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干部队伍建设综述范文

干部队伍建设综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干部队伍建设综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干部队伍建设综述

第1篇:干部队伍建设综述范文

摘 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知识经济也随之发展,在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文化竞争力已经成为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在知识经济时代,要提高企业文化竞争力,就要加强对企业的科学建设和管理。本文阐释了企业进行政工建设的意义,并针对在政工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策略。

关键词 政工管理工作 企业文化建设 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企业文化建设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企业的发展更多地选择走出去,和世界接轨,拓展国际市场,以促进市场经济的完善。由于我国企业经济的发展起步晚,发展时间较短,所以在政工建设上要不断地完善,以使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企业进行政工建设的意义

企业进行政工建设的意义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可以更好地顺应时代的发展。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价值观日益多元化,从而使得企业中的矛盾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对员工的思想造成冲击。尤其是经济危机的发生,经济的不稳定性时刻存在,容易导致企业员工的思想意识产生偏差,因此,企业进行政工建设,可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二是可以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企业要想壮大和发展,就要重视人员的作用。员工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拥护企业,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企业政工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的重视程度不足

政工建设是管理工作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很久以来,人们相对忽视这个部分,再加上政工建设的成果不能通过量化得到,难以看到切实的经济利益,所以,在企业管理工作中,政工建设的实际落实情况并不乐观。很多企业忽视了政工建设,因此,很多员工对政工建设的认识不足,导致在具体的工作时缺乏工作热情,影响了工作效率的提高。

(二)政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

目前,很多企业认为政工工作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因此忽视政工部门的员工的编制。甚至,某些企业为了应对人事安排上的问题,在政工部门安排了一些“淘汰”的人员,影响了企业政工建设工作的开展,从而导致政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而且,在企业中,真正懂得政工工作的人员较少,工作效率不高,给部门管理带来很多麻烦。另外,很多领导为了谋取利益,在政工工作中安插“关系人物”,因此,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而且,内部人员之间的矛盾也会增大,不利于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三)政工人员缺乏创新意识

在企业管理中,由于政工管理不能直接和经济效益挂钩,所以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很多政工人员在工作中缺乏创新意识,观念比较落后,难以保证政工建设的时效性。同时,政工人员大都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的培训,所以,他们自身的专业素质不高,而且思想觉悟有待提高,影响了政工工作的效率。

三、企业政工建设的策略

(一)强化员工对政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在政工建设中,要转变传统的思路,强化人们对政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使人们认识到政工建设的重大意义,从而可以积极引导人们的行为。所以,政工人员要积极学习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加强自身的政治觉悟,提高自身的素质,从而可以加强思想道德的认识。同时,可以通过列举一些案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惩恶扬善,培养他们的道德责任感,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善恶认知。另外,企业要针对自身的发展情况,定期组织培训工作,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并且要建立健全考核制度,施行奖惩责任制,鼓励员工积极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强化创新意识,提高政工工作的效率

要强化员工的创新意识,勇于突破传统,积极解放政工人员的思想。企业要结合每个员工自身的特点,根据个人情况对他们开展政工工作,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序开展。同时,企业还要对政工工作的形式进行创新,改变传统的“一人讲课,大家听课”的现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宣传,比如可以借助网络等形式,使人员可以进行线上学习,而且要在工作中添加一些娱乐性的内容,提高员工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在学习中找到乐趣。

(三)强化政工干部队伍建设,保证政工建设

在政工建设中,要加强对政工干部队伍的建设,其中,可以从两个方面完善:一是要完善管理机制。要强化政工部门的人事制度,培养优秀的政工干部,充分发挥政工干部的带头作用。另外,还要强化政工干部约束机制,保证工作的有效性,减少的现象,从而提高政工工作的效率。

四、结语

企业政工建设在企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更好地顺应时代的发展,也可以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针对目前我国政工建设中的问题,要强化员工对政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强化创新意识,提高政工工作的效率;强化政工干部队伍建设,保证政工建设,从而推动政工工作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蒋守峰.关于新时期企业政工队伍建设的问题思考与对策[J].科技视界,2012.16.

第2篇:干部队伍建设综述范文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科学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2-0136-02

高校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学校育人的重要阵地,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平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学生社团在繁荣校园文化、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展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学生社团的快速发展,社团运行暴露的问题日益增多,但最突出、最核心的是社团管理问题。加强和改进社团管理,探索科学化管理之路,是高校学生社团作用得以发挥的重要保证。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主要问题

第一,社团定位不准,管理理念陈旧。为什么要发展学生社团,谁来管理学生社团,怎样做好社团管理工作,是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与发展的重要问题。而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对此问题的认识仍不够清晰,特别是对社团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充分,有些社团活动还停留在“课外活动”的层次,没有将支持社团建设和发展的认识统一到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上来,统一到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繁荣校园文化的要求上来。

第二,工作机构不健全,管理职责不明。目前,一些高校学生社团是由团委、学生会主管,但这种管理最终只能流于形式,造成管理责任不明、管理混乱等诸多问题。如学生盲目成立社团,完全自主和自发,缺少准入和审批环节;社团缺少挂靠的业务指导部门;社团管理缺乏管理监督和控制,无据可查。

第三,缺乏整体规划,社团结构不平衡。社团发展存在盲目性,缺乏宏观、长远的规划,势必造成社团发展结构失衡。如学术类社团较少,缺乏学术性和专业性;社团成员构成不平衡,一年级学生占多数,高年级参与的学生不多,社团干部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社团发展横向比较不平衡,社团间的差距较大,整体功能发挥不够,缺乏高质量的活动。

第四,社团指导力量薄弱,管理制度不健全。目前,高校大部分社团的指导教师主要由任课教师、团委教师、辅导员等担任。这些指导教师大多为义务兼职,自身工作任务繁重,没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到社团工作中去,难以进行深入细致的指导。指导力度的缺乏,也导致了社团管理规范化欠缺,制度不健全,如个别社团甚至没有管理条例或章程,大部分社团传承性不够等。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路径探析

现代管理学认为,科学化管理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规范化,第二层次是精细化,第三层次是个性化。解决社团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就需要应用符合时代特征的先进管理办法,来探明高校学生社团科学化管理的新路径。

(一)以规范化管理为基础,实现社团科学发展

健全管理机构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首先要统一思想,健全管理机构,坚持“党委领导、团委引导、分类指导、教师辅导”的管理模式,建立分层管理网络,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加强对社团的积极鼓励和正确引导,坚持服务学校中心工作、服务校园文化建设、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方针,以育人为宗旨,重视社团建设,明确社团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要学习并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文化引领,培育先进的社团文化,推动社团建设,提高层次、提升水平。

科学定位规划 重视社团规划,实施差异化、重点化、品牌化战略。高校学生社团既要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又要加强社团的内涵建设,有重点、建精品,形成社团发展的自身特色,由内而外,不断扩大社团活动的影响力。根据社团类型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分类指导,分别制定不同类型社团的发展方针、发展模式和实现路径,大力支持政治理论类社团、努力扶持学术科技类社团、积极倡导公益服务类社团、正确引导文艺体育类社团。

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根据社团的类型和特点,选聘优秀教师担任社团指导教师。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制定奖励政策调动教师积极性,鼓励校内专业教师、知名教授担任社团指导教师,还可邀请校外专家参与社团的指导工作。

加强社团干部队伍建设 坚持民主、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选聘社团干部人选;定期对社团干部进行培训,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集中培训与日常指导并举方式;建立一支素质高、结构合理、更替有序、充满活力的社团骨干队伍。

加强社团会员队伍建设 重视社团会员纳新环节,建立应聘、面试程序。做好新会员培训工作,宣讲社团章程、宗旨,明确会员权利和义务。搭建社团会员成长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素质、锻炼学生能力、增长学生才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完善社团管理制度,促进社团和谐健康发展 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社团基本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1)制定社团管理条例,对社团的成立、队伍建设、成员管理、活动开展办法、经费管理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2)成立社团联合会,制定《社团联合会章程》,将社团检查评估纳入学校管理系统,完善社团管理运行监督机制。(3)引入激励机制,定期评选和表彰优秀社团、优秀活动项目、优秀社团负责人、社团活动积极分子、优秀指导教师等,建立指导教师奖励制度,认可和肯定社团指导教师的工作,将其作为考核和晋升职务的条件。微观层面:(1)制定《社团活动章程》,确定社团的定位、目标、理念和职能等。(2)建立入团制度,确定招聘程序,做好会员资格审查,对会员高标准、严要求,引导新会员在社团活动过程中不断锻炼和提高自身能力。(3)建立社团干部培养制度,重视新老成员衔接、干部承接环节,完善培训办法,着力提高社团干部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完善社团干部考评办法,对考评优秀的社团干部进行表彰奖励,调动社团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4)建立社团档案管理制度,利于社团传承,留存社团资料、活动开展情况、电子档案(如活动照片)等。

(二)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推动社团可持续发展

建立完整的目标体系 从学校实际出发,建立学生社团管理工作的统一目标。依据社团工作特点,将统一目标分解为具体目标,形成完整的目标体系。坚持全员参与,明确社团所有参与人员的职责,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注重实现目标的过程控制,明确要求社团工作动态申报、重大活动申报,加强社团活动过程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完善信息反馈制度。

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 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需要建立一种动态的、全过程的考核评价体系,坚持考和评两手抓。考核依据以下方面:社团组织的常规活动和大型活动的数量和活动效果;社团大型活动开展前的活动策划和活动后的书面总结报告;学期伊始书面工作计划及学期末书面工作总结;社团联合会和学校其他机构组织的相关社团活动的活动成果等。实行考核,就得有考有评,完善评价制度,奖优惩劣。要按学期或学年对社团进行考核评价,建立健全精品社团、优秀社团,对优秀的社团予以表彰和奖励,对工作不力、管理不规范的社团要予以批评和处理,确实不符合规定要求的社团坚决予以整改、合并或取消。

(三)以个性化管理为目标,坚持创新彰显社团特色

树立品牌化理念,培育精品社团 品牌化应是社团发展的核心目标。社团活动走品牌化之路,必须坚持出精品、创特色的工作思路。各名校都有特色社团,如清华学生艺术团、复旦大学舞蹈团、北大爱心社、北师大春秋学社等。树立品牌理念,打造精品社团,需坚持社团特色与高校发展特色相结合,重点扶持思想性强、特色鲜明、有发展活力的社团,通过开展特色活动,加大投入,有意识地打造品牌社团,让社团在良性竞争中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挖掘内涵,坚持高品位,提高活动的层次和质量。

坚持方法创新,适应社团发展趋势 增强创新意识,既要注重观念创新,又要注重方法创新。网络化是社团建设的创新载体,利用社团网站、微博、QQ群、手机报等新媒体开展社团活动,占领网络阵地,建立社团内外交流平台,扩大社团宣传,促进社团向纵深方向发展,提高社团的辐射能力。

社会化将拓展社团发展范围,社团发展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社团走出校园,开展社会实践、社会服务、社会调查,与社会联系紧密,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需要。跨校的社团联合,建立社团联盟,是提高社团生命力的重要保证。社团发展应逐步加强与企业合作,增强市场意识,通过跑企业、拉赞助等,增加与企业合作的机会,也必将提高社团竞争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需要不断适应时代变化、顺应新的发展趋势,社团科学化管理之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张韵君.论校园文化视野中的大学生社团建设[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3):134-135.

[2]王振兴.大学生社团管理的文献综述[J].新西部(理论版),2011(24):166.

[3]南麒.论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四导”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1(32):54-55.

[4]单儒超.创新教育视野下大学生社团功能及作用发挥的路径探析[J].河南教育,2010(8中):92-93.

[5]任志宏,赵平.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工作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107-108.

[6]骆伦彪.激活学生社团功能服务学校教育教学工作[J].广西教育,2010(18):61-62.

[7]林青,杨丽娜,曹宇.略论人力资源管理视角下的高校学生社团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1(23):43-44.

第3篇:干部队伍建设综述范文

关键词:民族地区;政策执行;研究述评

公共政策的执行是一种为了实现政策目标,把政策内容转化为政策现实的动态优化过程。政策执行的研究发轫于1973年美国学者Jeffrey L. Pressman和Aron B. Wildavsky对“伟大计划”在奥克兰市执行失败的研究。我国公共政策的研究在1990年前后开始关注政策执行领域,至今已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整体上来看对欠发达地区尤其民族地区政策执行研究比较薄弱。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地区作为我国行政区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公共政策执行的效果直接关涉到民族团结和政治稳定。从理论上说,民族地区政策执行的研究,不仅拓展了执行研究的范围,并且有利于执行研究的本土化和多样化。对于民族地区公共政策的执行,学者们进行了相关探讨,产生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本文对其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述并简要评价。

一、民族地区政策执行中的影响因素研究

针对民族地区公共政策执行失灵的现象,学者从不同方面探寻其形成原因。 一是执行主体对政策执行的影响。周平提出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干部的能力和素质是影响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政策执行的根本性因素。林聪将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进一步细化,将其定位在政策执行主体的政治态度、行为习惯和利益需求等方面。李安辉、雷振扬认为民族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明确主体、某些行政执法主体缺乏立性、执行主体之间缺乏协调和沟通。二是政策制定对政策执行的影响。郑宝华以云南省屏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政策制定和实施为例,发现民族地区保护区政策的制定与现实偏差是导致政策执行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马德君、谢辛以“家电下乡为例”,认为政策制定没有充分考虑农村地区的差异性,从而影响了政策执行效果。三是目标群体对政策执行的影响。田恒、唐兴军认为“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定向就业执行偏差的原因有政策目标群体偏好的变化等。郑宝华认为云南省屏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政策的执行没有反映社区的需求,从而导致了目标群体与执行主体间的关系对立。来仪认为,民族与地区意识的觉醒,居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当地居民的生活、生产方式变迁等对甘孜州“天然保护林”工程的有效执行产生了重要影响。四是不同利益主体间冲突的影响。邹荣、苏洪爱认为民族政策执行中存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来仪认为甘孜州“天然保护林”工程的执行中多元利益相关者之间需要协调,这些都成为政策执行的阻滞因素。五是政策执行过程的影响。政策执行过程的影响因素有:政策执行中宣传不到位;政策执行资源不足;信息沟通不足;执行监督不足。

二、民族地区政策执行的对策研究

针对民族地区政策执行中存在问题,学者提出了应对的策略。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升执行主体的素质。刘小楠提出要加强民族自治地方人才干部队伍建设;钟红艳、周叮波对滇黔桂边民族地区重大水资源开发移民政策执行研究后认为必须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李安辉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政策执行研究中认为要重视基层干部的培养,打造具有终生学习理念、 与时俱进的执行团队。左小麟从公共危机政策执行角度提出主体创新是政策有效执行的决定因素之一。二是加强政策执行中的制度构建。周平认为提高政策执行效果,要建立政策公布制度、政策执行中的责任制、政策执行的定期检查制度。刘小楠提出为避免民族自治地方公共政策执行失效应完善各项社会监督制度;三是正确处理执行中的各种关系。李安辉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政策执行中提出应正确处理执行机构与目标群体的关系以及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李晓昀认为民族自治地方政策执行中处理好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应协调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协调集权与分权、保障自治权的可操作性等。四是解决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创新执行程序;运用现代化的政策工具。

三、民族地区政策执行的特殊性研究

民族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方面与非民族地区有明显不同,所以有学者在政策执行中对民族地区的特殊性给予特别关注。张丽娴,刘金霞认为民族地区政策执行的特殊性表现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自治机关执行权限的特殊性;政策执行环境的特殊性、政策执行时面对的问题和承担的任务的特殊性。张欣以苗族生育文化为例,探讨了民族文化对公共政策执行的特殊影响。纳树峰、姚贱苟还从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的执行入手,讨论了民族地区政策执行的特殊性在于:地理面积广阔性和自然环境劣势性,经济发展的落后性和单一性,政治构成混杂性和发展缓慢性,地方政府民族特性和政府改革艰难性,社会结构复杂性和民众主体意识薄弱性,这些问题既是民族地区政策执行中的问题,也是政策执行面临的困境。王海峰认为民族地区政策执行受到双重变量的影响,即除了政策本身、执行主体、执行客体、执行资源及政策环境等一般变量外,还受到地缘因素、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宗教因素、突发事件及自治权等特殊变量的影响;对于如何促进民族地区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他提出要优化一般变量,对于特殊变量除了发挥其正向功能、还要尽量消解其负向影响。

四、民族地区政策执行力的研究

政策执行力是指政府组织为达致既定目标,通过对各种组织资源进行使用、调度和控制,从而有效地执行政府的日常事务和有效贯彻实施法律、政策、决策、法令、战略计划的政府内在能力和力量。对民族地区政策执行力的探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民族地区政策执行力的影响因素。许才明认为民族乡政府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有:政府能力不足、执行环境的特殊性、公共政策与民族乡发展不相适应性及现有法律法规的制约性。张建英认为自然环境、经济条件、人力资源环境和文化环境等因素影响了民族地区政策执行力。二是提升民族地区政策执行力的途径。合理界定政府角色,转变政府职能;正确处理中央政府和上级政府与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关系。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提高公务员素质和能力;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体制改革,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政策执行的制度和体制建设;加强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政策执行环境。强化民族特性,增强公共政策的可执行性;完善政策执行方式,使其契合民族及地区的文化特色;发挥多元执行主体作用;强化政策执行的监督机制。

五、民族地区政策执行研究的视角或理论工具的运用

麻学锋、郭文娟和马红鸽基于公共政策的利益视角,以民族地区为例,分析了“新农保”政策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居民家庭、集体、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等多元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并进一步探讨“新农保”政策利益主体与利益客体的利益互动过程。李波、黄忠敬和陈进林在以 McDonnell 和Elmore 提出的四种政策工具作为政策执行分析的理论框架, 从命令、诱导、能力建设和制度变革四个方面对内地班的政策执行工具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于民族地区政策执行的著作方面,以政策执行为研究对象的专著,目前发现仅有高建华的《民族地区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研究――以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政策执行为例》。该著作对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公共政策执行是相对于公共政策执行偏差而言的。凡是公共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偏离了公共政策制定的目标,或者使公共政策发生走样都不是有效执行公共政策的行为。研究整体上从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目标群体、执行体制及执行环境等方面对影响民族地区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民族地区政策有效执行的对策。研究过程中,作者分别运用利益博弈分析、生态行政学的理论、政治系统理论等视角对相关内容进行深入分析。荣仕星在《中国民族地区公共政策研究》中以专节形式对民族地区政策执行的经验、问题、影响因素和对策等进行了全面的探讨。

民族地区政策执行研究虽然成果渐丰,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1. 民族地区政策执行应关注其特殊性研究,应将地方性知识作为重要因素融入相关研究之中。我国民族众多,各民族由于不同的自然环境和历史发展,都有各自特色的传统文化,因而也形成了不同的行政生态及行政文化。如果研究中不重视其执行主体、客体、环境及其之间互动的特殊性,政策执行的效果将大打折扣,极易导致资源浪费和不良的社会后果。因而需要对影响政策执行的特殊变量加以关注。遍检现有文献,涉及政策执行中的民族特殊性的研究可谓凤毛麟角,没有体现特殊性的研究所占比重较大,此类文献更多体现的是具有一般意x上的政策执行,缺乏对民族地区特殊性的关怀,因而对相关研究贡献不足。在政策执行方面,民族地区固然有一般非民族地区的特点,但更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而研究应加强对民族特色的关注。

2. 加强民族地区政策执行理论的研究。目前民族地区政策执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践领域,重点关注政策在现实中的具体执行,诸如对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问题的原因、解决对策等方面的探讨。理论方面,除了高建华提出政策有效执行的概念外,鲜有学者在政策执行的涵义、执行的价值、执行的模式、分析框架、研究方法等理论方面进行探索。就现有成果的研究取向来看,基本采用自上而下的研究,缺乏自下而上及整合性研究的尝试,因而远离目前研究的前沿。此外,对相关理论的应用,就现有成果来看,基本沿用了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中提出的四要素(政策本身、执行主体、目标群体、执行环境)作为分析维度,其他的执行模型及理论应用有极少,且研究的重复性较强,不利于研究水平的提升。因而今后民族地区政策执行理论应用方面应对治理理论、制度分析、理性选择、政策网络等前沿理论加以关注,同时应加强对民族地区政策执行理论本身的研究,使其研究更具有可持续性。

3. 民族地区政策执行的研究方法需要进一步拓展。“科学知识是靠科学方法获得的,只有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或科学知识”,因而“科学方法本身是科学的最重要的构成要素”。民族地区政策执行的研究具有民族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性质,其研究方法也应具有多样性。目前民族地区政策执行的研究方法,个案研究运用居多,资料分析方法多是定性分析,显示了研究过程的特殊性、深入性、主观性。民族地区具有特殊性,此类研究方法的运用固无可厚非,但是政策执行作为政策科学的一部分也具有与自身学科相适应的研究方法。政策科学研究中虽有后实证主义研究的趋势,但目前实证主义仍然是研究的主流,调查研究是主要研究方式,资料分析多是定量分析,显示了其研究的规范性、精确性和客观性。故此如何将不同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使其更契合研究的问题,是今后民族地区政策执行研究方法探索的方向。

4. 民族地区政策执行的研究需要进一步规范。学术规范程度反映了研究者研究的严谨度、深入度,因而直接影响学术研究水平。目前民族地区政策执行的研究多是对策性研究,论证方式基本属于“问题(或现象)―原因―对策”三段式论述,研究缺乏内在的逻辑性。规范的学术研究至少应具备文献回顾、研究框架、研究过程、研究结论等基本要素才可将研究问题研究得完整深入、富有逻辑性。目前民族地区政策执行研究学术规范方面比较欠缺,亟需对此加以重视和训练。

参考文献:

[1]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

[2]周平.民族自治地方政策过程[J].云南社会科学,1996(05).

[3]林聪.多民族地区政策执行主体优化研究[J].学术论坛,2012(04).

[4]李安辉,雷振扬.建立健全民族政策监督制度探析[J].广西民族研究,2009(04).

[5]郑宝华.关于民族地区自然保护区政策制定与实施的思考――以云南省屏边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云南社会科学,2006(05).

[6]马德君,谢辛.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政策执行问题研究――以“家电下乡”政策为例[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07).

[7]田恒,唐兴军.“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定向就业执行研究――基于政策目标群体就业现状的调查分析[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7).

[8]来仪.对甘孜州“天保工程”实施过程中非经济性因素的几点思考[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7).

[9]u荣,苏洪爱.边疆社会稳定与民族政策执行的和谐共生之道――当前民族政策执行困境分析[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02).

[10]朱红,刘荣昆,王一帆,施璐.云南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双语教学师资政策的执行与困境[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6(05).

[11]刘小楠.民族自治地方公共政策执行失效探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03).

[12]李长文.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政策失灵问题分析[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13]钟红艳,周叮波.滇黔桂边民族地区重大水资源开发移民政策执行的思考[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04).

[14]左小麟.多民族地区公共危机政策执行资源与执行创新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2008(03).

[15]李晓昀.浅析政策执行中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J].百色学院学报,2007(04).

[16]易萍,胡艳,李志雄.高等教育少数民族招生优惠政策执行现状及对策研究[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4(05).

[17]张丽娴,刘金霞.当代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政策执行有效性研究[J].学理论,2010(33).

[18]张欣.少数民族文化对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分析――以苗族地区生育文化为例[J].前沿,2011(06).

[19]纳树峰,姚贱苟.公共服务政策执行中的民族地区特性分析[J].北方经济,2012(03).

[20]王海峰.民族地区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影响变量分析[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

[21]莫勇波.政府执行力――当前公共行政研究的新课题[J].中山大学学报,2005(01).

[22]许才明.论民族乡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的意蕴、偏差与纠偏[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0(05).

[23]张建英.论少数民族地区的政府执行力[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9).

[24]袁明旭.论民族自治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的提升[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03).

[25]李彦,燕飞.对西部民族地区退耕还林(草)中执行力问题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

[26]谭英俊.少数民族地区县级政府扶贫开发政策执行力提升研究――基于广西的调研[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3).

[27]麻学锋,郭文娟,马红鸽.基于利益视角的“新农保”政策过程分析――以民族地区为例[J].人口与经济,2011(01).

[28]李波,黄忠敬,陈进林.内地班民族教育政策执行工具分析[J].大学学报,2008(08).

[29]高建华.民族地区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研究――以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政策执行为例[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0]荣仕星.中国民族地区公共政策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9.

相关热门标签