星。啊!多么迷人的黄昏景色!配以古筝独奏,学生仿佛置身于优美的秋江暮色中,美好、愉悦的情绪油然而生,学生与诗人的感情也慢慢地融为一体。此时,再让学生体会诗中江边傍晚和夜晚的美好景色,学生就不难理解“可怜”二字,以及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了。
三、感悟意境,激发学生的诗情
诗,之所以美,就是因为它的诗情画意,就是因为它的内涵深广。诗歌教学中,我们应把学生带入课文特定的情境中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教师在课堂上要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唤起学生的情感联想。如教学《题西林壁》一诗时,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首先当然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从不同角度观察庐山所获得的直观感受:“横看”,是从正面观察,庐山是雄伟奇特的大岭;“侧看”,是从侧面观察,庐山又成了高挺峻峭的山峰;“远近高低”,都是指诗人观察角度的变化,“各不同”则是庐山千姿百态的概括描述。在此基础上,教师有必要再适度启发学生领悟:诗人不只是在表现庐山的姿态特征,而且是在启示人们,要站在不同角度观察,这样才能真正认清事物的本来面目。再如,教学《登鹳雀楼》一诗时。对“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句,教师不能仅仅让学生从观光角度去理解诗句,还应启发学生发现其中蕴涵的哲理:只有登得高,才能看得远;人们在处理事情时,一定要胸襟开阔,目光远大,不能做井底之蛙,不能鼠目寸光。教学《示儿》一诗,体会诗人陆游临终前“不见九州同”的沉痛心情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诗歌的后两句,体会诗人渴望“王师北定中原”那一天到来的强烈心情,从而深切感受诗人炽热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古诗以意境清新,含义深刻,语言生动,韵律优美而著称。在古诗教学中,应遵循诗意,用诗的情怀去感召孩子的心灵,让他们的情感得到更好地洗礼。在小学语文的诗文教学中,我喜欢陪着学生一起去漫步诗意的世界,体会诗意语文的动情和优美。
一、位卑不敢忘忧国
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和经久不衰,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除了对于国家的爱,许多诗文还对于家乡有着浓烈的爱和思念。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春风又吹绿了江南,我该何时才能回自己的家乡呢。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也许是第一次把尚未离家的孩子带入了思念的世界。尽管不能切身体会,但是相信他们幼小的心灵一定会有所触动。
二、每逢佳节倍思亲
亲情是人生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只要活着,便会享受着亲情的温暖。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在教学这一课时,我联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他们理解了诗人身在他乡的孤独和寂寞,以及那浓浓的思乡之情。为什么会思念亲人,因为离别,因为相隔万里。同样,孟郊的《游子吟》则歌颂了伟大的母爱,“谁言寸草心,抱得三春晖”,正是母亲对孩子那殷殷的叮咛和满腹的关怀。通过这些诗句,激发学生去感受亲情的珍贵。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学生来说,与朋友的交往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古人一向重视朋友间的交情,如李白的《赠汪伦》,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每一个孩子在读了这样的诗句后,一定会在身边给自己找几个好朋友,然后骄傲地告诉老师:老师,我也有一个好朋友。
三、处处闻啼鸟
孟浩然在《春晓》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处处鸟语,阵阵花香,春天的一切都变得生意盎然。这是美丽的大自然送给人类的礼物。在古诗文教学中,也充满了鸟语花香。杜甫在《绝句》中也写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的鸣唱和白鹭的飞翔,充满了一派生机,从侧面反映出自然环境的美好。如果生活中“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的动人美景能时时出现,每一个学生一定都会是个出色的小诗人。除了鸟语花香,还有无数花草树木也透着诗意。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以荷花的美来衬托西湖的美。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仅描写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表达了自己对小草的深切赞美。杜牧的《山行》、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等诗均是把身边的美景凝聚于笔端。让后人慢慢地观赏,品尝余韵。古时的诗人们不但喜欢留心身边的景物,更是游遍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苏轼在《题西林壁》中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赞美了西湖美丽宜人的风景;刘禹锡的《望洞庭》写出了秋夜月色下的洞庭美景……千年前,诗人们在山间漫步,在瀑布前驻足,以自然为友,与山水为师。千年后,我们通过文字去漫步山水,在每一句动人心灵的诗句中斟酌诗人的情怀。
四、只流清气满乾坤
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常常能发现,杰出诗人多磨难。脍炙人口的诗句,往往都是诗人于患难之中而自然流于纸上。尽管际遇不佳,但这些伟大的诗人们,留给后人的确是这样一种精神: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即使有众多的不如意,诗人们也会高诵“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体现了诗人积极进取,不断开拓的精神。明代诗人于谦《石灰吟》则表现了作者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甘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高尚精神。王安石《梅花》一诗中的“凌寒独自开”歌颂了梅花不屈不挠的精神。诗中的梅花,其实是诗人的自我写照。我和学生一起读这些诗句,直觉朗朗乾坤,心中只有熊熊火焰,任千磨万击,志气依旧。
关键词:新课 初中 古诗
古诗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体验,是文学的源头,是艺术审美金字塔的顶端,是个性抒感的途径。加强古诗词的教学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古诗词教学策略”浅谈如下自己的看法,与各位同行共勉。
一、巧引故事
喜爱听新奇的故事是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很容易被有趣的故事吸引。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巧引故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特别在课文导入中巧妙运用,能收到奇效,因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教学李清照的《醉花阴》,便讲述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的生活逸事。诗歌教学中,精选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故事、趣闻,用形象的语调讲出来,不但能引起学生注意,而且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使课堂气氛愉快活跃。
二、点缀音乐
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本身就与诗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古代大多诗词都能配乐歌唱。“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胡儿能歌《琵琶曲》,童子能解《长恨歌》”,便足以说明。在诗歌教学中,用音乐点缀,能够调动学生的听觉器官,让学生获得审美愉悦。于是教学李清照的《武陵春》,就像走进音乐的殿堂。带领学生欣赏内容和把握感情之后,师生一道聆听并吟唱安雯演唱的流行歌曲《月满西楼》。此时,学生完今沉浸在优雅的诗词中,完全迷醉于空灵的音乐中。一曲音乐勾起学生对诗美的无限向往,效果比教者口干舌燥的繁琐的讲解不知好多少倍!还可以在朗读时,用乐曲搭配。
三、把握“意境”,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
古诗是用精练、形象、富于音乐美的语言抒情言志的一种文学体裁,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集中表现在作者对意境的审美创造上。意境是诗的艺术境界,是“意”和“境”的统一,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描绘的画面和塑造的形象的统一体,是“意”、“象”合一的艺术升华。意境是诗美的集中表现,因此,古诗教学应突出意境教学,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揣摩、探寻、发掘意境,领略诗美,进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诗的意境主要是通过学生反复诵读、揣摩体味、自主探寻出来的,绝非教师用分析的方法、贴标签的形式“解释说明”出来的。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多种多样的读法,如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和带读,优美的配乐朗读,学生的表情朗读、默读、跳读等,激发学生情感,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探寻揣摩古诗的意境。
四、探求意蕴,理解古诗的哲理
古代优秀的诗人在他们的创作过程中往往把自己的情操、理想等融入景物描绘之中,或让人受到激励,或使人受到启发,因而诗中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另外一方面也要让学生品味古诗的哲理美,能从诗歌表面的情感去探究诗歌本身所蕴含的深层次的意蕴。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方面,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庐山的千姿百态,但是如果学生的认识停留在这个表面,那就偏离了诗人真正的写作意图。所以,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对学生进行启发,挖掘深层次意蕴,使学生明白这首诗所要反映的深刻哲理:只有高瞻远瞩,才能对事物进行全面的认识。
五、品味语言、“反创”诗文是鉴赏古诗的秘诀
要注重品味语言,赏析诗句,整体把握。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句诗有三层境界,“孤帆”一层,“远影”一层,“碧空尽”又一层。第一,老朋友孟浩然坐船走了,渐渐地,连他的船也望不见了,只能望见孤帆一片,李白还在岸上望着。第二,直到孤帆也看不见了,只看见隐隐约约的帆影,李白还在岸上望着。第三,最后连帆影也在碧空里消失了,李白还在岸上望着,只看见长江默默无语地在天边流着。这是多么深厚、多么感人的友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而逆向性想像是最富有创意的思维过程,它的核心是标新立异。在古诗文的学习中,要鼓励学生进行逆向想像、“反创”文本。
我们语文教师应从古诗常识基础开始,不断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学法指导,既立足于古诗本身,又要渗入与时俱进创新的一面,让学生体验古诗独特的韵律美、音乐美的同时,探究古代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
[1]宋赞 浅谈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古诗文教学[J].教育前沿与探索,2009,(6),3。
一、古典诗词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基本内容和教学形态
古典诗词作为资源已经纳入小学教材的诗歌大约有六个方面:(1)写人,如《牧童》;(2)写景,如《鸟鸣涧》;(3)叙事,如《从军行》;(4)送别,如《送孟浩然之广陵》;(5)咏志,如《示儿》;(6)哲理,如《题西林壁》。这六个方面的诗歌大约50首,分别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各个年级的每一册课文之中。由于古典诗歌特有的表现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内涵使古诗词的教学充满了情趣,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最喜爱的一种学习范本,也是教师最有挑战性的一种课型。
古诗的教学通常运用情境法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欣赏诗词的意境之美、情感之深、描写之巧、背景之厚重。结合深情朗读,通过议、说的基本教学流程体会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的情感。具体到一首诗的教学,“读”是指通过不同形式的读,领读、引读、齐读等方式读通、读懂古诗的基本意思。“议”指在读的基础上,对古诗词意义作进一步的探究,从字、词的运用,诗意的内涵,作者的经历,写作背景的挖掘,诗人情感的演绎进行深度的评议,从中引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想象,激励学生从诗词的意境中再现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情境、心境,将诗的内涵议深、议透。“说”是将“议”的场景氛围加以理性化,通过说的环节加以梳理,使“议”变得有序有理、有情有境,让诗词的简约通过师生的共读、共议进行合理的想象变得丰满起来,形象起来,生动起来,还原诗人创作时丰富的情感世界、自然世界和理性世界。
古诗词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很大,但其内涵却独具特色,可供学习的要件极其丰富,是可以无限发掘的教学资源宝库。
二、古典诗词教学与作文教学的结合
古典诗词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已经深深地植根于语文教学这块土壤中,其深邃的意境、丰富的内涵、神奇多变的表现手法让后人叹为观止,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载体。如何让它在语文教学的现实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让古典诗词这一资源得到更大的开发,有许多人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特别是将古典诗词的教学与作文教学联姻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创举。
(一)作文引入扩大了古典诗词教学的资源优势
古典诗词细细读来犹如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展现在眼前,之所以称之为“经典”就是因为它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聚思想、艺术之大成。每一首流传下来的古诗词都反映了诗人所处的特定历史背景,呈现给我们的是诗人诗情画意的心境,金戈铁马的征战,人生哲理的启迪,举头望月的思绪……其内容之丰富,思想之深邃,想象之奇幻是其它艺术作品所无法匹敌的。所以把作文教学引入古诗词教学之中,可以极大地发挥语文学科的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了无数个精美的写作素材。
由于古诗词的这种特殊的表现形式,这就为孩子的作文创作留下了不可穷尽的想象空间,他们可以凭借诗意的华美与用词的精准展开想象的翅膀,遨游在诗人的心海,与诗人同命运共呼吸,演绎着诗人的传奇人生。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正处在认知世界、感知世界、体味人生的起始阶段,这些孩子对什么都充满好奇,性格特征表现为好动、喜问、接受能力强、充满幻想但又很叛逆。而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恰恰是迷幻的,其意韵往往若隐若现,不容易一下子把握。需细细地探究追寻,方能刺激孩子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想象,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沿着他们的性格特点引导他们逐步进入“读”与“写”的境界,让他们在读的过程中入情、入境,在写的过程中有情、有境、合理有序。
让读古诗与写作联姻,既解决了当前“作文难”“作文假”的困境,又使古诗词的教学得到深化和提升。
(二)读古诗学作文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
作文是小学阶段学生学习中最为困难的一个环节,因为小学生的经历和知识的局限性,学生的现实生活面比较窄,所以基本上没有接触学校、家庭以外的生活,生活单调,缺乏对社会和自然的了解和认知,所以,每到写作文的时候,空话、假话一大堆。而把古典诗词的教学作为学生的写作素材是一种开创性的尝试,具有深远的意义。
以五年级阅读课文《鸟鸣涧》为例,看古典诗词教学与作文教学的结合。
这首诗是王维拜会朋友客居友人家里的作品,也是其山水田园诗中的精品。诗人借助鸟鸣涧优雅恬静,空旷静谧的环境,表态了对世俗生活的厌恶,对平淡清净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要把这样一首诗变成学生作文的写作素材就需要让学生理解感悟诗的意思,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可以知道这首诗写的是傍晚到夜晚这一段时间鸟鸣涧的景色,进而可以想象这样一幅画面:晚饭后诗人独自出门沿着弯曲的小路在桂花林中漫步,微风吹拂挂花无声的飘落,散落于诗人的发梢,肩头……闻着花的香味诗人仿佛被惊醒,放眼望去,夜已经来临,眼前山色空明,寂静迷蒙。读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是不是有这样的意境?让学生边读边体会、感悟。“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月亮慢慢地爬上山顶,清冽的光辉照亮了山谷,树上的小鸟以为是天亮了,一下子被惊醒发出清脆的鸣叫。这小鸟的鸣叫使春天的山野更寂静、更空旷……教学时可以通过课件,配音朗读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打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进行想象,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所思所感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交流。
关键词:问题式阅读法小学语文 高段 应用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高段阅读教学中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分析和解决问题,能较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对文本的理解。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好奇心,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发生的,教学情景的创设有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重组与改造,可以直接关系到教师教学效果,把学习活动变成学生的精神需要。教学情境要贴近学生真真切切的生活。教育家刘国正指出,生活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源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创设生活化的“真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随时学习语文,把课堂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这样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教学中教师可从课题之处创设情境提问题,如教学《平分生命》一文,就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谁和谁平分生命?为什么要平分生命?怎样怎样平分生命?等。也可创设情境从从重点处提问题。如《詹天佑》一课,“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文章开头这一中心句统领全文。我就抓住这一关键句引发学生思考:从哪里看出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工程师?从哪里看出詹天佑是一位爱国的工程师?
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优选问题类型,以趣激疑。如《观潮》:为什么只有在八月十八才有大潮?为什么海宁盐官是观潮的最佳地点?);如与周瑜比较起来,你为什么更喜欢诸葛亮?;如学生阅读了《军神》这篇文章之后,可以提问:从沃克大夫“冷冷”到“肃然起敬”态度变化说明了沃克大夫心中充满了敬佩,那么此刻你想对说些什么?
二、合作探究,分析问题
自主是合作、探究学习的基础。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自能学习、自主发展为宗旨,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获得知识。
探究性阅读要求学生主动进行阅读实践,也就是说学生面对文本,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多读、多悟,逐步学会阅读。学生打开课本,我会引导学生采用多种阅读方式对课文理解、感悟、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我会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整预定的教学目的,经引导,再转化为学生自我定向的学习目标。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从而读懂课文。如教学《詹天佑》一文时,我在学生初步了解詹天佑的确是一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之后,引导学生再学习课文,确定研究的主题。学生经过交流讨论一致认为“杰出”和“爱国”这两个词语是可以作为文章的研究主题。研究主题确定了,就要引导学生分组学习、交流、讨论。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积极主动读、思、议、说,交流讨论。在文中找出了能说明“杰出”和“爱国”的内容,深刻理解了詹天佑这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三、教师主导,掌握方法
“学以致用”。就是说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要经常运用,才能有技巧,才能精炼,才能变通灵活,形成能力。在课堂上,学生掌握了教师交给的探究学习方法,就要经常运用方法去实践学习、尝试学习,才能熟练精通,否则适得其反。因此我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自己去预习新课文,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去探索研究,思考分析,解答问题。
如教学古诗《石灰吟》时,教师先和学生一起回忆是怎样学习《题西林壁》的。同学们都把学习的方法说出来:“一是熟读古诗,了解背景;二是理解词意和诗意;三是感情朗读,体会心境;四是想象意境,描绘图画。”然后教师让学生按照方法自己探究学习于谦的《石灰吟》;接着教师让同学们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写古诗意,画意境图,感情朗诵”;最后让小组学生派代表汇报表演“说诗意,感情朗读,画图画”,同学们争先恐后,表现欲望高涨,学习气氛热烈。这样的探究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了很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如教完课文《买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之后,介绍《格林童话集》《鲁滨逊漂流记》《稻草人》等书籍让学生阅读探究,培养学生阅读探究学习能力和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真正成为探究学习的主人。
总之,在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教师就需立足学生主体地位,课堂中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阅读中,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悟。
参考文献:
[1].杨春花:问题式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下),201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