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管理案例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职业技能培训中, 案例分析法又称个案分析法,它是围绕一定的培训目的和要求,将实际中真实的场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考生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提高考生的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培训方法。
同时,在职业技能鉴定的知识考试以及能力评鉴中,案例分析法又是检测考生综合能力的一种考试方法。一般来说,案例分析类的考题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的职业技能鉴定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它成为检测考生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以及评判考生职业能力水平的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形式,对此考生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案例分析题的特点
案例分析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并与所对应的理论知识或职业技能有直接的联系。
案例分析题一般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 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中较难解决的工作问题;
2. 工作中经常发生的需要妥善解决的问题;
3. 采取必要的措施和策略,今后尽可能避免, 使其不能再次发生的问题;
4. 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具有指导、借鉴意义或引起人们思考,给大家带来某些启示的问题。
案例分析类试题是根据人力资源管理师对应等级的技能要求提出的,一道案例分析可能包含着某个特定范围内的若干个知识和技能鉴定点。
案例分析类试题采用文字描述的方式,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简单的叙述,然后再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请考生回答。考生需要回答的这些问题往往是企业管理中的“要点”、“热点”、“疑点”、“焦点”或者是“难点”。
二、案例分析题的类型
案例分析试题是让考生根据给出的案例情节,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自身所掌握的技能,对某一专题进行诊断和剖析,以达到检测考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生在回答试题时,应当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实出发,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通过分析案例、明确问题、探讨成因、提出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以及找出最优化方案等多个具体的分析步骤,才能最终完成答题。
案例分析试题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描述评价型。即案例分析试题只描述解决某种问题的全过程,包括其实际后果,不论其成功或失败。这样的试题是要求考生做“事后的诸葛亮”,留给考生的分析任务只是对案例中的具体做法进行事后剖析,要求考生提出具体的分析意见和改进的建议,以测试考生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存问题进行判断和剖析的能力。
2.分析决策型。即案例分析试题只介绍某一待解决的问题,由考生去分析并提出对策。这类试题能有效地检测考生对人力资源管理原理的认知度以及人事决策的能力。
3.方案设计性。即通过案例所给出的环境、条件和可供使用的资源,要求考生运用自身的才智,提出具体的确实可行的工作计划或者实施方案,以检测考生实际作业的能力和管理水平。
应对案例分析试题一般需要经过七个基本环节,可以终止于七个环节中的任意一个环节。例如,若写到第三个环节,即问题产生原因已找出,留给考生去做的事便是对症下药,在这种情况下,考生首先要提出若干可供选择的多种方案或对策;然后再采用优选优化的方法,对备选的方案进行逐一权衡比较,从中找出最优的方案;最终做出正确的决策。若只指出问题,列出主次,则原因这一环节也有待考生去做,则考生的任务便加重了,案例的分析难度也就相应增加。如此逐步上溯到案例的“第一幕”,即头绪纷繁的工作环境、条件与情景,即找出此情景中究竟存在哪些问题留待考生去解决,案例难度就更大了。反之,案例中七个环节均已覆盖,即介绍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及其后果,考生也能对此类案例做一番“品头论足”,这便是前面所介绍的“描述评价型案例”。
三、案例分析题的作答
首先,审阅案例的内容和情节。为了弄清案例发生背景和来龙去脉,需要采用5W2H 的方法。首先,要提出Who(何人),When(何时),Where(何地),What(何事),Which(何物),How(如何做),How much(费用)等一连串的疑问,即从时间、空间、人物、过去、现在与未来等多维度、多视角地提出问题,然后再认真思考,只有对提问逐一地做出正确的回答,才能真正把握案例实情。在分析案例发生的背景和隐含的问题时,一定要注意文中的细节,认真地对待案例中的人和事,考生应当实现中高层管理者的角色扮演,设身处地进入案例的情节之中,只有这样做,考生才能在掌握各种数据的基础上,透过错综复杂的案情,“一进门”就抓住事件的关键,认清事物的本质。
其后,考生应当根据正确判断,提出具体的评析意见或者解决问题的对策。
1.对已经解决问题的事件,考生应当对事件做出系统、深入的分析和评价,即需要对“从事件的发生到问题的解决的全部过程”进行剖析;对“事件解决的途径、所运用的策略、方法、工具和实际效果”进行评估;对“事件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做出理论上的总结和概
括。在这里,考生应当充分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以展示自己专业的能力和水平。
2.对尚未解决问题的事件,考生不但要解析事件,指出事件的症结所在,还要针对事件的未来走向和趋势做出必要的推断和预测。对要求考生提出计划或实施方案的试题,考生应根据题意提出切实可行计划方案;对要求考生提出问题解决方法的试题,考生应依据所学到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知识,紧密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工作体会,阐明自己的见解,提出详实的对策建议。
最后,阐述自己从本案例中引发了什么样的思考,得到了什么样的启迪,获得了什么样教益;如何将这些经验、收获和情况体会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最好结合自身所在的单位实际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展现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撰写案例分析的答卷时,考生还应当注重分析问题的系统性和深入性,考虑问题思路上的逻辑性和清晰性,文章层次结构的条理性和严谨性,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等等。
【案例分析题举例】
伊莱克斯具有一种有别于其他跨国企业的“个性”:它强调“容”,只要不伤害它的核心价值观,一切不完美它似乎都可以包容。在伊莱克斯(中国)公司,谈及人员招聘与配置时,其中心思想就是“最佳组合”,主要指四个方面:一是人员招聘的来源,伊莱克斯在招聘时,主要看一个人的才干在某一岗位上是否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不计较这个人是来自外企、国企或民企;二是人员的不同背景的搭配,比如人力资源部的员工有的来自IT 业,有的来自制药业;三是性格的组合,伊莱克斯认为,只有性格内向和性格外向的人搭配起来员工队伍才会有生气;四是性别上的组合,在伊莱克斯(中国)公司,目前男性员工占总数的60%,女性员工占总数的40%。
(1)试分析伊莱克斯的“最佳组合”思想的特点所在?
(2)请结合您所在企业的实际情况,与伊莱克斯的案例
进行比较,说明您的企业应用伊莱克斯“最佳组合”模式的可能性,并做出详细的分析说明。本题是某试点城市曾经考过的一道案例分析题,下面选出一份答得比较好的试卷,供考生们复习参考。
试题答案
通过对本案例的审读,我有以下一些认识:
1.伊莱克斯公司在人员招聘与配置方面的最佳组合理念是先进的,公司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用人风格为公司内不同层次、不同背景员工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利于公司吸收更多人才,提高组织竞争力。
2.这种最佳组合思想适用于公司结构稳定、管理完善、员工能动性强、个人素质较高的理想状态环境。
3.伊莱克斯提出的“最佳组合”:不计来源、不计背景;不计性格;不计性别,只要是人才,就可以为我所利用,且不同的人才可以达到最佳组合,这需要企业有“强大的”的企业文化,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被绝大部分的员工认可并实践。
4.中国有句老话:“有容乃大”。只有能包容的人,才能有所作为,只有能够容的企业才有大的发展。伊莱克斯的“最佳组合”理念反映了该公司的企业特点。
5.要做到包容,企业内部必然要经过较长时间的磨合,包括员工的价值观,员工之间的行为方面的冲突等。
6.这种理念的可操作性不强,容易产生为“最佳组合”而“最佳组合”的情况。这种招聘与配置思想的原则是人皆可为我所用,而实际工作中,绝对的“最佳组合”是不存在的。
7.不计应聘人员的来源,不计人员的背景,不计人员的不同的性格,会导致人员的文化、角色、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并与企业文化相冲突。这就要求企业有一个良好的培训机制,使外来人员能够很快地融入本企业,认同本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否则可能导致本企业的文化受到冲击。
8.由于不计背景、学历、性格等,对招聘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他们对应聘者的主观判断可能失误,在招聘中必须要有一定的硬指标才容易操作。
9.“最佳组合”中未考虑员工的团队合作精神,“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由于团队合作,相互协调是现代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招聘中一定要考虑人员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应该考虑员工的性格特征,主观能动性等,否则就无法正确判断员工在其所在的岗位上的发展潜力,无法进行合理的岗位配置。
10.人员配置中不同性格、不同性别的组合可能会丰富员工的工作环境,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但应该考虑不同岗位对员工性格、性别的需求,如销售岗位不应该选择性格内向的员工,文秘、档案工作应该用细心的女员工等。
在我所在的企业中,不可能照搬伊莱克斯的最佳组合思想,但是还是可以在观念上借鉴:
1.人员招聘应该根据人力资源规划和工作分析的要求,寻找、吸引合格人员予以录用,通过网络、人才市场、内部招聘广告等方式,招聘来源上采用内部提升与外部招聘相结合的方式,为单位及时提供优秀的人才,既为内部员工的职业发展提供机会,又使企业了解新进员工的新的理念和方法。
2.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是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状态良好的标志之一,人员配置应根据不同员工能力水平与性格的差异,遵循大才大用,小才小用,各尽其能,人尽其才的原则,根据人与事的关系、人自身的状况等要素进行合理配置。
3.我所在的企业是事业编制、企业管理的企业,正处于变革之中,本企业的特点是人员学历高,由于工作性质决定,不管是事业编制还是企业编制都有学历要求,而且考虑其教育、工作背景,如本企业与制药无关,不会考虑有医药背景的人士。
4.本企业对性格、性别的不同组合已经采用,如把外向型人员放至销售岗位,内向型的人员放至生产岗位。由于不同的性格、性别搭配得当,企业显得生机勃勃。
5.本企业考虑人员招聘的来源,如来自竞争对手的企业,则要考虑其离职的原因、员工工作的情况和实际表现,避免出现“工业间谍”或录用不安定、不忠诚的员工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6.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健全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改善福利措施,建立和谐的工作环境,给予员工发展空间,使现有人员对公司的满意度提高,对外来人员产生吸引力。
关键字: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档案控制
一、工程项目文件管理
1归档验收管理工作
1)档案人员接收纸质资料和电子文件,验收、鉴别资料的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和一致性,检查资料是否规范、内容是否一致及文件幅面、格式是否符合标准;整理合格的归档资料并进行立卷。
2)通过对已存档的档案进行质量控制,成品纸质档案入库管理,电子档案数据入库管理,确保了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的规范性和正确性;
2档案分类
工程项目档案的特点在于,借阅及重复利用率较高,参照国家有关标准,制定出工程项目档案号编制规则,这样极大地提高工程档案的检索、使用效率。档案号包括分类号、年度号、项目号和分类号四个方面。3 纸质归档
纸质归档在目前仍是档案重要管理工作。归档范围主要包括设计书、设计委托资料单、计算资料、设计文件校审记录、变更记录表和工程项目图纸。纸质档案交接验收合格后,按管理规定对档案资料进行整理、录入、签署文件放行出版单、请晒存档蓝图、装订、编写页码、填写卷内文件目录表和备考表、登记卷内目录、编制案卷封面、装盒、入库上架。
4电子归档
电子归档除依纸质归档流程外,还有特殊性。电子归档的整理、验收采用人机交互方式完成,不仅要鉴别电子文件的完成性、正确性,重要的保证电子文件与纸质档案的一致。然后将工程项目文件夹整合在一起刻录,光盘的案卷号根据刻录的工程项目档案号编制。归档电子文件再由专业人员导入数据库,建立档案资源库。
5归档质量常见缺陷:
1)归档数据不完整;
2)工程属性错误;
3)归档资料内容有错误;
4)电子文件缺漏或错放;
5)归档文件内容不一致;
6归档文件资料质量控制
1)严格各级领导审批制度,确保档案内容齐全完整、所附领导审批依据的签字手 续完备、真实、准确; 2)严格档案的原始管理;签署必须是本人字迹; 3)严格档案管理检查制度,使档案分类科学组建合理有利于今后的查考合理利用; 4)严格档案缺陷的责任管理,完善缺陷责任期档案的收集和整理工作,确保工程项目图纸编制准确、清晰、规范。
7档案电子检索利用方式
为了实现档案的电子检索,需要把传统的纸质资料进行数字化转换,利用计算机技术,提高检索的利用率,同时,提高档案检索的查全率和查准率。档案管理人员要求熟悉库房管理和计算机操作,及时录入新存工程项目,提高资料的利用率。数据库建设问题。档案信息数据库建设是实现档案信息化、网络化的核心,档案部门应当集中人力搞好档案数据库建设,在数据库建设要做到:建立文件级开放目录中心;对现行机关的档案要抓好文档一体化建设。在接收到期档案的同时,接收同期的文件数据库磁盘,然后再根据开放档案的有关办法对文件数据库进行审查,编制开放档案目录发送到公司网站上。
二、档案库房优化管理
1库房档案检索管理
1)在档案库房入口处统一设置档案存放位置索引(平面示意图),档案柜应有统一的反映存放档案内容的标识。2)每年定期对库藏档案进行一次清查,清点档案数量和完整性,及时发现需修改、整理的档案,填写检查记录,确保档案的完整与安全。3)随着档案数量的急剧增加设计人员对档案利用频繁需求,传统的档案利用方式已不适应设计人员的需求,因此,必须大力改变和更新档案库存结构。4)档案检索工具种类单一、功能不全、检索速度慢、效率低,加强库房档案检索工具建立档案目录中心已成为重要任务。编制的检索工具应力求符合规范标准,能把库藏档案的档案号、项目号、工程名称和储存地点揭示出来。
2库房档案鉴定销毁
管理档案鉴定应以国家有关规定和企业管理规定为依据,全面分析档案的现实作用和历史作用,准确划定档案的销毁范围。
1)档案的鉴定一般采取逐卷逐件审查的直接鉴定法。
2)档案鉴定工作一般每5-10年进行一次。
3)档案鉴定工作按以下程序进行:
(1)成立档案鉴定小组。档案鉴定小组由分管档案工作的领导具体负责,档案部门和有关部门人员参加。(2)学习国家有关规定,统一档案鉴定标准。(3)鉴定小组成员对档案进行鉴定,提出鉴定意见。对失去保存价值,需销毁的档案进行登记造册,并提交档案鉴定报告。(4)领导审查、批准档案鉴定报告,在档案销毁清单上签署意见。销毁档案须有两名监销人,监销人在销毁档案前,应对该销毁档案认真清点复核,档案销毁后,分别在销毁清册上签字。任何部门或个人均不得将应销毁的档案作其他用途或当作废纸出售。
3工程项目档案控制
1)公司应设立了项目文控人员,人员由原档案部门的档案管理人员组成,项目部对文控人员实施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培训和业务指导、统一专业标准规范、统一明确岗位职责。
2)文件控制工作是一项规范化、专业化和职能化的工作,是为了将在项目生命周期内的过程文件和成品文件的内容及状态进行记录、追踪,主要活动包括文件的、文件的分发和传阅、文件的接收和返回、保存和销毁。
3)文控人员经常参加项目的各种会议,此外,文控人员和档案管理人员还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以及熟练使用办公设备的能力。
三、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
1在电子文件管理
1)文控人员、机关单位文件材料归档尽管在操作系统中输入了大量的文件、信息,单身因为两个系统中直接没有很好的衔接,不能将所有档案需要的字段和信息包括进去,导致归档后档案人员再次进行大量信息的输入,造成重复工作,浪费人力、物力。
2)如果实现文档一体化管理,不仅能够使档案管理人员从繁重的重复工作中解放出来,还能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档案的利用工作中去,从而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和档案利用率。
2在电子文件流程规范
1)文控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项目过程文件控制程序、流程及方法,而且要了解并熟悉国际上有关档案管理的行标及企业内部体系管理标准规范。
2)项目文控策划操作流程、项目文件编号及底图验收、工程技术文件的收集、分类整理、组卷等文控。
3)档案管理业务培训和指导,使档案管理人员能够按照统一的标准对工程项目中形成的设计文件、管理文件、信函、外部技术文件声像文件、最终交付文件等进行分类、编号、整理、组卷、分发、借阅、归档等过程管理和控制,
1.1知识管理的含义
知识管理是对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知识的积累、整合、评价、传输以及运用和创新等活动的总称。它是发挥知识价值、提高知识的有效利用并且最终达到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目标的有效途径和手段。知识管理多以网络化、智能化的运作方式,以用户的实际需求为核心,提供具有实用性和专业性的高效管理服务。
1.2知识管理与档案管理的联系
1.2.1管理对象重叠
档案管理所针对的管理对象是各种文件、档案等书面形式或电子形式的材料,知识管理所针对的管理对象则是广义上的知识、信息等,文件和档案等各种形式的材料都属于知识的范畴当中,是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档案管理和知识管理在管理对象上存在某些范围上的重叠。基于在管理对象上的重叠致使知识管理和档案管理具有相当密切的相互联系。
1.2.2管理目的相同
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使所管理的对象即各类文件和档案能够更方便地被社会各界所使用,通过档案管理的相关工作和活动,为服务对象提供便利的档案查阅和使用服务。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让知识的价值得到具体实现,提高服务对象的核心能力,从而实现知识服务的目标和作用。所以,知识管理和档案管理的管理目的都是为服务对象提供知识或者档案方面的服务,满足服务对象对知识和档案的使用需要,二者所不同的仅是服务范围。
1.2.3管理流程相似
当今我国的档案管理已经不再受传统档案管理八环节的程序限制,还融合了全程监理,前段管控以及文件档案一体化等多种管理方式和理念。而只是管理过程包括知识的积累、整合、评价、传输以及运用和创新等一系列流程活动,同档案管理程序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相似现象。都有对管理对象进行收集、甄别、整理、利用的程序和环节。
1.2.4管理手段相近
档案管理与知识管理所采取的管理方式和手段也具有相当程度的相近性。知识管理的管理手段多是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实现对其管理对象予以智能化、网络化管理。而目前我国的档案管理也已经改变了以往以手工管理为主的状况和局面,在很多管理活动当中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融合了现代化信息技术,初步实现了档案管理与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对接,档案管理的方式和手段如今更趋向于数字化、网络化管理。
1.3知识管理背景下企业档案管理模式的含义
基于知识管理背景的当今企业档案管理模式是对融合知识管理观念、方法,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以档案信息等资源管理为核心,逐渐实现为服务对象提供更具实用性、便利性和效率性的个性化服务的新型管理模式的探索。知识管理背景下企业档案管理模式虽然仍将文件以及档案等材料作为管理的主要对象,但是其服务方式却从被动转向为主动,从实体材料管理转向为对信息加工处理。企业档案管理在知识管理的背景下从某种意义上已经转化为以企业档案和相关信息资源为管理对象的知识管理模式。
2知识管理背景下完善企业档案管理模式的重要作用
知识管理背景下的企业档案管理模式是一种结合知识管理与现代化企业档案管理优势和特点的新型管理模式。是知识管理与企业档案管理的完美结合,可有效修正传统企业档案管理理论创新能力不足的弊端,还可以为知识管理实践活动提供基础和途径。
2.1改善当前企业档案管理模式的弊端
我国当今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过程存在许多弊端。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企业档案管理工作趋向边缘化,特别在某些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当中,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着缩减人员投入降低运维开支,档案管理水平不断下降的境地。与此同时,信息化进程的加速导致大量电子类型文件集中出现,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无法满足当今的管理需求。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应当符合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于证明、责任、信息等方面的要求,合理使用现代化的先进管理技术和管理理念,科学进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企业的未来技术研发、增加生产、开拓市场、强化管理、扩大企业规模等需求和活动提供理论支持和档案服务。我国当今多数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已经从手工管理为主时期,经历计算机为辅时期,到现在的网络智能管理时期。档案管理工作已经开始使用智能化和网络化等先进手段,但是仍然难以应对当前大量的电子文档处理工作,无力满足服务对象的个性化管理需求。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更新和提高受到限制,因此需要及时调整工作方式和服务理念,为企业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相应的技术基础。
2.2改善当前知识管理工作当中的不足
我国多数企业的知识管理情况并不理想,存在观望情况居多,而付出实践较少的现象。另外,某些将知识管理付诸实际的企业也存在执行力度不足,贯彻程度不够的现象,甚至一定范围内出现停滞现象。企业的档案管理和知识管理在很多方面都有着共通之处,彼此在某些领域存在相似甚至相同的现象,因此二者具有良好的合作空间和合作基础。档案管理是一种早已在各企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工作内容和形式,具有一定的认可度和使用基础,是知识管理的良好引入契机。知识管理可以依托档案管理形式实现自身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结合,并以实践情况为参考进行自身理论的完善和修改。知识管理背景下的企业档案管理模式也即将知识管理理念与档案管理实践进行相互融合,并实现双方共同进步的最终目标。
2.3实现知识管理和企业档案管理的共同发展
传统的企业档案管理更注重对于相关记录文档的保存和管理,而轻视了对于相关记录文档资料的利用。使企业档案管理偏离了价值的创造和开发目标,在相当范围内局限了自身价值的体现和发挥。知识管理则是将文档资料等全部形式的知识进行管理和利用,通过一系列整合处理过程,建立相对完整和独立的知识资源框架和系统。结合知识管理的企业档案管理具有更为开阔的活动空间,也对文档资料的开发和利用具有更为积极主动的推进作用。因此,知识管理可以有效扩展企业档案管理的工作范围,提高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作用和价值,提高档案管理部门与工作人员在企业当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与此相对的,档案管理明确地关注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有效地进行记录和保存,预防相关信息的消失,其对文档资料的整理和控制活动对于知识的积累和整合十分有利,也为知识管理提供了资源基础和实施途径,其对文件流通方面的效率优势也可有效促进知识的传递、交流和整理,对于知识的了解和认识也具有很大益处,档案管理对于重要文件和材料的原始保管和维护,在企业维护自身知识产权以及生产合作权益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企业的档案管理和知识管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相互贯通并相互促进,找到双方的准确结合契机,就可有效发挥两者的自身优势,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企业的良好发展。
3知识管理背景下企业档案管理模式的建立措施
3.1更新现有企业档案管理的传统观念
知识管理背景下的企业档案管理与传统模式的企业档案管理的差别在于是否融合了知识管理理念和方式。因此转变对于企业内部档案管理工作的固有认知和观念是建立新型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档案管理模式的前提和关键,需要企业档案管理人员首先改变自己的管理观念,立足于企业发展,实现档案管理的高效转化。改变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只重保存轻视利用的现象,转变档案管理工作关注点,将信息管理作为档案管理工作的重心,保证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企业档案管理模式得以实施。
3.2使用信息化手段完善企业档案管理模式
知识管理是基于现今社会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知识管理的实施途径主要依靠先进的计算机科技、现代通讯科技以及网络传播科技等技术手段。知识管理主要针对各类型独立的文件或档案进行集中化处理,使之实现有序化、高效化管理,在其实现自身价值的全部过程当中都不能脱离现代化信息技术或设备。因此,需要一套完整的软硬件配套设施,来保证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使之实现为服务对象提供高效服务的最终目标。
3.3建立以知识管理为依据的企业档案管理制度体系
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企业档案管理模式是一种对于传统档案管理模式的更新和改造,通过档案管理的原有结构和工作资源,实现对于企业档案管理效果的提升,使档案管理的价值得以更好地实现的有效途径和手段。这种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企业档案管理模式区别于以往的档案管理模式,在管理对象方面有了更为广泛的空间,在管理模式上也从过去的实体文档保管转化为信息的管理。科学完善的企业档案管理制度和体系可确保档案管理全部流程的平稳过度和连接,实现企业档案管理的服务价值。
4结语
关键词:电力企业;会计档案;分析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我国电力企业对国家经济发展起着支柱的重要作用,电力企业的会计事业可以说关系到国计民生。因此,加强电力企业会计档案管理迫在眉睫。在强化电力企业会计档案管理的工作中可以根据过去的会计档案管理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并根据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从而提高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但是,由于我国大部分电力企业在会计档案管理工作上投入不足,导致我国电力企业会计案管理质量和效率都不高。
1电力企业会计档案管理的现状
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多数企业只重视对事业收入、经费支出、资金的管理利用,而对会计档案资源利用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很少利用会计档案来分析经济管理过程中的各项活动,在一定程度造成了会计档案资源的浪费。同时,由于电力企业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中或多或少地存在过分强调保密的问题,对利用会计档案人员的身份和利用目的作了严格的限制,导致一批现实的会计档案用户被拒之门外,潜在的会计档案用户得不到转化,会计档案的史料和参考作用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
2电力企业会计档案利用的意义
2.1掌握整个企业的整体资金状况。企业管理者随时都能方便地对会计档案目录、数据进行查询,实时、动态、完整地掌握整个企业范围内的整体资金状况,包括账户基本情况、交易记录、余额信息,提高分析和驾驭市场的能力。
2.2监控资金动态。防范风险、堵塞漏洞。利用会计档案可方便地随时监测异动,加强对投资、融资、担保和汇率等方面的风险管理,为企业减少风险;同时,可方便随时摸“家底”,查问题,找原因;对症下药,堵塞漏洞,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内控制度,提高管理水平,为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3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利用会计档案,实时掌握企业可支配的资金总量,可以向商业银行争取较高的协议存款利率,可以在公司内部调剂余缺,可以尽量利用自有资金、减少财务费用,向资金要效益,提升企业价值。
3加强电力企业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措施
3.1进一步完善企业会计档案管理制度实施细则。制度是保障公司和单位稳定和高效运行的根本,当然电力企业的会计档案管理机构也不例外,只有明确档案管理各方的具体职责,并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使得档案管理得到细化和明确,才能从更大程度上提高电力企业会计档案管理的管理水平。在会计档案管理的管理制度中要明确档案保护和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尤其是相关会计数据档案的保护和储存也是极为重要的,它对会计档案管理的业务水平提高有重要影响,因此,对会计档案的保护与管理应该受到电力企业高层的重视,有关的工作人员应该自觉、主动地增强自身的档案管理意识与理念,对档案进行定期的、仔细全面的检查与核对,一旦发现不合理的地方应该立即报告相关处理机构,进行快速有效的处理。另外,在当前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中,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的完善必须要有对档案管理工作充足的认识,这不仅包括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更包括领导和上层部门。加强对档案管理的计划方案设计和未来发展规划的制定,这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未来发展方向有着极为重要的指示作用。
3.2加强会计档案管理的硬件投入。会计档案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综合性,管理起来是相当复杂的,在管理过程中极容易受到众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除了对档案保管人员的个人能力与素养有较为严格的要求外,相应的硬件设备也是比不可少的。电力企业应该增加对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支持力度,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三个方面,积极购进先进的硬件档案管理设备,淘汰旧有的档案管理设施,购进的硬件管理设备应当具有防尘、防电磁干扰以及防潮等特点,而且还需要进行相应的计算机硬件病毒防火墙的设置,防止病毒入侵造成的档案信息泄露和丢失,只有这样才能从硬件上保证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3加强组织领导,提高会计档案管理水平。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档案管理的水平就必须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因为意识是行动的基础和先导,若想提高事业单位档案资料的管理质量,首先要加大对档案管理知识的宣传力度,只有让事业单位的内部人员都对档案管理有了正确、充分的认识,才能用心做好档案管理工作,才能增强档案管理意识,明确自己在档案管理方面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为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和质量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另外,要想加强会计档案管理的水平,就必须加强对会计档案管理人员培训,提高能力。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是必备工作。档案管理人员要着重增强其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提高业务素质,既要精通档案管理工作,又能熟知技术领域,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除了提高相关人员的自身素质之外,还要提高档案管理从业人员的资格准入标准与门槛,保证引进的管理人员具有很高的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其次,就是要加强相应制度和规范的建立,健全制度,落实责任。
3.4加强会计档案利用工作。伴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发展,我国电力企业会计档案管理将会更加信息化和科技化,并且对会计档案的利用也将更加便捷化、人性化和自由服务化,在进行电力企业会计档案的利用时要注意保证利用的信息化、高效化和联合化,而且利用时应该注重利用形式的制度化、利用的合理化以及档案信息的保护等。在进行会计档案利用时,要转变传统的观念,建立超前意识、加强自我观念、创新利用服务形式以及加强信息资源共享等,这些都是提高会计档案利用质量的关键所在。另外,对会计档案的利用要围绕整个电力企业的发展目标、方案、生产经营形式等,这样能够保证会计档案利用的根本目的是企业的未来发展,而且,利用时要对企业内部人员进行分职权性的信息开放共享,从而加强会计档案信息的保护。
结语
总而言之,电力企业会计档案管理工作不论对于电力企业而言还是社会而言都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而且会计档案管理工作对于电力企业的未来健康发展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所以,会计档案管理的形式应该力求适应社会和公司的发展,不断创新会计档案管理的管理形式,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管理缺陷和问题的解决,并注入符合时代潮流的新的元素,最终实现会计档案管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 企业实践 案例
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11月,以解决我国核电工程建设、生产运营中的应用技术问题为己任,推进核电技术的自主创新,提高核电机组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主要业务领域涉及:反应堆工程与核燃料业务;工程改造业务;核电站设备与专用工具研发及产业化;仿真技术;先进核能技术;反应堆工程实验。通过近十年的快速发展,建立起一支近千人的科研队伍,总资产18亿元。在核燃料管理、工程改造、设备研发、仿真模拟机、核电站信息化等专业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承担数十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全面进入国家核电科技研发创新体系。
一、全面预算管理取得的主要成果
(一)预算管理健全,对企业经营管理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公司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决策和执行机制,年度预算内容全面,包括经营预算、投资预算、筹资预算和财务预算。公司紧紧围绕中长期发展战略以及五年发展规划和财务规划,以年度业务计划为基础,以现金流为核心进行预算管理。年度预算目标与年度计划、考核目标保持一致,全面预算管理成为公司财务管理工作主线,有效保证了各项经营目标实现。近三年主要预算指标执行情况见表1。
(二)预算管理有序,运作灵活,执行控制有力
公司依托管理信息系统,固化预算管理流程,便于培训,便于调整,便于控制。在预算编制环节,一旦年度预算获得批准,即将各类业务预算指标分解输入预算管理信息系统,支付类业务仅可在预算指标内执行,强调预算的刚性;分层级设置预算调整权限,任务发生变化时,灵活调整预算指标,增强预算管理适应性。在预算执行控制上,分为“预算―立项(采购申请)―承诺―支付”四个主要控制环节,基本控制原则是:没有预算不能立项,没有立项不能承诺,没有承诺不能支付,预算控制有力。从根本上杜绝了重预算编制、轻预算执行,预算与执行“两张皮”现象。
(三)合理设置预算目标,有效促进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
公司预算目标确定,主要有两方面来源,一是对公司战略目标进行分解,在财务规划指导下,制订年度预算的基本目标,二是在公司年度各项工作业务计划基础上,编制各项业务预算。业务计划不支持预算目标,则调整业务计划;战略规划不适应经营发展实际情况的,则按年度对战略规划进行滚动修订。实现战略规划目标与年度业务计划相结合。通过年度预算确定的经营管理指标,是年度经营绩效考核的财务部分的主要内容,以考核推动预算目标实现,进而达到实现战略目标的目的。
二、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建立健全授权管理体系
年度预算一经股东会批准,即是年度经营管理活动的依据,预算目标不得随意修改。为了增强预算管理的适应性问题,建立健全了预算制授权管理体系。
1.规定各级预算管理主体的责任
公司内设预算管理责任主体,建立包括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的责任中心管理体系。
(1)决策层为公司股东会。主要职责是:下达预算编制目标和预算编制前提;审批公司年度预算方案、年度预算调整方案和项目投资总预算。
(2)管理层为经营管理机构,包括董事会和经理层。董事会的主要职责为:执行股东会有关预算管理的决定;制订公司年度预算方案和预算调整方案;按照管理授权,负责公司预算执行控制。
经理层的主要职责为:执行董事会有关预算管理的决定;审核公司预算管理制度和程序;拟订公司年度预算方案和预算调整方案;实施公司预算执行控制和预算管理考核。
(3)执行层。执行层为各责任中心,主要为内部管理部门、业务中心及所属子公司。主要职责是:编制责任预算需求;提交预算调整申请;开展预算执行控制和预算分析。
2.建立年中预算调整制度
年度中期,当宏观政策、经营环境以及预算编制的前提发生重大变化,公司战略目标进行了调整,可申请年度预算目标调整,按年度预算审批流程执行,提交股东会审批后生效。
3.日常预算调整授权
经公司董事会授权,公司经理层和执行层对预算范围内的变更,具有一定的权限,便于日常预算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授权内容见表2。
各责任中心需对所掌管的预算指标进行调整,首先向财务部门发出申请,依据管理授权审批金额大小,逐级审批,其中:a
(二)与企业发展战略和财务规划紧密联系
公司每年滚动修订公司战略和财务规划,通过对公司内外部环境分析,结合所承接的集团公司战略目标,确定本公司的战略类型和战略目标。配合公司的发展战略,正确选择公司财务战略,滚动修订财务规划。在启动年度预算编制时下发预算编制大纲,详细指导预算编制工作。大纲要求,采用绩效承接法“DOAM”,对该年度应实现的战略目标在公司内部各层级进行分解承接:
Direction,行动方向;
Objective,目标;
Action,行动计划;
Measure,衡量标准。
以此确定年度工作任务,并作为申报所需预算资源的依据,逐级汇总上报预算需求。在公司综合平衡年度预算方案时,以财务规划规定的资本结构要求、风险控制水平、筹资策略和利润分配政策为尺度,对预算方案进行增、减调整。
(三)合理选择预算编制方法
公司业务领域所涉及范围广,包括科研项目研发、技术服务、核电设备和专用工具产业化,较为复杂。公司预算采用定期预算制,综合运用各种预算编制方法,增加预算指标的合理性。
1.科技研发项目,采用项目预算法。项目立项审批后,即开始编制项目预算,在项目完成的计划期限内,按年分解编制预算。各年度的预算,纳入当年预算统筹管理。
2.资本性支出和集团内科研服务合同,采用零基预算法。根据预算年度的需要和可能分析费用项目和费用数额的合理性,综合平衡编制费用预算。集团内的科研服务合同,不以盈利为目标,基本以支定收,略有盈利,所以对于研发工作所消耗物材料费、外委费、燃料动力费等各项费用预算,依照项目实际需求情况进行分析编制。
3.技术服务、产品销售类的经营业务采用弹性预算进行编制。根据量、本、利之间的依存关系,考虑到计划期间内业务量可能发生变动,编制出一套适应多种业务量的费用预算。
4.间接成本费用类采用固定预算进行编制。对于房屋租赁,后勤服务等在预算期内正常的、可按照相关合同进行计算的间接费用,采用固定预算进行编制。
5.一般性管理费用采用增(减)量预算法。一般管理费用种类繁多、金额不大、性质敏感,难以与公司经营管理业务直接挂钩,根据公司费用控制政策、管理职能调整、经营环境变化情况,在上年实际发生费用基础上,增、减调整,形成年度费用预算指标。
(四)强化预算执行,坚持“预算―立项―承诺―支付”不可逆
预算执行过程中,强调预算是各种支付的前提,但预算不是支付的依据,支付必须有实际业务基础,坚持“预算―立项―承诺―支付”不可逆。
立项控制,即事前审批,或业务(采购)申请控制,各责任中心应提出采购申请,并按管理授权报请审批。在提交立项申请时,应列明该项目已经批准的预算金额以及实际执行信息。对于跨年度的项目,采购的申请时必须注明预算年度支付的金额,以便按照批准的年度预算审核。对于超出预算的采购申请不得报批,由申请单位自行进行方案修改、优化,或申请预算调整。重大项目,要进行可行性研究,实行集体决策。
承诺控制,经授权批准的立项提交合同商务部门,由其根据程序组织招标、合同谈判和签约,重大合同实行联签制。
支付控制,所有款项必须填写支付申请表和相关结算资料,经责任中心和合同部门相关授权人审批签字后提交财务部门按程序办理支付,大额资金支付实行联签制。
但并非每一笔支付,必须走完这四个环节,根据业务性质、风险程度和管理要求,具体有选择地采用,具体业务流程在系统中固化配置。比如日常办公零星支付,则经过“预算―支付”环节,会议、出差、业务接待、零星采购等,则经过“预算―立项―支付”环节;签订合同业务,必须完整经过“预算―立项―承诺―支付”环节。
(五)定期开展预算执行情况分析,预算考核与年度经营绩效考核挂钩
公司按月编制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测,对预算执行差异进行分析,及时发现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反馈至各个责任中心,采取措施进行纠偏,在必要时向公司管理层报告,并提出解决建议。
公司实行绩效考核制度,按照“平衡计分卡”思路设计考核指标,指标包括:财务类、客户类、内部流程类和学习成长类。财务类考核指标直接来源于年度预算指标。这样,将预算考核直接纳入公司各责任中心年度绩效考核,与年度奖惩挂钩,保证了全体员工对预算管理的重视和参与,为公司预算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
(六)以财务信息系统辅助实施预算管理
公司建立了财务信息系统,年度预算经批准后,即以各责任中心为单位明细分解预算指标,并维护到财务信息系统,在系统中实施预算执行控制。同时也对科研项目进行项目预算指标下达,实现所有项目支出受年度财务预算与项目预算的双重控制。业务人员在办理项目立项或支付时,必须要选择其对应的项目,以及支出科目,财务信息系统自动检查各项业务的年度财务预算与项目预算,在两项预算同时满足要求时,支出才能得以立项或实现。财务信息系统自动统计各类预算指标立项完成情况和支付完成情况,并在系统中配置预算执行情况查询功能。各责任中心预算协调员经授权,可以实时查询年度财务预算的承诺执行情况、实际支付情况、预算执行率,并导出实际支出款项的清单。
三、结束语
关键词:冶金企业;安全管理;管理模式;安全生产;基层班组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6-0222-03 DOI:10.13535/ki.11-4406/n.2017.06.111
现阶段,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冶金企业若想谋取一定地位和发展优势,就应当坚持安全发展,给予自身安全管理工作足够的重视,促使安全发展得到充分实现。基层班组是冶金企业内部生产作业的基本单位,在开展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过程中,冶金企业就应当从基层班组建设着手,将安全管理模式应用其中,促使班组内部各成员的安全意识得到显著提升,通过落实相关规章制度加强班组内部各成员日常生产行为的规范性,进而为冶金企业的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 冶金企业安全管理模式的分析
冶金是将炼制钢铁、焦化制氧的过程融为一体,属于综合型的行业。在实际生产作业中难免会出现易燃易爆的危险性原料加工环节。通常情况下,冶金企业的安全管理模式都是在现代化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对系统的安全性实施富有行业特色的管理。系统安全管理主要指的是利用系统的理念和方式,对实际生产中遇到的各类安全问题加以分析和控制。
可以说,安全生产、安全管理渗透在整个生产加工环节,并以此为终极目标,从全方位着手,在发挥“人”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兼顾作业现场管理和操作流程的控制。也就是说,在系统中充分发挥人力、物力、财力、任务、信息等要素的作用,以实现作业现场、操作流程、人员管理等方面的安全标准化来推动冶金企业安全管理整体水平的提升,为安全事故的有效防控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保证生产作业的安全性和实效性。
2 冶金企业安全管理模式的运行现状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冶金企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和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升高。然而,对冶金企业实际生产作业现状进行分析可知,其在安全生产模式运用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导致安全生产面临着诸多安全隐患,为冶金企业带来相应的安全风险。
国内许多冶金企业在生产作业时,未对影响生产条件的恶劣因素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导致爆炸事件时有发生,对冶金企业基层班组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隐患和威胁。对冶金行业生产性质进行分析发现,冶金企业在经营性质上包括国有、民营以及股份责任制,但是大多数冶金企业还是属于国有,其在经营体制方面存在较为落后的一面,缺乏安全生产、安全管理方面的制度和机制,整体呈现出粗放型管理的状态,并且冶金企业的安全手册内容也没有随着时展进行及时更新,与实际工作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3 冶金企业安全管理模式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冶金企业领导层与基层班组人员在安全生产方面意识缺乏
现阶段,随着安全理念、质量理念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生产作业中,各行各业都在提倡安全生产、安全管理。然而,冶金企业领导层与基层班组人员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意识较为匮乏,对安全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这样导致其在实际生产作业过程中有时就会疏于对安全生产的监督和管理。同时,由于基层班组人员本身的职业素质有限,其在生产作业过程中常常出现违规作业的情况,有时会违规简化生产加工环节,致使生产作业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究其根本是基层班组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不足,缺乏安全生产的理念。
3.2 安全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现阶段,虽然国内大部分冶金企业都在职业素质培养体系建立方面加大了力度,但是,职业素质培养体系在落实实施时的效果却并不理想,安全管理水平较差,导致冶金企业的经营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究其根本主要是两方面原因:一方面,职业素质培养体系与实际相脱节,没有联系生产实际建立,而是在理论知识的引导下独立的建立起来,导致与冶金企业基层班组人员的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影响基层班组人员职业素养的培养以及安全管理意识的形成;另一方面,职业素质培养体系虽然建立,然而冶金企业管理层对基层班组人员的培训工作不够重视,导致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落实实施受到影响,难以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3.3 对危险源缺乏防范意识
在冶金企业生产作业过程中,基层班组人员对重大危险源的认识存在偏差,一些基层班组人员能够意识到重大危险源,但是难以采取有效的策略对其进行防范;还有一些基层班组人员甚至没有辨识重大危险源的能力,在生产作业中对重大危险源的防控意识较为缺乏,导致事故的可控制性难以得到充分保证,在实际作业过程中缺乏正确的操作和规范的流程。
3.4 安全管理设施较为落后
现如今,对冶金企业生产作业现状进行分析可知,其在安全管理设施建设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设施整体不健全,设备较为落后。在设备维修养护方面存在漏洞,导致生产设备缺乏安全性,影响其正常功能的使用。究其根本是冶金企业在安全管理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所以设备管理部门没有足够的资金去购置先进的设备,对冶金企业的生产作业|量和效率产生一定影响,难以与时展、社会发现相适应。
3.5 缺乏专业的安全管理人才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教育教学事业的建设,冶金相关专业的人才数量逐渐增多。然而由于冶金行业的特性,不仅需要专业人才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还需要其拥有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这就对冶金相关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在冶金企业中,很多安全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不是缺乏安全管理知识,就是缺乏安全管理经验,导致生产作业的安全性难以得到有效保证。另外,缺乏专业安全管理人才的正确指导,也致使基层班组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和知识得不到有效培养,使其难以明确自身岗位职责的范围,安全生产受到影响成为空谈。
4 优化冶金企业安全管理模式的有效策略
4.1 加强基层班组长安全管理素质
在基层班组建设过程中,班组长作为冶金企业班组中的领导者,其自身工作能力和职业素质对班组安全管理工作产生较为直接的影响。因此,冶金企业应当通过加强对班组长的思想政治教育促使其责任心和事业心得到显著的增强,使其为自身工作、为他人的安全负责。同时,班组长作为冶金企业基层班组中的一员,应当具有较为娴熟的专业技能,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了解生产作业,掌握一定的安全管理知识,并且还应当具备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所以冶金企业应当组织班组长参加安全管理方面的培训,使其能够将安全生产理念传达给基层班组中的其他工作人员,轻松处理生产作业中的各种问题。具体来说,冶金企业可以借助安全文化建设来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氛围,促使各层管理者对安全生产作业形成充分的了解,从意识上推动安全生产工作,同时借助企业内部宣传部的力量,组织开展多元化的安全文化演出活动,促使冶金企业管理层和基层班组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养得到充分培养。
4.2 构建完善的安全生产作业责任制度
构建完善安全生产作业责任制度需要将单位安全工作任务分配到生产加工的所有环节,促使基层班组内部所有工作人员都能够自觉履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在建立完善安全生产作业责任制度的过程中,应当明确划分各岗位的职责范围,使基层生产人员了解自身的工作职责以及相应的权利义务,进而落实“一岗一责”,促进安全生产理念充分融入到生产作业的各个环节,保证事事有人管、岗岗都尽责,促使生产作业得以规范化实施。
4.3 加强基层班组安全目标化管理
在对生产作业安全实施目标化管理的过程中,首先应当保证安全目标制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且对目标的分解、目标的实施以及目标实现情况的考核等进行优化和完善。在单位整体目标的引导下,促使员工个体对所在班组负责、班组对所在区队负责、区队对单位负责,保证基层班组安全管理工作更具有科学性。同时,基层班组安全目标的评定应当与安全责任制度相联系,防止重视“硬”指标、轻视“软”指标情况的发生。
4.4 加强生产现场安全管理
冶金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关键在于对生产作业现场的安全管理。班组作为单位内部生产作业的基本单位,其安全管理对夯实安全发展基础具有推动作用。因此,单位应当在基层班组中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促使基层班组安全管理工作的重心发生偏移,偏移至对生产作业现场实施安全管理方面。在加强对生产现场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影响安全生产的各项因素,对人为因素、设备因素、材料因素等进行优化整合,对其进行严格管控,并且始终坚持实施高标准管理,严格要求生产作业现场安全管理,坚持对其安全管理工作质量进行定期检查,为提高生产现场安全管理工作质量提供充分保障。
4.5 加强生产过程安全控制和动态管理
加强生产流程安全管控就是对其生产工艺、生产作业等流程实施密切跟踪、预测管控,为实现实时安全生产提供一定保证。在加强生产流程安全控制、实施动态管理的过程中,基层班M应当做好制度控制工作、群防控制工作、重点控制工作、作业控制工作以及跟踪控制工作。在保证冶金企业基层班组内部全体成员参加生产流程安全管控的同时,还应当加强宏观控制与微观管理的结合,将专门管理与群体自主管理进行有机结合,促使各岗位员工主观意识得到有效提高,将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到个人。
4.6 实现标准化生产作业
实现标准化生产作业是保证冶金企业生产作业安全进行的重要前提,能够有效管控生产人员的工作行为,规范其生产行为,避免违规作业情况的产生。在实施标准化生产作业的过程中,应当对管理方面、技术方面以及细节方面实施标准化控制,从根本上避免违规作业情况的产生,确保冶金企业基层班组成员能够按照相应标准开展生产活动。
4.7 加强对生产作业风险的预测
为了保证生产作业的安全性,就应当在事前加强对生产作业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预测,从而采取有效措施对这些风险进行管控,防止生产人员受到危害,避免生产作业受到影响。加强对生产作业风险的预测是保证生产作业安全性的重要措施,冶金企业基层班组内部工作人员应当明确自己班组负责的工作范畴,充分认识到生产作业项目的具体内容,严格把握生产作业中的重难点,掌控其中的风险点,针对风险制定相对应的风险管控方案和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同时还应当阶段性的组织基层班组参加演练,提高工作人员对危险的警
觉性。
5 结语
总而言之,为了保证单位的安全生产和稳定发展,就应当加强基层班组建设,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贯彻安全生产理念,落实各项管理制度,促使基层班组内部各级工作人员严格按照安全生产相关规章制度开展日常生产活动,使其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明确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为自身和他人的安全负责,进而推动单位经济效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蒋韬,曹双福.关于冶金企业安全管理模式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3,(16).
[2] 曹双福,蒋韬.冶金企业相关方安全管理浅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4).
[3] 王勇权.浅谈冶金企业安全管理现状[J].科技视界,2013,(14).
[4] 于晓龙,杨生田.冶金企业相关方安全管理方法探索与实践[J].科技资讯,2015,13(21).
[5] 董涛.浅议现代冶金企业安全管理[J].冶金设备管理与维修,2016,34(3).
【关键词】作业安全分析;企业安全管理;应用
0.前言
安全管理是针对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运用人的智慧和有效的资源,实施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活动,以实现生产过程中人与设备、物料、环境的和谐,达到减少和控制危害,减少和控制事故的目的。识别和确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是安全管理的基础。对一个企业来说,积极开展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估活动可以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风险意识,使员工知晓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和控制措施,并进而预防事故的发生。
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估的工具、方法比较多,且多数采用复杂的统计和分析方法,在短时间内不易被企业的员工所掌握。而作业安全分析法对一些特定的高危险工作来说,方法简单、易行,目前在石油石化等高危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作业安全分析法概述
1.1作业安全分析法的定义
作业安全分析法是一种评估风险的方法,它是通过有组织的过程来对工作场所的工作中所存在的危害进行识别、评估,并按照优先顺序来采取行动,降低风险,从而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
1.2应用范围
对日常的关键作业来说,必须进行作业安全分析的有:①无程序管理、控制的工作;②新的工作(首次由操作人员或承包商人员实施的工作);③有程序控制,但工作环境变化或工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程序未明确的危害,如:可能造成人员伤害、有毒气体泄漏、火灾、爆炸等;④可能偏离程序的非常规作业;⑤现场作业人员提出需要进行安全分析的工作任务。
1.3分析步骤
第一步:确定需要分析的作业。应根据作业活动面临的潜在隐患的多少和风险大小进行分类,来确定需要进行分析的作业。应着重考虑事件频率、事件的严重性、新工作、非日常工作或者工作发生变化等因素。在一段时间内员工需多次重复接触隐患或者暴露于隐患之中,该项作业就要进行作业安全分析。
第二步:把工作分解成具体任务或步骤。每项工作都包含几个步骤,划分步骤时,应主要描述步骤的行为,即做什么。应遵循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等,确保完成此工作的所有步骤全部列出。
第三步:分析每一步骤中存在的危害与可能发生的风险。应从人、机、物、环、管对安全、职业健康和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辨识,分析每一个步骤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在分析过程中应重点关注:是否有转动机械造成伤害;是否存在触电的危险;是否存在导致工作人员跌倒、受撞击的危险;是否存在高空作业造成高空坠落的危险;现场环境是否有粉尘、噪音的伤害;作业时是否存在有毒液体、气体泄漏对健康、环境造成伤害等等。
第四步:针对危害及风险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根据风险控制的六种方法(排除法、代替法、隔绝法、工程方法、管理)制定控制措施,原则是消除危险或将风险降到最低。在制定控制措施时,应注意措施的可操作性。应先考虑排除风险,后考虑控制风险,最后考虑运用个人防护。
2.作业安全分析法在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实例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选择沙漠机动车驾驶作业为例进行作业安全分析,辨识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第一步:确定需要分析的作业。众所周知,机动车驾驶受自然环境条件影响较大,对习惯于平原地形驾驶的人员,初次到达沙漠区域作业,作业环境发生了变化,驾驶员对沙漠中存在的驾驶风险及控制措施不明确,这时就需要对沙漠机动车驾驶进行作业安全分析。
第二步:把工作分解成具体任务或步骤。沙漠机动车驾驶作业步骤可以分为:①班前会;②出车前检查;③车辆启动;④沙漠行驶;⑤停车归场;⑥车辆检查。
第三步:分析每一步骤中存在的危害与可能发生的风险。①未召开班前会可能导致驾驶员不熟悉当日任务、遇到的风险及控制措施、未穿戴劳动防护用品等,造成交通伤亡事故。②出车前检查包括车况检查和工具检查。如未进行检查,可能导致随车工具不全,车辆带病行驶。在沙漠化环境中造成交通伤亡事故;③车辆启动未按操作规程进行,可能导致人员受伤或设备受损;④沙漠行驶应考虑恶劣天气和路况的影响,制定必要的控制措施,否则会造成交通伤亡事故;⑤未按规定进行停车归场操作,可能因停放位置不当而导致车辆碰撞事故发生;⑥停车归场后未进行车辆检查,可能导致车辆故障得不到及时处理。
第四步:针对危害及风险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①按规定召开班前会,使驾驶员详细了解当日任务、可能遇到的风险及控制措施、正确穿戴好劳动防护用品等。②驾驶员在出车前检查车况和随车工具。如检查灯光、转向、刹车、轮胎及气压等是否完好;检查GPS、备胎、千斤顶、铁锨、急救包、应急联络方式及其他工具等是否齐全,杜绝车辆带病行驶。检查食物和饮用水是否充足已备不时之需。③启动前应检查车辆周围,确认安全后方可启动。在营地内应禁止倒车,避免因倒车而导致人员伤亡、设备受损。④在沙漠中行驶,轮胎气压保持在1.0左右较为合适;起步时不能大油门高转速起步,车动的同时抬起离合器,慢慢加大油门,逐步提起车速;尽量选择下坡停车,在停车时切忌先踩离合器或者突然收油;因许多沙坡角度极大,车辆速度过快非常容易造成飞车的现象;对于没有把握的路段一定要停车观察,乃至于下车步行探路,千万不可盲目冲动行驶;应牢记应急措施。⑤按操作规程进行归场操作,将车辆停放在规定的位置。⑥对车辆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维修。
3.作业安全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是操作步骤划分不清,过于详细或过于笼统。如果划分步骤过于简单,分析起来就难,分析出的风险必然不全面、不准确。工作步骤划分太细,分析起来会显得零乱,抓不住重点。
二是分析不到位,未完全辨识出操作步骤中的危害和风险,难以有效采取措施控制风险。不但要考虑该项工作活动本身有无危害、风险,还要考虑因工作活动引起的其他风险,正常工作过程中及非正常作业情况下存在的风险。
三是控制措施笼统,可操作性差。如“做好防止高空坠落的措施”、 “戴好PPE”等措施,员工执行起来就有困难。因此,应直接说明如何做,使控制措施详细、量化,如“系好安全带”、“戴防尘口罩”等。
4.作业安全分析法在企业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一是能够帮助企业辨识风险,预防事故。通过作业安全分析辨认出作业的危险源和风险,策划出合理、有效的控制措施降低风险和影响,能够有效地预防事故。
二是能够帮助企业规范员工的行为。对工作进行全过程的安全分析,明确每一步骤应当做什么、怎样做,应使用那些工具和PPE等。对规范员工的行为能起到较好的作用。
三是为企业提供编制安全工作程序的依据。作业安全分析不是现场作业的执行文件,但它对工作的每一步骤均提出了控制措施,因此可作为编制安全工作程序的依据。
5.结束语
作业安全分析法必须遵循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全员参与的原则、反复分析的原则,是一项需要持续开展的工作。必须做到人人准确把握和运用作业安全分析方法,把握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的方法,全员参与风险评估,提高风险意识,我们的工作才能安全、高效地完成,企业的安全管理才能实现减少和控制危害,减少和控制事故的安全生产目标。
【参考文献】
[1]现代安全理念和创新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怎样才能对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管理方式进行改变,进而更好地适应当前市场环境的要求,文章从构建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和建筑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平台予以分析,希望有所启发。
【关键词】
信息化;文明施工;发展
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要想完成从传统施工管理模式向科学、现代化的管理模式的转变,必须抓住信息化这一重要的突破口。也就是说,当前的建筑施工企业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利用信息化来促使企业自身朝着智能型和现代化的企业集团方向发展,才能在激烈的世界大环境下保持足够的竞争力。
一、当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1.信息素质、信息能力亟待加强当前很多建筑施工企业对自身的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中,根本没有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更谈不上对信息化建设具体内容的了解,这直接导致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落后。
2.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方面的投入不够当前很多建筑施工企业已经认识到,企业的信息化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建立一套先进的管理模式,但是局限于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业务范围以及机构设置,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根本没有在建筑施工企业中得到推广应用,很多企业仍然停留在原来的施工管理模式中,在这种施工管理模式中,很多信息流通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的沟通,只能以非正式沟通的形式存在。这种非正式沟通对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使信息交流失去其真正的作用,使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得不到保证,而且还可能阻碍工程项目管理。
3.建筑施工企业中专业的信息技术人员匮乏当前在很多行业,信息化的研究和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这直接导致相关的专业信息技术人才数量不足。而这种现象在建筑施工企业中更加突出,特别是那种既懂得信息技术,又懂建筑施工技术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要想在建筑施工企业中逐步实现信息化,必须以专业的信息化技术人才为基础。
二、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应用
1.财务资金集中使用分析在我国由于银行对融资的需要、政府对建筑工程项目监管的要求、甲方的要求以及大型建筑施工企业项目众多等现实原因,使得那些大型的建筑施工企业在银行有很多的账户,这种现象不仅使建筑施工企业总的银行贷款数额巨大,还在很多的账户中分散着总体数额巨大的小额资金,造成了建筑施工企业在银行出现存款、贷款数额居高不下的现象。要想改变这种状况,降低企业的财务支出,就应该推行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资金集中管理方式。通过实践总结发现,实行这一财务资金管理方式,能够很好地降低财务费用,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为建筑施工企业的长久发展以及躲避金融风险提供重要的保障。
2.大宗物资集中采购以及劳务和专业分包集中招标分析在建筑施工项目中,施工成本主要包括建筑施工企业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所消耗的基本的工程消耗和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待遇支出。建筑工程中成本主要由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组成,在所有的成本消耗中,建筑材料的消耗占有重要的比重,通常占到总工程消耗的六到七成,而这一成本消耗还存在着一定的节约潜质。通常建筑工程项目在其他的成本中超出计划,都会利用材料成本控制来进行事后的弥补。因此在建筑工程项目中,严格控制施工材料的成本,也就成为了决定工程项目亏损还是盈利的重要因素。在传统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建筑材料往往是由各项目部分散地进行采购,这种采购方法会造成以下的现象:议价的能力不够,在进行建筑材料的采购时,无法获得最大限度的优惠力度;且这种分散式的建筑材料采购方式给予采购人太大的权利,很容易造成采购过程中的腐败现象,给工程建设带来巨大的影响。建立大宗物资集中采购信息系统,包括供应商信息、招标采购计划、供方选择、招投标管理、合同签订等管理模块,核心思想是三级管理:集团层面建立招标采购的信息平台,合格供方信息目录、各公司的需求采购信息以及进行集中招标采购信息的统计和分析,对各种招标采购进行监督管理;二级公司负责组织具体招标实施,当某些原材料越来越集中时,由集团公司与供应方形成战略采购联盟,寻求最低的供方价格进行统一采购;项目部有最终询证的权利,可提供更为便宜、合格的材料信息供二级公司进行采购招标。这样就可以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管理体系。通过这些制度化的建设,有效地解决项目管理中的漏洞,从而大大降低采购成本,确保安全和质量,有效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填塞管理漏洞。同时,通过信息化解决了信息对称与透明问题,所有项目部采购的材料、租赁的设备、劳务分包的范围、价格都会在同一平台上进行比对,经营分析的数据可以进行分析、追踪、比对,甚至每个项目部召开监理会后监理会议纪要都会全部呈现,使项目组织、二级企业以及所有管理人员感到工作随时被置于公开监督之下,自我约束的管理意识明显提升。劳务与专业分包分别集中招标系统与大宗物资集中采购系统类似,也是通过建立信息平台、管理合格供应商名录招投标、合同签订等管理模块实现三级管理。
三、制定安全文明管理施工方案
为加强标准化现场管理,提高公司施工现场各项目部的管理水平,提升自身形象,增强公司的品牌影响力,迎合市场的需要,本着建设标准规范化的安全施工环境为目的,以国家和地方现有的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为依据,结合公司的标准要求,制定安全文明管理施工方案,具体内容如下:
1.安全生产制度(1)各单位必须建立健全施工现场的管理机构、规章制度。(2)明确划分项目部各人员的责任制,使其在施工过程中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项目经理是安全第一责任人,负责安全生产的直接责任。项目部必须按照现场施工环境,配备具有经验的相应安全员人数。并定期有上属部门对其进行考核。(3)制定严格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由项目部安全员和富有经验的施工管理人员对各班组人员定期进行安全技术上的教育培训。(4)安全领导小组时刻对每个项目部进行远程控制,定期对下属项目部进行检查,对不符合要求的施工部位(方案)提出整改要求。
2.安全管理目标:工亡事故为零,无重伤,负伤率≤0.3‰;杜绝重大火灾和机械伤亡事故;职业发病率为零;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100%;对新开工项目的施工人员进行安全三级教育培训工作达到100%;对新开工的施工劳动人员意外伤害保险办理达到100%。
3.施工组织设计(1)由对现场环境熟悉的技术人员制定施工组织设计,保证施工现场安全生产。(2)对一些专业性强、难度大的施工项目,单独编制专项安全施工组织设计,并呈报上级部门进行审批。未经审批的项目,不准施工。杜绝盲目的、没有任何安全措施方案进行的施工。
4.分部(分项)工程安全技术交底(1)由项目部专职安全员和富有工作经验的工程专业人员,组织各班组人员对其进行各工种的安全技术交底。对一些特殊工种(如电工、电焊工、吊装工、气焊工、架工),除具有上岗证外,还应对他们进行安全技术方面的培训。(2)在安全技术交底的过程中,要做到针对性强、全面,并且在交完底后让各施工人员签字,留做文字形式交由工地存档。
5.安全检查(1)坚持定期召开安全会议,公司每月、项目部每周进行一次制度性安全大检查。项目部安全人员每天对施工现场进行巡检,记录下各班组的施工工艺和不安全因素,提出整改意见,督促项目进行整改。(2)对发现有重大隐患的立即下发整改通知书。检点围绕高空作业、机械动力等方面进行,防止发生高处坠落、触电、机械伤人等事故。检查中发现问题和隐患,必须立即整改,确保安全施工,并完善书面签字,在安全问题上做到“令行禁止”。
6.安全教育建立安全教育制度。在开工前对进入现场的每一个工人进行“三级安全教育”的培训,让工人能够充分了解安全教育的内容,使其在思想上认识到这是关系到自己生命安全的大事。将接受安全教育签字的人员名单收集起来,工地存档。
7.工伤事故处理(1)项目部每天对在项目部的受伤人员进行统计,建立工伤事故档案,并在每月25日前将情况上报给公司安全部门。(2)对工伤事故产生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实施“四不放过”的原则(无三级安全教育、无防范措施、事故原因不清楚、责任追查不彻底),杜绝以后有类似状况的发生。
8.施工现场文明施工的要求(1)推行现代化管理方法,科学组织施工,贯彻文明施工的要求,结合工程项目实际,制定项目部安全生产文明检查制度,消防管理制度和文明施工保证措施,做好施工现场的各项管理。(2)认真贯彻宣传,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条文。(3)现场成立文明施工领导小组,由项目经理挂帅,并且制定一套适合本工程特点的文明施工制度,使得项目管理人员明确,必须坚持“管施工必须管安全”的原则。
四、结束语
关键词:企业档案管理;问题;措施
档案管理作为企业管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档案记录了企业发展的原始信息,见证了企业的发展,同时档案管理工作也作为企业参加各项活动的指标而存在。要想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档案的利用率就必须完善档案管理工作。
一、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
大多数企业档案的收集、保管、保护、保密等制度都是不健全的。一些企业对档案的管理建立了一些制度,但执行却不够严格。如档案管理工作者工作疏忽、责任心不强、工作懈怠;发生档案丢失情况,资料收集不全;借阅档案不遵守档案借阅手续,有借无还,还有更甚者档案长时间借出不知去向。
(二)档案管理工作不规范
一些企业至今没有意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对档案只进行了简单的分类,有些并没有设置负责档案管理的相关部门,各部门的相关资料仅仅只是由各个部门直接负责,如此这般则容易产生档案不透明的情况,并且严重影响了档案的共享性。在归档保存档案时不能形成规范的移交流程,极易导致档案资料的丢失。
(三)档案管理人员管理观念薄弱
档案资料与档案资源的开发是密不可分的,在档案资源的开发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档案资料也作为档案发展计划的重要依据和参考资料而存在。然而,现今大多企业经营管理者还没有意识到档案管理对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档案资料管理还没能够引起企业管理者的足够重视,投入相对较少的资金、物力、人力在档案管理部门,同时,档案部门工作人员的档案意识也非常模糊,无法确保企业档案资料的完整与真实,因此无法很好地实施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建设。
二、企业档案管理的优化措施
(一)加强企业档案管理机制,强化工作责任
建立科学的企业档案管理体系,健全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关键内容。档案管理方式的更新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必须紧跟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以必须建立与档案管理相适应的科学的档案管理体系,档案管理部门必须明确职能,如此才能做到档案管理与企业工作同步考核,同步发展。企业档案管理必须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结合企业的基本情况满足生产服务等方面的不同要求,制定适合企业的档案管理体系,遵守“统一控制,分层管理”的管理原则。将档案管理工作实效性放在工作的首位,保证档案资料收集、保管、保密、保护等档案管理相关工作严格按照档案管理体系执行,保证档案资源得到最大价值的利用。
(二)增强企业档案管理重视程度
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体现在对档案管理工作加大力度投入资金,大量的资金投入可保证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正常开展。此外,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还需要熟知档案管理工作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实际作用。从企业管理者来讲,应该重视档案管理部门的建设,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相关档案管理知识培训,强化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对工作的认知,提高管理人员工作素质,在管理中逐步完善档案管理体系,规范管理流程,以促进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素质
我国从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专业普遍较弱,专业素质的欠缺导致档案管理工作无法更好地进行。当今社会档案管理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成为企业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化的档案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专业档案管理人员尤为紧缺。为满足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的需要,档案管理人员应从杂业型向专业性转变。人员是顺利开展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因素。针对我国综合性档案管理人员短缺情况,企业应加大力度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从而进一步提高其队伍的综合素质。
(四)运用外部环境提升企业档案管理
向档案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学习并与其交流档案管理工作经验,以促进和完善本单位档案管理工作。联合本地区各个单位开展档案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将本企业在档案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难题与同行进行交流、讨论,通过交流找到科学解决方案。除了与企业交流之外,还可以借助中介服务来进行档案管理工作。档案中介服务是快速解决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办法,将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委托给档案中介进行管理,可节约管理成本,高效配置人力资源,但此方法不可作为长期解决档案管理工作的方案。
总之,现如今,企业的发展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要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作为企业发展重要内容的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就必须建立完善的体系。企业稳定发展与档案管理工作是相互促进的,为保证档案管理体系的完善,企业应树立正确的管理观念,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提升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完善档案管理方式,建立完善的档案信息系统,适应当前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从而实现企业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