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运筹学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范文

运筹学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运筹学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运筹学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第1篇:运筹学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数学分析法;交通运筹学;项目化教学;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张文会(1978-),男,黑龙江哈尔滨人,东北林业大学交通学院,副教授;邓红星(1969-),男,黑龙江哈尔滨人,东北林业大学交通学院副院长,教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GBD1211006)、东北林业大学重点课程建设项目“交通运筹学”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125-02

“交通运筹学”是为交通运输管理决策提供定量依据的应用科学,其特点是将交通管理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归纳为抽象的数学模型,综合运用数学方法或计算机工具对模型进行求解,得到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该课程主要研究交通运输系统运力优化、道路网络模型化、车辆的合理调配、运输企业经济分析与决策、车辆及乘客排队模型分析等。“交通运筹学”一般是交通运输、交通工程等交通运输类本科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也是“交通工程学”、“交通流理论”、“物流技术”等课程的先修课程。传统单一的讲授法往往使学生注重基础理论的重复推衍,对一些模型死记硬背,缺乏针对交通运输工程问题建模及求解能力的训练,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国内高校交通运输类专业开设该课程所采用的教材大多为管理学领域的《运筹学》,只是针对不同的研究重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删减。因此,管理学专业领域的“运筹学”教学改革对本课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广州大学张润红在“运筹学”授课中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师精讲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李志猛、祝江汉研究了启发式教学在运筹学课程中的应用,提出了教学原则。山东大学胡发胜、刘桂真从课程定位、教学内容组织和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等方面介绍了“运筹学”精品课的教学改革过程。武汉理工大学罗荣桂、原海英探讨了“运筹学”的特点,分析“运筹学”课程教学中的不足,提出对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应差异化处理。东北农业大学王吉权、王福林、夏吉庆分析“运筹学”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运筹学”的教学必须考虑各专业的需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以应用为目的,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浙江大学温日琨进行了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运筹学”课程内容改革和教学大纲设计,对理论教学内容、实践应用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上述教学方法改革对本课程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教学内容改革并没有体现交通运输类专业特色。为了培养具有运筹思维能力和优化意识的创新型交通运输工程人才,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势在必行。因此,笔者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实践。

一、“交通运筹学”课程的特点

经过多年的教学研究探索发现,该课程具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强调数学基础

运筹学是一门以数学为主要工具、综合运用各种数学分析方法寻求问题最优决策方案的学科,其研究结果为决策机构提供数量化的辅助信息。

2.系统性和最优性

“交通运筹学”是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分析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全局性的应用和综合优化问题。运筹学的最终目标是最优性,既要从空间上寻求整体最优又要从时间上探索全过程最优。

3.应用性

运筹学研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最早应用于军事领域,后来逐渐转向民用部门。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很多优化技术都以运筹学作为理论基础,如车辆行驶路径优化、车流波理论、配送优化问题等。

4.多学科交叉性

运筹学广泛应用现有的科学技术和方法,为人们提供最优决策服务,是多学科交叉的一门学科。从20世纪30年代末产生以来,形成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分支,包括数学规划、图论与网络、排队论、存贮论、决策论、对策论、设备维修更新理论、搜索论和可靠性理论等。

上述特点决定了“交通运筹学”的教学既要注重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又要注重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

二、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中使用的教材内容大多偏重管理领域,其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

分析理论:主要研究资源的最优利用、设备最佳运行等问题,章节主要分布在“线性规划、整数规划、目标规划、运输问题、网络模型、网络计划、动态规划”等;决策理论:主要研究方案或策略的最优选择问题,章节主要分布在“决策论、对策论、存储论”等;随机服务理论:主要研究随机服务系统排队和拥挤问题,探讨随机服务系统的服务效率、绩效评价和服务设施的最佳设置等问题,章节主要分布在“排队论”。

根据交通运输类专业的培养方案,教材中部分内容与其他课程教学内容重复,如“交通运输系统工程”课程包含“网络计划、决策论、对策论”等内容,“物流技术”课程包含“存储论”等内容。因此,笔者重新进行了教学内容的整合,确定本课程的内容结构。

可见,“交通运筹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模块,即线性规划、网络模型和排队理论,每个模块下有若干个子模块,模块间有机结合构成系统化的理论知识体系。在教学中以每个模块的理论为基础,进行知识建构和技能训练。

三、教学方法改革

“交通运筹学”中的基本理论相对抽象,计算方法较烦琐和枯燥,因此笔者基于CDIO理念,以工程项目为中心,采用项目化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完成项目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过程,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个人能力。

1.项目化教学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教师可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学生在做项目过程中学习理论知识,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即项目化教学是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基于模块化的课程内容,设计“工程项目”,以项目为导向开展理论教学。各模块设计的工程如下:

(1)运输装备合理配置问题。旅客运输公司拥有三种类型的客车(豪华、中等、一般),每天向三个城市运送旅客,每辆车上的载客人数、去往三个城市的总人数、票价均已知,要求建立该问题的数学模型并求出最优车辆配置方案。

(2)路段最大交通流量问题。已知某城市路网的拓扑结构图,每条路径的最大交通流量已知,要求建立该问题的数学模型,计算从起点至终点输出的最大交通流量。

(3)高速公路收费站优化问题。某高速公路入口处设置一个收费站,已知车辆到达和收费时间的分布函数,要求计算收费站空闲的概率、车辆平均排队长度、车辆平均排队时间,并评价该收费站的运行状况。

限于篇幅,上文只是简单叙述了项目概要,学生按照项目的具体内容,带着问题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2.分组学习

为了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把每个自然班分成4个小组,强调小组合作学习。无论课堂作业还是课后实践,均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负责该小组的任务分解、上下沟通和任务汇报,并记录小组学习和讨论过程。实践表明,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小组成员间的互助和沟通使每个学生均获得进步。

四、实践教学改革

1.计算机求解

“交通运筹学”用于解决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的问题时,往往涉及变量多、约束条件复杂、手工计算难度较大的问题,需借助于计算机才能完成求解。在教学中,增加计算机模型求解实践,使学生能够应用运筹学软件,求解多变量、多约束的最优解和最优值问题,同时鼓励学生编写算法程序。教学中运用的求解软件为WINQSB,每学期安排3~4次课(6~8学时)。

2.建模竞赛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由课程组教师设计题目,组织交通运筹学建模竞赛。竞赛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设计难易程度相当的不同题目,要求其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问题的建模和求解。

3.实习改革

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拓展实习基地,如增加了旅客运输公司和物流园区实习,在实习中渗透“交通运筹学”的优化思想,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在工程教育模式中实现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拓展。

五、教学效果评价

1.课堂教学效果

相比于传统的讲授法,“工程项目”的引入使学生学习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课堂教学不再枯燥,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主动查阅参考文献。有些同学和小组更为认真,主动提出新的算法并编写求解程序。

2.学生合作意识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把自己认为是小组中的一员,通过会议、聊天、邮件和其他方式的交流,沟通能力和合作意识得到加强。在竞赛中,小组中每个成员发挥自身优势,共同为本小组的荣誉而学习,提高了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

参考文献:

[1]张润红.从整体角度对工程管理专业《运筹学》教学的探索[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1):94-95.

[2]李志猛,祝江汉,邱涤珊,等.启发式教学在运筹学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31(4):59-61.

[3]胡发胜,刘桂真.国家精品课程运筹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6,(7):9-11.

[4]罗荣桂,原海英.运筹学教学改革与探索[J].理工高教研究,

第2篇:运筹学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范文

Discussion on Operations Course Teaching Reform

WAN Fang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Zhengzhou, He'nan 450011)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perations research course, there is a disconnect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students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and low, to develop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ability, put forward in terms of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innovation, etc. reform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enthusiasm, initiative and programming capabilities to play a teaching effect of the course, students will combine theory and practice in capacity ha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Key words operations;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approach

0 引言

运筹学是水文及水资源、工程管理等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图与网络、决策分析等方面的内容该课程涉及范围广,内容较多且抽象,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课程为基础,由于该课程理论推导复杂,且知识点繁多,使学生感到难学枯燥,课堂气氛不活跃,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故课堂教学中既要注重基本概念原理的阐述,又要注重与生产实践的结合,逐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并在教学的同时让同学们知道大学的意义以及青春的力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对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和改革,使学生在课堂上与老师产生共鸣,带着疑问的思维听课,提高学习效率及兴趣。

1 教学改革设计

1.1 创新教学内容

运筹学是水文学及水资源的专业基础课,由于其课程的复杂性和抽象笼统性,对于教师而言,教课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一本教材,在查阅大量参考书及参考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教学科研经验、教学大纲及具体工程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教学内容、讲授顺序、理论推导过程进行合理的组织、加工、补充和完善,将模型的建立与求解灵活的应用于工程实际,让学生明白学习不仅仅为了考试,理论与实际结合才能更好的应用所学知识。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授课中适当补充计算机应用及编程方法,在理解课程中计算、推理、模型应用的同时,通过编写程序代码进行相应计算及分析,培养独立思考、主动学习及探索精神,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学习效率及学习兴趣的同时为以后工作或继续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运筹学在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时所蕴涵的系统整体优化思想,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模型、模型求解、进行决策及方案实施的一整套严密科学方法,因此在讲授每章节过程中,首先将每章整体思路讲明白,了解本章知识点、能解决的实际问题、得出什么结果、应用到哪些领域,带着问题听课,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然后分别对各章节进行具体讲解,主要侧重于基本原理的推导,在充分理解原理、概念、数学意义的基础上,具体计算就比较形象、易懂,同时结合具体工程和科研实践,开阔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1.2 创新教学环节

(1)设置讨论课。运筹学是一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的基本手段是建立数学模型,并运用各种数学工具进行模型求解,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为了提高学生对所学相关知识的理解和灵活应用水平,尤其对相关问题的讨论:如图与网络中最短路问题、中国邮路问题与动态规划最短路问题的区别、联系,并留一定时间让学生查阅资料,主要采取分组讨论形式,且每个讨论组选一名同学在黑板上讲解,既能将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讨论,又能锻炼学生的讲解与语言组织能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讨论课,打破填鸭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自主查阅资料的学习能力,并提高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同时,上课过程中采用自由辩论及设问法等形式授课,有利于师生间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并使学生集中精力听课,提高课堂效率。

(2)撰写小论文。大学生经过四年的专业学习及训练,应该成为国家的专业人才,应在今后的经济、文化建设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因此,大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其中科学研究能力是大学生首先应该具备的基本功。只有通过研究才能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某一领域贡献出有价值的成果,并能够将成果表达出来。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大学四年不仅是专业知识的学习,更是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应同时兼备并要不断得到提高,通过小论文的书写,经历一系列过程:独立查阅资料及国内外文献、选题、构思、提炼观点、撰写等,不但能够拓宽知识面,而且可以提高研究能力及写作、语言表述能力,为以后工作尤其是研究生的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但作为本科生,写作方面的锻炼很少,甚至很少查阅文献,对于专业知识的了解及应用非常有限,因此高分低能的现象时有发生。作为专业老师,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适当的培养和训练学生论文写作能力,进一步加强日后工作学习中的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

因此,引导学生自己查感兴趣知识点的相关文献,储备知识、了解国内外研究进展,撰写结课小论文。通过几年教学实践表明,有一部分学生比较努力,能够达到论文撰写的基本要求,拓宽了知识面,但有些学生的论文还是不理想,故需要我们所有专业教师的共同努力,形成一定的氛围,引起学生足够重视和认可。

(3)编写程序。依据人才培养要适应国家及社会发展的要求,提高学生编程能力已迫在眉睫。将所学专业知识用程序语言表示出来,理论性及实践性都较强,可将学习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于专业实际中,充分利用这门工具,更好的为科研服务。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掌握一门语言即可,让学生创造性的进行学习和锻炼,提高其计算机动手能力及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开始时学生觉得有一定难度,但在老师循序渐进的指导下,会慢慢入门,从而逐渐培养兴趣,挖掘自身无限的潜力,在本科阶段达到编程序解决专业实际问题是完全没问题的。

(4)总结性发言。为了检验学生上课的听课效果及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克服“想说不敢说、敢说不能说、能说却不会说”的现象,同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结课时部分同学在讲台上做总结性发言:通过本课程学习的心得体会、给老师的意见和建议等。下一步将逐渐尝试让有兴趣的学生上台讲课,与老师角色互换,推进师生彼此感情的共鸣。

1.3 创新授课方式

随着多媒体教学的不断深入,使得传统教学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形象、表现形式丰富,在某些知识点上能更好的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改善传统教学中学生积极性不高的现象。但多媒体教学中也存在一些弊端,缺少相应推导及学生思考的时间,演示速度过快导致部分学生跟不上授课进度,对关键点的理解有些欠缺,且容易造成视觉疲劳。因此,根据运筹学课程的自身特点,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注重PPT制作效果的同时,将传统板书与多媒体有机结合,适时、适度的应用多媒体,取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对于基本概念、理论推导、基本性质证明等内容使用板书形式,给学生思考时间及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与理解,为后续的应用打下基础;而对于复杂图形的展示、多表格的计算(如:灵敏度分析、图与网络分析等)、工程实例计算程序演示(应用动态规划求解水库优化调度)等内容,适合应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率、降低授课内容及难度。总之,在教学中使学生与老师达到互动的效果,集中注意力听课,提高教学与听课效率。

1.4 学生成绩考核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实际应用能力,传统的闭卷考试有些形式化,制约创新意识,阻碍能力拓展,无法适应运筹学课程的特点。因此,在探求新方法的前提条件下,加大日常考核力度,采取开放式多元化的考评形式,淡化分数,注重能力,故该课程总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卷面考试成绩、平时成绩、课内实践成绩。其中卷面成绩占7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作业完成情况)占10%;课堂实践成绩(包括课堂表现、课堂笔记、小论文撰写)占20%,其中课堂表现主要包括课堂讨论、辩论、听课状态、与老师的互动、积极回答问题、上台表述等情况,主要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能动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训练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能力,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调动学生的每一个细胞,在枯燥的课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2 提高教师素养

在运筹学课程的教学中,除了具有专业学术素养以外,还应注意言行举止、师德师表,站在讲台上让学生感觉到清新、自然,塑造自身的人格魅力。同时建立一种基于尊重和理解的亦师亦友的关系,教师给学生充分的尊重、理解、包容和信任,使学生对教师产生积极的情感回应,从而“亲其师,信其道”。 结合传统教师定位的“传道、授业、解惑”,更加关注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扬弃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并确立新的教学观念,在师生关系定位上,转变教育角色和教学方法,由“教学”转变为“导学”,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因此,教师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对教育事业的热情与责任心、较高的学术水平、高超的授课技能、严谨的工作态度、与时俱进的能力。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教师的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广阔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3 结语

第3篇:运筹学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范文

任佩瑜博士,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四川大学二级教授。现任四川大学商学院工业工程、企业管理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CIMS研究中心副主任、信息及企业管理研究所所长、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站长;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工程分会理事高级会员、四川省管理科学学会会长、四川省人民政府专家评议(审)委员会委员;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信息化建设首席科学家。

曾任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中国运筹学会企业运筹学分会副理事长、四川省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专家组组长、四川省企业经营管理者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四川省高等学校教师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管理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工业经济》杂志社理事、《发现》杂志社副理事长、《企业管理》杂志社常务理事、《区域经济与科技管理》杂志编委、《国土资源科技管理》杂志编委,两次获四川大学优秀教师称号。

二、研究领域和主持研究的项目

主要从事复杂性科学、工业工程与工程管理、信息化与智能化管理、生产与运作、企业战略与组织管理、景区集成科学管理、工业经济、区域经济管理。

近年来主持并完成了14项国家及与省部级科研项目研究。其中国家级重大与面上项目8项,包括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大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6项,包括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博士点专项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子项目1项,教育部985工程项目1项、教育部211工程项目1项,四川省社科重点项目1项等。还主持并完成了31项大中型企业项目研究。

三、研究成果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下,任佩瑜教授原创性地提出了“管理熵和管理耗散结构”、“基于RFID技术的时空分流管理”、“智能调度控制管理理论”、“基于信息技术的景区集成管理模式研究”、“基于信息协同与并行工程的直线职能―矩阵制组织结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混合治理结构”等理论与技术以及管理模式,在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宝钢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和单位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国内外专家认同,研究成果被四川省科技厅专家组鉴定为源头创新、部分国际领先、整体国际先进,填补了研究的空白,被认为开创了管理科学研究的新领域,促进了管理科学的发展。

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大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等支持下,应用RFID/3S和智能控制等理论与技术,对我国九寨沟等国家级景区管理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智慧旅游和智慧景区的新理论,同时还提出了基于信息和智能工程的时空分流管理理论与技术模式,探索解决景区高峰期游客拥堵问题、游客安全问题、景区管理效率问题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问题,开创了跨学科的信息工程技术、智能调度控制技术与管理理论综合集成的科学管理模式,提出了重点支持超高频射频识别(UHF RFID)关键技术,进行景区智能调度控制应用研究和环境保护管理研究,开创了旅游和景区科学集成管理研究的新领域,推动和促进了旅游产业和景区管理的发展。

160余篇,其中在《管理世界》杂志上发表8篇,在《中国工业经济》杂志上发表7篇,在SCI检索23篇、SSCI检索8篇、EI检索30篇、CSSCI检索97篇。论文被引用达904次。已出版专著17部。曾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2项排名第一)、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排名第一)、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5项(排名第一)、成都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一)。

四、主要论著

1、国有企业经营决策约束非刚性的对策,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1期。

2、西部工业增长极的再造,管理世界,2002年第7期。

3、西部工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模式探讨,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12期。

4、西部老工业基地战略性再造中的问题和对策,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1期。

5、国有大型工业企业战略性再造工程研究――对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04年第8期。

6、基于管理熵的中国上市公司生命周期与能力策略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10期。

7、中国新型公司治理结构模式及其绩效评价――以中国水电集团为例的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7期。

第4篇:运筹学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新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应用

现代建筑工程管理伴随着相关学科的综合发展已经开始呈现出更加科学化的发展趋势,“新”已经成为这一领域在新时期发展的潮流,而相对应的,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更好的满足目前建筑工程的发展需求,这就需要对于当今建筑工程管理的过程中加入一些新的元素,笔者就这一问题在本文中试论一系列目前比较主要的融入到建筑工程管理中的新技术,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抛砖引玉。

1现代建筑工程管理中主要应用的新技术

近年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在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可以说是突飞猛进一日千里,建筑工程业得到了十足的发展。伴随着建筑工程的发展,随着而来的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类企业纷纷绞尽脑汁,提高自身的水平,以在竞争中占据更好的位置,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不断的竞争当中,一些新技术也开始融入了并且广泛应用于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之中。这些新技术大多数都是伴随着相关领域的科技和技术进步,而产生并最终得到应用的,笔者总结如下:

1.1网络信息技术

网络信息技术相对于传统的管理技术而言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例如,在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通过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但可以大大降低整个管理的成本,还可以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以及更好地进行安全保障等等。众所周知,建筑工程管理工作是一个涉及内容非常繁多而且复杂的工作,如此繁多而复杂的工作,按照传统的工程管理模式不但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付出甚至是浪费,还会造成一些由于工程量过于繁杂而难以避免产生的误差和失误。而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避免这些错误的产生,同时还可以真正的将工程管理做到信息化、网络化、无纸化、电子化,不但降低了成本,还大大提高了效率。

1.2节能管理技术

在现代工程管理中,如果想要更好的利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还必须将节能管理技术融入其中。这样才能做到好的技术有好的管理,最终能够得到好的应用。节能管理技术,就是要求在整个现代工程管理的整体运营当中,需要做到对于节能材料,节能技术等方面科学的、完整的规划,这一规划不但要参考材料和成本本身的最佳优化利用,更要将人员配置、总体布局加入其中。节能管理技术,这是一个近年来新兴起的词汇,简言之就是在整个工程建筑中,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率,这样不但可以降低成本,还能够节能减排,保护环境,这也是与我国和谐社会的大方向、大政策以及人类发展的整体方向一脉相承的。但是要想实现这样的目标,仅仅是相关科学技术的进步是远远不够的,如同节能灯可以有效的节约用电,但是如果不能很好的利用的话反而会造成更加巨大的浪费。

1.3现代工业工程技术

工业工程技术即IE技术,是指对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所组成的集成系统,用以进行设计、改善和设置的一门学科,是把技术和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研究如何使生产要素组成生产力更高和更有效运行的系统。IE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计算机、运筹学、系统工程等现代科技成就,形成了以系统整体优化为目的的独立学科。目前,现代工业工程技术已经普及了社会生活和生产中许多领域,他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并且,在我国这一技术得到了有效地发展,例如:即时生产,秉承着及时生产,及时交付,生产出便可马上售出的这样一个原则所生产产品和半成品,并且还可以从事加工组装等工作;其次,价值工程,价值工程作业中里面主要包含三个要素分别是功能、成本、价值,他的目标是优化功能和成本的关系实现价值最大化;除此之外还包括:重组技术,将结构相似、加工工序相似或者结构、功能不同而加工工序相似的零件集中成组,突破传统的批量概念。用经过集中而产生的较大的工序批量代替原来较小的零件批量,同样可以采用先进工艺、高效设备和专用工具装备获得良好的经济效果;业务流程重组与企业资源计划,一种改进哲理,是对企业现有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以大幅度地提高经营业务在成本、质量、费用、安全等方面的绩效水平;并行工程,并行工程是集成地、并行地设计产品及其相关的各种过程的系统化方法。这种方法要求产品开发人员在设计一开始就考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从概念形成到产品报废处理的所有因素,包括质量、成本、进度计划和用户要求。这些技术都是在IE技术基础上通过发展所衍生出来的新兴技术,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并且已经获得了推广。

2如何将新技术更好的融入到现代建筑工程管理之中

正如上文所说的,任何技术如果不能够很好地将其利用,不但不能实现最初的目标,甚至会对其本身造成严重的破坏和浪费。当前,在我国建筑业发展突飞猛进,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这是不争的事实,在如此残酷的市场竞争下,各类企业严格把好质量关,在此基础上提高自身的效率、降低自己的成本、增强自己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这已经成为事实并且值得鼓励。也正因为如此,现代工程管理中不断加入了新的技术和新的元素。在此,我们必须意识到新技术的加入和应用需要采用全新的方式和方法,否则不但不能够事半功倍反而会适得其反。

因此,如何将新技术更好的应用于工程管理之中呢,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增强整体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管理能力、综合素质,技术进步,都是增强管理的关键,但再新进的技术也需要人来操控,如果管理人员素质不能得到很好的提升,新的管理技术只能是中看不中用。例如,网络信息技术对于加强工程管理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其前提就是需要一批熟练操作的技术型人才,因此,人员配置是第一位的。

第二,在工程管理中需要高层发挥自身的作用。高层管理者需要进行宏观至微观的详细规划,总体布局,总揽大局,技术的好坏是硬指标。但是,再好的技术如果不能够科学的规划和良好的运营,都会适得其反,这就需要我们广大学者以及一线的管理者在这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认识。我们常说的优化配置,不仅仅指的是资源,更是对于整个管理乃至于整个运营流程的一种优化配置。

第三,加强对各企业的管理。要避免各企业之间因市场竞争的压力,而产生的一些不正当的竞争想法和竞争行为,剑走偏锋有时是可以的,但投机取巧是行不通的。我们都知道,市场竞争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因此,除了企业自身加强相关竞争规则的学习和自我纠正之外,管理部门不能放松宏观的指导和管理,这是尤为重要的。

3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推动了建筑工程管理技术的进步。尤其是21世纪来,一些相关的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更加带动了现代工程管理的进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建筑工程管理来说其研究重心已经逐渐从技术更新转为如何更好的将技术应用于工程管理之中。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基础上,我们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些技术是可取的并且应该继续广泛推广,例如网络信息技术,例如节能管理技术等等,这是需要我们继续深入发展的。

参考文献:

第5篇:运筹学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范文

>> 浅析电子计算机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 电子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电子计算机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关于电子计算机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电子计算机在物资供应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FlexRay总线在全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电子计算机在工程造价中的应用 电子计算机在仪器分析中的应用 电子计算机技术在仪器分析中的应用 电子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电子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与实践研究 电子信息工程管理中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分析 试论电子计算机辅助技术在机械领域的应用 论数字电子计算机在工作中的应用 基于电子计算机的医学系统改革 基于CAN总线的全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设计 基于电子计算机编目检索的政府档案资料管理研究 电子计算机Internet上网故障探讨 怀念现代电子计算机之父 全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优缺点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李刚(1982-),男,河北衡水人,衡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助理电子工程师。研究方向:电子计算机。

企事业单位在工资管理方面涉及工资的计算、核算、发放工作,财务人员劳动强度大,并且工作不允许出错。利用计算机进行工资的发放,不仅能够保证工资的准确无误,而且还可以利用有关软件对和有关工资的各种信息进行统计,服务于财务部门其他方面的核算和财务处理,可以显著提高企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节省成本,为企事业单位的管理提供更先进的方法。因此,工资管理系统在财务部门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一、计算机在人事工资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现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采用VF6.0、Access等数据库软件实现的工资管理系统已在人事工资管理中广泛应用,大量的工资资料数据可以通过这些软件自动计算,保证数据准确,减少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利用这些系统进行人事工资管理具有检索迅速、可靠性高、存储量大、成本低等优点,极大地提高了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也便于数据的存储和保存。但是这些系统存在一定的缺点:

利用数据库编写的人事工资管理系统一般都是单机版程序,不利于信息在其他地方的查询。即便是C/S模式的系统也需要客户安装相应的软件,不利于操作;系统缺乏对数据的具体分析和开发功能。传统的人事工资管理系统只具有信息存储和事务处理的能力,没有数据分析功能,不能对高层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系统间数据缺乏共享。工资管理系统需要职工的基本信息,可以不用自己建立人员的信息库,只需要实时访问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即可。但传统的人事工资管理系统没有提供数据访问的标准接口,数据交换无法实现。

二、人事工资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Web的人事工资管理系统的开发,已经成为企事业单位的迫切要求。对基于Web的人事工资管理系统而言,使用J2EE搭建人事管理信息平台,能不断将人事工资管理信息化整合完善,形成长远规划,将异构的系统进行整合。通过J2EE的跨平台技术,开放地进行远程访问,为系统的异构整合提供了保证。

(一)后台数据库的建立与维护

后台数据库是由DBMS统一管理和控制的,为了适应数据共享的环境,DBMS必须提供数据保护能力,以保证数据库中数据的安全可靠和正确有效。包括数据完整性约束、数据安全性、并发控制和数据库的恢复功能。后台数据库的实现可以采用SQL Server或ORCAL数据库系统实现。

(二)前端应用程序的开发

前端应用程序应该功能完备、易于使用。可以采用JSP利用SSH技术或进行系统的开发。基于Web的人事工资管理系统采用的是B/S架构,其客户端不受任何的限制,只要有微软的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就可实现访问。SSH三层框架的系统设计降低了程序开发成本,缩短了开发时间,系统设计的重心由数据存储与界面设计方面转移到系统功能模块的逻辑实现上。基于框架的开放性,代码具有易修改的特性,可以实现不断地修改编译与扩展,使系统功能更加完善。

三、在人事管理中如何用好计算机

(一)建立人事工资管理系统

工资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要做到相互结合,信息共享,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要对单位工作人员调入调出、职工的晋级、转正、职务变动等进行处理,以及在数据库内设定岗位工资标准、薪级工资标准、津贴补贴标准等,关于数据类型和业务流程在系统中都应进行科学的设置和处理,只要职工的情况输入正确,职工的工资会自动得出。系统要支持批量数据的导入导出,并能对单位需要设定各类信息的统计,生成报表。

(二)加强工资数据的分析

工资管理长期以来忽视了对工资报表数据的分析。信息管理系统的决策功能可以通过建模技术和运筹学,对工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可以为高层管理者提供辅助决策数据,为企业领导制定出符合企业发展情况的分配制度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也是企业分配制度不断调整的重要依据,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必须重视工资数据的分析工作,这将是工资管理工作的一大转变。

(三)增强人事工资管理干部的整体素质和技能

人事工资管理中,人力始终是第一资源,计算机只能是人事工资管理者的好助手,这就要求财务人员、人事管理人员要具备高超的使用计算机的能力,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从事工资管理的人员要定期做好数据的备份,及时进行数据处理和记录归档,保证系统数据的准确和最新化。每一位从事人事工资的管理者要认真学习政策,提高业务素质,恪守职业道德。

总之,人事工资管理系统的设计要结合企事业自身的情况具体分析,设计出符合企业发展规划的系统,帮助企事业走向规范化管理的道路。

【参考文献】

[1]伍杰.企事业单位人事工资管理系统应用问题研究.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05).

第6篇:运筹学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比较分析中图分类号:C931

一般认为,国外和我国管理科学的产生与发展,都经历了三个阶段。国外的三个阶段分别是科学管理、行为科学和管理丛林,而我国管理科学的产生与发展,经历的是初创、重建发展和繁荣三个不同阶段。二者的起止时间和研究的主要内容却有很大差异。时间上,国内研究要比国外晚20-50年;内容上,国内基本上是在学习引进西方的理论和方法。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信息技术和知识资本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丰富了管理学科的研究内容,并带来管理方式新的变革,给我国管理科学研究带来了机遇与挑战[1]。随着理论研究自身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旧的领域在逐渐淘汰,而许多新的领域已诞生并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样,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及出现时间、热点形成的原因也在不断变化。

1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

从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代码可以看出国外对管理科学的理解与我国对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理解比较一致。它主要是指通过吸收、改造、转换其它学科如运筹学、数学、经济学、心理学等的研究方法和工具,为管理科学其它两个领域提供合适的基本技术、基本方法和基本手段[3]。

1.1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

本文首先通过因子分析[4]和其他有关资料,选定了有代表性的59种国外期刊;然后通过关键词检索的方法统计了1990年-2000年这些期刊被SCI和SSCI收录的全部论文[5]。

从总量来看,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决策与对策理论、组织理论、运筹与管理;其次是信息技术与管理、管理系统工程、评估技术、复杂性研究和一般管理理论;而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预测技术、数量经济分析方法、工业工程等领域论文数量相对少得多(见图1)。出现上述研究格局是因为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直到70年代,国外管理科学的研究重点在于运用运筹学、系统工程等数量分析方法来提高决策的精确度和管理的效率,这些领域一贯以来都得到人们的重视和资助。而工业工程、预测技术、数量经济分析方法则更多的被从工程角度和经济学角度进行研究;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如果得不到新的学科的支持和工具的改造,其研究力量则会逐渐变弱。

从纵向的历史变化规律来看,所有领域的论文数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1990年到1992年,论文数量增长最快,随后就进入一个平均量比较平稳的增长时期。论文数量增长最快的领域有决策与对策理论、组织理论和运筹与管理。而从发展的趋势来看,运筹与管理、信息技术和管理仍将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继续保持上升的态势。

图1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论文总量图

1.2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

在考察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时,本文综合了四个方面的材料:一是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认定的18种期刊;二是在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针对重要管理学术期刊进行的调查结果;三是2000年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四是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提供的中文核心期刊。根据这些材料,确定了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领域的44种专业性学术期刊。

本文通过关键词检索,对所有这44种期刊在1994年到2000年间被中国期刊网收录的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6]。

从总量来看,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信息技术与管理和管理系统工程,其次是预测技术、评估技术、运筹与管理。管理科学与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和复杂性研究则在20篇以下,尚未成为主流(见图2)。出现这种格局的原因是由于信息技术的深远影响和国家的信息化战略已得到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界的重视,并且在企业信息化、决策支持系统和政府信息化等方面已能与实践很好的结合,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系统论的产生在国外已经有一个世纪之久,虽然在国内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研究领域,但在与管理问题相结合方面,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并且持续有大量的研究成果产生;预测技术、评估技术、运筹与管理等传统的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在解决新的企业管理和社会经济问题时,得到了检验和新的发展。

从纵向的历史变化规律来看,每个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而信息技术与管理、管理系统工程、预测技术和评估技术增幅最大。最近三年,管理系统工程、预测技术和组织理论保持持续上升的态势,可以预见它们仍将是未来几年的主要研究领域。此外,大部分领域的论文数量增长都不是很平稳,落差比较大,可能是由于受到诸如政府政策、资助环境的影响太大,这对于一个学科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剔除掉这些影响,我们还发现,1996年和1999年分别是研究论文数量增长的波峰期。由此在没有更长时间序列资料作为实证的情况下,推测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周期大体上是3年。这也提醒我国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资助机构,在制定资助计划时应该最少覆盖3年以上。

2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问题的比较分析

“研究热点”反映着某一个时段内,学术界对于一些特定问题或领域的关注程度。对于理论研究来说,这一关注程度指标同样可以用这一领域内的情况或相关关键词出现的频次来反映。热点问题是随着理论研究的进展和社会实践的需要变迁的。

根据热点问题形成的来源不同,可以把热点问题分为来源于实践的热点和理论发展自身形成的热点;根据热点持续的时间长短,热点问题可以分为持续的研究热点、前一段的研究热点和当前的研究热点;根据热点问题的地域差异,可以把热点问题分为国外的热点问题、国内的热点问题和共同的热点问题。

图2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论文总量图

2.1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热点问题

研究热点问题和研究的主流领域有惊人的同一性。通过对国外1990-2000年的研究论文分析,得出其主要研究热点问题如表1。

表1: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领域国外研究热点问题

一般管理理论知识管理、团队管理及信息管理的方法论、管理系统的哲学属性

运筹与管理随机多目标问题及算法、生产系统的调度优化、网络冲突分析和资源罪优分析、交互式组和优化、金融/保险市场的定价模型

决策与对策理论多目标决策、不确定性方法、神经网络、多参与主体信息不对称决策问题、风险和微机决策分析

组织理论组织变革与创新、网络组织的组织结构、组织行为、知识经济及经济全球化对传统组织的影响

管理系统工程系统分析方法、模拟技术

评估技术评估指标体系的构造、评估技术在项目投资和人力资源方面的应用

工业工程并行工程、供应链、人因工程

信息技术与管理面向应用的决策支持系统、电子商务、数据挖掘、信息系统开发的全面质量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可扩展数据库模型

复杂性研究混沌理论、量子理论和复杂策略的模仿

2.2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热点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现代管理科学理论逐步渗透到我国的社会实践中来,并在我国的管理实践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引起我国理论界与决策界的高度重视。

通过对我国1994-2000年的重要研究论文和最近3年的《中国管理科学》、《研究与发展管理》、《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中国软科学》的全部论文进行分析,研究热点见表2。

表2:国内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领域国内研究热点问题

一般管理理论人本管理理论、人性假设及管理研究方法论、管理模式的研究、知识管理的初步理论、基于知识的管理激励

运筹与管理动态规划、线性规划、生产系统库存优化理论、多重运输调度算法、各种限制条件下的排队系统

决策与对策理论实际管理问题的决策模型、群体决策(委员会决策)问题研究、决策准则、多目标决策、模糊决策、公共选择的方式及决策规则的选择、可拓学在决策中的应用、事元、物元分析与决策过程、博弈分析

组织理论组织结构、组织变革、基于流程和信息技术的组织再造、虚拟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

管理系统工程管理系统分析方法、系统最优控制、网络计划技术、灰色系统与灰色理论、系统效能分析、系统模拟与仿真方法

评估技术评估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方法、灰色关联评价模型、模糊评判、数据包络分析、人工神经网络的应用、风险评估、具体对象的效益与竞争力等指标的评估

预测技术神经网络预测方法、预测模型、灰色预测、模糊预测、数据包络模型、因子分析、灰色预测、遗传算法

数量经济分析方法经济计量模型、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统计方法、投入产出模型、生产要素对经济效益的贡献分析、一般均衡分析

工业工程敏捷制造、ERP、并行工程、生产调度模型、先进制造技术及其评价、质量成本模式研究、制造系统的可靠性研究、供应链管理、先进制造系统的抓钩排序问题

信息技术与管理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模式与安全研究、组织决策支持系统、数据挖掘技术

复杂性研究灰色系统、集对分析、复杂系统的分析方法、社会经济系统的复杂性研究、混沌理论、非线性复杂经济系统

2.3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的比较

通过分别对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的主要研究内容的分析,可以发现它们的异同点(见表3)。

可以看出,管理系统工程、信息技术与管理和运筹与管理是国内外共同的主要研究内容。持续的研究热点将集中在这些领域。决策与对策理论、组织理论是国外当前的主要研究内容,可以预见,受国外的影响,国内未来3-5年内在这两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将大量出现。

表3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主要研究内容的比较

国外的主要研究内容(前5位)我国的主要研究内容(前5位)

决策与对策理论信息技术与管理

组织理论管理系统工程

运筹与管理预测技术

信息技术与管理评估技术

管理系统工程运筹与管理

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的差异比较大,即使是共同的热点问题,研究侧重点也不同。如线性规划,国外的重点是随机多目标优化问题[9],而国内的重点是传统线性规划问题的求解算法和应用;此外,在热点问题的形成来源来看,国外基本上来源于管理实践和其他学科的启示上,而国内则更多的是应用国外理论结合我国国情来解决管理问题(见表4)。

表4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的比较

类型问题特征说明

国内外共同的热点问题线性规划、优化理论、决策模型组织结构、组织学习、系统分析方法、决策支持系统、并行工程、电子商务[10]、数据挖掘经典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方向,在与实际管理问题相结合的过程中,得到了国内外研究的共同重视。

国外热点问题,国内尚未成为热点问题复杂性研究[11]、供应链与价值链、知识管理、虚拟组织、绩效评估技术、复杂决策问题的博弈分析、风险管理在前沿的研究问题上,国内要落后于国外。

国外非研究热点,国内为研究热点问题管理信息系统、敏捷制造、神经网络预测方法、预测模型、评估指标体系国外前些时候的研究热点,在国内有很强的应用背景,所以成为研究热点。

此外,在其他方面的差异还包括:

(1)知识管理、复杂性研究[12]等国外研究热点,已经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而在我国则引入的时间不长,有可能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13]。

(2)对于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和行为理论、数量经济分析方法等国内外研究成果日益减少的领域,如果不借助其他学科的方法加以改造,将难以继续引起学术理论界的重视。

(3)国内关于一般管理理论、组织理论等一般理论的研究,主要是介绍国外的研究成果。现在,我们已基本了解了国外相关理论的研究状况,所以对这些理论的介绍在国内不会成为热点,但其应用研究在国内还有前景。

(4)在信息技术与管理、决策与对策理论等领域,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的差距最小。

3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问题比较的启示

(1)研究的主流领域越来越多地受到信息技术、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影响。或者说,这些新技术、新的时代特征给管理研究主流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突破。

(2)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有些研究领域要逐渐被淘汰,像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同时也会出现新的研究领域,如复杂性研究和电子商务等。这就要求国内研究主体要跟踪最新研究动向,培养发现研究热点的敏感性。

(3)研究的热点问题大多来自管理实践的需要,即问题导向,注重技术和可操作性。这要求国内研究主体更多地关注管理实践,而不是为研究而研究。

(4)国内的研究热点普遍地落后于国外,但也有自己领先的领域,如工业工程。

(5)国内的资助机构应加强对研究热点问题的资助,因为研究热点与管理实践联系得最紧密,而且也容易在管理实践中产生效益。特别是那些国内外共同的研究热点,其所在领域将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起到示范作用。

(6)国内研究热点的形成,基本上有两个前提:一是国外已经是研究热点,国内研究主体加以介绍和引入,结合国内实际,形成研究热点,如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等;二是国内出于国家政策的需要,由政府大力推动而形成研究热点,如复杂性研究。

(7)从内容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的管理科学基本上处在借鉴应用的阶段,根据中国的管理实践提炼出自成一体的管理理论和技术的研究还不多。

参考文献:

[1]席酉民.21世纪的管理与管理研究[J].软科学研究,1997,(12).

[2]管理科学学科代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2000年《项目指南》[D].2000,(4).

[3]成思危.中国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与发展重点选择[J].管理科学学报,2000,(1).

[4]汪寿阳,金碧辉.SCI、SSCI与管理科学期刊[J].管理科学学报,2000,(12).

[5]WebofScience:wos.isiglobalnet.com,wos.isitrial.com[DB/OL].2001.

[6]中国期刊网:cnki.net/[DB/OL].2001.

[7]ArenierMJ,HourryL,SweeneyMary.Sciencesoftheartificialandknowledgeproduction:thecrucialroleofinterventionresearchinmanagementsciences[J].DesignIssues,1999,15(2):16-55.

[8]SrinivasanA,SundaramD.Anobjectrelationalapproachforthedesignofdecisionsupportsystems[J].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2000,127(3):594-610.

[9]BruscoMJ,StahlS.AnInteractivemultiobjectiveprogrammingapproachtocombinatorialdataanalysis[J].Psychometrika,2001,66(1):5-24.

[10]金碧辉.国内外管理科学的研究热点问题比较[J].管理科学文摘,2000.

[11]SharonNovak,StevenDEppinger.Sourcingbydesign:productcomplixityandthesupplychain[J].ManagementScience,2001,(1).

第7篇:运筹学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现代管理技术;天然气;化工设备;管理;影响分析

随着社会各领域建设事业迅猛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也在急剧地提升。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天然气能源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其能源利用率高,生态环境污染小等优良特性,逐渐成为我国工业领域发展所需的主要能源。因此优化我国能源结构,保障天然气能源的储备及安全,对于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也正是基于如此的社会背景,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天然气能源的开采及生产技术的研发投入,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不但有效地优化了天然气开采技术工艺手段,随着现代管理理念在天然气管理领域的应用,天然气开采领域的管理工作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尤其是现代管理技术在天然气化工设备管理领域的应用,对于提升化工设备的管理效率,保障天然气领域的迅猛发展,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等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系统工程在天然气化工设备管理中的应用

系统工程技术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现代管理技术,被运用于天然气化工设备的管理中,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具体来说,系统工程技术,其是一种以运筹学、信息学,以及数学等学科理论知识为基础的,多学科相互融合的现代管理技术,其在天然气化工设备管理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升天然气化工设备的管理效率,优化其资源配置,提升化工设备的利用效率。该技术可以结合化工生产的实际情况,合理的设置化工设备的摆放区域,及其顺序,实现化工设备布局的科学化,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化工设备的占地面积,提升其空间利用率。此外,通过对化工设备的合理布局,还能有效地降低化工设备运转时的能耗损失,降低其运行成本,提升天然气化工设备管理的总体效益。最后,借助系统工程技术的排队理论,及库存理论等,对化工设备实施高效的调配,并制定完善的配件计划,对于提升化工设备的工作效率,及时排查出天然气化工设备存在故障及隐患,从而保障化工设备的运行安全,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等都起到重要作用[1]。

2网络技术在天然气化工设备管理中的应用

科技不断进步使得网络技术也取得了蓬勃的发展,其在社会多个领域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网络技术在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中的应用,网络技术也成为现代管理技术中的重要组成之一。网络技术在天然气化工设备管理中的应用,不仅有效地解决了日益复杂化,工作量急剧增加化的化工设备管理问题,还有效地提升化工设备的管理工作效率,促进了天然气领域的发展。此外,网路技术在化工设备管理中的有效应用,还极大地节省了化工设备管理的成本,避免了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及财力资源的损失,极大地提高了化工设备管理的综合效益。同时,化工设备管理的网络化对于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人力资源的利用率,也有着重要作用。最后,借助网络技术还可以对化工设备的管理资源,进行准确的计算并调配,从而有效解决以往化工设备管理中存在的人员安排不合理问题,进而提升天然气化工设备管理效率[2]。

3计算机在天然气化工设备管理中的运用

计算机技术在天然气化工设备管理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的。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实现化工设备管理的智能化和高效化。与此同时,借助计算机技术结合化工设备管理的实际情况,还可以在计算机上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从而在计算机上模拟实际管理问题的解决过程,为问题的决策提供参考。因此该技术的应用,对于提高化工设备的管理效率,提升天然气领域的生产力及生产效率,降低化工设备管理成本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借助计算机技术,还可以对化工设备管理中相关的数据信息,实施有效的分析研究,从而制作出更加合理的报表,进而为化工设备的后续管理决策的改进,提供可靠参考。此外,利用计算机技术,还可以对化工设备进行实时的监控和定期的检测,及时排查其存在的故障和隐患,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因而其对于保障化工设备的安全,提升天然气化工设备工作效率,促进天然气生产效率等,都有着积极意义[3]。

4结束语

由此可见,现代管理技术在天然气化工设备的管理中的广泛应用意义非凡,其能够有效地提升化工设备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提升天然气领域的生产效率。因此加大对现代管理技术对天然气化工设备管理影响的相关研究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青林.议现代管理技术对天然气化工设备管理的影响[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22):226.

[2]和有元.大型煤制天然气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2015:12-18.

第8篇:运筹学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物资管理;现代化;控制

前言

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其物资管理的到位与否直接影响到生产经济。笔者根据多年的物资管理经验,总结出物资管理的几个特点:(1)管理方式信息化,(2)计划环节细致化,(3)采购方式多样化,(4)发放使用灵活化、消耗监控化,(5)储存过程零库存。同时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与多门学科联系,相互交叉、同步运用、共同管理。这将物资管理水平大大提升,涉及学科主要有物资系统工程的运用、物资信息化管理、电子计算机在物资管理中的合理利用、现代化仓库管理、运筹学、线性规划等等。目前多方面、科学化的管理是物资管理的新方向。

一、物资管理在成本控制方面的体现

成本控制是通过系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从而实现最佳成本的过程。

工程主体中物资材料所占比例大,资金占有率高,那么如何实现物资的成本控制是工程管理的重点也是难点。

(1)物资成本控制首先以降低物资供应价格为前提

①降低物资的采购价格

首先,根据物资的种类、数量、金额,选择与之适应的采购方式。企业物资招标采购中的质量和价格,是企业物资招标采购中的重中之重。作为招标方,正确处理质量与价格的关系,严格执行《项目招投标管理办法》,按“同等质量比价格、同等价格比信誉、比运距、比服务”的原则,实行公开招标。“三公开”(过程公开、价格公开、合同公开)、“二优先,’(优先选择生产厂家、优先选择系统内部单位为物资合格分包方)、“一满足,’(满足生产施工需要)为原则来确保所购物资的价格低且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其次完善企业内部招标流程管理制度。企业管理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想使招标采购工作更加有效,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必须辅以其管理手段。第一,成立工程材料招标小组,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第二,加强物资计量,质量检验、验收人库等原始记录的基础工作,以确认中标物资购进是否真正与标书规定的数量、质量、交货时间相一致。采购物资除用现金直接交易外,都必须以书面形式签订物资购销合同,所有合同都必须经各部门评审,再由法人代表签字盖章生效。

②控制物资的运杂费

运杂费是指物资从供货地点至施工单位指定的卸货地点所发生的费用,它主要包括运输费、过路费、装卸费、过秤费、标签费等。运杂费通常也苞含在材料单价中,故物资要尽可能就近采购,以节约运费,要优先选用运价低的运输方式及运输工具,尽可能地组织直达供应,减少中途倒运、存囤、过秤、包装等费用。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地方物资,以减少运杂费。

③采购保管费的控制

采购保管费是指物资部门在组织采购或保管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它主要包括物资采购过程中的开支,采购到位后的保管,以及工地仓库物资储存损耗。因此在保证储存物资的数量、质量不受损的情况下,应合理设置仓库、料场和加工场所的位置来节省仓储费用。同时在储存数量上应做到不超储,不积压,根据施工进度计划,提出物资配套供应计划。改进装卸作业,节约装卸费用。减少物资损耗,提高运输效率,推行仓库管理承包、物资资金包干等经济承包制度。及时回收、返还包装用品,加快包装材料和专用器具的周转。

(2)物资成本控制以合理物资消耗为条件

物资消耗控制,决不是以偷工减料来实现,而应以保证工程质量为前提,按以下几个方面来控制物资消耗量:

①加强计划管理

物资计划应及时、准确、全面。防止“大计划”或计划不全,严防无计划或超计划采购。要根据施工实际及施工组合的优化,及时调整物资计划,避免工程完工后,物资的大量积压和浪费。我司长期以来的物资材料帐务以手工操作为主,为了尽快使物资仓储管理工作走上正轨,使之制度化、规范化,首先对内部的物资采购、仓储管理、材料领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作了细致全面的调查.结合集团公司规章制度,逐步规范统一各种票、证、账、表的使用,逐步实现仓储管理工作标准化。

其次运用财务软件对仓库实物账进行电算化管理,避免原本手工劳动的繁琐,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做到了工程材料“账实相符”、“账账相符”。

②加强验收管理

防止进料过程中的缺斤、少尺、短方、丢失等现象。在对钢材进行过磅验收时,要防止单位实际重量大于理论重量而增加钢材使用量;木材验收时要防止“抬尺”出现亏方;大宗材料在量方时要防止虚方,过磅时要掌握材料的含水量,严把物资进货验收关,避免大材小用、长材短用、优材劣用等不合理的使用现象。

③严格执行限额领料制度

为了推动材料的合理使用,使用前必须做好每道工序的材料预算工作,对超额用料的,要及时查明原因,分清责任。随着我司物资供应部业务量大幅度增加,对于单项工程材料控制就显得越发的重要。为了对工程领用材料的管理和控制,防止材料的浪费和丢失,制定一系列材料领退用控制制度,利用多年的材料管理经验,将软件财务中工业企业对“产品的组成限额领料”大胆应用到我司的材料单项成本控制这项工作中,通过对限额领料单据的重新设计,新建材料控制账套,根据单项工程预算录人材料计划数量,再按照材料需求单生成材料限额领用单,有效地加强了对单项工程材料的控制。

④材料直接运输到场,合理保管,降低使用前损耗

材料供应应尽可能直接运输到指定位置,以减少原材料、半成品等在施工现场的运输和转运次数,一是可以减少转运中的物料损耗,二是可以减少因转运产生的费用。改善运输、装卸、包装、保管等条件,降低材料在使用前的损耗,建立物资包干使用的经济责任制,把材料的节约与浪费同职工的经济利益挂钩,节约按比例分成,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⑤精心施工、坚持定期分析和核算

控制工程构造物和构件的尺寸(防止超长、超宽、超厚、超强度、超标准等),杜绝不合格品,避免返工,以控制物资消耗。在施工过程中,要分阶段(一般按分部、分项工程为阶段,也可按月为阶段)进行材料使用的分析和核算,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防止材料超耗。

⑥组织物资回收,修旧利废,加快周转材料调剂

对施工用的器具及配件要实行“领新交旧”制度,防止材料的流失。对周转材料要积极调剂,加快周转,及时维修,提高周转次数,做好周转材料摊销工作,尽早回笼周转材料成本。

(3)物资成本控制以创新为动力

施工企业在自身权限范围内,在合理的变更设计情况下,应加强价值工程实践,删除冗余功能,减少材料无谓支出和浪费,同时研究现代经济实用性材料代替的可行性。同时应构建物资管理现代化的监控体系,强化财务对成本的控制。从经济内容上看,物资管理不再限于原始凭证的完备及形式上,应该转移到数量和价格的真实性。

物资管理应加强监督,物资部门要接受广大职工的监督。每季度将主要采购物资张榜公告,公告内容尽可能全面、一目了然,对有疑惑的事项,职工可以向纪检监察部门报告。

二、结束语

现代化物资管理比传统物资管理存在更多优越的地方,对物资管理工作更具有引导作用,因此,工作中应根据现代化物资管理的特点,再结合施工企业自身特点和内在规律来实施管理工作,创造最低成本损耗,以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第9篇:运筹学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具体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施工中利用信息化控制技术管理提高控制的效果,为是技术提供必要的数字化分析手段,并使之符合工程的实际需求,这是计算机信息技术优势。而且以此为核心,拓展信息化的应用范围,可以提高建筑施工管理的工作效率,并为其施工的技术水平提高与安全保障提供信息支持,是建筑施工管理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建筑施工企业采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建筑施工企业采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的必要性

建筑企业传统的施工管理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其市场竞争的需要。施工企业的传统管理多以口头传达和书面通知来实现,而随着建筑工程项目难度的增加,各部门之间信息交流的增多,以及施工质量要求的提高等,建筑企业的施工管理变的更为复杂。传统的口头表达等方式无法实现各部门之间的有效交流,就会造成各部门合作的失调等。

另外,靠书面通知等进行的管理会导致各部门间信息传递的滞后,直接影响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由此可见,采用信息技术进行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它有助于解决传统的管理手段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2、建筑施工企业采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施工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就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施工管理。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施工管理的优势具体表现在:(1)信息技术可以提供丰富的市场信息,便于施工方案的优化;

(2)采用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实现对大中型工程的施工控制,对施工过程中的复杂局面更易驾驭;

(3)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施工管理,可以达到通过优化管理来降低施工成本的目的。在建筑企业的施工中往往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而采用信息技术来提高管理水平就可以及时发现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及时解决这些问题,避免问题的扩大造成的事故和材料浪费等;

(4)采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有助于缩短工期,一项统计表明,采用信息技术进行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可以缩短建筑工期在20%以上;

(5)采用信息技术进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可以提高管理水平,提升资源的利用率。

四、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式和应用范围

1、运用方式:主要是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提高建筑施工的管理水平。首先,企业将收集的信息资源存储、传递、处理,对大量的施工管理信息进行快速有效的处理。然后,在施工的过程中专业人员进行控制,对施工的成本仔细的运算,对施工的质量严格的监管。在实际运用中比如施工预决算、标书制作、模板设计、编制工程网络计划、造价计算、施工平面图设计等。在设备上,机械的自动化应用比如采用同步提升技术进行设备安装,对大体积混凝土进行施工质量控制,预拌混凝土上料自动控制等。

2、应用范围:在应用范围主要涉及的有工程管理方面的工程计量,施工组织的施工平面图,利用信息技术,准确地分析信息资源。在办公方面有实际的效果,比如统计、文字处理、财务计算、人事调配等。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各个系统之间的密切合作,所有的信息资源大家共享,最终企业才能够将疑难问题简单化、资源节约化、管理信息化。

例如在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中应用模拟仿真施工技术:

虚拟仿真是在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仿真技术、人机接口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传感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是我国信息化技术在施工应用的最新科技。它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三维(3D)建模技术或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技术、4D技术等。具体的模拟仿真技术包括以下几点:

(1)三维建模技术:通过BIM技术与三维建模结合,建立模拟的施工现场。此项技术可以将工艺参数与影响施工的因素在电脑上得出相关的数据,工作人员根据有关数据提前看出施工出现的问题。

(2)仿真技术:是运用计算机将复杂的现实系统转化为抽象的模拟系统,在施工的运用方面主要包括数值仿真、可视化仿真、虚拟现实VR仿真等。

(3)优化技术:是将物理模型转化为数字模型,进而得到一系列数据,为工作人员提供科学的、定量的依据,它在施工方面的运用主要有线性规划、动态规划、运筹学、对策论等。

(4)模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是虚拟建造系统的核心技术。它是一项综合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人机接口技术、多媒体工业建筑技术、机械技术等,把影像生动播放在电脑屏幕上,直接给工作人员视觉上的刺激,对施工出现的问题有直观的感受,对问题的解决方案的策略会更加清晰。

五、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系统及软件的开发比较落后。在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向信息化手段比较落后,所拥有的信息管理技术比较单调,在对计算机的应用上,过分地依赖其速度优势而忽略了其他建设,不足以应付不同的施工管理需求,不能够有效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2、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比较狭窄。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信息技术应用于建筑施工管理往往只是在建筑工程施工前期的准备阶段,而在工程的施工中则很少应用到信息技术。例如,很多建筑企业在工程的造价预算等阶段往往采用信息技术对工程进行总体的分析,从而得出大致的施工数据,经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而完成工程的预算管理等。而在工程的施工阶段,比如对施工进度及施工安全的控制方面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多;

3、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停留在施工管理的电脑化和自动化上,应用深度不够。采用信息技术的目的最终是为了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很多施工企业利用信息技术都只是为了方便,方便对日常信息的处理及一些有效数据地记载等。他们并没有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整个施工过程的管理。没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建筑施工管理服务;

4、资金投入较少,资金不足是建筑施工管理实现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很多建筑施工企业由于受资金的限制,不愿意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行管理,仍采用旧的方法实施管理。或者只愿采用计算机这种基本的技术手段,使得信息的处理和加工能力不高,不能真正实现施工管理的信息化;

5、缺乏专业的信息技术管理人才。信息技术对人才的要求较高,如果不具备操作先进的信息技术的处理能力,就无法进行更好更有地管理。目前大多数的建筑施工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并不是很重视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使得信息管理人才匮乏,施工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不高。

六、提高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应用的具体措施

1、建筑施工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必须深刻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内涵。很多建筑施工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都处于探索观望阶段,没能意识到信息技术在提高企业整体方面的重要意义,不愿意把资金投入到对一些先进设备的购买上。还有一些企业的负责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存在误解,他们盲目地购买了很多先进的技术设备,然后建立了简单地互联网应用系统,就认为这已经实现了管理的信息化,对信息化的认识太过表面化,不够深刻,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因此,作为建筑施工企业的决策者和领导者必须转变自己的思想意识,对管理的信息化有一个全面充分地了解,最终致力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2、要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建筑施工管理的各个环节。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大多只重视施工前期的信息化管理。我们必须着力改变这种局限性,要把信息技术贯穿到建筑施工整个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去,要充分利用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对施工过程进行全面的数字化管理,最终实现对整个建筑工程的信息化管理。

七、结语

信息技术对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现实意义重大,因此必须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所以在实际的建筑施工中应切实的将信息数字化,并使之与网络技术接轨,让施工技术数字化,并使之可以统一管理与协调,使之为施工组织、成本、质量管理提供必要的依据,这样才能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参考文献:

李坤:《建筑工程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探讨》,《民营科技》, 2012年05期

朱传明:《建筑施工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1年21期

廖亚党:《建筑施工中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探讨》,《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年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