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第1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农村道路建设、桥梁改造、河道疏浚、饮水安全、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等工程。年,全镇要确保建成40公里,力争完成60公里的水泥混凝土农村公路;新建改造桥梁12座;疏浚河道5万土方;启动千万投入、万亩水利设施改造工程和25000人饮水安全工程。

二、工程要求

(一)农村公路

1、技术要求:本次规划的农村公路均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工程技术标准必须严格按有关规定执行,达不到标准不给予资金补助。年我镇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要点如下:

⑴路基、路面宽度:路基顶宽5.5米以上,路面宽4米以上。

⑵路面厚度:水泥混凝土路面厚度不小于18cm。

⑶路面强度:水泥混凝土路面弯拉强度不小于4MP。

⑷结构层设计:路基拓宽至6米,拓宽部分,底层石灰土比例为8%,压实后厚度为15㎝,做到与原路面平;二层统一采用12%石灰土,压实后厚度为15㎝,宽5.5米。面筑砼路面宽度为4.0m,厚度为18㎝的C30级砼。路拱2%。路肩采用素土压实,厚度为18㎝,两侧宽度各为75㎝。缩缝切割后与胀缝要及时用沥青填缝。

⑸桥涵改造。道路沿线危桥须与道路主体工程同步改造,新、改建桥涵与路基同宽。荷载标准达到公路Ⅱ级。

⑹美化绿化。设置必要的公路标志标线和安全防护设施。每侧绿化宽度不少于1米,每侧至少栽植1行以上乔木。美化绿化与主体工程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并做好公路沿线环境整治工作,做到沿线环境与公路建设相协调配套。

2、实行先成熟先实施的原则。由于区下达我镇的指标有限,今年各村居的农村道路建设,必须争主动,早启动,2009年度已招标在建的农村公路5条,长6.948公里,各施工单位3月中旬全面组织复工,确保在5月底前完成任务。其它拟建的农村公路,各村居要及早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争取在3月下旬全面启动前40公里。镇农路办根据各村居前期准备工作情况,组织施工队成熟一条路,开工一条路,实施一条路,至区指标用完为止。剩余道路将不再列入年的农村公路实施计划。

3、实行首件认可制度。质量是在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由于镇村农村公路绝大部分是水泥路面,一旦存在质量缺陷就很难修复。在年农村公路建设中,要严格执行首件认可制。对每个项目必须采取先施工100米左右的试验段,施工时,建设单位、区农路办、试验人员及现场监理全程参加,对施工机械、模板、施工工艺、施工配合比以及施工人员的配备进行现场检查,并必须达到规定的要求;施工后,对试验路段的强度、厚度、宽度等进行实体工程质量检查,全部检查合格并经批准后,方可进行大面积施工。

(二)水利设施(桥梁、防渗渠、泵站等)

1、按设计标准要求组织施工。

2、规范施工程序。

3、做好开工前场地、通道、用电、用水等前期准备。

4、开工手续齐全,及时做好资料归档工作。

三、管理措施

1、实行工程报告制度。镇村农村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履行工程报建和开工报告手续,工程报建表和开工报告由镇统一报区相关部门,经批准后方可招标和开工。施工过程中,各村(居)派专人按规定时间将完成情况报镇农业办公室。

2、实行工程公开招投标制度。年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在区招标投标管理中心采取公开招标方式确定施工单位,特殊情况需采取其它方式招标的必须征得区招标投标管理中心同意。

3、建立工程监管机制。实行社会监理制度,镇通过公开招标委托有资质的咨询监理单位,负责工程项目监管工作,每个工程和项目都有监理人员,各村居要建立质量监管小组并发动群众代表参与工程监管,构筑综合监管网络。镇相关工程建设领导组可随时随地对工程质量进行检测,以数据说话,对不符合设计标准和规范要求的要坚决返工,确保工程合格率95%以上,单位工程优良率85%以上,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建成放心工程和满意工程。

4、实行竣工验收制度。对所有工程要按规定分别进行验收,只有竣工验收合格的工程方可得到全额补助。各村(居)对建成的通村公路、桥梁、小型水利设施以及疏浚好的河道要明确责任人,加强养护和管理。

5、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牢固树立安全理念,各村居要建立符合实际的安全管理办法,加强对施工单位的安全监督,切实保护施工人员及周边群众生命安全。

四、组织机构与工作职责

为了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保质、保量、规范有序地实施相关工程,成立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导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监督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安全检查组。

办公地点设在镇水利站内。具体负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日常管理工作。负责汇总编制全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和实施计划;主要负责工程设计、招标文件制定、开展招投标活动、建设管理、信息、质量验收等工作;负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行业管理和业务指导工作,对工程的进度、质量、安全等情况进行检查。

各村(居)由党总支书记负总责、并明确一人具体负责,成立由党总支书记任组长、村干部、村监督委员会成员、所建工程沿线的村民代表为成员的工作小组及工程质量监督小组。

主要负责工程用地、拆迁、杆线管道(自来水)迁移、水系调整、除草清杂、提供土源、青苗补贴、调整土地、农村道路两边绿化、设置交通安全标志及相关施工配套服务工作;负责工程的质量和安全监督,主要监督施工单位的施工程序、用料、配比及其他质量方面是否符合要求,用电安全、施工安全、交通运输安全、封路安全措施是否到位;负责工程建设期间的矛盾协调等相关工作。

镇、村(居)干部要通力合作、精心组织实施,公安、国土、供电、广电、电信、水厂等部门要紧密配合,必要时做到特事特办,确保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各项工程的施工进度。

五、考核办法

1、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列入村居年度目标管理考核。

第2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安排情况

2010年安排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0个;2011年安排15个;2012安排12个;2013年安排27个;2014年安排20个,2010-2014年共争取中央资金支持项目84个,项目总投资10589.26万元,其中:中央资金7481.25万元,省级资金1364.95万元。

二、项目实施情况

我局会同项目主管部门,对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监管,督促项目单位加快工作进度,确保项目按时开工,足额完成投资计划,项目及时交付使用。截止2015年4月份完成项目57个。在建项目9个,未开工项目18个。

完成项目:

1、镇中心计划生育服务站项目1个,完成项目总投资80万元,中央资金17万元,县配套63万元,新建1000平方米业务用房。

2、山羊良种养殖项目1个,完成项目总投资225.76万元,改扩建厂房2300平方米。

3、标准化生猪养殖场项目2个,完成项目总投资54.8万元,粪污处理、猪舍改造、防疫设施。

4、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项目1个,完成项目总投资50万元,其中中央资金25万元,县配套25万元。

5、急救中心项目1个,项目总投资275万元,其中:中央资金140万元,县配套135万元;业务用房

6、初级中学、连庄中学等改造项目2个,项目总投资782万元,全部为中央资金;建设学校宿舍楼3300平方米。

7、镇兽医站项目6个,总投资30万元,全部为中央资金,购置设备。

8、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站项目4个,总投资48万元,全部为中央资金,用于设备购置。

9、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林下养殖)专项资金项目1个,项目总投资28万元,建设圈舍2500平方米。

10、退耕还林工程项目1个,总投资60万元,全部为中央投资,匹配造林2000亩。

11、巩固退耕还林项目1个,项目总投资80万元,其中中央资金46万元,县配套34万元;人工造林1000亩。

12、县镇、镇中心等幼儿园工程项目7个,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其中中央资金600万元,省级资金200万元,县配套200万元;建设规模7500平方米,购置设备350台(套)。

13、省市县奶牛养殖厂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1个,项目总投资98万元,其中中央资金80万元,自筹18万元,粪污处理、牛舍标准化改造以及水、电、路、防疫等配套设施建设(建设规模):改造存栏300—499头的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个

14、退耕还林工程配套荒山荒地造林项目1个,总投资90万元,全部为中央投资,人工造林3000亩。

15、2013年等20个村卫生室项目,完成投资120万元,新建1200平方米卫生室。

16、农村危房改造2013、2014项目已经完成,完成投资2130.4万元,完成危房改造及维修户1725户,超额完成计划任务。

17、农村饮水安全2010、2011、2012、2013、2014年4个年度项目已经完成,完成投资910万元,解决了12个村1.8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在建项目:

1、2010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林下养殖)专项资金项目1个,项目总投资45万元,建设圈舍2500平方米。

2、坝营中心卫生院项目已经开工,截止到目前已经完成投资10万元。

3、2014年村卫生室项目已经开工7个,截止目前完成投资17万元。

未开工项目

1、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林下养殖)专项资金项目2个,项目总投资27万元,建设圈舍1400平方米。

县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4个,项目总投资72万元,中央资金48万元,县配套24万元,改扩建区域站4个,改扩建业务用房。

2、谢炉卫生院项目至今没有开工。

3、2014年8个村卫生室没有开工。

第3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仍出现较多不足之处,具体如下。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制约着农业经济增长

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种问题如若不引起注意,则将会在发展之中进一步的制约着农业经济增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制约着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基础设施建设无法达到合理化,有其在整体布局上,致使基础设施建设的计划难以与当地实际发展性相符合。例如河南省栾川县的“面子工程”,从此事件背后反映出的社会现实,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但尚未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任何促进作用,还铺浪费,花费了众多建设资金,这种资金的浪费,将会影响其他建设的发展,进而对农业经济起着制约作用。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效率低,影响农业经济增长

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开展进程中,出现众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效率低下的问题,就目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而言,其建设的特殊性导致了其在运营过程中的效率普遍不高。尤其体现在贫困地区,受到建设规划,以及农村当地发展的制约,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难上加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要做好先进科技与技术的引用,另外一方面还要做好相关的监督工作。在国家投资建设中,出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效率低下,从而导致农业招商引资的困难,使得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不顺,影响农业发展整体形象,既浪费了国家经济资源,也影响了农业经济的有效增长。

(三)政府扶持力度不够,阻碍着农业经济增长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难以脱离政府扶持而独立进行,但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部分地区存在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的问题,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将直接影响政策的实施,导致政策落实不到位,政策落实不到位将导致农村建设无法进行拓展,管理方法不到位,致使豆腐渣工程”屡见不鲜,从而影响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造成农村基础建设无法发挥其原本功能,并桎梏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增长。

(四)机械化难以普及,基础设施建设破坏耕地

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各地区农村实际情况不同,因此其规划也存在较大的区别,在整体计划之中,可以看出国家大力发展机械化,以其为减轻农民负担,造福农民,但这种计划并没有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进行开展。有些山区地区农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进行机械化建设,当地政府投入众多,但这些机械化建设,在实际难以运行,至此造成经济运行缺失,基础设施资源浪费的现象。有些地区甚至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之中,大力开垦农地,致使周边地区耕地遭到严重的破坏,农村耕地遭到破坏直接影响农业收入,因此这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中的不足体现,制约的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阻碍当地农业经济增长。

二、优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一)加强技术引导,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效率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性将会直接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需统筹全局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规划,加强技术引导,大力扶持新型科技,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积极进行技术革新,合理应用网络化建设,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为技术革新创作更多的沟通机遇与条件,不断的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水平,从而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效率。

(二)合理配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工作

随着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的展开,各地区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各地区积极开展建设中,既要考虑基础设施建设效率,还要做好其后期的管理工作,在农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中,本文认为,首先要保障按照指导原则规范管理工作,因地制宜的采取管理工作。其次,在管理中,可以按照当地的农业发展情况进行分类式合理规划,合理安排建设人员数量,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到每个政府人员身上,明确规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内容,并按照责任制度进行管理,一旦存在某一环节管理缺陷,可对管理人员进行查找,对管理人员作出处罚或严惩。最后坚持政府的引导,坚持保护农村环境原则,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正常开展,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之中,防止对耕地以及当地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为缓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而汇集多方位建设力量,共同保障农村建设的有效性。

(三)因地制宜,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农业经济增长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不足,应切实结合当地发展情况,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使其可以推动我国农村建设的经济结构整体转型,确保农村经济发展稳步前进。此外应重视非建设工程基础设施对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力与生命力,并根据当地发展状况着重安排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方向,如道贫困地区的路建设工程,饮水工程等,着重把握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通过政府的积极引导,最终达到其与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共同促进的作用,保证当地农业各项活动稳定开展,从而调整其农业经济结构,通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来进一步增加农业经济发展。

(四)加强质量监管,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质量监管工作至关重要,其要做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各环节的掌控,可利用电子计算机,定时进行监控与管理。此外这种质量监督不仅仅来自于建设工程的相关管理人员,也是农村广大人民群众的责任,基础设施建设的安全,广大人民群众最具发表权益。因此,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选址、动工、建设等各项目,要集合广大农村群众的力量,集思广益倾听群众意见,在政府干预下,大力扶助农村建设,并通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开展,打破传统农村发展局限性,以其不断的提升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增长。

三、结论

第4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关键词: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当前农村水利存在的问题

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高度相关。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农村经济发展重要保障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虽然相比之前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但总体上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与现阶段所要求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很不适应,与当下所开展的美好乡村建设的需求相比差距更大。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目前导致我国农村农田水利建设严重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大部分的农村缺乏基本的生活供水设施,农民饮水安全得不到保障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地区的农村生活饮用水主要还是来自砖井、压井、虽然较多街道居民用上了自来水,但这些自来水也是来自地下钻井,只是相比较农户所饮用的地表水水质稍好而已。无论是街道居民的生活用水,还是农村居民的生活用水,水质都严重不达标。 因为饮水不安全所导致的各类疾病频发,饮水不安全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和身心健康,已成为阻碍和谐社会建设的不和谐因素。

1.2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严重制约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现有的较大型的农田水利工程大多数始建于20世纪60 要70 年代,而且普遍都存在着建设标准较低以及工程不配套等问题。这也致使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水利工程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而至于那些农村较小型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则由于使用年限较长,出现了一些损毁、老化等现象,导致了有些地区的农田灌溉得不到有效保障,工程防旱抗洪的效果并不理想,同时由于一部分地区农田水利设施不完善,导致这些地区的农作物生产只能是靠天收, 农作物生产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农民的收入缺乏有效保障,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粮食安全。

1.3 工程管理严重滞后袁现有水利基础设施得不到有效利用

自在农村实行,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农民经济意识普遍显著增强。但农民的集体意识却日益淡化,表现在水利基础设施管理上就是大家只知道用水,却不愿管水。比如很多农民在塘、埂、圩、堤乱垦乱种,在行洪、河道设置鱼网等,无形中使很多的水利基础设施受到损坏。同时一方面由于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在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日渐增多,另一方面由于环保意识在农村宣传的不到位,农民环保意识薄弱,导致农村的河道、沟滩、桥头、坝头成为各种垃圾的堆放地, 这也给农村水利基础设施造成了不小压力。这种只建不管,重建轻管及带病运行的普遍现象使得众多小型水利设施的功能严重弱化,导致农作物生产得不到有效保障,并进一步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1.4 水利建设资金投入不足,部分水利项目缺乏有效规划

尽管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较为快速,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但仍然有很多欠发达地区财政吃紧,从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水利的发展。虽然近几年中央及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加大了对水利项目的建设资金投入力度,但与农村现实需求相比仍显不足,而且由于农村水利项目建设数量大、面积广,平均分摊下来导致单位工程资金投入不足。常出现水利配套资金不到位等现象,进一步影响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与此同时,当前我国现阶段的农村水利项目的通病就是普遍缺乏统一而有效的规划,这也致使部分项目出现了管理不到位等不良后果,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地区的农村水利项目由于盲目进行建设,造成了不必要的人力、物力等资源浪费。

1.5 农村基层水利技术人员综合素质不高,阻碍农村水利发展

乡镇水务站的人员岗位设置已逐步得到改善,但总体而言,基层水利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从专业技术角度讲,部分水利技术人员并不是科班出身,这部分人员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农村水利事业的发展。况且,自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村水利建设项目逐年增多,且规模不断扩大。诸如内设机构不科学,非工程管理岗位多尧,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都不利于农村水利事业的发展。提高基层水利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迫在眉睫。

2 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

阻碍我国农村水利事业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认识方面的问题,也有资金投入及工程管理方面的原因。尤其是农村“两工”取消后,农民筹资投劳大幅度减少,农田水利设施总体状况趋于滑坡。客观分析,出现此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是在农民的民主思想不断增强而农业比较效益又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开展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仅仅单纯依靠以往的行政手段已经无法达到效果。鉴于此,综合各方面因素从多层面采取措施,加快建立农村水利建设新的保障机制是适应新形势新变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当前各级政府加快农村水利发展袁,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2.1 强化农村水利宣传教育

农田水利建设对于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它也等同于全社会的公益事业。因此,对待农村水利事业也可以像对待植树造林一样袁 在加强宣传教育的同时,动员全社会各阶层出资出力,共同办好农村水利事业。没有过硬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作保障,粮食生产就等同于无源之水,农村也就不可能得以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农民的安居乐业也不可能得到有效保障。同时袁还要深刻认识到农村水利的现代化也是整个社会现代化的基础,也是整个社会现代化的有效组成部分。为此要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武装农村水利,为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提供基础性的支撑,加快传统农村水利向现代农村水利的转变,争取早日实现农村水利事业发展的新跨越。

2.2 加大农村水利建设资金投入

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小型的农村水利建设,主要依靠的是农民。鉴于农民建设普遍存在着工程不配套,建设标准低等问题,同时又由于缺乏日常必要的维护,导致水利工程难以发挥效益。而自从农村取消“两工”后,除了国家投资的大型水利工程以外,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筹措已经成为了农村水利事业发展的瓶颈。对此各级政府和水利部门应该转变思想,广泛开流节源。 除用好国家安排的各项惠农、支农资金以外,还应设立农田水利建设基金,特别是考虑到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需要。要对解决农村水利建设资金的投入进行重大调整,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农民自愿投入为基础,其他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以推动农村水利事业又快又好发展。

2.3 重视农村水利发展规划编制

科学合理的水利发展规划有利于从宏观上把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来。鉴于水资源存在的相互关联性,故而在进行水利建设施工时要统筹考虑投资渠道多元化的实际,想方设法使各部门之间能够形成合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投资的整体效益。在进行农村水利建设时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把制作水利发展规划作为农村水利建设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依据。只有通过摸清情况,统一认识,科学地编制农村水利发展建设规划,才能达到指导和规范工作的目的,最终才能够实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作用,推动农村水利建设更上新台阶。

2.4 加强农村水利服务队伍建设

农村水利事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水利从业者队伍,可以说,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水利从业者队伍是农村水利事业发展的关键和保证。加强农村水利从业者队伍建设的首要原则就是要因地、因时制宜,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只有通过扎实的教育和培训才能够使他们及时进行知识更新,以增强他们在基层面临纷繁复杂情况时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基层水利从业者队伍的管理制度,从而使人才和技术能够更好地为农村尧农业和农民服务。

2.5 建立健全水利政策法规

立法可以保证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发展,可以避免因为人员变动,个体认识等客观原因而影响农村水利的长期稳定持续地发展。要建立健全完善的水利法规体系,用法律手段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就是要在认真贯彻执行现有水利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加强一些水利配套法规政策的建设,从而形成较为完善的水利政策法规体系遥。在此基础上,要加大水利行政执法力度,规范水事活动,保障水事秩序,严肃查处和打击水事违法案件。要以水资源管理为重点,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注意加强质量管理,制定激励政策,开展创优争先活动,通过以奖代补,先干后补等政策,调动广大干群参与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

3 结语

农村水利基础实施建设在影响美好乡村建设的同时袁也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等“三农”问题紧密相关。尽管健全完善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还需要付出很多的艰辛努力,但只要提高对农村水利的认识,增加对农村水利建设的投入,完善相关的水利政策法规,并注重对现有水利设施的管护,相信美好乡村的美景即将实现。

参考文献

[1] 王梅英.浅谈农村水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新农村袁2011(6):123-124.

[2] 张亚杰袁 张伟. 关于加快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思考[J].吉林农业院 学术版袁2011(8):232.

第5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论文摘 要: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当中的一个重要的任务。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须注重四个结合:农田基本建设与其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生产设施建设与生活及公共设施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四结合。

在新农村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重要的任务。那么,如何搞好新一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呢?现结合成县的新农村建设实际,笔者认为应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须做到以下四方面的结合:

1.农田基本建设与其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结合

以往,我县各级政府一直倡导和支持农田基本建设,支持广大农村进行农田水利建设,修筑梯田、条田,进行中低产田改造,打机电井,修筑田间道路,建设防护林网,建各类大棚温室等。现在,农村产业结构已日益丰富,除农业以外还有林、牧、副、渔业等,农村工业、矿业、建材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仓储业等也已兴起,农业外其他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也需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适当集中,建成各类小区,如农产品加工小区、建材小区、工业园区、畜禽养殖小区、仓储及市场小区等,而这些小区要统一修建道路、电力及通讯设施、上下水工程、污水及垃圾处理场所等,其基础设施建设一定要与各类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衔接,如道路、水路、电路等都应连接、贯通。

做到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其他产业基础设施的结合与贯通,有利于提高农业及农村其他产业间的物质循环效率和能量转化效率,有利于节约内部运输成本、提高设施利用率等。如农业和农村其他产业间生产项目紧密结合,可以相互利用原材料、生产加工废料等,可以循环利用水源、热源等,可以统一购买原材料和集散产品等,可以集中化粪、处理污水和垃圾等。这些生产项目和环节的配套进行,很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会大大提高农村整体经济效率。

2.生产设施建设与生活及公共设施建设结合

农村居民生活基础设施包括宿舍、院落、厨房、厕所、上下水、电灯电话、燃气、供暖、垃圾处理等。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包括村庄道路、电力通讯设施、自来水供应系统、沼气秸秆燃气供应系统、文化体育场所、学校、卫生所、村部及村民会馆、公园、广场、超市卖点、池塘、水渠、化粪池、垃圾处理场等。这两方面建设要紧密结合、配套衔接,更重要的是,使二者与农村各类产业的生产设施建设相衔接,连为有机整体。

农村居民生活及公共设施建设与农村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机结合,不仅会大大提高农民的现代生活质量,而且也会大大提高农民通往各种生产场所的便捷程度,提高各种物料运转的便捷程度,提高各种原材料、废料及能源的综合处理和利用的效率。这些会无形中提高整个农村经济的运行效率。此外,农村居民的社会生活联系也会因此而更为紧密,知识、科技、信息、情感等方面的互动程度会更高,这会大大促进农村社区组织、民主政治、精神文明、专业合作组织等方面的建设与发展。

3.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结合

新农村建设是在城乡统筹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城市、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全面地向农村延伸、向农村覆盖,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则要不断地完善,并向外拓展,以迎接、对接城市(镇)延伸、过境的公共基础设施。如国家公路、桥梁、电力、通讯、水利、输油、输气、供暖等设施都可以与广大农村对接,惠及农民群众。

要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对接,主要靠两大途径:一方面靠农民自力更生和国家帮助来加强农村本身的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靠城市和国家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的不断延伸和覆盖。城乡基础设施连接、配套,会大大促进城乡经济、技术、文化和市场交流;会极大消除城乡二元社会差距;有利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共荣;有利于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4.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结合

农村生态环境是农村一切生产生活活动的载体,同时也为城镇乃至城市提供生态产品输出(纯净水、新鲜空气等)。因此,农村各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与其有机结合,和谐统一。

由近及远,农村生态环境包括:农舍及村庄四周的空间景观;公共绿地、池塘、水渠、园田;河流、湖泊、近山、远山、森林、草地等。在运用人工工程手段进行各种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同时注重配合运用各种生物措施手段,对生态环境加以改善和建设。例如,一定要加强植树造林,恢复生态和提高生态平衡水平;一定要多种花草树木,净化、绿化、美化环境;一定要保护水源,种养有益水生生物,净化水体;一定要规划、改造农田,建设各类农业景观;一定要采取绿色农业技术,防止农田及环境污染,确保生产安全卫生的绿色食品等等。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会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反过来,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有益于农村基础设施的良好运行。农村生态环境水平的提高,不仅有利于农业和整体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会大大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水平;不仅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而且也会大大提高城市和全社会居民生活的安全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参考文献:

第6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关键词] 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现状;问题

[中图分类号] D63-34 [文献标识码] B

一、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一)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情况

黑龙江省“十二五”期间共有广播电视20户以下自然村“盲村”525个,为实现到2015年底,广播电视“盲村”全覆盖任务,2011年,黑龙江省已将中央财政“十二五”安排在本省相关国贫县的专项资金下达,直播卫星接收设备已与厂家签订采购合同,全面启动了20户以下自然村“盲村”工程建设并于2012年9月底前完成了直播卫星接收设备的安装任务。截止到2012年底,黑龙江省广电总局已完成了327个“盲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建设任务,是2012年初确定的150个“盲村”建设任务的2.18倍,占“十二五”期间总建设任务的63%。

(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建设情况

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发展农村电影事业,满足广大农村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一项重点文化工程。截至2011年,黑龙江省已向64个县市、乡镇配送了36辆流动放映车,531套农村16毫米放映设备,投放16毫米电影拷贝1000余部,组建农村电影数字院线9条,新组建农村电影放映队380支,实现了全省年均放映电影8万多场次,累计观看近650万人次。

(三)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情况

近年来,黑龙江省不断加大对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成果显著,具体情况如表。

由上表可知,黑龙江省乡镇综合文化站总数由2009年的481个增长到2012年的924个,增幅达到92.1%;随着政府财政投入力度的加大,总投资额从2009年开始逐年增长;建设规模也由2009年的10.6万平方米增长到2012年的32.4万平方米,增幅更是达到了205.7%;综合文化站乡镇整体覆盖率由2009年的53.5%增长到2012年的99.8%,基本实现了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全覆盖,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日常文化生活的需要。

(四)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情况

黑龙江省自2008年全面启动农家书屋建设工程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截至2011年底,全省已建设农家书屋7525个,占行政村总数83.1%,惠及农村人口1800万。2012年,包括自主建设其他书屋在内,黑龙江省13个市地、65个县(市)、907个乡镇、37个林业局、113个农牧场,共建设完成书屋10040家,累计投入资金2亿多元,惠及全省人口近2000万人。不仅实现了全省行政村的全覆盖,而且实现了全省农场、林场、种畜场、牧场的农家书屋全覆盖,更是提前三年超额完成了全省农村村级区划单位农家书屋建设任务。

二、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建设缺乏规划供给出现偏差

1.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新建和扩建缺乏合理规划。黑龙江省部分地区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现象。例如,在“农家书屋”的建设中,只求“农家书屋”在各个村庄的覆盖率,而忽略了“农家书屋”的环境、配套设施、图书及报刊的种类、使用情况以及管理人员的配备等问题。

2.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民群众的需求出现偏差。例如,农民在农闲时想在“农家书屋”借阅有关科学养殖及生产类的书籍,而“农家书屋”所藏书籍却以娱乐类的书籍为主,导致了供求出现了偏差。因此,这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一般往往也都是为了完成任务,而非真正从农民需求的角度去建设。

(二)城乡差距较大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1.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时期,推行国家二元户藉体制改革,对城镇和乡村实行经济分治,形成了“农村落后、城市发达;农业落后、工业发达”的城乡二元结构格局。现如今,二元结构的城乡分割体制依然泾渭分明,农村科教文卫体等社会事业仍然比较薄弱。黑龙江省、市、县政府机关所在地的公共文化设施硬件、软件比较完备,而县级以下乡镇和行政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入明显不足,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短缺严重,远远滞后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2.与其他社会事业相比,黑龙江省文化事业的总投入占全省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较低。如2011年,全省文化事业费用总支出为12.94亿元,而全省财政总支出为3398亿元,文化事业费用仅占全省财政总支出的0.38%。与此同时,黑龙江省财政对城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比重要远高于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因此,资金不足一直是制约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瓶颈”。近年来,黑龙江省财政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但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投入规模依然不足。由于资金不足,很多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都没有达到应有的建设标准,即便是达到了标准,由于对后续配套设施的资金投入不够,导致出现了“农家书屋”无购书经费,乡镇文化站和农家文化大院没有活动经费,许多文化机构运转艰难等问题。

(三)设施缺乏有效管理综合利用率低

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评估及监管体系不健全,从上到下缺乏垂直管理和长效机制。一方面,相关部门宣传引导力度不够,服务不到位,组织开展经常性文化活动较少,不能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致使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利用率较低;另一方面,由于管理不力和使用不善,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普遍存在形式主义的倾向,大多数基础设施通过创建验收之后便无人管理,成为应付检查的摆设。部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开放使用率低,常年由“铁将军”把门;其他的一些文化设施如“文化室、图书室、广播室、篮球场”等也都形同虚设,并没有被用来开展文化活动。

(四)人才短缺文化队伍建设滞后

长期以来,农村从事文化工作的专业人才不足是制约农村公共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据《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2)》数据显示:2011年,黑龙江乡镇文化站从业人员2658人,在全国排第24位;专职人员1426人,在全国排第26位,占全部从业人员的53.6%;具有高级职称的仅27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1.02%,在全国排第23位。与此同时,70%以上的乡镇专兼职文化工作人员没有管理文化工作的经验,更没有文化艺术专业特长,基本不具备承担农村文化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在文化队伍建设方面,由于存在编制不足、薪资待遇偏低、人员招聘及准入机制不够完善、人员培养和继续教育跟不上、农村文化机构中管理人员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搭配不合理等问题,致使在职人员的专业素质普遍较低。

三、完善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

(一)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拓宽融资渠道

1.政府要调整投资方向,适度缩减对工业经济的财政投入,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设立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专项资金。特别是对较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2.政府要建立健全投融资机制,在投资方面适当放宽市场准入机制。积极鼓励有实力的乡镇企业、民营企业、金融机构以及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并给予企业或个人一定的优惠和政策支持。形成以政府为主导,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共建的多元化投资模式。

(二)加强设施管理提高设施利用率

1.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避免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浪费。应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要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制度,对已有的设施做好管理工作,确保设施有专人负责看管;二要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三要建立健全激励制度,提高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2.加强设施综合利用,提高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利用率。一方面,对现有的农村文化设施要尽可能加以综合利用,如可以依托乡镇中小学、农村职业学校等,实现资源共享,既提高文化设施的综合利用率,也可以从中有所收益;既解决了资金短缺问题,也可以充分发挥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作用。另一方面,在设施功能上要强调综合性,争取做到“一场多用”、“一室多用”,使活动场所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科技推广、科普培训等于一体。

(三)增强农民文化意识激发农民参与积极性

大部分农民由于自身接受教育程度有限,对图书室等纯公共文化设施难以利用,同时又由于赌博、打麻将等不良习俗的影响,使农民对于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小农思想和不良习俗阻碍着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因此,政府在建设文化基础设施的同时,要积极开展丰富村民业余生活的集体活动,如组织书法比赛、举办读书讲座等,从而建立良好的文化氛围,激发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提升农民对于文化生活的追求。

(四)重视人才培养及文化队伍建设

1.在引进人才方面。要建立健全工作岗位准入和在职考评机制,在基层群艺馆、图书馆(农村书屋)、文化馆站(活动中心)、农村放映队等文化工作从业人员中,实行严格的资格准入机制,合理确定管理人员编制,规范文化管理队伍。

2.在培养人才方面。要重视文化管理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整体素质。政府部门要为农村文化管理工作人员划拨培训经费,加大文化管理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为他们创造更多更好的学习和深造机会,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培养一批善经营、懂管理、有开拓创新意识的文化管理人才。

3.在留住人才方面。政府主管部门要建立灵活多样的激励机制,切实关心和帮助基层文化工作者,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遇到实际困难,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从而稳定农村文化队伍。

[参 考 文 献]

[1]赖淑琴.当前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现状及对策[J].大众文艺,2009(4)

[2]纪珊珊.贵州省农村公共文化保障机制建设研究[J].新农村,2010(4):29

第7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摘 要:国内外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行管理机制创新研究主要集中在关于农业基础设施的作用机制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问题和影响因素研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运营管理优化创新机制、模式和措施研究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 :农村;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1-0219-02

一、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作用机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1.国外研究

在国外研究中,Antle(1984)、J.E.Stuan(1998)、Patrick Bond(1999)从农村基础设施对于经济生活具有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角度展开研究,指出农村基础设施的直接效应包括工作机会、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小型企业的增加;间接效应包括人们自由支配时问和资源的增多、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和公众福利的提高。Bhatia,M.S.等(1999)通过进行1950~1951和1995~1996的电力、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前后对比,介绍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Lall,Somik V.(1999),Fan,Shenggen等(2001),Ellis,F.M.Kutengule等(2003)对印度进行实证分析,解析了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和农村发展、缓解贫困的关系,进行了基础设施服务的提供对农村收入提高的因果关系的论述。E.C.Mamatzakis(2003)、RomeoG.Teruel(2005)采用先验对数成本函数的方法,对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在希腊和菲律宾农业生产率增长方面的影响进行了研究。Jahan,Selim等(2005)认为小型基础设施从许多方面是大型基础设施的有益补充。E.c.Mamatzakis(2003)通过对希腊1960—1995年间的农业投资等方面的数据进行分析,认为在畜牧业和种植业的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与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之间存在着资金不匹配等冲突。Johan F.M.Swinnen,Harry de Goiter,Gordon C.Rausser,and Anurag N.Banerjee(2000)认为农业科学研究的公共投资是分配政策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形式,这是促进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因素。

2.国内研究

林毅夫(2004)、(2001)指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将使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长期受益,不断为全国经济增长提供新的空间,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以直接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消除过剩生产能力,有利农村产业、就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并在2006年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切入点是发展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杨建良(2004)、杨豪(2006)从新农村建设视域强调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三农”问题解决的重要意义,认为解决“三农”问题主要思路之一是加快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石爱虎、霍学喜、王征兵(1996)、。樊胜根等(2002)、李锐(2003)、周法兴(2006)则从建设内容范畴具体阐述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投资需求、资金来源和政府投资管理四大难题,指出农业基础设施在农业发展中的经济效应。

3.实证分析

在实证分析中,彭代彦(2002)、方芳、钱勇(2004)、刘伦武(2006)等学者运用计量经济学、脉冲响应函数和预测方差分解方法、协整分析方法,描述了中国农业基础设施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相关性。刘晓昀(2003)、鞠晴江(2006)、余国新、张建宏(2008)、朱国忱(2006)、郎永建(2006)、李锐(2007)采用截面数据、实证调查、C-D生产函数模型等方法实证分析了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对农村经济增长、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户人均收入和家庭消费支出的正向促进作用和贡献。另外,因为农业生产的特殊性,许多文献专门讨论了农村交通、教育投资、灌溉、能源等单项目基础设施对农业的促进作用。谭清香(2003)梳理了现有文献关于农村道路和农业发展的讨论,并采用大量数据以相关性分析为主要方法讨论了农村道路基础设施和农村发展的关系。李文(2007)对农村道路投资和减缓贫困之间进行了因果分析,其检验结果十分显著。孔庆雨、郑垂勇和陈红转(2007)则系统分析了农村水利建设的投入产出问题。钱克明(2002)的研究表明,政府农村教育投资对农牧业产值增长的贡献高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问题和影响因素研究

林后春(1995)、陈俊星、田树红(2004)、林万龙(2005)、何菊芳、虞拱辰(2005)就从农业、工业和基础设施间的相关关系中阐明和揭示了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长期低效的问题和原因。认为农村基础设施供给总量不足、供给质量较低、村基础设施供给地区性和结构性失衡、项目建成后维护机制不完善、运转资金不足等问题而影响了其效益的发挥。贾康(2006)、林万龙(2007)从公共财政的视角认为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在内的许多公共服务供给严重背离农户需求,是政府的公共支出项目与农户的公共服务需求不相符。沈坤荣(2007)、杨永忠(2008)和彭代彦等(2008)以农村公共产品视角来考察基础设施投资对产出、民间投资、农民满意度和全要素生产率等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张晓波等(2003)、罗仁福、张林秀等(2005)、胡振虎等(2007)利用在全国、江苏的实地调研数据,着重研究了村民自治、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农户收入对农村公共投资的影响。林万龙(2001)、对家庭承包制后中国农村基础设施供给制度诱致性变模式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运营管理优化创新机制、模式和措施研究

1.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创新机制和采取的应对措施研究方面

赵维清(2002)、黄勇民,李军(2005)、沈明其(2006)、陈秀芝(2006)、张亦工(2008)从农村基础设施创新机制构建角度提出了多渠道、多方式筹集建设资金是改变中国农村基础设施现状的关键;在WTO框架下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多层次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融资机制;整合财政支农资金、重塑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新机制;在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投融资机制的基本形式基础上,应建立一个多层次的有主有从、各司其职、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的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唐建新(2003)、潭洪江(2004)、徐双敏(2006)、费振国(2006)在制度构建层面提出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对策,包括一是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的管理职能;二是调整和转变投资政策,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体制;三是努力改善制度环境,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农村税费改革、农民培训制度体系构建。四是明确政府职能定位以及完善政府工作评价机制。

2.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创新模式研究方面

王广起等(2006)认为,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机制,建立长效投入机制,建立农民劳动积累机制,探索全社会力量的参与机制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健康发展。唐建新(2003)、刘家伟(2006)、胡静林(2006)提出可以借鉴城市基础设施常见的投融资模式(BOT、BOOT、BT、PPP等模式),建立市场化和多样化的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积极引入民间资本和外资。刘峰涛(2008)基于外部性与产权市场的视角,构建了针对农村公路的投融资模式——外部性产权证券。刘小宁、董晓钟(2002)创立了以股份制经营为基本形式的农业基础设施项目法人责任制的黑龙江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新模式。

3.在民间资本投资农村基础设施领域研究方面

魏新亚(2002)、刘平青(2004)提出农业企业化所需的大量资金的来源最有可能是民间资本,引入更多的民间资本共同承担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必然趋势。于新朝(2003)对民间资本投资农村水利的内外因及民间资本投资农村水利应遵循的规则进行了分析与探讨。陆迁,何学松(2006)从民间资本介入基础设施领域的障碍的角度,提出了目前民间资本介入农业基础设施存在着投资环境不佳、投资产权界定不清、信用和市场准入障碍等制约性因素。

4.河南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运营管理研究

吕玉辉(2010)等指出河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发展不平衡,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拓展融资渠道,建立管护机制,责、权、利结合,确保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李伟(2012)提出在农村社会养老服务需求层次中,经济保障是农村老年人最为迫切的需求,其次是生活照料需求,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位居第三,最后是精神服务需求。在此情况下,要建立健全的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就必须大力发展农村老年经济保障、加快发展农村社区居家养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完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农村社区文体活动基础设施建设。王勇等(2013)认为结合河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河南省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推动河南省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邹彦(2010)在对河南省淅川县农村的垃圾处理服务体系调查中,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及要求,揭示影响垃圾处理支付意愿的深层次原因;解决生活垃圾处理问题仅靠农户的参与还不够,政府的参与是非常必要的。

综上所述,国内外均缺少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管理问题的整体综合性、实操性研究,或从建设投入和运行管理综合联结角度的研究,故我们研究将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与运行管理结合起来的整体全过程链条管理的角度,综合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统筹城乡两个视域背景,就河南省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管理问题、一般规律总结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在分析建设投入机制、运行管理机制和建设与运营一体化联结机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优化和创新河南省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管理机制的整体调整思路、实现路径和政策建议,改革、完善和优化创新河南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管理体制,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发展我市农村基础设施,改进其建设投资和运营管理策略,提升建设投资和运营管理双重效率。

参考文献:

[1] 潭洪江.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困境与出路[J].岭南学刊,2004,(4):89-92.

[2] 吕玉辉.河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及发展[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

[3] 李伟.农村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现状及对策的实证研究[J].社会保障研究,2012(2).

[4] 王勇等.河南省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J].技术经济,2013(4).

[5] 邹彦.农户对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支付意愿研究----以淅川县为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6] 费振国.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融资问题探索[J].农村经济,2006,(8):66-68.

第8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关键词】贵州;农村;基础设施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总量有了显著的提高。随着全国经济的发展,贵州省经济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人均收入水平和经济总量取得显著提高。但相比城市,贵州农村经济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经济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基础设施也很落后,严重制约了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贵州省大部分农村的自然环境还是很恶劣、生产条件相对落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相对还比较低,特别是农业生产性设施建设落后、农村交通设施建设普遍落后、农业生态环境日夜恶化、农村生活服务性设施普遍不足等,从而导致贵州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如下:

1、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不足,融资渠道单一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建设。中央财政对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只占有投入资金的一部分,很大部分是需要地方政府财政部门所承担的。但目前贵州省政府财政的支出也很大,在对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资金相对较少。近年来,贵州省大力支持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也在逐年增加,但还是不能满足建设的需求。加上资金使用效率底下,缺乏完善的管理监督机制,致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存在诸多的问题。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需要很大投资的工程,实施周期长,难以管理,私人大多都不愿意来投资,使得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渠道单一,这直接影响了建设的速度和建设的质量。

2、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机制不完善

贵州省在对于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建设体制和管理机制都还不够完善。在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政府没有一套相对完善的建设机制来主导基础设施的建设。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贵州省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落后,部分基础设施贱没有进行过科学的规划,甚至脱离实际,不适用或者不便于操作,还有的是规划了但是缺乏统筹,各个部门之间无法协调统一。还有的地区甚至没有规划就盲目建设,不仅耗费了大量的物力财力,使有限的资金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而且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农民也没有从中得到利益。近年来,贵州省很多贫困地区虽然修建了许多基础设施工程,但是由于没有完善健全的管理机制,有一些新修的道路桥梁在短时间内就被损坏,后续维修成本大大增加,造成了资源浪费和使用效益的降低,并且还影响投资者与农民群众的建设积极性。

3、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重点领域建设不足

在贵州省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很多地方政府没有规划好建设的重点项目,甚至有的地区是盲目建设,不但浪费了资源资金,还损害了农民的建设积极性及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如: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基础教育设施是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提,教育设施的建设好与坏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从目前来看,贵州省贫困地区农村基础教育设施建设率还很低,很多地区农村孩子上学要在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以外的地方。如,贫困地区水利设施,水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农民生活的保障。贵州省很多贫困地区农村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为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基本是“靠天吃饭”,这就严重制约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还有的地区建设了水利基础设施,但是由于年久失修以及无人管理等因素,严重影响了农民生产使用。又如,贫困地区农村文化、医疗设施的建设,贵州省今年来不断加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建设,但建设水平和建设范围在贫困地区还没有铺展开,贫困地区农民的接受程度还很低下。文化设施建设在贫困地区几乎为零,文化设施的建设对于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引导农村经济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贫困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势在必行。

4、加强贵州省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建议

第9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2006年以来全区共实施新农村项目723项,总投资达9.3亿元,乡(镇)财政达到每年8的增速,农民人均收入6950元,实现了“抓发展、强基础、惠民生”的目标,推进了新农村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东昌区依托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把提速经济发展作为提振民生事业的基础,为民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

科学发展,提速经济发展步伐。通过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业拉动、龙头培育,以及实施东昌经济开发区、佐安工业园区、长流产业园区的“一区两园”战略开发规划,加快项目建设,拉动经济发展。三个乡镇每年招商引资额达到10亿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52户,带动农业基地建设73处;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带动、典型示范、科技推动等模式,围绕畜牧、果菜、中药材三大主导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全区新建省级牧业小区27个,建成了省内最大的育肥牛基地,全市最大的蛋鸡养殖小区两个;投资3.57亿元、占地15000亩的通化龙头村现代农业园区项目,已建成集蔬菜种植区、畜牧养殖区、生产加工区、餐饮观光休闲区、高新展示及研发培训6个国内农业最先进的生态发展功能区。无公害蔬菜温室的不断扩建,使东昌区成为全市最大的蔬菜供应基地,同时在全省率先建设立体栽培试验基地,引进新品种31个,新技术6项。

2010年末,农民人均收入突破7000元,居全市最高,三个乡(镇)财政收入实现10527万元,全部进入市级经济强乡(镇)行列,农民人均纯收入、县域经济等指标连年位居全市首位。

东昌区倾全区之力,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全区农村各项民生事业发展创造优越的发展环境和平台。

解决农村水、电、路三通问题,高标准实施泥草房改造。几年来,东昌区投入资金2.3亿元,修建水泥路300余公里,在全市率先实现了村村通、组组通、户户通;大力开展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2,为全市最高,且农民用水不用交纳一分钱水费,全部由区财政出资;全区农村电话、电视普及率为100,电网、通讯覆盖率达到100;东昌区政府按一般户6000元、困难户12000元标准全额配套补贴资金,同时制定各项扶持政策,开展单位及企业包保,在省定标准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区财政投入配套资金698万元,包保单位投入资金165万元,三年任务两年完成,彻底消灭了辖区内的泥草房。

全面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公共事业建设。投入资金2.1亿元,高标准实施“农村五室”建设,实现现代化办公,新建、改建教学楼,改善农村教学条件,配备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施,实行城市和农村教师轮岗制度,切实提高农村师资力量,使农村学生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新建和改造乡村卫生院,改善农村就医环境,投入医疗设备,选派医疗专家和优秀医疗骨干到农村坐诊,实施规范化管理,提高农村医疗水平;在全区普及“农家书屋”建设,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下乡活动,每年举办送文艺下乡和农村文化演出30余场次,创刊农民自己的报纸《东昌新农村报》,使农村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东昌区财政每年出资2000多万元,建立并完善了拥有东昌区特色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率先开展农村合作医疗。东昌区在2006年没被纳入省试点范围情况下,区政府投入资金,率先实施农村合作医疗,并逐年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和报销比例,切实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返贫的问题。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两个覆盖”。加大农村低保救助力度,扩面提标,应保尽保,让所有生活困难的农民都得到救助救济,实现最低保障广覆盖,同时为特困农民办理商业医疗保险,实现商业保险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