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医基础手法范文

中医基础手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基础手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医基础手法

第1篇:中医基础手法范文

关键词:闪锁 连续跟踪 软件滤波

中图分类号:TN9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4)02-0122-02

Abstract:The tracking signal from receiver to servo equipment is interfered and hopping in the complex circumstance. It results in the phenomenon of twinkling-locked and affects the continuous track of the servo equipment. For this reason, a method based on software is applied in the servo control system. It can eliminate the influence on the tracking signal by the noise, and enhance the tracking performance of system.

Key Words: twinkling-locked continuous track software filter

1 引言

在遥感和测控领域中,接收机和伺服控制设备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接收机将前端网络设备转化的和差信号解调出锁定信号、AGC信号和方位、俯仰误差信号,通过模拟(电压)或数字(串口)形式传送给伺服控制设备。在复杂的环境条件下,模拟信号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出现信号突变。数字信号虽然优于模拟信号,但由于通讯误码的存在也会造成数据的跳变,产生目标信号瞬间丢失的假相。在一定程度上接收机信号的的突变都会影响伺服设备的正常连续跟踪,我们称此现象为“闪锁”。基于这一现状,我们在伺服软件中加入了一种滤波算法,以消除外界干扰对跟踪信号的影响。

2 跟踪影响分析

正常任务流程中,伺服控制设备首先通过锁定信号识别目标,然后根据AGC信号强度判定进入自跟踪模式,并依据方位、俯仰误差电压作为闭环控制的输入,引导天线指向目标,实现目标的自动跟踪。而当锁定信号由锁定变为失锁,或是AGC信号降低到丢失门限以下时,伺服设备将由自跟踪模式自动切至记忆跟踪模式。在5秒钟的记忆跟踪模式下,一旦目标再次捕获,天线又将重新回到自动跟踪模式,否则进入程序跟踪模式。当跟踪信号受到干扰影响时,会在很短的100~200ms之内发生突变,下面就对跟踪影响加以分析。

2.1 锁定信号、AGC信号

当外界干扰造成锁定信号或AGC信号突变时,即不满足自跟踪条件,会导致天线的工作模式突然改变。天线进入记忆跟踪模式后,由于天线的引导位置都是根据已知位置点迭代递推得到的,当跟踪目标处于高仰角或速度较快时,递推的位置点会有误差,造成目标点偏出天线的波束范围。即便目标没有偏出天线波束范围,当跟踪信号正常后,也会造成天线因重新捕获目标而出现抖动。当干扰严重时,天线会在自跟踪、记忆跟踪、程序引导跟踪3种工作模式之间来回切换,使天线完全丧失对信号的连续接收能力。在某测控站中就出现了这种情况,其AGC电压变化曲线见图1。

2.2 误差电压信号

在实际的跟踪过程中,我们发现误差电压往往受外界干扰较小。正常跟踪时,误差电压在0.1V(甚者更低)以下变化。在受到影响时,误差电压会变得更小,甚者接近于0V。此时,在PI控制算法中,积分作用会使控制软件保持原有控制输出。由于工作模式没有改变,天线仍然可以保持连续的跟踪效果。即便误差电压有大的跳跃(事实上并未发生这样的变化),按照AGC信号的变化频率,即在100ms内发生突跳,也就是10Hz的带宽。由于天线结构设计以及伺服设备的限制,天线根本无法响应此高频输入。因此,我们可以暂不用考虑误差电压信号异常变化对天线跟踪的影响。

3 软件滤波算法

经过前面的分析,主要是针对锁定信号、AGC信号进行软件滤波。这里,以模拟信号为例,详细阐述软件滤波算法,并给出软件算法中各变量定义。

m_flock:锁定模拟电压信号;

m_bSignalLock:锁定判断标志;

m_fAGC:AGC模拟电压信号;

m_fCatchDoor:AGC捕获门限;

m_fLossDoor:AGC丢失门限;

m_Uae:方位、俯仰误差电压的均方根;

m_fErrorLossDoor:误差电压丢失门限;

m_bTrackLock:自跟踪模式判据标识;

i,j,m,n:各状态计数标识。

3.1 锁定信号滤波

为了滤除信号的干扰,设置判据,即在m_flock值低于3V门限1秒后,认为失锁。反之,m_flock值大于3V门限1秒后,即为锁定。这样,可以避免因为锁定电压信号的突变而产生对锁定标志的误判。具体软件实现流程图见图2。

3.2 AGC信号滤波

在目标信号锁定后,进入对AGC信号的判定。而目标刚进站时,虽然信号锁定,但还不稳定,天线不易马上进入自跟踪工作模式。因此,设定AGC捕获门限,增加准入条件判断,即m_fAGC值超过门限m_fCatchDoor 1秒以后,才可以进入下一步锁定逻辑判断。为保证跟踪的稳定,在之后还要对误差电压均方根m_fErrorLossDoor进行判断。只有上述条件都成立后,才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目标锁定,使系统进入自跟踪工作模式。

而从自跟踪模式退出时,又设定了AGC丢失门限,即当m_fAGC值低于门限m_fLossDoor 1.5秒以后,认为目标失锁,转入记忆跟踪模式。这里的判断计数时间根据具体实际情况来定。如果干扰的频率较高,可以适当地增大计数时间,反之,计数时间减小。

AGC信号滤波的软件实现流程图见图3。

4 应用实例

在出现干扰问题的某测控站中,我们将该算法应用到伺服控制设备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先前出现过的自动跟踪、记忆跟踪、程序跟踪三种模式来回切换的现象完全消失,并且天线自动跟踪正常,接收信号稳定。

跟踪完毕后,查看相关记录文件,具体数据见表1。很明显还是有AGC电压信号的突变,但噪声被屏蔽,天线实现了连续稳定的目标跟踪。

5 结语

经过工程验证,该算法简单有效,易于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并有效地保证了系统的连续跟踪工作。但该算法只是针对一般的噪声干扰,当跟踪信号噪声较大时,需要检查相关线缆以及包括接收机在内的前端设备。

参考文献

第2篇:中医基础手法范文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留守学生教育

一、农村留守学生呈现的主要问题

1.生活缺乏亲情

从调查结果来看,留守学生成长期间缺乏最多的是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监护人关心孩子情感和想法的仅占25.5%。一是外出打工,经济较为宽裕,对留守学生生活的支付能力较强,所以在生活(主要是物质生活)的满意程度上,留守学生的满意度更高。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留守学生逐渐意识到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重要性,因此,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

2.学习令人堪忧

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学习状况自我感觉良好的占到19.1%,一般的占到35.5%,而学习成绩令人堪忧的占到了45.4%;一是那些父母在外的家庭,由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二是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里的父母亲由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劳作,也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3.心理存在缺陷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但由于父母在外,留在家里的其他亲属或父亲或母亲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得留守学生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这种情绪的长期积累,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

二、农村留守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

1.留守家庭本身存在的缺陷。长期生活的环境里,留守学生容易出现自卑孤僻,不合群,说谎等心理障碍。

2.隔代教育存在的缺陷。由于年龄上的差距,直接造成两者之间心理、思想、行为等差异。因此,学生在心烦或感到委屈、受到欺侮时,选择不向临时监护人诉说,也就不足为奇了。

3.教育方式存在缺陷。一是唠叨;二是包办;三是溺爱;四是专制。

三、留守学生生活、学习问题的教育措施

面对这一群体,我们学校主要采取“两个三”(主要是家校联系)和“五个一”的措施:

1.“两个三”

第一个“三”:三条联系渠道。一是开通亲情电话,每个教师办公室都装有程控电话,可以免费为留守学生和老师开放。二是建立家校联系制度,要求家长和老师之间,家长和孩子之间,家长和家乡熟识人之间建立较固定的联系方式。三是开展监护人专题培训。

第二个“三”:三封致家长信。一是学校向所有“留守学生”的家长致一封书信,向孩子家长陈述“留守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及有能出现的偏差,让家长以高度认真的态度看待此事,真正从身心上关注留守在老家的下一代。二是班主任定期向部分学生家长寄发《家校联系簿》,让其在《家校联系簿》上定期了解孩子的各种状况。以便做出应对之策。三是要求学生定期向家长写信,汇报自己的思想、学习、生活等状况。

2.“五个一”

(1)创设一个“亲情”班集体。孩子远离父母,时常会有孤独感,会有莫名其妙的烦恼,会有伤心时的热泪,因此我们要创设宽松和谐的班集体,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功能。

(2)塔建一个“爱心”活动平台。我们学校主要开展“我与留守学生手拉手”活动,让留守学生和参与活动的非留守学生都在活动中受到教育。一是“走进留守学生之家”活动。二是“留守学生到我家”活动。

(3)组建一个假日活动小组。假日活动小组主要开展一些活动排除学生的假日孤独。假日活动小组将在以培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为内容的兴趣活动上做些探索。如小制作、参观、实践活动等,不仅丰富课余生活,减轻孤独感,还可以开阔视野,学得一技之长。

(4)组建一个学习帮辅小组。除老师热心辅导外,各行政村还可以按就近原则组建学习小组。学习小组内学生互相交换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学习难题时能够得到及时解决,不过这种方法要慎重使用。

(5)建立一个定期谈话制度。学校德育课题组定期召开留守学生专题座谈会,教育学生正确对待留守生活,静下心来,克服困难,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变被动为主动。 转贴于

四、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措施

1.建立成长档案。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可分为以下五种类型:一是无原则奖励型,这类家庭父母务工收入较高,对孩子的希望值也较高,于是就用发奖金、买高档学习、生活用品来刺激学生学习。二是家庭暴力型,这类家庭对子女在学习上订下目标,若未完成,则棍棒伺候,对孩子的“犯错”行为,则大声训斥或拳脚训导。三是自由放纵型,这类家庭对孩子没有什么高要求,甚至连孩子在哪个班,班主任是谁都不知道。还常在孩子面前流露出“读书无用论”的言行,导致学生不学无术、不思进取。四是过分溺爱型,这类家庭中孩子的父亲或母亲,大多是婚姻不幸,让其子女缺少了父(母)爱,故自己千方百计地去弥补迁就,孩子受到过分溺爱后自理能力差,依赖性极强。五是教育软弱型,这类家庭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低,不懂孩子的心理和教育子女的方法,因此对孩子的教育完全依赖于学校教育。

在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学校可以为心理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建立专门档案,把问题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各阶段变化情况记录下来,落实重点对象的帮“困”措施,并定期与这些学生面对面交谈,让他们自己看到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点滴进步或失误,以便自己进一步发扬或改进。

2.师生结对帮辅。建立“一对一”帮教机制,每个辅导老师——家长联系1—2名学生。学校要求他们深入问题学生家庭进行家访,跟问题学生交朋友,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3.联手重点突破。在留守学生中,有些情况比较严重:如逃学,迷恋上网,早恋,深夜外出,与老师、临时监护人对立……经个别教育,效果仍不明显的,学校可以召开专题会议,从学生的心理问题着手,逐个分析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可能原因。然后,班主任、学校领导开展集体家访,与监护人一起,共同商讨教育措施;找问题学生面对面交谈,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帮助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找其他学生从侧面了解问题学生的相关情况……多方联手,重点突破。

4.设置心理信箱。有的学生面子观念强,有些事情也不便当面对老师讲,学生就可以通过这一渠道向老师倾诉。同样,老师也可以倾听到学生发自心底的心声,学校委派专人负责给学生回信,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心理等问题,使学生的心理障碍能够得到及时疏通引导。

第3篇:中医基础手法范文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 独活寄生汤加减 中医骨伤手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指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和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和马尾根所致病症。会出现不同程度上的腰腿痛、腰部活动障碍,麻木等[1]。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痹证”“腰痛”等范畴,多由肾精亏损、气血不足、风寒湿邪入侵所导致,同时腰部受损、劳损、经络困阻、瘀血内阻不通也可引起此病[2]。本研究用独活寄生汤加减联合中医骨伤手法按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60例,均为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我院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34~53岁,平均(42.37±2.84)岁;病程1~5(3.22±0.45)年。研究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35~56岁,平均(42.40±2.86)岁;病程1~6(3.27±0.48)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经CT、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2)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有关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断标准;(3)年龄小于等于60岁;(4)患者及其家属对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合并心肝肾功能不全;(2)伴有椎体滑脱或腰椎管狭窄;(3)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4)中途退出研究。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用中医骨伤手法治疗。(1)患者俯卧于床上,并放松身体,调节呼吸平稳,对腰背部、臀部进行放松性按摩,时间为10min,按摩速度需缓慢,以达到放松肌肉的目的。(2)患者选取俯卧位,用大拇指由上到下按摩脊柱两侧,按摩力度适中,共重复5次,时间5min。(3)取膀胱经肾俞穴、阿是穴,用大拇指点按穴位,同时进行穴位按摩。用肘尖点按法按摩承扶穴,点按力度由小到大。(4)指导患者关节锻炼,选择直腿抬高、下肢牵引等方法,每次锻炼时间为30min,锻炼需严格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日1次。连续1周。

研究组加用独活寄生汤加减。药用茯苓20g,独活、当归、牛膝、川芎、防风、桂枝、杜仲各15g,桑寄生、白芍各12g,党参6g。血瘀重加红花、桃仁各10g,气虚重加黄芪、白术各15g,湿寒重加防己、附子各10g。日1剂,浸泡30min,随后煎煮留汁300m L,早晚服用。连续治疗1周。

3 观察指标

疼痛:疼痛缓解时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总分为10分,分数越高说明疼痛越剧烈。

腰椎功能:采用腰椎日本骨科协会(JOA)量表进行评估,内容包括主要症状、临床体征、日常活动受限度和膀胱功能,总分为0~29分,分值越低说明腰椎功能障碍越严重。

炎性因子:采集晨起空腹静脉血5m L,进行离心处理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介素-6(IL-6)水平,并详细记录。

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治疗结果

两组疼痛和腰椎功能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疼痛和腰椎功能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5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腰部疾病,主要由椎间盘退变、腰椎损伤、发育异常等引起,给患者的工作、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4]。

中医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多由肾精亏损、风寒湿邪入侵、腰部受损、经络困阻等因素导致,临床治疗应以祛风止痛、活血通络、驱寒补气为主[5]。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多选择中医骨伤手法,主要是对局部进行按摩、推拿,以发挥疏通经络、解痉止痛、活血化瘀作用,进而缓解腰腿痛症状[6]。研究表明,治疗后研究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研究组的疼痛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提示独活寄生汤加减内服联合中医骨伤手法按摩治疗能缓解疼痛,改善腰椎功能。独活寄生汤方中茯苓利水消肿、渗湿健脾,独活祛风湿、止痛、解表,当归补血活血,牛膝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水通淋,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防风祛风解表、止痛止痉,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杜仲补肝肾、强筋骨,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白芍养血敛阴、活血止痛,党参生津养血。诸药合用,共奏祛风止痛、活血化瘀、驱寒止痛、益气通络之功。同时,辨证加减能针对性改善其相关症状。将该中药汤剂与疏通经络、解痉止痛,活血化瘀的中医骨伤手法联合应用,则能在最大程度上改善腰腿痛症状和腰椎功能[7-8]。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椎间盘受压、磨损较重,使得局部缺血缺氧明显,诱发相关炎性因子释放。同时,在长期炎性因子作用下,会出现局部组织炎性损伤,这对其腰椎功能造成极大影响。因此,减轻局部炎症反应对改善病情也十分关键。研究发现,治疗后研究组TNF-α、hs-CRP和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独活寄生汤加减内服联合中医骨伤手法治疗能进一步降低腰椎间盘突出症局部炎性因子水平。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独活寄生汤中独活、当归、防风、桑寄生和白芍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茯苓、杜仲和党参能有效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对减轻炎症反应也具有一定作用。同时,独活、当归、川芎、桑寄生、白芍和党参还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使其炎性因子消除速度加快,进而降低相关炎性因子水平。联合中医骨伤手法疏通局部经络、活血化瘀,则能为炎性因子的消除助力。

综上所述,独活寄生汤加减内服联合中医骨伤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不仅能进一步缓解其疼痛,改善腰椎功能,还能降低炎性因子水平。

参考文献

[1]马智佳,姜宏,俞鹏飞,等.消髓化核汤保守治疗130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J].中国骨伤,2019,32(3):239-243.

[2]吴宗英.独活寄生汤加减联合中医骨伤手法按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7(7):759-762.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4]王培辉.中医骨伤手法结合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分析[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7,24(16):88.

[5]赵鹏菊,张俊.独活寄生汤加减联合中医骨伤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研究,2018,10(1):35-36,38.

[6]赵犹太,朱先龙,李伟.中医骨伤手法结合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30(1):57-59.

第4篇:中医基础手法范文

[关键词]原子吸收 光谱分析 岩矿测试

[中图分类号] P575.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7-170-2

0引言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提出于上个世纪中期,并且经过多年来不断地尝试和探索,其在实验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1]。尤其是在地质找矿中,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发挥了明显的优势和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际的野外岩矿测试中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的相关理论

在野外岩矿测试中经常需要对岩矿的样品规格以及特点进行分析和检测,因此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能够充分地发挥其优势。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英文简称:AAS,在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对样品中的金属含量进行准确地分析和检测。因此,无论是在化工工业领域,还是在食品行业中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然而,通过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的不断应用和实践,其缺点也在慢慢地暴露出来。例如,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在对相关的样品进行检测和分析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的因素的干扰并且会影响检测的结果。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消除对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的干扰因素有利于野外岩矿测试的顺利开展。

2野外岩矿测试中消除干扰以及校正数据的因素分析

野外岩矿利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进行测试的过程中主要的干扰因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化学干扰

在对相关的样品进行检测的过程中将一定量的溶液转化成一种自由状态下的离子。化学干扰主要表现在阳离子干扰和阴离子干扰以及阴阳离子的混合干扰等等。其中,阳离子干扰主要是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检测的过程中由于阳离子会对检测中的信号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从而会影响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的检测效果。

2.2光谱干扰

利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在对岩矿进行检测的过程中通过不同的光源以及背景,从而会对相关金属元素的吸收和检测造成不同程度的干扰。由于光谱干扰因为重线性干扰以及非吸收线干扰会影响岩矿检测的重点,因此对相关的原子化温度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技术改造从而达到消除的效果。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可以利用几条不同的发射线并且每一条发射线都会参与吸收从而会形成不同程度的干扰。如果不同的发射线会因为灵敏度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干扰,那么整个检测过程中的信噪会相对低减少。

2.3电离干扰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在进行野外岩矿的测试过程中会因为火焰使自由原子发生电离反应从而形成不同程度的干扰。如果野外岩矿的测试过程中出现电离干扰会相对低减少自由状态中原子的浓度。同时,整个岩矿中的需要检测的元素中的吸光度也会发生弯曲现象[3]。

2.4物理干扰

如果在野外岩矿测试过程中抽取的样品发生了不同程度地转移会对该样品的物理性质产生一定的影响。相关岩矿的粘度和表面张力会因为不同的干扰而发生改变并且影响了自由状态下原子的吸收效果。每一个样品中的金属元素的吸光度会因为细管的内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影响。

3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在野外岩矿测试中消除干扰以及校正数据的研究进展

在利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在野外岩矿测试中可以对那些需要检测的元素进行加温以提高火焰的温度。如果高温火焰代替低温火焰可以有效地消除检测过程中化学干扰所产生的影响。其次,不同的火焰会营造不同的火焰氛围,因此在检测的过程中相关的工作人员要根据实际的情况适时地改变不同火焰的气氛从而提高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在野外岩矿测试中的灵敏度。同时,不同量的释放剂也会对野外岩矿测试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在需要检测的元素和已经受到干扰元素的过程中会形成相对稳定的化合物。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可以利用几条不同的发射线并且每一条发射线都会参与吸收从而会形成不同程度的干扰。每一条分析线的附近都会出现一些待检测的谱线。谱线既可以是待检测的元素,又可以是检测元素。因此,此种类型的谱线会大大地降低整个检测过程中的灵敏度。因此只有尽可能地降低和减少这种干扰才会提高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的实际性和可靠性。如果加入适量的释放剂可以消除定量的化学干扰(如下表1所示)。

例如,在检测铝的过程中,镁离子的存在会对铝离子的信号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然而在对铝的检测过程中氯离子的存在又可能会增强铝离子的信号。因此两者之间会形成不同的反应从而会对检测效果产生影响。阴离子的化学干扰主要是在利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进行野外岩矿测试的过程中会因为阴离子的存在而对岩矿中的金属原子形成一定的影响。如果铝具有很强的吸收作用会因为阴离子的存在和浓度的高低而形成负干扰。

对于电离干扰的消除方法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进行。第一种方法就是可以通过加入适量的消电离剂,其在检测的过程中可以更容易地被电离。消电离剂的使用可以控制火焰中的待测元素。同时,工作人员还可以通过降低火焰的温度来达到消除干扰的目的。尤其是地质测试实验中,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能够以自动化操作的形式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可靠的数据。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能够从室外的光源辐射出一些需要待检测的元素,通过对样品中的蒸汽进行有效地吸收从而检测中所取的样品中相关元素的含量。

如何有效地降低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在野外岩矿测试中的物理干扰。首先,工作人员要根据相关的标准来设置测试样品,并且还可以考虑使用内标法以减少物理干扰对整个检测的影响。光谱干扰会对整个野外岩矿测试采用多种方法对其进行干扰消除。其次,在以后的野外岩矿测试中要及时地对基体进行改善,保持整个检测过程中的温度保持正常。最后,工作人员在通过对实地进行考察之后选择一种合理科学的方法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同时,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还拥有较高的灵敏度,可以对相关的标准进行清晰地测试。而且,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还能够减少对相关因素的干扰并且方便操作人员进行野外作业。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在野外岩矿测试中具有明显的优势[4]。因此在实际的野外岩矿测试过程中需要工作人员对实地进行详细地考察,分析出相关的干扰因素从而采取相应的方法以消除干扰对整个检测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玉清.正交信号矫正法在消除非变量诱导信号对二维相关光谱干扰中的应用[A].第十四届全国分子光谱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梁斌,范素珍.ICP-OES法直接测定钬铒富集物中包含主量和微量成分的7个稀土元素含量[A].第十三届全国稀土化学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第5篇:中医基础手法范文

严隽陶,男,1942年出生,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三批中医药临床师带徒专家。从事中医推拿临床工作46年,在全国推拿专业领域学术地位高、理论造诣深、临床疗效突出,现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康复医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康复医学会中西医结合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严隽陶是推拿学科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奠基人,在临床、科研及教学领域为中医推拿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1 学术思想

严隽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形成了鲜明的学术思想,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1对推拿学科发展的认识严隽陶在分析推拿学科的内涵时,把推拿学的发展分成两个相互衔接的阶段来认识。第一阶段是推拿作为中医外治法的产生和发展期,表现为推拿疗法与其他外治法在中医防病治病的协同应用及推动中医理论的完善发展所起的作用。人所公认的推拿起源早、历史久,就是指这个时期。第二阶段是推拿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的形成、发展期。严隽陶提出推拿学萌芽于明清时期,学科体系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因为明清时期,推拿的实践已经发展到有特殊的穴位应用及其特殊的手法操作,既有独特的诊断方法,也有自身的理论总结,既有其特殊规律的理论,也具备了独特的治疗技术。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推拿临床和基础理论的丰富和充实,以及应用手法时目的性和针对性的增强,标志着推拿疗法日趋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1988年推拿学被国家教委批准成为高等中医院校的本科专业。

严隽陶对推拿学发展史的认识,既充分注意到推拿的悠久历史,重视对传统推拿疗法的继承和发掘,又意识到推拿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历史尚短,应在创新中不断完善和提高。

1,2推拿学科的多元理论指导严隽陶认为,推拿作为一种疗法在治疗不同系统疾病时,临床思维方法和诊断、治疗理论表现为多元化的理论指导。如治疗运动系统疾病时,基本采用现代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理论;治疗内妇科疾病时,采用中医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的理论;治疗儿科疾病时,则是按照小儿推拿的特定穴位、小儿推拿复式操作法等独特的理论进行治疗的。这种理论学说上的多元性,容易催化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但是,如果多元现象长期不能融合起来,则说明学科的不成熟性。所以他主张构架推拿学科的学术体系必须打破多学科的理论壁垒,将推拿手法、功法防病治病的特点作为融合点。

1,3推拿学科的现代研究思路严隽陶认为,推拿学科的现代研究应该采用多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例如,在手法力的研究方面,需要与生物力学相结合;在推拿临床疗效评价方面,需要和康复医学相结合;在推拿生物学效应方面,需要和神经生物学相结合。只有通过与多学科的交叉结合,才能提升推拿学科的学术水平。

2 临床成就

严隽陶先后从师一指禅推拿代表人、名中医王纪松先生,及滚法推拿创始人、名中医丁季峰先生,系统学习和掌握了一指禅推拿流派和滚法推拿流派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完整继承了两个学术流派的学术精华。严隽陶通过四十年余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手法技能和学术思想体系。他擅于应用推拿手法治疗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腰椎间盘突出症、中风后遗症等疾病,手法操作以“刚柔相济,柔者为上”为特点,其代表性手法滚法及一指禅推法舒缓柔和、持久深透,他强调滚法操作与肢体被动活动相结合,以松解粘连,改善关节活动度。同时,他也强调推拿功法训练,不仅用于推拿医生体质的训练,也作为患者功能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显著地提高了临床疗效。他的临床经验、诊疗思路、操作特点被整理归纳,贯穿于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推拿学》中。

3 科研成就

3,1确定推拿生物力学研究方向 推拿手法以“力”为本质特征,对推拿手法中力的应用研究是推拿学研究的基础。手法操作用力,具体表现在手法作用形式、用力大小、方向、时间和操作频率。随着生物力学的兴起和发展,采用其理论和技术对推拿手法进行研究逐步成熟。通过手法动力学研究,可以阐述手法力是如何发动的,并对手法力定量化、规范化和客观化。根据手法力方向的不同,可以对推拿手法需要重新认识和分类。

严隽陶建立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推拿生物力学实验室,并先后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推拿手法深透性与生物组织作用机制研究”、“中医推拿摆动类手法动力学分析”、“中医推拿滚法及振法血流动力学研究”、“推拿滚法操作动力学参数优化及行气活血效应机理研究”,通过以上课题的研究,研制成功了Ⅱ型推拿手法测试仪,阐明了手法在人体的传导规律,揭示了摆动类手法的动力学变化规律及对血流动力学的作用机理。

3,2坚持“推拿与现代康复医学”相结合的原则当今医学发展的趋势是现代医学回归自然,中医走向现代化,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吸收现代医学中先进的诊疗技术,为推拿学科的自身发展提供新的途径。现代康复医学的兴起,为推拿学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理论和方法。其中,康复评定成为推拿医学和现代医学的共同语言和平台,为推拿疗效客观化、定量化的评价提供必要的方法和途径。严隽陶及时在推拿学中引入现代康复医学评估理念,成立了康复功能评估室,配备了世界一流的功能评估设备,并先后完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推拿治疗原发性痛经技术规范化研究”、上海市科委攻关项目“脑卒中二级预防研究――中西医结合提高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上海市卫生局项目“脊柱微调手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规范化研究”、“滚法推拿治疗肩关节周围炎单病种质量控制标准研究”等研究项目,采用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实验设计,客观系统评价推拿疗法的临床治疗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推拿对运动系统及神经系统疾病的疗效奠定了基础。

3,3开展推拿生物效应研究推拿的生物效应是临床疗效的基础,严隽陶将其研究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基于传统的中医理论,总结手法的“通”、“松”作用,可以达到“正骨”、“理筋整复”、“滑利关节”,使“经脉流畅”、“气血流利”、“通则不痛”的治疗经验;第二个阶段是从解剖、生理、病理多方位人手,从多个系统研究其生物效应。严隽陶带领的科研小组已在生理功能、蛋白质代谢、分子水平、基因水平探索手法的生物学效应,先后完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静力推拿功法训练对B-内啡肽基因表达的影响”、上海市卫生局项目“推拿防治老年性骨骼肌衰弱的临床研究”、“骨骼肌增龄性变化特征及手法干预机理研究”等,通过以上课题的研究,不仅揭示了推拿手法的作用机制,同时也证实了传统推拿功法训练增强体质的作用,并在临床上应用于防

治老年性疾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4 教学成就

4,1创建推拿专业1979年上海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招收本科生,使推拿学科走上高等学府的殿堂。1986年,在严隽陶及推拿同仁的努力下,推拿教学专业课分化为推拿学基础、骨伤推拿学、内妇推拿学、小儿推拿学、实验推拿学和推拿古代文献与学术流派等六门专业课程,并正式成立上海中医学院推拿系。1988年,国家教委在此基础上,经过充分论证,正式颁布将推拿学专业作为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本科专业。直到1998年,国家教委实行专业合并,推拿专业再次与针灸专业合并,重新成为“针灸推拿专业”。

4,2创建推拿专业博士点随着推拿学学科建设的不断深化,在严隽陶及推拿同仁的共同努力下,1997年,推拿学科与中医骨科联合,成为全国首个推拿专业博士点,严隽陶也成为全国第一位推拿专业博士导师。2001年,推拿专业博士点再次成为全国唯一的博士后流动站,严隽陶也成为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至今,严隽陶已经先后培养博士后2名,博士7名,硕士20余名。

4,3主编全国统编教材上世纪60年代后期,严隽陶作为主要成员参加了推拿学教材及教参的编写工作;2003年,他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推拿学》作为全国中医院校统编教材沿用至今;目前,他再次成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推拿学》的主编。此外,他作为主要的编写者及组织者,参加了大型权威性的中医学术工具书推拿条目的编写,有《中医大辞典一针灸、推拿、气功、养生》、《简明中医辞典》、《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推拿》、《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学》等。

第6篇:中医基础手法范文

关键词:颈椎病;旋转手法;王氏手法

颈椎病为一种常见、多发的退行性疾病,严重影响着人类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国内文献资料统计其患病率为1.7%~17.6%,平均为7.3%[1],王拥军、施祀[2]调查某煤矿职工颈椎病患病情况,发现井上为8.10%,井下为 13.44%,平均为11.32%,井上井下有显著性差异,并将其归因于工作环境的不同。在此调查基础上总结出与颈椎病有关的十项危险因素为井下工作环境、吸烟史、烟龄和烟量、卧高硬枕史、急慢性咽喉部感染史、慢性咽喉部感染的时间与程度、每日平均低头工作时间 (>4 h),其中急性和慢性咽喉部感染也是颈椎病的危险因素在国内外为首次报道[3]。胡亚明等[4]调查肇庆市居民 4674例,发现发病率为 8.11%,患病率为13.26%,男女相比无明显差别,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加,在经分析后认为:姿势不正确、情绪紧张、潮湿、疲劳是发病的主要诱因。颈椎病为一种退行性疾病,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成倍增加,加强对颈椎病的防治的研究,在人类即将跨入老龄社会的今天有其巨大的社会效益。

非手术疗法在颈椎病治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治疗方法包括牵引、推拿、药物、针灸、理疗等;综合疗法则有针对性地采用 1种以上的治疗方法。牵引是颈椎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适用于各型颈椎病。文献报道其治疗有效率多在90%以上[5-6]。推拿是颈椎病单一疗法中最重要的一种,适用于各型颈椎病,特别是颈椎旋转类手法因其操作简便,显效迅速而成为颈椎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推拿手法治疗颈椎病其手法可大致分为舒筋手法及正骨手法,其中以正骨手法为关键手法,舒筋手法多作为辅助手法。而颈椎旋转类手法则是正骨手法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手法,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采用颈椎旋转手法治疗颈椎病的资料,目的是:①评估颈椎王氏旋转手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②探讨王氏颈椎旋转手法治疗颈椎病的渊源及其中医理论基础。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7月~2013年12月采用南充市中医医院名老专家王文雷王氏颈椎旋转手法治疗24例颈椎病患者资料,其中15例患者资料完整,男10例,女14例;年龄16~48岁,平均37.4岁。治疗前均行常规颈椎正侧斜位DR片其中13例行64排螺旋CT扫描与三维成像检查。

参照第2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1]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进行诊断。颈型5例、神经根型3例、脊髓型6例、椎动脉型3例及交感神经型7例。本组使用的均为王氏颈椎旋转手法治疗。

1.2王氏颈椎旋转手法方法 患者取矮端坐位,两手下垂放松,前屈低头 30°,医者立于其后,先用指揉、掌揉交替的方法在患者的两侧颈项肌上,自上而下做轻柔和缓的回旋揉捻,以患者感觉轻微酸痛,可以忍受为度,频率100~110次,在压痛点可作重点揉捻,时间应稍长一些。然后采用李氏[8]诊断错缝手法寻找颈椎局部隆突压痛处,然后以一手拇指按于其上,另手托住患者下领,将头置于医者胸前,并向对侧旋转至极限处,此时一手拇指用力向前及对侧推顶,托下领之手同时迅速用力向上端提,这时拇指指下可有骨移动感,并可闻及弹响声。术毕检查原隆突处己平复,然后用同样的方法作对侧手法。若仍有隆突或另有其他隆突部位可依上法再行治疗。本手法技术要点:颈椎局部隆突压痛处的寻找;患者头部靠于医者胸部,使颈部处于中立位或轻度前屈位;旋转的极限处应为感到弹性阻力处;端提时应为垂直向上用力,切忌盲目加大旋转角度。手法由同一人施行,2次/w,4 w为1疗程。并嘱患者平时活动颈部,勿长时间处于曲颈位及嘱其合理用枕。

1.3疗效观察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进行评定。治愈:原有病症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观察3月未见复发;显效:原有颈、肩背疼痛等症状明显减轻,或平时症状消失,仅在某些诱因下发作,颈、肢体功能改善;好转:原有症状体征程度较前有所减轻;无效:原有症状、体征无改善。

2结果

24例均获回访,随访时间3~20月,平均17月,治愈7例,显效14例,好转3例,无效1例。

3讨论

3.1颈椎旋转手法治疗颈椎病的渊源 祖国医学对颈椎病早就有论述。韦以 宗[9]认为颈椎旋转复位法源自隋时的《诸病源侯论・卷一》所载方法:"养生方导引云:一手长舒,令掌仰,一手捉颇,挽之向外,一时极势二七。左右亦然。手不动,两向侧极势,急挽之。去颈骨急强,头风脑旋,喉痹,膊内冷注,偏风。"20世纪70年代冯天有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正骨旋转复位法"之后,其方法如下:"患者端坐位,颈部自然放松,向颈部旋转受限侧主动旋至最大角度。医生一手拇指顶推高起之棘突,余四指扶持颈部;另手掌心对准下颊,五指握拿住下领骨 (或医生前臂掌面紧贴下领体,手掌心抱住后枕部)。施术时抱头之手向直上牵提和向受限侧旋转头颅,与此同时另手拇指向前轻微顶推棘突高隆处,多可速听一响声,指下棘突轻度位移,已觉对缝,嘱患者头颈部处中立位,单拇指触诊已属正常。"其后的旋转类手法多从此法衍化而来,并成为治疗颈椎病的主要方法。

3.2颈部旋转手法治疗颈椎病的中医理论基础 旋转手法治疗颈椎病是在借助现代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而发展起来的。现代关于手法的研究多侧重于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的研究,对手法治疗的中医理论基础的阐述则少见报道。传统中医理论中的 "骨错缝"理论作为手法治疗颈椎病的理论基础。《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载:"或因跌仆闪失,以致骨缝开错,气血郁滞,为肿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奎聚,以散癖结之肿,其患可愈。""若脊筋陇起,骨缝必错,则成讴楼之","又或有骨节间微有错落不合缝者"。《伤科补要》亦载"若骨缝叠出,俯仰不能,疼痛难忍,腰筋僵硬"。现代医家关于骨错缝的认识趋于一致,即认为属于关节半脱位范畴[10]。对脊椎错缝的认识,大部分著述仍限于小关节的错缝,在颈部即为颈椎关节突关节和钩椎关节的错缝。

3.3颈部旋转手法治疗颈椎病概述 徐山等以提旋复位法定位诊治颈椎病3687例,总有效率97.7%,并发现疗效与病程有关,病程越长疗效越差,与年龄无明显关系。李振宇用端提旋转、牵引旋转等手法治疗颈椎病都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旋转手法一般来讲可用于各型颈椎病,但对脊髓型多用于早期轻型的。而当有以下情形时旋转手法应当禁止:明显的节段性颈椎不稳;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骨化症。①颈部旋转手法治疗颈椎病的机理比较复杂,目前能够认识到的是通过颈部旋扳可恢复颈椎诸关节原有的位置关系,调整椎间隙,消除神经根周围物理的、化学的致痛因素,重建颈椎的动力平衡系统,进而达到恢复和稳定静力平衡系统。②旋转复位手法可以纠正椎间失稳引起的小关节紊乱,使骨刺和被压的椎动脉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从而减轻或解除骨刺对椎动脉的压迫,达到缓解或消除症状的目的。通过旋转手法,还可对深部组织,如关节囊、椎间韧带、滑膜,起到梳理松解作用,缓解局部痉挛和炎症,减轻这些因素对椎动脉的刺激。

总之,王氏颈椎旋转手法作为治疗颈椎病的一种方法,有丰富扎实的中医理论和现代解剖学支持,有明显的临床疗效。研究和分析老专家正骨手法,对于缓解颈椎病带来的痛苦,有着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青岛)[J].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72-476.

[2]王拥军,施祀.某煤矿职工颈椎病患病情况调查[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7,5(2):10-13.

[3]王拥军,施祀,彭宝淦.颈椎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7,5(6):1216.

[4]胡亚明,廖祥洲,叶立汉,等.肇庆市居民颈椎病流行病学调查[J].现代康复,2000,4(3):378-379.

[5]姜瑛,王梅,王有广.牵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现代康复,1999,3(9):1042-1043.

[6]于增志,姜树军.牵引治疗颈椎退变性眩晕[J].中国骨伤,1998,11(4):17.

[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189.

[8]张安祯,武春发.中医骨伤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412.

第7篇:中医基础手法范文

作者简介:王频(1964-),男,医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针灸作用机理及手法规范化研究。

【摘要】通过分析《实验针灸学》实验教学现状,联系本单位教学实际,提出了以自制针灸实验教学必要仪器设备为主带动传统针灸实验的思路,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研制出穴位低电阻探测仪、灸法参数测定仪等设备,开设了相应的实验项目。在此基础上,将针灸的实验教学课程进行专业拓展和改革,合理利用实验教学资源,建立实验室开放制度,面向全院开放,以针灸教学为主的精选实验项目供全院学生选择,并尝试进行跨专业开设针灸实验教学课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仪器研制;实验针灸;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实验是教学活动中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即使中医针灸学,尽管其理论的传统性,但有些认识观念、技能技巧的知识,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心中易了,指下难明”,学生如果能够通过足够的验证性实验和反复的练习性实验,将会真正理解和掌握该学科的理论知识,并获得一定的综合实践操作技能。目前,针灸教学中《针法灸法学》和《针灸学》中的针刺手法和艾灸方法等的教学活动尽管也配了一定数量的训练性实验学时,但都是一些靠学生对书本理论理解的主观性操作实验,缺少客观的显示和评价手段,结果是,学生学习效率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这也与我们中医现代化、手法标准化等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充实实验内容,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建设,不断改革实验教学在针灸教学过程是十分必要的。

祖国医学具有几千年的灿烂历史,历代医家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形成了一整套包括疾病认识、治疗手段、药物运用、理论发掘等方面的独特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往往表现为观念认识、技能技巧的特征极具主观性,如脉诊方法、针刺手法、艾灸方法、推拿手法等,人们为了探寻其奥妙,运用现代生物学、电子学、工程学手段设计研究出了相关的检测仪器,力图用客观的数据来揭示、分析、描述、记录这些宝贵的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针刺手法研究领域,人们作出了大量的工作,刘堂义等[1]研制了一种可以采集针刺手法各种参数的仪器,使针刺手法的操作过程客观化,并能对手法参数进行量化分析,杨华元[2]的针刺手法参数测定仪,能在人体上进行各种手法操作,通过换能器把提插,捻转,摇摆(X、Y方向)的手法动作转换成电讯号,并记录下有关针刺参数,进行相关分析研究,从而实现了应用测定的参数来研究针刺手法的方法,并建立了针刺手法的受力分析方法。在推拿手法研究方面周信文[3]研制了FZ-Ⅰ型推拿手法测力分析仪,实测了摆动类手法在测力仪上的作用力,分析了合力作用点的几何轨迹,结果表明摆动类手法合力作用点几何轨迹形态可分成四类,并对产生不同形态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定量判别指标。

以上这些研究确实在对古手法的客观化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也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资料,使人们认识了手法的一些本质的东西,甚至有的院校已在教学中使用,但是目前在中医教学上却难以发挥作用,究其原因有如下方面:(1)这些仪器研制单位不多,功能单一且价格又高,难以普及;(2)这些仪器的结果输出均要借助于记录仪、示波器,连接操作不便,难以低成本运作;(3)从针灸教学的角度来看,对于初学者手法的学习注重演示和反复练习,仪器设计应符合这一教学的需要,而现有的仪器设计却是针对科研领域,难以发挥教学实验作用。

安徽中医学院针灸骨伤临床学院实验针灸教研室(实验教学中心)在多年的实验教学过程中,积极拓展思路,在已有的实验仪器设备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利用有限的资源,研制了一批切合本教研室实际情况的非常实用的针灸实验器具,使得原本难以开展的实验项目得以顺利开展,增加了多项必要的实验,为我院的针灸实验教学做出了贡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验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总结如下。

1 研制实验器具,改善实验条件

实验教学中心人员调研了目前国内相关领域《实验针灸学》实验教学的现状,针对针灸传统理论缺乏实验验证的缺点,在院内进行教学课题立项,研制了“穴位低电阻探测仪”,面向针灸推拿专业开设了人体穴位低电阻特性探测实验,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从感性上认识到腧穴的特异性,加强了对腧穴特性的理解。随后“灸法参数测定仪”也在学院教学课题中立项,灸法参数测定由于缺乏必要的艾灸温度传感器,在当时兄弟院校该实验几乎是空白,而该实验是研究和形象观察艾灸过程中温度变化的必要实验,实验教学中心人员查找资料,利用正温度系数陶瓷热敏感元件自己动手制作了数台艾灸温度传感器,并与“D95-超级实验站”工作平台进行有机整合,利用电脑虚拟走纸显示,描记出多种艾灸的温度曲线,从而使抽象的各种传统艾灸方法变得形象和具体。在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础上,工作人员逐步积累了从课题调研、立项、制作到开展实验课程等多方面的经验,并依据实验反馈信息对设备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完善,现已形成了一套自己研制实验器具补充和完善实验教学需求的机制,并立项计划研制“针刺手法训练仪”、“虚拟仪器模式下的针刺手法训练和评估系统”,以增加实验项目,填补实验教学空白。

2 整合实验教学资源,开展《针灸学》开放性实验

实验教学中心利用实验器具设备研制的成果,结合针灸生理生化方面的成熟实验,目前已能成功开设的实验项目近20项,而针灸推拿专业学生数量局限,如何将现有的条件和资源利用起来,成为现实问题。实验教学中心在总结了《针灸学》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该课程的配套实验,打破了以往《针灸学》教学有实践而无实验的传统,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巩固了理论知识。与其同时,本中心建立实验室开放制度,面向全院开放,以针灸教学为主的精选实验项目供全院学生选择,使得本中心的优势资源得到充分和合理的利用。

3 拓展教学空间,跨专业开设针灸实验教学课程

《针灸实验学》本来是针对针灸推拿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全校各专业进行针灸学的开放性实验以及《针灸学》课程配套实验经验基础上,针灸骨伤临床学院实验教学中心教师认真总结,于近期首先在中医临床专业开设了总学时为27学时的《实验针灸学》,一方面通过实验课的理论教学可以增强中医临床本科专业生对针灸作用机理和针灸现代研究理解,另一方面,相关的针灸实验教学,可以锻炼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科研思维。现已计划在中医康复专业开设27学时的《实验针灸学》。实践证明,跨专业开设针灸实验教学在丰富中医临床其他专业生的针灸学知识面和拓展科研思路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 展望与思考

通过以自制仪器设备为导向的针灸实验改革,切实增加实验项目数,为下一步拓展针灸实验教学专业面和全院开放针灸教学为主的精选实验项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实验教学改革为龙头,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思维,构建了与现代专业建设目标相一致的,注重实践与临床的科学、实效、富有时代特征及地域特色的针灸推拿专业教育,同时也对中医专业实验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培养针灸推拿学专业、中医类不同专业的创造性、应用性人才做出了贡献。

针灸实验教学设备的研制与教学改革首先带来的是教学上的收获,今后我们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拓宽教研思路,并在打造实验教学团队,培养人才上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堂义,杨华元,顾训杰. ATP-Ⅰ型针刺手法参数测定仪的研制. 中国针灸,2003, 11:28

[2] 杨华元,夏锦杉,顾训杰. 针刺手法参数测定仪研制及手法受力分析.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4, 02:16

第8篇:中医基础手法范文

关键词:骨伤后肢体软组织肿胀;中医推拿按摩手法;中药汤剂;临床疗效

骨伤患者后期容易出现肢体肿胀并发症,如果不及时给予有效的治疗措施,不仅会导致伤口周围组织坏死,影响骨折愈合,而且还会增加感染风险,形成肢体深静脉血栓,进一步加重了病情,增加治疗难度[1]。因此医护人员在患者骨折术后必须要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促进患者康复。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中药汤剂、中医推拿按摩手法等治疗手段在骨伤后肢体软组织肿胀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且效果显著。本次选取78例骨折后肢体软组织肿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中药汤剂与中医推拿按摩手法联合方案在骨伤后肢体软组织肿胀中的治疗效果,具体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所有研究对象(骨伤后肢体软组织肿胀患者)均为我院2013年8月~2015年9月收治,78例患者临床症状符合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为首次骨折,均出现骨折局部皮肤发亮、水泡、肿胀等临床症状,排除药物过敏患者,排除肝肾心等严重器质性疾病患者,排除精神障碍患者。根据入院时间将患者分为甲组和乙组。39例甲组患者中,男21例,女18例,男女比例7:6,患者年龄为22~70岁,平均年龄为(46.5±23.4)岁;乙组(39例)中,男22例、女17例,男女比例为22:17,年龄在23~71岁,平均(46.8±23.6)岁。比较甲组与乙组的基线资料,P>0.05,两组患者可进行深入研究。所有患者知晓本次研究内容,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甲组 我院专家根据患者病情,自拟中药汤剂,让患者服用。药方为青皮15g、乌药15g、沉香10g、陈皮15g、木香15g、香附10g、柴胡10g、郁金15g、泽兰10g、泽泻10g、路路通10g。若患者下肢骨折,需在原配方中添加桂枝15g、羌活15g;若患者下肢骨折,需在原配方中添加独活15g、牛膝15g。用水煎煮上述诸药至300ml,患者一天服用1剂药,早晚各服用1次。

1.2.2乙组 医护人员在中药汤剂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推拿按摩手法,其中中药汤剂治疗与甲组患者完全一致。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用适宜的力度按摩肿胀周围部位,减轻患者肌肉痉挛症状。两组患者均治疗1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效果。

1.3观察指标 我院参照《中医病证诊断标准》[2]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①显效:患者肿胀症状在治疗3d内消失,肿胀改善程度大于6mm;②有效:患者肿胀症状在治疗3~6d内消失,肿胀改善程度在2~6mm;③无效:患者治疗6d后,肿胀无变化。显效、有效患者所占比例表示治疗总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搜集患者治疗后的临床资料,将其置入统计学软件SPSS19.0中进行分析,为了提高录入过程的客观性、真实性,以95%为可信区对数据进行处理,正态计数资料表现形式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甲组患者治疗后,治疗效果为显效的患者有18例,治疗效果为有效的患者有11例,10例患者治疗效果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74.36%;乙组患者治疗后,无效患者有3例,显效、有效患者分别有12例、24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2.31%。将两组数导入统计学软件中,χ2值为4.523,P

3 讨论

血瘀、气滞是诱发骨折肢体肿胀的主要原因,中医将骨伤后肢体软组织肿胀归位瘀血证范畴内,治疗以活血止痛、行气祛瘀为主[3]。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78例骨伤后肢体软组织肿胀患者,甲组患者采用中药汤剂治疗,治疗后29例患者肿胀迅速消失,治疗总有效率为74.36%;乙组患者在甲组基础上加用中医推拿按摩手法治疗,3例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无变化,总有效率为92.31%。对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进行比较,P

本次研究中采用的中药汤剂为我院自拟药方,郁金、香附具有行气止痛的效用,木香、路路通等能够舒筋通络,祛瘀止痛;陈皮、柴胡、青皮等具有祛瘀、解郁的效用,泽泻、泽兰等能够消肿利水。在原配方中添加桂枝,能够改善上肢骨折患者症状,达到祛瘀消肿的效果。针对下肢骨折患者,在原配方中添加牛膝,可以引药下行,发挥活血强筋的作用。而乙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加用按摩推拿手法,能够改善患肢血液循环,有效消除肿胀。

综上所述,中医推拿按摩手法和中药汤剂联合方案在骨伤后肢体软组织肿胀治疗中的效果显著,能够消除肿胀,减轻患者痛苦,值得大力推荐。

参考文献:

[1]郭辰.推拿按摩联合活血化瘀汤治疗骨伤软组织肿胀的临床效果[J].世界中医药,2015,10(12):1936-1938.

第9篇:中医基础手法范文

关键词:推拿 手法 实践技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长。而推拿作为最富中医特色、保健功效显著、集养生康复于一体的治疗手段,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如何加强推拿手法的实践教学,就成为培养高技能实用型人才、保持卫校中医专业学生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作为云南省唯一保留中医专业的学校,我校对此作了积极探讨并取得明显成效,在此谨供同道参考。

1、强化素质教育,加强学生专业态度的培养。从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的现状来看,学生素质有普遍滑坡现象,主要表现为:学习主动性不够,动手能力差,就业困难,缺乏市场竞争力。因此在新生入学后,我校邀请资深教师进行专业教育,通过讲解我校早期毕业生的成功之路,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建立学习的信心。课程教学中通过介绍中医中药、推拿的独特疗效,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使学生明确专业目标,努力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学会与人沟通,不断提高自身人文素养。组织多种讲座,通过讲解各种失败案例及医疗纠纷,让学生明确不当手法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树立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学会尊重生命和关爱患者。明确推拿作为一种中医治疗手段,只有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合理运用,避免社会上各种不规范操作的消极影响,推拿才能发挥其应有的独特疗效。帮助学生以更宽广的角度理解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理解中医的整体观念。

2、综合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加强手法技能课的教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推拿教学与别的学科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有着鲜明的“动”的特点,推拿手法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防治效果。推拿手法看似好学,但要做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却非一日之功。因此,推拿课的教学关键是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手法,并加以恰当运用。如何将手法操作的十字要求“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渗透”融会贯通于各类手法的操作当中便成为学习的难点。要做到《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指出的“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的高度更属不易。针对三年制专业学生的学习实际,我们简化了已不适应当前的教学实际的过深的理论知识讲解,而重点要求学生按照特定的技巧与规范性的动作要领严格进行训练,达到手法要求。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授课方式。在介绍手法操作方法时,如果单纯采用语言讲授较抽象、模糊,有时讲完了学生仍然不清楚该如何操作,学习效果较差。然而,利用板书、幻灯、投影、视频、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把多媒体引入课堂教学领域,能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各类手法。例如,介绍揉法时,先借助录像进行演示,使学生直观了解手法的标准动作姿势、分解动作和训练方法等,对各项动作要领进行反复记忆,再用语言讲解该手法的功效、适应证、适用部位,使学生通过画面、视觉、操作、观察、分析来理解掌握,既可增加操作练习的趣味性,又能提高教学效果。

3、提高实践技能。循序渐进的练习模式可以有效避免学生畏学、厌学的发生。

3.1 掌握正常人体结构和生理机能特点是保证推拿安全有效的前提。通过课前预习,在课程开始时先观看人体解剖学的挂图、录像,复习人体生理结构及相关病理基础,理解推拿治疗的重点,明确适应症和禁忌症。

3.2 示范教学对于初学者来说极为重要。正所谓“三分学,七分练”。理论学完以后,更多的时间是教师的手法示范,学生的模仿练习。首先让学生利用米袋或沙袋根据示范动作进行模仿,其间带教老师边示范、边纠正,进行手把手指导。教师要让学生感受正确的手法操作,在学生身上模仿其不正确的手法动作并与教师标准手法相比较,使学生亲自体验到手法的优劣之别。为减少用米袋练习手法的枯燥性,除一指禅推法、滚法等难度较大的手法适宜先在米袋或沙袋上练习熟练后再在人体上练习外,按、摩、推、拿、捏、揉、擦、搓及运动关节类手法均可鼓励学生互为模特,尽早在人体上练习,此举不仅增加了学生对手法的亲身体验,更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3 根据学生各自的生理情况逐渐延长练习时间。很多学生在刚开始练习时容易疲劳,不能持久,每只手单次操作的时间不到两分钟就出现上肢部肌肉酸胀疼痛。因此,除要求学生加强臂力、腕力、指力以及腰肌、双腿力量训练外,介绍一些推拿功法增强训练效果,并在推拿过程保持科学,合理用力。待手法逐渐熟练,具备一定的耐力后,每三人一组进行分部位人体模拟手法操作,轮流担任术者、助手和病人,分别换位体验。在练习过程中,要求术者注意观察和询问病人的感受,有无疼痛或其他不适感,同时,病人也应向术者告知自身的感受,便于术者及时调整手法的力度及方向,带教老师从旁指导,力求每一种手法都能操作到位。带教老师通过观察学生的手法操作后,根据各式手法掌握情况及时点评并进行针对性指导。建立学生之间优差结对,形成一帮一组合,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都能齐步跟进。

4、严格推拿手法实践技能的教学考核。由于中职生自律性较差,积极主动学习的能力不强,通过实践技能的测试可以督促学生进行手法的练习。推拿手法的掌握没有捷径,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刻苦练习才会达到目标。推拿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熟练掌握各种手法技能。例如,测试摩擦类手法之推法,除能说出定义、适用部位、功效主治外,让学生分部位进行演示,教师从手法的操作线路、施力轻重、频率快慢、动作是否连贯协调、是否具备一定的耐力、操作过程中能否保持手法不走样等方面来检验其掌握到位程度,甚至提出与之容易混淆的手法,例如抹法让其进行比较并演示。最终给出实践技能测试的分数,不达标者其学期成绩即为不合格。另外,在课堂上随机抽查学生的手法操作训练并记入平时成绩,两者与卷面考试相结合,各占一定的比例,综合评定学生的期末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