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各个地区的传统文化范文

各个地区的传统文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各个地区的传统文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各个地区的传统文化

第1篇:各个地区的传统文化范文

引言

建筑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精神,是人类思想的寄托,更是人类进步的载体!它表现在地区的历史,人文的环境之中,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人们长期生活决定了的历史文化的传统,让我们站在今天回望一下中国古代的建筑文化。

一、儒家宗法观念与古代建筑形式

儒家文化在中国一直占主流地位,它提倡以孔子所强调的“仁”和“礼”来治理社会。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为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董仲舒在五伦的基础上又详细论证了“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样君臣、父子、夫妇不仅是人伦关系,更是主从关系。对君王的无条件效忠成了绝对的伦理要求和道德命令。这样儒家文化其实是慢慢演变成一套具体实在执着于尊卑等级秩序的宗法轨制。随着历史的推进,尤其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宗法伦理成为居室建筑的表现主题。宫殿是中国发展最为成熟、成就最高、规模也最大的建筑,是中国建筑的最主要的组成,鲜明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巩固人间社会政治秩序,特别是强调统治者权威的特色。宫殿是帝王朝会和居住的地方,除了满足帝王的物质生活需要外,更重要是以巍峨壮丽的气势、宏大的规模和严谨的空间格局,给人以强烈的精神感染,突出帝王的权威。为了表达宫殿的尊崇壮丽,很早以来,中国就发展了群体构图的概念;建筑群向横向生长,占据很大一片面积,通过多样化的院落方式,把群中的各种各构图元素有机组合起来,以单体的烘托对比、远道的流通变化、庭院空间和建筑实体之间虚实互映。室内外空间的交融过渡,来达到量的壮丽和形的丰富,从而渲染出强烈的气氛,跟人以深刻感受。它也同时做为一种文化深入到各个领域之中,影响着古代建筑的发展。

二、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与中国古代建筑

中国传统民居的产生和发展为例,它既反映了人们的生产状况,风俗习惯,民族差异,,同时又沉淀着人们的审美取向和社会意识。尤其是宗法伦理思想和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国传统民居的平面布局、空间构成与场景处理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天人合一的思想逐步渗入人类的思维,从而影响着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李约瑟曾经说过:“中国建筑总是与自然调和,而不反大自然”。这种看法 准确地道出了“天人合一”这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审美精神意境。从本质上说,中国传统建筑能形成有别于其它国家民族建筑文化的格局及体系,除受制于地域、 民族、气候、制度及历史等因素外,“天人合一”这个几乎贯穿中国哲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发展之始终的哲学审美观念,则更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事实表明,遵法自然,追求“天、地、人”三者和谐为一,实际上成了古代中国人营构建筑的一种自觉意识和一种理想境界。但同时,另一种文化在社会的进步中相继产生,便有了道家的自然观。

三、道家自然观与中国古代建筑

自然观是人对生活中的可见的天然世界的认识。自然是自然而然的意思。老子以“道”为最高范畴,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而生成万物,亦是万物存在的根据,同时主张“大地以自然为运,圣人以自然为用,自然者道也”。后来,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从自然为宗,强调无为。他认为自然界本身是最美的,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这种自然观的影响下,我们看到,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营造活动(特别是园林)时,中国古代呈现出与欧洲迥然两样的设计思想。同为人工的经营,欧洲的主要造园要素时作为人的对立面的自然之物,在中国却包容着更多的甚至作为主题与灵魂的建筑物,欧洲园林程度不同地显示了人工管理、统治的特权的痕迹,而在中国,虽然树木也经过剪裁,却因不露痕迹和合于事物原来的特性与规律而被认为时“自然”的,“虽由人作,宛若天开”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环境追求的意境。可是,历史总要前进,社会总在发展,于是中庸之道走进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四、中庸之道与中国古代建筑

中国传统思想中,认为任何事都是不偏不倚,即所谓中庸之道。这种机制使得中国建筑在整体上不曾出现欧洲建筑史上那种跌宕起伏的变化,始终沿着渐变的方向走到了近代。表现在建筑形式上,就是居中的思想,正所谓以中为贵。

西汉的长安城,就体现出了居中的思想,在西汉的皇城 里,重要建筑物,建筑群与都城中轴线的关系。汉长安城的中轴线是西安门至横门,再向南穿过南郊礼制建筑,宗庙与社稷分布其东西。都城中轴线的南段在未央宫 上,未央宫是西汉都城中枢,大朝正殿又是未央宫的主体建筑,大朝正殿即未央宫前殿,位于未央宫中央。都城中轴线南段即未央宫中轴线未央宫作为最重要的宫殿 就在其中轴线上。再如唐长安城,更进一步的体现了居中思想,而由于这种中轴线的设计,也使唐长安城达到了一种新境界。以至于其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必要 材料。都城的主干道朱雀大街,是其中轴线,朱雀大街宽150米,是当时长安城最宽道路,它处于都城东西居中位置。而自南向北,依次有都城正门明德门,朱雀 门,承天门中轴线北端正对宫城南北排列的三大殿,太极殿,两仪殿,甘泉殿。它不但突出了大朝正殿,宫城正门,皇城正门,郭城正门的突出地位,围绕中轴线, 宫室,官府,宗庙,社稷,市场,里坊对称分布于中轴线东西。并且其每个里坊设计也体现了居中思想。

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有丰富深远的文化哲理,重情知礼,以人为本,创作思维上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作为中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地区的地理条件,经济技术和建筑文化有明显的地域的差异。中国的传统文化正是由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具特色的地方建筑文化所组成的。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建筑体系是一套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谐调的完备统一的体系,古典建筑体系处处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征,甚至可以说中国的古典建筑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因此可得出结论古代建筑体系与社会文化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对于他们之间关系的研究可以挖掘出两者之间更多深层的联系,以求对比当代社会文化状况,对传统建筑遗存进行理解和取舍;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对我们当代的建筑设计以某种启示,启发我们对于发扬传统建筑风格的精髓,指点我们对未来设计方向的探索。

总结

建筑作为一个文化形态,它既是人类文化大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又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政治思想息息相关,各种观念,无时不在制约着建筑文化的表达和发展。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社会生活的方式,文化观念,美学观念,价值观念都发生很大的变化。在一个强调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科技与人文同步发展的这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建筑文化也呈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建筑要有一个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却是永远的必然。

参考文献

第2篇:各个地区的传统文化范文

 因此,必须加强我国民族舞蹈的保护与发展应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民族舞蹈 发展与保护

     一、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概述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而灿烂的传统文化资源,这些传统 文化资源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这其中,舞蹈在传统 文化资源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历史地位,是传统文化资源不可缺少 的组成部分。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一方面它是人类传 情达意的产物,曾在宗教崇拜、传授知识、记述历史、团结人民和娱乐中 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另一方面,舞蹈在情感表达上符合人的身心需要 的本质特征以及愉悦身心健美肢体、联络情感和团结群体等独特的功 能,使它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1]尤其是民族 舞蹈它对于传承民族文化的传承,传达民族感情,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 用.

    《辞海》中认为所谓的少数民族舞蹈指的是\"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 传,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现代的民间舞 研究者将少数民族舞蹈定义为\"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发展的过程中,由劳动群众集体创作,又在群众中进行传承,而且仍在 流传的舞蹈形式,他具有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点,既表现了一定历史时 期经济条件下的文化背景,又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注入新的成分。\" 如藏族的\"弦子\"、\"果谐\",苗族的反拍\"芦笙舞\"、\"打歌\",土家族的\"摆手 舞\",白族的\"绕山林\",彝族的\"阿细跳月\",傣族的\"嘎央\"、\"嘎洞\"等是我 国古老的少数民族舞蹈形式。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种类和风格样式之 多是无与伦比的,据我国民间舞蹈集成普查,我国的民间舞蹈品种包括 汉族在内约有一千多种,然而人口只占全国8.98%的少数民族,其民间 舞蹈却占全国民间舞的50%左右,可见少数民族地区被誉为\"歌舞的海 洋\"是名副其实。[2] 二、我国少数民族舞蹈发展与保护的现状与问题 少数民族舞蹈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并拥有的一种至高无尚的精 神财富,它不但反映了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更是一种 文化传承的文脉。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强以及西方文 化的不断融入,形形的现代舞蹈诸如交谊舞、国标舞、街舞、迪斯科 融入祖国内陆城市,使得少数民族舞蹈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冷落, 而一些地区的民族舞蹈呈现出民族属性渐渐淡化的迹象。舞蹈的民族 属性渐渐淡化主要表现有:在一些以歌星为主动脉的综艺拼盘式的大 型晚会上,不少舞蹈成为大腕歌星的陪衬,成为功效制作流程中的雷同 标本,缺乏独特鲜活的舞蹈语汇和形象塑造;舞蹈作品只强调表演技法 而忽略民族语汇的运用和舞蹈的民族文化内涵;一些以表现自我为主 的蹦迪之类的舞蹈甚至成为时尚,等等.

第3篇:各个地区的传统文化范文

茶艺师是现代兴起的一个职业,专指那些对茶叶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了解,精通于茶艺的表演,同时对于其服务、管理技能者方面的素质也很高的一种专职人员。对于一个茶艺师来说,一张茶几、一套茶具就是她们用于表演的全部的道具,而那小小的茶席就是她们要展示自己的舞台,舞台虽小,可内涵很大,一个专业的茶艺师,本身的举手投足就可以表现茶的韵味,而其自身气质与茶给人带来的感觉也是非常相似,浑然天成。茶艺是茶文化最重要的部分,是茶文化精髓的体现,而茶艺师对于茶文化的理性理解要高于一般人很多

二、茶艺师对于贵州茶文化的理性认识

贵州是一个盛产名茶的地方,以绿茶见长。“茶圣”陆羽在其所著的茶叶专著《茶经》里说到“茶在"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这文章中的地点对照到现在的地图其实就是在贵州界内。“茶圣”陆羽是一个嗜茶如命的人,一生中爱茶、研究茶、精于茶道,而其所著《茶经》就是世界上第一部专门写茶的著作,这本书和这个人给茶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对于一个茶艺师来说,茶文化的体现往往就是从茶艺上体现的,不同的名族和地域都有其独特的茶文化。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省,在贵州省内的少数民族种数多达28个,在全国范围来说算是一个很大的了。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承,而贵州一些有名的地方名茶和古代进贡的“贡茶”都是出自于少数民族之手,如历史上很出名的“镇远天印茶”其实就是产自于贵州的黔东天印山区。少数民族虽然跟着社会在发展,但是再传统工艺上还是保留着最原始的手法,因此经过多年的变迁,少数民族的茶文化不但被传承下来了,而且还更加的丰富了。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不可缺少的,其传承具有历史性,可以通过了解各个地区茶文化的发展进而了解这个地区的发展;也具有民族性和地区性,每个民族和地区都有着自己所特产的茶,而又因为地域文化的差异,进而形成的丰富的茶文化。茶文化包含了茶道和茶艺两种,茶道是一种精神,即使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茶文化发展,茶道也没有其明确的定义,因为这是每个茶独特的气质;茶艺即为泡茶的艺术,很多地方泡茶的方法都不同,而现在外行人对茶艺的理解仅仅为备具、赏茶、洁具、置茶、温润泡、冲泡、奉茶、品饮这八个茶艺表演步骤,而作为一个真正的茶艺师,其对茶艺的理解不仅仅是停留在茶艺表演的上面,而是里面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贵州产绿茶,绿茶的其实跟别的茶不一样,其为凉性茶,因此冲泡的温度不宜过高,一般为80~85摄氏度,在冲泡时茶叶也不宜放太多,这样才能将绿茶的本质发挥到极致。绿茶在茶艺表演中是按照常规的步骤对于茶叶进行冲泡的,其实在贵州的地方习俗中,还有很多关于绿茶的吃法,这也就是茶艺师对于贵州茶文化的理性认识之一。绿茶的吃法很多,在贵州有名的有“罐罐茶”,这是在贵州一个非常独特的吃茶方法,如果你要到石阡仡佬家庭作客,他们一定会用这个茶来招待你的。罐罐茶的用具其实是非常有讲究的,选用的是本地的土茶罐,水也是山泉水。当地人最喜欢的就是闲时烤上一壶茶,边烤火边聊天,时不时喝上几口茶、吃几口馍馍,生活怡然自得,气氛其乐融融的。“擂茶”在吃茶中其实是一种独特的存在,一般存在与客家人中。擂茶是需要人用擂棍在擂钵中捣制的,在捣制绿茶的同时,还会在里面加入到芝麻、花生仁、草药等,这样等到成为了碎泥,茶便算好了,然后过滤、煮茶,这个茶的茶香是非常的浓郁、绵长的。在黔东的侗族最喜欢的还是“煮油茶”,除了他们之外,贵州很多民族都喜欢吃“油茶”,在当地还有一个顺口溜,意思就是吃一碗“油茶”一天都有劲,没有吃的,就一点精神都没有。作为一个茶艺师,不仅仅是做好茶艺表演,同时要了解各个地区的茶文化,茶文化其实也就是对于这个地方、民族的认识。

第4篇:各个地区的传统文化范文

1.1、那达慕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那达慕来自于蒙古语的音译,是汉语中“娱乐”或者“游戏”的意思。那达慕起源于蒙古族“敖包祭祀”的宗教活动,是蒙古族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娱乐节目之一,在每年的7、8月份举行。那达慕大会以嘎查、苏木或是旗县为举行单位,传统的那达慕主要包括摔跤、骑马和射箭等体育活动,如今的那达慕大会中有加入了马球、马术以及田径等新的内容。在举行体育活动的同时,还增添了物资交流会等内容,在晚间,还会有歌舞等文化活动。那达慕大会距今已经有近800年的历史,一直在锡林郭勒草原上流传和发展,受到各民族的喜爱,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的载体。那达慕大会上的各项活动是蒙古族人民的力与美的结合,彰显了蒙古族人民的智慧,力量、速度和耐力,比较全面的展示了草原人民和草原文化的魅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旅游行业的兴起,那达慕大会与旅游行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当下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的举行大都是以发展旅游行业为目的的,很多地区的那达慕大会会在旅游旺季举行,以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

1.2、那达慕文化的功能性

那达慕文化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标志,能够全面的反应蒙古族人民的精神面貌,展示了蒙古族人民独特的人文气息,那达慕文化中蕴含了蒙古族人民最美好的希望以及坚强的信念,那达慕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是每一位蒙古人民的理想和责任。每一届那达慕大会都为蒙古族文化和精神的传扬提供了途径,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机遇。那达慕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具有一定的功能性,(1)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能够促进蒙古文化的发扬和传承;(2)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3)能够有效的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提高地区经济效益;(4)具有一定的贸易功能,吸引更多的投资,推动蒙古自治区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

2、那达慕文化与旅游业之前的关系

2.1、那达慕文化与草原旅游业具有一致性

(1)时间上具有一致性。草原旅游业的发展非常受到时间上的限制,大部分的旅游产业都在水草丰盛的夏季进行,很少的部分会在寒冷的冬天举行。而那达慕大会的举行时间恰巧也在7、8月份举行,那达慕大会的举行在一定程度上会对草原旅游业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2)内容上具有一致性。旅游业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当地的传统文化以及自然的风景,这是一个地方是否能够发展旅游行业的前提基础。那达慕大会一般会在草原上举行,活动内容广泛,涉及了蒙古族的传统饮食、文化以及富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既符合旅游产业传统文化的要求,也符合了自然风景的要求。(3)目的上具有一致性。旅游行业的发展目的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措施,使游客的身心愉悦,压力得以释放,继而获得经济上的利益;而那达慕大会的举行也是通过一定的活动内容,比如体育项目,歌舞表演的娱乐手段,使参加的人们获得内心的喜悦。

2.2、那达慕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

(1)丰富旅游业的内容。简单说来旅游行业就是“食住行游购娱”组成的,而那达慕大会就能够涵盖这几个方面,能够满足游客的需求。那达慕大会一起独特的表达方式向游客展示了蒙古族的文化特色和生活特色,在满足游客基本需求的基础之上又向游客传扬了蒙古族的传统文化,使蒙古族文化发扬光大。(2)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以克旗为例,克什克腾旗的旅游业是蒙古自治区中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每年由旅游行业的创收达几百万元。克旗在旅游旺季时会举行中小型的那达慕大会或者以旅游点为载体,举行那达慕,很多的游客慕名而来,大大的提高了克旗当地的经济收入。

2.3、草原旅游业对那达慕文化的影响

(1)积极影响。首先,草原旅游行业能够成为那达慕文化向外传播的途径之一。其次,那达慕文化是一种文化遗产,旅游行业的发展,能够对那达慕文化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为其传承提供前提。(2)消极影响。游牧民族的发展与传统的农耕民族的发展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在生活方式上的差别尤为明显。由于旅游行业发展的速度比较快,带来的经济效益又是比较高的,为了提高生活质量,有的牧民会盲目的接受一些新鲜的事物,也包含了一些不健康,不利于民族文化发展的观念和方式,导致传统文化和传统的生活方式被摒弃,从而失去流传;还会出现一些旅游行业的不正之风,比如说牧民私自揽客,哄抬物价等。

3、那达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

3.1、旅游景点举行那达慕大会的现状

那达慕大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是那达慕文化旅游行业的最大看点之一。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蒙古地区的很多的旅游景点都举行了针对旅游行业的那达慕大会,比如说格根塔拉,它是距离呼和浩特最近的旅游景点,格根塔拉的那达慕大会就是在旅游旺季举行的,吸引了很多的游客。但是,游客大都是对那达慕活动进行观看,并没有去参加那达慕表演的。

3.2、以嘎查为单位牧民家庭举行那达慕的现状

随着旅游行业的升温,嘎查牧民也以自身为单位举行那达慕,并创立了牧人之家,就像是我们所说的农家乐一样的存在,将自身发展成了特有当地特色的旅游资源,意在吸引更多的游客,提高牧民的收入。这点做的比较好的就是锡林郭勒盟,目前是牧业经济发展状况最好的。但是由于牧民的经济条件有限,所以那达慕是旅游规模不大,而且发展的比较缓慢,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小;另外,为游客提供的食宿条件以及附属设施都会存在不足的现象,这些环境条件都会影响着旅游行业的发展;还有一点比较主要的是,牧人之家的位置通常都会设立在牧区,位于草原的深处,游客的交通不是很方便。

4、那达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

4.1、那达慕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应该遵循市场规律,避免重复建设,推出精品旅游

对于在各个地区的旅游景点,应该轮流举办各具特色的那达慕大会,比如说,在旅游的旺季,令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鄂尔多斯草原,乌兰察布草原,克什克腾旗草原,阿拉善草原等10处为草原为例,在这些旅游地点定期轮流的举办那达慕大会,当地的那达慕大会一定要结合当地的特点,使之具有不同的特色。自治区的政府只是在时间的安排上对旅游行业进行调控,避免出现时间上的冲突,也避免了同一个地域那达慕大会频开,也可以达到对草原的一个保护。

4.2、提高旅游业的服务质量

一个行业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是一个行业高度发展的关键。因此,必须提高旅游行业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尤其是导游,更应该具有高质量的服务。想要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可以通过加强对从业人员服务的培训来进行,比如说,锡盟的旅游局就曾经对牧人之家的工作人员进行了专业的培训,并制定了相关的服务标准和鼓励政策,激励工作人员提高其服务质量,从而有效避免哄抬物价等现象。

5、总结

第5篇:各个地区的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幼师教育;对策

传统文化带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内涵丰富、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精华,对于政治、习俗、哲学、教育等方方面面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极其重视德育教育,德育被看作是人的核心素养中的核心,一个人的才能在高尚的道德情操下才会达到良好的与效果,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才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一个人有才无德,他的才能越高,对国家与社会的危害才会逐渐加大。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一个人教育需要从德育开始,对孩童的启蒙教育就是德育教育,三字经、百家姓等故事都说明了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传统文化的教育,对一个人的道德具有重要的影响,必须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幼儿教师的德育水平就具有重要的影响。鉴于此,笔者将探讨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对幼师教育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对幼师教育的影响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文明的传承中,教师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建设中,教师具有重要的特殊的地位。特别是学前教育的幼儿,他们的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在幼儿的心里,教师所说的一切都是正确的,教师就是整理,教师的言行举止对他们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们会将教师所说的作为道德标准,可以说幼儿教师对孩子的影响特别大,教师高尚的、仁爱的道德品质对幼儿的身心健康、个性特点非常重要,如果教师的行为、道德比较败坏,那么对孩子的医生都会产生不好的影响,造成恶劣的效果。因此,在培养幼儿教师的时候,应该利用传统文化教育,在幼师教育中的学生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内化为自己优秀的品质。

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德育教育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道德教育直接决定了一个人是否具有健全的人格。“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就形象的说明了幼儿教育中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幼儿教师幼儿一生开始的基础,幼儿教师要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以身作则,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但是当前的幼师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非常缺失,道德教育、感化教育的功能基本上没有被展现出来,幼儿教育缺少传统文化素养与高尚的道德青瓷,不利于幼儿教育的发展。

在经济高速的发展下,社会不断进步,人口增多、规模扩大,各个地区都有区域中心与城市中心,在这个中心内部的教育、医疗、就业资源都比较好,这些地区的幼儿教育资源比较好,幼儿教师都想要进入到这些地区进行教学,这些都是因为幼师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造成了幼师教育的功利化。当前幼儿教师的资源比较短缺,公立幼儿园的数量较少,对受过正规教育的幼儿教师的需求量比较大,没有办法满足幼儿教育的需要。从这方面来讲,幼儿教师的就业形势还是比较乐观的,幼儿教师供不应求。但是在幼儿教师的教育内容上,大多数的课程都是关于如何教育的方法与教学手段,幼师教育中的内容往往具有直接性与实用性,都是教导幼儿教师如何进行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幼师教育的目标往往出现了偏差,在教育教学中往往只是进行理论的传授,缺乏基本的道德教育,幼儿教师成为冷冰冰的教育机器,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让幼儿教师对自身的职业缺少本质的认识,这种冷漠的职业观,幼儿教师忘记自己是幼儿道德的引导者,缺少对幼儿教师的工作与敬重,缺少对幼儿教育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幼师教育传统文化缺失的主要对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的指出,在学前教育中要对幼儿的思维发展、身心健康、智力发展、行为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幼儿教师需要从幼儿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保证幼儿能够积极的、健康的、快乐的发展。并且提出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国家对幼儿教育的发展给与高度的重视。因此在幼儿教育重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大力推进幼儿教育事业向前发展。因此,针对幼师教育中文化教育缺失的现状,应该需要从以下几点进行:

1.高校应该重视幼师教育的通识教育。在高校幼师教育中,不要仅仅进行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还要加强对幼师教育学生的通识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与综合素养,不仅仅要幼师教育的学生具有基本的技能,概要具有良好的素质,幼师教育的学生具有完整的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化的技能培训,促进幼儿教育不断发展,提升幼儿教育活动的实效性。

2.在幼师教育的课程设置中融入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丰富的内涵,具有广泛的体系。但是必须承认的、不可避免的是,以儒家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中,难免存在着封建文化固有的糟粕,在幼师教育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必须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传统文化进行筛选,针对幼师教育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课程教学,可以进行音乐鉴赏,诗词欣赏,传统音乐、古典音乐的赏析,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相互融合,全面的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魅力,而不是要仅仅局限于对传统知识的背诵与理解,全面提升幼师专业学生的素质。

3.在幼师教育中,加强传统文化对职业道德培养。幼师专业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关键因素,在道德教育中应该与幼儿教师的教育相互关联。传统文化中的师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尽职尽责的精神,对幼师专业的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幼儿教师需要为人师表,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要引导幼儿教师对幼儿教育进行全面的投入,培养幼儿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因此,需要发挥传统文化中积极的道德作用,培养幼儿教师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为幼儿形成良好的、积极的影响,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品质。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育,对幼师教育的培养具有关键的影响。在新的时代下,高校中的幼师教育需要结合优秀的传统文化,兼收并蓄各种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幼师专业的学生的树立崇高的道德观念与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未来的工作中对幼儿进行良好的道德教育,提升幼师教育的有效性与实效性,从高校幼师教育开始,到幼儿教师在工作岗位中,都得到传统文化的洗礼,对幼儿教师产生良好的影响。

第6篇:各个地区的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传统文化

我国已经进入了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快车道,但传统文化正受到西方文化和新时期社会文化的冲击,很多民俗文化形态正在逐渐变化和消亡的过程当中。民间美术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也需要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所以本次研究将以小学美术教育为例,基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内容的客观要求,围绕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美术教学进行探索和分析,在丰富美术形态的同时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传统文化与小学美术教学的关系

在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当中,小学的美术教育一直以来都是重要的文化教育载体,小学生的美术素养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必修课,中华传统文化本身也是美术教育关键组成部分。文化正是取之不尽和用之不竭的重要课程素材,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融入,让学生自觉承担起文化传承的责任,也是教育工作者主要的工作目标。但在此之前我们需要思考传统文化和小学美术教学之间的关系,才能正确判断互联网时代下如何协同化发展。

1.1 相关性

传统文化指的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风俗文化,反映的是民间特质和民族风貌内容。同样这种文化是世代相传的,每个民族的民俗传统文化也是特有的。在小学美术课堂之上,我们除了要教授学生美术相关的技能之外,还要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这些传统文化当中所包含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美术和热爱生活的情感。实际上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国几千年来的重要文化积淀,代表着不同精神下的内涵文化和东方美学的哲学思想。这些风土人情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美术的乐趣所在,并成为文化的传承者。

1.2 传统文化的教学地位

一直以来,传统文化在我国的地位和作用非常突出,我国小学美术教材中也有许多关于民俗文化的内容,例如涉及到年画和民族传统节日的教学内涵非常丰富,其教学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关心并喜爱这些具有魅力的民间艺术形式。当代学生出生于互联网时代,他们是数字时代的公民,所以这些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离他们的生活实际上比较遥远。如果年轻一代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出现缺失,甚至因此消亡,必然是一个民族的悲哀。小学美术教学果年轻一代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出现缺失,甚至因此消亡,必然是一个民族的悲哀。小学生作为文化教育的主要载体,加提升美术知识和学科素养的同时,如果能亲自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就能进一步实现文化传递。再加上传统文化和热门学科的学习过程,都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影响着对学生开展的素质教育。从这一层次来看,民族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教学地位,产生的影响深远持久。

1.3 文化渗透的必要性

从文化渗透的角度来看,传统文化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是历史积淀下文明演化而成的一种发展结果,表现的是一个民族在各种时代下的观念形态与思想内容。特别是互联网时代下,这些民俗文化内容离我们的生活会更加接近,因为我们可以直接通过网络渠道了解相关信息,在足不出户的前提下就感受文化特点。例如我国的传统文化包括灯谜、戏曲、传统节日等,而美术课堂从某种意义上看,就是通过具体的画面方式去解析这些艺术的文化价值[1]。我国各个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具有融入课程教学的必要性和价值,也能让课堂氛围呈现出新的发展状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高度关注如何将教学和传统文化相互结合,以一种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达到课堂预期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立足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改革工作是新时期美术教育的必然趋势,将传统文化渗透到美术课堂当中势在必行。

二、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主要途径

现阶段美术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成为必修课,也是基础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果能在美术课堂中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并借助互联网时代的技术优势展现在学生面前,就能发挥美育功能达到新课程的具体目标。在美术教育和学习当中,重点内容仍然是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实践能力,我国乡土地域文化丰富多彩,民族文化种类繁多,如何将这些选修内容融入美术教材的必修课程当中,必然成为未来的难题和挑战。小学美术新课程改革中也明确提到要充分利用地域文化来培育学生的爱国之情,结合地域特色,扬长避短,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认知和文化认同感,让美术教育不忘初心,坚守传统,积极发展本土优秀文化。但从改革环节的具体要求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2.1 现代化课堂教学模式

美术资源在课堂上的应用可以采取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发挥特有的功效。在现阶段美术教学当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民间美术的有关内容,让这些色彩和形态方面的特点能够全方位展现在学生的生活之内。显然这些美术元素也是课本教学无法达到的层次。此外如何使用视频继续播放有关的美术资源,就能发挥直观生动的优势,吸引学生注意力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融入学习过程当中。例如在“节日的装饰”和“过春节”这一部分的知识学习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各类软件将我国不同地区的春节文化习俗进行播放,以视频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的内容也必然能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实际上我国民间美术形态分布地区广泛,文化特征多样,如果在课堂教学上能够把这些资源进行收集和整理,并引导学生广泛关注,就能让他们主动参与并积极寻找资源信息,在开拓学生视野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和创新意识[2]。

2.2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外实践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课内教学之外,课外实践工作也可以成为一项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在美术教育和学习当中,学生的学科素养培养十分关键,而传统文化独具特色,注重课外实践活动,能够让这些传统文化的底蕴化为美术形态。例如在寒暑假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业,让他们通过写生和拍摄的方式收集不同的民间美术形态,然后在开学时进行分享和交流。以前文提到的春节这一部分为例,可以安排一个小型的社会实践项目,即让学生深入自己的家乡,了解不同地区在过春节方面的不同习俗,并且将这些内容在课堂上进行对比。这样一来学生可以自行收集文化资源,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文化的导入,一方面能够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有了教师的学习引导学生对这些身边的内容也会更加熟悉,在耳濡目染当中进行创新。总体来看,互联网时代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表现的平台和载体,除了课外实践活动之外,还可以围绕不同地区开展的民间文化活动展开教育工作,如某些地区的庙会节日活动等[3]。利用多媒体设备将学生收集到的资源在课上进行播放,也是传统文化和美术教学融入的典型表现。

2.3 生活化情境创设

知识来源于经验,而经验来源于生活,所以现阶段的教学工作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让他们深入理解学科知识内容,感受生活当中的美术元素和美学价值,然后学会如何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问题的解决环节。换言之,只有将生活融入课堂,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而具体才能实现生活化教学,为学习添加足够的乐趣。在新课程标准出现之后,小学美术课堂提出了四个方面的领域要求,除了掌握课本知识之外,还应该进行课外的延伸,在贴近生活的同时,让课本知识变得不再枯燥无趣。而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让学生欣赏文化作品,并让他们感知背后的时代元素。不同时期的民间美术特点往往与当时的经济或政治等因素密切相关,也说明了民间美术和人们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为了让教学更加丰富出彩贴近生活,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将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展现在他们面前,并且邀请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到学习和探讨环节当中。以传统建筑为例,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下,很多传统建筑逐年减少,一方面是由于当地政府在早期未能引起高度重视,导致某些传统民居建筑年久失修,缺乏修缮。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现代社会快速发展让学生离传统元素越来越远。实际上在六年级上册的教材当中就有涉及到古建筑保护这一部分的知识,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当中先让学生欣赏我国十大著名古建筑,并且介绍不同建筑的时期和历史特点,利用PPT进行总结分析,就能引导学生围绕每个建筑的结构功能和生活用途进行阐述说明,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也能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意识,突出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这对于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意义显著[4]。

三、结语

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沉淀。而小学美术教育本身作为基础教育,需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将传统文化具有的审美体验全部教授给学生,从而让他们具有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在未来的教育实践当中,教育工作者需要将美术这一门具有可视性的艺术门类进行深度创新发挥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并借助互联网时代下的现代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基本美术知识的同时,从视觉角度鼓励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学元素,感悟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参考文献

[1]杨秀芳.传统文化进课堂――新时期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创新[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9(35):1-2.

[2]庞明启,王侠."互联网+"语境下高校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策略[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9(01):119-124.

第7篇:各个地区的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文化人类学; 文化变迁; 黔南

文化人类学是根据人们的文化来研究人类的一门学科,它主要运用“田野工作”和“跨文化研究”的方法来搜集和分析所得数据资料,以求中肯地评价一种文化。其中“文化相对论”对于研究民族体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打破了民族中心主义的论调,强调要尊重每个民族运动项目所拥有的独特价值。从文化人类学视角来考察黔南地区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状况,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黔南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面临的困境,以及寻求适合的文化变迁途径。

一、黔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价值

黔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主要是指生活在黔南州境内的布依族、苗族、水族、瑶族和毛南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

黔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生于古代社会,是在特定自然、生产方式、历史与文化环境下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本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根据“文化相对论”的观点,黔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反映了黔南的独特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它是黔南地区特定自然、历史与文化环境所孽生的产物,它彰显了黔南人们的生存渴望,抒发了维系民族情感和寻求精神寄托的愿望。

二、黔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困境

随着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许多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已消失或正处于消失的困境中,民族体育也不例外,尤其是偏远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在消亡。黔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就是其中之一。随着黔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电视、广播等信息传媒工具广泛普及,交通、通讯逐步发达,当地少数民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对外交流和发展中,黔南地区少数民族的人们渐渐放弃了自己的文化生活方式,逐渐被夹杂着西方文化的汉族文化生活方式涵化,原有的本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也被现代西方体育所取代。现代体育运动在黔南地区广泛传播和开展,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田径等运动项目受到各族人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喜爱。

现在,黔南各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体育活动正处于消亡的困境中。例如,毛南族主要分布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以丧葬祭祀为主流的‘猴鼓舞、火龙舞、蓑衣舞、响杆舞’, 有以竞技能力为主要表现的‘同顶、同背、同填、同拼、石担和石锁’,还有以娱乐嬉戏为目的的‘打棉球、斗地牯牛、马革球、打耗尾’”[1]等活动。“但调查表明,目前现存的只有猴鼓舞、火把节、舞火龙、打棉球、地牯牛等传统体育文化在民间流传,其它均已消失,没有痕迹。”[2]

三、黔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变迁

人类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任何一种文化都会在某个时候因不同原因而发生变迁。文化变迁机制包括创新、传播、文化遗失和涵化。下面就利用文化人类学的“文化变迁”理论来对黔南世居民族传统体育的现在和未来做一番解释。

(一)创新机制

变迁的最终来源是通过创新,创新是指在一个群体内部得到广泛接受的任何新的做法、工具或原理。其中,对一个新原理的偶然发现的活动叫做首次创新,而把那些由对已知原理的有意义应用而产生的事物叫做二次创新[3]。根据这个观点,黔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黔南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根据黔南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而首次创新的一种身体活动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但是当前黔南少数民族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那些历史上首创的传统体育活动需要经过我们的二次创新才能继续传承下去。

(二)传播机制

传播是指一个社会的成员向另一个社会借用文化元素的过程[3]。在这里“借用”这个词很关键,相当于我们所熟悉的鲁迅先生所讲的“拿来”。借用什么,不借用什么,由借用者自己决定。黔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过程中,要根据自己的需要:一方面有选择地借鉴传统文化中那些宝贵的经验;另一方面要有选择地借鉴现代文化中那些先进的经验。既不是不分主次地全部把传统体育传承下去,也不是一味地照单全收现代体育的因素,而是结合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借用”。

在成功传承传统文化的很多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校起了很大作用。比如,太极拳经过整编,带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要素又“借用”西方体操的组织形式,走进体育课堂,成为很多学校的必选课程,得到较好的传承。但学校传承途径对于水族的端节赛马这项传统体育活动并不适用。

端节赛马是在端坡跑马,需要独特的场地、较好的马匹,而学校里很难具备这些条件,所以水族赛马的传承就不能“借用”学校体育这种传承方式,而需要‘借用”现代竞技体育的一些文化元素。随着现代交通工具在水族地区的广泛运用,马匹作为运输工具或用以代步的功能逐渐消退,村民们饲养马匹的热情降低。目前水族地区的马匹数量和质量不如以前,这项活动的传承就存在着隐忧。笔者认为,这项活动要继续传承下去,就得像竞技体育那样逐步提高奖励的额度,扩大奖励的范围,使得人们愿意继续养马和赛马。只有这样,水族过端节的标志性活动——端节赛马,才能继续发挥维持水族的民族认同感的重要作用。

可见,黔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传播中,必须保留住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同时也要“借用”真正适合自己文化内涵的现代元素,才能真正完成自己的传播和传承。

(三)文化遗失

文化遗失是指在有或者没有替代品的情况下,对一些特性或习俗的废弃[3]。当今人们生活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新事物不断出现。人们接受一种新事物的同时常常导致一种旧事物的消失。黔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新变化,西方体育也进入该地区。当地人们选择、接受了西方体育后,往往废弃了本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致使它们逐渐消失。比如黔南苗族地区的“射背牌”这一传统体育项目正在被人们逐渐废弃。在农历四月初八,相爱的男女青年为了印证自己真诚的爱情,女青年把自己制作的背牌挂在10米左右的木板上,让男青年用自制的弓箭去射背牌。如果射中背牌就表明男青年是优秀的射手,会得到女青年的欢心和族人的赞扬。可见,“射背牌”这项传统运动为古代社会的男女青年创造了相爱的条件,但是现代社会是开放的社会,现代的苗族青年有了充分的恋爱自由,当然会选择更多的其他方式去加深自己的爱情,不会再选择“射背牌”这项传统活动。随着,人们对“射背牌”的废弃,这项传统体育活动也就慢慢地进行着文化遗失。

笔者认为,对那些不适应新社会环境,对人们的健身娱乐价值不大的传统体育项目,就得让它们慢慢遗失。我们可以记录它们,建立数字保护数据库,说明世上曾经有这么一项运动存在过,以便后人了解和研究当时的文化。因为并不是说凡是传统的就一定对人们有好处,比如中国传统社会里很长时间流行女人裹小脚,并不能因为它是一项传统,我们就要保留它,我们就能忽视它对女人身体的残害。当然,对于那些有存在价值的传统体育项目,我们要积极采取措施进行保护和传承,不能因为接受了西方体育就要废弃它们,比如水族的端节赛马活动,就要想方设法使它延续下去。

(四)涵化

涵化源于不同文化的群体之间密切而直接的接触,并在一方或双方群体的文化模式上造成重大变化。威廉?A?哈维兰在其《文化人类学》中认为,涵化是一种强制性的变迁机制,实际或威胁使用武力总是涵化中的一个因素[3]。但是,庄孔韶主编的《人类学概论》一书把涵化分为强制涵化和非强制涵化两种情况。前者是指以军事征服或政治控制等手段把某一文化强制灌输给另一种文化的过程;后者指不以军事或政治统治为目的,不同文化间在交流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这些新的文化要素可能会取代原有文化模式,使原来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转变[4]。前者,比如在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后,就强制性地推行“大东亚文化”,其实是奴役中国人民。后者,比如在当前中国社会,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剧,我们的养老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慢慢在弱化,现代的社会养老逐渐在兴起。

在这里,我们认为庄孔韶先生的这种非强制涵化更适用于黔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变迁的实际情况。涵化的强制性要高于前面的三种变迁机制,所以黔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在与周边汉族文化的交流中,不可避免地在很大程度上已被强势汉族文化涵化。在这种本民族传统生活方式逐渐被涵化的大背景下,传统体育尤其是那些对本民族存在很大价值的传统体育项目要如何传承,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四、黔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

利用文化变迁理论分析了黔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后,我们发现黔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正处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被汉族和现代西方文化所涵化的境况下。在这种境况下,可以把黔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应该在当今社会“文化遗失”的传统体育项目,我们要做好记录工作,建立好数字文化传统体育保护博物馆,以让后人知道曾经有这样的体育项目,这很重要。因为我们不知道在未来的哪一天,人类遇见的问题正需要从我们今天建立的数字博物馆中找寻启示去解决。另一类是应该在当今社会和以后社会中继续存在的体育项目,它们对民族认同感或对人们的休闲娱乐和健身有很大价值。对这类传统体育项目,我们要在保存其独特价值的前提下,有区别地“借用”现代文化元素进行传播。适合进入学校的体育项目,一定要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其进入学校这个文化传承的正规途径;不适合进入学校的体育项目,一定要发动社会力量,募集资金,进行多种社会方式传承。

总之,每个社会的人都免不了挑剔和责难属于其他文明的人和习俗,这是不理智的,我们应该克服这种偏见。文化人类学正是克服这种民族偏见的学科,它不提倡民族中心主义,因为它有碍客观分析和正确认识一种文化。我们要用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来审视各个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使其在汉族文化涵化其他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免于无声无息的消失,这是我辈人不容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梁传诚.贵州毛南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掘与传承[J].贵州民族研究,2010(6):48.

[2]王亚琼.贵州毛南族猴鼓舞、火把节、舞火龙的史源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109.

第8篇:各个地区的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民族舞蹈发展与保护

一、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概述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而灿烂的传统文化资源,这些传统文化资源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这其中,舞蹈在传统文化资源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历史地位,是传统文化资源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一方面它是人类传情达意的产物,曾在宗教崇拜、传授知识、记述历史、团结人民和娱乐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另一方面,舞蹈在情感表达上符合人的身心需要的本质特征以及愉悦身心健美肢体、联络情感和团结群体等独特的功能,使它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1]尤其是民族舞蹈它对于传承民族文化的传承,传达民族感情,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辞海》中认为所谓的少数民族舞蹈指的是\"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现代的民间舞研究者将少数民族舞蹈定义为\"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的过程中,由劳动群众集体创作,又在群众中进行传承,而且仍在流传的舞蹈形式,他具有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点,既表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经济条件下的文化背景,又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注入新的成分。\"如藏族的\"弦子\"、\"果谐\",苗族的反拍\"芦笙舞\"、\"打歌\",土家族的\"摆手舞\",白族的\"绕山林\",彝族的\"阿细跳月\",傣族的\"嘎央\"、\"嘎洞\"等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舞蹈形式。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种类和风格样式之多是无与伦比的,据我国民间舞蹈集成普查,我国的民间舞蹈品种包括汉族在内约有一千多种,然而人口只占全国8.98%的少数民族,其民间舞蹈却占全国民间舞的50%左右,可见少数民族地区被誉为\"歌舞的海洋\"是名副其实。[2]二、我国少数民族舞蹈发展与保护的现状与问题少数民族舞蹈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并拥有的一种至高无尚的精神财富,它不但反映了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文脉。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强以及西方文化的不断融入,形形的现代舞蹈诸如交谊舞、国标舞、街舞、迪斯科融入祖国内陆城市,使得少数民族舞蹈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冷落,而一些地区的民族舞蹈呈现出民族属性渐渐淡化的迹象。舞蹈的民族属性渐渐淡化主要表现有:在一些以歌星为主动脉的综艺拼盘式的大型晚会上,不少舞蹈成为大腕歌星的陪衬,成为功效制作流程中的雷同标本,缺乏独特鲜活的舞蹈语汇和形象塑造;舞蹈作品只强调表演技法而忽略民族语汇的运用和舞蹈的民族文化内涵;一些以表现自我为主的蹦迪之类的舞蹈甚至成为时尚,等等。

近年来,少数民族舞蹈的民族属性淡化,引起了我国民间艺术工作者的警觉并采取了一系列保护行动。由此也取得了一些在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上的重大成果。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颁布了一系列法律,用法律手段来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舞蹈,2005年2月《中国的少数民族政策及其实践》白皮书,明确指出\"国家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繁荣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事业、\"。第二设立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舞蹈的机构和设施,使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有一个重要的载培养人才。到目前为止,全国民族自治地方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534个,艺术表演场所194处,图书馆661个,群众艺术馆82个,文化馆679个,文化站7318个,博物馆155个,全国五个民族自治区和云南、贵州、吉林等省有24所高等和中等艺术院校,专门培养少数民族艺术人才。第三申报和设立世界和国家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鼓励教学科研机构为保护和发展民族舞蹈提供智力支撑。到目前为止,我国设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已经有518项被选入,其中包括民族舞蹈。

尽管如此,但是各个地区未将将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相结合起来。而曾指出\"一方面我们要保护这些珍贵的人文资源,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把这些人文资源作为一个突破口,从旅游业入手,发展西部经济。当然,要形成良性的发展,就需开发和保护一起抓。我们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西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许多举世罕见的历史文化。因此,我们要把旅游业作为一个吸引外资的窗口。世界经济越发展,人们花在旅游方面的消费就会越多。但我们现在的旅游业发展还不够,光靠几个兵马俑是不行的,还要有一套历史的知识。

要组织一批人来讲清楚西部的人文资源,包括中国早期文化的光辉历史,在全世界确定中国文化的历史地位\"。同时,也没有对少数民族舞蹈赖以生长发育发展的土壤和环境进行保护,使得少数民族舞蹈保护和发展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大力发展我国民族舞蹈是当务之急,对推动我国舞蹈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并且对我国历史文化的研究也提供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我国少数民族舞蹈发展与保护的对策建议

1.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舞蹈,首先就要保证少数民族舞蹈赖以生长发育发展的土壤和环境。对少数民族舞蹈赖以生长发育发展的土壤和环境进行保护是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舞蹈的根本。因为没有少数民族舞蹈赖以生长发育发展的土壤和环境就缺乏民族舞蹈成长的支撑力。

对民族舞蹈赖以生长发育发展的土壤和环境的保护就是要尽最大可能将民族民间舞蹈置身于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在浓厚的民俗民风的浸润下,对其能整体\"活性\"的保护起来。正如北京舞蹈学院副教授金浩认为的那样原生态的民间舞蹈在现代环境中处于弱势地位,需要对其生存的环境予以支持和重视,我们在坚持民族民间舞蹈自主性的基础上,尽可能保护它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

2.将少数民族舞蹈与本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使少数民族舞蹈真正得到全面的发展。一方面将少数民族舞蹈与本地特色产业相结合。

发展本地区的特色旅游与产业,融入民族舞蹈的特色。可将一些特色的民族舞蹈作为地区品牌商标,这样不但可以扩大本地的产业,突出特色。同时,对本地区本民族的舞蹈进行宣传。另一方面,当地政府为发展经济,开展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文化经贸活动,把少数民族舞蹈艺术作为搭台的主要支柱,把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舞蹈作为招引中外宾客、商贾朋友的迎宾主角。如楚雄彝族自治州年举行\"云南省第四届青运会\"和\"火把节\"时,组织全州各县、市和州属单位参加的百人少数民族舞蹈方队表演,达25队之多。节日期间,经贸洽谈签订的合同和意向性协议等投资总额达11亿多元。[3]而海南借助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之际,对民族舞蹈大力宣传,使本地区民族舞蹈真正得到保护与发展。

鼓励和支持民族舞蹈的保护与创新工作,为民族舞蹈保护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撑。首先应该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少数民族聚集地收集、开发整理那些为广大群众所不知的民族舞蹈,进行系统的整理,使民族舞蹈逐步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并纳入民族艺术学院进一步的学习与排练。同时,对民族舞蹈进一步进行创新,是民族舞蹈在上新台阶。对民族舞蹈仅靠保护远远不够,还必须进行创新。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创新的能力,也就不可能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如果不加以创新和变革,也就没有生命力,就无法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因此必须对民族舞蹈进行创新,使得民族舞蹈恢复活力,提升民族舞蹈的质量,使之生生不息,世代延续。

目前,我们国家已经进入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关键时期,要借此东风,应加强少数民族舞蹈的保护工作,使民族舞蹈在传承民族文化以及我国的民族团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于景春.舞蹈教育在民族舞蹈传承中的作用[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6,(4)

第9篇:各个地区的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民族服饰传统文化设计造型

斯洛伐克位处欧洲大陆的中心板块,是一个有着深厚民族文化的国家。斯洛伐克族的人种在斯洛伐克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虽然如今大多数人的日常打扮已是休闲装或是正装,但在节日里,斯洛伐克族的人们一定会穿上具有传统民族特色的服饰。这既是对节日的尊重,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延续。历史上的斯洛伐克很长一段时间都受到匈牙利和奥地利的管制,民族的传统文化深受这两个国家的影响,经过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斯洛伐克的传统民族文化与匈牙利和奥地利有了深入的融合,形成了当今我们所见到的民族习俗。

1.传统的刺绣文化在斯洛伐克民族服饰中的运用

大约在中世纪,刺绣工艺从遥远的东方传到了欧洲大陆,被欧洲各国学习并与本国的服装文化想融合,于是形成了欧洲中部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刺绣文化——考洛乔刺绣,这种刺绣文化产生于匈牙利,是斯洛伐克民族最常用的刺绣手法。最初的考洛乔刺绣只是根据现有的图案用白色的绣制,但勤劳的妇女们并不满足于简单的刺绣,她们不断的设计改进,创造出多种刺绣的图案。在那个时候并没有许多妇女有能力绘制出美丽的图案,于是她们从日常生活中的花草吸取灵感,这些花草的图案成为斯洛伐克民族服饰上最常见的图案。在不断的改进过程中,斯洛伐克的妇女们逐渐产生出对艺术美感的追求,她们懂得将花草图案进行有秩序有规律的排列组合,裙子、内衣、胸衣、紧身围腰、围裙、男式长裤等服装上都会修有纹样,妇女们还会在衣服的门襟、胸口、袖口、领口、肩部、裤身、裙边等边缘处绣出精美的图形, 这类方法运用得最为普遍。

2.传统的宗教文化在斯洛伐克民族服饰中的体现

斯洛伐克是一个宗教氛围很浓厚的国家,斯洛伐克民族信奉天主教,十分重视宗教节日和传统的纪念日,每当祭祀日、纪念日、结婚日等节日来临, 人们都要穿上最美丽的民族服装, 载歌载舞, 狂欢庆祝。红、白、蓝三种颜色是斯洛伐克族人民最喜爱的颜色,这三种颜色广泛的运用于他们的民族服饰中,体现出斯洛伐克民族人民对天主教的信仰。在喜庆的节日里,斯洛伐克族的人们会穿上隆重的传统服装,颜色主要是以鲜艳的红色, 配以蓝、金等艳丽的色彩。未婚的女孩子们用鲜花、绿叶扎成花冠戴在头上。结婚的女性们会带上一种特殊的帽子,显示自己是已婚的身份。这些严格的装扮都体现出斯洛伐克民族人们对宗教节日的重视。因此斯洛伐克族非常重视婚礼和丧礼,在这些日子里他们都会穿上专门的民族服饰来现实出对新人真诚的祝福,或是对过逝的人的深切哀悼。斯洛伐克民族女性结婚的服装也很有特色, 新嫁娘身着膨松宽大的白色百折裙, 外罩浅蓝色紧身围腰, 在白色大披肩、帽子和饰带上绣着花卉百草。这种形式表达了斯洛伐克族的人们强调婚礼的圣洁,是对他们所信仰的神灵的感激与尊重。在丧礼上,斯洛伐克族的人们会穿上简单的黑色的传统服装,在神职人员的带领下唱着挽歌下葬过逝的人。

3.传统的文化艺术对斯洛伐克民族服饰的影响

在斯洛伐克的传统文化中,音乐和舞蹈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宗教仪式、娱乐、休闲以及人思维、感管世界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斯洛伐克培养出了许多著名的音乐家,这与斯洛伐克民族爱好音乐密不可分,各个地区的民间音乐有着自己的特点,尤其表现在各个乐队的乐器组成上。此外,舞蹈也是斯洛伐克族民间艺术文化最不可缺少的部分,斯洛伐克人生性热情活泼,能歌善舞。在过去,主要是农民、牧人和手工艺者喜爱舞蹈,双人转圈舞蹈是最常见的舞蹈,最受到斯洛伐克民族人们欢迎,男男女女们会穿上漂亮的民族服饰起舞,女性的大裙摆会随着节奏的快慢时而飞扬时而飘逸。女子跳舞时所穿的舞蹈裙装是随着舞蹈的姿态、音乐的节奏、旋转的速度, 人数的多少而设计的. 舞裙一般宽大舒展, 层次较多, 装饰也较华丽, 通常饰有花边、缎带、流苏等饰物, 整个服装随着舞姿翻卷飘逸, 令人心旷神怡。最别具一格的舞蹈是维尔本克舞和奥得泽莫克舞等男性

蹈,它们起源于中世纪的军人舞蹈,因此在男子的服装上会突出男子的气概,主要以黑色的夹克和裤子配上传统的白色衬衣为基本造型。除了舞蹈和音乐以外,斯洛伐克族的民间艺术也给民族服饰诸多启迪。斯洛伐克族的人们喜欢手工制品,尤其擅长地毯和陶瓷的制作。精美的地毯和陶瓷上的花纹都是斯洛伐克民族人们艺术的结晶,这些花纹的设计组合给了妇女们很多灵感,将图案运用在服装的制作上。此外,传统的斯洛伐克建筑也颇有特色,人们会在墙面上绘制各种奇特二方连续的图案,这种图案的排列方式被聪明的斯洛伐克妇女运用在了刺绣图案上,使得服装上的花草的刺绣图案充满和谐的美感。

4.小结

斯洛伐克民族的传统文化多姿多彩,这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蕴含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从绝美的手工刺绣、宗教文化到传统的艺术品,都给斯洛伐克民族服饰的造型、色彩、装饰图案等方面带来了深厚的影响。这些使得斯洛伐克的民族服饰艺术达到了很高造诣,值得服装设计工作者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是世界民族服饰的宝贵财富。对斯洛伐克族的民族服饰研究,让我了解了这个有着深厚历史的民族人民的智慧与勤劳,从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运用中使我深受启迪。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还有许多可以深入渗透分析的方面,挖掘民族文化中最具有特色的地方,加以利用和改造,为现代服饰的设计与开发提供独特的资源。

参考文献:

[1]姜琍.斯洛伐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