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雕刻的艺术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玉石雕刻;灵魂攻略;方法
古往今来的很多玉石作品都必须经过仔细的设计。玉石研究者曾经表示,美玉的形成,必须在后天进行加工,同时构建巧妙雕刻思路,体现出玉石的精神和艺术美感,让玉石作品饱含“灵魂”,创造艺术新高度。本文主要对玉石雕刻作品的“灵魂攻略”进行分析,希望可以给玉石雕刻提供参考。
一、玉石的雕刻技艺和构思
进行玉石雕刻时,必须根据玉石材质调整雕刻方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首先,对玉石颜色、大小、质地、纹理等进行衡量后构建思路,然后进行设计。由于玉器品种特别多,具有各种颜色和质地,所以只有因地制宜设计作品,才能体现出玉石的性质和特点,展现出玉石独特的美。每一种玉石都有各自的特点,只有发现它们的特性并体现出各自特点,才能赋予它们最高的价值。其次,将玉石雕刻的美感展现出来。展现玉石美感的时候,需要依据精湛技术对玉器进行加工,很多雕刻专家习惯使用一些玉石创作机械和工具对其进行改造。但是借助工具创造的同时,对艺术家自身艺术会有严格考核,如果专业技术水平不能达到标准,就不能雕刻出精致的玉器。所以进行玉石雕刻时,只有将技术、工具、方法融合在一起,才能创造出具有特色的玉雕作品。最后,进行创作时,挖掘出玉石的“寸土”价值。由于人们审美观念和生活习俗的影响,导致古代玉石雕刻风格比较单调。人们进行玉石雕刻时,只注重对玉石形态和质地的控制,没有注意到玉石的纹路和颜色,不能综合全面的进行玉石创作。随着玉石雕刻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很多雕刻专业开始认识到进行玉石雕刻的意义,并对玉器寸土“肌肤”进行了把握,将玉石的各个元素雕刻结合在一起。同时,还要实现原料和现有题材条件的协调,给欣赏者展现出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增加雕刻作品的“传神”
玉石雕刻经常将“传神”作为体现艺术表现的形式。但是由于很多雕刻者还不能深入理解“传神”的意义,导致很多玉石作品都丧失了生机。相关人士认为,“传神”就是选取上等玉石、使用精湛工艺及工具制作形成的作品。虽然此种方式可以给玉石雕刻创造比较优良的雕刻条件,但是却不能提升雕刻的“巧妙”。随着玉石资源的不断减少,如果一直选取优质玉石进行玉石雕刻,那么长期下去,玉石雕刻人数将不断减少,对玉石市场将会产生严重影响。增加雕刻作品的“传神”,并不是要求制作工艺、方法、工具可以达到某种专业水平,认识通过雕刻家对玉的感知,和玉石形成一种灵魂呼应,给人们雕刻出“传神”的作品。虽然使用劣质玉石对操作工艺、方法和工具具有严格要求,但是一旦完成雕刻,就能够形成一种“起死回生”的效果,对作品“传神”感的体现具有很大意义,还可以获得欣赏者的赞叹。玉石存在瑕疵和玉石本身价值具有直接联系,可以体现各个玉石的独特性。因此,进行玉石雕刻时,不要一味的剔除玉石的瑕疵区域,而是使用一定的技术巧雕出瑕疵玉石独特的魅力。
三、仔细品味玉石的艺术美
追求玉雕作品艺术美的时候,必须对山川美和人文美进行深入了解,然后再仔细品味玉石雕刻中要展现美感。玉石本身就是一种的美的象征,只有对其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才能深入正确把握玉石雕刻的方法,进一步雕刻出工艺精湛、富有灵魂的雕刻作品。山川美强调玉石雕刻的颜色要纯正,质地要温和,雕刻玉器使用软玉、硬玉、还是绿松玉、水晶、玛瑙等必须仔细选择,而且需要根据玉石雕琢题材选择玉石,人文美主要表示,玉器造型美观并且雕琢精湛,从造型美、雕琢工艺和技巧方面进行分析,符合社会发展要素。由于各种玉材具有很大区别,不同的雕刻工具、技术和方法,将会产生不同类型的雕刻作品。除此之外,在人们审美方式、风俗习惯、角色等不断变化的影响下,玉石雕刻也将产生千姿百态的风格。因此,进行玉石雕刻时,为了保证玉石雕刻具有别具一格的艺术美,必须结合传统技术进行雕刻,满足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给予雕刻完成的玉器赋予意蕴,体现玉石非凡的意境美。
四、与玉石实现“通灵”
每一块玉石都具有独特的思想,雕琢时一定要正确把握玉石的灵魂,不仅要在玉石雕刻的精湛上下功夫,还需要在长期的创作中积累经验,进而创造出精致的玉石作品。进行雕刻时,还要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根据玉石自身特性,针对性进行新雕刻技术创新,让新工艺体现出雕刻作品独到之处,增加文化内涵,赋予它新的生命力。为了体现出石雕刻作品的“灵魂”,凸显玉石作品特色,雕刻艺术家必须将雕刻作品当作一种生命进行对待,感受玉石雕刻隐藏的内在意蕴,带动玉石雕刻技术向更长远的方向发展。自古以来,人们习惯将玉石雕刻作为神圣的象征,由于其具有圣洁的质地和颜色,人们经常认为玉器可以和神灵沟通,能够保护自己的生命健康和财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玉石雕刻的要求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更希望玉石能够体现传统文化,所以,如果雕刻家进行雕刻时,仅仅将玉石作为一种石头对待,那么就不能体现出雕刻的灵性。所以从事雕刻行业的专家,要增加对雕刻艺术的感知,学习先进雕刻艺术,同时实现玉石“通灵”。灵魂是人最圣洁的地方,也是与玉石接触最佳的媒介,只有将灵魂和雕刻相结合,才能展现出雕刻作品的价值。当雕刻家将灵魂赋予玉石时,就能理解玉石蕴含的历史,体会玉石雕刻的意义,进而实现玉石别具一格的形态和意蕴。
结束语
玉石雕刻具有非常多的要求和细节,要想实现玉石雕刻的发展,雕刻家必须对玉石雕刻投入一定的精力,进行雕刻时,必须和玉石融为一体,体现出玉石的价值。本文主要从玉石雕刻作品的“灵魂攻略”进行分析,针对性的提出了玉石雕刻技艺和构思,增加雕刻作品的“传神”,体会玉石雕刻艺术美,与玉石实现“通灵”等方法,希望可以带动我国玉石雕刻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裴海燕.奇思巧雕 妙意传神――对话玉石雕刻大师林学威[J].宝藏,2014,(06).
[2]裴育.水晶的宝石学特性、雕刻工艺及评价[J].中国地质大学,2015,(05).
[3]丘志力.中国近代玉石雕刻艺术――形成、分化和融合[J].2013中国珠宝首饰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3,(09).
一、现代室内设计中浙中传统门窗雕刻要素的提炼
1.直接提取
直接提出是现代室内设计对传统门窗雕刻要素应用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在浙中地区门窗雕刻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雕刻样式简洁、雕刻线条流畅的几何纹样,常见的有海棠纹、柿蒂纹、卷云文、冰裂纹等,这些传统纹样来自对自然植物、自然现象和生活的表现概括而来,由于工匠雕刻时根据自己的审美判断,同一纹样在不同的建筑中有一些变化,这使得纹样具有颇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电子雕刻机)的发展,这些传统的几何纹样在形式上符合现代设计的特点和意蕴,我们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可直接提取其基础元素进行利用。
2.抽象变形
抽象变形就是根据现代室内设计的要求对传统的门窗雕刻艺术进行变形与整理的过程,即对传统的门窗雕刻图案外形进行变形及转化,使其达到现代室内门窗设计的理念及风格,满足人们对门窗雕刻的需求。现代室内设计注重对空间的塑造,把握空间的结构性,而传统建筑门窗则注重单体构件的装饰性,雕刻工艺精美,一定程度显示了地区雕刻技术水平。比如,在设计内容方面,浙中地区传统建筑门窗雕刻的内容以生活中的花鸟虫鱼或是戏曲、神仙故事和人物为主,表达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对于形式上较为复杂的传统纹样,现代室内设计中需要进行元素的简化并加以抽象变形,使其保留原来的特点又更富有现代的形式感;在设计手法上,浙中地区传统门窗中的植物藤纹,俗称扯不断,有生生不息之意。在设计中可以在形式上保留连续的特点,对植物的藤形概括和简化,用现代的构成法则加以抽象和变形,能够体现出现代的装饰特性。
二、现代室内设计中浙中传统建筑门窗雕刻要素的融入
1.空间界面的应用
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浙中传统建筑门窗雕刻要素融入法在空间界面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墙面与隔断两个方面:墙面:室内墙面是传统几何纹样运用的主要区域,常见的有壁画、浮雕、木雕或中国画,这些几何纹样标志这一个家庭的审美能力与水平,是室内装饰的焦点。浙中门窗中雕刻内容丰富,层次变化多样的各种花草禽鸟人物雕板,其雕刻细腻而丰富,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装饰性。这类的雕刻可用于室内空间中块面的墙体,通过平面的形式表现,落落大方;亦可通过传统工艺雕刻成深浅浮雕或是镂空雕刻装饰板,精美雅致。隔断:隔断在室内设计中属于半实体的空间界面,它的材质多用木质,还有的采用木质与玻璃的结合,其形式主要有隔墙、透空隔断、屏风等。隔断是划分空间界面的主要手段,它具有出利通风、灵活运用、隔而不断的特点,在整个室内设计中起到空间再造的作用。浙中传统的门窗雕刻要素多为文字类、人物或是动植物也有中国传统图案,它具有灵活多变、装饰巧妙的特点,打破传统的平面架构模式,适应了现代室内设计的理念及风格。
2.室内细部的应用
关键词:木雕艺术;文化艺术;内涵探究
木雕艺术是我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木雕艺术有着长久的发展历史,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不同时代的文化特点,能够见证社会历史的发展,同时能够使得很多传统艺术和文化得以传承,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本文旨在对木雕文化艺术的内涵进行研究,为我国木雕艺术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弘扬提供依据。
一、中国传统木雕艺术概述
(一)木雕艺术概述
木雕是我国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木雕简单来说就是对于木材进行相应的雕刻,雕刻之后的作用往往被运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单重。中国传统的木雕艺术是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的,在漫漫历史长河发展的过程中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朝代都能够体现出十分明显的差异。同时木雕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在进行木雕雕刻的过程中各有特点,是我国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发展的重要见证。
(二)木雕艺术的图腾特质
图腾是我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文化特质,图腾文化不仅仅存在于石雕、玉雕和壁画当中,同时还存在于木雕艺术当中,是木雕艺术十分重要的雕刻内筒,通过对于图腾的雕刻能够让人们在艰难的生活环境之下形成相应的精神信仰,能够让人们在遭遇灾难和不幸的时候,寻求一丝心理安慰。在木雕作品当中木雕的图腾柱子、木雕神像和木雕面具都带有十分浓厚的民俗色彩,是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木雕艺术的基本文化内涵
木雕艺术在长久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时期的木雕在雕刻方法和雕刻技艺上有着一定的差异,但是多数木雕都会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浸染。例如,在中国传统木雕当中“仁”是十分重要的一种因素,也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国传统木雕蕴含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不可替代和弥足珍贵的。在中国现代木雕艺术发展的过程中正在进行不断的创新,但是在创新的过程中仍然蕴含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传承。
二、中国木雕的主要艺术形式
(一)梁梁是中国传统木雕艺术的主要载体
梁同时也是房屋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在开展房屋建造的过程中往往会选用笔直、坚硬的木料作为梁。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无论是旧房屋下梁还是新房屋上梁,都会有相应的祭典和相应的仪式,由此可见梁在人们生活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作用。人们子啊对梁进行加工的过程中会对梁进行相应的雕刻,根据梁的种类不同在进行雕刻的过程中可以分为地雕、浮雕和线雕三种形式,这主要是根据屋主的喜好所决定的,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会给梁雕刻上一些指定的纹路。在我国很多庙宇当中,梁的花纹多为祥云,这样能够体现出庙宇的祥和和庄重,在一些皇室建筑当中,梁会雕刻相应的波浪纹和龙须纹,这样能很好地体现出皇家的富贵和尊严。
(二)柱在我国的传统民居当中
柱子是房屋重要的承重结构,在开展房屋建设的过程中为了确保柱子的稳定和安全,一般不会在柱子上进行相应的雕刻,而是将其整体作成覆盆状,这样能够体现出房屋的清秀和听吧,随着时代的发展后来衍生除了梭状的柱子。除此之外在开展房屋建设的过程中会有悬在空中的“垂花柱”和用来装饰的“外檐柱”,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丰富的柱子类型,这些柱子都需要进行相应的雕刻,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体现相应的艺术效果。
(三)房屋隔断
房屋隔断是我国传统建筑当中十分重要的物件,隔断能够在建筑当中起到保护隐私和划分房屋区域的价值和作用,在对房屋隔断上的选择上很能够体现出房屋屋主的文化修养和品位。很多房屋隔断都是用木雕组成的,木雕隔断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组成类型。在开展房屋木雕隔断雕刻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征求屋主的意见,根据屋主的文化背景、身份、爱好等进行相应的雕刻,这样能够体现出相应的文化内涵,同时能够很好地发挥房屋隔断的价值和作用。
(四)家具
在我国传统木雕发展的过程中,家具是采用木雕最多的一种载体,木雕家具有着很长的发展历史。人们在选用家具的过程中往往会进行相应的定制,在定制的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身份、喜好、文化背景等选用不同的木雕图案。经过雕刻的家具在使用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彰显出文化内涵,同时在使用的过程中也会让人心情舒畅,更好地发挥家具的价值和作用。
三、中国传统木雕文化艺术内涵
(一)木雕文化艺术的特点与文化内涵
传统木雕艺术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作用,是社会文化、人民风俗的体现,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木雕文化。木雕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些自身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造型优美、线条清晰流畅、刀法纯熟,木雕能够很好的展示出不同时代的文化特点,同时能够融入时代情感,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二)传统木雕中的家庭道德观念
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家庭道德观,即儿孙满堂和多子多福。比如,在徽州,人们结婚时一般都会选用精雕细琢而成的衣橱和花床,而龙和凤等动物形象作为装饰题材经常出现在木雕图案之中。如果要点缀家具,通常都会选择百年好合、麒麟送子或者龙凤呈祥等图案,多子多福的图案象征则是石榴,而夫妻恩爱的图案象征则为鸳鸯。
(三)传统木雕中的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中,最佳的人生理想就是学而优则仕,因此读书、及第这两个方面的场景及其寓意就成为传统木雕艺术中常见的题材,古代比较著名的木雕作品包括《五子登科》、《十八学士》和《三进士》,充分体现出封建时期的文人们对理想人生的美好愿望。综上所述,本文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主要对木雕艺术的文化内涵进行了相关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主要对木雕艺术的概念、图腾性质、基本文化内涵进行了探究。对于我国木雕的主要表现形式梁、柱、家具、隔断进行了研究,从研究中可以发现,在我国木雕艺术中蕴含着家庭道德观念儒家思想、中和思想、尚学思想,等文化内涵,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见证,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文化瑰宝,同时,传统木雕能够体现出工匠精神,能够更好地服务现代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佛教;雕刻
佛教虽然源头在印度,但是由于它的传播范围很广,派系较大,因此在东南亚各国都留下了不同风格的文化痕迹,佛教的雕刻艺术便是佛教文化这顶王冠上的一颗明珠。佛教雕刻文化艺术在盛行之时,东南亚各国正在积极的进行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因此佛教雕刻文化艺术得到了充分的传播与发展。当r为了能够弘扬佛法来让更多人了解佛教、信仰佛教,印度的阿育王开始诏令匠人为佛教经典进行雕刻,大量的凿建石窟,雕刻石塔。由此为开端,佛教的雕刻文化艺术开始迅速传播并发展。
一、中国佛教雕刻艺术史与雕刻内容
(一)中国佛教雕刻艺术史
佛教经由丝绸之路,由印度传入我国。而在进入我国新疆地区后,佛教又沿着三条路线进行传播与发展:云冈、龙门和响堂山。云冈石窟的雕刻手法是纯粹的印度式雕刻,雕刻是在岩石上直接雕刻而成。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中国的匠人们已经印度式的雕刻手法上更进一步,融合了印度与中国的风格,所雕刻的石像也更加具有东方人的韵味。响堂山的石窟雕刻艺术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建筑美,同时在雕刻人物上增加了一些宝珠等饰品。到了我国唐代,佛教雕刻文化艺术已集大成,匠人们开始融合这三大石窟雕刻的不同的艺术风格,并且逐渐将我国的佛教雕刻文化艺术传向当时的高丽、日本等地。
(二)中国佛教雕刻取材内容
中国佛教雕刻取材范围很广,大至佛教经典中的佛陀、菩萨、罗汉、天龙八部、金刚力士、飞天等等,小至佛教经典所出现的动物、花草树木等等。在我国,所雕刻的主要部分都是石窟艺术,所留下来的璀璨的文化雕刻艺术大都存于各大石窟之中,如麦积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等。
二、中国佛教雕刻艺术的创新之处
(一)古今结合
如今的佛教雕刻艺术充分利用了现代先进的科技技术,运用更加成熟的工艺技巧来复刻悠久的佛教文化。建立在山东省烟台市的释迦牟尼佛像就充分运用了现代建造工具的便利,佛像高达近39米,重约380吨,通身由锡青铜雕刻而成。释迦牟尼佛像雕刻了232件佛体、108块莲花瓣、302个发髻等共642块锡青铜的铸件,由这些青铜铸件拼装而成,是现今世界上第一大的铜铸佛。
(二)融入时代精神
我国在海南省三亚市所建立南海观世音像其体型为正观音的一体化三尊造型,这一造型表现了南海观世音的六根圆融、了无牵挂,而与此同时又心怀众生、慈悲有情。在南海观世音的形象设计上,与以前三面六肩设计手法不同,而是运用了三面三肩的手法,使得整尊佛像从每一面开起来都是一个独立的双肩佛像。南海观世音像的三面分别朝向东、西、北,三面观音像的手中所持之物都不相同。东、西、北三面佛像分别持经箧、莲花、佛珠,三样事物象征着智慧、和平、慈悲,体现了南海观世音的三种品质。
三、中国佛教雕刻艺术的艺术手法与前景思考
(一)发展佛教雕刻艺术的空间感
佛教的雕刻艺术形象大多不是单独的圆雕,而是具有主副之分的圆雕群,所雕刻的人物形象具有主从关系,有衬托与照应,各个雕刻所体现的不同佛教经典故事拼接在一起构建出一个完整的佛教艺术世界,如果单独进行佛教雕刻的创作则很难使人了解其雕刻背后的含义与故事内容。因此,在进行佛教雕刻时,一定要注意使用多造型的方法来表现出整个雕刻群体作品的共同意境与气势。我国的佛教雕刻艺术手法就非常重视对于其背景的描绘,因为一个独立的雕刻作品往往在空间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很难单独通过圆雕来体现出雕像的威严等意蕴,需要通过背景来做衬托与补充。
(二)以形写神,表现情感
我国塑绘艺术中的审美要求是所塑主体能够活灵活现,在静态中表现出情感,与观看者达到心灵上的共鸣,即为传神。佛教雕刻中佛陀的庄严、观音的慈悲、天王的愤怒以及金刚力士的凶悍都要从人物的面部勾勒着手,从眼睛、嘴唇等细微地方凸现出来,表达出人物所代表的情感。而在进行眼睛、嘴唇等地方的勾勒时,不能打破整个塑像的和谐性、统一性,要与塑像的整体形态、姿势互相照应。除了所塑人物的本身形象与神态外,还应该注意与人物背景相结合,与整个巨幅造像的整体情感相一致。
(三)延续并发展线艺术风格
中国的雕塑风格很多时候都靠线条来进行表现。而在进行佛教雕刻艺术的创作时,大多以具有形式美的线条来补充表现,这样一主一辅的表现形式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雕塑所具备的鲜明风格特点。而重要突出线条的作用,则是一种强化其概括性的表线手法。我国在进行雕塑创作时,大量的运用形式线条来概括出所要描绘的事物或形态,通过这样来取得立体的效果。超越了我们所能见的雕刻物的外表,而是由观赏者脑中下意识的去补充出那些景象、气势、空间感。在人物的衣物与雕像背景中,这种表现形式最为常见,经常可以由几笔线条来体现出匠人的水平高低,显示出雕刻的独特魅力。线条本身所具备的韵律与形式美也都能活灵活现的进行充分流露。
四、结语
佛教雕刻的发展不能靠人们的凭空想象而脱离佛教经典,必须在尊重、弘扬佛法,传播佛教教义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进行有目的有根据的创新。佛教雕刻的创作应该面向大众面向生活,以大众与生活这些广阔的领域为平台来进行创新。充分发挥劳动人们、信仰者们的力量来进行创作,集中民智、反映民情,这样才能让佛教雕刻艺术继续发展,才能使得佛教雕刻艺术更加光辉灿烂。
【参考文献】
[1]林保尧.评胡文和巴蜀佛教雕刻艺术史之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11(02):194-195.
[2]邱紫华.古代印度雕刻艺术的美学特征[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1):2-8
[3]马林.南诏・大理佛教雕刻艺术的发展[J].大理学院学报,2002(02):1-2.
[4]邓超群.“像”与印度佛教雕刻艺术的变迁[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4):91-95.
[6]孙蕊宗教学,唐宋佛教雕刻及其理想化的思考[D].南京大学,2006.
【关键词】古罗马;希腊;建筑;雕刻
古罗马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古罗马帝国在经历了六百多年的不断发展与扩张后,终于成为了强盛的伟大帝国。它于公元前146年征服了希腊本土,而遗憾的是它的艺术比起他政治上的成就要暗淡许多。正如古罗马著名诗人贺拉斯所言:“被俘的希腊反使蛮族主人成为俘虏,她把艺术带给了粗野不文明的拉丁姆。”
由于古罗马艺术主要承袭了希腊艺术的风格,所以美术史常常把古希腊、罗马艺术并称。但它同时也受意大利土著文化伊达拉里亚文化的影响,也有自己的特色和创造。古罗马艺术和希腊艺术的不同点又在于:古希腊艺术追求的是理想的,简朴的,强调共性的艺术表现,给人以典雅精致的感觉。而古罗马艺术讲究的是实用主义,享乐的,强调个性的艺术表达,给人以宏伟壮丽的气息。古罗马和希腊对于艺术表现的共同特点是追求一种和谐的理想美。它的突出成就集中体现在人像(包括神像)雕刻,特别是人体雕刻上。古罗马的雕刻,其成就集中体现在肖像雕刻上,其特点是既写实而又个性化。与古希腊相比,罗马艺术更倾向于实用主义、在内容上追求享乐与世俗,形式上追求宏伟壮丽,人物表现强调个性,与古希腊追求”和谐”不同,古罗马总的美学思想追求是:”崇高”。它的美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建筑、雕刻、绘画上。与希腊文化的开天辟地不同,罗马文化不是文明的奠基人,但它却不愧为一个伟大的文化建设者,它把希腊文化的辉煌以及由希腊文化发展出的理性回归到质朴,这点当然与罗马的发展历程是分不开的。
首先,在建筑艺术方面,罗马人发明了由天然的火山灰、砂石和石灰构成的混凝土,在券拱结构的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罗马人将券拱结构与希腊的柱式艺术进行了创新式的结合,在对希腊建筑继承与批判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的发展了自己的建筑风格。将古罗马更为华丽的艺术风格显现在了建筑物上。
其次,在雕刻艺术方面,公元前6世纪以后的几百年中,古希腊科学、文学、艺术的名家辈出成就辉煌。当时,一些统治者除致力于内部的政治稳固和对外的武力扩张外,还十分开明的提倡发展美术和文艺,所以雕塑艺术是这个时期灿烂的文化成果的一个重要方面,且希腊雕刻的题材大部分取自于对神话的膜拜或是对体育竞技的赞扬。求实的罗马人不像希腊人那样敬神,那样神重于人,而是更重视自己在艺术中的地位。当罗马的统治者、贵族认识到通过肖像的传播可以炫耀个人的权威,制造个人崇拜的时候,他们变把肖像的雕刻变成了歌功颂德的一种最佳表现手段了,这是罗马肖像雕塑发达的不可忽视的因素。所以我们常会觉得古罗马雕刻艺术带有贵族气息,而希腊雕刻的题材大部分取自神话或体育竞技。虽然古罗马雕刻很大程度上是在继承了希腊雕刻遗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在肖像雕刻方面却有独特的贡献,这与罗马人崇拜祖先遗容的传统风俗是分不开的。罗马人和希腊人一样虔诚的崇拜神明,不同的是,古罗马信仰多神教,相信祖先的灵魂常降临家庭享受祭祀,并保佑家庭成员。有地位的贵族家庭中总设置房间保存祖先的遗容。这遗容是从死者面部翻制的蜡模面具,或是根据面具制作的雕像。这种肖像酷似真人,没有艺术的创造性,不过它却奠定了罗马肖像特别注重人物面部细节刻画的特点。所以,罗马雕刻艺术带有贵族气息,人物雕像大多以贵族、帝王为主。缺乏希腊雕刻中那种丰富的想象力,对力量和动态美的刻划,人物大多陷于凝神沉思中。人物形象虽不及希腊生动、秀丽、而更多严竣、矜持的神情,但强调真实和个性。古罗马雕塑对西方的雕塑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是西方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现实主义在雕塑艺术中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古罗马艺术和希腊艺术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它们社会历史、民族特点和自然条件密切扣关。虽然罗马和希腊都是奴隶制国家,又都是半岛国家,但发达的航海技术和自由贸易的形成促使希腊社会发展成为不同于后来古罗马的和谐世界,使得希腊人的那种“外向型扩张”的浪漫主义气质得以被当时的艺术家表现的淋漓尽致。而罗马人主要依靠农业为生,在同自然的斗争中培养了对客观事物冷静思考和求实精神,所以务实是罗马人的风格,这就决定了罗马人的艺术观是求实、写实,缺乏幻想和想像力。罗马人对于艺术实用性的看重,对于创造性的轻视,使它始终缺少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高精度的模仿希腊艺术,无意中也使的希腊艺术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所以,我们常说古罗马艺术是希腊艺术的直接继承和发展。除了对希腊文化的传承之外,罗马也同时接受吸收了埃及、伊特鲁斯肯、以及西亚文化等多种民族风格。在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种族繁多的帝国中,其视觉艺术风格的复杂多样可见一斑,绝非风格单纯一致的埃及艺术或阶段分期鲜明的希腊艺术所能比拟。古罗马艺术与希腊艺术共同奠定了西方文明的基础,古罗马艺术对希腊艺术的直接继承和发展,使得它们共同成为西方文明的摇篮。
参考文献:
[1]彼得·阿克罗伊德 (Peter Ackroyd)、冷杉、杨立新.古代罗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01出版
【关键词】文化;石刻;特点;佛像
中图分类号:J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7-268-01
一、安岳石刻的取材特点
在导师的带领下初次到安岳石刻参观学习,临摹柳本尊像一周,认识到安岳石刻是在外来文化和古典文化的基础上刻意创新和发展。石刻作品中,一扫了外来文化和古典文化泊来的痕迹,值得后人学习和传承。石刻造像内容,几乎囊括了佛教精典题材和道教神系中主要内容以及释、道、儒三教合流的内容。安岳石刻对传统佛教中的佛、菩萨、经变等造像,摹仿而不呆板,承传而富有创新。它有别于北方开大窟造大像的特点,采取因地制宜,大窟大像雄伟壮观;或小龛小像密如蜂房,星罗棋布在全县各个乡镇。众多的石刻单元与大规模的石窟造像,浓缩了中国石刻艺术的精华,形成了中国南方独特是的宗教文化和石刻文化艺术现象。而本人只去了毗卢洞。
二、毗卢洞的雕刻特点
安岳石刻的大部分石刻趋于写实和精细,显得质朴而人性化。雕刻大师采用高浮雕、半圆雕、缕空雕、线刻、阴刻等技法,点面结合、线面结合、雕塑结合,完美地雕造出来的神、佛、菩萨慈眉善目;金刚、力士口鼻变形,肌腱暴突,对比十分强烈。成千上万的人物,千人千面,无一雷同;形象逼真,是当时社会生活的艺术写真和立体表现。将佛刻成侧身而立,拈花微笑;菩萨刻成立则侧身,和蔼可亲,坐则跷脚,姿美可敬。使石刻造像的人性化、世俗化、生活化露于体表,更加形象、直观。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位于毗卢洞的观音堂内的紫竹观音,享誉国内外,号称“东方维纳斯”。“紫竹观音,精美辉煌,敦煌匹敌”其行侧身跷脚坐在莲台上,背倚浮雕紫竹和柳枝净瓶,头戴装饰华丽的宝冠,身披短袖纱衫,坦胸露肘,璎珞象盘曲而下的金色瀑布,翠环网坠胸腹,下身蓝色彩带扎着一条薄如禅翼的绣花长裙,裙角褶纹飘逸自然而有风韵。看她那一双秀丽的赤脚,右足跷起,左足踏在莲花蕊上,凤眼下视,好像在观赏水中涟漪,表现出一种悠闲、妩媚的表情,宛如一位丰姿绰约、温柔潇洒的妙龄女郎。既据少女的妩媚,又具女神的仪貌,世俗风味极浓。难怪人们又称她为跷脚观音、风流观音、水月观音、“东方的维纳斯”。
从凿刻工艺看,这尊造像设计奇绝。能工巧匠们大胆地突破了宗教仪式的束缚,充分利用地形山势,运用力学、光学和视觉原理,依崖雕琢。身体不是全部浮雕,右手臂、荷叶、莲花、五指和巾带,都用的镂空雕技。坐的莲台和足踏的莲蕊间都镂刻出大量空间,以肩搭的披巾连接,减轻了巨石重量,又给人以和谐美感。古时力学的巧妙应用,值得我们去发掘和研究,并学习借鉴到实践创作中去。她的造型形象生动,富有情趣,刻工精细,刀法娴熟,匠心独运,颇有鬼斧神工之妙。她不仅体现了佛陀世容和宗教艺术,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世俗文化。更与其它雕塑艺术作品不同之处在于,她完全是在红砂岩石上雕琢而成,而其它地方如莫高窟的大部分塑像都是采用木、草或石作骨,辅以泥胎而塑造的。但紫竹观音即便是一缕头发,一个花坠,均是岩石精雕而成。其雕琢艺技水平之高,制作难度之大,在雕琢中堪有“一失‘手’成千古恨”之虑。临摹着作为我国石窟雕刻艺术的宝贵遗产的紫竹观音,我们不得不为宋代雕刻大师们那出神入化、巧夺天工的精湛技艺所折服。“安岳胜迹,不让昌州”、“睡佛初醒,安岳起飞”、“艺术宝库,藏古今之学术,聚人间之精华”、“普州妙像,南北枢纽”、“盛唐隆宋胜迹,宛然美不胜收”、“安岳造像,蜀中之光”、“我国古代雕刻又一伟大宝库”等等都是各界著名人士来到安岳考察,都对安岳石刻进行的高度评价并把它归纳为“古、多、精、美”四大特点。
三、结束语
安岳石刻历史优久,规模宏大,内容丰富,雕刻精美,被誉为中国石刻史上的奇迹。虽然历经沧桑,几度兴衰,步覆蹒跚地走过了漫长曲折的历程,其悠久历史孕育出灿烂的古代石刻文化。安岳石刻是古代安岳人民智慧的结晶,对中国宗教文化的流变,民族文化的推进,区域文化的演变,雕刻艺术的发展,都作出了巨大贡献。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艺术、开发价值。是我国石刻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历史文化的巨大遗产,值得我们去学习、研究、借鉴和发扬。
参考文献:
关键词:仕女雕刻;砂岩石;四大美女;雕刻手法;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0-00-01
人物雕刻是石雕的一大品类,传统人物雕刻更是占有较大比重。传统的人物石雕题材众多,有宗教题材、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文学名著中的人物等。雕刻艺术发展至今,产生了众多的艺术表现形式:一些同山水搭配的人物作品,如“竹林七贤”、“三顾茅庐”、“松下问童子”等,表达了人物寄情山水之景,以景达情,耐人寻味;一些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如“将相如”、“苏武牧羊”、“貂蝉拜月”、“昭君出塞”、“贵妃醉酒”等,以大众所认知的角度,将人物放置于历史特定的大背景下,通过典型环境,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人物的典型形象。
一、仕女雕刻艺术的传承与探索
仕女是人物类雕刻中最多的。仕女本意是指官宦家的女子,在工艺美术中泛指所有古装青年女子,包括了我国神话传说、历史传记和小说戏曲中的古装女子形象。[1]如:嫦娥、西施、杨贵妃、王昭君以及《红楼梦》中的众多女子等,都是脍炙人口、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仕女题材。在业界,传统塑造美女的概念是“新月眉、鹅脸蛋、樱桃小口杏子眼;杨柳腰、削双肩,纤纤细手步态缓” 。这几句话,勾画出了一个具有大家闺秀之气、体态窈窕的佳人形象。许多雕刻者也是按照这个标准来雕刻仕女。
在古代,不同的着衣特点代表着不同的等级阶层,宫廷贵族与平民百姓的衣着均有着规定的样式。同样,仕女形象也有等级之分,服装也多样,如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在还未遇到范蠡前是一个浣纱女,她的穿着打扮就是一个村妇装扮,后来到吴国后就是宫妆打扮了。另外,不同朝代的服饰、打扮也不同。所以在雕刻仕女时,传统雕法主要用写实的方式表现古典题材,除了注重对仕女的整体形象的塑造之外,也十分注重对仕女服饰、装扮的处理。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要想在人物雕刻方面跟得上时代的步伐,适应人们的审美需求,就要求雕刻者必须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吸收现代科学的方法,讲求人体比例结构和运动规律,并与传统技法相结合,创作出符合当代审美情趣的作品。
仕女雕刻怎么突破传统,创作出符合当代审美情趣的作品?笔者从业几十年来一直都在探索研究。作为仕女形象的典型代表,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不仅在我国妇孺皆知,在世界上也享有一定的美誉。四大美人有着倾国倾城之貌,关于四位女子,不仅流传着众多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小故事,更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四大美女的典型称呼里所包含的历史典故,更是受历代雕匠喜爱。
二、砂岩石的雕刻题材广泛
砂岩石作为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建筑用石材,是笔者较为喜爱的一种创作材料。因它颗粒细腻,质地较软,颜色和纹路等富有特色,所以雕制成工艺品的砂岩石更是有着非常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几百年前用砂岩装饰而成的建筑至今仍风韵犹存,如巴黎圣母院、罗浮宫、美国国会,哈佛大学等,砂岩高贵典雅的气质成就了世界建筑史上一朵朵奇葩。最近几年,砂岩作为一种天然建筑材料,被追随时尚和自然建筑设计师所推崇,广泛地应用在商业和家庭装潢上。在雕刻行业,沙岩石广泛用于雕刻人物、动物、花鸟、山水风光、文具、器皿及其他多种艺术品。
三、四大美女的雕刻手法及艺术内涵
在雕刻手法上,笔者因材施艺,充分利用石质、石形、石色来确定相应的造型。运用娴熟的刀法,结合笔者细腻精美的雕刻技法,将古代四大美女的美妙身姿呈现出来,让四位美女雕刻形神结合,各有其美态:西施身姿婀娜,手指轻捻,不笑却有笑之美;昭君抱琴而立,神情略带忧伤,带着一股不舍之情;貂蝉站在放着酒壶的亭台石桌旁边,虔诚的拜月身影顿时让月光黯然失色;杨玉环手拿酒杯,脸上略显醉意,神情落寞,眼神迷离,呈现出醉酒的美态。四位美女的头发丝丝缕缕,条纹清晰,如真的一般。她们的衣服雕刻精细,与头饰相配,将她们各自的身份体现出来。
另外,笔者摒弃了传统宫廷仕女衣纹繁复、装饰精美的形象,在雕刻四尊美人时,着衣、头上装饰整体呈现简约状,一个发髻、一道衣纹、一条风带都精雕细琢,,力求简约以及细节的真实,搭配流畅的整体线条,圆润自然,婀娜动人,让人觉得一切总是恰到好处。笔者的这套作品从不同人物主题思想出发,细腻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以表现各自的典型性格和形象,增加人物的艺术真实感。
在雕刻表现上,笔者讲究人物风度和衣纹的转折、飘逸、舒卷。所谓“风度”,是指人物的动态、身段、手势和眼神。所谓“衣纹”,是指人物在一定动态形式下衣服所形成的皱褶。这套作品把貂蝉拜月、昭君出塞、西施浣纱、贵妃醉酒的不同动态形式,细腻地表现出来,衣纹的变化也处理得十分柔和,对胸部、肩膀、腿部等部位进行了写实刻画,增强了身段和动态的美感。并且让衣纹走向与人物动态形式一致,衣服的质料,风吹的感觉及人物的运动节奏都得到表现。所谓“风摆罗衣”就是这个意思。而袖兜、裙摆等处则通过“虚”的表现手法,刻画出衣纹的翻转折叠,以示其内部有回旋的余地。把“内有空气、外有风度”表现得淋漓尽致。另外,这套作品还最大限度地将飘带刻画得转折回绕,飘洒舒卷,增强了人物轻盈、飘逸的动态感,给人以回味和美的感觉。
最让笔者满意的还是在这套作品上使用了“开眼”技艺,针对四大美女不同的人物性格,笔者使用了不同的开眼技法,让整套作品达到“心融意艺、形意传神”的境界 [2],即使是同一个年龄阶段,同一种性别,外国人和中国人的眼睛也不一样。对于小件的砂岩石人物来说,要“开眼”是有一定难度的,很考验雕刻者的功力。笔者在雕刻时,认真研究了四大美女的性格特点,以及典型环境里的不同眼神表达,通过不同的角度、形状和技法,赋予四位美女不同的眼神内涵,真正达到“形、神、韵” 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关键词:舍得;寿山石雕刻;寿山石雕刻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6-0061-01
中国传统“四大印章石”之一的寿山石,以“天遣瑰宝” 出于福州市郊的寿山村。寿山石以其大自然神赐的独特魅力,千年来吸引着历代雕刻好手,心摹手追,将自然美与艺术美融为一体,一块块玉石摇身一变,成为艺术珍品。
寿山石的雕刻要求寿山石雕刻艺人最大限度地利用和顺应其材质本身的属性和美感,加以艺术家独具匠心的处理和安排,最充分利用石质,达到寿山石雕的最高境界。同时,寿山石质地、色泽特别,他石无可比拟。本文提出“舍得”二字来概括寿山石雕刻艺术的美学韵味,便是从雕刻艺术的美学维度重新定位寿山石雕刻,并将其提升到艺术层面。
首先,“舍得”的雕刻美学还意味着“相石取巧”。“舍得”意味着舍寿山石的物质外形而得其精神气质。只是,所得的寿山石的精神气质并未完全出自艺术家的想象,其首先根植于寿山石石料本身。也就是说艺术家根据石料本身所具有的形状、色彩和纹理等特点进行构思和创作,因势造型,因材施艺,因色取巧,使自然色相和艺术家的刻刀浑然一体。一般来说,艺术家在雕刻前总是需要经过一番相石的过程。相石的过程便是根据石材本身的形状和色彩进程初步的构思。“舍弃什么,保留什么”的观念在艺术家的脑海中初步形成。艺术家会根据石材的形状等雕刻成人物、走兽、山水、花鸟、果蔬等陈设欣赏品和印章、烟缸等实用工艺品。需要补充的是,此时“舍弃”的观念只是刚刚开始。之后的步骤便是雕刻过程中“边创作边构思”,艺术家在雕刻过程中会有可能面临新的发现。
其次,“舍得”意味着“好石慎琢”。熟悉雕刻的人都知道“好石慎琢”。这句经验总结式的话语是雕刻艺人多年雕刻经验总结出来的特殊法则。而这背后所蕴含的美学韵味便是“舍得”。首先,从寿山石的色彩层面来说,正如前文所述,寿山石不仅品种繁多,而且就一块天然的寿山石来说也往往会有层次和变化。寿山石中的高山石、田黄石、善伯石、荔枝洞石、牛蛋石等寿山石材的色泽变化就十分典型。这种色彩的多变对于艺人的创造是两面的。一方面为创作者提供了更大余地地发挥个人艺术想象空间的可能,另一方面这种多层次也是一种创作负累。所以,色彩的多层次性一方面能让寿山石天然具有多种造型可能,达到一种自然神奇的艺术效果,另一方面,则是艺术家面对多种可能时的艰难选择。这种选择便是在“舍”与“得”之间进行。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舍得之间,需要的是艺术家的创作经验和文化艺术修养, 也需要操刀之始谨慎的“剥料”、浸水等技术步骤来分析其色的走向分布, 有时还要结合作者推测和判断,而后进行艺术的创作。已故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周宝庭在“俏色”方面很见功夫其雕刻作品逼真生动, 加上巧妙的色彩对比, 把对象表现得十分贴切自然。
因此,根据寿山石的不同石种而设计不同的题材, 充分发挥作者主观意识, 融审美情趣、意境进行构思、立意。淋漓尽致地运用石色做到贯通一气, 达到完美的艺术境界。“舍得”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完美结合, 它灌注了雕刻艺人全部才智与艺术表现力, 蕴含着浓郁的民族文化与审美情趣, 体现了艺人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 使无生命的天然寿山石, 经雕刻艺人们灵巧的手变成有灵性、有情感、有魅力、有着丰富内涵的艺术精品。
最后,从寿山石的石种来说,“舍得”是一种至高的艺术理想和追求。特别是在面对名贵石种时的艺术理想。众所周知,在寿山石中,珍贵的石种有如透明黄色的田黄、白色凝脂的鱼脑冻、品莹纯自的高山晶、或紫或绿的月尾、透澈多色的太极头等, 这些珍贵的奇石。这些价值连城的石种,无需雕刻,其本身便是一件艺术品。那面对这些珍贵的石种,“舍得”的创作和美学意味就显得更为值得探究。
竹雕工艺品是人们喜爱、收藏的艺术品类之一,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它的种类很多,分类方法也不统一,在形形的竹雕中,充分展现出其中蕴藏的由环保材质和工艺创造出的立体之美与手艺之巧。其题材丰富,表现广泛,刀法细腻,线条流畅。造型简练,神态逼真;古色古香、淡雅淳朴,适合用于建筑装饰、家居摆设、欣赏把玩,渗透着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意韵和朴实无华的文儒品味。
竹雕艺术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而发展,是中国文化史的见证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积淀,是以竹茎、竹根等为主要材料,雕刻成人物、动物、花鸟等工艺品。它能借木形纹理,以流畅的刀法、衣饰生动、具象精美、体态身姿变化丰富而著称,能化腐朽为神奇,把朽竹雕刻成为一件旷世的作品。
现代竹雕艺术是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根植于民间的风土人情之中,根植于人们对人生、自然以及深灰传统的理解之中。因此,深刻并透彻的感悟地域艺术文化的精髓,对于一个雕刻者来说是非常的重要。
笔者出生于因拥有精美绝伦的雕刻艺术的仙游,这里浓厚的雕刻艺术气息给笔者带来了重要的影响。“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笔者于1981年出生于仙游榜头,自幼受到身边艺术环境的熏陶,对雕刻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绘画和雕刻。1997年开始从事竹木雕艺术创作,师从多位仙游民间名艺人学习竹木雕雕刻技艺,刻苦习艺,练就了扎实的技术功底,形成了个人鲜明地创作风格,并多次参加国内展览,多次获奖。2005年3月至2013年5月创办仙游县初人竹雕创作室,2013年11月更名为仙游县榜头镇初人竹木雕刻厂,虚心请教,勤于钻研雕刻技艺,不断进取,创作风格鲜明,而且竹木雕作品设计创作品种齐全,能够贯通多种雕刻技法。2014年6月至9月走进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进修雕刻艺术与设计专业,学习雕刻艺术的理论知识。在多年的竹雕艺术创作中,深受仙游竹雕艺术风格的影响,所创作的作品体现了仙游竹雕艺术的特点。如笔者设计创作的竹根雕《巡游八方》,作品以雕刻工具为载体,以斧头、雕刻刀直至直磨机的演变为载体,以写实的手法、娴熟的刀法加以表现,造型逼真,主题鲜明;作品中的工具新与旧,粗与细形成了鲜明的视觉冲击,并在第九届中国(合肥)国际文化博览会暨2015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优秀作品评比活动,以雕工精湛,构思精巧的特点受到评委的一致好评,获得了本次博览会的金奖。又如笔者的另一竹雕作品《纳福镇宅》,雕工精细,巧妙构思,钟馗脸部表情生动传神,惟妙惟肖,巧藉自然,妙施雕琢,以简约与神韵的结合,流溢浓厚的人文底蕴,折射深邃的哲理光华,整个作品的艺术风格浑然一体,受到专家评委的一致好评,荣获中国首届“竹天下”杯竹工艺品现场雕刻技艺大赛优秀奖。竹雕刻品不仅可以更好地体现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相对于其他雕刻技艺,竹雕艺术成本较低,同时竹子质地细腻,可以创作出更大的艺术价值。
所谓传承,就是要继承先辈们流传下来具有价值的东西,而对于创新,指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演变,创造出适合时代需求的新东西。所以说,当我们在创新的时候,关键就是要清晰地认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近年来,竹雕艺术中“创新”的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出来,迫切需要一股新的时代气息的植入,这需要新一代竹雕继承人重视。
笔者认为,许多优异的传统工艺只有创新传承,才能在历史长河立足,而发展与创新应是竹雕艺人不懈追求的目标。在竹雕创作中,不仅讲究布局设计精巧,还要求精雕细刻,即便是对于微小的人物形象也要雕琢得惟妙惟肖,衣纹清晰,线条流畅,形象生动,让人在远处就能看到整体气势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靠近了精细工艺和栩栩如生的局部,给观赏者一种场景热闹、意境深远,仿佛自己身临其境的艺术境界中。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竹雕艺术不断推陈出新,愈来愈成熟,尤其是艺术追求和技法表现上,实现了从最初的简单粗扩,再到现在的精益求精、精雕细刻。而在现代竹雕艺术的认识层面上,我们不能只是停留在传统的工艺上,更应该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努力突破传统,寻求创新,走向现在和未来,从而充分展现这门工艺门类蕴含的文化内涵,尽快实现竹雕艺术在当今的转型突破,展现其自身特有的时代精神特征、历史文化价值、艺术学术价值,形成竹雕艺术丰富多样的当代形态,帮助人们了解历代文化知识,提升文化建设的品位。
对于如何表现竹雕艺术蕴含的文化内涵,就是要除了讲究工艺的精湛外,还要特别考究艺术底蕴的深层面,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熟练掌握传统技法,还要根据现代人的价值理念相结合创作出新的事物,即“创新”。传统文化发展至今,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一种载体,应该要起到引导时代的价值趋向,影响人们在艺术审美上观念认识。在笔者看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竹雕艺术不断注入新鲜的文化精神,在创新中让我们享受到铸就一件精品的,使创作的激情不断涌动,也使我们进一步挑战创作的高峰,用个性化的艺术语言来创作更具有价值的艺术作品,实现心灵深处情感的升华。
而作为新一代的竹雕艺人,更需要突破思想束缚,大胆开拓创新,不仅要在瞬息万变的时代学会如何迎满足海内外工艺品市场的需求,还要解放思想,勇于开发原创新品。
在竹雕艺术中,竹雕选取的题材种类繁多,无论是人物、动物,还是山水、花鸟,涉猎广泛,图案纹样亦是内容丰富多样,包罗万象。再加上中国人向来喜欢追求美好的事物,因此在竹雕雕饰中就充分满足了人们的追求,运用了民间传说的神话故事和各种千姿百态、寓意吉祥美好的珍禽异兽,这些吉祥题材的创作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此外,谐音也特别巧妙地运用于图案形象中,人们通过以谐音的寓意,让事物的构成形式和内容进行精巧融合,对于这样的题材,不仅看的赏心悦目,听的悦耳动听,而且有一种妙趣横生,人人都喜闻乐见的效果。
人们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十分系统地伦理道德文化,所以竹雕艺术也通过不同的题材形式和表现手法,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在日常生活中传播宽容仁爱、互帮互助,提倡孝敬父母的思想品德,弘扬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竹雕艺人们,巧妙地应用汉字多同音字相谐的特点,表现这方面的题材。如在我国明清时代,人们非常喜欢用蝙蝠形象,被当作幸福的象征,由于“蝠”当做谐音“福”,所以“福在眼前”“五福临门”“五蝠捧寿”的题材十分流行,蝙蝠口衔寿字,象征福寿安康,把蝠的飞临寓意为“进福”,希望幸福会像蝙蝠一样自天而降,以此结成吉祥图案。
因此,在传统的竹雕题材中,对于来自生活中的吉祥图案题材已然成了竹雕艺术创作的主要内容,这些吉祥题材创作出来的作品不仅可以激发人们心中的美好期盼,还寄托了人们对吉祥平安的美好愿望。现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追求、审美习惯也更加需要多元化,尤其是对竹的推崇,让人们产生了一种精神道德上的提升。再加上一些传统道德思想渗透到现实生活中,这种精神通过竹子雕刻成各种精美的艺术品,其文化内涵也积淀下来。竹雕艺术作为载体的形式艺术所达到的美学价值,满足了当今社会人们精神需求,同时为民间美术的理念更新、模式优化、途径拓展提供了很好的机会,竹雕艺人们不但可以深入挖掘、开发竹雕创作资源的潜在价值,还能对竹雕创作的形式进行艺术深化研究,从而有效凸显其助推人文文化产业发展的良性调节的独特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