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范文

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传承;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0-0089-02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核心价值的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未来的思维形成、行为方式、思考方式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潜在影响,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脚步加快,外来文化不断涌入中国,与传统文化发生碰撞,部分学生出现了忽略传统文化的倾向。[1]大学生是文化的传承者同时也是接受新鲜事物最快的群体之一,但在文化传承方面却出现了失衡的现象,这种现象值得深思。本文以河海大学常州校区为例,调查了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的现状,分析其原因,以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促进大学生更好地进行文化传承的任务。

一、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认知现状

1.大学生传统文化知识掌握现状

中华文化是经过上下五千年的沉淀发展形成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一不涉及,还涵盖了道德、礼仪、价值取向、思维形成等丰富内容。此次调查问卷设计了一些题目来了解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情况。其中有一道高中学习过的文言知识的客观题目回答的正确率不足70%;均阅读过四大名著的学生占调研总人数35%;能讲出5个以上传统节日起源的学生只有25%;在对于自己家乡历史文化了解程度问题中,有深入了解家乡文化的学生不足6%。以上几个方面的调查显示,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不足,掌握不够,这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有不利影响的。

2.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情况

传统文化意识主要是指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程度。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程度直接关系到他们学习传统文化态度。问卷调查显示,48%的学生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关于是否应该继承传统文化,22%的同学认为应该继承并发扬,77%持中间态度;在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重视调查中:30%的同学认为节日放假可以更好地体验节日意义,70%表示无节日感受;有69%的同学喜欢春节,31%的同学选择了圣诞节。在古典书籍阅读方面,只有27%的同学愿意学习。对于传统文化未来发展的看法,47%的同学持乐观态度,32%持中间态度,21%的同学持悲观态度。上述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较低,对文化的认同感并不高,这对文化传统有不利影响。

3.传统文化学习途径情况

大学生获得传统文化相关知识的途径很多,根据问卷调查所得,有65%的同学主要通过课本知识了解传统文化相关知识,17%通过长辈讲述了解,还有17%的同学通过网络媒体等方式了解,1%的同学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可见大学生主要了解学生的方式是书本知识,但事实上,书本上所教授的知识大学生吸收的效果并不好,大多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过后就遗忘。同时,也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过于狭窄,大部分只局限在课本知识上,课余通过其他方法了解的较少。

4.大学生传统道德践行情况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厚重的道德追求。孔子的学说是以“仁”为核心的最高道德标准。“仁”的含义包括“克己”“爱人”两方面,而以“礼”为准则。但是在中西方文化不断交融的今天,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传统道德意识渐渐淡化。清华大学教授张岂之在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采访时曾说:“中国的大学生虽然拥有优秀的学业成绩,但缺乏合作精神,待人接物缺少文明礼貌。”[2]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弱化主要就表现在这两方面,一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在校园中主要表现为:在自习室大声讨论题目,考试作弊手段层出不穷,宿舍同学相处越来越困难,为各种小事儿大吵大闹等等。二是行为举止欠缺文明礼貌。主要表现为:不按顺序排队,随意损坏公共财物,上课时大声喧哗,目无师长,公共汽车上不愿与老人让座等等。这些都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弱化的表现,而思想道德素质的弱化则是学习传统文化不够的具体行为表现。

当代大学对传统文化知识掌握不足,传统文化意识薄弱,传统思想道德素质弱化等,这些结果都显示出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是不容乐观的,这不得不让人陷入沉思。

二、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不足原因分析

1.客观环境影响

大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从小成长的环境。而今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认知的影响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父母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父母是在成长过程中陪伴孩子最久的人,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目前大学生群体的父母大多是60年代到70年代的人,那个时候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大环境是比较恶劣的,这就导致了父母阶层的目标大多是求温饱,而不是追求精神文化需求。并且在新旧文化交替的时代,传统文化被一度认为是腐朽、古板的旧文化。如今大多数父母的心愿被狭隘地定义为“考上重点大学”,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家长让孩子在课余时间上补习班,却不认为应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2)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缺乏。教育是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的途径,但问及关于已经学习过的文化知识时,回答的正确率却不足70%,教育的效果不尽人意。在我国,大多数高校是不注重传统文化教育的,高校为了赢得更好的生源,在教学计划上更重专业而轻人文这种带有功利性的教育不仅对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兴趣的培养、人文素质的提高不利,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得急于求成。尤其是理工科院校,人文社科类课程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并没有纳入学生的教学计划中,选修课往往课程内容分散,学生无法进行系统性的了解与学习,这就很难带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与此同时,老师的素质也在此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古语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然而在大多时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关注到了解惑这一层,对于学科的整体内涵,以及上升至哲学问题上的地方却极少涉及到。一方面当今的老师也是从应试教育中走过来的,自然地将以前的学习结构、框架带入到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3]另一方面是教师的责任心与道德素质还需要进一步地提高。一些老师对职业的认识不够,对职业的荣誉感不够,他们认为教书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并没有把引导学生承担起传统文化的责任作为自己的成就目标。

(3)社会大环境影响。经历后,中国经济倒退了十年。改革开放后,国家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当前中国社会上有很大一部分人开始推崇拜金主义思想,并且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的快节奏生活,也让人们在工作生活中变得急功近利。为了获得更好的物质生活,人们变得越来越现实,社会上主流认为对个人发展有用的是各种专业证书、等级证书等,培养人文素养,提高综合素质就显得对自己“无用”。

(4)外来文化入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文化不断融合与碰撞,然而渐渐形成一个词――文化入侵。首当其冲的就是中国传统节日与外国节日的不同待遇。“洋节”在近年来大受追捧,而中国传统节日却呈现萎靡之状;其次就是饮食文化,麦当劳、肯德基、韩国菜、寿司等在中国大受欢迎;再次就是西方价值观的渗入,大学生学习西方的自由主义精神,崇尚自我,变得更加自私,越来越没有团队合作精神。大学时期是人生重要的成长时期,同时学校也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给学生。大学生踏入相当于半个社会的大学,面对大学里多元的文化,许多大学生对各种各样的新鲜信息没有一个好的判断力,最终往往选择盲目跟风。部分大学生在此过程中甚至产生了民族文化无用的想法。

2.主观原因分析

(1)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存在偏差。由于教育体制问题与大学课程设计的限制,大学生缺乏对传统文化的系统性学习,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很难有清晰的认识。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包括文学、艺术、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等各个方面,可谓包罗万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并富有民族特色。近百年来,传统文化经历了被抛弃和重新拾起的跌宕过程,这一过程对当代的大学生也造成一定的影响。许多学生对一些传统文化存在误解,他们认为传统文化是封建糟粕,比如认为《易经》是算命的,《孙子兵法》已经过时,阴阳之道只是迷信之说,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早该被丢弃。其实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由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存在偏差,很难理解这一点,也就更难积极地去学习。

(2)大学生功利思想过重。古代职业地位排行是“士农工商”,士人为首,商人最末。然而如今金融热将这顺序颠倒过来。经济类专业受到大家热捧,人文社科类专业几乎无人问津。如今,读书成为了一个找工作的工具,通往社会的踏板。学生在选择大学时,关注的主要是学校的科研水平、师资力量、硕士点博士点数目、就业率等。[4]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今天,铁饭碗早已打破,高的学历并不代表好的就业和高的工资,为了自己以后“长远的发展”,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只关注自己的专业知识,宁愿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习专业知识和考取专业的证书上,也觉得比读古典名著、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和古典乐器这些貌似毫无作用的东西更有实际的意义,这也就导致传统文化无人传承的尴尬局面。

三、提高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认知的建议

在清华一百周年校庆上,同志在讲话中把“文化传承与创新”明确为高校的第四大职能。这就表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已经变成一个时代使命,社会各界对此都应该奉献自己的力量,责无旁贷。

1.对社会的建议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内容对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思想品味和道德素养等有着重大的意义,然而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许多偏差,认为是封建的糟粕,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社会整体氛围对一个人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的影响。因而,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从而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帮助大学生自觉地学习传统文化。

2.对学校的建议

(1)利用文化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传承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书籍、文物、遗址等就是很好的物质载体。而这些载体,就是学校可利用的资源。具体来讲:一是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观民俗博物馆、名胜古迹等,让学生从中体味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二是学校应鼓励学生在课余参加当地民俗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当地的文化活动。[5]三是学校在当地民俗工艺厂建立暑期社会实践基地,成立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暑期社会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来了解学习传统文化。通过以上措施,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多元的传统文化相关活动中,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从而建立文化自觉。

(2)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活动是进行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方法,既给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还在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收获知识。学校就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宣传,以及号召全校师生学习传统文化。团日活动、演讲比赛、辩论赛都可以将主题设为了解传统文化、宣传传统文化。院校也可以组织形成一个传统文化社团,专门在每个传统节日组织活动,让大学生体验传统技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改革完善教学体系。课堂教学是大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高校可以通过提高人文课程在选修课中的比重和增加一些必修的人文课程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开设文、史、哲等人文课程,引导大学生来学习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知识,从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气质等。高校也应更加重视人文课程,加大对人文课程的教学投入,并提高此类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权重,以引起学生的重视。

3.对大学生的建议

(1)思想上,端正态度,增强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大学生应该端正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应了解到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国家的瑰宝,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需要继承与发展的民族的根。正如在五四重要讲话中说到:“中国梦是我们的,也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中变为现实。”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应该加深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牢记中国梦,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其精神,继承其精髓,是作为中华儿女不可推卸的责任。

(2)行动上,自觉学习,主动宣传。首先,大学生应该自觉主动地学习了解传统文化知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文化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这就需要大学生有一定的辨认能力,去其糟粕,继承与发展其精华。其次,当对传统文化有一定认识与理解后,大学生应该发挥“达,则兼济天下”的精神,从正确的立场、正确的角度向周围的人群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让更多群众、更多国家都能修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谬解,从而对千百年来经时间冲刷却依旧流传下来的历史遗珠有着正确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黄小平.传统文化的缺失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35).

[2]范绪锋.著名史学家张岂之谈入世后传统文化教育:立足本土拥抱世界[N].中国教育报,2002-01-05.

[3]齐瑾.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看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的缺失[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3).

第2篇: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范文

(一)高职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程度分析

在接受调查的对象中,有78%的学生对传统文化表示“喜爱”,18%的学生表示“没感觉”,4%的学生表示“不喜欢”。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对传统文化还是有很大兴趣的,这为日后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高职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阅读量调查分析

为了能清楚地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阅读量,设计了“在大学期间一共看过多少本古代经典名著”的问题。58%的学生表示只看过1~3本,29%的学生表示看过4~8本,13%的学生表示从来都没有看过。从数据可知,有13%的学生在大学期间还没看过一本传统文学经典。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受到西方自由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的影响,大学生已经越来越崇尚西方文化,诸如追捧情人节、圣诞节,吃麦当劳、肯德基,看《变形金刚》《阿凡达》,等等。[1]传统文化名著的阅读正趋于边缘化的状态,其中有13%的学生表示从来没看过古典名著,这个数据很让人惊讶。当然,这么高的比例似乎也能找到一些原因,诸如:网络媒体异常发达,很多学生都会使用智能手机、电子书等网络媒体来阅读书籍。在社会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崇尚西方文化,最终导致他们在追求感官化的文字体验时,忽视了从古典名著中去汲取智慧。

(三)高职生传统文化知识获取途径的调查分析

为了了解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的途径,设计了“您是怎样获得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的问题。经过统计,其中有35%的学生表示主要是从网络媒体中获得,有22%的学生表示是从长辈的教育或者同学之间的交流中获得,27%的学生表示主要靠古典书籍获得,另外还有5%的学生表示从学校活动中获得。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很多大学生倾向于通过网络平台来完成学习。因此,应该及时调整教育思路,多利用网络这一平台来最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和阅读兴趣。近年来,“国学热”逐步升温,央视“百家讲坛”相继播出“于丹《论语心得》”“易中天品《三国》”“康震解读坡”等,给大学传统文化的教育带来了一线生机。[3]

二、高职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受程度分析

人类文化的发展史表明,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都不能割断本民族的文化历史,各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否则,民族文化的发展必然会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中国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从文化的继承性特点来看,先进文化建设无疑应当注重吸取包括道家、儒家等优秀文化资源,传承他们的睿智,进而在先进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4]在被问及“‘忠、义、礼、智’等传统价值观对自己有多大影响”的问题时,有23%的学生认为影响很大,60%的学生认为有较大影响,还有17%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对自己影响较小或者几乎没有任何影响。数据显示,尽管当前有少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还是持消极态度,但是绝大多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还是很积极的。同时,在被问及“你关注传统文化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的问题时,有35%的学生选择是为了“提高文化修养”,33%的学生是为了“拓宽视野”,20%的学生认为是“传承传统文化”,3%的学生表示“从不关注”,6%的学生表示为了“应付考试”。这种结果表明,约10%左右的学生从不关注或者是被动应付,但是绝大多数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还是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也客观反映出了当前大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5]在被问及“您认为传统节日能够吸引您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的问题时,有40%的学生选择“传统中的家、国的概念”,25%的学生选择“传统节日象征的人文因素”,28%的学生选择“被传统节日的气氛所吸引”。从以上数据不难发现,传统节日还是能引发学生的国家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的。因此,与西方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所表现出来的浓厚的商业化气息相比,当前我国对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大力提倡,需要充分挖掘人们内心深处所具有的文化情结。在被问及“您觉得传统文化在哪些方面对您产生影响”的问题时,有58%的学生认为主要体现在“文化素养”方面,25%的学生认为是“价值取向”,12%的学生认为是“生活态度”,5%的学生认为是“人生视角”。从中不难看出,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当今大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多种多样,他们不再依赖于传统的人生目标,也不局限于用传统视角去理解和分析所面对的新情况、新形势,这也就意味着当今高职生在人生目标的选择上更倾向于多元化。

三、高职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态度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具有消费主义文化特色的生活方式开始渗透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大学生这一敏感的群体也受到这种生活方式的影响。在被问及“您面对韩国、日本等一些国家抢注中国传统文化商标有何感想”这一问题,65%的学生选择“认真地自我反省”,20%的学生选择“痛斥他们的行为”,10%的学生选择“引以为荣(说明我国的传统文化被外国所接受)”,5%的学生选择“无所谓”。从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还是很高,要比社会中一般人的关注度要高得多。[6]在被问及“目前,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外国文化的较大冲击,您觉得需要保护吗”这一问题时,85%的学生认为我国传统文化处境艰难。其中,70%的学生表示“需要加强保护,16%的学生表示“不好说”,12%的学生表示“顺其发展”,2%的学生表示“不需要保护”。这样的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自我判断。在被问及“您认为全球化趋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有何影响”这一问题时,76%的学生认为“全球化与传统文化可以共同发展”,但是也有少部分学生认为“全球化会导致传统文化衰竭”。从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能正确理解当前全球化的形势下传统文化发展的趋势。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到,现在的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还不高,获得传统文化知识的途径也日趋多元化。但大部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仍有极大的兴趣,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也比较清醒,并没有受到西方多元文化太大的干扰。很多学生还是很关心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状况,说明他们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民族荣誉感,这其实也能从一定程度反映当今的“90后”大学生虽然有诸多的缺点和不足,但是他们对传统文化已具备独立的评判态度。另外,通过调查也能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也因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性别不同、专业不同有所差异。

第3篇: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育;传统文化;渗透融合

我们都知道对于我国来说对学生实施语文教育的重要性,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掌握能力,为学生创设一种语言文化氛围,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很多外来文化也被引入了我国,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很多中国人逐渐对传统文化失去了信心,他们觉得传统文化已变得愈发不重要了,这种想法是极其错误的,为了唤醒国人的意识,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非常重要,以此使传统文化得以不断发展与壮大。

1传统文化渗透到高中语文教育的意义

1.1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大都是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或是一些优美的散文、诗句来表现出来的,内容形式较为丰富多彩,学生理解起来也较为容易,学生能从文章中感受到主人翁的悲惨命运并对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有力的抨击,从而更容易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长知识的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有所了解与掌握。

1.2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传统文化能够帮助当代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学生从古今优秀的文学名著中能够汲取知识的养料,从文学作品中通过感受主人公的品质在生活中也能对自己的个人修养以及良好品质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1.3有效防止社会现代化对传统文化发展影响随着时展的潮流不断涌进,一些新思想、新词语层出不穷,已经越来越多的充斥着年轻人的思想,只有在语文教学中不断渗透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让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学生心中扎根,这样才能使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更加持久、健康,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制止了一些新词语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2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现状

2.1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面较为单一化

我们都知道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传统文化也是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青少年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从中感受到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智慧的结晶以及古人在面对苦难与磨难时保持的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习这些对青少年的健康茁壮成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不断的渗透传统文化的内容,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真正魅力所在。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很多高中语文老师却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只看重的是高考方向,对于高考所关注的焦点话题对学生们讲解的较为细致,而对于一些常识内容虽然很实用,但由于高考几乎不涉及所以在教学中也不曾讲到,这使得学生在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知之甚少,由于平常的课业负担较重,学生没有过多的时间去接触课外知识,使得传统文化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

2.2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渗透方式不科学

目前,纵观高中语文教科书我们可知传统文化的渗透大都体现在古文的教学中,由于古文艰涩难懂,学生理解起来困难重重,因此他们在学习中会借助一定的参考资料进行辅助,教辅资料对古文中大到每句话的含义以及表达思想小到每个词语的解释等都讲解的非常透彻,学生无需细细阅读便可将文章的中心思想等描述出来,这种现象不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使语文教学失去其真正的意义所在。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不能很好的将传统文化掌握到位,自身的语言鉴赏力也得不到有效的提高,这对学生自身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2.3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与社会文化发展方向不一致

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环节中实际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然而很多高中语文教师还未意识到这一点,在课堂中没有根据文章内容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拓展练习,只是照搬照抄书上的语句进行一定的赏析,这使得传统文化与社会文化发展方向相背离。有的高中语文教师则认为倘若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延伸,不利于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更有甚者会让学生产生误导觉得中国传统文化较为落后,很难与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相匹配,因此也就不自觉的出现对传统文化的漠视,这种现象是极其不可取的,会影响学生的认知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健康发展。

3传统文化在我国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渗透策略

3.1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全方位、多角度的渗透传统文化

语文课程内容体系全面,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其中的语言文字的描述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大继承与发展,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全方位、多角度的渗透传统文化,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加以重视:首先教师在对课文进行讲解之前要让学生对课文中的优美语句进行赏析,并说出自己的理解,对文中出现的优美词语进行同义词替换,从中发现我们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对优美语言文字的赏析,使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能切身感受到中国汉语的艺术魅力。其次,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从课文背景中了解古人的治学之道、为人处世的哲学,比如可挑选些自己喜欢的名言警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勉励自己,提升自己的内涵。最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多向学生讲解古人在面对磨难时的心境态度,让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能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在逆境中磨练自己坚强的意志,得之淡然使之坦然,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2有效运用教材中的古文诗词

纵观古代的诗词歌赋我们发现其中很多诗词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不管是在传统文化民俗方面亦或是饮食文化、人生观层面都有所涉及,我们在学习中心灵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净化,心境也会在瞬间变得豁然开朗。这些传统文化都值得我们学习与思考,并不断的去探究。尤其是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要充分探究教材中所涉及到的传统文化内涵,积极思考文中所表达的深层次含义,不断丰富与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对高中语文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理解上,要对深层次的含义进行挖掘与发展,重视古文诗词的创作背景,对作者的个人背景要熟知以及对古文诗词的语言结构等内容要有全面的掌握,使学生在学习中能感受到作者的相关思想感情以及古文中所蕴含的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增强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

3.3传统文化的渗透要与现代社会发展有机结合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只有将传统文化的渗透于现代社会的发展有机结合才能最大限度的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应不断寻求有效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有机结合,通过古人所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去指导自己在学习以及生活中所碰到的难题,时刻勉励自己。此外,还可通过现代化语言以及学生身边的实例来说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掌握,使其在生活中能将其有效应用。

4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渗透应注意的问题

4.1增强全民传统文化的素养的提升

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的发展之路也是充满坎坷与曲折的,受到了很多思想的冲击以及其他因素的制约,传统文化不被很多国人接受。所以,应端正态度,让全民深刻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这样在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才能更具针对性与有效性,为学生自身的发展创设一种积极向上的浓厚氛围。

4.2发挥母语的有效影响力

我们都知道母语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而汉语则是我国的母语,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从汉语中我们能深切的感受到中国几千年所积攒的宝贵财富,母语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国民的素质水平高低,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国人对汉语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崇洋现象时有出现,这对汉语的发展造成了有力的抨击,所以为了使汉语的有效性真正发挥出来,增强母语的社会地位,让国人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影响力,我们只有从青少年抓起,在语文课堂中不断渗入传统文化,使我国的语言文化得到大力发展。

5结束语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渗透非常关键。尤其是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来说,在课堂中应将内容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向学生不断的渗透,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环境。此外教师还应不断加强自身修养的提升,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用自己的言行去感化学生,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参考文献

[1]胡凌.论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语文教学通讯(学术刊),2015(01):59-60.

[2]罗风.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发挥传统文化教育的功能[J].科技资讯,2013(25):56-57.

[3]赵晓辉.探讨为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J].科技创新导报,2012(18):15-18.

第4篇: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范文

【关键词】高职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认知与践行 问卷调查 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C-0004-02

学习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时代的必然要求,而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因此,学习、发展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荣使命青年学生责无旁贷。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强调,要在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青年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也要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任何教育教学模式要想取得预期的成效,必然要考察被教育者的实际情况,贯彻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本文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以调查问卷的数据为参考,分析高职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与践行现状并提出“四个融合”教育策略。

一、高职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与践行现状分析

2015年5月,课题组利用公共网络平台――“问卷星”关于高职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调查问卷,问卷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基本认知、作用认识、践行情况、保护意识、传承和发展意识等五个方面进行调查,共回收有效答卷289份。经过分析、总结和提炼,笔者认为高职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与践行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对传统文化的基本认知良好,但仍需普遍性的提高

问卷设置了10道关于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测试,如“您一共看过多少本古代经典著作”,7.27%(N=21)的学生“从来都没有看过”,43.25%(N=125)的学生看过“1~2本”,22.15%(N=64)的学生看过“3~5本”,27.34%(N=79)的学生看过“5本以上”;再如“您是否对传统文化感兴趣”,25.95%(N=75)的学生明确表示“非常感兴趣”,66.09%(N=191)的学生表示“有些感兴趣”,7.61%(N=22)的学生表示“不感兴趣”,0.35%(N=1)的学生表示“讨厌传统文化”。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认知状况良好,但仍有部分学生出现认知偏差,对传统文化知识不了解,不关注,甚至不感兴趣。这需要在强化正确认知的基础上,转变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腐朽观念,真心实意地接受和学习传统文化。

(二)对传统文化的作用认识明确,但仍需有效性的引导

问卷调查中,对于“您觉得高职学生是否有必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90.66%(N=262)的学生认为“有,作用是深远持久、潜移默化的”,3.46%(N=10)的学生认为“可有可无”,5.19%(N=15)的学生认为“作用不大、用到的地方很少”,0.69%(N=2)的学生认为“完全没有必要”。问卷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作用认识明确,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发展仍然具有积极的作用,赞同传统文化作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承认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对自身的文化素养、生活态度、性格培养、价值取向、人生目标等方面影响较大,认为青年学生非常有必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继承、发展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坚定决心。但仍然还有一小部分学生认识不正确,需要在教育教学中进行有效性的引导。

(三)对传统文化的践行情况一般,仍需针对性的加强

当被问及“您对当前高职生学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自觉性如何评价”时,15.57%(N=45)的学生认为“大部分同学很自觉,也很感兴趣”,64.17%(N=187)的学生认为“仅是小部分同学能自觉学习传统文化”,15.57%(N=45)的学生认为“几乎没有同学对传统文化感兴趣”,4.15%(N=12)的学生表示“不清楚”。当被问及“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您能做到自觉用‘忠、义、孝、仁、礼、智、信’等传统文化价值观来要求自己吗”时,20.76%(N=60)的学生认为“完全可以做到”,75.43%(N=218)的学生认为“不能完全做到”,1.38%(N=4)的学生认为“完全做不到”,2.42%(N=7)的学生表示“不知道”。就整体而言,高职生对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的践行情况不容乐观,认为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是小部分学生的事情,对这部分学生我们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有针对性地加强其践行传统文化价值的自觉性。

(四)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强烈,但仍需积极性的关注

当被问及“现在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否受到冲击,您觉得需要保护吗”时,78.2%(N=226)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处境岌岌可危,需加强保护”,11.76%(N=34)的学生认为“顺其自然,适者生存,优胜劣汰”,9.34%(N=27)的学生表示“不好说”,0.69%(N=2)的学生认为“不需要,传统文化不会受到威胁”。问卷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非常强烈,在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发生冲突时,立场坚定,态度端正,并且能够客观地分析和认识我国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各种困境。但同时,我们仍需对一小部分学生进行积极的关注,了解其思想动态,纠正其在传统文化保护观念方面的错误认识,这应当成为加强青年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切入点。

(五)对传统文化的发展意识自觉,但仍需坚决性的执行

当被问及“您认为为了更好地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怎么做”时,67.82%(N=196)的学生认为“平时了解并适当关注我国的传统文化,从自身做起”,26.99%(N=78)的学生认为“主要关注如何使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化社会并体现其价值”,3.81%(N=11)的学生表示“有可能的话,投身传统文化事业”,1.38%(N=4)的学生认为“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问卷显示,大部分学生具有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性,深刻认识青年学生肩负的重要使命,能够从自身做起,积极投身弘扬传统文化的实践当中。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仍要注重对学生课外实践的监督,提高其发展传统文化的执行力,真正使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加强高职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分析

课题组根据调查问卷结果以及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实际情况,通过分析、提炼,形成包括校党委、社科部、学生处以及校团委四大主体在内的高职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总结出校党委统领宣传与传统文化教育、社科部思政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处日常管理与传统文化教育以及校团委社团活动与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的教育策略。

(一)校党委统领宣传与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

《纲要》中明确要求,各级党委教育工作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加强对青少年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因此,加强高职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首先要坚持党委统一领导、集中宣传的原则,通过宣传橱窗、宿舍文化、德育品牌、校园广播、学校网络等途径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以微信、微博为主导的网络微平台充斥着青年学生的大学生活,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已经突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调查显示三分之一(31.14%,N=90)的学生主要通过网络途径来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但同时,网络环境鱼龙混杂,加之大学生的“三观”还未成熟,鉴别力和判断力还不强,因此,必须加强统领和宣传作用,保证传统文化教育方向的正确性。

(二)社科部思政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

“05方案”规定,高职高专学校必须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及“形势与政策”三门必修课,这三门课与传统文化教育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中,既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如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将每一章节的内容同传统文化的不同价值观结合起来,构成了在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专题式教学体系;如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中,深化传统文化教育,注重“四个讲清楚”,即要讲清楚中国化的内涵根植于传统文化,要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根源于传统文化,要讲清楚重要理论观点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要讲清楚系列重要讲话所蕴含的理论自觉。

(三)学生处日常管理与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

日常管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学生的日常管理属于学生工作系列,主要由班主任、辅导员等学生工作者承担,他们与学生关系密切,是学生健康成长、正确成才的引导者和守护人。同时,班主任、辅导员还是班级活动的主要组织者,通过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等形式深化传统文化教育,弥补了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实现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共性与发展学生个性的结合。

(四)校团委社团活动与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

社团活动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调查显示,31.48%(N=91)的学生认为有必要通过组织成立专门社团,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来广泛宣传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大学校园中都有各式各样的学生社团,我们应该利用好这些资源,各种社团进行分工合作,如书法类和文学类社团主攻书法和文字等传统文化,文艺类和音乐类社团主攻古乐赏析等传统艺术,体育类和竞技类社团主攻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等项目,实践类社团注重在活动中对传统美德的阐释和践行。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因此,我们在培养和提高当代青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作用,努力促进传统文化在塑造学生心灵、提高道德品行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正向引导,把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P福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研究[J].广西教育,2015(8)

[2]韦建乐,卢国维.“概论”课中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做到“四个讲清楚”[J].广西教育,2015(8)

【基金项目】2015年度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校级立项课题(2015-B17)

第5篇: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范文

摘要: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不存在时间上的先后次序,它们是共时态存在的文化的一体的两面。不应该用实体论、整体论的观点来探讨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由此出发,对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关系的若干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的观点。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化;实体;共时态;整体  

  

文化活动既然是人类的生存运动,这种生存活动的基础既然是“文化形成的形式和习惯”,那么,文化活动的第一方面首先就是体现“文化形成的形式和习惯”,传递前人生存活动的经验和教训的传统文化。这是人一出生就置身于其间的、不可超越的。“人要成为全面的人,只有生存于承担了传统的同类群体中。人的文化方面只能以这种方式发展。”人要成长,“个体首先必须吸收与他相关的文化传统。个体首先必须爬上他出于其中的文化高度。”这说明,传统文化一方面是前人生存活动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一种知识、价值、意义,是前人生存活动的智慧的结晶。按照伽德默尔的看法,人作为有限的存在,是处于传统文化之中的,不管他是否了解这种传统文化,也不管他是赞成还是反对,他都不可能超越传统文化的观念意识。我们始终只能在传统文化中进行理解。不管意识到与否,传统文化总是影响并形成我们,始终是我们的一部分。它当然不会是躲在久远的过去,而是就存在于人的每一个成长阶段,就存在于人当下的生存活动中,存在于这种当下的生存活动的方方面面里。传统文化是我们进行思维的前提。我们固然也有许多无法控制的成见和思维定势,但我们必然要调整、修正、剔除和补充它们,在此基础上展开新的思维活动。这种新的思维活动及其成果马上就构成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思维转化为行动,行动产生成果,我们就这样也参与了传统文化的创造。传统文化就是这样存在、发展和延续下来的。传统文化还是使社会的各个部分、使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保持紧密联系和统一性的东西,是社会发展的基因。它从物质技术、行为规范、精神意识等等层面表现出来,集中表现在语言符号、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等方面。这样看来,文化包含两部分:作为文化活动的结果的这一部分,是传统文化;作为对传统文化进行修正、补充、更新的另一部分,就是现代化。它们作为文化的一体的两面,是共时态地位居于个人、社会当下的生存活动的方方面面里。换句话说,传统文化、现代化共同构成了人的生存活动的本身。  

为此,应该避免陷入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作“时代化”理解的误区:把现代化仅仅看作一个时间概念,一个历史时期,一个继传统文化之後的时期,而在此前存在、发生的一切事情都必然属于传统文化。关于这一点,福柯在《什么是启蒙》一文中谈及对现代化作时代性的理解时曾经指出:我们不应该将现代化仅仅看作一个处于前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一个时代,而更应该将其看作一种态度,而这种态度不是谁都有的,也不仅仅局限在某一个特定的时代。这是从个人对生存活动的态度来说的。著名后现代思想家、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霍依教授则说得更加富有哲理意味:“按照我所提出的后现代主义观,称福柯为一个后现代思想家并不意味着他的同时代人和幸存者同样也是后现代主义者或必须成为后现代主义者。历史的中断不是同时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的,也不是同时发生在所有地方的。同一个人、同一种纪律或设置在某些方面可以是传统的,在某些方面可以是现代的,在另一些方面可以是后现代的。”这个说法言之成理而且可以借鉴来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之所以人们会把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理解为时代化的历时性关系,首要的原因是把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作了实体化的理解。这有两种表现:一种表现是企图到前人遗留下来的书面文献材料中去寻找传统文化。这就把传统文化当作了一堆僵死的、既定的、静止的、封闭的东西,进而认为,传统文化是可有可无,最好是不必要浪费人力、物力、财力保存的可抛弃的东西。由此出发,人们还认为:古代书面文献材料所表述的传统文化,比我们自己所知道的更清楚、更值得相信。其实,且不说这个观点只注意到了历史的描述性而未涉及其解释性,只说它还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古人书面文献材料所记述的东西,有的只是纸上谈兵,有的不过是无法实现的或本来应该实现却并未实现的理想,有的则是虚伪的或言不由衷的粉饰,还有的只是一家之言或从某种立场出发的、有倾向性的、为某一群体利益服务的主张,……。另一种表现是把传统文化当作现代化的阻力和障碍,把传统文化当作现实中的问题、消极的东西、社会的阴暗面、一切不如意的东西的替罪羊或发生的原因,总之,把现实中的一切问题都归咎于传统文化。例如说:“一面学科学,一面恢复我们固有的文化,……这条路是走不通的。如果过去的文化是值得恢复的,我们今天不至于遭到这步田地了。”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要进行现代化,就要彻底清除传统文化

第6篇: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传统文化;活力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3)03-0154-03

高等教育肩负着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传承优秀文化,推进社会文明,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特殊使命。

一、高职教育和传统文化的关系

教育与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传统文化常常是依托于教育平台得以传承,教育常常也是传统文化的基因。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深刻,是我们中华民族发展的根本,也是一种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总和,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文化与教育》是钱穆先生关于中国文化与教育诸问题的专论和演讲词汇集而成。先生以其对中国文化精深闳大之体悟,对中国精神健旺蓬勃之感触,揭中西传统与路线之差异,指明中国文化现代转向之途径,并以教育实施之弊端及其改革为特别关心所在,寻求民族健康发育之正途,让人看到了传统文化的教化功能。时下,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决定,以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为目标,更让人从传统文化中看到了教化育人功能的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

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包含了各式各样的文化内涵的修养,道德素质的修养。这其中最特别的是儒家文化以其积极入世的态度、兼收并蓄的开放精神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人文关怀,儒家人文思想的要旨是教人如何做人。儒家主张诚信不仅是立人之本,而且是立国之本,是治国的重要政治原则。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又是信用经济,要求人们学会市场经营,学会抓住机遇,更需要学会讲究道德、恪守诚信、公平竞争,用儒家“民无信不立”的诚信观教育学生,有助于其树立诚信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1](P11)

新世纪的大学生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起关键性作用的传承者、发展者和创新者,高职院校在对他们进行素质教育时,必须注重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确立爱国主义思想,培养民族正气和气节,做人处事以诚信为本。

二、传统文化在高职教育中存

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笔者主要通过对我校高职学生随机调查和访问发现,当前高职院校重实操技能、轻人文素质的现象比较普遍,高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令人堪忧,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已刻不容缓。首先是认知贫乏。调查发现,高职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不多,基本停留在高中阶段语文课的所学内容。其次是热情不高。高职学生购书欲望本来不强,而其意向重点又集中在科普读物、考试辅导书籍、杂志期刊等方面,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高或基本没有兴趣。再就是道德缺失。高职学生的传统道德缺失主要表现在:责任感缺失:过分看重个人利益,在维护单位声誉、承担分外工作方面的责任感明显不足等现象。

(一) 原因之一:教育导向影响

基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基本没有摆脱重专业、轻素质,重技能、轻人文的做法,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在突出工学结合、加大顶岗实习的情况下,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相对减少,课程设置更加紧张,传统文化课程开设少、效果差。再加之传统文化教育类课程的考试方式大多采用写体会、写心得等形式,学生大多无情无感,无病,拷贝抄袭现象大量存在,失去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同时,教育导向造素养较高的师资队伍缺乏,高学历、高技能的教师较多,高素质、高文化的教师相对不足,影响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课程设置不尽完善,过分看重技能培养,忽视文理融合;用人单位对计算机、英语等技能证书认可度较高,处于就业考虑,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之外,还把课余时间用在了计算机、英语学习上,无暇学习传统文化知识。[2]

(二)原因之二:社会环境影响

“五四”以来,如何正确认识和充分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始终是争论不一的一个重要社会命题。“”期间,对传统文化基本持全盘否定的观点,导致了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继承传扬的断层,致使一代人对传统文化认识不清、理解不明,一味排斥和否定,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失去了其社会基础。特别是在极“左”思想控制下,大批文献著作遭到破坏和遗失,一批传统文化学者遭到了排挤和冷落。一代人的空白造成对下一代的教育放弃。[3]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建设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大增,造成对纯粹传统文化知识的忽视和淡漠。在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历史遗留和思想惯性的影响依然存在。

(三) 原因之三:多元文化影响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多元文化的碰撞融合和文化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影响着高职学生的生活方式、行为规则和价值取向。学习功利化更强,认为学习只是为了生存、就业,只看重眼下,不着眼长远,过分注重技能,忽视素质培养;课余娱乐性更新,沉溺于网络、恋爱、影视厅,没有时间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崇洋心理更多,高职学生中洋风洋气十分盛行,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西方节日,他们过得津津有味,而传统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他们却感觉没有意思,比萨、汉堡、寿司,他们吃得有滋有味,对传统的菜品,他们却没有胃口。多元文化的冲击,影响了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带来了不利影响。

(四)原因之四:信息高速影响

信息时代带来了网络,认为什么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不用读书,产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也带来了困惑,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各种电视片、专题片、科教节目相继推出传统文化教育节目,很多高职学生只想通过这些节目了解传统文化大意,而不愿深读原著,认为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像理工科的具体公式、精确测量那样直观具体,也不像小说、话剧等文艺作品那样易读活泼,大多兴趣一时、不能持久,只知皮毛、不领深意,造成了对传统文化的“敬而生畏、望而却步”。

三、用传统文化激发高职教育活力的途径

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重心是吸引性,要注重能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循序渐进,易懂易学;增强灵活性,根据学生需要和学习目标,进行时间、内容等方面的调整,满足学生需求;增强有效性,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长,禁得起检验和评价。[4](P9)

(一)从认识上下功夫

从高职院校领导层面来说,需要科学认识和全面把握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以及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研究方法途径,出台制度文件,加强组织领导。对教师来说,需要积极应对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现状,努力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素养,增强课堂教学渗透,开设通识课或文化讲座,提高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主动意识。对学生来说,需要唤醒道德成长的内在自觉性,提高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

(二)从观念上下功夫

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有其两面性。由于受特定历史条件的影响,传统文化中存在家长专制、君权神授、等级观念、唯古是法等与现代社会思想观念背离和不符的因素。因此,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中,要坚持辩证的文化观,采取批判继承的精神,更好地汲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摒弃无用的、消极的成分,警惕和避免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消极影响。

(三)从素质上下功夫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既包括爱国情感、民族精神、伦理观念、包容意识、责任态度、道德标准,还包含仁爱、诚信、感恩、敬业、中和、共处等传统美德。[5]丰富的民族文化结晶,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生动教材,它在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包容意识,仁爱、诚信的民族品质,“中和”为美、和谐统一的价值取向,“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态度,“正己”、“修身”的道德标准,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健全人格、砥砺品格方面,都有着积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四)从创新上下功夫

要建设一支传统文化功底深厚的教师队伍。 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双重重任,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主力军。要开设一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识课。优化课程设置是高职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重中之重。[6](P6)可以分年级、分阶段开设一些传统文化概论、哲学精神、名篇名著导读、历史精神、风土人情、民族风貌、民间习俗、诗词鉴赏等方面的通识课。与此同时,将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与思政课、计算机文化基础、大学英语等必修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做到课内和课外两个课堂的有机结合。课堂教学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因此,要充分重视课堂教学的作用,努力做到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与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教师讲授传统文化与学生课外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学习传统文化与学习专业技能的有机结合。要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的灵魂,对大学生陶冶情操、塑造品格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高职院校要围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眼职业化人才培养,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精神品质和道德意识,努力营造富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和作用,提升学生“软实力”。要依托传统节日这个载体。重视传统文化节日的教育意义,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重要传统节日以及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纪念日[7](P9),通过主题班会、党团日活动、传统民族文化展演等形式,广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教育活动。

高职院校发展只有上升到文化层面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可持续的发展,有特色、有活力的发展。季羡林先生曾说:构建和谐社会最要紧的一条是什么,是人内心的和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构建和谐的内心世界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高职院校的发展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文化立校”,才是最高境界和追求。

[参考文献][1]刘守华.文化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2]梁淮平.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浅谈[J].江苏高教,2008,(3).

[3]罗继全,朱鹰屏.论传统文化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咸宁学院学报,2008,(2).

[4]张立文.传统学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5]李宗霖,司见南,岳冬青.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素质教育[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第7篇: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将我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当代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同时也是提高学生道德水平、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一项创新。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对传统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有效意见,以期为今后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宝贵意见。

1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融合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对高校学生进行教育,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缺乏学习兴致的现象,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法预期效果,而传统文化也没有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作用,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单调缺少文化载体[1]。因此,国家应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进行改革,要求各所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结合中的具体内容,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以及科学观,为学校培养高素质优秀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2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大多数学校缺乏专门针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方案,仅有少数高校在日常的课程中增加了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教育课程,且没有在校园环境中对传统文化进行宣传,知识空谈传统文化的精髓并未落实到具体行动;②高校的上级领导及管理人员没有重视对传统文化教育,同时缺乏对传统教工作的宣传、指导工作;③大部分高校缺乏优秀的教师从事传统文化教育工作;④由于我国在传统文化建设方面起步较晚,各种理论基础、体系还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使得整体传统文化呈现出较为缓慢的发展趋势[2]。

3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具体措施

3.1健全完善各项教育实施制度

将创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结合是一项具有复杂性性质的社会工程,需要多个部门及社会的共同努力。相关的教育部门应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管理制度,根据每个单位、部门之间应提出不同的传统文化宣传方案并付诸行动,鼓励社会关注文化建设并重视传统文化在提高社会思想道德水平中的重要性,尤其是作为未来社会主要力量群体的大学生,更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及文化修养,充分了解自身的不足并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改进。

3.2对高校教育内容进行改革

高校应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高校学生必修课程的范围内。由于我国现阶段的高校课程大多是死板的专业课程,没有足够的创新,同时也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影响到了学生学习的质量以及学校教学指标的完成情况及教师的教学质量。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教育规划可以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可以满足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各种需求和应用,并通过课程之间的相互渗透将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其他课程的学习中,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通过多种综合教学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自我批判意识[3]。

3.3在校园开展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活动

学校可以以传统文化为背景开展各种宣传活动以营造校园文化教育的氛围。学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宣传活动中,并提出与活动相关的创新理念,使得学生可以通过亲身体验及参与充分了解到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潜在力量。

3.4注重树立教师的优秀形象及榜样力量

教师在教授学生课程知识的同时还肩负着培养学生品质的重任,因此教师必须具备优秀的人格及师范作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及榜样,这样才能逐步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4]。首先教师应高度认可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并以严谨的态度去对待将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融合的这项工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丰富的肢体表达及语言,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传统文化。其次,教师应严格约束自身行为,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学生的领路人不断向学生指引方向,培养具备高水平专业能力、优秀道德品质的新世纪人才。

3.5加大传统文化教育的宣传力度

新闻媒体应顺应时展的潮流,积极宣扬符合时代的价值观念,不断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并为传统文化设置专门的文化长廊以及文化宣扬节日,同时对传统文化进行详细介绍,使得群众可以深刻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群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可程度,从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氛围。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创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时展的必然趋势,高校应积极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并不断完善各校教育祝,同时加大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从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

参考文献

[1]吴明海.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薄弱地区双语教育失衡问题分析[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8).

[2]陈婷.传统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5,1(11):34.

[3]齐国胜.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J].新西部(下旬刊),2016(10):115-116,126.

第8篇: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 民族性 相对稳定性 双重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9-0104-01

传统文化的继承通过三部分:传统文化面面观,传统文化在今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分析传统文化是什么,为什么要继承传统文化以及该如何继承传统文化。这一课的知识目标要求:理解传统文化的表现;分析传统文化具有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课程思路较清晰,但在设计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设置、引导太多,课容量太大,如何既突出重点,又能完成课标要求,这是本人在设计课件时思考的一个问题。

PPt1:请大家以小组形式讨论并列出你所知道的传统文化元素。每小组至少说出三个且不得重复。大家讨论热烈,集思广益,联想出很多传统文化元素,比如南京的明孝陵、夫子庙、江南的山水画、风筝、京剧脸谱、北京四合院、贴倒福、贴春联、传统服饰(唐装、旗袍)、刺绣、剪纸、书法、浑天仪、西安的兵马俑、茶文化、古代四大发明等等。教师过渡道:“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文化悠久,我们发现这些传统元素都体现了本土文化,是人们长期生活共同的积淀,说明了它们都具有什么特点?”学生:“象征性、代表性、传统性……”(就是无法用准确的词语――民族性来描述,需要教师进行强调)教师:“大家再想想为什么京剧这种艺术形式至今仍活跃在艺术舞台上?说明了它的什么特征?”学生:“继承性。”教师:“传统文化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从过去到现在,新旧交融,体现了它的相对稳定性。”通过第一张PPt,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所感知,归纳出它所具有的特征。

“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是广泛的,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一起来感受我们生活中的传统文化”。PPt2:吃饺子、贴倒福、赏月、划龙舟的四幅图片,这些都属于传统文化中的哪种表现形式?学生:“是传统习俗。”教师:“有谁知道这些习俗的来源以及能够保持到现在的原因?”学生:“符合人们美好的愿望,有吉祥如意之意。”PPt3:传统习俗的含义。PPt4:北京四合院、故宫、江南民居、夫子庙四幅图片,分析南北建筑的特点及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学生:“北京四合院以南北为纵轴线,讲究对称,而且按照长幼次序住在不同的房间;江南民居一般墙围较高,体现了私密性。屋顶呈尖形,与南方雨水多有关系。”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南北建筑都讲究风水学说,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符合儒家思想与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所以传统建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PPt5:剪纸、脸谱、书法、绘画四幅图片,谁能谈谈你对书法、绘画的认识?学生讨论作答。教师:“有谁能唱几句地方戏?”一位学生的几句黄梅戏《女驸马》引起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教师总结:“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为代表,它们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出自哪里?代表的是哪种思想?大家还知道哪些传统思想?”学生:“儒家、法家、墨家、道家……”教师总结:“这些思想已深深融化在我们每个人的血液里,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对中国社会发展都有深刻的影响。以上便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四种表现形式及其地位。”

第9篇: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范文

关键词:平面设计传统文化运用

一、引言

传统文化是社会的灵魂,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应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继承基础上,必须找到赖以生存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韵味使创作的自由空间拓展开来。中国平面设计应对传统文化作深人而系统的研究,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创造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作品。本文着手于传统文化,整合传统文化与平面设计的关系,探讨传统文化与平面设计的应用问题。

二、传统文化是现代平面设计发展的根基

全球化的进程影响了当今的文化,搞笑的肥皂剧、滑稽动画片、麦当劳等进人到人们的生活,成为一种充满洋味的社会文化。新的生活方式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人们有了新的价值观与审美观,设计中没有了传统文化,失去了发展的根基,作为中国的平面设计,这种没有意味的作品不会被世界所认同。因此,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在平面设计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是必要的。

中国传统文化优秀营养成分只要花更多的时间来挖掘,它的意义是深远的。平面设计的发展必然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基础之上,必须找到赖以生存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传统文化。中国虽没经历西方的工业革命与现代设计运动,并不等同于失去发展本国设计的能力。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韵味,较西方文化表现的直观感性,多了些理性的浪漫理想,中国平面设计应对传统文化作深入而系统的研究,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开发,运用有意味的元素,创造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平面设计作品。

三、文化与现代平面设计的整合与应用

现代平面设计有必要以发展传统文化为己任,经济发展,现代技术的提高,把探讨当代设计的着眼点放在传统的文化中进行分析尤为必要。平面设计中具有诸多影响因素,诸如文化等,在西方艺术思潮融人中国平面设计的时候,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重新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这吸引了很多目光。中国的现代平面设计离不开传统文化,也离不开当前的设计观念更新,现代平面设计理念必须植根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建立在中国人审美情趣基础之上,现代平面设计的理念不但是融合现代设计观念和设计思维,也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创造符合当今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新作品。

在当今的现代平面设计中融人传统文化的一些特征、符号,也成为现代平面设计探索中国传统文化潜质的一种趋势。比如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中国香山饭店就是运用江南水乡青砖灰瓦色调,使现代建筑加上中国传统文化情怀,形成了一种文化上的共鸣。这里需要明白的是,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平面设计的融合的过程之中是彼此吸收精华的过程,借鉴传统特征和符号,有目的地选择作为文化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中精华融进现代平面设计中去。此,我们应该倡导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在现代设计中得以延伸发展,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从而传其“神”,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以现代化国际化语言来表达,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元素融人现代平面设计之中,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设计语言,共同融汇成现代设计艺术的主流,必定会使现代平面设计更具文化性与社会性,使传统文化得到再生,并焕发新的生机。

著名平面设计师靳埭强先生为日本“自在”纸坊创作的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海报设计,在纸纹上运用了传统手造纸的毛边,宣纸竹纹变化,构成中国山水自然绘画意境的疏散意象,表现了中国人文性情无束,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整幅海报制作结合中国传统图案艺术表现手法,把作品风格淋漓尽致突显。

奥运会标志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范例:五星,五环,象形的“中国结”传统图案,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太极拳结合,使得标志如行云流水般生动和谐。作品在体现现代设计观念的同时,也折射出了本民族的审美价值取向和历史文化特征。充分展示了传统文化理念与现代标志设计紧密结合的艺术魅力。该标志整体结构也是取自传统吉祥装饰图案“盘长”,但可贵的是它没有对这一传统造型直接借用,而是运用了中国书法中所特有的笔不到而意到的写意手法,恰到好处地传递出“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动势与意象,并借以表达标志主题和传达人民的祝愿。

香港凤凰卫视的台徽,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中“喜相逢”图案,反映出一种厚实的带有民族文化底蕴的特征,而且凤乌两两相对,旋转的翅膀极富动感,体现了圆满、吉祥、欣欣向荣的美好寓意,这种对未来的美好希冀与向往的装饰图案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表现的特色手法。“上海老酒”包装的创意设计就采用了传统纹样和老上海建筑的特征,将传统图案和地域特征结合当代人的欣赏习惯,表现了老上海的传统文化,给人以古朴、回归的感觉,设计出了喜闻乐见的现代酒包装。

《迎接新世纪》海报赵萌在设计中运用了中国龙作为主题图案,把中国人民龙的情结与现代设计艺术结合一起,既有新意又不拘泥形式,在传统表现形式上强调新的创意、赋于新的内容,表现新的理念。其视觉语言简洁明快,一目了然。

中国定向运动协会的标志设计以体现人们回归自然、体验健康的愉悦精神内核作为创意原点。标志借用司南椭圆的外观造型与国际通用的定向运动标志相结合,取意天圆地方、天地合一之意,整个标志给人以宁静、悠远又不失动感,体现了中国定向运动协会“回归自然,体验健康,珍爱生命”的运动宗旨和“在休闲中锻炼,在锻炼中休闲”的理念。司南作为中国最早的指南针,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司南的运用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升华,让人联想到定向运动的特点,更寓意着这项运动与中国的历史渊源。

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如何能把握传统装饰图案关系及运用,我们不仅需要掌握图案色彩的对比、统一及变化等基本规律。还要注意汲取中国传统民族图案艺术中的色彩精华并加以创造性地发挥与运用,才能更好地体现出的中国平面设计民族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